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学常识训练

古文学常识训练
古文学常识训练

古文学常识训练

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郎,古代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文中是指为为君主侍从之官。

B、迁,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官职的变动。

C、奉钱即资助之钱,如《史记·萧相国世家》中“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的“奉钱”即是此意。

D、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疏”原意是疏通的意思,引申为对问题的分析。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制诰,皇帝的诏令。知制诰,官名,指承命草拟诏令。南北朝时已有知诏诰、掌诏诰、典诏诰等名称出现,到唐代发展成为知制诰这一专门的职称。

C.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表彰其功绩,称为谥或谥号。

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的一种大学,始设予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子监,面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于监。

B.冠,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也称弱冠,表示成年。冠礼在宗庙里进行,一般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C.进士,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D.书是对帝王的呈文,有不同的称呼,如章、奏、表、疏、封事等,封事是预防沿漏的意思,是一种秘密的奏议。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8.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 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 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河东,古地区名。黄河流经山西、陕西两省,白北而南的一段之东部,指今之山西省。

B.卜筮,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古代也称以占卦为业的人。

C.五行,即儒家所说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又可指孝的五行,即

庄、忠、敬、笃、勇。

D.黔黎,即黔首和黎民的合称,指百姓。黔,黑色;黎,古通“黧”,亦指黑色。也有“众多”的意思。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B.大业、义宁:隋代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继位后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C.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D.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侄杀叔、甥杀舅等为“弑”。

12.下面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是明世宗的年号。汉武帝开创了年号纪元先例,自此,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

B.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是指降职,

C.文中“中国”指中原一带,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山东”是行政区划名,不是指崤山以东地区。

D.文言文中,人名称谓前往往加上籍贯名称,如“咸宁侯仇鸾”,即咸宁人,姓“侯”名“仇鸾”。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17、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祗、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在这里仅是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D.“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 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

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2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2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的是( )

A.“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B.“母艰”,就是“母忧”,指母亲的丧事。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自号”,旧时给自己取的号,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2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是古代爵位称呼,旧时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29、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苟合”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古代汉语中,它指曲意逢迎。

B.“舅姑”指丈夫或妻子的父母,在本文指的是丈夫的父母。

C.“国家”在古代有国家和帝王别称两个意思,在本文中是前一种。

D.“易”指的是《周易》,它是儒家重要经典,是六经之一。

3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B.“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D.“桎梏”,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桎,在脚上戴的梏。

3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B.“中国”,古指中原地区,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代,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D.“宿儒”,“宿”指努力工作的人,“儒”指读书人,词语的意思是努力读书的人。

3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古代指遭逢父母丧事。赵豫在担任兵部员外郎时,母亲去世。按照当时的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家居守丧,赵豫服丧期满后复出做官。

B.“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遭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

C.“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赵豫、赵登、孙遇都因百姓“乞留”而提升官级留任原职。

D.“大计”是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根据官员德业表现的等第来定赏罚。在正统十年春的“大计”中,赵豫成绩出众,从而得到皇帝的赏赐。

3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34、关于我国书信的习惯和格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封书信一般应有“称呼”、“正文”、“祝语”、“署名”、“日期”等部分。

B.给老师写信,“称呼”部分如果连名带姓写上,就显得不够恭敬。

C.书信的“祝语”部分,如写“此致敬礼”,应将“此致”退后两个字的位置,“敬礼”则另起一行顶格书写。

D.书信的“署名”部分,写信人应连名带姓都写上,否则就显得不够恭敬。

3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学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开始建立。

B.中土,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古指中原地区,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C.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转,是指官职调动,因为古代一般以左为尊,以右为卑,所以左转即指升官。

36.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擢明经第,累除国子博士”中的“擢”指“提拔、选拔”,“除”指“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密使”(《指南录》后序)

B.“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C. “耆老”是指年寿高。后来把德行高尚、受人尊敬的老人称为“耆老” ,有时也泛指“老年人”。

D.“幸”即行幸。古代专指皇帝出行。《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丁末,行幸长安。”

3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美术品。

B.御史是中国古代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例如宋代的包拯(包公)就做过御史,他以刚正不阿、铁面无私著称。

C.古人对身故的描述,常见的就是“卒”,早亡一般用“殇”,帝后级别用“崩”,称诸侯或有爵位有封号的大员死去为“?薨”。

D.庙堂:中国古代用来供奉死去的皇帝的地方叫太庙,太庙的殿堂就叫庙堂,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中的“庙堂”便是。

3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劝进”指旧时部属劝其主登基称帝,本文指劝说康王建立南宋政权。

B.“藩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这里含有“边界”的意思。

C.“廷对”指在朝廷上回答皇帝的咨询,或指科举时代的殿试,本文指后者。

D.古人相信天意和人事彼此感应,故本文“日有黑子”被视为朝政有失的证据。4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妹,就是堂妹。用“从”称呼,指亲属中次于至亲的亲属,如从子指的是侄子,从兄指的是堂兄。

B.乡贡进士是指礼部贡院所举行的进士考试的及第者。参加这一层次的考试需经乡试、府试两级选拔。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菽水,豆和水,指普通饮食。成语“菽水之欢”指奉养父母,使父母欢乐。

答案:

1.D《论语》不是六经。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2.A “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在文中是官名。

3.C 奉钱有两个意思,其一是资助之钱。其二是薪俸。在本文中应该是薪俸之意。4.C.(“表彰其功绩”错,应为“褒贬善恶”)

5.C(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6.A.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7、A .“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8. B. “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

9. C(唯一错误,可以有多个庙号)

10.C(C项错误在于,对“五行”的理解不对。在本文的语境下,“五行”指的是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即水、火、木、金、土。)

11.【答案】D【解析】弑:封建时代称子杀父、臣杀君为“弑”。

12. D “侯”是封号,姓仇名鸾。从后文“乃代鸾狱中草就”可知,文言中人物姓名在前文用姓名全称,后文只出现名,不出现姓。

13.A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14.C(户籍应该是由户部掌管)

15无

16.B 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17. 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8.D(“七品十八级”错,应为“九品十八级”

19.A(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20.C【解析】应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3分)

21.D(“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错误,过于绝对化。)

22.D(屯田有军屯和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23.C【解析】朝廷不会给平民封谥号。(3分)

24. D(“致仕”指官员辞职回家)

25. 【答案】C【解析】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

26. C 【解析】“自发地”、“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的说法不正确。有的朝代,也可能谄媚者或慑于其势焰者所为;奉祀的对象也不一定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27.A 左迁是降职的意思

28、【答案】A“总角”指的是未成年时梳的发髻,不分男女。

29、【答案】C从文章来看,此处的“国家”应是帝王别称,指皇上。

30、【解析】D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桎。

31、【解析】D宿儒是年老博学的读书人,宿指年老的,长期从事某种工作的。

32、【解析】A内艰指遭遇母亲丧事。

33、C

34、D

35、D(左转是指贬官)

36.B(此处的“国学”指的是国家一级的学校,与汉代的“太学”相当。)

37、【答案】D(庙堂,在此处指君主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即朝廷。)

38、C(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39、【答案】B项“藩镇”,亦称方镇,是唐朝中、后期设立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唐代朝廷设置军镇,本是为保卫自身安全。

40.B(未能及第者)

高中语文必修1、2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常识、文化常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 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一.汉字——出现在商代,“图画字”或“象形字”是最早的形状。汉字字体的演变经历了八个阶段:①甲骨文→②金文→③大篆→④小篆→⑤隶书→⑥草书→⑦行书→⑧楷书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所谓“六书”的说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但前四种才是构字的方法,后两种只是用字的方法。 二.对联——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文学样式。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由上联、下联组合而成,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句

法相似)、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平声在现代汉语中指阴平、阳平,仄声则指上声、去声。张贴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 三.《论语》——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思想。春秋战国时代,最著名的五个学派是儒、道、墨、名、法。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书中提出的“仁”,核心是“仁者爱人”。书中提到的“礼”,就是周代的礼节仪式、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半部《论语》治理天下”相传出自宋代宰相赵普之口,显示它是不朽的著作。 四、其他要点—— (1)古文学常识★《左传》★《战国策》★《史记》 (2)文化常识 ★【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轲卿】★【竖子】★【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郎中】(宫廷侍卫)★【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诹生】★【臣战河南】【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2

(一).先秦作家作品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2、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3、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5、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6、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7、韩非子,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8、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9、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篇。 10、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二).汉代作家作品 1、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过秦论》、《鹏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2、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3、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4、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5、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6、张衡(78-139),东汉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字平子,南阳西鄂(今河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 及简述题)

古代文学常识题目(名词解释及简述题)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3诸子散文:指的是战国时期各个学派的著作,反映着不同学派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补充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百家竞作,九流并起。”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诸子的文章,各具风采。) 汉乐府:汉代的乐府。分为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等类。郊庙歌辞是为统治者祭祀所作的乐章;鼓吹歌辞原是军歌后用于宫廷朝会、贵族出行等场合;其馀两类是从各地采集的民间歌谣其中多有反映人民生活疾苦的作品。 1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简单的答发:赋,即平铺直叙,开门见山。比,即比喻。兴,即起兴、发端。先言他物。借它物来引出所要描绘的事物的描写。) 《古诗十九首》,最早是南朝梁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把这些亡失作者名字的五言诗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文选》“杂诗”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 《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世家为传,全

高考必考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高考必考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导读: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暑假学习计划汇总5篇合集

暑假学习计划汇总5篇合集 暑假学习计划1 1.把高一、高二的期中、期末试卷以及其他重要试卷进行汇总、分析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出欠缺或不足,这样,实施下一步学习计划才会“有的放矢”。 2.利用暑假补缺、补漏。先补容易补的知识,后补有难度的知识。只有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才会做到“事半功倍”。 3.制订长期有效的暑期、高三学习计划。根据自身实际知识和智力水平以及身体条件,制订长期、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且要持之以恒,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4.将学科知识“类化、细化、系统化”,作全面复习安排。要高屋建瓴,将各科知识分门别类;先宏观调控,再精耕细作;对各科知识如此梳理,学习才会有章法,解题思路才会更为清晰。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5.严格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根据自身生物钟以及对各学科的吸取程度,制订合理的作息计划。根据上下午时间段对文理科的接受情况进行科学安排;每一次的学习时间不宜过长,感到疲倦时就适当休息,不要打“疲劳战”。

6.配合家长做身体检查,进行修养计划实施。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应根据身体状况注意适当调节,身心都要保持健康。身体是本钱,所以要确保健康,定期做一些身体检查。 7.劳逸结合,适当放松,注意体育锻炼。要注重学习效率,学会学习,把主要精力用在刀刃上。因此,要学会放松,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证长时、高效的学习。 8.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安排,进行必要的补课。根据自身情况和学习计划,对较为薄弱的学科进行及时的补缺补漏,以便迎头赶上。 暑假学习计划2 一、时间安排 1、每天的三个“1小时保障” 每天保障做一小时的语文或数学假期作业;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无负担课外阅读; 每天保障一小时的户外活动或运动。 2、计划与非计划 如无特殊情况,每天必须完成以上计划; 每天的计划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可灵活自由安排;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docx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包括有古今中外名著(作者名、作者、时代、主要内容、主要人物)以及古今中外著名文学家的名字、字号、时代、代表作等。对于这一方面知识的掌握,主要是在平时学习中,对课题的延伸及补充,并且要多看书,广泛涉猎知识。另一方面,则是在生活中需多多留心。找了些我国古代文学常识,算是做个课外的小小补充。 主要知识网络如下: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 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3、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4、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5、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6、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7、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8、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9、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10、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1、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12、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13、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14、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15、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16、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17、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18、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19、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20、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21、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22、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23、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24、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25、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26、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27、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 28、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 29、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 30、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31、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 32、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 33、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34、南社:成立于 1909 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归类。 1、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3、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的主要代表。 4、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5、苟于是战国末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韩非于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员著名的代表。 7、李斯是秦代散文作家中的代表人物。 8、曹操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开风气之先,影响一代诗风。 9、曹植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10、陶渊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人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进行诗歌创作。 11、鲍照:是南朝刘宋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其乐府诗对唐代诗人有很大影响。 12、王维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代表作家。 13、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14、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15、岑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 16、白居易是中唐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代表。 17、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18、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 19、欧阳修是北宋诗人革新运动的领袖。 20、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汇编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魏晋南北朝 一、诗歌 (1)三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三国时政治家。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建安文学开创者,其诗气魄宏伟、慷慨悲凉,代表建安风骨的特色。代表作《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乐府歌辞等。 曹丕:字子桓,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作品《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论。 曹植:字子建,五言诗的奠基人。代表作《名都篇》《白马篇》《洛神赋》。南朝谢灵运有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的评价。 (2)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与三曹同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代表。王粲的《七哀诗》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

尊为典范。 (3)竹林七贤: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 七人崇尚老庄,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 东晋诗人,名潜,字渊明,自称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开创了田园诗一体,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归去来兮辞》、《饮酒二十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十七首》。 (5)谢灵运 南朝诗人,开创文学史上的山水诗一派,陶谢并称。诗歌有《登池上楼》、《白门岩上宿》。文赋有《山居赋》。 二、历史散文 (1)《后汉书》 范晔,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编纂了《后汉书》。它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2)《三国志》 陈寿,西晋著名史学家,编纂了《三国志》。它是一部记载魏、

古代文学

1、台阁体:明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前七子: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复复古思潮活跃,前七子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前七子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期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前七子多拟古之作,也重视时政题材,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同时注意从民间汲取题材,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的生活,但他们过多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作家情感自由发挥。 3、临川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剧,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钗记》,或称“玉茗堂四梦”,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纵观“临川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成的人生之梦,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之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人可比。 4、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这批神怪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代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制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面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5、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主要人物,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次之,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以“性灵”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并力挢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克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在作品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也多畅舒襟怀之作,感情色彩浓厚,艺术风格清新洒脱,轻逸自由,但公安派从“独抒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极端,客观淡化了文学创作的艺术审美特性。 6、竟陵派: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并产生重大影响,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但也注重创造,推崇“各呈其奇”“互穷其变”,总体上追求一种幽静奇僻、孤

高考必备: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

一、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 (ch 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 体)“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 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 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 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 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 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 、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代音乐机关所搜集的诗。《孔雀东南 飞》

高中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课内文言文文化常识 必修一 《诗经》两篇 1、《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它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大类。“风”有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指代少年时代。 3、卜筮是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是古代巫术的一种表现。指用龟甲,筮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不同的时代使用的方法有不同,历代也有创新。 《离骚》 考:指已故的父亲。 三后:三个君主或诸侯。古代天子﹑诸侯皆称后。“三后”一般指夏禹、商汤、周文王。 《孔雀东南飞》 1、“箜篌”古代的一种弦乐器,23弦或25弦,分卧式、竖式两种。 2、诗书:古代常指《诗经》和《尚书》,有时泛指一般的诗经。 3、初阳岁:农历冬末春初,即冬以后,春之前。 4、初七:乞巧节,指农历七月七,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在院子里陈设瓜果,向织女星祈祷,祈求提高刺绣缝纫技巧,称为“乞巧”。 5、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 6、六合:指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干支都相合适,这叫“六合”。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7、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举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 8、黄昏:十二个时辰之一,是戌时。人定:是亥时。 9、12个时辰: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10结发:束发。古时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男子20岁,女子15岁)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也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 11、罗敷:指古代美女的通名。 12、床:是古代的坐具。 13、城郭:古代内城叫做城;外城叫做郭。 《汉魏晋诗三首》 1、《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文选_》。 2、河汉:银河。 3、长歌、短歌:是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 4、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5、杜康:相传古代发明造酒的人,后用作酒的代称。 6、周公吐哺: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相传周公求贤若渴,凡有士人来访,立即接待,以至于“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7、双鲤鱼(鱼书):指代书信。古人常把两块刻有鲤鱼图形的木板合在一起制成木盒,中夹书信。故称鱼书。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一、作品: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风”指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作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神祗的舞乐。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赋”是直陈其事;“比”是譬喻;“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2、“四书五经”中“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其中《礼》为礼仪论著选集;《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有“微言大义”之说;原有“六经”一说,其中《乐》已失传。 3、《楚辞》是继《诗经》后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战国末期屈原、宋玉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来的新体诗,宋代黄伯恩说其“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4、《春秋》相传为孔子编订,后有很多人为其作传,其中最著名的是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名叫《左氏春秋》,简称《左传》,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27年(公元前772——前468年)的历史大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5、《战国策》是西汉刘向编订一部重要依照国别记叙各国史实的国别体史书,共33篇。还编撰《新序》一书,课文《延陵季子西聘晋》选自该书。 6、《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历史,体例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个部分,鲁迅先生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汉书》是汉代班固所著,是我国又一部重要的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体例上比《史记》少了“世家”。课文《苏武传》出自此书。 8、“前四史”指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及陈寿的《三国志》。 9、《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编写的笔记体小说。 10、课文《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又名《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代表汉乐府发展的最高峰,与北朝《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11、《资治通鉴》是宋朝司马光编撰的编年体通史,所记史事上起东周,下迄五代,共1362年,按年叙事。《训俭示康》由司马光写的家书,但不出自此书。12、《四库全书》是清朝永容、纪昀等大臣编撰,是清代官修的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补充;《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撰,是最大的百科全书)。内容分经、子、史、集四部。《经部》如《论语》、《大学》;《子部》如《荀子》、《墨子》;《史部》如《史记》、《资治通鉴》;《集部》如《楚辞》、《乐府诗集》。 13、我国四大名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14、“三言两拍”指明代冯梦龙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

古代文学常识

一、先秦文 先秦文学有两源,现实主义和浪漫。 《诗经》分为风雅颂,反映现实三百篇。 手法牢记赋比兴,名篇《硕鼠》与《伐檀》。 浪漫主义是《楚辞》,《离骚》作者为屈原。 先秦散文有两派,“诸子”、史书要记全。 儒墨道法属诸子,各有著作传世间。 儒家《论语》及《孟子》,墨家《墨子》见一斑。 道家《老子》及《庄子》,法家韩非著名篇。 历史散文有两体,分为“国别”和“编年”。 前者《国语》《战国策》,后者《春秋》与《左传》。二、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成就比较高。“乐府双壁”人称赞,建安文学推“三曹”。 田园鼻祖是陶潜,“采菊”遗风见节操。 《史记》首开纪传体,号称“无韵之离骚”。 班固承续司马意,《汉书》断代创新招。 贾谊雄文《过秦论》,气势酣畅冲云霄。 “出师”二表名后世,《桃花源记》乐逍遥。 辞赋盛行多空洞,张衡《二京》似惊涛。 文学批评也兴起,《文心雕龙》真高超。 骈文追求形式美,小说初起尚粗糙。

三、唐代文学 唐代鼎盛累如山,“初唐四杰”不平凡:王杨卢骆创格律,律诗、绝句要记全。浪漫诗人推李白,一路高歌《蜀道难》。 现实主义有杜甫,“三吏”“三别”不一般。 乐天倡导新乐府,“琵琶”“长恨”留名篇。 田园诗派有王孟,高、岑诗歌唱塞边。中唐李贺多奇丽,贾岛“推敲”传世间。晚唐崛起“小李杜”;此后衰败如尘烟。 韩、柳古文创新体,《阿房宫赋》唱千年。 唐代传奇已成熟,代表作推《柳毅传》。四、宋代文学 宋代文学词泱泱,分成婉约与豪放。柳永秦观李清照,风花雪月多感伤。苏轼首开豪放派,“大江东去”气昂昂。爱国诗人辛弃疾,“金戈铁马”势高扬。 三苏、王、曾、欧阳修,继承韩、柳写文章。 范公作品虽不多,《岳阳楼记》放光芒。 南宋诗人陆放翁,《示儿》犹念复家邦。 人生自古谁无死?后世感怀文天祥。 编年通史第一部,《资治通鉴》司马光。 《梦溪笔谈》小百科,作者沈括美名扬。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文学常识汇总 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7.及笄:指女子15岁。(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8.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 9.而立:男子三十岁。(立,即“立身、立志”) 10.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 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 1.九州,中国的代称。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 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很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 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官职变化 1.关于任职授官的: ①任:担当,担任。“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②授:授官,任命。“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 中拜授。” ③除:任命,授职。“除臣洗马。” ④拜;授给官职。“拜亮为丞相。”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

福建省厦门市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答案请写在答题卷上)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切中肯綮.德艺双馨.罄.竹难书钟磬.磐.石凤凰涅槃.三聚氰.胺 B.秋深潦.缩眼花缭.乱字迹潦.草瞭.望撩.拨心急火燎.燎.原之势 C.肩之所倚.掎.角之势膝之所踦.犄.角绮.丽弃掷逦.迤风光旖.旎 D.促膝.长谈休戚.相关亟.来问讯秀颀.哂.笑汲.汲求仕莘.莘学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A项中罄竹难书qìng,钟磬qìng,切中肯綮qìng 等。D项促膝长谈(xī),休戚相关(qī),亟来问讯(qì),秀颀(qí),哂笑(shěn),汲汲求仕(jí),莘莘学子(shēn)。 2.下列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可怜 ..光彩生门户可怜:可爱廊腰缦.回缦:久 B.奉化军节度 ..节度:管辖直.夜溃围直:当 C.江东虽小,地方 ..千里地方:地区吾为若.德若:你 D.罔.薜荔兮为帷罔:迷惘貌甚寝.寝:丑陋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A项缦,萦绕。C项地方:土地方圆。D项罔,通“网”,编织。 3.下列各组加点词,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A.虎鼓.瑟兮鸾回车项王军壁.垓下 B.岸土赤而壁.立辇.来于秦 C.齐楚之精英 .. ..可怜焦土 D.目眇眇兮愁.予栗.深林兮惊层巅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类活用。A项名作动。B项名作状。C项名词,无活用/名作动。D项使动。 4.下列各组句中,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熊咆龙吟殷岩泉庵居蔬食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多于南亩之农夫 C.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然今卒困于此 D.欲言无予和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详解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大全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着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着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着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着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着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着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着《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着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篇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篇 导读:(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chī)尤、刘安《淮南子》等。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六经”又称六艺(《乐》) B、历史散文。《左传》(编年体) 《战国策》(国别体) 《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dān),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季氏》《荷》) ③墨子名翟(d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庖丁解牛》)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劝学》)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察今》)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3、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A、两汉散文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③班固的《汉书》、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都名垂史册。 B、乐府民歌和赋。 1、乐府民歌:乐,民乐;府,官府。乐府原为汉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含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学常识专题100道 1.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秀才,在文中指察举制的科目之一,东汉时改称“茂才”。与明清时期的“秀才”意思不同。B.江左,古指江西。古人习惯以西为左,以东为右。六朝时江左为政治、经济中心。 C.策试,一般以政事、经义策问应考者,以其对政事的见识观其文辞之高低,以便量才录用。D.赠,皇帝为去世官员加封爵位名号。有时也把爵位名号赐予官员已故的祖先或妻室。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领,指兼任,多指兼任相对高的官职,如《三国志》“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C.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D.万岁,千秋万世永远存在,表示祝颂、欢呼;也可以表示封建时代臣民对帝王的称呼。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庐墓,古人在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这就是“庐墓”,也指服丧期间居住的墓旁小屋。 B.台阁,汉代指尚书台,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孔雀东南飞》“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中的“台阁”就是泛指大的官府。 C.东都,是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隋唐时指洛阳。当时京都在长安,洛阳在长安以东,因而称“东都”。 D.赠,是赐以官爵或荣誉称号;谥,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谥”只能在死后获得,“赠”可在生前获得。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序,即书序,是作者本人自撰或他人撰写的用以评论、介绍作品内容或作者意趣的文体,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B.荫补,指在古代时候,子孙因先辈有功,可以享受恩典而取得入仕的权利,当官员有缺额时,可以被选任授职。 C.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的合称,与韩愈《师说》中所言“六艺经传”的六艺所指相同。 D.《颂》,是《诗经》六义之一,包括《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为歌颂祖先功业。 5.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次等。隋唐时只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亦省称及第。 B.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元代时行省下设路、府、县,形成了三级地方行政制度。 C.大司农:古代官名,秦汉时属于全国财政经济的主管官,后逐渐演变为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之官。 D.赙赠:古代丧葬礼极为隆重,耗财力很多,届时死者的上司及亲戚朋友常拿财物助丧家办理丧事。 6.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高子,中国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世族,是齐文公之子公子高的后裔,是齐国二守之一。 B.士大夫是对社会上具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和官吏的统称,是军事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C.公,封建制度最高爵位如西汉时的“三公”是指“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等。 D.木治,可以解释为古代木制的手铐。据梁端往:“《太平御览》引注云:‘木治,梏也。” 7.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任免升降官职有专用术语,“擢”“迁”指升迁,“权”“知”指暂代官职。 B.京畿,国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西汉分治京畿地区的三种职官或其所辖地区合称“三辅”,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 C.谶纬,谶书和纬书的合称。谶是预决吉凶的隐语、图记;纬是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 D.尚书省,唐代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辖吏、礼、刑、户、工、兵“六部”。 8.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通过殿试录为三甲的,都称进士。 B.“漕运”是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 C.“献俘”是一种军礼,军队凯旋,向皇帝敬献战俘,以示战功。 D.“檄”是一种重要文书,其用途主要是任命各级官员、征召晓谕或声讨揭发罪行。 9.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邑,又称食邑,是古代君主赏赐给臣子的封地,以此地的租税作为其俸禄。 B.牒,有时指我国古代官府的文书,如“牒文”;有时指官方颁发的为证明某事的文件,如“度牒”。 C.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对帝王言行的记录,多由专人负责,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D.中国古代帝王把冬至日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此即“践阼”。 10. 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的人,是古代科举会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