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蝙蝠一样感知

像蝙蝠一样感知
像蝙蝠一样感知

像蝙蝠一样感知

驶过蔚蓝的天空,穿过飘逸的云彩,飞机带来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中,我们要感谢雷达的发明。雷达会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电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然后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荧光屏上,就能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即使在黑暗的夜里,飞机也能安全地飞行。雷达有如此神功,蝙蝠功不可没。

黑夜精灵耳朵“视”物

为了避开与其他陆地和海洋兽类的竞争,蝙蝠飞上了天空,它也是唯一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为了避开与飞鸟的竞争,蝙蝠利用了一个独特的生态位――黑暗的天空,这要归功于回声定位系统的高度进化。

蝙蝠为什么能够在黑暗中自如地飞行呢?早在1793年,意大利的斯帕兰赞尼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对比实验。他发现,眼睛被刺瞎或被黑布蒙住的蝙蝠仍能照常飞行,但耳朵被塞住的蝙蝠却无法正常飞行和捕食。斯帕兰赞尼继续证明了蝙蝠不是利用触觉和嗅觉飞行的,因为当他用布袋把蝙蝠的头部套起来或堵住蝙蝠的一只耳朵时,它们就失去了方

向感。原来,蝙蝠探路依靠的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因此,斯帕兰赞尼提出了在当时看似荒谬的结论:蝙蝠能用耳朵“看东西”。

直到1938年,其中的奥秘才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格里菲恩揭开,他提出了“回声定位”的概念,从而解决了斯帕兰赞尼的“蝙蝠问题”。他利用“声纳探测器”对蝙蝠的飞行进行监控,发现蝙蝠能快速有力地收缩咽喉肌,从而产生超声波,即蝙蝠在飞行中产生频率在2万赫兹以上超出人类听觉范围之外的超声波脉冲,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

并不是所有的蝙蝠都由嘴发出超声波,有些是用鼻孔,有的两者兼有。超声波以发出点为延长线,形成一个圆锥体,当它遇到环境中的物体后就会以声波的形式返回。蝙蝠通过像天线般的耳朵来接收回声,内耳与大脑将回声频率转成信号。通过信号的接收和处理,蝙蝠不仅可以探测到运动物体的距离、方向和运动速率,还可以判断其大小、形状和结构,从而建立周围环境的“声音图像”,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中飞行和捕捉猎物。

传音辨物初见成效

蝙蝠的回声定位使它们的世界充满了色彩,那么,根据

这个原理,是不是也可以使盲人听见世界呢?受此启发,科学家开发了多种回声定位装置。

墨西哥科学家成功研制了一种盲人电子避障仪,这种装置由电子信号发生器、变频器、放大器、电子处理器等构件组成,模拟蝙蝠避障的机能,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来探测障碍物,并通过变频器将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或声音,及时给盲人发送避障信号。

英国科学家制造了称为“蝙蝠手杖”的装置,这个手杖每秒钟能发射6万个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脉冲,帮助使用者探测他们前方、周围甚至上方至少3米以外的障碍物。任何物体反射回来的声波都能被这个装置接收并转换成人手能

感知的轻微振动(有些蝙蝠手杖转化成的是声音),通过安装在拐杖塑料手柄上的4个小衬垫传递给使用者,障碍物越近,振动的频率越快,从而帮助存在视力缺陷的人士避开台阶或低洼的地面。

一般盲人的听力会更加敏锐,经过培训,他们能利用听力解读回声,进而在脑中形成一系列详细形象,包括物体距离,甚至大小和密度等,让盲人“360°”看到周围环境,这也称为“人回声定位术”。因为物体的远近、质地、大小、方位不同,声音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说当障碍物越来越近时,声音就会越来越大;墙和柱子则会反射出不同的声音。当盲人走入花园的时候,或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花,知道

这是桃花,那是杏花,还有杜鹃花等等;还会知道这个花开了,那个正含苞欲放。

另外,科学家还仿制了盲人用的“超声波眼镜”,这些仪器同样内置超声波发射器,盲人可以通过辨别回声来感知物体形状、距离等详细情况,用另一种方式“看到”世界。

蝙蝠仿生任重而道远

德国科学家从蝙蝠对树木的回声定位中开发出一套运算法则,利用此算法可依据植物的声波识别其物种属类。生物学家据此不仅发现了蝙蝠寻觅喜爱的水果和昆虫的方法,同时还利用这项发现帮助工程师设计超高速系统,以及辅助辨别传送中物品的属性。这项研究成果帮助人类完善声波算法,将在弱光或者黑暗的环境下发挥很大优势。

山东大学的罗尔夫?米勒教授和庄桥博士相信通过对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的分类,可以制造出成本更小,更能适应周围环境的感应科技。他们认为,目前的技术使用了太多的天线和信号,如果能够模仿蝙蝠回声定位分类机制,就可以减少天线的数量,从而降低成本,其研究成果已于2006年发表在美国的《物理评论快报》上。另据英国《飞行国际》2007年7月12日的报道,美国空军已启动一项为期5年的大学研究项目,以探究蝙蝠如何飞行,并据此开发微型无人间谍

机,其能在混乱环境中飞行,并收集相关信息适时传递给军方。

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机器人技术开发出了数字版的蝙蝠超声波声纳系统,并成功打造出了机器蝙蝠侠。机器蝙蝠同样竖着两只可以转动的“耳朵”――超声波接收器,和一个喇叭――超声波发生器,可发出所有自然蝙蝠的声音。与此同时,信号处理软件可分析回声是如何产生的,从而进行目标定位。

蝙蝠通过接收碰到障碍物反射的声波来“看”东西在1938年才被发现,而在此时,雷达早已发明出来,人们发现两者原理相像,所以习惯上称其原理来自蝙蝠的回声定位。随着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科学家通过模仿蝙蝠按照目标情况随时调整脉冲参数和调整方向的探测方法,提高了雷达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从几十到几千克,而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却只有几分之一克,但在一些重要性能上,如确定目标方位的精确度、抗干扰能力等都远优于雷达,从这一角度而言,即便最先进的人造声纳系统,仍远不如蝙蝠回声定位系统精确和高效,因此,在蝙蝠的回声定位仿生学领域,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责编桑新华)

基于WS小世界模型的蝙蝠优化算法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18年第8期 JISUANJI YU XIANDAIHUA 总第276期 文章编号:1006-2475(2018)08-0028-07 收稿日期:2018-01-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1403272);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工业部分)项目(201703D 121042-1) 作者简介:杨晓琴(1983-),女,山西长治人,太原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群智能优化算法,Web 服务技术。 基于WS 小世界模型的蝙蝠优化算法 杨晓琴 (太原广播电视大学,山西太原030002) 摘要:蝙蝠算法是在对微型蝙蝠回声观察研究的基础上发现蝙蝠回声和优化目标功能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一种新算法。蝙蝠算法具有强大的搜索性能,但是其局部搜索相对简单,个体间缺乏信息互通,搜索能力差。尽管目前也提出了一些相关改进算法,但高维优化方面较少涉及。考虑到蝙蝠群体中个体相互联系与作用的方式有动态复杂的感知网络结构,具有“小世界”特性,所以首先把有“小世界”特性的WS 小世界模型引入蝙蝠算法,利用WS 小世界模型断边重连的特点生成动态的邻域结构,这种邻域结构能够提高整体的搜索能力。实例验证表明借助一般的蝙蝠算法可以进行局部搜索。关键词:蝙蝠算法;小世界模型;网络结构 中图分类号:TP 39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 .issn .1006-2475.2018.08.006 Modified Bat Algorithm Based on WS Small -world Model YANG Xiao -qin (Taiy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2,China ) Abstract :Bat algorithm is a new heuristic algorithm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study of microbat echo ,which is inspired by finding the relationship of bat echolocation behavior and the optimization objective function .Although the bat algorithm has power -ful search performance ,but it has a relatively simple local search mode and lack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between individuals lead to bad search performance .Despite there are many improved algorithms proposed until now ,few modified algorithms focus on high -dimensional optimization .Considering individual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hich is complex network structure .The relation -ship is similar to small -world model .Therefore ,WS small -world model is employed to optimize bat algorithm .Dynamic neighbor -hood structure is generated using the feature of WS small -world model edge breaking reconnection ,which can improve the overall search capability .An example shows that the general bat algorithm can be used for local search .Key words :bat algorithm ;small -world model ;network structure 0 引 言 蝙蝠算法(Bat Algorithm ,BA )是英国剑桥大学 Yang 等人 [1] 通过观察微型蝙蝠的回音定位,从而发 现其和优化目标功能产生的联系,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独立算法。与其他智能算法相比 [2-3] ,蝙蝠算法在不 同函数中表现出独特的全局优化能力[4-5] 。在蝙蝠算法中,蝙蝠属于非常重要的部分,其运行在问题求解空间里,形成了从无序转变到有序的整个过程,最终得到一个解。采用蝙蝠算法时 [6-8] ,所有优化问题的 解全部位于搜索位置里,即蝙蝠所在的区域。而且蝙蝠拥有一个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适应值,其借助自身 的声音大小、脉冲频率、脉冲速率进行调整,从而在解空间里找到最好的区域,完成搜索工作。 为了提高性能,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案,尝试了许多方法和策略,使得蝙蝠算法产生了许多优良的变体。Khan 等人 [9] 通过向蝙蝠算法引入模糊逻辑, 提出了一种变种,称其为模糊的蝙蝠算法。Yang [10] 扩展蝙蝠算法来应对多目标优化,通过解决一些工程 设计标准证明了它的有效性。Komarasamy 等人[11] 为 高效集群提出了把K 均值和蝙蝠算法结合的方法。 Lin 等人 [12] 提出用混乱的蝙蝠算法通过运用莱维飞行和混乱映射进行参数估计动态生物系统。Naka -mura 等人 [13] 为了解决分类和特征选择问题研究出 万方数据

6.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1

6、《蝙蝠和雷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教学重点: 1、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 2、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用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你准备好了吗?(生齐声回答) 二、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请同学们自由通读一遍课文,说说本篇课文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板书课题:蝙蝠和雷达 三、介绍试验,解释疑问。

师过渡: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发明了雷达。那么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获得启示的呢?蝙蝠和雷达有什么样的关系?为弄清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下表找读课文。 1、小组交流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小组内进行交流合作,完成表格上的内容。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示: 2、动画演示,展示结果 交流预设一: (1)第一次试验是如何做的?结果怎样?证明了什么?(动画演示。)再读相关内容。 (2)第二次、第三次科学家是怎样做试验的?(动画演示)再读相关内容。 (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了什么? 生: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 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句话。 交流预设二:

师过渡:从上述实验,你觉得科学家得出结论容易吗?后文的哪一句还能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1)指名回答。你的回答很精彩。齐读。(出示幻灯片) (2)师过渡: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靠的是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嘴和耳朵之间到底是怎么配合起来探路的呢? 生: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回答的真准确,这个答案就在第七自然段。齐读本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第7自然段的内容,画出蝙蝠夜间飞行的示意图,哪个小组派个代表到黑板上给我们展示出来?(抽生画图,学生纠正) 生:画图,其中一生上黑板画。 (生画好图后幻灯出示图) 师:请学生指图口述蝙蝠夜间飞行是怎样探路的。 师:科学家从蝙蝠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那么,蝙蝠和雷达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3)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根据第八自然短的内容画出雷达工作原理图,请一个组的同学朗读第八自然段,其他同学画图。 (生画好图后幻灯出示图) (4)结合你们自己画的蝙蝠夜间飞行原理图和雷达工作原理图,找到蝙蝠夜探路和雷达工作的联系,并完成填空。(出示幻灯片)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都非常聪明。在我们的生活中,科学家还从那些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请知道的同学积极发言。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设计学生阅读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突出:“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训练重点,第二,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拓展,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14个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两级分化,大部分同学基础比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喜欢发言。但是有部分同学反应灵活想象力丰富。授课要极具吸引力,分别照顾到两级各层面的学生。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等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知道蝙蝠飞行本领高。 教学重点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等词语。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蝙蝠飞行本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解读课题 出示蝙蝠图片,问:“这是什么?”(学生介绍搜集的蝙蝠资料)出示雷达图片,问:“这是什么?”(学生介绍搜集的雷达资料)。蝙蝠是一种动物,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习字词,难理解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习个别字词。 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 3、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段 (二)出示过渡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

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说课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何寨中心小学侯海燕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以图为媒,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飞机夜间航行,即将碰到障碍物)同学们请看,一架飞机正在夜间航行,突然前方出现了障碍物,这多危险啊! 可是不要担心,科学家从善于夜间飞行的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飞机装上雷达夜间就能安全的飞行了。 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生词,学生认读。

三、填表助学,自主阅读 1.(出示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找出含有关联词的句子,想想说明了什么?文中提出了什么疑问?(出示第二句话)请读出疑问的语气。 2.同学们想知道问题的答案吗?请默读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如何填写表格,同时勾画出相关的句子。(出示表格) 3.交流:读完之后,同桌互相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 4.抽学生回答,读出相关的句子(同时出示)。 5.三次试验证明什么?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自然段。(同时出示) 6.小结: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雷达与蝙蝠有什么联系?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些问题。 四、合作阅读,突破重难点 1.自由读第七、八自然段,边读变勾画出相关句子。 2.谁知道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来读出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然后抽学生上台粘贴出来。 3.那雷达又是如何工作的呢?一起来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读完之后,多媒体展示)然后抽学生上台粘贴出来。 4.雷达与蝙蝠究竟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看图,填空想一想。(课件出示填空) 5.谁能填一填?抽学生回答。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几句话。 6.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和雷达的联系了: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发明了雷达。 7.飞机装上了雷达,夜间飞行就安全了。(课件展示) 五、小结全文,延伸拓展 1.科学家从动物身上获得启示,还做了许多发明,你能把这些用线联系起来吗?(课件出示,让学生连线) 2.同学们,科学家就是在大自然的现象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不断进行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蝙蝠和雷达生字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蝙蝠和雷达生字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蝙蝠和雷达》生字 1【蝙】 读音:biān 巧记:把“虫”子挤“扁”。 字义:[蝙蝠]哺乳动物,头和身体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夜间在空中飞,捕食蚊、蛾等 组词:蝙蝠 造字:形声法 造句:一只蝙蝠在夜空中飞行。 笔顺:左窄右宽。“”内部的两竖左短右长。 字歌:虫来蝙蝠飞可用丝线编行骗露马脚为人莫心偏2【蝠】 读音:fú 巧记:“一”“口”“田”里闹“虫”灾。 字义:[蝙蝠]哺乳动物,头和身体像老鼠,前后肢都有薄膜和身体连着,夜间在空中飞,捕食蚊、蛾等 组词:蝙蝠 造字:形声法 造句:蝙蝠的视力很弱。

笔顺:右部上横短,“口”小,“田”扁宽。 页 1 第 字歌:虫到是蝙蝠示到是享福宝盖来是富巾来挂条幅3【捕】 读音:bǔ 巧记:拍手(扌)迎诗圣(杜“甫”)。 字义:捉,逮 组词:追捕捕捉捕获捕食捕猎捕捞捕杀捕房 造字:形声法 造句:公安人员正在全力追捕犯罪嫌疑人。 笔顺:左窄右宽。右部竖起笔稍高于左部。 字歌:张口待哺乳开车需辅助伸手捕害虫重金开店铺(pù) 4【蛾】 读音:é 巧记:“我”家养了一条“虫”,夜间到处飞。 字义:昆虫,略像蝴蝶。静止时,翅左右平放 组词:蛾子飞蛾菜蛾枯叶蛾 造字:形声法 造句:蛾子是害虫,我们要消灭它们。 笔顺:左窄右宽。“我”竖钩挺拔流畅,斜钩伸展。 字歌:有虫成飞蛾鸟来是天鹅山高真巍峨月宫住嫦娥

页 2 第 5【蚊】 读音:wén 巧记:有“文”化的小昆“虫”。 字义:昆虫,幼虫叫孑孓,生活在水里。成虫身体细长,雄的吸植物汁液,雌的吸人畜的血 组词:蚊子蚊虫蚊蝇蚊香蚊帐 造字:形声法 造句:夏日里蚊子特别多。 笔顺:“虫”形体短,“口”上宽下窄;“文”撇捺伸展。字歌:祭祖拜土坟丝线织花纹汶川大地震叮咬是虫蚊6【避】 读音:bì 巧记:既然璧玉已失!(辟),不如一走(辶)了之。 字义:①躲,设法躲开②防止 组词:①避雨避让避风港避而不谈②避免 造字:形声法 造句:雷雨天不要到大树下避雨。 笔顺:“辟”写时稍窄;“辶”捺要长而平,托住“辟”。字歌:美玉和氏璧接过伸手臂取土砌墙壁急走忙躲页3 第 避

改进蝙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

第26卷第4期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Vol.26,No.4 2013年12月BASICSCIENCESJOURNALOFTEXTILEUNIVERSITIESDec.,2013 文章编号:1006‐8341(2013)04‐0537‐06 收稿日期:2013‐05‐22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2KRM58);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JK0744,11JK0188);西安工程 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chx131115) 通讯作者:贺兴时(1960‐),男,陕西省富平县人,西安工程大学教授.E‐mail:xingshi_he@163.com改进蝙蝠算法在多目标优化中的应用 丁文静1,贺兴时1,杨新社1,2,盛孟龙1 (1.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2.密德萨斯大学科学与技术学院,英国伦敦) 摘要:在模拟退火的高斯扰动蝙蝠优化算法(SAGBA)的基础上,结合解决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算法技术,探讨了2种改进的多目标蝙蝠算法———基于动态加权的SAGBA算法(DWASAGBA)和基于向量估计的SAGBA算法(VESAGBA),并对算法进行了仿真实验.结果表明,SAGBA算法所得到的解集分布均匀,能够得到测试函数较为准确的Pareto曲线. 关键词:高斯扰动蝙蝠优化算法;多目标优化;动态加权;向量估计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大多数工程和科学问题都是多目标优化问题,由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目标值不止一个,需要依据多个准则来判别该方案的优劣,实际中这些准则大多数存在彼此冲突.因此,与单目标优化问题不同,多目标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多个目标达到最优是对所有准则折中的结果,所得到的最优解决方案甚至可能出现 无穷多的Pareto解[1]. 目前常使用的多目标优化算法有MOGA[2],NSGA2[3],SPEA[4]以及PAES[5]等,这些算法均是基于Pareto支配关系进行个体解之间的比较与选择的,能够使种群逐渐收敛到一个不被任 何其他解支配的Pareto非劣最优解集[6].将进化算法应用到多目标优化问题中已成为当前研究的前沿和 热点,然而研究成果还较少.本文在SAGBA算法的基础上,探讨了DWASAGBA和VESAGBA两种改进的多目标蝙蝠算法,并得到了较为准确的仿真结果. 1 多目标优化问题 定义1 多目标优化问题[1] (MOP)如下:ymin=f(x)=[f1(x),f2(x),…,fM(x)].gi(x)≤0,i=1,2,…,p,hi(x)=0,i=1,2,…, q. (1)其中 x=(x1,x2,…,xN)∈D为决策向量;y=(f1,f2,…,fM)∈Y表示目标向量; D为决策向量形成的决策空间;Y表示目标向量形成的目标空间. 目前各种进化算法在多目标优化问题上的研究已成功地应用到了许多工业领域[7‐8].对于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一般的思路是先通过各种进化算法找到非支配解集,并使其扩散到整个Pareto前沿.然而,当有多个目标(即高维目标)时,这些进化算法的搜索效果均大大降低.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这是一篇讲科学知识的课文,介绍了仿生学的应用——人们从蝙蝠身上受到启发,使飞机能安全地夜航。 文章一开头描述了飞机夜航的情景,通过设问点出了文章的中心,接着具体地介绍了科学家反复三次试验。发现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然后讲科学家终于揭示出蝙蝠夜间靠嘴和耳朵探路的道理。最后介绍了雷达导航的原理,圆满地回答了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教养目标: (1)理解课文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和爱科学的兴趣,养成为科技事业而勤奋学习的自学性。 3、发展目标: 知道人类有很多发明创造是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三、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雷达与蝙蝠之间的联系。 2、抓住重点词句,弄懂科学家是怎样发现蝙蝠飞行的奥秘的。

五、教学媒体 1、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 2、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蝙蝠探路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的。 生2:我知道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才发现了蝙蝠探路的秘密。 生3:《蝙蝠和雷达》是一篇说明文。 师:你是从体裁方面说的,这确实是一篇说明文(板书:说明文),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说明文? 生1:《太阳》 生2:《赵州桥》 生3:《自然之道》 生4:《月球之谜》 师:学了这么多说明文,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 生1:它的语言很准确。 师:说明文在语言上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见这位同学知识很广泛,你还知道它的哪些特点?(板书:语言) 生2:在《太阳》一文作者运用了数字说明。 生3:还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谈到的都是说明方法,的确每篇说明文必须要用一定的方法来说明,那么《蝙蝠和雷达》要说明什么呀?(板书:方法)

蝙蝠和雷达(公开课)

蝙蝠和雷达(公开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科普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逻辑性强的科普知识短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第二部分: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会激发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 4、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通过动画、图表、关系示意图等直观表示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蝙蝠飞

齐读) 3、老师:读得又快又准,真棒!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学生:8个 第二课时: 课堂设计: 一:过渡引入: 1、师:同学们,喜不喜欢玩游戏呢?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来玩玩游戏。 (分别找出三个学生,第一个把双手放在身后,第二个掩住耳朵,第三个闭目前进) 2、汇报:大家看了什么现象? 3、采访:在游戏过程中你感觉如何。 师:对,我们人类除外行动靠的是我们的眼睛,可有一种动物,他活动不是靠眼睛,他还与雷达有关呢。它是?(蝙蝠) 4、我们已经学习了生词,这节课我们走进课文去。 5、齐读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二、品读课文,揭示秘密。 认识蝙蝠,了解超声波 那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师出示蝙蝠的图片(生汇报) 老师:那课文是怎么样描写蝙蝠的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看看自己对蝙蝠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夜里···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

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变异蝙蝠算法_盛孟龙

收稿日期:2013-11-25修回日期:2014-03-03网络出版时间:2014-07-28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基金项目(2012KRM58);陕西省教育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JK0744) 作者简介:盛孟龙(1987-),男,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智能算法、元启发式算法;贺兴时,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的理 论与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网络出版地址:http ://www.cnki.net /kcms /detail /61.1450.TP.20140728.1222.013.html 一种改进的自适应变异蝙蝠算法 盛孟龙,贺兴时,王慧敏 (西安工程大学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48) 摘 要:针对蝙蝠算法在解决高维复杂问题时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和精确度不高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蝙蝠算 法。在原算法的基础上, 引入一种交叉变换的方式更新蝙蝠群体的位置,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蝙蝠算法的遍历性,另外还可以减小蝙蝠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模拟蝙蝠发声的音量变化,采用自适应的变换的方式改进蝙蝠算法最优解的选择模式,达到提高算法的精度和收敛速度的目的。最后通过标准的测试函数对改进后的算法进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较为有效。 关键词:蝙蝠算法;交叉变换;Beat 分布;自适应变异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9X (2014)10-0131-04 doi :10.3969/j.issn.1673-629X.2014.10.031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Adaptive Mutation Bat SHENG Meng-long ,HE Xing-shi ,WANG Hui-min (College of Science ,Xi ’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Xi ’an 710048,China )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problem which is easy to fall into local optimal solution and the accuracy is not high in solving high-dimensional complex problems for bat algorithm ,propose an improved algorithm of bat in this paper.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algorithm ,introduce a cross transform to update the location of the bat population , one hand is to enhance the traverses of bat algorithm ,on the other hand can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 falling into local optimal solution.Analog bat sound volume changes ,using an way of adaptive transform to im-prove the selection mode of bat algorithm optimal solution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improving the accuracy and convergence rate.Final-ly ,the standard test function is used to conduct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improved algorith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al-gorithm is more effective. Key words :bat algorithm ;cross-conversion ;Beat distribution ;adaptive mutation 0引言 蝙蝠算法是Yang Xinshe 在2010年提出的[1],灵感是来源于自然界的蝙蝠觅食的过程。和粒子群优化算法一样,蝙蝠算法也是基于群体的随机搜索机制,区别在于蝙蝠算法的随机性更强,因此蝙蝠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鲁棒性好的优点[2]。由于蝙蝠算法具有的概念简单、易于实现、结构简洁等优势,使该算法在多个学科和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3-7]。为了进一步提高蝙蝠算法的精度,文中将对蝙蝠算法做进一步研究,引入一种自适应和交叉变换的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算法的精度,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群体多样性。实验结果表明效果很好。 1 蝙蝠的行为及蝙蝠算法 1.1 蝙蝠的速度和位置更新 蝙蝠是靠一种声呐来探测猎物,躲避障碍物的。 利用回声定位的声学原理,蝙蝠通过调整发声的频率来判断猎物的大小,根据回声的变化探测目标物的距离、方向、移动速度、大小等,从而使蝙蝠能准确无误地进行飞行和扑食[8-9]。根据蝙蝠的这种生活习性,与目标优化问题相关联,2010年由Yang Xinshe 提出了这种蝙蝠算法。算法给出了由n 只蝙蝠组成的群体在飞行过程中更新速度、位置、响度及脉冲速率的数学表述形式: f i =f min +(f max -f min )β (1) 第24卷第10期2014年10月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COMPUTER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Vol.24No.10Oct.2014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方法与过程目标:通过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知道蝙蝠夜间飞行时不会碰到障碍物的原因。 3、明白蝙蝠和雷达在夜间探路的原理。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图片。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在黑板上板书“蝙蝠”“雷达”两个词语,多媒体出示蝙蝠的图片,说说自己对蝙蝠的了解。多媒体出示飞机在空中飞行的图片,说说飞机在夜空中是怎样飞行的。飞机(雷达)和蝙蝠有什么关系呢?在题目上加上“和”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画出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想:这篇课文主要说了什么? 2、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一定要说得很好,能能基本说出来就可以了。 三、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分段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四、学习前三个自然段 (一)默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出过渡句 (二)出示过渡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以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齐读。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设问)读了这个句子,你心中产生了什么疑问? 过渡:要想揭开其中的奥秘,我们要先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三)重点学习第三自然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讲意意思。 3、对于蝙蝠在夜间飞行,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它?为什么?

蝙蝠和雷达(公开课)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材分析】 《蝙蝠和雷达》一文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一篇科普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逻辑性强的科普知识短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第二部分:科学家通过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会激发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视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激发学生学习科普文的兴趣。 4、理解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教学重点】 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间是怎样飞行的;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教学难点】 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通过动画、图表、关系示意图等直观表示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蝙蝠飞

行的秘密以及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设下悬念,导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在上课前,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都坐过飞机吗?(坐过)那有没有试过晚上坐飞机呢?(有)那你们知道,漆黑的夜晚,飞机怎么能够安全飞行呢?(飞机装上了雷达)哦!是这样吗?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板书题目,齐读题目,)纠正蝙蝠的正确读音。 2、老师:你们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呢? 生:蝙蝠和雷达是什么东西? 老师:还有呢? 生:雷达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而发明的? 老师:哦,那就是蝙蝠和雷达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看来同学们都对这篇的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下面我们打开课本42页,我们马上开始学习这一篇有趣的科普文。 二、进入新课,初读课文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生字字音读准确,遇到生字组成的新词多读几遍,并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标出自然段。)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生字会读了吗?(学生带读、开小火车、全班齐读。) 那老师把拼音去掉,你们还认识这些字吗?(学生带读、开小火车、全班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蝙蝠和雷达》同步练习A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2019-2020学年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蝙蝠和雷达》同 步练习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运用 (共22题;共101分) 1. (5分)读课文《蝙蝠和雷达》,根据蝙蝠探路的原理图,请你说说雷达探路的原理。 雷达:________发出________到________发出________回到________ 2. (4分)给下列多音字组词语 尽jǐn________jìn________ 难nán________nàn________ 3. (2分)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即________使jì jí系________着jì xì 4. (1分)写出与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________ 5. (4分)选择恰当的词语搭配起来 气候________ A. 气温 结构________ B. 黄河 治理________ C. 温暖

气温________ D. 松散 6. (8分)比一比,再组词 秧________ 壤________ 殃________ 嚷________ 隐________ 殖________ 稳________ 值________ 7. (4分)看拼音,写词语。 bǔ jiùbǔ zhuōfēi émǐn ru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4分)我能给划线的字换上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________ ②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蝙蝠也能灵巧地避开。________ ③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________ ④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________ 9. (4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________,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________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________,解决了飞机在夜间________的问题。 10. (2分)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 蝙蝠________怎么飞,________没见过它和什么东西相撞。 11. (5分)小实验。 实验材料:生鸡蛋、玻璃杯、水、小棒、食盐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课题名称 第十一课《蝙蝠和雷达》 二.教材依据 《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11课。 三.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就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主要从三大环环相扣的环节(提出问题——实验证明——模仿创造)来有理有据地说明蝙蝠和雷达之间的科学联系,以及人们是如何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明白事物之间有着普遍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2.设计理念 在全程教学中贯穿各种形式的朗读,从读正确读流利到有感情朗读,从全班读个别读到轻声读自由读,在形成坡度的朗读中由浅入深的理解课文,把握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让他们去发现问题,去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交流、自主表达等形式来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尊重学生意愿的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在感悟蝙蝠探路原理以及与飞机夜航的必然联系中,明白这是大自然给于人类的启发,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科学的欲望,引发阅读有关科学知识的课外书籍的驱动

力。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读、想、议、说、练,突出学生自主能力、独立思维方式和实践能力是主题。 3.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学科——仿生学。 4.学情分析 学生对仿生学缺少了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老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课文后的“资料袋”既是一个引子,也为学生制作卡片提供了范例,要渗透到教学中去。 四.教学目标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公开课)

11《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秘密,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设计理念】 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说过:“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学生语文能力的养成,是学生在自身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悟”和“练”出来的。阅读活动中的“读”并不是浮于表面的泛泛而读,读中要有思,读中要有悟,读中要有问,读中要有比较,读中要有发现……以“读”为经,以“练”为纬,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善于提问、乐于探究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感悟和体验三次科学试验的过程。弄清蝙蝠探路和飞机夜间安全飞行的联系。【教学难点】理解蝙蝠夜间探路和雷达工作的原理。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有关仿生学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收集蝙蝠和雷达的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的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这是一架飞机在夜航。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 得到了启示。 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 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 地避开。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 西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 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 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试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 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 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 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 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 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 间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第7~8自然段):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 机装上雷达。 【教材简说】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 行的问题。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 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 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第二 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 来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 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课后的“资料袋”简要介绍了近代新兴的 学科──仿生学。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 野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仿生学的课外资料,制作资料卡片: 有条件,教师可以准备有关仿生学的图片或制作相关课件,在课中或课尾适当穿插,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课文后 的“资料袋”既是一个引子,也为学生制作资料卡片提供了范例, 要渗透到教学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