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货币危机

第十章 货币危机
第十章 货币危机

第十章货币危机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资料

近年来全球经济危机及其影响一览 1637年郁金香狂热 1637年的早些时候,当郁金香还在地里生长时,价格就已上涨了几百甚至几千倍。一棵郁金香可能是20个熟练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总和。这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经济事件。 1720年南海泡沫 17世纪,英国经济兴盛,使得私人资本集聚,社会储蓄膨胀,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当时,拥有股票还是一种特权。1720年,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分期付款购买新股,股票供不应求,价格狂飚到1000英镑以上。后来《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通过,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南海泡沫破灭。 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1929年股市大崩溃 1922年—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 1970滞涨 1973年,由石油危机造成的供给冲击导致美国出现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经济现象。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这是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至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受其影响,不仅拉美股市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这使得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源起美国“零首付”的买房政策,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至今仍是国际关注热点。 2012.05.24 发生来源 次级房屋信贷危机 2007年的事件 2007年8月9日-爆发流动性危机 2007年10月9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历史新高14,164点 2008年的事件 2008年环球股灾 贝尔斯登被接管 美联储接管房利美和房贷美 2008年9月流动性危机 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7课空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备课资料 九江市一中周明学 2012、5、20 课程标准: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高度繁荣时期,尤以美国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极度繁荣,导致经济大危机。 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是自然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定是在经济极度繁荣之后,经济危机是一 场“富贵病”。似车速过快,导致重大交通事故一般。 前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危机主要是生产严重不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商品过剩,价格下跌,市场萧条;企业大量破产,工人大量失业。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相对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是过剩了,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了消费者的实际需要。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生产能力的大发展,所以出现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般认为,资本主义最早的经济危机是1825年发生在英国,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在1857年。 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通称“30年代大危机”,是目前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严重、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所谓“空前”(前所未有)。 一、30年代大危机 1、表现: 开始标志:1929.10.24(“黑色星期四”)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华尔街:Wall Street。纽约市曼哈顿区一条大街道的名字。现在的纽约最初是荷兰殖民地,是荷兰裔移民的聚居地,当时叫做新阿姆斯特丹。1792年荷兰殖民者为抵御英军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墙,后沿墙形成了一条街,因而得名Wall (墙)Street(街)。后拆除了围墙,但“华尔街”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华尔街(Wall Street),前一词是音译,后一词是意译。 纽约是当时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华尔街是美国大垄断组织和金融机构的所在地,集中了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政府和市办的证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联邦储备银行、各公用事业和保险

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九下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学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 (一)基础填空 1.1929年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发生前,资本主义各国经济状况。 经济危机最先爆发于(时间)(国家)(行业),后波及(范围)。 经济危机的影响是 2.罗斯福新政 新政发生的时间,面对的问题是。 改革涉及了个方面,其中中心措施是。 改革的作用是使美国经济危机,巩固了。改革的性质是,方式是。(二)易错易混点 误区1:新政可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可以根本解决经济危机。 误区2:美国历史上三位著名的总统华盛顿,林肯,罗斯福的人物头像及主要贡献。 三、知识拓展 1.为什么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繁荣”却带来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 2.这场严重的经济危机有哪些主要特点? 3.为了摆脱这场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选择?德、日选择? 4.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美国罗斯福总统采取了什么措施? 5.罗斯福新政,“新”在何处? 四、课堂训练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是①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②激化 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固有矛盾③引起了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政局动荡④使所有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从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每小时的工资只上升了2成,而工厂中工人的生产率却 猛增了65%.同时,农民的实际收入也在减少。”这一现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 A.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大量失业B.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 C.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D.美国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3.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期间,各资本主义国家为度过危机,纷纷将 转机转嫁他国,世界矛盾尖锐,并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今天,在全世界面临共同的危机——金融危机风暴中,我们应该() A.实行贸易保护政策,发展本国经济 B.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危机 C.一切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 D.寻找借口,转嫁危机 4.20世纪20年代末,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大萧条,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政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政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

教案: 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丽泽中学王小俊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由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对经济问题和经济政策难于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 时,举的例子尽量选择贴近现实的经济生活现象,以增强学生对分析和讲解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解决了一些政治问题,而资本主义的经济很快陷人 严重危机的话题引人新课;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短暂繁荣及其表现;大危机特点及人 民的痛苦;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教师揭示繁荣背后隐藏的危机因素;解释大危机 的特点;师生共同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得失、目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经济大危机的影响和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提问启发法、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 板书设计:第4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一、“黑色星期四”-----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3.经济危机的特点 4.经济危机的影响 二、“蓝鹰运动”------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1、背景: 2、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4、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读提纲: (以课件或幻灯出示导读提纲)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结合导读提纲快速阅读教材,并分析以下问题。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特点是什么2.这次危机从哪个国家开始爆发的标志是什么3.罗斯福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4.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几个方面5.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哪些重要影响

经济大危机

经济大危机 教材分析 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的“繁荣”时期。 1929年从美国开始,爆发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并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一直延续到1933年。它具有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的特点,并引发了政治危机。美国通过实行罗斯福新政,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摆脱了经济危机,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的统治得到稳定。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1924年~1929年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情况及特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特点、主要措施及效果。 2.思想教育:①使学生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的必然结果,它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②罗斯福新政采用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是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与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能力培养:①引导学生思考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②指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新政的历史作用,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③通过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罗斯福新政对克服经济危机的作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及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变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难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及有关重要概念(股票交易、生产过剩等);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方法综合教学法。 教学过程 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怎样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欧洲和亚洲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新高潮中出现了哪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历史作用?(学生回答后,教师导入新课)一战后,帝国主义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经济上暂时摆脱了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混乱状态,恢复发展了生产和贸易。政治上挨过了1918年~1923年的统治危机,资产阶级的统治得到巩固,进入了20年代资本主义的“繁荣时期”。 一、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的有关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①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哪国经济最为“繁荣”?为什么?是什么原因促成的?②其它国家情况怎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1924年~1929年是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欧洲革命运动陷入低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较快,出现了一时的“繁荣”。以美国最为典型:它的汽车制

《第4课_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第4课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说课稿 梁园区水池铺乡二中乔传辉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学习本课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及本校的校情和学情。 1、知识与能力: 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特点及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和效果。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家工业复兴法》的讨论、分析,评价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文,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联系史实论证经济大危机的特点、影响,使学生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让学生学习他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2)、通过分析《国家工业复兴法》协调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解决危机的措施,最终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树立“互让互惠、实现双赢”的价值观。(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 (1)、教学重点: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 (2)、教学难点:经济大危机的原因;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四)教学资源的整合: 1、插图、表格等教学资源的处理。 2、采取多媒体教学,制作教学课件,进行直观教学。 二、教法与学法 依据:教师作为为组织者、指挥者,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采取多媒体教学。 2、问题式教学法 (二)学法: 识图法、探究式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一美国矿工家中小女孩和妈妈的对白。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世界上的近代的几次大些经济危机有: 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2008年次贷危机。 背景::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代表国家是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 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的经济滞涨。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导致经济迅速过热发展,产品生产出来,但消费能力未能跟上,导致国家赤字上升,经济发展缓慢甚 至停止发展。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代表为金融业,范围波及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东 南亚诸国等。其问题出自于2方面:1方面是因为东南亚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引来 过多国际热钱,由于这些国家过分依赖这些热钱而且没有对应能力,在经济出现 问题时候,这些热钱迅速撤离,导致经济迅速崩塌。而另一个则是国际金融炒家 恶意炒卖货币,人为搞乱汇率,导致这些国家货币迅速贬值,引起世界范围内的 货币抛售,导致这些国家经济受损。除了中国香港外,其余地方均受到严重影响, 其中以韩国,泰国最为严重,甚至达到其货币几成废纸的地步。 2008~2009年次贷危机:不用多说,现在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还在延续。 对于国外,这个次实在太大,我就找了一些在危机发生时期的主要国家的一些经济指标进行 了统计分析,因为有些资料实在是太难找。 1.当时的美国GNP,由危机前的1044亿美元降至1933年的745亿美元,由于当时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以后又增加至2049亿美元。 2.美国失业人数从不足150万猛升到1700万。失业率猛的上升1000%不止。但是危机过后失业人数较少至800万。 3.在危机前夕美国规定公司税一律是13.75%但是危机过后规定,5万元以下为12%,

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 (3)

金融危机理论至今已经发展了三代。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金融危机理论进行了综述,如肖德和陈同和(2000)、刘明兴和罗俊伟(2000)、王春峰(2000)以及李成(2004),但他们的综述对最近几年的文献,尤其是2000年以来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的最新发展方面的文献涉及甚少。为了弥补理论研究的这一缺陷,本文对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强调金融系统不稳定性和危机传染性的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进行了细致的总结,并提出了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强调金融危机与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强调经济基础变量与投资者预期形式之间的联系。 一、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krugman(1979)深受salant和herderson(1978)对国际商品价格的稳定计划研究的启发,提出了货币危机的早期模型。在krugman的开创性理论框架下,许多学者从不同的方面改进、修正了这一模型,形成了所谓的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产生源于墨西哥(1973~1982)和阿根廷(1978~1981)等国家所发生的货币危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外汇市场上的投机攻击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之间的联系。 在krugman(1979)的完全预见能力模型中,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一财政赤字的货币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如固定汇率制)之间的不协调。当政府所追求的宏观经济政策与稳定汇率政策不协调时,理性的投机攻击就会发生。在政府存在大量财政赤字的情况下,中央银行必然增发货币为财政赤字融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外币的影子价格会逐步上升(本币贬值),由于本外币的收益率出现差异,公众会调整资产结构,增加对外币的购买。随着政府持续地为财政赤字融资,在理性的投机攻击之下,不管初始的外汇储备有多大,终有一天会耗竭外汇储备,固定汇率迟早要崩溃。 在krugman模型的基础上,flood和garber(1984)放弃了krugman(1979)中的完全预见能力假设,认为国内信贷过程是随机的,投机攻击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线性模型。conn011y和taylor(1984)分析了蠕动钉住汇率体制与投机攻击,强调汇率崩溃前贸易商品的相对价格行为,指出汇率崩溃前存在实际汇率升值和经常项目的恶化。edwards(1989)也强调了贬值前货币升值与经常项目恶化的模式。krugman和rotemberg(1991)将原来的模型拓展到投机者冲击的目标区域问题。墨西哥1994危机后,flood、garber和kramer(1996)、lahiri和vedl(1997)考虑了中和干预政策和利率政策的影响。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较好地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货币危机,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宏观经济基础变量的恶化——过度扩张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实际汇率升值、经常项目恶化等。他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建议是,必须保证政策间的一致性,不断强化宏观经济基础变量。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设计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暂时繁荣和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掌握经济危机的时间、特点和影响;掌握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内容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危机以及自我调节等历史过程有较全面和辩证的认识。通过学习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作用,让学生认识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的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和不畏困难的品质。 【教学重点】 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罗斯福是20世纪最受爱戴的美国总统,他带领美国走出经济困境,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今天我们学习第6课《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二、新课讲授 (一)经济大危机 1.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呈现繁荣状态。如20世纪20年代,美国出现的“柯立芝繁荣”。当时美国的经济“繁荣”一时,但“繁荣”背后潜藏着许多矛盾。 2.材料展示:

材料一农业被称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靠农业生存。然而,在20世 纪20年代,美国农民的收入在全国的份额却下降了一半,从1919年的16%降到1929年的8%。工业方面,生产力的提高也远远高于工人工资的增长幅度。到1929年,美国国家财富的五分 之三由2%的人所拥有。 材料二到1928年,股市越来越显现投机的意味。经过相当平静的冬天后股价不断大幅 度上扬,仅1928年下半年,股票交易量就上涨了42%。到1928年年末,这种上涨的趋势并没 有回转的迹象。1929年1—3月间,股票交易又上涨了27%,基本达到了顶点。股票交易每天 都在刷新纪录,即使是在股票交易不活跃的夏季。 教师提问:认真阅读材料,从上述材料中我们能找出哪些潜在的矛盾? 学生回答:工人、农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贫富差距严重;出现股票投机现象。 3.教师讲解:20世纪20年代,自由放任思潮在美国盛行,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要 之间严重脱节,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投机狂潮,由此引发了经济大危机。危机从爆发到达 到高潮整整历时三年半。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与欧洲互相影响,将危机推向一个又一个高潮。 4.教师提问: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时间长;波及范围大;破坏力强。 5.教师提问:经济大危机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的打击,激化了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的矛盾,引起资本主义各国的政局动荡;又激化了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引发一连串的关税战、倾 销战和货币战。经济大危机还引起了德、意、日等国的政治危机,这些国家的法西斯势力迅速 膨胀,最终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二)罗斯福新政 1.教师讲解:面对这种情况,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医治病入膏肓的 美国。 教师提问:指出罗斯福新政的时间、目的。 学生回答:时间:1933年。目的: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师生归纳: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领域主要内容 工业采取恢复工业的措施,核心是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复兴总署”,协调国家、企业主和劳工之间的相互关系,共同拟定公平竞争法规,确定生产规模、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工人每天工作的时数等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世界经济危机 187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导源于5月9日维也纳的债券交易,24小时内股票贬值了几亿盾;接踵而至的,是信用全面瘫痪和有价证券交易中止。维也纳的交易所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的其他交易所。由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的资本输出,导致美国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于是在9月18日,随着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一场影响深远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终于全面爆发。受这次危机打击或影响的国家,除了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奥匈帝国外,还有俄国、意大利、荷兰、瑞典、比利时以及日本、阿根廷、印度等非西方国家。自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每隔一段时间就爆发一次危机。但与以往各次危机比较,1873年的危机“就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的强烈程度来说”,却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所经历过的危机中“最大的一次”。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展开,逐渐显现出与以往5次危机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首先是危机的策源地和“震中”完全从英国移向美国。英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源地,而且在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始终处于世界经济的顶端或“中心”地位。因此,马克思始终强调《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分析,“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4]但是,1873年的危机却始自美国,而作为老牌资本主义的英国,迟至5年后才进入危机阶段。在1879年4月10日给尼?弗?丹尼尔逊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这次危机“在很多方面都和以往的现象不同”,特别是在英国发生危机之前,美国、南美洲、德国和奥地利等地“就出现这样严重的、几乎持续五年之久的危机,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34.345) 其次,重工业既是危机中遭受打击的主要部门,也是危机过后经济高涨的基础。以往危机过程中,遭受重创的主要是轻工业。例如在英国,棉纺织业曾经是前4次危机的主要发源地和部门。1873年危机虽然最初表现为交易所混乱和信用危机,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过剩却主要发生在重工业领域。无论是最先爆发危机的美国和德国,还是后来的英国,重工业在这一次经济周期的高涨和危机阶段都处于中心地位。危机期间,美国纺织业的生产只缩减了18-20%;德国1875年的棉花消费量下降了10%,1876年情况又趋于好转,各棉纺织厂消费的棉花甚至高于危机前的繁荣时期;英国的棉纺织业在1873、1874年仍在继续发展,生产量和出口量都没有下降。 第三,这次危机包括农业部门和部分非西方国家在内,从而真正具有世界性质。如果从“普遍”性生产过剩角度衡量,1825年、1837年的危机虽然在国际范围产生影响,但还都属于英国性质的危机。随着美国、法国等其他国家资本主义及其工厂制度的发展,1847年的危机开始具有国际根源。而1857年危机在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不仅像1847年那样具有国际性,而且开始表现出世界性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1847年后西方国家工业化与世界市场迅速发展的一个结果。英、法、美、德四国当时占有世界工厂工业的4/5左右。然而在“世界性”方面,1873年危机才是真正当之无愧的。一是涉及到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以及部分非西方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范文最新推荐------------------------------------------------------ 探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关系 一、引言20世纪后半期,国际金融危机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出现了多重危机共生的现象,即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往往在同一时期、同一国家并发。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将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孤立研究的金融危机理论无力解释这些现象,共生性金融危机理论应运而生。但从目前国际上关于危机共生的研究现状来看,多数文献仍仅局限于货币危机与银行危机的共生;①而对另一类型的共生危机,即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的共生却很少涉及。事实上,与共生性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相比,无论从理论还是经验上讲,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并发的现象都更为普遍。Reinhart (2002)的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②84%的债务违约会引发货币危机,66%的货币危机会引发债务危机。同时,就国际社会来看,墨西哥(1994)、法国(1998)、阿根廷(2001)等国也都曾发生过较大规模的共生性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可以说,研究货币危机与债务危机间的共生性,对于金融危机理论演进以及共生性金融危机外延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上讲,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内生联系,它们会由某些共同的宏观经济因素同时引发,也会在某些力量的推动下形成彼此间的传导和扩散效应;而且,传统的金融危机预警文献在指标选取上,也经常把一国的外债水平作为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但问题在于: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间通过何种渠道相互联系?两种危机间的联系机制能否得到实践的检验?货币危 1 / 11

货币危机模型

闽江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____货机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 系别___________数学系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2010级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信息与计算科学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黄海心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120100903120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郭晶__________________ 职称副教授 系主任吴炳烨 论文时间 2014年4月10日

闽江学院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郑重声明: 兹提交的毕业论文(设计)《货币危机模型及实证分析》,是本人在指导老师郭晶的指导下独立研究、撰写的成果;论文(设计)未剽窃、抄袭他人的学术观点、思想和成果,未篡改研究数据,论文(设计)中所引用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本人恪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校有关规定,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设计)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签名): 2014年4月10日

摘要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世界发生了大大小小的货币危机不下百次,给危机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严重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了解货币危机爆发的原因及特点、提前防范货币危机成为世界各国的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对货币危机模型进行深入研究,先介绍第一代和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并分别进行实证分析.之后在克鲁格曼的道德风险论的基础上,详细介绍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及相关模型,并以东南亚货币危机为例对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当前国内存在的一些问题,引用我们从实证分析中所得到启示,来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危机模型,实证分析,东南亚货币危机

人教版历史九下第4课《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和表现 易错微析 当资本主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打击时,苏联的经济发展很快。 例题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包括() ①涉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 ③首先在美国爆发④破坏性特别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有: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故选D。 例题2列表分析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观察下列,导致期中经济数据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军备竞赛的影响

C.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 D.十月革命的冲击 答案:C 解析:1929-1933年,失业人数、国民生产总值发生剧烈变化的原因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答案C。 1. 1933年与1922年相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 A.破坏性特别大 B.传播特别快 C.矛盾特别尖锐 D.持续时间特别长 2.阅读下表: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下降情况表 从表中最能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首先爆发于美国 B.范围特别广 C.持续时间特别长 D.激化了阶级矛盾 3.分析以下世界经济危机情况表,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持续时间比较长 B.物价上涨比较快 C.涉及范围特别广 D.破坏程度特别高 4.下图中,某条折线反映了苏联工业生产指数变化的趋势,这条折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A解析:“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贸易总额缩减2/3”,这说明了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大,答案A。 2.B解析:表格中,1929~1933 年间美、德、英、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都下降,反映出此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范围特别广,答案B。 3.B解析:“影响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造成工业、农业、商业和金融等部门的危机”表明涉及范围特别广;“1933年与1929年比,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下降37.2%,贸易总额缩减2/3”表明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程度特别高。没有反映出物价上涨比较快,故选B。 4.D解析:1929年爆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美、英、法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工业生产都下降,苏联1928年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工业开始快速发展。图示中①、②、③都下降,④上升,故选D。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 金融危机理论(Financial Crisis Theory) [编辑] 金融危机理论的概述 20世纪多次金融危机使社会经济蒙受了巨大损失,相应的研究催生了金融危机理论。金融危机理论呈现为经济金融视角→货币金融视角→技术金融视角的研究进程,折射出研究者从理论解释到防范危机的愿望。 1997年7月,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因为资本账户的高度管制,亚洲金融危机没有传染到我国的金融市场,对其稳定性没有造成重大影响。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金融体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没有参加比赛(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人为割裂),所以没有输掉比赛(国内金融稳定性未受重大打击)。然而,时过境迁,这种侥幸或运气恐怕难以为继:第一,我国已经滞后于整体经济改革的金融改革已经提速,长期积累的隐性金融风险开始显性化,并释放其积累已久的破坏能量;第二,由中国加入WTO导入的金融开放,在建立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的同时,也为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传染提供了可能的通道,并由此可能触发国内金融危机。 [编辑] 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1)货币危机(Currency Crises)。当某种货币的汇率受到投机性袭击时,该货币出现持续性贬值,或迫使当局扩大外汇储备,大幅度地提高利率。 (2)银行业危机(Banking Crises)。银行不能如期偿付债务,或迫使政府出面,提供大规模援助,以避免违约现象的发生,一家银行的危机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波及其他银行,从而引起整个银行系统的危机。 (3)外债危机(Foreign Debt Crises)。一国内的支付系统严重混乱,不能按期偿付所欠外债,不管是主权债还是私人债等。 (4)系统性金融危机(Systematic Financial Crises)。可以称 为“全面金融危机”,是指主要的金融领域都出现严重混乱,如货币危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的概述1997 年下半年爆发的 东南亚货币危机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Kaminsky 认为就其本质而言,这并非一场“新”危机,原有的理论成果具有说服力。而另一些学者,例如克鲁格曼(Krugman) 则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在传染的广度与深度、转移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与以

往的货币危机均有显著的区别,原有的货币理论解释力不格曼认为,这次货币危机对于远在千里之外、彼此联系很少的经济都造成影响,因此多重均衡是存在的,某些经济对于公众的信心的敏感度很高,这些经济的货币危机可能由外部的与自己关联并不大的经济中发生的货币危机所带来的公众信心问题而诱发。东南亚经济经常账户逆转的原因主要在于危机中货币大幅度贬值和严重的经济衰退所带来的进口大量减少,因此,存在一个转移问题,这是为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所忽略的。在以往的货币危机理论中,模型的构造者将注意力放在投资行为而非实际经济上,单商品的假定中忽视了贸易和实际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货币理论模型的中心应该讨论由于实际贬值或者是经济衰退所带来的经常账户逆转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资本流动逆转的需求问题。他认为,这场货币危机的关健问题并不是银行,而在于企业,本币贬值、高利率以及销售的下降恶化了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削弱了企业财务状况,这一问题并非银行本身的问题。即使银行重组对金融状况大大恶化了的公司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克鲁格曼在单商品的假定之下,建立了一个开放的小国经济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克鲁格曼增加了商品对进口商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分析了贸易及实际汇率汇率变动的影响与 足,应有所突破。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因此产生。克鲁效应。总的说来,克鲁格曼在他的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中强 调以下几个方面。1、克鲁格曼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 以后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 提出了金融过度的概念(financial excess),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金融中介机构而言的。在金融 机构无法进入国际市场时,过度的投资需求并不导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而是市场利率的升高。当金融机构可以自由进出国际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的道德冒险会转化成为证券金融资产和房地产的过度积累,这就是金融过度。金融过度 加剧了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当外部条件合适时,将导致 泡沫破裂,发生危机。2、亲缘政治的存在增加了金融 过度的程度。这些国家表面上健康的财政状况实际上有大量的隐合赤字存在:政府对与政客们有裙带关系的银行、企业提供各种隐性担保,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和企业道德冒险的

对1929 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2009-03-29韩毅高瑞扫校点击: 565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对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反思 [编者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波及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对主要经济部门以至民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我国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已经感觉到这场危机对金融业和某些涉外行业的巨大冲击。无疑,这场危机正在扩展之中,它正在向着更广阔的宽度和更深刻的层次推进。那么,这场危机会延续多久?还会对哪些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它究竟会把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跌到何等的深谷?对个人的生活会造成怎样的影响?继而,它又会对各国的社会和政治生活造成怎样的冲击?使世界体系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哪些变动?世界各国会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对策?等等,这都是我们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针对目前的局势,我们约请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反思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希望能够从那场危机中获得一些经验和启发,作为观察今天这场危机的基础。这几位专家从那场危机发生的原因、对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导致的连锁反应、从金融业的危机到对经济各个部门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指标打击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对危机对各国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以及整个世界格局的影响也进行了分析。此外,学者们还对资本主义各国由此对经济政策所做的巨大调整和世界上著名的新经济理论的产生进行了描述。总之,他们给我们勾画了由那场危机引发的整个世界历史的变动和由此所引发的灾难与社会进步。 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韩毅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史学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与希特勒的上台

生品交易体系的过度投机性,及其监管失控与崩盘所致,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放任政策误导的结果。但其根本原因则要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去寻找,它与上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一样,依然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日本在这次危机之前一直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上世纪90年代泡沫破灭之后,一直持续着/结构改革0与景气对策二者交替重复的状态,小泉内阁时期的/结构改革0把一切问题交给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0,但并没有培育出新的增长领域。其金融政策是/结构改革0与通货膨胀目标相结合的产物,这就更强化了一味依赖出口的经济特征,一旦全球性经济危机袭来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世界发展到今天,上世纪大危机时代依靠武力转嫁危机的国际背景和条件已不复存在,西方传统强国的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兴市场国家的廉价商品对日本海外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加剧。面对这种新形势,日本朝野不仅要果断地放弃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更要勇敢的反思资本主义的制度弊病,只有这样,才能使日本暂时摆脱危机、走出萧条。 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与希特勒的上台 景德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副研究员) 目前,在美国金融危机的沉重冲击下,世界经济正面临着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在德国,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了魏玛共和国的覆灭以及希特勒的上台,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的爆发;人类因此蒙受了一场空前的浩劫。回顾这段德国历史,铭记其中的深刻教训,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魏玛共和国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诞生于德国一战战败触发的1918年11月革命,因次年在文化古城魏玛举行的立宪会议及其宪法而得名。一般来说,魏玛共和国的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成立与巩固阶段(1919)1923)、相对稳定阶段(1924)1928)、危机与覆灭阶段(1929)1933)。在成立与巩固阶段,共和国的生存岌岌可危。在国内,极端政党的武装暴动接连不断;在外交方面,战胜国大兵压境,强迫德国接受割地赔款的5凡尔赛和约6。到1923年,危机达到高潮。法国与比利时出兵占领鲁尔区,强行攫取德国煤炭资源。德国政府以开动印钞机的方式支持民众进行/消极抵抗0,不但未能奏效,反而造成极度通货膨胀与经济崩溃。而极端政党又同时发动武装暴动。魏玛共和国民主政党及其领导人以惊人的毅力与能力克服了这场生存危机:先是中断了毫无希望的/消极抵抗0,实行货币改革、结束了通货膨胀,国会授予政府立法权,总统艾伯特授权军队实行军事管制,以武力平定了极端政党的武装暴动(包括希特勒的/啤酒馆暴动0)。进入1924年,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局面恢复了稳定,赔款问题也得到临时解决,5道威斯计划6不仅承诺依据德国财政与经济能力而确定每年赔款数额,而且向德国提供了主要来自美国的八亿金马克贷款,德国经济也因此迅速出现复苏景象,20年代也因此被誉为/金色的20年代0。在外交上,在施特雷泽曼的领导下,魏玛共和国也走出了一条和平恢复德国大国地位的道路。 因此,在1929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到来之前,魏玛共和国似乎已经度过了最为严重的生

国内货币危机预警及模式.docx

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或者 是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或国际储备大幅度下降的状态。 货币危机预警是与投机性货币冲击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的。货币危机预警的主要目的是提早识别危机发生的信号,以便该国能够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概率,乃至避免危机的发生,或者减少危机发生的强度和烈度。 关于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始于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货币危机的研究,随着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货币危机的发生频率及造成的危害随之增加,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7?1998年亚洲货币危机与金融危机爆发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学界对货币危机预警理论的研究。 本文将对货币危机的主要预警模型进行梳理和归纳。 一、信号分析模型信号分析模型是、和于1998年首先提出的。它以经济周期转折的信号理论为基础,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研究货币危机发生的原因,确定哪些经济变量可以用于货币危机的预测,然后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联系的变量,以此作为货币危机发生的先行指标。 信号分析模型分四步进行1 确定货币危机的原因和危机预警时段;2运用历史上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与货币危机有显著关系的变量,进而确定先行变量;3 按照噪声一信号比的最小化规则,确定阈值;4 一旦经济中相 应指标变动超过阈值,则将之视为货币危机 即将在24 个月内发生的信号 由于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分析是单独进行的,所以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单变

量模型。 为了克服模型的单变量属性,1999 进一步对发生货币危机信号的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它提出了4 个预测危机的复合指标,1个复合指标是对各预警指标发出信号数的简单加总,另外3 个复合指标则分别考虑了指标分布不均衡、指标时间延续性以及指标不同权重。 通过对预测指标的扩展,模型已经能够较好地处理预警结果输出的单一化问题,并利用多个复合指标可以更好地发送预警信息,极大地改善了预警效果。 2003 又进一步提出了多状态模型。 他将货币危机分为6 种,即经常账户恶化型危机、财政赤字型危机、金融过剩型危机、国家外债型危机、国际资本流动突然逆转型危机和自我实现型危机。 研究发现,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前4 种,其发生与受害国经济的脆弱性有关;发达国家的货币危机通常属于后两种,经济基本面通常良好,多由不利的国际市场形势所致。 这样一来,模型可以在对货币危机预警的同时,进一步将货币危机的损失与其类型联系在一起,厘清对货币危机深度的认识。 信号分析模型经过不断修正完善,已经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危机预警模型,它可以根据多个变量发出的信号估计危机发生的概率,同时有效提供关于危机根源和广度的信息,但该模型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1 主要以宏观经济环境为背景,没有考虑到政治性事件及一些外生事件对货币危机爆发时间选择的影响;2 模型的隐含假设是在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一个特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