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

心理--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
心理--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

案例八。精神病

一.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1精神状态:内感性不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障碍/情绪低落/意志行为改变/个性稳定性发生改变2生理功能改变:头痛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社会交往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分类整理认知症状。

答1感觉障碍: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评论性幻听/功能性幻听。3思维障碍:强制性思维/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4自知力丧失三.分类整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

答:1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易激惹2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强迫动作/强迫意向。四.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依据:1。具有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2自知力障碍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4病程持续时间为半年5能够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

五.鉴别诊断:

答:1.与强迫症相鉴别:本案例虽然伴有强迫症状,但非主导症状,且没有求医动机,无自知力,因此可以排除强迫症。2与抑郁症相鉴别:本案例虽有情绪低落,但无其它典型的抑郁表现,而是以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本案例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表现,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一致,无幻觉和精神衰退,因此可以排除偏执性精神病。六.选择量表:

答:应该选择MMPI、SCL-90、SDS量表进行检查。

七.咨询师还应该了解哪些资料?

答:1求助者的出生情况2家族史3疾病史4既往心理咨询史5既往心里测验情况6朋友、同事反映的情况7是否存在未暴露的症状,如被害妄想等。

八.处理方式:

答:1本案例具有典型的精神病症状,属于精神病性障碍,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2本案例的处理原则是:转入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案例七:强迫症

一.个人成长资料:

答:1童年生活经历: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亲训斥/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感情融洽/父母管教严厉,做事追求完美。2青少年期情况: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耍、

做游戏/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

没有要好的朋友/学习、就业很顺利。

二.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情绪急躁,爱发脾气。2生理功能改变:睡

眠障碍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

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三.主要症状

答: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意向、回避

行为、焦虑、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

忆力减退。

四.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

性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或神经官能症、强迫

性神经症。

诊断依据:1强迫症状2内容充分泛化3有

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病三原

则排除重性精神病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5社

会功能已经受损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五.病因分析:

答:1社会原因:童年因吃东西未洗手遭到

母亲训斥/家庭教养严厉/大学时因同学患肝

炎而担心被传染/自幼卫生习惯对心理障碍

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2心理与行为方面的

认知原因:(1)错误观念:童年和青少年期的

经历导致其形成了不干净就会染上疾病的观

念(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害怕被

传染上肝炎,性格内向,凡是追求完美。

六.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答:对该求助者进行临床量化评定时,可按

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1病程:1

年以上评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

不了,须借助别人才能摆脱,评为2分;3

社会功能,工作效率显著下降,回避社交场

合,评为2分。总分为7分,精神痛苦程度

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的诊断

成立。

七.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的原则:

答:1与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2正确判

定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目标的关系。该求助

者希望能改变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的毛病,

改善睡眠状况,能正常与人交往,这与通过

咨询改变求助者错误认知、行为和情绪的目

标是密切相关的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

快乐、满足作为咨询目标。4向求助者说明,

咨询中发现更深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

做出调整,重新确立新的目标。

八.如何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

质。2消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

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求助者自身的能力

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提供的条件看,确定

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变求助者错误

的评价、行为和情绪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

的。5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

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

6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

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

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

求助者为主;当咨询是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

标时,应中止咨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目标

中,改变行为、认知、情绪是具体的目标,

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

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案例六。社交恐怖症

一.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自控能力差、易激惹2生理功能改变:无躯

体异常感觉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

差错/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主要症状:

答:恐惧.焦虑.易激惹、回避行为、注意力不

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

三.需了解的资料:

答:1该求助者的家族史2疾病史3既往心

理咨询史4既往心里测验情况5家庭成员关

系6娱乐活动7价值观、理想和信念8出生

情况。

四.诊断和诊断依据

答:本案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

神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

诊断依据:1恐怖或恐惧症状2内容充分泛

化3有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

病三原则排除重性精神病4病程持续时间较

长5社会功能已经受损6精神负担重,内心

痛苦。

五.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答: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在青春期生理上

处于发育阶段由于认识水平低,所以形成的

心理问题容易泛化而成心理障碍。2社会原

因:(1)童年受母亲训斥,中学上生理卫生课

时回忆童年经历感到下流、羞耻。(2)害怕与

人交往,故人际交往少(3)家庭教养严厉(4)由

于在成长过程中受上述生活事件的影响和错

误认知,以至于不敢与异性交往,逐渐发展

1

到不敢与人交往(5)道德观念因素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3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认知原因:(1)错误观念:认为童年期的经历是下流、无耻的,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2)对现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害怕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3)持久的负性情绪记忆:童年事件一直困扰着自己,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六.拟定的咨询目标

答:1改变该求助者认为童年期的经历是下流、无耻的,以及暗恋男老师,觉得自己不纯洁的错误观念2改变该求助者认为他人从自己的目光中看出自己不纯洁、看出自己很坏的错误评价。3改变该求助者与人接触就紧张、害怕的行为4改变该求助者成长过程中的负性情绪5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6在达到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七.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质2消除或减轻该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该求助者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的条件看,拟定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变该求助者错误的观念、评价、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可操作的。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6本案例拟定的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求助者为主;当咨询师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标时应中止咨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八.咨询效果评估的时间和方法。

答:1评估的时间:在开始1次或几次后进行评估/在咨询结束前进行评估/在咨询后追踪复查时评估。2方法:(1)对照咨询前后心里测验的结果进行评估(2)根据该求助者自我报告进行评估(3)根据该求助者家人、同事、朋友的报告进行评估(4)根据该求职者社会生活适应状况的改变程度进行评估(5)根据咨询师对该求助者各方面的观察进行评估。

案例五。神经衰弱

一.整理资料。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自控能力差、易激惹2生理功能改变:即躯

体异常感觉:头痛、头晕疲劳、全身酸痛3

社会功能状况:学习效率降低/社会交往很

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主要症状:

答:精神易兴奋、易疲劳、烦恼、易激惹、

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回

避行为、睡眠障碍、头部不适感、消化功能

减退。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答:本案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

碍、神经症性障碍、神经衰弱。

鉴别诊断:1与精神分裂症鉴别:精神分裂

症早期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常常伴有思维

障碍和人格改变,如孤僻、淡漠、行为怪异、

幻觉、妄想等,无自知力和求医愿望,本案

例无此典型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抑郁

症相鉴别:抑郁症虽有神经衰弱的症状,但

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兴趣减退,

有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本案例无此典型症

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症相鉴

别:焦虑症的焦虑为原发症状,本案例的焦

虑为继发症状,且以精神易兴奋、易疲劳为

特征,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四.答:对该案例应该选择EPQ、SCL90、

SDS、SAS等量表进行检查。

五.如何量化其临床表现?

答:对该求助者的临床表现进行量化评定时,

可按照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1病

程:1年以上评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

己摆脱不了,须借助别人才能摆脱,评为2

分;3社会功能:学习效率显著下降,回避

社交场合,评为2分。总分为7分,精神痛

苦程度和社会功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

的诊断成立。

六.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咨询目标?

答:本案例的咨询目标主要有1改变该求助

者认为那位同学总跟自己过不去的错误评价

2改变该求助者烦恼、易激惹的情绪3改变

该求助者精神紧张的情绪4改变该求助者的

社会交往情况5改变该求助者的睡眠状况6

在达上述具体目标的基础上,最终达到促进

该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八.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在本案例中对确定的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可进行如下评价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

于心理学性质2消除或减轻该求助者的痛

苦,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是积极的3从该求助

者自身能力和经济条件以及咨询师所能提供

的条件看,拟定的咨询目标都是可行的4改

变该求助者错误的观念、评价、行为和情绪

是具体的、可操作的。5本案例拟定的咨询

目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来

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6本案例拟定的

咨询目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

咨询师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当双方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求助者为主;

当咨询师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目标时应中止咨

询或转介7在拟定的咨询目标中,改变认知、

行为和情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该求助者心

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

符合多层次统一的要求。

案例四。精神病(精神分裂症)

一.主要症状:

答: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幻听、被害妄

想、恐惧、情绪低落、焦虑、烦躁、入睡困

难等。

二.怎样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

答: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如下:1分

析该求助者是否经历过较强烈的现实性的刺

激2分析该求助者的自知力,是否有求治的

愿望,内心冲突是否具有道德性质或现实意

义3分析该求助者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

各方面是否受到影响4分析该求助者的问题

是否有器质性的病变作基础5综合以上分析

排查,诊断为精神病、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答: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精神病(精神分

裂症)。

诊断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

助者的知情意已经不统一,主观和客观不一

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没有自知力,没有主

动求医的行为,逻辑思维已经混乱,有幻听、

被害妄想等典型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考

虑诊断为精神病。2由于其初始反映强烈,

幻听、被害妄想等症状持续时间长达半年,

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

不能上学,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

回避出现,说明问题非常严重,可以诊断为

精神病。3根据该求助者为青年女性,首次

发病,主要症状为逻辑思维混乱,有幻听、

被害妄想等,可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四.鉴别诊断

答:1与抑郁症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表现

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等症状,但这些症状

2

是在“别人看见自己洗澡”后产生的,是伴随的而不是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2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和情境感到恐惧,恐惧的对象和情景是现实的或想象的,但是都是真实的,且恐惧性神经症的患者有自知力,又主动求治的愿望。而本案例中求助者虽感到恐惧,但恐惧的内容并不是审视崔载的。且其没有自知力,也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经症。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但与其精神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而是精神症状的伴发症状,而且其没有自知力,也没有主动求医的愿望,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五.怎样对该求助者进行病因分析?

答:该求助者出现精神问题的原因可能是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女性,19岁,正处在青春期,有性的意识和性的冲动,但没有得到满足。2社会原因: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谈恋爱失败,半年前自己洗澡的实践使该求助者出现精神问题的诱因/家庭教育的原因,家教严格/性格内向,与人交流较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1)存在明显感知觉障碍:听见别人说自己不要脸是幻听。认为自己洗澡别人能看见,别人说自己不要脸(事实上在楼下不可能看见该求助者洗澡)这是被害妄想(2)情绪方面的原因,对别人说法的恐惧和焦虑等负性情绪的困扰不能自己解决/有回避行为,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3)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心胸狭小,偏执,对家长、老师、同学的解释持否定态度。六.选用的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答: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测定其病理人格和程度2可选用SAS测验,用来测定其焦虑状态和程度3可选用SDS测验,用来测定其抑郁状态和程度。

七.怎样进行转介

答:1咨询师如发现自己与求助者不匹配时,应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明智地转介。2首先征求求助者的意见,向其说明转介的原因和理由。3向求助者介绍新咨询师的有关情况。4向新咨询师介绍求助者的

情况。5一般不干预新咨询师的活动6不能

在求助者面前对新咨询师的方法、为人等进

行评论、更不能指责。

八.咨询对象应具有的特征

答:1具有一定的智力基础。2咨询内容合适。

3人格基本健全。4动机合理。5有交流能力。

6、对咨询有一定信任度。

案例三疑病性神经症

一.主要症状:答:心理方面:痛苦、焦虑、

恐惧、情绪低落、意向下降。躯体方面:右

腹部不适,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全身乏力,

头、胸、肩等部位疼痛不适。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疑病性神经症。

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

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一致,对自己的

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

逻辑思维的混乱,无幻觉、妄想等典型精神

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由于其

初始反映强烈,持续时间长达两年,内容充

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严重影

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根据许

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者在严

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的得分大于6分,

可以诊断为神经症。3该求助者的症状主要

是高度敏感、偏执,在多家医院均不能确诊

的情况下,仍确认自己患了肝癌,由反反复

复就医的行为,有持久的内心痛苦不能自己

解决。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疑病性神经症。

三.鉴别诊断

答: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

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

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

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

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

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焦虑症相鉴别:根

据CCMD-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

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

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

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

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

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症状,

但与其疑病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主要的,

而是疑病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焦

虑性神经症。3与恐惧性神经症相鉴别:恐

惧性神经症的特点是对不应感到恐惧的对象

和情境感到恐惧。该求助者对肝癌有恐惧症

状,是对疾病的一种正常情感体验,且恐惧

不是其主要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恐惧性神

经症。4与肝癌相鉴别:该求助者虽然自述

右腹部不适,但经北京各大医院的诊断,均

未作出明确的诊断,由此推断肝癌的诊断不

成立,因此可以排除肝癌。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物原因:男性,45岁。2社会原因:

(1)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两年前属下死于肝

癌这是求助者出现心理问题的诱因(2)家庭教

育的原因:父母非常看重他的身体健康状态,

该求助者受父母影响,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很

关心(3)该求助者是一定地位的领导,与人交

流较少(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

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

五: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

答: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了解其病理人

格特征,也可以作为鉴别精神病的依据2可

选用EPQ测验——人格特征3可选用SCL

—90测验——在躯体方面的自我评价以及程

度4可选用SAS测验——焦虑情绪及程度5

可选SDS测验——抑郁情绪及程度。

六.摄入性谈话的切入点

答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入

了解相关资料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点

深入了解相关资料3据心里测验结果初步分

析中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4据上级

咨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七.阻抗产生的原因

答:阻抗本质上饰求助这对于心理咨询过程

中自我暴露和自我变化的抵抗。阻抗产生的

原因是: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旧行为

的结束和新行为的开始都将是求助者产生痛

苦,进而产生防御和抵抗,形成阻抗。2阻

抗来自于功能性的失调,阻抗产生源于失调

的行为弥补了某些心理需要的空白,求助者

从中受益,也来自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

为掩盖更深层次的心理矛盾与冲突。3阻抗

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其一,

求助者只具有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意见

的动机。其二,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

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其三,求

助者并不具有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八.选择咨询方法的一般原则

答:1不同的问题应选择不同的方法。2不同

的截断可选择不同的方法。3根据不同对象

选择不同的方法。4不同的专长和经验会影

响方法的选择。

案例二严重心理问题

3

一.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

答: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制力,有无主动求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2根据求助者表现出的症状,内心痛苦的程度,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情况,有无泛化和回避以及病程,判断是否属于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样心理问题。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4最终作出诊断。

二.诊断依据

答: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根据求助者紧张、害怕、注意力不集中等心理问题持续时间较长,为4个月已经出现泛化及回避,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3心理测验的结果支持本诊断4最终诊断:严重心理问题。

三.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答:1生物原因:求助者为女性,18岁,12岁来月经,已经进入青春期。2社会原因:家庭经济情况较差,自幼目睹家庭经济拮据,使其下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加重的生活状况,把本应由父母承担的责任加在自己稚嫩的肩膀上。家庭内部人际关系紧张,奶奶与妈妈总是吵架。很少和别的同学来往,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注,未得到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即使考试成绩好,也是别人没考好,不是真正学好了。自己紧张害怕将来考不上大学,无颜面对父老乡亲(2)情绪方面的原因:,受紧张、害怕情绪的困扰无法自行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面对高考前的焦虑,不知所措(4)求助者从小性格很内向,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四.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

答:根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围绕已形成的初步印象,对其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1选择直接与临床表现有关的量表,将问题的严重程度量化2选择与临床表现有密切关系的量表3选择进行病因项探索的量表4选择为排除其他诊断而使用的量表。五.还应收集求助者哪方面的资料?

答:1婚恋情况2以往解决问题的模式3对未来的希望4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

况5生活状况6社会交往情况7娱乐活动8

个人内心世界的重要特点

六.摄入性谈话提问的注意事项

答:1避免“为什么……”的问题,因为这

类问题有强烈的暗示性2避免多重选择性问

题,因为这类问题是封闭型的,影响咨询师

获得信息3避免多重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

往使求助者不知所措4避免修饰性反问,因

为这类问题不需要也无从回答5避免责备性

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往往使求助者产生防卫

心理6避免解释性问题,因为这类问题可能

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

七.怎样商定咨询目标?

答:1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目标的内容及

制定的原则2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

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

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接受的及多层

次统一的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目标时双

方商定的,不能有咨询师或求助者单方制定

4当求助者和咨询师的意见不一致时,以求

助者的意见为主5咨询师应对咨询目标进行

整合6最终制定的咨询目标以文字或口头形

式固定下来7咨询目标制定后,经双方认可,

可以进行修改。

八.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答:面质技术是咨询师指出求助者身上存在

的矛盾,促进求助者思考的一种技术。在本

案例中应用面质技术的目的在于1促进该求

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等深入地了

解2激励该求助者解除方位、掩饰心理,面

对现实,并由此产生富有建设性的活动3促

进该求助者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言语与行

动的统一4促进该求助者明确自己的资源,

并善加利用5给该求助者树立学习、模仿面

质的榜样,将来有能力对他人或自己做面质。

案例一抑郁性神经症

一.主要症状

答: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焦虑、

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失眠等。

二.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抑郁性神经症。

依据:1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该求助者

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一致,对自己的

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

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

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由于其初始反应强烈,持续时间长达3年,

内容充分泛化,心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已

严重影响了社会功能,有泛化、回避出现,

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评分标准,该求助

者在严重程度、有无泛化、及病程的得分大

于7分,可以诊断为神经症。3该求助者的

症状主要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向下降、

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倾向、失

眠等,根据这些症状诊断为抑郁性神经症。

三.鉴别诊断

答: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的三

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统一,主观和客观

一致,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

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

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

此可以排除精神病。2与抑郁症相鉴别:该

求助者虽然表现出情绪低落、兴趣下降、意

向下降、焦虑、自我评价低、绝望、有自杀

倾向、失眠等症状,但在病程上已持续3年

以上时间,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与焦虑症

相鉴别:根据CCMD-2的标准。焦虑症是“以

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

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

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

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

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

症状,但与其抑郁症状相比,焦虑症状不是

主要的,而是抑郁症状的伴发症状,因此可

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四.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答:1生物原因:本案例中未有明显的生物

原因2社会原因:(1)家庭教育的原因,出生

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家庭教育严格,父母

非常看重他的学习成绩(2)负性生活事件的影

响,上大学后成绩下降,成绩排在班里的后

几名(3)求助者人际关系紧张,独来独往(4)缺

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父母、老师

和同学的理解和关注。3心理原因:(1)存在

认知错误:认为学习成绩没有中学好就认为

自己没用,认为自己很没面子,认为父母、

老师和同学因为自己成绩不理想就都看不起

自己,觉得自己一切都完了(2)情绪方面的原

因:受情绪低落、焦虑情绪的困扰无法自行

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

技巧,面对学习成绩下降,不知所措(4)个性

追求完美,争强好胜,无法正视挫折。

五.选用的心理测验及理由。

答:1对该求助者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

测定其病理人格特征。2对该求助者可选用

4

UPI测验,求助者是大学生,可选用UPI测

验来了解其人格特征。3对该求助者可选用

EPQ测验,来了解其人格特征。

六.还应收集那些资料。

答:1婚恋情况2以往解决问题的模式3早

年回忆,有无负性情绪记忆4对未来的希望

5性欲的发展及性生活的相关情况6生活状

况7社会交往情况8娱乐活动9个人内心世

界的重要特点。

七.选择摄入性谈话的切入点

答:1根据该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深

入了解相关资料2根据在咨询中观察到的疑

点深入了解相关资料3根据心理测验中初步

发现的问题深入了解相关资料4根据上级咨

询师下达的谈话目标深入了解相关资料

八.如何商定咨询方案。

答:1首先向求助者介绍咨询方案的内容及

制定的原则2按照咨询目标、原理与方法、

评估、双方的责权利、时间与次数的安排、

费用的古迹及其他等项内容逐一商定3咨询

方案是双方商定的,不能由咨询师或求助者

单方制定4最终制定的咨询方案以文字或口

头形式固定下来7咨询方案制定后,经双方

认可,可以进行修改。

5

消费心理学课后案例分析答案

话题一:顾客为什么要购买 探寻一案例分析答案:绿茵阁的成功在于它用自己的方法找准了自己的客户群体、找准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在此基础上,又制订了好的市场营销策略。所以绿茵阁在满足了不同客户需求的同时,自己也取得了成功。 探寻二案例分析答案:Swatch旗下的不同品牌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定价等都凸显着其独特的一面,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消费者,消费者易于根据自己的身份、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的需要作出购买选择。 综合案例分析答案: 东京迪士尼乐园为了满足游客的旅游动机从规划、建设到经营,处处体现出心理诱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其地理位置的选择及园区的占地面积大小,方便了游客旅游上,可以满足游客求速的购买动机; 从其景观设计上讲究美学效果,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都能吸引游客,可以看出满足了游客求美的购买动机; 从其商品奇俏、设施常新可以看出是为了从求新的购买动机中激发游客的旅游需求。 东京迪士尼乐园的成功说明在产品设计、销售中要尽可能的满足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动机,这样才能取得成功。 话题二:顾客购买商品时想的是什么 探寻一案例分析答案:这是注意在营销中的成功应用,成功的商业广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要使广告被顾客接受,就应与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生联系。有的商业广告不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一是广告词一般,内容空泛,罗列一堆概念化的词句和毫无特色的套话;二是信息量过多,包括了企业名称、经理姓名、联系方法、企业地址、商品品种、规格与名称,以及使用商品的宣传语等等,这么多的内容超出了消费者注意的极限,因而不能引起消费者的充分注意。成功的广告不在于词多、话长,而在于能抓住消费者的心理状态,能引起注意,产生共鸣。案例中的广告新颖独特一下就吸引了顾客的目光,所以,顾客盈门,生意红火。 探寻二案例分析答案:1、要满足情绪和情感的需要,在营销中须做到:①要为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②商品满足消费者需求;③多宣传产品,让顾客在购买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④服务人员的表情与态度要真诚。红叶超市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为客户提供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导致客户流失。 2、成功的原因在于红叶超市认识到这一点,拿出一笔资金对商店购物环境进行了彻底改造。对商店的地板,墙壁,照明和屋顶都进行了装修;减少了柜台的数量,加宽了走道,仿照别的超市摆放柜台和商品,以方便消费者找到商品。整修一新重新开业后,立刻见到了效果,头一个星期的销售额和利润比过去增加了70%。 综合案例分析 1、答:化妆品公司举办的征文大赛,丰厚的奖金引起了消费者的注意。 2、答:1)发挥注意的心理功能,引发消费需求; 2)运用多角化的经营方式,调节消费者的注意转换; 3)成功的商业广告需要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3、答:消费者购买商品的心理过程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注意等心理活动来认知化妆品,进而喜欢此化妆品,然后坚持购买。 话题三为什么顾客的个性各不相同 探寻一案例分析答案:1.四种,分别是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表现:(1)胆

一般心理问题案例分析报告

“我要做个美丽女孩” --八年级女孩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报告 咨询师简介:王智,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 案例摘要:张某,女,14岁,八年级学生,因不满意心脏手术后胸口留有疤痕,担心变丑和别人议论而抑郁、焦虑。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可排除重性精神病;根据引发症状的冲突为常态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根据求助者的内心痛苦程度、病程不足3个月、社会功能无明显损坏,可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经和求助者商量后决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认知疗法,使求助者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和错误思维方式有所认识, 逐步引导求助者实施自我行为训练,缓解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 最终较好地实现了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促进了求助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 一、一般资料 1.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14岁,八年级学生,身高153 厘米,独生女。自幼患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家族中无先天性心脏病史,亦无精神疾病史。 2.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本县一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自幼性格开朗,活泼好动,接受能力强,能歌善舞。入学后,学习成

绩优秀,并担任班干部,同学关系融洽。父亲英俊挺拔、性格沉稳、宽容、有耐心;母亲身材丰满、精明强干,是一名国家干部,性格较急,好指挥,有时说话不太注意方式。张某小时侯长相、身材随父亲,常被周围人夸长得漂亮。从4岁时起开始学习舞蹈和游泳。小学二年级时被选入县儿童合唱团,并到外地去演出。平时在课余和假期里坚持练习舞蹈和游泳。自从去年一次体检发现有先天性心脏病,半年前的寒假做完手术。手术后胸口正中留下了一个长长的刀疤,非常显眼,也非常难看,敏感的她感到非常难堪和自卑。整形美容医院做了一次瘢痕去除手术,但效果不甚理想,胸口仍有一道明显的瘢痕,只不过比先前的稍微小了一些。从此,她心情很低落,有自卑感,再也不去游泳了,上个月甚至退出了校游泳队,也没有心情学习舞蹈了。 3.精神状态 求助者衣着整齐,穿的是衬衫和长裤,而不是裙子。举止得体, 待人有礼貌。注意力能集中,言语清楚,思维敏捷。情绪低落,对别人的注视敏感。 4.身体状态 自幼体健, 在发现先天性心脏病之前未患过严重躯体疾病。手术后修养了三个月,体重明显增加。近来由于手术瘢痕问题,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食欲不佳,并且睡眠质量下降。

变态心理学测验考试

2007年4月变态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把心理异常归纳为体内四种体液的失调,是疾病,并且有器官上的原因的古希腊学者是( b ) A.盖伦B.希波克拉底 C.比奈尔D.克雷佩林 2.同时面对两个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事件,而且只能接受其中一个才能避免另一个事件的威胁时,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叫b 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 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 3.病人以想象的、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件填补他所遗忘的某一片段经历,称之为c A.遗忘B.错构 C.虚构D.似曾相识症 4.分裂样人格障碍的定义性特征是b A.敏感性B.社会性分离 C.对他人的掠夺性态度D.古怪的言谈、行为、思维或感知5.痴呆是认知功能全面的、逐渐的衰退,并经常伴有兴奋、冷漠和 A.抑郁B.焦虑 C.恐惧D.强迫 6.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并不包括 A.思维联想障碍B.情感障碍 C.意志行为障碍D.妄想

7.躁狂发作的核心症状并不包括. A.活动增多B.心境高涨 C.思维奔逸D.夸大妄想 8.抑郁症的自杀高峰期常为 A.抑郁发作中期B.抑郁发作末期 C.起病初期和抑郁发作末期D.抑郁发作中末期 9.在性功能障碍的分类中,性交恐惧障碍属于 A.性欲障碍B.性唤起障碍 C.性高潮障碍D.性心理障碍 10.患者看见“和平”二字,马上想到“战争”二字;一见“安全”,便想到“危 险”,这种症状属于 A强迫性怀疑B.强迫性回忆 C.强迫性穷思竭虑D.强迫性对立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 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1.研究心理异常现象比较直接的方法是临床法,包括个案研究与调查研究。其中调查研究又可分为 A.相关研究调查B.反应式调查 C.非反应式调查D.病程实验调查 12.感觉障碍除感觉过敏和感觉减退外,还包括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由心理问题引发的案例分析 当今社会,人们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但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事业、家庭以及社会,谁又能游刃有余?因而许多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变得郁郁寡欢,终日愁眉不展。大学生也是这一群体里的一员。 大学生离开了父母的怀抱,开始走向社会,走向社会岗位。有许许多多问题都得自己解决,解决不了的就会选择逃避。我曾经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说某某高校的学生自杀,而且听过不止一次。当时我就在想生命是最可贵的,是什么让他们放弃生命选择死亡呢?后来我又听说了马加爵事件。 二零零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云南昆明市云南大学六幢三一七宿舍发现四具男尸,他们是该校生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云南省公安厅和昆明市公安局在之后的现场勘查和调查访问后认定马加爵有重大作案嫌疑。此时马加爵已经失踪数天。他还不到二十三岁,杀人手段却很残忍。尸体死亡原因都是脑部钝器击打所致。他为什么杀死他们呢?因为那四个同学为了打发时间约马加爵打牌,他很乐意的接受了。他的智商很高所以打牌经常赢。那几个同学便怀疑他作弊,他坚持说没有,他们就把他以前的许多伤疤都揭开了。马加爵感到自己的人格被侮辱并且受到了巨大的歧视,因而杀了他们。 这件事令许多人都感到惋惜,为了国家失去马加爵这样的人才而惋惜。他曾获得“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的二等奖;他曾因为没有鞋子穿,在助学贷款没发的日子里光脚和逃课;他曾把自己辛苦挣来的一百元丢在过道里让丢钱的母亲捡到;他上大学的钱也都是他自己挣来的。是什么让这么一个品学兼优、吃苦耐劳、淳朴孝顺的他成为杀人犯呢? 首先得从他的同学说起,这四名同学是他自以为平时没有歧视过他的,一直平等对他的人竟然恶语中伤他,蹂躏他的人格,还揭开了他的伤疤。使他认为每个人长期以来都一直凶悍的歧视他,残忍的嘲笑他,他的尊严被无情的践踏。他在这种氛围下再也难以立足了,所以他决定了玉石俱焚。给那些歧视穷苦人,蔑视穷苦人,无情践踏和残忍蹂躏穷苦人人格尊严的人一个教训,因而他杀了他们。这四个同学实在太让他失望了,他们没有对穷苦人的同情,有的却是嘲笑。他们的心里十分好强,不服输,因而他们选择了污蔑他作弊并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试想如果他们的心里有的不是优越感也不是虚荣感,而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默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还会被杀吗? 从马加爵方面讲,他宿舍的同学曾在他的被子上撒尿,也曾在冬天温度较低的时候给他一两块钱让他帮自己洗衣服。在那时他的心里就已经十分不平衡。他感到了别人的侮辱与歧视,也感到了自己的尊严被无情的糟蹋,但在那时他并没有释放出来,于是打牌成了导火线。再者马加爵生性比较粗暴,平时打球只要有人踢得不好或者无意间踢到他身上,他便会动怒,有时甚至翻脸骂人。一开始马加爵有几个广西老乡常来找他玩,后来渐渐不来了。还有以前他经过别人宿舍,只要听到里面的音乐声音大一点就会破口大骂。由此可以看出马加爵不希望自己处于弱势,不想被别人欺负。他的心里极度不平衡,也开始有点扭曲。但他不懂得理智的调控情绪,也不懂得用音乐来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他只知道在事情不合自己心意的时候就发泄到别人身上,因而他渐渐开始孤独了,就连老乡也不想理他。有一次同宿舍的一位同学动了他的东西,他发现后便一直记恨在心,从此不再理睬那位同学。这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计较的人,他不懂得容忍与包容,更不懂得如何与他人相处。所以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是心理问题,是他强烈、

心理学案例分析(原题库)

1、做一个小实验:举起你的双手,手指伸直,让十指交叉。请注意看,是你的左拇指在上呢,还是右拇指在上?如果左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艺术型”的人;如果右拇指在上,那你就属于“思想型”的人。请分析说明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答:这个小实验的理论依据是:大脑左右两半球的机能不同,左半球主要机能是抽象逻辑思维,右半球主要机能是具体形象思维;又由于大脑两半球对肢体的支配是左右交叉的,左手属右半球支配,右手属左半球支配。所以,右拇指在上就可能是“思想型”的人,左拇指在上就可能是“艺术型”的人。 2、有一位学生在田间小路上行走,突然看见一条蛇,这是什么心理过程?看到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又是什么心理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有什么关系? 答:这位学生在行走中看见蛇,这是认识过程。看见蛇后感到恐惧害怕,这是情感过程。这两种心理过程密切联系着,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基础,情感产生于认识,反过来又影响认识,积极的情感推动认识,消极的情感阻碍认识。 3、为了把课上得生动形象一些,胡老师今天带来了不少直观教具,有标本、图片、实物等。进教室后他把这些教具放在了桌上,有的挂在黑板上。他想,今天的教学效果一定很好。可是,结果并非如此。请运用注意规律的有关知识分析一下原因。 答:利用直观教具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这是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但教具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特别是老师进教室后把教具放在讲桌上或挂在黑板上,学生的注意会被这些教具所吸引而不注意听讲。等到使用教具时,这些教具已经失去了刺激的新异性,已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因而教学效果不理想。 4、教师讲课,声音要有抑扬顿挫;板书时要用彩色粉笔标示重点;教科书的某些地方用黑体字排印或加重点号。请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程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引起学生的注意,以便更准确、更清晰地选择知觉对象。这是知觉的选择性规律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8个案例分析心理答案.doc

案例八。精神病 %1.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I精神状态:内感性不适/注意力不集中/思维障碍/情绪低落/意志行为改变/个性稳定性发生改变2生理功能改变:头痛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社会交往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1.分类整理认知症状。 答1感觉障碍:内感性不适2知觉障碍:评论性幻听/功能性幻听。3思维障碍:强制性思维/关系妄想/物理影响妄想。4自知力丧失 %1.分类整理情感意志行为方面 答:I情感障碍:情感迟钝/易激惹2意志行为障碍:意志减退/强迫动作/强迫意向。 %1.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精神病性障碍、精神分裂症。 依据:1。具有典型的精神病性症状,如幻觉、妄想等2自知力障碍3社会功能严重受损4 病程持续时间为半年5能够排除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和其他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 %1.鉴别诊断, 答:I.七强迫症相鉴别:本案例虽然伴有强迫症状,但非主导症状,且没有求医动机,无自知力,因此可以排除强迫症。2与抑郁症相鉴别:本案例虽有情绪低落,但无其它典型的抑郁表现,而是以幻觉、妄想为主要症状,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3 .与偏执性精神病相鉴别:本案例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表现,行为和情感反应与妄想观念一致,无幻觉和精神衰退,因此可以排除偏执性精神病。 %1.选择量表: 答:应该选择MMPI、SCL-90. SDS量表进行检咨。 %1.咨询师还应该了解哪些资料? 答:I求助者的出生情况2家族史3疾病史4 既往心理咨询史5既往心里测验情况6朋友、同事反映的情况7是否存在未暴露的症状,如被害妄想等。 %1.处理方式? 答:1本案例具有典型的精神病症状,属于精神病性障碍,不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2 本案例的处理原则是:转入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案例七:强迫症 %1.个人成长资料: 答:1策年生活经历: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亲训斥/身体健康未患过严重疾病/父母感情融洽/父母管教严厉,做事迫求完美。2青少年期情况:兴趣爱好较少,很少与同伴玩要、做游戏/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担心被传染/ 没有要好的朋友/学习、就业很顺利。 %1.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情绪急躁,爱发牌气。2生理功能改变:睡 眠障碍3社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 社 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1.主要症状 答:强迫洗手、强迫检查、强迫意向、回避行 为、焦虑、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 减退。 %1.诊断及诊断依据 答:诊断: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 障碍、神经症性障碍或神经官能症、强迫性神 经症。 诊断依据:1强迫症状2内容充分泛化3有自 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病三原则排 除重性精神病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5社会功能 己经受损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1.病因分析: 答:1社会原因:童年因吃东西未洗手遭到母 亲训斥/家庭教养严厉/大学时因同学患肝炎而 担心被传染/自幼卫生习惯对心理障碍的形成有 一定的影响。2心理」j行为方面的认知原 因:(1)错误观念:童年和青少年期的经历导致 其形成了不干净就会染上疾病的观念(2)对现 实问题的误解或错误评价:害怕被传染上肝 炎,性格内向,凡是追求完美。 %1.如何进行量化评定: 答:对该求助者进行临床量化评定时,可按照 神经症临床评定方法进行评定1病程:1 年以 上评为3分2精神痛苦程度:自己摆脱不了, 须借助别人才能摆脱,评为2分;3 社会功 能,工作效率显著下降,回I避社交场合,评 为2分。总分为7分,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 能改变超过3个月,神经症的诊断成立。 %1.制定咨询目标应把握的原则: 答:堕求助者共同商定咨询目标。2正.确判定 求助者的期望与咨询H标的关系。该求助者希 望能改变反复洗手、反复检查的毛病,改善睡 眠状况,能正常与人交往,这与通过咨询改变 求助者错误认知、行为和情绪的目标是密切相 关的3向求助者说明不能把他的快乐、满足作 为咨讪目标。4向求助者说明, 咨询中发现更深 层的问题,需要对原有目标做出调整,重新确 立新的目标。 %1.如何评价咨询目标的有效性 答:1改善认知、行为和情绪属于心理学性 质。顼除或减轻求助者的痛苦,最终达到心理 健康是积极的。3从求助者自身的能力和经济 条件以及咨询师提供的条件看,确定的咨询目 标都是可行的。J改变求助者错误的评价、行 为和情绪都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迎定的咨 询1-1标能够量化,可以通过问题的改善程度 来体现,因此是可以评估的。但也定的咨洵H 标是双方商定的,符合求助者的愿望,咨洵师 能够解决,对双方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当双方 意见不一?致时,能够以求助者为主;当咨询是 无法认可求助者的片标时,应中止咨询或转 介。2-在拟定的目标中,改变行为、认知、情 绪是具体的目标,促进求助者心理的健康和发 展,达到人格完善是长远目标,符合多层次统一 的要求。 案例六。社交恐怖症 %1.整理目前身心状态及社会功能。 答:1精神状态: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自 控能力差、易激惹2能理功能改变:无躯体异 常感觉3礼会功能状况:工作中经常出差错/ 社会交往很少,与外界接触不良。 二?主要症状: 答:恐惧.焦虑.易激惹、回避行为、注意力不 集中、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 %1.需了解的资料: 答:1该求助者的家族史2疾病史3既往心理 咨询史4既往心里测验情况5家庭成员关系6 娱乐活动7价值观、理想和信念8出生情况。 %1.诊断和诊断依据 答:本案本可能的诊断是:非精神病性障碍、神 经症性障碍、恐怖性神经症、社交恐怖症。诊 断依据:I恐怖或恐惧症状2内容充分泛化3有 自知力,能够主动求医或按照病与非病三原则 排除重性精神病4病程持续时间较长5社会功 能己经受损6精神负担重,内心痛苦。 %1.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 答:1生物原因:该求助者在青春期生理上处于 发育阶段山于认识水平低,所以形成的心理问 题容易泛化而成心理障碍。2社会原因:(1)童 年受母亲训斥,中学上生理卫生课时回忆童年 经历感到下流、羞耻。(2)害怕与

案例分析问答题

案例分析问答题: 1、一般心理问题 2、严重心理问题 3、神经症(分类) 4、精神病 一、该求助者的主要症状是什么? 生理方面: 心理方面: 二、对该求助者作出诊断的程序是什么?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根据有无自知力,有无主动求医行为,是否存在逻辑思维方面的异常症状等,判断是否为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参考心理测验的结果。 4、最终作出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三、对该求助者的诊断及依据是什么? 诊断依据: 1、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自知力,求医行为,有无精神症状,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有何症状 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反映强度,有无泛化,是否影响逻辑思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病程:多长时间 3、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及相关资料等支持本诊断。 4、最终诊断:… 四、对该求助者需做那些鉴别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 1、与精神病相鉴别: 根据并与非病的三原则,精神病的特点是患者的知情意不统一,没有自知力,一般也不主动就医,常常便显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紊乱及行为异常等。而该患者,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烈,反应已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并不严重,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的心理问题。 3、与某类性神经症相鉴别:……. 五、该求助者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1、生物原因:是否有躯体疾病、生理年龄、性别因素2、心理原因:认知方面,性格, 3、社会原因: (1)家庭教养模式, (2)生存环境(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 (3)人际关系 (4)社会支持系统, (5)社会文化(道德、风俗、习惯等)等。 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什么心理测验并说明理由? 根据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围绕已形成的初步诊断,对该求助者可选用的心理测验及其理由如下: 1、可选用MMPI测验,用来探寻病理人格特征以及作为精神病的鉴别诊断。 2、可选用SAS测验,以评估其在焦虑方面的状态及程度。

变态心理学完整大全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社交恐惧症 陈某,女,23岁,未婚,中专文化。因与人交往时紧张、局促不安三年,羞见生人、回避社交一年求治。 病人19岁进入某专科学校,在花枝招展的女生中间感到压抑,立志发奋读书,以示不随波逐流,但成绩平平,故时而气馁、悲观,时而愤愤不平,甚至嫉妒。常暗中注意同学们对自己的态度,如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某日上课,发现新来的男老师似乎老是注意自己,颇难为情。迎面相逢,病人会面红耳赤、心慌气促。此后只要遇上该老师就言行失措。久而久之,觉得同学们都洞悉了其心中秘密,于是与同学们相处也不自然了。毕业工作后,从不参与同事活动,有同事与其主动交谈,也因不敢正视对方而借故走开,上下班故意加快或放慢脚步,避免与人同行。知道这样做没有必要,但又不敢与人相处。后经人介绍结识一男友,虽然同在一市,却多是鸿雁传书,每次决定约会,马上心慌、脸红,以致勇气全消,偶尔赴约,也是故意迟到。有一次男方父亲寿辰,邀病人赴约,无法推托,一直忐忑不安。赴宴那天,还没见公婆就心慌气促,四肢发颤,与公婆见面,顿觉头晕目眩,满身大汗,语无伦次。以为中暑,被送至医院。此后,羞见一切外人,甚至与家人共餐也有些不自然。为避免窘迫,常托词休病在家,以免交往。 病例讨论: 本例病人的症状以恐怖为主要临床相,恐怖的对象主要为人际接触和社交场合,恐惧发作时伴心慌、面红、气促,甚至颤抖、大汗、头晕目眩等植物神经症状,并有回避行为。病人知道恐惧过分,不必要,但无法控制。符合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本例诊断: 社交恐怖症 一、心理动力学观点(精神分析理论

心理动力学派认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本我冲动的威胁和自我的压抑与防御之间所形成的冲突。恐惧症被视为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的刺激物。 本例中病人可能在童年期经历过创伤性体验,尤其是家庭生活和童年的社交经历。有研究发现家庭成员间缺乏相互帮助和支持,儿童会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在社交中容易敏感、多疑以及紧张焦虑。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过分的多疑,例如怀疑同学“言语中有无含沙射影?眼神中有无蔑视怠慢”,这可能与其生活的家庭环境有关。另外,父母过于频繁、严厉的惩罚、责骂和苛刻的要求,促使子女形成“高道德”标准的社会价值观,这时,子女在评价自身的行为、态度和欲望时,往往过分苛刻和严厉,从而产生明显罪恶感、耻辱感和自我 谴责,为神经症的产生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父母的严厉、惩罚,会使孩子变得胆怯、小心翼翼,在社交中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行,惟恐遭人指责;父母对子女过多的拒绝、否认,使其个性变得自卑、自我否认、内倾而逃避社交,或过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心理状态来刻意表现自己,以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或过分渴求他人的赞誉,对受到批评或拒绝很敏感,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始终处于焦虑恐惧之中,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本例中患者表现出较高的自卑水平,可能与父母的不良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系。 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过度使用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方式,例如:解除、制止、回避、同一化、投射、潜意呈现、幻想、退缩和躯体化等,而较少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如幽默。社交恐惧症患者较正常人特征性地使用回避防御方式。本例患者也多采用不成熟的防御方式。 本病例可采用精神分析疗法,帮助患者回忆童年的经历,重点在家庭生活环境和童年社交情况,找到发病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在采用行为或认知方法进行治疗。 二、人本主义观点

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这种题型一般考核考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考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可能会涉及该门课程的多个章节,考生应该充分发挥联想的功能,抓住理论要点,结合案例做出深入分析。千万不要紧张,轻易认为超纲,因此影响自己的答题思路,或者干脆不答题了而失分。 总之,方法和技巧仅仅是技术问题。关键还是在于考生对本课程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只有全面掌握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这样才能考出好的成绩。 面对一个案例题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第一点,得好好的读几遍,一般的案例表述还是文字表述,阅读。就是要认真、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案例材料,要认真阅读材料包括题目本身的材料信息。一般的考试我建议大家认真阅读三遍,要理解这个材料说的是什么事,心中要明白。我们的考试也好,还是我们教材示范也好,还是我们平时在网上提供的资料我们本着一个节约成本的原则,我们提供的材料是短小精悍的,不要怕费时间。另外,我们的问题和材料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材料里的事实和情节与我们的讨论的问题是有直接联系的,但是要练就这个思想的功夫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另外,我们文字教材里用的这些案例的材料我们在考试中会有选择的使用,所以大家不要有顾虑,只要你认真的学习了文字教材,考试中面对案例题目时你不会有陌生感,第二你原来就有所考虑,但是考试时你一定要与题目结合起来重新进行整体思考。用心思考问题的作用在于可以强化我们一种理性思维,另外通过答题来总结我们平时对于这些理性思考的一些想法,综合这些想法,最后还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 第二点,阅读好材料过后,如何下笔呢?如果有前面认真阅读的基础,你的思想已经在你的脑海里产生了,这时最重要的一点下笔最关键的事情是审题的基础上形成一个主题。这个主题很重要,在下笔之前你心中知道这个回答主题是什么,说的是什么问题,应该有什么样的表述的观点,这是要结合你自己的经验,不要照搬书上的。按照自己想的东西写的主题就是你想要的东西,我主张直接表达主题。比如,题目中要求根据这则案例材料来分析某某教育思想或某个观点,这是现行考核案例分析的一个基本模式。我想,我们对于需要分析的教育思想或观点,不要死抠书上的表述方式,回忆老是去背是不好的学习方法,要尽可能地用自己的富有生活味的语言表述出来效果是最好的。接下来呢,应该回应案例材料所提供的情节或事实来加以评述,也就是说不能完全由着自己的思想来答题,还要回过来根据案例提供的内容,这一方面是自我论述,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考查你对于案例主要的题旨内容、关键的事实情况你掌握的情况。因为你还要针对这个加以评述,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是要超越案例,要有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一个最终的目的,就是如何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适当地深化讨论,形成完整的回答。 第三点,要特别提醒一下,案例分析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如果发现照抄“标准答案”之类的现象,是应当视为失败的回答,分数也是不会高的。真正好的分析,应当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范例,值得大家在总复习时候多加以总结。 一、儿童的案例 案例1:下面是三个婴儿的行为。玛丽在母亲离开丢下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时,嚎啕大哭,一位陌生人前来安慰,她很不情愿与之接近。母亲归来立即靠近,寻求接触,甚至带着眼泪作出微笑,情绪迅速平复好转,并主动与母亲一起玩耍。 麦瑟林的表现则是另一番景象。母亲离开时似乎无动于衷,转过脸径自拿起玩具玩耍起来。陌生人走来也不回避,但一个人留在房间里时有些不安。母亲回来也没有显出高兴,甚至躲避与母亲接近,身体移开,目光转移,仍去自己玩耍,显得很冷淡 然而,汤姆表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情况,母亲离开时十分痛苦,第二次离开时尤甚。对陌生人的接近抗拒、退缩,母亲回来后理应受到安慰,但他却显得既要与母亲接近,又要拒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中学生心理问题典型案例及分析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 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 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 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16、17 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 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 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很冲动的做出一些造成较大不良后果的行动。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 首先明确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3. 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为对方的健康成长着想,对方的不当行为我们都应该勇敢而委婉的提出,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如果不方便直接说也可以通过他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来转

变态心理学论文作业

变态心理学论文 本学期我选择了变态心理学作为我的选修课,尽管本学期的变态心理学课时我们都是在看一些关于一些心理变态的电影,但是通过自己阅读完整本课本和看了那么多的心理变态的电影,我对变态心理学还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虽然算不上深刻。 首先变态心理学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它研究的人的心理和行为的饿异常表现,包括认知活动、情感活动、动机和意志行为活动、智力和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异常表现。所以,也可以说,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和揭示心理异常现象的发生和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整本心理变态学分为20章,在这里我对于自己理解和认为最有实际意义的几章做一个大致的说明。关于第4章中对于变态心理和环境的关系与我起初的想法不谋而合,一开始我就认为变态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环境的后天影响,当然前面一张说道的和一个人本身的生理也是有点关系的我不反对,毕竟每个人的性格是有差异的,内向的人可能相对于外向的人而言,更容易产生变态的心理,但是要是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进行引导我相信会对于一个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对于第八章——人格障碍,书中解释:人格代表着人的整体精神面貌,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质或心理特征。它是在人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塑造出来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特征和行为风格。对于人格障碍实际上并不能算做事一种精神疾病,因为它没有明确的病因。人格障碍最易发生在幼儿时期,由于这个时期孩子们的人

格未发育完全,可能由于不良的环境就会导致孩子的人格发生扭曲。所以这个时期我们要尤为注意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生物学家们还做过一个调查——人格障碍患者的亲属中人格异常的发生率和血缘是成正比的,对于这个我认为绝对有理:1.亲缘关系越近接触的机会越大,可能就会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2.可能血缘的遗传也有一定的影响。 对于精神分裂这一章我看得最仔细,同样感触最深,理解也最深刻。精神分裂症心理异常表现非常复杂、多样。其基本特点是病人的精神生活与现实环境脱节;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互不协调,甚至互相分裂。它的主要症状分为以下几种:1思维障碍2意志行为障碍3感知觉障碍4 情感障碍5 其他异常表现。对于精神分裂症它的致病因素很复杂,可能是生物遗传和化学影响,也可能是早期脑发育和脑结构变化引发,也可能是社会家庭发面的因素。对于这一块的治疗的话。应该及时,尽量在发病的早期或急性期,由于病人症状活跃而丰富,内心矛盾冲突明显,情绪不稳,心理活动的各方面不协调。因此此时因以药物知了为主。同时配以心理治疗,渐渐的帮主病人走出异常的心理状态。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变态心理的问题书中也有写到,不过仅有儿童和老年时期的心理障碍问题,我认为笔者有必要在增加一张关于青年人的心理障碍,因为我认为最主要的人群还是集中在青中年,发生变态心理的也可能会更多的集中在青中年,不过可能对于青中年的变态心理分布比较广泛和前面的一些可能有重复之嫌吧,不想儿童

青少年心理问题案例分析

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案例分析之厌学 【案例呈现】:有一位母亲很苦恼,儿子从小就懂事听话,和同学关系融洽,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但自从上了初中就开始情绪不稳定,正在上初二,最近不知道为什么一提到学习,脸上就出现烦躁的神情,一拿到书本,就哈欠不断。做作业时也磨磨蹭蹭,拿块橡皮也能拿半天。妈妈让他把第二天的书看一看,他就冲妈妈说一句:“没什么好看的。”妈妈追问了半天,他才冒出一句:“学习真没意思,真累!” 【案例分析】:对于这位初二学生的这种对学习的反应,我认识这实际上是厌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学生对学习烦躁、厌烦、不想学,但又不得不学,于是出现了消极应付的情况,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厌学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速度和质量下降。厌学主要分为三个程度。轻度厌学,学生不喜欢学习,上课注意力不易集中,课后作业偷工减料等;中度厌学,学生开始将情绪付诸行动,经常性逃课,逃避学习,不想面对学校老师、同学。重度厌学,从心理问题发展为较为严重的厌学症,将学习中的问题夸大泛化,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极度自卑心理等。由案例中这位学生的表现来看,他目前属于轻度厌学状态。 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家庭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究其原因,家庭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家庭中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都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方式给子女的学习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有些家庭缺乏有利于孩子学习的精神氛围,有的家长业余时间在聊天、看电视、打牌中消磨;还有的家长对学生抱以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把家庭变成“第二学校”,自己承担“伴读”“督学”角色,这无形中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会认为学习是为了父母,而自己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以至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稍一下降,父母压力更大,学生更不愿意学,成绩更差,造成了恶性循环。 第二,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目前相当多的学校,其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仍未从应试教育的樊篱中走出来。升学指挥棒在中学仍有很强的支配力,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厌学心理。一是由于教师的教学思想仍被升学指挥棒左右,课堂上满堂灌,不注重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更无暇去顾及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作业搞题海战,压得学生无喘气的机会。凡此种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二是应试教育对教育评价的影响,使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学校向教师要分数,教师、家长向学生要高分,在这种层层压力下,一些学校只注重与升学有关的科目,挤占其他科目的时间及学生的正常假日,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第三,学生自身的因素,不良的个性特点及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等。都易失去学习兴趣。还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是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这些常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于是自暴自弃,产生厌学心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

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真题与标准答案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案例分析二级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技能选择题 (1~100题,共100道题) 本部分由九个案例组成。请分不依照案例回答1~100题,共100道题。每题1分,满分10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多外答案正确,请

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相应字母涂黑。错选、少选、多选,该题不得分。 案例一: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28岁,医院主治医师。 案例介绍:求助者在大学时与同学谈恋爱,打算毕业后结婚。但毕业后女友出国留学,结婚的事就耽搁了下来。四年来女友不断督促他出国,可他放不下自己在国内某闻名医院的工作和进展机会,反而力劝女友回国进展,遂与女友产生矛盾。为此专门苦恼,前来进行心理咨询。 求助者是第一次作心理咨询,他看到咨询室大约十五、六平方米,室内摆设只有两张沙发,中间有一茶几,上面有录音机、鲜花和纸巾盒。在沙发的对面墙上有“告不痛苦,迎来欢乐”、“幸福是自己制造的”、“摆脱苦恼,塑造欢乐”等横幅。 下面是心理咨询师的一段咨询谈话:

因为你是第一次作咨询,因此我先给你介绍一下心理咨询是如何回事。心理咨询是我关心你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确实是我把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在我的语言里来关心你,通过促进你的心理成长,你自己探究、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因此,必要时我也会给你开一些专门有效的药物。请注意,是我关心你而不是替你解决问题。在心理咨询中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将遵循价值中立的原则,我会绝对遵守,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你。我还将遵守保密原则,在咨询时你所谈到的在何内容不管是否涉及到你的个人隐私,我都绝对为你保密,请你放心。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需要时刻,你每次来咨询都需要预约,每次咨询的时刻能够灵活掌握。心理咨询按规定是要收费的。我们没有其它收费。 多选:1、该心理咨询室的设置呈现出的特点是( )。 (A)简洁 (B)面积过大 (C)简陋 (D)面积过小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一般心理问题)

心理咨询师考试案例分析(一般心理问题) 案例三 (2005.11三) 一般资料:男性,30岁,工程师。 求助者自述:半年前因与妻子外出登山时,妻子失足坠崖死亡。经公安部门鉴定已排除他杀,证明自己清白。但女方家人依然付诸法律,自己承受巨大压力,虽然夫妻关系一直不好,但是内心也十分痛苦,因为要应付女方家人纠缠,更是烦恼,为此寻求过心理咨询。目前,一切后事及纠纷已经处理完毕,经过心理咨询,情绪基本稳定。家人为了使其及早摆脱阴影,为其介绍了一位对象,现在对方有意发展关系,对方也很不错,但对方离异有孩子,自己不知道该不该选择她,很是矛盾。故来求助心理咨询师,希望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做出选择。 单选:1、对该案例特点不正确的描述是( A )。 (A)情绪反应比较强烈 (B)内心痛苦无法摆脱 (C)问题内容尚未泛化 (D)负性情绪尚不严重 单选:2、该案例目前心理状态属于( A )。 (A)正常心理状态 (B)健康心理状态 (C)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D)精神病性精神障碍 多选:3、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做定性分析的依据是

( ABCD )。 (A)是否有主动求治愿 (B)对症状是否有自知力 (C)问题内容是否泛化 (D)社会功能是否受损 单选:4、引发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最直接原因是( C )。 (A)认知因素 (B)生物学因素 (C)社会性因素 (D)跨文化因素 多选:5、求助者心理行为问题的改善应归功于( CD )。(A)自我心理调节作用 (B)个人生活方式改变 (C)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D)社会支持系统作用 单选:6、该案例最恰当的处理方式是( C )。 (A)转介治疗 (B)不必处理 (C)心理咨询 (D)药物治疗 单选:7、该案例第一次咨询时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A )。 (A)痛苦抑郁 (B)强迫焦虑

变态心理学主观题示例

五、案例现象描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案例一: 男性,36岁,医生。两年前得知自己同科室的同事曾经因为嫖娼被抓,以后就对该同事接触过的东西避而远之,担心传染上性病。逐渐出现碰过一些他认为该同事碰过或有可能碰过的东西就反复洗手。以后担心的范围逐渐扩大,乘公共汽车,在饭店吃饭,在宾馆住宿,之后都要反复洗手,洗澡,并尽量回避公共场所。洗手、洗澡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已不能去上班,并尽可能地减少外出。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心理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心理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心理障碍是强迫症。 (2)强迫症的主要症状特征是强迫(观念或行为)和反强迫现象。 案例中出现强迫行为:反复洗手、洗澡。 案例中出现反强迫现象:意识到这样做没有意义,但无法控制,非常痛苦。 2.案例二: 患者男性,60岁,初中文化,退休。多年来染上了吸大麻烟恶习,并成瘾,已持续20年。记忆减退,工作中差错多,有时说话颠三倒四。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曾被开除公职,后经收容治疗了2年,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精神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括此类精神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答:(1)此案例描述的精神障碍是大麻依赖与成瘾。 (2)案例中有大麻依赖和戒断反应。 大麻依赖:吸食20年。如不吸大麻烟则食欲不振,饭量锐减,入睡困难脾气暴躁,烦恼焦急,坐卧不宁,控制不住自己,甚至寻衅闹事打人。 大麻戒断反应:强制收容后,烟瘾减退,但感到脑子已经坏了,不能看报,记忆力差。 3.案例三: 张某似乎对发报员的工作很称职。他认真负责,要求完美,对事情周到入微,但和同事的关系不但不亲密,反而很“疏远”。即使日常事务中的微小变动,也会使他极度不安。例如,如果同事没有严格按照他详尽的日程安排或计划去做,他也会紧张和急躁。生活缺少乐趣,并总因为小事闷闷不乐,他严格的日程安排根本不可能实行,因此经常出现紧张性头痛或胃痛的症状。 (1)以上描述的为何种人格障碍 (2)根据上文及掌握的知识,概况此类人格障碍患者的主要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