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市

大同市

大同市夜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一、城市概况

大同,山西省省辖市,省域副中心城市,省第二大城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实为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且扼晋、冀、内蒙之咽喉要道,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有“北方锁钥”之称。大同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鲜明。

大同古称云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境内古迹众多,著名的文物古迹包括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九龙壁等。大同是中国首批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中国首批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中国九大古都之一、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性交通枢纽城市、中国雕塑之都、中国十佳运动休闲城市。

大同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神府、准格尔新兴能源区与京津唐发达工业区的中点。素有“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二、历史沿革

战国属赵,秦置平城县。北魏天兴元年于此定都。北齐天保七年改称恒安镇,北周置云中县,隋改为云内县。唐开元二十年(732年)置云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云中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云州。辽重熙十三年(1044年)于今大同城建西京,十七年(1048年)置大同县附郭。自此,大同县名沿用未改。金西京路总管大同府。元因之为西京路,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更名大同路;至大元年(1309年)改属中都留守司,四年(1311年)复属宣慰司。至元二年(1265年)云中县并入大同县。明洪武七年(1374年)为大同府治。抗日战争时期分设东、西大同县。

解放后,大同城区建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1952年,大同市、雁北专区由察哈尔省划归山西省;大同市为山西省辖市;原由察哈尔省直辖的天镇县划入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辖大同、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应县、怀仁、山阴(驻岱岳镇)、朔县、平鲁、右玉、左云等13县。1954年,大同、怀仁2县合并,改名为大仁县(驻大同市),雁北专区辖12县。

1958年撤销雁北专区,改设晋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原由省直辖的大同市及原雁北专区所属大仁、天镇、灵丘、应县、朔县、左云、阳高、广灵、浑源、山阴、平鲁、右玉等12县及原忻县专区所属忻县、代县、五台、阳曲、岚县、岢岚、河曲、五寨、宁武、崞县、繁峙、定襄、静乐、兴县、保德、偏关、神池等17县划入晋北专区。撤销阳曲县,并入太原市;撤销大仁县,并入大同市和山阴县;撤销应县,并入山阴县;撤销忻县、定襄2县,合并设立忻定县(驻原忻县城)。撤销崞、代2县,将崞县部分

地区并入宁武县;代县部分地区并入繁峙县;崞、代2县其余地区合并设立原平县(驻原崞县城)。撤销岢岚县,并入五寨县;撤销神池县,并入五寨、宁武2县;撤销岚县,并入静乐县;撤销保德县,并入河曲、兴县2县;撤销偏关县,并入河曲县;撤销天镇县,并入阳高县;撤销广灵县,并入浑源县;撤销平鲁县,并入朔县;撤销右玉县,并入左云县。晋北专区辖大同市及忻定、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宁武、阳高、灵丘、浑源、山阴、朔县、左云等15县。

1960年,恢复广灵、保德、偏关、应县4县;原平县由原崞县城迁驻原平镇;晋北专区辖1市、19县。1961年撤销晋北专区,复设雁北专区,专署驻大同市;大同市改由省直辖;将忻定、宁武、原平、繁峙、五台、静乐、兴县、河曲、五寨、保德、偏关等11县划归忻县专区;恢复天镇(驻天镇县城)、平鲁(驻井坪镇)、右玉(驻右玉县城)3县;雁北专区辖11县。1964年,复设大同(驻大同市)、怀仁(驻怀仁镇)2县,由大同市领导。1965年,大同市所属大同(驻大同市)、怀仁2县划入雁北专区(辖13县)。1970年,雁北专区改称雁北地区,地区驻大同市;辖大同市及大同(驻大同市)、阳高、天镇、广灵、灵丘、浑源、怀仁、应县、山阴(驻岱岳镇)、朔县、平鲁(驻井坪镇)、左云、右玉等13县。1971年,大同县驻地由大同市迁西坪。1972年,大同市改由省直辖,雁北地区辖13县。1973年右玉县驻地迁梁家油坊。1989年1月,成立朔州市,辖朔城区(原朔县)、平鲁区(原平鲁县)、山阴县。

1993年6月25日,国务院《关于山西省撤销雁北地区调整大同市、朔州市行政区划的批复》批复: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左云、大同、阳高、天镇、浑源、广灵、灵丘7县划归大同市领导;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玉、右玉、应县3县划归朔州市领导。山西省省委、省政府下发《关于雁北地区与大同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实施方案》。7月10日正式实施。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长沙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 ------长沙市长沙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英贤辈出,革命历史丰富,城市风貌独特。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公布长沙市为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在改革开放和建设区域性商贸、科技、文化、信息中心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和开发改造速度加快,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的长沙人民继续继承长沙市的优秀文化传统,张扬城市特色,处理好保护、利用、与开发的关系,使长沙市独特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得以延续与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富有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都市。 一、长沙古城历史发展 长沙,夏代属古三苗之地;到商、周时代,三苗国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这时长沙属“扬越”(又叫“荆蛮”),史称“扬越之地”。商周时期,北方中原王朝对南方“荆蛮”、“扬越”的战事频繁,虽未能在这里建立起他们直接的统治,但“扬越之地”一度成为商周的“南服”,迫使“荆蛮”臣服纳贡。 秦国灭掉楚国,在原楚江南之地设立“长沙郡”,从秦代开始,长沙开始纳入中国统一的政治版图,并第一次明确地以一个行政区域载入史册。秦代长沙郡涵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面积几乎相当于今湖南全省,临湘县为治所。 之后秦朝灭亡,汉王朝建立。刘邦称帝之后,公元前202年封西汉王朝开国功臣吴芮为长沙王,以原秦朝的长沙郡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作为国都,也标志着湖南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诸侯国,长沙成为王国都城。长沙王是长沙国的最高统治者(最高官员),其王位世袭,但自东汉汉朝对诸侯王国改变体制之后即公元前144年,实际成为有名无实的番王了。 公元26年(建武二年),刘秀复建长沙国,以控制洞庭以南的局势。到29年包括长沙在内的湖南全境正式归于东汉,长沙的归汉。长沙在37年,刘秀以长沙王刘兴等“皆袭爵为王,不应经义”,将其改封为临湘侯,又将长沙国废除,改为长沙郡。 三国和西晋时期,长沙为长沙郡郡治,属古荆州。西晋后期和南北朝时期,

(整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知识要点)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程 一、古董与古建筑------截然不同的态度 劫难------ 四大人为破坏:宗教、流失、战争、“建设” 二、百年来的保护理念与历程 较早源起欧洲,18世纪中 保护与修复,18世纪末 理论化与科学化,19世纪中 三、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各国立法 1933年的《雅典宪章》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到历史街区 文物古迹的概念 保护的宗旨 四、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宪章 1976年《内罗毕建议》 《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 延伸了历史地段保护的内容 拓展了保护的内涵 历史环境的五个方面 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 进一步扩大保护的内容 1987年《华盛顿宪章》 《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 确定保护意义、原则及方法等 历史地区保护的五个内容 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纳入整体规划中去 五、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当今发展状况 保护对象不断增加 保护内容涵盖更广 保护深度加大(尤其是“软件”) 保护方法更加综合化 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定义 选定标准 七、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1987年进入缔约国 到1997年底为止 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 一、建国前 1922年考古学研究所、考古学会 1926年考古发掘

1929年中国营造学社 1930年国民政府的《古物保存法》 1932年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及《条例》 二、以文物保护为中心内容的单一体系 三、以各种通知、指示、暂行办法和指定机构为主体的早期管理 四、1961年《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五、1961年第一批180处“国宝” 六、1976年《刑法》中的规定 七、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八、增添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为重要内容的双层次保护体系 九、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 十、加强与城市规划的结合 十一、国际交流与接轨 十二、研究机构、决策机制 十三、法规与制度建设 十四、重心转向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多层次体系 十五、1996年屯溪会议---历史街区保护国际研讨会 十六、1997年建设部转发《黄山市屯溪老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十七、1999年始专项资金援助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 一、中国名城的特点 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特色丰富 先规划后建造 类型多、差异大 文化职能 未曾衰落过的发展历程 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三、保护名城的思想的提出 四、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 五、历史文化名城核定的标准和程序 核定标准 审批程序 六、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七、我国名城的基本情况 审批时间与批次、数量 单独审批的名城:凤凰、山海关 分布情况 中外名城的基本类型 一、欧洲名城的基本类型 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请标准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标准 第二章申报与批准 第七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城市、镇、村庄,可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一)保存文物特别丰富; (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 (三)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四)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者军事要地,或者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或者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者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还应当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 第八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提交所申报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下列材料: (一)历史沿革、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说明; (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的现状; (三)保护范围; (四)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的清单; (五)保护工作情况、保护目标和保护要求。 第九条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公布。 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提出审查意见,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条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该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申报建议;仍不申报的,可以直接向国务院提出确定该城市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议。 对符合本条例第七条规定的条件而没有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镇、村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的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文物主管部门可以向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目录(2013)

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县区) 我国已有12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完整名单):国务院曾于1982年、1986年、1994年先后批准了三批共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2001年起开始单独批复增补,至2013年7月烟台列入为止, 先后增补了24个,总数达到123个。其中2007年增补的海口市与第三批中的海口市琼山区有时合并算为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总计122个。122个文化名城按省域分布,最多的是江苏,有11个;其次是山东9个;河南和四川则分别有8个;广东有7个。

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二十五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一批)名单 1、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2、江苏省昆山市周庄镇 3、江苏省吴江市同里镇 4、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 5、浙江省嘉善县西塘镇 6、浙江省桐乡市乌镇 7、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 8、重庆市合川县涞滩镇 9、重庆市石柱县西沱镇 10、重庆市潼南县双江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名单 1、河北省蔚县暖泉镇 2、山西省临县碛口镇 3、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 4、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 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 6、江苏省太仓市沙溪镇 7、江苏省姜堰市溱潼镇 8、江苏省泰兴市黄桥镇 9、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镇 10、浙江省绍兴县安昌镇 11、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 12、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 13、福建省邵武市和平镇 14、江西省浮梁县瑶里镇 15、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城市规划实例之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 划 「规划背景和进展情况」 南京有2470余年的建城史,是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在199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编制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从规划实施的总体情况看,南京的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工作基本上是按规划实施的,对南京城市建设和古都风貌的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保护、控制、开发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名城保护在城市经济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主要在保护力度、总体风貌(特色)塑造、文化内涵显现和潜在效益的发挥上,与同类城市比较、距规划要求和市民期望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的总体安排,在2000年总体规划开始调整的基础上,同时开展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调整工作。规划的调整是在继承现行规划构思和框架的基础上,针对名城保护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形势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体系,确定保护的重点和措施。在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

整总体方案得到建设部认定后,又对保护规划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深化,并于2002年5月27日通过了专家评审。专家组认为本次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在原保护规划框架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变化调整完善了环境风貌保护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增加了对地下文物保护区的保护要求等内容,对指导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建设、保护好南京的历史文化特色非常及时和必要。 「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 本规划在地域空间上分为两个层次,即南京市域和南京主城,面积分别为6597平方公里和243平方公里,其核心部分在南京主城范围内。 规划原则和目标 (1)体现和符合"古都"这一城市性质和将南京建设成为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国际影响较大的历史文化名城。 (2)努力保护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充分挖掘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扩大国际影响的主要资源。 (3)坚持"抢救、保护、继承、发展的方针",抢救濒临毁坏的珍贵文物古迹,保护历史文化遗存。 (4)系统保护与重点保护相结合,保护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通过对城市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将城市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保护体系,从总体形象上体现南京历史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01115133513)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福建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82年2月8日,第一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公布,泉州市入选 1986年12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有38座,福州市、漳州市入选 1994年1月4日批准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7座)长汀县入选。 ?福州市 周属七闽地。 公元前222年,秦朝设闽中郡(今福州隶属于它)。汉高帝 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被正式封为闽越国国王,今福州 冶山一带的冶城建都,又称东冶,乃福州建城之始。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才在此设立冶县。东汉末改属南 部都尉。三国吴为建安郡地,时置候官县于此。晋太康三年 (282年),始置晋安郡,属扬州;东晋改隶江州。宋、齐、梁 因之。陈兼置闽州,寻废;又置丰州。隋平陈,郡废,改州 曰泉州;大业初,复曰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改为建安郡。唐武德六年(623年),仍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并置中都督府,督闽、

建、泉、漳、潮五州);); 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原闽州改名为福州,福州之名肇始。二十一年置经略使,改督福、建、汀、泉四州.天宝初,曰长乐郡;乾元初,复为福州(改经略使为都防御使兼宁海军使, 元和六年废,又置福建观察使,领福、建、泉、漳、汀五州; 乾宁四年,升为威武军节度使,以授王潮)。 五代时,王氏据有其地,升为长乐府,后仍旧为福州。开平 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定都福州。后梁贞明六年(920年),升为大都督府;后唐天成元年(926年),王延翰建闽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升为长乐府;保大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王延政号为南都,也作东都; 三年,属南唐,明年属吴越,仍曰福州威武军;开运四年(947年)吴越击败军阀李弘义而控制了福州,直至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北宋吞并吴越、占领福州为止。 福州城在五代非常繁荣,城池的扩建将乌山、于山、屏山圈 入城内,从此福州也得名“三山”。 周广顺初,改曰彰武军。 宋仍为福州(亦曰长乐郡威武军),为福建路治;宋治平二年(1065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福州遍植榕树,“榕城”之名由此而来。德祐二年(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临安后,南 宋益王赵昰以福州为行都称帝,改年号景炎,升福安府。元 改福州路,为福建道宣慰司、福建行省治。

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目前国务院已审批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达到117个(琼山与海口分记算2个)。 直辖市(4):北京、天津、上海、重庆 河北(5):保定市、承德市、正定县、邯郸市、山海关 山西(6):平遥县、大同市、新绛县、代县、祁县、太原市 内蒙古(1):呼和浩特市 黑龙江(1):哈尔滨市 吉林(2):吉林市、集安市 辽宁(1):沈阳市 江苏(10):南京市、徐州市、淮安市、镇江市、常熟市、苏州市、扬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宜兴市 浙江(7):杭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衢州市、临海市、金华市、嘉兴市 福建(4):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长汀县 江西(3):南昌市、赣州市、景德镇市 安徽(5):亳州市、歙县、寿县、安庆市、绩溪县 山东(8):济南市、曲阜市、青岛市、聊城市、邹城市、临淄市、泰安市、蓬莱市 河南(8):郑州市、洛阳市、开封市、安阳市、南阳市、商丘市、浚县、濮阳市 湖北(5):江陵(荆州市)、武汉市、襄樊市、随州市、钟祥市 湖南(3):长沙市、岳阳市、凤凰县 广东(7):广州市、潮州市、肇庆市、佛山市、梅州市、

雷州市、中山市 广西(3):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2):琼山市、海口市 四川(7):成都市、自贡市、宜宾市、阆中市、乐山市、都江堰市、泸州市 云南(5):昆明市、大理市、丽江县、建水县、巍山县贵州(2):遵义市、镇远县 西藏(3):拉萨市、日喀则市、江孜县 陕西(6):西安市、延安市、韩城市、榆林市、咸阳市、汉中市 甘肃(4):张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1):同仁县 宁夏(1):银川市 新疆(3):喀什市、吐鲁番市、特克斯县 一、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24座)(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北京(直辖市)承德(河北)大同(山西)南京(江苏)泉州(福建)景德镇(江西) 曲阜(山东)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苏州(江苏)扬州(江苏)杭州(浙江)绍兴(浙江)江陵(现荆州湖北)长沙(湖南)广州(广东)桂林(广西)成都(四川) 遵义(贵州)昆明(云南)大理(云南)拉萨(西藏)西安(陕西)延安(陕西) 二、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38座)(国务院1986

烟台历史文化名城

摘要: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它拥有奇异的神仙文化、博大的海洋文化。在近现代都是海防重镇,海岸线很长导致了众多的港口,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如果要了解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烟台养马岛村落朝阳街 人们对烟台的第一印象,就是美丽的海滨景色。但是你只要深入的了解下去,你会体会到浓浓的历史文化气息,他就像一本厚厚的书。 烟台的地理位置 烟台全市海岸线长达909.3公里,市北、西北部濒临渤海,东北和南部临黄海。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地形起伏和缓,沟壑交错。低山区位于市区中部,主要有艾山,罗山,牙山,磁山,昆嵛山,等构成。丘陵区分布于低山区周围及延伸部分。 烟台河网还算比较发达,小河流很多,主要河流南北分流入海。流入渤海的有黄水河,王河;向南流入黄海的有五龙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黄海的有大沽夹河,辛安河。 烟台的名字来自于烟台山。明朝为防范倭寇在沿海的一带的不断骚扰建所城。在所城的北山设烽火台,亦称“狼烟墩台”,这个北山有了“烟台山”的大名,后来就成为“烟台”。 接下来,我主要对烟台的养马岛古村落和朝阳街区进行分析。 村落概况:养马岛在历史上称为莒岛,位于 烟台市牟平区北部,与城中心相距约5Km, 与大陆有跨海大桥相连,养马岛大桥我还走 过好几次。岛在东西方向长,南北方向窄, 这里分布着一类东西方向的低山丘陵,南侧 山峰比较陡峭,南侧丘陵地带比较缓和,有杨家庄、孙家疃等十个村落靠山临海,东西方向排开,形成山海之间的古村落群。 历史沿革:养马岛历史文化悠久,它的名字来源于秦始皇东勋到岛上养马的传说,历史上称养马岛为莒岛。 村落建设和格局:养马岛的村落建设很有特色,传统的宅院建设有几大特点:第一,村中居民主要建筑所用的石料石材主要是从胶东半岛的最东面的荣成市石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金华市

金华市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八咏老街夜景图片来源:住建部 一、城市概况 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南扼括苍,西控赣湘,北唇严杭,东屏杭绍。”为浙江之心,两浙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属越国地,秦入会稽郡。历名东阳、婺州,或设郡、州、路、府,或设道、区、专区和地区。金华市现辖金东、婺城2区,兰溪、东阳、义乌、永康4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县。 2007年3月18日,国务院批准列金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宁门广场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古子城历史文化街区全景图片来源:住建部 二、历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分吴越地置会稽郡领县二十四,而乌伤隶焉(乌伤因颜孝子而名)。西汉兴封刘濞王吴地,(乌伤县)在封內。濞诛,(乌伤县)仍隶会稽郡。新莽时,改乌伤曰乌孝。东汉初平三年(192年),分乌伤县西南置长山县(以县东北长山为名)。设西部都尉治所。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始分会稽郡西部置东阳郡而长山为附郭之县。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为金华郡(郡以山名),郡治长山。隋开皇九年(589年),废东阳郡,又分吴州置婺州。唐天宝元年(742年)复曰东阳郡,领金华、义乌、兰溪、武成六县。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东阳郡为婺州。五代、吴越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婺州为武胜军。北宋淳化元年(990年)改武胜军为保宁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为婺州路。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取婺州路,改宁越府,设江南行中书省分省与此。至正二十二年又改宁越为金华府领县七。明成化七年(1471年),又割县西南界白沙乡五都之地属于汤溪,金华府

辖金华、兰溪、东阳、义乌、永康、武义、浦江、汤溪八县,故有“八婺”之称。清沿明制。1912年废府。1914年置金华道,辖区扩及原衢州、严州府。1927年废道,各县仍直属于省。 1949年5月7日,金华解放,设立浙江省第八行政区。10月,改名金华专区。1955年3月,衢州专区撤销并入。1968年4月,改为金华地区。1985年5月,撤销金华地区,原金华、衢州两县级市分别升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体制,并于金华城区设立婺城区,郊区设立金华县。原金华地区的龙游、开化、常山、江山县划归衢州市管辖。2000年12月31日,撤销金华县,设立金华市金东区。 历史建筑-老火车站图片来源:住建部 三、历史文化价值 金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眼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我眼中的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六朝古都悠悠南京 遥看中国悠悠几千年历史长河,它的历史瑰宝绚烂悠久。这是生长在这片华夏大地上炎黄子孙心中永远不可磨灭的骄傲,即使是远离故国,身居异地的国人心中仍旧有着浓浓的自豪感。而提到这些历史瑰宝,不得不提的就是历史文化名城。 细看这上百个历史文化名城,最吸引我的不是那所谓的与天堂齐名的苏杭,而是有着龙蟠虎踞之称的南京。在那场大屠杀的浩劫中,在日寇惨无人道的践踏之下,在那段被鲜血洗礼的岁月里,它傲然坚强地屹立着。这份岁月的洗礼让我不禁好奇于它的文化它的历史它的传奇! 南京——地处于长江下游的中心地带,是长江文化凝聚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浩荡江流,从安徽芜湖东、西梁山夹峙的“天门”奔腾而出,自西南向东北,进入南京境内,急转向东,形成了一个弧顶向北突出的“长江大转弯”,南京就处在这个大转弯的顶端,主城在江南,跨江而立。它北接辽阔坦荡的黄淮平原,溯江西上连通江汉平原直到巴蜀“天府之国”,顺流东下就是锦绣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向南则是浙北的杭嘉湖地区。自古以来,舟楫车驿之利是南京成为大江南北的要津、山海东西携手的重镇,连结起中国的南方与北方、东部与中西部。 “龙蟠虎踞”的评价,流传久远,相传源于诸葛亮驻马观察南京山川时的感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主城内外,岗峦起伏,河湖相连,错落有致,山水相映,气象万千,而且山山水水各有不同寻常的经历,各有令人神往的历史文化印记。城在景中,景就是城,移步就能换景,就是一段历史。南京城“山环水绕,形势天成”,既有山水的自然美,更有深深淀积的文化遗存。

南京人用“江水东流无限情”来表达对母亲河长江的感激。滚滚不尽的长江水,滋养着南京;长江的航运,使得南京成为各方经济文化的汇聚点;长江的屏障,更是立都南京的各个王朝的必然考虑。 南京古城的成长,还不能不提到秦淮河,秦淮河是“南京人文的摇篮”。秦淮河全长103公里,由南向北,在南京汇入长江。历来传说是秦始皇南巡时为“谢金陵之王气”而“凿断长垅”,引河通江,故名秦淮。其实它是已经形成有300万年的一条天然河道,古名龙藏浦,又称淮水。至中唐以后,始有“秦淮”之名出现。南京地区最早的居民院士聚落和最早的城邑,就主要分布在秦淮河沿岸。早在南京有城之前,一些沿河居民区就已经迎来了南京最初的繁荣。 不论提到“六朝金粉池”还是“桃花扇底送南朝”,也无论讲述“秦淮灯火历清明六百年而不衰”还是“一代秦淮洗去前朝污泥浊水”,古今兴衰荣辱多少事,都在“十里秦淮”上演。 除了长江和秦淮河,南京还有不少负载着历史影像的水面,如珍珠河、胭脂河、固城湖、前湖等;其中被称为“两颗明珠”的玄武湖和莫愁湖尤为引人注目。 古来有“万叠青山抱石城”之说。北支诸山,岗阜相连至下关长江边狮子山,历代为江防要地。狮子山脚原有天妃宫和静海寺。宫、寺历经战火,损毁殆尽。现天妃宫碑尚存;静海寺已重新修建,成为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当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代表曾在英国军舰的炮口下,同英国人在静海寺“议约”;如今,这里浸透了中国人民斑斑血泪与屈辱的史料,伴随着“警世钟”的长鸣,唤醒每一个参观者:“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名城南京,十朝古都,风云变幻,人杰地灵。几千年来,多少组现在这里辛勤耕耘,多少风云人物在这里争雄角逐,多少知名人士在这里撒注心血!南京的山山水水,都在讲述着历史和文化,无怪史家感叹:南京是一座历史无比的博物馆!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一.名词解释 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明显的本国特色和实践意义。从政策角度而言,是必须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制定保护专项规划,并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渗透到地方政府制定的各项经济、法律、行政政策之中。 传统建筑群:是指和周围环境形成一体构成历史景观的并具有较高价值及传统建筑形态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的集合体。 保护框架:保护框架是指历史文化名城中要保护的实体对象和通过保护规划的实施预期达到的目标。 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冻结保存:即将保护对象原封不动地保护起来,允许必要的修缮和加固,但必须以不改变原貌为前提,并且修复和增添的部分应该是可以识别的,即修旧如旧原则。 历史文化保护区:是指经国家有关部门、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的文物古迹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镇、村、建筑群等等。 无形文物:指没有具体物质形态的,在历史上、艺术上有一定价值的戏剧、音乐以及工艺品的制作技术等。二.填空 1.自然遗产(九寨沟)(黄龙)(武陵源) 2.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 3.欧洲对历史传统城市的分类大致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概念(地区中心城市),(历史性城镇),(旅游性城市) 4.历史文化名城的特征(名城特色的含义),(名城特色的构成要素),(名城特色的结构)。 5.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前进阶段)。 6.西安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秦兵马俑)被誉为八大奇观之一。 7.历史文化名称规划成果(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规划附件) 三.简答 1.简述列入文化遗产的选定标准 (1)能代表一项独特的艺术或美学成就,构成一项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在相当一段时间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于建筑艺术、文物性雕刻、园林和风景设计、相关的艺术或人类住区的发展已产生重大影响的; (3)独特、珍稀或历史悠久的; (4)构成某一类型结构的最富特色的例证,这一类型代表了文化、社会、艺术、科学、技术或工业的某项发展;(5)构成某一传统风格的建筑物、建造方针或人类住区的典型例证,这些建筑或住区本身是脆弱的,或在不可逆转的社会文化、经济变动影响下已变得易于损坏;(6)与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信仰、事件或人物有十分重要的关系。(7)真实性标准: 在设计、材料、施工或环境方面符合真实性标准 2.历史文化名城当中城市保护的原则 (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从城市全局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来做好保护和规划工作,而不是单纯地考虑保护一些历史遗迹和历史建筑;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兼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3)在充分尊重历史环境,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4)研究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充分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建设。(5)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应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 3.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表现方面 1.文物古迹的特色2.自然环境的特色3.城市的格局特色4.城市轮廓景现及主要建筑和绿化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的特色6.名城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特色 4.北京古城具体保护内容: (1)保护河湖水系,特别是与北京城市发展历史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如护城河、六海、长河、莲花河等;(2)保持原有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街巷胡同格局。 (3)保护旧城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原文地址: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书画佳人马青原 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燕、蓟重镇,辽的陪都,金、元、明、清的故都,地上地下文物保存非常丰富,为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有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北海、天坛、颐和园、十三陵、万里长城和中国猿人遗址等重要革命和历史文物。 西安:位于关中平原渭河南岸,原名长安。周、秦、汉、西晋、前秦、赵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建都于此,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遗存有大量地上地下文物,如西周的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大雁塔、

小雁塔以及明钟楼、鼓楼、碑林等。周围还有秦俑博物馆、古咸阳城、半坡遗址等。 南京:公元前472年迄今建城史已有2471年。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文物古迹很多,有石头城、南朝陵墓、石刻和明孝陵、明故宫遗址、太平天国天王府、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处、中山陵等。 洛阳:为我国著名的九朝故都。名胜古迹以市南龙门石窟最有名。城东白马寺是我国第一座佛寺。还有汉魏故城遗址、

西周王城、隋唐故城遗址、关林以及大量的古墓葬。 苏州:公元前514年吴国建都于此,隋、唐为苏州治所,宋代为平江府,历来是商业手工业繁盛的江南大都市。保存着许多著名的古代园林,集中了宋元明清的园林艺术精华,文物保护单位现共有489处,数量仅次于北京和西安,世界文化遗产共9处。名胜古迹遍布全城,如虎丘、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沧浪亭、寒山寺等。 杭州:我国古都之一,秦置钱塘县,隋为杭州治,五代时是吴越国都,南宋时以此为行都,是世界著名的游览城市,西湖风景秀丽,名胜古迹很多,如灵隐寺、岳庙、六和塔等。

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分析——洛阳

一、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构成要素 1、自然环境 山脉——外山:香山、首阳山、嵩山、秦岭、太行、内山: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万安山、 江湖——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十余条河流蜿蜒期间气候——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雨量适中 特产——经济植物:核桃、山楂、板栗、苹果、柿子、猕猴桃、樱桃特色名吃:四镇桌、八大件、四扫尾、洛阳水席 2、人工环境: 历史遗构:关林庙、周公庙、风穴寺、白马寺、应天门、龙门、明堂、丽景门、白园、洛阳桥、天津桥、豫西窑洞 文化古迹: 原始社会文化遗址:凯旋路旧石器遗址、王湾遗址、东涧沟遗址、矬李遗址、东马沟遗址、史家湾遗址、孙旗屯遗址、西高崖遗址、黑王遗址、唐寺门遗址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城遗址、隋唐城遗址古墓葬:东周皇陵区、东汉皇陵区、曹魏西晋皇陵处、北魏皇陵处、安菩夫妇墓石窟:洛阳龙门石窟雕塑碑刻墓志:千唐志斋寺庙:关林庙、周公庙、风穴寺、白马寺 商业街区:八角楼金街、新都汇、中央百货、上海市场

城市格局:洛阳市由金元老城、涧西工业区、西工区组成带型城市格局。西工区是全城的地理中心,也是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涧西、旧城分别为商业副中心。5条东西干道把三个区域连接为一个整体,南北向道路多为次干道 3、人文环境: 历史人物:伏羲、杜康、商汤、齐、白圭、苏秦、吕不韦、刘邦、班超、班固、、蔡伦、张衡、许慎、张悦、颜真卿、郭子仪、许远、白居易、元稹、刘禹锡、韩愈、贾岛、曹操、司马懿、关羽、司马炎、李世民、武则天、狄仁杰、上官婉儿、李隆基、王维、李白、杜甫、吴子道、张旭、颜真卿、郭子仪、刘禹锡、李商隐、白居易、朱温、李存勖、李煜、赵匡胤、赵普、司马光、范仲淹 民间工艺:唐三彩、剪纸、宫灯、花鼓、刺绣、雕刻、泥人、年画 风俗节庆:春节、元宵、龙抬头、寒食节、清明、端午、中秋、乞巧节、重阳节、鬼节、冬至、腊八节、除夕 民俗文化:庙会、汤文化、洛阳铲、甩鞭子、河洛大鼓、排鼓、舞狮、舞龙、旱船、高跷、皮影戏、杂耍、洛阳水席、观赏牡丹 二、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传统特色构成结构 三条轴线:自七里河到偃师城,东西30千米有5座都城及金元时期的洛阳老城、现代洛阳城一字排开,将这条东西轴线作为洛阳东西轴线。自邙山上清宫到龙门石窟,是洛阳南北的景观轴线。北自飞机场,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一、定量评估

二、定性评估 (一)保留着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 4-1城市的地域历史环境市域中能代表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镇,有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自然景观,以及与古城有重要历史联系的区域环境要素。 4-2古城格局古城的选址特征,与周边山水自然环境关系延续的情况,古城的街巷肌理、传统格局、城墙城门,重要的公共建筑的遗存状况,古城在城市规划建设史中的典型性和影响力。 4-3历史风貌城市整体的风貌特色,及其对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的保护情况。 (二)城市历史文化特色与价值 5-1城市在历史上的地位作用历史上曾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要地,或发生过重要的历史事件,或其传统产业、历史上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本地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或能够集中反映本地区建筑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 5-2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本地文物古迹遗存具有相当的久远度与丰富性,或是在城市格局、建筑风貌、景观特色等方面具有较为典型或是独特的艺术表达,或是在城市的选址、建设、军事防卫、工程设施或工商业发展等方面体现了历史上重要的

技术工艺或科学理念。 5-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状态评估城市的空间布局、功能组织、产业经济等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是否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影响。新的发展是否保障了历史的延续性。 标准说明: (一)历史文化街区必须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法公布。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是指在编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时,确定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之内划定的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 (三)历史建筑是经城市、县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历史建筑以院落为单位计算数量。 (四)不得拆除建筑是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在历史文化街区内,能够反映或衬托街区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采用地方材料、地方工艺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不包括仿古的建筑物和构筑物。 (五)附表中的“2-2历史文化街区的完整性”是评估城市中全部历史文化街区的总体情况。

浅谈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要素

浅谈湘潭历史文化名城特色要素 湘潭,古称潭州,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中游,与长沙、株洲各相距约40公里,成“品”字状。湘潭市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俱备。地理位置为东经111°58′~113°05′,北纬27°20′55″~28°05′40″,湘潭市东西最大横距108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全市总面积5006平方公里。湘潭也是“红色圣地、湘学源头、湘商祖地”。这里是伟人故里,一代伟人毛泽东、开国元勋彭德怀,以及罗亦农、黄公略、陈赓、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诞生。这里孕育了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和曾国藩、王闿运、杨度、“黎氏八骏”等一大批现代文化名人。作为历史上的“米市药都”,湘潭是明清以来湖南商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城正街和窑湾一带,明清城市的格局还保留着一批古迹和历史建筑。不仅如此,湘潭还是湖湘学派的发源地,也是农民运动等革命活动的重要据点。 传统特色构成含义 1.悠久历史 明嘉靖县志说:地濒湘水,境内有昭潭……唐改为湘潭,因以潭名也.清光绪县志说,时更于阴山西立县,反又近湘,故曰湘潭。潭:覃也,非以澄渊名潭也。 2.文化圣地 历史名人—一代伟人毛泽东、著名军事家彭德怀、黄公略、陈赓、谭政、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 文化景观--韶山,水府庙小游园,彭德怀故居,昭山古寺,齐白石故居,湘潭关圣殿等。 传统特色构成要素 1.自然环境 山脉--韶山,昭山,东台山 江湖--湘江,易俗河 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产--槟榔是湘潭特产的象征之一,吃槟榔已经逐渐演变成了湘潭的一种地方文化,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深秋,湘潭的大小商贩就云集海南岛,往往一个人守住一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古城南京简介(完整版)

历史文化名城——南京 一、城市简介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4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都”的美誉,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市地处中国长江下游的宁镇丘陵地区,东望大海,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联江淮,总面积6597平方公里。南京现辖11个区(玄武、白下、秦淮、建邺、鼓楼、下关、江宁、浦口、六合、栖霞、雨花台)2个县(高淳、溧水),总人口约770万人。 南京,山环水抱,葱茏毓秀,山水城林融为一体,自然风貌久负盛名。自然界厚赐于南京龙盘虎踞的山川形胜,历史在此又遗存下灿烂的文化。先后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王朝在这里建都,它曾是“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的金粉之地,史称六朝;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与此,因此,

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至今在南京的地下及地上尚留存着无数的文物及遗迹,是南京历史文化积淀中的重要特色与优势。南京市博物馆收藏的六朝文物举世闻名。 孙中山先生曾有名言概括南京之美:“此地有高山,有平原,有深水,在世界三大城市中亦诚难觅此佳境”。位于城东紫金山麓的中山陵、明孝陵,掩映在绿色葱葱的紫金山中,布局宏伟。太平天国遗址,殿阙巍峨。数十处南朝陵墓刻,硕大洗练,堪称一代巨制,国之瑰宝。栖霞寺内舍利塔,造型雄健,比例匀称,装饰华丽,是我国现存石塔中不可多得的佳品。总统府、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碑是我国过民主革命的历史见证。玄武湖,三面环水,一面临城,秀峰塔影,碧波荡漾,堪称“金陵明珠”。莫愁湖,蕴含动人凄丽的传说,湖光倩影,花团锦簇,典雅、幽秀而豁达奔放。

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最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目录(2012年6月28日最新版)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确定并公布,是1982年根据北京大学侯仁之、建设部郑孝燮和故宫博物院单士元三位先生提议而建立的一种文物保护机制。被列入名单的均为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纪念意义、且正在延续使用的城市。目前中国已公布了12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海口市琼山区与海口市根据国务院意见分计为2处。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处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处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处 增补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处 增补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处 增补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e:2007年3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f:2007年3月13日公布,共1处 增补g:2007年3月18日公布,共2处 增补h:2007年4月27日公布,共1处 增补i:2007年5月6日公布,共1处 增补j:2007年9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k:2009年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l:2010年11月9日公布,共1处 增补m:2011年1月24日公布,共2处 增补n:2011年3月12日公布,共1处 增补o:2011年3月14日公布,共1处 增补p:2011年5月1日公布,共1处 增补q:2011年11月2日公布,共1处 增补r:2012年3月15日公布,共1处 增补s:2012年6月28日公布,共1处 分类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即 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北京、西安; 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平遥、韩城; 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桂林、苏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 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 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长沙、济南。 列表括号内数字为城市数。 北京(1)天津(1)河北(5)山西(6)内蒙古(1) 辽宁(1)吉林(2)黑龙江(1) 上海(1)江苏(10)浙江(7)安徽(5)福建(4)江西(3)山东(8) 河南(8)湖北(5)湖南(3)广东(7)广西(3)海南(2) 重庆(1)四川(8)贵州(2)云南(5)西藏(3) 陕西(6)甘肃(4)青海(1)宁夏(1)新疆(5) 下文括号内数字为入选批次。

(完整版)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南京城市规划历史变迁介绍 一、南京城市规划历史介绍 南京市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辖10区5县,面积6597平方公里,人口537.4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975.82平方公里,人口265.79万人。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宁镇丘陵区,东距长江出海口300公里,西达荆楚,南接皖浙,北连江淮。境内江河纵横,低山丘陵起伏,物产丰富,景色壮丽秀美,文物古迹众多,融山、水、城、林于一体。 南京历史悠久,东郊汤山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证明3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生活于此。5-6千年前出现大批原始村落。南京以北阴阳营聚落为代表的大批古文化遗址属于这一发展阶段。南京地区在夏商二代,未见有城邑的记载。春秋时期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军事前沿,吴、越、楚三国先后建有城邑。最早有记载的城邑是周景王四年(公元前541年)吴在今高淳县固城镇境内设濑渚邑。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范蠡筑越城于古长干里(今中华门外雨花路西),此为南京城区筑城之始,楚灭越,在今清凉山一带(当时长江岸边)建金陵邑,以上城邑均为军事城堡性质,当时手工业作坊、商市及居民都在城堡之外。至今南京建城历史已达2470余年。南京建都史自东吴定都建业开始。其后,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前后十代定都南京共450年。东吴、东晋及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时期,都城规划是以“君”为本。都城形制受《周礼》影响,并融合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的自然地形,表现出礼制规划与因地筑城的巧妙结合。 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在江宁府建都,突破了六朝建康以“君”为本的单一功能。都城南移,跨淮立城,包含了秦淮河两岸经济富庶的居民区、商市区,建造坚固宏伟的都城,体现了“造廓以守民”的规划思想。 明朝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正式奠都南京,称京师。明南京城为四重环套配置形制。庞大的都城,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的气势。京城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限制与旧城制约,是深受管子“城郭不必中规矩”务实思想的体现。宫城部分严格按礼制体系,布局规整,轴线对称。宫城轴线与旧城轴线同时并存,各有分工。 公元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改称天京。此时期城市建设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出于军事需要,改造加固明代城垣,加筑城外营垒。另一是建设天朝宫殿及众多的大小王府,天朝宫殿、各王府及明代建造的七彩琉璃大报恩寺塔均毁于天京陷落前后。 图1 南京都城变迁示意图 进入近代,1858年《天津条约》南京开埠,加速了南京近代化进程。1917年,孙中山发表《建国方略》,认为南京“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区,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种天工,钟毓一处,在世界之大都市诚难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思考与建议 摘要:南京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在现代化的建设进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本文分析了南京名城保护工作中的现状和不足,从分析城市总体布局、古城特色入手,对于保护名城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南京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四大古都”,有着2500年的建城历史和500年的建都历史,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在现代化的进程下,如何协调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是需要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回顾总结过去,不论是保护规划还是在实施建设中,都出现某种不足和认识上的分岐。主要的不足之处是,重视了名城保护。但突出古都在城市中的地位不够重视有形的文物,忽视了埋入地下的重要遗址的保护和对隐形文化的体现。南京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应如何深人和进一步完善,如何更好地体现城市性质,突出古都内涵,许多地方仍要提高认识。一、在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保护提供更好的前提条件 《南京城市规划纲要》草案对城市性质提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流域性中心城市”。古都和中心城市两者如何在一个现代化城市中兼容互补,纲要草案提出“中心城市圈”的布局构想。这个圈,以主城为主体,同沿江两岸的工业、交通卫星城及县城共同组成城市群体,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分散城市职能,第二产业主要由各卫星城承担。 主城是旧城所在,是历代都城发展的基本空间,应让它更好地发展科技、文化、旅游和国际交往、金融贸易、信息等第三产业。主城同卫星城之间,在空间上保持一定间隔,为保护古都四周的山川环境风貌,保护与建设城市大生态环境创造条件。 二、保护规划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把握特色 我国的四大古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它们的布局都是以《周礼》的哲学思想为基础,都有皇宫、中轴线、布局严谨的街巷、里坊,气势恢宏的都城城池组成城市的主要物质要素,各类建筑无论是单体还是建筑群,虽然基本相似,但结合不同地形条件,经过不同组合,产生完全不同的城市面貌。甚至当年建设的都城也许相似,据传北京明代皇宫格局,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但由于后续的历史不同,破坏的程度不同,现在这两个城市已没有相似之处。有人说北京具帝王之气概,南京则归于恬淡朴实。因此不论是古都还是名城,一定要把握住自己的个性,从全部历史,整个空间,纵向横向,全方位地审视剖析,才能真正保护好它的特色,继承好它的文脉。保护规划还要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应用科技新成就、艺术新创造,为城市发展留下新的历史文化积淀,起到继往开来的接力棒作用。这样才能创造出有历史渊源,有丰富的城市人文景观和地方特色,兼容并蓄古今中外多元文化,受人欢迎的名城。以南京为例,完善名城保护规划有以下几点设想。 1、在城市布局中突出古都格局及环境特色 南京几经兴废,城区内经不断的更新改造,已很难领略各个朝代的风采。南京旧城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