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动力学(李萍)

油气成藏动力学(李萍)
油气成藏动力学(李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授课老师:罗晓容

学生:李萍

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

学号:200521338

时间:2006年5月30日

浅谈成藏动力学思想在储量计算和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目前,在含油气系统宏观思想指导下进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是高等石油地质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成藏动力学的思想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模拟后的储量的定量化计算和进而形成新的成藏动力学思想指导下的资源评价的系统方法。本文讲述了学习中对成藏动力学思想的认识,通过对将成藏动力学思想应用于地质分析进行模拟和储量计算的实例分析,将如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浅述和分析。

一、关于成藏动力学理论的认识:

1.1成藏动力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成藏动力学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1],是建立在地球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引入系统理论思想后产生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含油气系统在成藏机理方面研究不够。一些学者提出了以系统为指导思想、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成藏动力学系

统。1996年,田世澄首次提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概念及其分类。1997年康永尚等提出以流体动力学分析为基础的"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分析观。2002年张厚福等提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框架。成藏动力学理论针对流体(石油,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环境、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试图解决成藏的宏观机制问题。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是继陆相生油理论之后由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提出的又一新的,重要的油气地质理论。

1.2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思路方法

目前较为成熟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以下方面[2]:

(1)动力学系统形成的背景研究: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地层和层序发育特征及时空展布。(2)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研究:分析构造沉积旋回,通过利用测井、地震和实测压力资料计算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和流体势、编制孔隙流体压力剖面图和流体

势平面图,寻找区域分布的致密岩性层和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界面来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断层、不整合和盆地边缘岩性、岩相变化带等联络体系,建立统一的流体动力学系统。

(3)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形成条件研究:一切基本要素如源岩、储集层、封闭层的研究。(4)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形成演化研究:围绕生一运一聚这一线索,研究埋藏史、热史及油气生、排、运、聚史,研究联络体系的开启性和封闭性,油一源对比,分析油气成藏模式,计算聚集量。

(5)成藏作用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动态模拟恢复盆地的演化史和成藏过程,综合各项研究成果编制生油期、运移期、圈闭形成期配合图及综合评价图,科学地预测勘探有利靶区、优选钻探井位(这是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的最终目标)。

1.3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研究内容[3]:

1)油气成藏的动力学条件:成烃化学动力学、排烃和聚集动力学机制、保存与改造的动力学条件;2 )油气成藏动力学的能量(动力)源:地温场、构造应力场、压力场、流体势能场、深部热流体。

二、成藏动力学在资源评价中的应用浅析

2.1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

对一个地区的成藏动力学研究,首先表现在油气成藏系统的划分,表现在运用成藏动力学的新思路对该地区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温度场、应力场和流体压力场分布特征及油气成藏过程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成藏动力学系统进行划分,进而圈定有利靶区和勘探目标[4]。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类型划分有2种方案。一种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原则及其分类见(表2)。将该方法应用在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峰油田的成藏动力学研究,表2 成藏动力学系统分类表得出该地区的自源高压封闭系统中浊积砂层系和混源低压半封闭系统中近源岩的三角洲前缘砂层系,是今后进一步勘探的主要目标层系。另一种分类是以流体动力系统的开放程度把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系统分为重力驱动型、压实驱动型、封存箱型和滞流型四种[5]。

2.2成藏动力学研究的模型研究和模拟研究

模型研究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包括盆地模型和油气运聚的控制模型两个部分。盆地模型主要指盆地的沉积一构造格架以及相应的物理和有机地球化学参数,用以建立三维数字盆地。盆地模型是进行人工控制性油气生、排、运、聚模型研究的基础,也是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研究的基础[6],由以下7个部分组成:(1)沉积体模型:主要指各层沉积相图,用以建立烃源体、输导体和盖层体系模型;(2)构造体模型:包括各层构造图和主要圈闭与断裂体系的发育研究,用来建立三维构造数据体,实现回剥,以得到各期各层的古构造图;

(3)烃源体模型:对沉积体模型中有生烃能力的沉积体赋予有机地球化学属性,如有机碳含量、干酪根类型、热模拟产烃率(或活化能、频率因子),以进行生排烃量模拟;(4)输导体模型:对具有渗透能力的沉积体赋予储层物理属性;对断裂、裂隙性输导体进行历史发育研究,重点确定其历史发育过程中对流体的输导能力;(5)温度场模型:给出现今温度梯度曲线、R。一深度关系曲线,以模拟古、今地温场,逼近现今烃源岩热演化结果;(6)压力场模型:模拟古、今压力场,进行各层古、今流体势研究;(7)应力场模型:为应力场模拟提供参数,分析应力场发育与油气运移间的关系。油气生、排、运、聚的控制模型是指用人工方法建立的具体盆地、凹陷(或含油气体系)的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机理性模型。包括以下3个主要模型(1)油气生成的动力学模型(2)烃类初次运移的动力学模型(3)烃类二次运移的动力学模型。

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定量模拟[7]主要表现在油气运移模拟研究的3个方面:①根据流体势理论模拟研究水势以求取油势或气势的UVZ新方法,用于定量计算油、气势进而可确定油气聚集的有利位置;②在单相水流模型的基础上,用临界运移含烃饱和度作为控制参数进行的油气二次运移数值模拟,可模拟油气运移的间歇性、跳跃性和非线性特点,最终根据

评价区面积模拟的含油饱和度进行评价区的资源量估算;③以温度一应力一压力三场耦合为核心的异常压力形成和演化的模拟来实现油气运移模拟。

成藏动力学过程模拟的最终结果体现在油气资源量计算部分上,包括计算出盆地的生烃量、排烃量、烃碳转换量、油气损失量,最后要计算出盆地中聚集的油气资源量。

三、应用成藏动力学思想计算资源量方面的应用进展

用成藏动力学思想进行油气资源量计算的方法主要还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烃量计算:在成藏动力学研究中建立的油气生成的动力学模型[8]中,根据魏格斯(1985)用热解法计算生烃量的方法,也是目前我国普遍应用的量化生烃史的主要方法。各烃源层各地质历史阶段R。等值线图、热演化史剖面图、生烃量等值线图以及生烃量史表等"3图1表"在描述生烃过程中是必要的。

2、排烃量的计算:烃类初次运移的动力学模型可以实现排烃量的计算,孔隙体积法和残烃量法是目前生产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排烃量计算方法。孔隙体积法的假设前提是:连续油相是初次运移的主要相态,当生油层的孔隙(或裂隙)体积中的含油饱和度超过临界运移饱和度时,石油在压实作用下则以连续油相和水一起排出[9]。残烃量法是用计算的生烃量减去实测的残烃量(氯仿沥青"A",或总烃HC,或热解法求得的S1)而求得排烃量。

3、1)储层滞留烃量[10]计算:是指经初次运移离开母岩进入储层烃类的损耗量,被认为占生烃量的4.47%,计算模型为:Q rs=Hs·S ·qrs

式中:Hs为储层厚度;S 为运聚单元总面积;q rs为单位体积储层滞留烃量。

2)盖前排失烃量:是指母岩之外第一套区域性盖层形成之前源岩的排失烃量。该部分排出烃量被认为全部损耗,占生烃量的1.466%。计算式:

式中:Qebc为盖前排失烃总量;qe 为源岩排烃强度;

Sn为源岩层分布面积;kebc 为源岩盖前排烃比率(%);

Qe为源岩累积排出烃量。

3)运移损耗烃量: 占生烃量的15.27%。计算式:

Qwd=(V源+a储*V储+a非*V非)*qew+(V源+a储*k储*V储+a非*k非*V非)*qed

式中,Qwd为运聚单元内水溶和扩散烃流失量;a储、a非为同等条件下储层和非储层压实排水量之比率;k储、k非为源岩区外储层和非储层面积占运聚单元面积的比率;

qew、qed为单位体积源岩层排出水溶相和扩散相烃的量。

4)构造破坏烃量:包括构造变动强度、各沉积地史时期有效运移烃受多次构造变动破坏量的计算。

总之,运用成藏动力学思想计算油气储量的精髓在于从动力学角度出发,尽可能使模型逼近实体环境,油气成藏动力学模拟系统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结果定量化和可视化的手段,也是一种模拟实验工具。由于参数或模型多解性的存在,多方案的模拟比较是必须的。只有通过多方案模拟,不断修正输入的参数和模型,使之逼近实际勘探结果,才可将模拟结果作为外推预测的依据。借助盆地模拟技术,通过生烃灶生烃总量的计算以及油气运聚单元的划分[11],对油气资源的空间分配作出客观判断;对含油气系统的每一个运聚单元内部已经发现的油气储量和待发现的潜在资源作出客观的统计,建立含油气系统范围内生烃量、运移量和聚集量的关系,统计出不同运聚单元、不同区带或目标上的油气资源丰度、可采资源比例以及不同区带、不同类型圈闭的油气充满系数等。这样就可以对资源评价常用的成因法、类比法与统计方法[12]所需要的一些关键参数的取值更为客观,由此得到的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就会更加符合地下的客观存在。

参考文献

1、张厚福,方朝亮.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初探-21世纪油气地质勘探新理论探索. 石油学

报.2002,23(4);

2、康永尚,郭黔杰.盆地流体动力系统研究一指导油气勘探的一条有效途径[A].见:高德利主编.中国科协第21次"青年科学家论坛"报告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230-235;

3、常象春,张金亮. 油气成藏动力学:涵义、方法与展望. 海洋地质动态. 2003,

19(2):18-25;

4、褚庆忠,张树林.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研究综述.世界地质.2002年3月第2l卷第1期

5、田世澄.论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和类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6、杨甲明,龚再升,吴景富,等.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系统概要(上)[J].中国海上油气(地质),2002,16(2):92-97.

7、岳伏生,郭彦如,马龙,李天顺.成藏动力学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向地球科学进展2003年2月,第18卷第1期

8、connan J.On Time-Temperature Relation in Oil Genesis.AAPG Bulletin,1974,58(12)

9、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86-8

10、许红,马惠福,蒲庆南,梁若冰,郑军.油气资源评价基本概念与定量评价方法.海洋地质动态.2001年10月第17卷第10期

11、赵文智,胡素云,瞿辉。含油气系统研究思路与方法在油气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石油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增刊

12、赵文智,胡素云,沈成喜,瞿辉,张庆春.油气资源评价方法研究新进展.石油学报.2005年3月第26卷增刊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大作业题目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结课大作业石油与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新进展 大作业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30分)作业二:中国海相页岩油气主要地质特征及勘探开发新进展。(30分)作业三:分析致密油气藏与其它油气藏(页岩油气、煤层气、常规油气)的异同点。(40分) 要求: 1、所有答题需打印在A4纸上提交。上下左右页边距2cm,作业正文采用小四宋体(英文字母和阿拉伯数字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首行缩进2字符,排版规范。封面格式请勿改动,仅需填写个人相关信息。 2、答题时应尽量采用自己语言,不得拷贝复制。 3、严禁相互之间抄袭,如发现抄袭,视情节严重程度根据抄袭部分占该题目总分的比例扣除相应分数或者成绩记0分。 作业一:比较分析致密砂岩、页岩、常规砂岩储层的差异性。

致密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包括缩小粒间孔、粒间溶孔、溶蚀扩大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和晶间微孔;孔隙喉道以片状、弯片状和管束状喉道为主;发育构造微裂缝、解理缝及层面缝等裂缝结构。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复杂化了储层的孔隙结构,大量发育的黏土矿物明显降低了储层的渗透率,强烈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得储层致密化,而后期的溶蚀作用交代作用又可以改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致密砂岩储层渗流空间具有强烈的尺度性,空间尺度分为致密基块孔喉尺度、天然裂缝尺度、水力裂缝尺度及宏观气井尺度,而气体的产出就是经致密基块—天然裂缝—水力裂缝—井筒的跨尺度、多种介质的复杂过程。致密砂岩储层与常规储层在孔隙度、渗透率及储层压力等方面差异显著。此外,两者的研究内容及分布规律亦存在区别。常规储层孔渗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所以研究其孔隙与喉道参数即可;但大量的事实表明,仅采用孔喉参数难以有效地确定致密砂岩储层的渗透率,而对其渗透率起决定作用的是裂缝体系,且致密砂岩的储集空间亦受其控制。 致密砂岩气藏和常规气藏的分布规律区别明显,我国致密气藏多以深盆气的形式出现。以深盆气藏为例,它具有特殊的成藏机理和圈闭分布规律,多形成于向斜轴部或背斜翼部,而常规油气藏可早于深盆气藏形成,且分布于其上倾方向。对常规圈闭气藏来说,天然气多聚集于孔渗条件较好的构造高部位,聚集位置与气源岩明显分开,气水分布服从重力分异原理,但是对于致密砂岩气藏来说,天然气主要聚集在离烃源岩比较近的位置,不服从重力分异原理,气水关系发生倒置。 页岩储层研究重点包括矿物类型与含量、孔隙度和渗透率、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矿物类型和含量是决定了页岩储层脆性特征,寻找脆性矿物含量高、易压裂的地层对页岩气压裂开发具有重要影响。页岩储层孔隙( 纳米级) 系统对烃类的储集能力和流体向裂缝网络传导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页岩孔隙按大小可分为大孔(直径大于50nm),介孔(直径介于2~50nm)、微孔(直径小于2nm)。利用气体在页岩孔隙中的吸附与解吸可以测量其孔隙大小及其分布情况,当压力低于气体的临界压力时,对于介孔与大孔,首先发生多层吸附,相对压力更高时,则发生毛细管凝聚,形成类似液体的弯液面。页岩的孔隙度主要分布在0.01%~5%,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00001~10mD,页岩的孔隙度与渗透率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渗透率大于1mD的页岩岩心中存在着明显的天然裂缝或取心诱导裂缝。页岩中黏土矿物的总含量主要介于20%~70%,黏土矿物主要为绿泥石、伊利石、蒙

油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 1、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研究地壳中油气藏及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的地质科学。属于矿产地质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对象是油气藏。 2、石油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生、储、盖、圈、运、保” 3、括提出“石油”这一名词 4、建国后第一个大型油田:克拉玛依油田 第二章油气藏中流体成分和性质 1、?石油: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以液态烃为主体的可燃有机矿产,又称原油。 2、元素组成:碳(C)和氢(H)为主;其次为氧(O)、氮(N)、硫(S)。 C:80%-88%;H:10%-14% 3、?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化合物、馏分和组分。 4、化合物组成:烃类组成和非烃类组成 烃类组成:饱和烃(烷烃、正构烷烃、正构烷烃、环烷烃)、不饱和烃(芳香烃、单环芳烃、多环芳烃、稠环芳烃、环烷芳香烃) 非烃类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 5、高硫石油:S>2%(辽河);低硫石油:S<0.5%();含硫石油:S =0.5~2%(胜利)。 6、馏分:馏分就是利用组成石油的化合物各自具有不同沸点的特性,通过对原油加热蒸馏,将石油分割成不同沸点围的若干部分。(温度区间(馏程):馏分有所差异。) ?轻馏分:石油气、汽油(C5-C10);中馏分:煤油(C11-C13)、柴油(C14-C17)、重质油(C18-C25);重馏分:润滑油(C26-C35)、渣油 7、石油的组分组成:油质、胶质、沥青质。 8、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海相含蜡量低、含硫量高、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7‰;陆相含蜡量高、含硫量低、V/Ni<1、碳稳定同位素13C<-29‰。石油类型也不同。 9、颜色:淡黄色、黄褐色、棕色、深褐色、黑绿色至黑色。胶质和沥青含量越高,颜色越深。 10、密度: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g/cm3)。 相对密度:105Pa,20oC石油与4oC纯水的密度比值。(一般介于0.75~1.00之间,相对密度大于0.93为重质石油,小于0.90为轻质石油。) 膨胀系数:温度每增加1oF,单位体积所增加的体积数。 11、粘度:反映流体流动难易程度。粘度大则流动性差。与温度、压力、组成有关。 12、溶解性:石油难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与温度、压力、含盐量有关。 13、石油物理性质:颜色、密度和相对密度、粘度、溶解性、荧光性、旋光性 14、天然气——广义:自然界所有天然形成的气体。狭义:指气态烃和非烃气。 15、天然气的产状类型 ?(1)聚集型:a、气藏气: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藏,为纯天然气气藏。甲烷占气藏气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 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 姓名______蔡晓唱_______ 学号_____S1*******_____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 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 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 2 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1999年和2000年AAPG年会曾将“成岩作用作为烃类流体运聚记录”作为分会讨论的主题,要使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关系,建立起烃类流体运聚-储层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形成关系的解释定量模式,为成岩矿物及其包裹的流体化石作为烃类流体运聚的记录提供理论基础。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储层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另一方面,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石的钠

油气田勘探复习题——填空题(含答案)

《油气田勘探》习题—填空题 绪论 1.石油地质学与油气田勘探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石油地质学是找油的理论指南,而油气田勘探是找油的方法论。 2.油气勘探是一项特殊的科研活动,具体表现为,油气勘探具有地区性强、预测性强、探索性强的显著特点。因此,对于一个勘探工作者而言,具有成油模式、找油信心、创新思维三者尤为重要。 3.作为一项高科技的产业,油气勘探具有资金密集、技术密集、风险高、利润高的特征。 4.油气勘探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如地质风险、技术风险、工程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等。 5.原始找油理论发展阶段,找油的依据包括油气苗、地形地貌特征等。 6.圈闭聚油理论的形成,说明地质勘探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局部的油气聚集规律。 7.盆地找油理论的实质,是油气分布的源控理论与圈闭找油理论的有机结合。 第一讲油气勘探技术 1.油气勘探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调查技术、油气井钻探技术、实验室分析测试等三大类. 2.油气勘探综合评价技术主要包括:盆地分析、盆地模拟、区带评价、圈闭评价、油气藏描述等。 3.油气调查技术主要包括:地面地质调查、油气资源遥感、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等。 4.非地震物化探是: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地球化学勘探的简称。 5.剩余重力异常是布格重力异常经过区域场校正后得到的,可用于划分盆地构造单元。 6.重力勘探检测的主要参数是重力加速度;而磁法勘探检测是主要参数是磁

化率。 7.总体上,在三大类岩石中岩浆岩的磁化率较高,而沉积岩的磁化率较低。 8.在岩浆岩中,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酸性岩,岩石的磁性具有依次降低的特点。 9.为求得相当于垂直磁化条件下的磁异常,需要对采集到的磁法勘探资料进行化极处理。 10.磁法勘探资料的向上延拓处理,可以压实浅部干扰,突出深部信息。 11.地震勘探根据部署目的和测网的差别可以分为概查、普查、详查、精查(三维地震)四个主要阶段。 12.资源调查时期的探井通常称为区域探井,早期的称为科学探索井、后期的称为参数井。工业勘探时期的探井包括:预探井和评价井。 13.录井技术依据其学科原理的差别,可以分为基于地质学原理的录井、基于物理学原理的录井、基于化学原理的录井三大类。 14.综合录井采集的基本信息包括岩石可钻性信息、钻井液信息、随钻测量信息三大类。 15.随钻测量信息主要用于几何导向和地质导向等方面。 16.根据测试时机的差别,测试工作可以分为:中途测井和完井测试。根据取样方法的差别,测试又可以分为:钻杆测试和电缆测试等。 第二讲油气勘探程序 1.勘探阶段划分的主要依据包括:勘探对象、地质任务、资源-储量目标。 2.资源调查时期(或区域勘探时期)可以根据任务和目标的差别进一步细分为三个阶段:大区概查、盆地普查、区域详查。 3.油气勘探的对象包括不同级别的含油气地质单元,从大到小可以分为:大区、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含油气区带、油气田、油气藏。 4.资源调查时期的目标是提交不同级别的资源量,而工业勘探时期是提交不同级别的储量。 5.资源调查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择盆、选凹、定带。 6.工业勘探时期的地质任务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发现油气田和探明油气田。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试题 专业年级 姓名 学号 院(系) 考试日期 2008年6月20日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20分)。 答: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 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总复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要求,井轨迹具有一定斜度和 方位的井 2、 测井相 又名电相,是从测井资料中提取与岩相有关 的地质信息,并将测井曲线划分若干个不同特点的小单元, 经与岩心资料详细对比,明确各单元所反映的岩相,即是测 井相。在一个地区建立了测井相后,可以利用测井曲线解释 出井的柱状岩性剖面图。 3、 可采储量 在现有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地质储 量中开采出来的储量。 4、 岩心收获率 指实取岩心的长度与取心进尺的比值,用百 分数表示。 5、 孔隙结构 储层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 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 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 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它反映储层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 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 6、 储集单元 碳酸盐岩油气层剖面中,能封闭油气并具有统 一压力系统的基本岩石组合。(储、产、盖、底) 7、 地温梯度 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 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 8、 井位校正 9、 沉积旋回 是指沉积作用和沉积条件按相同的次序不断 重复沉积而组成的一个层序。 10、 折算压力 是指测点相对于某基准面的压力,在数值上 等于由测压点到折算基准面的水柱高度所产生的压力。 11、 断点组合 把属于同一条断层的各个断点联系起来,全面研究整条断层 的特征,这项工作称为断点组合。 12、 探明储量 在油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在现代 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利润的可靠储量。它是编制油田开发方案、 开发分析以及油田开发建设投资决策的依据 13、 异常地层压力 地层压力是作用于地层孔隙空间流体上的压 力。正常地层压力可由地表至地下任意点地层水的静水压力 来表示;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影响,作用于地层孔隙流体的压 力很少等于静水压力,通常我们把背离正常地层压力趋势线 的底层压力称之为异常地层压力,或压力异常。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课程总结 第一章钻井地质 一、主要概念 1、参数井:地层探井、区域探井-指在区域勘探阶段部署的,主要了解各一级构造单元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石油地质特征(生、储、盖及其组合,获取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为物探解释提供参数而钻的探井。 2、预探井:指在圈闭预探阶段,在地震详查的基础上,以局部构造(圈闭)或构造带等为对象,以发现油气藏、取得储集层物性资料、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而钻的探井。 3、评价井:指在地震精查或三维地震的基础上,在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为详细查明油气特征,评价油气田的规模、产能、经济价值,计算探明储量等而钻的探井。 4、开发井:指根据编制的该油气田开发方案,为落实探明储量、完成产能建设任务,按开发井网所钻的井。 5、调整井:指油气田全面投入开发若干年后,根据开发动态及油气藏数值模拟资料,为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及采收率,需要分期钻一批调整井;根据油气田调整开发方案加以实施。 6、钻时:每钻进一定厚度岩层所需要的时间,单位min/m。 7、定向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有控制地使井身沿着设计的方向和路线钻达预定的目的层段和井下目标(靶位)的井。 8、岩心收获率:岩心长度占取心进尺的百分比。 9、岩屑迟到时间:岩屑从井底返回井口的时间。 10、泥浆录井:根据钻井液性能的变化及槽面显示推断井下是否钻遇油气水层和特殊岩性的方法。 二、问答题 1、简述定向井的主要用途,图示说明井身剖面基本类型。 纠正已钻斜的井眼成一个垂直的井身,对落鱼等井下障碍物进行侧钻,在不可能或不适宜安装钻机的地面位置的下边钻油井,为扑灭大火、压住井喷等而设计的井—抢险井或救险井,在一个井场、钻井平台或人工岛上,钻几口、几十口井、丛式井—海上油田、地面受限制的沙漠、沼泽等地,最大井斜角接近或达到90°,且有水平延伸的井--水平井。 I 型井身剖面;Ⅱ型井身剖面(S形曲线井身剖面);Ⅲ型井身剖面(见图) 2、简述影响钻时的主要因素及钻时录井的主要用途。 岩性--软硬、孔缝发育程度;钻头类型与新旧程度;钻井措施与方式;钻井液性能与排量;人为因素的影响。 ①应用钻时曲线可定性判断岩性,解释地层剖面。

石油地质学-李德勇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石油地质学是研究地壳中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基本原理和富集规律的一门学科,属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和开发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本课程内容包括石油天然气是如何生成的?石油天然气储存在地下哪些岩层中?呈流体状态的石油天然气是如何运移聚集在一起的?石油天然气聚集在什么地方?石油天然气为什么能够保存至今?即石油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及分布规律问题。本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石学等专业基础科和专业课的升华与拓展应用,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地震、测井、构造、地球化学等地质和地球物理知识、手段进行含油气目标勘探设计和评价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培养物探工程师运用地质思维针对具体地质目标进行综合地球物理勘探设计、处理及解释的重要基础。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控制石油天然气成藏的“生、储、盖、圈、运、保”六大地质要素为主线,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典型案例实训和专题讲座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认识 - 6 -

石油天然气在社会、国民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重点掌握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储集保存、聚集成藏的基本要素、概念和理论,并了解致密砂岩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特殊石油天然气藏的基本特征和勘探开发现状,培养同学们将所学的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理论知识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相结合综合进行地下含油气目标勘探与评价的能力,使同学们掌握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的基本工作技能和方法。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的成分和性质、石油天然气的生成与烃源岩、石油天然气的储层与盖层、圈闭与油气藏、石油天然气的运移、石油天然气的聚集和保存及石油天然气藏相关理论进展七部分内容,环环相扣、学以致用,穿插地震、测井及有机地球化学等处理技术与测试手段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实例,介绍相关理论进展,提升同学们学习石油天然气勘探系列专业课程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并适应学科发展。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基础地质学或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本课程要求学生提前掌握普通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及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同时本课程与地震勘探资料处理解释、地球物理测井等课程密切相关,学生掌握其相关理论知识可更好地将地球物理技术手段应用于油气地质勘探之中。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于石油天然气成烃、成藏理论的专业科学素养,以及综合应用地质、有机地球化学及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技术进行油气藏勘探的能力,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以及从事石油、天然气资源勘探工作的综合性专门技术人才。 - 6 -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

《油气田开发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烃源岩 2、盖层 3、岩性标准层 4、沉积旋回 5、地温梯度 6、含油气盆地 7、圈闭 8、石油 9、油气田10、孔隙结构11、可采储量12、井位校正 13、压力系数14、滚动勘探开发 二、填空题 1、石油主要由等五种化学元素组成,通常石油中烷烃含量、溶解气量、温度,则石油的粘度低。 2、形成断层圈闭的基本条件是断层应具有,并且该断层必须位于储集层的方向。 3、油气田地质剖面图是沿某一方向切开的垂直断面图,它可以反映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质特征; 4、压力降落法是利用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两个参数所构成的压降图来确定气藏储量的方法。因此,利用压力降落法确定的天然气储量又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常规油气田勘探的程序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阶段。 6、油气有机成因论认为,生成油气的原始沉积有机质随埋深的增加、古地温的升高进一步转化成大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当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时,大量生成液态烃。 7、储集层之所以能够储集和产出油气,其原因在于具备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个基本特性。 8、石油的非烃类化合物组成分为、、等三类。 9、地层超覆油气藏的分布位置在不整合面,裂缝性油气藏的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 10、依据沉积旋回——岩性厚度对比法进行油层对比时,先利用_______________、其次利用_____________ 后,利用_______________,最后连接对比线,完成对比剖面图。 11、在地层倾角测井矢量图上可以解释、、、 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模式,它们可以反映地下沉积和构造地质信息。 12、依在陆相湖盆的坳陷内,油气成藏应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方面的基本地质条件。 13、岩性遮挡油藏原来埋藏较深,具有一定的压力,后因断裂作用上升,其原始压力仍保存下来形成。若已 知辛3井钻遇L油层顶面的标高为-1750m,钻遇断点的标高为-1702m,那么该井钻遇了断层盘的L油层。 14、含油气盆地是指地壳表面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长期以为主,能够生成油气,并且已经的沉积盆地。 在含油气盆地内,油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为。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综述与评述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6-12-11.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的基础研究”(编号:2001CB209103)资助.作者简介:张乐(1979-),男,新疆阜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mail :z han gleu pc @https://www.360docs.net/doc/763419545.html, .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张 乐1,2,3,姜在兴3,郭振廷4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 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4.胜利油田弧岛采油厂地质所,山东东营257231) 摘要:总结了构造应力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形成断层和裂缝等油气运移通道,还能形成各种构造圈闭,同时也可直接引发油气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与孔隙流体压力有相关性,油气从强压应力区向张应力区运移,张应力区是油气的最佳聚集区;构造应力对油气藏的形成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对其起破坏作用;构造应力还可为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提供能量。关键词:构造应力;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油气分布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7)01-0032-05 传统的油气地质学理论认为,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以及异常地层压力;毛细管力一般为油气运移的阻力,其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分布。人们也认识到构造应力对油气运聚有重要的影响,但对构造应力在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和分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尚认识不足。在许多情况下,油气运移聚集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1-5] 。构造应力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构造应力产生的热效应对油气生成也有影响。构造应力是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质过程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不仅控制了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盆地内构造的形成及分布,还影响生、储、盖层的发育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因此,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油气勘探开发有密切关系,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构造应力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构造应力通常是指导致构造运动、产生构造形变、形成各种构造形迹的应力。在油田应力场研究中,构造应力常指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力的增量[6]。地应力主要由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和流体压力 等几种应力耦合而成。 1.1 概述 构造应力在油气形成过程中,可为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转化提供能量,从而促进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已经证实,热量在导致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并生成石油范畴的烃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构造应力是地壳中最为活跃的能量之一,其产生的能量已为地壳中岩层的各种变形所证实。索洛维耶夫等指出,由构造变形转变而来的机械能是构造变形过程中补充放热的主要原因。机械能可转化成热能,在强烈挤压带,这种热能特别大。其表现形式是: 沿断裂面的摩擦热; 可塑性变形时内部的摩擦热; 应力松驰时的弹性变形热。此外,在构造变形速率极快的情况下,放热发生得更快,并可使围岩的温度大幅度升高,这己被现代地震观测所证实[7-9] 。据钟建华等[3] 对我国湘西沪溪县白沙含油瘤状灰岩的研究发现在野外手标本和室内显微镜薄片中,石油仅分布在剪切破碎带内瘤状灰岩中,而与其相邻的、未受剪切破碎的非瘤状灰岩中却未见石油,从而认为该区剪切作用导致矿物等固体颗粒旋转、位错或断裂,因彼此摩擦或晶格断裂而产生热量,为有机源岩生油提供了附加热能,促使有机质转化为 第18卷1期 2007年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CIENCE Vol.18No.1Feb. 2007

油气地质学发展的新方向

油气地质学发展的新方向 姓名:学号:学院:地球物理学院 油气地质学是一门长久的学科,它直接运用于对油气开采的地质指导,是为油气开采提供服务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不断减少,油气地质学发展呈现出新的趋势。 一、基础能源决定油气能源将作为我国长期使用的能源 我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化石能源相对丰富,油、气、煤三大能源将会在一定时期或者说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三大能源都具有易转化、使用成本低等天然优势。 油气能源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大作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原油消费量为5.08亿吨左右,国内原油产量为2.1亿吨左右,原油进口量约为2.9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8.66%,逼近59%。2014年度我国天然气消费量总计1903亿立方米,其中国产天然气量达1308亿立方米,国外进口量为595亿立方米。 从长远角度看,我国虽然在加大对石油、天然气以及页岩气等能源的勘察力度,但是总体上讲,无论石油还是天然气呈逐年增高趋势,并且进口量和比例在不断增高。随着工业化程序的不断提高,我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日益加巨。太阳能、风能、核能、潮汐等新能源由于在开发利用上对于技术要求极高,因此在完全替代油气煤等老能源上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对于油气过于地对国外进口的依赖,

一是由于我国要身油气资源的匮乏所致,二是我国地理条件复杂多样,还有国外进口油气资源成本较低,三大原因组织了我国油气开发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滞后的主要原因。 美国一直以来都是全球最大的油气消费国,其油气进口量和进口增长速度一直以来都居世界前茅,其本国的油气产量持续下降。但是2008年后的短暂的几年,由于美国页岩气和近海石油开采的放开,使美国的页岩气快速发展产量迅速提升,21世纪以来超过俄罗斯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气国。2015年美国已经实现液化天然气出口并在其后可成为天然气的净出口国。因页岩气大量生产而使气价猛降以后,生产者把更多的投资转向与页岩气共生、伴生的页岩油。根据华尔街日报称,美国正在超越俄罗斯成为世界最大的油气生产国。 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自1982年以来首次在天然气产量上超过了俄罗斯。其主要因素为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欧洲经济下滑,这些都是导致俄罗斯天然气生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根据现在的经济状况来看,俄罗斯的产量将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2015年受到全球多主因素的影响,油气煤等能源价格创造了多年来一个新的低谷。 NGP能源资本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Ken Hersh表示:“能源供给已经不成问题了,真正的问题是其开采的成本和市场需求。”而影响能源价格的因素包括:一是全球经济的萎缩会压低油气价格,导致企业降低生产速度;二是相对于传统开采方式,成本高且工序复杂,伴随着市场价格的下滑,进而影响其出口。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 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油气成藏动力学(李萍)

油气成藏动力学 授课老师:罗晓容 学生:李萍 专业:固体地球物理学 学号:200521338 时间:2006年5月30日 浅谈成藏动力学思想在储量计算和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目前,在含油气系统宏观思想指导下进行成藏动力学过程研究是高等石油地质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势。成藏动力学的思想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最高目标是实现模拟后的储量的定量化计算和进而形成新的成藏动力学思想指导下的资源评价的系统方法。本文讲述了学习中对成藏动力学思想的认识,通过对将成藏动力学思想应用于地质分析进行模拟和储量计算的实例分析,将如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浅述和分析。 一、关于成藏动力学理论的认识: 1.1成藏动力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史: 成藏动力学是含油气系统理论的新发展[1],是建立在地球动力学分析基础上,引入系统理论思想后产生的一门新学科。由于含油气系统在成藏机理方面研究不够。一些学者提出了以系统为指导思想、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成藏动力学系 统。1996年,田世澄首次提出"成藏动力学系统"概念及其分类。1997年康永尚等提出以流体动力学分析为基础的"油气成藏流体动力学"分析观。2002年张厚福等提出"盆地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框架。成藏动力学理论针对流体(石油,天然气)成藏动力学环境、过程与结果进行分析,试图解决成藏的宏观机制问题。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这是继陆相生油理论之后由中国石油地质学家提出的又一新的,重要的油气地质理论。 1.2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思路方法 目前较为成熟的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思路和方法有以下方面[2]: (1)动力学系统形成的背景研究:研究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及运动学特征、地层和层序发育特征及时空展布。(2)成藏动力学系统的划分研究:分析构造沉积旋回,通过利用测井、地震和实测压力资料计算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和流体势、编制孔隙流体压力剖面图和流体

油气成藏地质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概念 油气成藏地质学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是石油地质学中研究油气藏成藏的动力、成藏时间、成藏过程及油气分布规律的一门分支学科。 油气成藏包括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和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动态分析。 ①油气藏静态特征描述主要从油气藏类型、生储盖层、流体性质和温压等方面描述油气藏特征。②油气成藏机理和成藏过程分析主要用各种分析方法(如流体历史分析法)研究油气成藏期次与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⑴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⑵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 ⑶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⑷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⑸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⑴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法: ①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②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③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④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⑵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 ①成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岩石热解法、棒色谱法、含氮化合物分析技术;②成藏年代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分析方法、自生粘土矿物同位素测试技术、有机岩石学方法;③成藏动力学模拟实验技术:物理模拟、数学模拟。 第二章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 研究内容: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基准面旋回研究的启示

隐蔽油气藏勘探对基准面旋回研究的启示X 杨 龙1,宋来明2,桑淑云2,魏 宁3,董海亮4 (1.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研究所,陕西靖边 718500;2.中海油研究总院,北京 100027; 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井下作业公司; 4.渤海钻探国际工程分公司,天津 300283) 摘 要:从基准面以及基准面旋回研究的进展出发,论述了层序界面划分的弊端,该弊端导致了基准面旋回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带来了诸多不便。目前,我国油气勘探工作已经进入了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而这种弊端更显突出。隐蔽油气藏中,洪泛面的意义尤为突出,不但控制了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更是控制了主力油层的分布,因而对原有的基准面旋回划分方案提出质疑。松辽盆地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在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调整基准面旋回划分界限,大大提高了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可操作性,意义非常重大。 关键词:隐蔽油气藏;基准面旋回;洪泛面;层序界面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81(2011)02—0139—03 上世纪90年代末期,邓宏文教授将基准面旋回理论引进国内,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基准面旋回理论在国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在各高校以及科研生产单位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如果说,层序地层学理论是地质学上一次重大革命,基准面旋回理论则是这次革命性事件中一次重大变革。 1 基准面旋回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地质学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而基准面旋回理论无疑是这一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分支。 早在20世纪初,地质学家就已经认识到基准面的存在并试图论述其对于地层层序的依存性[1],并开始对其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描述以及研究,试图能将基准面及其意义进行明确定义,并加以定量表征。总的说来,地质学家或者认为基准面是地貌学上的平衡剖面[2],或者认为是分隔沉积作用和侵蚀作用的理论均衡面[3,4]。Wheeler H.E.的工作[5]奠定了目前基准面旋回理论广泛应用的基础,他第一次明确地从地层保存作用出发来认识基准面,并赋予其时间意义。Cro ss T.A.[3,6,7] 进一步论述了基准面的含义,提出:基准面是一个势能面,它反映了地球表面与力求其平衡的地表过程间的不平衡程度。目前国内普遍应用的基准面旋回理论即基于此观点,认为基准面为一非物理面,而是一个抽象面,是动态的、波状起伏的、不可测量的三维空间势能曲面[3,6,7]。基准面旋回是指基准面上升到下降过程中保存下来的一系列地层[3]。 基准面旋回理论为建立等时性地层框架提供了一套有利的工具,使油气领域地质工作者乃至物探工作者以等时性为研究基础的观念空前广泛地建立起来。这一点意义尤为突出。到目前为止,基准面旋回理论的广泛应用为工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广大生产科研人员的一致认同。但随着该理论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基准面旋回理论一个重大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即基准面旋回规模的确定及层序方案的划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一直是基准面旋回理论的核心问题。不同的地质工作者对旋回的理解不一致,相差非常大。很多学者作了大量工作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从方法上[8]到资料上[8]再到研究的思路和角度[8-12],学者们孜孜以求,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即使是同一地区,不同学者划分方案迥异、基准面旋回规模差别较大。甚至导致了目前二分、三分、四分等众多的层序划分方案及其改良建议[13]。也就是说,基准面旋回划分的可操作性不强。即虽然基准面旋回提供了一套科学分析地层问题的思路,但其没有提供有效利用该套思路的标准。部分学者[13-14]针对这个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 139  2011年第2期 内蒙古石油化工 X收稿日期:2010-12-20 作者简介:杨龙(1977—),男,工程师,现在长庆油田第四采油厂地质所从事科研及管理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