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摘要通过阅读前人们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大量研究成果,综述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以及成矿地质背景,着重介绍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控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控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

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自8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重视,并提出了“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这一理论在198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金矿国际讨论会上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也称韧-脆性剪切带型金矿或含金剪切带型金矿, 是指受韧性和韧-脆性剪切构造体系控制的矿床, 既包括传统的含金石英脉, 也包括由各类岩石破碎蚀变形成的浸染型矿床。金矿化是在长期的剪切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剪切作用不仅是控矿因素, 而且是重要的成矿机制[1]。

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控矿因素

控矿构造

剪切带的分类根据剪切带的规模可以分为一级和二级构造。一级构造是切穿地壳的区域性大型构造带, 长度一般大于100 km , 常控制小型侵入体的分布; 二级构造是一级构造的次级单元, 长度一般在1~10 km , 宽数cm 至数百m , 其分布及运动方向受一级构造制约[2] 。

根据剪切带中岩石的变形特征, 可以将剪切带分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剪切带, 它们形成于地壳的不同深度。大型剪切带的深部为韧性变形, 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片理化, 两盘有显着位移, 但在填图规模上无不连续界面; 浅部为脆性变形; 中部为脆-韧性转换带。对于长英质岩石而言, 在正常地热梯度下, 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为10~15 km[3] 。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剪

切带除了在同期变形中因构造层次不同发生空间转换外, 还可以在不同变形期中相互叠加, 如早期的韧性剪切带抬至地壳浅部后, 可以叠加脆性变形[4、5] 。

和还进一步将剪切带内的裂隙区分为剪裂隙和张裂隙。在陡倾逆冲剪切带内, 剪裂隙产状近于竖直,主要位于剪切带的中部, 上下盘沿剪裂隙发生滑移; 张裂隙产状近水平, 是由上下盘岩石相对张开而形成的。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总体展布受一级构造制约, 但往往具体定位于二级构造内。和[2]认为这是由于二者物理化学条件不同造成的, 一级构造是流体流经的通道, 是高温带, 有利于金的溶解; 二级构造温度较低, 利于金的沉淀。

含金剪切带常具有韧性与脆性变形的组合特征, 对此, 等[7] 、等[8] 认为金矿形成于脆-韧性转换带位置。等用断层阀模式解释成矿机理。等认为大型剪切带下宽上窄, 脆-韧性转换带象咽喉一样, 流体从韧性带到脆性带时, 压力的突然降低是矿物沉淀的主要机制。李德威[4]基于对扬子地台南缘及板内变质核杂岩滑脱带中含金剪切带的研究, 提出了与上述观点不同的认识, 他认为大多数含金剪切带是由韧性剪切带经抬升叠加脆性变形的结果, 这可能反映了本区成矿的特点。

赋矿岩石

虽然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可以产于几乎所有的岩石中, 但不同岩性的产出机率非常不同。太古宙地盾中的金矿绝大多数产于绿岩带内, 赋矿岩石主要是拉斑玄武质火山岩,其次为中性至酸性侵入岩、酸性火山岩、超镁铁质岩和含铁硅质岩。如安大略红湖区绿岩带中的金矿有95 %以上都出现在科马提岩—拉斑玄武岩层中[9] 。等[2]强调赋矿岩石具有高Fe/ ( Fe + Mg)比值, 其抗张强度相对较低。元古宙金矿主要与陆内盆地环境有关, 非造山期岩浆作用与金成矿作用关系密切[10] 。显生宙金矿主要赋存于浊积岩内[11] 。容矿岩石普遍经受了浅—中等变质作用, 大多数为绿片岩相,少数可达角闪岩相。

含金石英脉是含金剪切带的一种特殊情况。含金剪切带型金矿是一类既包括脉状金矿床又包括一些层控浸染型金矿床的、以剪切作用为成矿机制和控矿因素的金矿床。

M.博纳梅宗等经过3年对100多个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进行的研究表明,含金石英脉型金矿床是金矿化对老的和遭到破碎的无矿石英脉进行浸染而形成的。这些矿床看似简单,却被不恰当地划成了脉型矿床(如加章大红湖区绿岩带中的脉型矿床。魁北克省的西格玛金矿;美国密执安州的罗佩斯金矿以及澳大利亚和印度的一些前寒武纪金矿床等[21、22]),实际上它们并非由矿石充填裂隙而成,而是无矿老石英脉被晚期含金矿化浸染的结果。矿化是因剪切构造作用形成的,呈叠置方式或切割老的无矿石英脉的方式产出。因此,传统的“含金石英脉”型矿床只代表“含金剪切带”这一至今对其认识还比较差的矿床类型的特殊情况。与年轻山脉具有极其复杂的硫化物共生组合,且脉石通常富Fe, Mn碳酸盐的含金~银脉相反,这种含金石英脉的硫化物共生组合极为简单,其“脉石”是由石英组成的,石英含量可达95%以上;而有些矿床,还伴生有少量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或电气石。硫化物的含量较少。主要为黄铁矿、毒砂、黄铜矿,常见有微量闪锌矿及方铅矿,极少数情况下还见有辉锑矿或硫盐。金的赋存方式有两种:一是赋存在硫化物中,二是呈微粒云状散布在硫化物晶体周围。后一种方式只有在一种由石英糜棱岩或(和)二氧化硅凝胶体组成的特殊介质条件下才能出现,在这种环境下发生的重结晶作用就形成了微砂糖状石英,其来自富含二氧化硅和在破碎作用下原位发生重新活动的岩石,并充当了金矿化的“储集体气这种石英及硫化物的数量,决定了一个含金剪切带的含金潜力闭。微砂糖状石英在剪切带内为赋存金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在于它们起了特定的岩性和构造控制作用。因此,在没有大量硫化物存在的情况下,唯有富含二氧化硅的岩石为矿化提供了有利的“储集体”。此外,这些岩石必须是被厚度至少达、控制剪切带格局的断层所破碎和糜凌岩化的。在剪切带内的微砂坡状石英中使金固定下来是一个聚集过程,每当剪切带重新活动时聚集作用便活跃起来。显然,一个经历多次重新活动的“老”剪切带,其含金潜力比一个“年径”的剪切带要大。尽营矿化形态通常呈脉状,但含金剪切带本质上就不同于真正的金矿脉,如不同于年轻山脉的金~银矿脉:年轻山脉的金矿化

局限在特定的延伸不大的构造层位上,而含金剪切带内的金矿化发育范围要大得多,垂向上延伸可达1500多米。

2. 3 成矿时代

和对澳大利亚的金矿进行统计, 发现有3个成矿高峰期, 分别为215~

415 、1515~2010 、26~28 亿a , 这与世界范围内的情况是一致的。其中, 显生宙金矿的成矿类型较多, 除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外, 浅成低温热液型、斑岩型、夕卡岩型金矿等也占有重要地位; 元古宙、太古宙金矿主要为韧性剪切带型。从成岩成矿的相对时间来看,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时间大大晚于容矿火山岩的成矿时间, 时间间隔可达300 Ma[9、13]。大型剪切带的形成常与花岗岩基的侵位有关, 金矿化与热变质作用高峰同期, 属于剪切变形作用的后期。我国韧性剪切带金矿的成矿时代, 多数研究者强调燕山期或海西—印支期的重要性。产于新太古代胶东群中的玲珑--焦家式金矿, 花岗岩侵位时代为188~118 Ma , 成矿时代推断为中生代[14、15] 。小秦岭式金矿的赋矿岩石形成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金矿定位于燕山期[16] 。广东河台金矿的容矿

岩石为震旦系浅变质岩, 加里东期隆起, 并遭受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 金活化富集; 海西—印支期金局部富集, 形成矿床[17] 。

2. 4 成矿的多期多阶段性

据前人丰富的研究资料表明,剪切变形、接触热变质作用、热液蚀变作用及金矿化作用普遍是同期的[23、24]。

博纳梅宗等(1887)通过对法国海西期基底含金剪切带的详细研究得出了这一结论。根据金产出的不同方式,可分为3个阶段:含“暗金”的早期阶段。含细粒金的中期阶段(形成各种不同的脉状充填)和含块金的晚期阶段(活化前两个阶段的矿化,同时出现块金效应,形成数毫米大的金颗粒,并伴有大量银)。含金剪切带的每一个阶段均具有特征性的地球化学标志,把这些标志填在图上就可对各类含金剪切带开展成矿预测研究,并可对最有利的潜在含金地段确定勘查靶区[25]。

含金剪切带构成了一种大大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脉状矿床丈(如浅成热液矿床,其形成时间较短暂)。浅成热液金矿床矿石中的富矿是局部物理~化学条件

突然变化的结果[26]。而含金剪切带的情况则相反,具有经济意义的矿化形成

时间很长,这与深部反复发生的构造活动有关,每当发生构造活动时,金的富

集作用可在各种岩相内不停地继续下去。

3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动力学研究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一般受高角度(50~80°) 逆冲断层控制。根据应力分析, 在水平挤压体制下, 既不利于这种断层的形成,也不利于其活动。等近些年来

对断层的成因和运动体制进行了研究, 他们提出的断层阀模式受到了广泛关

注。

高角度逆断层的成因

等[7] 认为这些高角度逆断层是先存构造的重新活化, 可能的情况有:(1) 拉张体制下形成的高角度正断层, 当区域应力变为挤压时转化为高角度逆断

层;(2) 当区域应力方向变化时, 由陡直的走滑断层转化而成; (3) 初始的低角度逆断层逐渐变陡。

高角度逆断层的运动—断层阀模式

等[7] 认为, 在水平挤压体制下, 流体的作用对于高角度逆断层的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大型韧性剪切带在深部为韧性变形, 其运动方式是连续的或称非

地震性的; 在浅部为脆性变形, 地震性滑动, 地震成核作用发生在脆性层的底部, 即脆-韧性转换带, 它对上部的地震滑动起控制作用。等[7]的断层阀模式阐述了脆-韧性转换带的断层活动机制。

3.2.1 破裂前

断裂处于愈合状态, 对于深部来的流体而言, 上部地壳起到盖层作用。随

着流体的持续涌入, 流体压力逐渐升高, 当达到静岩压力时, 水平裂隙张开。

3.2.2 地震破裂

当流体压力超过静岩负荷时, 累积的剪应力将导致陡直脉发生剪切破裂。

破裂过程是首先在地震带的底部发生地震成核作用, 然后产生直达地表的地震

破裂, 同时产生大量的渗透性裂隙。破裂的产生使剪应力得以释放。

3.3.3 破裂后流体充填

由于流体压力降低, 剪裂隙及其次生裂隙中将发生流体充填作用, 并在其中发生矿物的沉淀作用。

3.3.3 自愈合

流体充填和矿物的沉淀作用, 使剪裂隙逐渐愈合, 渗透率降低。

3.3.4 再循环

破裂愈合之后, 流体压力和剪应力再次积聚, 进入下一个循环。等[7] 还推论, 由于静岩压力与静水压力的差值为17 MPa/ km , 因此在10 km 处因断层地震破裂引起的流体压力降是巨大的, 它必然影响到石英及其他矿物的溶解度,

的低盐溶是导致矿物沉淀的重要因素。另外, 该类矿床的成矿流体一般为含CO

2

液, 压力的突然降低必然导致溶液沸腾或不混溶作用, 从而引起碳酸盐沉淀。

断层阀模式的实证

等[7]对阿比梯比绿岩带瓦尔德奥(Vald′or) 地区的几个主要金矿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矿物显微组构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提出了矿物生长—变形的2 阶段模式, 并发现了不同成分包裹体选择性定向现象。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对断层阀模式的最好实证。近水平张性脉是由很多个增量生长层组成的, 其中与生长有关的显微组构很发育,如矿物纤维、拉长的石英晶体、充填构造和裂隙愈合构造等; 陡倾斜剪切脉中变形组构发育, 如石英的波状消光、亚颗粒、颗粒边界的重结晶作用、缝合线构造等。研究认为, 矿脉的生长和变形是周期性交替进行的, 其过程可以分作2 个阶段, 分别对应于断层阀模式的破裂前后阶段。

第1 阶段: 近水平张性脉张开, 对应于破裂前阶段。此时陡倾斜剪切脉处于愈合状态(渗透障) , 流体在断裂系统中积聚, 流体压力P f 逐渐升高。当满足条件P f =σ3 +T , σ1 - σ3 < 4 T( T为岩石抗张强度) 时,近水平张性脉张开。充填构造、矿物纤维等都是这种条件下的产物, 此外, 近水平张性脉中还产生水平向微裂隙。剪切脉在该阶段发生塑性变形和缝合线构造。

第2 阶段: 沿剪切脉地震滑动, 对应于破裂后阶段。随着流体压力的逐渐升高, 剪切脉的塑性变形达到一定程度时, 产生了脆性破裂, 沿剪切脉发生地

震滑动。此时渗透率提高, 流体逸散, 流体压力突然降低, 导致断层上盘下滑, 近水平张性脉由拉张变为竖直向压缩, 产生一系列与之对应的变形组构(竖直向张性裂隙的形成、矿物纤维褶皱、电气石层的石香肠化等) 。

张性脉的生长对应于第1 阶段, 地震破裂后经历变形; 剪切脉在破裂前发生塑性变形, 破裂后生长, 矿物结晶导致剪切脉愈合, 再次成为渗透障。

等还发现不同类型的包裹体在不同方向的微裂隙中分布, 这在近水平张性脉中

表现尤为明显: CO

2型包裹体面产状近水平, H

2

O ±NaCl 型包裹体面产状近于竖

直向。等的解释是, 当剪切脉发生地震破裂时, 断层上盘下滑, 水平脉受到竖

直向压缩而产生竖直向的微裂隙,他们与破裂前发育于水平脉中的水平向微裂隙沟通; 地震破裂使流体压力陡然降低, 导致流体的不混溶, 富CO

2

相与水溶液相

发生分离, 由于CO

2

流体的润湿角约90°,水溶液的润湿角可低至40°, 因此,

富CO

2

相流体将保留在水平裂隙中, 水溶液相在毛细作用下进入竖直向裂隙中。这些微裂隙被矿物结晶作用愈合, 形成面状分布的包裹体。

4 剪切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

成矿流体来源

剪切带中流体往往携带有大量的成矿物质,而成为成矿流体。成矿流体具有复杂的来源,主要有:岩浆上侵过程中分解或结晶释放的流体;变质过程中脱水脱挥发份产生的流体;压实或构造收缩挤压产生的流体;大气降水或海水下渗循环产生的流体;地幔排气作用产生的流体; 交代作用产生的流体[27、28] 。

对于内生金矿床来说,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地壳及上地幔,构造与岩浆岩是两大重要控矿因素。许多金矿床中及其附近发育煌斑岩脉,说明成矿流体来自深部。一些金矿床与岩浆晚期及期后流体活动密切相关,从早到晚岩浆岩演化趋势为钙碱性岩→碱性岩,即晚期碱交代作用明显。碱性岩含金性好,在时间上离成矿流体近,成为金矿有利的赋矿围岩。而碱性岩多形成于张性环境下,如裂谷、B 型俯冲期后靠近大陆一侧伸展构造区(处于松弛阶段) 。深部流体易于在这些大地构造单元中的深大断裂内迁移。流体同位素研究表明,金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下地壳及上地幔,因此只有区域性深大断裂才能到达这一深度,成为成矿流体上升和扩散的极佳通道。区域性深大断裂切割深,深达岩浆房,贯通性好,不仅具有导

岩功能,而且具有导矿作用。深部成矿流体主要沿区域性深大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交代、扩散,因此金矿床仅分布于区域性深大断裂两侧一定区域内。区域性深大断裂可分为板块间区域性深大断裂及板内区域性深大断裂,两者在深部往往交汇在一起,例如青峰—襄广断裂分划了扬子板块与秦岭褶皱系(为华北板块组成部分) ,秦岭褶皱系内部的两郧断裂、新城—黄陂断裂、桐柏—磨子潭断裂等在深部均与前者交汇,因此成矿流体在深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成矿物质。中国东部大部分金矿形成于燕山期,与燕山期岩浆(期后) 流体密切相关。事实上,在全球范围内,岩浆(期后) 流体成为金矿床的主要成矿流体。

蚀变分带

从远离矿体到矿体,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蚀变分带一般为,绿泥石蚀变带(绿泥石+方解石士铁白云石)、碳酸盐化带(铁白云石+菱铁矿)、黄铁矿化带(即一系列金矿脉内含有铁白云石、白云母、石英、钠长石、黄铁矿及少量菱铁矿)。这些蚀变带与金矿化一起,是同期发生事件的组成部分。

成矿流体的沸腾作用与金矿沉淀

压力的迅速降低往往引起剪切带中成矿流体沸腾。造成压力的迅速降低往往有以下情形:(1)裂谷的形成,边界及内部发育区域性深大断裂,具正断层性质,切割深,可深达上地幔,区域性深大断裂不仅是应力的有效释放区,而且是成矿流体的极佳运移通道;(2)逆冲推覆构造向伸展构造转化,应力状态由挤压作用向张性作用转变,在转化过程中可造成压力迅速降低;(3)B型俯冲期后,靠近大陆一侧松弛变形阶段;(4)构造岩浆强烈活动带(区);(5)韧性剪切变形迅速向脆性剪切变形转化,系统由“封闭”状态变为开放状态;(6)断陷带,尤其是中新生代断陷带;(7)地壳缓慢抬升向快速抬升演化。由于沸腾作用,单相流体分解成两相或多相,大量气体逸出,残余的成矿流体含大量金银等成矿物质。由于压力的持续下降,温度也迅速下降,金、银等成矿物质在成矿流体中的溶解度越来越小,因此迅速发生沉淀。成矿流体交代剪切带及其围岩,形成蚀变岩、石英脉,进而形成金矿。

Richard等[7]David 等强调指出,在太古宙绿岩带中,许多石英脉型金矿产于高角度剪切带中;在韧性变形的末期和脆性变形的初期,系统由于水的作用致

使破裂产生大量微裂隙、裂隙、节理;当压力迅速降低时,温度也迅速下降,当降低到某一临界值时,成矿流体开始发生沸腾,成矿作用开始,金矿形成于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之过渡阶段。Eion[8]在研究挪威Bamble剪切带金矿时指出,成矿与剪切带性质转换有关,即富CO

2

的流体,从巨型的韧性剪切带中溶解出大量的金,并将金迁移到后期的窄小的脆性剪切带中,在有利的构造空间中沉淀下来,形成金矿。

剪切带中成矿流体沸腾作用对大多数内生金矿床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果成矿流体不发生沸腾作用,一方面系统温度缓慢下降;另一方面交代蚀变作用过长,蚀变范围过大,金沉淀速度很慢,往往形成金异常,即使有矿化,也是星星点点,非常分散,根本形成不了工业矿体。

5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地球化学特征

据金与硫化物共生组合之间的关系,确定了As为某些含金剪切带的特征元素,而Pb则为富金带的特征元素翎(M.博纳梅宗,1986)。

体现剪切带本身特征的元素称为半战略性地球化学标志,只体现剪切带中富金带特征的元素为战术性地球化学标志。半战略性地球化学标志是通过剪切带中的破碎带内大量存在的矿物(硫化物、碳酸盐、电气石等),或是通过热液

作用对容矿岩石引起的化学变化(SiO

2、MgO等的富集,Na

2

O、TiO

2

的淋失等)所

提供的。根据这一地球化学标志,按有无大量As可以区分出两类含金剪切带:含As的一类(如法国海西期基底内的含金剪切带中始终含有As,因而As就是含金剪切带最佳的半战略性地球化学标志);另一类为不含As的剪切带。在加拿大诺兰达--金谷地区的卡迪亚克断层构造通道内可以见到这两类韧性剪切带。

L-阿弗拉姆切夫和S-勒贝尔德洛莱特(1981)对位于卡迪亚克断层构造通道内的213个金矿床(点)进行了研究,并得出:在fit个产于卡迪亚克火山一沉积岩层内的矿床(点)中,有52个含As(占84%),8个含Cu(占13%);在34个产于花岗闪长岩内的矿床(点)中,没有一个是含As的;在产于基性一超基性岩系中的117个矿床(点)中,只有一个含As, 67个含Cu(占57%)。由此可看出,含金剪切带内的As 与区域性发育的容矿岩系的性质密切相关,因而As可以作为这些与具有酸性或中性特征的火山一沉积岩系有关的含金剪切带的标志。

6 金的成矿机制

剪切带与金成矿作用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和认为金晚于石英脉形成, 其依据是金充填于矿脉的微裂隙中, 属后生性质。等[18]观察到含金微裂隙被随后的增量生长所截切, 因此, 认为金是在矿脉生长过程中就位的, 属同生性质。等[5、20]基于对法国大量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研究, 提出含金剪切带是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 金含量逐渐增加, 他们提出了含金剪切带金成矿作用的3 阶段模式。

(1) 早期阶段剪切带形成, 带内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烈片理化, 为热液活动提供了通道。热液作用使带内岩石遭受强烈蚀变, 并在剪切带的中心部位形成强硅化带。该阶段金为不可见金, 含于硫化物晶格内。

(2) 中期阶段剪切作用形成脆性裂隙及各种充填脉。当剪切作用继续进行时, 矿物将遭受压碎作用, 形成糖粒状石英, 它是金矿物的有利储集体。该阶段的热液作用普遍含有Fe 、Cu、Pb、Zn 等元素, 热液作用导致早期含金硫化物分解, 金在有利部位富集为可见金, 粒度在1~100μm , 其银含量一般很低(小于15 %) 。

(3) 晚期阶段为脆性变形机制形成大量张性裂隙。前面阶段形成的矿化发生原位重新活化。晚期阶段的成矿溶液富Pb、Cu、Ag 等, 形成的矿物组合很复杂。该阶段形成的金粒度较粗, 可达数毫米, 其银含量较高(20 %~60 %) , 属银金矿。

参考文献

[1]Bonnemaison M. Les “filons de quartz aurifère”an casparticulier de shear zone aurifè. Rech. Min. ,1986 , 482 : 55~65

[2]Eisenlohr B N , Groves D , Partington G A. Crustal-scale shear zone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to Archaean gold miner-alization in western Australia. Mineral. Deposita , 1989 , 24 : 1~8

[3]Sibson R H. Continental fault structure and the shallow earthquake source.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Journal ,1983 , 140 : 741~767 [4]李德威. 含金剪切带的类型划分及成矿机理. 矿床地质, 1993 , 12 : 148~155

[5]Bonnemaison M , Marcoux E. Les zones de cisaillement aurifères du socle hercynien francais. Chron. . , 1987 , 488 : 29~42

[6]Robert F , Brown A C. Archaean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t the Sigma Mine , Abitibi greenstone belt , Que-bec : Part1. Geologic relations and formation of the system. Econ. Geol. , 1986 , 81 :

578~592

[7]Sibson R H , Robert F , Poulsen K H. High-anghe reverse faults , fluid pressure cycling , and mesothermal gold-quartz deposits. Geology , 1988 , 16 : 551~555

[8]Cameron E M. Derivation of gold by oxidative metamor-phism of a deep ductile shear zone : Part 1. Conceptual model. 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 , 1989 , 31 :135~147

[9]Andrews A J , Hugon H , Durocher M. Corfu F , Lavigne M J . The anatomy of a gold -bearing greenstone belt ,Red Lake , Northwestern Ontario , Canada , In : Proceedings of Gold’86 , Mac Donald A J , ed. , Toronto ,Canada 1986 , 3~22

[10]Barley M E , Groves D I. Supercontinent cycl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metal deposits through time. Geology ,1992 , 20 : 291~294

[11]Philips G N. Gold deposits of Victoria : a major province whithin

a Palaeozoic metasedimentary succession. World Gold′91 , Aust , Inst Min. Metal. , Melbourne , 1991 ,

237~245

[12]Davidson G J , Large R R. Gold metallogeny and the Copper-gold association of the Australian . Deposita , 1994 , 29 : 208~223

[13]Rutland R W R , Etheridge M A , Solomon M. The stratigraphic and tectonic setting of the ore deposits of Australia. In : Hughes F E , ed. Geology of the mineral deposits of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 Aust .Inst . Min. Metall. Monoger , 1990 , 14 : 15~26

[14]毋瑞身. 稳定地块上与花岗质岩浆活动有关的(焦家-玲珑式) 蚀变岩2石英脉型金矿床模式. 见: 裴荣富主编. 中国矿床模式.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76 [15]王吉君, 余和勇. 玲珑金矿田花岗岩中韧性剪切带与成矿的关系. 矿床地质, 1990 , 9 : 231~242

[16]晁援. 古陆块上与花岗岩类有关的(小秦岭式) 石英脉型金矿床模式. 见: 裴荣富主编. 中国矿床模式.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5. 277~279

[17]王鹤年等. 广东河台糜棱岩带蚀变岩型金矿床的地球化学研究. 矿床地质, 1989 , 8 : 61~71

[18]Boullier A M , Robert F. Palaeoseismic events recorded in Archaean gold2quartz vein networks , Vald′or ,Abitibi , Quebec , Canada.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 , 1992 , 14 : 161~179

[19]Robert F , Kelly W C. Ore-forming fluids in Archaean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t the Sigma Mine , Abitibi greenstone belt , Quebec , Canada. Econ. Geol. ,1987 , 82 : 1464~1482

[20]Bonnemaison M , Marcoax M. Auriferous mineralization in some

shear2zones : A three-stage model of metallogenesis. Mineral.

Deposita , 1990 , 25 : 96~104

[21]Robert A C. Archean gold-bearing quartz veins at the Sigma Mine,Arbitibi greenstone belt. Quebec. .,1989, 81 (3):578-592

[22]Groves D I. The nature,genesis and region1 of gold minersliation in Archean grcenstone belts of the Western Australian shield, A brief review. Tronslatio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south Africal 1985, 145-177

[23]Andrew A J,Hagon H. The anatony of a gold –bearing greenstone belt , North-Wexsern Ontario Canada. proceeding of Cold‘86 symposium,Toronto. 1986, 112-127

[24] philips. G N. Grology and alternation in the Golden Mile,Kalgoorlie. Econ. Geol.,1986, 81 (4) .779一808

[25]Bursnall J T. Mineraliztion and shear Zone,1989,51一89

[26]Paul I Eimon. Epithermal Gold Silver Deposit,一25

[27]胡受奚. 交代蚀变岩岩相学[M] .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28]贾跃明. 当代流体地质研究的若干重大进展[J ] . 中国地

质,1993(5) :24226.

[29]银剑钊。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特征研究现状。地质科技情报,第12卷,第二期。 No. 2 June 1993.

[30]刘忠明。剪切带流体与蚀变和金矿成矿作用。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第8 卷第4 期 2001 年10 月。

[31]刘玉琳。国外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现状。黄金地质。第2 卷第3 期1996 年9 月。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摘要通过阅读前人们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大量研究成果,综述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以及成矿地质背景,着重介绍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控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控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 学特征成矿机制 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自8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重视,并提出了“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这一理论在198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金矿国际讨论会上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也称韧-脆性剪切带型金矿或含金剪切带型金矿, 是指受韧性和韧-脆性剪切构造体系控制的矿床, 既包括传统的含金石英脉, 也包括由各类岩石破碎蚀变形成的浸染型矿床。金矿化是在长期的剪切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剪切作用不仅是控矿因素, 而且是重要的成矿机制[1]。 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控矿因素 2.1控矿构造 剪切带的分类根据剪切带的规模可以分为一级和二级构造。一级构造是切穿地壳的区域性大型构造带, 长度一般大于100 km , 常控制小型侵入体的分布; 二级构造是一级构造的次级单元, 长度一般在1~10 km , 宽数cm 至数百m , 其分布及运动方向受一级构造制约[2] 。 根据剪切带中岩石的变形特征, 可以将剪切带分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剪切带, 它们形成于地壳的不同深度。大型剪切带的深部为韧性变形, 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片理化, 两盘有显著位移, 但在填图规模上无不连续界面; 浅部为脆性变形; 中部为脆-韧性转换带。对于长英质岩石而言, 在正常地热梯度下, 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为10~15 km[3] 。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剪切带除

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及分类

一、韧性剪切带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韧性剪切带即岩石中的线状高应变带,其实质意思是在地壳较深层次中,岩石在剪切作用下发生强烈塑性变形,形成狭窄线形分布的各种塑性剪切流动构造,并使其两侧的岩石、岩层发生不同量级的位移错动变形,但又无明显的不连续断面,总体是一线性带状分布的强应变带,即线状高应变带。2.特点 (1)韧性剪切带是线状高应变带,无明显断面,但却使两侧岩石地块发生不同量级的位移错动变形。 (2)韧性剪切带规模不一,从显微到巨型,巨型者常是不同板块、岩块、岩层和不同构造单元的分界线,微观者可是粒间边界等。 (3)高应变主要表现为岩石发生强烈塑性变形,形成强烈塑性流动构造,并沿着线形狭窄地带集中延伸分布,如新生面理、片理、叶理、线理、褶曲、鞘褶皱等等各种不对称旋转构造,特别是形成糜棱岩带,具重要意义。所以韧性剪切带可表现为糜棱岩带,强烈片理带,强烈塑性流动揉搓褶曲带,或线性雁列脉带等等不同形式,而其中以糜棱岩带最为典型。 (4)韧性带内发育各种塑性流动显微构造。 (5)韧性带内和侧旁的岩体、岩脉及其它标志物发生塑性拖泄牵引构造。 (6)韧性带的横断面上,岩石的变形强度,矿物的粒度与组成成分,以及其化学成分都呈有规律的递进变化,从韧性带边缘到中心递进增强。 (7)大型韧性带常常是多期活动的长寿断裂,具有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断裂的叠加复合。 (8)韧性带是造山带,前寒武纪古老构造带的主要构造形式。 3.分类 (1)第一种分类: A.脆性剪切带,具明显断面,两侧岩石几乎没有遭受

应变,伴生碎裂岩等脆性系列断层构造岩。 B.脆—韧性剪切带,属过渡类型,既有脆性又有塑性,是此两种不同性质变形的不同比例的组合,构成一个过渡系列。 C.韧性剪切带,高应变的岩石所构成的线性地带。 (2)第二种分类: A.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 B.韧性平移剪切带; C.垂直片理带。 (3)第三种分类: A、挤压型 B、伸展型 C、平移型 二、糜棱岩的概念 矿物受到塑性应变后,在细小亚颗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晶粒。因此粒度小。这是碎裂作用以外的构造粒度减少。

韧性剪切带

第四节、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是地壳深部岩石变形的一种基本构造型式,形成于地球演化的不同历史时期。它不仅在前寒武纪克拉通区普遍存在,而且在新生代陆-陆碰撞造山带,如喜马拉雅造山带,都有一定的分布。韧性剪切带可以形成于各种构造环境,如造山前的隆滑构造(杨振升,1995),造山期的逆冲-推覆韧性剪切带(许志琴,1997),造山后的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以及许多走滑韧性剪切带。大量研究文献表明,不同构造环境,不同构造层次的韧性剪切带具有不同的构造特征。许多大的地质体边界都存在大型韧性剪切带。因此,韧性剪切带已经成为地壳运动规律和大陆造山带以及岩石圈变形构造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韧性剪切带也是地壳深部的构造薄弱带,许多大型韧性剪切带的形成总是伴随有变质作用(递进或递退变质作用);韧性剪切带也是地质流体运移的通道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场所,如钾交代作用、脱碳作用、碳酸盐化作用。尤其是形成于下地壳-岩石圈的韧性剪切带,还伴随着岩石的部分熔融和岩浆的生成,并由此导致剪切带内岩石性质、结构和构造的改变。更需要强调的是,许多金矿,尤其是前寒武纪变质岩区的金矿,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韧性剪切带有关。因此,对韧性剪切带的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变质作用的动态变化、深部地壳的组成和演变,并极大地促进了矿产资源的开发。 一、韧性剪切带的含义 韧性剪切带的概念是从韧性断层一词演化而来,基本涵义是:形成于地壳深部的线性高应变带,由于高应变带内岩石的塑性流动,导致两侧岩块之间发生显著位移而不具有明显可见的断层面。对于韧性剪切带的研究,由于所指侧重点不同,先后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术语,包括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带、韧性断裂带、糜棱岩带和线性错动带等。 二、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 (一)韧性剪切带的基本形式 发育在块状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通常形成明显由弱到强连续过渡的应变带,常具有递进变形的一系列特征。它无明确的变形边界(图4-4-1a),这是韧性剪切带的典型形式,主要产于一些深成侵入岩或厚层的块状岩石内(石英岩,厚层大理岩等);在有早期叶理(包括层理)的岩石中,韧性剪切带横切或斜切早期叶理或早期岩脉时,往往导致早期叶理和岩脉发生有规律的方位变化,并使岩脉变细或错断,或者导致早期叶理的褶皱并被置换。与未变形岩石之间为渐变过渡或呈截然相接(图4-4-1b);当剪切带平行早期叶理发育时,形成顺层剪切带,带内岩石中的早期叶理可能形成不对称非圆柱状褶皱或鞘褶皱,并发生横向构造置换。其与带外岩石之间为渐变过渡或截然相接(图4-4-1c)。 图4-4-1 韧性剪切带的基本形式 Fig. 4-4-1 Basic styles of ductile shear zones A-块状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B-横切或斜切早期叶理的韧性剪切带;C-平行早期叶理的顺层剪切带。 实际上,目前报道的大量韧性剪切带内构造特征十分复杂,远非上述几种基本形式所能概括。 (二)韧性剪切带的规模和产状 韧性剪切带的规模相差很大,小者在薄片中可见,大者长达数百或上千公里,甚至一些陆块或板块的边界也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其位移距离相差也很悬殊,小者毫米级,大者上百公里。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和成矿背景 摘要通过阅读前人们对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大量研究成果,综述了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基本特征以及成矿地质背景,着重介绍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控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韧性剪切带控矿因素成矿动力学流体与金矿化的作用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机制 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自80年代开始受到人们重视,并提出了“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这一理论在1986年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的金矿国际讨论会上得到了强烈的反响。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也称韧-脆性剪切带型金矿或含金剪切带型金矿, 是指受韧性和韧-脆性剪切构造体系控制的矿床, 既包括传统的含金石英脉, 也包括由各类岩石破碎蚀变形成的浸染型矿床。金矿化是在长期的剪切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剪切作用不仅是控矿因素, 而且是重要的成矿机制[1]。 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控矿因素 控矿构造 剪切带的分类根据剪切带的规模可以分为一级和二级构造。一级构造是切穿地壳的区域性大型构造带, 长度一般大于100 km , 常控制小型侵入体的分布; 二级构造是一级构造的次级单元, 长度一般在1~10 km , 宽数cm 至数百m , 其分布及运动方向受一级构造制约[2] 。 根据剪切带中岩石的变形特征, 可以将剪切带分为韧性剪切带、脆-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剪切带, 它们形成于地壳的不同深度。大型剪切带的深部为韧性变形, 岩石发生糜棱岩化和强片理化, 两盘有显着位移, 但在填图规模上无不连续界面; 浅部为脆性变形; 中部为脆-韧性转换带。对于长英质岩石而言, 在正常地热梯度下, 脆-韧性转换带的深度为10~15 km[3] 。韧性剪切带和脆性剪

【doc】中国的金矿与韧性剪切带

【doc】中国的金矿与韧性剪切带中国的金矿与韧性剪切带黄金科技动态成矿l胛沦 中国的金矿与韧性剪切带 刘连登姚风良卿敏戴仕炳隋延辉 (长春地质学院) 前言 正确识别金矿与韧性剪切作用(或带)的关系,对认识金矿成因和分布规律,对指导金 矿勘查均有重要的意义.韧性剪切带与金矿关系的研究,是当前金矿地质研究的"热点"之 一 ,已引起广泛重视. 我国许多金矿区,都存在韧性剪切带太古宙变质岩区是我国金矿的主要分布区,其与 韧性剪切带的关系更加密切韧性剪切带在成矿中所产生因素,根据研究成果(刘连登 等,198.7,l988).可将金矿与韧性剪切带的关系概括如下三种, 一 ,韧性剪切作用改造成矿 矿体产于韧性剪切带中,韧性剪切作用导致原有矿体中的金银矿物重新富集与再分布. 以及矿石组构的一系列变化,称之谓韧性剪切作用改造成矿这种矿倒不多.笔者所知辽宁

省清原县的红透山,红旗山等矿床为其典型代表. 红透山,红旗山矿床,为典型的太古宙绿岩带原始型zn—cu—Au—Ag块状硫化物矿 床.加拿大的同类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平均含金1,3g/t;l0嘶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含 金达3 吨E上上在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已采出930吨金.目前太平洋底的海山和扩张脊中心,正在进1 行着这种成矿作用.许多研究者均指出,太古宙绿岩带原始型Zn--Cu--Au—Ag 矿床是绿 岩带金矿的重要类型. 红透山,红旗山矿床产于太古宙绿岩带的变长英质火山岩中,原矿为海底火山喷气沉积 矿床(刘连登,1982),26亿年时,伴随TTG岩系的侵入,该矿床遭受了三幕强烈的变形, 由于变形作用是在角闲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6oO,650.C)和压力(0.65,08Gp8)条件 下进行的,故矿体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第一幕塑性流变使矿体发生强烈的紧闭褶皱,在局部地段并有矿体沿塑性断层塑性流 动,其结果形成褶曲状矿体(红透山矿床)和石香肠状矿体(红旗山).第=幕强塑性流变 褶皱与第一幕褶皱变形叠加,产生了竖倾褶皱.在竖倾褶皱轴部形成矿柱,在翼都原有的矿

东坪地区金矿剪切带与金的成矿作用

第17卷 第4期1997年10月桂林工学院学报JOU RNA L OF GU ILIN IN STIT UTE O F TECHNO LOGY Vol 117No 14Oct 1 1997 东坪地区金矿剪切带与金的成矿作用* 卢焕章1o Guy Archambault o 李院生1 (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oSci ence d e la terre,Universit de Qu bec Chicoutimi Chicoutimi,Qu bec,G7H 2B1Canada) 摘 要 东坪地区金矿受东西向的剪切带及其派生的次一级的网状剪切构造所控 制。其可以见到从韧性到脆韧性的变形。沿着这些剪切带,在数米之内,可见糜棱 岩蚀变,并见有韧性剪切断裂而派生的透镜层和张裂隙充填物,并重新相变为糜棱 岩。共轭断裂和平行断裂带也可见到,形成一个极其复杂的断裂型式。根据野外和 实内调研,可以得出东坪网状剪切带的特征属脆韧性。 关键词 金矿床;剪切带;成矿作用;河北 分类号 P618.51;P61115 1997年5月4日收稿。 第一作者简介:卢焕章,男,1940年出生,教授,博士导师,地球化学专业。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373172),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基金资助项目。参加工作的还有:魏家秀,陈娜娜,袁万春,张国平。 河北省西北部地区按其构造作用可分为内蒙兴安华力西地槽褶皱带,内蒙古台背斜和燕山沉降带。这些构造单元由两条深大断裂带(康保)赤峰深大断裂带和尚义)赤城)平泉)北票深大断裂带)所分开。其次还有规模较小的丰宁)隆宁断裂带和遵化)青龙断裂带。康保)赤峰深大断裂呈近东西向走向(向南倾),尚义)赤城)平泉)北票深大断裂也呈近东西走向(向北倾),这两条深大断裂之间上升形成内蒙古台背斜。而两个断裂之南北两侧则向下沉,在南部形成了燕山沉降带,在北部形成华力西地槽后再经褶皱。区内众多金矿的产出与这些深大断裂密切相关。 本文主要述及尚义)赤城)平泉)北票深大断裂带有关的金矿床。该地区的金矿床有人认为是受水泉沟碱性杂岩体所控制,亦有作者认为是受桑干群深变质岩所控制,现主要介绍该区金矿床定位的构造控制因素,包括构造作用的类型和与金矿化的关系。 1 地质概况 东坪金矿位于尚义)崇礼)赤城东西向深大断裂之南侧,其间还包括小营盘、水晶屯、后沟、中山沟、张全庄、金家庄、韩家沟、响水沟等金矿床以及许多金矿点(图1)。 区内地层在尚义)崇礼)赤城深大断裂之南为太古宙桑干群,是一套遭受强烈混合岩化的角闪岩相y 麻粒岩相变质岩。南缘分布有中元古宙长城系。1984年河北地质三队将桑干群划分成5组,依次为西葛峪组(为一套暗色麻粒岩,斜长片麻岩及混合岩);水地庄组(为片

克拉通和古生代造山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_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环境分析

2004年 矿 床 地 质  M IN ERA L DEP OSIT S第23卷 第4期 文章编号:0258_7106(2004)04_0509_11 克拉通和古生代造山带中的韧性剪切带型金矿:金矿成矿条件与成矿环境分析 朱永峰 (北京大学造山带与地壳演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 文章总结了产在克拉通和古生代造山带中、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的重要研究成果。通过对比这两类金矿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发生的大地构造背景,探讨形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环境与成矿机制。大型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一般就位于剪切带的脆_韧性转换位置,成矿作用一般不受围岩性质和变质程度的控制。剪切带既是成矿流体的通道,又是金的沉淀场所。克拉通中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成矿模式有两类:同构造成矿和构造期后成矿,前者认为变质流体沿韧性剪切带迁移,最终在剪切带中沉淀形成矿床;后者则强调发生在韧性剪切带形成之后的地质过程如岩浆活动等对成矿作用的贡献。 关键词 地质学 韧性剪切带 金矿 太古宙克拉通 古生代造山带 综述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是世界黄金供应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类金矿不仅广泛产出在显生宙的造山带中,也大量出现在古老克拉通中。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矿体组成比较简单,主要由含硫化物的石英脉组成,并常常与碳酸盐脉伴生,因此也称为脉状金矿。脉状金矿的形成年龄,从早于3000Ma的太古宙到55Ma的新生代早期(Goldfarb et al.,2001a),跨度巨大。大型韧性剪切带在深部发生韧性变形,在浅部发生脆性变形,它们之间的过渡部分为韧_脆性转换带。金矿主要就位于脆_韧性转换的位置,因为含矿流体从剪切带的韧性部分迁移到脆性部分时,围压突然降低,导致矿物沉淀。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一般是多期次构造和流体作用的结果。不论是中亚地区的一系列金矿(Cole et al.,2000;Rui et al., 2002)、加拿大苏比利尔地区的金矿(Colvine et al., 1988),还是中国五台山地区的金矿(刘志宏等, 1997)和冀东金厂峪金矿(张秋生等,1991),矿体都主要产在韧性剪切带的强应变带内或者构造转折部位、构造交叉或汇聚地段及韧性剪切带被脆性构造叠加的部位。本文对产在古老克拉通中和古生代造山带中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金矿进行了总结,通过对比这两类金矿的地质特征及其成矿作用发生的背景,探讨形成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大地构造环境与成矿机制。 1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的主要特征及其研究意义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一般存在3种矿化类型:①成矿流体沿剪切带上升,在韧脆性糜棱岩中沿C面理或微裂隙发生交代蚀变和矿化,形成糜棱岩型金矿化;②在韧_脆性转换带之上,成矿流体沿微裂隙发生交代蚀变和矿化,形成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③在地壳浅部,成矿流体沿脆性断裂或裂隙带充填形成细网脉或石英脉型金矿化。糜棱岩型金矿化一般形成于中、下地壳,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形成的深度相对较浅,而含金石英脉则形成于地壳较浅的部位。由于不均匀的抬升剥蚀,矿石类型在平面上可以连续变化。例如在胶东玲珑金矿田,自北西向南东依次出现石英脉型、过渡类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化。同一矿体中,含金石英脉的金矿化一般比糜棱岩中的金矿化晚,例如胶东玲珑金矿的糜棱岩型金矿化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与成矿”课题(编号:2001CB409807)资助第一作者简介 朱永峰,男,1965年生,博士,教授,矿床地球化学专业,E_mail:yfzhu@https://www.360docs.net/doc/765308542.html,。 收稿日期 2003_05_29;改回日期 2004_07_19。张绮玲编辑。

韧性剪切带培训资料

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 韧性剪切带也称韧性变形带,是地壳中深层次的主要构造之一。其特点是在露头上一般见不到不连续面,两盘的位移完全有岩石塑性流动二成,似断非破,错而似连。剪切中的矿物组分,粒度和标志层都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一条断层在地壳上部是脆性变形而到下部深层则变为塑性变形。称之为断层的双层结构。深层的塑性变形带称之为韧性剪切带或韧性剪切断层。 1韧性剪切带的分类 (1)、R,H,Rclmsay将剪切带分三类: A:脆性剪切带:具有明显断面,伴有碎裂岩等脆性断层构造。 B:脆-韧性剪切带:具有脆性又有塑性形变,属过渡类型。 C:韧性剪切带:高应变的岩石所构成的线形地带。 (2)M.Mattaucr 将韧性剪切带区分为: A、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 B、韧性平移剪切带。 C、垂直片理带。 (3)按区域构造应力场性质,将韧性剪切带分为: A,挤压型:如韧性逆冲推覆剪切带。 B,伸展型:如大型剥离滑脱构造(剥离断层)。 C,平移型:如走滑韧性剪切带。 2.韧性剪切带的特点 (1)为一高应变带,无明显断面,但却使两侧岩石(地层)发生不同量级的位移错动变形。 (2)岩石发生强烈塑性变形,形成强烈的塑性流动构造,并沿着线形狭窄地带中延伸分布,如新生面理,线理,鞘褶皱不对称旋转构造,特别表现为糜棱岩带,片理化带,揉搓褶曲带。 (3)韧性剪切带内发育各种塑性流动显微构造。

(4)韧性剪切带呈带状,其规模不一,长度数米,数百米至百余公里。有的成为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5)韧性带内和旁侧的岩体,岩脉及其它标志物发生塑性牵引构造。 (6)韧性带横断面上,岩石变形强度,矿物粒度与组成分以及化学成分都呈有规律的递进变化,从韧性带边缘到中心递进增强。 (7)大型韧性带常常是多期活动的长寿断裂的叠加复合。 (8)韧性带是造山带,前寒武纪古老构造带的主要构造形式。 3.韧性带的空间分布组合形式 (1)呈平行带状展布,尽量其内部可以有多条韧性带形成复杂组合和复合,但总体往往成狭窄条集中于一带,空间上呈线性分布出露。 (2)共轭组合,形成共轭韧性剪切带,由于一个方向缩短,一个方向拉伸,最大压缩方向对应于共轭的钝角,导致区域整体变形,共轭剪切作用所产生的褶皱及类石香肠状构造等。见图1 图1共轭脆性与韧性剪切带的几何性质比较

第二章 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徐朝雷

第二章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 一、韧性剪切带及糜棱岩 韧性变形是与脆性变形对应,韧性变形可用拉长,拉薄、拉细来表现,脆性变形则只能用断裂来表现。前者属藕断丝连,地层被拉伸表现在体积不变,块体变细,但长度增加了。而脆性变形没有块体变细长度增加的过程,而是干脆以地层被拉张而断裂。 一对主压应力作用下,应变球体被压成椭球体,中间出现一对剪切面理。它们可发展成断裂,属脆性断裂——这是表层构造相的反映;也可发展成韧性剪切带,这是浅到中层构造相的反映。 机械加工中有拔丝机,把很粗的铁条铜棒,经几次拉伸,可拉出极细的金属丝。这是韧性变形在机械加工中应用。 韧性剪切带地质特征: 1、是个片理化带,带中矿物定向排列, 2、岩石、矿物均以塑性变形为特点; 3、常与鞘褶皱伴生,岩石具拉伸线理,岩层具S/C组构; 4常有退变质现象。 上述特征是前人总结的。本人加上去一点:在韧性变形为主特征中,加上可能伴随有脆性碎裂岩化变形。这是因为矿物的韧性变形,也就是矿物晶体发生晶格位移,而非晶体破碎。不同矿物达到塑性变形点的温度不同。低温矿物达到塑性变形温度时,其中有些矿物尚未达到塑性变形温度下限,所以它只能表现脆性碎裂变形。这种情况大量存在于野外。石英塑性变形起始点低,为300℃,而长石需450℃,所以许多糜棱岩中,石英已普遍拔丝,而长石呈碎裂化。当变形带温度达到450℃时,角闪石却未达到韧性变形温度(600℃),所以温度较低的韧性剪切带中矿物变形常常是塑性脆性并存。 需说明的第二点,韧性剪切带不一定有退变质带伴生,这也与韧性剪切带温度有关。当原岩为角闪岩相岩石,发生低温韧性剪切时,其中黑云母,角闪岩石会发生绿泥石化退变质作用。当原岩为麻粒岩相岩石,发生中温韧性剪切时,紫苏辉石会发生角闪石化、黑云母化退变质——这是一种情况,韧性剪切温度比变质原岩低。 另一种情况相反,原岩变质温度低而韧性剪切带温度高时,就会出现进变质化带。如原岩为普通角闪岩相的岩石,当有高角闪岩相韧性剪切作用时,剪切带本身会发生部分熔融,而原岩(围岩)仍保持普通角闪岩相的变质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