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简述

敦煌壁画简述
敦煌壁画简述

敦煌壁画简述

敦煌,一个神圣的名字。

敦煌是多种文化融汇与撞击的交叉点,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相遇。

敦煌是艺术的殿堂。那些公元4至11世纪的壁画与雕塑,带给人们极具震撼力的艺术感受。敦煌又是文献的宝库。在这数以万计的赤轴黄卷中,蕴藏着丰富的文献资源,汉文、古藏文、回鹘文、于阗文、龟兹文、粟特文、梵文,文种繁多;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宗教、文学、民族、民俗、语言、历史、科技等广泛领域。

1900年农历5月26日,一个值得记住的日子,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这个藏经洞,那些古代文献赫然堆满整个窟室。由此,产生了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敦煌学"。

1910年,敦煌藏经洞劫余文献运藏京师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前身)。而今,藏经洞发现已经整整一百年了,中国国家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收藏敦煌遗书最多的单位,以其丰富的馆藏,为敦煌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敦煌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大边关要塞。从敦煌东北行过安西,为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阳关,沿丝路西域南道与新疆的若羌县相连;西北行出玉门关,沿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罗布泊;敦煌南行经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逾阿尔金山,则直达青海省的格尔木。

敦煌历经了汉风唐雨的洗礼,文化灿烂,古迹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观。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个朝代、历经千年的洞窟492个,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题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当时的民俗、耕织、狩猎、婚丧、节日欢乐等的壁画。这些壁画彩塑技艺精湛无双,被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

敦煌的自然风光同样毫不逊色: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澄黄的沙山和清澈的泉水相互依存,延续千年不变,景色奇异迷人;阳关及玉门关虽只余下断壁残垣,置身其间,却仍能隐隐感受到边关的铁马金戈之气,使人不得不慨叹历史的沉重和苍凉。

敦煌壁画泛指存在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中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

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著名的敦煌壁画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敦煌壁画-主要类别

一、佛像画

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

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

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

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主要可分为五类。

1、佛传故事:主要宣扬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其中许多是古印度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佛教徒经过若干世纪的加工修饰,附会在释迦身上。一般画“乘象人胎”、“夜半逾城”

的场面较多。第290窟(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87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2、本生故事画:是指描绘释迦牟尼生前的各种善行,宣传“因果报应”“苦修行善”的

生动故事。也是敦煌早期壁画中广泛流行的题材,如“萨捶那舍身饲虎”、“尸毗王割肉救鸽”、“九色鹿舍己救人”、“须阁提割肉奉亲”等。虽然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但仍保持着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的本色。

3、因缘故事画:这是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与本生故事的区

别是:本生只讲释迦牟尼生前故事;而因缘则讲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前世或今世之事。

壁画中主要故事有“五百强盗成佛”、“沙弥守戒自杀”、“善友太子入海取宝”等。

故事内容离奇,情节曲折,颇有戏剧性。

4、佛教史迹故事画:是指根据史籍记载画成的故事,包括佛教圣迹、感应故事、高僧事

迹、瑞像图、戒律画等。包含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是形象的佛教史资料。这类画多绘于洞窟龛内四披、甬道顶部和角落处次要地方。但有的也绘于正面墙壁,如第323窟的“张骞出使西域图”、“佛图澄”和第72窟的“刘萨诃”等。

5、比喻故事画:这是释迦牟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给佛门弟子、善男信女讲解佛教教

义所列举的故事。这些故事大都是古印度和东南亚地区的寓言、童话,被佛教徒收集记录在佛经里,保存至今。敦煌壁画中的比喻故事有“象护与金象”,“金毛狮子”等。敦煌壁画-造型特色

敦煌壁画有着形象各异的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也不一样,画俗人多采用中原晕染法,神灵则多为西域凹凸法。所有这些又都随着时代的不问而不断变化。与造型密切相关的问题之一是变形。敦煌壁画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动物和植物形象。时代不同,审美观点不同,变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样。早期变形程度较大,较多浪漫

主义成分,形象的特征鲜明灾出;隋唐以后,变形较少,立体感较强,写实性日益浓厚。变形的方法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夸张变形一以人物原形进行合乎规律的变化,即拉长成加灾。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时期的菩萨,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颈项的长度,濒骨显露,用日之间的距离牧觅,嘴角上翘,形如花瓣;经过变形彻成为风流潇洒的“秀骨治像”。全刚力士则多在横向夸张,加粗肢体,缩短脖项,头圆肚大,棱眉鼓眼,强调体魄的健硕和超人们力量。这两种人物形象都是夸张的结果。

敦煌壁画-绘画风格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敦煌壁画各个窟的时代都是不同的,所以风格也不是很一致。

较早之十六国和北魏各窟壁画(如275、254、257等窟)感情强烈外露、动态明显夸张的人物造型,以劲细线条勾勒并注重晕染的表现方法,以及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的形式,都明显带有域外或新疆的绘画风格。

西魏(249窟、285窟等)在吸收传统形式并把更多的生活情节和形象融入佛教壁画创造中。通常这个时期的壁画为白粉铺底,以遒劲潇洒的线描和明快的赋色进行绘制。整体上,看来传统画风在敦煌佛教艺术中已得到进一步发展。

北周(290、428、299等窟)通常为大型本生及佛法故事连环画,皆以白壁为底,用流畅的线描勾勒,造型简赅生动,色彩清淡雅丽,虽有的肌肤略作立体晕染,尚存西域绘画遗风,但整体而言,从形象到艺术风格已是汉族传统绘画面貌了。

敦煌壁画-线条色彩

线条和色彩作为我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表现力,能够以简练的笔墨,塑造出个性鲜明和内心复杂的人物形象。敦煌壁画全面地继承了这个传统,并适应创造新形象的需要而有所发展。壁画的起稿线豪放自由,粗壮有力。寥寥数笔土红线,一只撒

野奔驰的野牛脱壁而出;笔力爽快的接线表现了一群猎仔争先恐后奔跑觅食的活泼神态;“篙山神送柱”一图里的人物和建筑部是不用朽子(木炭条),随手勾描的画稿,显然逸笔草革,仍不失为一幅神采生动的白描。在不经意的落笔起稿中,往往另有一种自然流露于笔墨问的天趣。敦煌壁画的定形线是比较严谨的,早期的铁线描,秀劲流畅,用于表现潇洒清秀的人物,如西魏的诸天神灵和飞天,线描与形象的结合,堪称关五无暇。唐代流行兰叶描,中锋探写,圆润、丰满、汗厚,外柔而内刚。

敦煌壁画-外来影响

敦煌壁画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在这方面,古代画家们。立下了丰功伟绩。值得称道的,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时他们那种宏伟的气魄和抉择精严的态度。敦煌壁画对外来艺术的借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借鉴外来人体解剖。

如果把十六国时代的墓室画与同时期的敦煌壁画相比,可以发现:墓画人物多宽袍大袖,造型简略.而对人体解剖不签注意,象征性装饰性的味道饺浓;敦煌壁画人物多半裸或裸体,描写细致,人体比例和解刘较淮确,因而真实感较强。同一时期,同为中国画家所作,为什么有这样大的差别呢?根本原因是中国绘画与以希腊罗马为中心的西方绘画,同于两个不同体系。中国以写意著称,西方以写实见长。中阴绘画,以儒家礼教思想为基础,讲道德,尚伦理,穿深衣大袍,蔽体深远,笼形体于衣内,因而人物形象不见骨筋,不重立体感,着重表现“寓形寄意”的象征性的装饰美。魏晋十六国墓画即属于这一体系。敦煌壁画直接受到龟兹壁画的内容、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影响,而龟兹壁疏又直接传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艺术里则早已吸收了西方艺术的营养。印度民族能欧善陈,因此壁画中的人物,特别是菩萨,比例适度,解剖合理,姿态优美,手式纤巧,真实地表现了人体美。这种写实手法,为敦烃画家所接受,大大地加强了壁画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弥补了汉晋绘画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风格的成长。

二、吸收了西域晕染法。

中国绘画起初不事晕染,战国时代开始在人物顶部饰以红点。两汉时代才在人物面部两颊晕染红色,以表现面部的色泽,虽然有一定的立体感,但不强。西域佛教壁画中的人物,均以朱红通身晕染,低处深而暗,高处浅而明,鼻梁涂以白粉,以尔隆起和明亮。这种传白印度的凹凸法,到了西域为之一变,出现了一面受光的晕染;到了敦煌又有所改进,并使之与民族传统的晕染相融合,逐步地创造了既表现人物面部色泽,又富有立体感的新的晕染法,

至唐而达到极盛。正如画史上评吴进子的壁画时所说的“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

之画如塑然”。所以段成式赞叹吴退子的画是“风云将逗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

在敦煌壁画里比比皆是。这种新的晕染法,促使壁画的写实风格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开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形成自成体系的中国式佛教艺术。在这方面,古代画家们。立下了丰功伟绩。值得称道的,是在继承和发扬民族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来艺术时他们那种宏伟的气魄和抉择精严的态度。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术进行升华,使得艺术作品能够更加的赏心悦目。通过敦煌莫高窟中多姿多彩的壁画艺术中看到形形色色不同肢体动作的各类飞天壁画,使人叹为观止。敦煌莫高窟的艺术家用曲折蜿蜒的线条勾勒出一幅幅美丽、舒展、飘逸、灵动的飞天形象,配合丰富的色彩和超高

敦煌壁画艺术赏析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赏析 ——敦煌壁画浅析研究报告 摘要: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这些陈果都与敦煌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有着莫大的联系。 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赏析;敦煌壁画;佛教历史;建筑学 一、敦煌壁画艺术源流 这是个民族的遗产,多少实际留下来的积淀,社会逐渐蒸发的结果所形成的结晶。总之,这是一种特有的结构。 ——雨果 敦煌,古称三危,地处河西走廊的西北端,南有祁连山,北部有北塞山,往西连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加上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边缘地带,是个地处高山和沙漠、戈壁环绕的小绿洲,以戈壁、沙漠和山地为主。它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的交汇处。自汉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原通西域交通要道的咽喉之地,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定西域,以后便在附近设立了汗河西四郡之一的瓜州。随着河西走廊的逐渐稳定,敦煌成为了沟通欧亚大陆桥,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之一,史书称敦煌“华戎所交,一大都会”。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这里交易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北方的驼、马与当地的粮食,包括中国、印度、波斯及阿拉伯在内的亚洲文明,与来自欧洲的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这里汇聚并互相影响,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西域文化。与此同时,自汉代中西交通畅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递到敦煌,在这里深深扎了根,中西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碰撞、交融。 敦煌之所以形成以壁画为主的艺术圣地,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原因: 第一,敦煌是一片富庶的绿洲,历史上经济得到较好的发展。敦煌南枕气势雄伟的祁连山,西连浩瀚无垠的罗布泊,北靠嶙峋崎岖的北塞山,东靠峰岩突兀的三危山。历史上的敦煌,有较大的绿洲,有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理想的农牧业区。汉唐两代,敦煌的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多次从内地移民到此,汉族逐步超过原来的少数民族,成为主体民族。他们屯田、兴修水利工程,把敦煌的社会生活从以游牧为主转变成为以农耕为主,使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敦煌偏安的历史,使其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在敦煌历史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敦煌的发展并不完全与中央王朝的盛衰治乱同步,有很多偏安发展的经历。东汉建立以后,经过200多年的经营,从中原迁来的大族在敦煌逐渐站稳了脚跟;同时,中原文化也在这个地区扎下了根,以儒家经典为主的许多汉文典籍开始在这里传播。东汉末年,诸侯割据混战,敦煌有近20年没有

敦煌壁画中的奥运祥云图案

敦煌壁画中的奥运祥云图案 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的创作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的祥云图案。祥云图案在中国渊源久远,历时千年,是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符号。地处西北戈壁的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缩影,内容丰富的壁画遗存成为了祥云图案千年历史的见证。 祥云作为华夏文明的一种抽象符号,在建筑、雕塑、器皿、家具、图画中都被广泛使用。在“祥云”这一称谓中,“云”是对自然界客观存在物的指称,而“祥”则是一种主观审美倾向的表达。祥云是心物合一的产物,是对“心中之云”的表达,体现着中国人诉诸于云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情趣。 在艺术形态上,云纹以涡形曲线为基本构成元素,按一定结构模式和组合方式构成抽象化、程式化的装饰纹样。其形态或如云朵舒卷缭绕,或如云气弥漫飘逸,或如云霞五彩斑斓,在翻腾盘曲、飞扬流动间,既妙合云象的空间形态特征,又深得其脱俗飘逸的风情神韵。 敦煌莫高窟保存着历时千余年的精美壁画,云纹是敦煌壁画中出现数量最多的图案形象。无论是在飞天佛教画还是建筑装饰画中,丰富的云纹点缀都折射出中国古代艺术家对

“云”的文化兴趣、审美热情及艺术创造力。 飞天是佛国中专施花香和音乐的神灵。莫高窟中的飞天多达6000余身,是敦煌佛教壁画中典型的艺术形象之一。 敦煌飞天在祥云的映衬下臂挽飘带、凌空翱翔的姿态是中国艺术家的伟大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佛教壁画分经变画、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和佛教史迹故事画等。祥云图案出现较多的是经变画和佛传故事画,如第148窟东壁盛唐的《药师经变》,第397窟西壁龛顶北侧的《乘象入胎》与龛顶南侧的《夜半逾城》,第323窟南壁《昙延法师入朝图》等都有祥云托于脚 下或浮于头上。祥云仿佛是连接人世与佛国世界的纽带,于庄重中透出洒脱,于写意中透出幻化。 在中国传统神话题材壁画中,多用云纹来表现羽化飞升的神仙。第249窟、第285窟等的顶部,于中心画方井,四面画祥云代表仙界,下部画山林、野兽代表大地,形成了具有整体感的宇宙空间画面。祥云在这里宛然成了人间与仙界的分界线,在它那卷聚如菊的祥云纹中,寄托着人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 祥云图案在敦煌建筑装饰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藻井、台基、勾栏、柱坊等处,每每有祥云图案点缀其间。例如第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3722314.html, 《敦煌壁画》欣赏策略研究 作者:高卫燕 来源:《教育·教学科研》2019年第09期 近年来,“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在教育界频频出现。我国21世纪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被定义为:“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漸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认为,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的关键在于如何回归学生,进而推动教学行为的变革。现结合《敦煌壁画》教学,对这一课堂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略作以下探究。 自主先学,了解画面构图形式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以问题设计为起点,在课前提供课堂协作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快速了解本课学习所要达成的目标,而且也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感受,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执教《敦煌壁画》一课中,笔者分别以表格的形式设计《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敦煌壁画的类别及构图》《飞天的线条和色彩》等协作单,让学生通过观赏视频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通过比较鉴赏《九色鹿本生故事》《右肋降生》《都督夫人太原王氏礼佛图》《反弹琵琶舞乐图》等壁画作品了解画面描述内容以及特有的构图形式;通过对《北魏飞天》《西夏武士(局部)》《明代人物(局部)》作品描摹,掌握敦煌壁画不同的线描形式及其线条特征。真正落实分阶段达成教学目标,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使学习变得高效。 以境促学,感受莫高窟历史 美术教学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发展过程。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上课伊始,恰如其分的场景设置,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敦煌壁画的热情。 “敦煌莫高窟”这个名字对每个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到敦煌亲身体验者的则寥寥无几。笔者通过场景设置,以激起学生对艺术家们为什么会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前赴后继地研究莫高窟产生探究的兴趣。提问不仅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更是为了深入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发展作铺垫。 此外,笔者在课前制作有关敦煌历史的微视频,精心整合的文稿、生动直观的图像、极富有感染力的背景音乐三者有机结合,努力以图设境,以境促学,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微视频由三个部分组成。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 毕业论文 题目: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指导教师:张群 姓名:梁晨 专业:美术教育 准考证号: 年月日

内容摘要 敦煌莫高窟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提及敦煌,人们就会自然想到神奇的飞天。飞天可以称作是天人,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的专用名词。它是一个善奏乐、能飞舞,满身异香美丽飘逸的形象。中国艺术家用绵长的飘带使她们优美的女性身躯漫天飞舞。可以说,飞天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与中国的民族艺术融为一体的集合形象。 关键词:敦煌壁画飞天构图色彩灵动美

目录 一、引言 (4)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4)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4)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4)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4)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4) (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色彩 (5) 四、敦煌壁画飞天艺术美的表现 (6) (一)灵动美 (6) (二)色彩美 (6) 五、结语 (7) 参考文献 (8)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赏析 一、引言 敦煌飞天是敦煌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只要看到优美的飞天,人们就会想到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492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原始的飞天,其实是马头人身的狰狞面目…… 敦煌飞天的时代特点: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史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停建而消逝,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等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都在不断的变化,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兴起时期-创新时期-鼎盛时期-衰落时期。 二、敦煌壁画飞天概说 (一)“亁闼婆”和“紧那罗” 在古代印度佛教中,飞天是“天龙八部”护法神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作为护法神,他们皆受佛的教化,其职责是保护众生,常出现在壁画的佛陀上方、本生故事画和藻井中,多呈现出飞行的姿态,后随时间迁移演变成了飞天的形象。“亁闼婆”因周身散发香气,所以有“寻香主”和“香音神”之称,他的职能是撒花奏乐。佛经《尸毗王舍身救鸽》记载:“诸神亁闼婆,歌颂作音乐,美音轻重声。”而关于其形象,说法众多,《百道焚书》中称其风采甚美;《梨俱吠陀》中描述其为卷发,持武器,说法各异。在壁画飞天的形象也受地域、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各不相同。 “紧那罗”的形象和人的形象十分相像,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头上长有一角。《一切经音义》记载:“真陀螺,古作紧那罗,音乐天也,有微妙音响,能作歌舞。男则马首人身,能歌,女则端正,能舞。此次天女,多与亁闼婆为妻室也。”又说:“甄陀螺:甄,之人反,又作真陀螺,或作紧那罗。”因而“紧那罗”有“人非人”之称,而不管哪种形象,都能歌善舞。 段文杰先生在《飞天——亁闼婆与紧那罗》中认为,飞天是“佛教艺术中佛陀的八部侍从中之两类,即佛经中的亁闼婆和紧那罗。他们有特殊的只能的‘天人’而不是泛指六欲诸天和一切能飞的鬼神。” (二)“飞天”的广义、狭义之说 广义的“飞天”是指护法、天龙八部等飞行的诸神。狭义的“飞天”专指“亁闼婆”和“紧那罗”等礼佛赞佛、歌舞散花的天神。谭树桐《敦煌飞天艺术初探》中提出:“不论是广义的飞天还是狭义的飞天,敦煌壁画中飞天形象最为丰富,正是因为其包括了诸天形象,才会是丰富多姿的。” 关于“飞天”,我认为它是一个多元的概念,而不是一个专属名词。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可以知道飞天不仅是“亁闼婆”和“紧那罗”,传入中国后还受到密教、道教等影响。因而对“飞天”的研究应涵盖众多飞行的护法天人和供养天人等。 三、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与飞天色彩 (一)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构图 “装饰”一词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地区,开始之初代表的是对艺术的渲染,之后逐渐演变为“装饰艺术”、“装饰派艺术”等更丰富的内容。利用艺术的装饰可以对艺

敦煌壁画小型张赏析

敦煌壁画小型张赏析 一个主题,用八套邮票三枚小型张来表达,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用这样隆重的架势张扬一种艺术与宗教,大概只有敦煌壁画才配得上。在全世界范围内,她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中国人,你能不多看她几眼吗?——纯道题记 敦煌壁画指地处甘肃省敦煌县三危山和鸣沙山莫高窟中的壁画。莫高窟开窟造像始于公元4世纪(366年)。这里是古代中西交通、丝绸贸易的必经要冲。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文化迅速繁荣发展,这里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等几个时期的精心营造,成了佛像雕刻、壁画艺术的荟萃之地。由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产生的年代,正好是印度佛教在中国盛传的时代,壁画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生活内容。其壁画主题几乎全与佛教有关,但这些宗教艺术却能将宗教意境与人们的现实思想感情紧密结合起来,其天堂、宗教人物、经变故事都是有血肉的活的生命艺术。 中国人民邮政于1952年7月1日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特3)邮票一套4枚,由上海人民印刷厂无背胶印刷,孙传哲设计、孔绍惠雕刻。这套邮票图案采用“留主舍副”的构图方法,舍弃了原壁画中复杂的背景,使人物主图显得更加突出;画面采用中国传统的白描勾线法进行绘制,既简洁清淡,又严谨细腻,具有一种拙朴有味的艺术效果;每枚邮票图案的右端边框上,相应地装饰着各个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花纹,富有古色古香的民族艺术风格。 《狩猎·魏》。图案选用第285 窟中西魏大统年间的一幅窟顶作品,画面描绘了猎人在山涧捕射野牛的情景。画面巧妙地捕捉住了飞箭立即出弦的刹那间精彩场面,表现了狩猎过程中紧张而动人的情景,刻画了勇敢而富有力量的猎人形象。 《供养人·隋》。选用第296 窟中北周的一幅作品,生活气息很浓,表现手法细腻、逼真。所谓供养人就是出钱修洞窟的施主,作者极其巧妙地利用了画笔轻重徐疾的变化,把供养人的性格、年龄及其身份都细致、生动地刻画出来。 《飞天·唐》。选用第320 窟中盛唐的一幅说法图壁画,画面描绘了飞天神人凌空飞舞、自由翱翔的情景。两个姿态优美的飞天,腾空起舞,扬手散花,轻盈灵动,优美悦目,创造

敦煌艺术

摘要 敦煌石窟是一种由建筑、雕塑、壁画结合为一体的立体艺术。敦煌壁画画面人物的造型风格多样,有写实细腻的、有抽象的,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式的敦煌艺术。所以敦煌壁画的内容很广泛,有尊象画、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东西文化在此交汇融合,逐步形成中国式的敦煌艺术。 【关键词】:敦煌石窟、美、佛教、宗教、飞天

Abstract Dunhuang Grottoes is a kind of art with architecture, sculpture, mural by as a whole. Dunhuang mural paintings style diversity, there are realistic and delicate, abstract.Eastern culture in this intersection fusion, gradually formed the Chinese Dunhuang art. So the Dunhuang frescoes in the content is very extensive, like painting, with a statue of Buddha jataka stories, Buddhist stories. Keywords: Dunhuang grottoes, beauty, Buddhism, religion, flying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目录 (3) 1绪论 (4) 1.1敦煌艺术总体概述 (4) 2敦煌艺术盛行的原因 (5) 3敦煌壁画的主要类别 (5) 3 . 1 敦煌壁画的分类 (6) 3 . 2 敦煌壁画造型特色 (7) 3 . 3 敦煌壁画线条色彩 (8) 3 . 4 敦煌壁画飞天的意义 (9) 4 敦煌壁画对于现代艺术的意义与价值总结 (10) 5参考文献 (10)

敦煌壁画的由来

敦煌壁画的由来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下面给大家说说敦煌壁画的由来,供大家阅读! 敦煌壁画的起源:龟兹克孜尔石窟壁画 龟兹,是我国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是丝绸之路北道中段的咽喉。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龟兹是古印度、希腊-罗马、波斯、汉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汇地。” 这是一个人人擅长音律伎乐的地方,在艺术方面有着不凡的造诣。而这种不凡,也体现在了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之上。而中国老百姓人尽皆知的“西行取经僧”唐玄奘,就在他的《大唐西域记》里,提过“屈支”(即龟兹),并写道“龟兹伎乐,特善诸国”。 美术史上,没有人可以绕开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那些被画在岩石上的野牛和野马是文化与艺术的萌芽,被称为人类美术史上最早的绘画记录。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石窟壁画是美术的源头。 相比如今人们熟知的敦煌,龟兹地区的石窟艺术要早200到300年。 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佛教石窟,去年6月22日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它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

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教授表示,在中国几十年的敦煌艺术研究当中,浙江一直是一个研究的重镇。常书鸿、樊锦诗等,都是从浙江走出去的研究人才。 但多年的研究至今,敦煌艺术研究也遇到了瓶颈,就是当研究者在追溯敦煌艺术的起源时,有一些模糊而不真切的地方,“而早敦煌300年的克孜尔石窟,刚好提供了这种起源的资料。”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乃至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风格,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但是,任何艺术都源于现实生活,任何艺术都有它的民族传统。因而它们的形式多出于共同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风格。还被称为千佛洞。也是我国四大古窟之一,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敦煌壁画的造型特色敦煌壁画中有神灵形象(佛、菩萨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画中的人物之分.这两类形象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质。从造型上说.俗人形象富于生活气息,时代特点也表现得更鲜明;而神灵形象则变化较少,想象和夸张成分较多。从衣冠服饰上说,俗人多为中原汉装,神灵则多保持异国衣冠;晕染法

《敦煌壁画》邮票系列欣赏

《敦煌壁画》邮票系列欣赏 敦煌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有一片树叶形的绿洲,那里座落着历史悠久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198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敦煌莫高窟同泰山、长城、故宫、秦陵兵马俑等,一起作为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作为宗教艺术来说,佛像画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唐代达到最盛,武则天时代已超过千窟。从秦开始每朝代都有新洞窟开凿,一直延续到元代。如今,在砾岩峭壁上,大小洞龛仍密如繁星,有洞穴七千余处,492窟。莫高窟是中国石窟中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处。石窟区全长达1600米,藏有文书五万多件。有前秦、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辽、西夏、元代等十个朝代的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245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假如把窟内所有壁画连接起来,可组成一条长达25公里的巨大画廊,它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敦煌莫高窟的第一位开拓者是乐樽和尚。为了在粗糙的岩壁上作画,历代

的艺术大师们先在洞壁的四周及顶部抹上草泥,…白垩打底,再绘制壁画。壁画画好后,再配以彩塑。窟内最大的壁画高四十余米,宽三十余米,最小的高不盈尺。敦煌壁画所表现的大都是佛教内容,如经变、本生、佛传、供养人及因缘故事。在内容丰富的敦煌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像、神怪、动物、山水画、建筑画以及装饰图案等,它成为佛教艺术最为灿烂的宝库。在历时长久的画卷上,展现了不同时代的风貌,从效仿西域式样到逐渐汉化,从颜面体态到服饰装束,都又复归汉民族的鲜明特色。它不仅展示了十个朝代壁画艺术发展的脉胳,而且蕴含着历史、风情、民俗、神话、山川、建筑等十分丰富的形象资料。 为了广泛宣传介绍敦煌壁画这一民族艺术瑰宝,建国初期的50年代,就曾发行过“特3”和“特6”两套邮票,共8个画面。但真正作为系统发行工程,还是从1987年开始,至1996年8月15日整整历时10年。邮电部按照历史年代的时间顺序,从敦煌壁画的精品中,又发行了27个画面,这套敦煌壁画第6组邮票即取材于自唐代以后的5个朝代约4个半世纪的壁画精品。虽然尚有许许多多的杰作无法展示,但是敦煌壁画核心部分的风采毕竟是得到了再现。 第一组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壁画的构图与色彩浅析 敦煌莫高窟是甘肃省敦煌市境内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总称,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它分布在鸣沙山崖壁上,三,四层不等,全长1.6公里。现存石窟492个,壁画总面积约45000平方米,彩塑像2100多身。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不仅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珍品,而且包涵了中国乃至西域的中世纪传统文化的丰富内容,被称为“世界艺术画廊”“墙壁上的博物馆”“世界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敦煌莫高窟具有珍贵的艺术、历史、科学价值。 敦煌莫高窟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的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包纳了巨大的容量,创造了独特的形象,从而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来源于佛教,这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它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其艺术目的的实质是借助于宗教的题材,曲折隐晦地折射出世俗生活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艰辛,以及对理想社会幸福生活的憧憬,因而从题材上来看,带有一种理想与完美的情怀。同时,壁画均绘于洞窟的四壁,大多没有画框因而其壁画的构图形式同样也是无拘无束,抒写出创作者的自由心灵 理想化的布局人物比例关系首先,敦煌壁画的构图是散点式的,是无焦点透视的。即:壁画的位置经营是“笔随心走”,画中的人物也是“象出意生”。敦煌壁画的题材内容一般都是反映着佛教或者与佛教有关的,大多数画面是依据绘画者丰富而自由的想象而创作出来,是绘制者理想化的主观境界的体现,在构图时能够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心理的需求和审美的需求,对所需要表达的形象的大小、布局进行主观的塑造、调整和变化,从而无须顾及客观现实的透视比例等等。例如:《萨埵那太子饲虎》,整个画是围绕故事的主人公——萨埵那太子展开的,因而作者不但把这个中心人物占据着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而且其形体也表现的最大。至于其他的辅助人物与物象,都围绕着这个中心人物来进行协调配合与有机的穿插,其大小比例突破了客观的真实,但却让阅读者第一时间的了解到作者所传达的主旨意图。再比如:《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此画设置了两个主要的形象,即鹿王和王子。这两个艺术形象在画幅中心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且鹿王的形象与人等大,这在客观的自然环境中是不存在的。而其他人物:如溺水人和侍卫等非主要的人物安排在画幅的次要的位置,而且形象也有着大小的不同。这种构图法则同样也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强调表达善恶因果报应的关系而采用的。在这些壁画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与次要、伟大与渺小,完全的取决于创作者的主观意识形态,丝毫不受到现实空间比例的束缚局限。 二、随意性构图与设计性构图并存 随意性构图是指:“作者从主观情感出发、在抒写胸臆、表达意趣、描绘想象和幻觉的同时,常常带有浓郁的感性特征和主观色彩。他们的构图方式并不经过理性的过滤,不需要深思熟虑的构思、谋划和经营,而更多的是依赖于直觉,甚至下意识的‘即兴’。就画面的特征来看,这类构图往往缺乏规律性,画面具有较强的运动感,显得自由、热烈、躁动和不安定。”①在敦煌莫高窟,随意性构图往往运用在具有故事情节的壁画中,使得整个故事具有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艺术效果。设计性的构图可以又可以细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对画面装饰功能的需求,或是出于创作者对于整个画面秩序感和规范感的追求;另一类是于对称中求不对称,追求一种不对称的美。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及画面的各个部分内容的安排,都经过缜密的计算与设计,有着规范严格的格律体、连续体以及适合的几何形状。在敦煌壁画的藻井、图案之类的均采用了此构图。 a.绝对对称式构图一般而言,绝对对称式构图从画幅的外框到画面的框架和结构,以

敦煌壁画欣赏

敦煌壁画欣赏 敦煌艺术灿烂辉煌,其壁画艺术蔚为大观,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融古汇今,汲取了东西方影响,包纳了巨大容量,创造了独特形象,从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奇葩。敦煌壁画艺术蕴含着“崇高与优雅、对称与和谐、阴柔与阳刚、悲壮与英勇、庄严与浪漫”的显著美学风格。 一崇高与优雅 在敦煌艺术中,最能体现优雅美学风格的是伎乐飞天、反弹琵琶、菩萨。如果说“伎乐飞天”汲取了多元文化特点而成为华夏艺术的乐舞精神在敦煌的典型体现,那么“反弹琵琶”乐舞形象在敦煌石窟中的出现则提供了遥相呼应的艺术美神,她们共处一窟,传达出天上人间的整体共鸣,从而表现了“天籁”与“人籁”的互通效应。在“反弹琵琶”因其优雅动人的音乐舞蹈艺术所唤起的视觉美感外,还与画面的主体——人体美紧密相关。如果说,“伎乐飞天”是糅女性身体的阴柔之美与男性躯体的阳刚之气合二为一的话,那么,到了中唐则以“反弹琵琶”的舞姿集中表现了女性之美的艳影:如果说“伎乐飞天”因带有西域的野性之美而保留有几躯裸体飞天而露出了赤足和丰乳肥臀,从而张扬出一股清新野逸之风的话,那么,中唐时期塑造出来的大量优美人体则是人类理性之美的集中表达。总之,有性而无性的发展演变无疑本真的传达出对生命的礼赞,从天上到人间的转移则是人性贯通佛性的依据。 二对称与和谐 对称的特征在敦煌壁画中处处都有所体现。首先从洞窟整体布局来看,敦煌壁画确实严格遵循了对称法则。一般说来,主要是以洞窟西壁为中心,南、北两壁相

向的壁画之面积、位置等呈对称均衡状。 对称能产生整齐、稳定的形式美,但严格的对称也容易造成呆板,敦煌壁画中巧妙运用于对称中求不对称的艺术手法,在敦煌壁画中,大凡出现对称特征的地方,几乎都同时存在一种竭力追求不对称的情况,这就使石窟的每幅画充分满足了人们既希望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给心理一种归属感,但又希望不单调,有变化的心理需求。因此,敦煌壁画中大量运用对称含不对称的艺术手法,使宗教画变得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和谐,是中华审美文化之魂的经典表现,亦是中国艺术美学的典型特征,敦煌艺术作为融多门艺术类型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其最为直观的美学理念即追求一种“多样统一”的和谐美。 敦煌壁画艺术以其形式上的和谐、色彩上的搭配、音韵感的调动、构图上的圆满和布局上的巧构等,使不同艺术类型彼此融合,并相互补充,在整体效果上形成了一种气象万千、形式完美的和谐场景,信仰与审美、理想与现实在此达到了审美的统一。最终,它为中华艺术和人类文化建立了和谐美的典范。 三阳刚与阴柔 敦煌乐舞文化也体现出阴柔与阳刚的美学风格,其既有中原风格的温婉妩媚(东),又有西域龟兹乐舞的万种风情(西),更兼西凉乐舞的婀娜多姿(本地),三者在相互借鉴的条件下共同创造出敦煌舞蹈的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舞蹈风格。同时早期造窟历史的美学特点总体上也以“阴阳相济”为特征,既体现了北凉、北魏的浑朴与厚重,又凸显出西魏、北周的秀逸与圆融;既达到了贯通中西的思想内容,又突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浅析敦煌壁画之美 论文关键词:敦煌壁画造像构图色彩程式 摘要:敦煌壁画是我国灿烂的文化明珠中耀眼的一颗,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富,技巧之精湛,为世人所赞叹,其艺术之美堪称我国绘画艺术的典范。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是我国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我国古代社会发达的文明的象征。 正文: 敦煌位于甘肃、青海、新疆的交汇点。一千多年前,佛教在西域诸国很盛行,建塔造寺、开窟筑像的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敦煌,随后,它与中原古老的半神文化交汇、融合,产生出辉煌的敦煌石窟艺术,随着对敦煌艺术越来越多的关注,我认为从审美角度来分析敦煌壁画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敦煌壁画之美的浅谈: 一、程式之美 敦煌壁画中所表现的多是古代艺术家和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其丰富的想象力开辟出的一个“法性无边”的认识世界,他们力求以微尘的小千世界组成中千世界,再组成大千世界。 在敦煌的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其风格如何变化,组织画面始终遵循着程序化的原则。画派、画风的发展、成熟就是遵循着“图示----修正”的模式,不断丰富、完善自身特色使其最终成为定式的过程。 例如在佛教绘画的造像中,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是以具体的神像刻画和画面氛围烘托来实现宗教审美理想的类型化特征。 程式好比设计蓝图,它是构成和组织画面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各个元素作为同一风格的造型单元,必须按标准零件来设计,使画面始终保持一种秩序感和统一感。 二、线条之美 敦煌壁画中精彩的大量线条的运用在重彩绘画中主要起到造型的作用,敦煌壁画中富有

对敦煌壁画技巧的粗浅认识

对敦煌壁画技巧的粗浅认识 摘要: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因此,壁画的技巧,具有与世俗绘画不同的特征。本文主要从敦煌壁画的发展历史、敦煌壁画技法来源、敦煌壁画所用色彩原料三方面介绍了敦煌壁画的技巧。 关键词:敦煌壁画;技巧;历史;来源;色料 0引言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敦煌壁画包括佛像画、经变画、故事画等多个类别,各种形式的壁画所表现的意思和蕴含的意义都各具特色,因此表现他们的绘画技巧也是不尽相同的。 1正文 1.1敦煌壁画技巧的发展历史 从敦煌壁画的艺术风格看,可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隋唐以前的发展期,隋唐时期的鼎盛期级隋唐以后的衰落期。 1.1.1发展期 敦煌壁画早期的塑像多是体格高大、额头宽阔、脸型方正、直鼻、眼窝深、发髻为波浪形、衣纹贴身。这个时期的塑像及壁画带有印度造像的特点,而印度的造像手法又是古希腊式的,这是印度佛教之前的信佛时期留下来的,所以有人认为敦煌的名字与古希腊人有关也是不无道理的。 公元525年中原出现的“秀骨清像”也影响了敦煌的壁画技巧,塑像面容清瘦、褒衣博带、飘逸自得、宁静超脱。北朝时期的壁画多是佛经故事画,北魏时期的壁画还带有西域特征,同时有些壁画的舞姿也颇富印度风韵。 1.1.2鼎盛期 这个时期由北魏秀骨清像转为雍容华贵,色彩丰富。塑像体壮丰满、鼻低耳

大、衣着富丽、姿态更加丰富生动,形象更加中国化了。这个时期的壁画色调最为丰富,富丽而灿烂,呈现出楼台亭阁、金碧辉煌、歌舞升平的景象,反应当时人民生活富足,生活安定的局面。这个时期的壁画主要分为佛像画、大型佛经画、佛教历史画、供养人像画和装饰图案画五类。这个时期的艺术家们尽情发挥,他们把人间的繁荣富贵搬到墙壁上,又把天国的富丽堂皇展示人间,天人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国的半神文化。 1.1.3衰落期 隋唐以后,敦煌的石窟艺术走向衰落时期,公元1036年西夏统治了敦煌,佛教成为西夏的国教,西夏国君从西藏引进了藏传佛教,给敦煌带来了藏族文化。1227年成吉思汗打入敦煌,把西藏带来的密宗文化推向高潮,此时期的人物形象描绘准确、生动,线条细腻,晕染富有立体感,表现了藏传文化的独特风格。 1.2敦煌壁画技法来源 敦煌壁画表现技法有两个来源:一是中国传统的壁画技法,敦煌汉晋墓画便是基础;一是西域传来的表现技法。壁画制作方法大体相同,造型、线描、构图、赋彩、传神等表现技法,各具民族特色,这里不多谈,主要谈谈完全不同的两种立体感表现法。 从西域传来的天竺凹凸法,即以明暗晕染表现主体感。这种方法从阿旃陀传到敦煌,已经有许多变化,但以肉红色涂肉体,以赭红晕染眼眶、鼻翼和面部四周,使明暗分明,最后以白粉涂鼻梁和眼球,表现高明部分。年久色变,肌肉变为灰黑,而白鼻梁,小字脸更为突出,这种晕染法在敦煌石窟流行了250多年。 中国传统的色晕法,方法简单,与印度凹凸相反,只在面部两颊及上眼睑渲染一团红色,既表现红润色泽,又有一定的立体感。这种方法起自战国,西汉已很成熟。五世纪末进入敦煌壁画,与西域明暗法并存近百年,至六世纪末的隋代,才融合中西为一体,以色晕为主,又有明暗渲染,至七世纪初的唐代才形成崭新的中国立体感表现法。 1.3敦煌壁画所用色彩原料[1] 若以五方色为中心,对敦煌石窟壁画所采用的颜料进行分析,则敦煌壁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白色颜料主要采用混合方解石和滑石等,如白色颜料主要是在壁面涂以黏

美术赣美五年级下册(2014年新编)《敦煌壁画》教案

《敦煌壁画》教案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壁画在中国美术史中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典型作品的介绍,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宗教壁画的丰富内容和艺术成就。 通过鉴赏典型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达 到开阔眼界、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讲清楚佛教石窟寺壁画各种题材,如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藻井图案等在石窟寺内的布局、相互关系,体现的宗教意义。宗教美术中,佛教美术居于主导地位,道教美术作品比较少,在表现形式上也受佛教美术影响,而道教儒教思想和一些美术表现手法也对佛教美术产生影响,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三教合一”的造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候 二、导入: 今天我们共同鉴赏第十一课《天上人间--宗教壁画》。 在讲课前我们大家先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宗教有哪几种大家一起说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等。这些教派的产生都是受当时社会影响,战乱连连,民不聊生,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摆脱苦难人们信仰各自尊崇的宗教来寻找一种精神寄托。 佛教道教基督教 壁画:是绘在建筑物的墙壁或天花板上的图画。 那么表现记录宗教题材的绘画作品除了纸、绢等形式之外还有壁画。今天我们欣赏的《天上人间--宗教壁画》只是冰山上的一角,希望通过今天的欣赏,同学们能对宗教壁画有所思考 三、授新课: (一)戈壁滩上的艺术画廊--敦煌莫高窟壁画 它是保存了从十六国到元代近千年的佛教题材的壁画。题材归两大类:一类是表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佛传的故事和释迦牟尼前生的本生故事。另一类就是依据佛经内容画出来的绘画作品“经变”

欣赏莫高窟壁画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它的地理位置。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去旅游时有三条路线(一条飞机路线两条火车路线)。 下面向大家介绍两幅生动的佛本生故事的壁画。 1.《九色鹿王本生的故事》 找同学讲述九色鹿王的故事,然后教师详细讲述九色鹿王的故事。--真可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本故事体现了对于负义与贪心的谴责)。 分析壁画:北魏时期作品。当时人们追崇“以瘦为美”秀骨清像。画中九色鹿正好符合当时的审美观点。清秀挺拔美丽高贵。画面以连环画形式表现了六个连续的故事情节。故事从左右两侧开始中间结局。突出慷慨牺牲舍己救人的主题。 2.《尸毗王本生故事》 教师讲述尸毗王割肉护鸽的故事。鸽、鹰神仙的化身为考验尸毗王向善的决心。经得起神仙的考验而重生。 这两个故事都讲述了乐善好施获得了好的回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3.《西方净土变》摹本作者常沙娜 常沙娜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她是敦煌的守护神、敦煌文物保护研究的开拓者奠基人常书鸿先生之女。《西方净土变》是艺术家们根据《无量寿经》构想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此壁画为盛唐时期的作品当时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即历史上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人们追崇“以丰胰为美”。展示唐张萱的《捣练图》提示人们当时的审美倾向。 分析《西方净土变》画面中除了佛(阿弥陀佛)两位菩萨(观世音、大势至),还表现了极其壮观的楼台亭榭、飞天散花、杂鸟莲池、奏乐跳舞的仙女、出行、宴会等。与其说是天上佛国,还不如说是人间帝皇贵族生活的再现。 飞天:佛教中把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庆人物称为“天”,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复合体。乾闼婆是印度梵语音译为天歌神,在天界负责奏乐歌舞。紧那罗为天乐神负责散花散香气。后来两者职能混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无论是佛本生故事的壁画还是经变内容的壁画都是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意愿,以来自生活的艺术形象来表现,这些壁画的内容是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与敦煌佛教壁画相媲美的还有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道教壁画。 (二)妙绝动宫墙--永乐宫元代壁画 首先介绍永乐宫的地理位置。

试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

试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意义 【摘要】:敦煌石窟汇聚着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华,代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然而历史上它却饱受掠夺和自然环境的侵蚀,直到张大千开始临摹敦煌壁画,并将其临摹作品展现在世人面前,人们才认识到它的珍贵。笔者在博物院实习期间,帮助收集张大千敦煌临摹作品展的资料,同时看到了前人关于这方面的成果,认识到前人研究多是单一角度的研究,对于临摹壁画一事没有综合认识,于是着手准备写一篇综合研究的文章来表示张大千临摹壁画的重要意义。文章将分六部分来进行论述,第一部分引言介绍笔者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希望对临摹壁画一事进行更深入全面地探索,然后分析前人关于临摹一事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之后介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全面分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的时代意义、对中国美术和文物保护的重要影响。第二部分分析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这个历史事件,探讨了临摹壁画的动机及艰辛历程,并探索了张大千临画的方法。正是敦煌壁画超凡的绘画造诣吸引他不辞辛苦,两次长途跋涉到达敦煌,探求绘画技艺。第三部分分析张大千临摹壁画一事在文物保护方面的争议,由此提出本文论点,不论是否破坏了敦煌壁画,张大千临摹壁画仍产生了重大影响。第四部分分析在当时抗战背景下,成都因举办敦煌临摹作品展而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斗志,鼓舞了民族精神,振奋了民族信心。第五部分论述临摹敦煌壁画展对中国美术界的影响深远,不仅改变了张大千的个人画风,还对后来许多画家的画风与研究风格产生影响,尤其对段文杰先生产生了重要影

响,促使着段文杰一生扎根敦煌,为敦煌保护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另外敦煌壁画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启发了中国绘画的新风格,将传统绘画技术与西方绘画技法做到恰当地融合。第六部分讲述张大千临摹画展对敦煌文物保护事业意义重大。临摹画展出后,人们在欣赏这卓越的艺术画作时,也叹息敦煌石窟的命运坎坷,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保护敦煌壁画,国立敦煌研究所成立,后不断发展壮大。在之后的几十年,敦煌石窟结束了无人管理的状况,在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人的带领下石窟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国内外的合作下,石窟保护工作迈向新的历程。第七部分结论对文章进行了概括,从现在来看,临摹壁画一事已远远超出当年的意义,其艺术地位和影响力已大大提高,结论强调了张大千临摹壁画此事对中国美术界和文物保护事业意义重大。【关键词】: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石窟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K879.41;J209.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2一、引言12-15二、临摹敦煌壁画的动机、过程、方法15-172.1.临摹敦煌壁画的动机152.2.临摹敦煌壁画的艰辛历程15-162.3.临摹壁画的方法16-17三、临摹敦煌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