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干货不废话 台湾保险业深度如何成为全球第一 台湾 7%的经济产生了36%的保费台湾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大陆的

没干货不废话 台湾保险业深度如何成为全球第一 台湾 7%的经济产生了36%的保费台湾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大陆的
没干货不废话 台湾保险业深度如何成为全球第一 台湾 7%的经济产生了36%的保费台湾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大陆的

没干货不废话台湾保险业深度如何成为全球第一?台湾7%的经济产生了36%的保费。台湾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大陆的7%,年保费收入却超过大陆的三分之一。台湾地区

2010...

台湾7%的经济产生了36%的保费。台湾的经济总量只相当于大陆的7%,年保费收入却超过大陆的三分之一。台湾地区2010 年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12 位(764 亿美元),在亚洲地区排名第5,仅次于日本(5574 亿美元,世界第2)、中国大陆(2146 亿美元,世界第6)、韩国(1144 亿美元,世界第9)和印度(784 亿美元,世界第11 位)。

台湾保费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居世界第一。根据2010 年的统计数据,台湾是世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保险深度位列第一位的地区,保险深度达到18.4%;同时远超位居第二三名的荷兰和英国(保险深度均为12.4%)。亚洲发达地区在全球的保险深度中排名居前,香港(11.4%)和韩国(11.2%)排名第五六,日本排名第七(10.1%)。将新兴市场地区统计在内,台湾仍然超过排名第二的南非(约14.8%)。大陆同期的保险深度仅为3.8%,而世界平均水平为6.9%。

人均保费世界第17 位。台湾地区2010 年保险密度为3296 美元,位居世界第17 位,亚洲地区排名第三,仅落后于世界第6 的日本(人均4390 美元)和世界第14 的香港(人

均3636 美元)。大陆地区保险密度排名世界第60 位,人均158 美元,尚不及台湾人均保费的5%。

保险机构众多,从业人员占比高。台湾保险企业总数少于内地,但相对地域和市场而言数量也较多,现有寿险企业30 家(其中本地企业24 家,外资6 家),产险企业23 家(本地和外资);另有800 多家专业经纪公司或者代理公司。现有保险从业人员51 万人,相当于每46 人里就有一名保险业者。

查看原图查看原图台湾保险市场格局2010 年以来,台湾地区总保费保持十年连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速达到13%。

产险:邦富第一。台湾有20 多家产险公司,“产险四雄”富邦、国泰、新光、明台(日资)合计占整体签单保费的53%,其中的富邦产险签单保费的市场份额高达21%。2011年台湾GDP 增速预计为4.51%,产险签单保费收入增速预计为7%,保费约合人民币226 亿元。

寿险:国泰第一。以新单保费比较,国泰和富邦两巨头占据了一半的市场。国泰人寿占据26.4%,第二名富邦人寿份额为21.6%;三至五名分别为中国人寿、新光人寿、远雄人寿,市占率分别为9.3%、7.7%、4.3%投资渠道多元化

台湾投资渠道更加宽泛,投资项目比较多。按照监管规定,台湾保险业境外投资上限高达总资产的45%,2010 年产寿险实际岛外投资超过了资金运用总额的34%。另外投资政府

公债及库券的比例为21%,而大陆国债投资占比仅为7%,政策性银行债占比13%。台湾岛内固定收益类投资的总比例低于大陆。对于股票类的投资维持在5%~7%左右,也略低于大陆的比例:在2010 年底,台湾保险总资金中有8.13%投资于“股票”和“基金及受益凭证”;而同期大陆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为16.80%。对于银行存款类投资,台湾最近四年均保持5~7%,大幅低于大陆在同一时期高达24%~30%的水平。此外,寿险贷款和放款在产寿险总运用资金的比率分别高达5.85%和5.11%,贷款工具的运用程度远超大陆保险业。

查看原图

查看原图综上,台湾财产险受困于资金运作周期短,其资金运用率低于寿险资金,并保持更大的比例在银行存款和不动产投资中,总体而言分布更加分散,例如比例最大的银行存款占比也只有25%。相反,寿险公司可以将更多资金投资于政府公债、保单贷款和国外投资。

与大陆地区比较,台湾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多多元化是其特色,对于海外投资、保单贷款、保险资金贷款的发展,以及对银行存款依赖程度的下降,或将成为我国未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发展方向。

寿险:为大陆寿险发展铺路1.台湾保险深度世界第一实指寿险业台湾保险业的世界地位依靠寿险的强大。台湾保险业

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度第一,超越全球平均水平11.5 个百分点,其中11.4 个百分点均是由寿险贡献的,产险仅超过全球平均水平0.1 个百分点。

台湾寿险资产额为大陆的0.6 倍;资产额在24 年间增长了110 倍,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1.7%。在台湾货币市场中人寿保险公司贡献的比例,由1986 年的2.3%遽增到2010年的22.8%,成为仅次于当地银行的第二大资金供应源,年底资产总额高达12 万亿新台币(约合2.4 万亿人民币,同期大陆地区寿险业资产总额约为3.9 万亿人民币)。总资产增速在24 年间达到21.7%,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的洗礼,最近9 年的年复合增速仍然高达16.0%。

台湾寿险的保费增长可谓常青树,过去二十年和过去的十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均为15%。而过去二十年和十年按照现价计算的GDP 增速分别只有6%和3%。在保费增速常年超越现价GDP 增速的同时,两者在保险市场初具规模之后表现了较高的相关性,1976年至今两者的相关度为63.47%。

我们选取了台湾上市较早的中国人寿(台湾)和台湾人寿两家公司做股价跟踪,发现其在2002~2004 年和2010 年的保费高速增长时期,股价表现均明显超越了大盘。

2.领先大陆多少?二十年的空白。大陆地区在1959 年到1980 年这二十年间停办保险业务。起步占优的情况下,大陆比台湾地区少了三分之一的发展时间。

绝对总量轻松超越。1980 年到1999 年二十年间,大陆地区保险业务迅速恢复到停办前水平并抓住了空白市场的有

利环境,在此基础上,总量指标很快对台湾地区实现了追赶:1999 年,台湾寿险业总资产相当于大陆寿险业的2.5 倍;到2006 年,台湾和大陆的寿险业总资产持平;到2010 年,台湾资产只相当于大陆的62%。

相对人均量的追赶路漫漫。在人均指标上,大陆的追赶行动进程缓慢,2001 年台湾人均保费为大陆的28 倍,到了2010 年,台湾的人均保费仍为大陆的21 倍。从保险业在金融产业中的占比来看,从2006 年到2010 年,台湾寿险总资产和银行总资产的比例从22%上升到30%;而大陆寿险业的该比例在这四年中保持不变,仅为4%

3.老龄化和税收优惠刺激年金险老龄化:根据台湾内政部的统计结果,预计2011 年台湾65 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11%,并且高龄人口将在2017 年首次超过15 岁以下儿童人口所占的比例。预计到2025 年,由于二战之后婴儿潮时期(1945~1964 年间)出生的人口步入老年,老年人口比率将超过20%,进入“超老龄社会”。

长寿化:2010 年台湾居民平均寿命达到79.18 岁,该数据不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超过美国1 岁,超过欧洲发达国家1~2 岁,但是低于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大陆2010 年平均“预期”寿命为72.5 岁。

少子化:据台湾立法院预算中心的统计数据,台湾2012 年初中毕业生将跌破30 万人,此后每年约递减1 万人,至2014 年时减势将扩散到大专院校;目前台湾不少大学的新生注册率逐渐下降,其中也包含一些知名的公立大学,教育当局已经开始着手旨在将部分大学退场合并的“大学修正案”计划。

台湾版“401K”在2005 年正式登场。根据当年颁布的劳工退休制度的规定,建立起了与原制度并行的新制度来组成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新制度既可以采用个人账户积累,也可以采用年金保险制,规定企业缴费不低于员工工资的6%,员工则在6%的范围内自主选择是否缴费,并享受税收优惠。但是目前这种税收优惠尚未惠及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上由劳保局负责;同时覆盖率和替代率并不高。

商业人身险保险:直接免征2.4 万新台币,不递延。在缴费环节:台湾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义务人本人、配偶及直系亲属之人身保险、劳工保险及军、公、教保险之保险费属于列举扣除额,但每人每年扣除数额不超过二万四千元为限。在给付环节:对于这2.4万元的部分依然免征税收。

在以上老龄化预期和税收优惠的刺激下,近年来年金保险在个人人身险中的占比趋势性上升,由2002 年的2%提高到2010 年的23%,八年间保费年复合增速高达54%。

台湾人寿保险和年金保险的普及率由2001 年的260%提升

到2010 年的316%;投保率从2001 年的135%提高到2010 年的211%;相当于每人都有2 张以上的保单。

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统计及预测,中国2010 年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这个数据相当于台湾地区2004 年的水平,而恰是在次年开启了401K 的制度改革,并且进入了年金保险比重扩大的新一轮冲锋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在商业保险领域尚未有税收优惠政策,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将“推进个人延税型养老险”作为2012 年的监管工作重点,在政策环境和人口环境都相似的情况下,预计至少今后七年内我国年金险业将迎来与台湾相似的发展黄金期。4.银保渠道新业务占比约2/3台湾地区新保业务中银行渠道贡献的比例与大陆类似,贡献水平超过平安、低于太保和国寿。2011 年前10 个月的首年保费中,“保费收入”项下,寿险公司自有营销人员贡献占比为41.9%,银保渠道占比54.7%,代理人、经纪人渠道贡献了3.4%。“负债”项下,公司自有营销渠道销售了20.0%,银保渠道销售了76.5%,代理人、经纪人销售了3.5%。

对“负债”的解释:根据台湾财务会计准则公报第四十号《保险合约之会计处理准则》(2011 年1 月1 日实施),要求对保险合约进行分类。过去保险公司从保户手中所收取之保险费均属保险合约而认列为保费收入,从2011 年1 月1 日起,保险商品中无显著保险风险者将不再属保险合约,而须

视为投资合约并归类于“负债”项下,不列为保费收入。

从台湾新保业务在不同险种渠道划分来看,银行渠道在个人寿险和个人年金上优势明显,而在投资型保险和个人伤害、健康险上主要以险企自身的营销渠道为主。

法律上的通途释放了银保渠道的需求。台湾从上世纪90 年代左右开始通过银行代理保险产品,起始的形式就是通过银行职员来销售,并无实际法律依据;但是在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台湾银行业由于放贷收紧而产生了存款的剩余,监管层逐渐放松了对该部分的管制。2001 年,台湾《金控法》颁布,建立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基础,金控公司首先可以在银行柜台合法的销售保险产品。到了2003 年,非金控的银行也可以代理保险产品。破除了法律障碍后,台湾的银保业务在2004 年以后得到蓬勃发展,银行和证券公司纷纷成立保险经纪和代理公司,目前台湾投资保险经纪代理公司的银行已有47 家。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中,银行更是依靠保险佣金渡过难关,其营业收入约有30%~50%是来自于保险产品的销售。从2009 年开始,银保渠道实现的新保收入已经超过半数以上,2010 年的占比更是高达65%。银保渠道架构不同于大陆:金控公司用兼业代理,更多主体用专业代理。大陆银保未来或将学习台湾的“间接式”。台湾的银保销售模式既有“间接式”,也有“直接式”。所谓“直接式”是指像大陆一样:保险公司直接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而这

种模式在台湾却有着“主体只能是金控公司”这一限制条件,并且采取这种模式的银行只能销售一家保险公司的产品。所谓“间接式”,是指保险公司、银行、中介公司签订三方合同,保户直接面对的是专业的经代公司,保险公司返佣给经代公司,银行向中介公司收取费用;中介公司的股东大多来自于银行。

这种模式下虽然利益的分成多了一方,但是它一方面帮助银保渠道席卷了保费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让消费者有了更好的险种遴选和服务,以及多样化的产品和营销创新的可能,而“服务”和“创新”这两点正是当下大陆保险监管的重中之重。保监会一直在传递保险销售专业化的信号。去年9 月16 日,陈文辉上任保监会副主席的第二天就在“保险销售聚谈会”上讲话。他指出,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要求必须对销售模式进行专业化变革。近几年保险中介的发展和监管思路可以概括为:处于“小作坊”时鼓励市场化,需要扩大资本时鼓励“专业化”,将来鼓励走国际化道路。陈文辉指出,保险行业从弱小到不断发展,行业专业化分工是必然趋势,这样才能逐步成熟壮大。关于“销售专业化”,陈文辉概括了销售专业化变革的三个层面:一是销售人员的专业化,提高销售人员的素质;二是兼业代理专业化,包括车险和银邮代理专业化,需要尊重市场,尊重实践,鼓励试点,重视研究。车险专业化已经先行一步,银保专业化将根据市场变化逐步

推进;三是专业机构大型化。依靠市场和资本的力量,拓展专业平台,降低运行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台湾保险奇迹之原因探析1.天“时”:特殊时代打下的基础1950-1967 年,美国共给予台湾15 亿美元的经济援助,其中12 亿为“无偿”赠与,3亿为贷款;彼时台湾三分之一的经济增长是美援所产生。此外还有工农业原料、农产品等物资和人才支援、技术转让等输入,为台湾的经济各领域的腾飞奠定了基础。美国兰德公司在报告称,如没有美援,台湾经济至少要推迟

10~20年。另外,二战后发达国家一度的经济繁荣为出口导向型的台湾岛迅速积累外汇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2.地“利”:自然灾害频发的位置多年以来台湾频受台风、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的侵袭,频发的自然灾害使得岛民对于风险共担互助的保险机制更为重视。台湾位处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分布最广、地震最多的地震带,所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三。地震发生的次数也相当频繁:1991~2006 年间,台湾地区平均每年发生18,500 次地震,其中约有1,000 次为有感地震,单在1999 年的有感地震达3,228次之多。

与大陆产险通常将地震免责不同,台湾在经历了1999 年大地震后,将住宅火灾保险强制加保地震险。而在房屋抵押贷款中,银行也会要求贷款人投保火险和地震险。目前岛内房价最高的地方,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园、新竹、台中等,

这些主要城市民众投保地震险的投保率均高达33%以上。3.人和:需求推着供给跑稳定而庞大的中产阶级。退守台湾之后,国民党在台实施土地改革,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上世纪60 年代之后,台湾迅速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多元工商业的社会,中产阶级阶层逐渐壮大。到了80 年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297 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位列前茅。在政治领域,蒋经国声明放弃一党专政开启革新;在经济领域,公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革推行,使得大陆籍官僚资本被削弱,台籍资产阶级势力得到加强,中产阶级占比已经超过社会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并且行业来源非常广泛:中小企业主、农业资本家、经管人员、专业技术员、公职人员、以及部分农民和渔民等,稳定而庞大的中产者为寿险业的深耕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承担财务风险的意愿低落”。瑞士再保险公司2011 年调查亚太区11 个市场,1.38 万名20 至40 岁的民众,发现台湾民众是所有亚太发达国家和地区中最不愿意承担风险的

地区,买保险大多是担心未来负担不了医疗费用支出。瑞士再保险认为,台湾人比较愿意在“事业”和“健康”上冒风险,但在财务部分,比其他发达市场的人们更不乐于承担风险。而该指数与中国大陆的值非常接近。

查看原图保险业的社会形象较好,受重视程度高。仍是在上述的调查报告中披露:如果一个受调查者认为自己的财务状

况是“合理而良好”的话,那么84%的判断依据是自己拥有了足额的保险,这判断权重在亚太地区位居仅次于韩国(86%)的第二位。瑞士再认为:这些数据说明了在居民产生保障需求时,保险所扮演的要角色。虽然台湾拥有保险的比率相对较高,但55% 的受访者仍规划在未来12 个月内购买寿险或健康险等产品。对于保险社会形象好的另一个佐证便是下一条所讲的:保险从业人员的人口占比很高。

庞大而高效的中介服务。台湾现有保险从业人员51 万人,相当于每46 个台湾人里就有一名保险业者。其中32 万是保险公司业务员,10 万是保险代理人,9 万是保险经纪人。目前台湾有800 余家专业经纪人代理人企业。

最近十年来,保险中介的产能不断提高,寿险代理人均签单保费的年复合增速为18%,产寿险经纪人人均签单保费年复合增速为17%,二者均超过了保费增速。寿险中介数量提升更快:代理人年均增长25%,经纪人年均增长18%;寿险代理人和经纪人的保费贡献比例由2000 年的1%分别上升到15%和18%。2010 年寿险代理人年均人均保费收入约合人民币118 万元,代理费收入4 万元;同期的平安寿险人均年规模保费为36 万元。

瑞士再在其报告中指出:在搜寻财务信息时,台湾的受调查者最偏好使用网络(60%);但在购买寿险及医疗险时,受调查者仍最倾向通过保险业务员购买(77%),其次是经由

银行(20%)及网络(19%)进行。

中介行业得以发展的原因可以总结为:首先,在中介市场发展长期而成熟的市场上,代理和经纪人能够提供多元优质、客观中立的保险服务。其次,中小和新建保险公司由于人员和网点数量不占优,更多的采用与专业中介合作开展业务,逐步放弃了自建营销队伍。第三,在金融危机中,许多寿险公司裁撤机构人员,在产销分离的国际趋势下,大批销售人员从保险公司进入专业中介,人力资源的积累让台湾中介机构在市场上成为一只重要力量。

“老得最快的地区之一”。据台湾《联合报》披露的数字,到2010 年底,全台湾的老龄化指数达68.2%,而在1956 年岛内首度人口普查时,老龄化指数仅5.6%,经过短短半世纪,老龄化指数上升11 倍,老化速度在全世界数一数二。台湾虽不是全球最老的地区,却是全球“老得最快”地区之一。而其他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国家普遍寿险深度较高:全世界最老的日本(老龄化指数接近200%)寿险深度排名世界第4。关于老龄化对台湾寿险的促进作用,我们将在第二章中已有阐述。

注:老龄化指是指65 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未满15 岁人口的比率,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化”的程度。

回头看大陆与台湾相比,大陆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环境都有很大区别,但是通过比较,还是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值得参考。

两地文化背景相同,居民都有着较高的储蓄意愿提供了追赶台湾的可能。对于亚洲主要城市“平均储蓄占所得之比率”指标排序的结果为:台北市(31%)、上海(29%)、首尔(29%)、香港(25%)、吉隆坡(21%)、东京(18%)。高储蓄是“自保”心态的体现,如何将“自保”转换为“互保”或者“共保”,既需要媒体的引导,也需要行业形象的树立。在2012 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项俊波主席指出“保护消费者利益是保险监管的天职”,2012 年的工作三大重心之一便是着力解决车险理赔难和寿险消费误导这两个深受社会各界诟病的问题,这与近年来保护消费者的一系列举措一脉相承,也是依据台湾经验挖掘保费需求的出发点。

台湾的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多样化特质是其特色。寿险实际岛外投资超过了资金运用总额的34%,而监管规定的上限更是高达45%;寿险贷款和放款在产寿险总运用资金的比率分别为5.85%和5.11%,贷款工具的运用程度远超大陆保险业,相应的,对银行存款依赖程度的较低;这些经验或将成为我国未来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拓展的方向。老龄化的发展机会可复制台湾。中国2010 年65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这个数据相当于台湾地区2004 年的水平,而恰是在次年开启了401K 的制度改革,并且进入了年金保险比重扩大的新一轮冲锋期。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在商业保险领域尚未有税收优惠政策,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将“推进个人延

税型养老险”作为2012 年的监管工作重点,在政策环境和人口环境都相似的情况下,预计至少今后七年内我国年金险业将迎来与台湾相似的发展黄金期。

产销分离的专业化中介将增加。在银保领域,台湾的“间接式”帮助银保渠道席卷了保费的半壁江山,让消费者有了更好的险种遴选和服务,以及多样化的产品和营销创新的可能,而“服务”和“创新”这两点正是当下大陆保险监管的焦点。在寿险领域,代理人数量十年间年均增长25%,人均签单保费增速超过全渠道保费增速3 个百分点,经纪人超过2 个百分点。产寿险代理人和经纪人分别积累了占总保险从业者19%和17%的人力资源。这种保险销售中介化趋势也是未来大陆的可选路径,预计2012 年包括车险和银邮代理专业化将继续推进。(本报告来自招商证券)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摘要:保险业是我国金融业开饭时间最早、开放力度最大、发展步伐最快的行业。在党中央的关心下,在不断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保险业坚持改革创新,行业面貌放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虽然我国的保险业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国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落后于外国保险业整体水平的发展,在目前国内保险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角度入 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并阐述我国现在保险业的现状。 关键字:民族保险业发展历史初级阶段

保险是以合同形式确立双方经济关系,以缴纳保险费建立起来的保险基金,对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损失,进行经济补偿或给付的一种经济形式。人类社会从开始就面临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侵扰,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古代人们就萌生了对付灾害事故的保险思想和原始形态的保险方法。我国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积谷备荒。春秋时期孔子的"拼三余一"的思想是颇有代表性的见解。孔子认为,每年如能将收获粮食的三分之一积储起来,这样连续积储3年,便可存足1年的粮食,即"余一"。如果不断地积储粮食,经过27年可积存9年的粮食,就可达到太平盛世。保险业作为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国保险在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0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就在广州开办了中国第一家保险机构,主要为鸦片贸易服务。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保险业的开端还是在十九世纪后页。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史 (一)中国保险业的开端。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加强了对我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侵略。外国保险公司纷纷登陆中国,中国保险市场逐渐形成。外国保险公司凭借不平等条约所持有的政治特权扩张业务领域,利用买办招揽业务,垄断了早期的中国保险市场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面对外商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每年从中国掠夺巨额利润,致使白银大量外流这一严峻事实,中国人民振兴图强、维护民族权利、自办保险的民族意识被激起。在此情况下,1865年5月25日义和公司保险行在上海创立。义和公司保险行,是我国第一家自办的保险机构,其成立打破了外商保险公司独占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为以后民族保险业的兴起开辟了先河。 提到保险业就不得不提到航运业,保险与贸易两者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轮船招商局于1872年在上海成立,是中国人自办的最早的轮船航运企业,也是现在的招商局集团的前身。它不仅是中国现代航运业的起点,也可以说是中国保险业的源头之一。轮船招商局自创办之日起就深刻明白保险对于航运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打击竞争对手的手法,早期依附于外商航运业的外资保险公司听命于上司,为了击垮轮船招商局,对其所属船舶百般刁难。收取高额保费、对中国本土产的船只不保等限制。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为适应航运业发展的需要,先后创办了“保险招商局”、“仁和水险公司”和“济和水火险公司”等官办保险公司,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并坚持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市场的控制。当然,洋务派在保险业方面的努力不能改变外商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 (二)建国前在夹缝中生存发展的民族保险业。 到民国初期,中国民族保险业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民国初建需要刺激工商业的发展以稳定政权;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美列强卷入战争,无暇东顾,大大减缓了洋商

保险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精)

保险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内容摘要: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保险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成长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明星行业。保险业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活动,积极主动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同时,积极参与抗灾救灾,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保险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保费规模从1980年的4.6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7035.8亿,保险公司总资产从1980年的0.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29003.92亿。但从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来看,我国远低于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仍然属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行列。保险市场主体增多,结构多元化,但竞争依然不充分,仍由极少数公司主宰市场。而各省市经济发展不平衡,也直接导致保险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格局。 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与国际上一些发达的保险市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存在产品结构单一、创新能力不足、行业恶性竞争、形象不佳和理赔运行现状不甚理想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针对目前我国保险业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及法制环境建设,从制度和法制上逐步解决造成市场不规范的问题;通过保险创新,满足全社会对保险的需求;通过树立理赔服务新理念,使服务更贴近客户;同时,广泛开展保险宣传教育,提高国民参保意识,促进保险业进一步发展。 保险业将持续快速发展,也将通过自身的快速发展保障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在这个过程中,保险市场具有巨大的内在潜力,又蕴含挑战。 关键词:保险业;存在问题;对策研究 目录 前言 (1

一、中国保险市场现状 (1 (一保险市场规模发展概况 (1 1、保费规模增长较快 (1 2、保险总资产规模快速增长 (1 3、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然较低 (1 (二保险市场主体发展概况 (2 1、保险供给主体增多,结构多元化,但竞争依然不充分 (2 2、保险中介成为保险业务主要渠道 (2 (三保险市场的区域发展不均衡 (2 (四国民的参保意识有待提高 (4 二、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5 (一保险供给主体存在的问题 (5 1、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5 2、创新能力不足 (6 3、违规现象相当严重 (6 (二保险中介市场存在的问题 (6 1、依法经营意识薄弱,社会形象不佳 (7 2、保险代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7 (三理赔服务现状存在的问题 (7

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及在全球排名

2011年,中国入世10周年,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亦十载有余。截至2009年底,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七位(2010年相关数据尚未公布)。世界第7 亚洲第2,据《证券日报》保险周刊从权威渠道得知的独家数据,2009年底,中国保险业以1630470亿美元的总保费收入位列全球第七位,较2008年排名下降一个名次。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为4.01%。其中,排名全球第一的是美国,总保费收入1139746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28.03%。其次是日本,总保费收入505956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12.44 %。第3是英国,总保费收入309241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7.61%。 与中国水平相当的是意大利,总保费收入1693600亿美元,占世界份额4.17 %,位列第6位,2008年,则位列中国之后。 世界前十大保险市场总计保费为3107733,占据了世界76.43 %的份额。而关于亚洲市场的中国地位。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2009年全世界保费规模(寿险和非寿险)为40660亿美元,其中欧洲占39.6%(2008年41%),北美占30.5%(2008年32%),亚洲比去年上升2.3个百分点,占24.3%,排名第三。 就亚洲市场而言,在研究涉及的10个国家/地区中,如果用保费收入来衡量市场份额,2009年日本仍在10个国家或地区中稳居状元,拥有53%的市场占有率。中国则与2008年一样,依然占据榜眼位置,由2008年16%的市场占有率增长至17%。韩国位列第三,拥有10%的市场占有率,相对于2008年萎缩了1%。印度在亚洲市场占有率约为6.8%。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一共占有20.2%的市场份额,小于中国和印度市场占有率之和。密度第64 深度第44 。 除了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则是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首先,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额,反映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历史部分 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台湾的记述。 隋代,宋元时期的人们对台湾逐渐接触的更多,并开始在台湾发展,元朝开始,便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 15、16世纪,世界进入海权时代,荷兰在台湾建立了殖民地,最终被郑成功驱逐了出去。 明清时期,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国的一省,省会定于台北。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 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所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班级:投资Q1041 姓名:谭志华学号:100307025 摘要:保险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成为现代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政府提高管理效能的重要市场化机制。在发达国家,保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为人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险服务。保险已经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保险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保险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 (二)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支柱 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一起,共同构成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 (三)保险是社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从发展趋势看,保险业在全球风险管理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四)保险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基本情况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发展速度惊人。作为朝阳行业,我国保险业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扩张非常快,加上国外保险公司的涌入,行业的繁荣,市场主体的增加,人口红利期的到来,投资理财观念的更新,保险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行业规模迅速扩大 (二)保险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已经形成了多种组织形式、多种所有制并存,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 (三)保险改革深入推进 多家保险公司成功进行了改制上市。通过改制上市,保险公司资本实力大大增强,经营理念明显转变,为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四)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在传统的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业务基础上,保险业积极创新,服务领域不断拓宽。 (五)保险资金运用向多领域扩展 (六)对外开放取得积极效果 (七)保险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加强 (八)全社会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

台湾省(教案)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教案 港口中学张建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地图说出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了解台湾省的人口状况,明确台湾是中国的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 2.使学生了解台湾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知道台湾省的经济特点,了解其“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初步学会分析台湾的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培养学生提取、加工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认识区域地理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史实材料,使学生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感、使命感、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2、台湾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特色。 ★教具准备 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的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问题法等各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同时展示日月潭、玉山等风景,及台湾的水果、基隆港等照片。 【提问】同学们,那首动听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是不是非常优美?哪你知道阿里山和那些美丽的画面位置哪个省吗? (学生回答:台湾省) 非常好,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祖国这块神圣领土——台湾省。 【CAI】第三节祖国的神对领土——台湾省 【提问】为什么说台湾省是祖国神圣的领土?你知道那些史料和证据? 【活动】大家看课本P34第2题的相关材料,并用线把相关内容连起来。 【板书】一、祖国神圣的领土 【CAI】展示相关活动内容 (请学生上讲台来了连线操作) A 、台湾海峡水深仅60米,是由于陆地下沉形成的,海峡两岸联系从未间断 B 、台湾汉族占97%,多为福建、广东的后裔,通闽南话

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研究

中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研究 (08经济班刘想念20084083031) [内容摘要]:在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突飞猛长。我国的保险业从1980年以来,也不甘落后,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关系原理,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为基础,对中国从1980年到2008年的保险行业的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保险业与经济发展、人口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保险业、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的一些情况的分析从而为保险领域的一些决策作出依据,并预测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关键词]: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经济发展、GDP、人口数量、保险产业、回归分析 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衡量保险行业发展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按照一国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它与世界同行

业水平的差距。 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6%,保险密度为380元。而2004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已达8.1%,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70美元。我国保险业虽然自保险行业恢复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与世界相比,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释放,中国的保险市场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现状 根据本人的研究,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保险行业起步较晚,保险市场开发不足,且保险市场尤其是广大 农村市场发育不成熟。 2.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 保险产品结构单一。 3.由于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农村地区 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观念比较传统落后。 4.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低,而且部分保险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 加上理赔相对比较困难,使得老百姓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较低。 5.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外国保险企业参与国内竞争,中国保险企 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从1980—2008的保费收入和GDP、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图中所用数据均以当年的价格计算)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中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摘要: 中国保险行业起步较晚,我国的现代保险业只是20多年的进展,保险市场仍处在初级进展时期。目前我国保险业面临诸多咨询题,保险市场差不多上还处于一种寡头垄断,几家独大,不利于竞争。在制度上,爱护保险市场运行的要素和环境不完善。我国保险业的市场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够完善,保险监管亟待加大。关于一般民众来讲,他们的风险及保险意识严峻滞后。老百姓关于保险的意义和功能认识还不够、人均保险费低、保险普及率专门低、保险意识极其淡薄。对此我们必须加大宣传,增加透亮度,提升全社会的对保险及其重要性的认识。而保险行业中,从业人员素养偏低、服务水平偏低。目前全球当临金融危机,这对保险行业是一个挑战,同时又是一个机遇。对此我国保险行业必须尽快进行调整,加大人员治理,尽快完善保险市场监督机制以使保险市场更加健康有序同时蓬勃进展、繁荣昌盛。 关键词:垄断,不完善,不健全,职业素养,保险意识 正文: 常言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能在空间和时刻上尽量减少风险而无法排除,因此了应对这种风险而产生了保险。风险是保险的逻辑起点,没有风险也就不可能产生保险。保险学的任务确实是揭示保险经济关系得以确立的条件,形式及其本质,以阐明保险经济关系的发生,进展和变化的规律性。保险学是为了研究识不风险,测定,转嫁,分散风险,最后达到减轻排除风险的目的。从法律的意义上讲明,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体现的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保险关系式通过保险双方当事人以签订保险合同的方式建立起来的一种民事法律关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保险是一种经济关系,是分摊损害的一种融资方式。保险体现了保险双方当事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保险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它使少数不幸的被保险人的损害,以保险人为

最新全国保险密度与深度调查

最新全国保险密度与深度调查2013-05-16

根据最新公布数字,初步计算出中国内地各省区2012年保险密度和深度。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保险密度为1143.8元,保险深度为2.98%。 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反映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保险深度则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了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除了保费收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成熟程度的指标。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保险密度为1143.8元。比上年提高79.4元,同比增长7.46%。

2012年,全国各地区保险密度区域差异仍然明显,总体呈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递减态势。北京(4572元)、上海(3497元)仍位居前两位,浙江(1802元)超越天津(1758元)位居第三。 保险密度排名前十位中,有9个来自东部地区,只有重庆来自西部,位居第十。西部地区保险密度总体水平偏低,但提升速度较快,其中西藏、贵州、青海、宁夏、甘肃、广西、云南等省保险密度同比增长均超过10%。 2012年,在保险密度提升的同时,保险深度受保费收入增速放缓影响略有下降。数字显示,2012年,保险深度为2.98%,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四川排名仍居前三位。 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速,但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既是我国人口和经济的规模因素在保险业上的显现,也是我国收入水平、城市化水平、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 此前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而保险密度方面,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 此外,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研究,整个亚洲2009年的平均保险深度为6.1%,其中“亚洲四小龙”依然占据领先地位。中国台湾保险深度最高,达16.8%,接下来依次是中国香港(11%),韩国(10.4%)以及新加坡(6.8%)。日本作为规模最大的市场,保险深度为9.9%。亚洲人口最多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大陆和印度,保险深度却分别只有3.4%(2008年为3.3%)和5.2%(2008年为4.6%),也说明了这两个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保险深度最低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只有1.3%。 根据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5年,我国保险深度要争取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2100元。要达到这一目标,保险业需要有一个跨越式的发展。 (图表数据均不含港澳台地区)

世界保险业排名情况

世界保险业排名情况 根据最新的Sigma《世界保险业报告》,2008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排名为全球第六,其中,前五位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紧随中国之后的则是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在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健全、福利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商业寿险的需求仍旧保持旺盛,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7%。另外,没有人口总量优势的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寿险保费收入也排在了 世界前十位,且全球市场份额只比中国少1.18%及1.73%。这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美国: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保险业进入迅猛发展阶段,仅用20年时间市场规模就跃居世界首位,非寿险市场位居世界首位,寿险市场则仅次于日本。 美国的保险业务分人寿与健康(包括人身事故)保险、财产与灾害保险两大类。如今保险已成为美国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寿、医药、房屋、汽车、游船、家具等等都可以保险,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地抵御各种潜在风险带来的灾害。 美国保险的险种数量之多、覆盖面之广令人乍舌,互联网上网保险、解聘下属员工遭报复保险、被外星人绑架保险、意外婚礼保险、流产保险、收养子女失败保险等等。美国保险业的口号是:只要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就承保。 腹有诗书气自华

目前,美国保险市场已相对成熟,保费呈稳定增长态势。从1978年至今的30年里,保费以平均4.6%的速度稳定增长。30年间,保费从4000亿美元增加到18000亿美元。 日本:不买保险被认为“不可思议” 相对欧美国家而言,日本保险业的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在全球名列前茅,现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保险大国。 上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复苏,日本保险业规模已恢复到二战前的水平,形成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三位一体的保险体系。60年代初,日本曾流行一个说法叫“国民皆年金,国民皆保险”,这体现了当时的现实情况——国民都加入了国民年金保险;部分人加入了企业年金保险;绝大多数人买了商业保险。进入80年代,日本已发展成为世界保险大国。 死亡率下降、出生率大幅下跌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使日本成为全球经济大国中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加上日本国土面积狭小、经济发达,使国民个个具有较高的保险意识,谁要不买会被人认为是不可思议的。保险对于日本人而言,成为仅次于银行存款之外的第二大投资方式。 (摘自《上海证券报》、《中国保险报》、新华网、中国经济网、中广网) 英国:保险业是金融出口创汇的主力军 腹有诗书气自华

保险业发展现状级趋势

保险业发展现状级趋势

作者:日期:

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走势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基本现状 通常,衡量保险业发展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保险市场规模扩张的速度,而保险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又主要通过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来评价。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增长情况,表1提供了相关的资料。 下表显示,从1998年到2 0 0 2年1 —6月这一段时期,我国保费收入年均保 持两位数、且以加速度的方式增长,不仅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世 界保险业同期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我国保险在2 001年和2 002年1 —6月 的增长最为引人注目。在绝对额方面,200 1年全年和2 002年1 —6月分别同比 增长513.6亿元和590.4亿元。在增速方面,2 0 0 1年和2 0 02年1—6月保费 分别同比增长32. 2%、58.0%。这种高增长速度在国际上也是罕见的,199 0 —2 000年世界保险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6% ,其中发展最快的亚洲新兴保险市 场1990~1998 年的增速也未超过1 6 %。? 表1 我国保费收入增长

?? 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可以归因于:(1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财富的 迅速增长为保险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2 )保险市场主体的迅速增加以 及市场竞争的加剧推动了保险公司对保险市场的开发,客观上促进了保险业的发展。⑶由于改革的推进,市场的不确定性对社会主体影响的不断增强以及风险保障方式的变化,社会主体对保险的需求也有了较快增长。 当前,我国保险业除了保持高速增长以外,还主要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的特 点:⑴分红保险保费收入超常增长,传统寿险业务则有所下降。2002年1 —6 月,分红保险保费收入为6 24.1亿元,同比增长1 0 .6倍,传统寿险保费收入41 0. 5亿元,同比下降8.7 %。这表明我国投保人的保险投资意识有了明显增长, 不再单纯将保险看成是一种保障形式。(2)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下降,退保率明显上升。2 00 2年1 —6月投资连结保险保费收入为4 1.1亿元,同比下降3 6 % , 退保率为4.9%,同比增长了4 .8个百分点。这与保险资金运用效果不理想、保 险公司无法完全兑现当初承诺有很大关系。分红保险和投资连结保险的一增一降,一方面表明我国投保人更加成熟,在选择保险产品时更加理性,另一方面也表明我 国保险公司只有不断开发出适合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才能将保险市场的巨大潜 力挖掘出来。(3)财产险平均费率有所下降,保额增加,承保风险加大。2 0 02 年1 —6月财产险平均费率较去年同期下降0. 4个千分点,保额增幅高于保费收 入增幅12.6个百分点。 、我国保险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社会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 从2001年1月开始,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中国保险学会共同组成的中国保险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对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 50个大中

中国保险排名及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分析

2010年中国十大保险公司排名 NO.1 中国平安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NO.2 太平洋保险 (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NO.3 中国人寿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NO.4 友邦保险 (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 NO.5 新华保险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NO.6 泰康保险 (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NO.7 中宏保险 (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 NO.8 阳光保险 (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NO.9 华安保险 (华安保险集团) NO.10 大地保险 (中国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衡量保险行业发展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按照一国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它与世界同行业水平的差距。 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6%,保险密度为380元。而2004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已达8.1%,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70美元。我国保险业虽然自保险行业恢复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与世界相比,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的有效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释放,中国的保险市场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的现状 根据本人的研究,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有以下特点: 1.保险行业起步较晚,保险市场开发不足,且保险市场尤其是广大农村市场发育不成熟。 2.受到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中国保险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保险产品结构单一。 3.由于受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的影响,广大消费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保险意识不强,保险 观念比较传统落后。 4.社会公众对保险的信任度低,而且部分保险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加上理赔相对比较困 难,使得老百姓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较低。 5.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外国保险企业参与国内竞争,中国保险企业受到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中国从1980—2008的保费收入和GDP、人口数量的增长情况(图中所用数据均以当年的价格计算) 图一:中国从1980—2008保费收入的增长情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国内外保险业发展概况 根据最新的Sigma《世界保险业报告》,2008年中国寿险保费收入排名为全球第六,其中,前五位分别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紧随中国之后的则是意大利、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 在社会福利制度较为健全、福利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商业寿险的需求仍旧保持旺盛,几乎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7%。另外,没有人口总量优势的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的寿险保费收入也排在了世界前十位,且全球市场份额只比中国少%及%。这与全球老龄化社会发展趋势和当地较为发达的经济水平密不可分。 2012年,全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488亿元,同比增长%,保险业增速继续在低位徘徊,而且增速首次降为个位数,与近20年来超过20%的平均增速形成了明显反差。从外部环境看,复杂严峻的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通过实体经济、金融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等多种渠道传导至保险业,增加了保险市场稳定运行和风险防范的难度与压力。2012年,保险监管强调“风险底线”和“消费者权益”,取得积极成效。从国际比较看,2012年,中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在世界排名第4位,保险密度排名第61位,保险深度排名第46位。 2013年年底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增加到165家,保费收入高达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到了%。目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保险市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但我国保险深度仅为3%,保险密度仅为1300元/人,与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社会公众保险知识缺乏、保险意识不足。 2014年发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中明确提出,2020年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内生产总值)提高到5%,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达到3500元/人。 2014年,通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我国保险市场保持高速增长,进入新一轮依靠市场和制度创新驱动的快速增长期。而保险监管工作也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突破口,开拓创新,成效显著。展望未来,保险业还将继续在改革路上快速前进。 我国保险市场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2014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利润同比增长106%,利润总额创历史新高。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摘要:纵观我国保险业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差距。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保险业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本文从保险业的发展现状、问题来分析,并且期望能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保险;现状;问题;发展 一、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 1、保险收入增长迅速 保险收入是衡量保险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我国保费收入的增速来判断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下表是我国保费收入近几年的统计 国的保险市场潜力巨大。 2、市场发展趋势 中国是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大国,如此庞大的群体的生老病死,都需要保险来提供保障服务。可想而知,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潜力的巨大。同时,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发展的良好态势,为保险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居民财富的积累与购买力的增强,为商业保险积累了潜在的市场资源。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保险市场的潜在价值是难以估量的。在整个国家,行业要发展的强烈呼唤下,保险市场的开发动力十足,而任务却艰巨,富有挑战。 二、我国保险业存在的问题 1、市场问题 从保险市场体系结构看,我国目前的保险市场体系结构还不够完善。我国保险的市场化程度还不够,还处于初级阶段。保险市场的集中度都较高,目前的大部分市场份额主要集中在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四家商业保险公司。虽然较高的市场集中度有利于保险市场的稳定,但却不利于众多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发展,使他们处于被大型保险公司所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不利于保险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保险市场效率的提高。 2、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是指一国一定年份直接保费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有时是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保险密度是指一国平均每年人均保费数。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截止2011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为1046.64(元/

11级金融 世界保险密度和深度

世界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研究 (11级金融班20110420) [内容摘要]:在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突飞猛长。我国的保险业从1980年以来,也不甘落后,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本文主要依据相关关系原理,以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为基础,对中国从1980年到2008年的保险行业的发展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了保险业与经济发展、人口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对保险业、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的一些情况的分析从而为保险领域的一些决策作出依据,并预测未来保险行业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关键词]: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经济发展、GDP、人口数量、保险产业、世界各国及地区 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衡量保险行业发展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按照一国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是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中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情况及它与世界同行业水平的差距。 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2.6%,保险密度为380元。而2004年世界平均保险深度已达8.1%,平均保险密度已达470美元。我国保险业虽然自保险行业恢复以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但与世界相比,中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市场的有

效需求没有得到较好的释放,中国的保险市场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保险行业的快速发展。 2006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564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09.4亿元,增长22.6%;寿险保费收入3592.6亿元,增长10.7%;健康意外险保费收入539.4亿元,增长19%。保险深度2.8%,保险密度431.3元。保险公司盈利状况继续改善,投资收益稳步增加。全年实现投资收益955.3亿元,收益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为近3年最好水平。 目前,我国保险业的覆盖面还比较窄。从养老保险看,我国人均长期寿险保单持有量仅为0.1件,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件以上的水平。从财产保险看,我国家庭财产保险投保率仅为5%左右,公众责任保险的投保率不到10%,即使机动车辆保险,投保率也只有30%,而在发达国家,这些险种的投保率一般在80%以上。 2006年,保险行业资金运用规模为17883.3亿元,增长26.83%。从保险公司资本类别来看,中资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17121亿元,占比95.7%,仍然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外资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为762亿元,占比4.3%。 尽管保险业已全面对外开放,吸引了国外竞争者蜂拥而至,但外资保险所占市场份额依然较小。2006年,中资和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

从台湾经代行业看中国专业保险中介的未来十年

从台湾经代行业看中国专业保险中介的未来十年 ---2010年台湾经代市场考察报告 文/华康经代市场研究中心(撰稿:宋建冲编辑:林华庆) 台湾地区是亚洲金融保险中介市场最为成熟发达的地区之一,与大陆目前保险中介市场发展现状相比,其无论在资金技术还是管理经验、人才储备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优势。为了探索《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签署生效后“两岸保险经代行业未来十年”前景,7月16日至19日,大陆最大的专业保险中介公司华康保险代理高管团队一行12人,赴台湾与当地名列前茅的著名保险经代机构永达、磐石、台新公司以及台湾寿险经纪同业公会组织的领导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同业交流。本次的考察让华康管理团队考察团更加坚信,台湾保险中介业的今天,就是中国专业保险中介行业的明天。只要我们认清产销分离的趋势,坚定信仰克服困难,学习台湾同业不断创新,务实高效的创业精神,走正道靠专业,中国专业保险中介企业也会有无限宽广的市场前景。 一、台湾保险业十分发达,成为社会保障的重大支柱。 下列(表一)、(表二)、(表三)清晰地说明了台湾地区保险业发达状况。 (表一)显示,2008 年台湾地区总保费收入金额在全球排名第13 名(市场占有率1.51%),其中寿险保费收入排名全球第9名(市场占率2.12%) 、产险保费收入排名全球第18 名(市场占有率0.65%)。从中还可以看出,台湾人的人身保障观念不断增强。(表二)说明,台湾人人均年保费支出达到了2万元人民币以上,2008年台湾地区的保险渗透度已经名列全球第一。从(表三)中看,台湾人的人均投保率达到203%,即人均拥有保单2份,台湾人保险意识已经达到了相高的程度。 台湾地区的保险业是全球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保险企业多,寿险企业30家,产险企业23家;保险经代企业多,目前已达700余家专业经代企业;保险从业人员多,产寿险、经代从业人员达50万人之多,台湾2200万人中每44人就有一名保险服务人员。正是保险企业、专业经代企业众多与庞大的从业者队伍,推动了台湾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最近十年来,台湾大力扶持本地区保险企业发展的同时,从政策层面,放宽外资保险企业进入的限制,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成为了台湾保险业空前繁荣与发展的发动机,社会化保障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论中国保险业的现状与发展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还远远不够。但是中国保险业务快速增长,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市场体系日益完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风险得到有效防范。本文分析我国保险业发展状况并提出建议。意在促使我国保险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保险监管发展前景保险市场保险业发展前景高速增长 随着资本金融全球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国际间资本流通的速度不断加快,金融 业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普遍重视。金融业的发展不仅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而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起着催化、促 进和巩固作用。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金融的稳定或动荡,对各国经济会产生重大 影响。保险业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产寿险的比例也发 生了变化,转向了以寿险为主的格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呈现出了如下的状态: 一、中国保险市场的现状 (一)保险公司逐步多元化 至2001年底,我国保险公司发展到52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0家,外资和 中外合资保险公司32家; 2002年底,保险公司发展到54家,其中,中资保险公司 20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34家;2003年底, 保险公司发展到61家, 其中,中资保险公司24家、中外合资和外资保险公司分公司37家;2004年9月底, 保险公司发展到80家。 (二) 保险收入快速增长且潜力巨大 保险黄金10年从06年就开始了,现在正是最佳时间,现在的中国保险市场还 是比较乐观的,国家的重视以及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加上银行利率一再下调, 保险法的完善等等因素导致人民观念增强。国外保险不断涌入中国市场啊。 (三)保险商品多样化、商品结构趋于合理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陆续开办了许多新的险种,如建筑工程 险、安装工程险、海洋石油开发险、履约保险、政治风险保险、产品责任保险、卫 星发射保险、核电站保险等,到1996年底我国开办的险种已达700多个,比1980 年增长了60多倍,比1990年增加了500多个险种;在人身险业务方面,自1982年 恢复以来,其险种也不断增加,客户在保险市场上基本能买到所需要的保险商品,

近年来台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概况(之一)

近年来台湾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概况(之一)作者:谢美娥文章来源:《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3期更新时间:2005年09月16日 本文以近五年来在台湾出版的期刊、会议论文为取材范围,尤其以台湾本地学者所发表的论文为主,学位论文的介绍则视行文需要,斟酌叙述。部份论文虽然常被归入社会史范畴,但由于其论述涉及经济层面,笔者仍然酌加简介。应该说明的是,五年来的研究论著极多,不可能篇篇述及,因此文中所列诸篇,皆经筛选排入。笔者也尽量持平介绍各篇论文的研究成果,至于如何评议,则留待专家为之。 在台湾,研究中国经济史或本地经济史的学术单位以台湾“中央研究院”最为主要,如历史语言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和台湾史研究所。研究院内社会科学类科的单位,如中山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和经济研究所,也有杰出的学者参与研究。其次是教学机构,尤以设有历史系所的大学院校为主。此外,县级以下地方政府、民间的基金会、由地方的文史工作者组成的小型研究团体,也有一定的贡献。不过,这类单位或团体,比较著重台湾本地研究的史料搜集和田野考察。 整体而言,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以明清及近代部分的著作较多,与商人、商业活动、国际贸易有关的主题较受青睐。不过,近年来台湾史研究逐渐成为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学术单位和教学机构皆然。(注:施志汶:《台湾史研究的反思—以近十年来国内各校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为中心(一九八三——一九九二)》,《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22(1994.6):413—446。)另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以往在经济学门不受重视的经济史,似渐引起经济学家的关心,纷纷把他们的研究视点扩及日治时期乃至清末的台湾经济史。新的研究课题,诸如农工业及整体经济成长形态、租佃制度等,不断发掘出来,可以补充旧有研究在课题范畴上的贫乏。(注:叶淑贞:《台湾“新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经济论文丛刊》22.2(1994.6):127—167。)历史学家擅长观察长时间因素的变化和综合性诠释,经济学家擅长于经济学理论的实证和计量方法的使用。近年来这两个学门的学者能透过合作计划共同研究,尤其是后者,其研究过程亦从战后向上延展至日治时期。 此外,大型且跨学科的合作计划不断的推陈出新,蔚为近年来的研究时流,这主要是以台湾“中央研究院”的研究人员为主,而且多聚焦于台湾经济史。除此,更将空间视野扩大,关注祖国大陆、亚洲诸国,也注意台湾与四邻的多层面关系。 以下将先回顾近年来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再介绍这一、二年正在进行或近期将展开的专题研究计划、学术研讨会内容,以及目前含纳人员最多且跨单位最广的经济史讨论团体。 一、中国经济史研究回顾 (一)人口、农林业 人口方面,刘铮云《清乾隆朝四川人口资料检讨:史语所藏〈乾隆六十年分四川通省民数册〉的几点观察》,认为这份民数册的真实性颇高,并以此与G.William Skinner 据道光年间四川九个民数册的考察结果相比较。由于Skinner没有嘉庆十七年的民数册,而是引用嘉庆《四川通志》上的数据。刘铮云怀疑Skinner 嘉庆十七年的人口数,他认为史语所这份乾隆六十年四川民数册时间上较《四川通志》早,利用价值更高。(注: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品委员会编:《中国近世家族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议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8年),页301—327。史语所藏的民数册有二份,都是四川

保险业SWOT分析

中国保险业SWOT分析 中国保险业基本概况 随着中国保险业进入深化改革、全面开放、加快发展的新阶段,保险业服务经济社会的领域越来越广,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重:从四川汶川大地震到百年盛事北京奥运、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村合合作医疗建设、从农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环境责任保险试点启动……保险业正在努力提高科学发展和服务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在探索中国特色保险业发展道路和保障民生方面取得显着成就。如今,保险业站在新起点,进入了新阶段,我国正在成为新兴的保险大国。 从2006年-2010年的5年间,中国保险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保险公司从93家发展到146家,中国保险全行业高管人员由万人发展到万人,营销员由156万人发展到330万人,精算、核保核赔、投资等专业技术人员日益成长,为行业更大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我国保险业的保费收入规模增长迅速,2009年保费收入已达到亿元,提前一年实现了保险业“十一五”规划列出的保费收入超万亿的目标。2010年,我国保费收入达到14500亿元,2010年底保险公司总资产超过5万亿元,是2005年的倍,2010年1—12月,全国实现保费收入万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万亿元。保险赔付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亿元;人身险赔付亿元。 目前,中国保险业呈现出原保险、再保险、保险中介、保险资产管理相互协调,中外资保险公司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到2010年底,国内有7家保险公司资产超过千亿元、2家超过五千亿元、1家超过万亿元。专业性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健康险公司、养老险公司逐步成长并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初步形成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格局。 在未来,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将面对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进行SWOT分析,能让我们对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清醒的、客观的认识。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分析 自1980年以来,短短三十几年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保险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尽管在此期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但在世界保险业市场上,中国保险业及保险公司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具体表现在: 1、政策环境好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总量排名世界第一 3、金融市场健康良性发展;外汇储备过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 4、外贸高速增长、总额保持世界第三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等收入以上人群不断壮大、居民储蓄余额达万亿元, 同比增长% 6、监管机构鼓励保险业做大做强 7、消费者对中国保险业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8、后发优势 9、业务快速发展 10、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