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记住水循环的重要环节,记住水循环的类型,通过水循环示意图得出水循环的定义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评价地理问题。

2.播放水循环动画,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学习乐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启发讲解法、讨论法、分析综合法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黄河的图片,引出李白的诗《将进酒》其中有一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指出诗中的错误,请学生跟着我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一起来找出错误的原因。

新课讲授

板书

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自学探究:阅读课本的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水循环联系了哪些圈层?

2.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3.水循环的类型有哪些?

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

请学生阅读后讨论……

师:请同学们帮忙老师回答第一个问题。

生: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那么我们就可以知道了水循环的定义。

生: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板书

一、水循环的定义

师:我们继续看水循环示意图回答第二个问题: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师:对了,水循环就是分别在这些领域发生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将水循环分为三种类型,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哪三种吗?

生: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板书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大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师:对了,看来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预习了,现在老师将给大家演示这三种循环分别是怎么进行的。

综合分析:通过三组动画分别演示各种水循环的演变过程。

第一组:海陆间大循环

师:海陆间大循环是最重要的一种循环运动,这运动的具体过程是:海洋表面的水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经过蒸发变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二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通过这种循环运动,陆地上的水就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第二组:陆地内循环

师:陆地内循环就是在陆地和陆地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降落到大路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路上,这就是陆地内循环。由陆地内循环运动而补给陆地水体的水量为数很少。

第三组:海上内循环

师:海上内循环就是在海洋和海洋上空之间发生的一种循环运动。海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落到海面的过程。

师:三种水循环运动过程都跟同学们解释过了,不知道同学们掌握得如何,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记忆,老师将这三种水循环运动模式整理成表格,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

师:正是生生不息的水循环给地球和人类带来了生机,同时人类活动也在时时影响着水循环。教材的活动题给我们列举了两个例子,补充资料: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其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是黄河沿河地区,特别是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造成的。它对下游依靠黄河供水的地区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断流给沿岸地区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造成极大困难,此外也对黄河下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影响。目前我国对黄河断流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统一协调上、中、下游水资源开发与使用数量,对黄河水资源进行跨地区的合理调配;运用大型水利工程(如小浪底水库)对河流水资源的季节变化进行合理调节;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等等,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承转:上面两个事例都体现了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不良影响,你们有没有发现主要是影响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师:对!我们可以看到,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必然对水循环产生不合理的影响,那么,人类能否通过改变水循环的某些环节,促进水循环的形成呢?能不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人类可通过人工催云、人工降雨改变降水这一环节。还可以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引水灌溉改变地表径流。

师:譬如我国正在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还可以通过补充地下水、植树造林、改变地下径流等。通过上面内容的学习,我们可以看到水循环原理在我们生活中普遍存在,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视频1:“滚滚长江东逝水”)

师:长江水属于水循环中哪一个环节?

生:地表径流。

师:它为什么能源源不断地东流入海而不枯竭呢?

生:因为不断地有降水补充。

师:正因为不断进行的水循环,使长江水得到了不断的——更新。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得到不断的更新。我们再来看一下其他几个素材又体现了水循环的哪些意义?

(投影图片:“黄土高原地貌”)

师:黄土高原当初形成的时候地表是平坦的,是什么使它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

形态?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疏,再加上夏季降水集中,而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表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的黄土高原。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它不断地塑造着地表形态

(投影图片:舟山渔场)

师: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最大的渔场呢?与水循环有什么关系呢?它的成因和长江、钱塘江在其附近入海有关,因为长江、钱塘江入海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物质,所以这里饵料很丰富。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材料分析和总结一下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展示结论)

促进水资源更新,维持水量平衡;

促进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

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

塑造地表形态。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类型及地理意义,我们知道了水是可以通过水循环运动进行补充、更新、再生的。但是水资源还是有限的,请同学们都要树立节水意识,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课堂练习】

2009年8月27日特大台风“莫拉克”袭击了台湾、福建等地,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1.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水循环的哪一种类型( ) A.海上内循环B.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D.不能确定

2.“莫拉克”登陆属于水循环哪一个环节( )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

3.关于水循环深刻而广泛地影响着全球地理环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能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②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③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的循环运动,但不能塑造地表形态

④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能虽不能转化,但能起着吸收、传输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三维目标】 1. 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阅读教材P 59 头的含义。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 (播放视频:“千沟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 60 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内江六中地理组:钟梅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为地理组吴玲洁老师参加《内江六中2014新引进教师献课活动》中所授课内容。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案例描述: 本案例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活动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活动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归纳应用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详见附录:《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三、案例反思: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吴玲洁老师运用“活动元”教

学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效果佳,亮点多。具体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课导入”贴近生活: 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集中精神探索知识的本质,开阔学生的视野。 吴玲洁老师本课的“新课导入”从学生家乡内江市城市名字的由来入手,课堂开篇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问:沱江是内江人民的母亲河,是她滋养和哺育世世代代的内江人,那为什么沱江之水却从不枯竭呢?”自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设计预想: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用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展示实验和实物,突出学科特色: 在本节教学设计的第二环节——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中,吴玲洁老师通过展示实物苹果引导学生理解陆地上水体的存在形式之生物水。水按照存在形态又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吴玲洁老师用冰块、开水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地球上水的三种存在形式。

湘教版必修一《洋流》教学设计

《洋流》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洋流》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3)对比自己画出的模式图与专家画的模式图的不同,分析洋流的主要成因──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与教学思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在自然界有哪些组成,各自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如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然后要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这些类型的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通过示意图,学生大致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说出水循环的各环节,在这儿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专业术语,例如“降水”不能说成“降雨”,各自的含义不一样,降水的范围更大,包含了降雨。 然而水循环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影响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这个需要用到具体的案例说明。让学生通过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常见要素,从而以后能够分析水循环的变化。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多个自然要素,学生不容易下手。在此可以用一些典型图像,引导学生作答,培养感性认知。 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示意图指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说出三个水循环的类型。 ●通过案例的小组合作,能够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通过典型案例,能够说出水循环对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问同学们,这首歌熟悉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又是云又是雨,其实他们是水,只不过存在的形态不一样。 二、相互联系的水体 同学们读图3.1,看下还有哪些形态。大家把他我们从多到少排一个顺序。

这些水是广泛存在于四大圈层中,那么他们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吗?不!他们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水循环。 三、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 1.教师一边ppt放映,学生说出水循环的名称。 2.按照他们发生的地点不同我们,分出三类“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大家判断图示分别是哪一种循环,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简短测试) 3.完成探究活动。1.(2015届成都2诊)(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活动探究二、水循环的各环节和过程 1.(2015届成都2诊)(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水循环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一课时“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目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据此可知,学生通过学习需要理解的知识有:水循环的概念以及类型,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处在不断的更新中,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水循环意义重大。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或绘图的方式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课标要求要以海陆间水循环为主要水循环方式,结合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将这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综合在一幅图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综合把握水循环。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做到不但能读能说会画,还要会运用水循环 的有关原理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重点,也是课标所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要让学生不但知道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关系,而且还要明白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水循环示意图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从地理图表或地理现象中去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用图解的方式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学习水体间运动转化,培养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界水体间的动态平衡,知道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物体的本质属性。地球上各水体间、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各主要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重点难点分析: 从课程标准上看,让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

高中地理: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学案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各种水体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 B.冰川水、生物水、河流水 C.冰川水、河流水、地下水 D.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2.下列地理事物中,直接参与海陆间循环的有() A.塔里木河 B .天山冰雪融水 C.长江 D.未登陆的台风 3.使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相互联系起来,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是()A.大气环流B.水循环C.地壳物质循环D. 洋流的运动 4.关于河流径流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都很大 B.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无季节变化 C.所有河流的流量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

D.我国大多数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很大 5.右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源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永久积雪冰川补给②是雨水补给 ③是地下水补给④此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6.地球上储水量最多的淡水是() A.地下水 B.冰川 C.河水 D.湖泊淡水 7.下列关于洋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北大西洋暖流是密度流 B.赤道逆流是风海流 C.秘鲁海流是密度流 D.加那利寒流是补偿流 8.右图为某海区大洋环流示意图,该环流是() A.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季风洋流 B.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23o26′C.南半球中高纬海区大洋环流 D.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大洋环流 9.下列渔场中,不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是() A.舟山渔场 B.秘鲁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北海道渔场 10.2月份,下列纬度大致相当的亚热带海区中,海水表面温度较高的是() A.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B.亚洲东部沿岸海区 C.南美洲西部沿岸海区 D.澳大利亚东部沿岸海区 二、综合题 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地的水循环类型主要是________循环,B地 的水循环类型有________循环和________循环。 (2)a、b两条河流中,水量较稳定的是___河,判断依 据是__________。 (3)甲、乙两城市中,水资源较丰富的是_____城市, 原因是__________。 (4)水循环得以顺利完成的内因是___________;外因__________。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导学案 湘教版必修1

水循环和洋流 [学习目标定位] 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水循环 1.概念 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主要环节 图中D蒸发、C水汽输送、B降水、G地表径流、F下渗、H地下径流、E降水、A蒸发。3.能量来源 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形成了循环运动。 4.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体总量平衡。 (2)使地表物质得以运动,并塑造地表形态。 (3)伴随着能量转化和交换。 (4)使水成为洁净的可再生资源。 5.人类活动的影响 影响环节影响方式 蒸发A增加或减少地表蒸发 降水B人工增雨 地表径流G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

二、洋流模式图 1.概念: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又叫海流。2.分布规律 (1)副热带环流:如图中A所示。 中心:大约在南北纬25°~30°的地区。 (2)副极地环流:如图中B所示。 中心:位于60°N附近。 组成:大洋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2)通过能量交换改变流经区域的环境特征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思考 1.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哪个环节? 答案主要影响的是水循环中的地表径流环节。

2.暖流水温一定高于寒流吗? 答案不一定。寒流与暖流主要反映洋流的性质,只与同一海区比较。事实上,一些热带地区寒流的水温高于寒带地区的暖流。 探究点一水循环的环节与影响 探究活动阅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水循环的基本环节有哪些?水循环按照空间范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什么?水循环联系了自然界的哪些圈层? (3)大量砍伐树木会对当地水循环带来什么影响? (4)人们修建水库、挖渠引水等措施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答案(1)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水循环按照发生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类。 (2)为水循环提供能量和动力的是太阳能和地球重力。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大量砍伐树木会使当地树木的蒸腾作用减弱,大气的湿度、水汽的含量和降水量减少,地表径流减小,影响水循环和水量平衡。 (4)主要影响水循环的地表径流环节。 反思归纳水循环的类型与意义 图示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武晓蕾高一地理组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水的三态转化到水的空间分类,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水循环联系地球四大圈层,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说出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探究水灾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在第二章学习过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水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心理上有亲切感,只是缺乏现象与地理原理规律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据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空间思维和动手等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节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是生命之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大家生活中经常见到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变干,衣服中的水去哪了?学生回

【优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各种水体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学情分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2.422.41学案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上学期地理必修一导学案 制定人:商静雪审核组长:郭加英审核主任:张贵芹时间:12.2 编号:12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二) 1.了解洋流的概念、分类; 2.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加深理解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 绘图、读图能力; 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1.洋流的分布规律;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洋流的成因; 2.洋流的分布规律。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所谓的学生,是学生活中的知识;学生存的能力;学生命的意义……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应用于生活,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希望同学们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将我们平时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本节课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希望同学们享受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的乐趣,希望同学们畅游的过程中顺风顺水! 二.洋流(P61) 1.概念:指大洋海水常年地沿着一定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又称为。 2. 是地球表面热环境的主要调节者,巨大的洋流系统促进了地球高低纬度地区间的能量交换。 3.围绕副热带高压的洋流称为。该环流的中心大约在的地区。在赤道附近受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形成自东向西流动的洋流。洋流把南北半球的赤道洋流分隔开来。西风带内持续向东运动的洋流成为西风漂流,它盘踞在和的宽阔地带。 4.洋流按性质分为流和流;按成因又可以分为流、流和流。(温馨提示:可参考地图或练习册)

一.课内探究——组内交流 1.绘制一幅世界洋流模式简图,用红色箭头表示暖流,用蓝色箭头表示寒流,并总结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温馨提示:可参阅手中的资料及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 2.洋流的影响(温馨提示:多联系实际生活) 二.课外探究 1.你怎样来判定洋流性质; 2.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以内,纬度接近70°N,却是终年不冻港,试分析其原因;

水循环和洋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标准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水的三态转化到水的空间分类,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水循环联系地球四大圈层,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说出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探究水灾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在第二章学习过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水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心理上有亲切感,只是缺乏现象与地理原理规律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据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空间思维和动手等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节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是生命之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大家生活中经常见到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变干,衣服中的水去哪了?学生回答:蒸发到大气中了。那大气中的水可能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再次成为我们的洗衣水,这就构成了水体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 水循环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基础知识。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意义。教材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之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 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本课的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了水循环的过程。大量的图片,展示了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类生活,生产所起的作用,水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美景,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投影展示的图片、资料,将抽象的水循环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教学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学设计

2.5 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合作与交流、讲练结合、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同学们,面向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板书)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看一看】投影网上,下载关于水资源的图片的文字资 料,启发学生讨论。 【议一议】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点拨】让学生举例,教师不必做出评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可做概括。启发学生从生产、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考虑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供表现资源缺水情景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可缺性。 3、如何保护水资源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被工业污染的河水被垃圾污染的河被污染水源毒死的鸟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A)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B) 【点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实践考察】关于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指导。 (1)考察前准备: 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