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目标(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解读

数学课程目标(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解读
数学课程目标(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解读

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1.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和原来的实验稿比较,比较突出的变化在于“双基”变“四基”,“两能”变“四能”和十个关键词。(十个关键词的含义在课标中都有详细说明,老师们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里就不做说明了)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老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要求比较严格,在头脑中的认识也比较清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都采取一些措施来促成基础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但对新增加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两基”方面就缺乏理解了。下面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两基”的具体含义。

数学的基本思想含义:

所谓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指数学科学赖以产生、发展的那些思想,是学生领会之后能够终生受益的思想。史宁中教授在专著《数学思想概论(第1辑)》中指出的,“数学思想是指数学发展所依赖、所依靠的思想……至今为止,数学发展所依赖的思想在本质上有三个:抽象、推理、模型。”虽然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会涉及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量替换、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但是最上位的思想还是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亦可称之为建模思想)。

数学课标中的目标体现: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

1、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参与综合与实践活动,积累运用数学知识级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思考的目标

1、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3、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4、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三、问题解决目标

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4、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四、情感态度目标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4、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调了对于情感目标的培养的特殊作用。

2.数学基本思想的作用

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优势在于基础知识(概念记忆与命题理解)扎实、基本技能(证明技能与运算技能)熟练,这与“数学双基教育”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特别是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角度考虑,这种知识靠记忆、技能靠熟练的教学依赖于“熟能生巧”的传统模式,仅靠这些是不够的、甚至是不利的。事实上,真理的发现主要靠归纳(即广义的归纳),而验证、证明真理需要靠演绎。因此,必须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放到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等重要的位置,让学生体会基本思想和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其实,创新在本质上

而归纳能力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归纳能力的培养可能会更依赖于“过程的教育”,依赖于经验的积累。这种积累正是基本思想的体会和感悟的过程、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和形成的过程,也就是说,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只能在过程中加以培养,而不能采取简单的结果式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过程的教育”并不是指在授课时要讲解、或者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甚至不是指知识的呈现方式,而是指学生探究的过程、学生思考的过程、学生抽象的过程、学生预测的过程、学生推理的过程、学生反思的过程等。通过这些过程,学生能亲身感悟归纳、演绎的思想与方法,逐渐积累归纳、演绎并举的思考与实践的经验,进而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这些恰恰被我们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所忽视。

3数学思想的类别

中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在于“学会数学化”。按照具体过程,“数学化”可以细分为“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内部规律化”和“数学内容现实化”,分别对应着一种基本思想。

(1)现实问题数学化——抽象。“现实问题数学化”就是将现实问题进行适度的抽象,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其中的核心就是数学抽象。抽象虽然不是数学所独有的,但是,数学抽象是对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抽象,是一种特殊的抽象。数学的本质是研究抽象了的东西,而这些抽象了的东西来源于现实世界,是被人抽象出来的。数学抽象的对象既可以是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也可以是数学思维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真正的知识来源于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直观和抽象而得到,并且这种抽象不能独立于人的思维而存在。抽象是思维的基础,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才可能从感性认识中获得事物(事件或实物)的本质特征,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2)数学内部规律化——推理。数学内部的发展得益于数学推理,其中,推理既包括演绎推理,也包括广义的归纳推理;而数学结构的建立得益于公理化,将数学整理成一个内部条理、简捷、完备的体系。数学内部结构的奠基性工作需要借助公理化,而数学内部的发展需要借助推理来完成。小学数学中渗透了一点点公理化的思想,而初中数学中已经有明确的公理化思想,建立明确的、相对完备的几何公理体系。

(3)数学内容现实化——建模。数学的一种重要任务(也是数学赖以发展的重要动力)就是“数学内容现实化”,亦即主动寻找数学内容的现实原型,主动利用数学发现现实世界

中的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分析和解决,其中的核心就是数学模型。

总之,在中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基本思想是数学抽象、数学推理与数学建摸,这些对学生在数学上的终生可持续发展有益。

数学思想的渗透

1.抽象思想的渗透

数学抽象的基本思想存在于数学概念、命题的发展过程之中,因此,在获得概念、命题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数学中的抽象思想。以下将结合“27+5=?”的教学,谈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中抽象思想的渗透。借助“10个鸡蛋一盒”这个非常现实的经验,直观地呈现:27表示有2盒鸡蛋和1盒不满的鸡蛋(即不满的盒子里有7个鸡蛋,这意味着有3个空位),另有5个鸡蛋。一共几个鸡蛋呢?借助生活经验,学生很自然地将5个鸡蛋中的3个拿出来,填补在第3盒鸡蛋的3个空位上,即将空位补齐,凑成一整盒,余下2个鸡蛋。这就是,将5分成3与2的和,而3与27凑成30,因而,结果是32。这是最朴素的“凑十进位”,而这里的“一(整)盒”就是最直接、最形象的“十位”,属于典型的借助“实物”的直接抽象。

2.推理思想的渗透(乘法口诀)

数学推理的基本思想存在于数学内部的发展之中,需要分类引导学生进行体会和感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当大部分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后,教师可以出示如下的问题:①计算12×11、13×11、15×11、17×11,你有什么发现?②用你刚才的发现,猜一猜45×11应该得多少?然后,用竖式算一算,看看你的猜测是否正确?需要修改你的发现吗?用11×63再验证一次修改后的结论。③总结你的发现,说一说其中的道理。上面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巩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中,经历“个案1、…、个案n →归纳出一个共性规律,猜测→验证自己的猜测→得出一般的结论”的思维过程,不仅获得知识,也感受“数学家式”的思考过程、数学真理的“发现”过程,获得普适性的思维经验:先分析个案1,再分析个案2……尝试归纳其共性的规律;接着,将猜得的结论用于新的个案上,分析理论上的结果,并利用实际操作验证(如果吻合,确认结论;如果有问题,修正猜想,做出一个更贴切的猜想)。

3.模型思想的渗透

数学模型是数学联系外部世界的桥梁,需要重点关注,并在教学中渗透,让学生逐步形成模型思想。如采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时,关键在于建立方程“模型”,其抽象过程如下:①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即“鸡脚数与兔脚数之和,就是总脚数;鸡头数与兔头数之和,就是总头数;每只鸡的脚数比每只兔的脚数多2”,并用自然语言表达出来。②用等式表达关系,即鸡脚数 + 兔脚数=总脚数,鸡头数+兔头数=总头数,每只鸡的脚数 =每只兔的脚数-2。③用

兔 =35,2×○鸡+4×○

兔表示兔

兔 =94,其中, ◇鸡表示鸡的总头数,○

鸡+◇

符号语言表达关系,即◇

兔表示兔的总脚数。④用含有未知数的方程表达关的总头数, 2×○鸡表示鸡的总脚数, 4×○

系,即设笼中有兔x只,由第一个关系知道鸡有35-x只,于是,兔的总脚数为4x,鸡的总脚数为2(35-x)。将这个关系带入另一个等式,得2(35-x) +4x=94。至于解方程,其基本思路就是,将含有未知数的项放在方程的一边,将不含未知数的项放在另一边,进行代数式化简和计算。可见,利用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核心在一元一次方程建模的过程,即发现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用等式表达关系→用符号语言表达关系→用含有未知数的方程表达关系→一元一次方程。

【19】其他的一些数学思想都可以包括在这三大类思想当中。

抽象的思想----分类、数形结合、符号

推理的思想----归纳、演绎、转换化归、逼近

模型的思想----简化、量化、方程、优化、随机、抽样统计

总之,对于数学的基本思想的体会和感悟,必须融入数学知识、技能的日常教学之中,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渗透,不宜孤立地进行。首先,在数学概念、命题等的形成过程中,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抽象思想,这是体会抽象思想的主渠道。其次,在数学概念、数学

技能和数学命题、法则等的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归纳、类比、

会,不仅要将归纳思维作为小学生获得数学新知的重要手段,更要将归纳思想的体会、归纳思维的培养放置到与演绎思维的培养同等重要的位置。最后,在数学应用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体会建模思想,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即“现实问题→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解→现实问题的解”,让学生获得数学建模的直接经验和体验,进而逐步体会、感悟建模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

基本活动经验通常是相对于具体学科而言的,所谓某一个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其实质在于,围绕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经历了与学科相关的各类基本活动之后,所留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它是经验的一种,属于学习本学科课程过程中,学生与学习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经验的层次、水平(特别是,由于经验获得者的抽象、概括和反思水平)所限,个体之间的活动经验有较大差异,即使在同一个活动中,不同的个体所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也会有所不同,这往往取决于个体对活动的感知水平与反思能力。

从具体内容上分析,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包含三类基本内容:

1.一种体验性的内容,这种经验成分更多地表现为,学生在经历了活动之后在自己的情意世界所形成的有关相应学科活动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属于一种典型的情感、意志成分,有时甚至带有个人的人格成分。其主体是个体对于相应活动而感觉、知觉到的直接内容(属于直接经验),部分属于直接经验基础之上初步体验及其简单加工的结果。

2.一种策略性内容,即学生获得了这种活动经验之后,积累了开展类似活动的一种或几种基本的策略。这种策略既有方法学知识的意味,更有学生对这些策略性内容的自我诠释、自我解读。它属于典型的个体知识,而不是作为学科知识出现的一般知识。

3.一种模式性、方法性的内容,这种内容与第二类类似,都是在学生获得了这种活动的初步经验之后,经过个人反省而提升出来的、开展类似活动的一种或几种基本模式、基本方法。它仍属于典型的个体知识。

基本活动经验是个体在经历了具体的活动之后留下的、具有个体特色的内容,既有感觉知觉的内容,也是反省之后形成的经验。个体对于已有经验加工的深广度、准确性,都会影响个体获得的基本活动经验的质量。

从哲学上讲,在某个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本质上是让学生获得学科直观(直觉),这是学生获得学科发展的源泉。但是,无论是作为策略性内容出现的经验,还是作为模式、方法性内容出现的经验,都是在直接的、感性的经验基础之上,经过个体的自我反省(反思)而形成的,它们带有明显的“再抽象”、再加工痕迹,都是基于个体对活动过程的再现所致。

二、基本活动经验的成分和类别

史宁中教授指出,“我们大体上可以把经验分为感性经验和逻辑经验。感性经验也依赖思考,但更多的是依赖观察;逻辑经验也依赖观察,但更多的是依赖思考”[i]。这是关于活动经验的最基本的分类。

更进一步地,在开展活动中,人的活动可以区分为思维的操作活动和行为的操作活动,同时,由于活动对象与现实的距离有别、抽象程度的差异,而导致思维层次有高低之分。因

而,可以将基本活动经验区分为更细致的若干层次、类别:

(一)(行为)操作的经验

这里的操作主要是指行为的操作,而不是指思维的操作。这种操作是进行抽象的直接素材,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种操作的直接价值取向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获得第一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经验,亦即,在实际的外显操作活动中来自感官、知觉的经验。如,折纸活动的经验。如果一位学生亲身经历了如下活动,并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反思、回味,那么,他对于“圆”概念的理解一定非常深刻:将一张较软的纸对折,再对折;而后,不断对折,从第三次对折开始,每次对折的折痕都经过第一次、第二次折痕的交点;直到对折不能进行为止。将折出的扇形的多余部分撕掉,保证将折叠的每层纸都撕到,而且撕口线尽可能平整。将剩余的部分打开铺平,就得到一个近似于圆形的纸片。

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我们平时所说的“让学生亲身经历操作的过程”就是期望学生获得这种操作的经验(属于直接经验)。

(二)探究的经验

这里的“探究”指的是,立足已有的问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开展的活动,这里的活动既有外显行为的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操作活动并没有完全脱离行为操作,而是融行为操作与思维操作于一体。同时,这种探究的直接价值取向是问题解决,而不仅仅为了获取第一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经验,但是,探索所获得的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

探究的经验不仅表现在某个具体的学科领域,而且也表现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一个综合的课题而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既可以是在探索直接源于生活、社会中的活动而获得的经验,也可以是探索间接来源于生活、社会的活动中获得的经验;这里的活动,既可以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纯粹的学科活动,也可以是源于学科本身的活动。但是,无论如何,在这里,供探索的活动都有直接的活动材料、内容(情境一般比较真实,相对具体),而不是间接的、纯粹思维层面的活动。例如,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中,如何估计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课题。对此,学生有很多种方案,如,借助自己脉搏的跳动次数,当汽车行驶到两个里程标志之间时,测量出自己的脉搏在其间跳动的次数,将其换算成时间,就可测算出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如,平时自己的脉搏每分钟跳动63次,而在第352千米与353千米之间行驶时,脉搏跳动了32次,也就是说,在大约30秒的时间内汽车行驶了1千米,从而,车速大约是2千米/分钟,即120千米/小时。其间,不仅用到医学、物理学知识,也用到了估算等数学内容。

(三)思考的经验

在思维操作中开展活动而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它既可以是直接的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的经验。就人的理性而言,思维过程(特别是基于逻辑的思维过程)也能够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经历丰富并且善于反思的人,他的直观能力必然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增强。而直观能力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验的积累其功能也可以逐渐加强或拓展。不仅如此,思考的经验既可以产生于逻辑地思考的过程,也可以产生于归纳地思考的过程,甚至是产生于某些实验过程之中。

传说中的伽利略,先进行了“思考的实验”,而后才进行实际的抛球实验,亦即,伽利略所在的那个时代坚信“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更快一些”,对于物体A、B,A更重一些,于是,按照当时的观点,A下落的速度应该更快一些;如果将A、B两个物体绑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物体C,那么,C下落的速度应该比A更快一些;从常理上说,一个速度快的物体绑上一个速度慢的物体,这个“合成”物体的速度应该比快的慢一些,而比慢的快一些,从而,物体C的速度应该比A慢一些,而比B快一些。而两种分析方式都是“合理”的,只有一种情况下才不会产生矛盾,这就是“将物体A、B是否绑在一起,其下落的速度不受影响”,

亦即,物体的下落速度与其重量无关。正是基于这种“思考的实验”,伽利略已经从中预测到实验的结果,而后只需要在真实的实验中验证自己思考的结果,从而进行了真实的比萨斜塔实验——在比萨斜塔上将两个重量差异较大的铁球同时自由下落,发现二者几乎同时落地。

在上面的两种实验中,前者的实验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而没有依附实在的器材、现实的物体等,仅仅在头脑中进行的;后者的实验是在真实状态下进行的,是经过个体的直接操作而获得的。相比之下,从真实的比萨斜塔实验中获得的更多的是体验性的经验(感性的成分更多一些),而从“思考的实验”中获得的更多的是策略性、方法性的经验(理性的成分更多一些)。

对于这个故事的听众来说,在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之后也可以获得思考的经验(即一种策略性的经验),而这种经验相对于抛球活动来说是间接经验。

(四)复合的经验

指兼有上面所述的(行为)操作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思考的经验等三种类型中的两种以上的经验。

在现实状态下,特别是教育教学活动中,活动经验既有可以是直接操作的经验,也可以是思考的经验、探究的经验,更有可能包含操作、探索、思考等多种成分在内。例如,在诸如购买物品、校园设计等直接的行为操作活动中,对大多数人来说,活动之初往往需要先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而后再操作,这就是“思考的经验”产生的基础。在开展预测结果、探究成因等活动中,运用分析、归纳等方法开展活动有时也需要借助部分的实物操作而进行,因而,在一些思考的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一般是思考的经验,有时也混杂着操作的经验。

总之,在基本活动经验中,“操作的经验”中的“操作”实际是广义的,凡是动手实践都可以理解成(行为)操作;而“思考的经验”中的“思考”,既可以是预测性的思考,也可以是反思性的思考,也可以是调查性的思考,只要是依据思维材料(而不是借助外在的实在物体)而获得的,都可以理解成思考的经验。

三、基本活动经验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经验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和内容来源,是学生构建理解的直接素材。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直观能力和思维水平起主要作用。而只有将“先天的存在与后天的经验”有机结合才能形成人的直观能力,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基本活动经验,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获得终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源泉。

(一)有些经验的获得可以强化对有关知识、技能的理解,个体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构建个人理解、形成理解性掌握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个体的基本活动经验是构建个人理解、形成理解性掌握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一方面,经验的获得时常可以促进、强化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利用一张纸折出平行、垂直的一组线”的折纸活动,可以深化对于平行、垂直概念的理解和认识。其中,具有折纸经验的学生对于“垂直”、平角与直角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往往是深刻的、准确的。另一方面,经验是活动的派生物,对于那些技能性的学习内容而言,技能性的操作活动本身就可以积淀一些经验,而这些经验往往与相应的技能密不可分。例如,“利用一根绳子、一个粉笔头和一个图钉,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的活动,可以深化对于圆的画图技能的理解和把握,其中,活动经验起主要作用。事实上,在积累“画圆”经验的过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要保持粉笔头与图钉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这恰恰是画圆技能的核心。

(二)基本活动经验可以强化动机、情感、态度、价值观,而有些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有助于净化心灵、完善人格

基本活动经验之中含有体验性成分,而这些体验性的经验,对于个体从事相关的活动

具有重要的诱导和指向作用,如果个体对于发现新知所形成的经验和体验已经凝聚成稳定的情绪特征(如,兴趣、爱好),那么,这些情绪特征对于进一步开展类似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因而,让学生经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重走科学家走过的发现之路”,这种经验的积累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不同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对于学生良好的人格塑造具有不可替代作用——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务实的思维习惯,定性思考、定量把握往往成为数学活动经验积淀和升华的结果之一;哲学思考的活动经验,往往可以诱发学生慎思、明事理,辩证地处理问题;…。因而,引导学生积累活动经验并进行及时的积淀升华,就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不同学科活动经验的均衡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基本活动经验的课程教学价值

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从直观开始的,从那里进到概念,而以理念结束。直观能力的存在是先天的,但一个好的直观能力的养成却是依赖于经验的积累。直观的培养更依赖本人参与其中的活动,包括观察、思考、判断等等。如此,积累活动经验就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更加直接的目标和追求[6]。

(一)获得必要的学科活动经验和与学科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进行科学建构、实现学生在学科上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

一般说来,数学知识的形成依赖于直观,数学知识的确立依赖于推理[6]。不仅仅是数学,在许多学科中,对于结果的预测和对于原因的探究,起步阶段依赖的都是直观,而直观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活动经验的积累。因而,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学科活动经验,以及与学科学习有关的生活经验,是建构理解、进而实现学生在学科上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这些经验不仅是概念、定理、定律等基本内容建构的原始素材,而且也是学生学科直观能力发展的土壤,而其中的基本活动经验的全面性、准确性,对于学生形成有关学科的基本素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无论是有意义接受式学习,还是探究发现式学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对于新知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师的作用恰恰体现在搭建“起点是学生已有经验(已知)、终点是学习目标(未知)”的一座桥梁,其间,学生原有的策略性、方法性的经验、原有的认知风格等等,对于自我建构起主要作用,而用于建构理解的那些素材性经验的多寡优劣,对于学生学习的效率起重要影响。

(二)一定数量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本载体

自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以来,人们对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这样的理解,即,“过程与方法”突出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的过程。

这种理解并没有错误,但是,这种理解的深度是不够的。我们认为,“过程与方法”的确突出“学会学习”,但是,达到“学会学习”最直接的学习结果就是让学生积累基本的活动经验,获得学习方法和能力发展。其中,有些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为学科思维方式、思考模式,有些活动经验积淀为策略性知识、学科的基本思想,而有些活动经验则积淀为学科智慧、学科能力。与其同时,在积累活动经验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学习方法也往往依附于活动经验而存在(至少具有典型的个性化特征,具有学生对于这些方法的个人诠释,而这种诠释往往与活动经验交织在一起)。因而,学生是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亲身体验和活动经验,本身就是一笔财富,将会对其未来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是“实践综合应用”领域的基本目标之一

众所周知,各科课程标准将本学科内的“实践综合应用”领域以及作为一门课程出现的“综合实践”的课程目标定位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而,多数人士认为,这个领域仅仅是“综合应用”而已。

其实不然,这个领域除了“综合应用”之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课程目标就是“获得基本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就是发现问题、提出(学科)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直接经验,其中,往往既包括了归纳式(即合情推理式)的经验,也包含了逻辑、演绎推理式的经验。前者往往体现在将“现实问题学科化”的过程之中,这种建立模型的思维过程积淀下归纳、抽象的经验;而后者体现在将已经建立的模型、已经发现的问题,运用本学科的有关原理、方法加以解决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是演绎式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

(四)获得基本活动经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也有助于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

人的思维过程其实是认知、情感、意志相伴的过程,是“情知对称”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B.S.布卢姆指出的,“在一门学程中,每个情感目标都伴随着一个认知目标”。而基本活动经验之中含有体验性的成分,这些成分与学习情感、意志密不可分。不仅如此,基本活动经验既包含着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中“思考的经验”和体验,也包含着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自我诠释。因而,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就成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实现的必要前提。

(五)有些经验直接派生出智慧、方法、思维模式,特别是,积累学生全面的学科活动经验,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好地培养创新性人才

由思考的经验、亲身探究的经验,有可能派生出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方法。事实上,基本活动经验之中含有策略性的成分、方法模式性的成分,这些成分对于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特别是,个体已有的关于归纳的活动经验,对于发现真理具有重要启迪作用。相比之下,如果个体已有经验之中不具备归纳的经验,那么,他只能习惯于演绎思维方式(即演绎思维的经验在发挥作用),让其发现新知几乎是不可能的,真理的发现毕竟靠归纳思维,而演绎思维的作用在于验证真理,通常所说的“一个人18岁之前没有独立思考过一个问题,没有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长大以后成为创新人才几乎是不可能的”,正是说明“思考的经验”的作用和策略性经验的价值。

从学理上说,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依赖于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和经验的积累。因而,有计划地使学生获得有关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的基本活动经验,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必需的,特别地,全面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将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归纳思维、演绎思维的水平,进而,提高中小学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将基本活动经验确立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对于我国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和现代发展。

数学思想要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的过程中去体会和渗透,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是在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的过程中进行的,所以说四基是一个整体需要统筹考虑,而不能厚此薄彼。

关于两能变四能,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就是在原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加上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加上的这两条,才是真正实现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新课标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新的变化:

1、重视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体现“数学化”的过程

重要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习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习内容。

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

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突出探索式学习方式:即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为改进数学学习方式提供必要的保证;同时,让学生在上述有意义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己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4、突出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特征和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依次通过从事“形成猜想的活动”,“‘提出问题’的活动”,“对‘提出问题’过程进行反思的活动”,以达到有意识地培养其自我意识,激发其发散思维、问题意识,进而帮助其形成一些“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最终提高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

这样势必会真正转变学生只听不想,只学不思和只知不识的教学现状。实现由单纯只教知识为全面落实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6、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

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应当经常考虑如下问题:

?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探索,鼓励学生创新?

?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本节或本单元的价值?

?如何使他们愿意学,喜欢学,对数学感兴趣?

?如何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

?如何引导学生善于与同伴合作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如何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并对自己做的事情负责?

?如何帮助学生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了解理论重在实践 ——浅谈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001年,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明确地将“数学活动经验”列入义务教育教学课程的目标:“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又进一步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四基”,即:“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此,数学活动经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列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含义 数学活动 课标(2011版):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P2-3) 课标解读(史宁中主编,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编写):数学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反思与建构等都是数学

活动。(P271)

目前,我国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比较薄弱,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一直难以界定,至今尚有未达成共识。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1.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 “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主观性数学知识的范畴”,数学知识不仅包括数学事实,也包括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认识,特别是感性认识。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数学目标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时所形成的认识。 3.数学活动经验是体验,是经历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之后所留下的直接感受、体验和感悟。 4.数学活动经验既是知识,也是过程 数学活动经验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是知识,是学生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和感悟等;从动态上看是过程,是经历。 5.数学活动经验是组合体的整体概念 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 史宁中(博导,东北师大校长,课标修订组组长):“基本活动经验是指学生直接或间接经历了活动过程而获得的经验”。(如圆的面积教学)

最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完整解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按以上思路具体设计如下。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研究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积累的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目标从原有的“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两个基础性课程目标在融入“数学基本思想”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两个新的内容构成“四基”。生活情境创设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中是比较受到欢迎的,以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新奇性,达到学生乐学的较好效果。不过有一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采取部分较为极端的方式,比如说对于活动的组织只注重表象化,从未去真正探究活动的内容与实际意义,使学生无法达到对知识、事物以及情景的真正理解,更无法真正的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也没有激发起学生的内在情感与思维所以也谈不上学生的自身素质发展。如此长期下去,只会使学生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并且失去了探索的欲望,自然也就失去了创新能力。所以来说双基经验化是必要的,只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在此,我们就需要研究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积累呢? 一、把生活化经验向数学化经验转变 生活经验分享和现实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知识学习的基础。特别是小学生,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很有用、很现实

并且很有趣,课堂中的知识逐步的成为他们的经验,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得到更多的关于数学的生活体验,在课堂经验的基础上在生活中进行数学体验就是数学学习的精华所在。因为学生大部分都有着一定程度上的生活性经验,对待周围的事或物都有着很强烈的好奇性心理。作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如何抓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则尤其重要,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结合教学的内容要求进行贴合实际的生活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对生活经验有新的理解。比方说我们可以在《认识人民币》这一课程中,引导学生理解钱物等价交换这个概念,使学生逐步有部分的商品意识。老师可以把课堂现场模拟成商场进行交易模拟,再通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的扮演顾客,有的扮演售货员,老师在交易过程中进行指导,这种趣味性的现场模拟可以使学生对生活经验有更深的理解。学生之间通过仿真的模拟交流产生实际的数学问题,不同的角色扮演者在交易中可以充分认识人民币的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十进位关系。这种生活经验的创新,使学生的数学水平有所提高,也使生活经验得到重新组织或者改造。 二、把感性化经验向理性化经验转变 数学知识相比较其他学科知识而言是比较抽象化的,有部分学生的动作和具体形象思维相对较好,这时通过动手实践能够使他们的感性认识得到再次提升。但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通过动手解决相关问题,也需要把抽象思维的能力考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日期: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中学数学论文 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杨月凤 【摘要】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体在经历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经验,是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它既包括经历数学活动所获得的经验本身,也包括经历数学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关键词读懂教材;读懂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0-0116-02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四基”,即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在数学教学中,强调数学“双基”和“数学思想方法”已成为共识。 数学教学应致力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下面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研究文本,用具体的课例呈现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认识。 一、读懂教材,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数学教学一定要从多层面入手悉心地钻研教材、读懂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藏的新思想、新理念、人文性和发展性等因素,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向学生靠近,向学生开放,使学生在精心设计、组织的每一个数学活动中,学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同时获得系统的数学活动经验。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中期报告 1、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 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课题界定: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它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包括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本课题指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探寻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研究目标:1.从问题分析,教学预设,课堂实施,评价总结,反思改进等 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实验过程,努力探寻该课题研究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价值。 2.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设计建议 3.挖掘、整理出一批适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典型案例。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我们的学生需要加强的:归纳推理学生数学活动经验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第一部分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课程设计要符合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就基本理念部分共有约8处提到已有经验、体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活动过程、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等有必要对这些概念和各概念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理论和实践上的。这里的数学活动没有明确说明但对数学活动过程有解释即“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对经验和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也没有说明。P6“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测某些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1)

数学基本活动获得的基本过程,水平层次和重要表征 由《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学习中获得的“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为具体案例 秭归一中 (1)经验萌发阶段 问题1:在初中学过的三角函数定义OP MP =αsin , OP OM =αcos (如图1),若将OP 的长,1取为r 自然得到,cos ,sin a b ==αα表达式无分母,非 常简约。 问题1教科书由相似三角形引入,使OP=1过渡很自然,并 没有一开始令OP=r=1,找α终边和单位圆的交点来定义三角函数,使知识推进水到渠成(如图2)。 主要表征:①将比值定义改为一个字母来定义,起到了简 化运算作用。②OP=1,P 点轨迹是什么,自然想到单位圆,萌发 出用“单位圆来定义三角函数”的经验。 (2)经验明晰阶段 定义a b ==ααcos ,sin 学生只感到无分母比较简约,借助单 位圆,设α是任意一个角,角终边与单位圆交于),,(y x P 则 ,tan ,cos ,sin x y x y ===ααα(如图3)定义三角函数由实数到实数的函数,以集合为载体,三角函数定义由静止上升为运动。 问题2:(书P12,例1)求3 5π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如图4) 由“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基本活动经验知:找出 35πα=终边和单位圆交点)2 3,21(P -,由三角函数定义不难得出2 335sin -==y π,2135cos ==x π,335tan -==x y π,由一

个具体例子,让学生体会到利用单位圆定义三角函数简洁之美。 主要表征:①利用单位圆定义x y x y ===αααtan ,cos ,sin 。②由于α用弧度表示,三角函数是由实数到实数的一个映射。③α运动导致三角函数也运动起来。 (3)经验概括阶段 “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通过问题1、问题2感知:①三角函数定义简洁且有一定几何意义②为讲解三角函数线,cos ,sin OM MP y ===αα进而通过分析有向线段变化得,ααcos ,sin ==y y 定义域,值域、单调性、最值、同期性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③x y ==αtan 再次体验当α为第二、三象限时,为什么要画其反向延长线,并作,OA AT ⊥其目的是利用单位圆为1=OA 简化运算,让学生反复领悟单位圆定义三角 函数“一次又一次”好处。 问题3:(P12例2)已知角α终边过点),4,3(--P 求角α正 弦、余弦,正切值。(如图5) 分析:由“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数学基本活动经 验得)4,3( 0--P 不在单位圆上,由相似三角形求出单位圆上点 )5 4,53(--P 从而求出角α三角函数值 问题4:求x x y cos 2sin 1++= 的值域(如图6) 分析:将) 2(cos )1(sin cos 2sin 1----=++=x x x x y 自然想到其几何意义是点)sin ,(co s x x 与)1,2(--两点形成直线斜率,由,1sin cos 22=+x x 自然想到点)sin ,(co s x x 在单位圆上运动,从而转化线直线和圆相切,利用r d =求出最大值和最小值 主要表征:①能在多样化情境中将求三角函数转化到单位圆上求解。②能在具体问题中,发现某些点在单位圆上运动。③能体会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问题由数到形所带来的形象直观。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标准》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明确数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阐述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提出数学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并对课程实施(教学.评价.教材编写)提出建议。 《标准》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和目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与教学具有指导作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应当遵循这些基本理念和目标。《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每一个学生应当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在实施过程中,应当遵照《标准》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生发展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为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有关的目标和内容,以利于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标准》提供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案例,供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参考。 二、设计理念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要得到发展;要符合数学科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科学的精神实质;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此,制定了《标准》的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 基本理念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课程内容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课程目标的总体设计仍然保持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结构。注重过程性目标和结果性目标相结合,具体分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4个方面。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有两个层面。从静态上看,它是一种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是学生经过数学学习后对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产生的认识,包括体验、感悟、经验等,虽然这只是学习个体主观上粗浅的、感性的认识,或者是不那么严格的隐性认识,但这种经验是有意义和价值的。从动态上看,它是过程,是经历。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更关注过程的教学,“经历过程”不仅仅是让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知识的呈现方式,而且更是指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反思的过程等等,从而积累观察、操作、猜想、归纳推广等活动经验。 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真正的经历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世界上的很多经验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所以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 一、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积累探究经验不是通过简单的活动和思考就可以完成,它更强调的是一种真实的情境,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和体验。因此,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适度开放的探究性活动,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多方位、多角度地获取多样化的信息,积累丰富的探究经验。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每桌学生准备两个信封,一个信封里装有4个不同的三角形(有等腰和不等腰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另一个信封里装有2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然后围绕“利用信封中的这些材料剪拼、加工成一个我们学过的图形”的要求,自由操作,自主探究。开放的环节赢得了丰富的课堂回报──有的学生把三角形沿着两边的中点剪开,然后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先找到三角形两边的中点,然后沿两个中点分别作底边的垂线,再沿垂线剪下两个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补在上面的三角形上成了一个长方形;有的把两个相同的锐角、直角或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这个单元的教材编排体系来看,这节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巩固将一个图形割补转化成另一个图形的方法,“启下”就是下一节课将要学习用两个图形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角度来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丰富的材料使得学生的探究更具价值,学生经历了如何割、拼图形进行图形转化的活动经验,积累了从特殊情况出发获得一般性结论的探究经验。探究经验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猜想、验证和思辨的过程。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开放性的探究情境,引领学生在广阔的数学背景下自由驰骋,学生所积累的探究经验将更科学、更丰富。 二、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

浅谈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6739979.html, 浅谈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陆娜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06期 摘要:《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講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结合教学实际从几个方面论述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在探究中拓展学生的基本获得经验,在反思中完善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在运用中提升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 关键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积累;策略;提升 一、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基本活动经验 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有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教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例如:学习《年、月、日》这课时,学生对年、月、日并不陌生。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请同学们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究竟有多长。学生们有的会说:“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今年12月12日是我的生日,再 到明年的12月12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我妈妈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的时间就是一个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生活经验用于帮助经历、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的改造或重组。 二、在操作中拓展学生的基本获得经验 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获得的体验才会深刻、牢固,从而积累有效的操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过去“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曾说“数学好玩”。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教学一年级“几和第几”时,让学生模拟动物园里小动物排队买票的情景来区分几和第几。这样就把静止的画面变成生动的场景,变枯燥的图解为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易于感知接受,易于理解内化。同时,学生现场表演的灵活性,既加深了学生对基数与序数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处理现实问题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这样的表演生动、真实,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情趣与算理交融中,学生积累了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课堂焕发了生命的活 力。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儿童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推理、想象。 例如,教学三年级“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用三角板摆一摆等,去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初步感悟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设计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在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中期报告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中期报 告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中期报告 一、课题简介 课题由来: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课题界定: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意指在数学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所积淀下来的认识,它是一种过程性知识,包括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应用意识三种成分。本课题指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小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设计、组织好每一个数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探寻促进小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研究目标:1.从问题分析,教学预设,课堂实施,评价总结,反思改进等方面入手,构建合理的实验过程,努力探寻该课题研究在学科教学方面的价值。 2.整理出一套较完整的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教学设计建议 3.挖掘、整理出一批适合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有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典型案例。 1 4.分析当前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积极尝试“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积累经验”的实践,调整日常教学视角、方法、策略,探索有利于学生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途径、方法,形成一套可操作能推广的教学方式。 研究的内容: 1.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内涵及特征的研究。 2.数学活动经验的具体化解构,小学数学四大领域基于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教材解读;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实践的研究。 3.促进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研究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活动经验的评价手段与方式的研究。 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利用图书馆、因特网等手段查阅、收集国内外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相关资料,通过问卷和个别走访等形式,调查了解学校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在各年级,从各个知识领域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进行实践研究。 预设成果: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充实“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理论,而且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深刻理解“课程目标”中的新成员,让课堂教学成为落实新目标的主要载体。同时将会强化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使教师更加明确教

如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如何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学者史宁中曾说:“我们必须清楚,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亲身经历。智慧并不完全依赖知识的多少,而依赖知识的运用、依赖经验,教师只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磨炼。”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说:“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正在酝酿出台的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双基”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学在继续保证“双基”的基础上,还必须启发学生领会数学的基本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的基本经验。因此,数学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给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感悟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1.“做游戏”——让学生在“玩”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玩”数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学习主体处于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下,主动自觉地去“做”。教师应尽量把适当的内容设计成学生的游戏学习活动,把数学知识教活,使课堂变得更有生命力,更有活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 例如,数轴的认识,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活动:全班分为三个大组分列排好,第一位同学举一个箭头代表方向,任意指定某位同学作为原点位置,把O写在大卡片上,挂在相应的同学的胸前。各人代表

数轴上不同的整数点。由教师发出-3,1、大于2的数等指令,符合教师指令的同学要举手,比赛各个小组的正确性高低。学生通过扮演实数,合作成数轴这一游戏,既掌握了知识,对数轴的数和点有了深刻的了解,又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2.“文本阅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交互作用的一种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消化这些信息,达到学习的真正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读,在读的过程中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疑问去读,读完后再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只有明白了读的原因后,才会带着目的去读,有意识地在读的过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体会,去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知识,积累数学经验,而不是仅仅按照老师的要求仅仅读书而已。 例如,《立体图形的复习》一课,教师首先将小学阶段学过的立体图形相关的知识制作成卡片,课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并理解每张卡片的内容,把不理解或有疑义的卡片拿到课上讨论。通过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四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点;通过学生阅读之后的感受以及问题的提出,为下一环节整理四种立体图形的知识点做好了铺垫。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3.“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

涵 类型 主要作用和教育价值 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

第31卷第6期2011年6 月 CURRICU LUM ,T EACH ING M AT ERIAL AND M ET HOD Vo l 31,No 6June,2011 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 王 林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3) 摘要:数学活动经验是近几年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我国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类型、主要作用和教育价值、促进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等方面。未来研究应该注重清楚简洁地界定数学活动经验及其所包含的内容,研究、实践使学生获得并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策略,在研究、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经验的基本要求,积极开展实证性研究和评价研究等。关键词:数学活动经验;内涵;类型;教育价值;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0186(2011)06 0043 07收稿日期:2011 02 22;修回日期:2011 04 08 作者简介:王林(1955 ),男,江苏句容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数学课程、教材与教学研究。 2001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第一次明确地将 数学活动经验 列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目标: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这一目标的阐述,表明数学知识不仅包括 客观性知识 ,即那些不因地域、学习者而改变的客观的、事实性的知识,如十进制计数法、等式的基本性质、勾股定理、加权平均数等,它们被整个数学共同体所认同,反映的是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同时,数学知识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 主观性知识 ,即那些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首次进入我国的数学课程,很快受到数学教育研究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关注。 十年之后,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又进一步在数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 四基 ,即: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由此,数学活动经验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不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一部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 能、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并列,成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教学的一个更加直接的目标和追 求,也使得数学活动经验成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这就把关注数学活动经验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数学活动经验在数学课程目标中被进一步明确,地位进一步得到凸显。 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确立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是我国数学课程理论的进一步完善。数学活动经验进入数学课程,与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一起发挥着主导作用,一同构成数学课程目标的核心和主干,反映了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进展,体现了当前素质教育研究的新趋势,因而成为近几年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拟对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的研究做一综述,以就教于同行。 一、数学活动经验的含义与内容 目前,我国有关数学活动经验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都比较薄弱,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一直难以界定,至今尚未对数学活动经验的含义达成共识。多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撰文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数学活动经验的确切含义,主要的观点 43

浅谈如何积累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浅谈如何积累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把双基扩展为四基,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就是四基之一。 所谓经验,即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 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的一种体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种体验越发丰富,成为学生思维的载体。 学生原来的数学活动经验是新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也就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学习,形成新的活动经验,而这样的数学活动经验又将是后续数学活动的基础。 因此,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那么,怎样丰富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呢?笔者有几点思考,愿与大家分享。 一、把握教材,迁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提高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具有延续性。 同时,基本二字又决定了其具有反复性,也就是最新经验的体验可能会用到最原始的活动经验。 而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从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维度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解决学生用好并提高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问题,在于我们老师

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对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总体了解。 教材有着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前后联系紧密,同样,数学活动经验也有着内在的联系。 我们应找准新旧数学活动的结合点,关注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迁移基本数学活动经验。 比如,学生想到将圆柱体切成相等的若干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的时候,我们就要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会说,根据圆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想到的。 学生在追忆自己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同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活动经验,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推理能力和迁移水平。 二、刺激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多维化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内化有别于知识的获取,它需要学生在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中生成,具有活动性。 我们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多动手、多思考、多交流,通过刺激各种感觉器官,让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经验。 比如,认识平行线一课,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摆小棒、对折长方形纸、在双线纸上画、在方格纸上画、在白纸上利用直尺画等方法,从视觉、触觉上、听觉上多维度地初步感知画平行线的方法,在活动化的课堂中获得基本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体验深、记得牢,既深化了对平行线特征的认识,又为借助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积累了活动经验,有了这样的经验,学生掌握借助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的

数学 “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思考

数学“四基”中“基本活动经验”的思考 数学“四基”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共同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活动中获得知识的,所以,学生获得相关的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的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注重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数学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为了分数而学,而不是为了应用知识而学,所以现今在教学中要面对生活实践,学习了知识要结合生活经验,应用到平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基本活动经验。 一、四基的认识 1.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双基”教学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不断丰富完善,并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特色,是中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双基”教学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以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较高的学科素养能力。 现今科学经济的发展,地球村的建立,知识文化的更新交融,对新一代的需求不断提高。“双基”教学的局限性则逐渐出现,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仅有“双基”已经不足以让我国的基础教育更进一步的发展,也不能满足我国经济文化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因此《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以往的“双基”修订为“四基”,明确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2.基本思想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立足教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主,在教学中不单纯的教导数学知识,还要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 首先,数学思想是抽象化的,很难用语言表述出来,而且数学思想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融于知识、技能和方法之中的。数学思想的获得是经过不同的数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理解、提炼、总结、应用等循环的过程中收获的。学生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逐步“悟”出数学知识、技能中蕴涵的数学思想。从推理出数学公式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悦而对这个过程有较深印象,也许不记得这个思想,但是获得思想的方式和过程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我们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引导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特别地,《标准》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学习应当成为帮助学生有效积累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意义

一、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涵义 首先是“数学”的,所从事的活动要有明确的数学目标,没有数学目标的活动不是“数学活动”。小学数学是研究最基本的数量关系、图形关系、随机关系(主要是统计关系)的。 其次是“经验”的,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包含双重意义,一是经验的事物,二是经验的过程。数学经验是数学的感性认识,是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的。 再次是“活动”的,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也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那么包括抽象思维、数学证明、数学解题在内的整个数学教学活动都是“数学活动”,这样就过于泛化。我理解的“数学活动经验”所指的“活动”其特定含义主要是对数学材料的具体操作和形象操作探究活动。 至于“基本”,《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都冠以“基本”,称作“四基”。 “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标指出,是基于“动态的数学观”,把数学看成是人类的一种活动,是一种充满情感、富于思考的经历体验和探索的活动。这样的数学观必然影响着数学教育观。 首先,数学教学的目标,并非单纯体现于学生接受的数学事实,而更多的是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将“经验材料组织化”“数学材料逻辑化”。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数学事实的“客观性知识”,而且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即带有个体认知特点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它是经验性的、感性的、不那么严格“隐性知识”。 其次,数学教学不仅是结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过程的教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具体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去“经历过程”。

再次,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某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个性特征的,在认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又是多样的,学生的发展也因此而不同。这就决定了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封闭式灌输,而要开放式地组织活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性,老师应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表达的机会,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二、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实践了以下几种基本的教学策略: 1、互动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互动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的认知互动、情感互动、实践互动等改善课堂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2、合作教学策略及实施方法 合作教学策略是指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共同合作,达到某一预期的教学目标。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除互相探讨交流外还可采用分组竞赛、竞答、游戏、实验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群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 除此之外,我还常用参与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