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3-6年级生物内容

小学科学3-6年级生物内容
小学科学3-6年级生物内容

小学科学所涉及到的生物知识

三年级上册:

植物:植物体的组成(树的组成、水生植物、植物的叶)

植物体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动物:小动物

蜗牛

蚯蚓

金鱼

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三年级下册:

植物的生长变化:(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受精、结果、落叶、衰败)

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长发育和变化

人的生长发育和变化

四年级上册:

我们的身体:八大系统(结构、运动、消化、器官的协调)

四年级下册:

新生命(花的结构、种子的结构及萌发、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食物:食物的营养(营养金字塔)

五年级上册:

种子的发芽实验: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生长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六年级上册;

生物的多样性

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微小生物

授课提纲:

第一节

第二章科学探究、植物的分类及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三章动物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认识科学探究中的常用仪器

实验目的

1. 认识科学实验器具,学会其各自的用法。

2. 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3. 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实验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滴瓶、解剖针、解剖刀、解剖剪、放大镜、烧杯、镊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试管架、刀片、培养皿

实验步骤

一、认识常用的实验器具,说出其各自的用途

下面是一些在实验中常用的器具,按照老师的示范,认识并使用这些器具,了解它们的用途。练习中要注意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第二节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显微镜是科学实验中常用来观察的探究器具,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对照教科书和显微镜实物,在下面的光学显微镜示意图中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在横线或括号中填写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其作用。

三、使用显微镜

1. 取镜和安放

_____手握住镜臂,______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距实验台边缘__________cm左右,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 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________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你选择的物镜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_,目镜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_______眼注视

目镜(_______眼睁开,便于同时画图)。同时两手

转动反光镜,使它朝向光源,直到从目镜里看到白

亮的圆形视野为止(见右图)。

3. 观察

把所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

压住,标本“上”字要对准通光孔中心。

双眼从侧面注视___________。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_________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稍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标本“上”字在显微镜下显现的物

像是____________,它比实际物体放大了________倍。

练习将所观察的标本移动到视野的中央。

将标本向左移动一下,注意观察物像应向_________移动。如果标本在视野的左上角,要将它移动到视野的中央,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

4. 整理

实验结束后,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如需擦拭目镜和物镜,应使用_________。转动转换器,使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___________。反应镜竖直,镜面分别朝向左右。最后把显微镜放入镜箱,送回原处。

细节提示

1. 取送方法要正确。反光镜和目镜很容易滑落而损坏,取送显微镜时两手一定要右握左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用一只手提着显微镜。另外,也不能取下反光镜和目镜乱照乱摸。

2. 镜头的保护。显微镜最重要的部分是镜头,要注意保护。切勿用手触摸透镜,以免污染和磨损透镜。镜头脏了,要用专门的擦镜纸顺着一个方向擦拭。如果擦不净,最好蘸一点二甲苯继续擦。注意不能放在二甲苯中浸泡。

3. 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和防止镜筒下滑。一般地说,粗、细准焦螺旋各转动一周,可使铜筒分别移动10mm和0.1mm。因为它的齿轮轴很细,容易磨损导致失灵,因此,不要随意转动细准焦螺旋。观察时必须先用粗准焦螺旋调节,看清物像后在用细准焦螺旋微调。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双眼注视着物镜,使镜筒缓缓下降。否则很容易出现物镜和玻片相互挤压而损坏的后果。

4. 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扳着物镜。这样时间长了,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要用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进行转动。

5. 观察不到物像。如果按步骤进行了反复的操作,在视野里一直没有观察到物像,常见的原因是:往载物台上安放裝片时,标本没有正对通光孔中心;镜筒上升速度太快,一瞬而过;镜头严重污染。

思考讨论

1. 下列操作中与对光无关的是()

A 将反光镜朝向光源

B 用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C 将低倍镜正对通光孔

D 用较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2. 下列操作显微镜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 镜筒下降时左眼看着目镜

B 观察时用左眼观察

C 镜筒下降时两眼看着物镜

D 用压片夹将玻片压住

3. 透明胶片上的“9>6”,用显微镜看到的是()

A 9 > 6

B 6 < 9

C 6 > 9

D 9 < 6

4. 如果要将视野中的图像看的更清楚,应选择的镜头组合是()

A 5X 、10 X

B 10X 、10 X

C 15 X 、10 X

D 15X 、20 X

5. 观察蚂蚁触角时,较好的选择是()

A 显微镜

B 肉眼

C 放大镜

D 电子显微镜

6. 对光以后,若目镜中看不到白亮的视野,无效的措施是()

A 转动目镜

B 转动转换器

C 转动遮光器

D 转动反光镜

7. 假设你所观察到的物像中有污物,当你转动目镜时,他随之移动,说明污物在_________;如果转动目镜,物像中的污点不动,移动裝片,污点仍不动,说明污物__________;转动目镜,物像中的污点不动,移动裝片,污点随之移动,说明污物在____________。

8. 使用和保养显微镜时应注意些什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植物)练习题

一、填空

1、一片完整的叶由()和()组成。

2、写出你见过的叶子的颜色有()。(至少3种)

3、在观察大树时我们用到的观察方法有()、()、()和量一量等。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是: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再平捏蜡笔在纸上(),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5、我知道的叶的形状有()。(至少3种)

6、向日葵的一生分为()、()、()、()、()等几个典型的生长阶段。

二、选择

1、观察就是()。A随便看看B带着目的看C有目的地看并记录D看到什么就记下什么

2、观察大树的粗细可以用()工具。A放大镜B量筒C绳子和尺

3、判断是不是同一种树叶,主要看叶子的()是不是差不多。A大小B形状C颜色

4、在观察树叶时,我们要()。A捡地下的落叶观察B爬上树观察C折断树枝观察D 摘一片新鲜叶观察

5、银杏叶是()。A针形叶B带形叶C扇形叶D披针形叶

三、科学探究

1、按要求画几张不同形状的叶子。

2、画一片自己熟悉的树叶并涂上颜色。

3、说说你有几种方法描述树的形状?

4、你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有哪些?

三年级科学上册期中复习提纲

1、观察的方法有:看、听、摸、闻、测量、用放大镜看等。

2、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从图片中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有更多的认识。

4、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5.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突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6.我们认识的小草有狗尾草、三叶草、蒲公英、车前草等。

像樟树一样的茎叫木质茎,想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

7.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8.常见的水生植物有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莲等。

9.水葫芦浮在水面上的原因:叶柄部位膨大的海绵体气囊。

10.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11.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共同点是: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12.植物的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3.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新鲜的叶和落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参见作业本P5)

14.从一棵树的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叶在不断地生长变化着;从一片树叶的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叶会衰老直到死亡。

植物在不断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植物的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枯萎等方面。

15.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6.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7.植物的共同特点是:(1)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2)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3)都会生长发育(4)都会繁殖后代(5)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18.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土壤和营养。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19、把休眠的蜗牛叫醒,可以把蜗牛放入水中。蚂蚁依靠“信息素”引导后面的蚂蚁走相同的路线。

20、用吸管吸一些红色食用调制的水,悄悄伸入水中,在金鱼的嘴前面挤出红水,我们可以看到红水从金鱼的鳃部流出来。说明金鱼不是在喝水,而是在呼吸。

21、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1)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2)会运动;(3)需要食物维持生命;(4)会排泄废物;(5)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会生长发育;(6)会繁殖后代。

22、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第二章植物的分类及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一节植物的分类

一、藻类植物

主要特征是:植物体有细胞的,也有细胞的,但是没有、、的分化,含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中,靠繁殖后代。

藻类植物是植物界中没有真正根、茎、叶分化,行光能自养生活,生殖器官由单细胞构成和无胚胎发育的一大类群。

举例:衣藻、蓝藻、红藻、水绵等等

二、苔藓植物

主要特征:形态、结构简单,受精离不开水。必须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有茎、叶的分化,无真正的根,具有假根。

三、蕨类植物

主要特征:1、具有真正的、、,并且在、、里具有疏导组织和比较发达的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2、受精过程离不开水,所以多数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举例:如铁线蕨

四、种子植物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征:

蜗牛

属于软体动物门,喜欢在阴暗潮湿、疏松多腐殖质的环境中生活,昼伏夜出没,最怕阳光直射,对环境反应敏感,最适合环境:温度16~30℃(23~30℃时,生长发育最快);蜗牛排泄是在靠近呼吸孔的地方排泄的,叫气孔,称为“呼吸孔”,仔细观察,呼吸孔常会一开一关,就像是蜗牛呼吸用的“鼻子”;

蜗牛觅食范围非常广泛,主食各种蔬菜、杂草和瓜果皮;农作物的叶、茎、芽、花、多汁的果实;各种青草青稞饲料、多汁饲料、糠皮类饲料、饼粨类饲料均食。蜗牛是靠口来摄食的。

蚯蚓

属环节动物门,形态通常为细长的圆柱形,头尾稍尖,整个身体由若干环节组成,无骨骼,外被一薄而具色素的几丁质层,除前两节外,其余体节上均生有刚毛。在较好的环境条件下,其寿命可延长至2-4年多;人工养殖蚯蚓寿命可长达10至15年。蚯蚓喜欢温暖、潮湿和安静的环境,活动表现为昼伏夜出。一般蚯蚓的活动温度为5℃~30℃,蚯蚓爱吃细、烂、湿的饲料,加之它依靠皮肤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因而水分的供应特别重要。

金鱼

金鱼具有“水中花”的美称,拥有一缸赏心悦目的金鱼,是广大鱼友梦寐以求的。金鱼的祖先是鲫鱼,经过千百年来的人工选育逐步产生变异,目前主要分类包括:龙种鱼,以龙睛、蝶尾为代表。文种鱼,以狮头、珍珠、帽子为代表。蛋种鱼,以水泡、虎头、望天为代表。近20年来,在广大养殖户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国金鱼不断涌现出一些新的品种,如:福州兰寿、红头虎头、皇冠珍珠等等。

最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全册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青岛版科学六上《生物的启示》教案及反思

青岛版科学六上《生物的启示》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2、在活动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尊重他人的互相合作的科学态度;通过对仿生的认识,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3、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仿生,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教学重点:了解仿生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实验准备:葱叶、木板、钩码、剪刀、胶水、塑料吸管、葱叶图片、表格 教学过程设计: 一、小实验,揭示课题 1、同学们,惊奇是科学的种子,在生活中我们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动脑,就会发现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很奇妙。请看大屏幕:出示小鱼与潜水艇视频资料。 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什么想法?对,人们根据鱼的特点研制出了潜水艇。哦,你知道,船也是在鱼的启示下发明的。大家的想法真不少,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是怎样发明创造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 2、葱是我们熟悉的一种蔬菜,你了解葱叶结构的性能吗? 课前我们已经准备了葱叶、剪刀、钩码和木板,现在利用这些材料,剪一剪、搭一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好,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哦,你发现,葱叶是中空的,里面有汁液。观察的很仔细。来,你用剪刀把葱叶剪成了条形。是啊,剪一剪能改变葱叶的形状。哦,你还有发现,这个想法特别,来,演示一下,用葱叶在木板上搭个小桥,钩码放在葱叶上,葱叶不变形,把葱叶剪开后再放钩码,葱叶压弯了,钩码也掉下来了。大家看清楚了吗? 同学们,想一想这一现象可能与什么有关?哦,你猜可能与葱叶的形状有关。你认为筒形的葱叶比条形的葱叶承受能力强一些。 二、做模型,建立概念 1、设计实验方案 那,其他物体是不是也具有这种特性呢?你准备怎样进行研究?对,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葱叶模型,研究一下。你打算用桌上的哪些材料做葱叶模型呢?

小学科学6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6年级探究题和参考答案整理者: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下表是同学们在做斜面的实验时,在不同坡度的斜面上提升重物所得出的数据,请根据数据回答问题: (1)这一实验改变的条件 是:。 (2)这一实验不改变的条件 是:。 (3)从以上数据来看,坡度最大的是斜面_____,坡度最小的是斜面 ______。(4)这一实验告诉我 们:。 (1)斜面的坡度。 (2)斜面的高度。 (3)C,B,斜面的坡度越小越省力。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杠杆的研究 要研究的问题: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 材料:杠杆尺、钩码。 过程和方法: 1、在将杠杆尺调节到平衡状态后,首先在杠杆尺左边的第二个孔上挂两个钩码,试一试分别在杠杆尺右边的第一、第二、第二、第四个孔上挂上两个钩码,杠杆尺会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2、分别改变杠杆尺左右两边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观察杠杆尺的状态会有什么变化?从中能发现什么规律? 实验结果: 1、力点距支点的距离与重点距支点的距离一样远,且力一样大时,杠杆尺平衡。 2、力点距支点远,重点距支点近,这种杠杆可以省力。 3、力点距支点近,重点距支点远,这种杠杆不省力。 思考:自己还能用什么的哪些材料研究杠杆的平衡原理?(如:用直尺、橡皮、铅笔等材料,也能做这个实验吗?)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实验名称:轮轴的研究

研究的问题:轮轴什么情况下是省力的? 实验材料:螺丝刀、线、钩码。 实验过程:将线扎在螺丝刀刀柄上,另外一端挂一个钩码,用手握住刀把, 旋转螺丝刀将钩码向上提起。反过来,将线扎住刀把,手握刀柄,旋转螺丝刀将钩码向上提起;比较两次实验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思考:实验中,螺丝刀哪部分是轮、哪部分是轴。 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实验名称:斜面的作用 设计目的:通过科学实验,收集证据,认识到斜面的省力原理。材料:木板(长度不同)、木块、重物、测力计。 过程和方法:1、将一块木板的一头支在桌面上,另一头架在木块上,使其成为一个斜面。把不同的重物分别放在斜面下端,通过测力计拉着它沿斜面向上提升,观察用多少力?2、还用那个木块支着,换用其他长度的木板搭一个斜面,选择一个重物,沿着这些长度不同的斜面逐一拉上去,分别观察用了多少力? 实验结果:1、发现物体不管是有轮子的还是没有轮子的,是大的还是小的,表面是粗糙的还是光滑的……从斜面拉上去用的力都小于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用的力。 2、发现木板越长即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不省力,直接垂直向上提重物相当于坡度为90度,一点都不省力。 注意事项:注意沿斜面向上拉重物是否省力,要与垂直提起重物时用的力相比较才能知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 [教材内容]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6.生物繁殖新技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生物繁殖新技术不仅具有巨大的科学理论研究价值,更有着无限美好的应用前景。作为一门前瞻性极强的高新科学技术,有必要尽早揭开神秘面纱,让孩子们尽可能地早接触、多了解,真正地让孩子走进科学,让科学走进学生的视野,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目标。本课是在学生在认识植物繁殖、生命形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延伸,引导学生认识生命个体、知道科学技术研究的现状,了解科学发展的一些前沿信息。 教材中共安排了三个活动: 活动1:交流动物克隆技术的有关材料。教科书展示了学生交流资料时的活动场景,在于引导学生从自己比较熟悉的资料信息谈起。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提供了两个资料卡——通过小羊多利的诞生及死亡,告知学生克隆生物的一般培育过程和克隆技术的现状。 活动2: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是福音还是灾难?教材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举例,有助于学生从正、反两方面认识克隆技术,培养学生辨证地看待事物,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基础。 活动3:交流植物繁殖新技术的资料。教科书展示的还是学生交流资料的活动场景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有目的地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不同途径了解有关克隆技术的相关信息。能够对资料进行处理和筛选,并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信息状况,关注与生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了解。意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学生利用上网、阅览室查阅等方式搜集有关克隆技术方面的材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记忆)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启示》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仿生过程:知道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过程与方法。 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交流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新科技、新产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重难点分析: 了解仿生的整个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韭菜、葱叶、一角硬币、一元硬币等生物材料、实验报告单、 纸张(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葱的启示 (一)产生问题,提出假设 1、播放视频,其中有高大的树木、宽大树叶的植物。

2、讲述:(结合视频)在自然界中,植物为了生存,特别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都会想尽办法长得更宽或者更高。 3、讲述:认识这两种植物吗?葱和韭菜都是草本植物,为什么葱长得高?韭菜就低矮一些呢?大家手里也有,对比着仔细观察,看小组能找到葱长得高的秘密吗?(板书:葱) 4、学生分组观察。(每组准备韭菜和葱) 5、学生汇报提出假设。(粗、根、多层、空心) 6、提问:大家见过长在地里的葱吗?我拍了张照片,一起来看(投影:长在地里的葱)。葱直直得长在地里,风都不容易把它吹倒。大家认为影响葱长得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因为粗—比较一样粗的葱叶和韭菜叶、空心(画图)—和结构有关系、多层—去除几层试验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层的结构、根——拿在手里的部分作比较) 7、提出假设:通过我们的分析,猜测葱长的高是和它的结构有关系。 (二)实验验证 1、提问:我们把葱的这种结构称为管状(板书:管状)结构,像韭菜叶这样的先叫它平面结构吧。管状结构和平面结构相比有什么好处呀?对于葱长得高来说,有什么帮助呢?再观察一下手中的葱,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学生讨论。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原因。 学生汇报(结合实物): 不容易倒,追问为什么不容易倒;结实、坚固 立得住,为什么立得住,说明这种结构怎么样啊?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量。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问题答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课文中的问题答案 11、请你设计火山喷发的模拟实验? 答:材料:铁盒、土豆泥、番茄酱、铁架台、酒精灯等。 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定量的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将铁盒子放到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观察受热后番茄酱的外溢现象。 现象:番茄酱向外溢出。结论:这个实验说明,火山是由于地下熔融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而形成的。 12、请你设计蜡烛变化的实验。 答:材料:蜡烛、烧杯、澄清的石灰水、三脚架、酒精

灯、燃烧皿(白瓷)、石棉网等。 步骤:1、取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2、将另一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重新罩在火焰上方。 3、将一只白瓷的燃烧皿盖在蜡烛火焰上方,过一会儿取下白瓷燃烧皿,观察它的底部。现象:感燥的烧杯内没有什么;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有浑浊(像雾);白瓷燃烧皿底部有黑的。 结论:蜡烛燃烧后生成一种新的物质。 13、除了下表列出的,你认为还有哪些实验条件的组合方式? 答:还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是寒冷、潮湿的条件组合;一种是寒冷、干燥的条件组合。 实验名称:探究霉菌适宜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实验准备:新鲜馒头(也可以是其他容易发霉的食品)、烤干的馒头、透明塑料袋、电冰箱 实验过程:选用下表中实验条件的组合做对比试验,观察那种实验条件下的馒头最容易发霉? 序号条件组合实验方法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3寒冷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4寒冷干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电冰箱里 实验结论:霉菌适宜在温暖、潮湿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繁殖。。 14、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圈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启示》

XX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仿生过程:知道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过程与方法。 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交流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新科技、新产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重难点分析: 了解仿生的整个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韭菜、葱叶、一角硬币、一元硬币等生物材料、实验报告单、 纸张(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葱的启示 (一)产生问题,提出假设 1、播放视频,其中有高大的树木、宽大树叶的植物。 2、讲述:(结合视频)在自然界中,植物为了生存,特别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都会想尽办法长得更宽或者更高。

3、讲述:认识这两种植物吗?葱和韭菜都是草本植物,为什么葱长得高?韭菜就低矮一些呢?大家手里也有,对比着仔细观察,看小组能找到葱长得高的秘密吗?(板书:葱) 4、学生分组观察。(每组准备韭菜和葱) 5、学生汇报提出假设。(粗、根、多层、空心) 6、提问:大家见过长在地里的葱吗?我拍了张照片,一起来看(投影:长在地里的葱)。葱直直得长在地里,风都不容易把它吹倒。大家认为影响葱长得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因为粗—比较一样粗的葱叶和韭菜叶、空心(画图)—和结构有关系、多层—去除几层试验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层的结构、根——拿在手里的部分作比较) 7、提出假设:通过我们的分析,猜测葱长的高是和它的结构有关系。 (二)实验验证 1、提问:我们把葱的这种结构称为管状(板书:管状)结构,像韭菜叶这样的先叫它平面结构吧。管状结构和平面结构相比有什么好处呀?对于葱长得高来说,有什么帮助呢?再观察一下手中的葱,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学生讨论。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原因。 学生汇报(结合实物): 不容易倒,追问为什么不容易倒;结实、坚固 立得住,为什么立得住,说明这种结构怎么样啊?可以承受更大的力量。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说明它承受力大? 拿在手里、分别吹气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作业本答案 微小世界单元 一、放大镜 1、判断题。 (1)√(2)√(3)√(4)×(5)×(6)√2、选择题。 (1)C(2)C、D 3、小制作。(略)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判断题。 (1)√(2)√(3)×(4)√(5)×(6)√2、观察小报告。(略)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填空题。 (1)晶体(2)矿物晶体(3)规则 2、判断题。 (1)√(2)√(3)×(4)√(5)× 3、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A(2)B(3)C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填写观察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3、选择题。 (1)A(2)B(3)B 五、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1、填图题。 BEDAC 2、判断题。 (1)×(2)√(3)×(4)×(5)√(6)√3、连线题。

2、小制作。(略) 单元练习 1、填空题。 (1)厚、薄(2)细毛、足、复(3)晶体、规则(4)触角(5)细胞2、判断题。 (1)×(2)√(3)×(4)√(5)√(6)√(7)√(8)× 3、选择题。

(1)A(2)C(3)A(4)C(5)B、C(6)A(7)C(8)A 4、排序。 2、4、 3、5、1、6、7 物质的变化单元 一、我们身边的物质 1、判断题。 (1)×(2)√(3)×(4)√(5)√(6)√ 2、简答题。 (1)自然界中的岩石,在长期的自然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小、形状、成份等都会发生变化。 (2)火柴燃烧时会发出光和热,燃烧后火柴变成了灰烬;木条折断后,只是形状发生变化。 二、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1、选择题。 (1)A(2)A(3)C(4)A(5)B 2、观察记录。(略) 三、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1、实验记录。(略) 2、判断题。 (1)√(2)√(3)×(4)×(5)× 四、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选择题。 (1)C(2)A、C(3)B(4)C(5)B(6)A 2、简答题。 答: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有以下特点:无色透明,比空气重,能火焰熄灭。 五、铁生锈了 1、填图。 铁的特点:B、C、F、H、I、L 铁锈的特点:A、D、E、G、J、K 2、填表。(略) 六、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1、选择题。 (1)C(2)B、C(3)B 2、连线题。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一、填空题(每个空格2分,共20分): 1.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 2.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3.凸透镜镜片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且透明的。 4.昆虫头上的触角其实是它的鼻子。 5.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6.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7.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8.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料,它们像一个个微小的工厂。 9.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二、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小题2分,共20分)。1.雪花是由( C )集合而成的。 A、雪花 B、尘埃 C、雪花晶体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放大镜的( B )有关。 A、厚度 B、凸度 C、大小 3.( A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A、细胞学说 B、动力学 C、仿生学 4. 蟋蟀的耳朵在( B )。 A、头部 B、足内侧 C、腹部 5.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C ) 倍。 A、200 B、2000 C、2000000 6.显微镜物镜上显示“×10”、目镜上显示“×40”,那该显微镜放大的倍数( B ) 。 A、10倍 B、400倍 C、40倍

7.凸透镜的凸度越小,它的 ( A ) 越小。 A、放大倍数 B、焦距 C、视野 8.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 B )对足。 A、2 B、3 C、4 9.使用放大镜、显微镜等工具观察物体,可以获得 ( C ) 的信息。 A、更少 B、同样多 C、更多 10.下面透明玻璃镜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B )。 A、 B、 C、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小题2分,共20分): (√)1.水滴也有放大功能。 (×)2.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同它的面积大小有关。 (×)3.自然界中的晶体都是从液体中诞生的。 (√)4.鱼缸里的水变绿是因为其中有绿藻的缘故。 (×)5.微生物对人类只有危害,没有好处。 (×)6.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3毫米的微小物体。 (√)7.生物是由细胞组成。 (√)8.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像砖墙、像一个个小房间。 (×)10.碱面呈粉末状的,它不属于晶体物质。 四、连线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将下列人物同他的成就连起来。 袁隆平第一个发现和提出“细胞”这个名称 列文虎克利用微观技术对水稻进行改良,培育出了杂交水稻 罗伯特.胡克第一个指出微生物同人类健康的关系 巴斯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最新小学科学3-6年级生物内容

小学科学所涉及到的生物知识 三年级上册: 植物:植物体的组成(树的组成、水生植物、植物的叶) 植物体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动物:小动物 蜗牛 蚯蚓 金鱼 动物有哪些相同的特点 三年级下册: 植物的生长变化:(种子萌发、生长、开花、受精、结果、落叶、衰败) 动物的生命周期:蚕的生长发育和变化 人的生长发育和变化 四年级上册: 我们的身体:八大系统(结构、运动、消化、器官的协调) 四年级下册: 新生命(花的结构、种子的结构及萌发、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食物:食物的营养(营养金字塔) 五年级上册: 种子的发芽实验:绿豆芽的生长、蚯蚓的生长环境、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六年级上册; 生物的多样性 六年级下册: 放大镜显微镜的使用、微小生物 授课提纲: 第一节 第二章科学探究、植物的分类及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第三章动物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认识科学探究中的常用仪器 实验目的 1. 认识科学实验器具,学会其各自的用法。 2. 掌握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与作用。 3. 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实验准备 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滴瓶、解剖针、解剖刀、解剖剪、放大镜、烧杯、镊子、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试管架、刀片、培养皿 实验步骤 一、认识常用的实验器具,说出其各自的用途 下面是一些在实验中常用的器具,按照老师的示范,认识并使用这些器具,了解它们的用途。练习中要注意严格按照实验室规则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第二节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显微镜是科学实验中常用来观察的探究器具,帮助我们观察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微结构。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对照教科书和显微镜实物,在下面的光学显微镜示意图中认识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并在横线或括号中填写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及其作用。 三、使用显微镜 1. 取镜和安放 _____手握住镜臂,______手托住镜座。 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距实验台边缘__________cm左右,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 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________镜对准通光孔(物镜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cm距离)。你选择的物镜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_,目镜放大倍数为__________。 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_______眼注视 目镜(_______眼睁开,便于同时画图)。同时两手 转动反光镜,使它朝向光源,直到从目镜里看到白 亮的圆形视野为止(见右图)。 3. 观察 把所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 压住,标本“上”字要对准通光孔中心。 双眼从侧面注视___________。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同时逆时针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_________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稍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清晰。标本“上”字在显微镜下显现的物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启示》

xx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仿生过程:知道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过程与方法。 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交流合作;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新科技、新产品;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二、重难点分析: 了解仿生的整个过程,尝试仿生设计。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韭菜、葱叶、一角硬币、一元硬币等生物材料、实验报告单、 纸张(模型)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葱的启示 (一)产生问题,提出假设

1、播放视频,其中有高大的树木、宽大树叶的植物。 2、讲述:(结合视频)在自然界中,植物为了生存,特别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阳光,都会想尽办法长得更宽或者更高。 3、讲述:认识这两种植物吗?葱和韭菜都是草本植物,为什么葱长得高?韭菜就低矮一些呢?大家手里也有,对比着仔细观察,看小组能找到葱长得高的秘密吗?(板书:葱) 4、学生分组观察。(每组准备韭菜和葱) 5、学生汇报提出假设。(粗、根、多层、空心) 6、提问:大家见过长在地里的葱吗?我拍了张照片,一起来看(投影:长在地里的葱)。葱直直得长在地里,风都不容易把它吹倒。大家认为影响葱长得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因为粗—比较一样粗的葱叶和韭菜叶、空心(画图)—和结构有关系、多层—去除几层试验效果,引导学生观察每一层的结构、根——拿在手里的部分作比较) 7、提出假设:通过我们的分析,猜测葱长的高是和它的结构有关系。 (二)实验验证 1、提问:我们把葱的这种结构称为管状(板书:管状)结构,像韭菜叶这样的先叫它平面结构吧。管状结构和平面结构相比有什么好处呀?对于葱长得高来说,有什么帮助呢?再观察一下手中的葱,交流一下你们的看法。 学生讨论。 2、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原因。 学生汇报(结合实物): 不容易倒,追问为什么不容易倒;结实、坚固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答案

小学六下册科学各单元知识点(资料五)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 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 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 多。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 的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2019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答案

2019年小学科学六年级答案 一、对号入座(将科学关键词填写在合适的横线上)。(12分) 大家在这一单元的科学学习中一定接触到了很多科学名词,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科学现象和丰富的客观事物。请将它们对号入座吧! 科学关键词: 正确的写字姿势、生长发育、婴儿期、能力的提高、成长的证据、身高、身体的变化、体重、青春期、测量身高、注意个人卫生、讲究营养、体重秤、注意饮食卫生、老年期、加强体育锻炼 科学现象和客观事物: 1.测量体重的工具:体重秤 2.鞋子挤脚了,衣服袖子短了:身体的变化 3.小的时候骑四轮车,现在会骑自行车了:能力的提高 4.出生时的脚印、身高体重的数据、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成长日记、每年的体检卡片:成长的证据 5.生长发育最重要最常用的指标:身高、体重 6.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青春期 7.勤洗澡、勤洗手、不挖鼻孔:注意个人卫生 8.胸离桌一拳、眼高书本一尺、握笔的手与笔尖一寸:正确的写字姿势 9.游泳、跑步、踢球等:加强体育锻炼 10.合理安排每天进餐的次数和时间、不挑食、不偏食:讲究营养注意饮食卫生 11.人的一生需要特殊照顾的时期:婴儿期、老年期 12.脱掉鞋子,身体直立、眼平视、压板轻压头顶的最高处:测量身高 二、火眼金睛(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看谁找得又快又准)。(8分) 1.对于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BC )。 A.性意识骤然增长,易对异性产生好感; B.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C.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 D.身体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2、正在快速生长、刻苦学习的人生时期是(B) A、幼年期 B、青少年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3、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对待这些变化正确的方式是(ABD)。

冀人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课《生物与非生物》教案

生物与非生物 科学知识: 1:能描述生物的特征。2:能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科学探究: 1:能观察并描述生物和非生物的不同点2:能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特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 2、引导:图片中有两只狗,你认为哪个是生物,哪个是非生物?说理由(学生从生命,会运动,会吃东西等方面) 3、提问:判断生物与非生物的依据是什么? (二)探究发现,形成新知 1、比较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1)提出问题。出示狗和玩具狗的图片(或者视频) (2)观察记录。学生观察狗和玩具狗的特点,并把观察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手册》 (3)表达交流。学生汇报结果,说说狗和玩具狗的不同点。 (4)得出结论。从动物的生成、繁殖、对外界的刺激产生反应等方面与非生物进行比较。 2、观察豆子与石子的变化。 (1)引导:大家在课前将大豆与小石子分别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并注意保持豆子与石子湿润,课前实验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2)交流:小组内交流实验情况,展示实验记录 (3)讨论:根据实验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4)小结:大豆种子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萌发,而石子不能萌发。 3、比较猫和蒲公英的相同点 (1)提出问题 出示图片,提问:猫是动物,蒲公英是植物,它们有哪些共同点呢?(2)分析比较 根据旁边的提示:“它们是否都能生长?”“是否都能繁殖?”“是否都需要水”“是否都需要营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3)得出结论 猫和蒲公英都是生物,能生长,繁殖,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总结:动物、植物和人都是生物,生物能生长、能繁殖、在生长过程中需要水和营养,毛绒玩具和石头都是非生物,非生物不能生长,不能繁殖,也不需要水和营养。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机器人是生物吗?(出示机器人图片) 2、寻找校园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