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绿素的光敏性质探究

叶绿素的光敏性质探究
叶绿素的光敏性质探究

叶绿素的光敏性质探究(与二氢卟吩e4对比)

研究背景

光敏剂的光漂白(photobleaching)是指在光的照射下,光敏剂所激发出来的荧光强度随着时间推移逐步减弱乃至消失的现象,这是光动力诊断临床应用中考虑光剂量和检测需用时间的一个重要因素。

长波红光在组织中具有较大的穿透深度,从而能保证足够的治疗深度:大的吸光度能保证充分利用光能量和尽可能减少药物剂量;光敏剂吸光度的大小是决定药物剂量的理论依据。过多的光敏剂分布于癌组织中势必会影响光的穿透深度,然而使用过少的光敏剂又不能产生应有的疗效。因此,光敏剂的使用剂量要依据其吸光度的大小和肿瘤组织的大小来权衡。

对于同一种光敏剂,它的漂白时间将随入射光的光能流率的增大而减小。再次,除了与光敏剂的类型有关外,还与初始浓度和入射光源的波长有关。初始浓度越大,光漂白时间越长。

实验意义:探究不同浓度的叶绿素在不同光源、不同时间的照射下,其吸光度随时间的变化,探测其光漂白特性,为更好地在临床应用上要保持光敏剂的有效杀伤浓度,且控制好光敏剂的激发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

初步设想:

探究叶绿素在不同浓度,不同光源,不同光照时间对光的敏感性:(1)用紫外检测得到叶绿素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二氢卟吩e4的光谱图比较。(最好能同时测定荧光光谱)

(2)在叶绿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处检测浓度为0.05 mg/ml ,0.1 mg/ml ,0.2 mg/ml ,0.3 mg/ml, 0.4mg/ml的叶绿素的吸光度,并制作曲线图,验证其是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3)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六组光源:白光、红外光、黄光、绿光、蓝光、紫外光,分别对0.4mg/ml的叶绿素待测样品进行垂直照射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80min、100min,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通过光谱的变化,探究光敏剂叶绿素明显的光漂白特性。

(4)另外,关于温度的影响关系实验,在恒温水浴锅里设置叶绿素溶液(0.4mg/ml)的温度分别为7℃,17℃,27℃,37℃,47℃,57℃,然后检测其吸光度,探究温度对吸光度的影响。

(5)量取1ml 0.8mg/ml的叶绿素溶液分别加入1.0ml0. 05mol/L的HCl溶液,1.0ml0.01mol/L的HCl溶液,1.0ml水,1.0ml0.01mol/L的NaOH溶液,1.0ml 0. 05mol/L的NaOH溶液,用pH计测定其pH值,再测定其在最大吸收波长下的吸光度,探究pH值对吸光度的影响。

仪器药品:SHIMADZU 生产的UV 1700 spectrophotometer (UV 1700 岛津分光光度计)、紫外灯、红光灯、黄光灯、绿光灯、蓝光灯、白光灯、罩灯的纸箱、插座、移液枪、石英比色皿、蒸馏水、擦镜纸、烧杯、4ml一次性试管(8支)、标签纸、容量瓶、黑色塑料袋、计时器、叶绿素(1 mg/ml,0.4mg/ml,0.3 mg/ml,0.2 mg/ml,0.1 mg/ml,0.05 mg/ml),0.5mol/L NaOH溶液,0.5mol/L HCl 溶液

实验所需的药品预先配制好,配好的药品盛装在棕色细颈玻璃瓶中, 避光低温保存在冰箱冷藏室。

实验步骤:

叶绿素的光敏性质实验

1.待测叶绿素溶液的配制

(1)1.0mg/ml叶绿素溶液

称取25mg 叶绿素,用去离子水完全溶解,再定容至25ml;

(2)0.8mg/ml叶绿素溶液

移取8ml(1)号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ml;

(3)0.4mg/ml叶绿素溶液

移取10ml(1)号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25ml;

(4)0.3mg/ml叶绿素溶液:

移取3ml(1)号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ml;

(5)0.2mg/ml叶绿素溶液

移取2ml(1)号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ml;

(6)0.1mg/ml叶绿素溶液

移取1.0ml(1)号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ml;

(7)0.05mg/ml叶绿素溶液

移取0.5ml(1)号溶液,用去离子水定容至10ml;

2.光照实验

(1)选取0.4mg/ml,0.3 mg/ml,0.2 mg/ml,0.1 mg/ml,0.05 mg/ml叶绿素溶液,在测量溶液0分钟光照时的紫外吸收光谱,先找出最高吸收峰值对应的吸收波长,根据光敏剂的光源选择原理,选取了符合波长的光源作为激发光源。在激发光源一致的条件下,再进行不同光敏物质的分组照射及紫外吸收光谱检测。在不同浓度的叶绿素溶液进行紫外检测(450~700nm),得出扫描图谱。

附注:样品在502nm(S带)和656nm(Q带)处有两个特征吸收峰,在656nm 处叶绿素有一个强吸收峰,在502nm处有一个弱吸收峰,目前的分析工作仍在Q 带进行检测。选择Q带波长是因为在Q带检测有较高的灵敏性,物质在Q带的吸收强度比S带强。因此选定656nm为叶绿素的检测波长。

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大,叶绿素在可见光区的吸收也增大,但是吸收带的形状没有发生变化。不管是在高浓度还是在低浓度下,除了吸收强度有所变化外,吸收峰的相对大小和位置没有变化,也没有出现新的吸收带。说明在不同浓度溶液中叶绿素均以单体形式存在。

A b s

波长/nm

(2)在相同最大吸收波长656nm 下,对刚配制好的各浓度叶绿素溶液进行紫外检测测定吸光度,分析叶绿素的吸光度对浓度的关系是否符合朗伯-比尔定律。

叶绿素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曲线满足:y=4.9757-0.063 (R2=0.9999),可见叶绿素在浓度值为0.05~0.4mg/mL范围内,其与吸光度呈现一定的线性关系,符合朗伯-比尔定律。故在以下不同光照时间中,只选取了0.4mg/mL浓度的叶绿素溶液作为实验检测。

(2.1)采用紫光的光源在暗室中对待测样品(叶绿素,0.4mg/ml)进行10min、20min、30min、40min、50min、60min、80min、100min、时间的垂直照射,每次照射后取适量溶液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分析叶绿素的光漂白特性。叶绿素在波长为紫光的光源下的光照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吸光度A

A b s

波长/nm

(2.2)用红光作为光源,分别把叶绿素的0.4 mg/ml 进行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80min 、100min 时间的垂直照射,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在同种物质、时间间隔一样(10min )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

叶绿素在红光光源下的光照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吸光度A

时间/min

-0.5

0.00.51.01.52.02.5

3.03.5

4.04.5A b s

波长/nm

(2.3)用黄光光源分别把叶绿素的0.4 mg/ml 进行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80min

、100min 时间的垂直照射,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在同种物质、时间间隔一样(10min )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

叶绿素在波长为黄光光源下的光照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吸光度A

A b s

波长/nm

(2.4)用绿光灯光分别把叶绿素的0.4 mg/ml 进行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80min 、100min 时间的垂直照射,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在同种物质、时间间隔一样(10min )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

叶绿素在波长为绿光灯光源下的光照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1.70

1.75

1.80

1.85

1.90

1.95

吸光度A

时间/min

A b s

波长/nm

(2.5)用蓝光灯分别把叶绿素的0.4 mg/ml 进行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80min 、100min 时间的垂直照射,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在同种物质、时间间隔一样(10min )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

叶绿素在波长为蓝光灯光源下的光照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吸光度A

0.0

0.5

1.0

1.5

2.0

2.5

3.0

A b s

波长/nm

(2.6)用白光分别把叶绿素的0.4 mg/ml 进行10min 、20min 、30min 、40min 、50min 、60min 、80min 、100min 时间的垂直照射,取照射后的各样品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检测,在同种物质、时间间隔一样(10min )的条件下进行了对比实验。

叶绿素在波长为白光灯光源下的光照时间与吸光度的关系:

吸光度A

时间/min

A b s

波长/nm

(3)在最大吸收波长656nm 下(严格控制光照时间),2℃、17℃、27℃、37℃、47℃、57℃的0.4mg/ml 叶绿素溶液测定吸光度,探究温度对叶绿素光谱特性的影响。

0.0

0.5

1.0

1.5

2.0

2.5

3.0

A b s

波长/nm

在温度为2℃和17℃时,叶绿素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54bn ,波长发生了蓝移,而在27、37、47、57℃时,最大吸收波长都在656nm ,没有发生改变。

A b s

温度/℃

(4)在最大吸收波长下656nm (严格控制光照时间),在0.8mg/ml 叶绿素溶液的中,分别加入1.0ml 水,1.0ml0.01mol/L 的HCl 溶液,1.0ml0.01mol/L 的NaOH 溶液,1.0ml0.005mol/L 的HCl 溶液,1.0ml0.005mol/L 的NaOH 溶液,用pH 计测定其pH 值,再测定紫外吸收值,观测pH 值对溶液吸光度的影响。(即叶绿素的检测浓度均为0.4mg/mL ) 探究pH 对叶绿素光谱特性的影响。

0.0

0.5

1.0

1.5

2.0

2.5

3.0

A b s

波长/nm

0.4mg/mL 的叶绿素溶液在pH=1.12时,最大吸收波长为662nm ,发生了红移,而在pH=2.00时,最大吸收波长为654nm ,发生了蓝移。而在pH=6.60、11.93、12.77时,最大吸收波长都在656nm 没有发生改变。

氯水的成分及化学原理

氯水的成分及化学原理 氯水的成分及化学原理 酒泉市实验中学杨国光 氯水的成分及化学原理 酒泉市实验中学杨国光 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通常情况下,2体积氯气溶于1体积水中可制得饱和氯水),它是卤素一章的重点。氯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学试剂,有着与氯气相似的化学性质。但是氯水成分复杂和性质多样,表现及其应用对初学者来说比较难掌握,现将其成分及所涉及到的化学原理归纳如下。 一、氯水的成分 氯气的水溶液称为氯水,新制的氯水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在氯水中存在如下三个平衡: ①Cl 2+H2O ②HClO ③H 2O HCl+HClO H ++ClO一 H ++OH― 所以通常认为新制的氯水中含有三种分子:Cl 2、H 2O 、HClO ;四种离子:H +、Cl -、ClO 一及少量OH ―。久置的氯水,其中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将发生变化,这是由于氯水中存在如下反应:Cl 2+H2O HCl+HClO、2HClO 2HCl+O2↑。最后导致氯水的黄绿色消失,pH 减 小,因此久置的氯水可视为HCl 溶液。如不做特别说明,一般所说的氯水是指新制的氯水。正因为具有上述化学变化,氯水通常现配现用,如果要储存备用,也应该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置于冷暗处。 二、氯水的性质 由于氯水成分的多种多样,使得氯水具有下列多种性质。 1. 表现Cl 2的性质 氯水中含有Cl 2,所以氯水呈黄绿色,由于Cl 2具有强氧化性,当向氯水中加入强还原性物质,便可与Cl 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 氯水能使润湿的KI 淀粉试纸变蓝(用于对Cl 2收集的验满),能与Na 2SO 3、FeBr 2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a 2SO 3+Cl2+H2O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课程名称: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实验类型: + ■■ + I- i实验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jl + : 姓名: * 专业:学号: ■■ jl 1 同组学生姓名:指导老师: + 装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 订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线 r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i三、主要仪器设备 卜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 1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 实验报告

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勺乙醇或80%勺丙酮提取。 2、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COOGH COO MoONMg \ + 2KOH C32H30ON4Mg + 2KOH +CH3OH +C20H39OH COOCHk COO 3、取代反应。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H+取代Mg2+, Cu2+ (Zn2+)取代H+ ) 褐色绿色 4、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定量分析。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最大吸收光谱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与吸光值 之间有如下的关系:OD=Ca*k a1+G*k b1 OD=Ca*k a2+G*k b2 查阅文献得,叶绿素a和b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时,比吸收系数k值如下。 比吸收系数k 波长/nm

植物叶绿素测定方法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这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今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个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二、材料、仪器设备及试剂 (一)材料:新鲜(或烘干)的植物叶片。 (二)仪器设备:1)分光光度计;2)电子顶载天平(感量0.01g);3)研钵;4)棕色容量瓶; 5)小漏斗;6)定量滤纸;7)吸水纸; 8)擦境纸;9)滴管。 (三)试剂:1)95%乙醇(或80%丙酮)(v丙酮:v乙醇=2:1的95%水溶液);2)石英砂;3)碳酸钙粉。暗中2h,0.5g,25ml 三、实验步骤 1)取新鲜植物叶片(或其它绿色组织)或干材料,擦净组织表面污物,剪碎(去掉中脉),混匀。 2)称取剪碎的新鲜样品 0.2g ,共3份,分别放入研钵中,加少量石英砂和碳酸钙粉及2~3ml 95%乙醇,研成均浆,再加乙醇10ml,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静置3~5m 3)取滤纸1张,置漏斗中,用乙醇湿润,沿玻棒把提取液倒入漏斗中,过滤到25ml棕色容量瓶中,用少量乙醇冲洗研钵、研棒及残渣数次,最后连同残渣一起倒入漏斗中。 4)用滴管吸取乙醇,将滤纸上的叶绿体色素全部洗入容量瓶中。直至滤纸和残渣中无绿色为止。最后用乙醇定容至25ml,摇匀。 5)把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倒入光径1cm的比色杯内,以95%乙醇为空白,在波长663nm 和645nm下测定吸光度。在波长663nm、645nm下或652nm测定吸光度。 四、实验结果计算 叶绿素a的含量 = 12.7 ? OD 663 – 2.69 ? OD 645 叶绿素a的含量 = 22.9 ? OD 645 – 4.86 ? OD 663 叶绿素a、b的总含量 = 8.02 ? OD 663 + 20.20 ? OD 645

《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设计

《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化学课程标准》节选 2.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来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共安排三个课时进行学习,其中氯水的成分探究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氯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与前一节中的硅在性质上体现了极大的差异。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氯气能与金属及还原性较强的非金属单质反应后,本堂课主要学习氯气和水的反应,重点研究氯水的成分。氯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既能为随后学习硫和氮提供学法指导,也给将来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预测新制氯水的成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检验氯水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3)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氯气漂白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4)通过整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氯水的性质及其对应的成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氯水的成分分析、氯气的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开展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后,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即通过化学实验去认识和研究物质的性质。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书写氯气与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经常错写或漏写,根源在于学生对反应的原理认识不深刻。 2.学法指导

为了弥补学生的认知短板,本节课一方面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设计并实验获得感观印象,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中牢固掌握这一知识。 三、教法分析 1.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形成“合理猜想”,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最终结论。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 2.实验用品:氯气、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Na2CO3溶液、无水硫酸铜、红纸条、烧杯、小试管、胶头滴管 四、教学流程

叶绿素理化性质及含量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乙)指导老师: 廖敏 成绩: 实验名称: 叶绿素理化性质和含量 实验类型: 定量探究型 同组学生姓名: 方昊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 分析。原理如下: 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 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 分开; 3.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4.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 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 、b 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 姓名: 吴主光 学号: 3110100403 日期: 2013.10.17 地点: 生物实验中心 装 订 线

三、主要仪器设备 1. 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研具、各种容(量)器、洒精灯等 四、操作方法、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 定性分析: 鲜叶5g+95%30ml(逐步加入),磨成匀浆 过滤入三角瓶中,观察荧光现象:透射光绿色,反射光红色。 皂化反应(3ml):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5ml和H2O1ml分层后观察:上层呈黄色,为类胡萝卜素,吸收蓝紫光;下层呈绿色,为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取代反应(1):加醋酸约2ml,变褐(去镁叶绿素);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变鲜绿色,为铜代叶绿素。 取代反应(2):鲜叶2-3cm2,加Ac-AcCu 20ml加热,观察: 3 min变为褐绿色的去镁叶绿素, 5 min后,变为深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 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0.5-1) 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0.5-1) 在400-700nm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吸收峰. 叶绿素定量分析:鲜叶0.1g,加1.9mlH2O,磨成匀浆,取0.2ml加80%丙酮4.8ml,摇匀,4000转离心3min,上清液在645,652,663测定OD,计算Chla,Chlb 和Chl总量的值。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报告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实验类型:课程 名称:实验名称: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 绿素含量的测定姓名:专业:学 号:指导老师:同组学生姓名: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一、实验目的和要求装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三、主要仪器设备订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一、实验目的和要求、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 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1 和b的方法及其计算。a2、熟悉在 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以青菜为 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80%的乙醇或95%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1、常用的丙酮提取。、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 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2. 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COOCHCOO3 Mg + 2KOH C32H30ON4Mg + 2KOH +CH3OH

HONC43230+C20H39OH 、3H+可依次被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COOCOOCH39 20 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取代反应。Mg2+, Cu2+ 取代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H+和H+ ) 取代(Zn2+) 绿色褐色 、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4645其中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5、定量分析。 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和C最大吸收光谱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根据朗伯-比尔定律, *k+C*kOD=Ca*k与吸光值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OD=Ca*k+C b2 1g/L和b的80查阅文献得,2b1 b1a1a2b时,比吸收系%丙酮溶液,当浓度为 叶绿素a 值如下。数k k 比吸收系数波长/nm b 叶绿素a 叶绿素 9.27 82.04 663 45.60 645 16.75

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

《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说课稿 王登霞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说课总结六个方面对该实验探究内容作阐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 《探究氯水的成分及性质》这一内容为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的专题二第一单元《氯气的性质》的一个方面。氯是一种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学好这节知识具有承上启下作用,既是对专题一氧化还原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及巩固,也为以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和如何认识新物质打下基础。 “氯水的成分及性质”的探究是高中化学课本中将化学实验与探究理论有机结合的典型,对“氯水的成分”的学习,不是简单分析或者直接给出,而要通过实验的方式进行探究,使知识合理地呈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真理,获得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化学老师在教学中时时要把握的,本节课中实验贯穿始终。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进行了巩固,同时也为高中学生实验素养的形成打下一定的基础。 2、探究理论 “科学探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将该理念运用于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就是想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掌握新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下的化学实验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体验独立完成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活动的乐趣,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强调)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了解氯气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3.能根据实验目的选择实验仪器和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并能主动进行交流 4.能够综合运用化学实验原理和方法,设计实验方案解决简单化学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力,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也已经了解了氯气的部分性质,对本节课的学习有较为充足的知识储备,另外青少年学生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求欲、表现欲和成就欲,渴望动手,这为实验探究过程的实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氯水性质的探究,能说出氯水的成分,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理解其具有的性质

叶绿素的提取及理化性质的鉴定

植物生理学实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理化性质 姓名 学号 系别 班级 实验日期 同组姓名

摘要:为探究植物叶绿素理化性质,根据不同的叶绿体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和吸附剂上的吸附性差异,本实验在提取菠菜叶片叶绿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后,利用纸层析法将不同的色素分离的方法,对植物叶绿素的理化性质进行观察与检验。 一、实验原理及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1、提取: 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绿素a与b)和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和叶黄素),这两类色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故常用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提取。 2、分离: 当溶剂沿支持物不断向前推进时,由于叶绿体中不同色素分子结构不同,在两相(流动相与固定相)间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因此它们移动速率不同。对叶绿体色素进行层析可将不同色素分离。 3、理化性质的观察: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酯,在碱作用下,发生皂化反应;在弱酸作用下,叶绿素中镁可被氢原子取代而成为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叶绿素具有荧光,故从与入射光相垂直的方向观察叶绿素溶液呈血红色。叶绿素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受强光氧化,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后,破坏更快。 分子吸收光能后,从基态转变到激发态。叶绿素分子有两种单线激发态,对应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区。 分子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不超过数纳秒(10-9秒) 由激发态回到基态的过程称为衰变(Decay)。 叶绿素a:C 55H 72 O 5 N 4 Mg,MW=893.4891 叶绿素b:C 55H 70 O 6 N 4 Mg,MW=907.4727 胡萝卜素:C 40H 56 , MW= 536.8726 叶黄素:C 40H 56 O 2 , MW=568.8714 实验目的: 以植物叶片组织为材料,提取叶绿体色素;以纸层析法分离其成分;鉴定叶绿体色素的理化性质.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菠菜 2、实验用具:天平、研钵、三角漏斗、滤纸、层析缸、毛细管、分光镜、量筒、烧杯、试 管等 3、实验试剂:丙酮、碳酸钙、层析液(石油醚:丙酮=25:3),20%KOH-甲醇、乙醚、1%HCl、 醋酸铜 三、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1)取新鲜菠菜叶片2克,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 (2)加入少许石英砂和CaCO 3 ,再加入无水丙酮10ml,研磨成匀浆,再加丙酮15ml; (3)用漏斗滤去残渣,得叶绿体色素提取液(置于暗处). 2、纸层析分离叶绿体色素 (1)层析样纸制备,将优质滤纸剪成3cm×9cm的长条,将一端剪成中央留约1cm×0.5cm的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一.实验原理 根据叶绿体色素提取液对可见光谱的吸收,利用分光光度计在某一特定波长测定其吸光度,即可用公式计算出提取液中各色素的含量。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某有色溶液的吸光度A与其中溶质浓度C和液层厚度L成正比,即A=αCL.式中:α比例常数。当溶液浓度以百分浓度为单位,液层厚度为1cm时,α为该物质的吸光系数。各种有色物质溶液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可通过测定已知浓度的纯物质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而求得。 如果溶液中有数种吸光物质,则此混合液在某一波长下的总吸光度等于各组分在相应波长下吸光度的总和。就是吸光度的加和性。如欲测定叶绿体色素混合提取液中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只需测定该提取液在三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A,并根据叶绿素a、b 及类胡萝卜素在该波长下的吸光系数即可求出其浓度。在测定叶绿素a、b时为了排除类胡萝卜素的干扰,所用单色光的波长选择叶绿素在红光区的最大吸收峰。 植物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高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利用的光能是通过叶绿体色素(光合色素)吸收的。叶绿体色素由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组成。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测定是研究它们的特性以及在光合中作用的第一步。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是反眏叶片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在植物光合生理、发育生理和抗性生理研究中经常需要测定叶绿素含量。叶绿素含量也是指导作物栽培生产和选育作物品种的重要指标。 ● 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可用多种有机溶剂,如丙酮、乙醇或二甲基亚砜等研磨提取或浸泡提取。叶绿色素在特定提取溶液中对特定波长的光有最大吸收,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在该波长下叶绿素溶液的吸光度(也称为光密度),再根据叶绿素在该波长下的吸收系数即可计算叶绿素含量。 ●利用分光光计测定叶绿素含量的依据是Lambert-Beer定律,即当一束单色光通过溶液时,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的浓度和液层厚度的乘积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为: ●A=Kbc 式中:A为吸光度;K为吸光系数;b为溶液的厚度;c为溶液浓度。 ●叶绿素a、b的丙酮溶液在可见光范围内的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645nm处。叶绿素a 和b在663nm处的吸光系数(当溶液厚度为1cm,叶绿素浓度为g·L-1时的吸光度)分别为82.04和9.27;在645nm处的吸光系数分别为16.75和45.60。根据Lambert-Beer定律,叶绿素溶液在663nm和645nm处的吸光度(A663和A645)与溶液中叶绿素a、b和总浓度(a+b)(Ca、Cb 、Ca十b,单位为g·L-1),的关系可分别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A663=82.04C a+9.27C b (1) ●A645=16.76C a+45.60C b(2) ●C a=12.7 A663—2.59 A645(3) ●C b=22.9 A645—4.67 A663 (4) ●C a十b=20.3 A645—8.04 A663 (5) ●

氢氧化铝的性质

氢氧化铝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氢氧化铝的性质,实验室制法 2、了解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知道氢氧化铝是两性氢氧化物 3、通过学习和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观察能力 4、知道明矾的净水原理 二、重点、难点 1、知道氢氧化铝的性质 2、氯化铝与氢氧化钠、偏铝酸钠与盐酸二反应的过程及其图像分析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 2、教师:课本知识以外,准备有关氢氧化铝图像的问题,以及有关净水剂的内容 3、学生:查找有关氢氧化铝的性质、用途 四、教学过程

实 验室制 Al(OH)3实验:在实验1的基础上继 续滴加氨水,观察现象。 提问:实验室如何制 Al(OH)3? 现象: 沉淀不溶解 得出结论: Al(OH)3只溶于强碱,不溶于弱碱,可 用可溶性铝盐溶液跟碱(一般用弱碱, 例如氨水)反应制Al(OH)3 通过实 验,培养 学生的归 纳、总结 能力 铝的重要化合物的转化请学生写出下列转化的方 程式 (1)Al3+ + 3OH- = Al(OH)3↓ (2)Al(OH)3 + OH-= AlO2- + 2H2O (3)Al3+ + 4OH- = AlO2- + 2H2O (4)AlO2- + H+ + H2O = Al(OH)3↓ (5)Al(OH)3 + 3H+ = Al3+ + 3H2O (6)AlO2- + 4H+ = Al3+ + 2H2O 培养分析 对比能力 和归纳总 结能力。 引入实验探究用图像表示三者的转化关 系,实验操作基本图像离子 方程式。 分组实验 1.将NaOH溶液逐滴滴入 到AlCl3溶液中,直至过量。 2.将AlCl3溶液逐滴滴入到 NaOH溶液中,直至过量。 3.将盐酸逐滴滴入到 NaAlO2溶液中,直至过量。 4.将NaAlO2溶液逐滴滴入 到盐酸中,直至过量 现象 1、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当NaOH过 量时沉淀消失。 Al3+ + 3OH- = Al(OH)3↓ Al(OH)3 + OH- = AlO2- + 2H2O 2、先产生沉淀,振荡后消失,当AlCl3 过量时,产生的沉淀不再消失。 4OH- + Al3+ = AlO2- + 2H2O 3AlO2- + 6H2O + Al3+ = 4Al(OH)3↓ 3、先产生白色絮状沉淀,当HCl过量 时沉淀消失。 AlO2- + H+ + H2O = Al(OH)3↓ Al(OH)3 + 3H+ = Al3+ + 3H2O 学会用实 验解决问 题的方 法。通过 实验,用 分析对比 的方法认 识到量变 到质变的 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植物组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

植物组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II-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设计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叶绿素 2. 学习利用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 3. 掌握分光光度计测定植物组织中的叶绿素的原理与方法 二、原理: 叶绿素广泛存在于果蔬等绿色植物组织中,并在植物细胞中与蛋白质结合 成叶绿体。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叶绿素即游离出来,游离叶绿素很不稳定,对 光、热较敏感;在酸性条件下,叶绿素生成绿褐色的脱镁叶绿素,在稀碱液中 可水解成鲜绿色的叶绿酸盐以及叶绿醇和甲醇。高等植物中叶绿素有两种,均 易溶于乙醇、乙醚、酒精和氯仿。 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a、b在长波方面最大吸收峰分别位于663nm和645nm,且两吸 收曲线相交于652nm处。叶绿素a、b的比吸收系数K为已知,可在663nm和 645nm测定试样吸光度(两组份混合试样测定,双波长法),根据Lambert-

Beer定律,列出浓度c与吸光度A之间的关系式: A 663 =82.04c a+9.27c b (1) A 645 =16.75c a+45.6c b (2) (1)、(2)式中的A 663、A 645 为叶绿素溶液在波长663nm和645nm时的吸光度 度。 c a 、c b为叶绿素a、b的浓度,单位为g/L。 82.04、9.27为叶绿素a、b在波长663nm时的比吸收系数16.75、45.6为叶绿素a、b在波长645nm时的比吸收系数。解方程式(1)(2),则得经验公式: c a =12.7 A 663 -2.69 A 645 (3) c b =22.9 A 645 -4.68 A 663 (4) c T =(c a + c b)=20.2 A645+8.02 A663...... (5) 此时,c T为总叶绿素浓度,c a、c b为叶绿素a、b的浓度,单位为mg/L ,利用上面(3)(4)(5)式,即可以计算a、b总叶绿素的浓度。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棕色容量瓶(如使用白玻容量瓶,可用报纸遮光)、小漏斗、滤纸 试剂:95%乙醇 三、实验步骤 1、试材的采集 采集新鲜植株叶片(或含叶绿素的其他组织),夹于双层报纸中,风干(不能置于太阳光下晒)。将风干材料处理成细小颗粒,装入封口塑料袋,避光保存。 2、待测液的制备 (1)叶绿素的浸提 精密称定风干后的样品(约0.1g)于20mL 95%乙醇中,在室温浸提36-48h。 (2)叶绿素浸提液定容

叶绿素理化性质的测定

一、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检查或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皂化反应式如下: 二、仪器与用具 20ml刻度试管;10ml小试管;试管架;分光镜;石棉网;药匙;烧杯(100ml);酒精灯;玻棒;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火柴。 三、试剂 1. 95%乙醇;苯;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2. 醋酸-醋酸铜溶液:6g醋酸酮溶于100ml 50%的醋酸中,再加蒸馏水4倍稀释而成; 3. KOH-甲醇溶液:20g KOH溶于100ml甲醇中,过滤后盛于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四、方法 用叶绿体色素乙醇溶液和水研磨匀浆,进行以下实验。 1.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1)取4支小试管,其中两支各加入5ml用水研磨的叶片匀浆,另外两支各加入2.5ml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并用95%乙醇稀释1倍。 (2)取1支装有叶绿素乙醇提取液的试管和1支装有水研磨叶片均浆的试管,放在直射光下,另外两支放到暗处,40min后对比观察颜色有何变化,解释其原因。 2.荧光现象的观察 取1支20ml刻度试管加入5ml浓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3.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1)在做过荧光现象观察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试管中加入1.5ml 2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

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丙酮提取法 1、原理 叶绿素a、b在长波的最大吸收峰分别在663nm、645nm,据Lamber-Beer 定律,可得浓度C与光密度D间的关系式: D663= + D645= + (浓度单位:g/mL) 叶绿素a的浓度:Ca= – 叶绿素b的浓度:Cb= –D663 总叶绿素的浓度:Ct = + (浓度单位:mg/L) 2、试剂与材料 试剂: 丙酮、石英砂、碳酸钙 材料: 新鲜叶片。 仪器与器皿: 分光光度计、天平、剪刀、研钵、移液管、漏斗、大试管 3、实验步骤 称叶用丙酮研磨 ↓ 匀浆过滤(用80%丙酮洗研钵及残渣,合并滤液) ↓ 滤液用80%丙酮定容至25mL ↓ 适当稀释后测A645、A663 取样:称取剪碎的叶片(提供的样品即为剪碎后冻于-80℃的叶片)放入研钵中。注意取样时要避开大的叶脉。 研磨提取:向研钵中加入80%丙酮,以及少许(约)CaCO3 (中和酸性,防止叶绿素酯酶分解叶绿素) 和石英砂,研磨成匀浆,再加入3ml 80%丙酮,继续研磨至组织变白,在暗处静止3~5min后,用一层干滤纸过滤到25ml容量瓶中,用滴管吸取80%丙酮将研钵洗净,清洗液也要过滤到容量瓶中,并用80%丙酮沿滤纸的周围洗脱色素,待滤纸和残渣全部变白后,用80%丙酮定容至刻度。 读取吸光度:取厚度为lcm的洁净比色皿,注意不要用手接触比色皿的光面,先用少量色素提取液清洗2~3次,注意清洗时要使清洗液接触比色皿内壁的所有部分,然后将色素提取液倒入比色皿中,液面高度约为比色皿高度的4/5,将撒在比色皿外面的溶液用滤纸吸掉(注意不能擦),再用擦镜纸擦干擦净。将比色

《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设计

《氯水的成分探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位和作用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一一氯》来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共安排三个课时进行学习,其中氯水的成分探究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氯作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与前一节中 的硅在性质上体现了极大的差异。在第一课时中学习了氯气能与金属及还原性较强的非金属单质反应后,本堂课主要学习氯气和水的反应,重点研究氯水的成分。氯的学习过程与方法 既能为随后学习硫和氮提供学法指导,也给将来学习元素周期律打下基础。 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理论分析预测新制氯水的成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以检验氯水的成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动手能力。 (3)通过制造认知冲突加深学生对氯气漂白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4)通过整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熟练掌握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掌握本节课的重点:氯水的性质及其对应的成分。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氯水的成分分析、氯气的漂白原理 教学难点:开展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 二、学法分析 1.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了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后,对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 共识,即通过化学实验去认识和研究物质的性质。结合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在书写氯气与 水反应、氯气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经常错写或漏写,根源在于学生对反应的原理认识不

深刻。 2. 学法指导 为了弥补学生的认知短板,本节课一方面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引 导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设计并实验获得感观印象,让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 验中牢固掌握这一知识。 三、教法分析 1.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形成“合理猜想”,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实验方案” 通过“实验验证”得出最终结论。在思考、观察、实验及交流与合作中,自主建构知识,培养和提高化学学习能力。2. 实验用品:氯气、蒸馏水、紫色石蕊试液、硝酸 酸化的AgNO溶液、Na t CO溶液、无 水硫酸铜、红纸条、烧杯、小试管、胶头滴管 四、教学流程

氢氧化铝的物化性质

氢氧化铝的物化性质 下面由宜鑫化工为大家整理介绍氢氧化铝的物化性质如下: 一般所谓的氢氧化铝实际上是指三氧化二铝的水合物。如向铝盐溶液中加入氨水或碱而得到的白色胶状沉淀,其含水量不定,组成也不均匀,统称为水合氧化铝。只有在铝酸盐溶液中(含有Al(OH)4-离子)的溶液中通CO2才可得到真正的氢氧化铝。 结晶的氢氧化铝与水合氧化铝不同,难溶于酸,加热到373K也不脱水,在573K加热2h才能转变为偏氢氧化铝(AlO(OH))。 氢氧化铝属两性氢氧化物。由于其存在两种电离形式,既是弱酸,可以有酸式化学式H3AlO3,又是弱碱,可以有碱式化学式Al(OH)3。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氢氧化铝的酸性在于它是路易斯酸可以加合OH-,从而体现碱性Al(OH)3由于两种电离的存在,可以产生两种盐:铝元素两种盐:⒈铝盐:Al3+ AlCl3,KAl(SO4)2·12H2O(明矾)。它们的水溶液因Al3+的水解而显酸性分别滴加AgNO3和稀硝酸,产生白色沉淀的为Cl-;产生浅黄色沉淀的为Br-;产生黄色沉淀的为I-2.偏铝酸盐,AlO2- NaAlO2,KAlO2.它们的水溶液呈碱性:AlO2- + 2H2O → Al(OH)3 + OH- 当两类盐混合时,即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 Al(OH)3 Al3+ + 3 AlO2- + 6H2O == 4Al(OH)3↓氢氧化铝主要有325目、800目、1250目、5000目四个规格。白色粉末状固体。几乎不溶于水,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吸附色素。 以上就是宜鑫化工对氢氧化铝物化性质的介绍,更多咨询,欢迎联系宜鑫化工了解产品和价格,宜鑫化工32年专注批发供应氢氧化铝。

叶绿素理化性质的测定

叶绿素理化性质的测定 一、原理 叶绿素是一种二羧酸—叶绿酸与甲醇和叶绿醇形成的复杂酯,故可与碱起皂化反应而生成醇(甲醇和叶绿醇)和叶绿酸的盐,产生的盐能溶于水中,可用此法将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分开;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都具有光学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吸收光谱,可用分光镜检查或用分光光度计精确测定;叶绿素吸收光量子而转变成激发态,激发态的叶绿素分子很不稳定,当它变回到基态时可发射出红光量子,因而产生荧光。叶绿素的化学性质很不稳定,容易受强光的破坏,特别是当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以后,破坏更快,而类胡萝卜素则较稳定。叶绿素中的镁可以被H+所取代而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后者遇铜则成为绿色的铜代叶绿素,铜代叶绿素很稳定,在光下不易破坏,故常用此法制作绿色多汁植物的浸渍标本。 皂化反应式如下: 二、仪器与用具 20ml刻度试管;10ml小试管;试管架;分光镜;石棉网;药匙;烧杯(100ml);酒精灯;玻棒;铁三角架;刻度吸量管2ml、5ml各1支;火柴。 三、试剂 1. 95%乙醇;苯;醋酸铜粉末;5%的稀盐酸;

2. 醋酸-醋酸铜溶液:6g醋酸酮溶于100ml 50%的醋酸中,再加蒸馏水4倍稀释而成; 3. KOH-甲醇溶液:20g KOH溶于100ml甲醇中,过滤后盛于塞有橡皮塞的试剂瓶中。 四、方法 用叶绿体色素乙醇溶液和水研磨匀浆,进行以下实验。 1. 光对叶绿素的破坏作用 (1)取4支小试管,其中两支各加入5ml用水研磨的叶片匀浆,另外两支各加入2.5ml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并用95%乙醇稀释1倍。 (2)取1支装有叶绿素乙醇提取液的试管和1支装有水研磨叶片均浆的试管,放在直射光下,另外两支放到暗处,40min后对比观察颜色有何变化,解释其原因。 2. 荧光现象的观察 取1支20ml刻度试管加入5ml浓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在直射光下观察溶液的透射光与反射光颜色有何不同?解释原因。 3. 皂化作用(绿色素与黄色素的分离) (1)在做过荧光现象观察的叶绿体色素乙醇提取液试管中加入1.5ml 20%KOH-甲醇溶液,充分摇匀。 (2)片刻后,加入5ml苯,摇匀,再沿试管壁慢慢加入1~1.5ml蒸馏水,轻轻混匀(勿激烈摇荡),于试管架上静置分层。若溶液不分层,则用滴管吸取蒸馏水,沿管壁滴加,边滴加边摇动,直到溶液开始分层时,静置。可以看到溶液逐渐分为两层,下层是稀的乙醇溶液,其中溶有皂化的叶绿素a和b(以及

叶绿素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实验 指导老师: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实验类型: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必填)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必填)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八、讨论、心得 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 1. 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和性质鉴定。 2. 掌握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原理如下: 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3.取代反应。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2+,可依次被H+和Cu2+装 订

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 4.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定量分析。叶绿素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材料:青菜叶 试剂:KOH固体、醋酸铜粉末、醋酸 四、主要仪器设备: 1.天平(万分之一)、可扫描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2.研具、PE管、酒精灯等 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必填) 1.定性分析: 荧光现象:鲜叶3-5g+95%乙醇15ml(逐步加入),磨成匀浆,过滤入三角瓶,观察荧光现象 O 1ml,分层后观察皂化反应:加KOH数片剧烈摇均,加石油醚1ml和H 2 取代反应:加醋酸约1ml,观察颜色,取1/2加醋酸铜粉,加热变亮绿色2.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光谱测定: 皂化反应的上层黄色石油醚溶液(稀释470nm OD ),在400-700nm处扫描光谱,分别测定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峰 反复用石油醚粹取,直到无类胡萝卜素,离心得叶绿素(盐),(稀释663nm OD ),分别测定叶绿素的吸收峰

植物体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植物体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摘要: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利用95%乙醇提取菠菜叶片中和番茄叶片中叶绿 体色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和类胡萝卜素最大吸收峰的波长分别是665nm 、649nm 和470nm 。根据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值,从而计算出乙醇提取液中叶绿体色素含量。 实验原理:利用95%乙醇提取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 ,叶绿素b 和类胡萝卜素最 大吸收峰的波长分别是665nm 、649nm 和470nm 。 根据分光光度计测定的吸光度值,可以计算出乙醇提取液中叶绿体色 素含量。 实验目的:掌握分光光度计法对叶绿素a 、叶绿素b 、叶绿素总浓度和类胡萝卜 素总浓度测定和计算的方法。 实验材料: 生物材料:菠菜叶片0.25g ,自己培养的全素番茄苗叶片0.2g ,缺磷 番茄苗叶片0.2g ; 试剂:95%乙醇、石英砂、碳酸钙; 仪器: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研钵、漏斗、玻璃棒、小烧杯、10ml 量筒、50ml 容量瓶、剪刀、滤纸、滴管。 实验步骤: 1.叶绿体色素的提取 取新鲜菠菜叶片0.25g ,擦干,去中脉,剪碎放入研钵,加入少许 石英砂和CaCO 3,再加入95%乙醇3ml,研磨成匀浆,再加95%乙醇 10ml ,静置10min ,用漏斗滤去残渣,用乙醇反复冲洗研钵、残渣 至无色;用容量瓶定容至50ml 。 2.吸光度的测定 取光径1cm 比色杯,注入上述叶绿素提取液,以95%乙醇注入另 一同样的比色杯内作为空白对照,在波长665、649、和470nm 下 测定吸光度。 3.结果计算 依据下列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叶绿素a 、B 的浓度及其叶绿素总 浓度和类胡萝卜素的浓度。 C a (叶绿素a )=13.95A 665 – 6.8A 649 C b (叶绿素b )=24.96A 649 – 7.32A 665 C T (叶绿素)=C a +C b =18.16A 649 + 6.63A 665 C x.c (类胡萝卜素)=(1000A 470 – 2.05C a -114.8C b )/248 叶绿体色素含量 = ) 样品鲜重(稀释倍数)提取液体积()色素浓度(g /mg ??L L 实验结果: 菠菜叶片提取液吸光值: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简析

氯水的成分和性质简析 河南宏力学校高中部胡乔木 氯水包括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新制氯水主要有Cl2、H2O、HClO、H+、Cl—、ClO—等,而久置氯水因为HClO的见光分解,其主要有H2O、H+、Cl—等。一般没有特别说明的时候,氯水均指新制的氯水。由于氯水的成分复杂,在实际的不同问题中,氯水究竟体现了哪些微粒的性质,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1、氯水提供的H+和HClO所体现的性质。 例:向新制的氯水中加入紫色的石蕊试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变红是因为氯水中的盐酸电离出的H+表现了酸性,而红色又褪去的原因是氯水中的HClO具有漂白性。 2、氯水提供的Cl2分子所体现的性质。 例:向NaBr溶液中滴加氯水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有深红棕色的物质产生,即有Br2的产生。这是因为氯水提供的Cl2分子置换出了溴单质,反应方程式为Cl2+2NaBr===2NaCl+Br2。 3、氯水提供的Cl—所体现的性质。 例:向氯水中滴加AgNO3溶液,可以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继续滴加稀HNO3可以看到白色沉淀不溶解。这是因为氯水提供的Cl—和硝酸银中的Ag+结合生成了。其离子方程式为Ag++ Cl—== AgCl↓。 4、氯水提供的HClO分子所体现的性质。 例:自来水可以使用氯水来消毒,棉、麻和纸张都可以用氯水来漂白。这些具体的应用,它们的原理都是利用氯水提供的HClO分子所表现的强氧化性。HClO分子的强氧化性可以用来杀死水中的病菌、氧化有机色素。 为了能够直观地比较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区别,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将新制氯水和久置氯水的成分和性质作如下总结。

此外,由于氯水中的HClO是弱电解质,所以氯水中本身就存在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反应方程式为Cl2+H2O Cl—+ H++HClO。在外界条件发生改变时,氯水中的电离平衡也会发生改变,根据分析该电离平衡的变化情况,指导我们根据氯水的电离平衡延伸出来的知识应用。详见下表: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 定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及实验(甲) 实验类型: 实验名称: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理化性质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姓名: 专业: 学号: 同组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实验地点: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三、主要仪器设备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植物中叶绿体色素的分离和性质鉴定、定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 2、熟悉在未经分离的叶绿体色素溶液中测定叶绿素a 和b 的方法及其计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以青菜为材料,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并进行理化性质测定和叶绿素含量分析。 原理如下: 1、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均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常用95%的乙醇或80%的丙酮提取。 2、皂化反应。叶绿素是二羧酸酯,与强碱反应,形成绿色的可溶性叶绿素盐,就可与有机溶剂中的类胡萝卜素分开。 COOCH 3 COO - C 32H 30ON 4Mg + 2KOH C32H30ON4Mg + 2KOH +CH3OH +C20H39OH COOC 20H 39 COO - 3、取代反应。 在酸性或加温条件下,叶绿素卟啉环中的Mg++可依次被H+和Cu++取代形成褐色的去镁叶绿素和绿色的铜代叶绿素。(H+取代Mg2+, Cu2+ (Zn2+)取代H+ ) 褐色 绿色 4、叶绿素受光激发,可发出红色荧光,反射光下可见红色荧光。 5、定量分析。叶绿素吸收红光和兰紫光,红光区可用于定量分析,其中645和663用于定量叶绿素a,b 及总量,而652可直接用于总量分析。 根据朗伯-比尔定律,最大吸收光谱不同的两个组分的混合液,它们的浓度C 与吸光值之间有如下的关系: OD 1=Ca*k a1+C b *k b1 OD 2=Ca*k a2+C b *k b2 查阅文献得,叶绿素a 和b 的80%丙酮溶液,当浓度为1g/L 时,比吸收系数k 值如下。 波长/nm 比吸收系数k 叶绿素a 叶绿素b 663 645 将数值代入式子得:OD663=*Ca+*Cb OD645=*Ca+*Cb 经整理后,得到式子:Ca= OD663 - OD645 Cb= OD645 - OD663 三、主要仪器设备 装 订 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