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描和花鸟画的基本构图方法

白描和花鸟画的基本构图方法
白描和花鸟画的基本构图方法

白描和花鸟画的基本构图方法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白画”的发展。以线勾描物象表现其形神,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花卉和人物画。在文学创作中,以简练的笔墨,刻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加烘托者,也称“白描”。

中国花鸟画主要以折枝花卉的形式规划画面,以小见大,塑造典型的自然空间。花鸟画应如何处理构图呢?以文章作比喻,就是要处理好“起”、“承”、“开”、“合”这几个阶段。下面我们就以王雪涛的《梅花喜鹊图》构图处理,来了解画面章法的处理。

《梅花喜鹊图》中梅花是主体部分,自下而上在画面中的表现经过了几个阶段:起——由右下方近角处,粗干的梅枝和细干的山茶一并发干;承——承前启后,取弧形顺势向上,引发花枝;开——梅枝与山茶左右展开,花繁叶茂,且有回首双鹊,热闹非凡;合——主干引发向上急向右转,一喜鹊俯身转回,首与左面的双鹤相应,俯身又与右下角昂首的喜鹊相迎,于是整个画面达到应合统一。

由于画面的尺幅大小和表现景物的不同,所以“起”、“承”、“开”、“合”,各部也应有繁简、强弱的差异,以使整体协调。特别是较大的画面,还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阶段变化,这样画面就能显得充实。其中“开”、“合”更是关键。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对此曾有精辟的分析:“千岩万壑,几令浏览不尽。然作时只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有起结也。至其中间虚处,承接处,发挥处,脱略处,隐匿处,一一合法,如东坡长文,累万余言,读者犹恐易尽,乃是此法。于是会得,方可作寻丈大幅。”

十八描【资料】

2012-11-20 12:23:47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外形平直、挺成,形如琴弦,故名。描法特点《点石斋丛画》:“用正锋,腕中无怒降,要心手相应,如琴弦乱不断。”清·王瀛:“用中锋悬腕笔法,须留得住,如颇笔皴法,心中相应不乱。”迮朗:“行笔如莼,直而朗涧,周举所造也”等多种。此描法适合于表现丝绢质地垂降衣纹。

三、铁线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笔方硬,是最常见的描法之一。转折处方硬有力,直线硬折,似铁丝弄弯的形态。用笔中锋,顿笔也是圆头。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是一种没有粗细变化,遒劲有力的圆笔线条,由铁线描钩勒成形的衣纹线条常常稠叠下坠,有若“曹衣出水”。清·王瀛:“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四、混描:基本上是一种写意画法。先用浓墨皴衣纹,墨未干时,间以浓墨,讲“浓破淡”的墨法变化。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描法之一。见于古代人物画中,后人据其描法特点命名。画法是先以淡墨钩衣纹褶,继而以浓墨醒之,最后用赭石复勾,使其深厚。清·迮朗说:“随笔勾描。”意谓钩描之随意性,能增强线条的生动感。张瞿的《题壁图》是此种描法代表作。

五、曹衣描:即为曹衣出水描的简称。来自于西域的画家曹仲达,其画佛像衣纹下垂、繁密,贴身如出水状,故称“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罗艺术的影响,用笔细而下垂,成圆弧状,讲求线之间的疏密排列变化。

六、钉头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线描方法。叶顿头大,而顿时由于大的转笔,行笔方折多,转笔时线条加粗如同兰叶描,收笔尖而细。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起笔及收尾形似钉头与鼠尾,故名。传统人物画重要技法之一。其特点,在起笔时须顿笔,收笔时渐提渐收。清·王瀛说:“钉头鼠尾描,画有大兰叶、小兰叶两种描法,如写兰叶法。”《夷门广牍》:“此描法首创于北宋武洞清。”宋·李唐作《炙艾图》衣纹线条,用中锋劲利笔法,线形前肥后锐,出锋不可削薄;清·任伯年的《风尘三侠》衣纹线条更逼肖此种描法。又,丁为“钉”的古字。因此钉头鼠尾描也写作丁头鼠尾描。明代汪砢玉在《珊瑚网》中将其中钉头鼠尾作钉头鼠尾描,撅头丁作撅头描,其余同。

七、橛头钉描:秃笔线描,是一种写意笔法,马远、夏圭多用之。顿头大而方,侧锋入笔,有“斧劈皴”之笔意。线条粗而有力。

八、马蝗描:马和之用之。近似兰叶描,顿头大,行笔曲折柔软,但很有力。

九、折芦描:用笔粗,而转折多为直角,折笔时顿头方而大,线多为直线,是一种写意画的线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图》用之。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的一种画法。其线条形似芦叶折转,故名。勾线时尖笔细长,长于撇捺,由圆笔转为方笔之法,仍须方中有圆,圆用隶法为之。然待干后勒以淡墨能使之厚重,并增强立体感。梁楷《六祖劈竹图》属此一描法典型。其衣纹方棱削劲,锐利,给人以刚劲、强烈之感。

十、橄榄描:顿头大如同橄榄,元代颜辉等人多用,行笔稍细,但粗细变化亦大。

橄榄描,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描法之一。用尖大笔。下笔顿挫撆纳,落笔收笔须藏锋,区别于“钉头鼠尾”。清王瀛说:“起讫极轻,中极沉着。……”元颜辉《蛤蟆铁拐仙像》中的李铁拐棉衣褴褛,其衣纹线条头尾细尖,中间粗如蛇腹,形似橄榄状。敦煌唐人佛像也用此法。

十一、枣核描: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汪阿玉说:“尖大笔也。”运用大笔挥洒,中间转折顿挫圆浑,成枣核状,以表现麻布质感衣纹,故名。用笔须藏锋。王瀛说:“枣核描亦如橄榄描”。其实二者外形相似。传为吴道子《观音像》石刻、衣纹曲折中鼓起,显示线之节奏韵律。当属此一描法。工艺绘画中常用之。枣核描为古十八描之一,顿头如同枣核状,线条行笔中亦有枣核状的用笔变化。

十二、柳叶描:用笔两头细,中间行笔粗。十八描中无兰叶描。柳叶描和竹叶描类似,都是虚入虚出的笔法。吴道子用之。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形如柳叶飘动,后人因之命名,《点石斋丛画》“笔下忌钉头怒降,心手相应而如柳叶”。《绘事雕虫》:“柳叶描者,风姿飘逸,道子观音也。”史载吴道子的“吴带当风”莼菜条、兰叶描、柳叶描、战笔水纹描等。上述描法之间,有其类似性,系宜于表现质地轻薄衣料之描法,行笔忌浮滑轻薄。清·罗聘《醉钟馗图》中的衣纹细而短促,似片片柳叶编缀而成。

十三、竹叶描:与柳叶描类似,也是中间粗两头细。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宋代画墨竹盛行,以此技法写人物,其线条近似竹叶,因而得名。《点石斋丛画》:“用笔横卧,为肥短撆纳,如竹叶”。清·迮朗说:“撇纳微短,似个、介也。”说明描法结构近似画墨竹。王瀛说:“视芦叶为短,似柳叶为长。”其实三种描法近似,只是腕中用力的轻重,徐疾有不同变化。《芦叶达摩图》中达摩的粗麻衣裳从领口到足上,线条极似竹叶,属竹叶描的典型。

十四、战笔水纹描:如山水画水纹之画法。表现薄而褶多的衣纹。明代唐寅作仕女图多用。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此描法近似水纹波浪,故名。用中锋下笔尤宜藏锋,衣纹重叠似水纹而顿挫,疾如摆波。《萱和画谱》“周文矩……善画,行笔瘦硬战掣,有煜(南唐李后主)书法。”传为周文矩作《重屏绘棋图》其衣纹线条简细、流利,呈曲折战颤。属此一描法典型。

十五、减笔描:指的是马远、梁楷等作大写意用的笔法。用笔粗,一气呵成,一笔中有墨色变化。大多只画个外轮廓,用笔简练到极致。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画法是用侧锋疾驰行笔,线条富有变化,遒劲有力。减笔者,是高度概括

对象。王瀛称之“以少胜多,少许难于多”。梁楷《李白行吟图》整个身躯以泼墨四,五笔画成,而头部须发用细线描绘。此一画法对以后水墨画的发展影响极大。

十六、枯柴描:水墨画笔法。用笔粗,水分少,类似皴法。用笔往往逆锋横卧。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后人因其形似枯柴而命名。清·迮朗:“散乱如柴,亦减笔也。”枯柴与减笔相差不大,前者渴笔较多,后者干湿并济。宜用大笔紫毫逆锋横卧,顿挫如写篆隶书法,得苍古雄劲之意,刚中有柔,整而不乱为宜。明·吴伟、张路、周臣所作人物服饰属这一类型。参见吴伟《柳岸闲步图》。

十七、蚯蚓描:粗细均匀,曲折多而柔软。用篆书笔法,圆转有力。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清·王瀛说:“春蛇秋蚓,以譬作书无骨之弊,然险恶太过尤多近俗,蚯蚓当如篆书,圆笔为佳。”作书忌锋芒毕露,此描线条既非无骨又应防锋芒太露。

十八、行云流水描:表现软而弯转的衣纹。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其线条有流动之感,状如行云流水,故名。清·王瀛说:“用笔如云,舒卷自如,似水转折不滞。”迮朗说:“行云流水者,活泼飞动。……”李公麟白描《免胄图》中,画面迎风飘动的旗帜和兵士身上软质罩衫,线条流畅,极似此种描法。明清道释人物画中的细布袈裟多用此法。

上述各种描法,都是根据历代各派人物画的衣褶表现程式,按其笔迹形状而起的名称。《芥子园画谱》有示范稿本。--------------------------------------------------------------------------------------

十八描总结为三大类:

一是游丝描类。它行笔慢,多以中锋出之,压力均匀,线性始终如一,变化较少。铁线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属于这一类。它的代表作者是顾恺之。

二是柳叶描类,它行笔快,变化多,压力多在线条的中断。枣核描、橄榄描、行云流水描均属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吴道子。

三是减笔描类,它的特点是行笔快,多用侧锋,与纸面压擦力大,压力多集中在线的一段,而又由线到面,线性变化大。竹叶描、枯柴描等皆属之。梁楷最喜用此法。

-------------------------------------------------------------------------------------

五马图-李公麟

五马图-李公麟

五马图-李公麟

临韦偃牧放图-李公麟

免胄图-李公麟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抒情与写意——中国花鸟画赏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美术学习的第一课,属于“欣赏·评述”单元。该单元由中华博览和世界之旅两部分组成,本册介绍的是中国花鸟画和外国静物画。对于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分析美术作品,他们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教师应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中外经典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欣赏并评述相关作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全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 一、教学路径 在中国画中,花鸟画是与人物、山水画鼎足而立的画科。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其不仅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且在世界美术领域亦自成体系,独树一帜。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花鸟画千年不衰,为广大的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 从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赵佶的《芙蓉锦鸡图》到文同的《墨竹图》、朱耷的《游鱼》,再到齐白石的《蟹篓图》……中国花鸟画的画家们在看似寻常的花鸟虫鱼中发现自然之美,运用笔墨色彩的技巧去表现大自然中的丰富和生动。他们通过富于情感和生命的花鸟形象来表达自己对自然界的认识,反映社会现实。在画家的笔下,花鸟画不仅仅表现花鸟之美,更是把花鸟作为表达特殊情感的重要媒介,这远远超出了花鸟本身。 本课以名家画作为切入口,围绕花鸟画家如何描绘自然,又如何表达情意而展开。让学生通过欣赏和评析,逐步理解中国花鸟画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二、课时建议 2~3课时 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名家名作的欣赏,让学生们了解花鸟画用笔、用墨、用色的技巧和花鸟画家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让学生们学习多角度欣赏花鸟画作品,并能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情感目标:通过作品赏析,让学生们体味中国花鸟画的艺术美,感受花鸟画的独特魅力,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花鸟画家怎样写形,如何表意。 教学难点:理解花鸟画抒情写意的独特表现形式。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赏析要点 本课知识点、结构

中国古代花鸟画教案

中国古代花鸟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着重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独特的艺术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花鸟画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投影:美术欣赏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世界美术领域之中,中国古代绘画独树一帜,自成为一个体系。这里说到这个古代绘画,它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三大系科。在座的同学们是否知道可分为哪三大系科?(让学生集体回答。)出示画面:人物、山水、花鸟画。我们这节课就来欣赏其中的一个系科。出示:中国古代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幅作品。出示:《五牛图》。提问:这幅作品是不是中国画?(是)。是不是人物画?那是不是山水画?那它是什么画?(花鸟画)。是花还是鸟?(都不是)。由此可见,中国古代花鸟画所描绘的对象并非仅仅局限于花于鸟,而是泛指各种动植物。 1、花鸟画可分为哪几个类别? 中国花鸟画能够说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五牛图》。[这里一共画了五头牛的形象,有的独立、有的回首、有的昂首嘶鸣、还有的做擦痒之状,能够说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尤其是把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特征描绘的十分传神。]同学们,看一下这幅作品是属于花鸟画中的哪一类绘画?(畜兽类)说明此时的畜兽画已相当成熟,由此开始,经五代至明清,中国古代花鸟画如同中国古代山水画一样,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艺术主流,并在长期的发展中,也形成了多种的画法和艺术风格, A、画法和艺术风格: 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笔画、一类是写意画。(这种结构严谨、用笔工整细腻、设色艳丽、渲染精到的为工笔画;这种简练概括、粗放洒脱的画法为写意画。)下面我们来看两幅作品,哪一幅为工笔画,哪一幅为写意画?这是从技法的不同分为工笔和写意。 B、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 我们再从色彩的差异上给以划分,可分为:出示:色彩划分的种类。(设色花鸟画、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花鸟画和没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是相对“白描”来说的着色中国画;水墨花鸟画是指以墨色或以墨色为主加少许颜色的花鸟画;泼墨花鸟画是指纯以水、墨来表现水墨淋漓的那种花鸟画;白描花鸟画指纯以线条勾勒而不着色的花鸟画;没骨花鸟画是相对勾勒着色视线条形象为骨来说的,是不采用勾勒,全依靠晕染和色彩对比来实行造型。] 我们由上面所欣赏的作品能够看出,中国古代花鸟画自有它自己的艺术体系,但更重要的是与这体系相适合的是它独特的艺术传统,那么(出示:艺术传统)这就是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拖物言志为目的的传统。[中国古代的花鸟画并不是仅仅为了准确的描绘现实中的花卉禽鸟,而是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与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所以,这里所说的写生,也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客观的花鸟,而是要求在真实地描绘客观对象的同时能表现出花鸟的生命力。那么,所谓借物抒情、拖物言志:原指什么的基本性能和特点?(学生回答)[原指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性能和特点。例如我国唐代伟大诗人杜莆,当他处于国破家亡之时,写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名句,事实上作者这就是在?(借物抒情)(学生回答)。再如李白身处逆境之时,写下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表明他远大的抱负,这实际上作者是在?(托物言志)(学生回答)。]当然,中国花鸟画的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并不是硬加在作品上的,就是要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遭遇、思想感情的某种联系而给以突出的夸张、强调。例如中国古代花鸟画家喜欢表现的被称为“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出示:梅、兰、竹、菊作品。这里说

素描基础知识_素描构图

素描基础知识_素描构图-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素描基础知识_素描构图 素描的过程是从整体--局部--整体的过程;构图时也要按整体----局部----整体规则; 构图法: 三角形构图:三角形构图由三个视觉中心组成构图,比较稳定。 S形构图:S型构图是指物体以S的形状排列,这样画面比较生动。 圆形构图:圆形构图是指画面中的主体形成一个圆形,圆形构图能集中视觉中心。 梯形构图:梯形构图即画面形成一个梯形,是比较稳定的构图形式。 然后再在几何图形里分割所画的物体; 整个图形要上紧下松,即画的上面留少些空白,画的下面留多些空白,有伸缩的余地;要左右均衡,使画面显得开阔,有空间感。

构图原理如何运用好 将“变化统一”的构图原理和形式美的法则,用来分析优秀作品的构图,可从中受到启迪;或用以指导自己在写生中对构图的研究与练习,将有利于加深对构图原理的认识,提高构图能力。 画面空旷,单调,物象与空间失去恰当的比例关系,造成过分悬殊的对比,削弱了两者之间的整体联系。将物象加大一些,运用衬布的变化充实和丰富画面,可加强物象与空间的统一因素. 图1 画面闷塞,“不透气”,物象与画面空间过分“统一”,缺少对比与变化因素。缩小物象,增加“透气”的空间,使两者构成恰当的比例关系。在空间的衬托下,使物象集中而鲜明地呈现于画面. 图2 画面呆滞、刻板、完全对称的布局,造成“统一”有余,变化不足。适当调整物象的空间位置打破完全对称的布局,加强变化的因素,构成均衡的构图形式。通过主次,轻重的对比求得变化,增强构图的美感。 图3

花鸟画

第一节中国花鸟画发展概况 花鸟画发展至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花鸟画从艺术构思到艺术表现形式,历代相沿日臻完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同时涌现出无数绘画大师。花鸟画它能反映自然、亲近自然、美画生活,长期以来深受广大群众的喜欢,花鸟画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科,形成于唐代,并逐渐人物画、山水画并驾齐驱,成为中国画按题材分类的一大体系。花鸟画它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鱼虾、昆虫、果品等,范围之广是一种罕有的现象。 一、花鸟画起源及形成 花卉作为绘画表现的题材,在原始彩陶的纹饰中,以及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漆画、服饰和敦煌壁画中都多有表现。在中国早期卷轴画中,其花卉、禽鸟、山石等只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而出现。如:晋代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等。 二、花鸟画主要流派 1、徐黄异体 花鸟画在唐代独立成科后,在五代出现了以黄筌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画派,被称为“黄家富贵”和“徐家野逸”,画史上称为“徐黄异体”。徐熙、黄筌作品中所体现的不同艺术追求影响了以后近千年的中国花鸟画的发展。 2、宋代院体花鸟画 宋朝建立了翰林图画院,云集了原西蜀、南唐的宫廷画家。宋徽宗扩大了“翰林图画院”规模,致使这一时期的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宣和体 以赵佶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院体画叫“宣和体”,其特征是——准确细腻的具体形象刻画与整体上潜意的表达相结合,优雅、和谐、含蓄,富于诗情画意。 3、文人写意画 宋代中叶,画史上出现了崔白、吴元瑜等名家,他们的新作结束了百余年花鸟画坛上“黄家画风”一统天下的格局,改变了花鸟画创作的艺术观念,使花鸟画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审美感受上进入了自觉阶段,同时,画家在创作中主张的“夺造化”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论的发展,这一划时代的艺术主张为后来“得之于象外”的文人写意画风兴起创造了条件。 专以水墨画梅、竹、兰花、葡萄的,多半是文人画家,如文同、苏轼、杨无咎等,他们写梅、竹都是借物抒情,多有寓意,绘画成为感情发泄,进行自我表现的艺术形式。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院体花鸟画家迥然不同,都是淡墨横扫、整整斜斜、别具一格,因此,水墨写意花鸟画应运而生。 4、元人花鸟画 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花鸟画开始走向衰退,画风上多承前朝的勾填法与没骨法两种形式。 ●白描墨染 元代花鸟画家王渊(字若水),所创造出的单纯墨勾墨染,俨然杂彩并呈的墨绘法,即后世所谓的“白描墨染”,为中国花鸟画开辟了新天地。 ●赵孟頫 一代大家赵孟頫对书法入画,不求形似的士大夫文人画的主张,奠定了元代文人画理论的基础。他的画以意韵为胜,聊写胸中之丘壑,一吐自己的清高与独立人格。 元代出现了吴镇、高克恭、柯九思等画竹高手以及画梅大家王冕等名画家。 5、明代小写意花鸟画 明代又恢复画院,画院画家承袭宋代传统并吸收水墨文人画技法,擅长宏幅大制,画风简括豪放。 代表画家有明初的边文进;中期的林良、吕纪以及明末的陈洪绶等人。 6、明代大写意水墨花鸟画 (1)陈淳

中国花鸟画各种知识素材

中国花鸟画教案 [教学内容]:中国花鸟画技法及中国花鸟画传统与现代材料与技法 [教学目的]:通过中国画概况的讲授,使学生能系统的了解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和基本概况。 并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国花鸟画的造型特点、艺术特点和基本至画法步 骤,领会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美特点,提高欣赏水平和表现水平,了解中国花鸟 画的教学特点和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观摩、示范、个别辅导、集体讲评。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本课教学对象为四年制本科学生、教学重点在于工笔花鸟,特别是现代工笔花鸟画的基本技法学习。教学方式采用临摹、个别辅导相结合。在学生掌 握技法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领会能力,掌握中国花鸟画独特的审 美表现特点。 一、中国画概述及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流变 中国画的历史悠久,深深涵泳于中国传统哲学文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历史虽然悠久,发展也很成熟,但其“中国画”之得名并不早,大致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之时,国人面对西方艺术为了树立中国艺术的独立品格才提出了这个概念。 学习中国画,首先要从总体上对中国画有一个概括的认识,诸如中国画的风格特点、艺术规律、美学思想等,树立一些基本的概念,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步的掌握中国画的艺术表现技巧。而要在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方面取得相应的成就,必须努力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各种修养,包括吸收西方文化的精粹,融会贯通,才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受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深深涵养,扎根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数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等完整的艺术体系。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就是中国画的立意、意境、经营、笔墨、程式、风格等一系列艺术创造的经验和理论不断成熟的过程。这些经验和理论,既符合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独具鲜明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质,有着明显的中国文化的传承与精神阐发,与世界各国的艺术相比较,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而且得到了

完整word版,写意花鸟练习题

写意花鸟练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传统艺术更注重()世界的构造。 2、“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此话出自()之口。 3、我国的毛笔历史悠久,品种非常丰富,分为()、()和()三类。 4、熟宣纸是在生宣纸上加()和()制成的。 5、中国画颜料根据它水溶解的程度可分为()和()两大类。 6、从绘画传统的角度说,素描可分为传统的素描和传统的素描。 7、一般说,素描水平有四个发展阶段:幼稚阶段、研究阶段、阶段和阶段。 8、决定素描能力高低的要素基本上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9、透视现象的规律受以下两点的制约:人们的视线从视点起,呈状;以视点为准,物体由及 呈现由大到小,由长到短,由宽到窄的视觉变化。 10、画家和艺用人体解剖学家通过对人的观察和研究,概括出人的头部比例为。 11、《韩熙载夜宴图》的作者为五代的(),《嫦娥执桂图》的作者为明代的()。 12、工笔画的作画步骤可分为()、()、()等。 13、工笔人物临摹中所选的范本,必须是具有()的作品。 14、《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的仕女,其(),()、()等肌肤部分用线墨色较淡,线的粗细也基本一致。 15、素描稿,古人称为(),一般采用()笔和质地比较厚的画纸。 16、风景速写的表现技法基本有以下三种:一是法,一种是画法,还有一种是 的画法。 17、人物头像、胸像、半身像及全身人像素描均属于素描的范畴。 18、人体的一般比例关系是以人的长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19、和的组合决定着人体结构的基本造型。 20、人体素描习作的方法步骤,一般分为打轮廓、和等三个步骤。 21、中国传统艺术注重主观心理世界的构造,反映在人物画创作中,首先是对()的奉行。 22、在学习、研究工笔人物画的时候,一定要本着()、()的原则。 23、从工笔画制作的需要可准备以下几种毛笔,如()、()、()等。 24、画工笔画中的墨分()、()、()三种。 25、渲染可分为()和()两个主要部分。 26、熟宣自己也可以制作,方法是用骨胶、明矾加水,均匀的涂染在生宣纸上,胶矾比例为()比()。 27、目前工笔画对色彩丰富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画中欠缺的颜色可以用()和()作为补色。 28、鉴别墨的好坏,一是看墨的(),二是看()。 29、工笔人物画的用线工整细致,一般以()用笔。 30、《眷秋图》《黑蝴蝶》的作者分别为()和() 31、在长沙出土的楚帛画(),汉代彩绘()是至今所能见到最早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以人物为主体的绘画。 32、()在审美方面,提出“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的理论。 33、传统人物画最早大多是工笔画,直到()首创水墨山水,()又把水墨技法应用于人物,水墨人物画才逐渐兴起。

古代花鸟画欣赏

古代花鸟画欣赏(教案设计) 一、授课课题:中国古代花鸟画欣赏 二、授课时间: 2课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绘画传统和欣赏评论方法。 2、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分析评论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绘画传统,写生的绘画传统,让学生体会画家细致观察生活一丝不苟的创作精神。托物言志的绘画传统,使学生了解画家的志向,形成良好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中国花鸟画的发展脉络,绘画传统和欣赏评论方法。 五、教学难点:教学生评论欣赏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所学的中国画知识,自主分析评论。 六、课业类型:讲授 七、教学方法:讲授,演示法,提问法 八、教具学具:教材,ppt 九、板书设计:1上课要求 十、教学过程: 第一课 导入: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动画《螳螂捕蝉》 提问:1.同学们欣赏完这段动画片有什么感受呢?(美、生动) 2.动画中都画了些什么? (引出花鸟画的题材——以描绘花卉、竹石、鸟兽、虫鱼为主题。) 中国画中以花卉虫鸟为绘画内容称为花鸟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移情草木——中国花鸟画 课程内容: 一、中国花鸟画的写生传统:

1中国花鸟画萌芽于工艺美术的纹样上(古代大量工艺美术品上,都经常出现花木鸟兽、虫鱼、龙凤等纹样。) 2唐代---花鸟画成为独立画科。 问题1:欣赏韩滉《五牛图》看看他们是什么动作? ——步者、屹者、正踌而鸣者、顾而舐者、翘首而驰者。 总结:结构准确,造型生动,形貌真切。写实技巧高超,画风工整朴实。源于画家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花鸟画写生为基础的传统。 问题2:画家表现了牛的什么特性?——强健、有力、沉稳而又行动迟缓的形体习性特征。 总结:写生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表现出花鸟虫兽的生命力极其各不相同的特性。3北宋 问题:猜猜这只蝴蝶是真是假? 这是赵昌所画的《写生蛱蝶图》花卉用笔简率,变化自然。蝶用笔精确。 北宋---北宋后期,由于宋徽宗赵佶对绘画的特殊爱好,建立画院,倡导写生,花鸟画进一步向工笔写实发展,笔法工整细腻,使工笔花鸟画达到颠峰水平。 4南宋 南宋小品画出现一草一花、一鸟一鱼、数枝秋草、一湾流水、一瓶花卉题材小不见奇。但精心工巧没有一丝疏忽。对生命的尊重。 追求意趣,画面雅致。 林椿《果熟来禽图》——作品风格在布局造型上在写生的基础上,更注重生命力和情趣的表现。小鸟有欲飞之态。技法更为生动。通过小景小趣,反应出大的自然观是最高的一种境界。 二、中国花鸟画托物言志的传统: 元代 提问思考:《墨梅图》王冕元,寻找发现花鸟画的另一个传统是什么? 提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写意花鸟画教案

课题:中国画——樱桃 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认识水墨画的含义。 2、学习使用转笔,完成一个球体。 教学重难点:中锋用笔和蘸水方法。 课业类别:绘画习作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法。 教学工具:范画、大、中、小白云笔。 课时:8课时(2015年9月) 教学过程: 1、侧锋用笔:侧锋顾名思义就是将毛笔倾斜,毛笔笔尖的中心位置偏于侧面。其特点是:用笔变化丰富,有强力的用笔张力,爽快中显山露水。缺点是比中锋用笔显得单薄浅显。但侧锋在花鸟画中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同时也反映出另一种心境下的审美需要。 2、樱桃的画法步骤: 大白云笔浸水后蘸曙红色按两下,笔尖向右落笔,中锋行笔向左,慢速向下、向右转弯,画多半个圈,再从右向左画半个圆与左半圆相接并重叠一小部分,完成一个球体。 盘子外边的几个安排要有前后、左右、聚散、浓淡的变化。这就产生了构图 也就是国画中所说的经营位置。 小笔弄干,蘸浓墨,中锋勾长把,点蒂。注意笔上水分的含量,注意方向要有变化。 成堆的樱桃也要画出疏密关系,前后可遮挡。 大白云蘸淡墨勾画盘子。学生观察总结出前面的颜色深,后面的颜色淡。此时老师要学生多观察范画,加深印象,学会变化。用中锋蘸浓墨画弧线,增强立体感。 落款,教师要强调,字不要大,写工整。 3、樱桃的绘画步骤:

课题:中国画——菊花 教学目的:1、学习侧锋用笔的理论知识 2、了解菊花的生长规律,掌握菊花的画法步骤,及用笔用色方法。教学重难点:侧缝表现牵牛花的画瓣。 课业类别:绘画习作课 教学方法:讲授与示范法。 教学工具:范画、大兰竹、大、中、小白云笔。 课时:8课时。(2015年10月) 教学过程: 1、中锋用笔:其实就是将笔锋垂直的用笔方法,其要点是把笔锋裹入毫中,在笔的运行过程中,画长线条要旋转笔管,以保持笔毫挺直。中锋用笔的好处笔毫不散,线条圆润有力。中锋用笔在行笔时,要体味出一种阻力的气感,保持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用笔旋转挑拨,笔笔藏锋,意意不断,气不使绝,让胸中形成回荡之气。其实中锋用笔贵在一个中字,将气、力蓄入毫中,锋用八面,适当的转折边锋,保持笔锋的挺括力。否则,必为笔所累,线墨呆板而无生气。 2、菊花的画法步骤: 先画一个椭圆,花心。 再钩花瓣,墨色不要一样,有浓有淡 用中锋画上花枝,注意中间有转折,不要一笔下来 画上两片叶子,注意两片叶子浓淡不一。 用藤黄染在花瓣上。 用藤黄加花青调成绿色点花心,完成。 3、演示菊花的绘画步骤: 课题:中国画——金鱼 教学目的:1、学习侧锋用笔的理论知识

花鸟画

花鸟画 中国画的一种。北宋《宣和画谱.花鸟叙论》云:“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历代花鸟画家辈出,如唐代薛稷的鹤、边鸾的孔雀、刁光胤的花竹;五代郭乾晖的鹰,黄筌、徐熙的花鸟;北宋赵昌的花、崔白的雀、吴元瑜的花鸟;南宋吴炳的折枝、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元代李衎的竹、张守中的鸳鸯、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陈淳、徐渭的墨花;清代朱耷的鱼、恽寿平的荷、华喦的鸟;近代吴昌硕的花卉等,皆一代名手,绵延不绝。参见“四君子”。 以动植物为主要描绘对象的中国画传统画科。又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支科。中国花鸟画集中体现了中国人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生物的审美关系,具有较强的抒情性。它往往通过抒写作者的思想感情,体现时代精神,间接反映社会生活,在世界各民族同类题材的绘画中表现出十分鲜明的特点。其技法多样,曾以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可分为大写意花鸟画和小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设色花鸟画、白描花鸟画与没骨花鸟画。 早在工艺、雕刻与绘画尚无明确分工的原始社会,中国花鸟画已萌芽,发展到两汉六朝则粗具规模。美国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所藏东汉陶仓楼上的壁画《双鸦栖树图》,是已知最早的独幅花鸟画,南齐谢赫《画品》记载的东晋画家刘胤祖,是已知第一位花鸟画家。经唐、五代北宋,花鸟画完全发展成熟。五代出现的黄筌、徐熙两种风格流派,已能通过不同的选材和不同的手法,分别表达或富贵或野逸的志趣。北宋的《圣朝名画评》更列有花木翎毛门与走兽门,说明此前花鸟画已独立成科。北宋的《宣和画谱》在总结以往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第一篇花鸟画论文——《花鸟叙论》,深入地论述了花鸟画作为人类精神产品的审美价值与社会意义,阐述了花鸟画创作“与诗人相表里”的思维特点。此后,画家辈出,流派纷呈,风格更趋多样。在风格精丽的工笔设色花鸟画继续发展的同时,风格简括奔放以水墨为主的写意花鸟画,水墨写意“四君子画”(梅、兰、菊、竹)相继出现于南宋及元代。

第14课 花鸟画(二)

第14课花鸟画(二) ◆本课知识与技能: 了解花鸟画的简单知识,学习中国花鸟画中表现鸟类的基本用笔、用墨、用色方法及表现手段,创作一幅鸟类题材的花鸟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表现能力。 ◆本课教学重点: 用中国画技法概括地表现麻雀、猫头鹰等鸟类的动态特点。 ◆本课教学难点: 鸟的结构与动态变化。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本课是继《花鸟画(一)》的学习成果之上继续深入学习花鸟画中鸟的表现方法的中国画学习课程。中国花鸟画的描绘对象不仅仅是花卉、竹石和禽鸟,广义上讲还包括走兽、水族等。画家在表现物象的同时更重视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以表达对真善美的追求。 花鸟画是我国民族绘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界,以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于世界画坛。人们对花鸟画的要求是“活色生香”,对禽鸟要求是“活泼灵动”。花鸟画要形神兼备。在本册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与风格,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讲解和练习,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中国画独特的笔墨情趣。 本课以2011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采用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花鸟画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笔墨抒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共三个版面,31页呈现给学生们的是林风眠创作的《猫头鹰》和崔子范创作的《芙蓉翠鸟》,在本页左下方的《鸟的外形动态示例》给学生展示了中国画中“鸟不离卵”的画鸟的窍门,即在鸟的造型中让它们的身体始终保持为椭圆形,就会有七分的相像。因此在引导学生观察鸟的造型时,我们不妨让学生用手在图片上勾画一下,使鸟的结构在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印象。 32页用了整版图文并貌地展现了猫头鹰的画法的全过程, 并在小知识的版块中介绍了中国画技法之一的破墨法。“思考与讨论”给学生提出了学习指导,对比自然中的鸟与画家笔下的鸟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看一看画家是怎样用笔墨来表现鸟的?讨论怎样构思画面更显得有情趣……第33页由优秀学生作业和“艺术实践”及“评一评”三部分组成,“艺术实践”中明确指出了学生的创作方向——用学习到的中国画技法画一幅猫头鹰或其它鸟类的小品画,注意鸟在画中的位置和墨色的变化。学生作品“评一评”的环节中让学生用所新知来评价,既是对重难点的回顾,也是对自己所得的检阅。

美术高考素描构图的知识要点

素描训练大纲 一、基础:认知、工具、线条、透视。 二、结构:形体规律、画准造型、构图。 三、黑白灰:影响黑白灰的因素、黑白灰影响构图、空间感的体现。 四、塑造:五调、质感、画面主次、气质特征。 五、内容要点:认知:认识素描,分清楚明暗素描和结构素描,了解作画步骤,考试方向。 工具:掌握基础工具,摆放使用规范,养成良好习惯。 线条:能轻松控制线条长短曲直深浅等变化。 透视:理解透视原理,并能在实际作画中正确应用。 六、重点难点:1.前期线条要在课上课下不断练习,课前10分钟热身或课下作业。 2.透视的理解要从简单的方球柱到复杂形体。

素描结构:1.形体规律 2.画准造型 3.构图 内容要点: 形体规律:所有形体归纳概括都是方球柱的组合变形。通过方球柱三大基本形体的结构分析去理解复杂形体结构。静物和肖像的形体把握学会几何观察,化繁为简。人物需要了解解剖结构。 画准造型:1.引导方向:几何观察,形体归纳看行不看色。 2.整体比较(位置比例大小形状) 3.牢记步骤:构图定位、基本体、具体结构套用方体起行(上下左右)步骤;线条有轻重之分,直观看到的结构线重,往后轻。 构图:台面空间安排,整体大小位置,主体物大小位置,物体与物体前后远近遮挡位置关系,高低大小长短方圆等不同形状的穿插安排,衬布方向的摆放人像主要整体大小位置。 重点难点: 1.结构的理解需要大量练习的积累,前期几何观察意识很重要。 2.造型准确关键在于观察方法,分析学生作画过程中是否正确观察,需要反复强调,步骤要严格要求。 3.规律需要在静物和头像阶段回到几何,多举例说明。 4.观察对象时多分析空间关系,物体本身,物与物之间前后左右距离等,培养空间意识。 5.首先要先大胆敢画,形体可逐渐提高要求。 6.前期选择光线较强的照片或灯光写生,后期选择较弱。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18287057.html, 浅析中国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 作者:徐艳萍 来源:《新一代》2019年第04期 摘要:中国画漫漫发展之路,亦为中国画构图的变革之路。从顾恺之的“置陈布势”,到谢赫的“经营位置”;从张彦远的“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到“马一角”、“夏半边”,都体现着大家们在章法理论与创作实践中对中国画构图的探索。通过对工笔花鸟画章法布局研究和自身创作实践,本文着重分析了中国传统工笔花鸟画的构成图式及其在现当代语境下产生的变化。 关键词:传统;现当代;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 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门类之一,构图是重要组成形式,它以意趣为宗旨,通过经营大自然中这些物象在画面中的位置来寄寓画家自身主观的情感和抒发其独有的情怀。传统的构图形式也一直影响着后世。 一、传统工笔花鸟画构图形式 画面的形式构成是对艺术创作者构思立意的客观呈现,亦是对作品画面有规律的组织和画面形式美的呈现,使内容与形式、再现与表现以及具象与抽象达成和谐统一。 (一)“全景式”构图形式。花鸟画在成为独立的画科之前是作为人物画或者是山水画的配景而存在的,这种构图方式不论是在大幅画作中还是在独幅小作中,多是依据满幅作画的方式,尽可能地把所要描绘的物象充满整个画面,没有对物象局部的表现,“全景式”构图对画面构图的经营极为细致,巧妙经营,画面中众多物体姿态各异的分布在画面中,主次清晰、疏密讲究,大小、远近、穿插、疏密位置的安排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是最早也是最常见的构图方式。 (二)“折枝式”构图形式。“折枝式”构图形式是在“全景式”构图形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由于社会的发展,到了两宋代时期人们开始崇尚道家学说,人们逐渐开始喜欢欣赏那种简约的画面效果。显然原有的构图形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这就要求画家需要寻找具有强烈个性的新的构图形式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花鸟画就必须摆脱作为人物画、山水画的配景而存在的方式,而致力于描绘所画物象本身的结构和姿态。“折枝式”构图形式就符合这种特点,相对于”全景式“构图而言,“折枝式”构图所要表达的是更加生动、细腻、寫实的描绘物象本身的结构和特点,从而达到以小胜大、以简胜繁的特殊审美效果 (三)字母形构图形式。在传统的花鸟画中,画家在构思画面时,把握画面整体韵味的同时会将所描绘物象的动态稍加改动,使画面显得更为灵巧生动。为了追求这种动势,会遵循最为常见的两种构图形式。一是“之”字形构图,类似于西方美学构图中“S”形构图。这种构图形

白描和花鸟画的基本构图方法-推荐下载

白描和花鸟画的基本构图方法 中国画技法名。古代“白画”的发展。以线勾描物象表现其形神,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用于花卉和人物画。在文学创作中,以简练的笔墨,刻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不加烘托者,也称“白描”。 中国花鸟画主要以折枝花卉的形式规划画面,以小见大,塑造典型的自然空间。花鸟画应如何处理构图呢?以文章作比喻,就是要处理好“起”、“承”、“开”、“合”这几个阶段。下面我们就以王雪涛的《梅花喜鹊图》构图处理,来了解画面章法的处理。 《梅花喜鹊图》中梅花是主体部分,自下而上在画面中的表现经过了几个阶段:起——由右下方近角处,粗干的梅枝和细干的山茶一并发干;承——承前启后,取弧形顺势向上,引发花枝;开——梅枝与山茶左右展开,花繁叶茂,且有回首双鹊,热闹非凡;合——主干引发向上急向右转,一喜鹊俯身转回,首与左面的双鹤相应,俯身又与右下角昂首的喜鹊相迎,于是整个画面达到应合统一。 由于画面的尺幅大小和表现景物的不同,所以“起”、“承”、“开”、“合”,各部也应有繁简、强弱的差异,以使整体协调。特别是较大的画面,还应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阶段变化,这样画面就能显得充实。其中“开”、“合”更是关键。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对此曾有精辟的分析:“千岩万壑,几令浏览不尽。然作时只须一大开合,如行文之有起结也。至其中间虚处,承接处,发挥处,脱略处,隐匿处,一一合法,如东坡长文,累万余言,读者犹恐易尽,乃是此法。于是会得,方可作寻丈大幅。” 十八描【资料】 2012-11-20 12:23:47 一、高古游丝描:最古老的工笔线描之一,常见于顾恺之的画作。线条提按变化不大,细而均匀,多为圆转曲线。顿笔为小圆头状。 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因线条描法形似游丝,故名。其画法为:用中锋笔尖圆匀细描,要有秀劲古逸之气为合。《绘事雕虫》:“游丝描者,笔尖遒劲,宛如曹衣,最高古也。”《点石斋丛画》:“鍊笔擎纳,衣褶苍老紧牢。”此描法适合表现丝绢衣纹圆润流畅之感,古人多用于描绘文人、学士、贵族、仕女等。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等。亦称“春蚕吐丝描” 。工艺绘画的刺绣、壁画等常用。 二、琴弦描:略比高古游丝描粗些,多为直线。有写意味道,线用颤笔中锋,线中有停停顿顿的变化,大多为直线的感觉。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写意花鸟画创作技法 花鸟画的继承与创新 要创作出新时代的花鸟画,使自己的作品思想新、意境新、技法新、情调美,不但要在取材内容上反映客观现实,富有思想性,还要在表现形式上,在构图、赋彩、笔墨技法方面有创新精神。要根据新的主题、题材、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技法,为传统的表现技法输入新血液。因为,花鸟画技法的演变是随着画家思想的变化而变化着。由于画家的思想变了,对自然界的花和鸟的感悟就会不同,艺术标准、审美观点也都跟着起变化。对旧的一套表现技巧觉得不适当和不够用时,也就会追求创造新的技法。 我在写意花鸟画创作中,时时想在内容取材和表现技法上破旧立新,努力反 映时代的精神面貌。我注意深入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并努力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赋予自然

物以人的思想感情,并努力营造传统绘画中从未有过的那种广阔、开朗、健康、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这一时代精神,在技法上我采用了几个结合的办法:花鸟和山水相结合,写意和工笔相结合(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白描与点染相结合),泼墨与重彩相结合。这些相结合的表现方法,是表达新内容、新感情、新时代精神所需要的。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轰轰烈烈、蓬蓬勃勃发展的时代,本身就是一首英勇的交响曲,绘画要想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面貌,为什么就不能用交响曲呢?古人曾反映了他们的时代,我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正确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形式来。我想,只要处理得好,这些绘画形式、手段、语言的综合运用,是能够更自由、更准确、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想的,是能够较好地适应我们这个时代要求的。 将花鸟和山水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前代画家们曾经运用过,并非是我个人的创造。宋元以来的花鸟画大家,如马远、王渊、戴进、吕纪、林良等人,在构图中经常以坡石、水口,远峰、近岸来衬托花鸟。南宋的马远运用“小中现大”的方法就十分纯熟。他喜以近景柳枝配以远岫浅水、风帆钓艇,又尝以梅花和溪山相结合,一树古梅从山崖上笼罩下来,在无限广阔的水面上,远近只有一痕远山和三五野凫。这样以花卉和溪山相结合的画面,自是不同于传统折枝花的风趣,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 我曾于夏始登上泰山,远望一片金星闪闪,这是岩壑间遍开了野山丹和金针花的动人情景。因此,我就画了以岩石和远峰与数丛山丹相配合的画,情趣便觉不同。在黄山西海,远远望去,云烟变幻,不可言状。山花满山,泉水淙淙,鸟

工笔花鸟画构图要决

工笔花鸟画构图要决 工笔花鸟画的构图,是指如何将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安排在画面中以取得最佳的效果。绘画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上展示出三维空间中的景象呢?那就要巧妙的安排布置好绘画的各种视觉要素。只有构图处理得好才能更好的表达作者的立意和情感,但是,必须先有立意而后再有章法。要想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达到有意境,有诗意的艺术效果,就需要巧妙的运用构图中的对立统一法则,诸如宾主、呼应、浓淡、纵横、虚实、藏露、黑白、疏密、繁简、动静、欹正、开合、收放等形式美法则。 宾主:一张画首先就要定出主要的表达对象,以主体为重点,客体为辅助,主体一定要明确,客体只能作为陪衬。如果宾主交待得不明确画面就会混乱。 呼应:画面上的物象要有呼应,没有呼应画面就会显得孤立无味。 纵横:画面物象要有纵横关系,纵横得当,画面才生动,纵横是相对而言的,一般要避开直角相交。 疏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以疏显密,以密衬疏。 黑白:画面黑白对比要分明,以黑托白,以白显黑,知白守黑,计白当黑。 虚实:画面不但要注意实处,虚处更要处理得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藏露:露者藏之,显者隐之,犹抱琵琶半遮面,景越藏境愈深。

构图中远用对比手法,即是加强矛盾、制造矛盾,开与放是制造矛盾,合与收是统一矛盾。矛盾制造得越险绝,统一矛盾就越能出奇制胜。工笔花鸟画构图学理论明确的提出了“置陈布势”的说法。“布势”是指通过对物象位置的经营安排而求画面之势。在画面布势中,由于点的张力使两点之间具有吸引力而产生连贯的线感,而线又具有延伸的方向感,动势的流向感。工笔花鸟画的起、承、转、合形成了一定的气脉,画家正是通过这些形的置陈而达到了取势的要求。 起:就开即是起,开笔就是起。 承:就是对起笔的延续与承接,一般是顺势。 转:就是承接之后有转折,方向有变化。 合:即是收拢,不使画面的气外泄。 起承转合示意请参考下图的S形构图示意图。 在工笔花鸟画构图中也经常会用到主线、辅线、破线的三线穿插布置。三线可是三条线,也可以是三组的线。如在画荷花作品时,几根荷杆在一起时,就要注意这方面的穿插变化,使主次分明,又有变化。 我们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要注意主体的布置要得当,通常我们把画面的重点形象或兴趣中心安排在交点上比较合适,这就是“井字分割法”也有人称“三分法”。而传统的出枝法,则多从“井”字与矩形四边的八个交点部位出枝易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这样既可以主体突生、宾主分明,又不会有把主体放在画面正中的呆板感。有时也可以把画面的重点在中心处作一些偏移,但也不要偏移过大,以免太靠画

中国花鸟画赏析

中国花鸟画赏析 花鸟画包括花卉、瓜果等植物和昆虫、鸟类、鱼类、走兽等动物题材。西洋画中画花卉、鸟雀的绘画称之为静物画,画家以写实的方法对着景物写生,甚至画僵死的猎物。与此相对应的中国绘画中的花鸟画,完全是凭借记忆默画花卉和动物,也称之为写生,与西方绘画的写生概念不同的是,中国绘画的写生是表现自然物像的生命活力。此外,中国花鸟画家借画花鸟表达了自己的许多寓意,如画家往往将动植物的自然属性赋予人的社会属性。如高大的松树不畏风寒,将它喻为英雄,而矮小的荆棘多刺,将之喻为小人,竹子、梅花、菊花都比较耐寒,故将它们比作君子。有的花鸟画表达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也有的花鸟画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的感怀。 中国古代皇帝最喜欢画的就是花鸟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九百年前的宋朝皇帝赵佶画的《芙蓉锦鸡图》轴(绢本设色,纵81.5、横53.6厘米),在古代中国,皇帝是国家的所有者,也是道德的化身。这个皇帝画鸡、题诗的目的是借鸡的五种自然天性宣扬人的五个道德品性,一,鸡身上的花纹,表示有文化。二,雄鸡的模样很英武。三,雄鸡打架很勇猛。四,母鸡护小鸡很仁慈。五,雄鸡报晓很守时,表示守信用。这些都是他对大臣的要求。画家的表现手法十分生动,一只锦鸡纵身攀上木芙蓉枝上,锦鸡的重量压弯了芙蓉枝,表现了鸡的重量感。 五百七十年前的明代皇帝朱瞻基的《苦瓜老鼠图》卷(纸本墨笔,纵28。2、横38。5厘米)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写意画,看到这只机敏可爱的老鼠,使人忘记了它可憎可怖的一面。朱瞻基最早将老鼠作为美好的艺术形象来描绘,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老鼠美感的艺术家。由于老鼠一胎多子,苦瓜里面也有很多种子,因此将它们作为繁育能力最强的动物和植物。在这一年,即1427年,28岁的朱瞻基盼望生子多年了,终于生了第一个儿子名叫朱祁钰,后来成为明代第七个皇帝。朱瞻基画此图正是为了记录下他最幸福的一年。 四百多年前明末画家徐渭的没有前面的帝王那样的心态,更没有优裕的生活,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古代中国,做官以前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没有一次成功,徐渭很想为社会作出贡献,因为怀才不遇,最后得了疯病,他想起自己这一辈子,发出了癫狂般的感慨和愤怒,于是画了这件作品,比喻自己是个明珠,象野葡萄一样被抛在野藤里。人们说,这张画的墨点就如同他辛酸的泪珠。 比较不同身份、地位的画家,他们的花鸟画有着不同的情感,这就是中国古代绘画内在不同的精神所在。

中国花鸟画的基本概论

丹青书画社2013年下半学期会员培训计划 中国画教案 分类:书画技法标签:国画艺术赏析文化 授课人:李更新 第一节中国花鸟画的基本概论 教学内容: (一)中国花鸟画有两种分类法: (1)从画体分,花鸟画自五代“徐黄二体”分道以来,已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表现形式。一是工整细致、严谨周密的工笔花鸟画;二是洗练概括、活泼粗放的写意花鸟画。写意花鸟画又分为大写意、小写意和工兼写三类。 (2)从设色分,花鸟画又可分为白描、水墨及着色三类,着色又分为淡彩和重彩。所谓白描(也称线描),是用墨笔以线条勾勒表现对象,不敷任何颜色;所谓水墨,就是以墨当色,用浓淡不同的墨色完成画面效果的方法;所谓淡彩,就是在水墨的基础上施以透明的植物色,淡清典雅;所谓重彩,指设色浑厚浓重,艳丽夺目,所用颜料以不透明的矿物质颜料为主。此外还有一种不勾墨线而直接用色和墨点染作画的没骨花鸟画。 (二)中国花鸟画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追求神似所谓神,不仅仅指人的神气和性格,物同样有神气、有性格。画家在描绘一花一鸟、一草一木之时,不以形似为满足,追求的是对象之神,要紧紧抓住对象的内在的神韵气质,把它体现出来。至于对象外在的形和色,并不是完全不去追求,因为神是离不开形的,离开了形,就没有神,神是在形之中体现的。但是,在作花鸟画时,往往不受形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从形和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大胆地加以取舍和夸张,甚至于变形变色,借以达到追求神似的目的。这一点,在写意花鸟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正如唐张彦远所说:“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只有在画中追求神似气韵,注重于神,神气表现出来了,形似也就在其中了。白石老人的一段话说得更为精彩:“太似媚世,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个“似与不似之间”就是指对象的神韵所在,也就构成了中国花鸟画的显著特点——把“形神兼备”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 (2)注重意境一幅优秀的花鸟画并不是花鸟的单纯描绘,而是借助于花鸟的描绘,表现画家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和意愿。被描绘的对象只是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当画家的思想感情和表现对象的神韵气氛交融在一起,通过特殊的构思和形象塑造,巧妙地反映在画面上,使画产生一种动人的境界。这就构成了意境。因此,画家在作画之前,首先要对描绘的对象有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能力,在一张画的意境中,不仅要把一些事物和观念告诉给欣赏者,而且要把画家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欣赏者。意境是花鸟画的灵魂,有了意境,作品才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3)讲究笔墨花鸟画非常讲究用笔和用墨,而且用笔有笔法,用墨有墨法,甚至从画面

写意花鸟结课心得

写意花鸟结课心得 花鸟画的一种,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而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一种画法。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 所谓写生就是“移生动质”,就是“变态不穷”地传达花鸟的生命力与各不相同的特性。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 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表现在造型上,中国花鸟画重视形似而不拘泥于形似,甚至追求“不似之似”与“似与不似之间”,借以实现对象的神采与作者的情意。 在构图上,它突出主体,善于剪裁,时画折技,讲求布局中的虚实对比与顾盼呼应,而且在写意花鸟画中,尤善于把发挥画意的诗歌题句,用与画风相协调的书法在适当的位置书写出来,辅以印章,成为一种以画为主的综合艺术形式。 在画法上,花鸟画因对象较山水画具体而微,又比人物画丰富,所以工笔设色更具写实色彩或带有一定的装饰意味,而写意花鸟画则笔墨更加简练,更具有程序性与不可更易性。 五代黄筌、徐熙并起,渐成两大系统,以后继续衍生。明代花鸟画演变成四大系统,一为边景昭、吕纪的黄氏体,二为林良、徐渭的大写意体,三为陈淳的简笔水墨淡彩小写意体,四为周之冕的勾花点叶兼工写体。《国朝画征録》卷下则把花鸟画归纳为三派,称“花鸟有三派:一为勾染,一为没骨,一为写意。勾染,黄筌法也;没骨,徐熙法也。后世多学黄筌,若元赵子昂、王若水,明吕纪,最称好手;周之冕略兼徐氏法,所谓勾花点叶是也。……其写意一派,宋时已有之,然不知始自何人。至明林良,独擅其胜,其后石田、白阳辈,略得其意,若其全体之妙,非大有力者学之必败” 学号: 141084021 姓名:郭倩 班级:绘画国画二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