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令狐采学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

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 E.coliK12 HB101 菌液,于 LB

培养基上37 ℃活化 16-24h 。

4. 转化:

1)在两只无菌离心管上分

别标

记 +DNA, -DNA 。

2)在上述两管中分别加入

250 μ l 转化液。

3) 迅速置于冰上。

4)各挑取活化好的受体菌

的一

个单菌落,悬浮于两管转

化液中。

5)在标有+DNA 的管中加

入一

环质粒 DNA ,而标有 -DNA

的管中不加。

6)将上述两管于冰上放置

10min 。

7)在准备好的培养基底部

如左图。

8 )两只小管放入42 ℃水

浴中处理50 秒,再迅速放

于冰上 2 min 。

真菌学实验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1.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1.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1.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

分析。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 3.1.1材料: 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3.1.2.药品与试剂: 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双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生物学》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内容,教学目标是举例并尝试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通过发酵实验和尝试制作甜酒、酸奶等食品,提高动手实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内容涉及的是细菌和真菌对人类有益的方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极为密切。学生不仅对本节课内容感到新颖、好奇,而且对制作发酵食品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本节虽然知识结构并不复杂,但从科学技术与生活实际的角度看,内容和形式不容忽视,因为它为提高同学的实践能力、体验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素材。高效课堂的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经历,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学生在高效课堂中的参与度。 授课过程中,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活动环节,看到了学生的反应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经验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推理等多方面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相互协作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与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下面几个方面处理的较好: 1、在教学中,我把“发酵现象”演示实验改成了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了改进和拓展,教学效果很明显。分组实验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小组成员合作探究的意识。并且我对书上实验进行了适当的改进,把装好材料的瓶子放在保温桶中水浴保温,温度保持在40 ℃左右,让学生更快看到实验现象,提高了课堂的实验效率。而且拓展了实验,把气球收集的气体通向澄清的石灰水检验产生的气体成分,并请同学闻一闻产物的气味。通过上述处理,学生对“酵母菌发酵”所需要的原料、条件及产生的物质都有了较直观的认识和感受,比较容易理解课本上阐述的“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等相关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甜酒的制作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课前把这一制作过程录成了教学短片,而不是利用网上下载的视频资源,这样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甜酒的制作过程加以解说、品尝甜酒,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感性认识,让学生充分体验知识与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并且鼓励学生课下亲手制作酸奶,在课外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实践能力。 3、新旧知识的联系。本节知识性内容不多,但与前后知识联系很密切。在教学过程中,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实验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实验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节的知识背景是,细菌分布极广,地球上人迹所到之处都有细菌。甚至在5m多深的土壤中,1000m以下的深海中,盐分很高的盐湖中,也都有细菌。空气中,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人的外表,以及动物的消化道内,也都有细菌。深海中热泉口附近的水温可达300℃以上,竟也有细菌存在,它们和外周的其他生物组成一个特殊的没有日光的生态系统。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 本节的探究实验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探究性实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学生会“提出问题,作为假设”。 2、设计思路 本节课着重体现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细菌和真菌的思路。让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观察。即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入手,认识细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无声处走进教学内容,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在学法指导中,改变以往讲述细菌的知识内容的做法,侧重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和探究,符合从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同时,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了一定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的问题 (1)培养基和培养皿要严格高压灭菌,这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2)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珍惜实验机会。 (3)提示学生为什么要选取两套培养皿,目的是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4)强调此探究实验是属于单因素。除采样地点是变量外,进行微生物培养的条件,如温度等要保持一致。 (5)做好标记,设计好实验方案之后,方可打开培养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 2、能力目标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doc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比较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的相互对照 S DNA R 型 糖类 + 型 相互对照 ○ 1DNA 是遗传物质 细 蛋白质 脂质 细 ○ 2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 菌 DNA 分解物 菌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结论: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体内。 二、有关碱基数量计算的归类与应用 1. DNA 分子自我复制的碱基配对 A-T,G-C,T-A,C-G 。 (2)“转录”中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C-G,T-A 。 (3)“翻译”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U,G-C,U-A,C-G 。 (4) “逆转录”时的碱基互补配对:A-T,U-A,G-C,C-G 。 3. DNA 复制过程中的碱基数量计算

某DNA分子中含某碱基a个, (1)复制n次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糖核苷酸数为a(2n-1); (2) 第n次复制,需要含该碱基的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 4.碱基比例的运用 由核酸所含碱基种类及比例可以分析判断核酸的种类。 (1)若有U无T,则该核酸为RNA。 (2)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双链DNA。 (3)若有T无U,且A≠T,G≠C,则该核酸一般为单链DNA。 三、与中心法则相关的几个问题 1.中心法则中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为: RNA 蛋白质(性状) (1)在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基因) mRNA 蛋白质 (2)在细胞内蛋白质合成过程中传递信息的传递方向(如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 DNA mRNA 蛋白质 (含胰岛素基因) (3)含逆转录酶的RNA病毒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的 为 RNA DNA mRNA蛋白质 (4)DNA病毒(如噬菌体)在寄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基因)mRNA蛋白质 (5)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繁殖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为 RNA蛋白质 2.中心法则体现了DNA的两大基本功能 (1)图中○1体现了对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它是通过DNA复制完成的,发生于 亲代产生子代的生殖过程或细胞增殖过程中。 逆转录

实验四 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分离与培养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实验类型:综合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与菌落观察 学生姓名:专业:环境工程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2018 年 10月16日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微生物接种培养技术 2.掌握微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3.学习并掌握放菌落形态结构的观察方法,认识并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土壤是微生物生活的大本营,是寻找和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微生物的主要菌源。在不同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千差万别。为了分离获得某种微生物,需要预先制备不同稀释度的菌悬液,并添加相应的抗生素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例如,添加链霉素25~50U/mL抑制细菌;添加0.5%重铬酸钾液或制霉素50 U/mL 抑制霉菌。通过10倍稀释以及平板分离、平板涂布和平板划线等操作,微生物可在平板上分散成单个的个体,经过适宜条件培养,单个个体可形成单个菌落。挑取单个菌落转接至新鲜平板上,即可使目的菌种纯化。 1.菌种的分离纯化:从混杂微生物群体中获得只含有某一种或某一株微生物的过程称为微生物分离 与纯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及应用中,不仅需要通过分离纯化技术从混杂的天然微生物群中分 离出特定的微生物,而且还必须随时注意保持微生物纯培养物的“单一性”,防止其他微生物的 混入。 2.平板涂布法:因为将微生物悬液先加到较烫的培养基中再倒平板易造成某些热敏感菌的死亡,且 采用稀释倒平板法也会使一些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琼脂中间缺乏氧气而影响其生长,因此在微 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纯种分离方法是涂布平板法。用途上,一般多用于从菌种的纯化;优点是可 以观察菌落特征,对混合菌进行分离;但不能计数 3.平板划线法:最简单的分离微生物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其原理是将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 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目的的。划线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比较容易出现单个菌落 的划线方法有斜线法、曲线法、方格法、放射法、四格法等。用途一般多用于筛选菌株。一般用 于平板培养基的回收率计数。优点是可以计数,可以观察菌落特征。缺点是吸收量较少,较麻烦,平板不于燥效果不好,容易蔓延。如果菌液密度天的话,长不出单菌落。 4.稀释倒平板法:稀释倒平板法是将细菌与液态的培养基混合后倒入培养皿再冷却凝固,使样品中 的微生物细胞充分分散开,使其均匀分布于平板中的培养基内。经培养后,单个细胞及聚在一起 的细胞可以生长繁殖,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菌落,统计菌落数目,即可用以评价样品中的微生物 的数量。所以细菌在培养基的内部和表面都有,适合厌氧型微生物。 5.菌种保藏:菌种保藏是将微生物的菌种经长时间的保存,不污染其它杂菌,及可保持其形态特征 和生理性状,减少变异,防止衰老,以便于将来使用。保藏菌种一-般是选用它的休眠休,如孢 子;芽孢等等,并且要创造一一个低温;干燥; 缺氧;避光和缺少营养的环境条件,以利于休眠体 能长期地处于休眠状态。对于不产孢子的微生物,应使其新陈代谢处于最低状态,又不会死亡,

湖北省武汉市为明实验学校八年级生物《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的应用 2、说出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 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的作用。 5 、关注因技术在医药生产上的应用。 二、学习重难点 1、说出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 、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 三、预习检查 、有的真菌体内含有大量的酶,可以把分解为,如曲霉;有的真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并产生,如酵母菌。有的细菌含有的酶把转化为,如乳酸菌,还能使牛奶变成,使蔬菜变成酸味的泡菜。 2、食品的腐败主要是由于和引起的,它们可以从食品中获取,并在食品中和,导致食品腐烂,因此,食物保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 3、科学家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其他生物的某种转入一些细菌内部,使这些细菌能够生产药品,这种技术手段叫。 四、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认识细菌、真菌在食品的制作上的应用 1、展示“发酵实验”过程、现象及结论。讨论并表述出发酵的原理。 2、观察掰开的面包、馒头中的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思考课本P75练习第一题。 3、通过观察、讨论,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总结发酵食品的制作原理。 4、制作:根据教材P72制作甜酒 学习任务二:认识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的关系 1、观察教材第73页“观察与思考”,讨论并交流各种食品的保存方法。 2、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以及注意事项。 拓展反思:列举本地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咸菜等,思考: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学习任务三:列举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1、阅读课本76页“抗生素今昔”,然后讨论完成课本75页练习第2题。 2、结合教材P74,表述科学家是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进行胰岛素生产的。 学习任务四:认识细菌与环境保护 1、认真阅读教材,举例说明细菌是如何净化污水的。 2、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 五、系统总结: 1.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有的真菌(如曲霉)含有的酶可以把淀粉分解成_________ 有的真菌(如酵母菌)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________ 有的细菌(如乳酸菌)含有的酶可以把葡萄糖转化为_________ ___________可用于做馒头、面包;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结论的有关解释

格里菲思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Yong037整理 实验目的:研究肺炎双球菌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 实验材料:小鼠、肺炎双球菌(S型和R型) 实验过程: 实验结论:第一组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二组说明S型肺炎双球菌有毒性,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三组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无毒性,不会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第四组说明已经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将R型细菌转化形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 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 第四组出现S型活细菌的可能性及排除: 1、基因突变:R型活细菌和S型活细菌均有三种亚型:I-R型、Ⅱ-R型、Ⅲ-R型和I-S型、Ⅱ-S 型、Ⅲ-S型(构成各亚型S细菌荚膜的多糖存在差异);格里菲斯通过实验发现,某亚型的S型菌通过连续的多代培养,其中极少数可能突变成相应亚型的非致病的R型肺炎双球菌,即I-S型—I-S型、Ⅱ-S型一Ⅱ-R型、Ⅲ-S型一Ⅲ-R型;他还发现,向小鼠皮下注射大量R型活细菌,有时可获得相应亚型的S型菌;即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只能发生同型突变。格里菲斯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的是Ⅱ-R型菌与加热后杀死的Ⅲ-S型菌,将它们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培养,最终在小鼠体内只分离得到了Ⅲ-S型的活细菌。如果S型菌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则分离得到的应该是Ⅱ-S型细菌,而实际得到却是Ⅲ-S型的活细菌,故第四组出现的有毒性的S型菌不是R型菌通过基因突变而来的。 2、S型细菌“复活”:加热会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且该过程不可逆;也会使DNA变性:加热会使氢键断裂,DNA双螺旋解开成单链,当温度缓慢降低时单链又可以重新形成双链,称为DNA复性,但蛋白质变性失活后,降温也不可能再恢复其功能,所以,加热杀死的S菌的蛋白质失活了,生命活动就不可能再恢复,而其DNA还是有作用的;再者,1933年,阿洛维将Ⅱ-R型细菌和Ⅲ-S型细菌的无细胞提取液(所有完整细胞、细胞碎片、荚膜分子都通过离心和过滤从提取物中去掉)混合,培养皿上仍长出了Ⅲ-S型细菌。这否认了R型细菌以某种方式使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复活”。 3、转化(基因重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在对数期后期(生长后期)约40min内处于“感受态”,吸收外源DNA的能力比其他时期大1000倍。此时,R型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有30-80个“感受态因子”位点。感受态因子是一种胞外蛋白,它可以催化外来DNA片段的吸收或降解细胞表面某种成分,从而使细胞表面的DNA受体显露出来(也可能是一种自溶酶,可特异性地结合双链DNA)。被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供体菌)通过自溶过程,释放出自身的DNA片段(已经失活,但双链结构尚存在,分子量小于1×107,约含15个基因),称之为“转化因子”。当“转化因子”遇到“感受态”的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时,就有10个左右这样的双链片段与R型活肺炎双球菌(受体菌)细胞膜表面的“感受态因子”位点相结合,在位点上进一步发生酶促分解,形成平均分子量为4×106~5×106的DNA片段,然后双链拆开,随后其中一条链被细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产生的能量协助把另一条单链推进受体细胞(该过程称为DNA的结合和摄取),与受体菌DNA上的同源区段配对,并使受体菌DNA的相应单链片段被切除,从而将其替换,形成一个杂种DNA区段(它们间不一定互补,可能呈

真菌学实验指导

本课程,本课程是大学本科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专业的选修课程。介绍真菌分类现状、分类方法(包括传统与现代分类方法的比较)、分类依据及其原则。本课程的教学不限于介绍研究的成果,重在介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开设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基本掌握真菌分离、鉴定的方法,并应用于真菌其它领域的研究。 本指导书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专业。

1、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3 2、实验报告基本内容要求 ???????????????????????????????????????????????????????????????????????????????????????????7 3、实验报告格式????????????????????????????????????????????????????????????????8

实验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实验学时:18 实验类型:综合 实验要求:选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和真菌鉴定方法。 二、实验内容 采集植物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然后对分离样品的内生真菌,并进行形态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的鉴定。 三、实验原理、方法和手段 (一)实验原理 根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等分子证据对分离到真菌进行归类和鉴定。 (二)实验手段和方法 1、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方法 1.1样品的表面消毒及预处理 分别取根、茎、叶、果实,用洗涤剂在自来水下洗净。 老树皮用75%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后,用镊子取出,于酒精灯上烧灼15秒至表面焦糊,切成1×1cm2大小置于PDA固体培养基上。 对于根、茎、叶、果实按下列程序进行表面消毒: 75%的酒精漂(浸)洗2-3min→无菌水冲洗4-6次→0.1%升汞不同的消毒时间(共设置7个梯度)→无菌水冲洗4-6次→用灭菌滤纸吸干多余水分→无菌刀片将材料切成小块 将根、茎的表皮、韧皮部、木质部大致分开,并切成0.5×0.5cm2大小。将果实的外种皮去掉,消毒之后将内种皮去掉。 灭菌时,沥干的植物材料转放到烧杯中,记好时间,倒入消毒溶液,不时用玻璃棒轻轻搅动,以促进材料各部分与消毒溶液充分接触,驱除气泡,使消毒彻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 pGLO 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 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 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 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 CaCl 2 转化法。 pGLO 质粒: pGLO 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 (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K12 HB101 质粒: 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 ara )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 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K12 HB101 菌液,于 LB 培养基上 37 ℃活化16-24h 。 4. 转化: 1)在两只无菌离心管 上分别标 记 +DNA, -DNA 。 2)在上述两管中分别 加入 250 μ l 转化液。 3) 迅速置于冰上。 4)各挑取活化好的受 体菌的一 个单菌落,悬浮于两管 转化液中。 5)在标有 +DNA 的管 中加入一 环质粒 DNA ,而标有 -DNA 的管中不加。 6)将上述两管于冰上 放置 10min 。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习题集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2010·江苏生物,4)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是漫长的,直到20世纪初期,人们仍普遍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当时人们作出判断的理由不包括( ) A.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差异 B.蛋白质与生物的性状密切相关 C.蛋白质比DNA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D.蛋白质中氨基酸的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 解析早期人们认为:不同生物的蛋白质在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同生物差异的直接原因;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和承担者,与生物性状密切相关;蛋白质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引起了结构的不同,因此不同氨基酸的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后来发现,蛋白质的热稳定性差,易变性失活,并且不能自我复制,而DNA比蛋白质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并且能够自我复制。 答案 C 2.(2012·福州质检)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①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整个实验证明了DNA是转化因子 B.实验①、实验③可作为实验④的对照 C.实验④中的死亡小鼠体内S型活细菌毒性不能稳定遗传 D.重复做实验①与④,得到同样的结果,说明S型活细菌由R型活细菌突变而来 解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可以使R 型细菌发生转化,但不能证明DNA是转化因子,A错误;在体内转化实验中,每一组既是实验组,又是其他组别的对照组,B正确;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是因为其接受了S型细菌的DNA,属可遗传变异,C错误;该实验所涉及的变异为基因重组,D错误。 答案 B 3.(2012·广东六校联考Ⅱ)艾弗里等人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赫尔希与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这两个实验在设计思路上的共同点是( )。 A.重组DNA片段,研究其表型效应 B.诱发DNA突变,研究其表型效应 C.设法把DNA与蛋白质分开,研究各自的效应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令狐采学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 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 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 化学转化法 )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 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

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 CaCl2 ) 氨苄青霉素( 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 LB 、液体 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 1 块 LB 平板, 2 块 LB/amp 平板, 1 块 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 1 环 E.coliK12 HB101 菌液,于 LB

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第六单元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刘美君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中规定“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内容。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已经在第一单元第二章第四节生态系统中作了初步的介绍,所以本节关于基本要领和原理的内容并不多,但是从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本节的内容却相当丰富,为在教学中渗透STS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本课时教学内容为第一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中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前三节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学习三方面内容: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引起动物和人患病、与动植物共生,其中安排一个技能训练:评价实验方案。 设计思想:本课教学总的设计思想是想通过多种开放式的教学活动,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形式,努力体现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和问题性。以教师为引导,以体验为红线,以思维为主攻,让学生生动活泼地

展开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教学目标:根据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2、列举细菌、真菌对动植物及人类的影响。 3、从多角度、多层次比较全面地认识自然界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4、培养学生课前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评价能力。 5、通过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认识,让学生体验从正反两个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6、向学生渗透STS教育。 7、引导学生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细菌和真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难点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关系。

细菌真菌实验过程

细菌真菌实验过程 下列是“检测教室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实验步骤: ①用牛肉汁(或土壤浸出液、牛奶)与琼脂混合配制培养基; 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平铺在两个培养皿中进行高温处理,冷却后使用; ③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再盖上,封好.培养皿B不做任何处理. ④将两套培养皿同时放入恒温箱中培养,几天后观察培养皿中菌落的生长情况. (1)在第一步配置培养基的操作中,牛肉汁起什么作用? D A、使培养基闻起来很香,容易吸引细菌 B、使培养基表面看起来很黏稠 C、为细菌等的生物的生活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2)在第2步操作中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了高温处理,目的是 杀菌 . (3)步骤3的操作,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接种 . (4)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 进行对照 . (5)如果实验成功,几天后观察培养皿中的菌落,会发现培养皿 B 中的没有菌落生长. 考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检测教室中的细菌和真菌”、细菌真菌的结构、繁殖、营养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从细菌真菌的培养过程、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原因、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生殖方式、营养方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方面来切入. 解答:解:Ⅰ、(1)细菌和真菌的生活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水分、适宜的温度、还有有机物.而细菌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因此首先要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可以用牛肉汁加琼脂熬制.牛肉汁含有丰富的有机物,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2)在第2步操作中培养皿和培养基进行了高温处理,目的是杀菌,杀死实验外其他的杂菌(意思相同即可).以防杂菌对实验的干扰, (3)步骤③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让空气中的细菌真菌或孢子落入培养皿,因此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 (4)为研究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影响,需要设计对照实验,这样可以增强实验结论的说服力.在对照实验中,除了已选择的实验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应完全相同.在实验过程中选取两套培养皿的目的是进行对照.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5)在教室打开培养皿A,暴露在空气中10分钟,让空气中的细菌真菌或孢子落入培养皿,因此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接种,再盖上,封好.培养皿B不做任何处理,表明没有接种细菌真菌,原来又进行了高温处理,因此会发现培养皿B中的没有菌落生长.培养皿A中的有菌落生长. 故答案为: (1)D; (2)杀菌; (3)接种; (4)进行对照;

细菌的转化

细菌的转化 【实验原理】 (一)DNA的转化 转化这一概念来源于遗传学:细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吸收外源DNA发生可遗传的改变叫转化。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状态叫感受态。用理化方法诱导细胞进入感受态的操作叫致敏过程。重组DNA转化细菌的技术操作关键就是通过化学方法,人工诱导细胞进入一个敏感的感受状态,以便外源DNA进入细菌内。 感受态的制备方法很多,如CaCl2法、Hanahan法、超级感受态法和电转化法,相比之下,CaCl2法操作简便,重现性好,转化率一般能达到5×106-2×107转化子/μg 质粒DNA,可以满足大多数的实验要求,为人们广泛接受,很多尖端实验室仍然在使用。这项技术始于Mandel和Higa1970年的观察,他们发现细菌经过冰冷的CaCl2溶液处理及短暂热休克后,容易被λ噬菌体DNA感染,随后Cohn于1972年进一步证明质粒DNA用同样的方法也能进入细菌,其原理是细菌处于0℃,CaCl2低渗溶液中,菌细胞膨胀成球形,转化混合物中的DNA粘附于细胞表现,经42℃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在丰富培养基上生长数小时后,球状细胞复原并分裂增殖,被转化的细菌中,重组子中基因得到表达,在选择性培养基平板上,可选出所需的转化子。 (二)重组子的鉴定 重组质粒转化宿主细胞后,还需对转化菌落进行筛选鉴定。利用α互补现象进行筛选是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方法。现在使用的许多载体都具有一段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及其编码α肽链的DNA序列,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β-半乳糖苷酶的氨基端的短片段(146个氨基酸),宿主编码的 片段(缺失N端的β-半乳糖苷酶)和质粒编码的α片段各自都不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但它们要以通过片段互补的机制形成具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分子。LacZ基因编码的α肽链与失去N 端的β-半乳糖苷酶突变体互补,这种现象称为α互补。由α互补而形成的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用X-gal(5-溴-4-氯-3-吲哚-β-D-半乳糖苷)显色测定出来,它能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深蓝色的产物5-溴-4-靛蓝。因此,在IPTG

细菌和真菌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生物新课程突出科学素养的培养,将科学探究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这是因为科学性学习有利于科学知识的构建,有利于科学技能的培养,有利于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形成,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本节课是在介绍了生物圈中的动物之后,学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在活动中,教师拓展探究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在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学习,在小组组建,分工合作和知识共享方面指导到位,同时通过探究唤起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 【学情分析】 本节课设计关注青少年学生好学,好奇,好新,好动的心理,通过设计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与观察,从能够看到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入手,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细菌和真菌可以生活在各种环境中,它们的分布几乎到处都有。为下节课介绍《细菌》和《真菌》奠定了基础。在前一节课学生到各种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的前提下,本节课是一课时。 【教学流程展示】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老师提出问题:“每天早晨大家常吃的食品是牛奶和面包。这杯牛奶小明忘记喝了,已经放了两天。请你们告诉老师还能喝吗?为什么呢?”带着问题引入新课。 二,尝试合作,分享成果 播放一周前各小组到不同环境中接种细菌和真菌的录象,展示培养出来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数,学生确定细菌和真菌菌落形状,特点,数量,分析原因,共同分享成果。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意义,确立与人合作,与人友善的观点,从中潜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三,讨论分析,体验发现 同学们交流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悟出什么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我们应该怎么做?引导学生争当环保小使者。 四,学以致用,倡议行动 针对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从而悟出什么环境中细菌和真菌多?你力所能及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如何向同学们发出倡议?你会怎么说?请设想出一些公益广告词。 五,情感升华,教师寄语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细菌转化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 关键词:细菌转化细菌转化 一.实验目的 1 .以pGLO质粒转化大肠杆菌为例,学习转化的基本原理及方法。 2 .验证DNA 是遗传物质,加深对中心法则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转化(transformation )是指一段同源或异源的DNA 转入受体细胞并得到表达的水平基因的转移过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基因工程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目前常用的转化方法有CaCl 2 法( 化学转化法) 和电转化法。本实验是用pGLO细菌转化试剂盒中提供的pGLO 质粒来转化大肠杆菌,所用方法为CaCl 2 转化法。 pGLO质粒: pGLO质粒上主要含有两个基因,一个为编码绿色荧光蛋白(GFP) 的基因,一个为抗生素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此外,该质粒还整合有一个特殊的参与受体细胞中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基因调控体系,转化细胞中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只有在培养基中存在阿拉伯糖时才能启动表达。转化子细胞将在不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呈白色而在含阿拉伯糖的培养基上显绿色荧光,这种荧光在长波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

三.实验材料 受体菌:E.coli K12 HB101 质粒:pGLO plasmid 转化液(CaCl2 ) 氨苄青霉素(amp ) 阿拉伯糖(ara) 培养基:固体LB 、液体LB 接种环、移液器等 四.实验步骤 1. 准备平板:每组:1 块LB 平板,2 块LB/amp 平板,1 块LB/amp/ara平板 2. 准备感受态细胞:用250 μ l 无菌水或转化液悬浮试剂盒中提供的大肠杆菌菌粉,此即感受态细胞。 3. 活化受体细胞:挑取1 环E.coli K12 HB101 菌液,于LB 培养基上37 ℃活化16-24h 。

真菌学报告

真菌学报告

真菌学实验报告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技术 班级:生计091 姓名:xxxxxx 学号:xxxxxxx 指导教师:xxxxx 实验组:第九组 实验时间:2011.10.15——2011.12.15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真菌形态的基本特征。 2.掌握丝状真菌制片方法。 3.掌握内生真菌的分离方法 4.掌握真菌的鉴定方法。 二.前言: 真菌广泛分布于地球表面,从高山、湖泊到田野、森林,从海洋、高空到赤道、两极,到处都有真菌。真菌虽然不在空气中生长繁殖,但它的孢子却成群的漂浮在天空,只要稍微注意你会发现人类原来生活在真菌的汪洋大海中。 当今世界,生物技术已迈入世界经济的支柱产业,真菌学在生物技术的大潮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真菌是原始的真核生物,具有广泛的多样性,真菌生长我繁殖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得到比动物和植物多得多的后代,能够直接、快速地进行遗传性状分离的分析。因此,真菌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生物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真菌基因的多样性以及真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植物的生长环境直接影响内生真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的年代越久远,其生物内生真菌的多样性越丰富:抗病原性能越强的植物,其所含的内生真菌具有抗菌活性的可能行就越大;其所含的内生真菌有可能产生与植物相同或相似的抗菌无知或产生抗菌活性物质可能参与了药用植物的抗菌过程,本实验通过植物病原真菌和

G+、G-细菌的抑制实验发现茎,根,花,种子或果实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能力,并且对G+、G-有普片遍的抑菌作用。研究和开发内生真菌的寻找新的抗菌活性物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三.材料与方法: (一) 1.材料: 在校园内采集银杏、喜树、桂花树样品包括叶、茎、根、花、种子或果实。 2.药品与试剂: 葡萄糖、蛋白胨、KH2P04·3H2O、MgSO4·7H2O,马铃薯、琼脂。孟加拉红,青霉素,链霉素,甲基蓝,蛋白胨,酵母膏,蔗糖,磷酸盐,葡萄糖,琼脂条,无菌水等。消毒剂:75%的乙醇,0.1%升汞(HgCl2),次氯酸钠溶液(含活性氯10%),30%双氧水。双蒸水、琼脂糖,Tris饱和酚、巯基乙醇(β- Mercaptoethanol),石英砂,Tris饱和酚,氯仿,异戊醇,无水乙醇,硼酸,冰醋酸,氯化钠,盐酸,氢氧化钠,EDTA,CTAB。 3.培养基: 1、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汁 1000ml,葡萄糖20g,琼脂20g

初二上册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导学案.doc

初二上册生物第四章细菌和真菌导学案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学习目标】 1 .知道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以及细菌和真菌生存 所需的条件。 2.培养细菌和真菌,提高动手能力,认真观察菌落, 提局观察、分析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培养细菌 的方法。 【学习过程】 预习案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看见的 集合 体被成为 2、细菌的菌落, 3、真菌的菌落O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 ,有时还能呈现 等不同的颜色。 探究案

探究任务一:认真阅读教材66-67页,结合刚才观察 到的,采用对比方法,思考下列问题: (1)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有什么区别? (2)请总结一下,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可以分为那几个步骤? 探究任务二:参照课本,各小组讨论设计“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方案,看哪个小组设计得更加合理! 你想要检测的环境是。 做出你的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讨论:①为什么培养用的培养皿和培养基,接种前必须高温处理?为什么要用无菌棉棒? %1第3条提示相当于细菌、真菌一般培养方法中的哪一个步骤? %1你认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1什么环境条件下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必须具有哪些基本条件? 训练案 1、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

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A、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面积比较小,表 面光滑粘稠 C、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面积比较小, 表面絮状 2、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A、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 B、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 C、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3、“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在盖上, 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A、恒温培养 B、接种 C、消毒 D、制作培养基 4、某人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因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下列原因中正确的是() A、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B、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 C、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 D、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

实验一 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质粒的转化.

实验一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质粒的转化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学会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和DNA转化的最基本操作,以及如何提高转化效率的思路。本实验综合因素较多,难度较大,是分子生物学中的一个很关键的实验手段。 实验原理 转化是指某一细胞系由于接受了外源DNA,而导致其原来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这种遗传性状包括遗传型和表型的改变。 感受态是受体菌能接受外源DNA能力的一种生理状态。用CaCl2处理细菌,改变细胞膜的结构,使质粒DNA能够穿过细菌细胞膜进入细胞。然后在选择性培养基中培养转化处理过的细菌,转化成功的细菌可以在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形成菌落。 本实验采用质粒pUC118转化大肠杆菌DH-5 ,通过氨苄青霉素抗性筛选转化子。 图1-1质粒pUC118/pUC119图谱 实验材料和试剂 (一)实验材料

大肠杆菌DH-5α 质粒pUC118(ampicillin,Amp R (二)培养基和试剂 1. LB液体培养基(%) 胰蛋白胨(Tryptone)0.5 酵母浸出粉(Yeast extract)1.0 NaCl 0.5 pH 7.2~7.4(用2mol/L NaOH调节) (分装:20ml/250ml三角瓶,每组2瓶。3ml/试管,每组2管。0.07Mpa 高压灭菌30分钟)。 2. LB固体培养基 LB液体培养基加入1.6%的琼脂粉即可。 (分装:50ml/250ml三角瓶,加入0.8克琼脂粉,每组1瓶。0.07Mpa 高压灭菌30分钟)。 3. 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Amp),配制成100mg/ml备用。 4. 0.1mol/L CaCl2溶液 (配制方法:称取1.1克无水CaCl2,溶于90ml蒸馏水中,定容至100ml,装于250ml三角瓶中,0.07Mpa高压灭菌30分钟,4℃保存。)(三)器材 接种针10ml移液管 50ml塑料离心管5ml移液管 90mm培养皿1ml移液管 1.5ml Eppendorf管200μl吸头 三角爬15×150试管 冰块试管铝帽 牛皮纸纱布盖 线绳硫酸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