中医自学学习指导

 -=中医自学学习指导=-

看到很多病友都想自学中医,可资料库的书成千上万,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为了方便大家,共同切磋,我把自己学习中医所读书籍,和自己的思考经验总结后告诉大家.
如果你是绝顶聪明,触类旁通之奇才,经典原文能领会其奥秘,就不需要再往下看了,直接从经典入手,是学习中医的上上方法.这样能领会到经典之精髓而不受他说之影响.
我辈愚苯,只能由浅入深,逐步领会经典之奥妙.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也只是自己的体会,以方便初学者.
什么是经典:
1:神农本草经
2:黄帝内经
3:傷寒论与金匱要略
4:易经
5:难经

不先读经典的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穎甫傷寒金匱發微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著)
3:傷寒論新義 , 金匱要略新義 (余無言著)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2:医易通说(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 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著)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1:黄元御医学全书

最后阶段:博览医术,精读经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穿插听:王正龙和刘渡舟的多媒体讲座.

关于脉学:
我自己没有经验.
但我认为,背会"濒湖脉学",然后就去在实践中体会.我的针灸师傅诊脉很准,他就是到农村去(60年代),在老百姓中看了上万人,练出来的.他常说,教了你也不会,诊脉是练出来的.

最重要的环节: 在自己身上的实践,自己的病要自己治疗,一定要亲身试药.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可以到民间中医向先生们请教.一定不要学点知识就沾沾自喜,不亲身尝识就用于他人之身.
目前就想这么多,以后再继续补充.
不足之出,请各位指教.



怎样自学中医2005-08-16 18:05:53 楼主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岳老还有几句话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
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

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说的好。《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我是知道的,而且手中还有刘老的《伤寒临证指要》只是自知根基还未建好,所以未曾看过,这次先看看刘老对于中医学习的指要。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

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现在我知习医还远未得门径,因此仲景书未读,我想当能够谓之能读了,医术的理论知识也就具备了。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是书记二十五位医林前辈之治学经验。上摘出一隅。亦可见医之道,无捷径,唯用心矣!


1、不要急功近利。S-Ziv;
2、从难到易,先读一年的《内经》(可以到书店购买,也可以从网上下载。)Ae}
3、在充分理解内经的基础上,再用一年苦读《伤寒》《金匮》,最好把全文熟背记下。D
4、在实践中认真研习“经方”。z
至此,你就比现在市面上的医院里的医生要强许多,至少有50%的医生不如你。




医 者 十 戒 一戒好酒,好酒者必误事。MgW|

二戒贪色,贪色者必病者恶之。x-c8

三戒贪财,贪财者必病者畏之。!U

四戒气盛,气盛者必病者远之。|9c5

五戒自满,自满者必艺难上进。*p5}U

六戒懒惰,懒惰者必艺不精。39I

七戒鲁莽,鲁莽者必草率有失。./

八戒固执,固执者必陈规自守。#N6

九戒虚假,虚假者必信仰难立。O"t

十戒是非不分,是非不分者必误入歧途。




医中百误>Awi
?中国中医药论坛 -- 中国中医药论坛 #R:k
医中之误有百端,漫说肘后尽金丹,先将医误从头数,指点分明见一斑。\:

医家误,辨证难,三因分证似三山,三山别出千条脉,病有根源仔细看。3uTQ
医家误,脉不真,浮沉迟数不分清,却到分清浑又变,胸中了了指难明。Y(zY~#
医家误,失时宜,寒热温凉要相时,时中消息团团转,惟在沉潜观化机。eq@'Vd
医家误,不明经,十二经中好问因,经中不辨循环理,管教阳证入三阴。;Az'M

医家误,药不中,攻补寒温不对证,实实虚虚误非轻,举手须知严且慎。Pmi
医家误,伐无过,药有专司且莫错,引经报使本殊途,投剂差讹事辄复。R#ZuU\
医家误,药不称,重病药轻轻反重,轻重不均皆误人,此道微乎危亦甚。7
医家误,药过剂,疗寒未已热又至,疗热未已寒更生,劝君举笔须留意。uM
医家误,失标本,缓急得宜方是稳,先病为本后为标,纤悉几微要中肯。ep
医家误,舍正路,治病不识求其属,壮水益火究根源,太仆之言

要诵读。S1$0
医家误,昧阴阳,阴阳极处没抓拿,亢则害兮承乃制,灵兰秘旨最神良。+VPRF*
医家误,昧寒热,显然寒热易分别,寒中有热热中寒,须得长沙真秘诀。pn`%fe
医家误,昧虚实,显然虚实何难治,虚中有实实中虚,用药东垣有次第。@yI&>
医家误,药姑息,症属外邪须克治,痞满燥实病坚牢,茶果汤丸何所济。@l
医家误,药轻试,攻病不知顾元气,病若怯时元气伤,似此何劳君算计。Y<)0Z
医家误,不知几,脉动症变只几希,病在未形先着力,明察秋毫乃得之。6*(
医家误,鲜定见,见理真时莫改变,恍似乘舟破浪涛,把舵良工却不眩。-W
医家误,强识病,并不识时莫强认,谦躬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x9D$
医家误,在刀针,针有时宜并浅深,百毒总应先艾灸,头面之上用神灯。8V
医家误,薄愚蒙,先王矜恤是孤穷,病笃必施真救济,好生之念合苍穹。%Dr0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知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nUu*o

医家误未已,病家误方兴,与君还细数,请君为我听。MY^/
病家误,早失计,初始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总有良工也费气。{{
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bp&$e[
病家误,性燥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c>/UCs
病家误,不相势,病势沉沉急变计,若在蹉跎时日深,恐怕回春无妙剂。~
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2RR|
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g3
病家误,苦忧思,忧思抑郁欲何之,常将不如己者比,知得雄来且守雌。aQ8$4
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病家误,染风寒,风寒散去又复还。譬如城郭未完固,那堪盗贼更摧残。6c\
病家误,不戒口,口腹伤人处处有,食饮相宜中气和,鼓腹舍哺天地久。?
病家误,不戒慎,闺房衽席不知命,命有颠危可若何,愿将好色人为镜。viuey
病家误,救绝气,救气闭口莫闭鼻,若连鼻子一齐扪,譬如入井复下石。5o-67

两者有误误未歇,有恐旁人误重迭,还须屈指与君陈,好把旁人观一切。XRs
傍人误,代惊惶,不知理路乱忙忙,用药之时偏做主,平时可是学岐黄。.#
傍人误,引邪路,妄把师巫当仙佛,有病之家易着魔,到时昏迷永不误。w

更有大误药中寻,与君细说好留神。B#f1

药中误,药补真,药材真致力方深,有名无实何能效,徒使医家枉用心。wfk
药中误,失炮制,炮制不工非善剂,市中之药未蒸炒,劝君审度才堪试。b"

中误,丑人参,或用粗枝或小参,蒸过取汤兼灌锡,方中用下却无功。7E
药中误,称不均,贱药多兮贵药轻,君臣佐使交相失,偾事由来最恼人。n"$m

仍有药中误,好向水中寻,劝君煎药务得人。`yB3

煎药误,水不洁,油汤入药必呕哕,呕哕之时病转增,任是名医审不决。3S4dD{
煎药误,水频添,药炉沸起又加些,气轻力减何能效,枉怪医家主见偏。jC8e
此系医中百种误,说与君家记得熟,记得熟时病易瘳,与君共享大春秋。\@



如何自学中医2008年07月19日 星期六 16:49中医典籍,浩如烟海,穷毕生之精力,亦难尽阅。故学习中医,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若欲面面俱到,必然浅尝辄止,杂而不精!
如何学习中医?有人云:先学四大经典,然后了解《周易》,并熟读《医理传真》、《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名家著作。个人以为,此方案更适合立志成为中医大师者学习,而对于初学自学者来说,有些不切实际,且不切实用。

民国之初至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国恰逢乱世,民不聊生。民众文盲率极高,能读懂一封信或看懂一篇报纸的人,在当时的很多地方,似乎就算得上是个文化人了。而且,当时的民众普遍贫困,当时的出版业也远不及如今发达,出一本书或买一本书都是一件很重大的事。然而,那时所诞生的一批中医学者,其素质及疗效却远胜过今天的中医业内人士。

如今,书多得成了望不见顶的山,看不到边的海。书越多越容易迷失方向,越容易抓不住重点,学习起来不得要领,事倍而功半。

《内经》、《难经》言词艰涩,义理深邃,且有很多篇幅讲的是天人相应的自然法则及针灸技能,自学中医者若只欲掌握辨证论治,所需重点钻研的内容只是原著的1/5。至于《易经》则是另外一门独立的学问,非极有机缘悟性者,不宜习之;否则,耗尽一生却一无所获。

我们尊崇经典,但更要注重实效,切不可在理论的海洋中游得太远而回不了岸。纸上谈兵者,既误人,也误已!

《三国演义----舌战群儒》中,有人问:“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
“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亦何取哉”!
“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大道至简。


医入门,只需学好四门功课即可:《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伤寒论》。

实际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所讲的内容皆源于《黄帝内经》,它们可谓是通俗版、精华浓缩版的《黄帝内经》。临床上千变万化,说来道去的,都是那些最基本的理论的反复运用。

宋代一位禅宗大师曾说:三十年前,老纳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参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今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同样的中医基础理论,初学时与大成时的区别在于: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丰富,理解的层度大不相同而已!



很高兴,经常有朋友谈到想学中医,我想谈我的观点;第一,出发点是好的,学中医会是你身心愉悦,会有奇迹,会有神奇的疗效发生,生活多姿多彩,你会一生都满足,当然,也需要付出努力。第二,你的想法不对,自考停了,中医学院有进不去,这是你应该感到幸福的事,著名老中医李今庸教授愤然做诗;吾人生性太愚钝,发展中医愧无能,三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中医掘墓人,大量的考试,文字游戏会埋没你的聪明才智,你的功利心太重,要想国家承认你,第三,你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读中药,汤头记上10个就行了,重在实践,有两个奇效会使你热学沸腾,你会更爱中医,你会更努力,你会为做中国人自豪,最后,祝你早日成功。







我也是一个自学中医的
经常到一些医师跟前偷学点
或在网上视频上学
当你入门后你就知道该学什么怎么学了
我对这个专业非常的热爱
经过这十几年的不间断地学习
在临床上也确实治好了好多好多的患者
当你有些收获感和成就感的时候
你会愈发努力学习的
所以一定要学好扎实的基本功
车到山前必有路
党的政策有时候也会改进的
改进到更符合人民的利益
所以能力有时候比文凭更重要


国家口口声声鼓吹发展中医,但为什么又把中医限制的那么死啊!唯一的一条能使中医发展的路(中医自考)却被那些不懂中医的高官毁掉了!学好中医要靠兴趣毅力,你们想想!凡是参加中医自考的又那一个不对中医充满兴趣!面对中医自考的二十多门课那一个又不具备坚定的毅力呢!你们取消中医自考是处于什么目的呢?是中医人才过剩了吗?是自考生实力差吗?如果怀疑我们的实力你们可以从中医大学抽一些学生来和我们自考考过的考生作个比较来背背四大经典!恐怕一比你们就知道了。发展中医不能取消自考的道理了!




为什么呢?国家就是这样的吗?日本在发展的同

时,没有忘记保存他们的国粹,可是中国呢?就这样让自己的国粹消失了吗?真是的,中国只能越来越不行,被别人压在底层 痛恨!!!!!
 大家不要放弃,我们自己学,我们只要记住,不放弃,无证怎么样,我们要做的是为人看病,想想痛苦在病魔下的人们,我们就知道,这样和政府的争议是没有必要的,我们所要做的是为别人解决痛苦!!痛苦的人太多了!




学医不是为了什么“鸟毛”证书,如果你真的有水平,有看病的本领,没有证书又能怎么样?有关部门又能拿你怎么样?到时他们会乖乖的给你发所谓的证书,大家可以看到娱乐界众多的所谓的明星,他们有的有很高的学历,他们的学历有几个是在没成名之前拿到的?还不是成名后“得”来的。如果你没有真才实学拿到证书有能怎么样?还不是有证书的“合法骗子”大家不要灰心,更不要谈政治,国家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不管服与不服,我们除了牢骚之外只能服从。我不是医生但是我是个中医爱好者,我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自考取消而放弃对中医的学习,我们更要好好的学,努力学。争取用事实跟国家有关部门说话。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把我们的国粹中医发扬光大,〈也许我这样说有一点过头了,但是至少我认可中医是国粹的心不变〉。

怎样自学中医(自学中医的诀窍提纲)
作者 五味堂主 查看 9460 发表时间 2007/5/17 18:23 【论坛浏览】
怎样自学中医(自学中医的诀窍提纲)



原题:三七生澄空等几位先生谈学中医



--------------------------------------------------------------------------------


作者: 愚然可化 时间: 2006/4/5 20:10 标题: 三七生澄空等几位先生谈学中医

三七生先生:

学中医还是从阴阳入手比较直接,讲阴阳最直接了当的莫过郑钦安先生,所以《医理真传》不可不读。五行则宜从黄坤载《四圣心源》入手。《伤寒论》所示为万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内经》,开合枢为关键。

开合枢为阴阳二气三阴三阳转化之门户,如出入之从门。阳在外主入,阴在内主出:阳注于阴,阴满之外。在外则向内为合为开(阳明太阴,先合后开),在内则向外为合为开(厥阴太阳,先合后开)。枢为转动之轴(少阴主降,少阳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枢机不转,则开合不利,升降不调。

黄坤载实为有史以来学问最渊博、著述最丰富、学术最系统、医术最高明之大医家。可惜一直受到所谓正统的人多势众的寒凉派庸工的理论排挤,始终没有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以盲引盲,处处误导,致使中医水平每况愈下,释邪攻正,为虎作伥,终于沦落到了

今天不堪入目的地步。悲哉!

--------------------------------------------------------------------------------



澄空先生:

民间中医识阴阳。阴阳辩证仔细详。次分六经与脏腑。以证类病无处藏。阴阳体质是根本。疾病是标记心上。颠倒阴阳祸患藏。阴证就用温热药。阳证苦甘寒药商。阴阳错杂寒热药。湿盛还需阳药上。熟读《内经》作参考。《易经》也要知其详。临证就用《伤寒论》。神农本草心中藏。寒热温凉记细详。若要临床无闪失。钦安之书不可忘。变通用药有保障。正龙杂病要借鉴。古圣先贤智慧棒。一阴一阳一部书。万病不离阴和阳。离开阴阳无文章。圣贤真传一句话。愚者万卷藏书箱。何必它山求玉石。民间中医珠宝藏。不明阴阳谈医药。盲人点灯无用光。

中医本身按照《内经》理论治病很容易。张仲景大师根据《内经》六经结合《易经》创立的《伤寒杂病论》。是很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但是大多数经典医家。抛开易经理论去解释伤寒六经。又编出了大量撇开纯真易经理论的中医阴阳教材。致使从理论到实践错上加错。人民群众得不到纯真的中医治疗逐渐对中医失去了信心。而民间中医学习《内经》.《易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掌握了中医的真髓。可以说简(大道至简).便.廉。用药几十味。

普及真正的中医精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凡是想快速入门的,首先你要学好古文,尤其是医古文,学会比类取象,横向纵向思维,真要想系统管理员说的那样等到2007年立法提交人大通过,那么我们就要走在立法之前培养一大批精英骨干,让这一部分人成为星星之火燎遍中华大地,已经有一部分同学想要学习,我不会吝啬,肯定全教,并热烈欢迎。

--------------------------------------------------------------------------------



中医实在易先生:

学医三难


学中医有三难

一者,古文基础不好,读医学经典感到非常辛苦,此为无智之苦。刺骨悬梁可解。

二者,学医方向不明,没有明确目标便不能坚持,此为无德之苦。发心救苦可解。

三者,学习方法不对,被先前科学文化知识困扰,此为无明之苦。专心经典可解。

--------------------------------------------------------------------------------



莲华先生:

续学医三难


1难于专

医书汗牛充栋,加上易经系列,佛道儒等和中医的相关内容,很难不贪多。

2难于精

读经典贵于涩而易于滑,能够深入,不浅尝辄止难。

3难于平和

学习中医后,看不惯的错误医学观念比比皆是,很难平和,面对十分缺乏中医常识的人很难不心生狂傲。对于先入为主的观念很难消除成见。所以烦

恼反而多,能保持平和难。

[ Last edited by 愚然可化 on 2006/7/16 at 03:36 ]

这些提纲挈领的问题可为学习中医的人借鉴领会,则于道不远矣!

岳美中老先生《无恒难以做医生》语录:

1、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2、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3、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4、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网友语摘

风中沙尘(407694476) 16:38:06

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求其病之所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名不同,而症状所由异,然而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

中医名家谈学医

中医名家谈学医




无恒难以做医生——岳美中


读书宁涩勿滑,临证宁拙勿巧。

自视当知其短,从师必得其长。

读书多些有益于专,知识博些源头更活。

勤能补拙恒斯效,俭可养廉贞自清。

要有恒,不可时作时辍。

要专一,不得见异思迁。

要入细,不可知学皮毛。

戒玩嬉,戒嗜好。



治学门径和方法——任应秋


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凡学问都有一堵高墙,如不找到门径进得墙内,则比不能领略无限风光。——《四库》著录医书九十四部、六百八十二卷。

学习方法:

精读:这和岳老的宁涩勿滑一样,看来读书确实应该读进去。

勤写:不动笔墨不读书.列举了任老的不同笔记若干篇,可见读书之勤奋和用心。另外介绍了卡片的做法。

深思:弗得弗措。四善记,任老的编写药诗诀是一个好办法,好在现在的医类诗诀随处可见,不用自己编了。但是自己编的应该更加便于记忆,因为在编写的时候已经过了多遍大脑了。




我的学习过程——姜春华


做医生一定要有思路,它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活用成规,创立新规,既创又破,既破又立。资料想一盘珠子,思路就是穿起这些珠子的绳子。




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读书百遍,不如抄书一遍;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博“正是为“专“吸收营养。

金老在快结束时写了一则医案摘抄于此:我在青年的时候曾治过一湿温病人,病已多日,心下痞闷不舒,大便不通,舌苔黄,有可下之征,用小陷胸汤加味,服药后得利,胸腹宽畅,但随即衰竭而死。病家归咎于命而

不归咎于医,但我终觉得小陷胸汤用的不对,有内疚之心,而不明其所以然。后来深入研究叶天士的《温热论》,读到湿温病,大便溏,为邪未尽;必大便硬,乃为无湿,始不可再攻也一段,才知道我的错误。金老之治学严谨令人佩服,医德的高尚就更加令人钦佩了。

没有渐悟便没有顿悟。




业精于勤荒于嬉——李聪甫



若要精,人前听,若要好,问三老。

只怕不勤,不怕不精,只怕无恒,不怕不成。

中医读书自学的几个方面。

择善本,苦奠基,追源而上。

勤于问,精于思,辨明泾渭。

重实践,究成败,累积心得。

还必须注意,无论笔记、心得、医案,乃至每一张处方,都要书写工整,点画清晰,要培养严谨的作风。

育兴致,明志向,术要专攻。

须知有志才有兴,有兴才有专攻,有所专攻才有所识,有识才有成。

览群书,广学识,相得益彰。

医书一担,儒书一头。余还以为医道同源,所以道书更是要学习。

再有就是孟子曰:不直则道不见。




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刘渡舟


刘渡舟,伤寒专家。

自学的三忌: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

学习中医要从经典著作入手,不要怕难,要有一点精神;二是对中医学的原文和汤头、药性及歌诀,既要明其义而又要背其文。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工夫可言的;三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自学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一生奉行;四是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学无捷径贵在恒心——彭履祥


恒心,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因为医所以寄生死。

陆士谔说: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尤难。

一曰信,坚定信心;二曰静,心静;三曰细,剔除错误,淘汰衍说,辨别讹字。更需扩大眼界,善于互参。

陈修园:读仲景书,当于无字处求字,当于无方处求方,才可谓之能读。

书宜读活,切忌拘泥呆板。剔错、辨讹,去伪存真,是读书必下的工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