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病毒性脑炎.pdf

2020年病毒性脑炎.pdf
2020年病毒性脑炎.pdf

病毒性脑炎

基本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指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单纯胞疹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有的病儿表现为精神改变,如整天想睡,精神差,或乱吵乱叫,或不省人事;有的则出现手、脚瘫痪。也由于感染的病毒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亦有轻有重,预后也各异。轻型病人,甚至危重病人,只要及时治疗预后将是良好的;若病情危重又不及来医院抢救,后果将是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继发等

病理病因

病因

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脑炎,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毒,即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他有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毒、病毒、病毒、病毒、EB病毒等。巨细胞病毒多数为胎内感染,后天性仅见于免疫功能缺陷儿。肠道病毒在局部淋巴组织复制,疱疹病毒、麻疹和风疹病毒等在黏膜复应后侵入血流播散至多个器官。在器官组织大量复制,再次进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水痘-病毒则可沿神经元直接神经系统。病毒入侵脑组织大量复制增殖可直接破坏神经细陉损伤的主要机制,由此也可激发宿主反应损伤神经系统,如血管周围炎、血管坏死和内皮增生等。

病理

该疾病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的病毒性脑炎种类不同。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为多。而美国则流行圣路易脑炎、东部马脑炎、西部马脑炎和加利福尼亚脑炎。不同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其临床表现、病情及预后也不同。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易致后遗症。而肠道病毒如ECHO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脑炎、脑炎等病情轻,病死率低,一般不遗留后遗症。

其种类很多,可分、慢病毒脑炎和传染后脑炎3类。①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侵入脑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的有、疱疹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性脑炎和其他病毒所致的脑炎(脑炎、脑炎、腺病毒脑炎等)。②慢病毒脑炎:是由慢病毒引起,病变呈慢性、进行性。最后,病人因丧失脑功能而致残或死亡,如库鲁病(寒颤样震颤病)和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二氏病。③传染后脑炎:是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当时不出现脑炎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脑炎的临床表现。可能因病毒先潜伏在脑组织,以后才引起病变。亦可能与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有关。常见的有麻疹、水痘和风疹后脑炎及接种等疫苗引起的脑炎。[1]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一)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二)神经精神症状

1.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3.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4.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

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5.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神经精神症状

1、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3、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4、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5、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

伴随症状

病毒感染为全身性疾病,但各种病毒有其独特的临床表现。如埃可及柯萨奇病毒感染时常出现细小的麻疹样皮疹或同时有心肌炎、心包炎。流行性腮腺炎时腮腺肿大(亦可在腮腺肿大之前先有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时口唇周围出现。病程一般2周左右,多数病例可以完全恢复,仅少数留有癫痫、视力、、肢体瘫痪及不同程度的智能迟缓后遗症。

流行病学史

流行季节,接触史,有关病毒感染所伴随的症状,预防接种史等。

病毒性脑炎

1.前驱期患儿有发热、头痛、肌痛、呕吐、腹泻等表现。

2.脑炎症状轻重不一,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方面的异常。神经异常的表现多有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惊厥等,重者则大脑、丘脑下部、底节、脑干、小脑和脊髓的症状都可能有异常表现。精神异常表现为兴奋多语、烦躁、哭笑无常、失眠、行为异常、幻觉、幻想,或表情淡漠、缄默不语、活动减少、不吃、定向力差、记忆力减退、大小便失禁等。

3.伴随症状在脑炎发病之前或同时伴有相应病毒感染的症状。

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一)临床表现如前述,若病变累及脑膜(脑膜脑炎),出现脑膜刺激症,如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

(二)实验室检查

1.当有上述临床表现而怀疑急性病毒性脑炎时应作腰椎穿刺,脑脊液送化验。可呈典型病毒性脑炎改变。(特殊情况下即使脑脊液无改变也不可以排除)

2.病原学诊断

①脑脊液送病毒分离;

②脑脊液细胞作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③血清学检查,其抗体滴定度在恢复期较急性期高出4倍以上方可诊断。也可测定脑脊液中的抗体。

3.在病程早期脑电图己有明显的改变,虽然上述改变无特异性,但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预后的估计仍有一定的价值。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包括未彻底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及等鉴别。

治疗措施

(一)加强护理病程中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要供给一定的水分、营养及电解质。对出现精神症状的病儿要防止发生意外。观察是否出现脑疝的先兆。

(二)抗病毒治疗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但以

下药物可以使用:碘甙(疱疹净)、(病毒唑)、丙种球蛋白,其他如转移因子,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均可应用。

(三)对症处理

1.退热、止痉高热可以引起抽痉。用物理降温或中、西药物退热。苯巴比妥或安定可预防或控制抽搐。

2.减轻脑水肿20%甘露醇。亦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实验室检查

脑脊液检查

病毒性脑炎-后脑萎缩

当有上述临床表现而怀疑急性病毒性脑炎时应作腰椎穿刺,脑脊液送化验。可呈典型病毒性脑炎改变。

病原学诊断

1、脑脊液送病毒分离;

2、脑脊液细胞作免疫荧光抗体检查;

3、学检查,其抗体滴定度在恢复期较急性期高出4倍以上方可诊断。也可测定脑脊液中的抗体。

脑电图

在病程早期脑电图己有明显的改变,虽然上述改变无特异性,但结合临床对诊断及预后的估计仍有一定的价值。

诊断依据

1、起病急、常有病毒感染史。

2、出现发热、头痛、嗜睡、昏迷、惊厥以及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精神症状。

3、脑脊液的变化:外观清亮,数轻度升高(可在30 ̄500×10的6次方/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期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和化物正常。

4、脑脊液分离到病毒可确诊。

5、血清中和试验滴定度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相差4倍或4倍以上。

6、血清补体结合试验滴定度在急性期及恢复期相差4倍或4倍以上。

7、血凝抑制试验,恢复期的滴定度较急性期高出或低于4倍以上。

8、免疫荧光抗体检查阳性。

9、脑电图示不同程度弥漫性或局限性慢波。

治疗

加强护理

病程中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发生。要供给一定的分、营养及解质。对出现精神症状的病儿要防止发生意外。观察是否出现脑疝的先兆。

抗病毒治疗

虽然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但以下药物可以使用:(疱疹净)、三氮唑核苷(病毒唑)、丙种球蛋白,其他如转移因子,干扰素可以提高机体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均可应用。

对症处理

1、退热、止痉高热可以引起抽痉。用物理降温或中、西药物退热。苯巴比妥或安定可预防或控制抽搐。

2、减轻脑水肿20%甘露醇。亦可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药物治疗

1、抗菌药:

磺胺药:SMZ-TMP片剂口服,每次3片;或SMZ-TMP针剂肌注,每次1支,每日2次。用磺胺药应注意给予碳酸氢钠,输足量液体,保证尿量200~1500ml/日以上。重症患者及用药后出现血尿及肾功能不全,或对磺胺药产生过敏的患者,可改用下列药物。

青霉素:宜大剂量,成人每天400~800万单位。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氯霉素。

氯霉素:成人每日2~3克,分4次口服或肌注,静注。疗程3~5天,应注意血象变化。

2、对症治疗:

高热头痛,用物理降温或安乃近滴鼻。

恶心呕吐,用新针疗法,或注射氯丙嗪、胃复安。

惊厥时可用副醛0.2ml/kg,肌注;或10%水合氯醛灌肠,每次5~15m1。

其他

其他系统受累时,如心肌炎、肺炎等应及时处理。病后遗留的后遗症可采用针灸、推拿、药物及训练等方法治疗。

预防

早期发现,及时隔离病人至体温正常为止。

注意病情变化,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瞳孔大不不等、呼吸节律失常等征象。

消灭蚊虫孳生地,抓好防蚊,灭蚊措施,切断传播途径。

提高人群免疫力,对易感者,尤其是10岁定期作疫苗接种,一般在流行季节前1-2月进行。如有瘫痪可能给予按摩等,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护理措施

1、发热的护理监测体温、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出汗后及时更换衣物。体温>38.5oC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静脉补液。

2、精神异常的护理向患儿介绍环境,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明确环境中可引起患儿坐立不安的刺激因素,可能的话,使患儿离开刺激源。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询问幻觉的内容,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为患儿提供保护性的看护和日常生活的细心护理。

3、昏迷的护理患儿取平卧位,一侧背部稍垫高,头偏向一侧,以便让分泌物排出;上半身可抬高20~300,利于静脉回流,降低脑静脉窦压力,利于降低颅内压;每2 小时翻身1次,轻拍背促痰排出,减少坠积性肺炎,动作宜轻柔;密切观察瞳孔及呼吸,防止因移动体位致脑疝形成和呼吸骤停。保持通畅、给氧,如有痰液堵塞,立即气管插管吸痰,必要时作气管切开或使用人工呼吸机。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应尽早给予鼻饲,保证热卡供应;做好口腔护理;保持镇静,因任何躁动不安均能加重脑缺氧,可使用镇静剂。

4、瘫痪的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增强患儿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使家长掌握协助患儿翻身及皮肤护理的方法。适当使用气圈、气垫等,预防。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碰伤。在每次改变锻炼方式时给予指导、帮助和正面鼓励。

常见护理诊断

1、体温过高与病毒血症有关。

2、急性意识障碍(acuteconfusion) 与脑实质炎症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与昏迷、瘫痪有关。

4、营养失调,低争机体需要量与摄入不足有关。

5、潜在并发症,颅内压增高征与颅内感染有关。

6、颅内压增高征的护理参看“化脓性脑膜炎”一节。

7、康复护理参看“化脓性脑膜炎”一节。

预后

病毒性脑炎的预后与所感染的病原密切相关。单纯疱疹病毒引起者预后较差。不少存活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流脑的治愈率达到95%以上,一般死亡病例多为暴发型,短期内死于严重休克或脑疝,普通型病儿早期采用适应药物能够彻底治疗,并发症和后遗症很少见,对不典型病例或诊断不及时,又延误了正确治疗,易发生后遗症,因此小儿患流脑后,一定要彻底治疗。

专家提示

病毒性脑炎是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个常见病。重症患儿病死率高或有后遗症,对儿童造成严重的危害。由于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轻重不一,易误诊。在小儿感冒或腹泻时,若伴有精神差想睡觉,或诉头痛,应高度警惕此病的发生,应即到医院看病检查。一旦小儿出现发热、呕吐或抽搐,患本病可能性更大,此时不能在家用“艾火炙”,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病毒性脑炎 【护理评估】 1.评估有无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史。 2.注意观察精神状态、患儿有无头痛、呕吐、惊厥、脑膜刺激等。 3.了解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4.评估家长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护理知识、掌握程度、评估家长心 理状况及患儿有无焦虑或恐惧。 [护理问题] 1.体温高与体温调节中枢不健全有关. 2.头痛呕吐与颅内压增高有关 3.焦虑与预后有关 【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及时给予降温处理、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定时通风。如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上可应用物理降温方法或药物降温方法,降低大脑耗氧量。 2.饮食护理保证热量供给,对昏迷或吞咽困难的患儿尽早给予鼻饲或静脉营养,维持电解质和营养需要。 3. 卧床期间协助患儿洗漱、进食、排尿、排便及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瘫痪肢体位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进行肢体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

4.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同时应加强患儿的安全管理。 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健康指导】 1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1-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吹和对流风。 2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预防感染。 3 、保证休息和睡眠,少看电视少看书,注意劳逸结合。 4 、高热时及时物理降温(温水摖浴)或物理降温,保持皮肤,衣服、床褥清洁干燥。 5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饮食,注意饮食调配,增进食欲,保证营要摄入,呕吐轻者应少量多餐,呕吐严重者暂禁食。 6 、躁动患儿需加强防护,家属24小时留陪。 7 、昏迷者应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预防褥疮发生。 8 、有后遗症者,早期给予相应的功能训练和康复指导,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病毒性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有多种病毒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包括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乙脑病毒、巨细胞病毒、HIV等。病毒感染主要累及脑实质,若同时累及脑膜,且脑膜炎的表现较为明显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表现为急性起病,感染中毒症状一般不严重,病程相对自限,以不同程度的发热、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惊厥、瘫痪、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体征为主要表现。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水痘、腮腺炎、麻疹、乙脑、手足口病等流行,有无相关疫苗预防接种史。 2. 前驱感染如单纯疱疹感染时,有无口周疱疹的前驱感染征象。 3.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病程中有无肢体瘫痪或精神行为异常。

【体检要点】 1、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反射、提睾反射、膝反射等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四肢肌力、肌张力变化,眼球活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2、一般体检中注意体温、呼吸、心率,有无皮疹、腮腺肿大、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血常规病毒感染时外周血象WBC常正常或下降,以淋巴细胞为主,但乙脑病毒感染时血象白细胞总数可达(10~20)×109/L或更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检查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正常或数十成百增高,多以单核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正常或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HSV脑炎早期及乙脑早期常以多核细胞为主,HSV感染时脑脊液可有出血性改变。 3、脑电图背景常为弥漫性中高幅慢波活动,或局灶性慢波活动增多;部分患儿可见痫性放电波。 4、头颅影像学脑CT和MRI显示颅内病灶可呈多灶性分布,伴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或小脑炎者见脑干、小脑部位病灶。HSV脑炎可见颞叶底部或额叶病变,可呈出血坏死型脑炎,或继发脑梗塞。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疗及病历分析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郭冬梅 病毒进入神经系统及相关组织可以引起炎症性的和非炎症性的改变,我们称之为神经系统的病毒感染。根据病原学中病毒核酸的特点,病毒可以分为 DNA 病毒和 RNA 病毒,能够引起神经系统感染的病毒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 DNA 病毒中的单疱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RNA 病毒中的常见的有脊髓灰质炎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等。 病毒性脑炎其发病机制有三种。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病毒性脑炎的发病机制为急性病毒脑炎病毒直接经过血流神经轴索或细胞到细胞的传递方式侵犯脑基质,造成脑的炎症。感染后脑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后机体免疫的变化造成静脉周围的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样改变。 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可以引起急性脑炎或脑膜炎综合征,也可形成潜伏状态或者持续性的感染状态,早复发性和慢性转移。 病毒性脑炎临床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说它的病原都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症状前驱症状都有类似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有的可以发热、全身不适等,随着疾病的进展,脑实质受累的症状比较突出,癫痫发作、意识障碍、精神症状、或者肢体的活动功能障碍等等。 在体征上我们可以查到脑炎的病人意识的障碍、肌力及肌张力的改变,椎骨受损害等等,脑适质受损的体征。脑脊液检查,颅内压正常或者可以轻度升高,脑脊液白细胞改变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白细胞轻到中度增多。脑脊液蛋白可以轻度增高,脑脊液的糖的含量一般正常。这和其他细菌性感染是有区别的。病毒性脑炎的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以及脑脊液的病毒抗体检测,可以有阳性的改变。病毒性脑炎还有一个确诊的依据,就是经过脑活检可以发现非特异性的炎性的改变,而且细胞核内可以出现嗜酸性的包含体,电镜下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毒颗粒,这也是我们确诊的依据。

病毒性脑炎CT和MRI影像诊断分析研究

病毒性脑炎CT和MRI影像诊断分析研究 发表时间:2018-05-30T09:31:04.98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6期作者:王海林王庆波(通讯作者)[导读] 分析研究临床病毒性脑炎多样性及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此疾病的准确性。 王海林王庆波(通讯作者)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3医院放射科辽宁葫芦岛 125000; 2.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辽宁葫芦岛 12500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临床病毒性脑炎多样性及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此疾病的准确性。方法:分别采用CT与MRI对患者进检查,对比检查结果。结果:CT主要有片状低密度范围不等的表现,在额、顶皮质、侧脑室周围白质区及皮质下区比较常见且多发。单侧具有较大发病范围时,占位效应明显。MRI检查结果主要有长T1、T 2信号表现,相对于CT检查,MRI具有更清楚的病变显示,增强扫描病变主要是不存在明显强化。结论:临床诊断应紧密结合CT、MRI影像表现,才能为临床病毒性脑炎的准确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关键词:CT 影像;MRI影像;病毒性脑炎 1. 前言 病毒性脑炎散在临床中散在发病,呈现多样化表现,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CT、MRI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是诊断病毒性脑炎的一个主要参考依据。所以,对病毒性脑炎的CT、MRI表现的充分认识十分重要。现分析临床中的30例病毒性脑炎有关资料,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2. 患者资料 收集病毒性脑炎患者30例,其中有18例男患者,12例女患者。患者年龄在2—51岁之间,主要在30—50岁之间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中少年儿童患者主要是发热、抽搐,有1例同时伴随肢体障碍。成年患者有15例具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有4例并发口唇疱疹,就诊时有1例患者表现出经治疗不愈的呕吐、恶心、头痛。5例没有明确病史的患者有4例,主要是精神异常,且具有较长时间的病史,没有得到有效治疗而就诊。自发病至初检时间在1—7周之间,17例患者只实施CT检查;9例患者依次实施CT及MRI检查,间隔1—30天不等;4例患者只实施MRI检查。7例患者采用增强CT扫描,6例患者采用增强MRI扫描。在脑脊液检查中,有25例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蛋白及白细胞含量增高,临床将结脑、化脑及脑梗塞等疾病排除,有5例患者治疗2个月后采用CT平扫进行复查。 3. 结果 30例患者采用CT、MRI检查,都存在程度、部位及范围不同的异常表现。CT影像主要是片状低密度区,具有不清晰的界限,其内能发现高密度斑点状出血灶和更低密度坏死区,灰白质都受到影响。患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患者有4例、患有少年儿童散发性脑炎的患者有6例,都只是位于颞、额顶部患病。有11例患者病变位于单侧,3例患者病变位于双侧,4例患者灰白质都受到影响。单侧较大范围发病患者的占位效应比较明显,其余患者病变都发生在白质区,主要是散在斑片低密度区双侧,大部分患者在侧脑室周围分布,都影响患者颞、额、顶等部位,患病早期具有模糊边界的表现。 患者病变MRI表现为T1低信号加权,T2高信号加权,诚信不均匀信号,伴出血患者能够发现斑点状短T1长T2高信号灶,伴坏死患者可发现更长的T1、T2信号,具有清晰或模糊的界限。患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1例患者同时伴随散在出血灶,脑室周围双侧多发病变的有2例患者,CT平扫呈现白质区稍低密度的表现,不具有清晰边界。在MRI检查后,患者病变位置存在的长T2高信号比较明显,以及明确的显示范围,T1加权信号也具有不明显的差异。经CT诊治有3例患者在1个月后在进行MRI复查,病变位置可显示出清晰边界;其中有1例患者在白质区内呈现棉团状多发散在长T1、T2信号,每病灶强化后,内缘都具有弧线状强化。1例患者CT强化后表现斑片状少量强化,1例患者存在脑回状强化,其它病例都没有强化明显的表现。所有病例都实施手术方法治疗,临床中经过抗病毒及激素治疗后进行随访,症状好转情况都比较明显,患有疱疹病毒脑炎同时伴随出血的1例患者发生昏迷,经及时治疗也没有发生后遗症。主要是头痛、癫痫样发作患者治疗后都获得比较显著地效果,而主要是精神异常的患者,症状都难以迅速恢复。经治疗后对患者进行CT复查,2例儿童患者在病变范围上都发生程度不同的缩小,1例成年患者症状尽管出现好转,但脑内缩小的病变范围程度不明显,也没有发展趋势。 4.讨论 因病毒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直接侵犯,引起局限或弥漫性脑组织水肿,神经细胞发生变性并坏死,增生胶质细胞或存在炎性细胞浸润脑实质,还将引起机体免疫功能发生异常,受病毒感染影响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急性脱髓鞘脑炎,大部分病变都处于皮层下及侧脑室周围白质位置,更多见的是在小静脉周围并表现出多灶性。目前还难以通过实验性检验对病毒性脑炎的病毒类型进行准确确定,因此还主要依靠临床进行诊断。 CT、MRI检查结果显示病变及对病变累及因素的了解,为临床诊断提供的信息比较有价值。在CT、MRI表现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的特征性比较明显,通常在颞叶、额叶底部存在病灶,不对称分布于单侧或双侧,与豆状核具有的界限清晰,低密度CT,低信号T1、高信号T2的MRI。大部分扫描增强不强化,少数存在斑片状、脑回状,弧线形强化符合有关研究报道。不仅是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其它病毒性脑炎患者大脑白质也具有弥漫性、多发性、对称或不规则等表现特点,病变主要位于脑室周围,也有一些位于皮层灰质。本研究的30例患者中,病变位于白质区的有20例,占66.7%,这与有关研究报道是一致的。CT表现的低密度区为均匀或不均匀,具有模糊或清晰界限,大部分病灶没有强化。MRI表现出的信号为长T1、T2,在多发病灶内缘有1例患者的MRI增强表现出弧线状强化。由于T2加权在MRI中相对于CT而言,反映增加的脑组织中水份更加敏感,对显示改变的病毒性脑炎病理改变更加清晰,本研究病例中,相对于同期实施CT、MRI影像检查,MRI具有较大的显示范围,较多的数目,提供更加可靠的诊断信息。在影像表现方面,病毒性脑炎与多种病变具有相似之处。实施MRI检查能够发现多发病灶,对于病灶周围存在水肿情况更加清楚。总之,影像征像应紧密结合临床诊断,对于提高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隋邦生,吴恩惠,陈雁冰.磁共振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病毒性脑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病毒性脑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临床特点一般为起病急,发热,可高达40℃以上,精神症状较突出,重型病例可有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过高;②急性意识障碍;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定向力障碍;⑤行为型态改变;⑥对环境刺激的感知改变;⑦生活自理缺陷。 一、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炎症损害。 主要表现 1.畏寒,寒颤,发热,体温可高达40-41℃. 2.出汗、口干、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增快,呼吸增快。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维持正常。 2.病人心率、呼吸稳定在正常范围,无电解质紊乱或脱水表现。 护理措施 1.体温高于38.5时,给予温水擦浴、醇浴或冰敷。 2.指导病人与家属识别并及时报告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 3.遵医嘱予以退热药,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 4.鼓励多饮水,每天1500-2000mL或选择病人喜欢喝的饮料。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协助口腔护理,鼓励多漱口,口唇干燥时涂石蜡油。 6.出汗后及时更换被褥、衣服,及时擦洗身体,并注意保暖。 7.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 8.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或进行血培养及其他血液生化检查,监测血电解质变化。 重点评价 1.病人体温是否有所降低或恢复正常。 2.病人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血象情况及电解质紊乱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二、急性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炎症损害。 2.颅内压增高、脑疝。 主要表现 1.病人昏睡或昏迷,呼之不应。 2.病人出现躁动不安、谵妄或对外界刺激减弱、反应异常或没有反应。 护理目标 1.病人能保持良好的意识水平,表现为神清合作或意识障碍逐步减轻。 2.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身体清洁舒适,无损伤。 护理措施 1.保护病人,病床加护栏,必要时适当约束,防止受伤等意外。 2.及时观察记录和报告病情变化。 3.鼓励病人及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请他们共同参与制定护理目标和计划。 4.指导和协助完成生活护理,确保病人清洁、舒适,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5.遵医嘱监测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电解质等。 重点评价 1.神志是否清楚或者意识障碍是否逐步减轻;家属对意识水平的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生命体征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3.病人是否清洁舒适,有无发生意外伤。 三、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相关因素 1.感染,发热,机体代谢率增高。 2.食欲减退,进食困难,摄入量不足。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概述】 病毒性脑炎(viral encephalitis)和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均是指多种病毒引起的颅内急性炎症。由于病原体致病性能和宿主反应过程的差异,形成不同类型疾病。若炎症过程主要在脑膜,临床重点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主要累及大脑实质时,则以病毒性脑炎为临床特征。大多患者具有病程自限性。病毒性脑膜炎(virus meningitis)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多称作无菌性脑膜炎(aseptic meningitis),这可能是由于患者有典型的脑膜刺激征而脑脊液检查采用涂片及培养方法找不到细菌和真菌,病理形态学改变又和病毒感染相似的缘故。 病毒经肠道(如肠道病毒)或呼吸道(如腺病毒和出疹性疾病)进入淋巴系统繁殖,然后经血流(虫媒病毒直接进入血流)感染颅外某些脏器,此时患者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在病毒血症的后期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经脉络丛进入脑脊液,出现中枢神经症状。若宿主对病毒抗原发生强烈免疫反应,将进一步导致脱髓鞘、血管与血管周围脑组织损害。 该病毒在人体内还可导致心肌炎、咽炎、肋间肌痛及皮肤等器官损害。 病理改变大多弥漫分布,但也可在某些脑叶突出,呈相对局限倾向。 脑部大体观察一般均无特殊异常,可见脑表面血管充盈及脑水肿的表现。脑膜和(或)脑实质广泛性充血、水肿,伴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病变主要在软脑膜,可查见蛛网膜有单核细胞浸润,大脑浅层可有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形成的血管套,血管周围组织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和髓鞘崩解。但深层脑及脊髓组织无炎性改变和神经细胞坏死的证据。 【诊断要点】 由柯萨奇病毒或埃可病毒所致的病毒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相似。婴幼儿,儿童及成人均可患病。起病急性或亚急性,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喉痛、全身无力,较快出现颈部强直及典型的脑膜刺激征如Kernig征阳性。重者可出现昏睡等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少数患者出现唇周疱疹应考虑是否为疱疹性病毒所致,腮腺肿大者当应考虑有腮腺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病情轻重差异很大,取决于病变主要是在脑膜或脑实质。一般说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经过较脑膜炎严重,重症脑炎更易发生急性期死亡或后遗症。 1.病毒性脑膜炎急性起病,或先有上感或前驱传染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软弱、嗜睡。年长儿会诉头痛,婴儿则烦躁不安,易激惹。一般很少有严重意识障碍和惊厥。可有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但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病程大多在1~2周。 2.病毒性脑炎起病急,但其临床表现因主要病理改变在脑实质的部位、范围和严重程度而有不同。病毒性脑炎病程大多2~3周。 (1)大多数患儿在弥漫性大脑病变基础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发作、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和颅压增高症状。惊厥大多呈全面性,但也可有局灶性发作,严重者呈惊厥持续状态。患儿可有嗜睡、昏睡、昏迷、深度昏迷,甚至去皮质状态等不同程度意识改

病毒性脑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病毒性脑炎病人标准护 理计划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病毒性脑炎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病毒性脑炎是由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临床特点一般为起病急,发热,可高达40℃以上,精神症状较突出,重型病例可有意识障碍,颅内高压甚至脑疝形成。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体温过高;②急性意识障碍;③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④定向力障碍;⑤行为型态改变;⑥对环境刺激的感知改变;⑦生活自理缺陷。 一、体温过高 相关因素炎症损害。 主要表现 1.畏寒,寒颤,发热,体温可高达40-41℃. 2.出汗、口干、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增快,呼吸增快。 护理目标 1.病人体温维持正常。 2.病人心率、呼吸稳定在正常范围,无电解质紊乱或脱水表现。 护理措施 1.体温高于时,给予温水擦浴、醇浴或冰敷。 2.指导病人与家属识别并及时报告体温升高的早期表现和体征。 3.遵医嘱予以退热药,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 4.鼓励多饮水,每天1500-2000mL或选择病人喜欢喝的饮料。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5.协助口腔护理,鼓励多漱口,口唇干燥时涂石蜡油。 6.出汗后及时更换被褥、衣服,及时擦洗身体,并注意保暖。 7.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注意通风。 8.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补液或进行血培养及其他血液生化检查,监测血电解质变化。 重点评价 1.病人体温是否有所降低或恢复正常。

2.病人有无脱水、电解质紊乱;血象情况及电解质紊乱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二、急性意识障碍 相关因素 1.炎症损害。 2.颅内压增高、脑疝。 主要表现 1.病人昏睡或昏迷,呼之不应。 2.病人出现躁动不安、谵妄或对外界刺激减弱、反应异常或没有反应。 护理目标 1.病人能保持良好的意识水平,表现为神清合作或意识障碍逐步减轻。 2.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身体清洁舒适,无损伤。 护理措施 1.保护病人,病床加护栏,必要时适当约束,防止受伤等意外。 2.及时观察记录和报告病情变化。 3.鼓励病人及其家属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请他们共同参与制定护理目标和计划。 4.指导和协助完成生活护理,确保病人清洁、舒适,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5.遵医嘱监测血气分析、血氧饱和度、电解质等。 重点评价 1.神志是否清楚或者意识障碍是否逐步减轻;家属对意识水平的观察能力是否得到提高。 2.生命体征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3.病人是否清洁舒适,有无发生意外伤。 三、营养不足:低于机体需要量 相关因素 1.感染,发热,机体代谢率增高。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指病毒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脑炎。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单纯胞疹病毒、粘液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轻型病人,甚至危重病人,只要及时治疗预后将是良好的;若病情危重又不及时抢救,可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瘫痪、智力低下、继发癫痫等。 【病因】 引起脑炎的病毒有腺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巨细胞包涵体病毒、腮腺炎病毒等。 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通过以下途径: (一)病毒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例如单纯疱疹病毒可经嗅神经侵入脑部。 (二)血行播散,不少病毒如柯萨奇、埃可、腺病毒先在呼吸道或消化道上皮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然后经淋巴管进入血液,最后经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有时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属变态反应,如麻疹及腮腺炎后。 【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1、前驱期症状,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2、神经精神症状 ①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②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③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④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⑤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

如何正确诊断病毒性脑炎

如何正确诊断病毒性脑炎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发病急骤,全年均可发生,危重者呈急进过程,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病毒性脑炎致病病毒类型很多,是病毒侵犯双侧大脑半球,致脑内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表现为脑实质坏死、软化或出血,约40%出现昏迷,是脑组织缺血、缺氧、脑水肿病损严重程度的表现。属中医“暑温”“急惊风”“头痛”、“温病”等风热时毒致病范畴,中医辩证施治以清热熄风,凉血滋阴、化痰清热、清肝和胃、清利头目为主,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临床诊断】 (一)临床表现如前述,若病变累及脑膜(脑膜脑炎),出现脑膜刺激症,如颈项强直,克尼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性。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分类正常或嗜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称高于正常。血沉正常或加快。 2.脑脊液:①病毒性脑炎样改变:白细胞数增加,早期为嗜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1~数天后淋巴细胞占优势,还可见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样细胞。蛋白质正常或轻度增高。②脱髓鞘性脑病样改变:白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加,分类可见淋巴细胞百分率升高,还可见大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样细胞,浆细胞及激活型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少见。蛋白质多为正常。以上两种病变其脑脊液改变是相对的,不能为病毒性脑炎或脱髓鞘性脑病提供确诊依据。 3.病原学检查:脑脊液或脑组织(包括开颅探查或钻孔穿刺的脑组织活检和尸检)病毒培养和分离、血清学检查等对病毒性脑炎有确诊意义,但病毒分离需时较长,对临床诊治帮助往往不大。 4.脑电图检查:多数患者均有脑电图异常,但其改变无特异性。常见的改变为弥散性异常及弥散性异常背景上的局灶性活动。病程中动态性脑电图观察有助于判断病情的发展和预后。一般随着病情的发展,脑电图改变也加重;病情改善时,脑电图也随之好转,对于晚语诊为精神病的散发性脑炎,脑电图的改变,有一定的鉴别诊断意义。 5.放射学检查:常规头颅放射学检查对散发性脑炎的诊断无重要价值。头颅CT有时可见大脑半球多个散在的软化灶,对排除占位性病变有一定意义。 【鉴别诊断】 该病需与化脓性脑膜炎(包括未彻底治疗的)、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

病毒性脑炎护理常规

名称:内科---循环---症状 组稿者:审核者:批准者:院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执行时间:2014年月 一、护理问题/关键点 (一)初始评估 1. 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前驱感染征象 2. 神志、瞳孔、生命体征、肢体活动、言语交流能力 3. 呼吸系统评估:咳嗽、咳痰、呼吸音等 4. 局部皮肤、粘膜情况,有无出现疱疹 5. 有无无人格改变、反应迟钝、记忆力及计算力下降或丧失等精神症状 6. 头痛性质、部位、程度,有无呕吐、颈项强直 7. 有无癫痫发作 8. 营养状况 9. 活动能力,坠床/跌倒风险评估 10. 家庭支持和经济情况 (二)持续评估 1. GCS、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应、肌力、肌张力、言语交流能力 2. 生命体征及主要症状,注意有无头痛、意识障碍加重,血压上升,心率、呼吸减慢等颅高压表现 3. 咳嗽、咳痰情况,呼吸频率、节律和呼吸音情况 4. 精神症状、心理状况 5. 有无癫痫发作及发作时的表现 6. 营养状况:进食、进出量情况 7. 辅助检查结果:血常规、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和MRI、脑活检等 8. 安全措施 9. 药物作用和副作用 10. 康复的介入及效果 (三)护理要点 1. 心理护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向患者及家属讲述疾病的相关知识。 2.卧床休息,适当抬高床头,瘫痪肢体保持良肢位。勤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3. 注意患者安全,躁动不安或癫痫发作时防止坠床/跌倒、舌咬伤等意外发生。 4. 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给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以减轻胃胀,防止呕吐。频繁呕吐不能进食者,根据医嘱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防止窒息和误吸,必要时插胃管,鼻饲营养液。 5. 高热护理每4小时测体温1次,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多时及时更衣,注意保暖。体温超过 38.5°C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观察降温效果。做好口腔护理。 6. 对于精神异常者,教育家属及陪护人员,这是一种病理状态,以获得更多的配合和支持。关注患者有无伤人或自伤行为,注意自我保护,加强对患者的看护,必要时予约束、镇静或请精神科医生会诊。 7.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若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四肢肌张力增高等症状及体征,提示有脑水肿、颅内压升高。若呼吸节律不规则、瞳孔忽大忽小或两侧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血压升高,须警惕脑疝的发生。应密切观察、详细记录病情,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8. 对恢复期患者,应进行功能锻炼,指导家属根据不同情况给予相应护理,以减轻后遗症。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护理: 1 高热的护理高热时应绝对卧床休息,鼓励多饮水。对体温>39℃的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可行人工冬眠,减少机体的消耗。 2 脱水疗法的护理应用脱水药物时,需严格执行医嘱,滴速宜快,并应观察有无脱水过度造成的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情况,如发现应及时通知医生。在应用脱水药物时,防止深入皮下,造成局部组织水肿和坏死。 3 呼吸道的护理主要用于昏迷的患儿,保持呼吸道通畅,去枕平卧位,肩下垫一小软枕,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及分泌物吸入气管引起坠积性肺炎和窒息。对分泌物多、痰液黏稠的患儿,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利于排出,必要时吸痰。 4 惊厥的护理除采用呼吸道护理的主要措施外,应同时给予大流量吸氧,因惊厥时呼吸暂停、脑细胞缺氧易导致脑水肿,造成恶性循环而加重病情。置牙垫,防止舌咬伤。手掌内放棉花团,防止抓伤皮肤。 5 瘫痪的护理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清洁,每2h翻身1次,并按摩骨隆突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特别是大小便失禁者,每次排便排尿后,用温水洗臀部并用软布沾干,及时换洗尿湿的衣裤、被褥,保持其干燥,减少物理性刺激,以防发生臀红和褥疮。同时,保持瘫痪肢体于功能位置,病情稳定后,及早督促患儿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活动时要循序渐进,加强保护措施,防止碰伤 . 6 精神异常的护理向患儿介绍环境,多与之接触,以减轻其不安与焦虑。纠正患儿的错误概念和定向力错误,如患儿有幻觉,应询问幻觉的内容,给予采取相应的措施 . 7 口腔的护理对于清醒患儿,鼓励其经口进食,要勤漱口以防发生口腔炎及口腔溃疡。对于昏迷患儿,每日进行2次口腔护理。对已发生溃疡者,用2%的龙胆紫涂患处,口唇干裂的涂石蜡油。 8 饮食的护理对昏迷不能进食的患儿,除静脉补给正常的生理需要量外,应及早鼻饲,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高蛋白的全流饮食。 9 眼睛的护理昏迷患者两眼不能闭合时,应用油纱布或生理盐水纱布遮盖,以免角膜干燥受伤或眼内落入异物,造成损伤。 10 输液及心理护理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控制液体输入量,保护血管。输液应从远端小静脉开始,并根据病情及药液的不同掌握好输液速度,以防出现心衰及肺水肿。 护理措施:

2020年病毒性脑炎.pdf

病毒性脑炎 基本概述 病毒性脑炎是指直接侵犯脑实质而引起的原发性。该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故又称。引起脑炎常见的病毒有、单纯胞疹病毒、和其他一些病毒。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发热、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脑实质损害的症状和颅内高压征,如、头痛、呕吐、抽搐,严重者出现昏迷。但由于病毒侵犯的部位和范围不同,病情可轻重不一,形式亦多样。有的病儿表现为精神改变,如整天想睡,精神差,或乱吵乱叫,或不省人事;有的则出现手、脚瘫痪。也由于感染的病毒的种类不同,临床表现亦有轻有重,预后也各异。轻型病人,甚至危重病人,只要及时治疗预后将是良好的;若病情危重又不及来医院抢救,后果将是严重的,可导致死亡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继发等 病理病因 病因 很多病毒都可以引起脑炎,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毒,即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他有病毒, 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 -病毒、病毒、病毒、病毒、EB病毒等。巨细胞病毒多数为胎内感染,后天性仅见于免疫功能缺陷儿。肠道病毒在局部淋巴组织复制,疱疹病毒、麻疹和风疹病毒等在黏膜复应后侵入血流播散至多个器官。在器官组织大量复制,再次进造成第二次病毒血症。水痘-病毒则可沿神经元直接神经系统。病毒入侵脑组织大量复制增殖可直接破坏神经细陉损伤的主要机制,由此也可激发宿主反应损伤神经系统,如血管周围炎、血管坏死和内皮增生等。 病理

该疾病呈世界性流行,不同国家和地区发生和流行的病毒性脑炎种类不同。中国、日本和东南亚地区以为多。而美国则流行圣路易脑炎、东部马脑炎、西部马脑炎和加利福尼亚脑炎。不同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其临床表现、病情及预后也不同。流行性乙型脑炎、疱疹病毒性脑炎等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且易致后遗症。而肠道病毒如ECHO病毒、库克萨基病毒引起的脑炎、脑炎等病情轻,病死率低,一般不遗留后遗症。 其种类很多,可分、慢病毒脑炎和传染后脑炎3类。①急性病毒性脑炎:是各种病毒侵入脑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常见的有、疱疹病毒性脑炎、肠道病毒性脑炎和其他病毒所致的脑炎(脑炎、脑炎、腺病毒脑炎等)。②慢病毒脑炎:是由慢病毒引起,病变呈慢性、进行性。最后,病人因丧失脑功能而致残或死亡,如库鲁病(寒颤样震颤病)和克罗伊茨费尔特-雅各布二氏病。③传染后脑炎:是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当时不出现脑炎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后才出现脑炎的临床表现。可能因病毒先潜伏在脑组织,以后才引起病变。亦可能与感染病毒或接种疫苗后发生变态反应引起神经的脱髓鞘病变有关。常见的有麻疹、水痘和风疹后脑炎及接种等疫苗引起的脑炎。[1]临床表现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一)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二)神经精神症状 1.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2.颅内压增高头痛、呕吐、头晕甚至出现脑疝,婴儿的前囟饱满。 3.抽搐可以为局限性、全身性或为持续状态。 4.运动功能障碍根据受损的部位可以表现为中枢性或周围性的一侧或单肢的 瘫痪;亦可表现为锥体外系的运动障碍如舞蹈样动作,肌强直;亦可因脑神经瘫痪而有斜视、面瘫或吞咽障碍等。 5.精神障碍如记忆力减退,定向障碍,幻听、幻视;情绪改变、易怒,有时出现猜疑,常因此而误为精神病或额叶肿瘤。 各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决定于①神经系统受累的部位;②病毒致病的强度;③患儿的免疫反应等。因此即使是同一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表现亦可不一。 前驱期症状 表现为上呼吸道或消化道的症状,如发热、头痛、咽痛、呕吐、腹泻、食欲减退等。 神经精神症状 1、意识障碍轻者对外界反应淡漠、迟钝或烦躁、嗜睡;重者出现谵妄、昏迷。

病毒性脑炎鉴别

病毒性脑炎: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变主要侵犯颞叶、额叶和边缘叶脑组织,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认知功能障碍,如人格改变、行动懒散、反应迟钝,部分患者可出现癫痫发作等,可有发热。该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高级智能下降,考虑可能性大,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CJD:是指由朊蛋白感染而表现出为精神障碍、痴呆、帕金森样表现出现、共济失调、肌阵挛、肌肉萎缩等的慢性、进展性疾病,早期表现为精神和智力障碍为主,类似神经衰弱样或抑郁表现,中期以进行性痴呆、肌阵挛、精神异常、锥体束征和锥体外系表现为最常见,晚期出现二便失禁、昏迷或去皮层强直状态。该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高级智能下降、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可能性不除外,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 线粒体脑肌病:青少年发病,多数突然起病,临床表现出为卒中样表现,如精神障碍、智力低下、肢体瘫痪、皮质盲、癫痫和呕吐等,慢性进行性眼外肌瘫痪、视网膜色素变性,可有肌阵挛、共济失调,肌活检提示有RRF。该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精神行为异常、高级智能下降,考虑该病可能性不大。 肝豆状核变性:本病通常发生于儿童期和青少年期,病情缓慢时展,可有阶段性加重或缓解,表现为神经及精神症状,神经症状以锥体外系损害为突出表现,有肌张力障碍、面部怪容、吞咽困难、构音障碍等。肝脏异常、角膜K-F环等。该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起病,有吞咽困难、精神行为异常等,但患者无明显的锥体外系症状及肝脏异常、无角膜K-F环等。可能性不大。 乙脑:多为青少年发病,病情较凶险,进展较快,多在夏秋季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呼吸衰竭等,该患者可能性不大;

最全的内科鉴别诊断

1、消化系溃疡:患者有反复上腹痛病史,伴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查体:腹软、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行胃镜检查可予以确证。 2、急性肠梗阻:患者多有腹部手术病史,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腹部X线片发现气液平面有助于鉴别。 3、急性腹膜炎:患者有腹胀、腹痛伴发热等临床表现。查体可见腹肌揉面感,有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化验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4、急性阑尾炎患者常有转移性右下腹部痛,查体可及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本例病史症状不支持。 5、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既往有近十年复合性溃疡病史,此次虽出现持续性上腹痛,但查体全腹无鸣音正常反跳痛、肌紧张,肠。 6、急性胰腺炎:病因多为胆管结石、大量饮酒、进食,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排气、排便不通,辅助检查:腹部B超及上腹部CT可发现胰腺肿大炎性渗出,查血淀粉酶急性升高可辅助诊断。 7、泌尿、系统感染:包括肾盂肾炎、肾周脓肿等,病因多为输尿管结石或尿路梗阻所致,细菌感染后可出现对应测腰痛、腹痛、胀痛或绞痛,高热,行腹部CT或B超可进一步明确诊断。 8、尿路感染患者常以尿路刺激征为首要表现,严重感染时可出现发热畏寒,尿分析可及白细胞,尿路结石合并感染可及腹痛等,泌尿系超声可鉴别,本例不支持。 9、泌尿系结石:患者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查体可有双肾区叩击痛及双输尿管行经处压痛。泌尿系彩超及X线检查有助于鉴别。 10、急性胃肠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胀,查体:中、上腹部压痛,肠鸣音活跃,血分析白细胞可增高。 11、急性胃炎:多见于进食辛辣等刺激食物、着凉等,突发上腹痛,主要为剑突下,可隐痛、绞痛、胀痛,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查胃镜可发现急性胃粘膜糜烂、变红等改变。 12、返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上腹部及胸部烧灼样疼痛,可无明显异常体征,食道可见局部粘膜红。 13、食管癌:中老年多见,进行性吞咽困难,慢性起病,食管吞钡、胃镜可发现肿物,病理活检可确诊。 14、慢性肠炎:病史较长,病因可为结肠炎、克罗恩病、肠结核等,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出现腹痛、腹泻、给予药物治疗,病情可稍缓解,行肠镜检查可进一步明确。

脑白质病变影像学鉴别诊断讲解

多灶性脱髓鞘: 1.多发硬化(Multiple Sclerosis ,MS):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患者脑和脊髓内发生多灶性脱髓鞘斑块为其主要表现。 1.1病理:病灶主要位于脑和脊髓的白质内,呈弥散分布。大脑半球大体观可正常,部分人有脑回轻度萎缩及脑沟增宽;切面可见大小不等的软化坏死灶和边缘清楚的灰色斑块,以侧脑室周围和小脑多见。显微镜检查:早期病灶区髓鞘崩解,局部水肿,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等炎症反应。中期随髓鞘崩解产物被吞噬细胞逐渐清除,形成斑点状软化坏死灶,可见格子细胞形成和轴索消失。晚期病灶区有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增生,网状与胶原纤维增生,形成边界清楚的灰色斑块,直径一般在0.1cm~4.5cm。病灶可新旧并存。重症、晚期患者可见脑室扩大,脑回变平,脑沟增宽和脊髓变细等脑脊髓萎缩改变。偶尔MS可伴胶质瘤,肿瘤起源于多发硬化的斑块。 1.2影像学:MRI T1加权像见多发斑点状低信号病灶,通常与侧脑室壁垂直排列,与脑室周围白质内小血管的走行方向一致。陈旧性斑块呈等信号。由于多发硬化是少突神经胶质-血管髓磷脂复合疾病,因此有5%者,皮质和基底节亦受累,半卵圆中心的病灶可有占位效应。脊髓病灶呈长条形,与脊髓长轴走行一致,一般脊髓不增粗。T2加权像病灶呈高信号,边缘清晰。质子密度加权像有利于显示靠近脑室边缘、脑干及小脑MS病灶。Gd- DTPA 增强扫描T1加权像急性脱髓鞘病灶强化,陈旧病灶无强化。MRI可判断MS的分期:MRI 显示病灶大小不变、病灶缩小或数目减少,则提示为缓解期;若病灶增大或数目增多,则提示病情加重。MRI还可用来随访治疗效果。 MRI平扫示双侧侧脑室周围及深部脑白质多发斑片状异常信号区,T1WI(A、B)呈低信号,T2WI(C、D)呈高信号,未见占位效应

病毒性脑炎的MRI诊断

收稿日期:2005-06-20;修回日期:2005-09-15 作者简介:龚才桂(1969-),女,湖南省道县人,主治医师,硕士,主要 从事神经影像诊断工作。 病毒性脑炎的MRI 诊断 龚才桂,王小宜,刘 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放射科,湖南 长沙 410008) 摘要: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M R I 表现特点及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 E M )鉴别的可能性。方法 分析56例病毒性脑炎及50例ADE M 的脑部M R I 表现,重点分析病毒性脑炎的脑部M R I 表现。结果 病毒性脑炎脑内有多发或单发的对称或不对称大片状病灶,主要位于皮层、皮层下及基底节-丘脑区,M R I 呈长T 1长T 2信号,增强扫描27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7例,其中呈大片状或脑回状强化者10例。A DE M 则脑内有多发不对称斑点、斑片状病灶,主要位于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颞顶枕叶脑白质区,M R I 呈长T 1长T 2信号,增强扫描20例,显示病灶强化者15例,均为环形或斑点状强化。结论 M R I 是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辅助检查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临床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脑炎;病毒性;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 512.3;R4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671(2006)07-0781-04 MR I D iagnosis of V iral Encephalitis G ONG Cai -gui ,WA NG X iao -yi ,LI U Hui (D e part m e n t ofR ad iol o gy ,X i a ngya Hospit a l ,Zhongnan Universit y ,Changsha 410008,Ch i n a ) Ab strac t :O b jec ti ve T o study M R I characteristics of vira l encepha litis and the possi bilit y of diffe rentia ting diagnosis w it h acu t e dis -se m i nated encepha l omy elitis (ADE M ).M ethod s M R I fi ndi ngs in 56pati ents w it h v iral encepha litis and 50pa tients w it h ADE M w ere ana -l y sed and e m phasized on M R fi nd i ngs of v ira l encepha litis .Resu lts T he abnor m al si gna l l e sionsw ere found in 56pa tien tsw ith v ira l enceph -a litis ,i nc l ud i ng m ultiple or si ng l e ,s ymm e trical or as ymm e trical l a rge pa t ch s hape l e sions ,t he lesions loca ted m a i n l y i n co rtices ,subco rtica l and basa l gang li a and t ha l am i.The lesi ons appea red as long T 1and long T 2onM R I .Enhanced M R I wa s perfor m ed i n 27case s ,and de m on -stra t ed abno r m al enhance m ent in 17cases ,incl uding l a rge pa tch or gy rus shape enhancement i n 10case s .M ulti p l e and asy mme trica l s po t-patch w hite m att e r l e sions we re revealed i n t he fronta l lobe , pa ri e tal l obe ,occ i pital l obe , te m po ra l lobe , and periventricular area s w ith ADE M .T he lesi ons w ere long T 1and long T 2on M R I .EnhancedM R I w as pe rfo r med in 20cases ,and de m onstra t ed abno r ma l enhancem en t in 15case s ,periphera l ring -type o r patch shape enhancement w as obse rved in a ll cases.Conc l u si on M R I is one o f the i m po rtant me t h -ods i n diagnosis o f vira l encepha litis ,it can prov ide ev i dences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differen tiati on i n t he certain degree . K ey word s :encepha litis ;vira l ;M R I 病毒性脑炎(v ir a l encephalitis )是一种以脑实质炎症出现症状和体征的严重疾病。M RI 对病毒性脑炎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MR I 在显示病变以及了解病变累及的部位、范围、程度、病灶强化的范围及形态等方面可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诊断信息。为了解病毒性脑炎的脑部MR I 表现及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 M )的鉴别的可能性,现将本院1996-01—2004-05的106例经临床实验室检查和/或抗病毒治疗等经临床证实的病毒性脑炎及ADE M 的MRI 表现,予以分析总结,认识M RI 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及2种疾病鉴别诊断的可能性。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病毒性脑炎56 例(男32例,女24例,年龄90d ~64岁,平均23.5岁),ADE M 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龄7~60岁,平均31.4岁)。所有病例均在发病2~13d 内行第1次M RI 检查。临床表现类似,主要为精神、运动、神志 障碍,发热、头痛,其它表现有四肢抽搐、眩晕、失语、视力下降、脑膜刺激征。脑脊液检查,其中31例有异常发现,25例潘氏实验阳性。ELI SA 法检测脑脊液抗HSV -Ig M 阳性9例,抗RV -I g M 阳性3例,抗V I V -Ig M 阳性1例。2例感染后引起病变者脑活检显示脱髓鞘改变,5例细胞学显示细胞数增加,以中性粒细胞为主,部分激活型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2例脑脊液外观为红色。经临床治疗后痊愈39例,好转64例,进展2例(病毒性脑炎),自动出院1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1.0T 超导M R 系统成像80例(M agneto m I m pact ),常规行SE 系列轴位T 1加权TR 600m s /T E 15m s ,T 2加权TR 2300m s /T E 90m s ,层厚5.0mm ,层距6.0mm ,矩阵为180×2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