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期末复习
心理学期末复习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部分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强化理论

1.要求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是刺激的()。

A.获得

B.消退

C.泛化

D.分化

2.当学生改正了做事不认真的行为后,教师就撤销了不让其参加课外活动的决定。这种教育

措施属于()。

A.正强化

B.替代强化

C.负强化

D.自我强化

3.某学生违反校规校纪,受到一个处分,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发现该生表现越来越好,为了

巩固其良好行为,学校撤销了处分,这种做法在心理学上叫()。

A.消退

B.抑制

C.负强化

D.正强化

4.当学生获得好的成绩后,老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动机律

D.效果律

5. 小伟为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在课堂上总扮鬼脸,老师和同学都不予理睬,于是他扮

鬼脸的行为逐渐减少。这体现了哪种强化原理?()A

A.消退

B.负强化

C.惩罚

D.正强化

顿悟说

.有一种学说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智慧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该学说的创立者是()。

A.布鲁纳

B.苛勒

C.奥苏伯尔

D.加涅

建构主义

.强调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持这种基本观点的学习理论是()。

A.完形一顿悟说

B.尝试一错误说

C.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一、感知觉

1.在张老师组织的百人大合唱中,如果增加一至两个人,小红感觉不到音量的变化,如果增加到十个人左右时,小红就能明显地感觉到音量的变化。这种刚刚能使小红感觉到音量变

化的最小差异量称为()。C.

A.绝对感觉阂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阂限

D.差别感受性

2. 盖老师总是建议学生们在看课本和课外读物时,用不同颜色的笔画出重点并相应作出标

记,以便于日后重新阅读,是利用知觉的()特征。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3.如图,这个图形不是封闭的,但我们知觉它时,通常不会把它知觉成四条分割的线段,而

把它知觉为完整的图形,这反映的是知觉的哪种特性?()A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4.“月朗星稀”在心理学上可以解释为感觉的()。

A.对比

B.适应

C.后效

D.联觉

5.吃糖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更酸,这是感觉的()。

A.适应

B.同时对比

C.继时对比

D.差别感受性

6.晓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发出的声音时,就会觉得很冷,浑身不舒服。这属于感觉的哪

种现象?()

A.适应B对比 C.联觉 D.统和

7.王老师播放一支乐曲后,学生们便在头脑中产生了相应的视觉形象。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B

A.对比

B.联觉

C.补偿

D.错觉

二、记忆

1.人的学习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以及用手写等,这种识记表现的是()。

A.有意识记

B.整体识记

C.过度学习

D.多种感官参与

2.《学记》中对学习和记忆的论述中指出:“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这体现了记忆

需要()。D

A.注重复习方法

B.经常复习

C.多种编码方式

D.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3.闭卷考试时,学生在头脑中呈现问答题答案的心理活动属于()。D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4.学生回答选择题时所使用的记忆过程主要是()。

A.识记

B.保持

C.再认

D.回忆

5.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的趋势是()。

A.时快时慢

B.快者愈快

C.先快后慢

D.先慢后快

6.李琳花了十分钟就把《静夜思》背下来了,然后他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促进知识保持

的方法属于()。

A.深度加工

B.运用记忆术

C.适当过度学习

D.机械识记

7.考试时由于情绪过分紧张,致使学过的一些内容怎么也想不起来。这种遗忘现象最合适的

解释是()。

A.衰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

8.背诵短文时,前后端的内容容易记住,中间的内容难记且容易遗忘,这是()影响的

结果。

A.同化说

B.痕迹消退说

C.动机说

D.倒摄抑制与前摄抑制9.让丽丽先后学习两组难度相当、性质相似的材料、随后的检查发现她对前面一组材料的回忆效果不如后面一组好,这是由于受到()。

A.倒摄抑制

B.前摄抑制

C.分化抑制

D.延缓抑制

10.早晨的学习效果一般较好,这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学习不受()抑制的干扰。

A.前摄

B.倒摄

C.单一

D.双重

三、思维

1.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原型启发

2.老师问:“一张桌子四个角,锯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张冬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角。”

老师又问:“还有其它答案吗?”张冬想了想,没有回答出来。这表明张冬在解决问题时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C.

A.功能固着

B.原型启发

C.心理定势

D.垂直迁移

3.有位学生已知道“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法则,但在运算11+3x7=?时,还是把11与3加起来再乘以7,这是受()影响表现。

A.定势

B.逆向迁移

C.正迁移

D.水平迁移

4.人们熟悉钳子是钳东西的,很难想到它还能当锤子使用。这种现象是()。

A.原型启发

B.知觉特点

C.功能固着

D.知识经验

5.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为搜集或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

直至找到唯一正确的解答的认知方式为()认知方式。

A.场独立型

B.场依存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6.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

A.逻辑

B.抽象

C.发散

D.聚合

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8.“一题多解”的教学方式主要用于训练学生的哪一种思维?()B

A.直觉思维

B.发散思维

C.动作思维

D.集中思维

9.“一题多解”和“一事多写”旨在培养学生的()。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聚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0.李小坤做作业时,常常依据身边老师的面部表情来判断自己做题的对错并迅速更改答

案。李小坤的认知风格很可能属于()。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1.一些中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喜欢封闭安静的环境,不喜欢有他人在场,更不喜欢他人干

预自己的作业进展情况。他们所具有的认知方式为()。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辐合型

D.发散型

12.一般来说,喜欢人云亦云,社会敏感性高,爱好社交的人属于()认知风格。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沉思型

D.冲动型

13.赵毅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独立性,易受同学影响。当他发现自己的意见和同学们不一致时,

往往不能坚持己见。这表明他的认知方式属于()。

A.整体型

B.序列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4.初中生晓敏在解决问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步只考虑一种假设或一种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顺序。晓敏的认知方式属于()。

A.冲动型

B.直觉型

C.继时型

D.同时型

15.学生在学习《望庐山瀑布》这首古诗时,头脑中呈现出诗句所描绘的相关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C

A.无意记忆

B.有意记忆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6.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

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17.赵明能够根据“A>B,B>C,则A>C”的原理,推出A,B,C的关系,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赵明的认知发展处于哪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18.数学老师在教应用题时,一再强调学生看清题目,必要时可以画一些示意图,这样做的目的是指导学生()。

A.牢记题目内容

B.很好地完成对问题表征的认识

C.有效的监控解题过程

D.熟练地使用计算技巧

19.初三学生小岩晚上在家复习功课,忽然灯灭了,他根据物理课上所学的知识,推测可能

是保险丝断了,然后检查了闸盒里的保险丝。这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哪个阶段?()

A.发现问题阶段

B.理解问题阶段

C.提出假设阶段

D.检验假设阶段

20.“跳一跳,摘个桃”是因为学生存在()。

A.关键期

B.高峰期

C.最近发展区

D.平衡期

21.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借助语言,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而形成的,持这种观点的是心理学家是()。

A.维果斯基

B.乔姆林斯基

C.巴甫洛夫

D.弗洛伊德

22.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的指导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斯基称之为()。

A.教学支架B.最近发展区 C.先行组织者D.互动协作

注意

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表现了注意的()。

A.指向性

B.集中性

C.稳定性

D.分配性

2.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一边讲课,一边兼顾全班同学的活动,谁认真听讲、谁玩手机、谁看课

外书,她都一清二楚。这主要体现了李老师的哪种心理品质?()

A.思维品质

B.注意品质

C.意志品质

D.个性品质

3.张老师讲课时,迟到的小明突然推门而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

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4.王老师讲课时,迟到的钱冰突然推门而人,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

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5."矫正错误”是注意的()。

A.选择功能

B.整合功能

C.维持功能

D.调节和监督功能

6.小王从事一项活动能够善始善终,说明他的注意具有很好的()。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7.工人操作机器时,能熟练做到眼、耳、手并用,这体现的注意品质是()。

A.注意分散

B.注意转移

C.注意分配

D.注意广度

8.杨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9.杨柳被窗外的小鸟所吸引,不能专心听讲。这属于()。

A.注意分配

B.注意广度

C.注意分散

D.注意转移

10.教师授课时,通过变化板书的字体、颜色以及讲话的语音、语速等来吸引学生的()

注意。

A.有意后

B.无意后

C.有意

D.无意

人格

1.认识到抢夺他人的财物是不道德的行为,就算饿死也不能违背道德的原则,这是弗洛伊德

人格结构中的()。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他我

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中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

B.勤奋感

C.主动性

D.自我同一性.根据艾里克森的观点,以培养自我同一性为主要发展任务的年龄阶段是()。

A.3-6岁

B.6-12岁

C.12-18岁

D.18-24岁

.初中以来,刘俊突然好像不认识自己了,“我是谁?”“我将来做什么?”这类问题常困扰她,据艾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她处于哪个发展阶段?()C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二、辨析题{每小题8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强化

1.负强化就是惩罚

此观点是错误的。负强化和惩罚是两个不同概念。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良好

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不良行为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2.惩罚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改变。

此观点是错误的。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惩罚并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它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因此,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起来,方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感知觉

1.人在明适应的过程中,感受性提高了。

此观点是错误的。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从暗的环境到亮的环境,开始觉得光线刺得眼睛睁不开,很快就习惯了,叫明适应。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降低了,而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则提高了。

记忆

1.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

此观点是错误的。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是针对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时间,二是内容。集中复习就是集中一段时间一下子重复学习许多次,分散复习就是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从时间上讲,分散学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对于大多数学习而言,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尤其是难度大的学习材料更适合于分散复习。

思维

1.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

此观点是正确的。抽象逻辑思维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思维。勇敢与冒险是两个抽象概念,对儿童来说,只能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无法认识这两个概念的本质,进而导致不能区分两者的差别,这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2.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

此说法错误。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即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故说法错误。

3.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对于变化的情

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己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因此,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能提高问题解决的效率,也可能产生消极影响,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注意

1.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一直保持随意注意。

此观点是错误的。随意注意指的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上长期保持随意注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导致学习效率的降低。因此,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2.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注意转移是指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所吸引。由此可知,注意的转移是主动的、有意识的行为;注意的分散是被动的、无意识的行为,二者不能等同。故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3.中学生上课时,一边看教材,一边听教师讲课,这是注意分散的表现。

此观点是错误的。这并非注意分散的表现,而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

1.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习。

为了提高复习效果,复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要及时。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

(2)复习要合理。常用的方法有:①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②在复习时,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简缩而概括的记忆材料。③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④让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活动。

(3)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

2.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材料是指材料的种类、长度、难度、系列位置以及意义性。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平均诵读的次数和时间也就越多,不及时夏习,就容易遗忘。学习程度太小或太大,都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则容易遗忘。

(4)识记的方法: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的效果好得多。

(5)时间因素:根据遗忘规律,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快,随后逐渐变慢。

(6)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内容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也有一定影响。

3.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l)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方法有: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方法有: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注重学生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的生成;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方法有: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4.简述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将人格发展分成各有侧重、互相连接的八个发展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都会面临一个确定的主题,或是说一个特定的心理危机。

第一阶段:0-18个月左右为婴儿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18个月一3岁是儿童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主感对羞怯感与怀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3-6,7岁是学前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主动感对内疚感,目的是培养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6,7-12岁是学龄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培养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12-18岁是青年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目的是建立自我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

第六阶段:18-25岁是成年早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亲密感对孤独感,该阶段的目的是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25-50岁是成年中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繁殖感对停滞感,该阶段的目的是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

第八阶段:50岁以后是成年晚期,这一时期的人格冲突是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该阶段的目的是自我调整,避免绝望与沮丧。

简述艾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8个阶段(8分)

(1)婴儿期(0-1.5)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3)学前期(3-6、7)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6、7-12)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50岁至死亡)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5.简述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6分)。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记忆

31.李涛和王明记忆力相当,两人同时记忆1组英文单词,15分钟后两人均能达到连续两次准确无误背诵,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李涛在20分钟后重复学了25分钟,王明在第5天学了25分钟,第6天测试中李涛的成绩明显高于王明。

问题:

(1)为什么学习时间相同,效果却明显不同?

(2)结合遗忘规律及相关心理学原理,谈谈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参考答案】

(1)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学习之后遗忘立即产生,遗忘进程先快后慢,所以要求学习之后立即复习,才可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李涛在学习之后立即复习,而王明在5天后才复习,所以即使学习时间相同,但李涛的学习效果比王明好。

(2)防止遗忘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来进行的复习。

②合理分配时间。早上和晚上记忆效果较好,都只受到单一抑制影响。

③做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一般情况,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些,但二者结合效果最好。

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此方法的保持时间较长。

⑤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方法要多样化。听、说、读、写相结合效果较好,避免单调机械的重复。

记忆

创造性思维

材料:

一位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数学老师在强调“不同名数不能相加”这一定律时,用反问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说:“一头牛和一匹马能相加吗?”其他同学都回答:“不能相加”,只有一名学生脱口而出:“等于两头牲畜。”教师勃然大怒,他喝令这名学生站起来,厉声训斥道:“你妈和你爸相加能等于两头动物吗?”该学生愤然坐下,全班同学一片哗然。

问题:请用心理学有关理论评析这位老师的做法。

【参考答案】

这位老师的做法不正确。原因如下:

(1)老师的做法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同名数不可相加”是数学中的定律,通常学生会说“不能相加”,但这个学生别出心裁,使用另外一个类名,把两个不同的名称统合起来,这表明他的思维具有灵活性、独特性,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此,教师不仅不应该批评学生,反而应该就这一点进行鼓励。然而,这位老师对学生进行了批评和讽刺,可能会打消学生的主动性、抹杀学生的创造性。

(2)老师的做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难以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老师勃然大怒,而且侮辱学生,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材料:

在一次讨论课上,老师问学生:“雪融化后变成什么?

张红抢先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水。”

黄阳想了想说:“雪融化后变成泥土。”

柳丽慢条斯理地回答:“雪融化后变成春天。”

老师评价道:“张红反映敏捷,回答准确,可以得满分。黄阳和柳丽,真不知道你们是怎么想的,要是给分,只能得零分。”

问题:

(1)运用心理学知识评价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10分)

(2)这个案例对教师教学有何启发?(8分)

【参考答案】

(1)①教师的教学行为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②教师的教学行为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动机;③教师的教学行为是自身思维定势的体现;④教师面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时,没有认识到学生认识方式的差异性,无法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充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作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同时,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应对学生的独特心理体验和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待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要有针对性的教育。

思维的抽象逻辑性

材料:

小林进入初中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学时,他经常把“这是老师说的”挂在嘴边。现在,他经常跟同学一起讨论书本以及老师的一些观点,觉得书本上和老师的很多观点不合理,经常以独立批判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家长所给出的建议,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问题或观点同老师争得面红耳赤。老师觉得小林有时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对所学原理恰当地加以运用,看待问题有点片面,对一些观点的怀疑和批判缺乏充足的论据。

问题:

根据心理学原理分析小林思维变化的特点(9分),提出促进小林思维发展的建议。(9分)

【参考答案】

初中生的思维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其思维的抽象逻辑性。这一特点体现在运用假设、逻辑推理以及运用逻辑法则三个方面。另外,与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相呼应,初中生的思维也显示出明显的矛盾性,这一特点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日益明显、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思维活动的自我中心的出现。案例中小林由小学时期认同教师所说的,转变为初中时期和同学一起讨论知识甚至批判、争执,这是其思维批判性的表现。由老师对小林的描述可以看出,小林的思维也表现出片面性。

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教育应当做到以下几方面:

(1)贴近生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2)从具体实物到抽象思维。

(3)从动手实践到抽象理论。

(4)要创设一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境。

(5)加强实际逻辑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功能固着

材料: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两绳问题”的实验。在一个房间的天花板上悬挂两根相距较远的绳子,被试无法同时抓住。这个房间里有一把椅子,一盒火柴、一把螺丝刀和一把钳子。要求被试把两根绳子系住(如图2所示)。问题解决的方法是:把钳子作为重物系在一根绳子上,使绳子形成单摆运动,当两根绳子靠得很近时,抓住另外一根绳子,从而把两根绳子系起来。结果发现只有39%的被试能在10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大多数被试认为钳子只有剪断铁丝之类的功能,没有意识到还可以当做重物来用。

问题:

(1)上述实验主要说明哪种因素影响问题的解决?(6分)该实验结果对教学工作有何启示?(6分)

(2)请指出问题解决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材料主要体现了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通过发散思维训练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自主思考的习惯,摆脱功能固着对问题解决的影响。

(2)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因素:

①问题的特征:解决抽象而不带具体情节的问题时比较容易,解决具体而接近实际的问题时比较困难。

②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问题的影响。

③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指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

④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其中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或现象叫原型。

⑤动机的强度:学习动机会影响问题解决。动机或高或低都会阻碍问题解决,中等强度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节中的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 节中的应用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节中的应用 摘要:在心理学研究中,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情绪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哈佛大学教授斯塔罗斯认为:“积极心理学是对人体积极情绪的统称,包括人对周围环境信息所作出的生物反应和条件反射,贯穿在思维认知、心理感受、心理平衡、情绪认知等多个方面,应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进行调节,达到情绪健康。”因此,积极心理学在自我情绪调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善于利用积极心理调节情绪,能使情绪达到健康状态。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自我情绪调节 引言 从应用心理学视角来看,人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应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时,学会情绪管理,善于运用积极心理调节情绪,努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节情绪应关注于积极方面,善于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积极的感官信息;面对困难要学会从积极方面入手,找到解决办法;面对问题要从积极的方面探寻解决方法;保持良好的社交关系,构建积极的社会辅助系统。 一、正确认知积极情绪

人在学习生活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人们经常用“不可救药”、“糟糕”、“生无可恋”、“怀疑人生”等词语来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抱怨世事不尽如人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种消极的思维观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正确认知积极情绪,自己做情绪的主人。首先,任何积极或消极情绪都是在外部环境及事物刺激下而产生的,当事情的发展预期没有达到个体主观需要时,人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当人的物质或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人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因此,情绪的产生作为一种个体因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心理活动过程,要学会适当调节,自我控制。其次,每个人都能察觉到自身情绪的产生。情绪是生物个体心理活动及感官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体验,是由主观体验、外部表现、生理机能三部分构成的。每种情绪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是不同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模式也会因情感体验的不同有所差异。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人应该学会正确认知情绪。最后,情绪对人体有催化作用。情绪有积极的向上引导作用和消极的催化作用。在平时生活中,由于我们对情绪缺乏正确的认知,经常会产生“情绪化思维”,被情绪所左右,因此我们要尝试运用积极心理学管理情绪,调节情绪。 二、善于表达自身情绪让外部表现更加丰富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苏小七)

《普通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对象是本科心理学专业一年级学生,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历时一学年。课程主要包括课堂讲授、作业练习和实验室实验等三个部分。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了解并实践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明确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式;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实现如下目标: (一)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普通心理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及知识要点;(2)了解普通心理学发展趋势。 (二)能力目标:(1)掌握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的研究方法;(2)具备进行普通心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3)形成较强的研究意识以及勇于探索创新、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许多内容涉及到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问题,因此,在学《普通心理学》之前,学生应具备一定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其次,要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物理学知识,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与人合作和协调的能力等。 四、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总学时为102课时,平均每周2-4学时(第一学期每周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4学时),其中课堂讲授共92课时,实验10课时。

(一)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教师讲授学时分配 课程教学模块(或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一览表(详表)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笔记 (8)

心理学家及主要贡献 姓名国籍贡献 华生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斯金纳行为主义代表人物 A.弗洛伊德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克莱因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逊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 奈塞尔1967年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布鲁德曼对大脑皮层进行了分区 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调节激活与清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韦伯德国韦伯定律:K=⊿I G.费希纳德国对数定律:P=K lg I S.S.斯蒂文斯美国乘方定律:P=KI n 休伯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威塞尔对视觉感受野进行了研究 托马斯·扬英国1820年假定,在人的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色觉三色理论 赫尔姆霍兹(1)1856年设想了三条不同的光敏感曲线;色觉三色理论 (2)提出听觉的共鸣理论 黑林1874年提出了色觉的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 赫尔维奇和詹米逊1958年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了黑林的对立作用理论。 冯·贝克亚西20世纪40年代提出了听觉的行波理论

汉斯·伯格发明了脑电图仪 斯佩里关于裂脑人的研究大大促进了意识的研究和思考 马斯洛(1)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2)把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 罗杰斯人本主义代表人物 彻里用实验方法研究主义的选择作用:左右耳听两个材料,追随耳记住了,非追随耳没有记住 布鲁德班特1958年提出了解释注意的选择性理论:过滤器理论 格雷1960年的实验,为衰减器理论提供依据:非追随耳也参与了信息加工 特瑞斯曼1960年提出衰减器理论 多伊奇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后期选择理论约翰斯顿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海因兹提出了注意认知的多阶段选择理论 拉希里最早提出了关于记忆神经生理机制:人的大脑皮层非定位说 图尔文(1)提出关于记忆生理机制的SPI理论,就是记忆系统和记忆过程的概念统一到一个框架中。 (2)利用在人作业和词干补笔研究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存时间。 艾克尔斯澳大利 亚 刺激的连续作用可以使神经元的突触发生变化 艾宾浩斯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先快后慢 罗格德研究了记忆负荷量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 加考比在研究中发现,感觉通道的改变会严重影响内隐记忆,但是不影响外显记忆。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动机需要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情绪和情感 心境应激激情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 晶体能力流体能力人格气质性格 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场依存性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3、试述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价值 4、列表分析不同动机理论的基本思想 5、什么是动机?动机是如何产生的? 6、简述动机与需要、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 7、动机一般如何分类?社会性动机包括哪些种类? 8、什么是情绪情感?具有哪些功能? 9、什么是情绪的维度与极性?研究情绪的维度与极性有什么意义? 10、情绪依据什么分类?可分为哪些种类? 11、情绪有什么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 12、阐述情绪两因素的情绪理论及其经典实验 13、如何调节情绪,使之保持健康状态? 14、什么是能力?说明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 15、能力如何分类?说明各种能力的特点与关系 16、简述智力多元理论的主要思想 17、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理解能力的个体差异? 18、简述最初智商的计算方法,正常智商是如何界定的? 19、遗传和环境对能力发展各起什么作用? 20、什么是人格?人格具有哪些本质特征? 21、气质有哪些典型类型?各有何行为特点? 22、什么是性格?性格与气质有何区别与联系? 23、简述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24、简述“大五人格”理论的主要思想 25、剖析自己的气质、性格,并分析人格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 26、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受哪些因素影响?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双趋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目标引起的具有同样吸引强度的动机,但又无法兼得而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动机斗争。 双避式冲突:同时并存的两个具有同样威胁程度目标引起的力求躲避的动机,但又不能同时躲避而产生的难以选择的动机斗争。 趋避式冲突:对同一目的同时具有趋近与躲避两种动机,形成欲趋之又避之的动机斗争。双重趋避式冲突: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一个目标又分别具有趋避两方面的作用。对几个目标兼具好恶的复杂矛盾心理状态。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 应激: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个体意识到自己无力应对当前环境的过高要求,就会体验到一种快速的紧张状态。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 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一般能力(智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他是顺利完成某种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流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决定于个人禀赋 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决定于后天学习 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 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含义。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认知风格:个人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是人格差异的体现。 场独立性(FI)的人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很少能体察入微。 场依存性(FD)的人在加工信息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1、什么是需要?需要有哪些基本特性?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不同层级需要的关系: ①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②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才会出现高级需要 ③高级需要满足后,低级需要依然存在,但对行为的影响降低了 ④低级需要关系到个体生存(缺失需要) 需要的发展进程: ①在人的高级需要产生之前,低级需要只要部分地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②从动物到人的进化和个体发展中,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③人的需要结构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并非都是正三角形的结构,还有多种结构 2、依据不同的标准,需要一般如何分类? ①按照起源分类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大纲 课程代码:00206001 课程学分:2 课程总学时:28(含2课时考查) 适用专业:中学师范学科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中学师范学科的选修课程。本课程以普通心理学知识为主要构架,教以普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描述和解释人类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初步了解人的心理的基本现象和基本规律,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和人性观,学会用心理学知识指导日常生活,尤其是教育教学工作,提高自我心理品质。本课程与“儿童发展心理学”、“小学生认知与学习”、“社会心理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为以后其他心理学课程和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理念与开发思路 1、本课程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遵循客观性、系统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2、本课程设置的依据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目标以及我校学生知识与能力特点。 3、本课程内容结构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体心理过程,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二是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4、由于本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因此在教学中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心理学实验演示。 5、本课程共28课时(含2课时考查),每周2课时。学分为2分,考核方式为开卷考查,考查成绩占总分的70%,平时分占30%。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现状和发展有所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二)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用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解释教学、生活情境中学生的行为及其心理状态,懂得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能够将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三)素质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教育工作者的角色意识,能够对自身及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敏感性。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课程内容与要求

积极心理学作业答案

积极心理学作业答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一、单选题(共分) 1. 下列属于消极的文化心理倾向的是()。 A.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C.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2. 在心理学中,描述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关系的是()。 A.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B. 韦伯定律 C. 首因效应 D. 马太效应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3. 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根据资金的来源、资金的所在和资金的用途等因素对资金进行归类,这种现象被称为()。 A.

B. 从众心理 C. 沉没成本效应 D. 心理账户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4. 感觉精力枯竭是哪种压力信号()A. 生理信号 B. 情绪信号 C. 思想信号 D. 行为信号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B 正确答案: B 教师评语: -- 5. 性心理和性行为具有()。 A. 排他性 B. 互利性 C. 互惠性 D. 道德性 满分: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 6. 鲁迅说:不读(),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可见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A. 《大学》 B. 《中庸》 C. 《论语》 D. 《道德经》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 7. 人格四个特性中,最能反映人格是否健康的特征是()。 A. 独特性 B. 稳定性 C. 统整性 D. 功能性 满分:分 得分: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

01《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061801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学时数:54学时学分数:3 执笔者:编写日期:2004年8月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以常识、常理去理解课程内容,切忌空洞的说教和照本宣科。课程讲授的内容以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介绍为主。在培养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初步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了解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培养学生以辨证、唯物的观点,科学地描述、解释、预测和调节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该课程内容多,在教学中应突出重点,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整理思路,要求学生做笔记,以方便课下的学习和复习。

课程考试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主。考试题目既要有一定广度和覆盖面,也要有一定的深度。 二、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学时) (一)教学要求 A、了解:心理学的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以及研究任务和领域。 B、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史。 C、掌握:研究心理学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等以及心 理学发展的主要流派及观点。 (二)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体心理 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个体心理,可以分为以下三方面: 1、认知:这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 语言等。 2、情绪和动机 3、能力和人格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领域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地描述、解释心理现象,对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人生观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意义:运用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 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 二、研究领域 通过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了解其研究领域。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现象 2.心理过程包括什么: 知觉,情绪,意志力 3.个性心理包括什么: 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4.心理学流派以及代表人物和观点: 一、构造主义:冯特【1879,德国,莱比锡,现代心理学】,铁钦纳 (1)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成三个部分:感觉,表象,情感。 (2)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1)不把意识看成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看成川流不息的过程【意识流】(2)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 三、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使用实验方法 (3)环境决定论 四、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1)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奥地利】,荣格 (1)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 (2)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 5.研究方法有哪几种,哪些可以探索因果关系,哪些不能探索【除实验法外,其他方法均不能探索因果关系。】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 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二、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 方法。 (1)基本要求: ○1信度: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 ○2效度:一个测验有效的测量了所需的心理品质 三、相关法:事物间的一种关系。 四、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1)实验室实验:借助专门的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也进行的。

(2)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在人们正常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 【自变量或独立变量:能够引起心理或行为变化的主观条件。 因变量或依从变量:这些条件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五、个案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 心理现象的原因。 6.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是?前两个势力是? 第三势力: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 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学派 第二章: 1.神经元的构成: 胞体,树突和轴突 2.大脑皮层的构成: 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3.大脑的偏侧化: P75【结构和功能】 结构:(1)右半球略大和重于左半球,但左半球的灰质多于右半球 功能:(1)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 (2)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右半球。 (3)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4.联结大脑半球的组织是? 胼胝体 5.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式: (1)电传导: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 ○1服从全或无法则,即神经反应的强弱不随外界刺激的强弱而改变。(2)化学传导:神经元之间传导 ○1在突触间传递,借助神经递质。 【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就是反射弧】6.神经元之间的结构: 突触(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突触后成分) 7. 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皮下中枢: 下丘脑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 第三章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1?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大纲 2. 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 征。(理解)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试法、个案法等。(理解) 4.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简答) (一)心里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的器官在脑不在心;脑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二)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反应是物质的普遍属性: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心理的主观性;心理的能动性; 5. 注意:意识的选择性活动;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理解) 6.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随意后 注意)。无意注意;不伴随意志努力、没有目的、短暂不累;有意注意;伴随意志努力、自觉具有预定目的;有意后注意;高度自觉、目的性强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理解) 7. 注意的品质:(理解+ 材料分析) (一)注意的范围:指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晰觉察到的注意对象的数量。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人的心理活动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上的特性。保持注意稳定的条件;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组织安排、人自身的特点。 (三)注意的分配:指人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够将心理活动指向不同对象的特性。实现注意分配的条件;人对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间的关系、活动的性质。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活动目的和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原来活动的吸引力、新活动的特点、人的神经系统活动的灵活性。 8. 注意的起伏:指当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同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名词解释) 9.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材料分析) (一)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发挥与教学有关的刺激物的作用、将讲授的内容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结合起来、将需要掌握的内容加以突出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二)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对学习目的和任务的理解激发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对学习活动的间接兴趣提高注意力、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以防止学生分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深入浅出在生动有趣的事例和活动中阐明原理、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 10. 感觉的分类:根据刺激是来自机体外部的还是来自内部的可以把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 脏觉等。根据刺激的性质可把感觉分为电磁的、机械的、化学的和热的四类。根据刺激源_______________ 与人的距离远近可分为距离性感觉和非距离性感觉。(理解) 11. 知觉的分类: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两大类。物体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 运动知觉;社会知觉是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以及人际现象作为知觉对象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和对自己的知觉。(理解) 12.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笔记完美加强版

第一编——绪论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想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2,意识与无意识: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科学的预测现象,有效的控制现象和从不同方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理论和实践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科学正确的解释心理现象,对于我们破除迷信,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实践意义:通过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我们在实践中就可以引导人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并且可以运用心理的规律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 7,心理学有哪些主要的学科分支? 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1,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2,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3,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5,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6,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

积极心理学答案

2-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1、具备生命意义的消极取向的人具有两种生存倾向:________和向外的社会倾向。(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向内的消极倾向 2、心理学和宗教的差异之一在于,所有宗教都试图回答“生与死”的终极问题,尤其是“死”的归宿问题。心理学关注生死之间________的问题。(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人如何更好活着” 3、意大利画家安格尔的代表作_______用裸体少女和泉水暗示着人类的生殖本能,是歌颂人类生殖本能的不朽之作。(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泉》 4、调查发现,世界上的长寿者都具备四个明显的特征:合理饮食、______、平和心态、生活环境。(填空题) 我的答案: 第一空: 科学运动 5、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将()阶段称为“自我同一性”阶段,此阶段是对生命意义困惑的最初阶段。(单选题) A、 幼儿园到小学 B、 小学到初中 C、 初中到高中 D、 高中到大学 我的答案:C

6、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生命意义的积极取向称之为()。(单选题) A、 生的本能 B、 爱的本能 C、 性的本能 D、 建设的本能 我的答案:B 7、健康是指()。(单选题) A、 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 B、 没有病痛。 C、 没有心理疾病。 D、 身心舒适。 我的答案:A 8、顺境时觉得生命美好;蹉跎时觉得生命多难,逆境时觉得生命枉然,这说明人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受制于:()。(单选题) A、 人的认识发展进程 B、 人的追求目标 C、 人的现实社会境遇 D、 人的生命周期规律 我的答案:C 9、下列不属于生命意义的社会取向的是:()。(单选题) A、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40112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学时学分:60学时、3学分 开课学期:第五学期 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课程性质 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这是继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的又一个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 《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 ——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 ——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 ——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共60学时,3学分。 课程目的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

心理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1.描述: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和精确的观察和了解。 注:描述要客观,必须忠实于可观察到的信息 2.解释:寻求心理和行为的原因,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或行为。 注:解释要合理,谨慎地超越被观察到的现象。 3.预测:是对某种特定行为将要发生的可能性或某种特定关系将被发现的可能性的陈述。 4.控制:控制意味着使行为发生或不发生,或者影响它的形式、强度、发生率等。 二、心理学简史: 1.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适应环境科学和技术受科学理念的影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寻求生存的意 义哲学和宗教关于人类研究自身问题的新学科体系。 2. 科学心理学的产生:冯特:科学心理学之父。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 世界上第一座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产生。 3.当代心理学流派: 结构主义心理 学 机能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实践性原则 3、发展性原则 4、因果性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的科学性要求其结论必须建立在依靠科学方法收集和处理的证据基础 之上。科学的方法包括一整套用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有序步骤,用客观收集 到的信息作为得出结论的事实基础。 1、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被试的行为、语言、 表情、动作等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发现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有方向地严格控制一定条件,引起被试某种特定心理现象 和行为的出现,从而研究心理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3、测验法 ⑴作业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成一定难度的任务,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质量对其特 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能力测验学绩测验⑵自陈型测验法:要求被试完 成一些自我评估的题目,研究者根据其完成的情况对 其特质做出量化评定的方法人格测验心理健康测验

1、普通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1、普通心理学期末考 试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c59032283.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三、重点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单个神经元负责传导刺激的部位是: A 树突 B胞体C轴突 D突触 2.流体智力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 A后天的学习B先天的因素 C社会文化 D A和B 3.除嗅觉外,感觉信息进入大脑的最后一个信息中转站是: A海马 B下丘脑 C丘脑D桥脑 4.有关情绪与情感,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有: A情感是情绪在基础上形成的 B情绪具有情境性,情感则具有稳定性C情绪具有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持久性D情绪具有深刻性,情感具有激动性 5.同样是遇到交通堵塞,张力焦躁愤怒,而李飞却很平静。下面哪种情绪理论能解释这种情绪反应的差异? A评定-兴奋理论 B两因素理论 C面部反馈理论D 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 6.某病人把杂志读了一遍又一遍,但记不住内容,该病人损伤的脑区是: A小脑B海马 C 杏仁核 D下丘脑 7.颜色的三个基本属性是: A色调、波长和饱和度 B色调、明度和照度 C波长、明度和饱和度D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8.小明要出门旅行,妈妈叮嘱他带上大约15种左右的必备物品,根据Miller 的观点,若小明没有用笔记下妈妈话,他大约记住物品的数量是: A少于5个 B 10-12个C 5-9个 D 15个 9.学习后休息,比学习后继续学习其他材料记忆的效果好,这是由于: A过度学习的作用 B记忆恢复的作用 C倒摄抑制的作用小 D前摄抑制的作用小 10.乔姆斯基认为,我们生来就有一种(),儿童期只要接触语言就会学会语言。 A词汇理解装置B语言获得装置 C语言和语法转换装置 D超神经机制装置 11.“窥一斑而见全豹”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D理解性 12.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此时判断山峰间距离远近的最佳线索是: A眼睛的调节B视轴的辐合C空气透视D运动透视 13.问题解决的启发性策略优于算法策略的原因是: A它保证问题的解决 B不需要尝试 C受定势影响小D节省时间 14.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1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选项是: A表扬一个孩子让另一个孩子看着B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C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喜欢的玩具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普通心理学复习大纲

《普通心理学》复习指南 课程描述及学习目的 普通心理学是一门讲述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咨询学习中最基础的课程。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我们能够更科学的描述求助者自身的人格特点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扰,能够从整体上对求助者的情况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第 1 节:绪论 ※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知识点:心理学概述 要点: 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识记) 2.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便构成了心理学众多的应用分支。(领会) 3.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最基础的学科。(识记) 知识点: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要点: 1.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识记) 2.上述心理现象又可分为两大类,即心理过程和人格。(领会)第一单元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教程第1-2页)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教程第2-3页) 知识点:人的心理的本质 要点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领会)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领会) 3.心理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活动,又通过行为活动表现出来。(领会) 4.心理学是界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学科或叫边缘学科。(领会)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的简单历史(教程第4-5页) 知识点: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要点: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识记) 知识点:学派的纷争(识记) 要点: 1.构造心理学派代表人:冯特、铁钦纳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

基础心理学笔记整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可以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2.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 动机;能力和人格。 5.认知也叫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言语、想象。 6.需要和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心理活动的内部动力。 7.心理师脑的机能,也就是说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8.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 9.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志。 10.个体的心理特性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11.动物心理学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知觉(脊椎)和思维萌芽(灵长 类)三个阶段。 1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狼孩)。客观 现实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还包括人类自己。 13.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大脑活动的产品。 14.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15.心理与行为的关系:心理决定行为,行为表现心理。 16.希波克拉底把人分为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17.罗马医生盖伦提出“气质”概念,并把希波克拉底的分类叫做人的气质类型。 18.19世纪中叶,心理学诞生于德国,实验法的采用标志着心理学的独立。

19.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冯特。 20.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标 志着心理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1.学派(5个)有构造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和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22.冯特和铁钦纳是构造心理学的创始人。采用了内省实验的方法。 2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心理学应该在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 机能作用。创始人是杜威和安吉尔。 24.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华生。采用实验观察法。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25.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整体大于部 分之和。 26.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的心理包含两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他把人的 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27.当代心理研究的主要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生理心理 学。 28.人本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罗杰斯和马斯洛。 29.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30.研究心理现象的原则:客观性原则、辩证发展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 则。 31.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观察法(更多的应用到儿童)、调查法(访谈法、 问卷法)、个案法(长期追踪)、实验法(主测者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32.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 1.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2.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A.艾宾浩斯B.弗洛伊德C.马斯洛D.詹姆斯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 A.心理现象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 4.年,德国心理学家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 个心理实验室,正式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5.心理是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对的主观能动地反映。 6.名词解释:心理学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手碰到火就缩回()。 A、无条件反射 B、条件反射 C、兴奋过程 D、抑制过 程 2.司机看到“减速慢行”的标志后马上放慢车 速,这涉及()。 A.第一信号系统B.第二信号系统C.兴奋过程D.抑制过程 3.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望梅止渴 B 、乐极生悲C、见风流 泪D、谈虎色变 4.神经细胞又称为(),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 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胶质细胞 B、神经元 C 、中 枢 D 、突触 5.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和;高级神经活动的两 大基本规律为神经过程的和。 名词解释:神经元 神经元: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 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简述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 要点: (1)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皮层两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基本过程; (2)基本规律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第三章意识与注意1.听手表的滴答声,时而有时而无,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注意起伏 B.注意分散 C.注 意转移D.注意分配 2.以下关于睡眠或梦的说法错误的是?()A.睡 眠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 B.睡眠包括四个阶段和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C.梦多出现在深度睡眠阶段 D. 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3.平时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从注意的品质来 看“一心二用”是()。 A.不可能的 B.不良品质 C.无条件的 D.有条件 的 4.注意的品质包括、、和。 (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5.注意的功能是、和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用。(选 择功能、保持功能) 6.根据注意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 意分为、和。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7.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和。 (指向性,集中性) 8.名词解释:注意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简述注意的基本特征。 (1)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 握的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 所保持时间的长短。 (3)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 同的对象。 (4)注意的转移: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 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10论 述题:联系实际论述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要点: (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2) 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3)善于运用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总之,一堂课就是这样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 后注意有节奏的相互交替,从而使学生的注意有张 有弛始终保持稳定集中。 第四章感觉 1.蓝色、青色、绿色会使人感觉寒冷,这种现象 属于()。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联觉D.想象 2.当你晚上在强烈的车前灯面前要一段时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