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

2016——2017年第一学期高一地理

授课教师:皮小霞

授课班级:高一(21)班

授课时间:2016-9-21

3.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是《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只是之前,已经具有水的三态变化原理的物理学基础,因此,本节课将以10分钟的时间讲解“相互联系的水体”的相关内容。另外,活动题不单独作为一个内容来详细讲解,而是穿插到“人类可以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的探究中去简单讲解;而水循环的意义则是出示一些简单的材料启发学生得出水循环的意义。

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学生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水循环的过程”的活动开展,将绘制三种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和说出每一种循环的主要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中心环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1.运用示意图,说出某区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

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方法】

1.图式教学法:学生绘图、析图。

2.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学生自主观察、学习、探究,并得出观点。

3、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Flash动画和幻灯片,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的缺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体类型

2、水的存在形式

3、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二、水循环过程

1、类型

2、环节

三、循环的意义

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案【三维目标】 1. 及地理意义。 2.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 2. 【教学难点】 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 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阅读教材P 59 头的含义。 1.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 师 生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 (播放视频:“千沟 师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 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 60 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

高一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的】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 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 【教学媒体与教具】

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 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案例分析 内江六中地理组:钟梅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为地理组吴玲洁老师参加《内江六中2014新引进教师献课活动》中所授课内容。 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二、案例描述: 本案例教学过程分为——新课导入、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活动二(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活动三(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归纳应用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详见附录:《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三、案例反思: 在《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学中,吴玲洁老师运用“活动元”教

学理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总共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层层递进,效果佳,亮点多。具体讲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课导入”贴近生活: 成功的课堂导入能够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课堂上来;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融入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情境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集中精神探索知识的本质,开阔学生的视野。 吴玲洁老师本课的“新课导入”从学生家乡内江市城市名字的由来入手,课堂开篇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提问:沱江是内江人民的母亲河,是她滋养和哺育世世代代的内江人,那为什么沱江之水却从不枯竭呢?”自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设计预想: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引入课题,用设问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展示实验和实物,突出学科特色: 在本节教学设计的第二环节——活动一陆地水体的相互联系中,吴玲洁老师通过展示实物苹果引导学生理解陆地上水体的存在形式之生物水。水按照存在形态又可分为:固态水、液态水、气态水,吴玲洁老师用冰块、开水形象生动的展示了地球上水的三种存在形式。

3.1自然界的水循环优秀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与教学思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中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那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水在自然界有哪些组成,各自所占的比例大概是如何。“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然后要让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这些类型的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就是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通过示意图,学生大致能够按照自己的语言说出水循环的各环节,在这儿教师需要规范学生的专业术语,例如“降水”不能说成“降雨”,各自的含义不一样,降水的范围更大,包含了降雨。 然而水循环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都可以影响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这个需要用到具体的案例说明。让学生通过案例能够分析影响水循环的常见要素,从而以后能够分析水循环的变化。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一个非常大的话题,涉及到多个自然要素,学生不容易下手。在此可以用一些典型图像,引导学生作答,培养感性认知。 学习目标: ●能够根据示意图指出自然界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说出三个水循环的类型。 ●通过案例的小组合作,能够分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水循环的影响。 ●通过典型案例,能够说出水循环对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歌曲导入 课前播放《风中有朵雨做的云》,问同学们,这首歌熟悉吗?知道叫什么名字吗?这个名字很有意思,又是云又是雨,其实他们是水,只不过存在的形态不一样。 二、相互联系的水体 同学们读图3.1,看下还有哪些形态。大家把他我们从多到少排一个顺序。

这些水是广泛存在于四大圈层中,那么他们是相互独立,互不影响的吗?不!他们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水循环。 三、水循环的环节和过程 1.教师一边ppt放映,学生说出水循环的名称。 2.按照他们发生的地点不同我们,分出三类“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大家判断图示分别是哪一种循环,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简短测试) 3.完成探究活动。1.(2015届成都2诊)(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活动探究二、水循环的各环节和过程 1.(2015届成都2诊)(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2004年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

水循环教学设计

中图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水的运动” 第一课时“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目内容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据此可知,学生通过学习需要理解的知识有:水循环的概念以及类型,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水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们处在不断的更新中,但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水循环意义重大。 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示意图或绘图的方式加深对自然界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的理解和认识。课标要求要以海陆间水循环为主要水循环方式,结合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将这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综合在一幅图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综合把握水循环。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要做到不但能读能说会画,还要会运用水循环 的有关原理去解决实际地理问题。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重点,也是课标所要求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学习要让学生不但知道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关系,而且还要明白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借助水循环示意图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学会从地理图表或地理现象中去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用图解的方式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综合分析问题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学习水体间运动转化,培养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科学理念和科学发展观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自然界水体间的动态平衡,知道物体是运动的、运动是物体的本质属性。地球上各水体间、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各主要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并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重点难点分析: 从课程标准上看,让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

水循环和洋流的教学设计复习过程

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水有三态变化,在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水是最活跃的因素之一;对于人类来讲水的作用重大。 地球上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中。陆地各种水体不仅自身都有各自的运动系统和运动规律,而且它们之间又彼此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较大的循环系统,而这一循环系统仅是全球水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节第一部分讲述了陆地水的组成及主要水体类型;第二部分讲陆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转化运动、相互转化关系;第三部分说明了陆地水的更新,即阐明了全球水循环运动的过程和律;第四部分从水循环运运的角度讲述水循环运动的能量转化;最后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主讲三点:1、维持全球水体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更新;2、水循环既是物质流又是能量流,它促使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传输转化;3、水循环影响全球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洋流是本节重点,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是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着重讲中低纬海区洋流表层洋流。第二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首先概括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影响,然后通过学生活动分析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这些内容湘教版教材没有,需要老师补充。 关于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教材重点讲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可结合反气旋知识讲述其规律: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法表示水循环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动手 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 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学会用简结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分析水循环、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水循环,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用科学的理论、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 习惯。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武晓蕾高一地理组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水的三态转化到水的空间分类,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水循环联系地球四大圈层,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说出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探究水灾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在第二章学习过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水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心理上有亲切感,只是缺乏现象与地理原理规律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据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空间思维和动手等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节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是生命之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大家生活中经常见到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变干,衣服中的水去哪了?学生回

【优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必修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内容要求中提出:“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同时给出了活动建议:用计算机设计水循环动画。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是开篇内容,本节内容首先介绍水圈的构成及其特点,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是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的学习作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了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图3.2直观地说明各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联系,本节活动题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三维目标定向 ⑴.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圈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②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③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分析地理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⑵.过程与方法 ①课前布置思考题《如果地球没有了水》,加深学生对地球上水的认识。

②根据所提供的资料,同学间合作探究各种水体的补给形式,播放水循环flash动画,通过“说、指、画、比、思、辨”等让学生自主构建水循环的知识。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学重点 ①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②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①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②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教法分析 1.创设情景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有趣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提高课堂效率 2.讨论法 通过组织学生讨论,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机会。 3.多媒体演示法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直观的图片、动画和数字资料,把学生轻松得引入本课,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和现象,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奋点,帮助他们理解课本内容。 三、学法分析 1、学会用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图3.2和图3.3理解水循环的相关性 2、学会探究:学生思考分析总结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黄河断流的原因。 3、学会合作:学生讨论合作收集相关的资料,完成活动。 学情分析

高中地理《1水循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2.4《水循环》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综合思维: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的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区域认知:认知地理现象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表现。 地理实践力:培养野外调查和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教材内容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学习本节内容的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重点:以地理实验、微课教学为主,深化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使同学综合把握水循环。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用城市内涝的案例理解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关系。 【教学思路】 以学案为学习的载体、多媒体、教材图表、板书、探究活动等手段为辅助,用“观察现象—探究过程—知识梳理—学以致用”为设计主线,采用观察实验、微课教学、热点探 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目标。 【教学过程及策略】 一、设疑导入,关注社会问题 [教师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八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作是“水的星球” ,正是由于水的存在和运动,是我们的世界充满了神奇,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列的问题,比

如说...... [展示视频]:“城市病”——城市内涝 师:对症下药,方为良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第二章第4 节《水循环》,运用其原理,为“城市病”开出一剂良药。 (创设问题情景,从当下时事热点问题出发,引起学生兴趣,为之后合作探究埋下问 题。) 二、观测实验,形成直观感受 师: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的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固态水分布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从空间位置上,又可以分生物水、陆地水、大气水和海洋水。 提问:这些水体是孤立存在的吗? 生:不是。水循环使自然界的水体不断地运动、转化,使地球各种水体处于不断地更新状态。 [课前预习展示]:1、水循环的概念;2、水循环的动力;3、水循环涉及圈层 [播放实验]:《水循环》 师:引导学生观测实验现象,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画出实验中水流动的过程 生:讨论后展示示意图,上台展示作品,描述水体流动的方向。 (通过观测实验、小组合作、上台展示等环节,加强学生观测室内实验的地理实践 能力,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语言表达力。)三、 微课教学,深入理解水循环 承接:刚才同学们画的图,并没有完整的展示出水循环环节。自然界的水体是怎样循环在一起的呢? [播放微课]《水循环的过程与环节》 师:提出观看要求:(1)用不同颜色的笔补充完整水循环的环节;(2)在图上划分水循环类型;(3)初步了解水循环的意义 生:补充完善水循环图,并加以说明环节和类型。 (微课教学,更加形象直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循环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水循环的 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代表上台展示成果并讲解水循环环节和类型。 (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和提升表达能力)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洋流》教学设计.优选

《洋流》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二课《洋流》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对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习,从课程标准要求看,本节课不再以世界洋流分布的成因为重点,而重在学习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习难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存量来看,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海洋的一些知识。在本章前几节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已初步掌握岩石圈和大气圈中有关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知识,洋流的运动也体现了物质的运动和能量交换,因此,学习洋流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类似知识的延续。 从学生的学习热情来看,他们比较关注对地理课的学习,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看,他们一般都具备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解决一些地理疑难问题。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 (1)运用地图,从分布位置、运动方向、寒暖流的位置来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 (3)掌握洋流的主要成因; (4)能举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2)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画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 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 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 三、情感目标 1 .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 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一、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用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 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 【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 【板书】一、水圈 1、定义 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 【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 页图3.1)。 【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 【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 45 %)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 页图3.2)。 【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 页的读图思考题。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I) 【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是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水的三态转化到水的空间分类,通过图文和活动设置介绍水循环的环节和类型。水循环联系地球四大圈层,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结合实例说出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探究水灾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在第二章学习过降水的形成原理、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分析迁移能力。水在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接触,心理上有亲切感,只是缺乏现象与地理原理规律的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分析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据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地理空间思维和动手等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 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1节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水是生命之源,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大家生活中经常见到洗过的衣服晾晒后变干,衣服中的水去哪了?学生回答:蒸发到大气中了。那大气中的水可能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到地面,再次成为我们的洗衣水,这就构成了水体在自然界的循环。 【教学过程】

水循环和洋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标准解读 本条和下一条“标准”关注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一——水。本条“标准”旨在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般将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分为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标准”并不要求对水循环作这样的划分或出现三种循环的概念,而是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环节是指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主要包括降水、蒸发(蒸腾)、径流、水汽输送等。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求是“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 从本条和下一条“标准”综合来看,本条“标准”虽然将视野扩大到水圈,但落脚点放在陆地上。因此,对于陆地各水体之间的关系(水循环各环节的联系)、水资源及其更新、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的影响等,应给予适当的关注。 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条“标准”关注水圈中的海洋水。海洋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也是大气最重要的水汽来源和热量来源。关于海洋水,传统高中地理课程要求的内容较多,如海水的温度、盐度以及各种形式的运动等。课程标准从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意义来考虑,舍弃了关于海洋水自身性质的内容(如温度和盐度),只关注环境意义最为重大的海洋水的运动形式之一——洋流。 洋流一直是高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条“标准”将洋流的学习归结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个方面,从而对传统高中地理中有关的洋流知识作了大量的简化。从知识的内在联系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学习目的,而“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是知识基础。 仔细分析本条“标准”,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世界洋流分布图”。第二,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绕极流。第三,通过阅读“世界洋流分布图”及有关地图,分析洋流对全球热量的输送、沿岸气候、渔场、海洋污染及交通的影响。

高中地理 水循环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基础知识。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意义。教材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之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 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本课的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了水循环的过程。大量的图片,展示了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类生活,生产所起的作用,水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美景,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投影展示的图片、资料,将抽象的水循环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教学过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2.5水循环教学设计

2.5 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的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合作与交流、讲练结合、比较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挂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一师:同学们,面向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板书)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看一看】投影网上,下载关于水资源的图片的文字资 料,启发学生讨论。 【议一议】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点拨】让学生举例,教师不必做出评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可做概括。启发学生从生产、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考虑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供表现资源缺水情景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可缺性。 3、如何保护水资源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被工业污染的河水被垃圾污染的河被污染水源毒死的鸟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A)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B) 【点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实践考察】关于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指导。 (1)考察前准备: 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水循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相关网络资料的阅读,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陆地水体相互关系。 2、水循环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及意义。 (二) 教学难点: 1、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遵循水循环的规律,合理安排人类活动。 三、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导入 问题1:俗话说“井水不犯河水”,河水和井水真的毫无关系吗? 问题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黄河之水真的“奔流到海不复还”了吗?(目的:通过确定话题,设置悬念,以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阅读课本59页的文字及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并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提问 问题1:水循环的概念。 问题2:能量来源。 问题3: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问题4:水循环的类型。 学生1:水循环是指谁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位置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式和物理状态的。 变化。 学生2: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能次之。 学生3: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学生4:类型,根据发生的领域,可分为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