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人口结构(1)

香港的人口结构(1)
香港的人口结构(1)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 (每10年一次) 、1991 – 1981 – 1971 …

2.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3. 性别和年龄结构 (人口以100名女性中的男性数量来表示)

性别结构 – 男女比例 – 1911 – 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因为当时香港是贸易港口,有大量男工和男性移居香港。

- 1996 – 男 (3108107人)

女 (3109449人)

性别比率 =100:100

a. 年龄结构 = 不同年龄组别人数百分比

i. 儿童 (<15岁) – 没有生产力,需要依赖父母。

ii. 成人 (15-64) – 生产力最高的一组。

iii. 老人( > 64) – 无生产能力的一组,依靠子女的供养。

成人 = 工作人口

儿童及老人 = 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

X 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 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 人口金字塔

差异 –

a. 1996 – 底部较窄 (出生率低)

- 顶部较宽 (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 依赖人口比率较低

b. 对社会影响 – 老人增加,对福利和医疗的需求相应增加。

- 儿童减少,对社会的服务,如教育的需求下降。

- 人口老化→依赖比率上升、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差异 –

a. 新市镇 –儿童比率高 (新市镇吸引较具流动性的年轻夫妇迁往居住,提高区内的出生率)

-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依赖人口 工作人口

b.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

-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

差异–

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

低)

-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

a.第一产业–降致0.6% (因为更多人移居市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第二产业–比率曾上升,但80年代开始下降(由於在50年代,工业化刚开始,吸引人们到工厂工作,但在80年代,香港的工资和营运成本上升,而且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大量工厂迁往中国内地,所需的工人大大减少)

第三产业–比率上升(因为香港已发展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第二章 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

第二章 香港人口的特徵和趋势 人口状况 人口推算 2.1 一九五零至二零零一年间,香港人口增加了两倍,由220万增加至670万。然而,数十年来,人口增长率在逐步下降(见表 2.1)。 表2.1:香港人口每年平均增长率 年份每年平均增长率(%) 1951-1956 5.3 1956-1961 3.9 1961-1966 2.8 1966-1971 2.2 1971-1976 2.2 1976-1981 2.8 1981-1986 1.3 1986-1991 0.8 1991-1996 1.92 1996-2001 0.9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人口统计组 2数字根据一九九六年年中估计人口631万,以广义时点方法计算。

2.2 香港二零零一年的人口是672万。根据政府统计处最新公布的人口推算数字,3香港人口到二零三一年会增加至872万: 表2.2:人口推算 年中总人口 与先前十年比较的每年平均增长率(%) 2001 6 724 900 1.6 2011 7 527 700 1.1 2021 8 228 300 0.9 2031 8 721 500 0.6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香港人口推算2002-2031》 统计资料显示,过去五十年,香港人口从高增长期进入低增长期,预料未来数十年,增长率会持续处于低水平。 2.3 根据规划署提供的资料,在撇除某些限制因素后,本港现有发展区可实际容纳823万人口,如下表所示。 3推算数字以假设的生育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趋势,以及现行政策为计算基础。如果这些假设和政策有变,推算数字须作调整。

表 2.3∶现有发展区可容纳人口 2001年人口水平(百万)可容纳人口(百万) (a)都会区 4.1 4.59 (b)现有新市镇 2.26 3.24 (c)其他0.360.40 总计 6.728.23 资料来源:规划署2003年1月《香港可容纳人口》(Population Capacity of Hong Kong)。 2.4 若加上具潜力的发展区,同样在撇除某些限制因 素后,可容纳人口能增加至879万。 表 2.4:预计可容纳人口的增长 可容纳人口(百万) (a)现有发展区8.23 (b)具潜力的发展区0.56 总计:8.79 资料来源:规划署2003年1月《香港可容纳人口》(Population Capacity of Hong Kong)。

中国大陆迁入香港的人口研究

一、1946—1974年间的迁入人口 由于1974年11月后,香港政府可以将在边界与新界被捕的人遣送回中国,所以1974年前后对香港人口迁入影响较大,故单独将1946—1974年间的迁入人口列为一小节研究。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从内地逃难到香港的人口返回家乡,一度使香港人口降至60万人。抗战胜利的欢乐气氛很快就被全面内战的阴云驱散,从1946年开始,大批的中国内陆人口再度涌入香港,开始了新的一轮人口迁入高潮。 表1中的人口迁移增长率是根据人口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的,大体上可以反映香港1946年后的人口迁入历程。根据表中资料,1947年至今,除了少数几个年份是人口净迁出外,绝大多数年份是人口净迁入。根据这些资料,可以把1974年前香港的人口迁入状况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46—1947年,正值中国大陆内战爆发初期,香港人口从1945年的60万人猛增到1947年的175万。1948与1949年,人口迁移的高潮才稍微减退。对于这次移民高潮的形成,估计与当时中国大陆经济萧条,许多从香港回到大陆的人谋生困难有关。 第二个阶段是中国大陆解放初期。1949年底广州解放,再一次触发了一次人口迁入高峰,1950年香港的人口迁移增长率186%。迁入香港的人口中有一部分是当时国民党政权的党政军官员及其家眷,这批人中间的大部分陆续从香港转到台湾或者其他地区。因为中国大陆的战争平息,1951年有许多逃避战乱的人重返内地,使得1951年的香港人口有大批人迁出,导致了1951年香港人口的迁移增长为-123%。50年代初,中国内地进行了多次政治运动,触及相当一批人,也导致了1952—1955年间香港的迁入人口比较多,人口的迁移增长率保持在3%左右。1956年以后,随着这些运动的结束,这一迁移高潮逐步平息下去。 第三个阶段是三年困难时期,内地的经济困难导致了大批广东居民进入香港,据称,仅1961年4、5月份,至少有6万人成功进入香港[1]。不过这些人并没从人口统计上反映出来。人口统计显示,1963和1964两年的人口迁移增长率的突然加大,便是三年困难时期的后果。 第四个阶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文革的影响同样在香港的人口迁移中表现出来。这一期间虽然中国内地陆陆续续有人来到香港,但是香港的人口迁移增长率则明显降低。十年动乱初期,一些极左行为,如冲击中港边界,在香港搞贴大字报等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果注意到香港迁入人口少于迁出人口的4个年份中有3个(1966、1972、1976)均发生在文革期间,就不难理解十年动乱的恶劣影响。在1966年受到文化大革命影响,香港楼价一度大跌,房地产的变化反映出当时香港人的心态,也可以说明为什么1966年香港人口的迁移增长率为-09%。 表11946—1993年香港人口变动情况(千人、%)年中出生死亡人口自然人口迁移年中出生死亡人口自然人口迁移年年总人口人数人数增长率增长率总人口人数人数增长率增长率1946155031170.91971404577201.50.7 1948180047131.91.01972407879211.5-0.7 1947175042131.711.21973416080211.50.5 1949185755162.10.91974432082221.41.1 1950223761181.918.61975439678211.30.5 1951201569212.4-12.31976444476231.3-0.2 1952212672192.53.01977451079231.30.2 1953224275182.62.91978459779231.20.7 1954236583192.72.81979487982261.24.9 1955249091192.13.21980506385261.21.5 1956261597193.02.01981518384251.21.2 1957273698192.91.81982526483251.20.4

香港人的姓氏

香港人的姓氏 1995年,港基国际银行为推出印有用户姓氏的“尊姓”卡,而做的调查显示:香港陈姓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10.11﹪,接下来为:黄姓、李姓、梁姓、张姓、林姓,此六大姓共占香港总人口的36.75﹪。(中国健康月刊1995年第6期《香港姓氏孰最多》) 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收藏有丰富的族谱,其中以广东及香港新界各族之姓氏为最多,新界各姓氏族谱的搜集尤为完备,共二百多种。对有关新界各族姓氏源流和迁移历史等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数据。 香港居民多来自中国内陆,在明代以前已定居的计有邓、彭、廖、陶、侯、吴、文等姓,至今已成为望族而著称者,有邓、文、廖、侯、彭五姓。据1994年夏季笔者赴广东实地考察,当今香港显赫大姓——黄姓——即光学大王黄克竞家族,其望族即源于广东新会。香港当今另一显赫大姓陈姓,其一支即陈经纶家族,其望族亦源于广东新会。由于海外华侨80%左右均源于广东江门五邑,并且是由香港走向世界各地的,所以,香港的许多显赫大姓,均源于江门地区,也就不足为怪了。 为何张、王、刘、李、赵这些内地的超级大姓,在香港的排名,反倒不及内地人数比例之多?据笔者研究历史及移民资料推论:早在元顺帝时,蒙古人和色目人惧怕汉人南人造反,曾将广东汉人南人中的张、王、刘、李、赵五姓大族屠杀大半,至明代此五大姓在广东即已稀少,而终究成了今天的格局。(见吴晗《朱元璋传》) 就行政区划分而论,中国姓氏的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历史悠久的文明中心地区,姓氏相对复杂一些,如北京、陕西,在其抽样的25000人里,即有姓氏450个左右,而在发展较晚的广东、福建,同样抽样25000人,其姓氏则不足300个。

香港的人口结构(1)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 (每10年一次) 、1991 – 1981 – 1971 … 2. 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3. 性别和年龄结构 (人口以100名女性中的男性数量来表示) 性别结构 – 男女比例 – 1911 – 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因为当时香港是贸易港口,有大量男工和男性移居香港。 - 1996 – 男 (3108107人) 女 (3109449人) 性别比率 =100:100 a. 年龄结构 = 不同年龄组别人数百分比 i. 儿童 (<15岁) – 没有生产力,需要依赖父母。 ii. 成人 (15-64) – 生产力最高的一组。 iii. 老人( > 64) – 无生产能力的一组,依靠子女的供养。 成人 = 工作人口 儿童及老人 = 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 X 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 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 人口金字塔 差异 – a. 1996 – 底部较窄 (出生率低) - 顶部较宽 (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 依赖人口比率较低 b. 对社会影响 – 老人增加,对福利和医疗的需求相应增加。 - 儿童减少,对社会的服务,如教育的需求下降。 - 人口老化→依赖比率上升、社会的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减差异 – a. 新市镇 –儿童比率高 (新市镇吸引较具流动性的年轻夫妇迁往居住,提高区内的出生率) -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依赖人口 工作人口

香港的人口结构

香港的人口結構 1. 人口普查 (每10年一次) 、1991 – 1981 – 1971 … 2. 人口結構 (性別結構、年齡結構、就業結構) 3. 性別和年齡結構 (人口以100名女性中的男性數量來表示) 性別結構 – 男女比例 – 1911 – 男性為女性的兩倍,因為當時香港是貿易港口,有大量男工和男性移居香港。 - 1996 – 男 (3108107人) 女 (3109449人) 性別比率 =100:100 a. 年齡結構 = 不同年齡組別人數百分比 i. 兒童 (<15歲) – 沒有生產力,需要依賴父母。 ii. 成人 (15-64) – 生產力最高的一組。 iii. 老人( > 64) – 無生產能力的一組,依靠子女的供養。 成人 = 工作人口 兒童及老人 = 依賴人口 依賴比率 = X 100 香港有沒有人口老化現象?有 成因為何?醫療服務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預期壽命延長,在1995年,預期壽命是78.5歲,達發達國家的水平。而且出生率低,年輕人口減少,使老年依賴比率提高。 4. 人口金字塔 差異 – a. 1996 – 底部較窄 (出生率低) - 頂部較寬 (死亡率下降,預期壽命延長) - 依賴人口比率較低 b. 對社會影響 – 老人增加,對福利和醫療的需求相應增加。 依賴人口 工作人口

- 兒童減少,對社會的服務,如教育的需求下降。 - 人口老化→依賴比率上升、社會的經濟負擔加重、勞動力減舊市區 () 差異 – a. 新市鎮 –兒童比率高 (新市鎮吸引較具流動性的年輕夫婦遷往居住,提高區內的出生率) - 老人比率低(因為老人流動性較低,而且與鄰里關係融洽,願意留在舊區居住) b. 原因 – 年青人願意居住在距離上班地點較遠的地方。 -新市鎮的拉因素居住環境較好,住屋便宜,空間和康樂設施較多 - 舊市區的推因素居住環境擁擠,沒有足夠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會福利和教育機會也少。 差異 – a. 鄉村 –兒童比率低 (因為鄉城遷移,農村失去大量年輕人口,所以出生率較低) - 老人比率高(因為老人流動性較低,而且他們與鄰里關係融洽,願意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78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50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68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095平方公里,略大过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面积1104.04平方公里,管辖总面积:2755.03平方公里,水域率:59.9%。香港大约七百多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20人。香港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市区人口密度平均2.1万人/平方千米。 按本币对美元的平均汇率计算,2011年,香港GDP折合2429.23亿美元,比上年的2241.75亿美元增长8.4%,人均GDP约为34176美元。2011年,上海市GDP初步核算数为19195.69亿元,折合2972.02亿美元,比香港高出542.79亿美元;北京市GDP初步核算数为2477.30亿美元,超过香港48.07亿美元。 香港人平均每月工資是一萬貳仟元,最底工資是時薪28圓, 为什么香港十年GDP几乎在原地踏步????香港在1998年时的GDP大约为1800亿美圆左右,而2008年,十年过去了,香港的GDP增加不到500亿美圆,<br>而新加坡2008年的GDP大约是1998年的两倍左右,但是在这十年港新的GDP增加速度相差不大,并且有几年香港都比新

加坡高,总的计算下来,其实香港的速度要比新加坡稍快。但是现在几乎都被新加坡赶上了,而人均更是被其超越。 <br>还有印度尼西亚十年前比香港还低,但是现在接近香港的两倍了,而这十年印度尼西亚国内地震、海啸、骚乱频繁,经济动荡,并且每次金融危机来临印度尼西亚都受影响很大,危机过后也并未出现强烈反弹,经济增长率也维持在4%-5%左右,还不如香港。香港除了1998年出现-3.5%的负增长外,其他年份都是增加的,即使2001年与2003 年都有微弱增长,2000年创造10.5%的近期高值,2005年-2007年都保持5%-7%的增幅,但GDP却还是上不去,就算按每年的增长率计算都不只现在这个数字,而中国大陆更是每年10%左右的增幅,但名义却增长20%以上,几乎是5年翻番,现在已经超过德国了。<br>土耳其、南非在1998年时都比香港高不了多少,但是现在土耳其已经超过7000亿美圆,南非好象也超过5000亿。<br>还有香港货币也并未大幅贬值,1998年与美圆汇率为7.75左右,现在是7.9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是香港的GDP到底为什么上不去????<br>十年前在内地高不可攀的 香港GDP如今已经可以确定在2009年被上海超越,而十年前上海只不过香港的1/4左右而已。<br>按照实际计算增长速度,也可以估计香港在这十年是保持4%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的。

香港概况

香港概况 【地理】 香港位于东经114°15′,北纬22°15′,地处华南沿岸,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以及262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61公里,北距广州130公里、距上海1200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会下降3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81平方公里;九龙半岛约47平方公里;新界及262个离岛约共976平方公里,总面积约1104平方公里,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仅大于全中国面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平方公里,水域率%。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25%,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多达40%。 【气候】 香港属亚热带气候,全年的气温较高,年平均温度为22.8℃。夏天炎热且潮湿,温度约在26~30℃之间;冬天凉爽而干燥,但很少会降至5℃以下。五月至九月间多雨,有时雨势颇大。夏秋之间,时有台风吹袭,七月至九月是香港的台风较多的季节。香港平均全年雨量2,214.3毫米,雨量最多月份是8月,雨量最少月份是1月。 香港位处北半球亚热带,背靠亚欧大陆、面向太平洋,形成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此外,香港市区高楼集中而密布、人口极为稠密,所形成的微气候容易产生热岛效应,导致市区和郊区有明显的气温差别,高层大厦林立的市区让空气中的“悬浮粒子”较难吹散。香港市区天气炎热的日子变得越来越长。 【行政】 香港粗略可分为香港岛、九龙、新界 东、新界西四部分,详细一点则可以分为 18个区(和中国内地不同,这些区纯粹 非政权性的区域)。 香港岛:中西区、湾仔区、东区、南区。 九龙:九龙城区、油尖旺区、观塘区、 黄大仙区、深水埗区。 新界东:北区、大埔区、沙田区、西贡区。 新界西:元朗区、屯门区、荃湾区、葵青区、离岛区。 【经济】

香港的人口结构

香港的人口结构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1991–1981–1971… 2. 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3. 性别和年龄结构(人口以100名女性中的男性数量来表示) 性别结构–男女比例–1911–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因为当时香港是贸易港口,有大量男工和男性移居香港。 -1996–男(3108107人) 女(3109449人) 性别比率=100:100 a. 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别人数百分比 i. 儿童(<15岁)–没有生产力,需要依赖父母。 ii. 成人(15-64)–生产力最高的一组。 iii. 老人(>64)–无生产能力的一组,依靠子女的供养。 成人=工作人口 儿童及老人=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X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 人口金字塔 a. 1996–底部较窄(出生率低) -顶部较宽(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依赖人口比率较低 b. 对社会影响–老人增加,对福利和医疗的需求相应增加。 -儿童减少,对社会的服务,如教育的需求下降。 - a. 新市镇–儿童比率高(新市镇吸引较具流动性的年轻夫妇迁往居住,提高区内的出生 率)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依赖人口 工作人 口

b.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 -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会福利和教 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低)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 a.第一产业–降致0.6%(因为更多人移居市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第二产业–比率曾上升,但80年代开始下降(由於在50年代,工业化刚开始,吸引人们到工厂工作,但在80年代,香港的工资和营运成本上升,而且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大量工厂迁往中国内地,所需的工人大大减少) 第三产业–比率上升(因为香港已发展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香港的人口结构

香港的人口结构 1. 人口普查(每10年一次)、1991–1981–1971… 2. 人口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就业结构) 3. 性别和年龄结构(人口以100名女性中的男性数量来表示) 性别结构–男女比例–1911–男性为女性的两倍,因为当时香港是贸易港口,有大量男工和男性移居香港。 -1996–男(3108107人) 女(3109449人) 性别比率=100:100 a. 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别人数百分比 i. 儿童(<15岁)–没有生产力,需要依赖父母。 ii. 成人(15-64)–生产力最高的一组。 iii. 老人(>64)–无生产能力的一组,依靠子女的供养。 成人=工作人口 儿童及老人=依赖人口 依赖比率= X100 香港有没有人口老化现象?有成因为何?医疗服务的改善使死亡率降低,预期寿命延长,在1995年,预期寿命是78.5岁,达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出生率低,年轻人口减少,使老年依赖比率提高。 4.差异–a. 1996–底部较窄(出生率低) -顶部较宽(死亡率下降,预期寿命延长) -依赖人口比率较低 b. 对社会影响–老人增加,对福利和医疗的需求相应增加。 -儿童减少,对社会的服务,如教育的需求下降。 - 差异–a. 新市镇–儿童比率高(新市镇吸引较具流动性的年轻夫妇迁往居住,提高区内的出生率) -老人比率低(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旧区居住) b. 原因–年青人愿意居住在距离上班地点较远的地方。 依赖人口 工作人 口

-新市镇的拉因素居住环境较好,住屋便宜,空间和康乐设施较多 -旧市区的推因素居住环境拥挤,没有足够的公共房屋和空地,社会福利和教 a.乡村–儿童比率低(因为乡城迁移,农村失去大量年轻人口,所以出生率较低) -老人比率高(因为老人流动性较低,而且他们与邻里关系融洽,愿意留在乡村居住) a.第一产业–降致0.6%(因为更多人移居市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第二产业–比率曾上升,但80年代开始下降(由於在50年代,工业化刚开始,吸引人们到工厂工作,但在80年代,香港的工资和营运成本上升,而且中国内地改革开放,大量工厂迁往中国内地,所需的工人大大减少) 第三产业–比率上升(因为香港已发展成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服务业的就业机会增加)

香港十八区介绍

香港十八区 香港分为十八个行政分区,每行政区设一个区议会,负责讨论区内民生事务。18个分区分别为: 中西区东区南区湾仔区九龙区观塘区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油尖旺区离岛区葵青区北区西贡区 沙田区大埔区荃湾区屯门区元朗区 香港岛4个分区 中西区(Central and Western District) 中西区是较早发展的旧区之一,传统色彩浓厚,若寻幽探秘,步行更为适宜。 中西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地区。中西区包括金钟、中环、上环、西营盘、石塘咀、坚尼地城、山顶等地。中西区东接湾仔区、南接南区、北接油尖旺区。西部及西北部水域则与离岛区及葵青区连接。 港岛中西区是全港最多有钱人居住的地方,并连续四年成为香港的“富贵区”。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一项有关人口及社会经济特征统计显示,中西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达二万三千元,是十八区之冠。而深水埗及元朗区则成为最低收入地区,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分别为一万一千七百元及一万三千元。最“富”与最“贫”的地区,家庭收入相差近一倍。 中区以商业大厦、银行、政府机构为主,这里是香港地区的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行政客署所在地,是香港地区最繁华的地段。香港市区主要集中在这里。 中西区的人口约有240,000人,另有流动人口约300,000人。 东区(Eastern District) 东区是香港岛最先看到日出的地方,也是香港人力资源的主要集中地。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筲箕湾居住。东区的总面积约18.9平方公里,位于香港岛东北部。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东区人口约为616,199人,是全港人口第二多的区份,仅次于沙田区,东区的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在香港18区中仅次中西区和湾仔区,排名全港第三位。所以,东区占香港的经济总量是数一数二的。 东区包括铜锣湾东部(铜锣湾避风塘、维多利亚公园、天后)、炮台山、北角、鲗鱼涌、西湾河、筲箕湾、柴湾及小西湾。西以维多利亚公园及皇仁书院和湾仔区为界;南以黑角头和南区为界。 东区区议会是香港最大规模的区议会,共有46个议席,当中包括37位民选议员及9位委任议员。于1982年成立。东区区议会的标志由英文字母“E”字加上左侧一点组成的人形,从上方开始顺时针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组合而成。 南区(Southern District) 南区是香港十八区之一。自开埠以前,已经有渔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区为香港岛四区中,面积范围覆盖最广的一区,总面积达4,000公顷。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的数字,南区人口约为30万人,部分东部地区如深水湾、浅水湾及大潭均是香港高级住宅区。 南区位于香港岛南部,东起大浪湾,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鸭脷洲、钢线湾、薄扶林、黄竹坑、深水湾、浅水湾、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