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赵 银 亮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4)03-0077-04

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中国当代国际关系理论该如何发展与提升?如何为处于战略机遇期内的中国外交服务?日前,一场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东方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亚欧研究中心和俄罗斯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研讨会12月5日在沪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多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多家知名媒体参加了本次会议。

研讨会主要围绕以下4个问题展开:(1)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进展;(2)多学科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3)国际关系理论与当前国际态势;(4)中国外交的理论思考。此外,与会者还就美国霸权、美欧关系以及台湾问题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与交锋。

一 关于主要议题的共识与争鸣

(一)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首先,这一进展体现在对国际关系研究中一些传统话题的深化,以及对国际关系学科自身研究的广泛关注。传统的“安全”问题长期以来是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重要议题,研讨会上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分析层面对“安全”概念进行了剖析。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围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哲学和战略思想,探讨了作为“艺术”或“才能”的政治/军事战略。他指出,战争的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关于国际战略中高强度政治的哲学,真正理解了战争原理,也就理解了国家大战略。多数学者也认为,时殷弘教授从军事战略中的权威人物的军事思想中,提炼出许多我们可资借鉴的经验。而且通过对伊拉克战争的思考,我们可以对这些理论温故而知新,并与时俱进地发展新的理论。事实上,大战略是国际和国内两种战略体系的结合,研究大战略对中国外交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任晓研究员则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中的安全概念。他强调理论建构中的概念既是一种要素,也是一种工具。新概念的采用往往是理论建设的先导,或者更可能是两者同步发生,这为我们研究“安全”概念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关系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吴征宇博士着重谈了现实主义理论与“安全两难”概念,并以此来揭示无政府状态的逻辑。他对“安全两难”的思想渊源及生成机理进行系统地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当代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两大流派分歧的实质,并深刻指出这种分歧的根源在于它们对国际政治中的单元(即国家)偏好的假定存在根本差异。

其次,从学科建设和学理角度分析,这一进展还体现在加强了对国际关系理论中观层面问题的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冯绍雷教授着重从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他强调指出,冷战结束后,社会转型引发的国内制度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国际关系发展,从而使社会转型、制度变迁与国际关系处在一个紧密的互动过程之中。发生在一国之内的社会变革及制度表现,越来越产生出“外溢”效应,从而影响国家间的关系;同时,国际关系的巨大变化,又前所未有、异常深刻地作用于国家内部的制度变化。与会者普遍认为,对制度变迁和国际关系相关性议题的研究仍很欠缺。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当前国际关系理论过于狭窄,而研究的内容又日益庞杂,大大超出了现有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方法所能够容纳的范围,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必须借鉴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取得大的突破。北京大学王正毅

学术动态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教授从社会科学知识谱系的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提出国际关系理论的一个有趣命题,即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本身并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而是借鉴于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此分析基础上,王正毅提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所必须正视的问题,如学术规范问题、理论范式问题以及知识系统性问题等,这些都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二)多学科视野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将大大拓宽我们对国际关系理论的观察视角。从文化、文明和意识形态等角度探讨国际关系的特征,为我们把握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新的范式。社会科学研究中新的理论工具,将推动国际关系学科方面的创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俞新天研究员结合国际关系中文化的作用阐释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她指出,文化价值观指导着所有国际关系主体的行为,推动行为体的相互理解,并形成集体认同;文化误解和文化曲解会加深或造成矛盾和冲突,文化创新可以促进国际制度的变化。从长远来看,如何把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起来,将是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对于国际关系中文化的作用,多数学者强调,文化本身的价值判断是平等的,通过对自身文化的挖掘,我们可以寻求建立更多的文化自信;我们应在借鉴其他文明的同时,挖掘中国历史上外交实践中的深层内涵。中国社科院陈启能研究员结合国际关系与文明史研究,指出社会科学发展的总趋势是跨学科发展,从文明的角度了解国家的外交实践是有启示的。文明,尤其是区域文明,作为社会文化体系,将对国际关系行为体的行为习惯、价值观有着深层次的影响。华东师大童世骏教授则通过分析当代哲学家、德国“法兰克福”学派代表哈贝马斯对科索沃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不同态度,诠释了从理论批判角度思考当代世界的意识形态批判的意义和价值取向。他强调这种批判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理论批判假设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思考如下问题:身处当代世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形形色色的全球问题,意识形态批判应该采取何种形式?

此外,也有学者从历史和建构主义的角度对国际关系理论进行阐释。这些分析问题的视角和方法对廓清国际政治现实中的诸多困惑不无裨益。洛阳外国语学院郭树勇副教授从多边战争的视角谈论世界秩序的建构。他指出,随着国际社会的整体性发展以及经济相互依赖和全球化的深入,大国间核战争、联盟对抗战争甚至局部战争的发动成本日益增大,多边战争将成为现在和未来国际政治和军事中主导性的战争模式,因而必须研究新形势下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秩序是一个权力、认同和制度三维一体的概念,多边战争是主要大国显示和增加权力、塑造和强化认同、创设和巩固制度的主要工具,如何面对主导性大国利用多边战争创设和巩固世界秩序,成为国际关系理论必须关注的重要议题。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探讨国际体系的特征,也是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范式的重点。上海交大的叶江教授以世界体系、全球化与当代国际政治相结合的角度谈论国际关系,并提出冷战后国际格局“无极化”这一命题。在他看来,这种“无极化”的国际格局是冷战结束之后的一种客观状态,这种常态并不会因为某一超级大国在后冷战时期继续存在,或某些新的区域性大国的崛起而改变。尽管这种观点有待历史和理论的论证,但他的研究无疑启发了我们对未来国际格局走势新的思考。

(三)国际关系理论与当前国际态势

首先,通过对当前国际态势的思考,与会者不仅意识到现有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力的匮乏,而且开始重新审视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霸权。在对美国外交实践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中国社科院李少军研究员强调应把不同范式的观察视角结合起来,发展一种综合的观点。通过这种多视角综合,我们不但可以全面地分析作为国际行为体行为环境的国际体系,而且可以深刻把握国际行为体的行为本身。复旦大学王义桅博士则着重分析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他提出了评判国际关系理论的三个层面:“作者性-国家性-时代性”,并尖锐地指出,美国不仅主导了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论、价值论,而且主导了其本体论、认识论,导致所谓国际关系理论的美国话语霸权现象。在此研究基础上,他呼吁必须重视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性问题研究,强调中国必须另立门户,提出全新的体系和学说。

其次,从理论的角度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使得学者对当前的国际政治现实有了更加理性和成熟的把握,这集中体现在对美国单边主义政策和全球多边主义发展的认识上。与会者普遍认为,无论是自由主义还是现实主义,都掩盖不了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真实意图,即谋求霸权,建立单极体系。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多边主义能遏制单边主义,但其坚持应有一个适度的问题,只有在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多边主义才具备坚持和贯彻的条件。从单边主义的角度研究美国霸权是一种新的思路,但如果上升到一种价值判断,以多边主义制衡单边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最后,部分学者还提出了建构全球安全和政治新范式的尝试,这些尝试有利于我们把握未来国际秩序发展的特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潘忠岐副研究员通过分析“9?11”事件后国家实力与国家安全的背离特征,揭示出现实主义权力政治理论对于未来国家安全新秩序的解释缺陷,并提出建构国际安全新秩序的尝试。他强调只有以安全分配为基础,以多边协调为原则,以相互安全为模式,世界各国才能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安全新秩序。多数学者认为,未来的国际安全新秩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以构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国际体系基本结构和建构原则的发展,显然,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过程。对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构,上海交通大学的俞正 教授从大的历史视野做了细致的考察。他强调当前国际政治向全球政治转型,需要建构一种新的全球政治范式,这种范式应该具有综合与中庸的特征,是全球参与下的国家治理范式,是一种务实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的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的理想范式。他还强调这种综合范式的基本内涵是:反映全球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人类整体发展的历史大趋势;强化国际合作,强化国际制度建设;国家仍是全球社会生活的支点,全球参与下的国家共同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中心。无疑,这些对全球政治范式的深层思考,源于对全球化和全球主义这一历史指向和大趋势的美好憧憬。

(四)中国外交的理论思考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探讨中国未来的外交战略,必须首先把握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国际格局特征。有关全球化与多极化议题的争论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与会者普遍认为,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多极化的内涵还需要进行更多和更深入的分析。北京大学叶自成教授指出,多极化是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思想、外交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提出多极化概念以来,国内学术界对多极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但仍存在较大分歧,因此从学理上对多极化进行更进一步研究更有必要。叶教授强调,现在必须重新审视我们长期坚持的多极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多极化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思维,并考虑推行“促进大国合作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包含中国倡导多极化的主要目标,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当今时代发展的趋势,避免多极化战略中那些消极内容,从而使中国的国际战略体系更为协调。上海交大的叶江教授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透视全球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在对全球化的内涵、本质及发展阶段做了简单梳理后,他指出,全球化对过去的“两极”格局,或者说对当代国际格局发展演变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在于: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两极”国际格局终结之后,国际格局向着“无极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旧貌换新颜”。他强调,传统的“极”化国际格局,不论是“单极化”、

“两极化”还是“多极化”,在国际体系中行为者不断多元化的国际环境中很难产生。这一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趋于“无极化”的命题,引起诸多争论。华东师大周尚文教授则指出,世界多极化作为一种历史趋势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多极化是一个横向的概念,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紧密相连,并行不悖。这一论断得到与会者普遍赞同。

与学者们对国际格局和国际秩序的特征分歧频仍相比,在未来中国外交走向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更接近一致。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必须制定出符合当前国内经济、政治发展的小康时期外交战略。清华大学楚树龙教授强调外交战略应随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未来20年,随着中国建设小康社会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中国的实力、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外交战略也将逐步演变,中国的总体外交战略及国别与地区战略也需要变化与调整。他强调中国应更深刻地融入世界,寻求与亚洲及整个世界更广泛和深刻的“共同发展与安全”。上海社科院黄仁伟研究员着重谈了中国崛起的理论思考,以及由此带来的外交战略转变。他认为,近年来中国的迅猛崛起是国际社会需要认真对待的事实,目前我们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思考还比较滞后。单纯沿用西方的理论解释中国的崛起存在不足,因而必须建立一个国力评估的新体系。他还强调应从现代化理论与发展战略来解释中国的崛起。同济大学郭学堂博士从美国霸权周期论的角度进行考察,探讨中国是否将成为一个挑战美国霸权的国家。这推动我们思考如下问题:国际格局处于重大转折时期的美国霸权能够维持多久?挑战国家与霸权国家之间的矛盾能否协调?他最后得出结论:霸权国家接受挑战国家、实现某种程度的和平共处及最终实现霸权更替是完全可能的。复旦大学赵可金博士从公共外交的角度,提出了对实现未来中国崛起的一项理论思考。公共外交的研究不能仅从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以及非主流理论的逻辑出发,而应沿着“心灵政治”的路径,综合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从根本上讲这是中层理论的观察视角,对中国的公共外交研究有启迪意义。此外,也有学者指出,从国家社会化的层面考察中国作为正常国家的发展历程,或许能更清醒地把握中国的外交政策。南开大学庞中英教授即尝试着构建正常国家的新范式,并进一步理论化,以此来指导我国的外交实践。他认为,中国的国家社会化进程主要是基于国家内部而非国际行为体等外部因素的推动。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正在逐步融入国际社会,成为事实上的国际社会正常国家。

对于中国外交理论的思考,中央编译局李其庆研究员则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即中国外交实践是否存在着理论的缺失。他强调指出,如果说理论的缺失是客观事实,那么这种缺失不仅源于理论落后于实践这一常识性要素,而且更主要的是,国际关系学者缺少经验材料和分析的对象及案例,因而我们需要加强对理论的思考和再思考。

二 相关焦点问题的思考和判断

会议还围绕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一些焦点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第一,关于美国霸权的理论思考。在国际政治格局处于重大转折时期,有关美国霸权的关键问题尤其需要回答:美国霸权是否真的走向衰落了?想方设法维持霸权是否能够摆脱霸权周期的“怪圈”?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能否以和平方式实现?对此,同济大学的郭学堂博士梳理和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因素:一是美国“霸权独裁”的走向。他认为最近颇为流行的“新帝国论”,就是对如何推动“霸权独裁”的一种反应。这种论点倡导“实力至上”和“先发制人”的现实主义原则,抛弃“攻城略地”的传统现实主义手段,采取发号施令式“殖民”手段,以保持美国霸权。以美国当前“霸权”的气势和国际环境来看,“霸权独裁”局面可能还会继续下去。二是大国合作的走向。由于经济全球化和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的加深,霸权国家与挑战国家之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3期

间的冲突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和低强度下发生,甚至可以避免。三是国际关系中反对“霸权独裁”的声音在增强。四是大国以和平过渡形式实现新的国际政治格局的彻底转变是完全可能的。郭学堂博士指出,事实上这也正是霸权周期论发生贫困的症结所在。复旦大学陈玉刚副教授从单边主义与美国霸权的视角,阐释了单边主义与美国在新世纪的战略的本质联系。他认为对霸权国来说,无论是多边主义还是单边主义,都是它实施霸权战略的可供选择的手段,都是组织霸权秩序的一种原则。多数学者也普遍认为,美国的外交实践表明,其推行单边主义政策的动机和手段在本质上没有改变。

第二,关于美欧关系走向的判断。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欧美关系今后在某种程度上将左右国际局势的走向,欧盟在冷战后的军事化对美欧关系将产生深远影响。欧盟独立防务的发展将大大减少对美国的安全依赖,增大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自主性。复旦大学的陈志敏教授则结合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历史的沿革,透视了欧盟的身份变化及其对美欧关系的影响。为此,他引入了“民事力量”和“军事力量”的概念,并进而指出,长期以来,欧盟是以一个民事力量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外交舞台上的。从90年代后期开始,欧盟通过发展其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而加速了其军事化的进程。他同时强调,尽管欧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国际舞台上新生的军事力量,“赋予欧盟新的能力参与到具有权力政治性质的国际政治中”,但从目前态势来看,欧盟仍是一个有限的军事力量,欧盟的军事化应不至于彻底改变欧盟作为一个民事力量的根本身份。军事力量在欧盟还是民事手段的辅助,是最后手段,这是欧盟与尚武的美国之间的明显差别。与会者一致认为,在美国盛行单边主义政策的背景下,欧盟此举将有助于从外部对美国施加牵制。

第三,关于台湾问题的思考,这是与会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研究员从国际法的角度谈了对当前台湾“公投制宪”的认识。他首先对“公投制宪”和“防御性公投”做了实质上的比较,进而指出,“防御性公投”的通过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台湾的“公投法”,其性质是严重的,它使台湾的“台独势力”和两岸关系被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章念驰指出,真正危险的是法理“台独”,我们要尽快建立统一法,来描述和规定统一进程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和诉求。因此,建立台湾问题的法理、以宪法及各项法令来决定两岸关系和建立相应理论已刻不容缓。与会者也普遍认为,我们的外交理论、国际问题理论应该涵盖台湾,台湾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国内事务问题。解决这一重大问题,我们需要思想创新、政策创新和战略创新。

三 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创新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中的多学科互相渗透。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研究视角大大拓宽了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如有的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和范式,阐述了文化价值观对国际行为体的指导作用,并提出了以文化建构国际关系的深刻命题。有的则从区域文明史研究的角度,揭示了文明如何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体系和一种研究方法,为国际行为体的外交实践提供思考和借鉴。同时,研讨会还加强了对国际关系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分析,突出了多层面理论的探讨,如关于转型时代制度变迁思考以及国际关系理论的国家性分析,都深化了对国际关系理论自身的研究。

对于当前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少军研究员指出,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赋予学界一种光荣的责任,即将理论的研究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多层面深入探讨。国际关系是复杂的,不能用单一的理论范式来解释,我们要超越范式之争,探索能够超越已有的西方理论范式的途径。至于西方理论和中国理论的关系,多数学者强调指出,我国对西方的理论研究目前还处于学习和借鉴的阶段,惟有通过理性批判和兼收并蓄才能真正发展我们自己的理论。对此,上海社科联潘世伟副主席从理论创新的角度做了深刻阐述。他认为西方的理论我们需要学习,但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需要创新。这种创新不是一般的抛弃和否定我们已有的成果,也不是匆忙地建构许多新颖而短命的理论框架,而是要做出深入的、系统的理论化努力。华东师大俄罗斯研究中心主任冯绍雷教授也强调指出,对于国际关系理论的探讨首先应关注理论的合法性问题,我们目前没有形成一整套界定明确的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完整的学科体系。他还强调指出,国际关系的学科边界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有助于我们汲取其他学科的营养,我们应博取多学科之长以充实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同时也应以一种平衡的观点来看待理论的普世性和地方性问题,探讨如何以国际关系理论最新成果来解释和指导中国的外交实践。

本次研讨会始终充满学术批判与反思的精神,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学理的思考和对话,都使得关于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实践的分析颇多亮点。但正如学者们所普遍指出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大发展,不仅需要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而且更要对国际关系理论自身的学术规范、理论范式和知识系统性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收稿日期:2003-12-29]

[责任编辑:邵 峰]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国外交”学术研讨会综述

N o.3,2004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inappropriate unless the emergence and strengthening of civil s ociety as a result of the state’s prom otion of dem ocracy is understood as a m oral phenomenon.

A Survey of Crisis Management in Japan

W ang Dexun(62)

Japan is one of the countries in the w orld where disasters occur m ost frequently.Since the1990s,a number of man2made crises have erupted.In dealing with these natural and man2made disasters,the Japanese g overnment has established a set of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s at both the central and local levels,covering areas of national security,law and order,and natural disasters.Hence,the ability of the nation to respond to various crises has been strengthened.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ideas, legal aspects,organizational structure,and decision2making mechanisms of Japanese crisis management,based on case studies as well a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creation of its crisis management systems.

N ew R egionalism:A N ew Approach to the E 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Fu Xin(68)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s in global economic conditions,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 odel has encountered great challenges.T 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y,a trans form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m odel of the East Asian countries must be stepped up s o as to enhance their international com petitiveness and to realize balanced growth.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regionalism in East Asia i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 for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m odel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y.

The G lobal Agenda:Issues and Perspectives

Shi Yinhong(74)

Seminar Wrap2up:Contemporary I nternational R elations Theories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Zhao Yinliang(77)

当代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论文

美国俄罗斯战略的异同与相互关系 一、总述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轰然倒塌,苏联成为昨日黄花,而美国一国独大,拥有世界上最强的经济军事科技力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战略格局风云变幻,到当今之时,已形成一超多强之势,一超自然是美国,而多强则包括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等。要谈当今国际战略格局,一则离不开美国,二则绕不开俄罗斯。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美国、俄罗斯的战略关系异同与相互关系。 二、美国战略 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科技在世界上均拥有他国不可撼动的优势,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美军拥有全世界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拥有全世界最大的核武库,美国科技几乎在方方面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美国将继续保持这种优势。 正因为美国的这种独特的巨大的优势,导致其国家战略的独特性。而一个国家的国家战略又具有时代性,美国也是如此,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我们先来谈一谈美国国家战略的演变。在美国初建之时,美国推行的是“孤立主义”战略,通俗地讲就是经济上互通往来而政治上保持距离。到了十九末世纪二十世纪初,随着美国的发展与逐渐强大,其外交战略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从门罗的“门罗主义”到威尔逊的“文明扩展论”,再到罗斯福的“国际警察论”,美国逐步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这样导致了美国国际关系中的以权力为核心的现实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取代理想主义理论。二战后,国际格局经历大洗牌,美国正式确立其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国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巨大优势开始谋求世界霸权。而社会主义大国苏联成为其称霸路上最大绊脚石,因而美苏不可避免的进入冷战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国国家战略的首要目标是遏制苏联称霸世界,在冷战前期,美国的战略主要是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肯尼迪的“和平战略”,和“尼克松主义”;而冷战后期,随着美苏之间的平衡被逐渐打破,优势逐渐向美国方面倾斜,美国的战略也逐渐变得富有侵略性,从卡特的“世界

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章节题库(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圣才出品】

第二章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 一、名词解释 1.伍德罗·威尔逊 答:伍德罗·威尔逊,美国第28届总统,理想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1918年威尔逊提出了“十四点计划”,集中反映了他的理想主义思想,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可以维护世界和平的超国家组织,具体体现在国际联盟上面。威尔逊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主要反映在《论国家》和《伍德罗·威尔逊文集》。其主要要点包括: ①强调建立国际组织和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对强权政治和大国均势持批评态度; ②认为健全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确保和平; ③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以他为代表的理想主义学派提出三个重要假设:一是人性本善,战争的爆发是人的良知误入了歧途;二是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和谐的,尤其在和平问题上更应如此;三是国家主权不是无限的,依靠狭隘的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均势体系不能确保和平,应以集体安全体系代替均势体系。 2.爱德华·卡尔 答:爱德华·卡尔,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卡尔首先指出了理想主义的弊病,提出了现实主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被誉为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1939年卡尔发表《二十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

究导论》一书,提出了现实主义学派最早的三个基本观点:①权力是政治活动的主要因素; ②道德、民主和正义是相对的,是权力的产物;③政治不能脱离权力,政治活动是权力和道德的结合。卡尔在这本书中将现实主义思想提炼出来,将国际关系理论分为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学派,卡尔对威尔逊理想主义的深刻批判为现实主义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3.汉斯·摩根索 答:汉斯·摩根索,公认的最著名的国际关系理论家,现实主义学派最优秀最权威的代表人物,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奠基之父”。其主要著作有《科学人与强权政治》、《国家间政治——为权力与和平而斗争》等。摩根索的贡献是最全面、最系统地地将国际关系现实主义发展至成熟阶段,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树立起了一座学术高峰。他的《国家间政治》是一个学术制高点和里程碑,而他的国际关系哲学思想则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和基础。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一书是西方当代国际关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其最核心的内容是现实主义六原则,这六原则以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最完整、最根本的国际关系原则。 4.罗伯特·吉尔平 答:罗伯特·吉尔平,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国际事物学院教授,现实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曾担任国际政治学学会副主席,现为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院士。他最具影响的三部著作包括:《美国实力与多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他尤为擅长于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洲和亚洲问题的研究,研究重点是“安全、权力和财富”之间的关系,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提出“三论”:体系变化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和霸权衰弱论。他的主要贡献就是以自己的开拓性学术成果更新和发

_《联邦党人文集》思想探源

!"#$#$%%& 江西社会科学 $%&’()%*+,%&-*,%.’,./ ?法学研究?《联邦党人文集》思想探源 !褚乐平 0浙江丽水师专政史系,浙江1213334 5摘要6联邦党人是高度的现实主义者,他们在面临国家解体的关键时刻建立了联邦制,拯救了美国,而《联邦党人文集》正是他们建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它的四大原则也是当今《美国宪法》的核心。因此,研究美国建立联邦体系的原因及文集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将有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美国的政治制度和《美国宪法》。 5关键词6联邦党人;联邦制;美国宪法 5中图分类号678!25文献标识码695文章编号6!33:;02331432;3!"#;31 《联邦党人文集》是《美国宪法》在讨论和批准过程中最著名的文件,联邦党人在其中充分地论述了建立联邦制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该书于!8==年以两卷本在美国出版,被认为是解释工议制理论和《美国宪法》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也是联邦党人思想的核心体现。我认为,联邦党人制定和支持宪法的动机,固然与美国面临的国内外危机有关,但要想深入了解文集和联邦党人的思想渊源,还应对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作一个全面的剖析。 !=世纪中期是欧洲启蒙思想风靡的年代,美国也受到了这股风潮的影响,人民主权说在各殖民地十分盛行。这一学说假设人民是政权的惟一来源,一切政府权力只能由人民委托,并且为人民执掌,政府本身并没有固有的权力,它只是人民的代理者或仆人。虽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政体,但美国并不需要一个君主的政府组成,为使国家更为民主,它们建立了邦联共和国,并认为,只有在这一政体下,人民的权力才能得到充分表达。可事实并非如此,在邦联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软弱和各州的矛盾逐渐显露,尤其是谢斯起义,使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深感震惊和忧虑,正如华盛顿所言:“在我看来,事情很明显:如果国会没有充分权力,我们就永远不会取得国家的资格,西欧列强也不会把我们当作一个主权国家加以尊重。”5!6因此,改革现状,建立集权式的共和政府模式,成为制宪会议讨论的主题和新宪法的核心内容。张定河教授认为,美国联邦制的实行,除了防止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这一直接原因外,其他因素也起了重要作用。在殖民地时期,北美人民的不固守旧体制、根据客观环境需要规定政权形式的创新精神,造就了其不拘泥于旧制度模式而实际开基立业的创新观念;联邦制是美利坚民族性格在政治上的体现。……是基于众多理论基础上的结晶。526通过吸收洛克、孟德斯鸠等思想家的立国理论,联邦党人创立了联邦共和国。同时,在宪法的批判过程中,为使他们的思想尽快被美国公众所熟知和理解,汉密尔顿、麦迪逊、杰伊三人以“普布利乌斯”为笔名,在纽约报刊上发表了=<篇论文,一方面回击对新宪法的各种责难和抨击,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组建新政府所依据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共和主义、分权原则、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 !?共和主义文集相信,现代代议制能使政府在比原来更为广阔的范围内进行统治,一个高素质的代表制将出现在大共和国而非小共和国,合格的代表席位比例在大共和国将更高。同时,代表人数的增加,固然能加强对反政府力量的控制,但一旦人数超过限度,“政府的外貌可能变得更加民主,但是使它得以活动的精神是更多的寡头政治”516。而且国家事务的处理,要求的不仅是代表的适当品德,更主要的是多样性利益在大范围内的结合,债主和债务人、商人和农场主,他们的利益都将在立法议会中得到反映。虽然代表被一个更大范围的市民集团所选择,但“从竞争的利益中,一个远距离的有效程度的分 ?!"#?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 一、顺“道”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 二、重人 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三、人和 四、守信 “君子信而后劳其民”(《论语·尧曰》)。 五、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及其推广,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并使“利器说”成为中国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 六、求实 儒家提出“守正”原则,是说看问题不要偏激,办事不要过头,也不要不及,“过犹不及”,过了头超越客观形势,犯冒进错误;不及于形势又错过时机,流于保守。这两种偏向都会坏事,应该防止。 《管子》提出“量力”原则和“时空”原则。凡事量力而行,“动必量力,举必量技”,“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 七、对策 《史记》中说:“夫运筹策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孙子》认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每战必殆”。《管子》主张“以备待时”,“事无备则废” 三国时代孙权、刘备对曹操的赤壁之战,诸葛 亮的空城计,孙膑的“减灶骄敌” 八、节俭 九、法治 “舜有尽,寿有尽,天下过无己者。以有尽逐无已,所止者寡矣”。“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代表作:《论语》、《孟子》、《荀子》 主要的管理思想 1、仁政

2、德治 3、礼制 儒家管理思想对日本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本田”的经营思想:“以人为中心” 和“三现主义” 儒家管理思想对新加坡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注重“培养家庭核心价值观” 儒家管理思想对韩国的影响:李朝时代,就把儒教定为国教 儒家管理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管理模式,北京同仁堂药店的“兢兢小心,汲汲济世” (二)道家的管理思想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代表作:《道德经》、《庄子》 无为而治论 从整体内容来看,道家学说以道为中心和纲领,从道出发,然后 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势、因需要,向四面 八方扩展开来。这样就可以把中国古代另外的8个学派通过矛盾 的对立统一规律融合起来,合而为一。 在道家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由阴阳二个方面所组成,即凡 是正面的、表现积极性的事物都属于阳,如生命、公平、善良、 正义、光明、和平、热情,等等;凡是处于消极的事物都是属于 阴,如:死亡、罪恶、不公、黑暗、战争等等。 阴阳这对矛盾由于作用不同的情况就有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如: 相生、相克、转化、共存、互惠、相比和统一。 1、自然无为——管理之道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不争”和“守柔”的智慧 老子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上有为,下无为” 2、自胜者强——自我修炼之道 讲到管理者的七种品质,老子说:“居善地,从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3、至德之世——理想境界 “小国寡民”。特点是:自然、素朴、平等、自由、安宁。

当代国际关系论文

建立亚洲集体安全体系 提要 鉴于现阶段,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微妙关系,不仅对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亚洲安全方面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面对这一局面呢?我认为亚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势在必行。 关键词 安全体系,多边关系,中美关系 引言 随着亚洲地区的中国和印度的迅速发展,美国不得不改变外交从一直关注中欧的令人厌倦的战争转为去应付日益产生影响的亚洲。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就撰文称,未来10年,美国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将是锁定扩大在亚洲的投资,包括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资”。 作为曾经枭雄一时的世界强国的美国,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唯一的世界强国了,但美国仍然希望能够在渐渐在全世界产生作用的亚洲地区保留自己的领导角色和能力。但现在美国已经不能独自领导这个地区了,而是得接受与中国分享权力。但也有分析师称,美国的这种继续想在亚洲保存有实力将会使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劣,“因为单纯从经济重要性来讲,中国已变成美国有史以来遭遇过的最可怕的战略竞争对手“。 论文正文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建交以来,两国关系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总体是稳定的,并且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当前中美关系有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两国的对话沟通非常密切。在过去的两年中,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 7次会晤,并经常通电话、通信。两国还建立了60多个对话磋商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

二是两国的经贸联系非常紧密。现在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去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3853亿美元,是建交时的160倍。 三是两国的人员往来非常频繁。现在每年两国人员往来约300万人次,每周有110多次客运航班往返于太平洋西岸。目前,有12万中国人在美国留学,两万多美国人在中国学习。 四是两国的合作领域非常广泛。两国不仅在一系列双边领域进行深入交流与合作,而且在很多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保持着有效沟通与协调 中美关系对亚太地区的影响,首先应该承认一点是,亚太地区的安全,不仅仅指中国、印度大国,更要把亚洲的其他小国考虑在内。在很多情况下,小国都是靠多边关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比如:与大国相比,小国在一些重大事情的决策上的选择总是比较少,这还可以说连小国的安全和发展,都是要求和大国处理好关系的。 而当今中美之间的这种关系可以说很微妙。在未来相对长的时间内,激烈与互相依存将成为中美关系中的一体两面;前者更多地体现在双方在军力和国际地位上的竞争,但在相当程度上也将体现在双方经济秩序(如贸易逆差和人民币汇率)的冲突上;后者则主要体现在双方在经济秩序(包括双边和多边)的依存上。中美双方都着意控制危机。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就如是说,“分歧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文化注定要发生冲突,而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更加努力地了解对方”。 亚洲小国也面临着困境,因为如果这两个大国发生冲突,甚至战争,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所以无论从中美双边关系还是小国家的自身利益发展来看,小国家会选择多变安全关系。这样做首先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美两大国的行为。其次,多边主义有利于小国家参与国际和区域事务。 安全困境困扰着整个亚洲。作为大国崛起的中国,在维持亚洲安全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扮演一个关键角色。另一方面,中国则比较小心地维持着和美国的“和平“关系。但到目前为止,这种关系还只是停留在经贸关系上面,同时,中国也没有显示出想要和美国竞争霸权地位的国家意志和计划。中国只是在根据自己的步伐进行自身的国防军事的现代化建设。因而,这是一种脆弱的”和平“局面。美国并不因为中国的”低调“而感到放心,中国本身这种”低调“的做法行为也是有限度的。中国如果不当心,就会是整个亚洲跌入不安全的困境。

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知识经济文化力文化认同宗教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含义,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阐述了当今文化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文化作为除经济与政治之外的第三大因素,在国际竞争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些国家也已经拿起文化这个无形但是力量巨大的武器,可以确定,今后的世界必然如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所说的那样:“在下个世纪,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将不主要是意识形态因素或经济因素。人类的最大分歧和冲突的主导因素将是文化方面的差异。文明的冲突将主宰着全球政治。文明之间的差异线将会成为未来的战线。” 【正文】 老子曾经说过:“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文化不是坚船利炮,却拥有着比武力更深刻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文化的胜利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武力的胜利,在现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文化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文化呢?一方面,“文化”这个概念源自于拉丁文,其意为“种植”、“栽培”。西塞罗以及其他一些拉丁文学者用来描述心灵与精神的养育,文化养育着一块称之为“善”的土地,如果不去培植,将长出一些杂乱无章的、毫无价值的东西,因此人类精神将倾其全部精力精心培植这片土地,使其符合人的内在需要。 文化不仅包含着精神性的层面,也包含着相应的物质形态。每一种特殊的文化复合体都蕴含着某种同时分享人类文明的民族性特征。但不同民族特殊性的地位也个都不同。在更受限制的古希腊世界里,希腊城邦的特殊性得到了发展,那些不说希腊语的民族则被看成是乌合之众,他们的语言更是受到嘲笑。尽管起初这只是意味着文化的自我认同,其负面效应也只是表现在其内部,但毕竟反映了某种具有消极价值的文化自大意识。实际上,这种自大意识不久就在实践中表现为对异文化的排斥。可见,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开始不仅会被看成是一种高傲的象征,通过它,一个民族在与其他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交往时能够分享生活的意义,同时也可能成为不同文化彼此疏离的标志。因此,今天,随着全球交往共同体的扩大,以往文化交往过程中的那种负面效应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看来,建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 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 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他的管理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至今仍对我们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西汉著名思想家董仲舒完成了儒法融合,在吸取秦朝严刑峻法以致迅速灭亡的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刑并用、注重德教的统治原则,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手段,塑造了后来历朝历代统治阶级的管理典范。 二、辩证的看待我国古代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影响 究天人之际,察古今之变,明存亡之道,晓兴衰之理。中国五千年历史给予了我们不竭的管理思想宝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综观中国古代诸家的管理思想及理论不外乎是儒、法、道、墨之说的反映和体现。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对于如何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生活,它们相互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后六章详细总结 第一论国家利益论 一、国家利益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意指国家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维护本国和本民族免受外来侵害的一些基本原则。它是国家制定对外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决定因素。 国家利益的概念曾经经过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 国家至上阶段、王朝利益阶段和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利益阶段。 在西方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关于国家利益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问题: 1、国家利益概念笼统化 摩根索提出明确的定义:国家利益应当包括三个重要的方面:领土完整、国家主权和文化完整。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 3、如果国家利益是由统治者们决定的,那么国家利益的内涵是由什么因素来决定的。 4、国家利益在一个国家的决策中起多大的作用。 二、关于国家利益问题的研究 对于上述四个问题,西方学术界的研究和回应是: 1、在国家利益内涵的研究上,从泛泛的国家利益研究发展到强调国家利益的层次研究上。1996年《美国国家利益》研究报告,系统地提出了美国国家利益的十个基本概念。 国家利益的四个层次:根本利益、极端重要利益、重要利益和次要利益。 对国家利益用层次分析的办法进行研究的好处在于: 第一,它可以避免以前在国家利益分析上的缺陷。 第二,对国家利益进行层次分析可以在国家决策的过程中有前后选择。 第三,这样的层次分析还具有它自身的灵活性。 2、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什么人的利益。在这个问题上,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有不同的解释。一派认为国家利益就是指全体人们的利益,即国家利益是国内利益的总和。 第二派认为,一国的国家利益是全部国内利益和部分国际利益的总和。 第三派认为,国家利益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内一部分人的利益,是统治者的利益。 3、摩根索认为,确定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由这个国家的权力来决定的。国家的权力大,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天人合一”思想探源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这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一思想对于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文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重新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仍具有借鉴价值。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历经了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西周时期,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天人关系即神人关系。《尚书·洪范》中说:“惟天阴骘下民。……天乃赐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天保佑民众,因而把九类大法赐给禹,安排人伦规范。这一观点肯定“天”(神)与人之间有着某种相通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春秋时期的子产对于“礼”的认识也反映出天人相通、天人遵循同一法则的思想:“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孔子对于天人关系虽然语焉未详,但是明确主张敬天法天,“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四时运行,万物生长是天的意志的体现,天是一切现象和自然变化的根源,是宇宙的最高本体,要求人类社会以“天意”来建立尊卑秩序,协调天人关系。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具有浓厚的主观伦理色彩,即“尽心、知性、知天”,认为人的心性是沟通天人关系的桥梁,要求人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扩充善端,来实现知天达命、天性与人性、天心与人心的统一。荀子对于天作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观点,认为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会因为人的好恶而改变,“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人在自然界

处于优先地位,可以驾驭自然,但他同样没有否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关系,故而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天、人各司其职。 《周易·文言》从人格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境界论述了人与天地的合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所谓先天,即为天之先导,在自然变化未发生之前加以引导;所谓“后天”即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从天而动;与“天地合其德”即人与自然界要互相适应,相互协调。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表述就是,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礼记·中庸》详尽地发挥了这一观点:“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认为至诚之人不仅可以发挥自己的本性,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一切人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从而帮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这种认识无疑把个人的主观作用夸大到了极致。 汉代的董仲舒是儒家第一个自觉探讨天人关系的思想家,他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中明确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观点,认为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结构,人是天的派生,人事与自然规律相似,故而天人可以相互感应。这一认识是对于和谐统一的天人关系的浅层次感悟和朴素的直觉,既不同于原始神秘主义的神灵崇拜,也不同于自然天道,而是融自然规律、伦理原则和神秘权威于一体,成为理性与神秘主义的混合物。 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发展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乎为各派思想家所接受,虽然他们的学说有着一定的差异,但都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的自觉。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并在名著《西铭》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读书报告 时殷弘教授的这本《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教材在国内同类教材当中是很有特点的,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还是一本学术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除了可以解国际关系史的知识,还能够学到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还授之以渔,这是我阅读本书后感到最大的收益之处。 作为一部面向专业研究者的教材,作者开宗明义地阐述了国际关系研究的方法论。针对政治学和国际关系领域内存在的只重理论堆彻和轻视历史阐释的问题,作者指出国际关系研究是以对历史的理解为依托的,国际关系思想源自对历史的考察和理解。但是必须把对史实考察上升到理性思考的层次。本书就是认真贯彻了这一方法的史学实践,作者运用了路德维希.德约的国际关系学说对始自16世纪的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进行了深入分析。 德约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地展现了欧洲列强与侧翼大国和外部优势 (特别是海外优势) 的并存与互动:每当体系中的某个大国妄图称霸 , 欧洲均势面临破坏时,其他国家就会自动形成反霸联盟对其进行共同遏制。当反霸联盟陷入困境时,周边的侧翼大国或海外优势就会主动介入。从16世纪哈布斯堡帝国两代君主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称霸图谋的功亏一篑,到法国路易十四谋求霸主地位的夭折和拿破仑政府欧洲梦想的粉碎,再到20世纪德国两次谋求世界大国地位野心的破灭,历史展现出欧洲均势历经打击而仍然存在的内在机理:“援引欧洲外缘的侧翼大国的决定性干预是现代史上欧洲均势得以维存的外部源泉或外部动因”。这就是德约强调的“大均势机理”。正是在这种周而复始的演进过程中,侧翼大国逐渐积累起越来越大的权势,传统的欧洲中心逐渐丧失其优势地位。 此外,作者从基本模式和构成要素两方面厘清国际规范体系的演变脉络和变化原因。首先,作者提出分析国际规范体系演变过程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框架。国际规范体系包括国际共同价值观念、国家规范和国际社会成员资格三个基本要素,三者的内涵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促成了国际规范体系的嬗变。时至今日,国际规范体系经历了三次变迁:一是16-17世纪基督教国际社会规范。这一时期的国际共同价值观念主要有两大思想模式:以马基雅维利和霍布斯为代表的现实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 纵观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孔孟的管理思想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变化的核心内容。所以谈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孔孟的管理思想就是必须要说到的。 孔孟的理想是实现仁政,孔孟所关心的是治国平天下,所以,管理思想当然是孔孟之道的 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呢?研究孔孟思想可以发现,孔孟讲管理从不脱离道德建设,而把道德建设作为实现管理目标的途径,“修己以安百姓”,“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这两点就说明了这一点。孔孟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就是强调通过道德建设来治理国家,把管理活动纳入道德规范。因为道德建设是孔孟管理思想的着眼点,所以,孔孟管理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十分强调道德建设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把孔孟的管理思想称为管理道德思想。孔孟管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是针对管理者提出了从事管理活动的几项重要原则,它们是:一、“爱人”;二、富民;三、教民;四、“克己复礼”;五、“和”;六、义利观。 “爱人”,是充满古典人道主义精神的概念,是从事管理活动所应持有的态度。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内涵就是“爱人”,可见“爱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怎样算是“爱人”呢?孔子的解释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爱人”态度,要求管理者充分尊重和关心人,洋溢着道德的光辉。 以“爱人”的态度从事管理,势必致力于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道德文明程度,将之落在实处就是富民和教民。过去,有人读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两句话,便以为孔子是空谈道德而忽视人民物质生活的,这完全是误解。孔子的这种措辞方法只不过是强调缩小贫富差距和保证社会安定的重要性,绝不是主张贫穷。在孔子看来,能让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就是超过尧舜的大圣人,就充分体现他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深切关心,对富民政策的高度重视富民以外,孔孟又强调教民。卫国人口众多,冉有问:人口多了应该怎么管理,孔子说:“富之”;冉有又问:老百姓富裕之后又该怎么办,孔子说:“教之”。孔子所谓“教”,即提高道德水平。又,孟子在教导梁惠王怎样实行仁政王道时讲:首先要让人民有自己的田产,安心生产,吃得饱,穿得暖,过上富裕的生活;然后要办好教育,“申之以孝悌之义”,搞好道德建设。富民、教民,构成孔孟的基本的管理政策。 让人民过上富裕安康的生活,当然是“爱人”的表现,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孟子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那么,人与动物的界限是什么?不是别的,是道德。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具有道德文明的人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物质生活水平的高低并非人与动物的区别点。由此可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包括“尽其心”和“求放心”正反两方面。“尽其心”是充分发展、扩张人的善良本心;“求放心”是把所丧失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孟子讲教民就是要贯彻其修养理论,通过教育的手段以提高人的道德水平,帮助人们健全和完善人格,说 到底就是要使生物人成为完善的社会人以区别于动物界。这种教民的政策把对人民物质生活的关切进一步深入到了精神生活领域,更是“爱人”的深层表现,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它使 孔孟管理思想中的道德精神大大升华了。 主张教民者自古有之,但许多人忽视了教民和富民的关系。在孔孟看来,二者的关系是很显明的:富民乃是教民的物质基础。这从孔孟先讲富民后讲教民的排列次序上已经可以看出。孟子更深刻地阐述了富民和教民的正确关系。孟子虽然特别重视教民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当代国际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0002299 课程英文名称:The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总学时:24 讲课:24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12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学生选修课课程,面向全校开设,旨在丰富其知识结构。 通过本门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学会应用国际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领会我国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国际背景,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了解基本国际关系常识; 2.能够具备国际视野角度。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国际关系学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基本理论和方法:国际关系发展的历史规律; 3.基本技能:初步分析国际热点和难点。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在讲授时围绕本大纲,并结合现实生活,并要紧扣各部分的主题,运用讲座式教学; 2.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安排一次习题课,做为平时成绩的重要参考。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侧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测试。 3.成绩构成:出勤、课堂作业和论文分别占30%、30%、40%。。 (七)主要参考书目: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冷战结束以来的国际关系知识,重点以中国为中心,讲述中国与各主要方的关系。通过本门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发展变化,丰富其知识结构。学会应用国际视野看问题,从而更好地领会我国政府制定各项政策的国际背景,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国际关系考研精简笔记《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 笔 记

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前言 理论:是“代表取向”,是概念框架,甚至涵盖分析技巧;是一种思维的象征性构架,包括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设,定义,法则,观点和远离。 如何建构理论:分离,联系,抽象,理性 国际关系理论:简单说,作为一种学术总称,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具体来说,国际关系是指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团,国家,跨国公司,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描述,解释,研究,估价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国际关系学(理论)研究对象:国家和国际社会及其之间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国际政治和国际经济,前者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因素,后者是最活跃的因素,其余的则从属于或派生于这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理想主义 背景:对一战的反思, 代表人物:美国总统威尔逊 主要观点有:1,人性可以改造;2, 主权国家之间的根本利益是可以调和的;3战争可以避免4建立国际机构,保卫世界和平;5国际公众舆论可确保世界和平6国际法和国际公约可保证世界和平. 代表人物:威尔逊、阿尔弗雷德·齐摩恩、约翰·默里 现实主义 背景:德国极权政治和法西斯主义的威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二战 批判点:理想主义不是研究国际关系的现状怎样,而是应当怎样,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完全凭

主观意志,把自己的理想当成是国际关系中的事实;国际问题的看法过于理想化;忽视权利。观点:1、人性本恶2、国家是国际体系主要的行为体,其他任何国际行为体都不能代替他3、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4、国家利益在国际政治中是分析国家行为的路标5、道德和有关的价值观念是相对的6维持国际和平最好的办法是维持均势。 区别:人性、国家关系的看法、对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作用看法、对社会和世界的看法(理想主义强调应该如何,现实主义信奉实证原则)、对未来的看法(理想主义崇尚利他主义,现实主义认为这是空想) 代表人物:韦伯、卡尔、莱因霍尔德·尼布尔、阿诺德·沃尔夫斯、尼古拉斯·斯克巴曼、汉斯·摩根索、乔治·凯南、雷蒙·阿隆、约翰·赫兹、亨利·基辛格 第一次论战:理想主义VS现实主义 评价:理想主义强调维护世界和平要靠人民和公众力量的观点使正确的,国际问题走进大学,学生和教授们对国际问题的研究影响了民众;比现实主义在分析战争史认为人有原罪的思想更具有科学性;强调国际关系中道德的重要性是适时的;理想主义恩威国家之间的利益是可以调和的。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把握国际事务的准确性不强 现实主义研究国际关系时把国家利益置于核心地位;提倡客观细致分析,理论结论在后;其现实性为外交决策提供决策框架。现实主义对人性的看法使人们对人类的命运变得极为悲观;把道德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层面是欠妥的;几乎所有的现实主义者都是吧和平的希望寄托在领袖人物的身上,而不是民众的身上,民主的身上。 第二次论战:科学行为主义与传统主义 原因:国际关系格局出现新的变化,第三世界不断扩大,原有的两极体系趋于多极化;科学技术发展;行为主义思潮 争论的实质是方法论之争 科学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卡尔·多伊奇、莫顿·卡普兰、戴维·辛格、海沃德·阿尔克 传统主义代表人物:马丁·怀特、英尼斯·克劳德、肯尼斯·华尔兹、斯坦利·霍夫曼科学行为主义从两个方面对现实主义进行了批评:1、现实主义过分强调权力的作用,视之为国际关系的核心,忽视了伦理、道德=法律等重要因素;2、现实主义在界定像权力、国家利益、均势等概念时缺乏精确性。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笔记

1. P4理论的功能: 戴维辛格(David Singer)认为,理论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实证概括的分析整体,它拥有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功能。 罗伯特利柏(Robert Lieber):第一,描述。理论必须确切地描述现实世界发生的事件。 第二,解释。理论应对说明这些事件发生的因果,说明“行为规律”和进行“评估分析”。在一个特定的体系里,理论解释事物的“连续性、反复性和规律性”。第三,预测。一般来说,是预测“事物发展和结果发生的模式或总趋势,是事物的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具体事件的发生” 2. P6理论与历史: 雷蒙阿隆:历史是过去的政治,理论的实质是历史。 约瑟夫奈:国际关系史不是国关理论,但国际关系史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来意提炼升华为理论的原始材料和现实基础。 要处理好理论与历史的关系,必须把握住三个基本观点: 第一,理论是历史的产物,历史是理论的基础。 第二,理论是一种思维的科学,其本质是历史。 第三,检验理论的标准是实践。 3. 国际关系理论及国际关系的定义: P7国际关系理论意指研究各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科学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 P8汉斯摩根索:国际关系是“处于权力斗争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权力政治”。 P8昆西赖特:国际关系意指民族、国家、政府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国际关系理论则是全面叙述、解释、评价、预测世界上不同政治社会关系的研究项目或学科。 P8欧奈斯特莱弗沃:国际关系是关于主权国家之间权力对权力、利益对利益、目标对目标的长期斗争。 P9斯坦利霍夫曼:IR实质是国家之间关系的政治。IRT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和活动的学科。 P9弗里德里克邓:国际关系是指世界体系内各个政治集体或实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其核心是权力问题。IRT则是“关于那些跨国的关系的只是总和”。 P9查尔斯麦克兰德:IRT是关于“世界上有组织社会实体互动关系的研究”,包括对这些互动关系的有感环境的研究。 P9卡尔多伊奇:IRT应研究民族国家之间不可避免的相互依存和民族国家缺少控制能力的问题。 P10海沃德奥尔克:IR是关于人类的活动和各个国家人民的相互交往;IR是关于世界上基本单位之间冲突和合作的相互关系。 P10特莱弗泰勒:IRT是解释跨越过境的各国政治活动的学科。 P10尼古拉斯巴克曼:IR是关于属于不同国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P10多尔蒂和小法尔兹格拉夫:IRT定义为研究一国或其他国际行为者是如何用某种方式影响别国或别的国际行为者的。 P10约翰伯顿:IRT应该“说明和预测国家间关系和世界大体系的运作及其过程”。 P10罗伯特利柏:IRT……是“关于有组织的大群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与政治学相比,IRT 重点涉及到三大要素(无政府状态、秩序和限制)和三大关系(无政府和秩序、冲突和合作、限制和发展)。 P11 IR:(美国学者)处于世界体系内各主权国家和其他独立实体之间的多层次关系—集体、国家、MNC、区域共同体、国际组织等之间的关系和多维性关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关系,IRT 则是描述、解释、研究、评估和预测这些关系的现状与发展的理论。 4. 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P9 对外政策表现为单向式的一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而国际关系则表现为双向式的国家或实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5. 国际关系的任务:P11(汉斯摩根索《政治学的困境》)“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

当代中国外交复习题

1、如何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被毛主席概括为“一边倒”“另起炉灶”“到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是相当睿智的外交政策。首先,成立初期的新中国是国力衰微的社会主义国家,被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敌视,因此我们必须依靠苏联的力量,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其次,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签订的任何不平等文件,这位我们进行公平外交创造了条件;最后,清楚外国在华侵略势力为国家安定打下基础,在此基础上与民主和平平等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为我国进行国内建设和国际交往打下了良好基础,创造了极好的环境,促进了国力的增强。 2、亚非会议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历史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 位? 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 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3、中印边界冲突的起因,大致过程及中国政府关于解决边界问题 的政策和努力?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但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边界线,而英国对中国西南边疆的侵略留下了的一些历史纠纷,使中印边界问题成为两国间存在的最大的历史遗留问题。中、印两国对边界的看法出入很大。中国政府历来主张中、印边界争端需要通过谈判,互谅互让,取得公平合理的解决。但是印度拒绝谈判并不断用武力打破中印边界的现状,要把它单方面划定的边界线强加给中国。1959年3月22日,尼赫鲁总理在给周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大纲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国际政治专业必修课 适应专业:国际政治 课程简介:《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国际政治专业主干课程,它主要研究国家和民族间外部动态发展的历史,着重从横向方面剖析各个历史时期主要国家间和国际组织的外部关系,阐释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相互关系的兴衰流变、联系交融及其对全球社会发展过程的牵制和影响。 课程总学时:54 授课教材:时殷弘著:《现当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参考书目: [1]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1-6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2]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唐贤兴主编:《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袁明主编:《国际关系史——21世纪国际关系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朱瀛泉著:《近东危机与柏林会议》,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 陈乐民主编:《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7](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8](美)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9](英)爱德华?卡尔著:《二十年危机(1919-1939)》,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 [10](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 [12](美)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13] Hans Mougenthau: Politics among Nations——the 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 Alfred Knopf, Inc., 1978. [14] Karl Deutsch: 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Eaglewood Cliffs, 1978. 二、课程教育目标 现当代国际关系史是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也是高等学校中国际政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