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Code for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征求意见稿)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部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

计院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

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007 年 3 月8 日

目录

1总贝u ............................................................................ .1 2术语 ............................................................. .2 3 一般规定............................... .5 3.0.1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目标3.0.2 城市外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3.0.3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布局

3.0.4 城市对外交通枢纽

3.0.5 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市内交通的换乘

3.0.6 线路交叉的规定

3.0.7 规划控制与保护

3.0.8 城市对外交通市政配套规划

4铁路 ............................................................. .8

4.0.1 铁路规划

4.0.2 铁路枢纽

4.0.3 铁路线路

4.0.4 铁路客运站

4.0.5 铁路货运站和货场

4.0.6 铁路编组站、工业站、港湾站

4.0.7 铁路机车车辆段、所

4.0.8 铁路设施的改造

4.0.9 铁路用地

5公路 ............................................................. .11

5.0.1 公路规划范围

5.0.2 公路系统布局规划

5.0.3 大型对外交通设施连接道路

5.0.4 过境交通的疏导

5.0.5 公路隔离带控制

5.0.6 公路沿线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

5.0.7 公路的相关交通设施

6海港 .............................................................. .13

港口性质和规模

6.0.1

6.0.2 海港选址规划

6.0.3 港口规划布局

6.0.4 岸线使用规划

6.0.5 港区陆域布置

6.0.6 码头陆域用地

6.0.7 港区外围配套设施

6.0.8 海港与内河航道衔接

7河港.............................................................. .16

7.0.1 河港岸线

7.0.2 河港规划

7.0.3 停泊锚地

7.0.4 内河航道等级

7.0.5 河港水域与码头陆域用地

8机场 .............................................................. .18

航空运输规划

8.0.1

8.0.2 机场布局规划

8.0.3 机场场址规划

8.0.4 机场数量、类别、规模和等级

8.0.5机场的交通规划

8.0.6机场总平面规划

8.0.7机场辅助设施规划

8.0.8机场配套设施规划

8.0.9机场环境保护与周边地区规划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编制和实施城市对外交通规划,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建设安全、高效、经济、舒适的城市对外交通设施,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总体规划的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区域规划和有关对外交通专项规划可参照执行本规范。

1.0.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公路、海港、河港、机场等相关系统规划。

1.0.4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应满足相关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满足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增强城市交通枢纽的集聚和疏散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效能。

1.0.5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应加强与城市功能、布局结构相互衔接,协调发展,满足城市规划布局、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发展需求,满足有关对外交通专项规划的发展需求。

1.0.6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

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应加强区域统筹,促进社会、经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应根据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相互依托,协调发展。

3.城市对外交通设施规模和标准的确定,应以科学的交通预测为依据,满足城市各发展阶段的建设要求,为城市的长远发展留有适当的余地。

4.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应贯彻资源节约的原则,节约用地、集约用地和资源共享。

5.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布局和建设,应贯彻环境友好的原则,满足环境保护、城市生态和景观建设的要求。

1.0.7城市对外交通规划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交通枢纽transportation hinge

交通方式相互衔接与换乘的重要节点。

2.0.2 铁路线路Railway line

广义上是指由轨道、路基、桥涵、隧道及其他建筑物构成的,供铁路列车按规定速度行驶的通道。狭义上是指铁路中心线的空间位置,由平面和纵断面上的直线及曲线组成。

2.0.3 铁路枢纽Railway terminal

在铁路网结点或网端,由客运站、编组站和其他车站,以及各种为运输服务的相关设施

和线路等组成的整体。

2.0.4 铁路车站Railway station

设有配线,办理列车通过、到发、列车技术作业及客货运业务的场所,分为客运站、货运

站、中间站、区段站、编组站等。

2.0.5 铁路货场Railway goods site

利用铁路设施办理货物承运、装卸、交付的场所的统称,分为综合性货场、整车货场、零担货场、集装箱货场、危险品货场等。

2.0.6 铁路段、所Railway arena

为铁路运输服务的机务段、车辆段、动车段、动车运用所、客车整备所等场所。

2.0.7 铁路专用线Special spur track

专门服务于一定企业、港口等单位的铁路岔线。

2.0.8 城市外环路Urban outer ring-road

引导交通向外转移、方便过境交通而沿主城区边缘附近设置的环行路。

2.0.9 绕城高速公路Surround urban freeway

环绕主城区外围设置的高速公路。

2.0.10 公路服务区、停车区Serving district Parking district

公路服务区是具有停车场、加油站、厕所、休息站、小卖部或餐厅、汽车维修、绿地和管理设施等场所的公路服务设施。在服务区之间可设停车区,内设小型停车场(5?10个停车泊位)、厕所、绿地等场所的公路服务设施。

2.0.11 港口、码头Port Harbor

港口:位于江、河、湖、海沿岸,具有一定设备和条件,供船舶来往停靠,办理货物运输或其他专门业务的场所。

码头:专供停靠船舶、上下旅客和装卸货物的水工建筑物。

2.0.12 航道Channel

船舶沿着规定的足够水深和宽度行驶的通道。

2.0.13 锚地Anchorage space

在港口水域中专门用于船舶待泊或进行水上装卸作业使用的水域。

2.0.14 港口集疏运系统Port col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港口后方由各种交通方式如: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组成的为港口服务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

2.0.15 机场Airport

也称空港,指陆地上供飞机起飞、着陆和地面活动使用的划定区域,包括附属的建筑物、装置和设施。城市对外交通规划涉及的是民用机场( Civil Airport )。

2.0.16 飞行区Airfield area

机场内供飞机起飞、着陆、滑行和停放的地区,包括:跑道、升降带、跑道端安全地区、停止道、净空道、滑行道等。

2.0.17 机坪Apron

机场飞行区内供飞机上下旅客、装卸货物或邮件、加油、停放或维修使用的特定的场地,并可分为客机坪、货机坪、停机坪、维修和机库机坪等。

2.0.18 旅客航站区Passenger terminal area

机场内以旅客航站楼为中心的、包括站坪、旅客航站楼建筑和车道边、停车设施及地面交通组织所涉及的区域,通常简称航站区。

2.0.19 航站楼Terminal building

也称候机楼,位于机场旅客航站区内最重要的功能性建筑物,具有旅客出发、办票和交运行李、安全检查、候机休息、到达提取行李、旅客中转等功能,可附设商业和餐饮设施。

2.0.20 航空货运区Cargo terminal area

机场内以航空货运站为中心的、包括货机坪(仅在有货机运输的机场设置)、货运库及办公等建筑、空运货邮集散场地以及地面交通组织设施所涉及的区域。

2.0.21 机场净空Aerodrome clearanee

对机场及其附近一定范围,规定为净空障碍物限制面的平面、斜面,用以限制机场周围及其附近的山、高地、铁塔、架空线、建筑物等的高度。

2.0.22机场噪声级WECPNL

对飞机噪声暴露评价指标为一昼夜的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Weighted Equivale nt Continuous Perceived Noise Level )”用WECPNL 表示,与国际民航组织(ICAO )的方法一致。

2.0.23 航空站City air terminal

指位于大城市市区内规划设置的、为接送集散往来于城市与机场的地面部分客流的客运站,其客流通过地铁、铁路及机场专用道输送,服务内容包括售票、办理登机手续、托运行李、联检等。

2.0.24 机场目视助航设施Airport visual aids

飞机在进近、着陆和在机场地面运行时,为驾驶员提供的目视引导设备和参考物。这些设施包括信号设施、地面标志和标志物、助航灯光系统、标记牌等。

3 一般规定

3.0.1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目标

城市对外交通中铁路、公路、海港、河港、机场等系统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上位系统规划,合理确定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以满足交通运输和城市发展

的需要。

3.0.2城市对外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应根据经济发展作出交通预测和分配,并进行规划。

1.铁路客货运量、规模、铁路线路、站场布局规划等。

2.长途客货运量、公路网规划、客货运设施规划等。

3.水运客货运量、规模、航道布局及通航等级规划、岸线利用规划、海港、河港布局规划等。

4.空运客货运量、规模、机场布局规划等。

3.0.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布局

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公路、水运、空运等运输方式应相互配合和衔接,并与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结构合理、高效便捷的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妥善处理好城市对外交通规划与其它相关规划之间的衔接。

3.0.3 .1铁路规划

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铁路设施布局和规模,应与城市规划布局和土地使用及其他交通设施布局相协调。

3.0.3 .2公路规划

1.公路应与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主要道路衔接。

2.高速公路进入城市规划区应满足城市规划布局的相关要求。

3.0.3 .3海港、河港规划

1.港区的改造或置换应与城市规划布局和周围环境相协调。

2.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危险品码头、矿、煤、建材等散货码头规划应远离市中心,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或江河的下游,并符合环境评价要求和相关规范规定的要求。

3.0.3 .4机场规划

1.机场与主城区应有一定的安全距离。

2.机场与城市间的交通衔接应顺畅、便捷,规划机场专用道路应与城市干道系统衔接。

3.根据客运交通需要,机场与城市之间可规划轨道交通。

3.0.4城市对外交通枢纽

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公路、海港、河港、机场、市内交通等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并具有一定客、货运量时,应设置交通枢纽。交通枢纽的用地规模应按城市交通发展的远期目标进行控制,可分期建设。交通枢纽中各相关交通方式应紧密衔接,方便换乘,采用快速疏散方式。交通枢纽可分为大型、中型和小型交通枢纽。

3.0.5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市内交通的换乘

铁路客运站、长途汽车站、水运客运站、机场是城市的重要交通节点,要根据客运量,规划站前广场、公交线路站场和出租汽车站以及相应的公共停车场、库,有轨道交通规划的城市,还应考虑轨道交通与铁路客站、机场等对外交通节点联通。

铁路、公路、海港、河港、机场等货运中转应有良好的集疏运条件。

3.0.6线路交叉的规定

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快速路、城市干道等相交,包括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相交,应采用立体交叉形式。

一级公路与城市主干路相交,宜采用立体交叉形式;与次干路、支路相交,宜采用分离式交叉形式,当采用平面交叉形式,应设置交通管制设施。

3.0.7规划控制与保护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远期对外交通设施用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与保护,不得擅自更改其使用性质。

3.0.8城市对外交通市政配套规划

3.0.8 .1电源:重要设施宜引入两路独立的或专用的可靠外电源,并满足负荷要求。

3.0.8 .2供水:供水水源宜纳入城市供水系统。当引用城市供水有困难时,可采用独立的供水系统。

3.0.8 .3通信:包括有线通信及无线移动通信,重要地区应布置通信专线。

3.0.8 .4雨水:雨水宜纳入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特殊地区可设独立的雨水排水系统设施, 以及其他防洪、排涝设施。

3.8.0 .5污水:污水应达到接管标准后纳入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当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有困难

时,应采用独立的污水处理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并满足纳污水体的要求。

3.0.8 .6供气:燃气设施应纳入城市燃气(煤气、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系统。

4铁路

4.0.1铁路规划

城市规划区内的铁路规划,应根据国家铁路网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对外交通系统中统筹安排。

4.0.1 .1铁路规划内容

铁路在城市对外交通系统中的地位、规划原则、客货运量预测、线路及站场等铁路设施

布局与规模、近期及远期规划等。

4.0.1 .2铁路设施

铁路客运站、货运站场、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或办理站、客车整备所、车辆段、机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动车段或动车运用所等站段设施,干线铁路、枢纽内铁路疏解线、联络线及专用线等线路设施,以及为军事、城市邮政等服务的军供站、邮件转运站等。

4.0.1 .3特大城市、大城市、铁路枢纽所在城市可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铁路专项规划。

4.0.1 .4具体的铁路线路、站场等建设项目,应当在城市规划布局指导下进行选线、选址规划,划示控制线。

4.0.1 .5铁路规划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1.铁路经过的城市,一般应设置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客运站、货运站,或客货混合站车站规模、等级应根据城市发展规模、客货运量等确定。

2.有两条以上规划铁路干线线路引入的城市,一般应设置铁路枢纽。

3.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满足铁路专用线规模要求的工矿企业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工业区或港口,宜考虑设置铁路专用线及工业站或港湾站。

4.城市规划区内铁路客运站、货运站的设置,应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衔接。

5.高速铁路(快速铁路)引入的城市,应规划高速铁路(快速铁路)车站用地以及相关的设施用地。

4.0.2铁路枢纽

位于铁路网铁路干线交汇点或端点的城市,应根据引入铁路的数量及其在铁路网中的地

位与作用、城市规模和布局等因素设置不同类型和规模的铁路枢纽。

4.0.3铁路线路

应明确铁路线路的走向及控制走廊。铁路线路的线位应与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 满足与枢纽内客运站、编组站等连接和径路合理的需要。

4.0.4铁路客运站

4.0.4.1应根据城市性质、人口规模、布局、干线引入方向,以及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作用等因素明确主要客运站的布局及规模。

4.0.4.2客运站的规划布局,中小城市宜靠近市区,大城市宜布置在主城区。设两个及以上客运站时,应结合铁路和城市规划布局,确定其分工和规模。

4.0.4.3铁路客运站应与城市交通相互衔接,为旅客出行和集散提供良好的通达性和便捷的换乘条件。

4.0.4.4客运站站前广场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应满足旅客集散和城市交通衔接的需要,符合旅客进出站和换乘的安全、方便和迅速的要求。

4.0.4.5站前广场的交通规划,应方便乘客,有利集散,合理组织人行流线和车行流线

4.0.5铁路货运站和货场 4.0.

5.1大城市和铁路枢纽所在的城市,应结合城市发展,根据城市到发货运量及类别,确定货运站场布局。中小城市一般宜在中间站设置货场。

4.0.

5.2应根据服务功能需要,结合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合理布局综合性货场和各类专业性货场。有大量集装箱货源的城市,宜考虑设置集装箱中心站或集装箱办理站。

4.0.

5.3货运站场选址应结合铁路线路布局,宜临近货源集中地,避开城市居民区。

4.0.6铁路编组站、工业站、港湾站

4.0.6.1编组站宜布局在城市郊区,多条铁路干线引入的汇合处;宜考虑主要干线车流运行顺直,缩短干线列车走行距离。

4.0.6.2具有一定规模、满足设站要求的工矿企业、工业区、港口,宜考虑设置工业站、港湾站。

4.0.7铁路机车车辆段、所

4.0.7.1机车车辆、客车整备等设施,应结合机车车辆运用组织和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综合考虑其布局及规模。

4.0.7.2机务段、货车车辆段宜布局在编组站或区段站附近,客车车辆段、动车段或动车运用所、客车整备所宜布置在有一定始发终到作业的客运站附近。

4.0.8铁路设施的改造

4.0.8.1市区内现状铁路线路、站场及相关设施,需要调整其功能和规模的,应结合城市和铁路规划布局统筹安排。

4.0.8.2市区内货运站场宜结合铁路和城市发展逐步外迁,涉及铁路线路、站场等设施搬迁,应结合城市和铁路规划布局统筹安排。

4.0.9铁路用地

4.0.9.1应根据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对铁路线路的控制宽度,铁路线路的控制范围,

干线宜按照外侧轨道中心线以外20米控制,支线宜按照外侧轨道中心线以外15米控制。

4.0.9.2铁路线路、站场及相关设施规划用地,应满足城市和铁路布局统筹规划。

4.0.9.3除铁路建设实际征用土地外,尚应考虑安全防护隔离用地需要

4.0.9.4铁路设施规划用地可参考表 4.0.9

4.0.9

注:高速铁路(快速铁路)车站用地根据总体规划需要确定

5公路

5.0.1公路规划范围为沟通城市或主城区与外界联系的快速干线、一般干线及其相应附属设施均为公路的规划范围。

5.0.2公路系统布局规划

5.0.2 .1公路系统规划应适应和促进城市的发展,满足城市对外客货运的安全和畅通要求。

公路系统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城市规划布局、土地使用规划、客货交通流量和流向

等情况合理确定。大城市对外通道每个方向宜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的公路,并与城市

主要道路衔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功能、网络化的结构。

5.0.2 .2公路主要分为快速干线,一般干线。快速干线包括高速公路;一般干线包括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大城市以上城市一般干线的规模宜为快速干线的2?3 倍。

5.0.3大型对外交通设施连接道路

5.0.3 .1应规划设置专用道路与机场连接。道路等级应为快速路、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

5.0.3 .2应规划相对独立的疏港道路与港口连接。道路等级应为快速路、主干路、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

5.0.3 .3应规划设置快速、便捷的集散道路与铁路客站连接。道路等级应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高速公路或一级公路。

5.0.4过境交通的疏导

5.0.4 .1平原城市可设置城市外环路,疏导过境交通,沟通与外界联系。当采用其他形式的过境公路时,应避免与城市道路相互干扰。

5.0.4 .2大城市、山地城市宜设置绕城高速公路,中小城市宜设置对外交通公路,避免过境交通道路影响城市市内交通。

5.0.5公路隔离带控制

5.0.5.1城市规划区内高速公路在其公路红线两侧一般应控制不小于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一级公路在其道路红线两侧一般应控制20?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二级、三级公路

在其道路红线两侧一般应控制10?3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

5.0.5.2城市外环路在其道路红线外侧宜控制50?10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内侧宜

控制20?50米宽的绿化隔离带。

5.0.6公路沿线相关设施安全保护区范围城市规划区内的大中型公路桥梁两侧各50

米,公路隧道上方和洞口外100米为规划的安全保护区范围;山地城市安全保护区范围根

据城市规划布局确定。

5.0.7公路的相关交通设施

5.0.7.1公路规划中配置的对外客运站、货运站、社会停车场和交通广场的布局应根据城市规模、运量等来确定用地规模,宜一次规划,分期实施。

5.0.7.2客运站宜结合城市对外交通的主要方向、城市对外交通枢纽设置。特大城市、大城市宜结合主城区附近均衡布置,中小城市宜布置在市中心外围附近。

5.0.7.3货运站宜结合工业区、仓储区、物流区等规划布局。

5.0.7.4社会停车场应按其衔接的交通方式,结合城市规划布局要求设置。

5.0.7.5交通广场应按照对外交通产生的最大集聚人流确定和设置。

5.0.7.6高速公路服务区的间距宜控制在30?50公里。在服务区之间宜设置停车

区。

6海港

6.0.1港口性质和规模

港口的性质和规模应根据所处地域区位、腹地经济条件,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水平、特征和前景、客货流量以及交通集疏运条件来确定。

港口性质可分商港、工业港、旅游港、客运港、渔港、专业港等。

港口规模可分为枢纽港、重点港、一般港。

6.0.2海港选址规划

海港的选址应对港址进行区域经济地理的多方案的比选和论证,符合城市规划布局。海港选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条件、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等因素。

1.自然地理条件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港址的技术基础,主要包括水域条件、水域的掩护条件、地质条件和陆域条件等要素。

2.技术条件

技术条件主要指港口总体布局在技术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可能性,包括防波堤、码头、

进港航道、锚地、回转池、港池等。

3.经济条件

经济条件主要指海港的性质、规模、腹地、集输运条件、港口运营、资金筹措、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经济合理性。

6.0.3港口规划布局

6.0.3 .1按照城市功能布局的需要,充分利用海港的自然条件,科学选择港口位置,统筹兼顾、统一规划,妥善处理港口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6.0.3 .2港口的集疏运交通系统规划,首先应协调港口与城市的交通衔接,协调港口与铁路、公路、内河港区等各类交通运输设施的衔接,提高港口的综合运输能力。

主要疏港道路不应穿越市中心,宜从城市的一侧与城市道路网络连接,减少疏港运输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6.0.3 .3符合城市环境规划的要求,避免对城市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的影响,对污染环境、易燃易爆危险品等的码头,应单独选址,避开主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城市水源保护区、风景游览区、海滨浴场等区域,保持一定的间距,并应布置在城市的下风向。

6.0.3 .4海港的建设宜利用荒地、劣地,尽量不占或少占用农田,避免大量拆迁,注意节约用地。

6.0.4岸线使用规划

1.深水深用,浅水浅用,高效合理使用岸线,各得其所。满足港口的使用要求,符合城市规划布局的要求。

2.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科学地协调好航运、工业、仓储、市政、生活和生态绿化等岸线之间的关系,避免相互干扰。

3.近远期规划相结合,为港口的发展留有余地。

4.海港城市必须保留一定比例的生活岸线,供市民休闲游息

5.危险品码头岸线的使用必须考虑城市的安全性。

6.0.5港区陆域布置

1.综合规划、协调不同功能区域的相互关系,并满足港口装卸、港口库场、港内道路、生活辅助设施等用地要求。

2.港区陆域布置应根据装卸工艺流程和自然条件,科学布置各种运输系统,合理地组织港区货流和人流,减少相互干扰。

6.0.6码头陆域用地

码头的长度应根据设计船型尺度要求,满足船舶安全靠离作业和系缆要求。码头的陆域纵深应满足货物装卸运输的要求。

1.件杂货码头。陆域纵深一般宜按350?450米控制。件杂货码头前沿一般不宜设铁路装卸线。

2.集装箱码头。陆域纵深宜按500?600米控制。

3.多用途码头。陆域纵深宜按500?600米控制。

4.散装货码头。陆域纵深一般宜按350?450米控制。

5.石油化工产品和危险品码头。石油、化工品码头等后方储罐区的面积可根据石油、

化工品的储量、储存期和储存工艺经计算确定。危险品码头应按货运量和危险品货物在港口的储存周期计算危险品储存设施的规模。

6.矿石、煤炭及建筑材料码头。一

5万吨级以下)采

般的矿石、煤炭码头(船型在

用顺岸式或突堤式时陆域纵深一般宜按400?600米控制。

远洋超大型船舶停靠的大型矿石、煤炭中转码头后方的堆场面积应根据货物中转量和货物堆存期计算确定,后方规划陆域面积一般宜按30?40万平方米/货物中转量千

万吨。

7.客运码头。根据港口客运站建筑设计有关规定,客运站建筑规模按旅客聚集量的数量分级,并规划各类用房的面积。国际客运站的平面布置应符合联检要求。

客运站应与城市交通相互衔接,为旅客出行和集散提供良好的通达性和便捷的换乘条件。站前广场规模和布局应满足旅客集散和城市交通衔接的需要。

6.0.7港区外围配套设施

货物集散、中转仓库、专用铁路、进港道路及内河航运和内河港区等设施应符合城市和港口布局规划。

6.0.8海港与内河航道衔接

内河航道宜引入海港,应协调与海港道路、铁路的交叉,减少相互间的影响。

7河港

7.0.1河港岸线

1.规划岸线按功能分为港口岸线、停泊锚地岸线、水利与通航设施岸线、市政企事业岸线、旅游岸线和景观岸线等。

2.岸线规划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与建设的需要,根据城市的水、陆域与环境条件、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科学处理各区段的功能关系。

3.岸线利用应贯彻深水深用、浅水浅用的原则合理使用。

4.岸线规划应远近结合,水域、陆域布局要留有发展余地,应根据港口功能,合理规划,节约使用岸线。

7.0.2河港规划

1.河港规划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吞吐量预测等规划布局,并留有余地。

2.河港规划前沿应根据装卸作业船舶的大小与数量确定港池作业区、掉头水域与待锚地区、航道或引航道区等的水域范围。

3.河港规划后方陆域应根据货物种类和吞吐量确定装卸作业区,货物堆场、生活和管理用房等陆域规划用地面积。有条件的地区可规划城市货物集散中心。

4?根据河港规划规模与需要,其疏港交通应与城市主干道或快速道路、高速公路有便捷的联系。根据论证确有需要的可设专用铁路。

5.河港规划的选址应根据城市规划布局与港口规划的需要,选在航道河床稳定、水流平稳,船舶进出方便、集疏运条件良好,后方陆域相对开阔处。

6.河港规划的选址应与上水取水口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符合环保要求。

7.河港规划的布置应满足水利、通航、桥梁与市政设施等安全距离的需要。

8.专业码头应符合城市规划布局和内河航道规划布局的需要。

9.客运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确定用地规模。客运站应与城市交通相互衔接,为旅客出行和集散提供良好的通达性和便捷的换乘条件。站前广场规模和布局应满足旅客集散和城市交通衔接的需要。

10.水上旅游规划应根据城市性质、功能定位,结合航道水资源条件、有条件的区域可进行水上旅游规划。

11.货运站的设置,应与其他有关的交通运输方式紧密衔接。

7.0.3停泊锚地

1.停泊锚地应根据城市总体布局要求,设置在市区边缘或城镇的外侧,有便利的道路相衔接,方便船民进出城镇。

2.停泊锚地应布置在水流条件较好的地段,不应影响航道船舶的安全航行。

3.停泊锚地后方宜配备一定的商业、文化、娱乐、维修、生产与生活补给等设施。

7.0.4内河航道等级

航道规划应与水利规划、城市用地规划协调。内河航道的等级标准与航道尺度要素,应

符合内河通航的有关要求。

7.0.5河港水域与码头陆域用地

1.河港水域

按规划确定港池作业区,应按设计船型规划船舶进出港池的掉头水域区,符合河港工程总体设计有关要求布置待锚地区。

2.码头陆域用地

案例分析——南宁市对外交通规划

第五节案例分析——市对外交通规划 地处泛珠三角与大西南区域的区域经济圈,以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市是联结泛珠三角、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南贵昆西南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泛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因此需加强对外辐射强度,加强与国外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提升公、铁、航、水等对外综合运输体系的服务水准,改善城市部交通的运行环境,提高外交通一体化衔接水平。规划并构筑与该地位相匹配的城市 发展目标 建立与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市域城镇体系及产业布局相适应,运输方式齐全、运输结构均衡、运行高效的区域枢纽型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珠三角城市以及东盟国家在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的协调,密切市域围及周边重点地市与的交通联系,确立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从具体任务分解来看,要形成面向国际、东盟和国的空港、面向东盟和全国的快速铁、城际铁和普铁结合的铁路枢纽、面向珠三角、大西南和广西的国家公路枢纽以及面向国际和国、衔接大西南的航运枢纽四方面的核心容。总体策略 构建公铁综合运输通道,形成联系东盟、大西南、珠三角、和广西的五条综合运输通道。通道方式以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普铁等结合,以满足客货流对于出行费用、时间的不同需求。力争通道的客、货运比例为1:2 和1:3。

具体通道布局 1)面向东盟: -崇左-友谊关-越南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普铁 2)面向珠三角: -- 高速公路+城际铁路 3)面向大西南: -- --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普铁 4)面向广西: -- --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普铁 图13-2 市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图 公路 根据对外运输量预测,2010 年和2020 年的公路客货运量仍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市区为中心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布局将在2010年左右基本建成,因此,结合已有的方案规划,应该采取近远期不同的发展策略。 具体目标:形成面向珠三角、大西南和广西的国家公路枢纽。 2010 年前基本建成: 多方位连接东盟:南友高速(已建、友谊关)、南防高速(延伸、东兴)形成大西南出海主通道:南百高速(续建、至)、南河高速(续建、至)、桂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5案例分析——南宁市对外交通规划

第五节案例分析——南宁市对外交通规划南宁地处泛珠三角与大西南区域的区域经济圈,以及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内。南宁市是联结泛珠三角、西南地区与东盟国家,南贵昆西南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泛北部湾经济区的龙头。因此需加强对外辐射强度,加强与国内外城市及周边地区的联系,提升公、铁、航、水等对外综合运输体系的服务水准,改善城市内部交通的运行环境,提高内外交通一体化衔接水平。规划并构筑与该地位相匹配的城市内部及对外交通运输系统。下图为南宁市区位分析图: 发展目标 建立与区域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布局,南宁市域城镇体系及产业布局相适应,运输方式齐全、运输结构均衡、运行高效的区域枢纽型的对外交通体系。加强与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城市、珠三角城市以及东盟国家在区域重大交通设施布局的协调,密切市域范围及周边重点地市与南宁的交通联系,确立南宁在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交通枢纽地位。从具体任务分解来看,要形成面向国际、东盟和国内的空港、面向东盟和全国的快速铁、城际铁和普铁结合的铁路枢纽、面向珠三角、大西南和广西的国家公路枢纽以及面向国际和国内、衔接大西南的航运枢纽四方面的核心内容。 总体策略 构建公铁综合运输通道,形成联系东盟、大西南、珠三角、湖南和广西的五条综合运输通道。通道方式以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普铁等结合,

以满足客货流对于出行费用、时间的不同需求。力争通道的客、货运比例为1:2 和1:3。 具体通道布局 1)面向东盟: 南宁-崇左-友谊关-越南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普铁 2)面向珠三角: 南宁-玉林-广州 高速公路+城际铁路 3)面向大西南: 南宁-百色-昆明 南宁-河池-贵阳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普铁 4)面向广西: 南宁-柳州-桂林 南宁-钦州-北海 高速公路+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普铁 图13-2 南宁市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图 公路 根据对外运输量预测,2010 年和2020 年的公路客货运量仍将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高速公路网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南宁市区为中心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布局将在2010年左右基本建成,因此,结合已有的方案规划,应该采取近远期不同的发展策略。 具体目标:形成面向珠三角、大西南和广西的国家公路枢纽。 2010 年前基本建成: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规划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他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2乘客平均换算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算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2013-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 Code for intercity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GB 50925-2013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6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242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城市对外交通规划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925-2013,自2014年6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4.1、8.3.1、8.3.2、8.3.3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3年11月29日 前言 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 (建标[2002]85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编制本规范。 本规范共分8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对外交通枢纽、铁路、公路、港口、 机场。 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负责具 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请寄送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地址:上海市静 安区铜仁路331号,邮政编码:200040),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主要审查人: 主编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上海民航新时代机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黄吉铭沈国平金忠民高岳张式煜纪立虎刘建成陶芳勤郭大忠胡永辉陈 文辽钱少华谢靖怡汪铁骏张弘 主要审查人:王静霞孔令斌蒋作舟龚正明文国玮潘海啸何志工钱林波张晓春蒋宗健蒋 1

浅谈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

浅析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 交通运输学院1003班肖昊玮10251081 老师您好,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分别是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定义、二者的对比与联系以及目前我国在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定义 想要弄清楚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二者的关系,首先要详细了解二者所涉及的内容是什么,而最能体现内容的就是定义了,所以我们先由定义入手: 城市规划是一门自古就有的学问,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知识组成。城市规划(Urban Planning)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而所谓交通规划(狭义)通常是指根据对历史和现状的交通供需状况和地区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相互管理的分析研究,对地区未来不同人口、土地利用和 经济发展的情形下,交通运输发展需求的分析和预测,确定未来交通运输设施发展建设的规模、结构、布局等方案,并对不同方案进行评价比选,确定推荐方案,同时突 出建设实施方案(包括建设项目时序、投资估算、配套措施等)的一个完整过程。二、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对比与联系 由定义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规划”二字决定了两者均是着眼于未来的学科,城市规划所涉及的领域是“城市”两字所包含的一切,是针对城市未来建设、管理、运行的一门综合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学科;而交通规划则更侧重于对某一地区(不一定是城市)交通运输行业未来发展建设的规划。总体来讲,城市规划中包涵着交通规划的一部分知识,而城市的交通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目的上来看,交通规划是建立完善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保障,是解决目前道路交通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获得最佳交通运输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城市交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充分利用现有道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环节。而城市规划所涵盖的范围会更多,其目的也更加丰富,城市规划具有调控城市宏观经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协调 城市发展维护公平、改善人居环境等作用。 通过二者的定义对比分析和目的对比分析,我们大概对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区别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我们来谈谈二者的联系。 打一个形象的比喻,城市里的道路是城市的骨架,城市建筑物的排布受到道路的影响和制约,而城市交通规划又受到土地利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概括来讲,交 通规划应当以城市规划为纲,交通规划为城市规划中的一个专项规划。 三、目前我国在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关系应当是相辅相成的,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合理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更应该是十分必要的。可是在中国,不论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还是其他中小型城市,面临的交通问题都是十分严重的,归其原因,其实就是规划存在着问题,深究一步,便是各个城市在建设发展的时候,忽略了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现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脱节应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总是在盖了房子之后,才讨论道路的设计应该如何如何,以至于现在城市里“拉链路”的存在十分普遍,给人们出行造成很大的不便。与其说这是咱们的规划师的技术问题,其实更应该说是政策问题,咱们一味图快的发展模式,很容易便忽视了合理规划的重要意义,作为运输人,我们任重而道远。

专题四++区域及对外交通规划研究·

区域及对外交通规划研究 区域及对外交通是城市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州市作为浙江省北部,三省交界处的重要交通枢纽,有必要对区域及对外交通进行深入研究。本研究报告针对湖州市的公路、水运和铁路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对区域及对外交通体系进行整体研究,作为城市交通规划的一个支撑报告。 一、湖州市区域及对外交通概述 湖州市是浙江省西北部,三省交界处的交通枢纽,也是长三角地区与广大内陆市场联系的重要枢纽。随着杭宁高速公路湖州段、二环西路、鹿唐线、318国道改造等一批工程的竣工通车,湖州市综合运输网络逐步完善。公路有杭宁高速、318国道、104国道、04、09、10、11、12、13等省道;铁路有宣杭铁路,规划为华东第二大通道;航道有长湖申线,京杭运河、杭湖锡线、东宗线等主干航道,和东苕溪等支线航道;民航依托杭州萧山机场、上海机场;这些交通基础设施构成了湖州市对外交通的基本格局。从指标层面上分析,湖州对外交通基础设施与长三角、环太湖城市群的城市相比,并不存在劣势。但从经济圈的角度分析,其交通区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边缘化”,但随着长三角经济辐射功能的加强,其“边缘化”概念将会淡出,交通枢纽功能会得以进一步强化。 从湖州市目前现状分析,虽然公路、水路的枢纽已基本形成,但公路、铁路和水路之间的相互衔接,以及其自身的网络构成及技术指标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许多问题,整体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其主要问题有: 1.宣杭铁路作为华东第二大通道,未能充分发挥运输潜力,铁路站场等级低,设施陈旧,限制了铁路运输的发展,铁路运输利用率不足; 2.高等级公路里程少,比例低,分布不均,东西差距较大,没有形成完善的快速交通体系,而且混合交通严重,极大的降低了公路的通行能力; 3.318国道穿越市区,干扰大。国道、省道等级不高,造成过境交通和城市交通混杂,无法满足城镇之间密切交往的需要; 4.城市各方向主要出入口少,公路等级较低,交通量饱和; 5.城市道路系统不完善,东西向交通拥挤;

四、区域及对外交通系统规划-14页精选文档

四、区域及对外交通系统规划 1、总体思路及策略 强化与湘江东岸国家级交通走廊和枢纽设施的衔接,突破区域交通"洼地"发展格局; 优化调整公路网络,完善道路系统对外衔接组织,应对城市化推进和用地扩展步伐; 构建城际轨道交通联系走廊,打造区域性综合客运枢纽; 加快铁路、港口、内河航道建设,构建公、铁、水多方式的集约化运输通道,支撑产业集聚和发展。 2、公路系统发展规划 京珠高速西线选址及出入口规划 从四个既有方案的对比看:方案一(岳麓区方案)线位布设在先导区外围,距离过远,不利于先导区各个用地组团对外交通联系;方案二(长株潭一体化方案)线位布设在先导区西部边缘,同样也不利于东部三个主要组团对外联系;方案三(先导区总体规划方案)线位基本合理,有利于望城、宁乡两个产业片区便捷地对外运输,不足之处在于穿过生态保护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一定困难;方案四(交通局方案)为近期过渡方案,从远期看线位由大河西先导区各组团中心穿过,对组团内部破坏严重。 综合考虑,推荐方案三(先导区总体规划方案)作为京珠高速西线的选址方案。 在本次规划区范围内,Lebron Shoes,规划布设京珠高速西线出入口2处(南横线在规划区外另设1出入口),实现京珠高速西线对大河西先导区的便捷服务。 区域性过境分流通道规划 将北横线(自京珠西线以东至京珠东线段)等级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对南横线既有规划(长株潭规划)方案进行线位调整。既有公路等级调整规划将长常高速路(京珠高速-三环)段调整为城市快速路;将三环路与长常高速公路(三环至南横线段)调整为城市快速路; 提升长花灰韶公路等级为快速路 公路客运站布局规划

规划期末将在各个组团片区布设南站、北站、西站、东站等四个主要客运站。 3、铁路发展规划 普通铁路 规划宁乡开发区至湘潭的普铁连接线?潭望铁路,连接湘黔铁路,作为长株潭湘江西岸的铁路货运通道。 城际轨道规划 线网方案 沿金洲大道布设至长沙至益阳、常德方向的城际轨道,Onitsuka Tiger。线路长度140~160km,按"大站快车"布设,保证先导区至常德、益阳的时间距离分别控制在35分钟、70分钟以内; 沿望雷大道布设岳阳至湘潭方向的城际轨道。线路长度 130~150km,按"大站快车"布设,保证先导区至岳阳、湘潭的时间距离分别控制在60分钟、20分钟以内; 沿长花灰韶快速路通道布设长沙至韶山的旅游城际轨道,以快速、便捷的客运走廊带动长花灰韶旅游带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开发。 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3条城际轨道线路汇聚点,布设于雷锋湖总部基地西北部。 4、空港集疏运衔接交通规划 城市轨道衔接交通走廊?以轨道2号线-轨道机场线作为空港快速轨道联系通道; 城市道路衔接交通走廊?以三环、二环快速路、机场高速为骨架的空港衔接快速通道; 机场巴士?直通先导区各组团的机场巴士线路系统。 5、港口及水运系统规划 港口发展规划 霞凝港区 暮云港区 坪塘港区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doc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1994]808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制订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五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上海同济大学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五年一月十四日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精华

1、交通: 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 狭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包括航空、水运、铁路、道路上的交通。 2、城市对外交通:泛指城市与其他城市间的交通,及城市地域范围内的城区与周围城镇、乡村间的交通。 3、城市交通系统:城市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体现了城市生产、生活的动态功能关系。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是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物质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 4、TOD模式:以公共交通线路为轴线,以轴线上公交站点为轴心的点轴式的完整社区型的集约发展,源于带型城市的理论思想。 特点:不能适应城市中心地区密集型、高强度综合发展的客观实际,不符合形成功能基本完备的城市基本组合体所需的合理规模要求,也忽视了城市双向和多向发展的必然性,是与一般城市发展规律不符的。 5、田园城市:使工业区之间的货运交通在城市外围呈环向流动;居住区之间的生活性交通在居住区内呈环向流动;工作与居住间的交通在城市外半部呈放射性流动;居住与购物游憩间的交通在城市内半部呈放射系流动;各类性质不同的交通因用地的合理布局而互不干扰,实现了道理的功能分工。 6、工业城市:作为生产单位的城市应该靠近原材料产地,要从工业生产对交通的需要去布置道路;工业区应该设在交通运输最方便的地方,靠近铁路和码头,道路密度较低;生活居住区应该靠在环境最优美的地方,道路采用密方格网形式;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应用交通干路和地铁相连。 7、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分析城市用地产生的不同性质的交通,按照其特点和功能要求把他们组织到不同的运输系统中去,并通过城市用地和道路交通系统的调整,合理的组织城市交通;使城市用地的布局、交通的性质要求道路的功能和能力相互协调,做到城市交通快捷、方便、安全、经济,取得整个城市布局和运转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8、交通分流的3种基本形态: (1)交通性交通与生活性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按交通性和生活性的分类或按疏通性和服务性的分类,把骨干性的繁忙交通与枝节性的宜人交通分离开来。 (2)快速交通与常速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分为快速道路系统和常速道路系统,以及道路客运交通与路外轨道客运交通的分离 (3)机动交通、非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的分流,表现为城市道路系统中设置机动车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和步行专用道。 9、城市道路的分类: 1、快速路也叫快速干道——-快速、长距离交通;全市性干道 2、主干路也叫主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全市性干道,连接各主要分区 3、次干路也叫次干道以交通功能为主,兼有服务功能; 4、支路也叫一般道路或地方性道路——以服务功能为主;连接次干道与街坊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 城市道路分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按城市规模分Ⅰ、Ⅱ、Ⅲ级。 特大、大城市——Ⅰ级,中城市——Ⅱ级,小城市——Ⅲ 11、城市道路按功能分类: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三、城市道路交通规划 (一)我国城市交通特征 1.我国大部分城市是沿交通干线逐渐发展起来的,公路既是交通运输的通道,又是市(城)区街道及市场。城市过境交通量一般与城市规模大小有关。 2.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杂行驶普遍。过境交通一般以货运交通为主,主要交通工具有卡车、拖挂车、客车、小汽车等;市(城)区内交通以本地居民为主,由于出行距离较短,主要交通工具除了小汽车、摩托车、拖拉机以外,还有自行车、马车等非机动车。同时,居民的交通出行方式大部分还以步行为主。由于交通混杂,相互干扰大,造成各类交通车辆通行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3.交通流向和流量在时间与空间上呈非平衡状态分布。随着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许多农民进城从事各种非农业生产,造成交通流量在各个季节、一周及早、中、晚高峰时段呈钟摆式单向运动,变化较大。在一些有较大集市日活动的城市,其集市日客流量远远大于平均日客流量。 4.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较差。道路性质不明确,道路断面功能不分,技术标准低;人行道狭窄或被占用,造成人车混行;缺乏专用交通车站及停车场地,道路违章停车多;丁字路口、斜交路口及多条道路交叉的现象也比较多。 5.交通管理和交通设施不健全,普遍缺乏交通标志、交通指挥信号等设施,致使交通混乱、受阻。 (二)城市对外交通类型及布置 城市对外交通的类型主要包括铁路、公路和水运三类,各种交通类型都有它各自的特点。铁路交通运输量大、安全,有较高的行车速度,连续性强,一般不受季节、气候影响,可保持常年正常的运行。公路交通机动灵活,设备简单,是适应能力较强的交通方式。水运交通运输量大,成本低,投资少,耗时长。 1.铁路交通及布置 铁路由铁路线路和铁路站场两部分组成。大多数城市中的铁路站是中间车站,客、货合一,多采用横列式的布置方式。铁路站的布置往往与货场的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为避免铁路分隔城市、互相干扰,原则上铁路站场应布置在城市一侧的边缘,并将客站和货站用地布置在城市的同侧方向。客站宜接近城市居住用地,货站则接近工业、仓库用地。 站场用地规模取决于客、货运量及场站布置形式,应适当留有发展余地。站场用地长度主要根据站线数量及其有效长度来确定,可参见表8.3-2、8.3-3。 表5-1 Ⅰ、Ⅱ级铁路站坪长度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一)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对城市规划的促进(一) 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任何土地利用规划方案都要在交通规划的前提下进行;而交通规划也不能仅仅根据交通系统本身来制定,土地利用也深深地影响交通规划的决策。 1引言 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 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 交通枢纽是几种运输方式或几条运输干线交会并能办理客货运输作业的各种技术设备的综合体。一般由车站、港口、机场和各类运输线路设施组成,是综合运输网的重要环节。 交通枢纽的出现,一方面受到了政治、经济、人口、用地等因素发展的影响;一方面又对地区间的联系、地块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如何利用交通枢纽的出现来改善城市交通,从而带动城市规划的发展,就现实的摆在了我们面前。 2城市规划与城市交通规划的梳理 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不仅决定了城市交通源、交通量及交通方式,且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状况要求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会对城市空间结构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影响,从而改变了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交通枢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与道路等其他各种交通设施的交汇。这一特性造成了交通枢纽往往是交通阻塞主要发生的地点,造成交通流中断、事故增加。针对这一城市交通中的“瓶颈”,如何科学与合理组织交通枢纽的各相交通流,实现交通安全与畅通,显得尤为重要。以下就如何根据不同的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具体的特性及交通流向采取不同的用地规划布局作出具体的分析。 3对交通枢纽的具体分析 3.1重庆鱼洞换乘枢纽 该项目地处重庆主城南部,是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增长极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潜在的对内对外交通需求巨大。 1)功能分区 根据换乘枢纽的外部功能要求,将场地划分为换乘枢纽主体建筑区、配套建筑区、长途客运停车区、常规公交停车区、长途车下客区、长途车发车区、公交下客区、加油加气区以及站前广场区、河岸绿化区10大功能区。 2)平面布局 项目平面空间结构从使用功能出发,布置在靠近轨道交通鱼胡路站一侧;结合地形高差情况,换乘大厅及客运站前广场布置在不同的标高;出租车及社会车辆上下客区,始发公交候车区布置于客运站前广场内;长途车候车区则布置在一层,长途客运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北侧,把常规公交的进出站口布置在地块南侧。 3)交通组织 a.对外交通组织 规划项目对外客运主要提高辐射长沙、贵阳方向的长途客运服务,内环高速、渝黔高速、界水高速接长沙方向。 b.内部交通组织 i).长途客车交通流线组织 长途客车流线经由用地北侧26米城市次干道车行入口进入,向东进入停车区检修停放。发车车行流线由停车区出发,经地块停车场通道到达长途车发车区,与长途车停车场、公交车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ode for transport planning on urban road GB 50220-95 3.1.4 城市公共汽车和电车的规划拥有量,大城市应每800-1000人一辆标准车,中、小城市应每1200-1500人一辆标准车。 3.1.5 城市出租汽车规划拥有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大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2辆;小城市每千人不宜少于0.5辆;中等城市可在其间取值。 3.1.7 选择公共交通方式时,应使其客运能力与线路上的客流量相适应。常用的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宜符合表3.1.7的规定。 公共交通方式单向客运能力表3.1.7 3.2.1 城市公共交通线路网应综合规划。市区线、近郊线和远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线路的走向应与客流的主流向一致;主要客流的集散点应设置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枢纽,方便乘客停车与换乘。 3.2.2 在市中心区规划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应达到3-4km/km2;在城市边缘地区应达到2-2.5km/km2。 3.2.3 大城市乘客平均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5;中、小城市不应大于1.3。 3.2.4 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 3.2.5 市区公共汽车与电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不宜大于40min的行程。

3.3.1 公共交通的站距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公共交通站距表3.3.1 3.3.2 公共交通车站服务面积,以300m半径计算,不得小于城市用地面积的50%;以500m 半径计算,不得小于90%。 3.3.4 公共交通车站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3.3. 4.1 在路段上,同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50m,异向换乘距离不应大于100m;对置设站,应在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 3.3. 4.2 在道路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上设置的车站,换乘距离不宜大于150m,并不得大于200m; 3.3. 4.3 长途客运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主要出入口50m范围内应设公共交通车站; 3.3. 4.4 公共交通车站应与快速轨道交通车站换乘。 3.3.6 快速路和主干路及郊区的双车道公路,公共交通停靠站不应占用车行道。停靠站应采用港湾式布置,市区的港湾式停靠站长度。应至少有两个停车位。 3.3.7 公共汽车和电车的首末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每处用地面积可按1000~1400m2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 4.1.3 在城市居民出行总量中,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比值,应控制在表4.1.3规定的范围内。 不同规模城市的居民使用自行车与公共交通出行量的比值表4.1.3 4.3.1 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应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车道数应按自行车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自行车道路每条车道宽度宜为1m,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一条车道侧向净空宽度

城市规划论文: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浅谈城市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摘要: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城市交通方式转型的重要时期。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尚未完整融入到城市规划当中,导致在规划以及实施过程当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整体规划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规划;促进作用 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城市不断扩张,导致了交通拥挤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城市病”的产生,而城市交通堵塞和拥挤则是其中最为突出也是最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并且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为了较解决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交通问题,就必须实施可持续化战略,关键要实现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处理好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交通规划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全面可持续发展。 概述

所谓城市交通规划就是对城市范围内各种交通做出长期的全面合理安排的计划。城市规划则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以及具体安排。 总的来说,城市的土地利用是城市交通需求的根源,它决定了城市的交通源、交通量以及交通方式,而且还从宏观上约束了城市交通的结构和基础。换而言之,城市的实际土地利用状况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城市交通模式。在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实际运行水平,往往会对城市空间结构乃至城市的发展规模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城市土地利用的状况。 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 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土地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循环作用与相互反馈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城市交通的发展关键在于城市规划的创新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方案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1总则 1.0.1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优化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的运转效能,提供安全、高效、经济、舒适和低公害的交通条件,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类城市的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1.0.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以市区内的交通规划为主,处理好市际交通与市内交通的衔接、市域范围内的城镇与中心城市的交通联系。 1.0.4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必须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基础,满足土地使用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发挥城市道路交通对土地开发强度的促进和制约作用。 1.0.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包括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和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两个组成部分。 1.0.6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战略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6.1确定交通发展目标和水平; 1.0.6.2确定城市交通方式和交通结构; 1.0.6.3确定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布局、城市对外交通和市内的客货运设施的选址和用地规模; 1.0.6.4提出实施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技术经济对策; 1.0.6.5提出有关交通发展政策和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建议。 1.0.7城市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应包括下列内容: 1.0.7.1确定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各种交通的衔接方式、大型公共换乘枢纽和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的分布和用地范围; 1.0.7.2确定各级城市道路红线宽度、横断面形式、主要交叉口的形式和用地范围,以及广场、公共停车场、桥梁、渡口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1.0.7.3平衡各种交通方式的运输能力和运量;

1.0.7.4对网络规划方案作技术经济评估; 1.0.7.5提出分期建设与交通建设项目排序的建议。 1.0.8城市客运交通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结合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组成公共交通、个体交通优势互补的多种方式客运网络,减少市民出行时耗。 1.0.9城市货运交通宜向社会化、专业化、集装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发展。 1.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 2.0.1标准货车 以载重量4~5t的汽车为标准车,其它型号的载重汽车,按其车型的大小分别乘以相应的换算系数,折算成标准货车,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1的规定取值。 2.0.2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衡量乘客直达程度的指标,其值为乘车出行人次与换乘人次之和除以乘车出行人次。 2.0.3存车换乘 将自备车辆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而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 2.0.4出行时耗 居民从甲地到乙地在交通行为中所耗费的时间。 2.0.5当量小汽车 以4~5座的小客车为标准车,作为各种型号车辆换算道路交通量的当量车种。其换算系数宜按本规范附录A.0.2取值。 2.0.6道路红线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界线。 2.0.7港湾式停靠站 在道路车行道外侧,采取局部拓宽路面的公共交通停靠站。

第五章 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

第五章区域交通分析及对外交通规划 5.1 交通区位关系 5.1.1 山西省在全国的交通区位关系 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以西,黄河中游以东,陕西省和山东省之间,传统上属于中国内陆的中部地区,其行政区划包括运城、侯马、大同、宁武、朔州、长治、阳泉、晋中、忻州、临汾10个地级市,辖12个县级市,面积15万多km2(位于全国第19位),截至2001年底全省人口为3141万(位于全国第19位)。 山西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与周边地区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内蒙古河套一带的居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晋北人民走西口的后代,明代时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出去的移民遍及华北各省。清代中叶,晋商在全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说明历史上山西人民具有良好的对外交流的传统。 山西省的对外交通,主要依靠铁路和 公路。航空运输主要为长途客运服务, 在黄河上,也有少量的内河航运。山西 煤炭储量居全国首位,是我国重要的能 源化工基地。晋煤外运,也主要依靠铁 路和公路。从交通运输的方向来看,其 主要分布为: 向东方向与河北、北京的交流最为 密切,交通量也最大,无论是大秦铁路 的晋煤外运,还是通往天津塘沽港的对

外进出口贸易,都要通过这一地区。 向南方向的交通量为其次,但交通量也十分巨大。主要是经过中原通往我国经济发达的 东南各省,山西省与这些地区的经济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向西南方向的交通量也比较大,主要是从晋西南的运城市通往我国西北、西南地区,这 是一条有历史传统的交通线路,黄河两岸的人民历来都是通过着条线路结成秦晋之好。 向北方向的交通主要是从晋北的大同市进入内蒙古的丰镇,这条线路在历史上有很 高的军事价值,目前主要为晋蒙两地的经济交流服务。图5—1 山西省对外交通方向图 向西方向的交通主要是跨过黄河通向陕北、宁夏,当年八路军从陕甘宁东渡黄河就是从 这条线路走的。但由于这些地区目前经济还不是很发达,流动人口也不多,所以这一方向的 交通量也不大。 近年来山西省的公路发展较快,从1993年起到2002年,高速公路从无到有,目前已 经建成高速公路1068km(位居全国第8位),全省公路通车里程接近60000km。 5.1.2 运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区位关系 运城市处于华北地区进入西南地区的交通要冲,素有“晋南枢纽”之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自古商贸繁荣,成为晋秦豫三省交汇处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号称“三藩之都会”。 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综合交通发达。目前,运城市已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正在建设)三种交通运输方式对外联系,且具备相当规模,运城市交通运输状况的一个很大的特点 是过境交通和省际交通占有较大的比例,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 运城,历史上习惯称为河东,北距北京914km,距省城太原405.5 km,东南距河南省郑 州市219km,距最近的民航机场西安机场240km,距最近的出口海岸天津港949km。运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