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行政管理的关系

一、文化的释义

(一)文化的定义

关于文化的定义,至今仍然没有统一起来,这主要原因在于其内容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因此,对文化进行研究、梳理和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目前,学术界备受关注的要数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他是第一个在文化定义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人。泰勒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是经典性的,他在《原始文化》“关于文化的科学”一章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显然,这个定义将文化解释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

在文化定义现象中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就是各种学科对于文化的不同定义。关于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作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作了一些总结,他认为:“人类学家对文化的描述可以和地图作个比较。地图显然不是一片具体的块,而是特殊地域的抽象表示。地图如果绘制得精确,人们看了它就不会迷失途径。文化如果得到正确的描述,人们就会认识到存在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生活方式,认识这些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学家在文化的定义方面与人类学家最为相近,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在分析文化定义时认为,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对文化的共同定义是:文化是人类群体或社会的共享成果,这些共有产物不仅包括价值观、语言、知识,而且包括物质对象。

在不同学科对于文化的定义方面,诸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哲学、语言文学等等,都有许多有益的观点。总的来看,各个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尽管如此,由众多学科对文化的定义所产生的文化定义现象,是一个极好的现象,只有有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才会有文化研究的发展。而且,各种不同的观点的存在,有助于相互之间的交融和互补,使人们在理解什么是文化的时候,具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域。

(二)文化的性质和特征

1、文化的性质

文化的性质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物质文化除了受社会制度影响之外,还受自然环境的制约。

2、文化特征

(1)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2) 文化是人们后天学习获得的;

(3) 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

(4) 文化是可以代代相传的;

(5) 文化是多样的,特殊性是文化的本质。同时,不同文化间也

具有共性。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体。

(6) 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用本民族的文化价值标准去评价其他民族发生的事物和现象,是种族(或我族)中心主族中的事物和现象是文化相对论。种族中心主义发展的极端会出现大国沙文主义。文化相对论强调过分则会否认公理是非。

(三)文化的要素

(1) 物质要素。一切人造物品是文化的要素,其中尤以生产工具最重要。物质要素即文化的物质部分。

(2) 精神要素。精神要素包括哲学、科学、宗教、道德、艺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重要。精神要素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狭义文化即指精神文化。

(3) 语言和象征符号。文化只有借助语言和象征符号才能创造和表现出来。语言是长期养成的一套发音习惯,它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4) 规范体系。人们行为办事的各种规矩,也是文化不可缺少的要素。

(四)文化的区分

1、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关于文化的区分,最为常见的说法就是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也有人把它称为是大文化和小文化。在这一点上,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正如我们将社会区分为广义的社会和狭义的社会那样,有必要将文化也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同样,广义的文化也是作为与自然相对应的范畴来使

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经济、政治、法律、宗教等等都可以认为是属于文化的领域。也就是说,广义的文化与广义的社会的含意是相同的。但另一方面,狭义的文化与狭义的社会却有不同的内容。后者是通过持续的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系统;而前者如我们上文中提出的定义那样,是产生于人类行动但又独立于这些的客观存在的符号系统。”

2、显形文化和隐形文化

这一区分的代表性作者是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他说:“对文化作分析必然既包括显露方面的分析也包括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文字和事实所构成的规律之中,它可以经过耳濡目染的证实直接总结出来。人们只须在自己的观察中看到或揭示其连贯一致的东西。人类学家不会去解释任意的行为。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二级抽象。……只有在文化的最为精深微妙的自我意识之处,人类学家才在文化的承载者那里关注隐型文化。隐型文化由纯粹的形式构成,而显型文化既有内容又有结构。”

3、亚文化

社会学对于文化的区分还有一种“亚文化”的概念,“当一个社会的某一群体形成一种既包括主文化的某些特征,又包括一些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文化要素的生活方式时,这种群体文化被称为亚文化。亚文化可以围绕着职业种类发展而成,如医学或军事部门的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基于种族或民族的差异,如美国黑人亚文化。亚文化还可能是源于地区的差异,如美国南部各州的亚文化;也可能基于原

来的国籍,如美籍墨西哥人和美籍意大利人亚文化。”“每一个复杂社会都包括着许多亚文化,社会成员常常是在一个以上的亚文化中发挥作用,反过来说,他们在一生中也会经历许多种亚文化。”

二、行政管理的释义

行政管理是指研究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物、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它包括如下要点:(一)行政管理的主体

行政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权利机关的执行机构,即行政机关。在我国,行政管理主体是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任何类型的管理,其管理主体必须具有管理课题的支配权。而这种支配权的性质、来源和获得方式,则依管理类型的不同而各异。行政管理的支配权即行政权,它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权力结构的组成部分。在我国,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其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机关依法授予的。因此,行政管理是以国家权力为依据的、行使国家行政权的一种公共管理。

(二)行政管理的客体

行政管理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行政机关的内部事务。行政管理的范围遍及国家个社会胜过的各方面和全体国民。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管理都没有行政管理这样广泛的周延性和关系国家与社会全局的重要性。由此决定了行政管理学有比其他管理科学更广阔的研究领域和更广泛的适用性。

(三)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

行政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依法行政是现代行政管理的本质特征。行政管理必须以法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管理。任何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把个人意志代替国家意志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属违法行为。

(四)行政管理的二重性

行政管理同生产管理以及其他管理一样,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或者是科学性和阶段性。虽然这两种属性互相渗透,但区别还是存在的。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管理时指出:“一方面,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厂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另一方面,“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这就告诉我们,指挥劳动反映生产管理过程的一般性、科学性,而监督劳动则反映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即管理的特殊性、阶级性。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当中包括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他们当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对我国行政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特别自秦朝以后,封建制度在大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之久,期间曾多次出现全盛时期,在这些独特的文化背景冲击下,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体现在一下方面: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积极方面的特点

1、儒家思想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文化价值体系,其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倡导德。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是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行政管理体系,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仁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决定了中国的现代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开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创立和现代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2、“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民本思想

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中,民本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早在殷周之际,就出现了民本思想的萌芽。随着民众地位的提高,孔子较早提出了重民富民的思想。随后诸子百家都纷纷提出各自的见解。诚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认为,任何统治都要以民为基础,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则失天下,对这个问题认识和解决得如何,将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治乱,顺民心、养民力,则国泰民安;逆民心、竭民力,则官逼民反,天下大乱。可以说,这种以民为本的思想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

非常需要的,对行政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功利观念

儒、墨、法三家都讲功利,在义利之辩方面形成了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因素。义利之辩由儒家开其端,孔子最初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罕言利”。孟子提出:“何必曰利,而有仁义而已矣。”但同时,孔子又提倡“惠民”、“利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主张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尽量做到黎民能暖饱,老者衣帛食肉。由于在二者之间,他们倾向于义而罕言利,他们的功利思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竟成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扭曲状态,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极深。传统文化的功利性强调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行政决策者应该具有务实、革新和进取精神,应该注重物质利益,并相应地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使人民富裕、国家强盛,这一点对现代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文化的塑造具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消极方面的特点

1、“吸收同化”的排异性民族特征

在世界文化史上几乎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具排异性,只不过中国传统行政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虽然封闭性的文化并不等同于不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中国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其基本形态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被吸收的外来文化反而被完全同化,并在某种程度上加固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固有形态。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行政管理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范式,在这种文化范式的系统内,任何属于其

它范式的文化都无法在中国本土扎根。古代的援佛入儒形成了宋明理学,其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更加封闭,即使是随着坚船利炮而来的近代西方文化,也没有触动这一封闭系统的稳固性。

2、“经学方法”的封闭性思维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学,而经学又是传统儒学的至高点,人们在主观上认定儒家经典是一切科学与知识之源,因此任何革新都不能超出经学的范围。经学的方法,简言之,就是注解、阐发经传的方法。虽然在不同的时期,经学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第一,把自己的思维视野囿于儒家经典之内;第二,把圣人之言、经传所云视为人的行政行为的规范和政府管理的准则。在思想上,儒家经传是甄别正误的唯一检尺,后人的思想只能作为圣人之言的诠注。在实践中,历代改革家若想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几乎都从经典中寻求根据,像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等都是如此。经学的思维方式对于中国的传统行政管理来说,一方面使传统得到最大程度的保留,但另一方面却使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缺少变革机制,从而丧失变革动力。

3、“人治主义”的贤人政治特征

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治主义。人治主义并不排斥法制,但它强调一切法律都由人来制订、执行和遵守,以证明人高于法律。这个“人”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帝王和贤人,所谓“君权神授”是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行政组织是以君主为至高无上顶点的人治的金字塔。虽然历代王朝均有无数刑律条款和诉讼程序,但却

一直处在人治主义的总体制约之中,法制仅仅是君主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则一直是一个人治的法制社会。人治依靠的是圣人、帝王,圣人、帝王是理想的人格、理性的象征、真理的化身、情感和信仰的寄托。由于行政组织中君主是最高首长,所以君主也就是最大的圣人,他所依赖的官僚集团则是由一批贤人组成的,贤人担负着治理国家和教化民众的职责,这就是人治主义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实现的“贤人政治”。在圣王权威之下,人们形成了普遍的臣民意识,主观上自觉认同君主专制制度,学理上主动追求圣人理想,心理上期待圣王明君专制制度,崇圣观念和臣民意识导致了民众独立人格和民主意识的沦丧,从而导致了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贤人政治,最终使人治主义成为整个民族的心理定势和文化传统。

4、“君主专制”与“大一统”的独裁思想

古代天人合一理论与崇圣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导致了君主专制理论和大一统理论的产生。人自然化和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把一切个体都视为恢恢天网中的一个结。个体在关系网中只有相对的地位,君主是人间最尊贵的独一无二的。但君主也只是关系网中的一环,他只有顺天、从人,才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和尊贵。在天、地、人大一统中,君主具有承上启下、圆通万物的作用。这种思想的导向处处是君主专制。传统行政管理中的各家学说几乎一致认为君主在国家治乱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法家以君为圣的倾向,在后世成为一条行政铁律。围绕着君主专制,诸子百家从行政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角度提出了君主一人独裁和拥有天下论,内圣外王强化君权论等理

论,从而在理论上不断巩固君主专制制度。

四、现代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从过去的封闭到现在的开放,从国内到国际,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完善,还很不健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也必然还留有诸多传统行政文化的残余,且对现代行政管理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但从总的方面来说,现阶段行政文化的主流是积极的,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经济的“规则秩序”,在行政管理手段中体现法制性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对法制的需求是由市场经济自身的性质决定的。市场经济内在地需要规则和秩序,没有规则,便没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使这些规则和经济规律获得相应的法律形式,通过法律的语言表达出来,并规范市场行为,正是法制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社会生活的普遍原则,法制代表一种治理国家的方式,要求确立法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严格依法办事。总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模式是具有法制性的。

(二)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在行政管理模式中具有竞争性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法则,亦是市场经济的规律。市场经济必然导致竞争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稀缺性导致竞争,竞争的目标就是获得利益。竞争的基本原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竞争培育了人们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同时也催人上进。竞争的结果是高效率,高效益。竞争使企业不断创新,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

产品质量。相应地,我们的行政管理在如此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也必然要具有竞争性。

(三)“等价交换”的原则倡导行政管理模式具有自由平等性市场经济要求人的自由平等。市场经济是以等价的商品交换关系为基础的,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成为人们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而商品和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所谓货币面前人人平等,价值高低表现在货币数量的多少。在市场经济中,超经济的统治和奴役关系不再是经济的主导形式,传统文化中人的等级身份、血统背景等差别都被打破。人们在市场经济中只有一种身份,即物(商品、货币、资本、劳动力等)的所有者的身份起作用,人们只能在契约关系中实现交换,在等价关系中进行竞争。虽然在我国行政管理的实际运作中,可能一些不平等思想、不平等竞争的观念还大有市场,但总的趋势是向着平等的方向发展的,我们的目标是建立政府与公民真正平等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一点会逐步得到发展和完善。

(四)“一体化”进程促进了行政管理的开放性

行政管理,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精神现象,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由社会存在决定并渗透其中,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投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模式也随之向着开放性迈进。现代行政文化摈弃传统文化封闭性和排他性带来的本位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是一种开放的、兼容的文化。它是行政体系与其他体系交流,进行透

明管理的文化,它可使行政主客体之间保持平等地位和正常对话。通过政务公开,确保公众对公共行政具有知情权与监督权。公开性原则的贯彻实施,为行政决策过程注入了必要的活力,对完善行政决策体制,体现行政决策的“公共性”与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学习古人先进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也要贴近现代文化的步伐,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行政管理模式。通过了解文化、行政管理的具体涵义;分析、总结不同时期的文化对行政管理、社会模式的影响,从而体现文化在行政管理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不管是正面的影响,还是负面的经验,我们都要辩证地去看待,有所取舍,紧跟时代要求,不断创新,建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行政管理模式,促进社会、人民的共同的发展,,壮大中华民族。

主要参考文献

[1].夏书章,王乐夫,陈瑞莲.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2003年,第5至第10页;第149至169页。

[2].张康之,李传军,张璋.经济科学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第321至第328页。

[3].吕坚/孙林岩.现代管理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与研究

https://www.360docs.net/doc/778265457.html,/chuantong/[2007-3-30].

[4].HR专题. 试论传统文化对我国管理的影响

https://www.360docs.net/doc/778265457.html,/Class/graduate/ [2007-3-30]. [5].曾小华. 关于文化的定义https://www.360docs.net/doc/778265457.html, [2007-3-30].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很难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自本世纪以来,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都在努力地想从各自学科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然而,迄今为止仍没获得一个公认的定义。据克罗门(Kroeber)和克勒克洪(Kluckhohn)在1963年出版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的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就有150个之多。可见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所存在的差异。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人们普遍都依照奥斯华尔特(Oswalt,1970)的“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这一区分来理解“文化”这一概念。也就是说,人们一般都将“文化”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如生产和交通工具、服饰、日用器具等。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前者指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如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有关这些制度的各种理论体系等;后者则指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个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例如,在受到别人的赞扬时,根据操英语民族的文化,被赞扬的人应表示接受,以表明自己认为对方的赞扬是诚心诚意的或所赞扬的事是值得赞扬的。然而,对中国人来说,受到别人赞扬时,通常要表示受之有愧,做得很不够等等,而一般不能直接地接受赞扬,否则就意味着有骄傲自满情绪或缺乏教养。

浅谈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

浅谈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 本人在律师事务所从事行政管理工作已有多年,下面就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谈谈对行政管理工作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什么是行政管理 什么是行政管理?一般书上对行政管理的定义有三种: 一是广义而言,行政管理是指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的治理、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显然,这里行政管理等同于管理。 二是广义而言,行政管理是指对国家政治目标的执行,包括立法、行政、司法等社会组织领域内特定组织的指挥活动及其机关内部的总务后勤工作等。三是狭义而言,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在管理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过程中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各项管理活动。换言之,就是立法、司法以外的行政部门的工作。这一定义普遍为人们所接受。从某个角度来说,行政管理是政府管理,其目的是使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最大化、最优化。企业行政管理当然更明显,是比较“自私”的管理。总体而言,行政管理是指行政机关运用公共权力对社会生活中的利益进行调整、管理。而企业管理是对市场经济主体(企业)对企业内部的运行进行调节、管理,最终目的是通过管理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律师事务所行政管理亦如企业管理。 二、行政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律师事务所的行政管理亦如企业行政管理,它是事务所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中枢和要害地位。它是设在领导身边、直接为领导服务的综合部门,是沟通上下、联系左右的枢纽和桥梁,是领导工作的辅助性机构。其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几下几点: 1.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领导的任务在于进行决策,制定方针政策。然而领导往往一人分管多项工作,难以对每个方面作详尽细致的了解,何况领导本身也受到经验、专业知识、实践范围等多方面的局限,不可能事事了如指掌。由于他们精力有限,也不可能事必躬亲。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面临飞速发展的客观形势,要及时对重大问题作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就不仅要求领导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精心规划,而且需要熟悉情况、头脑清醒、思想敏锐的人员组成一个班子辅助其完成工作,这个班子就是行政管理部门。因此,行政管理部门不同于具体的业务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这是一个综合管理部门,看上去游离于各种管理之外,实际上又存在于各种管理之中。 2.枢纽的地位和作用 行政管理部门是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保证事务所工作正常运转的枢纽。行政管理工作是既联系上下,又协调左右,既是政务的参谋,又是事务的“主管”,是总办这一运转中枢的“首脑”;是承上启下、上呈下达、内外应对、综合处理、协调平衡的工作。因此,作为律师事务所行政主管,应深刻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所处的地位和所应发挥的重要作用,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富有成效地做好工作。

期末论文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着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

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shirt.”或者是“I really like your scarf.”。在汉语中,用的最普遍的是“你的…+增强语气的词(真,特别)+形容词”,如:你的围巾真漂亮。很少有人会使用美国人常说的“我真喜欢你的围巾”这样的句子。在英语中人们说“I like/love…”的频率要大大高于汉语,而绝大多数中国人在赞美对方的时候会选择使用第二人称“你”、“你的”。这就需要通过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解释,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传统中,人们非常强调集体主义,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利益,所以会注意避免强调“个体”。而美国人素来崇尚个人主义,主张个性的发展,他们会随时愿意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憎恶。这一文化上的差异也会反映在他们各自的语言中。在汉语中,过多的使用第一人称“我”会被认为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所不齿的,所以一定要尽量避免。正是考虑到这一点,当中国

浅谈对行政管理的理解

浅谈对行政管理的理解 管理科学是21世纪人类最辉煌的学科之一,我们是21世纪的接班人、尤其应该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通过学习行政管理我学到了很多方方面的知识:1、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辩证唯物主意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分析方法以及系统分析、统计分析、调查分析、政策分析等科学方法;3、具有从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了党和国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科学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等等。 行政管理是国家机关实施行政权力针对社会事务进行管理的行为过程,它是政府行使管理与服务职能的重要表现。新形势下,建立科学的行政管理系统,运用高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有利于建构现代化管理理念,有利于推动现代社会经济的和谐与稳定发展。 一、行政管理的特点: 行政管理是国家行政机关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也是一切社会组织、团体对有关事务进行管理和执行的社会活动。 行政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它有以下基本特点: 1、全面性、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社会秩序、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行政管理涉及面广。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广泛涉及到人事编制,政务文秘等工作,又包括资产财务,行政后勤等工作。 2、强制性、协调性 行政管理是国家机关为治理相关社会事务进行实施国家行政权力的行为,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之上,具有法制性特征,行政管理是人类改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特定领域,有它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是协调社会关系的管理行为。 3、实效性、服务性 行政管理工作目标是保证机关工作正常顺利地开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性特征。行政管理通过组织、控制、协调与监督等方式,实现预定的国家任务,并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行政管理要讲究工作效率和质量,讲究及时高效管理的实效性。 二、行政管理的功能 行政管理是根据国家法律推行政务的组织活动,行政管理的功能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参与政务功能 行政管理是为领导决策和领导工作运转服务的,是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它要协助领导者制定和实施决策,收集整理提供各种信息和资料,掌握和研究有关工作的方针,政策,提供各种决策的方案和建议。 2、协调事务功能 行政管理工作机构具有承上启下,沟通督促的作用。同时,针对社会各项事务具有协调社会关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其枢纽和综合协调作用,保证行政工作的正常运转。 3、提供服务功能 行政管理工作的基础在于社会服务保障,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秩序以及服务质量的高

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2014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课题名称: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学生姓名:范盛桂 指导教师:冯皓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4年10月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在国家行政和公共事务管理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其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各种新的管理理念相互激荡的今天,认清传统文化对当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正面作用,同时最大程度的避开其负面影响,是摆在政府和行政管理学着面前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与决策的影响,分别阐述了其正面和负面影响,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审传统文化;行政管理;管理理念;公共事务管理

目录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内涵 (4) 二、研究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意义 (4) 三、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影响行政政策的机制 (5) 四、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5) (一)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决策的正面影响 (5) 1. 强调以德自律 (6) 2. 注重以人为本 (6) 3. 德才兼备的科举制度 (6) 4. 礼治思想有助于提高决策主体的自身素质 (6) 5. 变易思想为决策程序的科学化提供了方法和原则 (6) 6. 集权理论为现代决策体制的构建起了有益作用 (6) 7. 传统文化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7) 8. 民本思想为决策民主化提供了理论契机 (7) 9. 法治思想为决策法制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7) (二)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对行政决策的负面影响 (7) 1. 官本位的行政文化,强调权威主义,人身依附思想严重 (7) 2. 行政文化中的“潜规则”意识 (7) 3. 形式主义至上、效率意识淡薄 (8) 4. 轻视自然科学技术的传统阻碍着决策科学化 (8) 5. 专制主义传统阻碍着决策民主化 (8) 6. 人治主义传统阻碍着决策法治化 (9) 7. 传统行政文化在某种程度上阻碍着决策现代化 (9) 参考文献 (11)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doc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三篇 《语言与文化》是一位开拓型的语言学大师罗常培先生撰写的一 本探索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小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 作。 语言与文化的读后感在下编这部分,一开头就开始讲明了字与文化的一种唇齿相依的关系——没有文化就没有文字,没有了文字文化也会慢慢失去传承。 从词语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 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对中国古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我们便不能撇开文字。现在和钱 币相关的字,像财、货、贡、赈、贷、赊、买(買)、卖(賣)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何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做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行。又如当初造字时“纸”字何以从纟(糸)呢?那是因为在蔡伦没 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材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还有“笔(筆)”字,从“竹”从“聿”,《说文解字》解释说:“聿,所以书也。”就是说,聿是用来写字的工具。秦汉时期,笔杆大多是用竹子做的, 所以又加了竹字头。

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 从许多语言的习用语或俚语里,我们往往可以窥探造词的心理过程和那个民族的文化程度。现在姑且舍去几个文化较高的族语不谈,单从中国西南边境的一些少数部族的语言里找几个例子。例如,云南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妻子做“穿针婆”,云南的少数民族叫“结婚”做“买女人”。从这两个语词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社会对于妻子的看法和 买卖婚姻的遗迹。当我们调查文化较低的族语时,遇到抽象一点的语词,像代表动作或状态一类的词,往往比调查看得见指得着的东西困难得多。可是一旦明白他们的造词心理以后也可以引起不少的趣味。 比方说,昆明近郊的彝族叫“发怒”做“血滚” ,“欺负”叫“看傻”,“伤心”叫“心冷” ,这几个词的构成,多少都和这些动作或状态的 心理情景有关。在初民社会里对于自然界的现象,因为超过他们知识所能解答的范围以外,往往也容易发生许多神意的揣测。例如,福贡的傈傈族把“彩虹”叫做“黄马吃水” ,路南的撒尼(彝族的支族)把 日食叫太阳被虎吃,月食叫做月亮被狗吃。 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 语言的本身固然可以映射出历史的文化色彩,但遇到和外来文化接触时,它也可以吸收新的成分和旧有的糅合在一块。所谓“借字”就 是一国语言里所糅杂的外来语成分。它可以表现两种文化接触后在语 言上所发生的影响;反过来说,从语言的糅合也可以窥察文化的交流。例如把外国语词的声音转写下来,或混合外国语言和本地的意义造成 新词。就像纯音译的:软椅叫沙发(sofa ), 咖啡 coffee 、可可 cococa、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文化,它与教育相伴而生,相随而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互为前提,互相砥励。两者缺一不可。 一、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教育本身就是“制度化教育”的代名词,就是非正规、非正式教育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零散的,“制度化”的成分在其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讲,教育又是文化的精神层面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它于文化的精神层面,实是生于斯,长于斯,又丰富于斯。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 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更叠。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与此相应,教育的现代化也扯起了风帆,搞现代化的国家正在使自己的一套教育制度适应其具体的要求,不断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二、教育作为文化形式,会反作用于文化整体,使自身体现出深刻的文化上的意义 (一)保存文化、维持文化生存是教育的基本职能。 保存文化的唯一方式就是传授这种文化。因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文化作为过去的遗产,它只能由教育加以继承。教育活动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传统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教育活动向年轻一代传递的这些内容,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学校主要是充当文化机构,向下一代传递,从而使下一代继承了作为一种不断发展现象的文化。文化由传递而普遍遗留下去,教育通过发挥其传递的功能,使文化得到了再生和继承,并使自身成为文化的工具和材料,也因此成为文化存在的原因。

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roduction Since human being appeared ,all kinds of languages came into being bir by bit .An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s ,cultures, varieties of cultures grew ,too .What we can not deny is that there is a intimat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 There are many ways in which the phenomena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intimately related. Both phenomena are unique to humans and have therefore been the subject of a great deal of anthropological, sociological, and even memetic study. Language, of course, is determined by culture, though the extent to which this is true is now under debate. The converse is also true to some degree: culture is determined by language - or rather, by the replicators that created both, memes. ●Language as Determined by Culture Early anthropologists, following the theory that words determine thought, believed that language and its structure were entirely dependent on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hey existed. This was a logical extension of what is termed 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 which views the human mind as an indefinitely malleable structure capable of absorbing any sort of culture without constraints from genetic or neurological factors. In this vein, anthropologist Verne Ray conducted a study in the 1950's, giving color samples to different American Indian tribes and asking them to give the names of the colors. He concluded that the spectrum we see as "green", "yellow", etc. was an entirely arbitrary division, and each culture divided the spectrum separately. According to this hypothesis, the divisions seen between colors are a consequence of the language we learn, and do not correspond to divisions in the natural world. A similar hypothesis is upheld in the extremely popular meme of Eskimo words for snow - common stories vary from fifty to upwards of two hundred. Extreme cultural relativism of this type has now been clearly refuted. Eskimos use at most twelve different words for snow, which is not many more than English speakers and should be expected since they exist in a cold climate. The color-relativity hypothesis has now been completely debunked by more careful, thorough, and systematic studies which show a remarkable similarity between the ways in which different cultures divide the spectrum. Of course, there are ways in which culture really does determine language, or at least certain facets thereof. Obviously, the ancient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radios, televisions, or computers because these items were simply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al context. In the same vein, uncivilized tribes living in Europe in the time of the Romans did not have words for tribunes, praetors, or any other trapping of Roman government because Roman law was not part of their culture. Our culture does, sometimes, restrict what we can think about efficiently in our own language. For example, some languages have only three color terms equivalent to black, white, and red; a native speaker of this language would have a difficult time expressing the concept of "purple" efficiently. Some languages are also more

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 二稿

2015届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论文(设计) 课题名称:论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5年2月

摘要:中华五千年大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沉淀在中国社会中的文化密切而又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体制改革。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的行政管理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从传统文化对行政管理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影响,去深刻认识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其与当代的行政管理合理衔接,更好的服务于当代行政管理活动。 关键字:传统文化,行政管理,影响

目录 一、引言 二、了解传统行政文化内涵 1、德治文化 2、统御文化 3、全能文化 4、专断文化 5、保守文化 6、泛政治化文化 7、“暗箱行政”文化 三、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积极影响 1、传统文化中“民重君轻”的思想 2、人本思想与人情思想相融 3、“以身作则”的思想 4、赏罚明确的行政管理手段 四、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消极影响 1、以王权主义为中心的政治意识形态,轻视人民权利 2、重视群体效应,个人思想过于保守 3、社会等级区分明显,不能实现真正明主 4、注重形式主义,办事效率低 五、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行政管理衔接的重要意义 六、继承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加强现代行政管理建设 1、利用传统文化营造管理层与被管理层的和谐关系 (1)“德治文化”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2)传统的强调政治价值准则的行政文化可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推动了 (3)服从大局、集体主义等传统行政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思想氛围。 2、传承“以人为本”的历史精华 六、结论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语言与文化——许嘉璐/文 本文是北京师大汉语文化学院院长许嘉璐教授在汉语文化学院成立大会上所作学术讲演的提纲。 语言与文化 一关于文化 什么是文化? 文化的定义有多种。据国内学者说有500多种。我没有看到关于500多种的资料和论述,大概这是基于任何一个人说了文化是什么就算是一种定义所得出的数字。据国外哲学家说,现在已有20多种定义;大概这是就比较权威的著作而言,我认为后一种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由于文化的定义五花八门,又由于有人不研究文化本身,而热衷于在定义中折腾,所以有的学者主张“最好不下定义”。我想这是希望人们把精力集中于实实在在的基础研究,不要在定义问题上争论不休,而不是“定义不可知论”。定义是研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出发时的认识和到达既定目标时的认识会有差别,甚至可能是较大的差别。对于研究工作来说,定义还是需要的。 我比较同意如下的说法: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制度与精神。这个定义里有几个要点。1.自然界赐予人类的一切都不是文化,如山川土石。2.即使是人类在蒙昧时期所创造的,也是文化。3.非人类所创造的不是文化,如猴子所画的画,蚂蚁所堆积的蚁山,蜜蜂所造的巢。4.文化是人类有意创造的,无意识形成的东西不是文化,例如婴儿涂抹的东西。 当然,任何定义都不能把定义对象囊括无余,对象的边缘也常常是模糊的。例如对于弱智者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界定?这是值得研究的。 二文化的分类 关于文化的分类,说法很多,角度也多种多样。有的学者还从教学或学习的角度又重新分类。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根据文化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行分类,然后在这一前提下再参考教学或学习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再分类,否则类是分了,条分缕析,但是在进行具体操作时却难以遵循或自乱其例。 我把文化分为三类: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 这是以物质形式显现的文化,是物质层面文化的主要部分,是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直接反映。 2.社会文化:艺术、民俗、宗教、制度、法律等 这是上层建筑中的主体。 艺术虽然主要也是凭借物质显现,但是物质不是其本身。例如雕塑、绘画。 民俗无所不在。它实际是民族哲学观念在人民生活中的外现。但是民俗的来源(或者说对它的决定性因素)则是多元的:自然规律、生活规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政治制度、学术流派、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等。但是民俗的整体却不是这些来源、决定性因素的拼合,而是经过了民族的选择、加工,集中反映了民族的哲学观念。 宗教是超国界、超民族的。即使是外来宗教也是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任何宗教当它要在一个国家或民族落脚生根,就必须与当地文化相融合,即吸收本土文化的营养,以适应当地人民的心理、习惯。这样,所有国家和民族的宗教也就成了本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对于中国都是外来的,但是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因而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而袄教、景教、摩尼教、犹太教等就被排淘汰了。即使是佛教,其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和手段的交融关系。它们都处在同一个层次,均由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社会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又依赖于社会教育。 二、文化是本质性的,教育是文化的形式,是一定人类文化的表现 其一,教育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一些人类学家所指出的,所有主要的人类文化系统都必然包括教育的成分在内,虽然我们无法确切地指明文化应包括哪些领域,一一说明其涉及内容,但它首先应包括教育等在其中。[2]可见,教育是文化的一分子,时时处处受着文化整体的制约。 其二,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活动的过程,不同教育反映着不同文化背景,体现着迥异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它大体可区为四个组成部分:价值体系、知识经验、思维方式、语言符号。这四个方面相依不离,相分不杂,构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它们融汇于教育活动过程之中,制约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文化传统运行的过程中,会逐浙形成与此系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它对教育的发展轨迹和文革起着调控、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知识经验受价值规范支配,也深深影响着教

育的全过程。由于各地区、各民族语言、反映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得教育具有多元化的色彩。语言符号是文化传统传播、延续所必须的条件和工具,是文化的载体,对于文化全体的关系极为重大。它作为文化中最早发生的部分之一,深深影响着肩负文化传递与传播重任的教育。 文化传统上述四个组成部分的协调、配合,造就了不同的教育体系,而“教育体系又是每个民族的民族意识、文化与传统的最高体系”,它“负有传递传统价值的职责”,“重复地把上一代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知识传给下一代。”因而,有多少种不同的文化就有多少种不同的教育也就不奇怪了。 其三,文化的流变制约着教育发展的历程。文化并非仅静态地固守其传统,它在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教育也随之嬗变更叠。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知识的构成形态具有原始性,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并以感性的、现实的形态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的。这种原始的文化形态,完全可以用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传至下一代。在这里,原始的、自然形态的教育方式与文化积累之间并不存在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当今世界中,现代化已成为一个中心议题,一些发达国家已在很大程度上将其付诸于实践,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吹响了现代化的号角。文化现代化,建构新的文化观——这一现代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和打算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 和打算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对行政管理专业的认识和打算 很多人说决定往往是一拍脑袋就做出的,我觉得这话形容我与“行政管理”恰到好处。大学之前,我对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还局限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水平上。初识行管,是在入校的专业介绍会上,老师们幽默风趣,口吐莲花,同学们相亲相爱,都让我对本专业今后的学习产生了很好的印象。而现在,在经过3个学期的学习生活之后,我是如此庆幸自己当初选择了矿大的行政管理专业,相信自己能在这一方面有所发展。 就我了解,“行政管理”的专业解释是指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的一种管理活动。同时也指一切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行政管理系统是一类组织系统。是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管理的对象日益广泛,包括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而我们所要学习的就是如何在这些领域中,运用我们的头脑,以减少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支出和浪费,提高管理的效能和效率。 大一的第一学期,我们已经概论性地学习了《管理学》。虽然《管理学》更加偏向于企业的管理,但与行政管理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我也了解了作为一个管理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和所要做的事。要当好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同样需要多种素质的聚合。它们包括:健全的思维,丰富的专业知识,自信,理解判断能力和执行能力,执行能力至少包括三方面:组织能力、良好工作习惯和勤奋。此外,领导力、创造性、与人相处的关系也都十分重要。一个好的管理者应该为所管辖的部门(区域)做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工作。德鲁克说过,管理的精髓不在知而在行,它的考验不在逻辑而在于成果;管理者的素质也不在书本的学习,而在于通过长期磨炼去领悟,那样得来的素质才是真本领。确实是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7-18T15:51:02.463Z 来源:《科技中国》2018年1期作者:刘柳[导读]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有很多思想与之珠璧交辉,二者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特色。广泛存在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之中,尤其是在现代行政管理中,有很多思想与之珠璧交辉,二者间存在诸多共通之处。本文将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展开分析,并提出具体改善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行政管理 引言: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创造客观世界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以及物质财富。行政文化具体是指在特定的政治经济氛围中,人们在开展公共行政工作中所产生的行政思想、心绪和自信心以及职业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造成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因此,要不断增强积极方面的塑造,削弱消极影响。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行政管理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民重君轻思想 行政管理并不是单纯的用有关法律限制、控制他人,而是说最大化的用道德手段来改变人们的行为举止。儒家代表人孔子曾经提倡仁政,提出君主要推行德治。针对现代社会来说依然受用,如今的领导若能在工作中推行仁政,将广大群众视为己出,同样有利于行政工作的顺利进行。德政的执行离不开群众基础,领导要时刻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走入群众中去。为群众树立榜样,真正的做到以德服人、执政为民。 2.知人善用、荐才举贤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才的培育和吸纳较为重视。无论是儒家的孔子,还是法家的韩非子等,均对人才的选用和提拔提出相关政治思想。同时,还指出人才培育过程中,环境对其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荐才举贤的思想不但顺应当时社会发展,还为现代行政管理中的人才配备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消极影响 1.注重表面,忽视效率 传统文化过于重视表面化,致使诸多官吏在行政管理中将工作流于形式,组织庞大,调度不灵,做事含糊。然而组织庞大往往直接造成工作效率降低、粥少僧多、备位充数的局势出现,大大降低了行政能力。 2.注重人治,忽视法治 传统文化人情思想极为突出,进而缺少一定的法治意识,在行政工作中主要体现在一些官吏的权利大于法律,常常造成不依法执事,执法漏洞百出的情况发生。比如:目前电视和网络中“星二代”、“富二代”等负面新闻报道屡见不鲜,在权利与金钱的共同作用下,法律逐渐变得微不足道[1]。 二、加强完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现代行政管理 (一)制定行政行为规范 要想实现依法行政、公开行政、高效行政,必须要时刻遵循公平、公正、平等、务实的工作理念,注重法律至上,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靠的行政行为规范,确保行政工作标准化、具体化以及真实化。目前,要将重点放在怎样对行政人员行为加以规范上[2]。 首先,改善决定流程。对于影响大局发展的相关问题,要实行民主制度,全方位展开交涉商榷,积极收集各种各样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而对于一些比较专业以及需要技术支持的项目内容,在正式执行前,要展开技术探讨、实验、以及质量评判,对于公民比较在意的热点事件,要及时进行公开听证,真真切切的将民主制度贯彻到决定流程中去。其次,改善行政评价,编写并认真遵循评价原则,同时,还要编制与工作质量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以及激励惩罚机制,全面打造党政组织和公务员中争优创新的工作氛围。 然后,改善行政程序,保证各个职能部门明确相应岗位职责,从根源上杜绝公务员间相互推脱责任的现象发生,实行首问负责、超时默许、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将提升行政工作效率作为核心内容。最后,要让政府更加透明,在保障政府紧密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拓政务范畴,充分展现行政行为的公开、公正,让公民更加有效的对社会行使监督权利。 (二)提升行政人员综合素质 打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定期举行党政教育培训和活动,并且要积极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和自省,让公务员不但可以在工作之外转变焦灼形态,还可以提升团队协作意识,增强与同事间的有效沟通和交流。不但如此,还能促进公务员爱岗敬业精神的形成,让整个队伍具有凝结力和向心力。通过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充满,不仅实现严厉与舒缓、舒缓与协作的有效融合,还做到了专治和民主、解放与管束、统一观念与调节身心状况的充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改善和丰富行政文化,推动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领悟文化的繁荣昌盛。 (三)实行群众参与管理 公民文化素质、政治观念、以及工作水平在政治活动的参加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我国仍处于政治制度的初步阶段,要源源不断的强化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拒绝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一步步的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归属感,进而为群众参与管理提供有利保障。 首先,要全面开拓公民全面参加社会管理的渠道,要切实的实现公民参与标准化、法治化以及合理化,用法律手段保证公民可以顺利参加到公共生活以及管理中。其次,政府要适当推行一些高效的鼓励措施,吸引群众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让其形成正确的民主政治意识,明确相应责任,在日常生活中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国际教育杨亚丽201322050762 摘要: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又是通过语言的交流活动来实现的。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它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人们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掌握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 关键词:语言;文化;汉语教学 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密切,各个国家文化相互影响,而实现文化传播和交流的途径就是通过语言。文化传播离不开语言的传播。人们的交际背景、社会制度、思想方法、观念、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差异,在交际过程中,常常存在信任和理解的障碍。只有了解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民族价值观、思维方式、心理状态、社会习俗、是非标准等文化因素,才能提高我们有意识的和有志向的交际技能。 一、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 语言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大要素组成。负载文化的任务主要是由词汇,特别是实词词汇承担。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们通过他们的创造活动而形成的产物。文化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每一代人都继承原有的文化,同时又在不断扬弃和更新原有的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了语言,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文化社会学认为文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人类社会都离不开文化,而语言只是构成文化大系统的要素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词汇和语法的体系。词汇是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核心是语义,而语义又是文化的一种体现。语义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独特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该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下来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思维方法。不同的语言社团各有独特看待世界的方式,形成了各自个性化的语言。同时,他们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们文化系统的线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的特点。1首先,从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个方面。而语言正是人类在其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精神财富,属文化的一部分,二者都为人类社会所特有。其次,正像文化一样,语言也不是生物性的遗传,而是人们后天习得和学得的。再次,文化是全民族的共同财富,语言也是如此,它为全社会所共有。2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对应性和非对应性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的。特定的语言并非总是和特定的文化相对应,而是呈现出种种复杂的情况。比如同样是使用英语或西班 1赵金铭.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文化概说;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

期末论文资料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是语言学众多学科中与人和社会紧密联系、最富人文内涵的一个分支学科。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逐渐对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作为期末论文,我将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参考文献,同时联系自身专业,浅析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人们关于“文化”的讨论延续了很长时间,至今仍未得出一个统一的看法。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一个著名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从一直以来人们对“文化”讨论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内涵越来越宽广。文化不仅包括了人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

习俗、观念等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括人的生产生活活动所产生的种种产品、结果或遗迹,也包括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实践能力,甚至社会活动的组织形式等。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它作为人们认识、思维、交际、表达的符号,参与到文化形成的具体过程中。每一种语言都是在具体、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每一种语言中的形象意义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历史、社会条件和民族风俗语境下形成的。与语言的发展相似,文化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各民族文化所具有鲜明的个性,不仅决定了人的认知结果,还制约着语言形式。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又担负着传达文化的任务。因此,我们的教材中说“文化和语言之间起码有了两种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一种文化样式”。 第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存在的物质表现形式。 各民族的文化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文化积累和传播方式的不同,社会和经济生活的不同等等,从而产生了文化的不尽相同和各个民族文化的鲜明个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是语言记录了民族文化并保存了民族文化。语言单位,特别是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烙上了某一民族的历史、社会生活的印记。 比如,在表达赞美时,美国人通常会说“You look good in th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