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

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

考生姓名黄烈朝

专业投资理财

准考证号 010*********

指导教师戴念念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子邮箱 hubeidnn@https://www.360docs.net/doc/778504288.html,

联系方式 1397159078 论文自我检测相似比 54.95% 二○一五年八月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二〇一四年九月二十五日

摘要

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国际收支顺差规模持续增长。巨额贸易

顺差暴露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不均衡。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带来严峻挑战。在面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巨大压力下,借鉴和吸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汇率制度安排的经验和教训,研究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改革的协调,对我国的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贸易资本项目“双顺差”问题严重,僵硬的汇率制度导致货币政策在维持国内经济均衡和稳定汇率的双重目标中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大量外资涌入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被迫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外汇,直接导致了央行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和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从而极大地冲击了最初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威胁。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冲突使我国中央银行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何协调这两者之间的矛盾,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增强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这正是本文

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汇率制度货币政策政策协调

Abstract

The opening degree of China's economy becomes higher increasingly. The surplus of balance of payments surplus is growing persistently. While huge foreign exchange surplus demonstrates that there is internal unbalance and external unbalance in China’s economy. The rapid growth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rings great pressure to appreciation of RMB, which challenges monetary policies severely. Therefore, studying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exchange rate system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mean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mong the multiple instruments to adjust and promote our country’s deve lopment of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Through many years’ practice,our central bank’s ability of employing monetary instruments has been increasingly more proficient, and has adjusted macroeconomic effectively by applying monetary policy. However, as the degree of China’s opening to the world deepen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netary policy has been reduced. For example, the expanded policy failed to control deflation while the tight policy by raising deposit reserve rate failed to restrain the trend of economic over-heat. Various factors can account for the situation. Among them the exchange-rate regime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Keyword: Exchange Rate System Monetary Policy Coordination of Policies

目录

1 导论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2 研究方法、内容和创新点 (2)

1.2.1 研究的方法 (2)

1.3.2 创新点 (2)

2人民币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独立性概述 (2)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2)

2.1.1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与固定汇率制生 (2)

2.1.2 建国初期人民汇率...............................................................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3人民币固定汇率制的形成.................................................... 错误!未定义书签。3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实证分析. (3)

3.1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5

3.2 货币政策与实际有效汇率的相互影响 (6)

4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的思路 (7)

4.1 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 (7)

4.2 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8)

4.3 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9)

4.4 完善汇率制度的建议 (10)

5 结论与展望 (11)

5.1 结论 (13)

5.2 展望 (13)

参考文献 (14)

1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经济的相互依赖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往来日益增加,经济的开放度已经越来越高。货币政策的意义:

1.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执行,它影响货币供给。

通过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影响利息率及经济中的信贷供应程度来间接影响总需求,以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趋于理想的均衡的一系列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

2.积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

3.消极的货币政策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

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消极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4.货币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货币供应量,即全社会总的购买力,具体表现形式为:流通中的现金和个人、企事业单位在银行的存款。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水平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一直是中央银行关注和调节的重要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为调控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采取的政策手段。货币政策是涉及经济全局的宏观政策,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分配政策和外资政策等关系十分

密切,必须实施综合配套措施才能保持币值稳定。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2.1 研究的方法

本文运用米德冲突模型、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等理论,分析了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如何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对我国 1994 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多次冲突进行了实证分析,着重探讨了 2005 年汇率制度改革后的冲突原因及其表现。

1.3.2 创新点

本文试图在以下两方面有所创新:

1、较为系统地归纳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冲突和协调的理论。

2、在分析我国现阶段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协调的方法。

2人民币汇率制度及货币政策独立性概述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

2.1.1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与固定汇率制生

新中国建立后,1949年到1952年,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汇率。1953年以后,统一了全国汇率,初步建立了人民币汇率制度,但人民币汇率基本上被作为一种成本核算和记帐手段。1973年后,随着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改善和对外贸易的增长,逐步形成了具有经济意义的固定汇率制度。

2.2人民币汇率的发展

从改革开放之后到现在,人民币汇率走势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年到1993年。计划经济时期,人民币汇率作为计划核算工具,长期固定并形成高估,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人民币汇率不断调低,并且开始形成牌价与外贸内部结算价的双轨制,后来又增加了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到199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官方汇率由1979年初的15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降至580元人民币兑100美元,下调了73%。

第二阶段:1994年汇率并轨到2004年。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轨时,官方汇率一次性下调幅度达33.3%。从1994年至1997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了4.8%。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市场出现较强的人民币贬值预期,外汇资金流出压力加大。为防止危机在亚洲和世界进一步扩散,中国政府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人民币兑100美元左右的水平。

第三阶段:2005年汇改到2008年7月,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日19时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1%,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一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

第四阶段:2008年7月至今,2008年中期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人民币实际上采取了重新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 两者汇率一直保

持在约6.83的水平。2009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保持稳定,基本上在6.81-6.85的区间内运行。

2.3目前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压力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最新公布的数据,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2010年2月为118.41,上涨4.09%。该涨幅创一年来新高。然而这一数据并没有让海外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有所缓和。

3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美国进出口银行年会上发表贸易政策讲话时,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汇率机制”过渡。3月12日,美国经济研究所举行了一场题为“汇率操纵,美国应如何回应?”的人民币汇率研讨会,同台抨击人民币汇率。3月15日,一个由130名美国国会议员组成的团体,联名致信商务部长骆家辉和财政部长盖特纳,敦促奥巴马政府对中国的汇率问题采取制裁措施。议员们要求财政部在4月15日的主要贸易伙伴国汇率制度报告中,正式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并要求商务部对此类“蓄意操纵汇率”的国家征收反补贴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卡恩称,人民币汇率被大大低估,人民币升值将能促使世界经济恢复平衡。世行也建议中国政府考虑增强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在最近的汇率争端中,人民币汇率始终被摆在最显眼处,美国不断制造着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噪音与压力,而且所采取的恫吓和威逼手段呈明显的升级态势。美国认为全球经济不平衡、美国产生的大量贸易逆差、美国过高的失业率都是人民币汇率的严重低估所造成的。受到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呼声

的影响,自9月12日开始,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已经出现连续多日的飙升,并创下了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但随后中间价又开始回落。10月28日,外汇交易中心公布1美元兑人民币6.6912元,人民币中间价比前一交易日的6.6762大幅回落150个基点。分析人士指出,自央行加息后,出于避免紧缩政策叠加的考虑,人民币的升值步伐近期可能有所放缓,但人民币依然将面临很大的外部升值压力。

3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冲突的实证分析

3.1货币政策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相互影响的实证研究综述

从2008年金融危机“四万亿”刺激之后,2010年宏观经济大幅回升并且出现过热,此后伴随国内外再平衡等过程,中国宏观经济增速出现稳步回落,尤其是自2012年以来回落至7时代,但近年来宏观经济仍然总体延续下行态势,据此政府并不是诉诸于传统的超常规刺激措施,而是强调不再进行“强刺激”,力推改革释放红利,货币政策也进入了中性时期。

2014年1季度宏观经济增速跌破7.5%,物价尤其是PPI持续负增长引发关注,但宏观政策并未诉诸于明确的宽松政策,而是采取定向调控稳增长,2014年4月25日开始的定向降准是2012年5月份以来的首次降准,也是本届政府执政后的首次降准,但此次降准主要

是针对小微企业和农村金融的定向降准,此举意在缓解特定领域融资难问题,并且希望借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虽然定向调控的宏观政策促使宏观经济在2014年2季度以来出现短期回升迹象,但经济下行态势并未得到逆转,宏观经济也并未企稳。政府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了多次的降准及降息,2014年度GDP 增速降到7.4%,创造了1990年以来24年间的最低年度增速,2015年1季度宏观经济再次下行到7.0%,体现了宏观经济持续下行的态势,也预示稳增长的巨大压力。伴随着近年来人民币贸易结算、沪港通、RQFII、QFII等持续推进,中国资本跨境流动的自由性大幅提升,这与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前的状况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然而,自2013年下半年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长时期保持在6.1元人民币/美元至6.2元人民币/美元的区间之间波动,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在长时期呈现基本稳定的现象,由此必然导致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这基本解释了当前货币政策失效的内在原因。

3.2 货币政策与实际有效汇率的相互影响

伴随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再通过加强资本账户管制而提升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尊重“三元悖论”的客观规律,加快金融开放改革尤其是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才是提升货币政策效率的唯一出路。

中国目前仍然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14年3月17日将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6.3235, 0.1139, 1.83%)交易

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这有助于促进每天的人民币汇率更接近自由浮动。然而,每天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依然由中国人民银行[微博]确定,这就导致不同日的人民币汇率缺乏联系性,而更多的是行政干预。

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比如将浮动区间扩大到5%,由此来大幅增进汇率的竞争性。当然,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更重要的还是改革每天的价格形成机制,应该弱化人民银行对每天开盘价的干预,切实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从时间上来看,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日益迫切。2015年下半年美联储可能会进入加息通道,由此将倒逼人民币汇率改革提速。如果人民币汇率还保持现在的基本稳定状况,那么伴随着美元的加息,人民币可能出现对其他货币的升值,中国宽松的货币政策效率可能要进一步下降,从而,人民币汇率在2015年下半年之前大幅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提升货币政策效率的主要策略。

4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的思路4.1 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特点

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就是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一直实行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具体来说有以下特点:

1、市场供求为基础

新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以市场汇率作为人民币对其他国家货币的唯一价值标准,这使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状况成为决定人民币汇率的主要依据。根据这一基础确定的汇率与当前的进出口贸易、通货膨胀水平、国内货币政策、资本的输出输入等经济状况密切相连,经济的变化情况会通过外汇供求的变化作用到外汇汇率上。

2、有管理的汇率

我国的外汇市场是需要继续健全和完善的市场,政府必须用宏观调控措施来对市场的缺陷加以弥补,因而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必要的管理是必需的。主要体现在面:国家通对外汇市场进行监管、国家人民币汇率实施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进行必要的市场干预。

3、浮动的汇率

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一种具有适度弹性的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于每个工作日闭市后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等交易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作为下一个工作日该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格。现阶段,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0.3%的幅度内浮动,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3%的幅度内浮动率稳定。

4、参考一篮子货币

一篮子货币,是指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

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篮子内的货币构成,将综合考虑在我国对外贸易、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等外经贸活动占较大比重的主要国家、地区及其货币。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单边投机,维护多边汇。

4.2 现行汇率制度的正面效应分析

汇率制度由之前的固定汇率机制向浮动汇率机制转变后带来了一系列正面效应: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

1.我国够通过主动调整汇率抑制投机,并有效的规避世界上其他货币的汇率变动给人民币带来击由此引发的结构失衡,从而减少本国汇率的过度波动。这一点早在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验证。

2.由于现行汇率制度是钉住一篮子货币。虽然被钉住的货币对篮子货币的汇率是不变的,但它对各种单一货币的汇率都会有一些波动,这种波动有利于我国的居民和企业形成较强的汇率风险意识,也有利于我国远期市场的培育和外汇市场避险工具的产生。

3.采用参考一篮子货币政策后,相比于之前的钉住单一美元的制

度汇率会相对具有弹性且经常波动,这样有利于稳定汇率预期,并使我国向更加灵活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过渡。

4. 有利于以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现行汇率政策推动外需扩张,带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

从微观经济层面来看:

1.有利于间接融资企业的发展。

2.顺应银行对汇率的偏好。

4.3 现行汇率制度的负面效应分析

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

1.造成了我国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诸多矛盾。

2.重要的是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其一,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决定了汇率变动不能充分反映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是根据篮子中货币之间的汇率来被动调整的,是中央银行被动干预的结果。因此,目前的汇率制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实行货币政策的能力,并加剧了宏观经济的波动。其二,推迟了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由于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需要运用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资本项目基本平衡,那么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其三,资本流动障碍的不断减少对货币政策运用提出更高的挑战。因为在国际资本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的非均衡是经常的,能形成市场均衡汇率,中央银行对外汇交易的干预必然是频繁的。其四,外汇储备的内生性决定了执行货币政策时存在一定难度。在我

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最后,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重要结合点。储备的增加和减少已经成为影响基础货币投放和收缩的重要渠道。

从微观经济主体层面看:

1.企业仍然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化解汇率风险的能力。在现行汇率制度下,由于人民币仅是小幅波动,企业通过适当的内部调整就可以应对汇率变化,但未通过运用金融市场工具防范和化解汇率风险。因而,企业缺乏汇率风险意识和规避汇率风险的能力。如果国际经济变动,人民币汇率突然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2.间接融资企业的市场风险增加了银行风险。虽然间接融资企业对汇率的敏感性强于对利率的敏感性,但是对浮动汇率制下的市场波动适应性较弱。这些企业向银行的借款并不会随利率的升降而出现大幅变化,但是企业经营国际贸易的收益却会随汇率的变化而波动。企业还贷不确定性增加,银行贷款回收率下降,贷款风险增大,呆账坏账增加,银行利润率和收益率随之下降。

4.4 完善汇率制度的建议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浮动汇率制应是必然的选择。现阶段,我国必须在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之间寻求某种平衡,既能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独立性,又能兼顾汇率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同时使资本管制发挥一定效果。

1 、汇率失调,不管是汇率高估还是汇率低估,都会使资源配置

被扭曲,特别是持久性的汇率失调,对实体经济会造成严重损害,有必要纠正汇率失调。

2、在对汇率失调进行估计时,必须首先对均衡汇率进行计算。关于均衡汇率怎么进行计算有很大的分歧,运用不同的模型,不同的均衡汇率定义,不同的计量方法,不同的变量和数据,计算的结果就不一样,需要对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这也就意味着估计均衡汇率更多的时候是提供一个信号,而不是要计算精确的失调水平。

3、纠正汇率失调的措施有很多,对货币低估可以采取名义汇率升值,对货币高估可以采取名义汇率贬值,同时还要配合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以减少对经济的冲击。在升值或贬值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汇率失调的程度,一般来说,汇率失调舰以下,可以通过其他政策来解决,不需要对名义汇率进行升值或贬值。

4、在进行货币升值或贬值的时候,时机把握非常重要,要充分考虑市场预期的影响,一般不宜在市场预期盛行或外部压力下进行名义汇率调整。升值或贬值的幅度不能够超过失调的程度,否则,本币低估在名义汇率升值太多以后就会变成汇率高估,本币高估在贬值太多以后就会变成汇率低估,调整以后同样对经济和资源配置有损害。升值或贬值也有一个方式的问题,是一次性升值或贬值,还是、多次小幅度升值或贬值,这都需要充分讨论和研究。

5、这些配套措施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这对于结构调整比较剧烈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发展和完善外汇市场,

减少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频繁干预,让外汇市场上的汇率真正包含供给和需求信息,这样有助于减少汇率失调的程度和持续的时间。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与汇率制度的协调是一国实现内外均衡的重要条件。论文针对当前我国开放经济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协调的思路。人民币汇率改革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发展,要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汇率制度安排、变革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货币政策的实施应以控制通货膨胀为长期目标,短期内应防止资产价格泡沫,发挥利率工具的作用,不断完善外汇和资本市场,避免和减少不稳定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促进经济的内外均衡,推动我国经济和金融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5.2 展望

我国经济的内外失衡问题已经非常严重,深入探寻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完善汇率制度,让内力取代外力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配套改革措施(医疗、就业、退休、教育制度等)的实施等,都是应该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茗.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吴晓芹.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3]任玉凤. 我国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分析[J]. 知识经济,2010,10:43-44.

[4]胡再勇. 我国的汇率制度弹性、资本流动性与货币政策自主性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06:20-34+125.

[5]路继业,杜两省. 货币政策可信性与汇率制度选择:基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分析[J]. 经济研究,2010,08:16-28.

[6]韩江蔚.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RR/03/10 Array CFEF研究报告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

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泰国(1997)、巴西(1999)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2000. 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 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Mundell(1961)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trilemma):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汇率的完全稳定不能兼得。也就是说,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若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若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存在两种货币制度的安排:1. 由多个国家组成,但只能有一种货币,一个独立于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2. 由多个国家组成,多种货币,多个中央银行,在货币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相互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来欧洲货币区产生的理论基础。Krugman(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政府政策与维持长期固定汇率策略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预期到这种差异,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失去了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被迫改变了汇率制度。Obstfeld(198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了公众预期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对政府被迫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将引发投机冲击的自我实现,而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预期的实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一些学者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因素,如,Kaminsky 和Reinhart(1999),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投机冲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危机本身存在很强的传染性(Calvo,1998)。货币危机理论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最近易纲,汤弦(2001)在“论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文中,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推导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大致相符的;而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风险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内生地引发投机的攻击,从而导致下货币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Heller(1978)分析了70年代中期,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一行列,Dreyer(1978),Holden and Suss(1979),Bosco(1987),Savvides (1990),

第二章外汇与汇率制度

第二章 外汇与汇率制度 (一)单选题 1.目前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法国 B.德国 C.日本 D.澳大利亚 2.影响汇率的根本因素是()。 A.通货膨胀 B.投机操纵 C.政权更替 D.利率高涨 3.下列哪种标价法是当前绝大多数国家在银行柜台业务实行的标价(A)。 A.直接 B.间接 C.美元 D.非美元 4.银行买进现钞价格比买进外汇凭证的价格(B)。 A.高 B.低 C.相同 D.高3‰ 5.银行买进外汇凭证的价格比买进现钞的价格(B)。 A.低 B.高 C.相同 D.低3‰ 6.购买力平价学说的创始人是()。 A.卡塞尔 B.蒙代尔 C.马歇尔 D.勒纳 7.易于招致国际游资冲击的汇率制度是()汇率制度。 A.固定 B.自由浮动 C.联合浮动 D.管理浮动 8.达到外汇倾销目的一定是本币对外贬值幅度()本币对内贬值幅度。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小于2% 9.出口导向的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的外汇政策是()。 A.本币高估 B.本币低估 C.法定贬值 D.法定升值 10.实行进口导向的民展中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的外汇政策是()。 A.本币高估 B.本币低估 C.法定贬值 D.法定升值 11.按外汇资金的性质和用途来划分的汇率有()。 A.官定和市场汇率 B.贸易和金融汇率 C.单一和多种汇率 D.银行间和商业汇率 (二)多选题 1.实行间接标价法的国家有()。

A.美国 B.英国 C.南非 D.新西兰 2.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上浮,一般()。 A.有利于出口 B.有利于进口 C.不利于出口 D.不利于进口 3.一国货币对外汇率下浮,一般()。 A.不利于出口 B.有利于进口 C.不利于出口 D.不利于进口 4.直接标价法下()。 A.以1个或100个本币作为标准 B.折合成一定数额外币 C.以1个或100个外币作为标准 D.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 5.间接标价法下()。 A.以1个或100个本币作为标准 B.折合成一定数额外币 C.以1个或100个外币作为标准 D.折合成一定数额本币 6.银行挂牌的买入汇率是指()。 A.银行买入顾客外汇的价格 B.顾客卖出外汇的价格 C.银行卖出外汇的价格 D.顾客买入外汇的价格 7.利用外汇倾销政策达到扩大出口的前提是()。 A.本国物价继续急剧上涨 B.本国物价上涨相对缓慢 C.出口商品结构相同国家采取对外贬值政策 D.出口商品结构相同国家未采取对外贬值政策 8.浮动汇率制()。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优缺点 固定汇率制度是货币当局把本国货币对其他货币的汇率加以基本固定,波动幅度限制在一定的、很小的范围之内。这种制度下的汇率是在货币当局调控之下,在法定幅度内进行波动,因而具有相对稳定性。 浮动汇率制度一般指自由浮动汇率制度,是相对于固定汇率制而言的,是指一个国家不规定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汇率的上下波动幅度,也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而听任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的变化自由浮动。在这一制度下,外汇完全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种特殊商品,汇率成为买卖这种商品的价格。 不同的汇率制度在面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时候表现不同。一般而言,选择浮动汇率,主要由市场力量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而选择固定汇率,则需要政府来控制资本的跨国流动。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三元悖论”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只能同时达到两个。事实上各国也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大多数国家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同时对资本流动实行管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20世纪70年代早期有两种明显的趋势,大多数发达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开放资本账户;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采用固定汇率制,实行资本管制。但80年代中期以后实行后一种制度的国家越来越少。在70年代中期,大约有85%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而目前,这个比例下降至35%。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以帮助减缓外部的冲击。由于干预减少,汇率将由市场决定,更具有透明性。另外,不需要维持巨额的外汇储备。但是人们对浮动汇率也有一些顾虑。比如: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往往会出现大幅过度波动,可能不利于贸易和投资;由于汇率自由浮动,人们就可能进行投机活动;同时,浮动汇率制度对一国宏观经济管理能力、金融市场的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能满足这些要求。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将降低;汇率可以促进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预期的稳定。但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容易导致本币币值高估,削弱本地出口商品竞争力,引起难以维系的长期经常项目收支失衡;同时,僵化的汇率安排可能被认为是暗含的汇率担保,从而鼓励短期资本流入和没有套期保值的对外借债,损害本地金融体系的健康。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必须要么牺牲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要么限制资本的自由流动,否则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如1992至1993年的欧洲汇率机制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这些发生危机的国家都是采用了固定汇率制度,同时又不同程度地放宽了对资本项目的管制。 目前,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孰优孰劣尚无定论。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CFEF 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 年11 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 “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 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 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 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 另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 )、泰国(1997 )、巴西(1999 )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 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表1 :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Year 相应汇率制度安排国家的比例(IMF) 固定汇率有限浮动管理浮动完全浮动 1970 97.2 0 0 2.8 1975 63.9 11.1 13.9 11.1 1980 38.9 5.6 47.2 8.3 1985 33.3 5.6 36.1 25 1990 19.4 13.9 30.6 36.1 1995 13.9 8.3 38.9 38.9 1999 11.1 11.1 33.3 44.5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货币危机分析阐述

货币危机分析 学院:00000 专业:00000 学号:000000 姓名:00000

货币危机的阐述 一、什么是货币危机 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二、什么导致货币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的不信任等引发。 (一)汇率政策不当 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正因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曾经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比如巴西、哥伦比亚、南韩、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等。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汇率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动荡。也有一些国家从固定汇率制成功转轨到浮动汇率制,如波兰、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二)外汇储备不足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由于汇率政策不当,长期锁定某一主要货币将导致本币币值高估,竞争力降低。货币危机发生前夕,往往出现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减少,甚至出现巨额逆差。当国外投资者意识到投资国“资不抵债”(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所欠外债)时,清偿危机会随之出现。在其它众多不稳定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货币危机。拉美等地发生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经常项目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无法偿还对外债务造成的。如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1年底为54%,受阿比索贬值的影响,2002年年底已上升到123%。2003年阿根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可编辑版】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摘要: 在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和改革的问题上,两极论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而在我国经济的发展推动制度的变迁中,进入新世纪后,经济和金融的快速发展,也强烈要求我国的汇率制度向更有弹性的方向改变。关键字: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选择,改革所谓的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的安排或规定。最基本的两种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此外还有爬行钉住汇率目标区、货币局等其他类型的汇率制度。这些汇率制度各有优劣,应该根据本国经济结构、特定的政策目的、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和国际经济条件的制约等因素选择汇率制度。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越倾向于采用浮动汇率制;反之,则倾向于采用固定汇率制。这是因为大国经济较为独立,根据著名的“不可能三角模型”,在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流动和固定汇率三个目标之间,不可能同时实现,大国多为发达国家,资本管制较少,如果实行固定汇率,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而大国一般是不愿意为了维持与外国货币的固定汇率而使内政策受到约束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说,大部分国家都会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是因为,大多的发展中国家都具有市场规模相对较国内资本市场缺乏纵深等经济特征,由此带来的主要问题是包括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与证券市场间接融资在内的资本流动性极差。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若是选择浮动汇率政策,那么因浮动汇率政策所导致的经济性的汇率波动

是不可能通过资本流动而不将其抵消的,其结果是,整宏观经济将会因汇率的不停波动而失去稳定性。一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的特点可以归纳成以下三大方面:第一个特点是这个世界非常像一个垄断竞争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上,只有少数工业化国家具有市场垄断力量,而其余国家只是被动的参与者。这些工业化国家就像物价操纵者一样,能够影响世界经济和左右国际金融市场;而发展中国家就像被动的物价接受者一样,必须接受现实,尽量适应。另外,近20年以来主要货币之间的名义和实际汇率,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均呈现出大幅波动。这无疑影响了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选择。第二个特点是资本流动加剧。80年代以来,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显著增加。这种趋势反映了金融账户自由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进一步得到加强。这促进了投资增加和经济增长。更多的资本流动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越来越国际化。然而,资本流动有收益也有成本,原因是它们受市场情绪和羊群效应的影响。结果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各种汇率风险越来越大。第三个特点是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加强。过去的几十年发展中国家对国际贸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对外贸易在发展中国家中GDP 的份额从60年代的30上升到90年代的40,虽然它们从国际贸易中收益匪浅,但是因为净出口在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汇率的波动影响了产出。上述三大特点是发展中国家在选择汇率制度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二两极论者的看法两极论者认为,在金融开放环境中,适合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只有自由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包括美元化制度、货币局制度和货币联盟。两极论把其他介于两极之间的汇率制度安排归纳为中间汇率制度,这些中间汇率制度包括

一国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

一国选择什么样的汇率制度,是其对外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以上 对不同汇率制度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将影响一国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本国经济的结构性特征 一个经济规模宏大、对外贸易依存度低、国内金融市场发达并与国际金融市 场联系密切的国家,一般倾向于让其货币单独浮动。因为大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很难选择一种基准货币实施固定汇率,同时大国经济内部调整的成本较高,而且倾向于追求独立的经济政策。相反,如果是小国,那么它较适宜采用固定性较高的汇率制度,因为它一般与少数几个大国的贸易依存度较高,汇率的浮动会给它的国际贸易带来不便。 (二)特定的政策目的 当政府面临着高通胀问题时,如果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往往会产生恶性循环现象。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政策的可信性增强,在此基础上的宏观政策调整较容易收到效果。当一国为防止从外国输入通货膨胀,则选择浮动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政策自主权较强,从而赋予了一国御通货膨胀于国门之外,选择适合木国的通胀率的权力。可见,政策意图在对外的汇率制度选择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地区性经济合作情况 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情况也对汇率制度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例如, 当两国存在非常密切的贸易往来时,两国间货币保持固定汇率比较有利于各自经济的发展。区域内的各个国家经济往来的特点往往对它们的汇率制度选择有着重要影响。 (四)经济条件的制约 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还必须考虑国际条件的制约。例如,在国际资金流动 数量非常庞大的背景下,对于一国内部金融市场与外界联系非常紧密的国家来说,如果本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实力不是非常强的话,那么采用固定性较强的汇率制度的难度无疑是非常大的。 以上是一国在选择汇率制度时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问题,许多结论在理论界也存在许多争议,在这里的介绍只是初步的。 外汇管制概念:是指一个国家为防止资金的大量外逃或流入,维持国际收支的平衡和本币汇率稳定,通过法律、法令或法规而对外汇资金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及国际结算,对本国货币的兑换及汇率所进行的管理。 我国目前外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制度易引发通货膨胀且对冲方法不可持续 巨额的外汇储备所导致的最直接的后果之一便是国内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外汇储备的急剧上涨,使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改变,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

货币危机论文

货币危机分析 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经济学 学号:01005002 姓名:王晓亮

货币危机的阐述 一、什么是货币危机 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二、什么导致货币危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的加速,经济增长的停滞已不再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定值过高的汇率、经常项目巨额赤字、出口下降和经济活动放缓等都是发生货币危机的先兆。就实际运行来看,货币危机通常由泡沫经济破灭、银行呆坏账增多、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过于庞大、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对政府的不信任等引发。 (一)汇率政策不当 众多经济学家普遍认同这样一个结论:固定汇率制在国际资本大规模、快速流动的条件下是不可行的。固定汇率制名义上可以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危机常常发生在那些实行固定汇率的国家。正因如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了曾经实施的固定汇率制,比如巴西、哥伦比亚、南韩、俄罗斯、泰国和土耳其等。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被迫放弃固定汇率,汇率的调整往往伴随着自信心的丧失、金融系统的恶化、经济增长的放慢以及政局的动荡。也有一些国家从固定汇率制成功转轨到浮动汇率制,如波兰、以色列、智利和新加坡等。 (二)外汇储备不足 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保持的理想外汇储备额是“足以抵付三个月进口”。由于汇率政策不当,长期锁定某一主要货币将导致本币币值高估,竞争力降低。货币危机发生前夕,往往出现经常项目顺差持续减少,甚至出现巨额逆差。当国外投资者意识到投资国“资不抵债”(外汇储备不足以偿还所欠外债)时,清偿危机会随之出现。在其它众多不稳定因素诱导下,极易引发撤资行为,从而导致货币危机。拉美等地发生的货币危机主要是由于经常项目逆差导致外汇储备减少而无法偿还对外债务造成的。如阿根廷公共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1年底为54%,受阿比索贬值的影响,2002年年底已上升到123%。2003年阿根

汇率制度习题与答案

汇率制度习题与答案 一、填空题 1、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被称为________。 2、固定汇率制度是指两国货币比价________,其波动的界限________的一种汇率制度。与此相对,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随________的变化而自由涨落,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固定汇率的义务。 3、按照汇率浮动的形式,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1994年1月l日开始,我国实行汇率并轨,形成了以________为基础的、________________汇率制。 5、1996年底,人民币实现________可兑换,并且要扩大开放,逐步使人民币实现________可兑换,以最终达到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属固定汇率制的国际货币体系有( )。 A.国际金本位制B.布雷顿森林体系 C.牙买加体系D.以上都是 2、与固定汇率制相比,浮动汇率制的主要优点是( )。 A.自动调节国际收支B.保证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C.缓解国际游资的冲击D.避免国际性的通货膨胀传播 3、按照政府对汇率是否干预,浮动汇率制度可分为( )。 A.单独浮动B.清洁浮动 C.联合浮动D.肮脏浮动 4、国家集团在成员国之间实行固定汇率制,对非成员国则实行同升同降的浮动汇率制度是()。 A.联系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 5、一国货币当局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

干预,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向有利于本国的方向浮动的汇率制度是( )。 A.管理浮动汇率制B.弹性汇率制 C.联合浮动汇率制D.钉住汇率制 6、各国执行外汇管理的机构通常包括( )。 A.外汇银行B.外贸管理机构 C.海关D.专门的外汇管理机构 7、外汇管制的方法和措施主要有( )。 A.对外汇资金的管制B.对货币兑换的管制 C.对黄金、现钞的管制D.对汇率的管制 8、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1994年我国又迈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从这一年起( )。 A.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B.实行统一的银行结售汇制 C.建立了全国银行间外汇市场 D.停止发行外汇券 9、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不再钉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该货币篮子中的货币种类主要包括( )。 A.美元B.日元 C.欧元D.韩元 10、我国香港使用的汇率制度是( )。 A.货币局制度B.联系汇率制度 C.管理浮动汇率制D.爬行钉住汇率制 11、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制度的类型是()。 A. 联系汇率制 B. 固定汇率制 C. 浮动汇率制 D. 联合浮动 12、布雷顿森林体系一开始规定成员国汇率波动幅度为()。 A. ±10% B. ±2.25% C. ±1% D. ±10%~±20% 13、1973年春以后的国际汇率制度性质是()。 A.固定汇率制度 B.钉住汇率制度 C.联系汇率制度 D.浮动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一)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一)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例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发展中国家汇率选择的“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等。笔者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 预期,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个确切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而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决策制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贸易和投资。虽然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规避风险,但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外汇市场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对缺乏,它们在浮动汇率面前尤其显得束手无策。极端的易变性意味着货币错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发生,而这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少投资和外贸,引起经济增速降低,这对于缺乏远期套期保值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倡导者声称,作为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汇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由供求决定,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价格信号往往是最优的,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很多经验研究证明,汇率的短期易变性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被观测到的汇率易变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风险。即使该风险在外汇市场受到压制,它也会在其他场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发出来(Frankel,1996)。(例如,美国为避免因实际供求因素导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汇率制度选择的中间派和灵活派则认为,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与经济实体的特点及初始条件有关。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合适政策应该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二、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 实施钉住汇率制可以约束钉住国政府货币政策。当钉住国的通胀率与被钉住国的通胀率严重背离时,资本的跨国流动将使钉住国货币面临贬值或升值压力。若钉住国通胀率显著高于被钉住国,资本外流将造成贬值压力,为了维持钉住汇率制将减少甚至耗尽其外汇储备。所以这种约束可以看成是一种货币纪律。理论和经验分析给出三个理由,证明钉住汇率制度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1)钉住汇率建立了清晰的、可操作的目标,同时捆住了政府的手,使得政府反通胀的承诺更加可信;(2)钉住汇率可以帮助价格和工资制定者围绕一个新的低通胀均衡协调它们的行动和预期;(3)钉住汇率制度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渠道,使得家庭和企业能够在高通胀时期渡过后,将它们从海外撤回的离岸资产转化为本币资产。(在浮动汇率制下,没有这样能重建本币资产的自动机制,因为央行没有义务购买撤回本国的以外币计值的资本)(Bruno,1995)。 浮动汇率制下反通胀措施的紧缩性比固定汇率制下更强(通常导致过高的实际利率和 本币高估),因此浮动汇率制下很多稳定措施都失败了。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反通胀措施能取得成功,成本也明显比在钉住汇率制下高。以波罗的海沿岸的两个邻国为例,爱沙尼亚采用了货币局制度,拉脱维亚早期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两国都成功地结束了转轨时期的高通胀,但拉脱维亚经历了一次更深更持久的衰退。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资料,爱沙尼亚在1993、1994、1995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7%、6%、6%,而拉脱维亚的同期增长率为-15%、2%、1%;更有意思的是,拉脱维亚在1994年上半年采用了钉住汇率制(Sachs,1996)。 三、汇率制度与汇率的波动与背离 资本流动性的增大容易产生汇率的波动性和背离问题。由于可以通过市场消除与不确定性相关的即期汇率波动,所以汇率的波动性并不是个严重问题。背离比波动性更严重,因为持续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https://www.360docs.net/doc/778504288.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10-9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文/王晓丽 [导读]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 王晓丽(中平能化集团天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201203020128 张逸夫2012级经济学一班) [摘要]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发展战略作出的选择,符合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 固定汇率; 浮动汇率 1、汇率制度的选择 汇率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变量,它是国与国经济之间最重要和最明显的联系中枢,一国经济条件的变化会通过汇率中介传递到另一国( 为便于讨论,本文均采用直接标价法) 。 汇率制度是一国货币当局对该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它是国际货币制度( 也称国际货币秩序) 的核心。汇率制度大体可分为固定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和自由浮动汇率是汇率制度的两种极端形式,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被认为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道路。目前,国际社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既没有适用于所有国家的单一的汇率制度,也没有对各国任何时期都适用的一成不变的汇率制度。实际上,各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既然汇率制度如此重要,那么,一国应该如何选择或者说决定其汇率制度呢? 1. 1 汇率制度与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为了说明汇率制度的选择,首先来分析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制度如何影响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开放经济中,政府通常把经济增长、资源充分利用( 或者说是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及国际收支平衡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其中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短期内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主要是后三个,这三个目标可以归纳为两大类: 即内部平衡和外部平衡。内部平衡是指国内经济资源充分利用和物价稳定; 外部平衡是指一国经常账户余额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既无过大的赤字,也无太多的盈余。 ( 1) 固定汇率制度下的内外部平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当局的根本任务是保持汇率的固定,为此,货币当局放弃了货币政策的使用,并往往将外部平衡目标置于内部平衡目标之上,以国内经济失衡的代价来保持汇率的稳定。不论是金本位制,还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都具有这个特点。 ( 2) 浮动汇率制度下的内外部平衡。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调节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汇率变动会改变商品的相对价格,即贬值国商品相对便宜,升值国商品相对昂贵,从而有利于贬值国的商品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另一方面,国际收支盈余引起货币升值,国际收支赤字引起货币贬值。这将促使私人投机者把升值的货币兑换成贬值的货币,私人投机资金的运动有助于改善逆差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浮动汇率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优点是: 汇率的变动是迅速、自动和持久的,它能连续地对任何时候出现的国际收支失衡进行及时调整,不至于产生累积性的国际收支困难。通过改变货币的相对价格,可以对国际收支进行长期的结构调整。汇率变动只涉及货币价格的变动,因而简单易行。 由于浮动汇率可以确保国际收支平衡,所以政府可以不受汇率和国际收支条件的限制,将所有的政策工具都用于实现内部平衡。尤为重要的是,中央银行在

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

货币危机理论、模型和早期预警系统 [摘要]本文是关于货币危机的一个概述。全文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对货币危机的定义;第二部分回顾了70年代至今的几代货币危机理论,包括货币危机的传染理论;第三部分简单介绍了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货币危机模型及模型的原理;第四部分是对这些模型的预测、解释力的评价;第五部分讨论了早期预警系统EWS。全文主要是结合一些英文文献及国内对货币危机的研究进行讨论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外汇储备急剧减少、货币迅速贬值为特征的货币危机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继而引发国内金融动荡,甚至爆发大规模的金融危机。这种现象促使国际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及早期预警机制的研究和构建不断深入。 一、货币危机的定义 虽然对货币危机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79年Paul Krugman发表的重要危机模型1《一个支付危机模型》,但关于各类危机的定义与开始期的确定等问题至今尚处于争论之中。 以下是几个比较经典和流行的货币危机的定义: 格雷西拉·卡明斯基(Graciela Kaminsky),索尔·利宗多(Saul Lizondo)与卡门·M·赖因哈特(Carmen M. Reinhart)2把货币危机定义为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将导致货币的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的大幅度下降或二者兼而有之的状态。他们用外汇市场压力指数(Index of Exchange Market Pressure)来对货币危机进行事后确认。这个指数是汇率月百分比变化和国际储备总额(用美元测度)的月百分比变化的加权平均,权数通过指数的两个组成部分有相同的条件方差来确定。因为该指数随货币的贬值和国际储备的损失而增加,故该指数的大幅增加反映了对本币的强大卖出压力,当该指数值高于平均值3个标准差时,就认为处于货币危机时期。 Paul Krugman把支付危机定义为:在实行钉住汇率制或固定汇率制的国家,为防止货 币贬值而消耗国际储备或提高国内利率而付出国内通货膨胀上升的成本,当政府放弃固定汇率或钉住汇率时,本币就会大幅度贬值,出现支付危机。一个“标准”的危机发生方式如下:一个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或钉住汇率制,政府仅通过在外汇市场上的直接干预实现汇率钉住或固定汇率,在某个汇率上政府的国际储备逐渐消失,在储备耗尽前,一个突然性的投机性攻击使政府无力捍卫汇率体制,只好听任货币大幅度贬值。 Demirgu-Kunt和Enrica Detragiache3认为当至少下述条件之一发生时,可认为发生了银 行危机: 1.未履约资产占银行系统资产的比率超10%; 2.挽救银行的行动成本不小于GDP的2%; 3.银行部门的问题导致银行的大规模国有化; 4.发生广泛的银行挤兑或者存款被冻结、银行放长假,或者为对付危机政府颁布了对一 般的存款实行保障。 Frankel 和Rose4定义货币崩溃为名义汇率至少贬值25%,并且超过上一年汇率变化的1A Model of Balance of Payments Crises. Journal of Money,Credit and Banking. V ol 11, August 1979 2Graciela Kaminsky, Saul Lizondo, Carmen M. Reinhart(1997):"Leading Indicators of Currency Crises", IMF WP/97/79 3Demirgu-kunt, Enrica Detragiache(1997):"The Determinants of Banking Crises: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IMF WP/97/106 4Frankel, Jeffrey and Andrew Rose(1996):"Currency Crashes in Emerging Markets: An Empirical Treatment",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6 V ol 41(December)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中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各种汇率制度的优劣,以及汇率制度选择的必要性。同时结合实际谈谈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适合中国的汇率制度,也就是是有管理的浮动制度,中国在世界经济中辉煌崛起的过程,需要拥有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以完善金融市场,使经济稳定快速发展。 【关键词】:汇率制度注意问题 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汇率制度本国汇率变动的基本方式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按照汇率变动的幅度,汇率制度被分为两大类型: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而汇率制度是一国经济与外部经济联系的核心组成部分,汇率制度的选择受货币稳定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当前既不适合实行严格固定的汇率制度,人民币也不具备条件充当国际上关键货币,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金融机构,导致了关于汇率制度选择,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如何选择汇率制度的重新思考,这一问题还直接关系到近来在国际国内激烈争论的人民币升值以及我国汇率制度重新定位的问题。 那就先看看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是指以本位货币本身或法定含金量为确定汇率的基准,汇率比较稳定的一种汇率制度。在不同的货币制度下具有不同的固定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避免了汇率的剧烈波动,给市场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价格信号,稳定了预期,有利于国际贸易结算和资本的正常流动。其特点是发挥政府主导市场的作用并承担市场变化的风险。但是,在固定汇率制下,市场参与者丧失了风险意识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容易诱导短期资本的大量流入和流出。 再看看浮动汇率制,它指一国不规定本币与外币的黄金平价和汇率上下波动的界限,货币当局也不再承担维持汇率波动界限的义务,汇率随外汇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而自由上下浮动的一种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制度可以发挥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作用,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和外国经济政策的影响,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