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一、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1、古代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1802年)、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2、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二、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

(一)对发展和可持续的理解

1.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发展观经历了数次跃迁

①发展=经济增长

?仅仅是指经济领域的活动

?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

②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

?一定的社会经济改革

③发展=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环境保护

④发展=可持续发展

?发展并非是纯经济性的,是一个广泛的综合的概念;

?发展是受限制的

a.经济因素的制约

b.社会因素的制约

c.生态因素的制约(是最基本的)

2.可持续性的内涵

该过程在一个无限长的时期内,可以永远地保持下去,而系统的内外不仅没有数量和质量的衰减,甚至还有提高。

?对可持续性的理解与应用领域有关

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的环境等。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布伦特兰夫人提出的概念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

1989年UNEP第15届理事会通过并得到接受和认同

两个根本点

a.人类要发展—满足当代人的基本需求

b.不损害后代人的需求—体现了代际公平

?该概念是目前最有权威和被引用最广泛的

局限性

a.仅强调了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b.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忽视了当代人之间的关系

c.基本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如何度量的问题

2.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力”,即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再生能力的发展。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不超过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把经济发展看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当发展能够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人的福利减少。”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艺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增长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a.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持续增长

b.不能以保护环境为由取消经济增长

c.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就失去了动力,环境保护也成为消极的行为。

d.可持续发展要求提高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2.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a.发展必须是在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b.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

c.生态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产—有限的—发展的受限制性

3.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

a.强调社会公平:社会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全面发展

b.从社会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出发,寻求总体的最佳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前提,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P137另一种表述)

1.与自然相和谐的发展思想

?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但要做到“与自然相和谐”;

?应建立环境与经济的综合决策机制和协调管理机构;

?环境规划应纳入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位置

2.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思想

?“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意义更深远

3.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的发展思想

?减少自然资产的耗竭速率,使之低于资源再生速率

4.强调“综合决策”、“公众参与”的发展思想

?调整国家政策,改革管理机制

?强化公众参与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P139)

(一)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公平是指机会选择的平等性

1.代际公平

?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

?平等的发展机会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和环境问题

a.二者是谋求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b.应将代际公平视为人类活动的约束条件

2.代内公平

?指当代人应有平等的发展机会表现在:

a.对资源的占有和消费的平等

b.公平的发展权

c.公平的资源使用权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差别极大;污染转移

?强调代内公平就是在资源分配、消费、收入分配等方面协调国际关系和区际关系。

(二)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在生态可能的范围内来满足,即:

a.必须考虑资源的临界性

b.必须适应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结论:人类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需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三)共同性原则(Common)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总目标,因而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a.地球具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b.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大

?强调在共同性原则前提下的差异性

1.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a.鼓励经济增长

b.特别贫穷的国家: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摆脱贫困

c.不要步工业化国家的后尘

2.对发达国家来说

a.抑制消费

b.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

c.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d.主动帮助贫穷国家发展经济

五、有关衡量发展指标的新思路

(一)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新标准

?用GDP衡量经济增长的缺陷

a.忽略了收入分配状况;

b.忽略了市场活动;

c.未体现环境退化的状况;

d.不能反映资源消耗的状况

世界银行1995年颁布了衡量国家(地区)发展水平(财富)的新标准

一个国家的财富由三个主要资本组成:

1.自然资本

?指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拥有量。

?是大自然为人类提供的财富

?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自然资本是评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很多人造资本是以消耗大量自然资本换取来的,—应从中扣除自然资本的价值

2.人造资本(创造性资本)

?指人工创造的工业生产系统、水利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公共福利系统等的数量及先进程度。

?其数量作为资本,可用来提高GDP;

?其质量(先进性),可使在相同的产出(GDP)下,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较小

3.人力资本

?指人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体力、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状况、能力、水平等各个方面。

?按传统方法衡量,美国、日本居第1、2位

?按新的评价标准:加拿大、法国、挪威、美国为1~4位,日本第8位,我国第106位(1998年人类发展报告)

(二)人文发展指数(HDI)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1990年5月公布,用以衡量一个国家的进步程度。0-1

衡量指标:

a.收入:人均GDP;

b.寿命:反映营养和环境质量状况;

c.教育:公众受教育的程度,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HDI的有益启示:

a.强调了国家发展应从传统的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

b.强调了追求合理的生活水平而并非对物质的无限占有—向传统的消费观提出了挑战;

c.经济增长不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才是正确的目标。

(三)绿色国民账户

?从环境的角度看,当前的国民核算体系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

a.国民账户未能准确反映社会福利状况,没有考虑资源状态的变化;

b.人类活动所使用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没有计入常规的国民账户;

c.国民账户未计入环境损失

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建立新的国民账户体系

?EDP: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

?EDI:经过环境调整的净国内收入

?建立EDP和EDI统计体系

?SEEA—经过环境调整的经济账户体系,主要特点:

a.是一个试用性的UNSO(联合国统计局)框架

b.尽可能保持现有国民账户体系的概念和原则

c.将环境数据结合到现存的国民账户信息体系中

d.环境成本、环境收益、自然资产以及环境保护支出均与以国民账户体系相一致的形式,作为附属账户内容列出

?SEEA寻求在保护现有国民账户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增加附属账户内容,鼓励收集和汇入有关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信息

附属账户是实现最终计算EDP和EDI的重大进展

?NDP(国内生产净值)与EDP的差别:

NDP=最终消费品+净资本形成+(出口-进口)

EDP=最终消费品+(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非产品资产的净资本积累-环境资产的耗减和退化)+(出口-进口)

(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驱动力指标:反映对可持续发展有影响的人类活动、进程和方式,即表明环境问题的原因。

?包括就业率、人口净增长率、成人识字率、安全饮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运输燃料的人均消费量、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矿产储量的消耗、人均能源消费量、人均水消费量、排入海域的氮磷量、土地利用的变化、农药化肥的使用、人均耕地面积、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等。

状态指标:衡量由于人类行为而导致的环境质量或环境状态的变化,即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包括贫困度、人口密度、人均住房面积、已探明矿产资源储量、原材料的使用强度、水中BOD、

COD含量、土地条件的变化、植被指数、受荒漠化、盐碱和洪涝灾害影响的土地面积、森林面积濒危物质比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人均垃圾处理量、每百人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电话拥有量等。

响应指标:对可持续发展状况变化所做的选择和反应。

?包括人口出生率、教育投资占GDP的比率、再生能源消费量与非再生能源消费量的比率、环保投资占GDP的比率、污染处理范围、垃圾处理率、科研费占GDP的比率等。

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

1、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可再生资源是未来能源结构的基础,提高能源效率是当今能源政策的核心,节能是缓和能源供求矛盾、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能力;不可再生性资源需要有高效率资源配置,实现最佳社会目标,是资源的利用净效率的现值最大化,并且不至于过度消耗,使其能得到替代资源的补充。

2、保护环境,防治污染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源于环境保护,搞好环境保护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造成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另一方面是人类生产社会活动向自然界排放大量的污染物,其排放废物的速度大大超过了自然界的净化能力,导致了环境质量恶化。因此,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主要内容。

3、改变传统的消费模式

?传统的消费模式是一种“线性过程”,即:自然资源→产品和货物→利用和消费→废物抛弃。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日益增大,废物也在增加。这样就造成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退化。线性消费本质上是一种耗竭性消费。如果全球人口都按照这种方式消费,那将使地球资源快速耗竭,严重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与消费模式也具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需要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消费观。可持续的消费就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和产品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保证当代人的消费不影响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消费模式受技术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法律、经济和社会制度因素等的影响。不断发展的高新技术、培育良好的社会心理、健全法律、经济制度是可持续消费模式的重要保障。

4、利用科技进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极希望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效益提高的同时,起到减轻污染负荷、改善环境质量的作用。首先是依靠科学技术寻求开发新能源,如提高太阳能、地热能、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其次是依靠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高对废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率,再次是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出清洁产品和无污染物品。

5、公众参与

?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只有所有人的环境意识提高,人人关心和参与有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并投身于实践,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要比其他活动的公众参与更深刻、更广泛,它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关行动和有关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思想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去改变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方式。公众不仅要珍惜环境资源,还要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和废物的循环利用与处置等过程中合理操作,追求效率和公平。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发展从概念到行动的关键,是人类不断的从认识到实践、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6、法制建设和国际合作

环境问题没有国家界限,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都必须靠全人类合作才能解决。因此,加强国际合作,并以法律形式规范、约束各国行动,规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是十分必要的。在联合国的组织下,从1972年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的“人类环境宣言”,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的“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一系列文件和“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关于臭氧层的“蒙

特利尔协定书”,关于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的“诺德威克宣言”,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森林问题原则声明”、“沙漠化公约”,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部长级会议通过的“北京宣言”等都是国际间承诺和应该遵守的法律文书。只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和立法,才是治理全球环境问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七、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努力

?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确定了新世纪初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制定和完善了120多部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等法律法规;?建立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多部门、多层次运作的组织管理体系;

?加入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并决定核准《京都议定书》,积极参与环境国际合作。

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的成绩

?近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58倍;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控制;

?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得到加强;

?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步伐加快;

?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

?已经找到了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呈现良好的前景。

八、21世纪议程的思想、内容

九、中国21世纪议程

视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上、下)

第四章环境与健康Environment and Health

一、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人与环境物质的统一性

人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体的各种元素组成与含量与地壳和海水中的分布丰度明显相关。

(二)人对环境的适应性

人体生理生化调节与环境因素保持动态平衡。如居住在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的人血液红细胞数。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与危害

(一)、环境污染物及其来源

1、污染源的定义

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通常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2、分类

(1)、按污染物的来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正在活动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社会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后者是环境保护工作研究和控制的主要对象。

(2)、污染源按人类社会活动可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生活污染源

(二)、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环境污染涉及的地区广、人口多,而且接触的污染对象,除从事工矿企业的健康的青壮年外也包括老、弱、病、幼,甚至胎儿。

2、作用时间长。接触者长时间不断地暴露在被污染的环境中,每天可达24小时。

3、污染物浓度低,情况复杂。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受到大气、水体等的稀释,一般浓度往往很低。污染物浓度虽低,但由于环境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繁多,它们不但可通过生物或理化作用发生转化、代谢、降解和富集,从而改变其原有的性状和浓度,产生不同的危害作用,而且多种污染物可同时作用于人体,往往产生复杂的联合作用。如有的是相加作用,即两种污染物的毒性作用近似,作用于同一受体,而且其中一种污染物可按一定比例为另一种污染物所代替;有的是独立作用,即联合污染物中每一污染物对机体作用的途径、方式和部位均有不同,各自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也互不相关,联合污染物的总效应不是各污染物的毒性相加,而仅是各污染物单独效应的累积;也有的是拮抗作用或协同作用,即两种污染物联合作用时,一种污染物能减弱或加强另外一种污染物的毒性。

4、污染容易治理难。环境一旦被污染,要想恢复原状,不但费力大,代价高,而且难以奏效,甚至还有重新污染的可能。有些污染物,如重金属和难以降解的有机氯农药,污染土壤后,能在土壤中长期残留,短期内很难消除,处理起来十分困难。

(三)、环境污染的危害

A.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B.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作用的因素: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主要取决于以下一些因素。

1.主要取决于污染物进入人体的“剂量”。

2.作用时间。很多环境污染物具有蓄积性,只有在体内蓄积达到中毒阈值时,才会产生危害。

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环境污染物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经常与其他物理、化学因素同时作用于人体的,因此,必须考虑这些因素的联合作用和综合影响。

4.其它。如受污染者的个体差异、污染物的性质等

三、环境性疾病

1、环境性疾病的类型

地方病(地球化学性疾病)

公害病(环境污染疾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2、环境污染与公害

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大量的有害物质排入环境,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

公害(public nuisance)人为造成广泛的环境污染,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破坏生态。

公害造成的地区性疾病称作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严重的公害可引起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称为公害事件(public nuisance incident)。

如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病、痛痛病

3、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某些地区原生环境的水、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过多或过少,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摄入这些元素的数量,出现居民体内这些元素的含量过多或过少,产生的疾病成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例:地方性甲状腺肿;氟骨病使双腿成x型或O型;

克山病是一种地区流行的原发性心肌病,于1935年在黑龙江省克山县首先发现。

临床表现主要有心脏增大、急性或慢性心功能不全和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急重病人可发生猝死。

视频:中国的缺碘问题,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吸烟的危害--似乎大家都知道

1987年11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将世界无烟日定为每年的4月7日,并从1988年开始执行。从1989年开始,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讨论:吸烟的危害

香烟中有2540多种成分,燃烧后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产生的烟气中有40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10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烟碱、焦油、一氧化碳、氰化物及放射性物质。

香烟烟雾中存在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大量吸入人体内便与血红蛋白结合,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

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

专家们估计,每日吸30支烟,相当于每年300次X射线胸透的射线量。吸烟有害健康,更为重要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吸烟时对别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的危害更大,妻子不吸烟但丈夫吸烟的妇女,其肺癌死亡率是其丈夫的2.4倍。这种危害对儿童最为严重,吸烟者的子女患肺炎、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及其他疾病的危险性要比正常儿童大得多。由于吸烟与致病之间有个漫长的过渡期,其病变甚至于在20年后才发生,致使一些人误认为吸烟是否有害尚无定论。

现代医学科学证明,烟草燃烧时会释放出1000多种化合物,绝大多数对人体有害,且有不少于44种的致癌物质。如烟焦油、烟碱(如尼古丁)、一氧化碳、醛类(如苯甲醛)、胺类(如联苯胺)等。最近日本学者研究表明,烟雾中还含有迄今为止已知物质中毒性最强的化合物"二恶英"。它们会引发和恶化各种疾病,例如,癌症、肺炎、气管炎、高血压、骨质增生、各种心脑血管病、哮喘以及不育等病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资料,全世界每年约有10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

视频:室内环境与健康

第五章自然保护与自然保护区

一、自然保护Natural Conservation

1、定义

自然保护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

自然环境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及各种矿物质,这些成分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自然环境。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不同形式的能量。一般来说,自然资源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和无限资源三个部分。

2、目的

自然保护的目的是人类利用科学技术方法和法律、行政手段,达到保护、维持和发展与人类生存有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从而满足人类生产生活中多方面的需求。

在自然保护工作中,优先考虑的重点是保护、增殖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中的可更新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以达到人类能长期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因此,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是人类为自身生存下去所采取的重要战略决策之一。

3、自然保护有以下几个目标:

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过程和生命支持系统(如水、土壤、光、热、空气等自然物质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高山和海洋等生态系统),使其免遭退化、破坏和污染。

保证生物资源(饱含水生、陆生野生生物和人工饲养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保存生态系统、生物物种资源和遗传物质的多样性。

保留自然历史遗迹和地理景观(包括如河流、瀑布、火山口、山脊山峰、峡谷、古生物化石、地质剖面、岩溶地貌、洞穴及古树名木等)。

二、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s)

1、定义

自然保护区是将具有典型特殊的自然生态系统或自然综合体(如珍稀动植物的集中栖息或分布区、重要的自然景观区、水源涵养区、具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地质建造和重要的自然遗产和人文古迹等)以及其他为了科研、监测、教育、文化娱乐目的而划分出的保护地域的总称。

2、建立自然保护区迫切性和必要性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国际行动。

自然保护区在国际上已近130年的历史,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使许多野生动植物不断灭绝或濒危,许多生态系统变得十分脆弱。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关注,保护自然的呼声在国际上愈来愈强烈。当时德国博物学家汉伯特,首先提出应建立天然纪念物,

以保护自然界的名胜和独特自然景观。

美国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从此开始了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形式保护自然界的实际行动。从1962年开始的每十年举行一届的世界国家公园保护区大会上,世界各国代表、专家就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讨论,这对促进和发展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在国际上,建立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已成为各国保存自然生态系统和珍贵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主要方法和手段。这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自然保护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的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名称、时间、地点?

(2)、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急需得到特殊保护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地跨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植物区系。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仅脊椎动物就有6266多种,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

其中,两栖类284种、爬行类376种、鸟类1244种,兽类500种,鱼类3862种。大熊猫、金丝猴、台湾猴、羚牛、白唇鹿、华南虎、褐马鸡、黑颈鹤、绿尾虹雉、扬子鳄、白鳍豚、中华鲟等100多种珍稀动物,是中国特有或主要分布的动物种类。分布在中国的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种类,尚无确切统计,但估计不下100万种。中国有高等植物30000余种,占世界总数的12%以上,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被子植物24500多种,裸子植物250种,苔藓植物约2200种,蕨类植物2600余种。

由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到第四纪冰川覆盖的影响,因而保留了许多北半球其他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种类和特有种,约有200属,如银杉、水杉、水松、金钱松、台湾杉、银杏、珙桐、水青树、钟萼木、香果树等都是中国特有的珍贵树种。中国还是世界第三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拥有大量栽培植物的野生亲缘种,如野核桃、野板栗、野苹果、野荔枝、野龙眼、野杨梅、野生稻、野生大麦、野生大豆、野生茶叶等。保护好中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一个良好的途径。另外中国还有绚丽多彩的自然历史遗产,如地质剖面、冰川、熔岩、温泉、瀑布、化石、湿地、滩涂、珊瑚礁、火山遗迹、陨石坑等,这些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良好的基本条件。

(3)、环境和资源面临巨大威胁和破坏

人为活动造成生态系统不断破坏和恶化,已成为中国目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生态受破坏的形式主要表现在森林减少、草原退化、农田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沿海水质恶化、赤潮发生频繁、经济资源锐减和自然灾害加剧等方面。

草原是又一个较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据统计,约占国土面积1/3左右的草原地带,近30年来,产草量已下降1/3--1/2,加之超载放牧,毁草开荒及鼠害等影响,退化现象极为严重,草原生态系统出现了逐渐衰退的局面。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大,中国目前已有荒漠化土地332.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4.6%。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地面裸露,造成水土地流失日趋严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共占全国土地面积15.9%。

随着中国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索取和需求加大。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没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因而造成森林超量采伐、草原过度放牧、沼泽围垦造田、过度利用土地和水资源,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影响到物种的正常生存。工业废水的污染,使得中国不少湖泊和主要河流水质急剧下降,水生生物大量消亡,许多河流内自然生长的常见鱼类也因水体污染而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据资料记载,近半个世纪中国仅动物资源已经灭绝的物种已达数十种,例如蒙古野马、高鼻羚羊、麋鹿等均在中国原分布区内绝迹。中国国家植物红皮书中记述的濒危植物已高达1000种之多。

三、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建立自然保护区,概括起来有六个方面的重要意义,它们是:

1、展示生态系统的原貌

建立自然保护区能显示和反映出自然生态系统的真实面目。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关系,这是生物进化发展的动力,人类在自然界所从事的各项社会生产活动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保护好各类典型而有代表性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必须认识和遵循这些规律,才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创建适宜的条件。

2、物种基因库

自然界的野生物种是宝贵的种质资源。人类在发展、改造和利用自然财富的实践中,要不断地提高生物品种的产量和质量,选育优良品种,就必须从自然界中找到它们野外的原生种或近亲种,然而自然保护区能为保存野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基因提供有效的保证。

3、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是进行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漫长历史过程。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人类要持续地利用资源,必须尊重自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自然保护区为进行各种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为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4、进行公众教育的博物馆

自然保护区是为广大公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及组织青少年夏令营活动,利用自然保护区宣传教育中心内设置的标本、模型、图片和录相等,向人们普及生物学、自然地理等自然知识。

5、旅游活动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物种资源,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可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有条件的自然保护区可划出特定旅游区域,供人们参观游览。同时对从事音乐、美术等文学工作者来说,自然保护区常常是进行艺术创作的重要场地和艺术灵感的触发源泉。

6、维持生态系统平衡

自然保护区对本地和周围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循环和提高当地群众的生存环境质量,促进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循环转化,提高农作物量,减免自然灾害等方面都在不断发挥着人们一般不易注意到的重要作用。

四、自然保护区的作用和效益

(一)、自然保护区的作用(简要)

自然保护区的作用有十个方面:

1、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作用。

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是自然保护区的最大作用,为了获得最佳的生态效益,首先必须将自然保护区内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保护好。使各种典型的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在人工保护下,正常地生存、繁衍与协调发展;使各种有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的自然历史遗迹和各种有益于人类的自然景观,在人工的保护下,保持本来面目。

2、科学研究作用。

科学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怎样才能做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怎样才算是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来解决。所以,科学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灵魂,即是基础性工作,又是开拓性工作,是实现对自然资源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

3、宣传教育作用。

宣传与教育,是自然保护区所发挥的又一个重要作用。中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建在经济和文化落后的山区,当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需要照顾;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得到保证;群众传统的生活习惯要受到尊重,但这些在自然保护区建立后,要受到有关规定的约束和逐步调整。要处理好这一切,都需要对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采取简明、生动、灵活多样的方式向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群众逐步懂得建设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保护自然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把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变成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4、培养繁育作用。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中所见到的园林花卉和家畜、家禽都是由自然界野生物种中培养和驯化选育而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对某些珍稀动物或植物进行科学的培养和繁育,使之为人类提供新的更多的优质品种,也是自然保护区开展的一项实验活动。

5、生态演替和环境监测作用。

在自然条件下生态系统是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来进行它的发展、延续和变化的。但在受到外界自然因

素和人为因素的严重干扰后,将会出现自然演替和人为演替。所谓自然演替,就是生态系统如遭到雷电火烧、洪水冲击、暴风雪、干旱、病虫害等外界突发性因素影响后,使系统中某些生物群落毁灭或衰落而被另一些生物群落所替代的过程。人为演替,则是由于人类频繁的经济活动和严重索取自然资源的结果,使得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群落被强迫地替代掉。

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中有许多种类是反应环境好坏的指示物,它们对空气、水文和植被等污染破坏状况十分敏感,定位定点对自然保护区这些生物指示物受危害的程度进行观察可起到监测环境的作用。

自然保护区有独特的条件来同时监测和显示这两种演替的作用。

6、生物多样性作用。

自然保护区有使多种多样的生物物种和自然群落,在其面积范围内使之生存和繁衍并能自然平衡发展的功能。同时自然保护区内还含有多种地貌、土壤、气候、水系以及独特人文景观的单元。

7、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作用。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而森林涵养水源的作用是巨大的。森林能阻挡雨水直接冲刷土地,减低地表径流的速度,使其获得缓慢下渗的机会。林地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据实验,无林坡地,土壤只能吸收56%的水分,但坡上如有80-100米宽的林带时,地表径流则完全被转变为地下径流而储蓄起来,像水库一样。

森林同时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的作用。林木能在低浓度的范围内吸收各种有毒气体,使污染的空气得到净化。研究证明,许多植物种类能分泌出有强大杀菌的挥发性物质--杀菌素。林木对大气中的粉尘污染能起到阻滞过滤作用。由于林木枝叶茂盛,能减少风速,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地面。据统计,一公顷松树林一年滞尘的总量达34吨。

8、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作用。

自然保护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于可更新资源如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等,在人为提供特殊保护的条件下,合理开发利用一部分野生动植物,对它们的种群结构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不影响它们的正常生息和繁衍。因此要发挥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按照生物自然更新的规律,在自然资源承受能力与生物种群及其数量相适的条件下,积极发展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业等,不断提高自然保护区的利用价值。

9、参观游览作用。

接待中外科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考察参观自然保护区内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把具有旅游特征的景观区划为向社会公众开放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容了解、探索、教育、宣传鉴赏和娱乐等为一体,不断发挥和扩大自然保护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吸引更多的人们来关心、支持和帮助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建设工作。

10、国际合作交流作用。

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地球上,陆地、水体和大气的连接、传递,使地球各部分之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因而一个地区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另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地球。不同国家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通常在地理上或生物学上是相互联系的,许多迁徙物种在跨国保护区或是相邻保护区内互相往返。为保护和管理迁徙物种,需要国与国之间或国际之间的共同保护和联合行动。同时有关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进展和保护区网的信息数据也需要通过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来共享其成果。因此说中国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高低也将对全世界产生反映和影响。

(二)、自然保护区的效益(简要)

自然保护区有三大效益:

A.生态效益:自然保护区利用它所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物种和群落,以及优美的环境景观,使有关自然保护的理论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以实践和操作,充分发挥在生态方面的巨大效益。

生态效益可用以下6个方面来衡量:

1、保护野生生物物种和生物群落的大小;

2、明显体现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的能力;

3、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面积;

4、促进生态演替的顺利进行;

5、生物资源和自然环境价值的高低;

6、生物多样性的保存量与增加系数。

B.社会效益:由于自然保护区能够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所做工作的良好场所,

因而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社会效益概括起来有4个方面:

1、展示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变化和存在;

2、展示人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良好的场所;

3、展示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其它科学的特点及相互间的发展;

4、展示世界各国自然保护领域的成果、技术和交流与合作;

C.经济效益:通过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有效管理,使保护区本身和周围地区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和

资金积累。它表现在:

1、粮食、农作物、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增产;

2、保存水源和向周围和下游地区持续供应无污染的优质水;

3、促进环境、生物、医学等学科高新科技产品的研究与发展;

4、种植和养殖业发展与利用;

5、增加当地的旅游和其他服务性收入;

6、潜在的生命科学研究;

7、优质无污染和绿色食品的研究与生产。

五、自然保护区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区划

(一)、自然保护区的类型

1、国际上的保护区分类

自从1872年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黄石公园以来,全世界各国都陆续建立了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对象的不同、管理目标的不同和管理级别的不同,使各国在保护区的名称上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除去在城市中建造的人为公园外,全世界与自然界有关的保护区名称,据初步统计为44种,它们是:

为了解决保护区类型各不相同的问题,国际自然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保护区与国家公园委员会(CNPPA)于1978年提出了保护区的分类、目标和标准。这个报告提出10个保护区类型,它们是:

1984年CNPPA指定一个专家组开始修改保护区的分类标准,经过多次的讨论和完善,1993年IUCN 形成了一个“保护区管理类型指南”。指南中将保护区类型最后确定为6种:

和指导原则。这个分类标准虽然在世界各国仍有分歧和争议,但IUCN通过为保护区划分类型来强调保护区的类型要以保护目标为分类依据。

2、中国的保护区分类

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类型是自然保护区逐步发展中建立的,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1956年的广东鼎湖山,1957年的福建万木林,1958年的云南勐养、勐腊,黑龙江丰林等自然保护区)都是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随着自然保护区数量的增加,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也由原来仅是森林类型慢慢扩大到森林、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类型。

1980年底全国共建72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类型有两种生态系统类型(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野生动物类型、野生植物类型以及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五种。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自然保护区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也在逐步扩大,除上述提到的五种以外,又出现了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古生物化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1)、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是对各类较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生物、非生物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就生态系统而言,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两部分。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岛屿等类型,其中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划定自然保护区时,首先考虑它应含有属于不同自然地带典型而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同时又具有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种或自然历史遗迹等其它成分。另外,还包括一些生态系统已遭到破坏,亟待恢复或更新演替的有价值的典型地区。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大,保护、研究的对象比较多。如吉林的长白山、福建的武夷山、云南的西双版纳、陕西的太白山和新疆的哈纳斯保护区等。

(2)、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各种珍稀动物及其主要栖息、繁殖地或其它有科研、经济、医学等特殊价值的野生动物为主要保护对象而建立的特别保护区。如四川卧龙大熊猫保护区、江西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海南南湾猕猴自然保护区和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等。

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以我国珍贵稀有的野生植物物种和典型、独有和特殊的植被类型为主要对象的特别保护区。如重庆金佛山银杉保护区、新疆巩留野核桃保护区、四川攀枝花自然保护区等。

(3)、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

地球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变化,其内部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形成冰川、火山、岩溶、温泉、洞穴等多种多样的自然历史遗迹,这对于人类了解自然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然历史遗迹保护区就是对一些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有特殊价值而需要采取保护措施的非生物资源地区。如黑龙江五大连池温泉保护区、吉林伊通火山群保护区和天津蓟县地质剖面保护区等。

1985年国务院批准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中提出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1993年国家环保局批准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并设为中国的国家标准。该分类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分类只是按照保护对象划分,而没有按照管理类型划分,因此与IUCN的划分标准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类型划分有很大的不同。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和自然保护区主管部门已开始研究和讨论按管理类型来划分中国的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结构

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取决于保护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特点。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多样,面积大小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确定内部结构时也不能完全一致。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经过科学的调查和论证,最后确定出每个自然保护区内部的合理结构。

一般地讲,自然环境保存比较完好,被保护物种个体和种群较为丰富又相对稳定,面积中等(1000-20000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其内部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

即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对有多种自然综合体或多种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较大(20万公顷以上),可根据不同的功能划出更多特定的内部结构。

(三)、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自然保护区的结构由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组成,这些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功能,如何按照不同的功能来划分自然保护区内不得结构,叫做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区划。

核心区:它是自然保护区的精华所在,是被保护物种和环境的核心,需要加以绝对严格保护。核心区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环境保存完好,自然景观十分优美。

2、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稳定,演替过程能够自然进行。

3、集中了本自然保护区特殊的、稀有的野生生物物种。

核心区的面积一般不得小于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在核心区内可允许进行科学观测,在科学研究中起对照作用。不得在核心区采取人为的干预措施,更不允许修建人工设施和进入机动车辆。应禁止参观和游览的人员进入。

缓冲区:缓冲区是指在核心区外围为保护、防止和减缓外界对核心区造成影响和干扰所划出的区域,它有两方面的作用:

1、是进一步保护和减缓核心区不受侵害。

2、可允许进行经过管理机构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和非破坏性旅游。

实验区:是指自然保护区内可进行多种科学实验的地区。实验区内在保护好物种资源和自然景观的原则下,可进行以下活动和实验:

1、有计划地发展本地所特有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建立栽培和驯化试验的苗圃、种子繁育基地、树木园、植物园和野生动物饲养场。

2、建立科学研究的生态系统观测站、标准地、实验室、气象站、水文观察点、物候观测站,用收集到的数据和资料对生态系统进行对比和研究。

3、进行大专院校的教学实习,设立科学普及教育的标本室和展览馆及陈列室、野外标本采集地。

4、进行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再循环方面的实验研究。

5、旅游活动:具有旅游资源和景点的自然保护区,在经过调查和论证后在实验区内可划出一定的点、线或范围,构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区。它除了包括风景观赏和景点游览外,还有其独特的生态旅游方式,如组织观鸟、丛林探秘和跨树冠桥等项目,不仅使游人领略到了大自然美丽的风光,而且还受到了自然保护和野生生物学知识的教育。

六、自然保护区的分级、晋级和命名(简要)

(一)、自然保护区的分级

我国自然保护区实行等级制度。根据不同级别政府的批准,自然保护区划分为两个等级,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上(包括物种、生态系统和自然地貌方面)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研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区域范围较大的自然保护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国务院批准。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是指保护对象能代表该地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情况,并确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需经地方人民政府批准,一般可根据不同级别人民政府批准分为省级(自治区、直辖市级)、市级(州级)和县级(旗级)三个等级的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晋级

自然保护区的晋级是指由低一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评审和批准后晋升为高一级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自然保护区的晋级大多为县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种。

县、市级自然保护区,由于其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或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机构的级别需要提高,由自然保护区所在的行政区人民政府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上一级人民政府应将申请交由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和论证,经过评审委员会通过后,报请人民政府批准。例如,某一市级自然保护区,需要申请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则首先要市级人民政府向省政府提出申请,省政府在接到市级人民政府的申请后,应将申请交由省级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和论证,在得到大多数评委同意该自然保护区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意见后,省级人民政府正式行文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程序与县市级自然保护区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大致相同,但根据现行规定有些不同。首先省级自然保护区在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前需要达到几个基本前提:一是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时间需要满两周年;二是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一般要大于10000公顷;三是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要有典型意义或特殊价值(如保护国家重点一二级保护野生动植物,或特殊的生态系统类型代表等)。其次省级自然保护区在管理机构、设施建设方面都有完备的设置;有具有法律效率的管理办法和土地权属;有比较充足的人员编制和运行经费。在具备上述两方面条件后,省政府将向国务院提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申请,国务院将申请交由全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和论证,在得到大多数评委同意该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意见后,国务院正式行文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自然保护区的命名

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命名方法有两种:

双名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地方级自然保护区----“省名+地名+自然保护区”。如云南省碧塔海自然保护区、湖南省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等。

三名制:

有些特殊物种或自然历史遗迹的自然保护区,其名称不好用地名来表示其名称,所以只能用被保护的对象来命名自然保护区的名称,即“省名+(县名)+保护对象名称+自然保护区”,如安徽扬子鳄自然保护区、新疆塔什库尔干雪豹自然保护区等。

七、自然保护区的区划、选建和评价(简要)

(一)、自然保护区的区划

自然保护区区划是每个自然保护区建立前期需要做的主要工作。各级政府的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应对本辖区内的自然保护区发展作出区划方案并制定其区划的原则。一般来讲,明确划定自然保护区的条件是正确进行自然保护区区划的重要前提。划定自然保护区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必须事先做好有关工作,如要掌握自然地带的基本情况,明确需要拟建自然保护区需要保护的对象、任务和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确定自然保护区的性质,组织多学科的考察专业组,进行考察和选点工作。

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凡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都可以向政府申请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

1、代表各种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草地、山地、水域、湿地、滩涂、荒漠、岛屿等地域;

2、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已遭到破坏而又有重要价值,亟待恢复的地区;

3、自然生态系统比较完整,自然演替明显,野生生物种源丰富的地区;

4、国家规定保护的野生动物、候鸟或具有重要科研、经济价值的野生动物主要的栖息地区;

5、国家规定保护的野生植物或典型而有特殊保护意义的植被、有特殊价值的植物原生地或集中成片的地区;

6、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岩溶、温泉、瀑布、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地。

(二)、自然保护区的选建

在建立一个新建自然保护区前,主管部门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其是否满足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和达到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原则:

1、反映出自然地带或地区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特点;

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比较稳定,受人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3、具有濒危的生物物种种源和数量,同时当地生态条件又适合这些种源的扩大和再生;

4、面积必须足以保证被保护自然群体生存、繁衍和发展的空间;

5、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会得到周围群众、单位和当地政府的理解、接受和支持;

6、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将不会对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群众生产生活的总发展不构成不良影响;

7、能预见自然保护区周围地区短期或长期的经济发展,不会对自然保护区的永久存在构成威胁,不会使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对象消失、绝灭;

8、自然保护区的建立,能为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欣赏自然提供场地和机会。

(三)、自然保护区的评价

评价自然保护区首先应制定评价标准,根据我国自然保护区目前的实际情况,应当建立合理的自然保护区评价体系。在评价时,应从典型性、自然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面积的大小、科研的价值、感染力、潜在的保护价值、土地有效性和等方面加以考虑和评定。

1、典型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某一种自然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应能表现出当地自然地貌的特点。

2、自然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未受或很少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地区,充分表现出自然现状、自然构造和自然特征。

3、稀有性:自然保护区应是某种群落或稀有动植物种群集中分布地和避难所,而其它地区则很难见到。

4、脆弱性:自然保护区的脆弱性,表现在生境、群落和物种对环境改变的敏感程度。一般地说,脆弱的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保护和研究价值。

5、多样性:在单位面积里,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植物群落最多最全面的地带。包括由于局部地

区的小气候、地形、坡向、坡位、母岩、土壤、土地利用和生产实践上的不同而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生物群落。

6、面积的大小: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大小,可按以下三点来确定:

⑴在可能的情况下,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应尽可能大一些,因为在这种情况下,野生动植物种类的密度越大,也就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大。

⑵要考虑到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单位面积上的可容量和今后种群繁衍的能力及发展的数量。

⑶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划定自然保护区的面积。

7、科研的价值:具有多种学科的科学研究内容,或同自然保护区内的物种资源和遗传资源有关的科学探索,如在自然保护区中发现了治病新药或是适用于农业增产的生物品种,其研究价值就很高。

8、感染力: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人类对自然界许多物种的价值正在有新的发现和突破。科学地讲,在未全面研究和了解某一群落和物种的特殊价值前,自然界的任何群落和物种的价值是相等的。但是由于人类的感觉和审美的观点不同,对群落和物种的亲近和重视程度就不一样,因而对自然界中主观认为是美丽并有价值的群落和物种就倍受喜爱和重视,出现了不同群落和物种有不同的感染力。

9、潜在的保护价值:有些地域曾是很好的生态系统,但由于多种原因遭到破坏和损害,如森林的采伐、沼泽的围垦等,在这种情况下,如能进行适当的人工管理或通过天自然的改变,生态系统可以得到恢复和改善,成为有价值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区。

10、有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和建设的好坏;有关自然保护的政策制定是否适应实际;自然保护区能长久持续地保持和显示自然生态系统的原貌;保护区土地面积和权属是否稳定;自然保护区与周围社会环境是否协调都显示着它的有效性。

八、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步骤和程序(简要)

(一)、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步骤

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步骤是:

1、可由科学家、群众团体、政府主管部门、人大或政协代表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建议或请求;

2、指定负责筹建自然保护区的主管部门和人员;

3、由主管部门组织科技人员对将要划入自然保护区的区域进行多种学科的科学考察和实地调查;

4、根据考察和调查的结果,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初步意见和划定区域范围;

5、对初步划定的范围由有规划资质资格的单位进行总体规划;

6、由主管部门组织科学家、有关单位、拟建自然保护区周边的政府、当地群众等进行科学论证和听证会,评定和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7、由主管部门起草文件,报请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二)、批准自然保护区的程序

人民政府(包括县、市、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批准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程序是:

1、接到要求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申请;

2、将申请批转给自然保护区评审部门进行评审;

3、审查评审部门报请的评审结果;

4、审查是否与有关规划或部门向交叉或冲突;是否存在与周边地区存在边界争议;拟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体的权属是否清楚和明确;

5、批转有关部门征求意见;

6、起草文件予以批复。

现在由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了日益严重的破坏,出现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

环境危机包括:

1.环境遭到污染

2.森林、草原等植被遭到破坏

3.生物多样性锐减,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

视频:西双版纳的故事

九、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包括地球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拥有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和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

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

生态系统多样性ecosystem diversity

因此,我们的保护也要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着手。

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极不均衡

物种多样性与地形、气候及局部环境的复杂性有关。

两极最少,热带雨林、珊瑚礁、热带湖泊及深海区最丰富。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价值,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直接使用价值

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学研究价值、美学价值

2、间接使用价值

生态、环境、美学价值

3、潜在使用价值

对大量的野生生物,我们目前尚不清楚它们的使用价值,但是它们具有巨大的潜在使用价值。(三)、我国生物多样性概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有极其丰富的物种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第一,物种丰富

第二,特有的和古老的物种多(如大熊猫、银杉、扬子鳄等)

第三,经济物种丰富

第四,生态系统多样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减少

灭绝、濒临灭绝:现在每年全世界物种灭绝速度加快,据专家估算,每小时约有3个物种灭绝。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3、威胁原因

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主要原因

掠夺式的开发、利用。如滥捕乱猎、滥采乱伐(森林-98洪灾3000多人死亡)

环境污染。(例如各类河流、湖泊污染,富营养化)中国环境治理的“33211”工程。

外来物种的入侵(引种)使原有的物种生存受威胁孙(如水葫芦、空心莲子草)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

保护珍惜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天然基因库”、“天然实验室”、“活的自然博物馆”

2、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等)

3、离体保护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在中国《宪法》的第9条和第26条分别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珍贵动植物。

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利用任何手段侵占或破坏自然资源。在《刑法》中,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罪。

4、生物多样性的合理利用

我们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绝不是禁止开发利用,而是反对盲目、掠夺式的开发利用,我们应该合理利用。

视频:生物多样性--知识库1、2 人与大象—最后的栖息地

十、生物安全

Ⅰ食品安全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

(二)、食品污染的来源与分类

按食品污染的性质分: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放射性污染

按食品污染的来源分:原料生产过程、加工过程、贮运和销售、烹饪及食用前后受到的污染。

食品原料生产(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污染是来自源头的污染,对食品安全最大的威胁

食品源头污染:环境污染、人为污染、工业化农业的隐患

环境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并通过食物链的累积摄入人体

为达到使食品原料增产、防病等目的,在其生长和繁育过程中人为地加入农药、兽药、激素等物质可能造成的污染。

(三)、食品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管理

Ⅱ转基因的生物安全

(四)、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潜在危害

人类通过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转移,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新的性状甚至新物种,打破了物种原有的生殖屏障,改变了自然界长期进化的规律。

安全措施:

安全评估和风险控制

产品标签

技术措施

国际合作

(五)、生物污染

1、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与转化

2、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

(1)、污染物跨膜转运

(2)、污染物吸收

(3)、污染物在体内分布

(4)、污染物的排泄

(5)、生物转化

(6)、污染物蓄积

3、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污染物毒性分类(急性、亚急性、慢性、蓄积性)

(2)、重要概念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在一定剂量(一般用单位机体体重的吸收量来表示)的污染物作用下,生物体中发生效应或反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用百分比表示。

半致死浓度(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使得试验生物死亡率为50%的毒物浓度或剂量,用于急性毒性作用的定量描述。

(3)、污染物的联合作用

独立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

4、污染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在种群水平的影响

(2)、在生态系统水平的影响

课外资源:

生物大绝灭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视频:基因作物之战

第六章水环境

请认真收看视频:“保护珍贵的水资源”,了解世界水资源的态势以及保护水资源的措施与方法。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水圈:海洋、陆地、大气中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

一、水的循环

1、水的自然循环

2、水的社会循环

二、人与水的关系-水的用途

1、生活用水

2、生产用水

3、生态用水

第二节水资源

一、水资源的含义

天然水量并不等于可利用水量,水资源则一般仅指地球表层中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量资源。如大气降水,江河、湖泊、水库、土壤和含水层的淡水。

二、水资源的特性

①作用上的重要性

②补给上的有限性

③时空上的多变性

④利用上的多样性

三、水资源的短缺

1、全球的水资源短缺

联合国世界淡水资源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世界约1/3人口生活在面临中度和高度水紧张的地区,水资源的短缺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行动,预计2025年世界人口的2/3或近55亿将有面临着这种局面的风险。

2、我国的水资源短缺

联合国已将我国列为全球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

3、为什么缺水呢?

A.缺水的原因——自然方面(数量)

B.缺水的原因——自然方面(分布)

C.缺水的原因——人为原因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复习进程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土木工程与建筑系 课程论文 (2013 —2014 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4年 6 月 21日 城市交通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在简要论述了既有交通运输系统的不可持续特性,在详细讨论了轨道交通系统在环保、快捷、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比势,认为在大中城市建设以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一体化综合公共交通系统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轨道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满足了人们增长的交通消费需求,促进了城市的繁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造成了道路拥挤、事故频繁、大气和噪声污染以及能源紧张等问题。如何选择适当的城市交通工具,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有限环境资源的持续利用,而最终实现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要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应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交通系统与社会系统的全面协调,改变城市的不合理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交通系统建设具有密切的联系:可持续的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消费模式的建立、能源利用与政策等,均对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规划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不注意考虑运输业在环境、安全、拥挤等方面形成的负面效果,产生了许多日益严重的问题,如交通阻塞、交通事故、能源过耗、环境噪声污染、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造成了巨额国民经济损失,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同时由于政策实施的局限,对交通运输的外部性没有采取有效的处理对策,使人们在过多地依赖私人交通时,却没有承担其应该承担的全部费用,产生一定的不公平性等问题。 1.产生的问题如:

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章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节概述 一、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环境的作用 ●环境为人类提供了各种资源 ●环境的自净 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反应来消纳、稀释、转化废弃物的过程,称为环境的自净作用。 ●满足人们舒适性的要求 2.保护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环境容量有限 ●自然资源的补给、再生和增殖需要时间 3.保护环境是为了保证发展 4.环境投资出效益 根据1995—2000年中国发展模型的研究,中国的环保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1.5%,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只降低0.06%,其效益是每年可减少至少1000亿元的污染损失,同时还能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显然,关于“给环境保护投资多了,一定会大大降低经济发展速度”的观点是立不住脚的。 二、可持续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20年前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相比可以发现,经过20年的实践与反思,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达到了统一的认识,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回顾1972年至1992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的醒悟、是人类的正确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节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之后,中国政府重视自己承担的国际义务,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2年8月批准转发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是中国所制定的第一份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纲领性文件。下面将“十大对策”分为四部分进行阐述。 一、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950亿元(水污染损失400亿元、大气污染损失300亿元、固体废物及农药污染损失25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以上。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不但严重地污染环境,而且浪费资源,加大资源的供需矛盾,使经济效益下降,长此以往经济也难于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十大对策”第1条中重申了“三同步”战略方针,并坚持“三同时”制度 ●规划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受中国的传统观念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影响,水资源被长期浪费且无偿利用,导致中国人民的节水意识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和水资源非持续开发利用,水资源不断减小日益短缺,如何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已经成为当代世界人们关心关注的主要问题,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生存的共同使命。 正文: 1. 我国水资源现况: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立方米,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立方米,地下水8288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看到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 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

全球变化的应对:挑战与机遇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 【摘要】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引起的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烦人变化,包括大气与与海洋环流、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资源、土地利用、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等的变化。全球变化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对其认知程度不断深化而被提出和发展起来的。当今,人类正面临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重大全球性气候和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人口激增与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剧减与生物物种的快速灭绝、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破坏、大气中的氧化作用的减弱、环境恶化与灾害频发等。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产生直接的、间接的影响。因此,人类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与认识程度;如何合理地安排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如何应对各种灾害现象等等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社会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在认识研究了全球变化后,我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还需要实现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直接影响间接影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一、全球变化及其研究共识 1、全球变化 “全球变化是一种新的地球观,它以地球系统的概念为基础,从整体上研究地球系统在各个时间尺度上随时间的变化,集中研究那些把系统所有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并导致系统发生变化的过程和机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化及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受到特别的关注。下一理解的全球变化主要是指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1]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是地球系统的各个圈层及相互作用(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人类圈、地圈),其直接研究对象是地球巨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等子系统。显然,环境问题对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生存有着深远的影响,它直接涉及到地球上有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地球的可居住性等重大的战略性科学与社会问题。因此,认识了解地球系统的科学,预测、延缓或适应全球变化,对于协调自然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2、全球变化研究共识 在2000年科学研究委员会议上,IGBP,IHDP,WCRP达成一致共识。全球变化研究共识主要包括:①地球系统是一个独立的自调节系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人类各组分。各组分之间的相互变化与反馈非常复杂,并且具有多尺度的时空变化。对地球系统动力学的认识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提高,这为评估人类所引起变化的影响与后果提供了合理的基础。②除了温室气体排放及气候变化外,人类活动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地球的环境。人类所引起的地球陆地表面、海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姓名:冯克鑫 学号:2008301610112 班级:测绘八班 摘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看,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特点,存在的不足,以及我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交通、交通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对策 城市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发展的重要体现,然而城市交通却是城市最主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城市的交通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城市的严重问题,然而城市交通在城市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非凡的作用,与其他部门相比,城市交通部门起着关键性的枢纽作用,所以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我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各种矛盾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道路拥堵。在大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中,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是最为突出最为严重的问题,交通堵塞已成为影响城市经济活动和市民日常生活的突出问题,道路堵塞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不足,交通设施设计不合理,交通方式不够配套等因素造成。 2. 交通事故频繁发生。由于我国城市车多路少,加上我国交通管理手段落后,道路状况差,以及驾驶员的素质问题,导致我国交通事故屡屡发生。 3. 土地占用。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开发的强度越来越大,交通过度发展使其成为城市空间最贪婪的用户。 4. 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大。运输业在世界能源消耗的比例中日益增加,不合理的交通运输结构决定了其运输系统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格局,我国交通能源也大体如此,所以城市交通运输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将进一步加剧能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于此同时城市的交通也带来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城市的噪声污染有百分之七十左右来自交通;在大气污染排放总量中,来自交通的废气排放占很大比重;流动污染源高度分散,其有害物质的排放和噪声等的传播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5. 城市景观破坏与空间布局不合理。现代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的占用在市区范围内产生了很大的视觉破坏,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也是恶化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原因,城市空间布局没有和城市的交通做到很好的融合,特别是解决目前城市的交通问题没有联系起来考虑,以至于布局的不合理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也不小。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枢纽,然而诸多的城市交通问题不得不令人担忧,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已显的尤为重要。所谓城市交通可持续,实际上就是使交通运输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或者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发展交通运输体系。它首先指城市交通发展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即交通发展应满足当代居民和后代居民的需求达到现在和未来人的利用的统一;其次是城市交通发展在空间上的连续性,即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追求与城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再次是城市交通发展在结构上的系统性,即包括交通政策、交通规划、交通设计、交通管理等的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经济和财务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社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等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以人为本的交通设计和发展;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交通网络体系;达到有效率的资源利用方式;使对城市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性化管理系统 目前城市的交通问题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我国必须把城市交通发展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做到实施有利于提高城市交通效率,资源环境和价值观念三

第三章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科学发展观 一、单项选择题 1.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人一个关键时期。 A.2000 B .1500 C.1000 2.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应对“黄金发展期” 和“矛盾凸显期” 关键时期的一个()思想。 A.战略性B.战术性C.阶段性 3.2003年10月,党的()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全会第一次研究科学发展观问题,也是党的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 A.十六届二中 B.十六届三中 C.十六届四中 4.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的能力。 A.领导政治 B.领导经济 C.领导发展 5.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把()切实转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A.经济社会发展 B.现代化建设 C.经济建设 6.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 国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写人了()。 A.报 告B.决 议 C.党章 7.我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 只是略高于4%,人均才1700多美元,属 于()国家。 A.中低收入B.高收 人 C.低收人 8.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 兴国的()。 A.第一目标 B.第 一要务 C.第一职责 9.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 ()。 A.现代化建设 B.发展经济C.以人 为本 10.科学发展观主张把 ()统一起来 A.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发展与促 进社会精神文明发展 B.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 发展 C.促进社会政治文明发展 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11.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 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 A.清理阶级队 伍 B.巩固政权 C.发展社会 生产力 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 的集中体现。 A.政策和策略 B.根本宗旨 和执政理念 C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 13.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A.根本要求 B.根本方法 C、 根本措施 参考答案: 1.C 2.A 3.B 4. C 5.A 6.C 7.A 8.B 9.C 10.B 11.C 12.B 13.A 二、多项选择题 1.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 会全面进步,关键是要()。 A.明确科学发展 观 B.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C.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 D.提高全民对科学发展观的认 识 2.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和科学内涵,应明确科学发展观 ()。

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题目:基于你对全球变化的认识与理解,请论述:为什么全球变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一.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 全球变化,意指在地球环境方面的自然和人为变化导致的所有全球问题及其相互作用。国际科学联盟将全球变化定义为“可能改变地球承载生物能力的全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土地生产力、海洋和其它水资源、大气化学以及生态系统的改变)”。狭义的全球变化主要指大气臭氧层的损耗、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和全球气候变暖。现在的理解,除这三个方面外,一般还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土地利用格局与环境质量的改变(水资源污染、荒漠化、森林退化等)、人口急剧增长等更为广义的内容。 全球变化的加剧,危及人类本身的生存。这一事实已被大量研究结果所揭示, 被绝大多数科学家所认定,并被政治家们所接受。80年代以来,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此背景下得以广泛重视,并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战略和理论。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二.全球变化的现象 1.大气臭氧层的损耗 位于大气平流层的臭氧层能阻止过量的有害短波幅射(主要是紫外幅射)进入地球的表面。研究表明,臭氧层正在变薄。南极南部海洋上空的臭氧层已在每年9、10月会出现一个大洞,而且每年都在变深,这个臭氧洞现在所占的面积约3倍于美国本土48个州总面积。即使现在停止污染、损耗臭氧层,臭氧洞的恢复也要几十年的时间。北极也开始出现类似的问题,虽然还没有出现臭氧洞,但是北部在最近的40年间,至少在寒冷季节里,平流层的臭氧层已损耗10%。 2.大气中氧化作用的减弱 在正常的情况下,大气本身能够通过氧化作用来清除那些干扰现有功能的气体和分子。但这种机能正在减弱。例如,大气的天然“清洁剂”羟基能与甲烷和一氧化碳起化学反应,从而清除它们。由于一氧化碳的活性强于甲烷,大气首先使用它的羟基来清除一氧化碳,然后才来清除甲烷。但由于人类过多地燃烧消费化石燃料和森林,过多地向大气排放一氧化碳,大气的羟基正在被用光,大气就无法

城市交通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城市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管理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来重新审视交通建设的历史和现状是十分必要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特点是注重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要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就必须构建一个基于可持续概念的新的设施修建和管理体系,并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量化熔入到工程技术的具体规范中去。为此,本文提出了弱持续、中持续和强持续的概念。以此为基础,文中从宏观和微观及供给和需求等方面对本市的交通设施和管理现状作了粗浅的分析,针对本市的状况,本文认为应采用持续或强持续的设施修建战略。而在交通管理方面,根据本市现状,本文建议了“采用高新技术、实施有限畅通”的原则。为了使交通设施建设能满足城市持续发展的需要,下列问题应予优先解决:(1)调整交通规划与城市布局,建立快速地面交通系统;(2)研究设施设计标准和技术政策,提高设施建造水平;(3)采用现代交通管理手段,实施“有限通畅”计划;(4)制订明确、一贯的交通政策和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计划。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通可持续发展研究 1 引言 随着对生存和发展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可持续发展已被确定为社会发展的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按其内涵可以归纳为: (1)鼓励经济增长,增加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 (2)在提高效益、节约能源、减少废物的基础上,注重质量上的改善; (3)以保护自然为前提,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 (4)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目标,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与传统的发展观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不仅鼓励经济增长,而且注重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平稳性和持久性,就是要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减小因经济的无序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 上海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之前几十年时间里发展缓慢,造成了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国际性大都市相比,其差距很大,如表1 所示。 改革开放以来,本市交通设施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过于集中的投资也带来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工地太多,影响交通,造成居民心情烦躁,体现了发展上不具有的继承性和平稳性;二是过于集中的投资,使工程的规划、设计和施工能力严重不足,抢进度,赶工期,造成工程质量差,隐性问题多,工程的使用寿命短,维修资金急剧增加。影响了新设施的建设和今后的发展。

第三章 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第三章城市发展战略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城市发展的相关经济学支撑、营销导向城市发展战略的主要作用和措施;理解:城市发展战略观:从资源到营销、城市营销的主要内容、学习型政府的内涵和特征、建立学习型政府的作用和意义、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掌握: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城市发展战略的制订过程要点、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营销的内涵、新形势下我国城市发展战略管理的潜在重点。 第一节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和内容 一、城市发展战略的涵义 城市发展战略是指在较长时期内,人们从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条件和可能变化的趋势预测出发,做出关系城市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全局的根本谋划和对策,城市发展战略是城市经济、社会、建设三位一体的发展战略。 二、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 城市发展战略通常由战略依据、战略愿景(战略目标)、重点战略、战略措施和战略反馈五个部分组成。 (一)战略依据 城市发展战略的依据就是城市制定发展战略时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包括城市发展的环境,城市的经济、社会资源禀赋情况和城市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等,它们需要通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来确认,这也是定位城市性质的基本依据。城市发展战略依据主要通过历史分析方法、优劣机威(SWOT)分析方法,政经社技(PEST)分析方法和竞争—合作分析方法获取。 (二)战略愿景 城市的战略愿景即城市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最终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 在总体的战略愿景之下,城市发展战略还可以形成一定的发展目标体系,一般表现为城市现代化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1)经济发展指标;(2)社会进步指标;(3)生活质量指标;(4)生态环境指标。 (三)重点战略

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水资源再生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理论由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提出并流行,意味着一场社会发展观念的创新与革命.当我们透过这一新的理念审视历史与现实时,所看到的是人类对水资源的一种普遍忧虑,一种交织着近忧远忧的世界与人类的命运关注.本文阐述了水资源再生利用可持续战略之间的关系,指出水资源再生利用是解决水资源短缺,解决环境负荷唯一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始是针对半个世纪以来经济建设发展引发的问题而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主要是:人口的剧增给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掠夺式开采和过度消耗已造成了资源的匮乏,有的资源已陷入了“入不敷出”的窘况: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正使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日趋恶化等。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仅已经严重阻碍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一个涉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为了保证人类的协调发展,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新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在使资源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的基础上,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虽然,可持续发展概念直接产生于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但是一旦它确立并成为多数的共识之后,它已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发展的概念,而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使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地、持续不断地发展,把发展的负面效应的代价减到最低程度,使地球的资源与环境不致遭到严重破坏,既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保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使子孙后代能够安居乐业,继续发展。 二、目前水资源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这已是世界性问题,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第一届水问题会议在这一天闭幕,呼吁各国政府和人民正视全球水资源短缺的严峻现实,共同采取行动来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使用水资源。我国除了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以外,还存在着时空分布不均的,一些河流泥沙量高等不利因素。 (二)水资源污染严重 我国水资源污染程度是10年前的400倍。“八五”末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是5.5%,2001年的工业废水处理率是32.2%。全年排放废水3.54×109m3,黄河兰州段多年平均径流量(3.54×109m3).全国饮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人口比例很大。如总大肠菌群的超标率为76.1%,耗氯率超标率为16.7%,即使是自来水,2001年全国的合格率仅为87%。 (三)用水量不断增长,且增长率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我国自1980年至此2001年人口从9.8亿增加到13亿,年增长率为1.42%;用水量从4437×108m3增加到预测的7096×108m3,年增长率为2.38%。用水量增长率为人口增加率的确1.67倍。另外,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比例分别从1980年的1.5%和10.3%增加到2001年预测的3.0%到21.4%。而预测的2002年世界平均值分别为7.8%和31.7%。也就是说,中国的城镇和工业用水所占比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用水量不断增加,且增长率高于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四)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由于饮用水水质与人的健康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各国对饮用水的水质非常重视。在80年代中前期饮用水的水质标准作了调整补充后,于80年代后期90年代中期又纷纷再次进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交通_试卷76分答案 (2)

1、城市扩张会导致人地矛盾() 正确 错误 2、城市发展应该“以车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 正确 错误 3、轨道交通是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4、城市高强度向外扩展,强度很高、密度不低() 正确 错误 5、我国城市公共交通领先于于城市扩展() 正确 错误 6、目前世界城市人口还不到全球总人口的一半() 正确 错误 7、从城市规划的角度讲“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是错误的。() 正确 错误 8、交通的本源是实现人的移动而不是车的移动。()

正确 错误 9、城市蔓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 正确 错误 10、城市规划与交通要从各自为政转变为一体化协调发展。() 正确 错误 11、城市空间变大的同时应拉大人们出行的距离() 正确 错误 12、城镇化已成为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解决就业和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 正确 错误 13、我国城市化扩展速度全球领先。() 正确 错误 14、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增加道路宽度,以便利更多车辆通行。() 正确 错误

15、机动车通行环境越好,城市交通就越先进。() 正确 错误 16、我国城市人均GDP增长速度与汽车进入家庭的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 正确 错误 17、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汽车保有量国家。() 正确 错误 18、长期以来,城市交通对于城市规划是配合关系。 正确 错误 19、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是一种落后的模式。() 正确 错误 20、今后城市发展要提倡公共交通和步行优先。() 正确 错误 21、全球城市化已经完成,农村人口不再减少() 正确 错误

22、日本东京是以机动车公路交通驱动城市中心布局的() 正确 错误 23、城市发展模式应从单一中心变为多中心() 正确 错误 24、理想状态是城市居民由被迫出行到选择出行() 正确 错误 25、轨道交通是中国大城市交通主体的未来。() 正确 错误 26、目前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0%() 正确 错误 27、在城市规划中,城市交通当由从属地位变成主导地位() 正确 错误 28、有效的城市公共交通完全能够承载起市内人口的出行() 正确 错误 29、目前我国中等规模城市基本实现了居住和就业的就近结合()

2020年(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发展战略)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壹.我国水资源的基本简介 我国水资源且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于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于1800亿m3之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于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壹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论文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 摘要: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规划重点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远景交通发展目标及水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下的城市交通政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方式结构优化、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交通综合网络骨架布局、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保障措施等问题。本文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规划。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城市;交通;规划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strategy planning focused o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development target and level, the though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policy,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y traffic mod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nsportation network skeleton, city traff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upporting measur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raffic planning.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ity; traffic; plan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建设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交通量的增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交通需求与供给的不断增加,必然会出现交通与环境鲜题。如何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我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 一.我国水资源的基本概况 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水资源总量约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年平均总径流量约为27115亿m3,排在世界第6位,继巴西69500亿m3、前苏联65400亿m3、美国30560亿m3、加拿大29114亿m3和印尼28113亿m3之后。我国人均占有河川年径流量约2327m3,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美国人均占有量的1/6,前苏联人均占有量的1/8。世界人均占有年径流量最高的国家是加拿大,人均占有年径流量高达1493万m3,是我国人均占有年径流量的近64倍。 二.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降水和河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性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北方水资源贫乏,南方水资源较丰富,南北相差悬殊。长江及其以南地区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总量;西北内陆地区及额尔齐斯河流域面积占全国的33.5%,拥有的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 4.6%。按面积平均,北方的水资源量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水利部水资源调查评价估算,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水资源量,最多的是西藏、四川、云南和广西等省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1800亿m3以上;宁夏、天津、上海、北京、山西、河北和甘肃等省市区,年拥有的水资源量均在280亿m3以下,宁夏最低,年水资源量仅10亿m3。作为水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下水资源量的分布受地形及其主要补给来源——降水量的制约。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山分布的国家,山丘区约占全国面积的69%,平原和盆地约占31%。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定向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我国地形的基本骨架。北方分布的大型平原和盆地成为地下水储存的良好场所。东西向排列的昆仑山—秦岭山脉,成为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对地下水资源量的区域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正是地形上、降水上的分布差异性,使我国不仅在地表水资源上表现为南多北少的局面,而且地下水资源仍具有南方丰富、北方贫乏的空间分布特征。占全国总面积60%的北方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约260km3/a,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的30%,不足南方的1/2。而北方地下水开采资源约140km3/a,占全国地下水开采量的49%。特别是占全国约1/3面积的西北地区,水资源量仅有220kmm3/a,只占全国的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110km3/a和30km3/a,均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13%。而东南及中南地区, 面积仅占全国的13%,但水资源量占全国的38%,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分别为260km3/a和26km3/a,均约占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和开采资源量的

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 何建中 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1.概述 随着城镇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应在充分考虑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正视严峻的问题与复杂的挑战,进而探索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对策。 2.中国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现状 首先值得探讨的是城市和交通的关系问题。如果把城市比喻成人体,交通就好比支撑人体活动的血管。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一旦选择了占主导的交通方式,城市形态也就随之确定。城市规模由中心向外围扩张,城市扩展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和长期发展过程。世界大都市(如伦敦、巴黎、纽约、东京等)形成了规律性的空间结构,这个空间结构自内向外和由小到大可分为15公里、30公里、50公里、70公里为半径的4个圈层,代表了大都市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对于我国的城市交通发展而言,正处在城镇化、机动化快速发展时期: 一是快速城镇化。 近年来,我国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总人口不断攀升。城镇化率从1995年的29%增长到2009年的46.6%,这相当于每年有一个北京市全市人口的总量由农村向城市转移。预计到2020

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7%,到205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城镇人口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居民出行需求总量的快速增加和城市交通客运量的快速上涨。2009年城市公共交通(包括公共汽车、电车和轨道交通)客运总量超过700亿人次,比1995年增长一倍多。近10年年均增长达9%,已经接近于GDP增长速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由此带来我国城镇居民出行距离的加大。预计2015年全国居民日均出行总量达到5500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88%。 总体看来,与国外城市相比,我国城市具有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低收入群体多、老龄化趋势明显等特点。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大、需求层次多,对公共交通的需求十分迫切。 二是快速机动化。 在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同时,机动化迅速发展。由于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私人汽车消费日趋普遍。我国城市居民的平均公交出行分担率为15%-20%,像东京、纽约、伦敦等城市的公交出行分担率为60%以上,北京中心区公交出行分担率也只有36%(2009年底)。 私人汽车增长率居高不下,导致居民出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2009年年底,我国机动车总量1.8亿辆,民用汽车总量7619万辆,私人小汽车总量4243万辆。民用汽车保有量近10年年均

第三章 战略管理

第三章战略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以攻为守、主动出击、先发制人,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的战略是()。 A、防守战略 B、撤退战略 C、经营战略 D、进攻战略 2、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所做出的长期性的战略是()。 A、公司总战略 B、职能战略 C、事业部战略 D、公司分战略 3、以守为攻,后发制人;避实就虚,不与对手正面竞争;在产品开发上,实行紧跟主义, 后发制人;在生产方面着眼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战略是()。 A、防守战略 B、撤退战略 C、经营战略 D、进攻战略 4、某罐头食品厂投资建设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以解决生产所需原料问题,该厂实施的这一 战略属于( )。 A、复合多样化战略 B、前向一体化战略 C、后向一体化战略 D、同心多样化战略 5、()是企业战略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指导思想。 A、企业文化 B、企业价值 C、企业使命 D、企业思想 6、企业开发与现有产品、市场领域有关,但完全不同的产品、市场来扩大经营业务领域的 经营战略称之为()。 A、横向一体化战略 B、纵向一体化战略 C、多元化战略 D、复合式多种经营战略 7、纺织印染厂原来只是将胚布印染成各种颜色的花布供应服装厂,现在纺织印染厂与服装 加工厂联合这属于()。 A、前向一体化 B、后向一体化 C、横向一体化 D、混合一体化 8、在《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五种竞争力量模型。 A、钱德勒 B、波特 C、魁因 D、安索夫 9、进行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常用的模型是()。 A、SWOT分析模型 B、PEST模型 C、“五种力量”模型 D、生命周期分析模型 10、“东方不亮西方亮”是用来比喻()。 A、一体化战略 B、战略联盟战略 C、多元化战略 D、全方位创新战略 参考答案: 1、D 2、A 3、A 4、C 5、C 6、C 7、A 8、B 9、A 10、C 二、多项选择题 1、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A、关键性原则 B、可行性原则 C、定量化原则 D、一致性原则 E、激励性原则 2、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A、以低价格吸引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规模经济。 B、生产经营标准化,降低管理成本。 C、连锁经营,降低经营成本。 D、将生产作业与交易相分离。 E、进行产品创新 3、实施产品差别化的方法主要有()。 A、服务品牌形象树立 B、服务产品设计 C、提供特色服务 D、生产经营标准化 E、连锁经营以降低成本 4、战略方案包括下列内容:()。 A、战略重点的确定 B、战略步骤的划分 C、战略措施的制定 D、战略执行 E、战略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