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复习提纲

心理学第一章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

是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

(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研究儿童年龄特征的心理学,其性质归属于心理学的理论领域。)

4)心理测量学----属于理论领域的心理学分支

5)生理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属于应用领域的心理学分支。对在学校中学习困难、适应困难或某

种问题行为的学生进行诊断和辅导的心理学分支属于应用领域。)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第四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所谓自然情境指的是被观察者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正在受到观察。(研究婴儿期母婴依恋的特点和规律,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二)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三)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

(四)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

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第一节意识的性质

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

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有时人对自己的行为

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这种意识状态属于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当个体处于一边听课一边做

笔记,并能意识到在写字,但每个字怎么写则又不很清楚时的意识状态是自动化意识状态。)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白日梦不是真在做梦,而是意识处于一种迷糊状态。)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的状态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第二节注意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1)区别: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而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只有被注意到的内外刺激,才能被个体所察觉,进而产生意识。

2)联系: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主义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最集中;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注意很少;白日梦状态,人的注

意极少;睡眠状态,注意基本停止活动。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及人自身的状态。

(2)随意注意(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活动的目的、任务等。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注意集中在对当前有意义的内容上,得到的认识比较清晰和深刻。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本身要求很少的注意,相应的意识的参与成分也相对较少。

3)白日梦状态-人的意识内容不断地变化,实际在这些内容上所分配到的注意极少,心理紧张性也很低,

因此,它才不断变化,不会停留在一个问题上。

4)睡眠状态-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下,可以讲,这个时候,注意已经基本停止了活动,只有受到很强的

刺激,才会引起注意,转入有意识的状态。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

况是睡眠质量受损,如飞行时差。

●生物节律:指人和动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和进程。人的生物节律: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

●日节律:指人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心理的日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

(人在正常情况下的脑电波为β波。)

持续1~7分钟;脑电波为α波(12cps),频率较慢,但振幅较大

2)第二阶段为轻睡期持续10~25分钟;脑电波为θ波(4~7cps)

3)第三、四阶段是沉睡期脑电波以δ波(4cps以下)为主,而振幅极大

4)第五阶段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做梦;年龄越小,所占比例越高轻睡期~REM循环约

4~6次循环;快速眼动睡眠持续时间变化的特点是在第一次循环中,REM大约持续约10分钟,再往

1)情境性失眠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是

暂时性失眠

2)假性失眠心理上有失眠感

3)失率性失眠因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

4)药物性失眠咖啡因影响;对安眠药产生药物依赖

弗洛伊德:梦是无意识泄露出来的途径,是欲望的满足。霍尔:大多数梦具有一般世俗性质,可能是将家庭、朋友和同事等某些特征加以联系组成,因此有一些梦相当普遍。

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则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梦是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

梦的特征:

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自我中心是梦的第一个重要特征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是梦的第二个重要特征

3)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

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

2)感觉扭曲和幻觉

3)解除抑制

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

由巴伯尔和斯潘诺斯提出

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由希尔加德提出

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

心理促动药物的种类:

1、镇静剂: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

2、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和安非他命等。

3、迷幻剂: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一节感觉概述

超感知觉:也称“第六感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

(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触觉、温度觉、痛觉)

(3)内部感觉:机体觉、机动觉、平衡觉

感觉的生理机制,即产生感觉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2)转换(关键环节),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中,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区域,被加工为人们所体验到的具有各种不同性质和强度的感觉。

●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

人的感受性通过训练能改变。

●阈限分为:

(1)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察觉的刺激量。它是一个可变的模糊界限,需取平均值

(2)差别感觉阈限:

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

韦伯定律:指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的规律。这一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的,称为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用K表示,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

费希纳定律:由刺激引起知觉大小是该感觉系统的K值与刺激强度的对数之积。即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

第二节视觉

可见光是电磁波,波长约400至750毫微米。

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

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

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由混合光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白、灰、黑系列混合光不具色调。

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也就是饱和度越大。

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

●眼睛的结构:光线角膜虹膜环绕的瞳孔水晶体聚焦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

●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底部,是真正的感光机构,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是在

网膜上实现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

棒体细胞集中于网膜中心,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锥体细

胞分布视网膜的中心向外缘逐渐增多,对颜色敏感,可以使人细微地分辨颜色。

●明适应、暗适应机制,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化学物质——视黄醛与蛋白质的分离(即

-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为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视觉。这种理论已有很多证据,但不能解释视觉后像。

●拮抗理论:由黑林提出。他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

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用此理论可解释视觉后像。

●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产生了听觉。

●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多数是空气)传递给人耳。并在人耳中产

生听觉。声波的物理性质包括频率、振幅和波形。声波最简单的形式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基本的听觉现象:

(一)声音的属性感觉特性:音强、音高、音色

?音强: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常人听觉音高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

?音色: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依据。

(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听觉适应有选择性;听觉疲劳在声音停止作用后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听觉疲劳:如果声音较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

(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

●混合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

●拍音: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的声音

起伏现象,叫做拍音。

●声音的掩蔽: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

声音的掩蔽。

(一)听觉与耳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

(二)听觉的理论

?1、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他发现是位于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基底膜上接近卵圆窗部位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且把该频率的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细胞都对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音高的声音。位置学说对于人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找不到与之相对的毛细胞。

?2、频率匹配学说。认为,在极低的声音作用下,整个基底膜被激活,而不是它的特定部位。对1000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为频率匹配学说。

人们通过感官得到了内部和外部环境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整合和解释),产生了对事物的整

体认识,这就是知觉过程。具体说来,知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知觉的产生还需要借助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是在人的实践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的。

●知觉的产生不仅需要具体的客观对象,还需要借助于过去经验知识的帮助。

●知觉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知觉的分类: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的特征——视知觉、听直觉、触知觉、嗅知觉

●根据知觉所反应的事物的主观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

(一)知觉的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它是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首先依赖于刺激物的结构,即刺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

知觉组织原则(格式塔原则):

(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

(二)知觉的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的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

特例:双关图形

知觉对象的选择与很多因素有关,一般说来,强度较大、色彩鲜艳、具有活动性的课题容易成为被选择的对象客体本身组合规律如简明性、对称性和规律性也使它们容易被选择为图形。实际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注意的选择性有关。

(三)知觉的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理解性。

不同知识经验的人在知觉一个对象时,他们的理解不同,知觉的结果也不同。

(四)知觉的恒常性包括:(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

(一)深度知觉(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一方面是刺激物的特性(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

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

(1)大小(2)视野中的高度(3)遮挡(4)线性透视(5)纹理变化(6)光照与阴影

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深度线索

眼肌的调节与幅合活动,它们是自动的。例如:立体图像、立体电影

(二)运动知觉将二维图像向三维图像做解释;例如:逼近现象

(三)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

●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计(4)对时间的预测

●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1)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2)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3)借助计时工具

●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听觉>触觉>视觉(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

和性质(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

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包括的内容:

(1)对人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1)认知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社会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会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制约;

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

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

第一,个体根据先前经验决定哪些信息是有关的,而先前经验很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有误差;

第二,个体没注意到信息中的偏差;

第三,个体往往抓住那些最显著的个案信息,忽略基于多数人的统计信息

(二)信息的整合过程

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几种效应:

(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是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2)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

(3)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些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二笼统的看法

第四章记忆与学习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向脑内存储到再次提取出来应用,这个完整的过程总称为记忆。

(一)编码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程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编码的强弱直接影响记忆的长短

(二)保持(储存)信息在记忆中储存;可能出现遗忘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分

(一)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可用言语表达

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记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不可用言语表达(二)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陈述性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

(一)感觉记忆(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

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信息保存时间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感觉信息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简称视象和声象。

(二)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存储,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

(1)编码的形式: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储存,也有视觉代码和语义代码。康拉德的经典型研究。

(2)储存的容量:容量有限,为七加减二个组块,组块大小可变。

(3)储存的持久性:短,信息的保持时间是有限的。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短时记忆扮演着意识的角色,它使我们知道自己正在接受着什么以及正在做什么;

(2)短时记忆使我们能够将许多来自感觉的信息加以整合构成完整的图像;

(3)短时记忆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起到暂时寄存器的作用;

(4)短时记忆保存着当前的策略和意愿。

(三)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的编码形式以

语义编码为主也有视觉编码;容量大是个天文数字;保持时间长,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短时记忆

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经验联系起来,赋予一定的意义,

并对信息进行组织。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式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

(1)编码形式:语义代码为主,也有视觉代码(遗觉象或照片式记忆)

(2)长时间的储存模型:

归类、构建逻辑的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构建语义网络→构建图式(一种心理网络结构)

图式对记忆的影响:

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为编码新信息提供了基础,有助于接受新事物并具有个人特点;

另一方面,图式中的一般性知识极大的影响着信息的回忆效果。

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绘制了遗忘曲线或叫保持曲线。

表明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

(1)消退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2)干扰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分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所有长时记忆的遗忘都可归因于某种形式的提取失败。信息间在记忆中的联系依然存在,被干扰所破坏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

信息的提取有时需要借助有特殊的提取线索。一个线索对提取的有效性主要依赖于以下条件:

(1)提取线索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

(2)情境和状态的依存性。情景依存性记忆: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状态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心理状态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信息。

(3)情绪的作用。

(4)学习的程度。低度学习的材料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

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有意遗忘属于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

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

(1)地点法(位置法)传统的记忆术;主要利用视觉表象,以地点位置为提取线索

(2)韵律法(口诀法)记忆纯语言材料

(3)记笔记最常用的记忆术;对所听到的内容进行思考,找出各种材料间的联系,清晰准确的总结主要观点和例证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注意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注意复习的方法,较好的有尝试背诵法。

2、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有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

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的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在的反应作用于环境。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式:

外界刺激→产生注意,选择信息,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找出新信息中包含的内在联系,与被激活的原有信息相联系→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

简言之,新信息被学习者注意后,进入短时记忆,同时激活的长时记忆中的相关信息也进入短时记忆,新旧信息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意义并储存于长时记忆系统,或者产生外在的反应。

(一)依学习方式划分:(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3)意义学习(4)机械学习

(二)依学习内容划分:(1)知识学习(2)技能学习: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学习(3)社会规范学习人类所特有

(一)复习策略

(1)复习的时间:及时复习、系统复习

学习结束后5~10分钟;学习当天的晚些时候或者第二天;一星期后;一个月后;半年后(2)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

(3)复习的方法:尝试背诵法;调动多种感官共同记忆

(二)组织策略:(1)群集,即归类(2)摘录(3)划线(4)列提纲

第五章思维与创造

第一节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1)间接性

(2)概括性概括性的水平反映着思维的水平,它也是人们形成概念的前提,是思维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

(3)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凭借语言得以实现;这是人的思维与动物思维的本质区别

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2)比较重要的思维过程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系统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更复杂的分析和综合。

(3)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各种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分为初级概括与高级概括。

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

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第二节概念的形成过程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

每个概念都包含内函和外延两个方面。内函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概念的范围。

日常概念(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

科学概念(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

赫尔的“人工概念”的方法

?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经验中吸取的某些事物的共同特性为基础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也就是把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而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的组别之中,然后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程。有关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等一系列阶段。(一)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

人工概念是人为的、在程序上模拟的概念。

赫尔:概念形成过程是从许多具体事例中归纳和发现共同因素的过程,而且受到反馈的影响。

布鲁纳:概念形成的假设检验模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

罗施:样例理论;自然概念不像人工概念那么确定,是对概念样例的记忆,即自然概念的形成用不着假设检验参与。后被马丁等人对成人所做的脸谱分类实验否定。

新观点:人们记忆中可能存在两类信息,即样例信息和类别信息。假设检验理论对于自然概念、人工概念的形成都适用。

(二)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

人工概念实验研究得出的一些结论,如假设检验和信息反馈等,对于自然语言概念的获得也是适用的。

第三节推理和问题解决

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过程由假设形成和假设评价两部分组成,其结果受个人的知识经验影响,有很大的不一致性。演绎推理的结论是从前提推出来的,即从一般的规则推导出来,其结论应该是一致的,在本质上它属于问题解决的范畴。

以下三种推理都是对演绎推理的研究:

(一)三段论推理

由三个命题构成,其中两个命题为假定真实的前提,另一个命题为结论,该结论可能符合这两个前提,可也能不符合。这三个命题都带有直接陈述的性质。

根据命题中的逻辑量词将命题分为:全称肯定命题、全称否定命题、特称肯定命题、特称否定命题

如何进行三段论推理:武德沃斯和塞尔斯的气氛假说;气氛探索法

(二)线性推理(线性三段论)

依据有序事物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给出的两个前提说明了三个逻辑项之间的可传递性的关系。

斯腾伯格的语言——表象整合模型

(三)条件推理(假言推理)

人们利用条件性命题进行推理。

问题是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某种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你所知道的与你所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解决问题就是消除问题空间,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来完成。

?一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

(1)初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

(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

(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

?问题解决: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其特征有:

(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2)操作系列性: 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

(3)认知性操作: 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

(一)算法式

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的途径去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

缺点:费时、费力、缺乏效率

(二)启发式

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启发式方法。

缺点:不保证能够准确的找到答案

常见的启发式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核心:讲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几个较简单的子问题

2、爬山法以退为进

3、逆向工作法(目标递归策略)

(一)问题表征的方式: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

(二)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

(三)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

(四)心向(心理定势):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

第四节想象和创造性培养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新颖性、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想像是创造性活动中的精髓部分。

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在常规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

发散思维测验验

吉尔福特编制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包括14个分测验

托兰斯编制的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目前应用最广泛;分言语创造思维测验、图画创造思维测验以及声音和词的创造思维测验三套

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二者的相关不显著

2、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3、环境因素

4、动机因素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5、其他因素如政治因素、文化多样性

(1)建立目标与意向

(2)训练基本的技巧

(3)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4)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5)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6)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7)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8)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9)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10)促进自我管理技巧(元认知技巧)

(11)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12)运用例子

创造性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要培养创造性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做好以下工作:(1)重视发展发散思维(2)丰富想象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利用原型启发。(4)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第六章智力

第一节智力概述

1)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具有多种属性。大多数心理学家把它看作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能力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能力包含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

3)能力的不同类型

A.按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普通能力)和特殊能力(专门能力)

一般能力指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是人所共有的最基本的能力。和认识活动紧密联系着。其综合体就是通常说的智力。

特殊能力指某项专门活动所必需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具有多种特殊能力,但其中一二种特助能力占优势。

一般能力是各种特殊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能力的发展,为特殊能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各种活动中,特殊能力的发展时间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这两种能力共同起作用。

B.按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认知能力指接收、加工、储存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它是人们成功的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

操作能力指操纵、制作和运动的能力。

认知能力中必然有操作能力,操作能力中也一定有认知能力。

社会叫能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在社交能力中包含有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

C.按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模仿能力指仿效他人的言行举止而引起的与之相类似的行为活动的能力。模仿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个体行为社会化的基本历程之一。

创造能力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1)智商

智商为表示一个儿童的智力水平,提出智力商数的概念,简称智商(IQ)。智商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比率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 只适用于儿童

离差智商=100+15Z,其中Z=(X-X)/S X代表团体平均分数,X代表个体测验的实得分数,S代表该团队分数的标准差,Z代表该人在团队中所处位置,即他的标准分数。

2)智力的差异

A.智力的个体差异

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首先,在智力发展水平上,不同的人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及其不同。

其次,每个人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此外,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不同形态:一是稳定发展;有一些人早熟;有一些人大器晚成

B.智力的团体差异

最明显的是性别差异。除此之外,不同职业、种族之间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别。男性和女性在总的智商方面差异量比较小。

在同一群体内部,人们在智力测验分数上的差异可能归因于遗传因素,但不同团体在智力测验平均IQ 分数伤的差异则应更多归因于环境的不同。同时,智力测验本身的文化部公平性也是造成不同团体间差异的原因之一。

3)智力发展的特征

A.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智力水平随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变化。一般来说,智力的发展可以划成三个阶段:增长阶段(出生到25岁左右)、稳定阶段(25岁左右到60岁左右)和衰退阶段(60岁以后)。

B.智力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不同年龄间智商的相关系数随着年龄间距的增加而明显减小。婴儿早起智力测验的预测性较低。

第二节智力的理论

斯皮尔曼提出,在各种心理任务上的普遍相关是由一个非常一般性的心理能力因素或称g因素所决定。在一切心理任务上,都包括这个一般因素和某个特殊因素(s因素)两种因素。g因素是人的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s因素只与特定的智力活动有关。斯皮尔曼认为g因素就是智力,它并不能直接由任何一个单一的测验题目度量,但是可以由许多不同测验题目的平局成绩进行近拟的估计。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

卡特尔认为,一般智力(g因素)可以进一步分成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两种。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量度量。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量度量。

3)智力多因素论

瑟斯顿提出智力由字词流畅性、词语理解、空间能力、知觉速度、计数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记忆能力7中基本心理能力构成,并且各基本能力之间彼此独立。

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7种智力为:

(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运动智力(6)人际智力(7)内省智力

吉尔福特认为,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符号、语义和行为。它们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智力操作指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上述种种对象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评价。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这些结果可以按单元计算,可以分类处理,也可以表现为关系、转换、系统和应用。由于三个维度和多种形式的存在,人的智力可以在理论上区分为5*5*6=150种。

1)智力的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一个完备的智力理论必须对智力的三个方面予以说明,即智力的内部构成成分,这些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以及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

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在认知性智力活动中,元成分起着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决定人们解决问题时使用的策略。

智力的第二个方面涉及内部成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它指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从而获益的能力,或称为经验型智力。

在日常生活中,智力是适应环境、塑造环境和选择新环境的能力。智力的这方面特点又称作情境智力或实践智力。

2)PASS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达斯提出。PASS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它包含了三层认知系统和四种认知过程。

第三节智力的测量

1)什么是智力测验

心理测验,意指在对心理进行测量时所使用的工具,有时也称心理量表。通常它是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或项目组成,其作用在于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对这组行为反应的观察分析,测验者就可以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释。智力测验是心理测验的一种,它是最早发展的测验之一。

2)智力测验的产生

最早对智力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英国优生学家高尔顿。他设计了多种测量工具用于度量人们在各种感觉辨别力上的差异,并以这种差异作为智力水平的指标。

世界上第一个正式的智力测验,是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医生西蒙在1905年编制的。他们提出了“心理年龄”

3)智力测验的种类

A.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个别测验:指那种在同一时间内主试者只能对一个受测者进行施测的测验。如比内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团体测验:指能够在同一时间内由一位主试者对多名受测者进行施测。

B.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文字测验:指测验的题目以文字材料组成并呈现,要求受测者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作答。

非文字测验:指测验题目不以文字表述,受试者不以语言或文字方式作答的测验。非文字测验的说明由主试口头叙述,测验题目多属于图画、工具、模型等,对仪器、实物等的辨认或操作的操作性测验也属于非文字测验。

C.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速度测验关注的是回答题目的速度,要求受测者尽快的作答,完成题目越多越好。

难度测验关注的是被试答题的正确性,要求受测者认真地思考,准确地回答问题。

4)心理测验的性质

A.心理测量的对象是心理特质,是一种科学构想

B.对心理特质的测量是间接的

C.心理测量具有误差

D.心理测量工具的适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1)信度

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依据误差大小有程度上的差异,大小介于0与1之间。通常由两个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来表示,称之为信度系数。

A.再测信度:是指测验结果跨时间的一致性。它是用同一个测验对同一组人前后进行两次测验,两次测

验分数的相关系数就是再测信度。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B.评分者信度:指不同评分者之间在测验结果计分上的一致性。几个评分者评分越一致,评分者信度越

高。

C.内部一致性信度:又称同质性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或分测验中各题目所测内容的一致性。也称分半信

度。

2)效度,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A.内容效度:指测验题目对预测的内容或行为范围取样的适宜性程度。

B.构想效度:表示一个测验是否达到了对某一理论概念或特质的测量。

C.预测效度:又称效标关联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也

就是对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到什么程度。

如果一个测验是有效的,它必定是可靠的。但反过来,一个测验具有很高的信度,它并不一定是有效的。3)测验的标准化(常模)

在一个测验正式付诸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常模,以使测验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最常见的两种常模表示法是百分位系统(百分制)和标准分数系统。

1)斯坦福——比内测验

一种个别施测的标准化智力测验,适用于2~18岁的被试。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多的智力测量工具,包括韦氏成人智力量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韦氏幼儿智力量表,需要个别施测。

3)团体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能力倾向测验)和成就测验(成绩测验或教育测验)同属于能力测验范畴,三者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

1)心理测验最早开始于为筛选学习困难儿童而编制的智力测验,一般注重的是表现在认知活动中的稳定的一

般能力。通用的智力测验都可视为对个体的基本能力素质的考察。

2)性向测验泛指用以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其目的在于发现儿童的潜在才能,深入了解其长处和发展倾向。

3)成就测验主要考查受测者在学习和训练后所具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第四节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影响人的智力的因素很多,一般而言,一方面智力受个人先天的生物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智力也受个人的后天因素的影响。这些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智力的发展与水平差异。

1)遗传因素

A.家庭谱系研究

高尔顿断定,在能力的发展中遗传的力量超过环境的力量。

B.双生子研究

家庭间环境的影响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相反,遗传的影响却随年龄的增加而越来越大。

2)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发展。丰富的环境刺激有利于能力的发展。缺乏母亲抚爱的婴儿,可能出现智力发展上的问题。早期干预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不过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弱。

3)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能促进多种知识和智力技能的发展。

4)社会实践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离开了实践活动即使有良好的素质、环境和教育,能力和智力也难以形成和发展起来。

第七章动机与情绪情感

第一节动机与行为

1)动机的概念

心理学家一般把动机定义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我们只能从观察表面行为的变化来推测背后的动机。

2)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动机的产生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1)内部需要:需要是个体内部生理与心理不平衡状态,它是个体活动的动力与源泉。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

产生的。

2)外部诱因:所谓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环境刺激

是动机产生的诱因。

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环境则作为诱因,引导个体趋向于特定的目标。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生理与心理的不平衡状态,它是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使活动朝向外界的诱因,从而使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当人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诱因的吸引力降低,动机的强度也随之减弱或消失。

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A.生理性动机(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对维持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社会性动机人类所特有。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个体成长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

2)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

A.外在动机是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是为了获得某种奖励而产生的动机。

B.内在动机是由个体的内部需要所引起的动机。一般来说,由内在动机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内在动机与外在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德西效应。

3)主导动机与从属动机

A.主导动机在行为的发生过程中,主导动机起的作用最大,支配着行为发生的方向和强度。

B.从属动机主导动机和从属动机在不同人身上或不同情况下会相互转化。

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要降低。

第二节社会性动机

1)交往动机及其获得

交往动机是指个体愿意归属于某一团体,喜欢与人交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友谊、支持、合作与赞赏。交往动机是个体愿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内在需要。

关于交往动机的获得方式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往倾向是先天遗传的神经模式,是一种本能行为。另一种观点认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

2)交往动机产生的原因

A.合作人类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网络系统中,与他人合作共处是我们社会文化价值所鼓励的东西。

合作是人类基本的社会生存动机。

B.情谊以情感因素为取向的交往,具有持久性、亲密性、少功利性的特点。

C.归属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所认可。

1)成就动机的结构

成就动机是指人们力求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回避失败的倾向。

2)成就动机的特征

一般来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者具有以下特征:

A.具有挑战性与创造性

B.具有坚定信念

C.正确的归因方式:把成功归因于能力与努力,失败归因于缺乏努力

工作动机是最有效能、最为复杂的社会性动机之一,是一种使个体努力工作,高质量创新并不断完善自己工作的动机。

工作动机理论:X理论、Y理论、V理论、Z理论

A.X理论:人工作就是为了钱,个人的工作动机来自于物质利益的驱动,并且常被外来刺激所吸引。

B.Y理论:人们工作不是为了外在的物质刺激,而是出于一种要将工作做好的内驱力。

C.V理论:个体的工作动机水平依赖于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付出的努力。

D.Z理论:当个人价值感与组织的目标协调一致时,个体的工作动机、士气和忠诚度都会得到提高。

第三节动机理论

最早被提出的理论。它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需要层次理论:所有人都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需要层次,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从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到最高级的社会需要,构成了一个需要等级,在不同的情境下激励和引导着个体的行为。在需要层次中,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大。一旦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较高一层的需要便会占据主导地位,支配个体的行为。

而是来自我们对这些事实的解释。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研究者非常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待有关。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第四节情绪情感及其种类

1)情绪情感的定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称之为情绪情感。

2)情绪的构成包括三种层面:只有三者同时活动,同时存在,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情绪体验过程。

A.主观体验认知层面人的一种自我觉察,即大脑的一种感受状态,反映了人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

B.生理唤醒生理层面如当人激动时,血压会升高;愤怒时,浑身发抖等等伴随不同情绪产生的内部

的生理反应过程。

C.外部行为表达层面如人悲伤时会痛哭流涕,激动时会手舞足蹈等,情绪所伴随出现的这些相应的

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就是情绪的外部行为。有时人们的外部行为会出现与主观体验不一致的现象。

3)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A.区别:

从需要的角度看差异: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物质或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更多的与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从发生早晚的角度看差异:情绪发生早,情感发生晚。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特有的。从反映特点看差异:情绪具有情境性、激动性、暂时性、表浅性和外显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

B.联系:

它们总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在一起。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因此离开情绪的情感是不存在的。而情绪的变化也往往反映了情感的深度,而且在情绪变化的过程中,常常饱含着情感。

4)情绪情感的种类

A.情绪的基本形式: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B.情绪状态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比较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C.情感的种类:

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对人的思想、行为做出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在认知活动中,人们认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美感是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美的体验。

5)情绪情感的表达

A.表情表情比言语更能显示情绪的真实性。

B.表情的种类:1、面部表情 2、身段表情 3、语调表情

第五节情绪情感的功能

1)情绪具有激励作用

情绪能够以一种与生理性动机或社会性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引导行为。从情绪的动力性特征看,分为积极增力的和消极减力的,也有兼具两种动力性质的。

2)情绪被视为动机的指标

情绪也可能与动机引发的行为同时出现,情绪的表达能够直接反映个体内在动机的强度与方向。所以,情绪

1)促进功能

良好的情绪情感会提高大脑活动的效率,提高认知操作的速度与质量。

2)瓦解功能

情绪对认知操作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不良情绪对认知活动功能的瓦解上。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悲哀、愤怒等会干扰或抑制认知功能。

积极的情绪有助于身心健康,消极的情绪会引起人的各种疾病。

情绪的外部表现是表情,表情具有信号传递作用,属于一种非言语性交际。人们可以凭借一定的表情来传递情感信息和思想愿望。

第八章人格

第一节人格性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一)独特性(二)稳定性(三)统合性(四)复杂性(五)功能性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

1)知—情—意系统

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大方面,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们都具有的共同心理现象,但是每个人在这三大过程中却表现的千差万别,这种个体差异现象是人格的成分。

2)心理状态系统

心理状态是指某一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背景。包括意识状态、注意、情绪状态、疲劳状态等,直接影响到心理活动的差异性。

3)人格动力系统

人格动力系统是决定并制约人的心理活动的进行、方向、强度和稳定水平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4)心理特征系统

这一系统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种成分。能力表现出人们活动效率上的差异,气质体现出人格生理特征上的差异,性格反映出人格的社会品质上的差异。

5)自我调控系统

这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其主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各个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统一和谐。

A.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B.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

C.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上述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性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8)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姓名国籍贡献 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克莱因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逊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奈塞尔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布鲁德曼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德国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德国对数定律:P=K lg I S.S.斯蒂文斯美国乘方定律:P=KI n 休伯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扬英国1820年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色觉三色理论 赫尔姆霍兹(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马斯洛(1)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2)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罗杰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彻里用实验方法研究主义的选择作用:左右耳听两个材料,追随耳记住了,非追随耳没有记住 布鲁德班特1958年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理论:过滤器理论 格雷1960年的实验,为衰减器理论提供依据:非追随耳也参与了信息加工 特瑞斯曼1960年提出衰减器理论 多伊奇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后期选择理论约翰斯顿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海因兹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拉希里最早提出了关于记忆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 图尔文(1)提出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SPI理论,就是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框架中。 (2)利用在人作业和词干补笔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存时间。 艾克尔斯澳大利 亚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艾宾浩斯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罗格德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在研究中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免费下载】女性心理学论文女性心理健康论文

女性心理学论文女性心理健康论文 现代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与休闲调适 [摘要]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现代职业女性群体心理负荷颇重,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严重程度远远超过普通人群的平均水平。本文通过对现代职业女性压力表现的分析,提出通过休闲活动来缓解职业女性压力的调适策略。使职业女性在参与休闲活动过程中获得愉悦、关怀及支持感,从而有效地帮助职业女性减轻压力,提升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 [关键词]职业女性心理健康休闲调适 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对心理健康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能达到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心理卫生包括一切旨在改进及维持上述状态的措施,诸如精神疾病的康复,精神病的预防,减轻充满冲突的世界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及使人处于能按其身心潜能进行活动的健康水平等”。而在我国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中,认为心理健康是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1]。 现代职业女性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她们渴求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美好,不断地去寻求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一方面,她们要同男性一样在现代化建设中拼搏,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强者;另一方面,又要担负起操持家务、照顾丈夫和教育孩子的重

任,保持自己贤妻良母的形象,这使得现代职业女性背负着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是目前困扰职业女性的社会问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职业女性心理压力的主要表现 (一)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是指从事高强度、高人际接触频率的人员所产生的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个人成就感低落的症状[2]。其中,情绪衰竭被认为是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许多职场女性长年艰辛劳作,随着阅历的增长,大多数职业女性都在不同程度上出现过职业倦怠,对工作提不起精神,出现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易怒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转换角色、到完全陌生的环境或从事完全不同职业的想法。有关资料显示,女性的职业倦怠是男性的3~5倍。这种来自心理的疲劳感不但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削弱了职业女性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二)缺乏安全感 女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从职业方面来看,她们在就业结构中的地位均低于男性,失业率也大大高于男性。因此,职业女性普遍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不强,有一种朝不保夕的危机感。长此以往,会使她们心理失衡,健康状况过早走下坡路。 (三)缺乏自信

服务心理学期末考试及答案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 1、淘宝网的客服在为客户服务时一般称顾客为“亲”,这是利用了顾客的()情感因素? A.身体状况 B.客观条件 C.团队及人际关系 D.需要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服务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3、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4、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6、“早熟”与“晚熟”是( ) A.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能力的质的差异D. 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C. 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A.弗洛伊德 B.罗杰斯 C.魏特海默 D.劳动保护金纳 8、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大脑 D.大脑皮层 9、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0、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11、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性境或实验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12、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是( )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13. ()。 A.实验法 B.观察法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民航服务心理学(试卷A)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民航服务心理学》 期末考试试卷(A 卷) 级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1分) 1、服务的本质是通过 满足客户的 ,创造交换价值,使客户满意值最大化。 2、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 要、安全的需要、 、 、自我实现的需要。 3、德国哲学家 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4、复杂的心理现象分为 和 两个方面。 5、旅客对客运班机的选择,主要与以下四个因素密切相关:起飞时间、是否按时抵达目的地、 和 。 6、希波克拉底将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 和 。 7、霍曼斯认为: 、 和 是群体的三个组成要素。

— 8、群体心理的特点包括情绪性、 、随意性和 。 9、人际关系的原则包括: 、 和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10、从人的气质角度来判断,孙悟空是 ,林黛玉是 。 11、与“酸葡萄心理”对应的典型心理防御方式是 心理。 二、判断题(每空1分,共10分) 1、服务只能被人们所享用,不能为他人所占有,指的是服务的易逝性。 2、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 3、外部动机推动力量较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4、情绪是天然的、人独有的。 5、压力无好坏之分。 6、多血质的特点是反应速度快、意志坚强、注意力稳定而集中。 7、对民航服务人员来说,感受性和灵敏性越高越好。 8、正式群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 9、适合于熟人和朋友交谈的的距离是46-76cm 。 10、人的个性中,性格是最稳定的,没有好坏之分。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4分) 1、服务意识。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服务心理学期末考试及答案综述

、单项选择题 1、淘宝网的客服在为客户服务时一般称顾客为“亲”,这是利用了顾客的()情感因素? A.身体状况 B.客观条件 C.团队及人际关系 D.需要 2、对某一个体、某一团体或组织在较长的时间里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是服务心理学研究方法中的()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实验法 3、冲突的双方为了维持相互之间的关系,双方都放弃某些东西,而共同分享既得利益的做法称为() A.协作 B.回避 C.迁就 D.折衷 4、人的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过程 C.心理现象 D.个性倾向性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 A .感觉、知觉和记忆 B.知、情、意过程 C.需要、动机和世界观 D.能力、气质和性格 6、“早熟”与“晚熟”是 () A. 能力的类型差异 B.能力的水平差异 C.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D.能力的质的差异 7、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心理学家是 ()。

C.魏特海默 D.劳动保护金纳 8、心理是物质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属性,是物质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的器官是()。 A.神经元 B.神经系统 C.大脑 D.大脑皮层 9、影响态度改变的团体因素包括信仰、目标、规范和() A.组织形式 B.领导方式 C.领导作风 D.组织效能 10、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 A.客观性原则 B.自然性原则 C.社会性原则 D.主观性原则 11、由实验者安排的刺激性境或实验并由其操纵借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因素或条件是()。 A.自变量 B.因变量 C.无关变量 D.控制变量 12、行为特征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冲动等的气质类型 是() A.多血质 B.粘液质 C.胆汁质 D.抑郁质 13、用标准化量表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的方法是()。 A.实验法 B.观察法 C.调查法 D.测验法14、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 室,使心理学成为 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普通心理学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指南 课程描述及学习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讲述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咨询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能够从整体上对求助者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 1 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酒店服务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酒店服务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心理学 2、感觉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酒店服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酒店服务人员、酒店企业管理人员。 2、酒店服务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测量法、个案研究法。 3、根据人脑所认识的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 4、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5、按照需要的起源来划分,需要可分为生理需要和。 6、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态度主要由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所组成。 7、影响酒店客人态度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休闲时间、社会风气。 8、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是。 9、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10、客人情绪情感从情绪活动发生的强弱程度和持续时间来看,可划分为心境、、应激、热情等基本形态。 三、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不同明暗程度下观察某一物体,虽然物体的物理特征会受环境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我们对物体特征所获取的知觉经验,却倾向于保持不变,描述的是知觉的() A 理解性 B选择性 C感受性 D整体性 E恒常性 2、社会知觉的效应包括() A第一印象效应 B刻板效应 C首因效应 D晕轮效应 E光环效应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从低到高的顺序为() 图1-1

A安全需要 B尊重需要 C社交需要 D生理需要 E自我实现需要4、下列属于需要的特点包括() A发展性 B指向性 C异同性 D一次性 E层次性 5、态度是个体在长期的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受到他人及周围环境的不断影响逐渐形成,指的是态度的() A对象性 B习得性 C强度性 D稳定性 E价值性 6、小明原本特别反感进入豪华酒店消费,认为这种行为奢侈浪费,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体验到了某豪华酒店的服务,并感到特别满意,喜欢上该酒店的服务,小明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A实质性 B偏向性 C一致性 D客观性 E非一致性 7、酒店服务人员与客人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要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来说,人际交往的发展可以区分为()阶段。 A敏感阶段 B觉察阶段 C表面性接触 D亲密性接触 E冷淡阶段 8、客人情绪情感的特征包括() A易变性 B稳定性 C兴奋性高 D感染性强 E多样性 9、下列调节情绪的方法中属于注意转移法的有() A目标转移法 B合理宣泄法 C心理暗示法 D合理化作用 E理智控制法 10、舒兹1958年对大量有关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人际关系方面,人们有三种基本的人际交往需求,包括。() A包容需求 B尊重需求 C控制需求 D生理需求 E感情需求 四、论述题(10分) 工作压力是造成酒店人员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试简述工作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五、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某日傍晚,一香港旅游团结束了“广州一日游”,回到了下榻的饭店。然而,不到十分钟,旅游团的一位中年女领队情绪很激动光着脚就来到大堂,怒气冲冲地向前台投诉客房服务员。原来,早晨出发时,这位女领队要求楼层客房服务员为房间加一卷卫生纸,但这位服务员却只将这位客人的要求写在了交班记录本上,并没有向接班服务员特别强调指出。结果,下一班次的服务员看到客房卫生间内还有剩余的半卷卫生纸,就未再加。结果,这位客人回来后,勃然大怒。无论前台的几个服务员如何规劝、解释,她依旧坚持光着脚站在大堂中央大声说:“你们的服务简直糟透了。”引来许多客人好奇的目光。值班经理和客房部经理很快赶到了,看到此情此景,他们一边让服务员拿来了一双舒适的拖鞋,一边安慰客人说:“我们的服务是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请您消消气,我们到会客室里面坐下来谈,好吗?”这时客人态度渐渐缓和下来,值班经理耐心地向客人询问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最后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课程编号418003、 418004 课程名称普通心理学 适用专业 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先修课程本课程第一学期开设 总学时 102学时;其中理论92学时;实验 10 学时学分数 3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讲授 学时实验 学时 备注 第一学期共30 实验课时

心理学笔记(完美版)

张厚桀版《心理学》笔记 第一章概论 一、心理学的概念 【识记】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领会】 心理学的基本性质 科学的标准:客观性、准确性、可检验性。心理学独特的性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锡比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 二、心理学的分支 【领会】 心理学理论领域: 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 2.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3.发展心理学 4.心理测量学 5.生理心理学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1.临床与咨询心理学 2.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3.工业与组织心理学 4.广告与消费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领会】 1、观察法:在自然情境下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

观、真实,观察者处于被动,观察结果的记录和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且保持了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缺点:观察者处在被动地位,观察结果难以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测和偏见的影响; 2、测验法: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使用测验法时,必须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遵照规定的方法实施,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要求适应群体)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研究者可以积极的利用仪器设备干预被试者的心理活动,人为的创设出一些条件,使得被试者做出某些行为,并且这些行为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研究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到三种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 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得到的资料比较切合实际,但是由于实验情境不易控制,在许多情况下还需要由实验室实验来加以验证和补充。实验室实验可能获得较精准的研究结果,运用这种方法有助于发现事件的因果关系,并可以对实验结果进行反复验证,但是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并影响到将实验结果应用于日常生活,因而有一定的局限性。(条件限制) 4、调查法: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问卷法可以同时搜集许多人的同类问题的资料,比较节省人力物力,但其潜在问题是问卷回收率可能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被调查者有时可能不认真合作,而使问卷的真实性受到影响。谈话法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条件和设备,比较容易掌握,但是由于访谈对象有限,加上被试可能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到资料的真实性。(节省人力物力,准确性受影响) 四、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应用】 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 1.认识内外世界 2.调整和控制行为 3.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 一、意识的概念 【识记】 意识 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具体说来,意识活动的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 无意识 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 【领会】 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 (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它本身要求很少注意,并且不妨碍同时进行的其他活动。 (3)白日梦状态:它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睡眠中做梦二者之间。 (4)睡眠状态:这时意识并没有完全停止活动。 以上四种意识状态是正常情况下所出现的。此外,有时候还可以通过药物使人产生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如打麻醉针或吃特定的药物、吸毒后,会产生一种意识的扭曲状态;催眠实际上是一种受暗示的状态。

很经典的女性心理学

女性心理学 1女人解析 1.1前言我是从社会的旁观者角度,来写这篇文章的。观察人类,只有置身人类之外,否则就会严重地受到影响。本文从我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现实社会现象,分析女人的一些普遍特性,和女人中特定群体的情况,并不适用于所有女人。人是复杂的,而女人尤其复杂。男人的复杂性,在其思想的复杂和心机的深奥;而女人的复杂,在于各个女人之间差异很大,形态万千,没法用统一的模式去认识和理解。而具体每个女人,其实并不是特别复杂。很多搞文艺的男人,也主要以感性去认识和决策,心态、性格、行为表现等特点类似女性。1.2女人的先天遗传特点男人和女人,本质上不是一种动物,差异很大。猩猩和人的基因差异,只有2%,而男人和女人的基因差异,相差23对染色体中的一条,则达到2-3%!所以,单纯从基因上看,男人和女人的差异,比猩猩和人的差异还要大!男人和女人,天然遗传的差异,造成特点的差异。后天形成的文化心态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与先天遗传的差异,从结果上是类似的。只是,先天的更难以改变。女人体质,普遍地不如男性。这在以体力劳动为重要支撑的以前的人类社会,是一个主要弱势。即使在现代社会,因为社会治安仍然不够理想,女人体质上的弱势,也使其人身安全等成为一生的弱项。但是,体力劳动在现在社会已经不是很重要;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安全也越来越有保障。女人在体质方面的弱势,已经非常淡化。女人在逻辑思维等方面,也普遍不如男性。这一方面可能与遗传有一定关系,另外也有女人在社会上的定位有关。女人在小时候,往往在学习上比男人具有优势,而到一定年龄后,优势就逐步翻转。这种情况,与社会对女人的身份定位,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家庭和社会,把女人放在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对女人缺乏太高的要求,造成女人普遍的进取心相对薄弱,不主动去面对现实,挑战科学和生活。女人成人后在逻辑思维及科技方面的普遍弱势,究竟遗传占了多大比重,很难说。而社会的定位,导致女人没有必要去进取,并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女人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是起了非常大的负面作用。女人中在科技上出类拔萃的,也不乏其人,说明女人是可以做到和男人一样具有科技头脑的。社会的定位,是女人应该娇弱,需要保护,不需要自己具有太高能力,这对女人的成长和最后定性,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种社会定位,是传统社会的特点,也是男女关系的主要支撑之一。试想,如果女人都肌肉发达,逻辑清晰,社会和技术能力超强,那男女之间的婚恋会是一种什么形态?肯定会造成对传统婚恋形式的颠覆,并导致家庭的普遍解体,使母系社会的再次到来。1.3女人的后天特点上面已经分析,女人在逻辑思维和科技能力等方面,在社会上的弱势,遗传可能有一定影响,而社会对女人的定位,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温柔,娇媚,含蓄等,是女人的普遍特点。这些特点,遗传因素起了一定作用,但社会定位仍然起了主要作用。我们观察到,在生物界,雄性和雌性动物,有的在形体上有较大差异,有的在性情上有一定差异。但是,在性格等方面,很少有人类男女这么大差别的。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是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产物。试想,如果世界上只有女人,女人就在各个方面不在有相对的先天弱势,也不会有社会对男人女人的分别定位,女人是社会的全部,会重新确定相互的社会关系,在男女组成的社会中的很多女人的特点,将会弱化甚至消失。男女性格,是相对立而存在的,主要是社会定位的结果。在以前的社会,社会对每个人的定位比较明确比较单一。而现代社会,开始崇尚自由,崇尚人性,对人的强制性定位越来越少。这样,男人女人,因社会对性别定位的影响就小多了。所以,社会的发展趋势,将是性别表现的多元化。男人可能象传统的男人,可能中性化,可能女人化;而女人也一样,可能继续象传统女人,可能中性化,可能男人化。这种趋势和表现,已经在现实社会中很普遍。相应地,同性恋,一生不婚,经常离婚等社会现象,在社会上开始越来越多。这是社会自由化的必然结果。自由恋爱的结果,必然性开放;性开放的结果,必然是家庭的普遍解体。这是规律决定了的趋势,目前仍然处于进程中,还没有达到最后结果。1.4女人不是完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