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

浅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崛起及启示[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系统化改革,使

其教育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德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崛起并与工业生产相结合,为德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大批高素质人才,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

[关键词]德国教育;工业化;借鉴意义

1871年统一后的德国以惊人速度跃进,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全面工业化,成为欧洲后起的头号工业强国。德国工业化出现跳跃式的快速发展,原因颇多,例如政治的统一、科技的进步、战胜法国所掠得的胜利果实以及德国银行业的特殊作用等,为德国工业发展的迅速提供了解释。其中,作为后起型的发展中国家,在德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凸显了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发展发挥了前所未有的作用。本文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在工业崛起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概况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网络为德国公民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形成了重知识、重实际的社会氛围,促进了全民族文化素养的提高。

首先,初等教育普及化,提高全民素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初等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初等教育网有很大的补充。1875年《普通初等学校和师资培训学院的管理规章》(简称《一般教育规定》)出台,进一步强调实行强迫初等义务教育。该规章的主旨是:第一,在教育目标方面,提高所有各学科的学习效能,尤其重视对历史和自然科学的提高;第二,在教学方法方面,同时注意尽量促进学生的理解力和思考力的发展。根据教育规定,对6岁儿童开始实施八年制的强迫义务教育,对违反此项规定的父母予以法律制裁。[1]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德国普及初等教育有了实质性的进步。以普鲁士为例,1848年普鲁士小学入学率为82%;1871年时实际上学率为86%-90%;19世纪80年代则达到了100%。[2]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

其次,中等教育规模扩大,实现教育平民化。德国进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初等教育程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需求。而且,由于正处于工业化的黄金时期,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需求旺盛,为各大学和技术高校培养科学方面的专门人才的中等学校①成为当时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中等阶层和新兴经济资产阶级子弟们的热门学习去处。因此,要求接受中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打破贵族教育的旧模式,实现教育平民化成为必要。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地方扩大办学规模,增设现代科学方面课程,中等学校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875年德国共有各类中学921所,学生183,248人;到1911年时,德国各类中学数目增加到1,476所,学生397,835人。[3]中等教育从少数特权等级扩大到普通民众,这给德国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它走出旧式教育的怪圈,更好地培养适应工业化所需要的新型人才。

第三,改革高等教育,培养新型人才。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大学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新局面,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大幅提高。1872年,在德意志帝国领域内的在校大学生为20,576人,到1913年人数已经达到79,557人,平均在每万居民中有在校大学生11.6人。[4]19世纪末,德国成为世界教育界瞩目的中心,当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外国教育史备考研知识点: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一)新教育运动 1.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开端。其后,德国的利茨推动了“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开办了“运动学校”。各国新学校的国际交流促成了1899年瑞士教育家费利耶尔在日内瓦建立了“国际新学校局”,1921年在法国加来成立“新教育联谊会”,并出版杂志《新时期的教育》。1922年提出“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42年,通过《儿童宪章》,强调教育机会均等,以符合世界性普及教育的要求。1966年,新教育联谊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谊会”,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2.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实验 (1)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在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11-18岁男孩为对象,以把他们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阶层人士为目的。学校课程包括体力和手工活动、艺术和想象力的课程、文学和智力课程以及社会教育和宗教、道德教育。学校作息时间分成三个部分:上午主要学习功课,下午从事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则是娱乐和艺术活动。 (2)1893年,英国教师巴德利建立了贝达尔斯学校,实行男女合校,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创造者;更关心教学过程;学校管理亦更加民主,因此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3)1898年德国教育家利茨在哈尔茨山区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招收12-16岁的学生,并推动了德国的“乡村之家运动”。 (4)1899年,法国的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德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歇斯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的改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的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的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的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的环境里,人们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的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20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的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的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的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的新的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的修正。 1896—189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的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的修正主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各国的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的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1、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的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的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的“绝对命令”。 2、民主主义精神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蔡柏奇

-- 一、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二战 后的成长期、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成熟期和随后的挑战期,见图1。 数据来源:日本钢铁联盟 1.成长期(1945—1973年)二战后,日本政府采取“倾斜生产方式”,确定煤炭、钢铁为优先发展产业,促进了日本钢铁工业的迅速发展。1945年,粗钢产量仅为50万吨,经过5年的产业恢复时期,到1950年产量为529万吨,恢复到战前的生产水平。经过5年的产业振兴,到1955年粗钢产量为941万吨,钢铁工业初具竞争力。此后,日本政府开始推行扶植保护政策,通过财政和金融等政策引导措施,鼓励行业重组兼并,进行结构调整,提高集中度,并制定了有利于钢铁产品出口的有利措施以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日本钢铁工业从而迎来了高速增长时期。1965年,粗钢产量已经超过4116万吨,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苏联,到1973年粗钢产量达到了1.2亿吨的历史巅峰。 2.成熟期(1974—1995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本不得不进行能源战略调整,以降低对国外的能源,特别是对石油的依赖,同时,钢铁工业也停止了扩张,进入发展瓶颈期,钢铁工业在制造业中的地位逐渐降低,迫使日本政府贯彻技术立国战略,以科学技术带动本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并针对世界不同地区钢铁需求的多元化,进行海外扩张。80年代,由于日 币升值的影响,钢铁工业的衰退进一步加剧,销售额以及附加值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这段时期,日本的粗钢产量一直维持在1亿吨左右。进入90年代后,日本政府鼓励开拓海外市场的整体走出去战略,通过向海外扩展生产基地,把高端技术留在国内,中低端技术向海外生产基地进行扩散,从而实现市场的迅速扩张、成本的降低及垄断利润的提高,日本钢铁工业得以重新崛起,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 3.挑战期(1996年至今) 受国际钢铁企业间的兼并重组,以及新兴经济体需求的急剧扩张等因素影响,欧洲和中国的钢铁产能急剧扩张,日本企业的地位逐渐下降。1996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产钢国,并一直延续至今。而日本的钢铁产能没有进一步扩张,始终维持在1亿吨左右。1991年,世界粗钢产量前10位企业中日本有4家,新日铁与日本钢管分列第一和第六位,到2012年,只剩下新日铁住金和日本JFE 钢铁两家,且仅列第三和第七位。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球钢铁产能过剩、海啸、大地震等因素,加之日币持续升值,对依赖出口的日本钢铁工业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二、日本钢铁工业发展战略 1.联合重组 统计数据显示,1961年,日本前六大钢铁公司合计产钢占全日本的68.33%,已经达到高度集中。2007年,日本粗钢产量为1.2亿吨,其集中度在总产量增加的前提下也实现了稳步提高,日本最大的4家钢铁公司合计产量为8987万吨,占日本总产量的74.77%。日本钢铁工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企业间联合重组和各大企业自身规模扩张的结果,而企业间联合重组起了决定性作用。 日本钢铁企业旨在向大型集团化公司方向发展,通 文章编号:1002-1779(2013)06-0034-02 日本钢铁工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蔡柏奇 摘 要:介绍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钢铁产业的发展战略,并借鉴日本钢铁产业发 展的经验,提出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建议。关键词:日本;钢铁;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F416.31 文献标识码:A 图1日本钢铁历年产量图 3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社会福利思想

世纪末世纪初期地社会福利思想 一、历史背景 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将资本主义推向了新地发展阶段,资本主义世界地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发生了全方位地改变.世纪末世纪初地经济发展,使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 b5E2R。 工业地大发展和垄断组织地出现迅速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使各垄断组织、非垄断地企业界、中小资产者、工人、农民等日益成为利益与愿望不同地各类社会群体.这些群体互相依存又彼此矛盾,便出现了工人运动,并成为一种经常性起作用地社会因素.在工业、科技、竞争意识、社会变迁迅速动荡地环境里,人们地观念也在发生变化.p1Ean。 (三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结构地变化、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地作用) 在此我们主要分析其中对世纪福利国家发展有重要影响地社会福利思想. 二、欧洲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㈠、思想渊源 世纪初期地空想社会主义 法国浦鲁东地无政府主义 德国拉萨尔地国家社会主义 自由主义地自由、民主思想 对马克思主义地修正 ㈡、形成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资本主义国家地社会主义者逐渐分成了两个派别. 一派认为是仍然坚持正统地马克思主义,后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著称. 另一派则认为马克思地理论中存在着一些错误,与社会经济地新地发展变化也有不相符合之处,需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必要地修正.DXDiT。 —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最主要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伯恩斯坦发表了一系列地文章,把各种修正主义思想融合成了一个比较完备地体系,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系统地修正,由此也产生了所谓地修正主义.RTCrp。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民主化程度地提高,各国地社会民主党人越来越多地接受了修正主义地思想观点,形成了包括民主社会主义在内地社会民主主义思潮.5PCzV。 ㈢、社会民主主义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人道主义思想 是社会民主主义地思想核心.社会民主主义者信仰个人价值地优先性,坚持文艺复兴和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康德提出地不能把人作为实现其他目标地工具地“绝对命令”.jLBHr。 、民主主义精神

德国最佳化工大学之一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专业选择攻略

德国最佳化工大学之一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专业选择攻略 在2015年QS的30个专业排名中,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英文: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KIT)共有11个专业进入世界前200名,分别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材料科学、物理与天文、化学、电气工程、机械工程、数学、经济学、地球与海洋科学,其中土木工程位居德国第1,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均位居德国第2,除机械工程、数学、经济学和地球与海洋科学外都进入了世界前50名。 在2015年QS的专业排名中,尽管卡尔斯鲁厄是土木工程位居的德国第1,但如从世界排名来讲,却是物理与天文专业的排名最高,为世界第24位,但只屈居德国第3,位于慕尼黑大学和慕尼黑工业大学之后。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设有以下11个院系,分别是:数学系、物理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人文与社会学系、建筑学系、土木工程、地质与环境科学系、机械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系、经济工程系。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开展的大型科研项目有:可再生能源、核子融合/核聚变、核能安全、技术革新与社会能源系统分析、大气与气候研究、科学计算与网格计算、纳米及微系统技术、生物界面、天体粒子物理学、同步加速器。 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的专业设置及其评分: 专业名称 专业英文名 对应阶段 评分 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本硕连读 5.5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本科 4.0 计算机科学 Computer science 硕士 3.7 工业工程 Industrial Engineering 本科 3.5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本科 3.5 机械工程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本硕连读 3.5 建筑学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德国制造业发展能给中国哪三点启示? 2016年03月05日来源:世界(微信)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经济都萎靡不振,但有一个国家却是例外,那就是德国。德国不但失业率低而且经济增长迅速,这样的成绩单都是由制造业强劲出口带来的。德国制造业出口贡献了国家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二,拉动人均GDP的速度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要快,德国被公认为欧洲四大经济体当中最 为优秀的国家,经济实力居欧洲首位,是当今欧洲乃至世界一流的强国。 工业是德国的经济支柱,作为一个多工业中心的国家,德国的汽车工业、机器和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电气工业均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济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均意识到制造业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德国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坚持发展制造业的国家,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 高度重视产业链发展 历史上,德国制造业一直将“规模优势”发挥到极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经济、政治被各种垄断性集团所控制。例如,联合钢铁股份公司作为德国和整个资本主义欧洲生产力能力最大和最现代化的采矿-冶金托拉斯,控制着几百家企业,资本超过40亿马克,拥有职工约40万人。西门子-舒克特公司,作为电气工业的垄断组织,1936年所属企业职工达93300人,1939年总资产超过15亿马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15个最大的工业垄断组织和银行垄断组织拥有的资产高达660亿~700亿马克。 二战结束后,德国制造业垄断组织被强制拆分,大量资产被没收,厂房、设备严重毁坏,给德国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依赖于原有的管理、技术、市场等,德国制造业迅速崛起。在原有垄断组织基础上拆分的德国大企业功不可没,西门子、大众、拜耳、巴斯夫等众多耳熟能详的企业集团给世界制造业市场带来一轮新的洗牌。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全球竞争压力的增大,德国制造企业展开了多次大范围的兼并重组活动。例如,汽车领域,1950-1980年间,德国较大规模的企业从11 家缩减至5家;到2010年,只剩大众、宝马、奔驰3家公司。 通过对德国制造企业一系列兼并重组活动的观察,不难发现,其对产业链的保留非常完整。例如,德国化工领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格局,巴斯夫以原材料为主,拜耳以农用化学品、医药用品为主,汉高则以涂料、化妆品、洗涤剂等为主等,这样既保证了德国化工企业对整个化工领域全面的掌控,又减少了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提高了德国化工企业在国际上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在德国制造业的某个领域内,通常同时存在多家世界著名企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word版本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史一个什么样的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已经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土地和人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和各民族成为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其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已纳入了资本主义的范畴。其形成经历了自 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 世界各大洲开始打破彼此隔绝的状态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建立的400余年的历史演变。 一、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与15世纪末的一批欧洲人的运航,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则大大推动了世界整体化进程,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后期,整体世界初步形成。这时电力被广泛应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勃然兴起,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电子技术、航空技术正在兴起。所有这些,都使生产和技术面貌日新月异,促使世界经济出现新的高涨,使世界由“蒸汽时代”进入到“电力时代”。可以说,第二次技术革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首先,第二次技术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经济条件。19 世纪70 年代以前,在除英国之外的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农业仍然在经济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整个世界工业中,轻工业还占主导地位。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重工业迅速取代了轻工业的主导地位,美、德、英等国相继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这一转变确立了资本主义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中的主导地位,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更加强烈的经济渗透,提供了更加现实的可能性。其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改进了人类社会已有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19世纪70年代以前,用于人类社会中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还相当落后,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大规模交往没有可能进行。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技术革命为全人类提供了火车、铁路、汽车、汽船、飞机、电报、电话、邮政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生活设施。所有这些都大大缩短了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距离,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使人类进行大规模交往成为可能。再次,第二次技术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的过渡并在全世界建立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这一体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高涨。这种高涨使资本主义国家更注重对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保护和争夺。这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日、美等国家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同时把手伸向了世界各个角落。他们用武力的或经济的手段打开了东方国家紧闭的大门,把全世界变成一个宏大的国际市场,亚、非、拉广大地区都被汇合到这一市场中来了。极少数“先进”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对大多数居民进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制的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二、形成的基本途径:海外殖民扩张 由于资本主义具有开放和扩张的本性,它要求以全世界为舞台。如果它不掠夺世界其他国家就无法发展。资本主义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倾销商品,掠夺各地的廉价原料,这势必导致世界各地区联系的加强。在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后, 它不但要求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而且还要求把过剩物质输往海外,因而推动了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世界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美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都变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在经济上则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一部分。于是, 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doc

世界钢铁历史发展概况 字体大小:大|中|小 钢铁工业是工业基础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部门与地域结构的变动。常以钢铁的产量、消费量、特别是人均钢铁数量来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 现代钢铁工业始建于19世经初期,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钢铁产量仍很有限,生产国也不多,且分布十分集中。1937年总产量1.1亿多吨,多分布在大西洋北部沿岸地区的美国和西欧,该两地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再加上前苏联则达87.5%。这是战前世界三大钢铁生产基地。形成原因:西欧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源地,开发较早;美国起步迟,但进展迅速;苏联十月革命后,由于经济和国防的需要,大大加快了钢铁工业的发展。各国丰富的煤铁资源,有利的经济技术和方便的运输条件都给钢铁工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战后,特别是50年代以来,世界钢铁工业突飞猛进地向前发展,产量倍增,钢铁工业地域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纵观世界钢铁工业发展与布局,有以下几个特点。 钢铁产量与钢铁生产国明显增加,钢铁工业地域东移50~70年代是世界钢铁产量迅猛发展时期,1950年只产1.89亿吨,1968.1972.1974年分别超过5亿吨、6亿吨、7亿吨,到1979年达到7.4亿吨(历史最高记录),其间净增加5.5亿多吨,年平均增长1900万吨。同期,钢铁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的国家由4个增加到16个,并出现了设备能力超过1亿吨的国家。分析其迅速发展的原因;首先是世界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向重化学化发展,造船、汽车及建筑业的迅速发展,扩大了钢铁的需求量,钢铁工业成为许多国家的重点发展部门。另一些国家为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战败国要恢复发展经济;西方老钢铁生产国要维持其垄断地位;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都相继扩大生产设备规模。其次,当时国际市场上的铁矿石、煤炭、石油等原料、燃料不仅供给充足,且价格低廉,大大加快了世界钢铁工业的发展步伐。还有生产技术的变革,如顶吹转炉与电炉炼钢的广泛应用等都是引起钢铁产量激增的重要因素。 进入8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市场萎缩,能源供给紧张,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大调整等等,钢铁工业开工不足,产量停滞和下降。现产量维持在7亿吨左右,1990年7.7亿吨。

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第16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1.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共同特征及其意义。 答:(1)欧美教育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欧美教育思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总的来说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 首先,欧美教育思潮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实现社会重建。 其次,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日益关注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方法论基础。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再次,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成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 (2)欧美教育思潮的共同特征 欧美教育思潮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其共同特征是: ①重视儿童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的对象; 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思辨与经验结合,以及

比较和测量等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 ③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④在儿童研究中有着严重的生物化倾向; ⑤极端的个人主义性质,过高地估计了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⑥片面强调实用、适应,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忽视基本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智力的发展,降低了教育质量。 (3)欧美教育思潮的意义 欧美教育思潮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注重对儿童的调查研究,重视儿童活动在其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并对20世纪欧美国家的教育发展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些片面性、局限性或不成熟性,留下了许多尚未解决的矛盾,如儿童研究中存在生物化倾向、夸大儿童自由、个性和创造性的意义,片面强调实用等,因而引起了传统派思想的回潮。 2.应如何分析和评价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答:(1)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理论 ①公民教育理论 关于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 a.公民教育的中心内容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 b.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国家的好公民”。 c.“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三项品质:第一,具有关于国家的任务的知识;第二,具

难点 鲁尔区的兴衰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启示

难点20鲁尔区的兴衰对传统工业区发展的启示鲁尔工业区做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世界传统工业的典范,其发展经历了由盛到衰,又振兴的过程。研究其发展历程。特别是其综合整治经验,对我国工业特别是国企改革,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也成为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 ●难点磁场 1.明代淞江地区棉花兴盛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2000年山西卷) A.为棉花主产区 B.交通便利,便于外地棉花运入 C.出现了机器纺织业 D.有大量农业剩余人口,转向纺织业生产 2.近十年来,上海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读图20—1,回答下列问题。 图20—1 (1)上海产业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A.生产关系优越性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生产技术水平 D.生产资料丰富程度 (2)你认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上海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3.读鲁尔工业发展示意框图(图20—2),回答下列问题。 鲁尔工业发展示意框图 图20—2 (1)请写出图中A、B、C、D的含义。 (2)现代鲁尔区传统工业减少,扩大,积极发展和工业。 ●案例探究 [案例]煤炭是人类最早认识并加以利用的能源之一。我国煤炭的主要生产地是山西省。虽然山西省是能源大省,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它却尚未成为经济强省。为改变这种状况,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 完成下列要求。 (1)中国煤炭用于冶炼始于 A.公元前16世纪左右 B.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 C.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世纪初 D.公元1世纪初~公元3世纪初 (2)图20—3表示山西省主要煤矿(用○表 示)的分布。将下列煤矿的代号,填在图上适当的○中。 A.大同煤矿 B.阳泉煤矿 C.晋城煤矿 D.平朔煤矿 (3)上述煤矿中,产量最大的是煤矿,设备最先进的是 图20—3

安全借鉴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

【安全借鉴】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 2016-08-04 1、德国化工园区安全技术与管理现状 (1)以市场为导向自发形成的化工园区发展模式。 德国化工园区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得益于拜尔公司等大型化学公司的对外开发。大型化学公司为了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或将一部分业务进行分离,开始在周边规划出一小块用地,吸引企业进入园区,经过不断发展形成了德国现今的主要化工园区。 目前,全德国境内大约有60个左右的化工园区。化工园区在德国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如下的优势:一是多个企业组成有效的生产链,使其处于共同的产业链上;二是生产环节之间距离短,既节约运输成本又降低了运输安全风险;三是共同存储(物流),节约生产成本;四是成立专门负责基础设施的经营管理公司,解决企业后顾之忧;五是灵活和优化的商务模式,使企业享受在时间和成本上的优势,把精力专注于核心业务;六是通过专业技术的联盟,使企业获得新的技术能力;七是企业是上下游关系,相互了解,有利于树立共同的安全理念。 总之,德国的化工园区是在老化工基地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是按照“产业集聚、用地集约、布局合理、物流便捷、安全环保、一体化管理”的原则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生事物,对于德国化学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构成德国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 《联邦污染防比法》是德国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大法,与《联邦防泄漏法》《消防法》《联邦污染防护条例》《处理有害物质的特殊规定》以及欧盟《塞维索II准则》等共同构成化工企业安全、环保工作的基本法律法规框架体系。《联邦污染防止法》是一部全面的、综合性的法律,同时涉及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问题,由36个附属法规或细则构成,内容详实、具体,可操作性强,与其他一些法规如《建设工地条例》《生产安全条例》《施工现场条例》等共同涵盖了化工企业从规划、建设、运行直至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的安全、环保问题,是德国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石。 统一完善的法律框架体系可有效避免法规不一、标准不一、政令不一的问题,有利于政府部门协调对化工企业、化工园区的安全、健康、环保、消防、设备等工作的监管,也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 (3)严格的企业入园审批程序,将化工园区的潜在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 目前,德国从国家战略层面并没有明确的企业安全准入制度,企业进入园区主要是以产业链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各个园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利益要求,采取灵活的、适合自身的方式,做法也不尽相同。尽管如此,根据《联邦污染防止法》《塞维索II准则》的要求,化工企业、化工园区在进行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时,也应遵守严格的审

最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汇总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国际关系

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 第二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资本主义向垄断过渡,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尖锐,国际关系出现新的演变。演变的趋势大体表现为:在欧洲大陆,德法矛盾特别尖锐,成为左右欧洲大国关系的主要因素。在近东,包括巴尔干和小亚细亚地区,俄奥、英俄、俄德矛盾明显加剧。在世界范围,英德两国逐渐成为争霸的主要对手,而原来在殖民地问题上激烈争夺的英俄、英法矛盾有所缓和。围绕这几对矛盾,欧洲大国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经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演变过程,20世纪初最终形成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 一、普法战争后的欧洲与三皇同盟的建立 普法战争对欧洲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法国在战争中惨败,割地赔款,丧失了自克里米亚战争后的欧陆优势;另一方面,德意志帝国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举足轻重的强国。战败的法国复仇意识极为强烈,1872年实施普遍兵役制,现役军人达67.5万,几乎与德国相等。1873年提前偿清50亿法郎的赔款,使德国军队撤离法国领土。法国还重新拟定外交方针,积极寻找盟友,摆脱孤立。法国的复仇心理使德国十分不安。德国俾斯麦时期外交的基本路线是孤立法国,阻止法国与其他大国结盟,把法国可能和潜在的盟友都拉到自己一边。德国的这一政策直接促使三皇同盟的建立。 德国推行孤立法国的政策时,原本把注意力放在英、俄、奥身上,但英国要保持行动自由,和平时期不与他国结盟,德国转而着重拉俄奥。对德国来说,俄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拉住俄国可以避免德国与法国冲突时的两面作战。此时由于俄国与英国在近东和中亚地区的争夺十分激烈,需要取得西部边界的安全,也想与德国友好并以此对付英国。俄奥虽然在巴尔干有矛盾,但俄国为防止德奥合作,也表示愿意与奥友好。在这个基础上,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在柏林会晤,并于1873年在维也纳郊区兴勃隆签约,三皇同盟正式形成。同盟条约规定:当缔约一方受到他国进攻时,三国应“立即进行商谈,以便拟定所应采取的共同方针”。由于三国之间固有的矛盾和分歧,条约内容比较含糊。但三皇同盟的建立,打破了欧洲传统的均势外交,首开欧洲同盟政治的先河。

近代德国企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当代中国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尤其民间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亟待走出困境开拓新的天地。本文通过对德国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思考,在充分吸收前人进步思想的基础上融入个人观点和感悟,以期将可取思想展示出来为中国企业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德国;企业;工业化;发展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各国先后走上了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发展方式,同时各国也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经营模式。其中,德国的工业化和企业发展模式特别值得关注。德国是目前世界上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不但产生了西门子和大众汽车等世界著名的企业,中小企业的实力也不容小觑。德国形成了完整的企业生态体系,并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德国是一个以产业立国的国家,德国之所以成为欧洲的核心与中坚德国企业的优异表现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在欧洲债权危机爆发后,德国企业格局的稳定和制造业的逆势发展态势成为欧洲经济稳定的关键。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对德国企业的了解十分有限对德国企业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国内学者对国外企业的研究,主要以美国和日本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实践为基础,而对德国企业的关注,包括历史和现实中的案例相对较少,且很难深入到具体的企业层面。我国学界和理论界对德国企业的研究现状,已远远满足不了实际工作的需要。当人们想去了解德国企业发展的各方面问题时,却难以获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而且还凭借其强大的民族意志力,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洗刷了侵略战争的耻辱,重新回到西方强国的世界序列之中;而民主德国也称得上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重新统一之后的德国不仅是欧盟体系的中坚力量,而且还是国际政治和经济舞台中不可或缺的国家。 德国是一个具有典型特点的国家,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迅速崛起而成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然后又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经历了战败国的历史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争的废墟上一分为二的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联邦德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 而这一奇迹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其独特的文化特点有密不可分联系。不同于美国勇于冒险、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的牛仔式文化,也有别于极其强调团队合作精神的日本文化,德国文化有更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更为牢固的质量意识。德国工人的认真负责是广为人知的,正如流传的那样“如果规程要求一个螺丝要拧12圈,德国人绝对不会只拧11圈”。这种做事认真负责、没有丝毫懈怠的态度正是高品质产品存在的必要保障。同时,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的严格把控甚至可以称得上是“苛刻”。然而,也正是这份苛刻的存在令诸多德国产品成为同类产品中的精品,也铸就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名品。宝马公司曾做过一个这样的魄力十足的广告,如果谁发现宝马汽车因故障而被修理车拖走,我们承诺将会赠送您10000美金。对社会公众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广告,还是一个魄力非凡的承诺。不应忽略的是,作为德国文化的有机组成卓越的服务水平也为德国奇迹出现做出了不可或缺贡献。以大众公司为例,大众公司为客户提供精准的产品信息,消除顾客可能存在的顾虑,提供高品质产品和快捷服务方式,在短时间为顾客排忧解难。 在马克思主义方法的基础上将德国作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学、管理学视角并糅合现代各学科的先进研究成果,对德国企业现代化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对德国企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发展时期所经历的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教训,甚至是未来趋势的预测的分析,进而实现为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构建、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德国企业发展历程研究的总结和思考,希望德国企业发展的成败得失成为中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一面镜子,促使中国企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壮大,成

2011德国化工工业园与生物技术孵化器

2011德国化工工业园与生物技术孵化器 来自莱茵-长江-商务的研究报告 科技创新,以人为本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4206733.html,

白林博士,营养学硕士,与霍尔格?班格斯博士,化学硕士,2009年起成立莱茵-长江-商务,为中国和德国企业提供服务。 我们的服务包括: ?中国产品进入德国市场的咨询。 ?组织与德国工业界相关联的合作洽谈活动。 ?组织和陪同与工业界专家的商业活动。 ?为中国市场寻求产品与合作提供服务。 ?市场分析,经济预算和企业合并与收购。 莱茵-长江-商务是位于尼德奥姆的长江生物技术咨询公司,与位于法兰克福的BCNP咨询有限公司共同拥有的品牌,两家公司都位于德国:https://www.360docs.net/doc/7714206733.html, 白林博士 霍尔格 ? 班格斯博士

版权声明 本研究报告是2011年3月到5月由德国莱茵-长江-商务完成。研究报告对其内容的正確性及完整性不負法律責任。调研和数据分析是用最佳和最负责任的方法进行的。所有引用文献都是来自于相关公开的网站信息。公开研究报告的内容与商业行为无相关性。 数据来源: Verband der Chemischen Industrie (www.vci.de), BASF SE (www.basf.de) und 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 www.bmbf.de).

内容 序言-德国化工和生物技术工业 5 杜仁-尼得豪阿克绸诺贝尔工业园 6 拜耳先灵化工园7 首瓦贝恩伯格工业园8 拜耳彼得菲尔德有限公司工业园 9 布伦斯比特尔拜耳工业园 10 多尔马根化工园 11 弗莱堡厚地亚工业园 12 跟道夫工业园 13 格斯特霍夫服务有限公司工业园 14 格里斯海姆工业园 15 法兰克福赫斯特工业园 16 卡勒-阿尔伯特工业园 17 克纳泊扎克化工园 18 雷欧钠化工园 19 勒沃库森化工园 20 玛尔化工园 21 马尔堡泊灵根维格园 22 尼恩伯格工业园 23 欧泊布鲁赫工业园 24 奥本伯格美茵塞得工业中心 25 首瓦莱茵贝格工业园 26 瓦鲁园 27 瓦尔斯罗得工业园 28 沃尔夫冈工业园 29 采茨化工工业园 30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的整治对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启示 摘要:东北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及装备制造业基地,在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上看与德国的鲁尔工业区有异曲同工之妙。德国鲁尔工业区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由资源开发到资源枯竭、由钢铁振兴到企业没落的经济阵痛。但是通过清理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鲁尔工业区经济迅速走出了低谷由此想到,德国鲁尔工业区的经验对于我们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 东北三省是中国最重要的机械、冶金、化工和能源基地,建国以来,东北三省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兴产业逐渐替代了老的夕阳产业,加之长期过度的开发使得能源基地资源枯竭,大批国营企业工人下岗失业,随之而来的种种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东北经济的发展。如何重振东北工业的雄风,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是摆在东北人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从鲁尔工业区建设经验中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寻找一些可以借鉴的东西,以促进东北工业的发展。 一、鲁尔区的发展 鲁尔区正是经历了兴——衰——兴的周期过程。其经济衰落,归根到底是以煤炭、钢铁为主的单一性经济结构造成的。 (一)鲁尔区衰落的表现 资源递减与产业经济增长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不协调;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人居环境改善的滞后相抵触;失业人口的增加与社会稳定相矛盾等。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已成为鲁尔工业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重整经济的措施 制定规划,统一整治。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鲁尔工业区是德国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当资源枯竭以后,当地政府不是简单地拆毁工厂,回填煤矿,而是政府投资,将工厂和矿山改造成为风格独特的工业博物馆,变成旅游资源,成为当地的著名风景线,并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减少了拆迁所带来的工业垃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第十五章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出现各种新的教育思潮,并逐步形成一场范围广泛的教育革新运动,对现代欧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这些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构成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美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新教育运动 一、新教育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一)兴起阶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Reddie,1858一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欧洲新教育运动的开始。 在雷迪的影响下,欧洲各国出现了一批新学校。 巴德利在英国南部苏塞克斯郡建立了比代尔(Bedales)学校。 德国的利茨创办了德国第一所乡村寄宿学校。 法国的狄莫林创办了法国的第一所新学校——罗斯学校。 上述新创立的乡村寄宿学校注重学校设在自然环境中,使儿童了解自然,在自然中得到体力和智力的发展。 (二)建立国际性组织阶段 一战后,新教育运动继续发展。1922年,新教育联合会提出了“七项原则”,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这七项原则成为战后新教育运动的国际性宣言。 新教育联合会建立以后,多次召开教育大会,通过对儿童与教育不同问题的研究,推动了新教育运动的发展。 (三)后期发展阶段 新教育思想形成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整个20年代,新教育联合会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1929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萧条,给各国经济和政治都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也使得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新教育联合会也修改了自己的目标。 1932年的法国尼斯会议强调要关心“我们时代的复杂性”。 1942年,新教育联合会通过《儿童宪章》。1966年,新教育联合会改名为“世界教育联合会”(World EducationFellowship,简称WEF),标志着新教育运动作为一场运动的终结。 二、西欧新教育运动中的著名教育实验 (一)雷迪的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创建于1889年的英国阿博茨霍尔姆城,是欧洲第一所“新学校”。“我们的目的是造就人类一切能力的圆满发展” 雷迪的新学校建设在一片荒芜之地上,学生就是学校的建设者。 (二)狄摩林的罗斯新学校 继雷迪以后,法国社会学家狄摩林也于1898年创办了一所罗斯新学校。 这所学校“充满快乐的、自由的空气,工场的作业也不少”。狄摩林指出新学校必须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得到发展。 (三)德可乐利的生活学校 1907年,比利时的教育家德可乐利在布鲁塞尔市郊创办了“生活学校”。 在学校教育环境的安排上,德可乐利认为新学校应为学生智力的、体力的、社会的和审美的生活服务。 德可乐利的课程论思想是以“兴趣中心”为其主要特征。 德可乐利主张新学校应通过“单元教学”的形式进行教育与教学。 欧洲新教育运动的成就与评价

德国化工行业报告

德国化工行业报告 1960年至2010年50年间化工行业平均收入增长率为5.4%。 1990年至2010年间能耗减少20%,同期产量增加60% 德国制造的所有加工化学品中有2/3出口 2017年德国化工公司创新支出42亿欧元 在欧洲专利局注册的化学专利中有1/6是由德国公司制造的 德国的化工行业是欧洲第一,雇佣了约34万训练有素的员工。参与该行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大量投资于研发活动。这使得该行业成为创新的推动力。

通过开发新材料和高性能化学品和塑料,化工行业为先进技术设定了基准。这也为许多不同的领域带来了好处,如能源效率、存储和移动性。 许多国际领先的化工公司选择在德国落户。他们之所以被吸引到德国,是因为德国拥有一流的研究环境、一流的物流和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 德国位于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是一项进一步的决定性优势,使其能够进入欧盟超过5亿客户的市场。 德国化工行业数据 全球化学品市场 全球化学品市场状况良好。这主要反映在2007年至2017年的十年间,全球收入从19090亿欧元大幅增长至34750亿欧元(接近13%的平均年增长率)。从这个角度来看,全球化工行业似乎没有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事实上,自2010年以来,世界各地的化工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水平都在不断增长,而且大多是两位数的营业利润率。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央行的低利率政

策加强了这一发展。良好的信用评级使企业能够以较低的利率再融资,更容易获得新贷款。这一策略已被许多化工公司用来通过并购交易和股权投资来强化其投资组合。 德国:世界第三 全球工业的力量平衡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化工行业是2017年最大的市场,收入12930亿欧元,全球份额约为40%,其次是美国(4660亿欧元)、德国(1550亿欧元)和日本(1540亿欧元)。中国化工市场的规模超过了欧洲和北美市场的总和(几乎占国际市场的16%),这是由于2007年至2017年间每年平均销售增长率惊人地达到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