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差问题(一)教案

和差问题(一)教案
和差问题(一)教案

和差问题第一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分享

麒麟飞到北极变什么啊?答案:冰激凌

世界上什么鸡跑的快?答案:肯德鸡块

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梅花(没花)

又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野梅花

来了一群羊(水果)答案:草莓

来了一群狼(水果)答案:杨梅

来了一群狮子(体坛名将)答案:郎平

什么动物最没有方向感?答案:麋鹿(迷路)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鸡兔同笼问题的公式?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

说到“和差问题”,小学高年级的同学,人人都会说:“我会!”和差问题的计算太简单了.

是的,知道两个数的和与差,求两数,有计算公式:

大数=(和+差)÷2

小数=(和-差)÷2

会算,还要会灵活运用,要把某些应用题转化成和差问题来算.

先看几个简单的例子.

例1 张明在期末考试时,语文、数学两门功课的平均得分是95分,数学比语文多得8分,张明这两门功课的成绩各是多少分?

解:95乘以2,就是数学与语文两门得分之和,又知道数学与语文得分之差是8.

因此

数学得分=(95×2+8)÷2=99.

语文得分=(95×2-8)÷2= 91.

答:张明数学得99分,语文得91分.

注:也可以从 95×2-99=91求出语文得分.

例3、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少10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例2 有 A,B,C三个数,A加 B等于 252,B加 C等于 197, C加 A等于 149,求这三个数.

解:从B+C=197与A+C=149,就知道B与A的差是197-149,题目又告诉我们,B与A之和是252.因此

B=(252+ 197-149)÷ 2= 150,

A=252-150=102,

C=149-102=47.

答:A,B,C三数分别是102,150,47.

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

(A+B)+(B+C)+(C+A)=2×(A+B+C).

上面式子说明,三数相加再除以2,就是三数之和.

A+B+C=(252+197+149)÷2=299.因此

C=299-252=47,

B=299-149=150,

A=299-197=102.

例3甲、乙两筐共装苹果75千克,从甲筐取出5千克苹果放入乙筐里,甲筐苹果还比乙筐多7千克.甲、乙两筐原各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画一张简单的示意图,

就可以看出,原来甲筐苹果比乙筐多

5+7+ 5= 17(千克)

因此,甲、乙两数之和是 75,差为17.

甲筐苹果数=(75+17)÷2= 46(千克).

乙筐苹果数=75-46=29(千克).

答:原来甲筐有苹果46千克,乙筐有苹果29千克.

例3、长方形操场的长与宽相差80米,沿操场跑一周是400米,求这个操场的长与宽是多少米?

【解析】长方形一周的长是指两条长和两条宽的和,由条件可知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为÷= (米),由此我们就知道了长和宽之和是200米,又知道长和宽之差是4002200

80米,根据和差问题来解答:

方法一:长:200802140

-=(米)

+÷=

() (米) 宽:1408060

方法二:宽:20080260

-÷=

+=(米)

() (米) 长:6080140

例4张强用270元买了一件外衣,一顶帽子和一双鞋子.外衣比鞋贵140元,买外衣和鞋比帽子多花210元,张强买这双鞋花多少钱?

解:我们先把外衣和鞋看成一件东西,它与帽子的价格和是 270元,差是 210元.

外衣和鞋价之和=(270+ 210)÷2= 240(元).

外衣价与鞋价之差是140,因此

鞋价=(240-140)÷2=50(元).

答:买这双鞋花50元.

四、强化练习(Training):

1、甲、乙两人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打字,2分钟共打了240个字,已知甲每分钟比乙多打10个字.问甲、乙两人每分钟各打多少个?

2、甲乙两筐水果共40千克,如果从甲筐那6千克放入乙筐,甲的就比乙的多2千克。两筐原来有多少水果?

五、训练辅导(Tutor):

1、图书馆的书架上、下两层共存书220本,如果从上层拿出10本放入下层,则两层书架上

书数相等.求原来上、下层各存书多少本?

方法一:下层:220202100

-= (本)

() (本) 上层:220100120

-÷=

方法二:上层:220202120

-=(本)

+÷=

()(本)下层:220120100

2、商店里每天卖出电脑10台,卖出的彩电比电脑多5台,一个星期商店卖出电脑和彩电一

共多少台?

【解析】方法一:每天卖出电脑和彩电多少台?1051025

++=(台)

一个星期商店卖出电脑和彩电一共多少台?257175

?=(台)方法二:电脑一个星期共卖出多少台?10770

?=(台)

彩电一个星期共卖出多少台?1057105

()(台)

+?=

一个星期商店卖出电脑和彩电一共多少台?70105175

+=(台)答:一个星期商店卖出电脑和彩电一共175台

六、反思总结(Thinking):

课堂训练

(总分100分)

1、两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6,这两个数分别是多少?

两个连续奇数的差是2,利用和差公式解答如下.

较小数:36-2217

-=

()较大数:361719

÷=

2、小勇家养的白兔和黑兔一共有22只,如果再买4只白兔,白兔和黑兔的只数一样多.小

勇家养的白兔和黑兔各多少只?

方法一:把黑兔多的4只减掉,看成两个白兔的数量来计算.

列式:白兔:22429

-= (只) 或9413

+= (只)

()(只),黑兔:22913

-÷=

方法二:把白兔少的4只加上,看成两个黑兔的数量来计算.

列式:黑兔:224213

-= (只) 或1349

-=(只)

() (只) ,白兔:22139

+÷=

3、学校水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共40千克,苹果比梨多2袋,苹果和梨每袋都重5千克,则水

果店运来苹果和梨各多少袋?

方法一:题目中知道了苹果比梨多2袋,如果能求出苹果和梨一共的袋数,就可以用和差问题来解决了.而题目中只告诉我们苹果和梨共40千克,不过还告诉我们苹果和梨每袋都重5千克,那么就可以求出苹果和梨一共有4058

÷=(袋),现在就可以求出梨有8223

()(袋).

-÷=

+÷=

()(袋),苹果有8225

4、周明和王刚两人数学成绩的和是182分.周明如果多考5分,就比王刚多3分.周明和

王刚的数学各考了多少分?

【解析】已知周明和王刚两人数学成绩的和是182分,根据条件“周明如果多考5分,就比王刚多3分“可知,王刚的数学成绩比周明多532

-=(分).转换成和差问题解答如下:

方法一:王刚:1822292

-=(分)

()(分)周明:92290

+÷=

方法二:周明:1822290

-÷=

+=(分)

()(分)王刚:90292

5、甲、乙两校共有学生1050人,部分学生因搬家需要转学,已知由甲校转入乙校20人,

这样甲校比乙校还多10人,求两校原来有学生多少人?

【解析】这道题虽然只告诉了我们两个数的和,但是两数的差属于隐藏条件.由甲校转入乙校20人,这样甲校比乙校还多10人,实际上甲校比乙校多2021050

?+= (人),找到了隐藏的差,就转变成了典型的和差问题.

列式:乙:1050502500

-= (人

() (人) 甲:1050500550

-÷=

家庭作业

(总分100分)

1、果园共260棵桃树和梨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梨树多20棵.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解析】方法一:桃树:260202140

-=(棵)

()(棵)梨树:14020120

+÷=

方法二:梨树:260202120

+=(棵)

()(棵)桃树:12020140

-÷=

答:桃树有140棵,梨树有120棵.

2、有一根钢管长12米,要锯成两段,使第一段比第二段短2米.每段各长多少米?

【解析】第一段:12225

-= (米)

-÷=

() (米) 第二段:1257

答:第一段长5米,第二段长7米.

3、丁丁在期中考试时,语文、数学两科平均分是91分,数学比语文多2分,那么丁丁语文

和数学各得了多少分?

【解析】在这道题中,我们已知丁丁数学成绩比语文成绩多2分,也就是知道了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之差,如果找到数学成绩和语文成绩之和,就转换成和差问题来解答了.又

因为知道了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是91分,那么两科成绩之和就是912182

?=(分).方法一:数学:1822292

-=(分)

()(分)语文:92290

+÷=

方法二:语文:1822290

-÷=

+=(分)

()(分)语文:90292

4、小华和小敏共有铅笔25枝,如果小华用去4枝,小敏用去3枝,那么小华还比小敏多2枝,小华和小敏原来各有多少枝铅笔?

【解析】如果小华用去4枝,小敏用去3枝,那么小华还比小敏多2枝,这就说明原来小华的铅笔比小敏的铅笔多3枝.找到了这个暗差,这道题就简单了.

方法一:小华:253214

-=(枝)

()(枝)小敏:14311

+÷=

方法二:小敏:253211

+=(枝)

()(枝)小华:11314

-÷=

5、有大、小两个油桶,一共装油24千克,两个油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9千克和

5千克.问:原来大、小两个油桶各装油多少千克?

【解析】两个油桶都倒出同样多的油后分别还剩9千克和5千克,那么也就是说大桶比小桶多4千克的油,知道这两桶油的和,又找到了这两桶油的差,这道题就变成了典型

的和差问题的应用题了.

方法一:大桶:244214

-=(千克)

()(千克)小桶:14410

+÷=

方法二:小桶:244210

+=(千克)

()(千克)大桶:10414

-÷=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有联系也有区别,从内容上来区分,教案是原来我们老师备课结果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讲,教案大致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备学生部分,教材部分,教法部分。教学设计则不同,它首先是把教育、教学本身作为整体系统来考察,使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实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功能的系统。教学系统设计综合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将使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模式化,提供一种实施教学系统设计的可操作的程序与技术。在教学系统的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术(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分析)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等)以及评价调控技术(试验、形成性评价、修正、终结性评价等)使解决与人相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能够看出,教学系统设计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原比教案范围要广,目光的着眼点可能会在整个学段的知识体系,或者整个单元,再到某节课。另外,从定义中我们也会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技术将使我们从感性的教案设计走向更加理性的技术应用,掌握教学设计的技术将是我们成批量培养优秀教师的一个途径。教学设计与教案是

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的内涵是有一定差别的。教案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通常上课使用的教学过程安排计划,一个教案就是一节课的教学计划具体的实施方案,应写得较为具体详细。特别对新教师来说,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开头语、各教学层次衔接语、结束语等都要用文字表达好,以免上课时因心理紧张而词不达意。教学设计应包括教学计划的设计、教学计划的执行、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馈。教学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是教师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广阔天地。教师学习实行教学设计除了了解相关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外,主要是通过案例学习来模仿、分析、移植、创新,反复实践、反思、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设计的技能,提升教学质量。一般来说,教师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教案的理性反映,如果说教案着重于写“教什么”,“如何教”的话,则教学设计应该是着重于从教学理论上去叙述“为什么这样教”的问题。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因数和倍数--公开课教学设计

主备课人冯春明备课时间3/11 课题因数与倍数课型讲授课 三维目标1、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创新点探讨总结因数与倍数关系 空白点动手找因数,倍数 教具准备 生:12个同样的正方形,师:ppt 课件 教学过程二次创作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许多种关系,你们和爸爸(妈妈)的关系

是……?我和你们的关系是…… 生: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师:我和你们的关系是……?生:师生关系 师:对,我是你们的老师,你们是我的学生,我们是师生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讨论两数之间的因数和倍数的关系。 板书:因数和倍数。 二、认识因数和倍数 师:课前,老师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卡片,现在请大家把这些卡片拿出来,请看:课件 生:学生明确要求后开始动手操作,师巡视并适当给予指导

生:汇报,师出示课件 师:刚才我们用12 个正方形拼出了不同的长方形,根据摆法我们还写出了3个不同的乘法算式。如:课件生读红色字部分 师:谁能根据6*2=12,接下去仿4*3=12也说4句他们之间关系的话?12*1=12 怎么说呢?板书:12 的因数有:1 2 3 4 6 12 三、求一个数的因数 从12 的因数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数都有它的因数,而且不止一个,找到一个并不难,难的是想办法把他的所有的因数无遗漏的全部找出来,老师相信你们能办得到,有信心吗? 课件例1 (小组合作,总结

示范教案一172平方差公式(二)

第十二课时 ●课题 §1.7.2 平方差公式(二)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背景. 2.会用面积法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体会符号运算对证明猜想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用符号运算证明猜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在拼图游戏中对平方差公式有一个直观的几何解释,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体验符号运算对猜想的作用,享受数学符号表示运算规律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几何解释和广泛的应用. ●教学难点 准确地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培养基本的运算技能.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相结合 ●教具准备 一块大正方形纸板,剪刀.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想一想,记作(§1.7.2 A) 第二张:例3,记作(§1.7.2 B) 第三张:例4,记作(§1.7.2 C) 第四张:补充练习,记作(§1.7.2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请把自己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板拿出来,设它的边长为a. 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生]a2. [师]请你用手中的剪刀从这个正方形纸板上,剪下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23).现在我们就有了一个新的图形(如上图阴影部分),你能表示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吗? 图1-23 [生]剪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余下图形的面积,即阴影部分的面积为(a2-b2). [师]你能用阴影部分的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同学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可巡视同学们拼图的情况,了解同学们拼图的想法) [生]老师,我们拼出来啦. [师]讲给大伙听一听. [生]我是把剩下的图形(即上图阴影部分)先剪成两个长方形(沿上图虚线剪开),我们可以注意到,上面的大长方形宽是(a-b),长是a;下面的小长方形长是(a-b),宽是b.我们可以将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更大长方形,是由于大长方形的宽和小长方形的长都是(a-b),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边重合,这样就拼成了一个如图1-24所示的图形(阴影部分),它的长和

(完整版)六年级和倍问题(差倍问题)教案

《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 到塘完小 王俊康 教学内容:教材41页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答复杂的实际问题,理解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 2.从解题过程中切实理解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找准单位“1”及数量关系。 难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 教法、学法: 质疑引导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问题。 1.根据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5 4 (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 (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2.口答。 (1)甲数是乙数的 ,乙数是甲数的( ) 。 (2)鸡的只数是鸭的只数的 ,单位“1”表示的是( ),“ ”表示的是( )。 413 27575

(3)上半年产量是下半年的 ,表示单位“1”的量是( ) ,“ ”表示的是( ),(1+ )表示的是( )。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例题6 六(1)班参加篮球比赛,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2.提问 :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阅读与理解、重点分析: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一半,“这句话(上半场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或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4.解答例题。 (1)画线段图,学生理解等量关系。 (2)对照板演的同学,检查自己的线段图有什么不足。 (3)提问:根据题意,题中数量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上半场的得分+下半场的得分=比赛的总得分。 上半场得分× 12 =下半场的得分 下半场的得分×2=上半场的得分 (4)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 解:设上半场得x分 解:设下半场得x分 X + X=42 2X+X=42 32 X=42 3X=42 X=42÷32 X=42÷3 545 45 42 121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是教师自己上课用的,主要是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及作业、课后反思,教学设计要求与教案不同,除了教师自己用,还要给别人(领导、所谓砖家等)看,所以教学设计的内容要包括: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学情状况)分析,教学目标(制定依据)、重难点(设定依据),教学过程,是重点,要说明更个环节的内容,各环节制定的原则,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反应,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教师如何处理等,最后是课堂小节和作业。总之教学设计要写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发布者:龚梅华发布日期:2011-11-28 教学设计与教案之间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是体现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 教案是体现了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则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以讲授式为主,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不但要研究怎么教,还要研究学生怎么学,教学设计是要换位思考,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的是学生能力的提高.

1、在概念界定上的区别: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又叫课时计划。老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教案是上课的重要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 2、在层次分类上也有区别,教学设计可以是单元教学设计、课时设计,一个教学设计可以用几课时来完成,也可以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教案原则上是一课时一个教案。 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基本栏目也是有区别的,将教学设计和教案的栏目作一个对比,请看图:

和倍问题教案设计

解决问题(和倍问题)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 学会运用画图线的方法表示和倍关系中两个量,以更方便的找到解题的思路。 2 、 熟练掌握解答和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和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运用画图线的方法,准确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和倍问题中各倍数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同学们,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有关倍的一些知识,刘老师要考考你们,谁能用倍的有关知识来描述一下黄球和蓝球的数量关系? 以绿球就是黄球的三倍。 师:今天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好,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倍的知识。 (板书课题:和倍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相处有一年了,你知道老师的年龄吗?想知道吗?哪你们得动动脑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仔细阅读题意(出示题目) 二、新授 我要学习 刘老师和寇开航同学的年龄和是44岁,刘老师的 年龄恰好是寇开航同学年龄的3倍,你知道刘老师和黄球 红球

寇开航同学各是多少岁吗?(请同学们默读一遍)师:这种题型,我相信有同学见来,那位同学来说一下怎样写算式? 生:44÷(3+1)=11(岁)或者把寇开航的年龄看着1倍数,(1份数),那么刘老师的年龄就是3倍数(3份数)。 师:给予肯定。 提出问题“这里的1怎么来的,为什么要看成1(或者说1倍数),可以看成2吗?”,接下来老师要用线段图来说明。 师:那么线段图在这里如何表示,从哪里下手?这里第二个条件很重要(刘老师的年龄恰好是寇开航同学年龄的3倍),像这样“谁是谁的多少倍的问题”,关键要找到一个量,确定那个量较小,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师:根据刘老师的年龄恰好是寇开行同学年龄的3倍这个条件,可以得知寇开航年龄的这个量小得多。所以寇开航的年龄可以用一条线段来表示。(师画图)师:那么刘老师的年龄是寇开航的3倍,刘老师的年龄又该用几条这样长的线段表示呢?(3个这么多) 生:3条 师:刘老师和寇开航年龄和是44岁。分别求出寇开航、刘老师的年龄是多少,从图上可以看出,如果1条线段表示1份,寇开航的年龄是1份,刘老师的年龄是3份,也就是说刘老师和寇开航的年龄和是4份,那么这4份对应的数据就是44岁。线段图画好。

平方差公式教案

14.2.1平方差公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1.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勇于探求科学规律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从前,有一个土财主,一天他把一块边长为50米的正方形土地租给阿凡提。第二年,他对阿凡提说:“我把这块地的一边增加2米,另一边减少2米,再租给你,你也没吃亏,你看如何?”阿凡提一听马上说道:“不行,那样我会吃亏的。”阿凡提是这样想的,(50+2)(50-2)=2496<2500。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他能如此迅速地计算出结果吗? (二)探索新知,尝试发现 问题1:多项式与多项式是如何相乘的? 问题2: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x +1)(x -1)= ; (2)(m +2)(m -2)= ; (3)(2x +1)(2x -1)= . 问题3:依照以上三道题的计算回答下列问题: ①它们的左边具有什么共同特征? ②它们的结果有什么特征? ③能不能用字母表示你的发现? 师生活动: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发现规律,式子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右边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并猜想出:()()22b a b a b a -=-+. 问题4:同学们猜想出的这个等式一定成立吗 (三)总结归纳,发现新知 平方差公式:()()22b a b a b a -=-+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区别(一) 一、概念的范畴不同 教案是教育科学领域这的一个基本概念,又叫课时计划,是以课时为单元设计的具体教学方案,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教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进程,内含教学纲要和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和各种组成部分的时间分配等。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教育技术学科的重要分支,形成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它包括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解决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科学性、再现性和操作性。 课堂教学设计属于微观教学设计的范畴。 二、对应层次不同 教学设计是把学习者作为它的研究对象,所以教学设计的范围可以大到一个学科、一门课程,也可小到一堂课、一个问题的解决。目前的教学组织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所以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运用最多的一个层次。 教案:就是教学的内容文本指导老师自己上课用的。也是考察一个教师备课的一个依据。从研究范围上讲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三、设计的出发点不同 教案是教材意图和教师意图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为依据的一种纯粹的“教”案。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设计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掌握程度为依据,教师在设计中既要设计教,更要设计学,怎样使学生学得更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四、包含的内容不同

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方法,重难点分析,教学进程,教具的使用,课型,教法的具体运用,时间分配等因素,从而体现了课堂教学的计划和安排。 教学设计从理论上来讲,有教学目标分析、教材内容分析、学习重点目标阐明、学情分析、教学策略的制定、媒体的分析使用及教学评价等七个元素,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讨论比较多的是学习目标、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三个主要元素。 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内容对比 (1)目的与目标 教案中称之为教学目的,多来源于教学大纲的要求,比较抽象,可操作性差,使课程重视了整体性、统一性,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淡漠了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修养。 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可由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更加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2)重难点分析与教学内容分析 教案中的重难点分析主要由教学大纲指出,是教师上课讲解的主要内容和教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学习者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分析得到的重点和难点常常是媒体设计时所针对解决的对象。 (3)教学进程与新课程教学过程设计 教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的过程。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不同的课型教学过程的设计流程不一样。但是一定要体现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对象,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一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和教学用具 教案中的教具使用比较简单,多为模型、挂图等公开发行的教具,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 教学设计非常重视媒体的选用和使用,而且注意使用时的最佳作用和最佳时机,有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年级下册《和倍问题》第3课时教案

三年级下册《和倍问题》第3课时教案 1、知识与技能:学会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表示和倍关系中两个量 2、过程与方法:熟悉掌握解决和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和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画图线的方法,准确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难点:能理解和倍应用题中各和倍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嘟嘟遇到一个难题,学校有科技书和故事书共48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3倍。两种书各有多少本?只知道和和倍数之间的关系,怎样求这样的题目,我相信大家学完今天的课程,你会发现这简直是小菜一碟。 二、愉快体验,探究新知 【例题1】 学校有科技书和故事书共480本,科技书的本数是故事书的3倍。两种书各有多少本? 【思路导航】 为了便于理解题意,我们画图来分析,由图可知,如果把故事书的本数看作一份,那么科技书的本数就是这样的3份,两种书的总本数就是这样的1+3=4份。举一反三

1、圆圆和芳芳共有图书84本,芳芳的图书本数是圆圆的3倍,他们各有图书多少本? 2、甲乙两个油桶共有240千克,如果把乙桶的油注入甲桶40千克后,这是甲桶存油量正好时候乙桶的3倍,那么甲桶、乙桶原来存油多少千克? 【例题2】 果园里有梨树、桃树和苹果树共1200棵,其中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倍,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4倍。求梨树、桃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思路导航】 如果把苹果树的棵数看作1份,三种树的总棵数是这样的 1+3+4=8份。举一反三 1、李大伯养鸡、鸭、鹅共960只,养鸡的只数是鹅的3倍,养鸭的只数是鹅的4倍。鸡、鸭、鹅各养了多少只? 2、甲、乙、丙三数之和是360,已知甲是乙的3倍,丙是乙的2倍。求甲、乙、丙各是多少。 3、商店有铅笔、钢笔、圆珠笔共560支,圆珠笔的支数是钢笔的3倍,铅笔的支数与圆珠笔的支数同样多。铅笔、钢笔和圆珠笔各有多少支? 【例题3】 少先队员种柳树和杨树共216棵,杨树的棵数比柳树的3倍多20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平方差公式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平方差公式教案(优质 课一等奖)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数学《15.2.1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桂平市西山一中覃娟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 算. 2.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感受数学公式的意义和作用。 3.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回顾思考: 1、多项式乘法法则: ( m + a )( n + b ) = m n + m b + a n + a b x+(a+b)x+ab 2、如果m=n,且都用 x 表示,那么上式就成为:(x+a)(x+b)=2 二、新课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 (1)(x+y)(x-y) (2)(2a+b)(2a-b) 2、教师提问:1)上述式中都有什么样的规律

2)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现它呢?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出教师提问. 3、师生共同归纳出平方差公式 2 2 ) )( (b a b a b a- = - + 4、师生共同探讨用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课件演示图形). 5、师生共同分析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6、练习: 判断下列式子可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 ①(a?b)(b?a) ;② (a+2b)(2b+a); ③(a?b)(a+b) ;④ (2x+y)(y?2x). 三、例题讲解 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5+6x)(5?6x); (2) (b+2a)(2a?b); (3) (-x+2y)(-x?2y). 评析:1)认清结构,找准a、b 2)运用平方差公式时,要紧扣公式的特征,找出相同的“项”和符号相反的“项”,然后应用公式; 例2:计算: (1)102 × 98 ;(2)(y+2)(y-2)-(y-1)(y+5). 评析:1)巧妙的化为公式形式 ;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简案与详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教师运用系统方法,对学习行为目标、学生学习特征分析,学生学情分析、学习环境分析,、选择策略手段、制定教学流程、评价教学效果、以达到课堂最优化的编制教学预案的过程。 教案——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即教师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教案一般有表格式、描述式、画图式和画图加表格式课堂实录式,普通文本式等,主要体现怎么设计。 一、教案和教学设计的相同之处 1、两者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制定。 2、计划性:它们都是根据一堂课涉及的所有因素而设计的教学内容。为了保证教学目的的完成,一般老师都对教材进行过研究和钻研。 3、程序相同:对教材的钻研,确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选定教学过程的方式、课型、方法、教具、时间等。 二、区别 1、教案和教学设计上存在不同:教案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根据老师安排的教学内容进行学习、思考、模仿等过程。而教学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学情、智力等水平出发,学生学什么,老师教什么。所以两者的设计上刚好相反。教案一般多半以教材、教参为主,而教学设计把教学本身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虑,运用系统方法来设计、开发、运行、管理,即把课堂教学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使之成为具有最优,不但使学生学会所要求的知识,而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目标和价值观得到丰富。课堂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层次关系是不完全对等的 2、指导思想不同教案是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思想的体现,它的核心目的就是教师怎样讲好教学内容,使学生要掌握的所学知识,很重视对学生进行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却常常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导致的后果是便于学生的知识增长,但是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缺乏,很多学生缺乏创造力、思维不活跃、模仿能力强,不能体现现在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设计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

平方差公式教案(优质课一等奖)

八年级数学《15.2.1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桂平市西山一中覃娟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 运算. 2.在数学活动中建立平方差公式模型,感受数学公式的意义和作用。 3.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回顾思考: 1、多项式乘法法则: ( m + a )( n + b ) = m n + m b + a n + a b x+(a+b)x+ab 2、如果m=n,且都用 x 表示,那么上式就成为:(x+a)(x+b)=2 二、新课引入 1、计算下列各题,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 (1)(x+y)(x-y) (2)(2a+b)(2a-b) 2、教师提问:1)上述式中都有什么样的规律?

2)能不能用字母来表现它呢?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出教师提问. 3、师生共同归纳出平方差公式 2 2 ) )( (b a b a b a- = - + 4、师生共同探讨用面积说明平方差公式(课件演示图形). 5、师生共同分析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 6、练习: 判断下列式子可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 ①(a?b)(b?a) ;② (a+2b)(2b+a); ③-(a?b)(a+b) ;④ (-2x+y)(y?2x). 三、例题讲解 例1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 (5+6x)(5?6x); (2) (b+2a)(2a?b); (3) (-x+2y)(-x?2y). 评析:1)认清结构,找准a、b 2)运用平方差公式时,要紧扣公式的特征,找出相同的“项”和符号相反的“项”,然后应用公式; 例2:计算: (1)102 × 98 ;(2)(y+2)(y-2)-(y-1)(y+5). 评析:1)巧妙的化为公式形式 ; 2)只有符合公式才能应用公式,否则,只能应用多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四、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1、指出下列计算中的错误: (1) 2 2 1 ) 2 1 )( 2 1(x x x- = - +

专题四较复杂的和差倍问题教案

和差倍问题 专题简析: 前面我们学习了和倍、差倍、和差三种应用题,有的题目需要通过转化而成为和倍、差倍、和差问题,这类问题叫做复杂的和差倍问题。 解答和差倍问题,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将题目进行合理的转化,从而将较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般和倍、差倍、和差应用题来解决。 例1.两箱茶叶共重96千克,如果从甲箱取出12千克放入乙箱,那么乙箱的千克数是甲箱的3倍。两箱原来各有茶叶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由“两箱茶叶共重96千克,如果从甲箱取出12千克放入乙箱,那么乙箱的千克数是甲箱的3倍”可求出现在甲箱中有茶叶96÷(1+3)=24千克。由此可求出甲箱原来有茶叶24+12=36千克,乙箱原来有茶叶96-36=60千克。 练习一 1.书架的上、下两层共有书180本,如果从上层取下15本放入下层,那么下层的本数正好是上层的2倍。两层原来各有书多少本? 解:上层:180÷(2+1)=180÷3=60(本), 上层原有:60+15=75(本), 下层原有:180-75=105(本), 答:上层原来有75本书,下层原来有105本书. 2.某畜牧场共有绵羊和山羊3561只,后来卖了60只绵羊,又买来山羊100只,现在绵羊的只数比山羊的2倍多1只。原来绵羊和山羊各有多少只? 解析:把现在山羊的只数看作1份,绵羊的只数就是2份+1只。 现在山羊有:(3561-60+100-1)÷(1+2)=1200(只) 原来山羊有:1200-100=1100(只) 原来绵羊有:3561-1100=2461(只) 例2.某工厂一、二、三车间共有工人280人,第一车间比第二车间多10人,第二车间比第三车间多15人。三个 车间各有工人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这是多量的和差问题,解题的时候确定的标准不同,解法也就不同。如果以第二车间的人数为标准,第一车间减少10人,第三车间增加15人,那么280-10+15=285人是第二车间人数的3倍,由此可以求出第二车间有285÷3=95人,第一车间有95+10=105人,第三车间有95-15=80人。 练习二 1.一个三层书架共放书168本,上层比中层多12本,下层比中层少6本。三层各放书多少本? 2.四个数的和是152,第一个数比第二个数多16,比第三个数多20,比第四个数少12。第一个数和第四个数是多少? 例3.两个数相除,商是4,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24。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从124里去掉商,是124-4=120,它是除数的1+4=5倍,除数是120÷5=24,被除数是24×4=94。 练习三 1.在一个除法算式中,被除数、除数、商的和是123。已知商是3,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2.两个数相除,商是17,余数是8,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的和是501,求被除数和除数是多少。 例4:甲的存款是乙的4倍,如果甲取出110元,乙存入110元,那么乙的存款是甲的3倍。甲、乙原来各有存款多少元? 分析与解答:由“乙存入110元,甲取出110元”,可知乙存入110元后相当于甲存款数的3倍,取出110×3=330元;而由甲的存款是乙的4倍,可知甲原有存款的3倍相当于乙原有存款的4×3=12倍,乙现在存入110元后相当于甲原有的12倍,取110×3=330元,所以,330+110=440元,相当于乙原有的12-1=11倍。所以,乙原有存款440÷11=40元,甲原有存款40×4=160元。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而在教学前进行的设计、规划等。 教学设计可以是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 一个课时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课时的设计,微观的设计。他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质量,每一节课的质量都能够达到,整个学期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整个学年、学段的质量就能够达到,所以,一个科室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是针对一个内容单元进行的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师相对较微观的教学设计,它需要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课时的计划安排,例题与习题的选取,现代化教学设备与教具、课件的配置的内容 一个学年的教学设计与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是较宏观的设计。他主要是针对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期的教学设计的。设计的内容包括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进度、课外活动和教学研究的安排、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整合等,只是集中于学年或学期。它是由本年级的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制订的。 一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最宏观的教学设计。它是针对整个学段的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当地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由全体本学科的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共同制订的。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的确定、学生学习

的指导、本学段的教学计划、本学科课外活动的安排、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师的教学研究、培训进修等。 一、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材使用版本,第几册第几单元第几课,主要学习内容简介。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 三、设计思想:主要描述教学过程中模拟实践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五、教学的重难点:描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过程:具体说明教学各个教学环节安排,重难点的处理,教与学双边活动安排 七,教学反思和评价:目标是否达到;情境创设是否得当;教学过程是否流畅;重难点是否突出;师生互动是否有效;学生个体差异是否得到尊重;教学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发展;教学中存在什么困惑等等; 二、教学设计与编写教案的异同点 1、它们的不同点有: ⑴教学设计从整体入手对教学进行规划,如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样展开教学过程等;编写教案则更多地考虑具体内容与细节。 ⑵教学设计是原则性的、指导性的和纲领性的,它适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教案通常是针对一个班级或一类学生撰写的,他的适用范围较窄。 ⑶教学设计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要对其进行加工、创造,适用具体化,

《“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

《“和倍”“差倍”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41~42页例6及有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会通过线段图明白得题意,并按照关键句弄清数量关系设未知数,能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实际咨询题,明白得解答思路,把握解题方法。 2.从解题过程中切实明白得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提升学生列方程解决咨询题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3.让学生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咨询题,感悟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实际咨询题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咨询题、解决咨询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实际咨询题,明白得解题思路,把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会设未知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咨询题 1.按照题意,写出关系式。 (1)白兔的只数是灰兔的; (2)美术小组的人数是航模小组的; (3)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 (4)男生人数是女生的一半。 2.按照线段图,列出方程 想一想:线段图相同,列出的方程什么缘故不同?

你什么缘故如此列方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两幅线段图中甲和乙的关系吗? 3.教师讲明: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那个数”的实际咨询题。 【设计意图】预备题的设置,是从学生已有知识体会动身的。一方面复习了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和如何列方程,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为后面环节的对比分析、沟通联系做好铺垫。 二、探究交流,解决咨询题 (一)出示例6 1.课件出示例6图片。 2.提咨询,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1)明白了我们班全场的总得分; (2)明白了下半场得分是上半场的。 3.想一想,按照已有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咨询题? 引导学生提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4.请学生概括图片信息,编出完整的应用题。 引导学生概括:六(1)班参加篮球竞赛,全场得分为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六(1)班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要紧是在例题情形中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明确例题中的已知条件与咨询题,为后面的解答做好铺垫。 (二)解答例题 1.画线段图。 (1)按照题意,请学生把线段图画在草稿本上,其中一个学生黑板上板演。

《平方差公式》第一课时优秀教案

平方差公式(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能力训练要求 1.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能用符号表达,从而体会数学语言的简捷美. ●教学重点 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 用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方法 探究与讲练相结合. 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规律,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用符号证明这个规律,并探索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点,在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中学会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四张 第一张:做一做,记作(§1.7.1 A) 第二张:例1,记作(§1.7.1 B) 第三张:例2,记作(§1.7.1 C) 第四张:练一练,记作(§1.7.1 D) ●教学过程 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01×1999;(2)992-1

[生]可以.在(1)中2001×1999=(2000+1)(2000-1)=20002-2000+2000-1×1=20002-12=4000000-1=3999999,在(2)中992-1=(100-1)2-1=(100-1)(100-1)-1=1002-100-100+1-1=10000-200=9800. [师]很好!我们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将(1)(2)中的2001,1999,99化成为整千整百的运算,从而使运算很简便.我们不妨观察第(1)题,2001和1999,一个比2000大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和,一个比2000小1,于是可写成2000与1的差,所以2001×1999就是2000与1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即(2000+1)(2000-1);再观察利用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为:20002-12,恰为这两个数2000与1的平方差.即 (2000+1)(2000-1)=20002-12. 那么其他满足这个特点的运算是否也有类似的结果呢? 我们不妨看下面的做一做. Ⅱ.使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归纳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和符号表示其规律 [师]出示投影片(§1.7.1 A) 做一做:计算下列各题: (1)(x+2)(x-2); (2)(1+3a)(1-3a); (3)(x+5y)(x-5y); (4)(y+3z)(y-3z). 观察以上算式,你发现什么规律?运算出结果,你又发现什么规律?再举两例验证你的发现? [生]上面四个算式都是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 [生]上面四个算式每个因式都是两项. [生]除上面两个同学说的以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是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例如:算式(1)是“x”与“2”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2)是“1”与“3a”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算式(3)是“x”与“5y”的和与差的积;算式(4)是“y”与“3z”这两个数的和与差的积. [师]我们观察出了算式的结构特点.像这样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它们

《和倍差倍问题》教案

第七课时“和倍”“差倍”问题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1~42页例6及相应练习。本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用这个知识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二)核心能力 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三)学习目标 1. 通过线段图理解题意,会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能正确写出等量关系式。 2. 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会熟练地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这一类实际问题。 3.通过对生活中的有关数学信息予以选择、加工,进而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重点 熟练掌握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学习难点 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 (六)配套资源 《“和倍”“差倍”问题》名师教学课件、随堂小测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根据线段图,列出方程。

① ② (2)想一想:线段图相同,列出的方程为什么不同? (二)课堂设计 1.交流预习任务,引入课题 交流所列方程。 师:你为什么这样列方程?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两幅线段图中甲和乙的关系吗? 师: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解决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题的设置,是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的。一方面复习了找单位“1”、分析数量关系和如何列方程,分解了本课的重难点;另一方面,为后面环节的对比分析、沟通联系做好铺垫。】 2. 问题探究 (1)阅读与理解 出示例题6图片。 ①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条件。 ②想一想,根据已有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 ③请学生概括图片信息,编出完整的应用题。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在例题情景中培养学生捕捉信息和语言概括的能力,明确例题中的已知条件与问题,为后面的解答做好铺垫。考查目标2】(2)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 ①根据数量关系,试画出线段图。

和倍问题·教案

和倍问题第一讲 一、兴趣导入(Topic-in): 趣味分享 麒麟飞到北极变什么啊?答案:冰激凌 世界上什么鸡跑的快?答案:肯德鸡块 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梅花(没花) 又一片大草地(植物)答案:野梅花 来了一群羊(水果)答案:草莓 来了一群狼(水果)答案:杨梅 来了一群狮子(体坛名将)答案:郎平 什么动物最没有方向感?答案:麋鹿(迷路) 二、学前测试(Testing): 问答题(口答) 1、有三块布料一共190米,第二块比第一块长20米,第三块比第二块长30米.每块布料各长多少米? 【解析】先画线段图,从线段图可以看出,以第一块为标准,第二块减少20米,第三块减少203050 += (米),总和减少205070 -=(米).120米相当于第一块布料长的3倍, += (米),即19070120 求出第一块布料的长度,第二块、第三块就可以求出. ⑴第一块布料长度的3倍是:190202030120 () (米) -++= ⑵第一块布料的长度是:120340 ÷=(米) ⑶第二块布料的长度是:402060 +=(米) ⑷第三块布料的长度是:603090 +=(米) 三、知识讲解(Teaching): 基础知识 和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以及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解答此类应用题时要根据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和问题,画出线段图,使数量关系一目了然,从而找出解题规律,正确迅速地列式解答。 和倍问题的特点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大数是小数的几倍,要求两个数,一般是把较小数看作1倍数,大数就是几倍数,这样就可知总和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了,可求出小数,再求大数. 和倍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是: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或和一小数=大数 如果要求两个数的差,要先求1份数: l份数×(倍数-1)=两数差. 解决和倍问题,关键是学会画线段图,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弄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例 1】根据线段图列式: 【解析】列式:28(31)7 ÷+=(米) 【例 2】有两盘苹果,如果从第一盘中拿2个放到第二个盘里,那么两盘的苹果数相同(条件A);如果从第二个盘中拿2个放到第一盘里,那么第一盘的苹果数是第

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14.2.1平方差公式》教学设计 明水二中刘培国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14.2乘法公式”(第一课时) 内容解析 《平方差公式》是在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列简单的代数式、一次方程及不等式、整式的加减及整式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项式乘法之后,自然过渡到具有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的乘法,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的典型范例.对它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出了特殊的多项式乘法的简便算法,而且为以后的因式分解、分式的化简、二次根式中的分母有理化、解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完全平方公式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因此,平方差公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也具有很重要地位,是初中阶段的第一个公式.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全过程,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目标 1、经历平方差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归纳能力; 2、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3、会用几何图形说明公式的意义,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目标解析: 1、让学生经历“特例──归纳──猜想──验证──用数学符号表示”这一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推理能力、归纳能力,同时体会数学的简洁美、培养他们的合情推理和归纳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平方差公式产生的背景,理解平方差公式的意义,掌握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解决问题.在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公式的结构特征以及公式中字母的广泛含义,并在练习中,对发生的错误做具体分析,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