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国际关系理论与现实

1.层次分析法:从本质上讲,层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者更好地辨别和区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各种变量,从而使研究者能够在不同的变量间建立可供验证的关系假设。

A.国际体系层次:

a.国际格局的变化:单极霸权与美国的中东战略;

b.地区局势的变化:阿拉伯之春;

B.国家层次:政治、经济、社会、族群等

C.个体层次:个人角度分析;领导人角度

乌克兰之乱的层次分析

1、国际体系:美国角力的意志与决心

2、国家:俄罗斯、欧盟的决心和支持力度。乌克兰国内力量消长趋势:团结与分裂的趋势

3、政治领导人的意志与能力:乌克兰领导人、普京

2.国际体系概念

在一定历史时期,彼此互动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按照某种形式有规则的互动而联结起来的整体或集合。从概念内涵上来看,国际体系具有体系之整体性和单元通过互动相联结之联系性的特点。

国际体系的性质:无政府状态

所谓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指国际体系作为政治体系之一种与其他政治体系相比所具有的特别属性,或者是指国际体系作为人类社会活动领域之一个类别——政治活动领域类别与其他类别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人类活动框架相比所具有的特别属性。

3.国际体系的结构模式

(1)单极体系。指体系中只存在一个主导性的权力中心或“极”,单极体系存在两种可能情况:单极霸权或世界政府(帝国)。

规则1:控制从属单位以维持中央霸权2:削弱或打击可能的挑战者。

(2)两极体系。指由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竞争性的国家集团构成的体系。此模式中只有两个国家或国家联盟占据绝大多数权力,且相互处于敌对状态。如20世纪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

规则1:两极势均力敌并相互视对方为挑战者和主要威胁者;

规则2:双方都试图削弱对方或阻止其他单元加入对方集团;

规则3:各自都力图吸收其他单元加入自己阵营。

(3)三极体系。也被称之为“三角关系”体系

规则1:任何一方都对另外两方的行为高度敏感,并视为最主要威胁;规则2:任何一方都努力阻止另外两方的结盟和亲近;

3:任何一方都力图保持与另两方的关系要好于另外两方之间的关系。

(4)多极体系。指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主导性优势的行为体的体系。在多极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大致平衡,没有任何大国或集团能够占主导优势,因此更容易形成均势。规则1:反对任何可能成为霸权的行为体或者

联盟;

规则2:增加实力,或者至少保存自己的实力(为此必要的话甚至不

惜发动战争);

规则3:即使通过战争,也不要消灭或过分地削弱另一个行为体,以

免危及体系的稳定。

从国际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论主张:

霸权稳定论(金德尔伯格、吉尔平)。霸权国能够依靠超强的军事、经济等

实力支配国际事务。霸权国能够通过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发挥某种国内政府所具有

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控制和减少各种不稳定的因素

两极稳定论(沃尔兹)。与多极世界相比,两极世界中大国很少,建立在同

盟基础上的敌对国家集团之间的军事和政治关系更为确定,因而爆发战争的可能

性降低。其次是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博弈,核威慑体系更容易维持。三是体系中只

有两个超级大国,误解和冒险的几率更少。

多极稳定论(卡尔·多伊奇、戴维·辛格)。在多极均势下,多个国家围绕多

个问题(冲突和合作)进行互动,其结果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相互交织的忠诚。每个国家在决定是否与别国开战时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利益关系和忠诚的问题。因此,冲突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两极多极稳定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

从相互依赖和制度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主要有:一是贸易和平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国际经济和贸易的繁荣会使得国

际体系更加稳定。

首先,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的成本和冒险性加大,历史上作为国家获益

手段和途径的扩张战争现在已变得无利可图。

其次,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时代,自由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分工形成的

国际经济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巨大的互惠机会,“当国家能够通过和平的经济发展

和贸易更为有效地获得权力和财富时,诉诸武力以谋取它们就毫无意义了。”

再次,更进一步来看,战争会给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谋取

利益带来负面影响,战争是一种“商业自杀”的手段。[1]

因此,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国家就越不愿发动战争,世界市

场的扩大和全球化的深化将能够给国际体系带来和平与稳定。

二是制度和平论。(罗伯特·基欧汉)制度和平论者认为,秩序本身就意

味着体系成员对规则的遵守,国际体系中的制度规则网络越是稠密和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就越倾向于合作而非冲突,国际体系也就越容易实现和平与稳定。

新自由制度主义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认为,国际制度具有促进国家遵守

规则和秩序的三个功能:

一是通过提供信息,降低国家获取信息的交易成本,减少国际体系中的信息

不对称。

二是制度通过对国家行为规则的规定,增加了成员间的行为预期,降低了不

确定性,增强了成员间的信任。

三是制度通过奖励遵守规则的行为和惩罚违规行为,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

促使国家行为更倾向于合作而不是冲突。因此,国际体系的制度规则越稠密,就越少冲突,体系也就越稳定。

三是民主和平论(康德、米歇尔·多伊尔等)民主和平论的核心观点:民主国家很少相互发动战争。其基本观点是:第一,在民主国家之间虽然同其他政体国家一样也存在着许多利益冲突,但民主国家间很少用诉诸战争的方式解决冲突;第二,尽管民主国家之间很少打仗,但他们可能和非民主国家打仗。

民主普及于世界是实现世界和平的最重要的途径。

4.均势外交: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增强和提升自身优势的均势战略,如扩大同盟,增强实力等;

削弱对手的权力平衡战略,如分而治之、削弱对方同盟等;

(3)充当平衡者的均势外交战略(“离岸平衡手”、干预等)。

莫顿·卡普兰提出了维护一个体系的稳定所需要遵循的六大均势条件:

a、增加能力,但要谈判而非打仗;

b、不打仗不能增加能力,那就打仗;

c、停止战斗而不是消灭一个大国;

d、反对任何一个同盟或单个国家在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企图;

e、反对任何一个国家推行使任何民族国家屈服于更高权威的意识形态;

f、允许以前的战败国作为可接纳的伙伴重新进入体系,或增强以前的弱国以替代它。

5.当代国际体系的最主要特点在于:国际体系的结构呈现为一超多强的典型形态。“一超”走低“多强”走强的趋势更加明显,强国趋近“一超”地位的可能性存在。国家实力竞争的各个议题领域,如能源、贸易、跨国资源投资等领域。各种议题在国家间互动中的重要性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6、现实主义流派——权力政治

(1)现实主义理论发展的主线:

——古典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结构现实主义——新古典现实主义、极端现实主义(进攻性现实主义、防御性现实主义)

(2)现实主义的理论逻辑:

1.国际体系的本质——无政府状态特征。现实主义认为,国际体系的基本特征是无政府状态,即国际体系缺乏合法权威。主权原则的本质是各国在法律上平等,不存在高于国家之上的合法权威

2.实力差异:国家间实力不同,国际体系中的任何等级差别都来自于国家之间的实力差别。

3.自助原则:

国家最终要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自己的生存,尽管它们可以组成同盟或集团。从此意义上讲,国际体系结构导致了国家采取自主和自助战略。

4.获取生存与安全的途径:

国家以自助原则获取安全的最终途径是建立和加强军备。

5.国际政治的悲剧:

国家以加强军备的方式相互防备和彼此对待,就会导致国际政治根深蒂固的两难困境——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这是国际政治体系运作的基本特征。

思考:

1、如何思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加入苏联阵营之后,

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结构?并尝试思考中国和苏联各

自的联盟内策略。

2、从东亚“地理单极”的角度思考中国与周边的关系模式,

并尝试分析中国的周边策略和周边国家的对华策略。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作为世界上两大举足轻重的经济体,中日两国的矛盾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影响着世界的和谐稳定。对于俄国,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力量之一。我们将按照中俄两国元首达成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共识,努力维护和发展两国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相互合作、安全上相互信任的新型睦邻关系。

在西南方,我们与周边中小国家的友好关系历经时势变迁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他们是我们靠得住的朋友、信得过的伙伴。2010年12月15日至19日,温家宝总理应邀对印度、巴基斯坦进行正式访问。此访是我国着眼于加强周边睦邻友好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是南亚重要国家,也是我国重要邻邦,中印、中巴关系的发展对南亚、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有着重要影响。温总理也称:“中巴永远是兄弟,中巴友谊根深叶茂,生机勃勃,中巴关系坚如磐石,历久弥新。”我们重视巩固同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的传统友谊,将继续为他们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东南亚,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也得到持续发展。1997年12月15日,首次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东盟各国和中日韩3国领导人主要就21世纪东亚地区的前景、发展和合作问题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取得了广泛共识。我们以东盟和中日韩的合作(10+3)为东亚合作的主要渠道,继续尊重和发挥东盟的重要作用,在深化经济融合的同时,以非传统安全领域为切入点。

二.中国对邻国的新战略与政策

周边地区对于中国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历史事实表明,如果周边地区不稳定,

将给中国带来不稳定;如果周边地区保持稳定,邻国对华友好,则中国可以从中受益。当前,中国积极致力于建立一个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

3、如何思考今日东亚国际体系格局变化?

历史上:朝贡体系------殖民体系------两极体系

当前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特点

冷战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地区一体化的发展成为各国利益实现的重要舞台。在东亚地区,由于中国作为新兴力量的崛起,美国“重返亚洲”,使东亚地区的国际互动关系发生了变化;美国的强化介入使东亚地区整合过程中,必然加入区域外的力量和西方观念的渗透;而在权力结构变动的背后,区域经济的整合及合作对体系转型的影响比较明显;一些机制化组织的确立一方面带来了地区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使地区国家间的竞争复杂化。

(一)中国作为新兴国家与地区各种力量之间关系的持续调整

新兴国家,不仅是指那些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断崛起的国家,而且还有一个内涵就是主要指新崛起的非西方国家。按照西方的权力转移理论,新兴国家崛起后必然改变权力格局,首先其会追求地区霸权,进而追求世界霸权。但是,冷战后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与一些西方人士大力渲染的新兴大国必将挑战现有主导大国的预言相反的是,新兴大国选择了在现有国际体系基础上进行改善和发展的方针”在东亚地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目前GDP总值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随之,中国的军事实力和文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处理国际权力互动已成为中国亟需应对的挑战。

首先,中国在努力调整与区域内的国家关系。以和平的姿态与周边国家进行交往,消除周边国家的历史疑虑;推行安邻、富邻、睦邻的政策,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安全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努力为东亚国家乃至东亚地区的整体发展作贡献。

其次,中国在努力调整与旧有体系主导国—美国的关系。美国《新闻周刊》一篇题为“中国世纪”的报道称:“过去的400年,世界上曾经有过全球力量的两次巨大变化。第一次是欧洲的崛起。第二次是美国的崛起。如今中国的崛起,外加印度的崛起和日本持续的影响力,标志全球力量的第三次巨大变化,即亚洲的崛起……。”

但中国作为新兴国家采取与美国不对抗不冲突的政策,力求通过外交、经济、法律的方式调整双边关系,以维护当代国际体系转型的和平性和建设性。⑥中国从现实和长远利益出发,避免“大国政治的悲剧”发生。

再次,中国对自身战略定位进行调整。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方针,代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利益,是地区安全稳定的维护者,地区经济繁荣的建设者,地区地缘整合的推动者。

作为新兴国家,中国在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中发挥着影响力,很多国际事务特别是东亚地区事务若没有中国的参与则很难有效。

(二)美国作为区域外国家在东亚地区影响力的持续存在

在东亚地区,东西方文明在此碰撞之后,产生了一个重要效应,那就是在东亚国家独立之后,在发展道路的选择方面出现了分化,一些国家更贴近西方,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一些国家则寻求独立自主,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如中国、越南等。而在现实的国家行为方面,就出现有些国家更

倾向于西方,特别是作为西方代言人在东亚地区存在的美国。同时,东亚地区是冷战遗产保留最多的地区,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美国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的同盟关系的延续。实际上,从西方统治者殖民入侵开始,“美国就和东亚地区国际体系的变迁发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或者说美国在东亚地区国际体系变迁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推动者角色。”

现在,美国对东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2009年,美国高调提出“重返亚洲”,实际上是有一整套包括军事、安全、政治、经济的战略思考,不只是为了遏制中国。2012年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亚洲安全会议上提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再平衡”战略、加强同盟关系、加强与中国的合作等外交战略。鉴于美国自身的实力以及在东亚的常态化存在,美国重返亚洲为东亚地区国际体系转型必然起到塑造作用,其必然对东亚地区国家间的权力互动关系产生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

(三)区域经济整合与权力结构调整共同塑造着东亚国际体系

与过去单纯的力量对比变化所引发的体系转型不同,经济整合力量对体系转型的影响越来越明确地显现出来。过去经济的力量和军事力量一起主要是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被看待的,而现在,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经济力量更多地表现在联系之中,各国的国家利益更多地是在经济的相互依存网络中实现的

在东亚地区,虽然还不存在一个地区性的经济一体化机制,但是各种形式、各种层面的经济合作已经展开,因此,在东亚各国权力竞争的背后,是相互间的利益交织,从而使国家间的互动和竞争更加错综复杂。在东亚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是错位的,脱节的,地缘政治的主导作用比较强,而地缘经济对政治的塑造作用又比较弱,使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矛盾性比较突出。两者对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影响作用都很大,经济合作的需求使过去生硬的权力竞争变得柔性化,而经济的整合与地缘政治权力关系的变迁,两者共同塑造未来东亚地区的国际体系。

(四)东亚在体系转型过程中稳定性与对抗性并存

东亚国际体系的转型需要将国际互动关系机制化,形成模式,作为体系转型的基础。在冷战结束以后,伴随着地区多边主义的发展,一些地区性多边组织、会议、论坛等国际制度纷纷出现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朝核问题六方会谈、10+1、10+3、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中日韩合作等,这些国际机制在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对东亚地区国家间的互动提供了平台和制度保证,这些不同形式的国际组织的存在,给处于体系转型时期的东亚地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但是,一些多边组织、会议和论坛的成立是基于某一大国之目的的,从而使这些组织之间也存在着隐性的竞争,如在10+3、中日韩合作等东亚地区组织框架外,美国在东亚地区极力推动加入TPP(跨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从而带来了地区国家互动的复杂性。

目前东亚地区存在的错综复杂的国际组织,涉及的领域、范围、作用都有所不同,有本地区的联合,也有跨地域的;有政治合作,也有经济的、文化的;有整合作用的,也有分化的;但总体来讲对东亚国际体系转型是有利的。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趋势

从以上特点的总结和分析中可以看出,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主导国问题。未来的东亚国际体

系是否一定要存在一个主导国。如果有,那么哪个国家有可能成为主导?或者哪两个国家共同主导?如果没有,会是什么形式的体系?地区共同体,还是东西共治?二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与政治的不重合,特别是政治对抗因素的明显存在,带来地区国际互动的复杂性。以经济的整合改造地缘政治的对抗是否是东亚合作的出路?是否可行?三是利益协调与共识问题。在东亚地区存在着诸多的历史记忆以及现实矛盾,这些实际的和潜在的矛盾对未来东亚地区国际体系的建构会有重要影响,不是短时期内可以消除的。

针对这样一些问题,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即“两国关系的调整,两种体系的博弈,一个共识的构建。”

(一)中美关系将是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主线

目前,“中美关系已远远超越了双边的范畴而涉及国内、多边、地区、跨地区和全球等领域。因此,中美两国需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待两国在国际体系问题上的互动。”在东亚地区,由于美国高调重返亚洲,强化了对亚洲的介入力度,强化了原有的同盟关系,因此,美国在东亚的影响力不是下降,反而在上升;中国作为新兴国家在东亚国际体系转型及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在国家和地区利益方面需要与美国相协调。中美通过现有的双边和多边机制不断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交流与磋商,两国利用如中美元首会晤、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双边机制,联合国、APEC会议、G20等多边机制,近些年来接触频繁,保持着顺畅的沟通关系。

但是中美之间需要磨合的方面有很多,如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方向性问题、意识形态问题、中美之间相互信任问题等。目前中美协调是大局,共识可以在协调中逐步建立。正如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所说:美国和中国都不会那么天真地看待两国的关系,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两国存在的差异和分歧,但是我们同时也知道,只有保持沟通和交流,不断加强两国在军事、外交关系等方面的合作,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和平地解决两国间存在的分歧,才能实现共同繁荣。

(二)以经济来塑造政治将是体系转型的重要方式

由于东亚地区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分裂状态的存在,带来地区体系转型的复杂性。实际上,在东亚地区存在着两种国际体系或曰国际互动方式,一是以经济整合为核心的经济一体化的国际体系,另一个是以权力对抗为特征的地缘政治体系,两种体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但由于地缘政治方面的互动更具强势,使经济整合受到很大阻碍。

以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来改造地缘政治,是否是东亚地区减少对抗,逐渐走向合作的途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目前,10+1、10+3的机制已经建立起来,而要进一步推动地区的经济整合,关键就是如何实现中日韩自贸区建设问题。先推动经济合作,增进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然后在此基础上缓和并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如中日韩自贸区建设的推进可以改变美日、美韩同盟关系所带来的对抗性质,软化军事色彩。

这里不用新功能主义经济“外溢”这个词汇,是因为这个词汇更多反映的是一个从经济到政治的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在东亚地区则要发挥各国的主观努力来推动这一进程的实现,它应该是一个改造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发挥主要的推动作用。

(三)利益协调与共识的建立将是努力的主要方向

除了现实利益的协调之外,一个共识的建立是比较困难的事情。首先,因为在东亚地区,存在着太多不愉快的历史记忆。近代以来,大国之间进行了不同形

式的争斗,如中日对抗、日美与俄对抗、美苏中与日对抗、中苏与美日对抗、美中日与苏对抗等,西方列强及日本对中国及东南亚国家的侵略等,这些历史记忆在现实国家关系中也会以各种不同的冲突方式出现,如对历史问题的再认识、领土主权争端、民族主义等。

这些历史记忆和现实矛盾往往纠结在一起,带来国家互动过程中的复杂性因素。关键问题还是要加强交流关系,在互动中增进共同利益,在互动中建立共识。其次,在东亚地区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始终存在,它决定了一些国家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也决定了地区体系的发展方向。但针对东亚地区东西方文明的矛盾与整合,也不必去刻意改造,因为经过了历史和现实的发展,一些西方文明的东西已经与本土文化交融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存在的形态了。也许在东西方文明的重新整合中,“东亚(扩而广之包括印度)的传统文明中蕴涵的追求和谐与秩序的因素的潜在力量可能得到发挥。”

那时,属于东亚的独特的价值观念就会产生并作为地区共识的基础。总之,我们所要追求的未来的东亚国际体系应该是向着和谐、合作、秩序的方向发展。它不是任何国家的霸权体系,而是地区整体制度化的一种建构。在东亚这块拥有独特历史和文化的地区,也许会为世界创造出独特的国际互动体系。

4、如何用结构理论思考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单极、两极)

冷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美合作的主要基础是共同反对前苏联扩张的战略关系→战略竞争者关系

二、新时期中美关系的新特点

1.影响中美关系的四类问题

长期存在的问题:涉台、涉藏、宗教、人权,

日趋突出的问题: 经贸摩擦和人民币汇率

地区热点问题: 伊核、朝核

全球性问题:气候变化、核裁军、能源合作

与中美关系的基础发生变化同时,中美关系的内容也日益丰富复杂,并形成了四个重要的新特征。

.1 中美关系日益具有全球意义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2 中美关系日益触及各自根本利益:向外延伸,超越双边范畴,具有全球意义。向内扩散,向各自国内纵深发展,触及两国的核心利益。

.3 中美间议题不断增多

议题的增多和事情的复杂使得中美关系日益形成了一种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

4 中美关系最为特殊

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头号发达国家

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东方国家的代表与西方国家的代表

最大债权国与最大债务国

最大的出口国与最大的进口国

→其一是中美关系涉及到两国重大的战略利益,而且对全球和地区的政治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正是这种双重的重要性,促使两国必须谨慎地处理彼此的关系。

→其二是中美关系涉及到双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安全等各个领域,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和地区。中美双方的政策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国内不同的部

门和地区利益等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双方很难在某一个领域里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的一个原因。

→其三是中美之间已经形成了内容和范围都越来越广泛的利害关系结构,不同层次上的利害关系日趋复杂。利与害并存、冲突与妥协并存、竞争与合作并存。“敌”或“友”、“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等范畴,都不足以完全概括中美关系的现状。

→其四是中美关系已经渗透到双方的社会生活之中,在两国的社会内部均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且随着“政治大众化”趋势日益发展,两国社会内部状况对政策的影响必定日益扩大。进一步说,双方都可以通过多层次的交往,通过对方的社会来影响对方政策的某些方面,问题是谁更善于加以利用。

5、尝试思考可能的三极或三角结构形态。(中美俄全球大三角?中美日?中美印?)

冷战的结束使国际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中美俄三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1. 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势力和影响遍及全球各个角落,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拥有无与伦比的霸主地位。

2. 随着苏联解体急剧衰落的俄罗斯则基本上丧失了对世界重大事务的影响力,变成了一个地区大国。

3.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其势力和影响已突破地区范围,对全球性事务尤其是全球经济事务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与此相适应,三国的对外战略和对外政策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1. 美国确立了确保世界领导地位、防止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挑战其霸主权威的国际战略,对被认为有潜力和可能向其发起挑战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加强了遏制。

2. 中国则在努力向国际社会宣示其和平发展目标的同时加强了反遏制的力度。

3. 俄罗斯也从最初向西方“一边倒”的战略转向以“双头鹰政策”为核心的全方位、多极化对外战略,加强了对欧美的防范。

主客观因素的变化事实上已将中美俄置于一种新的战略框架中,形成了新的战略三角。

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逻辑,中美俄三角结构的形成主要是三国的观念使然,是由三国的世界观、目标理念、国家利益、战略决策和行为实践建构的。三方在国际体系层面的观念和行为既不完全对立,也不完全吻合,而是在分歧和矛盾的同时又有某些交叉和重合,既竞争又合作,由此形成了三角架构。一方面,三国都确信它们彼此之间既非敌人亦非盟友,是一种“竟争+合作”的关系;

三方都认同彼此的大国身份和大国地位,理解彼此在某些方面的大国诉求;都认为,在维护全球与地区的和平稳定、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和防扩散、保障能源安全和全球经济繁荣、通过合作解决国际危机和冲突等方面存在着广泛的共识。这构成了三方在国际关系体系层面的“共有知识”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与前提。

但另一方面,中美俄三国在未来国际秩序的性质和基本规则、彼此在国际新秩序中的身份、权力和利益等问题上观点不同,对某些重大国际问题的是非判断相异。由此,各国在对外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及实施中出现了重大分歧甚至某种程度的冲突。

美国利用自身的实力和战略优势,在中俄之间居中制衡,打拉结合,交替使用“冷俄热中”和“冷中热俄”两手。

6.无政府状态的根源:

——客观现实?(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人性的罪恶?(古典现实主义)国家实践?人类认识的误区?——永久和平或彼此友好?(康德)——主观倾向和偏好?(温特)

就其根源而言, 无政府状态源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自然状态学说。(2)国内权威机制的存在是克服人与人之间无秩序状态的主要原因,而在主权国家之上不存在着超级权威机构 ,因此国家之间是一种混乱的无政府状态 ,这种状态决定各个国家自行其是

7.什么样的国际体系结构有利于世界和平?

现实主义者也都崇尚实力原则,将大国权力制衡作为维系体系结构稳定的关键,并对国际体系宏观结构变化持悲观的历史循环论。

他们把国际无政府状态看作先天给定、永恒不变要素,因而从根本上排除了国际体系宏观结构进步的可能性

——西方历史的经验:17-20世纪

——中国历史的经验:西周-近代

8.思考1:如何用层次分析法观察中日钓鱼岛之争?

9、从古典现实主义的人性观出发,如何看待国家的特性和本质?

10、有上述问题进一步推论,如何看待国际政治舞台上的爱国主义?

11、你认为拥有如此人性特性的国家之间应如何相处?(如相处的规则应是什么样的?——今日之国际规则是如何产生的?——打出来的)

12、如何反观自己的国家之人性特性?——你如何看待别人,别人就如何看待你

13、你认为古典现实主义界定的国际政治中的国家之人性特性能够改变吗?——如何可能?哪个或哪些国家之人性特性已然不再符合摩根索意义上的人性?——或者为何不能?

15.上述结构变化给东亚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带来什么影响?

—美国在东亚的平衡战略失衡,如何平衡中国?

—日本在东亚的领导地位逐渐丧失,如何应对?-平衡:投美、拉东南亚

—东南亚和周边国家如何反应?巩固既得利益(南海),平衡?-如何平衡?投美联/拉日印澳俄;其他出路是?-投中(跟随强者)

1、国际政治中的大国和小国相比有什么不同?(威胁、实力大小的意义)—可以尝试设想一下你分别是一个大国、中等国家、小国的公民,会是如何?

2、如果“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其他国家的意图”,如何避免战争?

——西方的历史经验:契约(条约)和外交制度;

——东方的历史经验呢?-“和亲”、藩属(“儿皇帝”)、羁縻/朝贡

1、中国与国际制度的建制、改制和公平分配问题。

(1)霸权下的建制、改制。中国-东盟自贸区

(2)非霸权下的建制、改制。新兴国家首脑峰会,上海合作组织

2、中国需要什么样的多边制度?

(1)中国主导的多边;(2)非中国主导的多边;

3、中国的制度观究竟是什么样的?

单边或少边。——赵汀阳的天下主义:中国的世界——华夏世界秩序如何看待美国在21世纪的霸权发展态势?

中国如何面对21世纪的美国霸权?

一、反对美国经济霸权主义的对策

21世纪初,美国政府为了维护本国垄断资本的利益必将不断推行经济单边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中国的经济利益。因此,防范美国经济单边主义政策就成为中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1、积极推动公平合理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建设进程,与其它贸易伙伴国建

立长期的双边与多边自由贸易关系,维护国家贸易安全

2、推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3、建立石油进口市场的多元化结构,维护国家石油安全

二、反对美国政治霸权主义的对策

1、积极稳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政治制度

2、利用国际舞台进行有效的外交斗争。

3、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为反对美国政治霸权主义创造重要外部条件

中国必须积极推动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削弱美国强权政治赖以生存的国际政治基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坚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主权国家一律平等的正确主张,积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拓宽国际生存空间,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我们既应该尊重并吸收其它文明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准则、价值观念与理想信仰,将它们作为建构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重要资源,又必须大力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分,使其成为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思想基础;我们必须始终代表社会主义国家与弱小国家的利益,代表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作斗争的其它国家的利益,使我国提出的有关主张得到最广泛的支持;我们既要积极推动对联合国不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的消极因素进行改革,又应维护联合国的权威、尊重和发挥联合国及其安理会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国际政治舞台才会形成真正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政

治安全才会有真正的保证,而美国奉行的政治霸权主义将会逐渐失去其国际生存空间。

三、反对美国军事霸权主义的对策

1、在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加快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

首先,要适度增加国防开支,为国防现代化提供财政保障。其次,中国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缩小与美国的军事差距。。第三,积极学习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先进经验。

2、充分利用国际正义力量,进一步发挥对美国军事霸权主义的制约作用

因此中国必须充分调动国际社会维护和平的各种力量,形成制约美国军事霸权主义的国际/软力量0,不断打击美国军事霸权的嚣张气焰。第一,充分发挥

联合国的制约作用。。第二,以国际裁军、防扩散等有关条约为基础,与其它大国开展合作,形成制约美国军事霸权主义的国际法律体系。第三,积极开展反对美国军事霸权主义的公众外交,充分调动国际社会民间反霸力量。3、尽快作好对台独分裂势力与美国干涉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

A.面对21世纪的政治经济长周期,中国的国际战略应向哪些方面发展?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理论 两极稳定论:沃尔兹认为,在两极世界中,主要国家对其相对权力地位估计错误的可能性较低,不确定的潜在威胁较少,大国精力集中,所以因判断失误而发动战争的可能性较小。各极能力较强,减少了其他行为体对大国的危害。 多极稳定论:多伊奇和辛格为多极结构比较稳定,因为体系中有几个主要国家,他们之间互动的机会较多,国家之间因此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利益,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抑制冲突。例如,尽管国家A在某一个问题上与国家B意见不同,但是它需要国家B的支持来处理它与国家C之间的问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国家A和国家B的共同利益都遭到了国家C 的反对。这样,体系本身的灵活性就增大了,形成两大敌对集团的可能就相应地减少了,因而,体系性战争行为也会随之减少。 霸权稳定论:单极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在单极结构中,霸权国家有能力,也有意愿维护国际体系的稳定,提供公共物品,抑制冲突,因为霸权国在体系内受到的限制最小,获得利益最大,维护体系的稳定和延续是霸权国最为重要的利益。此外,其他国家与霸权国有着较大的实力差距,因此无力也不愿与霸权国发生战争。 霸权稳定论声称,当国际经济体系内出现一个单独的支配性强国时,一个开放的国际体系最有可能出现。金德尔伯格认为,大萧条是典型的市场失灵,而其原因就在于当时国际金融领域缺少一个实力强大的借贷国,因为只有霸主国才有能力和兴趣维持一个对公众有利、稳定的金融体系。吉尔平和克拉斯勒认为国家对于利益的最大化非常感兴趣。但是,利益的获得可能引起相关利益分配上得与失的冲突。权力分配是关键的解释性变量,因为权力将决定管理跨国公司的规则和对外贸易的开放或封闭程度。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所有国家追求的目标简单明了,即经济的效用、增长、社会稳定和政治影响。一个开放的世界体系能够以有限的社会动荡换取经济的增长和提高对支配性权力的政治影响,所以对于霸权国而言,一个开放的体系是确保其实现这些目标的最佳途径。霸权国的公司最具竞争力,且最易获得资本,因而在开放的体系中获益最大。 对霸权稳定论的批判。蒂莫希·麦克昂提出,英国在19世纪的行为与霸权稳定论并不相符。阿瑟·斯坦认为,19世纪的贸易自由化措施并不是出自霸权政策,而是出自不对称的交易行为。戴维·雷克和邓肯·斯奈达尔表示,享有支配性权力的国家并非是惟一与开放的经济体系利益一致的行为体。从与霸权稳定论完全一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想进行推断, 他们发现少数领先的国家也有兴趣和能力支持一个开放的体系。 霸权周期理论/长周期理论:莫德尔斯基认为,全球性政治体系领导权的更替存在着周期,这一周期包括四个阶段:(1)全球战争阶段,其特征是大范围严重的暴力,全球性战争将决定霸主更替,宣告全球政治体系产生新的领导,进入实力高度集中的新阶段。(2)世界权力阶段,在该阶段,某个民族国家有实力成为全球领导者并执行新的计划;(3)权威丧失阶段,这个阶段里,提出了世界领导者的合法性问题,新的问题进入了全球议程;(4)权力分散阶段,在该阶段,世界领导国的权力衰落到低点,一个或多个挑战国(原来可能是全球领导者的盟国)组织起新的同盟,向领导国发起挑战。根据长周期理论,崛起的大国要获得体系的领导权,必将经历全球战争。全球战争是体系领导国的选择机制,也是世界政治体系循环周期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自然选择作用。因此,长周期理论认为,全球战争将继续下去,除非出现某种替代性的全球决策机制,能够决定体系领导权的归属。 权力转移理论:奥根斯基。强调权力分配的变化会增加战争爆发的危险。奥根斯基认为,当权力差距缩小时,尤其是一个敌对的力图改变现状的挑战者与曾经较为强大的现状维持者之间实力接近时,战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换言之,战争源于大国间的增长速度不同,特别是当主导国与挑战者增长速度的不同使后者能够超越前者时。与吉尔平所不同的是,奥根斯基不仅认为居于主导地位的国家可能对挑战者进行防御性打击,而且认为挑战者如果认识到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重点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 1.国际关系理论 (1)概念 广义: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具体:国际关系理论就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价和预测国际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或者叫学说)。 (2)国际关系 综上,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之间)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 (3)研究对象和容 研究对象:国家间关系——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非国家行为体之间 昆西·赖特的16个核心容 卡尔·多伊奇的12个基本问题 国际与世界 战争与和平 力量与弱点 繁荣与贫困 自由与压迫 国际政治与国际社会世界人口与粮食、资源以及环境跨国过程与相互依存 感觉与错觉 活力与革命 革命与稳定 同一性与变革性 研究容

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国际伦理国际组织国际教育 国际军事战略国际关系社会学外交战略 国际关系心理学 (4)国际关系理论与历史的关系 国际关系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国际关系史)是国际关系理论产生的基础 国际关系理论是一种思维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国际关系理论服务于历史实践并接受现实历史(国际关系)的检验 (5)如何构建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研究者应当接近国际关系的现实,不断增加、充实研究国际问题的实证容 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应当视国际关系为一个分离出来的、独立的研究领域 努力去发现该领域的原理和规则,并寻求能说明这些已经发现的原理和规则的途径 2.人名 (1)莱因霍尔德·尼布尔P57 1人的原罪说。 2人与集体:只有信仰基督教,才能得救。 3权力和冲突时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 4道德与权力的关系:正义有赖于均势。 5尼布尔对理想主义的批评。 (尼布尔把理想主义概括为6个方面) ①相信社会无知导致社会不公,教育和智慧可以改变社会无知; ②相信文明变得越来越道德; ③人的性格将会由公正所制约; ④相信祈求会带来友善; ⑤知识会克服人的私欲; ⑥战争是愚昧的并且将会屈从于理智。 总结理想主义的失败是由于他们忽视了人的生命和人的生存之间会不可避免的发生冲突的悲剧。 (2)汉斯·摩根索P66 汉斯·摩根索现实主义六论: 1政治受到植根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 2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概念是政治现实主义研究国际政治的主要标志性特征。 3以权力界定利益的核心概念是普遍适用的,客观存在,但并非一成不变。 4政治现实主义意识到整治行动的道义,个人和国家都必须依据普遍的道德原则来判断任何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重点

再议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 编者按:9月5日,本报评论周刊刊发王逸舟先生所作《未来20年国际关系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应对》一文后,收到很多读者的积极反馈。事实上,在王逸舟先生看来,除该文所分析的国际制度存在网络化、新旧交替矛盾加剧,及军事优先性下降等三个趋势之外,未来国际关系的变化还存在其它几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和脉络。今年以来,无论是中美、中日、中欧,还是中国与东南亚邻邦之间的关系都出现了不少新的变数,中国外交面临不小的挑战。这一背景下,王逸舟先生特再次撰文分析国际关系与制度发展相关动态,以为读者理解中国应对之道及国家中长期战略提供一些参考性思路。 技术进步等后发因素重要性上升 仔细追踪不难发现,当代国际关系和国际制度里一如既往存在着激烈争夺、“下先手棋”的局面,只是这种较量在不同时期和领域有着不同的方式与表现。这里只从三个角度略作透视。 其一是地缘政治学说的不同阶段与特征。近代早期有所谓的“陆权论”;19世纪又有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的“海权论”。20世纪前半叶,西方一些地缘政治学家通过对飞行器技术改善造成的后果的考察,创立了新的“空权论”(制空权学说)。由此不难发现,21世纪综合国力竞赛,将在更高、更大、更深的地球空间展开,深海、大洋、极地或外空可能体现出传统领土主权和政府权力的延续与超越。 其二是能源开发的不同途径与思路。尽管工业革命至今,以煤碳、石油、铁矿石、铜矿石为代表的天然矿石资源,一直是各国发展的主要能源动力,然而新的趋势已经显现,从中长期角度观察,不论大小国家,只要率先掌握高效和便于储存的可再生能源,就有可能在综合国力的长期较量中占据有利位置,发挥超出自然幅员和人口规模的国际作用。 其三是“熊彼特命题”的启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提出一个重要思想,即:竞争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破坏,不论产品的创新、工艺的创新、生产方法的创新或科学技术的创新,乃至社会生产方式的更迭,都是对从前同类的某种打破和推翻,是在此基础上的超越与再造。熊彼特命题促使人们用全新的角度看待诸如金融危机、经济萧条、发展停滞或企业倒闭等等不利现象。也就是说,谁能在当下的问题与矛盾中找到解决它们的突破口,创造性把自己的劣势、困难转化为优势或先机,谁就可能在竞赛中后来居上、在新时期立于不败之地。

国际关系理论复习试题,朱峰

本帖隐藏的内容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A1 1权力 2民族国家 3安全困境 4建钩主义 A 2 1 防御性现实主义 2 自由制度主义 3 国际道德 4 权力 A 3 1 国际体系 2民族国家的构成要素 3古典现实主义 4相互依存 A4 1 国家利益 2 国际规制 3 权力 4 建构主义 A5 1无政府状态 2国际制度 3民主和平论 4核威慑 A6 1 安全困境 2 国际制度 3 结构现实主义 4 国家实力 A7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 权力 3 国际规制 4 国家利益 A8 1 国际关系理论 2 国际制度 3 软实力 4 均势 A9 1 建构主义

2 相互依存 3 国际制度 4 权力 A10 1 国际体系 2 国际制度 3 建构主义 4 软权力 A11 1 民族国家 2 权力 3 建构主义 4 核威慑 A12 1 强权政治 2 安全困境 3 建构主义 4 国际道义 A13 1 国际规范 2 民主和平论 3 国家利益 4 多边主义 A14 1 霸权和平论 2 建构主义 3 国家利益 4 权力 A15 1 民族国家 2 新自由主义 3 历史的终结 4 文明冲突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B1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追求国家利益的合理手段有那些? 3 意识形态在外交政策中的表现是什么?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结构现实主义?B2 1 研究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实力的决定要素? 3 如何理解自由制度主义理论?

4 什么民族国家体系? B3 1 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2 什么是外交政策的决定要素? 3 建构主义? 4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现实主义? B4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主权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3价值观与外交政策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4 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B5 1 国际关系理论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什么是国家利益? 3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B6 1 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什么? 2 什么是国际关系中的霸权稳定论? 3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 军事同盟? B7 1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冷战后导致国际冲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当代国际关系具有什么样的影响? 4 什么是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 B8 1 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 2 什么是“民主和平论”? 3 人类能建立世界政府吗? 4 如何理解国际安全? B9 1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 2 除了国家以外,国际关系的行为主体还有哪些? 3 国际关系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4 什么是结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B10 1 为什么要学习国际关系理论? 2 增进国际合作应该解决哪些基本问题? 3 什么是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新自由主义理论? 4 经济因素对国家间关系有什么样的影响? B11 1 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要求我们应具备什么样的理论认识? 2 外交政策治定的依据是什么?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真题1999-2010

外交学院 历年国际关系专业考研试题 (1999年~2010年) 说明: 1、从2003年起,每门专业课总分从100分调整到150分 2、从2004年起,《国际关系史》考查的时间范围调整为1945-2000年 3、从2004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世界经济概论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4.08年起,专业课二调整为综合科目,包括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两部分 2010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15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中导条约、伊朗门事件、勃兰特委员会、日美安全条约、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 二、简答(40分):1、评析欧洲一体化过程中的成果、2、评析普京的“务实外交 三、论述(80分): 1、论述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论述冷战时期美国各位总统的均势战略以影响) 2、二战后初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原因和结果。 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民族主义 2.非政府组织 3.政治决策 4.政治信念 5.政治沟通 二、简答题(30分)1.简述政府与政党、政府与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区别 2.简述政治冲突发生的原因。 三、论述题(30分)从政治发展的内容上,论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发展的成果和不足。 国际关系理论部分(60分)| 一、名词解释(20分): 1. 托马斯.阿奎那 2. 国际社会说3. 霍布斯文化4. 无政府性 二、简答题(15分): 简述多边主义的定义与含义。 三、论述题(25分): 试论摩根索与沃尔兹的权力政治观的异同。 ---------------------------------------------------------------------------- 2009年国际关系史(1945—2002) (一)、名词解释(8分/个)--40分 1、诺维科夫报告 2、哈尔斯坦主义 3、《洛美协定》 4、中东“六五”战争 5、东盟 (二)、简答(20分/个)--40分 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的背景、原因及意义 2、战后国际核裁军的重大成果 (三)、论述(40分+30分/个)--70分 1、二战后雅尔塔体系的演变 2、戴高乐主义的表现及其意义 2009政治学部分(90分) 一、名词解释(30分) 1.政治关系 2.政治沟通 3.政治参与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圣才出品】

第八章冷战后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Ⅰ) 一、概念题 1.两枝世界政治论 答:两枝世界政治论最早由詹姆斯·罗斯诺教授在1990年提出,两枝格局是以民族国家为中心的“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格局。两枝世界政治包括分散化的主义国家、处于危机的资本主义经济、脆弱的国际政治关系和骚动不安的民众等基本特征,该理论强调两枝世界政治是由“三层面、三参数的分析”构成,冷战后世界已出现从“民族国家”为基本单位的无政府体系向这一无政府体系与多中心国际体系相结合的“两枝”世界政治过渡。 2.地缘经济学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新意的国际关系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爱德华·卢特沃克。该理论主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已不如以前那样重要;②按地缘政治标准划定的对手或敌手,在地缘经济时代可能同时是贸易伙伴;③对全球的最大威胁已从核战争危险转向经济危机和生态破坏,国际关系中“低级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等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第一次明显地超过“高级政治”(军事对抗和核威慑)。 3.后国际政治观

答:罗斯诺以“后国际政治”来表示冷战后时代国际政治的本质特征。“后国际政治”主要表达以下三方面的意思:①它要说明,随着冷战后时代中跨国家行为体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兴起,以往界限较为明确的国内事务和国外事务如今不再泾渭分明,而是日渐让位于不断扩张的“国内-国外边界”。因此,国际政治的时代正在被后国际政治的时代所取代。②后国际政治仍然强调政治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并以探讨新条件下世界政治权威结构的变动为己任。③后国际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三个基本政治范畴(个人、集体和全球事务的整体结构)正经历重大变革。他认为现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理论已不够用了,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应该寻求新的途径,以新的理论思路去反映变革的时代。两枝理论就是这样一种新思路。 4.地区主义[南开大学2016年研] 答:地区主义是指地理上相邻或相近的一组国家为了特定的共同目标而推动相互间整合的理论和实践,又称“区域主义”。强调地区内国家在共同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一系列规制,通过共同行动实现一体化。既可在安全、经济、社会等方面,也可是综合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非洲等地开始发展,欧共体即是其典型产物。地区主义的全球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发展的深化、全球化步伐的加深,以及随后而来的东欧巨变、前苏联解体,复活了冷战格局掩盖下的地区认同,导致了新一波的地区主义发展浪潮。目前在世界各地具有广泛影响,各种地区组织纷纷建立。 二、简答题 1.简要回答地缘经济学的内容和特点。 答:地缘经济学是冷战结束后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国际背景下出现的颇有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2299 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2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开设,旨在丰富其知识结构。 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国际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领会我国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国际背景,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基本国际关系常识; 2.能够具备国际视野角度。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基本理论和方法: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基本技能:初步分析国际热点和难点。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并结合现实生活,并要紧扣各部分的主题,运用讲座式教学;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安排一次习题课,做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侧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测试。 3.成绩构成:出勤、课堂作业和论文分别占30%、30%、40%。。 (七)主要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知识,重点以中国为中心,讲述中国与各主要方的关系。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发展变化,丰富其知识结构。学会应用国际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领会我国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国际背景,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国际关系理论三大流派

(转自:庄周梦蝶) 国际关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安全。安全是塑造国际行为的核心变量,也是国际关系理论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概念之一。现实主义认为国家安全的保证在于所获权力的 多寡。自由主义提出国际制度理论,以此来淡化权力的影响,认为国际合作和相互依赖可以确保 安全。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从社会学中借鉴新的概念,认为国家安全的存在和追求,离不开观 念和文化等意识形态的因素。 一、三大主流国关学派的国际安全观简介 国际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焦点之一。冷战的结束,特别是“911”事件以后,引 起了国际安全局势的剧变,国际社会对国际安全问题、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问题予以高度的关注, 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国际安全问题的大辩论。[1]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关系理论界形成了三大 理论流派论战的局面。[2] (一)、现实主义学派的国际安全观 基于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现实主义对于国际政治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和平问题进行了 长久而深入的思考。在现实主义学派看来,国际安全在本质上是稀缺的,国际安全问题只可以缓解,却不能最终得到解决,而获得安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权力。因此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就是围绕权力斗争的关系。无政府状态成为认识国际政治的基本起点,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则是每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3] 现实主义学派主要有以汉斯摩根索为代表的古典现实主义、以肯尼思沃尔兹和罗伯特吉尔 平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和以约翰米尔斯海默为代表的进攻性现实主义。汉斯摩根索一生经历过两 次世界大战,战争的惨痛经历使他一直坚持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存在于人自身罪恶的本性不 可能根本改变,因此也不可能建立一个安全的国际社会。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经常会感到岌 岌可危,为了能够安全,人们必须自保,要自保就必须获得权力。而国家权力就是这种个人权力 的延伸和扩大。在他看来,权力,主要是军事权力,是国家行为的目标。[4]在国际社会里,国家对 外行为的动因就是出于对权力的追逐。而不断追逐权力的结果,则使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过程中产 生相互怀疑和不信任,导致“安全困境”和“零和博弈”,其逻辑结果是国际冲突。[5]因而获得国家安 全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拥有强大的军事权力。肯尼思沃尔兹强调世界处于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条 件下国家的第一考虑就是生存。[6]他认为在这样的体系中,国家的目的不是获得和维持权力,而 是力图确保生存,两极均势有利于降低战争危险。[7] 新现实主义的另一代表人物罗伯特吉尔平认为,除了国际政治方面的因素,也应该考虑到国 际经济方面的因素,尤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际经济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占主导地位。在国际安全 方面,他强调只有提升包括国家经济实力在内的整体实力才能更好的获得安全。进攻性现实主义 的代表人物约翰米尔斯海默强调权力是大国政治的根本,大国为追逐权力而互相竞争,国际体系 的无政府特征和权力分配不公导致国际冲突,只有获得权力最大化才能尽可能地确保自身安全。 他还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体系。2、大国拥有相互伤害和相互摧毁的军事 权力。3、国家永远无法确认它国的意图。4、生存是第一目标。5、国家是理性行为体。可见,进 攻性现实主义是将现实主义的基本命题发挥到极至,国际安全极为稀缺,国际冲突不可避免,只 有掌握最大化的权力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 现实主义学派关于国际安全的逻辑是“安全困境”。在无政府状态中,国家间具有高度猜疑性,使它们对对方行为总往最坏的方面估计。国际安全是稀缺的,为了获得安全,一国增加军备,必 然会使另一国感到威胁,从而引起另一国增加更多、更强大的军备,最终使军备竞赛无法避免。 (二)、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国际安全观 “强者能其所事,弱者受其所难”仍然是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切实感受。自助、结盟、集体安 全等成为国家维护自身安全的可求途径。[8]理想主义学派认为:除了战争,国家还可以通过和平 手段来实现自身的安全。以一战为界点,国际关系的理想主义传统开始转向现在的新自由制度主义。与现实主义相比,理想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加注重集体安全和相互依赖。理想主义学派

当代国际关系

当代国际关系 研12制冷及低温工程赵东 摘要:当代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复杂而深刻的急剧转型,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在国际体系中的体系角色和结构地位需要进行新形势下的重新估量。在国际体系转型的背景之下,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仅关系到双方的利害得失,也会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要把握好发展中国家这个对外关系的战略基础,夯实和拓展这一战略依托平台,中国应该做出与时宜相契合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国际体系转型;发展中国家;国家身份;战略选择

当前的国际社会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动、大调整的转折时期。这是那种只有用大历史的尺度才可以度量的“变局”。从有近现代意义的世界历史以来,这种“变局”只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巧世纪前后西方世界的崛起,东方的中心地位让位于西方;第二次是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20世纪成了美国支配和主导的世纪;第三次就是现在,一个全球范围的多极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新兴发展中国家崛起,亚洲强势复兴,西方主宰和美国的中心地位不保,旧的国际体系处在深刻的动荡和变革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发展中国家也取得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发展进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多极化发展也促进国际体系的转型。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对各国而言表现出更多的全局性和不可抗拒性,它不仅影响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战略抉择,也影响着中国进一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同时,作为占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它们有着更多的发展潜力,有着更加强烈的发展渴求,它们是一支国际社会不容忽略的重要力量。中国如何处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将对国际体系产生某种程度的建构性影响。因此,结合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探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所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意义重大。 一、当代国际体系正处于重要转型时期 时移势易,势易世移。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着的,国际体系也不例外。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所谓的“后冷战时代”。东欧巨变,苏联解体,有的西方学者甚至预测世界将会出现“历史的终结”,西方将统御世界。2008 年,一场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全球,对于这个时代的一些基本认知也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最基本的认识是: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进行着深刻、复杂的转型。 总的说来,当代国际体系的转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系自身的转型;二是体系结构的转型;三是国际治理体制的转型。[1]36--38当代国际体系转型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国际

国际关系理论总结

均势理论 均势理论也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极为古老的理论之一。它最早源于古希腊城邦国家、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外交实践。均势的含义很广,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指特定的权力分配的状态,如两种或两种以上力量势均力敌的情势;二是指一种国际体系,如1648-1789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815-1914年的维也纳体系等;三是指一种外交政策,如英国的均势外交传统。从历史上看,均势理论的代表人物有马基雅维利、黎塞留、塔列朗、梅特涅、卡斯尔累、帕姆斯顿、俾斯麦、摩根索、基辛格等。当然,这些人对均势的理念看法不完全相同。正如基辛格提出:“梅特涅的体系是从18世纪把宇宙看作一个大钟表结构的观念中得到启发的。钟表的部件相互错综合,干扰了一个部件就会打乱其他部件的均衡。俾斯麦代表了一个新的时代。在他看来,均衡不是和谐和机械的平衡,而是不断消长的力量的平衡。与他相适应的哲学是适者生存观念。俾斯麦标志着政治概念从理性主义到经验主义的变化。”均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情况下,均势是维护国际安全的最可靠的手段。摩根索讲:“力量均衡及旨在维持均衡的政策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主权国家的社会里的基本稳定因素。”均势体系的首要目标是稳定,而不是和平,均势不能消除战争,但均势的破坏肯定会导致战争甚至世界大战,和平是稳定的副产品。在均势体系下,存在着几个势均力敌的强国,这些国家按其政策,可区分为维持现状的国家或帝国主义国家。维持均势的主要手段有分而治之、补偿政策、军备、联盟与反联盟。对均势操纵国而言,为了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均势,在必要时应与敌人的敌人结成同盟,因为“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二战以后,由于核武器的出现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传统的均势体系发生了变化,如战后形成了美苏在核恐怖下的两极均势。后来中、美、苏大三角的形成则是对力量均衡的巧妙运用,它抵御了前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维护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均势理论在历史上屡建奇功。依据均势理论创建的维也纳体系曾经维系了欧洲国家近百年的和平。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格局发生转换,美国一家独大,同时又存在多个地区性强国,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了严重失衡。在这种新的格局下,均势理论对于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以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将会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一次: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是对格劳秀斯和康德等理想主义外事哲学传统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第28任总统威尔逊。1889年,威氏发表了《国家论》,提出应当使国家和世界民主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实现道德理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他制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诸如公开外交、集体安全、国际法律、民族自决等等,被称为“威尔逊主义。”在威氏的倡导下,西方国家在1919年成立了国际联盟。后来法、美等国又在1929年签定了“非战公约。” 理想主义的理论前提是道义和法律,其基本主张是: 1.实现欧洲政治上的民族自决是消除战争的主要条件。 2.秘密外交是导致敌对结盟和冲突的根源,而公开的协议则是避免战争的途径。 3.摒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 4.建立普遍的安全机构—国际联盟。 5.诉诸公众舆论,因为公众舆论是维持世界秩序的强大武器。 理想主义的实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用自由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观察和处理国际问题,因此它的破灭是必然的。1919年成立的国际联盟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从30年代起,理想主义的主张开始受到人们的批评。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他们对于人性和自然状态的看法影响了西方现实主义流派的许多代学者。1948年,美国学者摩根索(Hans Morgenthau 1904-1980)发表了《国家间的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一书,标志着现实主义学派的成熟。在书中,摩氏总结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辩论,提出了对于实际的人性和实际的历史进程的看法,系统地阐明了政治现实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