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试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刘海粟美术教育美学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一) 在历史的年轮刚为20世纪最后的一个十年划上句号的今天,回头考察一下这段历史,人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存在,都在这十年的现实舞台上拥有着自己的空间。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但是在80年代中后期整个社会文化情境的影响下,它迅速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被卷入了一场民族精神解放与文化革新运动,并在其中充当了急先锋。“它所思考、关注与批判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以往的所谓艺术问题,而是全部的文化社会问题。85运动不是关注如何建立和完善某个艺术流派和风格的问题,而是如何使艺术活动与全部的社会、文化共同进步的问题。因此,它对艺术的批判是同全部文化系统的批判连在一起的。”1](p.206) 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

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伤痕美术以写实再现“文革”现实为手段,突出它留给整个民族几代人的心理创伤。它抛弃了“文革美术”虚假的“高大全”和“红光亮”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的色调和细腻的笔触渲染记忆中的伤痛情感。程丛林的《1968年×月×日雪》、何多苓的《我们曾经唱过这支歌》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伤痕美术以有限的语言方式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的情感表现闸门,将美术引领到关注人性深层感受的方向上来。乡土自然主义的题材从“文革记忆”转向更宽泛的小人物生活和风土人情,愤懑、感伤的情绪让位于平静的人性慨叹和风景陶醉。其中以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和罗中立的《父亲》最为突出。与此同时,惟美画风在追求形式美、反对主题先行的旗帜下开始了对美术形式因素的张扬回归。袁运生的机场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吴冠中的江南小景、靳尚谊的人体、人物油画使美术语言形式因素得到极度的突出。其间伴随着“抽象”、“形式美”“艺术本体”的理论探讨,为新时期的美术形式和语言研究确立了地位。 至此,美术界开始走出在政治话语中充当工具的命运,呈现出按自治原则发展的趋势。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应该说,在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全过程中,语言的开掘尝试是一条显而易见的发展线索。在短短两三年内,当代美术

沧海人生—刘海粟传

石楠女1938年生安徽太湖县人中国作家胁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 作家协会安徽分会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传记小说《沧海人生刘海粟传》《画魂潘玉良传》《美神刘苇传》《寒柳柳如是传》 《从尼姑庵走上红地毯》《一代名优舒秀文》《回望人生路亚明的 艺术之旅》《石楠女性传记小说选》中篇小说集《弃妇》《晚晴》 散文集《爱之歌》和末结集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有百余篇其中长中短 篇小说及散文报告文学电影文学剧本曾获省级文学奖国家级刊物和省 级刊物最佳作品奖一等奖特等奖《沧海人生刘海粟传》是作者最 有代表性的力作 出版说明 本书系采用台湾地球出版社1994年的版本封面为原设计设计者洪光贤为了适应横排本的需要做了少许调整彩色照片全部为后加的这是一部传记小说著名传记作家石楠以挚热的情感描绘了刘海粟为中国新美术运动顽强奋斗的一生以及他的亲情友情爱情 刘海粟是我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是站在时

代前列的学贯中西艺通古今的一代艺术宗师他 17岁创办上海美专首倡人体模特儿和裸体画展为捍卫中国新美术的成长力搏群丑与大军阀孙传芳展开激烈论战他是位伟大的爱国者为了抗日救国只身赴南洋举办募捐画展屡遭日寇汉奸的迫害所得巨款悉数献给祖国他以不怀庆 赏爵禄不顾非誉巧拙的决心努力发扬传统画学介绍西方浪漫主义和 印象派的艺术理论融通结合创新立说为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西艺术 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美术史论的先驱他视艺术为生命虽磨难迭起毁誉丛生三度中风九死一生仍然顽强奋斗 拼搏不息九三高龄犹十上黄山纵笔挥洒他以长达三分之二以上世纪的辛勤劳动创作了无以计数的国画油画书法诗词艺术珍品把美奉于 社会他固然由于毅力而成为伟大可是也由于灾难而成为伟大他的百 年人生犹如他的笔底风云撼人心魄 编者 刘海粟传

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关键词:刘海粟美术教育美学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艺术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严格要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伦理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

参观刘海粟艺术馆有感

成功背后的那束光芒 同协部朱惠琴对于一个没有艺术气息的人来说,参观画展着实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走马观花式的快速浏览像完成任务亦或是喃喃自语假装在陶冶情操。但是走进刘海粟先生和他的夫人夏伊乔的画展却给人一种心广神怡、耳目一新的感觉,大是不同。 起始,我便了解到刘海粟夫妇的一生。首先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了。我相信年龄不是差距,22岁的年龄差让我感受更多的是相互支持相互理解和相互鼓励。爱情对于一个人的事业是很有影响的,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为他们的画增添了无穷无尽的色彩。与其说世界创造了刘海粟这样成功的画家,而夏伊乔夫人则是让这份成功熠熠生辉的光芒。通过欣赏,相对于刘海粟先生的画,我更喜欢夏伊乔夫人的画。因为颜色鲜艳的画更能带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鲜丽,是我对夏伊乔夫人画的总括。不枯燥不单一的颜色让人觉得舒心,她的画风从骨子里透着女子特有的风韵:纤柔、婉转又顽强。纤柔:是女子特有的气质,纤细而柔软;婉转:看着画中的风景仿佛一个窈窕女子在和你轻声细语的谈论着;顽强:并不与温婉冲突,那些苍劲有力的青松翠柏是最有力的代表。从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到南北朝范缜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都强调了形神的统一。“形神兼备”是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夏伊乔夫人的画不仅有了形神的完美结合,色彩的搭配更增添了一份视觉享受。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写道:“今以万物为师,以生

机为运,见一草一尊,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画的对象虽是极端复杂的,但复杂中蕴含着简单,变化多端中隐藏着规律。从夫人的《牡丹》到《四季花鸟图卷》对自然界反复观察研究,使其印于脑里,熟烂于胸中,而后才能倾泻而出,任意挥洒,才能“浅露造化秘”,最后达到“随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天地。 夏伊乔夫人是刘海粟先生的第四任妻子,他们在刘海粟先生人生最低落的时候结合了,生命最痛苦的文革阶段是夏伊乔夫人陪伴他一起度过的。夏伊乔夫人自始至终都无怨无悔地支持、理解和照顾着丈夫。没有人知道刘海粟先生这样的风流才子一生中到底爱过多少个女人,也无人知道他的爱到底停留在哪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拥有夏伊乔的刘海粟先生的后半生是幸福的,最后他用一个大写的“爱”表达了对妻子最大的感谢。正是夏伊乔这道最无私的光芒,照亮刘海粟先生成功路上最坚实的墙!

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浅析刘海粟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贡献 论文摘要: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中国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他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的贡献,在绘画上成就卓著,在美学思想和美术史论造诣上为中国现代绘画美学的开创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20世纪美术和美术教育的拓荒者、大师,刘海粟除以杰出的艺术成就彪炳画坛,又以其独特而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和美术史论造诣,为中国近代绘画美学和美术史论的开拓、发展做出了贡献。其中很多著作,观点新颖独到,详细而精确地论述了艺术的本质和艺术表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分析了艺术的标准与价值。刘海粟的理论在现代绘画美学上具有超越和创新精神,尤其是他所强调的艺术所具备的主观表现、艺术情感和艺术个性。 一、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做出杰出贡献 刘海粟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新美术教育的奠基人。1912年,刘海粟创办上海美专,也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前身。为了上海美专的生存发展,他多次向亲戚借钱,参加义卖资助办学,把香港画展中100万港币的画款全部捐献给南京艺术学院。刘海粟坚持走自己的教育之路,努力摆脱传统的学院主义的束缚,坚决反对禁锢学生的艺术思想,提倡个性发展。主张兼容并蓄,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他十分重视外出写生,强调艺术创作要尊重自然,贴近生活,师法造化。课堂上,他

严格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写生活动来深入了解自然世界,尊重客观,在对静物、人物和风景写生时,不能照搬原物,要根据自己当时的感受去灵活生动的表现它们。刘海粟始终坚持艺术实践,曾经多次上黄山写生,每次都把对黄山的不同感受都表现的淋漓尽致,以表达他心目中黄山的永恒之美。这就是至今仍值得我们钦佩的“黄山精神”。这精神就是尊重客观世界,结合主观表现,不断创新,突出个性。我们从他一系列的黄山作品中,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一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刘海粟首次倡导在中国使用人体写生,实行男女同校。他的关于人体艺术的美学思想精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在民国绘画美学史上有重大影响,为开创西方式的美术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倡导中西融合,注重创新和个性的发展 刘海粟倡导中西融合,反对“全部西化”。1929年刘海粟首次赴欧学习考察两年半。在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努力汲取西方绘画真谛,同时不忘介绍、宣传中国美术。他的油画作品能使人感受到一种中国气息,因为他把中国传统的国画元素运用其中,包括中国画的笔触,线条,表现形式等,所以他的油画作品风格独特,具有国画的意蕴。早年刘海粟的油画写生中明显带有中国画的笔画,如《前门》、《向日葵》、《休息》、《在此》等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国画,又是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巧妙地结合了油画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质感。尤其是刘海粟晚年的作品,形式新颖,主题突出,色彩强烈,突破了传统国画的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美术.doc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 景_美术论文 我们身心不宁。焦灼、躁动、急迫、喧嚣、臆想、梦呓,都不能使我们真正地凝结文化成果。还是要用真实的生命状态、深刻的内心感受和有效的创作方式去建构鲜活的精神世界。”[4]90年代初,新生代画家们的一句话——“画画就是画画,活儿要地道”,看似简单却能代表后继者对85新潮美术的反省和思考。90年代回归艺术本体、关注现实生活与当下感受、注重语言研磨的美术潮流正是这种反思的具体化。 二、物质生存方式的渐变及其影响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市场经济的全面展开和逐渐成熟使物质力量显示出人们始料不及的威力,金钱的作用开始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不仅家庭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挤满了各种十年前、五年前尚闻所未闻的便利机器,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研读、聚谈,而是涌上街头,加入花样不断翻新的娱乐洪流;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小说、哲学、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光怪陆离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罩住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中,悠然散淡的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

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金钱和物欲侵蚀着原本单纯的社会精神理想,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另一标尺;新事物新观念的不断涌现和冲击使原本单一刻板的道德戒条变得灵活宽容;曾经坚定地捍卫精神理想和文化价值的知识分子,随着社会地位被新一代经济弄潮儿的取代,肩上承载着的社会责任感也逐渐分崩离析。R.E 华纳曾说:“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文化的物质条件的进步;特别是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组织(这里指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经济、政治等活动)都限制着那一时期的文化的种种可能性。”[5](p.51)无论人们的主观意愿如何,有实质意义的精神迁移是在物质生存方式变更的基础上才会发生的。在90年代滚滚的物质热浪的蒸发下,此前做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的传统观念和古典情境,以及做为时代心灵的最后依凭的理想主义消失得无影无踪。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1.它改变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曾经高高在上进行精神训谕的先知美术不再有效,放下架子、回归生活,甚至充当感官娱乐的角色,是今日美术生效的必要前提。平民化,是90年代社会文化现实对美术的首要要求。这一要求影响了90年代美术的题材选择、语言方式及精神指向的尺度把握等诸多方面:日常琐屑生活场景及感受的大量入画,写实主义的回潮甚至泛滥,作品精神向度的浅表化,甚至某种程度的媚俗倾向的出现,都是现实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巫鸿教授访谈录 [美]巫鸿1,朱志荣2( 1.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及东亚语言文化系,伊利诺斯州芝加 637; 2.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24 按语:巫鸿( Wu Hung) 教授是著名的美术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早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1972 -1978 年间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书画组、金石组任职,1978 年回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就读于哈佛大学,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任教,于1994 年获终身教职,后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并于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兼任美国古根海姆( Guggenheim) 基金会研究员,是美国在中国美术史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和权威的学者。他在方法论上兼具中国传统美术史和美国美术史的研究方法的优点,重视人类学和美术学的跨学科融通,并且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方法论。他还致力于推动对中国当代美术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巫鸿教授著述甚丰,目前我们国内的三联书店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等出版社,迄今已翻译出版了他的《武梁祠: 中国古代画像艺术的思想性》、《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礼仪中的美术》、《时空中的美术》、《黄泉下的美术: 宏观中国古代墓葬》等学术专著十余种,对中国美术界、美学界和相关人文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鉴于此,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志荣博士于2011 年 5 月 5 日下午一点在美国芝加哥现场采访了巫鸿教授,并就美术史研究的方法等问题请巫鸿教授作了深入阐述。本刊欣闻此举,特地全文刊发本次访谈的相关内容,以期望学界在有关美术史、论研究领域与巫鸿教授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入的研究与对话,以使本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探讨更加细致、透彻。国民之魂,文以化之; 国家之神,文以铸之。学术为公,文以载道,站在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塑造国家艺术形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点上全力促进学术研讨的深入展开,既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同时也是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塑中华艺术精神,尽到《艺术百家》应有的责任和力量。 作者简介: [美]巫鸿,男,汉,北京人,1963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8 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攻读硕士学位,1980 -1987 年入哈佛大学攻读并获美术史学与人类学双博士学位,1994 年在哈佛大学人文学院美术史系获终身教职,后为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和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中国艺术史专业方向教授,并受聘芝加哥大学“斯德本特殊贡献教授”讲席教授,2000 年建立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朱志荣( 1961 -) ,男,汉,安徽天长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中华美学学会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研究方向: 美学,艺术理论。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 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

20世纪西方美术史家对中国山水画的谬见评析(一)4页

20世纪西方美术史家对中国山水画的谬见评析(一) 一切艺术家和艺术现象都是生存在一定的地域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环 境中的,这种状况在古代尤其如此。作为西方美术史家来研究和书写中国的美术史,首先要克服种种的思想、文化障碍。尽管美术作品是形象化的视觉艺术,但要真正理解也必须转换艺术观念和审美理想,要了解另一种艺术语言和表现系统。如此说来,西方史家在阐述中国美术史时出现偏差和谬见,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可以理解,但问题却不容忽视。本文所选定的七部单卷本世界美术史著作,均为20世纪西方著名美术史家所著,并有中译本,在中国流传甚广,被列为艺术史专业的必读或参考书目。七部单卷本美术史著作分别为: 1.《世界艺术史》,[法]艾黎?福尔著,张泽乾、张延风译,长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5月第一版。 2.《艺术史》,[法]热尔曼?巴赞著,刘明毅译,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 3.《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林夕校,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名《艺术的故事》,1992年第二版更名《艺术发展史》。 4.《世界美术史》,[英]休?昂纳、约翰?弗莱明著,毛君炎、李维琨、李建群、罗世平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1月第一版。 5.《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美]弗雷德?S?克莱纳、理查德?G?坦西、克里斯丁?J?玛米亚著,诸迪、周青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6.《艺术的历史》,[英]保罗?约翰逊著,黄中宪等译,世纪出版集团、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7.《艺术的历史》,[法]雅克?蒂利耶著,郭昌京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绘画是体现中国艺术精神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山水画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一些西方美术史学者对中国山水画的理解和评价就有明显问题:有的曲解中国山水画;有的不重视中国山水画,认为写实性人物画地位和成就高于中国山水画;有的只是照本宣科,并不了解中国山水画。福尔对中国绘画的理解是,绢画和自然毫不相关,心境才是最需要表现的内容。贡布里希认为中国山水画家的作画方式有危险性:画家不到户外写生,而是用参悟和凝神的方式进行学习,学习技巧以后才进行观摩,以此体会山水意境,然后根据自身体会将所见山水重新组织在绢本上写诗作画。保罗?约翰逊认为画人物、动物、花鸟、树、山水、全部涉及大自然,但并非不造假。雅克?蒂利耶认为,由于山水的非写实性,外国人只需欣赏,无需澄清。 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内涵,首先要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哲学基础。在中国绘画中,根据儒家、道教、佛教思想所创造出的山水画给人的感受完全不同。因此,要了解中国山水画就要首先分析出儒、道、佛的哪一家主要影响中国山水画的创作。对此,一些西方学者也深明个中道理,并表达了各自不同的观点。贡布里希就认为:“影响中国艺术的最重要的推动力恐怕来自另一个宗教,即佛教的影响”。与之相反,《加德纳的世界艺术史》的作者就认为佛教从未对中国艺术产生主要影响。客观地说,佛教思想的确对中国艺术产生过明显影响,但又难以说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影响力量。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历史与现状 20世纪中国音乐史也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一、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研究对象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区别:音乐史是指客观存在过的人类的音乐活动及其发展过程。音乐史学是音乐史学家以音乐历史为对象,进行专门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的目的 鉴往知来以史为鉴 探求历史的发展规律 ▲音乐史学:尽可能客观的描述人类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史学是通过尽可能客观的描述,或对其发展动因和结果的系统科学阐释,达到音乐文化传承、积累和传播的目的并使人们在不断完善和健全对音乐艺术发展途径的自我认识中,增强后人创造新的音乐文化的能力。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是对相去不远的音乐文化历史的研究,与当下的音乐文化发展进程具有更直接、密切的联系。因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就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具备特有的现实借鉴价值。 三、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的本体性征 ▲音乐史学是研究一定范围内音乐文化动态的发展过程。音乐史学的研究必须关注音乐文化历史展衍中的连续性。 ▲音乐本质上是音乐艺术史,音乐史学的主线无疑应当是人类在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中的历史发展过程。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一时期的音乐审美创造与审美实践相关的历史人物或现象作为研究对象。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展历史概述 陈聆群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在20世纪》这篇文章,对20世纪音乐史学发面具有重大影响。 20世纪中国音乐史学发源于20世纪初期 清末,有部分学者做了大量关于音乐的笔记,包括赴海外留学的

学生,他们最初的笔记是中国近代音乐史学研究的史料,正式成文是1936年李树化的《近代中国艺术发展史》。 20世纪3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了“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的任务。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上的反映”的观点。阐述了“五四”前后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特点,并对中国文化战线发展历程作了具体的评论。 20世纪40年代新音乐运动史研究的直接影响: 1、确立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指导思想,以及用“新”“旧”的准阶级分析的标准,对音乐现象、人物和作品进行甄别的方法。 2、通过初步开展的“新音乐运动史”的教学,将教学与史学研究进行了较早的联系。 3、对20世纪四十年代前的史料作了一定程度的汇集。 中国音乐史学学科的真正建立在1957年至1958年间。1957年中国音乐家协会组织的一个小组,提出了“中国近代音乐史纲”。随后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各自建立了研究小组,开始了史料调查、搜集和整理工作,并制定教学大纲草案。 在“大跃进”年代,人们鼓足干劲争上游,在1959年先后形成书稿大概有四部,都为油印本。一部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李铨民为组长,汪毓和为副组长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编写组,编写成果有:黄翔鹏、主编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稿》一共为五编。还有一部较为重要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一共20册。这一小组由于学术观点的不同,汪毓和根据自己的观点又编写了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上海音乐学院以陈聆群教授为主的音乐组编写了《中国现代音乐史纲》;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刘再生老师编写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讲义》。 1961年,在北京(香山)召开了由文化部音乐教材编写组组织

刘海粟字画印作品欣赏

刘海粟字画印作品欣赏 刘海粟夏伊乔夫妇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远在汉代,诗人已有此感慨。由来人生奄忽,世路坎坷,到达期颐之年,就是生命的饱和点,好比林间花满,天心月圆,昆仑头白,沧海潮生。如果生命历程有声有色,那就更是尘世罕见的人瑞了。 历史的主角是人,人寿有限,历史绵绵无尽期。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能以有涯逐无涯,有限孕无限。德无量,艺无垠,如日长辉,如月长明,此之谓不朽,也就是历史运行的履带。 海粟老人享年九十又九,平生经历,山高水长。回首神州百年,历史转轨,天地激变,欧风美雨挟雷霆以俱来,内忧外患如水火之深炽,古老中国世代绵延固若金汤的意识形态堡垒,也不能不发生震荡。“五四”这一场思想原子弹爆炸,标志着中国现代化长征由此解缆启碇。海翁那时风华正茂,意气凌云,以“艺术叛徒”的恣度驰骋豕突,为新兴艺术开山,为美术教育奠基,兴衰拔俗,引人瞩目。治白话文学史,不能无胡适、陈独秀;治新文学史,不能无鲁迅;治新电影史,不能无夏衍;治新美术史,不能无刘海粟。 蔡元培先生一代伟人,盛德情操,崇高朴厚,当夜气如

磐,封建专制尘封中国之年,揭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倡言美育的重要,以为美感的普遍性足以冶人性偏枯狭隘,美学的超越性足以破世俗生死利害。海翁青年时代即受知于蔡氏,皈依美育理想,躬亲实践,耄耋不渝,成生死忘年交。他纵横艺坛学海,革故鼎新,惊世骇俗。笔下兼擅中西,不论国画、油画,雄奇奔放,不可羁勒。郭熙《林泉高致》画意篇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达·芬奇《笔记》说画是“哑巴诗”、诗是“瞎子画”;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篇说“书画异名而同体”;唐寅《论画用笔用墨》说“工画如楷书,写意如草圣”,“世之善书者多善画”。海翁一身三绝,诗词书法同样造诣精深,只是常为画名所掩。他更以拓荒者的开创精神、宏远识力,创作与理论比翼齐飞,著述之富,眼界之宽,在美术界无出其右。他把西方现代派诸雄迎来中土,又把中国六法传统传播西方,交汇沟通,而标举“艺术为生命和人格表现”的独创精神,一以贯之。 海翁画如其人,艺如其品,历经霜雪而不减松柏之姿。壮年历游西欧诸邦,一面埋头砥砺,遍临提香、伦勃朗、米勒、塞尚杰作,一面巡回讲学,并举行中国现代画展。滞留巴黎期间,野兽派巨子马蒂斯、立体派鼻祖毕加索曾与交游,也是与傅雷、梁宗岱订交之始。归国以后,就聘请傅雷合作共事。从来才多见忌,名高招榜,剔瑕求疵者固然不少,政治灾难更为磨人。早在20年代,即以倡导人体写生而被责

现代杰出画家刘海粟简介

现代杰出画家刘海粟简介 刘海粟(1896-1994),名槃,字季芳,号海翁。汉族,江苏常州人。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现代杰出画家刘海粟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刘海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刘海粟曾开设的人体写生课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此后,刘海粟成为世人口中“三大文妖”之一。 刘海粟是江苏常州人,生于1986年,卒于1994年。刘海粟自幼喜欢绘画,为了在美术领域有建树,刘海粟一直在学校学习绘画知识。1912年时,刘海粟和乌始光等人在上海开办了美术学院,如今已成为山海美术专科学校。刘海粟开办学校之后,他担任校长一职,并提倡男女学生同校。值得一提的是,刘海粟是中国史上第一位首次提出男女同校并实行的校长。 从刘海粟生活的年代看,他所接受的绘画知识,大多与西洋画有关。刘海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他在学校开创了人体写生,这一件事将刘海粟推上了舆论风尖。但是刘海粟不畏流言蜚语,他决心将人体写生课进行到底。1918年,刘海粟在北京大学开设自己第一次画展,并获得了蔡元培和郭沫若的高度评价。1929年,刘海粟在蔡元培的帮助下,他前往欧洲各地考察美术史,这件事也成为刘海粟命运的转折点。

刘海粟前后共花费两年多时间,前往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学习美术画作。刘海粟受到西方美术影响,期间创作了三百多幅作品,曾经两次入选秋季沙龙。刘海粟回国后,一直致力于美术创作,他晚年作品,大多以静物为主,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刘海粟92岁再度人体写生《裸女图》是刘海粟92岁再度人体写生的作品,此画一出引起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1912年,刘海粟和朋友创办了美术专科学院,两年之后,刘海粟开办了人体写真课程。当时,刘海粟成为世人批判的对象,并称呼他为“上海三大文妖”之一。 1981年,刘海粟在香港开办画展,并在陈学书的画室中讲解人体写真技巧。当时,刘海粟曾说,自己已经五十多年没有画过人体写真了,想起被世人批判时,刘海粟至今思潮涌动。1987年,刘海粟时年92岁,此时刘海粟在新加坡生活。6月27日时,刘海粟再次拿起画笔,再度进行人体写生。刘海粟酣畅淋漓地完成人体写生画作《裸女图》,一时成为绘画界瞩目的焦点。从时间来看,刘海92岁再度人体写生,已距离上次人体写真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从刘海粟娴熟的手法来看,他的绘画技艺越来越高超了。 说起《裸女图》时,自然就会联想到刘海粟曾经广受争议的模特事件。1914年,刘海粟因创办美术专科学院已经花光了多年积蓄,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购买教材,为了让学生从西方绘画技巧中得到绘画技巧,刘海粟大胆的采用了人体模特教学法,所以刘海粟92岁再度人体写生。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资料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1. 画像石(砖):是指汉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装饰绘画性雕刻.是指汉代豪族祠堂和陵墓地面建筑石阙、享祠碑的壁面上以及墓室表面的砖石上的装饰绘画性雕刻。 2. 黑陶①黑陶工业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工艺美术取得的杰出成就之一。②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常有发现。③其烧制工艺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④其中山东龙山文化黑陶中的蛋壳陶以黑、光、亮、薄而著称于世。 3. 彩陶①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美术中。② 是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赭石和氧化锰做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使橙红色胎地呈现各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的高度统一。③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是彩陶的杰出代表。 4. 人面鱼纹彩陶盆①西安半坡②仰韶文化③图案装饰于陶盆内壁,展现人面与鱼的简练造型和生动组合④图案被认为与半坡氏族的原始信仰有关⑤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绘画杰作和典型器物 5. C 形玉雕龙①1971 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它拉村遗址

出土②红山文化玉器的杰出代表③玉龙为墨绿色软玉制成,龙身光泽,蜷曲如勾,龙首做猪嘴形,长吻修目④是目前发现的体形最大,制作最精,形态最逼真,年代也最久远的碧玉龙形象 6. 泥塑女神像① 出土于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②头像与真人等大,似为全身像的头部。塑像面呈方圆形,颧骨突出,平鼻阔嘴,眼角高挑,眼窝内嵌圆形玉片,目光深邃,具有神秘感③塑造技术成熟,水平高超,令人叹为观止,其内涵当与原始巫术或信仰有关,是生殖女神和丰收女神的象征7. 舞蹈纹彩陶盆①中国原始美术中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 的杰作,出土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②内壁画着原始人舞蹈的图像,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了氏族成员分组围猎野兽的场景,也有人认为是载歌载舞庆祝丰收或祭祀神灵。③在技法上,这件作品紧紧抓住人物的动态和整齐的队形,以极其精练的笔墨进行描绘富有抒情的意念。8. 饕餮纹①也叫兽面纹②是流行于商周时期一种青铜器纹饰。③基本特征为双目圆睁,阔口隆鼻,头上多有一对变化多端的犄角,或更有獠牙利爪,多数兽面纹的两旁还有对称展开的兽体身躯。④这种纹样实际上把各种动物头部的正面形象以夸张和象征的手法综合起来,往往难以判定为何种动物,故称兽面纹。⑤常饰于器物的腹部、颈下等重要部位作为主题纹样,西周中期后逐渐衰落。

中国美术史试题及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中国美术史青铜艺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 A )。 A、礼器 B、乐器 C、兵器 D、车马器 2、秦陵兵马俑三号坑设计的是( C )。 A、主题部队 B、混合部分 C、军事指挥部 D、弩兵 3、创造“秀骨清象”风格的画家是( C )。 A、曹不兴 B、卫协 C、陆探微 D、张僧繇 4、开创我国青绿山水端绪的作品是( A ) A、游春图 B、江帆楼阁图 C、明皇幸蜀图 D、千里江山图 5、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敞肩拱桥是( A ) A、安济桥 B、广济桥 C、宝带桥 D、安平桥 6、宋代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的画家是( b ) A、李成 B、范宽 C、许道宁 D、郭熙 7、元代学识深厚的少数民族画家是( C ) A、钱选 B、李衎 C、高克恭 D、王渊 8、明代擅长“易园以方,易整以散”装饰手法的画家是( A ) A、陈洪绶 B、崔子忠 C、丁云鹤 D、吴彬 9、瓷器中的“粉彩”出现于( C ) A、嘉靖时期 B、万历时期 C、康熙时期 D、雍正时期 10、《点石斋画报》的主要执笔人是( A ) A、吴有如 B、郑曼陀 C、张聿光 D、马星驰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A 2、C 3、C 4、A 5、D 6、B 7、C 8、A 9、C10、A 二、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0分) 1、黄河流域半坡彩陶纹饰最多的是( D ) A、兽面纹 B、凤鸟纹 C、几何纹 D、鱼纹 2、秦汉时代表**仪登第的建筑物是( A ) A、门阙 B、墓表 C、享堂 D、坞壁 3、首先提出“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一绘画功能的是( B ) A、顾恺之《画云台山记》 B、谢赫《画品》 C、宗炳《画山水序》 D、王微《叙画》 4、我国第一部绘画断代史著作是( B ) A、历代名画记 B、唐朝名画录 C、贞观公私画史 D、续画品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方法 朱志荣:陈寅恪将王国维的考古与文献相互参证归纳为二重证据法,在中国大陆产生了广泛影响。您认为中国美术史研究应当如何利用考古发现? 巫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王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在史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我们应该注意,文献研究主要是研究古代遗留下的书籍,考古学则研究出土的文物。王国维当时研究注重的主要是文字材料,也就是文献文字。他所谓的考古因此基本上指的是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还有青铜铭文等材料。他想通过二重证据的考证,得出一个历史研究的更为可信的结论。这些结论一般都是和历史事实相关的,比如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历史人物行为等。 用两种方法互证,这在中国近代学术研究中非常重要,在今天也很重要。但是一百年之后再来看二重证据法,我们会发现它给人以一种现代性的思维启示:一个结论不是一个证据就可以论证的,而需要多重视角的检验。虽然王国维当时只提出二重视角,但这种学说已经显示出多重视角的潜能二重可以发展到三重,也可以发展到四重。现在我们看问题就不只二重了,这种新的思考和王国维、陈寅恪的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说二重证据法主要还是作为史学研究的方法,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就更多了,学者们对美术史、文化史等历史书本以外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兴趣。作为证据的考古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如果说过去所说的考古证据主要还是甲骨文、铭文一类,现在由考古提供的证据种类就多多了,比如城市空间、实物、中西文化交流、人的审美习惯等。虽然历史考据在我们现在的研究中仍然很重要,但除此之外历史研究中还有很多别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仅靠文字材料是不能够完全说清楚的。比如说如果要研究古人的审美习惯,除了文字材料,我们还要使用器物、图像、墓葬等材料,所有这些都有证据意义。 所以,在精神上我们还是要继承两位先生的二重或者多重证据法。但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是证据,什么东西可以构成证据;另一个是:使用证据想要证明的是什么。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 朱志荣: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要运用和借鉴考古学的成果。您认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时候,应当如何使用历史材料和文学材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巫鸿:我刚才已经提到一点。美术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视觉问题、看的问题、美感的问题,也涉及到物质性的问题,比如艺术品的材料构成、空间等。中国历史考古学中,墓葬是一个重要部分。墓葬里面有很多器物、图像对这些个体进行研究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方法。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墓葬内的空间安排和一些消失了的东西,比如当时摆的食物、香料、灯火等。这些东西在考古中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可以根据其留下的痕迹、空间安排,重构当时的视觉或者物质的环境。 考古学者有自己的一套学术规范,比如如何发掘、如何记录等。如果有些材料不属于这种研究重心的话,他们就不一定记录了。特别是如果对象牵扯到墓葬设计者的主体感觉、审美感觉、世界观等内容的时候,就比较难于进入考古报告。还有,如果对有些东西无法进行直接的考古分类的时候,比如空间考古报告也容易忽略。但是这些信息对美术史研究却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在考古发掘和记录的时候,由美术史学者和考古学者进行学术互动。 朱志荣:在美术史研究中如何利用重构的方法分析材料? 巫鸿:对历史状况的重构现在变成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或目的。这和历史研究的学术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在西方。现在的历史研究,已经从研究一个重要人物和宏大历史事件转移到更为具体的、空间的和物质性的向度。甚至在研究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和他的整个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不像原来那样做著名人物的传记性研究。 这种史学转向在近些年中对美术史的影响非常大。我在《武梁祠》一书里面对以前的汉画研究做了一个梳理,想看看不同时代的学者是怎么看问题的。经过这种研究我发现,开始

美术鉴赏 徐悲鸿和刘海粟

徐悲鸿和刘海粟的艺术影响力浅谈 1徐悲鸿和刘海粟生平简介 徐悲鸿(1895~1953年),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先后留日、法,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徐悲鸿凭藉着他的天才智慧、坚毅的精神和毕生的努力,成为近现代中国画坛上少有的能够全面掌握东西方绘画技法的艺术大师。 而同为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1896-1994年),生于江苏省常州。自幼酷爱书画,首创男女同校,采用人体模特儿和旅行写生,被责骂为“艺术叛徒”,但得蔡元培等学者支持。他也是我国当代艺术大师、近代美术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擅长于中国画、油画和书法,对鉴赏、艺术史亦有很深的造诣。 差不多在整个20世纪,刘海粟先生以他的一生投身于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开拓和新美术运动的实践,为中华民族艺术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综观他的一切艺术活动,都由他的美术思想所指引。 2徐悲鸿和刘海粟对中国绘画教育的影响 2.1徐悲鸿和刘海粟的绘画艺术特点 徐悲鸿的作品,无论是油画、国画还是素描,在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画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义的光与色的表现与古典主义严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结合。在素描方面,徐悲鸿成绩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绘画训练的习作,为他的国画和油画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同时又是具有欣赏和研究价值的艺术品。徐悲鸿是国画创新的艺术实践者,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基础上第一个把欧洲古典现实主义的技法融入到国画创作中,创制了富有时代感的新国画。以人们熟知的画家的马画为例,从这类作品中既能欣赏到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观察到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他引入了写实手法,倡导的现实主义美术思想,其代表性作品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主题,表现善的道德观念,寄寓进步的政治含义。 而在中国现代画家中,刘海栗走的是一条中西融合的艺术路子。他受石涛、八大山人画风影响颇深,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笔墨功力。他系统学习和研究了西方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的绘画艺术,对莫奈、梵高等人的体会与心得尤深。他长期致力于将中国传统笔墨技艺与西方现代光色技法融会贯通,努力探索一种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绘画语言。刘海粟的黄山画是这种探索的具体体现,也是这种探索的艺术结晶。 2.2对美术教育目的的认识 徐悲鸿学有所成后,在32岁这一年回到中国,开始在国内投身于美术教育工作,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他参与了田汉、欧阳予倩组织的“南国社”,积极倡导“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国精神”。他陆续创作出取材于历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绘画,这些画作借古喻今,观者从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画家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之情。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在担任工作的同时,仍笔耕不辍地进行创作,满腔热情地描绘新中国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意在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劳动精神,起到了积极鼓舞的作用。 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其中不乏我国近现代很多大师,像李可染,吴作人,傅抱石等,他们都是在徐悲鸿的引荐下不断为人所知。可以说,徐悲鸿是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伯乐,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而刘海粟,从80多年来他为中国美术事业而奋斗的历史看,在动荡不安和极其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他之所以能始终掌握前进的方向和具有顽强的拼搏的力量,就是因为他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人生目标,这就是"美育救国"。蔡元培首倡"美育",年轻的刘海粟深受其影响。早在1912年他17岁和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时就有了这一十分牢固的办学指导思想 把美术的作用与国家的兴亡和人民的觉醒以及自己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这正是一种强烈的与爱国主义相结合的美术思想,在当时的青年美术家中颇为突出。 刘海粟对美术的理解与别人不同,他认为美术应是广义的:美术不仅是绘画、雕塑和实用美术,还要包括工艺音乐和美术教育。他说:"美术可算是艺术科的总称,图画可以当作美术,音乐、工艺也是可以叫作美术的。"他把音乐列入美术,实际上是在办学过程中把音乐归到美育范围中来,并称之谓"时间美术",而把图画称作"平面美术",雕塑和工艺称为"立体美术"。 另外,刘海粟为了实行他要求的"民众的艺术化"和反对少数人"擅艺术的特权"以及提倡"人人得培养其艺术之感受力"的主张,并以"教育尤必归宿于实用",面向社会,使更多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在学校首先实行男女同学兼收,废除考试制,采用成绩考查法、科目兼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