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句首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地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地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地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

()夫

“夫”(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地,已经变成了纯粹地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地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地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

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

“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

()其

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地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地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地委婉语气.例如:

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

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

(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您可别废弃了先君地事业啊!)

(以上是祈使句.)

“其”字又可加重反问地语气.例如: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

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地“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地前面. ()惟(唯、维)

“惟”字用在句子地开头,是古人所谓地发语词.在记叙文中,“惟”往往用在全文地开始,

引出年月日.例如:

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尚书·泰誓上)

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祀:年)

“唯”字用作句首语气词时,有时是表示希望.例如: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个.)

唯荆卿留意焉.(战国策·燕策)

(希望您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唯”字用於句首又可以帮助判断语气.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惟”“维”用於句中,也是帮助判断语气.例如: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左传僖公五年)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诗经·鄘风·柏舟)

厥土惟白壤.(尚书·禹贡)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伪古文尚书·五子之歌)

除了上述地“夫”“其”“惟(唯、维)”等外,还有许多句首句中语气词.例如“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左传隐公元年),“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左传僖公五年),这个“繄”字也是句首句中语气词.这些都不一一列举了.

(二)词头,词尾

词头、词尾不是一个词,它们只是词地构成部分,其本身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词性.有些词头也不专门表示一种词性.在那种情况下,就真正是有音无义了.

(甲)关于词头,我们只讲“有”“其”“言”“于”“薄”五字.

()有

“有”字作为词头,用于专名地前面.常见地有上古时代地朝代名、国名、部族名等.例如:

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

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禹攻有扈.(庄子·人间世)

鲧纳有莘氏女,生禹.(史记·夏本纪)

“有”字又用于某些名词地前面.例如:

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论语·为政)

孔甲扰于有帝.(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孔甲”,夏王;“扰”,顺;“帝”,上帝.)

“有”字又用于某些形容词地前面.例如: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诗经·邶风·击鼓)

(“有忡”,等于忡忡,心中不宁地样子.)

有洸有溃.(诗经·邶风·谷风)

(“有洸有溃”等于洸洸溃溃,形容水激怒溃决地样子.)

“有”字还有一种特别地用途,在这里顺便讲一讲,就是“有”字嵌入数目字地中间,表示整数和零数地关系.在上古时代,“十五”也常说成“十有五”,“三百六十六”也常说成“三百六十有六”.例如:

吾十有五而志於学.(论语·为政)

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

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孟子·万章上)

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书经·尧典)

(“期”ī,一周年.)但是这种用法地“有”字不是词头,这是应该注意地.

()其

“其”字用作词头,一般用于形容词或不及物动词地前面.例如: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雨雪”,降雪.“雱”ā,雪盛地样子.)

八月其获,十月陨蘀.(诗经·豳风·七月)

(“获”,收获.“陨蘀”,叶子落下来.)

()言

“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于

“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

()薄

“薄”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地前面.例如:

薄污我私,薄汗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薄伐猃狁,至于太原.(诗经·小雅·六月)

此外还有一些词头如“载”“诞”“式”等字,它们地情况比较复杂,不一定都放在动词前面.这里就不细讲了.值得注意地是:除“有”字外,这些词头一般只用于诗歌,散文中很少用到.

(乙)关于词尾,我们着重讲一个“然”字.“然”字是一个指示代词,表示“这样”、“那样”.当“然”字放在形容词后面地时候,它地指示性就减轻了,变了词尾地性质.例如:

辛垣衍怏然不悦.(战国策·赵策)

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战国策·赵策)

硜硜然小人哉!(论语·子路)

夫子怃然.(论语·微子)

填然鼓之.(孟子·梁惠王上)

举欣欣然有喜色.(孟子·梁惠王上)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孟子·梁惠王上)

“乎”、“焉”、“如”、“尔”等字,用作词尾时,它们地作用和“然”字相等.例如:

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雅·小弁)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论语·乡党)

子路率尔而对.(论语·先进)

这些词尾加在形容词地后面,能增加形象化地色彩.甚至本来不是形容词地,也变为形容词地性质.例如“欣”字本来是动词,但“欣欣然”却是形容词;单说“欣然”也变了形容词,例如《庄子秋水》:“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 “其”“唯”三个字。(1 )夫“夫” (f u) 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 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 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 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 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 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 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 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 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 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 (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 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 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 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 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 吧。 ) 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 丿、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 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 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 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

古代汉语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等语气。就印欧语来讲,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屈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达的。就汉语而言,因为没有词形变化,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一)句尾语气词 古代汉语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这些语气词放在全句的最后,分别表达全句各种不同的语气。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语气词的数目是有限的,句子所能表达的语气是多种多样的,一个语气词除了它的基本用法之外,在不同类型的句子中所表达的语气也往往有所不同。 1、也 “也”字位于句尾时,主要出现在判断句中,帮助谓语进行判断,这是“也”字的基本用法。在复句中,“也”字常常用于最后一个分句的句尾,表示对前面论断的肯定和确认,加强全句的语气。例如: 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 “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虜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远矣,全德之君子。《庄子·田子方》 祈使句也可以用“矣”字。例如: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矣”字还可以用于疑问句,这种疑问句中必然还另有专门表示疑问的词。例如: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趙太后》 3、乎,与(欤)、邪(耶) “乎”、“与”、“邪”都经常用于疑问句的句尾表示疑问语气。其中“乎”的疑问语气最强,用得也最普遍。 在是非问句里,发问者把一件有疑问的事情全部说出来,要求对方作肯定或否定的答复,往往用语气词“乎”。这种“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例如: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趙太后》 “乎”字还可以表示反问语气,但前面必须有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字、“宁”字、“况”字等相呼应。例如: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上》

现代汉语 综述 语气词

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班级:汉语国际教育二班 学号:BC14820226 姓名:张震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本文对近三十篇有关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概况的论文进行综述,其中主要对语气词的意义用法,分布,连用,功能四个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综述

目录 序言 一.语气与语气词----------------------------------------1 二.语气词的分类----------------------------------------1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及用法------------------------------1 3.1基本语气词---------------------------------------1 3.2派生语气词---------------------------------------1 四.语气词的分布------------------------------------------1 4.1句中---------------------------------------------1 4.2句末---------------------------------------------1 五.语气词的连用------------------------------------------1 六.结语-------------------------------------------------1 参考文献---------------------------------------------1 后记-------------------------------------------------1 序言 孙苹的《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综述》从语气词的名称、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词头、词尾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 第十四节语气词;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1.什么是语气词 表示句子语气的词叫语气词。它不能充当任何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间的任何关系。 2.语气词的分类 语气词依所处位置,可分为句首、句中、句末三类。 句首是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议论。最常见的句首语气词有:夫、盖、唯、惟、其。 句中是语气提示、停顿(提顿)或延长。最常见的句中语气词有:也、其等。 句末是表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四类语气。常见的句尾语气词有“也”“矣”“乎”“哉”等。 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语气词。 (一)夫(fú) 《说文》:“夫,丈夫也。”本义为“丈夫”、“男子”,读阴平fū,是名词。“夫”作虚词,读阳平fú,西周时已产生。可作代词、助词和语气词。“夫”(fú)作人称代词,先秦用得较多,西汉以后,罕有其例。“夫”(fú)的其他虚词用法一直沿用至唐宋以后的书面语中,现代汉语已不用。 1.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fú)字转化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已没有指代作用,只是表示要发表议论或要叙述事情,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现代有的人说话时开口先说“这个”、“那个”,与之性质一样。古代称之为“发语词”,一般可不译。如: (1)夫.战,勇气也。(《左传·庄公十年》) ——作战,是靠勇气的。 (2)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听到传闻不可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就变成了黑的,黑的就变成了白的。 (3)夫.处(chǔ)穷闾阨(ài)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xù)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禦寇》)

古汉语中的语气词资料

古漢語通論(十四) 句首句中語氣詞;詞頭,詞尾 (一)句首句中語氣詞 語氣詞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虛詞,它們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樣地能起表示語氣的作用。關於句尾語氣詞,我們講判斷句、敘述句和疑問句的時候,已經大略地談過了。現在再談句首句中語氣詞。在這里我們著重討論“夫”“其”“唯”三個字。 (1)夫 “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它是從指示代詞“夫”字發展來的,已經變成了純粹的語氣詞,不能再解作“這個”或“那個”。現代漢語裏沒有適當的虛詞可以和它對譯。下面是用句首語氣詞“夫”字的例子: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數傳而白為黑,黑為白。(呂氏春秋·察傳) 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列禦寇)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且夫”“故夫”“今夫”略等於說“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發議論。例如: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莊子·逍遙遊)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莊子·逍遙遊) 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論語·季氏) “若夫”則等於“至於”: 此雖免於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遊) (2)其 語氣詞“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語氣。在陳述句或疑問句裏,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裏,它就簡單地表示委婉的語氣,略等於現代漢語句末語氣詞“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語氣。例如: 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 (我們恐怕已經變為夷狄了吧!)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偏误分析 发表时间:2019-12-27T14:57:39.747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7期作者:邓舒 [导读] 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24) 摘要:本文从偏误分析的视角研究现代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情况。首先将语气词“吧”主要的的语法意义作简要描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语气词“吧”的分布和意义进行分类;然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类型进行分类,包括与其他语气词误用、漏用、使用冗余三种偏误类型;最后对语气词“吧”的偏误来源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气词;“吧”;偏误分析 一、引言 在汉语教学中,对学习者习得过程中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在习得过程的各个阶段对某一语言点的掌握。对汉语学习者在汉语语气词“吧”的习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偏误分析,有助于进行一些规律性总结,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向目的语过渡。本文在进行偏误分析类型分析时所采纳的语料来自HSK动态语料库。 二、语气词“吧”语法意义 1.“分”的观点 持“分”的观点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吕叔湘先生。朱德熙(1982)根据语气词“吧”出现的语境,将语气词“吧”分为两种:一是表示疑问语气;二是表示祈使语气。吕叔湘先生(1999)认为“吧”可出现在祈使句末尾,表示命令、请求、催促、建议等;可以用在疑问句句末,待遇揣测的语气;可以用在“好、行、可以”等后面,表示同意;用在句中停顿处,表示左右为难、犹豫不决的意思;或用在“动词+就+动词”的句子后面,表示没关系、不要紧的意思。张斌(2000)根据“吧”作为语气词表示语气的职能,将“吧”的语气职能分为表示陈述语气、表示疑问语气和表示祈使语气三种。 2.“合”的观点 主张语气词“吧”的“合”的观点的主要代表有陆俭明和胡明扬。陆俭明(1984)认为语气词“吧”可以出现在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中,但不可以出现在感叹句中,“吧”是个半疑问语气词。胡明扬(1988)则认为“吧”是“表态语气助词,赋予说话内容以不肯定的口气”,尽管其与其他词语和语调结合起来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气,但是语气词“吧”的作用是单一的,“吧”的语气意义是表示不肯定的陈述意义。 三、语气词“吧”使用偏误类型 本文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对汉语为二语学习者使用语气词“吧”时出现的偏误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一)“吧”与其他语气词的误用 3.“吧”与“吗”的误用 语气词“吗”一般用在疑问句中,表达说话人询问某事,希望听话者将会给予比较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回答。语气词“吧”表示疑问语气时常有半信半疑的语气,语气较弱,主要表示对某件事情的不确定的推测。除此之外,“吧”还有建议、协商之意,语气比较缓和。汉语学习者在使用语气词时容易出现“吧”与“吗”的误用,例如: (1)*像她这样开朗的人也可能得那种病吗? (2)*因此,既然在这“反吸烟”的社会中苦苦地抽下去,不如就为自身健康和周围的美丽环境而戒烟吗。 以上两例都是对语气词“吧”和“吗”的误用所造成的偏误。句尾应该用语气词“吧”,例(1)来表示对事情的不确定性的推测,例(2)来表示建议大家戒烟,类似于一种呼吁,两句中都不可以用语气词“吗”来替代“吧”。 4.“吧”与“了”的误用 (3)*跟你们一起生活已经二十多年吧,我也知道我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 (4)*死前他跟他的朋友们说:“现在我很后悔……你们别抽烟吧……”所以我认为,我要健康,我就不吸烟。 (5)*我很长时间没给你们写信吧。 (6)*所以为了别人也为了自己,尽量少吸烟了。 语气词“了”是成句的主要成分之一。例(3)“了”与已经连用,表示对现在(说话时)来说已经完成了的事,意思是到现在为止“跟你们已经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了”,“吧”则不表示此意。“吧”带有商量的语气,例(4)中应使用“了”,此处表示一种强烈的请求,没有缓和和商量的语气,所以不能用“吧”。例(5)中应用“了”来表示已经完成的事情,不应用“吧”。例(6)将“吧”误用成了“了”,表示说话者的建议、请求,“了”通常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或者行为变化后的结果,所以此处应该用“吧”。 5.“吧”与“呢”的误用 (7)*在学习中肯求一些趣味,那么,不但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还可以为自己增添一些情趣吧! 例(7)中本该使用语气词“呢”误用成语气词“吧”,语气词“呢”与“还”连用,形成“还……呢”这种句式,在这种句式中不能用“吧”,“呢”在此处表示对某种现实情况的强调。 6.“吧”与“啊”的误用 语气词“啊”在祈使句中昌常常表示嘱咐,命令,带有比较强烈的要求或者催促的情绪,不含有商量的语气。 (8)*你们也别忘记吧! (二)“吧”的漏用 语气词“吧”漏用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可能因为学习者母语中并语气词或者并没有与汉语语气词相对应的语气词,二是语气词“吧”没有具体的实在的词汇意义,汉语学习者可能会忽视其存在,在使用时采取回避态度造成语气词缺失。

古代汉语常识学习重点和要求

《古代汉语常识》学习重点和要求 对于古代汉语常识的学习,不能只是单纯地学习理论,而与文选的学习脱节。归根结底,学习这部分知识,仍然要落实和体现古代汉语课程的设置目的——培养一定程度的阅读古籍的能力。常识和文选的互相配合和印证,易于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学安排,是把两方面的内容穿插着进行讲授的。同学们要善于领会如上所说的教学意图,更好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尽管如此,从古代汉语常识的本身来说,也并非没有重点可言。这部分的知识包括文字、词汇、语法(句法和词法),以及古书的注解、标点、今译,文体、修辞,诗词格律等等,内容比较广泛,而且都以专题的形式出现,但在先后次序的安排上,又具有学科的相对系统性。在这诸多内容中,总的重点是文字,词汇,语法。具体到每个专题,又各自有其重点和要求,兹列如下,提醒同学们学习时注意。 一、绪论 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学习的内容主要是什么? 二、怎样查字典辞书 1、检字法; 2、几部常用的字典、词典的主要优点。 三、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分析汉字造字结构的目的、意义; ※2、“六书”基本理论(名称、定义、例字及解说),结合课外作业初步掌握利用“六书”分析字义的基本方法; 3、异体字、繁简字的基本概念。 四、古今词义的异同 1、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基本情况; ※2、古今词义发展变化的几个基本方面。 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如何分析,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要求结合1—2个具体词例加以说明。 六、词类的活用 ※1、什么是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有什么不同? ※2、本教材的词类划分的特点; ※3、词类活用的几种基本情况和条件; ※4、使动、意动用法的区别和翻译。 七、古代汉语的词序 ※1、古汉语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及其条件; ※2、关于表示行为数量的词序问题。 八、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1、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基本形式; ※2、“是”字的语法作用; 3、判断句活用的几种情况。 九、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1、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 ※2、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几种基本句式。 十、副词

最新现代汉语谓词部分练习及答案

词类部分(下)练习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 1、能带宾语的是()。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副词 2、"上来"是() A助动词B判断动词C趋向动词D及物动词 3、"国营、民用、大型"是() A动词B名词C副词D区别词 4、"不、没"都是() A程度副词B时间副词C范围副词D否定副词 5、"很、挺、十分"是() A程度副词B范围副词C语气副词D情态副词 6、"他在黑板上写字"的"在"是() A动词B副词C介词D方位词 7、"着、了、过"是()。 A结构助词B时态助词C其他助词D语气词 8、"哎哟"是() A象声词B语气词C叹词D助词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二至五个符合题目要求,请选择并将其标号填在括号内)语法这个术语有如下()几个含义 1、代词包括() A人称代词B指示代词C疑问代词D代名词E代动词 2、虚词包括() A介词B区别词C连词D助词E语气词 3、"报告"一词兼() A名词B动词C形容词D连词E代词 4、"和、跟、同、与"兼() A动词B连词C介词D副词E助词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的"。 (2)现代汉语中只有一个"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这件事已经讨论过了。(过) (2)天渐渐冷起来了。(渐渐) (3)他正在教室里看书。(正在) (4)自行车他骑出去了。(出去) (5)我拿着-本书。(着) (6)你吃了饭再走。(了)

(7)他是外国人吗?(吗) (8)你应该努力学外语。(努力) (9)他刚才来过。(刚才) (10)最好听的是这首歌。(最) (11)房子上面铺着瓦。(上面) (12)这是一本袖珍词典。(袖珍) (13)老张请我吃饭。(请) (14)幸亏他来。(幸亏) (15)我忽然想起来了。(忽然) (16)这件事很突然。(突然) (17)无论谁都说好。(无论) (18)他连忙说不行。(连忙) (19)问题要彻底解决。(彻底) (20)我们应该历史地分析。(历史) 四、简答题 1、动词有什么语法特点? 2、什么是趋向动词,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助动词,有什么特点? 4、什么是形容词,说明形容词的分类和特点。 5、什么是加词,加词分为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形容词和副词,时间名词和副词有什么区别? 6、什么是代词,代词分为哪几类? 7、什么是介词,说明介词的分类和特点? 8、什么是连词,连词有哪些特点? 9、什么是助词,助词分为哪几类? 10、什么是语气词? 11、什么是叹词,什么是拟声词? 12、什么是词的兼类,词的兼类与同音词有什么不同类与词的活用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D 5、A 6、C 7、B 8、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ACDE 3、AB 4、BC 三、判断题 1、下列表述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所在。 (1)现代汉语中有结构助词"的"和语气词"的" (2)现代汉语中有时态助词"了"和语气词"了。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标记词所属的词类。 (1)时态助词(2)副词(3)副词(4)趋向动词(5)时态助词 (6)时态助词(7)语气词(8)形容词(9)时间名词(10)程度副词(11)方位词(12)区别词(13)动词(14)副词(15)副词

第八讲:助词、语气词

第七讲:助词、语气词 (三)助词附着在词、短语或句子上、?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是助词。助词分为三小类。 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2、时态助词:着了过 3、语气助词:啦的呢吗吧啊罢了 三类助词各有各的特点。 结构助词主要表示附加语与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地”、“得”在普通话里都读轻声“de”,但在书面语中必须写成三个字:定语后写“的”,状语后写“地”、补语前写“得”。如“伟大的人民”、“迅速地前进”、“看得远”、“写得工工整整”。其中“的”字可以附着于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叫作“的”字短语,我们将在短语部分讨论。“所”是个从古代汉语的辅助性代词虚化而来的特殊结构助词,用于及物动词之前,有时再加结构助词“的”,来充当定语,如“所研究的课题”、“所从未涉及的领域”等。 时态助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和状态。“着”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如 ①现在正开着会。 ②他开着电视就睡着了。 “了”表示动作的完成: ①我下了第二节课找你。 ②他已经走了。 “过”表示曾有过某种经历: ①他去过昆明。 ②前几天冷过一阵子。 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句子的语气。“啦”、“罢了”、“吧”、“的”常用于陈述句,“呢”、“吗”常用于疑问句,“啊”、?"呀"常用于感叹句。 助詞 爲了教學的方便,將詞綴也放在助詞裏一併討論。古代漢語的助詞有以下四類:(1)韻律助詞;(2)結構助詞;(3)構詞詞綴;(4)構形詞綴。 一、韻律助詞 漢語的節奏韻律是雙音節音步,這種節奏韻律傾向從很古的時候就有。受這種節奏韻律的影響,古代漢語不僅詞彙上産生了大量的同義連用和偏義複詞等韻律詞,而且也産生了一些主要起襯音或延聲作用的韻律助詞。所以人們通常將韻律助詞稱之爲襯字或湊足音節。雙音節節奏傾向在韻文中表

语气词

语气词 一、语气词和表达的语气 现代汉语的语气词放在一句的末尾,它们所表示的语气可以分为确定语气、揣测语气、假设语气、商量语气、说服语气、当然语气、答辩语气、夸张语气、疑问语气、反问语气等。 1、啦: 确定语气用语气词“啦”字,如“他要走啦”。 2、吧: 揣测语气用语气词“吧”字,如“今天不会下雨吧”。 假设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去吧,没有时间,不去吧,问题不能解决”。 商量语气也用语气词“吧”字,如“咱们走吧”。 3、啊: 说服语气用语气词"啊"字(有变音“呀”、“哇”、“哪”等),如“我实在没有法子啊!”、“他的话说得对呀!”、“他唱得真好哇!”、“这件事不好办哪!”。 4、呗: 当然语气用语气词“呗”字,如“不懂,我们就好好学呗!” 5、嘛: 答辩语气用语气词“嘛”字,如“有意见就提嘛!” 6、呢: 夸张语气用语气词“呢”字,如“这种事情多着呢!”。

7、呢、吗、啊: 疑问语气用语气词“呢”、“吗”或“啊”(“呀”、“哇”、“哪”),这3个词的用法又各不相同。 “呢”字用于交替问,如“他来不来呢?”,又用于句中已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他什么时候才来呢?”又用于不完全句,如“我来了,他呢?”。 “吗”字用于句中没有疑问词的句尾,如“你同意吗?”。 疑问语气词“啊”字(“呀”、“哇”、“哪”)用途较广,它既可以代替“呢”,如“他来不来呀?”;又在某些情况下代替“吗”,如“你说的话都是真的啊?”。反问语气也用“呢”、“吗”,如“我哪能不相信呢!”,“难道你还不相信吗!”。 8、 二、语气词和使用特点 (一)现代汉语中最常用、最基本的语气词有六个:的、了、吧、吗、呢、啊,它们的用法比较复杂。 1、“的” 主要用于陈述语气,表示情况本来如此,用以加强对事实的确定。如“这件事,他以前跟领导说过的。” 2、“了” 重在表达新情况的出现,强调当前相关性。如“那封信,已经交给他了。”/“我已经问过他了。” 3、“吧” 用于表示揣测或商量,说话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太肯定,句中常有“大概、可能、也许”等词语。如“他也许不会同意吧。”

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题目: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姓名:刘亚豪 学号: 200801010017 系别:中国语言文学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班级: 2008级汉本1班 指导教师:李琦 2012年5月12日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本人完全了解有关保障、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有关毕业论文管理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同意省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机构将本毕业论文通过影印、缩印、扫描等方式进行保存、摘编或汇编;同意本论文被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和查阅。 本毕业论文内容不涉及国家机密。 论文题目:语气词在语言中运用 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作者签名: 2012年5月12日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1) 前言 (1) 一、现代汉语中的语气词 (2) (一)语气词的功能 (3) (二)语气词的意义 (3) 二、与方言语气词的比较 (4) (一)句法关系 (5) (二)音变 (5) 三、与古代汉语语气词的比较 (6) (一)句尾语气词 (7) (二)句首和句中语气词 (7) 结语 (7) 参考文献 (7) 致谢 (9)

语气词在语言中的运用 摘要:语气词,是语言体系中的一个小单位,但是在语言中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不可缺少,更是无法替代。无论在现代汉语、方言还是古代汉语中,语气词都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先从现代汉语出发,分析语气词的分类、功能和意义;然后从方言和古代汉语两个角度来论证、对比和分析语气词在语言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此作为标靶来更好地认识语气词在现代汉语中作用,为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提供基本研究素材,为汉语语言学的研究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字:语气词;现代汉语;方言;古代汉语 Mood words in language Abstract:Modal words, is the language system in a small unit, but in the language of function is big, not lack, also can not be replaced. Either in spoken or written language, Chinese is the language, its role is crucial.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modern Chinese modal word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then from the dialect and ancient Chinese two angle manifold demonstra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ood words in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the target to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od words in modern Chinese, modern Chinese tone word study provides basic research material,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research and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Key word:Modal words;modern Chinese words;dialect;ancient Chinese 前言 “万事皆流,万物皆变,世界上没有固定不变的事物。语言也是这样,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缓慢,不被人们感觉到罢了。”[10]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语言现象,分析语气词的演变进程,在研究语气词的发展轨迹中辩证地把握现在,从中探索现代汉语语气词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汉语的发展演变进程,从古代历经先秦、秦汉、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发

(十二)古代汉语 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3

十二、语气词和词头、词尾 一、语气词 附着在句子上帮助表达各种语气的词。有句首语气词、句中首语气词、句尾首语气词三种。 ? 乎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 1、句尾语气词 也 ●基本用法:用在判断句句尾,表达判断语气,帮助谓语进行判断,有肯定、确认意味。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起义》) ●用在复句末尾,仍然是表判断语气,进行肯定确认。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赏罚不信,故士民不死也。(《韩非子·初见秦》)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判断语气,有确认意味。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晋平公问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臣之力也,君之力也?“(《韩非子·难二》) 矣 ●基本用法:用在陈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帮助把事情发展的新情况告诉别人,有 报道意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鸡既鸣矣。(《诗经·齐风·鸡鸣》)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用于描写句尾,仍表陈述语气,帮助报道新情况。 吾君已老矣,已昏矣。(《谷梁传·僖公十年》) 王之蔽甚矣。(《战国策·齐策一》) ●用在祈使句或疑问句尾,仍表陈述语气。 善哉,吾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矣”和“也”所表达语气的差异: ●“也”所表达的语气是静态的,其中无时间因素;“矣”字则是动态的,其中有时间动 程。 ●“也”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的判断告诉别人,“矣”的基本作用是把事物发展中出现 的新情况告诉别人。

●基本用法:用在疑问句句尾,表达疑问语气。可译为现代汉语中的“吗”或“呢”。 乎 ●是非问: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触龙说赵太后》) ●选择问: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战国策·韩策》) ●特指问: 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陈轸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问代词、否定词或“岂”、“宁”、“况” 等字表达。 安得无乱乎?(《韩非子·显学》) 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狐假虎威》)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于测度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推测语气靠“其”、“得无”、“无乃”等词语表达。 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四年》)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用于感叹句尾,表达感叹语气。 天乎!吾无罪!(《史记·秦始皇本纪》)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附:与(欤)、邪(耶) ●基本用法:用于疑问句尾,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乎”。但多数情况下语气不强烈, 有猜测探寻意味。 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子何为者邪?(《庄子·外物》) 商君曰:“子不说吾治秦与?”(《史记·商君列传》)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达疑问语气。反诘语气靠疑“岂”、“独”等字表达。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孟子·许行》)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基本用法:用于感叹句尾,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 哉 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大哉!尧之为君!(《孟子·许行》) ●用于反问句尾,仍表感叹语气。反问语气靠疑问代词或“岂”等表达出来。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 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尾;有些虚词,它们的位置在句首或句中,同样地能起表示语气的作用。关于句尾语气词,我们在前面几节通论讲判断句、叙述句和疑问句的时候,已经大略地谈过了。现在再谈句首句中语气词。在这里我们着重讨论“夫”“其”“唯”三个字。(1)夫“夫”(fú)字用於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它是从指示代词“夫”字发展来的,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语气词,不能再解作“这个”或“那个”。现代汉语里没有适当的虚词可以和它对译。下面是用句首语气词“夫”字的例子: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吕氏春秋·察传)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庄子·列御寇)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脩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且夫”“故夫”“今夫”略等于说“且”“故”“今”,但是增加了“夫”字,也是表示要发议论。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

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论语·季氏)“若夫”则等於“至於”:此虽免於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庄子·逍遥游)(2)其语气词“其”字用於句首或句中,表示委婉的语气。在陈述句或疑问句里,它表示“大概”“恐怕”等意思;在祈使句里,它就简单地表示委婉的语气,略等于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吧”字或“啊”字所表示的委婉语气。例如: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我们恐怕已经变为夷狄了吧!)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那么齐国大概差不多了吧!)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我还是回去吧。)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大概是说这个吧?)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大概就是说我了吧!)(以上是陈述句和疑问句。)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您还是向水滨追问吧。)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您可别废弃了先君的事业啊!)(以上是祈使句。)“其”字又可加重反问的语气。例如:一之谓甚,其可再乎?(左传僖公五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传僖公十年)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其谁不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其何伤於日月乎?(论语·子张)这种加重反问语气的“其”字,

我国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

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718909866.html, 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分析 作者:张晓刚 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0期 现代汉语句尾语气词“了”它在古代汉语中并不存在,到东汉时期还没有语气词的功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对“了”进行了解释,“了:尥也,从子臂,象形”,可见至少在东汉之前“了”字还不具备语气词的功能。那么“了”字是怎么一步步的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比较稳定的句尾语气词呢?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对语气词“了”的产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了’字作为语气词,大约是在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下面我们就以王力先生的观点为基础,以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为时间中心,通过这个时间点之前以及之后的文学作品来分析语气词“了”的由来及其发展过程。 一、古代汉语中与“了”字对应的语气词 古代汉语中,虽然没有语气词“了”,并不意味着没有陈述语气,“矣”字在古代汉语较为常见,、基本作用是告诉人们,它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与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相似。“矣”字用来表达陈述语气在《论语》中广泛应用,如: (1)虽曰未学,事必谓之学矣。(学而) (2)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学而) (3)足,则吾能征之矣。(八佾) 以上“矣”字基本上都可以译成“了”,与“了”的功能相同,用来表述陈述语气。 西汉、东汉时期,“矣”字的地位仍然非常的牢固,我们对《史记》、《汉书》进行了统计,“矣”字在《史记》中出现了1280次,在《汉书》中出现了1134次,可见“矣”作为句尾语气词仍然有很牢固的位置。又如: (4)立昭王子满,是为穆王。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史记周本纪第四) (5)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6)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汉书高帝纪第一) (7)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史记高后纪第三)

虚词语气词

古代汉语虚词语气词 定义: 语气是人们说话时的口气,是说话人对所说的事物表现态度、情绪。有提顿、直陈、疑问、祈使、感叹等语气。印欧语语气是通过谓语动词的曲折变化和句子的语调来表示的。汉语语气是通过词汇形式、句子类型、语调和语气词来表达的。用来表示语气的词语就是语气词。 分类: 1 ﹑按照语气词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可分为:(1 )句首语气词有:“夫、盖、维、惟、唯”。( 2 )句中语气词有:“盖、也、与”( 3 )句尾语气词有:“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 2 ﹑按照语气作用,可分为(1 )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复句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 )用在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等疑问语气句中,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有“乎、与(欤)、邪、哉”( 3 )用在感叹句、祈使句中,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的语气词有“也、哉、夫、兮”。 二、句尾语气词: 1 、“也”:表静态,通常用在判断句尾表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用在陈述、祈使、疑问句尾时,都表论断、确认语气。并不是在判断语气之外,又表示陈述、祈使、疑问语气。用在复句中后一分句的末尾,是表示对这一分句的确认语气。 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孟子·许行》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2、矣:“矣”字也是古代汉语常用的一个语气词,它和“也”的区别是:“也”字表静态,“矣”字表动态。“也”字的基本作用是把对事物进行的判断告诉别人,现代汉语语气词“了”的作用大致和它相当。 “矣”有时候还可以表示将然,即预料将要发生某些情况,把它当作新情况告诉别人。例如: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矣。《国语·句践减吴》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鸿门宴》 “矣”字用于描写句时,往往使全句语气略带感叹意味。有时把这种带“矣”的谓语提前,这种感叹语气就更为明显。例如: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浅析 摘要】现代汉语语气词属于虚词范畴,过去人们往往对之研究较少。但随着语 气词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人们近来开始注重相关的研究。目前的语气词研究还存 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有待后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现代汉语;语气词;研究评析 我国对现代汉语语气词的研究起步较晚。这是因为语气词属于虚词,数量不多,且表达的意义较为灵活多变,语法功能也较为复杂,算是比较封闭的词类, 人们一般不把语气词单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挖掘。 一、语气词的名称起源 汉语中语气词的名称起源很早,但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其仍然在“虚词”这个 大家庭之中。真正使用“语气词”这个名称,是在近现代汉语中。当然,有人称之 为“语气词”,也有人称之为“语气助词”。本文认为,“语气词”和“语气助词”这两个不同的名称,不能简单地随意选择,它体现了词类归属、词类体系和术语规范等 一系列差异。由于我们所研究的词是可以粘贴在句子之后并可以连用的,而一般 的助词只能粘贴在词和短语之后且不可以连用,因此,本文倾向于将这些词称为“语气词”,而非“语气助词”。 二、语气词的归类 虽然语气词数量不算多,但其归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实上,语 气词的界定一直都存在着争议。有的学者认为“语气词常用在句尾表示种种语气,也可以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也有人认为:“语气词的作用是附着在整个句子的末了,表示语气”。也有人说:“语气词的功能如下:(一)置于句末。(二)有些 语气词可以置于句中停顿前。(三)置于另一语气词前。”这些不同的观点,事实上都包含了两个中心含义: 一是置于句末( 或句中停顿处) ,二是表示语气。但是,这样界定的语气词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使用。比如说,在遇到下列情形时就比较 难以处理:1.别把钱撕了。2.他是昨天来的。3.那不是你的! 这三句中句末的“了”、“的”是不是语气词呢?如果只按照上文的界定,它们就具备成为语气词的资格。 但是,目前我国语言学界的主流观点却认为:1.句末的“了”是动态助词;2.句末的“的”是结构助词;“的”是“的字短语”的组成部分;3.句末的“的”有争议,认为是语 气词的和认为是结构助词的都有。 为什么单单对语气词进行界定时不从其语法功能出发来进行呢?那是因为语 气词没有实际意义,也不是句法结构成分,不和句子中其他成分发生结构关系, 无法用鉴定字或组合特征来测定,找不到切入点。因此,传统的语气词界定存在 很大的缺陷。为提高效率,在语气词鉴别时,不需要对被检测片断的句法位置进 行全面试验,只要有一种情况可以出现在被包容状态,或者说这个片断如果可以 选择主语、述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中的任何一个位置,即可确定此片断 句末的词不是语气词。二是同质类推原则。 三、语气词的语气意义 很多学者专注于研究语气词的语气意义,但人们很快发现,其语气意义的研 究并非一项独立存在的研究,因为语气词在句中分布非常灵活机动,语气意义难 以简单地进行研究。因此,在研究语气意义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语气词在句中 的具体分布情况。 据《马氏文通》所言,语气词是位于句末的。但随着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