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作者:沈清基文章来源:城市规划学刊点击数:228 更新时间:2006-9-21 11:32:15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城市规划的应对

沈清基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the Replied Strategy for Urban Planning

SHEN Qingji

Abstract:The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 bring a big influence to humankind a nd city,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brings a big influence to the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 t oo.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 l problems,and brings forward the replied strategy for urban planning from the point of concepti on.

Keyword:globe ecological-environmental problems,phenomenon and characteristics,replied stra tegy for urban planning

提要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城市的发展也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论述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及特点,从思想理念方面讨论了城市规划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球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及特点城市规划应对策略

文章编号1000-3363(2001)05-0019-06中图分类号X21文献标识码 A

1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概念及特点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已经遭遇过几次大的生态危机。第一次生态危机发生在200多万年前的第四期冰期。当时,世界大陆的32%为冰川所覆盖,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纷纷灭绝,惟有人类在同这种恶劣环境的斗争中站立了起来,学会了在任何气候条件下生存的本领。第二次发生的生态危机是渔猎时代的食物危机。第三次生态危机是农业时代的土地危机,虽然也曾给人类的生存造成威胁,但最后都以人类文明的更大发展而告终。

而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第四次生态危机即是所谓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指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并降低其生存质量的重大有害问题。从时间上看,其具有跨世纪的特点,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上个世纪,现在存在并在21世纪内仍不会完全消除;从范围上看,其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从程度上看,其具有严重性,表现在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的特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有:①人为性(从形成原因看)。当代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是在长时间内,在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是主导因素。②隐蔽性(从其初期表现看)。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是缓慢的累集性灾害现象,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其危害呈缓发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及时发现,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方被引起注意。一旦问题形成后则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③巨害性(从其危害程度看)。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等造成的自然灾害频发,日渐严重,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全人类的生存安全与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危害。④移动性(从其运动变化的空间轨迹看)。许多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具有跨国性。部分国家及区域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大气运动、河流及海水流动等介质活动影响到另外一些地区,如酸雨、臭氧层空洞、赤潮等有害现象的运动或运动形成的结果。⑤加速性(从其变化的趋势看)。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强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新旧问题不断更迭的过程,其危害有逐渐加速的趋势。社会愈发展,致灾因素愈复杂,有害现象亦越多,其加速性也愈明显。⑥整体性(从其覆盖的范围看)。工业革命把整个世界经济连成一体,频繁而快捷的国际交往,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子”。因此,任何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被破坏,都会对整个国际经济和人类生存带来损害。⑦全面性(从其影响的领域看)。农业文明时代的生态环境破坏,以破坏地球植被为主;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也以土地侵蚀和荒漠化为主,表现为比较单一的作用方式。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涉及到植被,而且还涉及到大气、水源、土地、生物界等各个领域。⑧持续性(从其存在及影响的时间周期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产生持续的影响,其或者通过影响当代人的健康,造成世代的遗传隐患(我国每年出生有缺陷的婴儿300万,与环境污染不能说没有关系);或者通过一定的潜伏期,持续地对人类产生有害的影响。如农药DOT虽然早已停止使用,

但在南极冰层底下鳞虾体内还可检测到,已进入人体和生物圈的DDT,还要经过几十年才能彻底从生物体中排除出去。⑨快捷性(从其发展、作用的速度看)。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很多是通过化学或物理过程完成的,因而反应相当迅速,在几天、几小时甚至几秒钟内就可以完成其过程。这种快捷性使得问题的严重性更加不能忽视。⑩政治性(从其具有的社会经济意义看)。首先表现在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影响到国家发展、民族兴衰,己成为国家和政党建立世界新秩序和构筑未来世界格局中的重要筹码,具有了长远和深刻的战略意义。其次,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由于一些环境要素和环境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为了争夺资源和国家利益,国家之间的冲突有可能明显增加。世界观察研究所在1997年10月发表的报告认为:生态环境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战争的根源。美国国务院于1996年、1997年两次宣布将环境问题融入美国外交的主渠道,日本前首相桥本也曾提出建立环境安全省。这些动向都表明,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涉及国家安全的重要问题。

2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最显著的表现是全球面临的人口压力和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趋势。世界人口在1999年10月12日突破60亿,这一数字是1960年的两倍。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全球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而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趋势则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银行和世界资源所于2000年9月刊印的《世界资源2000~2001年:人与生态系统:被磨损的生命网络》的报告予以揭示。

报告描述的全球生态系统的衰退状况是惊人的:20世纪,全世界半数湿地消失;砍伐和占用林地致使世界森林缩减一半;全世界约9%的树种濒临灭绝,每年约有13万km2以上的热带森林遭受破坏;全世界近70%的主要海鱼被过度捕捞;在过去的50年中,全世界2/3的农田受到土壤退化的影响;全世界约30%的林地被农业占用;堤坝、河流改道及运河几乎破坏了60%世界大河的完整性;全世界20%的淡水鱼种类或灭绝,或濒临灭绝,或受到威胁。

综合当前有关资料,现将人类面临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归纳为以下10项。

2.1臭氧层耗损

2.2温室效应及全球变暖

2.3酸沉降危害加剧

2.4生态系统简化

2.5森林锐减

2.6土壤退化

2.7淡水资源危机

2.8海洋环境污染

2.9固体废料污染

2.10有毒化学品污染

3城市规划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是阻止人类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最大的障碍,必须从多种角度、多个方面考虑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蓝图和指南,同样相当深刻地影响了全球生态环境的趋势和走向。以下笔者就此谈一些思考,侧重于思想理念方面。

3.1正确认识城市生态环境的概念及特点

已有的生态环境概念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环境条件的总体。这一概念强调以人类为中心,强调生态环境是围绕人类生存的各种外部条件或要素的集合,将人作为生态环境的中心。而新近发展起来的具有更高层次的生态环境概念则强调生态环境是相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而言的,它不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不能仅仅从人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应以所有物种的利益和价值出发,这是长久持续地维持生态环境质量的必要前提。

而更深刻地认识城市生态环境以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特点,则有助于认清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联系与内在关系,更好地解决这类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主要有如下特点:①有限性。包括空间有限(对人的容量);资源有限(对人的物质要求满足程度有限);调节能力有限(对污染物),是一个不完整的生态系统。②依赖性。城市作为国家和区域中的一个“点”,其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进行是须臾也离不开周边地域的资源和物质的供应的;③整体性。指城市生态环境与其周边地域(其他城市和农村)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则主要具有如下特点:①不可逆性。主要指物种的消失。②隐显性。由于城市有复杂的结构和庞大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调节能力较大,故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是很容易觉察。对大多数人而言,除非受到很严重的污染,否则,不会感觉到。但其危害性一旦爆发,十分危险且无法缓和。犹如在一张架高放平的纸上放一粒粒的沙,纸在没有被压塌前,是感觉不明显的;又如给温水中的青蛙缓慢加热,青蛙至死不会感到痛苦。③灾害放大性。城市是区域和社会经济的中心,同时又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中心。当城市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通

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被放大,从而造成连锁反应。

3.2认识到城市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有责任

早在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世界正面临着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和生活在城市环境中的人们生活质量的加速下降这两大问题。这两大危机是相互联系的。城市化对威胁未来生存的全球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而生物圈的变化也越来越影响到城市的健康和社会状况”。

McMichael指出:“城市化将以一种重要的形式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城市的扩张、工业的增长及其垃圾、人口的增加、生活和商业垃圾给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许多压力。湿地、沼泽被填埋建房。淡水转向供应农业需要。沿海和入海口的渔场被倾倒在河道和海洋里的化学药品、大量的营养物(包括下水道的污水)所污染,地下蓄水层也被垃圾场渗入的有毒化学物质所污染。空气污染(特别是光化烟雾)损害了周围的蔬菜和农作物。而且,为了养活日益增长的城市入口,农业体系的超负荷运转这一古老问题将更为严重。如果人类继续聚集在城市中生活,那么,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

德国哲学家O.Spengler指出:“世界史就是人类城市的发展史,国家、政府、政治、宗教等等无一不是从人类生存的这一基本形式——城市中发展起来并附着其上的”。城市对全球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变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世界观察研究所1999年6月发表的调查报告表明,虽然城市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2%,但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进行活动所排放出的CO2却占总排放量的7 8%。城市人口消耗了工业木材总使用量的76%、生活用水总量的60%。城市系统只是区域或全球生态系统中单纯的消费者,其从自然输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又返回大量的废弃物给自然。全球城市消耗了3/4的世界能源,贡献了3/4的世界污染物。

由于城市人口在全球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全球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世界权威机构预测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亿将是城市居民。到2025年,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入口将达到2/3),而且全球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城市,城市经济活动主导了各个国家的经济,城市是人类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主要地点。因此,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关键的,说未来的城市决定了地球和人类的命运并不为过。所有这些都表明:城市生态环境对全球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影响,城市对全球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有责任。认识到这些影响和责任,是在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实际中坚持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3.3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

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尖锐,欧美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提出了各种“救世方案”,形成了10多个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理论流派。包括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动态平衡

经济、增长的极限论、生存的蓝图理论、小型化经济论、稳态经济学、补偿论、国家调节论、社会改造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社会理论等等。毫无疑问,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应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发展理论紧密联系,以可持续理论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研究。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城市以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变革的首选目标。向可持续城市转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一个极为艰巨的任务。追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或曰建立可持续城市,不仅是环境保护的需要,也是城市社会和经济长期发展的需要。1996年6月的联合国人居环境大会专门制定了人居环境议程,提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融和、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内去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发展政策和生态格局。减少环境压力,促进有效的和持续的自然资源利用(水、土、气、生、林、能)。为所有居民,特别是贫困和弱小群组提供健康、安全、殷实的生活环境,减少人居环境的生态痕迹,使其与自然和文化遗产相和谐。同时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首先,应把城市的可持续性看作是一个由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来标志的对象,其中环境维度构成了城市可持续性的基础。对一个城市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或曰提高其可持续性程度,关键因素究竟是什么?在很多城市,大量问题似乎都归结到经济实力这个因素上,因为经济问题经常被认为是“瓶颈”问题,是突破口。然而,再深究一步,可以发现经济发展之所以受阻,根本原因在于存在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瓶颈”。对中国北方城市,缺水就是明显的瓶颈;而在南方,水污染使那里的城市面临“水质型缺水”的困扰(上海被国际水都会议定为…水质型缺水?城市)。综合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许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实是在生态环境这个维度上。

其次,应重视城市生命支持系统与城市可持续能力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的承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城乡物质代谢链的闭合、循环与滞竭程度。城市可持续能力的提高和维持有赖于对城市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因子间复杂的人类生态关系的深刻理解、综合规划及系统管理。由于城市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支持系统的效率与城市可持续能力相当程度归结于城市的生态控制问题。马世骏、王如松将城市的生态控制原理归结为3类:一是对有效资源及可利用的生态位的竞争或效率原则;二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同人类活动间以及个体与整体间的共生或公平性原则;三是通过循环再生与自组织行为维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稳定性的自生或生命力原则。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应认清我国城市生态研究的重点问题。1999年8月昆明全国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态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进展,提出了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研究框架(王如松,2000)。建议城市生态研究在对象上要从以物与事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空间尺度上要重视区域和流域研究,时间尺度上要重视中跨度间接影响的研究;研究方法上要从描述性转向机理性;研究目的上要从应急型、消耗型转向预防型、效益型。可以预见,这些城市生态系统研究的重点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

3.4以污染预防作为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2年联合国里约环发大会把环境与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各国政府纷纷调整环境保护策略,得出这样一条结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环境要素是环境保护工作要向预防环境污染方向转移。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响应的四个发展阶段看,目前已从被动响应、接受现实、建设性发展到预防性阶段。这表明人们已发现,过去环境保护的理念、路线、战略及由此产生的政策、法规存在本质性的缺陷。世界几十年的环境保护的实践表明,末端治理的路线已经走到尽头,因其有两个根本弊端无法回避。一是为了处理污染物要耗费巨额的资金、消耗大量的能源和物料;二是其效果并没有达到所预期那么好,有些环境问题根深蒂固,彻底解决十分困难,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品质不良的问题将长期存在。Suren Erkman更从7个方面“批判”了末端治理的弊端。一是部门分割;二是增量发展;三是成本越来越高;四是产生恶性经济效益;五是导致科技发展的动力丧失;六是可能有损于发展中国家;七是不提供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框架。

污染预防与传统的末端治理比较有几个优点:

3.4.1污染预防通过减少废物数量和产生的污染,减少了处理、治理的投入。

3.4.2污染预防总的来看比污染捕获和治理更经济。一旦污染物排放到环境,恢复是一件困难和花费巨大的事情。比如在生产场所削减危险化学品的使用,要比污染地下含水层之后再去去除更加容易。

3.4.3污染预防将会使企业节约成本。通过实施污染预防措施,可降低能源、原材料和废物治理费用,减少环境责任。

城市是全球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与原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强调污染预防必将对全球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重要的贡献。应使所有城市的企业和城市管理者都认识到,污染预防不只是技术介入,而是关系到如何对待污染、保护公众健康、保护国家、民众生存环境的问题。无论政府管理者、企业经营者、社会团体和公众个人都必须以预防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并学会寻找污染预防机会。为了使这种思维方式影响全社会,进而变成他们的实践活动,首要的是国

家最高层对污染预防的承诺,指示全社会把污染预防作为对付污染的方法和优先的选择,并且建立一个环境管理等级制度,明示污染处理与处置是最初级的对待污染方法、最不经济的一种方法,要制订一个时间表,向污染预防过渡。城市规划与管理也应从过去的“下风向”、“下游”等常规的布局角度走出,探索与污染预防路线相适应的城市要素空间布局理念与管理策略。

3.5充分估计到Bio-X学科发展对城市发展及建设生态城市、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带来的契机

Bio指生物学(Biology),X指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等各种自然学科。Bio-X是指以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为契机,解决人类遇到的各种问题。生物学在世界学科发展史上作过多次“带头学科”,对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当今世界学术界的一个共识即是未来科学上革命性的突破最有可能发生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结合点上。

美国洛基山研究所总裁埃墨里·洛文斯和亨特·洛文斯所作的《自然资本主义》(这本书被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高度评价,他甚至让每位部长都认真阅读,以此了解新工业革命中的…带有指南性?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种思想的特征。他们认为,世界正处在一种新的工业革命的前夕,现代工业文明带来了新的环境挑战。用什么办法来解决环境损失呢?他们认为:应根据生物模型重新设计工业,使经济由片段地获得商品向获得连续的价值和服务流动。

Suren Erkman指出,就促使现有工业体系与生物圈更为协调而言,生物技术的潜在作用相当大。生物技术最有价值的贡献之一,无疑就是目前正在进行的合成微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图1)。这一人工生态系统可以分散化地处理有机废料,转化生产净水、氧及食品;通过调节温度和酸度条件,系统可以准确控制进流废料、副产品和出流产品。

图1合成徽生物生态系统示意③

我国有的学者也指出,随着生物、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的诞生,城市建筑的概念将发生根本的变革,更重要的还将连带通过产业关联和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形态与特征。这表明,我国学术界也对以上提到的趋势有所认识。此外,新城市主义所大力提倡的都市农业、城市村庄等新型的城市元素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一趋势。笔者认为,BioX学科的发展及突破,将可能极大地影响城市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影响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和特征,并对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带来更多的有利因素,为生态城市的建设提供以往不具备的条件。这一方面的课题,无疑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3.6城市产业转型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质量及演进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产业转型作为产业转型的最主要的部分,对城市及全球生态环境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不少专家和国际组织都认为,当今城市面临的挑战之一是产业转型,产业转型是建构城市工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工作。同时,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也是缓解和控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举措。国际科联和国际社科联发起的有关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几个主要计划中,产业转型(IT)计划就是其中最活跃的一组(王如松,2000)。1999年在世界各地召开了9次有关产业转型的区域性会议,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产业转型与人类影响的科学研究计划,提出了产业转型研究中与城市生态系统有

关的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该计划认为,为了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和可持续地利用环境资源,生产、生活体制及行为方式的改变是必需的。IT的目标是理解复杂的社会经济相互作用,辨识变化的动力学机制,探索能显著减少环境影响的发展途径。IT研究就是要以产业为突破口,将生产者和消费者相关联,研究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变化间的关系,及其与全球环境有关的系统变化,如水、交通、居住、食物、能源、物质利用、信息与通讯、金融服务、娱乐旅游等。其实质就是人类生态关系的系统研究。其内涵远远超过生产过程、效率或产品的“绿化”,或单个部门或行业的改造,它是一种系统创新(技术加体制),并非只靠单个行动者或单个部门,涉及大的地理尺度(跨国、跨洲)和时间及行业范围,要求多学科的系统研究。

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笔者认为,首先,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趋势,即,环保产业将成为城市支柱产业。环保产业是一项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控制污染、改善环境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发达国家城市的环保产业已与金融、电子等产业并驾齐驱,成为支柱产业。美国已形成1300亿美元以上的环保产业规模,超过了计算机、制药等重要行业;加拿大的环保产业已成为该国的第五大产业;日本的环保产业发展速度为各产业中的第二位。预测到2020年,全球环保产业的总产值将达到7500亿元(直接环保产业)。随着全社会对环保设施及绿色产品的需求极大地增加,环保产业的发展领域更为广泛,几乎涉及到生产和消费的各个方面。此外,有不少专家预测,由于环保产业具有的综合性产业的特征,使其在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中起到一种“润滑剂”的作用,各行各业的发展将逐步向环保产业靠拢,并最终融入环保产业广阔的领域之中。这就要求我们对此趋势予以足够的认识和重视,加大城市环保产业的比重和投入,使环保企业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城市规划也应在用地、标准、政策和管理等方面留有充足的余地。

其次,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还必须重视生态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度达到有机的结合,污染负效益变为经济正效益(表1、图2)。

图2丹麦卡伦德堡工业共生体系③

可以预见,生态产业在城市中的发展,将极大地改变城市的生产方式,使得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得到较大的改善,从而缓解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第三,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从生产本位经济向职能经济(Functional Economy)的转变。我们目前的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生产本位主义的信条之上的。人们都坚信不疑地认为、财富的增加直接依赖的就是生产增加。在现行的生产本位主义思想中,中心概念是交换价值。而职能经济的基本理念就是:增加财富,但并不扩大生产。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其基本战略就是优化和提高长期使用物品的质量,而不是最大限度地生产、大规模地销售、使用寿命很短的产品。职能经济的中心概念是使用价值。职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已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服务。换句话说,就是出售设备的使用,而不是设备本身。使用者从此成为中心经济人,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购买消费者。使用者无须购买和拥有物质的设备,他只须在一个为满足其需求而组织起来的体系中支付服务费用就可以了。在这种体制下,服务质量达到最优,因而是向真正的服务经济和职能经济的有效过渡。从生产本位经济向职能经济的转变,首先将影响城市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将影响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无疑,对城市规划的传统理念、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向等有相当重大的影响。

图3三级生态系统示意图③

图4理想工业生态系统示意图③

第四,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要致力使城市工业系统从一级、二级生态系统向三级生态系统转变。工业体系的发展历程是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缩影。在其初期,可获得的资源无穷无尽,而有机生物的数量是那样的少,以至于它们的存在对可利用资源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个过程中,资源是无限的,废料也是无限的。这即是Braden Allenby命名的一级生态系统。一级生态系统产品的使用寿命常常极短,往往仅使用几星期,甚至几天,大部分的原材料仅使用一次便被扔掉,散落于周围环境之中。使用的许许多多产品是消耗性的,废物再循环利用微乎其微。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资源变得有限了,生物及人类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遂产生了二级生态

系统。二级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变得极为重要,物质和废料的进出受到资源数量与环境接受废料能力的制约。与一级生态系统相比,二级生态系统对资源的利用虽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效率,但也仍然不能长期维持下去,因为其物质流、能量流都是单向的;且资源不断地减少,而废料不可避免地不断增加。必须指出,在城市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促使现代工业体系向三级生态系统转换(图3)。由于集约再循环,三级生态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在这样一个生态系统之内,众多的循环借助太阳能既独立地进行,也以互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三级生态系统应朝“理想”生态系统过渡(图4)。所谓理想生态系统包括四类主要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者(制造商),消费者和废料处理者。理想的工业社会(包括基础设施和农业),应尽可能接近三级生态系统。这将使城市人类对全球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

4小结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包括城市在内的所有人居环境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认识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性质、表现及特点,认识城市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和作用,对于人类逐步控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有着重要意义。解决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城市人类及城市规划工作者都应该作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完全控制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必要途径之一。应该指出,城市规划对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应对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重大问题,从实践层面上,还应该包括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城市能源发展战略、城市生态建设战略以及城市生态良性循环战略等问题。思想理念层面与实践层面的结合,应当是这一问题较为完整的考虑。由于篇幅所限,这些问题留待今后作进一步探讨。

2001-07

参考文献

①A.J.McMichael著,罗蕾、王晓红译,危险的地球.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②王如松,转型期城市生态学前沿研究进展,生态学报,第20卷第5期(2000-09)

③Suren Erkman著,徐兴元译,工业生态学——怎样实施超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④延军平等,跨世纪全球环境问题及行为对策。科学出版社,1999

⑤乔寿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环境保护行动,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2]

⑥张绍樑,优化上海城市空间环境形象需完善保障机制。上海城市规划,2001[2]

⑦夏光,城市可持续性的环境维度——概念模型及对中国若干城市的实证分析,面向21世纪的环境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沈清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本文根据笔者在2000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讨会上的发言改写。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59838290。并得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的资助。

文章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得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与利用自然界资源得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得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与全球经济得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得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得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得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得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得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得:“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得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得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就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得保护,一个好得生态环境就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得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得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得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得制约因素。 5、臭氧层得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得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就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得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得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得加重;其次就是资源得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与索取,超过了自然得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与环境恶化;第三就是片面追求经济得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得增长、物质财富得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得协调与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得漫长历史可以瞧出,人类、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得相互联系。正就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得生存与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与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得危机。环境问题得本质就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得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得增长,追求生活水平得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

(新)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最困难考点系列考点07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新人教版

考点07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1.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 (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3.水土流失的治理 (1)工程措施,主要指针对水土流失情况的需要,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将所发生的水土流失状况控制、固定,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措施是指在水土流失较轻的地方,采取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的措施。 (3)农业技术措施是指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育、品种改良,塬面改造,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方法改善土质、改造地形、提高植被覆盖率的措施。 4.湿地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湿地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湿地减少,质量下降,各种效益难以发挥,原因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失去其充水洼地的形态与功能,但这一自然过程十分漫长。所以从地球历史以百万年为单位的时间尺度看,一切湖泊和沼泽的存在都是一种过渡性现象。 (2)人为原因 近代人类活动的干预,极大地加速了湖沼消亡的过程,在几代人乃至一代人的时间内实现了湖沼的消亡。湿地消失的人为因素见下表:

河流的截流改向浅,直至完全干涸 5.湿地的保护措施 (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营造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制条件。 (5)建立湿地资源信息库。 (6)理顺关系、协调发展、综合治理。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热带雨林有一定关系。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谈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及其危害和原因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我国面临的生态问题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及其危害与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 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 2.1×103km 的速度扩展。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是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是: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名列世界第四位,但是我国拥有十三亿多人口,若按人均计,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我国淡水资源奇缺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因素,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这导致有些地区水灾频发,有些地区又极度干旱。二是人为因素,我国国民惜水、节水意识薄弱,节水措施不到位,这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随处可见。 六、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大量物种面临灭绝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近年来我国生物多样性成骤减趋势,且大量物种面临灭绝的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同时也使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骤减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种生存环境的改变与破坏,人类掠夺式的开发与利用,环境污染,外来物种的入侵或不合理的引种等,此外人类非法收集、采挖、走私等行为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七、各种污染严重 各种污染日趋严重,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光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其中,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尤为严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把经济建设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心,为了追求经济增长,大肆发展第二产业,人们长期只片面的注重经济效益而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功课)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第1~2题。 1.该种植被区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为() A.种植业 B.畜牧业 C.林业 D.渔业 2.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森林破坏 读四大牧区超载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和年平均超载率统计表和四大牧区草原退化趋势图,完成第3~4题。 3.根据图表信息可判断() ①超载持续时间越长的牧区,年平均超载率越大②四大牧区中青海牧区草原退化速度最快③四大牧区草原退化的现象均呈上升趋势④2019年,四川牧区和西藏牧区超载面积基本相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有关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①全球变暖对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影响不大②经济贫困是影响草原生态退化的唯一原因③通过划分草原保护区和畜牧区,使草原生态得以保护 ④建立牧区灾害防御系统,能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读以下图,完成第5题。 5.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 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 D.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 以下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读图,完成第6~7题。 6.图中原过渡带与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A.原农业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原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原畜牧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原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7.以下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华北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降低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淮河地区的洪涝 8.读以下图及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化。1992~2019年,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科尔沁草原的变化 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 (1)说出图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9.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1 600毫米之间。根据所学知识和以下材料,完成以下各题。 材料一:见图甲。 图甲长江上游流域概况示意图[来源:学&科&网] 材料二:见图乙。 图乙重庆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构成 材料三:见图丙。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地球的生态环境为什么不好

全球生态再次提前进入红色警戒状态 发达国家过度使用地球资源是主因 英国智库新经济基金会10月6日发布报告称,全球从即日起开始进入生态红色警戒状态,即全球作为一个整体进入由过度消费引起的生态债务状态,这意味着,在今年余下的时间内,人类的生活都是在增加环境的负担。自从人类在上个世纪80年代第一次开始透支环境以来,每年的“生态债务日”都在悄悄提前,今年的“生态债务日”就比去年提前了3天。生态透支指的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耗用大于地球所能承担的供应能力。 过度消费耗竭资源 现有的最新数据表明,过度使用地球资源的是最富裕的国家。举例来说,如果全世界每个人都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5.3个地球才能保证资源供应;如果像法国和英国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3.1个地球。这一数字相对于西班牙的水平是3,德国是2.5、日本是2.4。报告显示,西方国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基础产品,如食品和能源的需求仍在不断增加。尽管公众提高了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但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其他地区的土地、森林、河流、海洋和矿井施加的资源消耗负荷也在增加。由于西方国家对环境资源的恣意挥霍,加速欠下生态债务,剥夺了全球数以百万计缺乏土地、食物和洁净水源的人们满足其需求的机会。同时,也导致地球生活供应机制处于危险境地。研究表明,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非常低的消费水平下同样容易实现,必须意识到追求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将破坏全世界的福祉。报告呼吁,迫切需要在发达国家、世界其他地区和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之间形成一种明智而积极的相互依存模式。 畸形贸易推波助澜 报告指出,当全球变暖变得越来越不可逆转,生态欠债越来越沉重的情况下,目前生态浪费型贸易还在占据统治地位。面对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挑战,显而易见,如果英国的经济要想在未来是可持续的,英国就必须改变目前与他国的贸易依存模式。 去年,英国从贸易伙伴处进口了1.4万吨巧克力华夫饼干,同时出口了1.5万吨。从意大利进口并出口到意大利的糖果都是600吨。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啤酒进出口数量也基本相当。报告质疑到,为什么我们要将20吨矿泉水出口到澳大利亚,然后再从那里带回21吨矿泉水呢?报告说,20世纪关注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的政策,使我们失去了面对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的负面影响的机会。 贼喊捉贼转嫁污染 报告揭示,为支撑其高消费的生活方式,西方国家在许多方面对其他地区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进口产品的依赖有了惊人的增长。报告指出,发展中国家因为日益严重的污染而备受西方国家攻击,但是人们似乎忽视了两个重要的问题:首先,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只占欧洲和美国的一小部分。其次,通过仔细观察贸易流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上升的很大部分应归咎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依赖。此外,还有这样一个事实,即那些看起来外表光鲜,更富裕的国家将很多重工业干脆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西方国家的主要零售商们则以全世界最便宜的生产成本优势扫荡全球,结果是人们每购买一项产品,便会有更多的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因此,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反映的是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水平。 相互合作确保依存 报告揭示了世界各国之间正在交织形成的更加紧密和复杂的国际经济体系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效果。为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报告建议,西方政府必须从“全胜”的经济竞争政策转向合作,这是由世界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要求的。作为形成积极的全球相互依存关系的最起码承诺,报告呼吁:英国政府应制定一个时间表,保证政策和资源朝向公平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中国生态问题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快速的发展,但同时中国也为高速的工业发展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情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环境在恶化,局部环境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在逐渐扩大。本文就我国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性以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治理 1. 引言 中国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全球化过程密不可分。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为高速的工业发展已经付出了昂贵的环境代价,局部环境恶化带来了气候变暖、空气污染等效应。受其影响的不仅是中国的邻国,甚至是全球的环境。中国的发展是靠透支资源,环境取得的。中国资源的消耗速度,环境的破坏速度远远大于经济增速。经济全球化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变成了世界的环境问题。 而与我们老百姓切身相关的环境问题则表现在大气污染及水污染上。笔者生长在中部平原地区的农村,小时候的天空是蓝色的,水是清澈的。炎热的夏日,经常可以看见下河洗澡的人们;阵雨过后,天空会出现绚烂夺目的红霞。那时候的天很高,云很白,而今这些景象一去不返,前后也不过十几年的时间。现在回到家乡所见的是漂浮着生活垃圾的臭水沟和偶尔泛蓝的灰色天空,再也没有人下河下澡,再也没有河虾小鱼可供垂钓,再也没有“火烧云”样的红霞了。笔者经常在想,到底是谁夺走了这一切?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将会变成什么样?

第一,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近几年来,“雾霾”成为了媒体及公众口中的热点词汇,先是京津冀地区“雾霾”持续不散,后又扩大至中部长江流域,甚至在平时少见雾霾天气的长三角地区也很严重。伴随着“雾霾”天气的增加,空气中PM2.5对人体危害不断加剧,更令人们的畏惧情绪与日俱增。医学专家钟南山就曾明确指出,PM2.5的增加与人的呼吸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尤其是与肺癌的高发、多发密切相关。有统计数据表明,北京地区的肺癌发病率,近10年增长40%。 治“霾”已成为当下国计民生的当务之急。 2015年2月,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它的热度已超过了很多热门电视剧,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了“刷屏”效应。该片通过现场调研、查阅文献和拜访专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对雾霾的构成与危害做了解读,而且通过柴静的作品来告诉观众如何为治理雾霾去做些什么。尽管其中的部分数据和观点受到质疑,但这部记录片确实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 雾霾大面积的出现和扩散,不仅在国内为民众所诟病,也日益为国际所关注和讨论。例如韩国和日本,就常把本国出现的雾霾天气归咎于中国,连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认为中国的雾霾“飘洋过海”,荼毒美国。可以看到,雾霾在加速累及中国形象。近日,美国彭博社报道吐槽:“还有什么比索契这个满是棕榈树、没有雪的亚热带地区搞冬奥会更糟糕的事吗?或许是在中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进行滑雪比赛、在雾霾笼罩的华北平原举办冬奥会开幕式吧。”报道直指目前的北京没有资格申办冬奥会。另一方面,雾霾也成为经济、环境失衡的形象代言,美国《财富》杂志日前就犀利地指出,雾霾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宣判”。尽管到目前为止也尚未出现雾霾外交问题,但如果中国的雾霾天气继续恶化的话,不排除它会成为一个周边的公共外交问题。 第二,是水污染问题。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海河、辽河、淮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关于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些看法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 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以及石化企业突发性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土地荒漠化. 4、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6. 转基因生物的泛用以及所印记的生态危机 7.工业急剧发展,造成的资源枯竭及酸雨危害 造成这些的原因是多样化的,我觉得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及生态危机;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展道路,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增长,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以致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如不能与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就必然会受到了自然的惩罚。如何在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找到一条既符合当代人类利益,同时又不损害未来人类利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当前十分重要的和非常紧迫的问题。 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深入了解,以下想说几点我认为可行的解决办法: 1.生态保护要尊重自然规律。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研究 摘要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其间为追求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而向自然的无限索取和掠夺,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够,制度的缺失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 生态环境生产力发展生态文明历史制度人与自然全球化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提高,而随之而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工业时代,人类改造自然并利用自然为自己服务,可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地关系认识不够,一味的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工业文明百年来的掠夺,已使大自然千疮百孔。近几十年来,尽管人类已经认识到了维护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历史的遗留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副作用,生态危机依然摆在眼前,只有从本质上了解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才能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共赢。 二从历史角度看生态问题 纵观人类文明史,根据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化自然发展的不同水平,人类文明可划分为四种形态, 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和生态文明时代。在不同文明形态下人与自然关系各有不同特点,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始文明时期,人类尽管已经具有自觉能动性,并且可以制造简单的生产工具如石器等来改造自然,但是在强大的自然界面前,显得非常弱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抗衡的力量。人类与自然界中的其他自然生物一样,其生存规律基本上遵循着自然界中必然性法则,以渔捞、采集、狩猎等天然的劳动方式,去获得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他们无法抵御各种盲目自然力的肆虐,经常忍受饥饿、疾病、寒冷和酷热的折磨。在原始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主导地位。人类遵从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将自然视为万物的主宰。马克思在谈到古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时, 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浅谈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由于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热衷和对金钱的崇拜,世界范围内自然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以破坏环境来换取表面上的经济增长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严重,我国的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研究我国当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调查研究,目前我国存在的生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不可避免的占用了部分耕地资源。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 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2,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2,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2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政府虽然实施了相关政策,如退耕还林,但效果微乎其微。

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如伐木毁林,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可以说我国土地沙漠化主要是由于过度的人类活动引起的。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 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四、水土流失日益加重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亿吨,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 造成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从自然方面来看,主要有多山,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冲刷;降水集中,多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稀少,对地面的保护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从人为方面来看,主要有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及其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五、淡水资源严重缺乏 我国是一个淡水资源奇缺的国家。虽然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为28 000亿立方米,

高中地理 综合题答题技巧——生态环境问题类

01生态环境问题类 生态环境问题常见设问词有“形成原因(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荒漠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即成因与措施,有时考查其一,有时两方面综合考查。 1.分析成因 首先要看清題意,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综合分析。综合分析某地生态问题成因,一般应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地形原因(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3)分析原因时不要每-方面都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地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 2.分析“措施” 分析措施时,则必须用原因来分析,即使题目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只有找出原因,才能使措施具有针对性。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主要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 (1)根据成因确定措施。根据区域生态问题的成因确定该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2)根据阶段确定措施。根据区域内部不同部分(如河流上、中、下游)的特点确定某区域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3)根据措施确定措施。根据典型区域的发展措施确定和其具有相似特征的其他区域的发展措施,借鉴典型区域的经验。 3.常见的环境问题治理措施

例题1.(2019湖南衡阳一模,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黄河流域局部简图。库布齐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表面覆盖着由古代 黄河形成的深厚冲积物。早在3 000年前,库布齐地区森林葱郁、水草肥美、牛羊遍地,到了明清时期,竟演变成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它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向黄河输入泥沙1.6亿吨。但经过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库布齐已修复、绿化沙漠6 253平方千米,创造5 000多亿元生态财富,让当地10万农牧民脱困。作为全球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库布齐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业生态学课程论文》 我国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态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农资职31102班张梦瑶 【摘要】:根据统计数据,列举了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水土流失与沙漠化、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空气质量恶化与大气环境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并对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与措施。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人与自然环境之关系的和谐是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开发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也越来越大。 气候、土壤、生物、水和矿产等自然资源,既是生物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和经济得以发展的基本保证。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以及全球变化趋势的出现,将进一步加重资源短缺与人类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我国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必须增强全民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在发达国家、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民的共识和自觉行为。在我国却有很大差距,其关键是缺乏必要的宣传和教育,现阶段的我们就是要了解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增强他们的资源与环境意识,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与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二)森林资源锐减 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四)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 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资料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摘要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快发展使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界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富。然而,随着人类社会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肆意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类一味地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却很少考虑环境的供给能力,结果造成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自然正以前所未有的反作用报复人类。人类要敢于同大自然斗争,但不能破坏自然,不能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能源危机、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森林面积锐减、淡水资源枯竭、臭氧层空洞形成、海洋污染及过度开发等。 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植被质量低、湿地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要,主要原则是应尊重自然规律,以生态系统为基础加强管理,生态保护应坚持以人为本,要十分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一、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暧与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加,将出现更严重的温室效应,旱涝灾害可能增加。 2、土壤过分失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80-2000年之间,人均土地总量减少38%。 3、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世界森林每年几乎减少1%。 4、淡水供给不足将构成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制约因素。 5、臭氧层的损耗将大影响水生生态系统。 6、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动植物资源急剧减少。 7、人口迅速增长,形成与日俱增的压力,预计2025年将突破80亿。 二、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原因 首先是人口压力过大。人口的不断持续增长给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了粮食短缺、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加重;其次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人类对自然过度开发、利用和索取,超过了自然的承受能力,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第三是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而忽视了经济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永续发展。从人类生存发展的漫长历史可以看出,人类、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正是由于人类没有处理好这个关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无节制地盲目开发、利用、索取,有时甚至浪费自然资源,对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结果造成全球环境的危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事实证明,我们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的发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

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等八大问题,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气候变暖 温室效应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指来自太阳(太阳辐射)的能量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而从地球反射出来的热量则被大气层中的气体部分地阻挡或吸收了。这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等,我们称之为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大约占所造成温室效应的50%。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石油、煤碳等矿物燃料和农用化肥被大量使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据统计,100多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甲烷增加了145%,一氧化二氮增加了15%。过多的温室气体使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上升,在过去100年中,地球表面温度上升了0.3—0.6摄氏度。据联合国《1996-1997年度世界资源报告》预测,到2020年,全球能源消耗将比增50%至100%,由此造成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45%-90%,按估计,在未来100年中,全球气温可能再升高1-3.5摄氏度。 全球气候变温给人类带来的决不仅是一个“暖风熏得游人醉”的冬天,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面临严峻的考验。 地球变温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尽管一部分科学家坚持认为这还有许多未确定的部分,但有一点可以确信无疑,那就是海平面将不断上升。目前这一变化已初见端倪。本世纪海平面已上升了25厘米,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预测,到2010年海平面还将上升60厘米。 海平面升高60厘米,意味着美国将有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水淹没,纽约长岛的海岸线只需海水升高30厘米便要向后退缩30米。海平面上升几十厘米对许多生活在大陆上的居民而言影响还不算很大,但对于大洋中由珊湖礁组成的岛屿国家来说,则意味着“国将不存”。 日本学者不破敬一郎主编的《地球环境手册》指出,全球气候变暖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如对体弱的老人和婴儿抗暑热能力产生影响,并且气候变暖可能会扩大疟疾等热带传染病的病原生物和传播媒介昆虫等的栖息域。还有随着气候变暖而加重的大气污染,可能会加重因一般环境恶化引起的疾病。 通常,传播痢疾的蚊子在17摄氏度以下只能生存几天,目前全球有58%的人可以避免受到痢疾的侵害,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认为,如果气温再上升2至5度,那么全球将有60%的人口生活在痢疾感染区域。 下面是一个病源菌借气候上升之便蠢蠢欲动的典型例子:从80年代开始,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教案设计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现状、成因和防治措施。 2. 运用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图,分析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3. 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紧迫性,逐步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自然背景和人为原因 教学用具:自制图表、多媒体投影仪等 教学方法:图表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过程: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势严峻,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锐减为特征的生态破环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说明:中国现代人口数量异常迅猛增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的最大压力,为了生存,人们毁林开荒,围湖造田,乱采滥挖,破坏植被,环境保护意识不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中国地域广大,且受季风气候的影响,由北向南、从东到西,气候和地势有明显差别,形成了类型众多的生态系统。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在不同生态系统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布见图4、16。 图4、16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 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 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 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 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 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 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 弱。 思考 1

从地理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从地理视角看生态环境问题 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中无机和有机的、静态的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共同构成来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生态因素构成,并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可见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非常接近,只是自然环境的范畴更广阔一些,各种天然因素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以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除此以外其他可成为自然环境但不能成为生态环境。 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两者存在部分交叉,但侧重点不同。以湖泊为例,湖泊生态环境侧重研究水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湖泊水资源则侧重对人类的利用价值,如提供渔业养殖、提供城市用水和灌溉用水、发展旅游业等。也有一部分资源是资源独有的,如能源、工业资源等。因此生态环境与资源之间存在既交叉又独立的 关系。 由此可见,自然环境是一个较广的范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是环境的一部分,而自 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存在既交叉又独立的关系。 环境问题是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而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会导致环境各组成成分变化,进而引发功能和状态的变化,最终导致环境变化。因此也有些学者将环境问题划定为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和环境变化三类,但结合高中新课程标准,我们主要在这里谈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环境破坏又包括生态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即生态环境问题,其有自然原因,也在相当大程度上由于人类开发利用生态系统的资源不当导致该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或下降。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生态系统引起生态破坏时,势必同时也会出现过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并引发资源浪费的现象,因此也会出现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破坏包括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与资源问题(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因此从广义上说,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资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环境变化,而狭义的环境问题仅仅指环境污染。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 自然环境从地球诞生之日就开始出现,经过45亿年的演化成为现代的形式。所不同的是人类在其发展进化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两者关系的转变产生出一系列问题。人类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其参与构建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中的能力,一方面不断改造着地球表层的人与其他生物共有的自然环境,一方面又不断地创造出人为环境,使得人地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地球表层生态系统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生态系统建立在养分等物质不断循环的基础之上,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人与环境关系的改变,使得人类逐渐具备改造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能力,经人类活动改造后的地球表层生态系统是建立在人为控制的、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基础之上的非闭合循环,这一人工系统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是不可更新的;而人类制造的大量废弃物直接排入环境之中,超过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之后便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因此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系统表现为养分的流动,随着人类越来越多地干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许多环境污染、生态环境破坏等等环境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和紧迫。 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实质,或者广义上环境问题的实质在于:一是人类经济活动向自然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用品的再生产速度;二是人类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