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 章 树脂类中药

第16 章 树脂类中药
第16 章 树脂类中药

第16章树脂类中药

第1节 概述

树脂类(resinae)中药通常是以植物体的分泌物入药的药材总称。树脂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及防腐等功效,医疗上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闭经、痛经、胃脘疼痛、痈疽疖疔与疥癣湿疮等病症。

一、树脂的来源与采收

树脂多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中,如树脂道、分泌细胞、导管或细胞间隙等。能够产生树脂的植物大多是种子植物。在植物体的根、茎、叶、种子等部位均可产生树脂。根据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常代谢物和非正常代谢物。

正常代谢物是植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组织和细胞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血竭、阿魏等。非正常代谢物是植物体受到损伤后才产生的分泌物,如安息香、苏合香等。有的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后,会增加树脂的产生,如松树等。

在药用的树脂中,较重要的有:松科植物的松油脂、松香、加拿大油树脂,豆科植物的秘鲁香、吐鲁香,金缕梅科植物的苏合香、枫香脂,橄榄科植物的乳香、没药,漆树科植物的洋乳香,伞形科植物的阿魏,安息香科植物的安息香,藤黄科植物的藤黄,棕榈科植物的血竭等等。

采收树脂,通常是将植物体的某些部分用刀切割后引流或直接加工处理而得到。如用刀切割树皮,使树脂从刀切割口处流出。有的植物经一次切割后,可持续数日甚至数月不断产生树脂,有的则需要经常切割才能不断流出树脂。切割的方法依植株的大小而定。在切口处收集树脂,必要时可在刀口处插竹片或其他引流物引导树脂流入接收容器中。

二、树脂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分类

(一)化学组成

树脂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大多数树脂是与挥发油、木脂素、树胶、有机酸等成分混合存在。因此,树脂类中药不是作为单一类型的化学成分来对待,而是从其来源和组成等方面来认识和鉴别。根据化学组成的情况,树脂可分为:

1.树脂酸类树脂酸(resin acids)主要是二萜酸类、三萜酸类及其衍生物类成分。属于大分子量、构成复杂的不挥发性成分,常具有羟基及羧基,所以这类树脂具有酸和酚的化学性质,能溶于碱性水溶液形成肥皂样的乳液。在植物体中,它们多游离存在。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二萜树脂酸(松香酸);如乳香中含有大量的三萜树脂酸(α-乳香酸)。也有的与醇和酚结合

成脂类。

2.树脂醇类树脂醇(resinalcohols)是分子中具有羟基的树脂。可分为树脂醇和树脂鞣醇2类。树脂醇(resinols)含有醇性羟基,是无色物质,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颜色反应; 树脂鞣醇(resinotannols)含有酚性羟基,属于大分子物质,遇三氯化铁试液显鞣质样颜色反应。树脂醇类在植物体大多与芳香酸(如苯甲酸、水杨酸、肉桂酸、伞形酸等)结合成酯而存在,少数呈游离状态。

3.树脂酯类树脂酯(resin esters)是树脂醇或树脂鞣醇与芳香酸化合形成的酯类物质。芳香酸在树脂中亦有游离的形式,这些在树脂中游离的芳香酸通常被称为香脂酸, 它们大多是香树脂中的主要成分,亦用来代表树脂的生理活性成分,具有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共沸则皂化的性质。

4.树脂烃类树脂烃(resenes)是一类分子结构复杂的含氧中性化合物。其化学组成可能是倍半萜烯及多萜烯的衍生物或氧化物。它们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碱或不被碱分解,不形成盐或酯,与大多数化学试剂不发生反应,无导电性。树脂中如含有较多的树脂烃时,可作为药物制剂中丸剂或硬膏剂的原料。工业上因其能形成坚固的薄膜而将其作为涂料。

(二)性质

树脂大多为无定形的固体,少数为半固体甚至流体。固体表面微有光泽。质硬而脆。不溶于水,也不吸水膨胀。树脂易溶于醇、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能部分溶解或完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溶。固体树脂加热至一定的温度时,则软化,直至熔融,并具黏性。燃烧时有浓烟及明亮的火焰,并具有特殊气味。将树脂的乙醇溶液蒸干,则形成薄膜状物质。

(三)分类

药用树脂中常常混有挥发油、树胶及游离的芳香酸等化学成分,因此,根据其所含主要化学成分的组成情况, 通常将树脂分为5类:

1.单树脂类单树脂(resina)是不含或含很少挥发油及树胶的树脂。根据其所含的主要成分,又可分为酸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酯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酯,如枫香脂)、混合树脂(主要成分不明显)。

2. 胶树脂类胶树脂(gummi-resina)是指不含或含很少挥发油,而含有树胶的树脂。如藤黄。

3.油树脂类油树脂(oleo-resina)是指不含或含很少树胶,而含有较多挥发油的树脂。如松香脂、加拿大油树脂等。

4.油胶树脂类油胶树脂(oleo-gummi resina)是指胶树脂中含有挥发油的树脂。如乳香、没药、阿魏等。

5.香树脂类香树脂(balsamun)是指油树脂中含有较多游离芳香酸的树脂。如苏合香、安息香等。

三、树脂的鉴定

树脂类中药的鉴定,主要采用性状鉴定法和理化鉴定法。

树脂类中药的外形各异、大小不等,但每种药材均有较为固定的形态。因此,观察树脂类中药的性状特征,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性状鉴定主要应注意其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破碎面、光泽、透明度、气味等特征。

每种树脂类中药均有相对固定的某些化学成分和化学组成。因此,采用理化鉴定法控制其质量尤为重要,通常采用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方法对其组分或特征性成分进行鉴定,以确定树脂的品质。由于商品树脂中常混有沙石、泥土等来自植物和外界的杂质,要特别注意对其纯度的检查,根据树脂的种类不同,主要进行下列方面的检查:如溶解度、水分、灰分、浸出物、酸值、皂化值、碘值、香脂酸和醇不溶物、黏稠度、比旋度、折光率、硬度等。

确定树脂类的类别,一般可对其进行提取分离,将分离所得的各组分干燥后称量,即可计算其百分含量,并可进一步确定树脂的化学组成。对树脂类中药的质量控制,通常测定醇不溶物和总香脂酸等成分的含量。

第2节 各论

75.苏合香

Styrax(拉) Storax(英)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上品。李时珍谓:“按寰宇志云:苏合油出安南、三佛齐诸国。树生膏,可为药,以浓而无渣者为上”。

【来源】本品为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植物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的树干渗出的香树脂,经加工精制而成。

【植物形态】乔木,高10~15m。叶互生;叶片掌状,多为3~5裂,裂片卵形或长方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心形,边缘有锯齿;具长柄;托叶小,早落。花单性,雌雄同株,圆头状花序,小花黄绿色;雄花的头状花序成总状排列,无花被,仅有苞片,雄蕊多数,花药长圆形,花丝短;雌花的花序单生,花序梗下垂,花被细小,雌蕊2心皮连合,子房半下位,2室。果序球形,直径约2.5cm,聚合蒴果,蒴果先端喙状,顶端开裂。种子1~2粒狭长圆形,扁平,顶端有翅(Fig.75-1)。

Fig.75-1 苏合香树Liquidambar orientalis Mill.

【产地】主产广西、云南等地,原产土尔其、叙利亚、埃及、索马里和波斯湾附近各国。

【采收加工】初夏将树皮割裂至木部,使其分泌树脂并渗入树皮。到秋季时割下树皮及木部外层边材,榨取树脂;残渣加水煮后再榨取,除去杂质和水分,即得粗品苏合香。如再将粗品用乙醇溶解,滤过,滤液除掉乙醇,则得到精制苏合香。宜置于阴凉处。通常贮藏于铁桶中,并灌以清水浸盖以防香气挥散。

【化学成分】粗制品含树脂约36%,其余为油状液体。树脂由苏合香树脂醇(storesinol)、齐墩果酸(oleanonic acid)和3-表-齐墩果酸(3-epi-oleanolic acid)组成,一部分游离,一部分与肉桂酸结合。油状液体中含有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a),肉桂酸甲酯,苯乙烯(苏合香烯styrene),肉桂酸(cinnamic acid),桂皮醛(cinnamaldehyde)苏合香素(styracin),肉桂酸苯丙脂(phenypropyl cinnamate)、香草醛(vanillin)等。苏合香为含肉桂酸量最高的树脂。

肉桂酸(cinnamic acid)桂皮醛(cinnamaldehyde)【性状鉴别】呈半流动性的浓稠液体状。棕黄色或暗棕色,半透明。质细腻,极黏稠,挑起时呈胶样,连绵不断。较水重。气芳香,味苦、辣,嚼之粘牙(Fig.75-2)。

一般以棕黄色或暗棕色、用针挑油液呈丝状、半透明、香气浓郁者为佳。

Fig.75-2 苏合香(Styrax)

【理化鉴别】 1.物理性质本品在90% 乙醇、二硫化碳、氯仿或冰醋酸中溶解,在乙醚中微溶。

2.物理常数按中国药典法测定,本品的酸值应为52~76;皂化值应为160~190。

3.微量升华取本品少许置载玻片上,微温或微量升华,冷却后镜检,有肉桂酸的片状或小棒状结晶析出。

4.化学定性(1)取本品1g与细沙3g,混合后置试管中,加5mL高锰酸钾试液,微热,即产生显著的苯甲醛香气。

(2)取本品2g置试管中,加石油醚5~10mL,振摇后静置,取石油醚层,加等量0.5%醋

酸铜试液,振摇, 石油醚层不得显绿色。

5.薄层色谱取本品1g,加乙醚10mL溶解,上清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取肉桂酸和桂皮醛对照品,分别加乙醚制成1 mL 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供试品溶液2μL、对照品溶液各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CMC-Na薄层板上,以石油醚(30~60℃)-正己烷-甲酸乙酯-甲酸(10∶30∶15∶1)为展开剂,在10~15℃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观察。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6. 总香脂酸的含量测定取本品约1.25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新配制的乙醇制0.5mol/L氢氧化钾滴定液25mL,加热回流1h,于低温迅速蒸去乙醇,残渣加热水50mL使均匀分散,放冷,加水80mL与3%硫酸镁溶液50mL,混匀,静置10min,滤过,滤渣用水20mL洗涤,合并洗液与滤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后,用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40mL,合并乙醚液,用5%碳酸氢钠溶液振摇提取5次(20mL、20mL、10mL、10mL、10mL),每次分出的水液均用同一乙醚20mL洗涤,合并水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再用氯仿振摇提取4次(30mL、20mL、20mL、10mL),每次氯仿提取液均用同一个装有无水硫酸钠的脱脂棉层滤过,合并滤液,蒸发至约10mL 时,停止蒸发,任其自然挥散除尽溶剂,残渣用中性乙醇(加酚红指示液)10mL温热溶解,放冷,加酚红指示液2~3滴,用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滴定。每1mL 0.1mol/L氢氧化钠滴定液相当于14.82mg的肉桂酸(C9H8O2)。本品含总香脂酸以肉桂酸(C9H8O2)计算,不得少于28.5%。

7.肉桂酸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甲醇-1%冰醋酸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5nm。理论塔板数以肉桂酸峰计算应不低于7 000。精密称取肉桂酸对照品适量,加甲醇制成每1mL含8μ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取本品约0.5g,精密称定,加新制的乙醇制氢氧化钾试液(0.5mol/L)10mL,加热回流1h,低温迅速蒸去乙醇,残渣加热水20mL使均匀分散,放冷,加水30mL与硫酸镁溶液20mL(1.5→50)20mL,混匀,静置10min,滤过,滤渣用水20mL分次洗涤,合并滤液与洗液,加盐酸使成酸性后,用乙醚振摇提取4次,每次40mL,合并乙醚液,挥干。残渣用甲醇溶解,转移至100mL量瓶中,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肉桂酸(C9H8 O2)不得少于5.0% 。

【性味功能】性温,味辛。开窍,辟秽,止痛。

【用法用量】 0.3~1g,宜入丸、散用。

76.乳香

Olibanum(拉)Frankincense(英)

本品始载于《名医别录》,称为“熏陆香”。寇宗奭曰:“熏陆香即乳香,为其垂滴如乳头也。熔塌在地者为塌香”。

【来源】本品为橄榄科(Burseraceae)植物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ood.及同属其他数种植物皮部切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

【植物形态】卡氏乳香树乔木,高4~5m。树干粗壮,树皮光滑。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15~25cm, 密集形成叶簇;小叶15~21片,小叶片长卵形,基部最小,向上渐大,边缘具不规则的圆锯齿或近全缘,两面均被白毛,或上面无毛;无柄。总状花序稀疏,花小;花萼杯状,5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花瓣5,淡黄色,卵形,长约为花萼的2倍,先端急尖;雄蕊10,着生于花盘外侧;花丝短;子房上位,3~4室,柱头头状,略3裂。核果小,倒卵形,有三棱,长约1cm,果皮肉质肥厚,折生成3~4瓣膜,每室有种子1粒。花期4月(Fig.76-1)。

Fig.76-1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ood.

【产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土耳其、利比亚、苏丹、埃及亦产。广西有引种。

【采收加工】春、夏二季均可采收,春季为盛产期。采收时,于树干的皮部由下至上顺序切伤,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处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硬块,即可采取。落于地上者常粘附泥沙杂质,品质较次。

【化学成分】含树脂60%~70%、树胶27%~35%、挥发油3%~8%。树脂的酸性部分主要为α-乳香酸(α-boswellic acid)、β-乳香酸(β-boswellic acid)等,约占33%;中性部分主要为α-香树脂素、β-香树脂素(β-amyrin)、α-香树脂酮、乳香树脂烃等,约占33%。树胶为阿糖酸(arabid acid)的钙盐和镁盐、西黄芪胶、苦味质等。挥发油中含有蒎烯(p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二戊烯、α-樟脑烯醛(α-camphorenealdehyde)、d-马鞭草烯醇(d-verbenol)、马鞭草烯酮(verbenone)等。

α-乳香酸(α-boswellic acid)β-乳香酸(β-boswellic acid)【性状鉴别】药材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或不规则小块状,长0.5~2cm,有时粘连成团块。淡黄色,有时微带绿色或棕红色。半透明,有的表面无光泽并带有一层类白色或淡黄色的粉尘,久贮色加深。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泽,亦有少数呈玻璃样光泽。气微芳香,味微苦,

嚼时开始碎成小块,后迅速软化成胶块状,粘附牙齿,唾液成乳白色,并微有香辣感(Fig.76-2)。

一般以呈颗粒状、半透明、色黄白、质硬而脆、断面具玻璃样光泽、无杂质、气芳香者为佳。

Fig.76-2 乳香(Olibanum)

【理化鉴别】 1.物理定性本品遇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乳状液。

2.化学定性取本品粗粉0.05g, 置小蒸发皿中,加入苯酚-四氯化碳(1:5)液1滴,即显褐色或紫色。取本品1g ,研碎,加入甲醇10mL,振摇24h,滤过。取滤液5mL,蒸干,残渣加稀硫酸10mL后转移到分液漏斗中,用氯仿振摇提取2次,每次10 mL,合并氯仿滤液,并浓缩至除尽氯仿,残渣加醋酸1 mL溶解,再加醋酐-浓硫酸(19:1)试剂1mL,溶液很快变成紫色。

【性味功能】性温,味苦、辛。调气活血,舒筋止痛,排脓消肿。

【用法用量】 3~9g 。

【附注】洋乳香(Mastix)为漆树科植物黏胶乳香树Pistacia lentiscus L.的树干或树枝切伤后流出的干燥树脂。主产于希腊。性状与乳香相似,但颗粒较小而圆,直径3~8mm。新鲜品表面有光泽,半透明。质脆,断面透明,玻璃样。气微香,味苦。咀嚼时先碎成砂样粉末,后软化成可塑性团状,不粘牙齿。与水共研磨,不形成乳状液体。含树脂酸约43%、树脂烃约50%、挥发油约2%。

77.血竭

Sanguis Draxonis(拉) Dragon’s Blood(英)

本品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原名“麒麟竭”。《本草图经》载:“今出南番诸国及广州。木高数丈,婆娑可爱。叶似樱桃而有三角。其脂液从木中流出,滴下如胶饴状,久而坚凝,乃成竭,亦作血色,故亦谓之血竭。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Palmae)植物麒麟血竭Daemonorops draco Bl.的果实渗出树脂经加工而制成。

【植物形态】多年生常绿藤本,长10~20 m。茎具叶鞘并生尖刺。羽状复叶在枝梢互生,在下部有时对生;叶柄及叶轴均被稀疏小刺;小叶片多数,互生,条形至披针形,长20~30cm,宽约3cm,脉3出,平行。肉穗花序,单性,雌雄异株;花被片6,排成两轮,黄色。果实核果状,阔卵形或近球形,直径2~3cm,猩红色,密被覆瓦状黄色鳞片,成熟时由鳞片缝中渗出红色树脂(Fig.77-1)。

Fig.77-1 麒麟竭Daemonorops draco Bl.

【产地】原产于土尔其、叙利亚、埃及、索马里和波斯湾附近各国。现产于广西、云南等地。

【采收加工】采收成熟的果实,充分晒干,加贝壳同入笼中强力振摇,松脆的红色树脂及脱落,筛去果实鳞片等杂质,用布包起树脂,入热水中使软化成团,取出放冷,为“原装血竭”。将原装血竭加入敷料加工,为“加工血竭”。

【化学成分】含红色树脂酯约57%,主要成分有血竭红素(dracorubin)、血竭素(dracorhodin)、去甲基血竭红素(nordracorubin)、去甲基血竭素(nordracorhodin)、(2S)-5-甲氧基-6-甲基黄烷-7-醇[(2S)-5-methoxy -6-methylflavan -7-ol,简称“黄烷醇”]、(2S)-5-甲氧基黄烷-7-醇[(2S)-5-methoxyflavan -7-ol]。另含海松酸(pimaric acid)、异海松酸(isopimaric acid)、去氢松香酸(dehydroabietic acid)、檀香海松酸(sandaracopimaric acid)等。红色树脂为血竭树脂鞣醇(dracoresino tannol)与苯甲酸、苯甲酰醋酸的化合物。

血竭素(dracorhodin)

【性状鉴别】药材呈类圆四方形或方砖形。表面暗红色,有光泽,附有因摩擦而成的红粉。质硬而脆,破碎面红色,研粉为砖红色。气微,味淡(Fig.77-2)。

一般以表面黑红色、不粘手、粉末鲜红色、燃烧呛鼻、无松香气、无杂质者为佳。

Fig.77-2 血竭(Sanguis Draxonis)

1.原装血竭(original Sanguis Draxonis)

2.加工血竭(machining Sanguis Draxonis)

【理化鉴别】 1.物理定性取本品粉末,置白纸上,用火隔纸烘烤即熔化,但无扩散的油迹,对光照视呈鲜艳的红色。燃烧能产生呛鼻的烟气。在水中不溶,在热水中软化,易溶于乙醇、二硫化碳、氯仿及碱液中。

2.红外光谱取进口血竭乙醚提取物测定其红外光谱,特征吸收峰是1 120 cm-1、1 610 cm-1

(掺假物达马胶的红外吸收峰是1 380 cm-1、1 460 cm-1、1 707 cm-1,以1 707 cm-1为特征吸收峰;松香的特征吸收峰主要是1 692 cm-1、1 280 cm-1)(Fig.77-3)。

Fig.77-3 血竭红外光谱(IR of Sanguis Draxonis)

3.紫外光谱取本品粉末30.0mg,精密称量,置50mL量瓶中,加乙醇适量,浸泡10min 后用力振摇20min使溶解,加乙醇至刻度,摇匀,置1cm石英吸收池中,以同批乙醇作空白,照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在270±1nm处有最大吸收。

4.薄层色谱(1)取本品粉末约0.1g,加入乙醚10mL,密塞,振摇10min,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本品对照药材0.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对照药材溶液及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溶液(见血竭素的含量测定项)各10~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 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相同的橙色斑点。

取本品粉末约0.5g ,加入乙醇10mL,密塞,振摇10min,滤过,滤液加稀硫酸5mL,混匀,析出棕黄色沉淀,放置后逐渐凝成棕黑色树脂状物。取树脂状物,用稀硫酸10mL分次洗涤,弃去洗液,加20%氢氧化钾溶液10mL,研磨,加氯仿5mL,移置分液漏斗中,振摇,氯仿层显红色,取氯仿层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血竭对照药材,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吸取供试品溶液与对照药材溶液各10~2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氯仿-甲醇(1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橙色斑点。

3.血竭素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睛-0.05mol/L磷酸二氢钠溶液(50∶5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440nm,柱温40℃。理论板数按血竭素峰计算不低于4 000。精密称取血竭素高氯酸盐对照品9mg,置50mL 棕色量瓶中,加3%磷酸甲醇溶液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1mL,置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每1mL中含血竭素26μg,血竭素的重量=血竭素高氯酸盐重量/1.377)。取本品适量,研细,精密称取0.05~0.15g ,置具塞试管中,精密加

入3%磷酸甲醇溶液10mL,密塞,摇匀3min,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mL,置5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本品含血竭素(C17H14O3)不得少于1.0%。

【性味功能】性平,味甘、咸。祛瘀定痛,止血生肌。

【用法用量】研末,1~2g,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入膏药用。

茎木树脂类中药-中药鉴定习题

茎木树脂类中药 A型题 1 、川木通来源于哪一科植物() A木通科B马兜铃科C毛莨科D防已科E豆科 2 、习称“红藤”的药材是() A鸡血藤B钩藤C大血藤D苏木E降香 3 、沉香醇溶性浸出物(热浸法)不得少于() A 15.0% B 16.0% C 14.0% D 17.0% E 13.0% 4 、沉香主要成分是() A油胶树脂B油树脂C香树脂D酯树脂E单树脂 5、钩藤来源于哪科植物() A唇形科B茜草科C桔梗科D菊科E藤黄科 6、来源于胡椒科的药材是() A络石藤B沉香C钩藤D大血藤E海风藤 7、大血藤的断面特征为() A髓部偏向一侧B皮部厚,有棕色油点 C红棕色皮部与黄白色木部交互排列成3~8轮半圆形环D形成层环呈多角形E皮部红棕色,有六处向内嵌入木部 8、主要成分是小檗碱的药材是() A黄柏B杜仲C肉桂D厚朴E五加皮 9、鸡血藤的性状鉴别特征不包括 A扁圆柱形B表面灰棕色,有纵沟C质坚硬 D断面红褐色的皮部与淡红色木部排列成数轮半圆形环E气香特异 10、取某药材碎片投于热水,水被染成红色;加酸变成黄色,再加碱液,仍变成红色() A降香B苏木C大血藤D鸡血藤E桂枝 11、沉香药用部位来源于瑞香科白木香及沉香的() A边材B茎髓C含树脂的心材D腐烂的心材E茎藤 12、关木通和川木通为() A同科同属不同种植物B同科不同属植物C不同科植物D同种植物

E同种不同变种或不同变型 13、白木香主产于() A云南省B广东省C广西省D福建省E台湾省 14、钩藤主要成分为() A香豆素类B黄酮类C生物碱类D挥发油类E三萜类 15、具有偏心性髓部的茎木类药材是() A大血藤B钩藤C鸡血藤D川木通E关木通 16、维管束异型的茎木类药材是() A.川木通B.大血藤C.鸡血藤D.钩藤E.肉桂 17.平整的横断面皮部呈红棕色环状,有六处向内嵌入,木部黄白色,有细孔(导管),射线红棕色,有此特征的茎木类药材是() A.川木通B.肉桂C.钩藤D.沉香E.大血藤 18.通草的药用部位为() A.心材B.茎C.全草D.叶E.茎髓 19.血竭颗粒置白纸上,用火烘烤,不应出现() A.颗粒融化 B.无扩散的油滴 C.对光照视呈鲜艳的血红色 D.以火烧之则发生呛鼻烟气 E.纸上残留为融化的黑色残渣 20.下列关于没药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橄榄科植物没药树及同属其他植物树干皮部渗出的树脂 B.主产于非洲东北部、阿拉伯半岛和印度 C.不规则的颗粒状或粘结成团块状,气香而特异 D.主要含树脂、树胶、挥发油 E.质坚碎,破碎面呈颗粒状 二、B 型题 A.通草 B.川木通

树脂类中药

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以树脂入药的中药,叫树脂类中药。 1.树脂类中药的存在和采取 1.1存在 多存在于松科、安息香科、豆科等种子植物中。 三种存在形式: 原来少,损伤后增多;(松香) 原来无,损伤后产生;(安息香、苏合香、土鲁香) 正常存在于组织内,与损伤无关。(血竭) 1.2采取 根椐存在的方式有采取形式: 有计划地人为损伤割取,例如安息香的采取 粉碎提取,例心材(创愈木脂)或果实(麒麟血竭),用此法采取。 1.树脂类中药的物理性质 非晶形的固体、半固体,少数未液体; 在水中既不溶解也不吸水膨胀;利用此性质水溶性杂质及色素(水试) 能溶于有机溶剂;此性质可提取、精制树脂 加热熔融,燃烧冒浓烟,有特殊气味;(火试) 将乙醇溶液蒸干后,可得到漆样薄膜。 树脂与树胶相区别,树胶为高分子多糖化合物,物理性质与树脂是完全相反: 一般溶于水(粘稠液体),或吸水膨胀(胶冻状); 不溶于有机溶剂;(在水中加入乙醇可析出沉淀); 燃烧则炭化。 3 .树脂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3.1树脂的化学组成 树脂是很多高分子脂肪族和芳香族化合物的混合物,其中许多是二萜烯和三萜烯的衍生物。 3.1.1树脂酸(Resin acids) 含一个或几个-COOH,如松香酸、乳香酸, 溶于碱水形成肥皂样乳液 R-COOH + NaOH R-COONa + H2O 3.1.2树脂醇(Resinols) 树脂醇+ FeCl3 不变色 树脂鞣醇+ FeCl3蓝色 3.1.3树脂酯(Resin esters) 多为代表树脂生理活性部分 树脂鞣醇or 树脂醇+ 树脂酸or 芳香酸(桂皮酸、苯甲酸、阿魏酸、水杨酸等) 树脂酯+ KOH 树脂醇+ 酸的钾盐 3.1.4树脂烃(Resenes) 无活泼取代基。 3.2树脂的分类 3.2.1单树脂类 酸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酸(松香) 酯树脂:主要成分为树脂酯(血竭、枫香) 混合树脂:多种树脂成分(洋乳香) 3.2.2复合树脂类 胶树脂:树胶+ 树脂(藤黄)

动物类中药与常用矿物类中药鉴别

第一节动物类中药 A型题 1.广地龙的原动物是 A.参环毛蚓 B.通俗环毛蚓 C.威廉环毛蚓 D.栉盲环毛蚓 E.缟蚯蚓 2.下列哪项不是斑蝥的性状特征 A.呈长圆形 B.头及口器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和触角各1对 C.背部有黑色革质鞘翅1对,具3条黄色或棕黄色横纹 D.胸腹部乌黑色, E.胸部有足4对(足3对) 3.下列哪项不是蛤蚧的性状特征 A.头略呈三角形 B.吻鳞切鼻孔 C.背部有黄白色、灰绿色或砖红色斑点 D.尾长与体长近相等 E.四足均有5趾,趾底面有吸盘 4.具有两个侧枝的花鹿茸习称 A.单门 B.二杠茸 C.莲花 D.三岔茸 E.四岔茸 5.药材表面有“乌金衣”;断面金黄色,可见细密同心层纹者是(牛黄) A.金胆B墨胆 C.菜花胆 D.蛋黄 E.管黄 6.性状上具有“白颈”特征的中药材是 A.水蛭 B.地龙 C.全蝎 D.蜈蚣 E.僵蚕 7.蜂蜜放久或遇冷析出的白色颗粒状结晶,其成分是 A.碳酸钙 B.草酸钙 C.蔗糖 D.果糖 E.葡萄糖 8.药材呈扁平长条形,自第二节起,每体两侧有步足一对 A.蜈蚣 B.地龙 C.全蝎 D.斑鳌 E.水蝮 9.《中国药典》应测相对密度 A.儿茶 B.肉桂 C.冰片 D.蜂蜜 E.薄荷

10.具有“剑脊”和背麟行数成双形状特征的药材是 A.乌梢蛇 B.滑鼠蛇 C.金钱白花蛇 D.王锦蛇 E.蕲蛇 11.蜂蜜贮久或遇冷析出的白色颗粒状结晶,其分是 A.葡萄糖 B.果糖 C.蔗糖 D.麦芽糖 E.木糖 12.粉末嗅之作嚏,断面沾水呈乳白色隆起 A.鸡内金 B.蛤蛤 C.地龙 D.僵蚕 E.蟾酥 13.鹿茸中促进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有效成分是 A.多肤 B.胆昌醇类 C.多胺类 D.脂肪酸 E.氨基酸B型题 [1-5] A.卵鞘 B.贝壳 C.内壳 D.雌虫干燥体 E.背甲 1.海螵硝的入药部位是 2.桑螵硝的入药部位是 3.鳖甲的入药部位是 4.牡蛎的入药部位是 5.土鳖虫的入药部位是 [6-10] A.乌金衣 B.剑脊 C.方胜纹 D.通天眼 E.当门子 6.羚羊角药材具有 7.蕲蛇药材具有 8.麝香仁药材具有 9.牛黄药材有的具有 10.乌梢蛇药材具有 [11-15] A.芫青科 B.牛科 C.鹿科 D.蝰科 E.壁虎科 11.羚羊角的原动物属于 12.麝香的原动物属于 13.蛤蚧的原动物属于 14.斑蝥的原动物属于 15.蕲蛇的原动物属于 [16-18]

中药鉴定学讲义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第十三章树脂类中药 【字体:大中小】【打印】 一、概述 药用部位为植物分泌或经提取/精致而成的树脂的一类中药称为“树脂类中药”。 树脂类中药均为天然产物,大多数来源于植物体。 树脂一般认为是植物组织的正常代谢产物或分泌物,常和挥发油并存于植物的分泌细胞、树脂道或导管中,他们能被苏丹Ⅲ试液或紫草试液染成红色。 树脂的采收,除一部分为收集自然渗出的树脂外,不少是将植物体某些部位经机械损伤。 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而分成以下几类: 1.单树脂类:树脂中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挥发油、树胶及游离芳香酸。又可以分①酸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②酯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酯,如血竭。③混合树脂无明显的主成分,如洋乳香等。 2.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和树胶,如藤黄。 3.油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挥发油和树胶,如乳香、没药、阿魏等。 4.油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与挥发油。如松油脂、加拿大油树脂等。 5.香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游离芳香酸(香脂酸)、挥发油,如苏合香、安息香。 (三)树脂的通性

树脂通常为无定形固体,表面微有光泽,质硬而脆,少数为半固体。它们不溶于水,也不吸水膨胀;易溶于醇、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能部分或完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溶。加热至一定的温度,则软化,最后熔融;燃烧时有浓烟,并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将树脂的乙醇溶液蒸干,则形成薄膜状物质。 二、药材重点内容介绍 1.乳香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卡氏乳香树及同属其他数种植物皮部切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通常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 产地:主产于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 性状鉴别:索马里乳香:呈长卵形滴乳状、类圆形颗粒或不规则小块。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被有黄白色粉末,久存则变棕黄色或棕红色。常温时质脆,微热可相互粘连,破碎面有玻璃样光泽。具有特异香气,味微苦,嚼之初散成砂粒状,但无砂石感,继之软化成乳白色胶块。 埃塞俄比亚乳香:呈淡黄白色或淡绿色,久存则变黄色。碎断面有蜡样光泽。具柠檬气,嚼之软化粘牙,呈乳白色胶块。 化学成分:树脂;树胶;挥发油 理化鉴别: (1)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2)遇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但不应有松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

8种矿物类中药的微量升华鉴别

212银杏叶以每年10月初前采摘青叶为宜,一 旦变黄,则有效成分含量迅速下降。 313提取剂选择:以水提取时,水溶性杂质多,黄 酮醇苷提取率低。高浓度乙醇提取时,烷基酚等醇溶性杂质高。 8种矿物类中药的微量升华鉴别 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峰 项鹏济南市药品检验所 李久明山东省机械工业设计院 刘清汉 中药微量升华鉴别法是利用中药所含的某些化学成分在一定温度下能升华的性质,获得升华物结晶,置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晶形状、颜色或化学反应,进行中药鉴别。 目前矿物药的常规鉴别主要是从形状、颜色、透明度、光泽、硬度等性状方面或采用理化方法等进行鉴别,而未见用微量升华法鉴别矿物药的报道。我们通过改进微量升华装置,加强了对升华温度和时间的观测,使实验结果更准确、科学,并对8种矿物药进行了微量升华鉴别。现报道如下: 11材料和设备 111实验材料 雄黄(Realgar )、毒砂(Arsenicum Sublimatum )、天然朱砂(Cinnabaris )、人工朱砂(Cinnabaris )、紫石英(Fluoritum )、白石英(Quartz al 2bum )、铜(Cuprum )、自然铜(Pyritum ),以上样品均由 山东省地质学校和济南市药品检验所提供并协助鉴定。 112实验设备 对传统中药微量升华装置进行 了初步改进。 21实验方法 将上述各药材分别粉碎成粗粉,备用。取一薄金属片安放在加热器上,金属片上放一金属圈(直径2cm ,高1cm ),在金属圈内均匀加入药材粉末,使厚度约014~016cm ,金属圈上覆盖一载玻片;开启电源和记时器记时;使温度缓慢上升,待达到规定升华温度与时间,载玻片上产生升华物时,取下玻片,使其自然冷却;然后置显微镜下观察药材升华物结晶,进行比较鉴别。对同组实验材料均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升华实验,比较鉴定。 31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见表。 表 8种矿物类中药微量升华结果 药材名称升华温度(℃ )升华时间结晶形状 雄黄 1361′20″白色多边形结晶毒砂 2072′23″白色多棱结晶天然朱砂1952′20″黑色圆球结晶、有亮晶人工朱砂1632′10″淡灰棕色片块状结晶紫石英 1342′54″黑色圆状结晶、黄色结晶白石英 1301′32″白色立体结晶铜 1222′14″白色圆球状亮晶自然铜  174 2′27″ 白色短棒状、多边形结晶 41讨论 411微量升华鉴别是中药鉴定常用的一种理化 鉴别方法。根据中药材有无升华成分及升华成分的性质异同,可进行中药真伪鉴别。升华成分不同,则升华物结晶的形状有较大差异;升华成分相似,则升华物结晶的主体晶形相似。因此,药材的微量升华鉴别有一定的“指纹性”,对已知粉末的定性鉴别和未知粉末的辅助鉴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12雄黄来源于硫化物类雄黄族雄黄的矿石,主 要含硫化砷(As 2S 2)。升华时熔化为暗红色液体,产生黄白色火焰并有白色浓烟,其升华结晶物为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的混合物。若再继续加热至160~ 170℃时,升华物结晶变小,混为一片。 毒砂来源于硫砷铁矿,主要含硫砷化铁(FeAsS ),升华时不发生燃烧火焰、浓烟等化学变化,只有升华现象。雄黄与毒砂均为有毒矿物药信石的来源,二者升华物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但由于二者所含的 S 、Fe 等杂质不一,而使升华物的结晶不同,可以进行 鉴别。 413天然朱砂来源为硫化合物矿物辰砂,主要成 分为硫化汞(HgS ),其含量在96%以上;人工朱砂是

中药鉴定学第十四章

学习要点: 1. 概述中的内容。 2. 各药材的来源、主产地及特殊的采收加工方法。 3. 各药材的性状鉴别,气味与其成分的关系。 4. 各药材的成分类别及主要成分。 5. 各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及结果。 6. 血竭的含量测定方法及被测定成分,其混淆品的来源及鉴别要点复习题 【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主要成分为树脂和树胶的树脂类药材,其药用部位是A A. 胶树脂 B.树脂C油树脂D.香树脂E油胶树脂 2?树脂多为植物体内哪种成分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D A. 黄酮类 B.蒽醌类C生物碱类D.挥发油类E.木脂素类 3.树脂类药材,通常可被下列何种试液染成红色B A. 间苯三酚 B.紫草C盐酸 D.碘E香草醛 4?乳香、没药根据所含主要化学成分应属于C A.香树脂 B.酯树脂C油胶树脂D油树脂E单树脂 5. 下列哪项不是乳香的性状鉴别特征C A.呈小形乳头状,泪滴状或不规则小块 B. 表面淡黄色,有时微带绿色或棕色,半透明 C. 有的表面常常有一层xx粉末

D. 质坚脆,断面蜡样,无光泽,少数呈玻璃样光泽 E. 嚼之粘牙,唾液成乳白色,微有麻辣感 6. 乳香的甲醇提取液用氯仿萃取,萃取液蒸干,残渣加醋酸溶解,加醋酐- 浓硫酸,结果和被检查成分是A A. 溶液变紫色,检查乳香酸 B. 溶液变紫色,检查a xx树脂酮 C. 溶液变棕色,检查a xx烯 D. 溶液变蓝色,检查绿xx千层醇 7. 药材淡黄色,遇热变软,烧之微有香气,冒黑烟,并遗留黑色残渣,粗粉加入苯酚四氯化碳(1:5)液1滴,即显褐色或紫色,此药材是DA青黛B没药C 血竭D.乳香E儿茶 8?取药材少许,与水共研能形成黄棕色乳状液的是A A. 没药 B.乳香C血竭D.青黛E儿茶 9. 下列哪项不是没药成分B A. 没药酸 B.游离芳香酸 C.次没药脂酸 D.树胶,类似阿拉伯树胶 E.丁香油 酚、间苯甲基酚 10. 粉末的乙醚浸出物或挥发油,用溴或发烟硝酸蒸气接触残渣,即显紫红色,此药材是B A.青黛B没药C血竭D.儿茶E乳香 11. 没药粉末遇硝酸后,所呈颜色是E A. 红色 B.黄棕色 C.蓝紫色 D.淡红色E紫色 12. 加工方法是将采集的药块去杂质,用布包起,入热水中使软化成团,取 出放冷,即为原装品,加入辅料加工后即为加工品。此药材是C

各类中药的鉴定汇总

茎木类中药的鉴定 概念 茎(Caulis)木(Lignum)类中药包括药用木本植物的茎或仅用其木材部分,以及少数是草本植物的茎藤,实际上分为两类,即: 茎类中药 药用部位包括茎藤(Caulis),如关木通;药用茎枝(Ramulus),如桑枝;药用茎刺(Spina),如皂角刺或其翅状附属物,如鬼箭羽;或仅用茎的髓部(Medulla),如灯心草、通草等。药用草本植物的茎,则列入全草类中药,如麻黄、石斛等。 木类中药 药用部位主要采用木本植物茎的形成层以内的各部分,通称为木材。一般木材可分为边材和心材两部分。边材含水分较多,颜色较浅,又称液材;心材由于蓄积了较多的挥发油和树脂类物质,颜色较深,质地亦较致密而重。木类中药大多采用心材部分。 性状鉴别 形状 茎类中药的形状以圆柱形较多,也有扁圆柱形、方形的。有些茎的木质部较发达,商品常切成斜向横切片,或不规则段片。木质藤本多扭曲不直,大小粗细不一。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表面 草质茎表面多沟纹,具有粗细不等的棱线,如天仙藤;表面大多为棕黄色,少数显特出的颜色,如鸡血藤为红紫色。未除去木栓层的茎藤尚可见深浅不一的纵横裂纹或栓皮剥落后的痕迹,皮孔大多可见。木类中药的表面颜色各异,多数有棕褐色树脂状条纹和斑块。 断面 茎的断面有放射状的木质部与射线相间排列,习称“车轮纹”、“菊花心”等。中央有时尚可见有髓部,有时常成空洞状。 气味 气味常可帮助鉴别,如海风藤味苦,有辛辣感,青风藤味苦而无辛辣味可以区别。木类药如降香、沉香等则气香。 茎类显微 周皮(或表皮):应注意木栓细胞的形状、层数、增厚情况等(详见皮类中药),幼嫩茎的周皮尚不发达,常可见表皮组织。 皮层:注意其存在与否及在横切面所占比例。初生构造的皮层有时具有厚角组织或厚壁组织,茎次生构造木栓形成层如发生在皮层以内,则皮层就不存在而由栓内层(次生皮层)所代替。注意观察细胞的形态及内含物等。 韧皮部:应注意韧皮薄壁组织、筛管和韧皮射线以及有无厚壁组织等,以及各种细胞的形态及排列情况。 韧皮部外方常有初生韧皮纤维束或周纤维(环管纤维),过去曾称中柱鞘纤维。 形成层:一般都成环状,注意是否明显。 木质部:注意导管、木薄壁细胞、木纤维及木射线细胞的形状和排列情况。木质藤本导管孔径较大。 髓部:大多由薄壁细胞构成,多具明显的细胞间隙,细胞有时可见圆形单纹孔,有的髓周具厚壁细胞,散在或形成环髓纤维或环髓石细胞。草质茎髓部较发达,木质茎髓部较小。 注意点:茎类中药鉴别除应注意以上各类组织的排列、各种细胞的分布、特别是除石细胞和纤维外,还应注意细胞内含物如草酸钙结晶、碳酸钙结晶和淀粉粒的有无以及它们的形状等。对于存在于不同部位的厚壁组织如周纤维、韧皮纤维和木纤维等,应分别通过解离组织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细

第十六章矿物类中药

第十六章矿物类中药 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 药用部位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天然单质或化合物、矿物的加工品、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的一类中药称为“矿物类中药”。 矿物类中药中以天然矿物入药的如朱砂、石膏、炉甘石、赭石等。以矿物的加工品入药的如轻粉、红粉、秋石等。以动物或动物骨骼的化石入药的如龙骨、石燕等。 第一节矿物的性质 矿物除少数是自然元素外,绝大多数是自然化合物,它们大多数是固体,少数是液体,如水银(Hg),或气体,如硫化氢(H2S)。每一种矿物都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取决于它们的化学成分和结晶构造,利用这些性质的不同,可以对矿物进行鉴定。 1.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有的晶体矿物含有一定的水,称为含水矿物。水在矿物中存在的形式,直接影响到矿物的性质。利用这些性质,可以对矿物进行鉴定。水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可分为: (1)吸附水或自由水水分子不加入矿物的晶格构造。 (2)结晶水水以分子形式参加矿物的晶格构造,如石膏(CaS04·12H2O)、胆矾(CuSO4·5H20)等。 (3)结构水水以H+或OH-等离子形式参加矿物的晶格构造,如滑石Mg3(Si4010)(OH)2等。 2.透明度矿物透光能力的大小称为透明度。将矿物磨成0.03mm标准厚度后,比较其透明度,可分为三类:透明矿物、半透明矿物和不透明矿物。 3.颜色颜色是矿物对自然光线中不同波长的光波均匀吸收或选择吸收所表现的性质。矿物的颜色一般分为三种: (1)本色是由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如辰砂的红色,石膏的白色等。 (2)外色由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包裹体所引起的颜色,与矿物自身的成分和构造无关。外色的深浅除与带色杂质的量有关外,还与杂质分散的程度有关,如紫石英、大青盐等。 (3)假色由晶体内部裂缝面、解理面及表面氧化膜的反射光引起与入射光波的干涉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如云母的变彩现象。 条痕及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条痕色比矿物表面的颜色更为固定,更能反映矿物的本色,因而更具鉴定意义。有的矿物表面的颜色与粉末颜色相同,如朱砂,也有的是不相同的,如自然铜,表面为亮淡黄色或棕褐色,而粉末为绿黑色或棕褐色。 4.光泽矿物表面对投射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分为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绢丝光泽、珍珠光泽等。 5.相对密度是指在温度4℃时矿物与同体积水的重量比。各种矿物的相对密度在一定条件下为一常数。如朱砂为8.1~8.2,石膏为2.3等。 6.硬度是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研磨、压力等)的能力。分为相对硬度和绝对硬度。 7.解理、断口 8.磁性 9.气味有的矿物具特殊的气味,尤其是矿物受到锤击、加热或湿润时较为明显。如雄黄灼烧有砷的蒜臭;胆矾具涩味,芒硝具苦、咸味等。 10.其他少数矿物有吸水的能力,可以黏舌,如龙骨、龙齿、软滑石等。有的有滑腻感,如滑石。 第二节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矿物类中药的分类是以矿物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为根据的。矿物在矿物学上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但通常是根

执业药师-中药鉴定-树脂类中药的鉴定

树脂类中药 用部分为植物分泌或经提取、精制而成的树脂的一类中药称为“树脂类中药”。 树脂类中药均为天然产物,大多数来源于植物体。 树脂类中药的鉴定 一、树脂的形成、存在和采收 形成:树脂是一类化学组成比较复杂的物质,一般认为是植物体内的挥发油成分,经过复杂的化学变化,如氧化、聚合、缩合等作用形成的。 存在:树脂一般认为是植物组织的正常代谢产物或分泌物,常和挥发油并存于植物的分泌细胞、树脂道或导管中,能被苏丹Ⅲ试液或紫草试液染成红色。 采收:除一部分为收集自然渗出的树脂外,不少是将植物体某些部位经机械损伤,如简单切割或刺伤树皮,收集从伤口流出的树脂,经加工而成;或以植物含树脂的部位经提取、精制而得到。 二、树脂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树脂主要由树脂酸、树脂醇、树脂酯、树脂烃等多种成分组成。在树脂中常混有挥发油、树胶及游离芳香酸等成分。 药用树脂的分类通常根据其中所含的主要化学成分而分成以下几类。 1.单树脂类树脂中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挥发油、树胶及游离芳香酸。通常又可以分为: (1)酸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 (2)酯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酯,如枫香脂、血竭等。 (3)混合树脂无明显的主成分,如洋乳香等。 2.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和树胶,如藤黄。 3.油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挥发油和树胶,如乳香、没药、阿魏等。 4.油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与挥发油,如松油脂、加拿大油树脂等。 5.香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游离芳香酸(香脂酸)、挥发油,如苏合香、安息香等。 三、树脂的通性 树脂通常为无定形固体,表面微有光泽,质硬而脆,少数为半固体。它们不溶于水,也不吸水膨胀;易溶于醇、乙醚、氯仿等大多数有机溶剂;在碱性溶液中能部分或完全溶解,在酸性溶液中不溶。 加热至一定的温度,则软化,最后熔融;燃烧时有浓烟,并有特殊的香气或臭气。将树脂的乙醇溶液蒸干,则形成薄膜状物质。 树脂类常用中药 乳香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同属植物树皮切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乳香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 【产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采收加工】春季于树干的皮部由下向上顺序切伤,开一狭沟,使树脂从伤口渗出,流入沟中,数天后凝成硬块,即可采取。落于地面者常黏附砂土杂质,品质较次。 【化学成分】①树脂:酸性部分主要含α-、β-乳香酸及其衍生物;中性部分含α-香树脂酮、绿花

中药鉴定学——矿物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矿物类中药 细目一矿物类中药的概述 要点一矿物的性质 矿物除少数是自然元素以外,绝大多数是自然化合物,大部分是固态,少数是液态如水银(Hg);或气态如硫化氢(H2S)。每一种固体矿物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这些性质取决于它们内部结构尤其是结晶物质和化学成分。 1.矿物中水的存在形式 有的晶体矿物含有一定的水,称为含水矿物。 (1)吸附水或自由水:水分子不加入矿物的晶格构造。 (2)结晶水:水以分子形式参加矿物的晶格构造,如石膏(CaS04·2H20)、胆矾(CuS04·5H20)。 (3)结构水: 水以H+或OH-等离子形式参加矿物的晶格构造,如滑石Mg3(Si4010)(OH)2。 2.透明度:可分为三类:透明矿物、半透明矿物和不透明矿物。 3.颜色:矿物的颜色一般分为三种: (1)本色:是由矿物的成分和内部构造所决定的颜色,如辰砂的红色,石膏的白色。 (2)外色:由外来的带色杂质、气泡等包裹体所引起的颜色,与矿物自身的成分和构造无关。外色的深浅除与带色杂质的量有关外,还与杂质分散的程度有关,如紫石英、大青盐等。 (3)假色:由晶体内部裂缝面、解理面及表面氧化膜的反射光引起与入射光波的干涉作用而产生的颜色,如云母的变彩现象。 条痕及条痕色:矿物在白色毛瓷板上划过后所留下的粉末痕迹称为条痕,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色。 条痕色比矿物表面的颜色更为固定,更能反映矿物的本色,因而更具鉴定意义。 有的矿物表面的颜色与粉末颜色相同,如朱砂,也有的是不相同的,如自然铜,表面为亮淡黄色或棕褐色,而粉末为绿黑色或棕褐色。 4.光泽:矿物表面对投射光的反射能力称为光泽。 分为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绢丝光泽、珍珠光泽等。 5.硬度:是矿物抵抗外来机械作用(如刻划、研磨、压力等)的能力。分为相对硬度和绝对硬度。 6.解理、断口。 7.气味 8.其他 矿物类中药的分类 1.按阳离子的种类进行分类 一般分汞化合物类:如朱砂、轻粉等; 铁化合物类:如自然铜、赭石等; 铅化合物类:如密陀僧、铅丹等; 铜化合物类:如胆矾、铜绿等; 铝化合物类:如白矾、赤石脂等; 砷化合物类:如雄黄、信石等; 矽化合物类:如白石英、玛瑙等; 镁化合物类:如滑石等; 钙化合物类:如石膏、寒水石等; 钠化合物类:如硼砂等; 其他类:如炉甘石、硫黄等。 2.按阴离子的种类进行分类 朱砂、雄黄、自然铜等归为硫化合物类; 石膏、芒硝、白矾归为硫酸盐类; 磁石、赭石、信石归为氧化物类;

中药鉴定学试题

中药鉴定学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中药鉴定学的任务不包括() A.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B.发掘祖国药学遗产C.中成药的鉴定 D.寻找和扩大新药源E.研究中药质量与疗效的关系 2、益母草,在东北呈坤草,又叫楞子棵;江苏某些地区称天芝麻或田芝麻,青海叫千层塔。这种使药材品种混乱的原因属于() A.同物异名B.同名异物C.古代典籍,记述粗略 D.一药多源,易于混杂E.历史沿革,品种变迁 3、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 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 4、中国最早的一部具药典性质的本草是() A.《神农本草经》B.《证类本草》C.《本草纲目》 D.《新修本草》E.《本草蒙筌》 5、《图经本草》的作者是() A.苏敬B.苏颂C.苏轼D.苏恭E.苏辙 6、我国现存最早的且最完整的本草是() A.《证类本草》B.《神农本草经》C.《新修本草》 D.《本草纲目》E.《本草衍义》 7、本草书中,最著名的收载药用植物的专著是() A.《救荒本草》B.《植物名实图考》C.《图经本草》 D.《神农本草经》E.《本草纲目》 8、中药拉丁名称的一般组成原则是() A.属名+种名(种加词)B.属名+种名+命名人姓氏 C.药用部位名(第一格)+药名(第二格) D.属名+种名+亚种名+定名人E.药名(第二格)+药用部位名(第一格) 9、RhizomaCoptidis的组成是() A.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种名(名词第二格) B.属名(名词第一格)+形容词(第二格) C.属名(名词第一格)+种名(名词第二格) D.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 E.以上都不是 1/64 10、SemenArmeniacaeAmarum的组成是() A.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形容词(第二格) B.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形容词(第一格) C.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种名(名词第二格) D.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种名(名词第二格)+形容词(第一格) E.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一格)+属名(名词第二格)+药用部位名(名词第二格) 11、“四大怀药”包括() A.怀牛膝、地黄、山药、菊花B.怀牛膝、地黄、山药、红花 C.怀牛膝、地黄、山药、芫花D.怀牛膝、地黄、山药、金银花 E.怀牛膝、玄参、天花粉、菊花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矿物类中药的成分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矿物类中药的成分 常用动物类中药的药用部位 1、动物的干燥整体,如水蛭、全蝎、斑蝥等。 2、除去内脏的动物体,如地龙、蛤蚧、乌梢蛇等 3、动物体的一部分 (1)角类。如鹿茸、鹿角等。 (2)鳞、甲类。穿山甲、龟甲等。 (3)骨类,如豹骨,狗骨,猴骨。 (4)贝壳类,如石决明、牡蛎等; (5)脏器类,如蛤蟆油、鸡内金。 4、动物的生理产物,分泌物,如麝香、蟾酥;排泄物,如五灵脂、蚕沙等;其他生理产物如,蝉蜕、蛇蜕等。 5、动物的病理产物,如珍珠、僵蚕等 6、动物体某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 矿物类中药的成分: 1、按阳离子分类法分类,朱砂、轻粉、红粉等为汞化合物类;磁石、自然铜、赭石等为铁化合物类;石膏、钟乳石、寒水石等为该化合物类;雄黄、信石等为砷化合物类;白矾、赤石脂等为铝化合物类,胆矾、铜绿等为酮化合物类;密陀僧、铅丹等为铅化合物类;芒硝、硼砂、大青盐等为钠化合物类;滑石为镁化合物类等。 2、按阴离子分类法分类,朱砂、雄黄、自然铜等为硫化合物类,石膏、芒硝、白矾为硫酸盐类;炉甘石、鹅管石为碳酸盐类,磁石、赭

石、信石为氧化物类,轻粉为卤化物类等。 矿物类中药的性状鉴别除对矿物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气味进行鉴别外,还应注意对其硬度、相对密度、条痕色、透明度、光泽、解理、断口、有无磁性等进行检查。 常用矿物类中药 雄黄: 来源,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族雄黄。主含二硫化砷 产地,主产于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省 加工,采挖后,除去杂质,或又低品位矿石浮选生产的精矿粉。 性状鉴别,药材,为块状或粒状集合体,呈不规则块状。深红色或橙红色,条痕淡橘红色,晶面有金刚石样光泽。质脆,易碎。断面具树脂样光泽。微有特异臭气,味淡。精矿粉为粉末状或粉末集合体,志松脆,手捏即成粉,橙黄色,无光泽。

中药化学讲义:花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讲义:花类中药 完整的花有的是已开放的,如洋金花、红花;有的是尚未开放的花蕾,如丁香、金银花。药用花序亦有的是采收未开放的,如款冬花;有的要采收已开放的,如菊花、旋覆花。而夏枯草实际上采收的是带花的果穗。药用仅为花的某一部分,如西红花系柱头,莲须系雄蕊,玉米须系花柱,松花粉、蒲黄等则为花粉粒等。 第一节花类中药的鉴定(了解) 第二节花类常用中药 辛夷(高频考点)(木笔花) 【来源】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玉兰或武当玉兰的干燥花蕾。 【产地】(了解) 【化学成分】①含挥发油。②木脂素类成分,如木兰脂素。③生物碱。 【真实性鉴定】 1.性状鉴别 药材望春花:呈长卵形,似毛笔头。梗上有类白色点状皮孔。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有光泽的长茸毛,内表面类棕色,无毛。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2.显微鉴别 粉末:灰绿色或淡黄绿色。①非腺毛甚多,散在。②石细胞多成群,呈椭圆形、不规则形或分枝状,孔沟不甚明显,胞腔中可见棕黄色分泌物。③油细胞众多,类圆形,有的可见微小油滴。④苞片表皮细胞扁方形,垂周壁连珠状。 槐花(熟悉) 【来源】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前者习称“槐花”,后者习称“槐米”。 【化学成分】黄酮类成分,如芦丁(芸香苷)。 【真实性鉴定】 1.性状鉴别(了解)

2.显微鉴别 粉末:黄绿色。①花粉粒类球形或钝三角形,具3个萌发孔。②萼片表皮表面观呈多角形;非腺毛1~3细胞,长86~660μm。气孔不定式,副卫细胞4~8个。③草酸钙方晶较多。 【质量评价】 1.经验鉴别:槐米优于槐花。 2.浸出物(了解) 3.含量测定 总黄酮: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含总黄酮以芦丁计,槐花不得少于8.0%,槐米不得少于20.0%。 芦丁:槐花不得少于6.0%,槐米不得少于15.0%。 丁香(考点)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 【产地】主产于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东非沿岸国家。 【采牧加工】通常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化学成分】主含挥发油,油中主为丁香酚。 【真实性鉴定】 1.性状鉴别 药材:呈研棒状,花冠圆球形。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2.显微鉴别 萼简中部横切面:(了解) 粉末:暗红棕色。①纤维梭形,两端钝圆,壁较厚。②花粉粒众多,极面观呈三角形,赤道面观双凸镜形,具3副合沟。③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④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3.理化鉴别(了解) 【质量评价】 1.经验鉴别药材以完整、个大、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入水下沉者为佳。 2.含量测定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丁香酚不得少于11.0%。 洋金花(考点)

第16 章 树脂类中药

第16章树脂类中药 第1节 概述 树脂类(resinae)中药通常是以植物体的分泌物入药的药材总称。树脂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及防腐等功效,医疗上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瘀血肿痛、闭经、痛经、胃脘疼痛、痈疽疖疔与疥癣湿疮等病症。 一、树脂的来源与采收 树脂多存在于植物体内的细胞和组织中,如树脂道、分泌细胞、导管或细胞间隙等。能够产生树脂的植物大多是种子植物。在植物体的根、茎、叶、种子等部位均可产生树脂。根据产生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正常代谢物和非正常代谢物。 正常代谢物是植物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组织和细胞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如血竭、阿魏等。非正常代谢物是植物体受到损伤后才产生的分泌物,如安息香、苏合香等。有的植物受到机械损伤后,会增加树脂的产生,如松树等。 在药用的树脂中,较重要的有:松科植物的松油脂、松香、加拿大油树脂,豆科植物的秘鲁香、吐鲁香,金缕梅科植物的苏合香、枫香脂,橄榄科植物的乳香、没药,漆树科植物的洋乳香,伞形科植物的阿魏,安息香科植物的安息香,藤黄科植物的藤黄,棕榈科植物的血竭等等。 采收树脂,通常是将植物体的某些部分用刀切割后引流或直接加工处理而得到。如用刀切割树皮,使树脂从刀切割口处流出。有的植物经一次切割后,可持续数日甚至数月不断产生树脂,有的则需要经常切割才能不断流出树脂。切割的方法依植株的大小而定。在切口处收集树脂,必要时可在刀口处插竹片或其他引流物引导树脂流入接收容器中。 二、树脂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分类 (一)化学组成 树脂是由多种化学成分组成的混合物。大多数树脂是与挥发油、木脂素、树胶、有机酸等成分混合存在。因此,树脂类中药不是作为单一类型的化学成分来对待,而是从其来源和组成等方面来认识和鉴别。根据化学组成的情况,树脂可分为: 1.树脂酸类树脂酸(resin acids)主要是二萜酸类、三萜酸类及其衍生物类成分。属于大分子量、构成复杂的不挥发性成分,常具有羟基及羧基,所以这类树脂具有酸和酚的化学性质,能溶于碱性水溶液形成肥皂样的乳液。在植物体中,它们多游离存在。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二萜树脂酸(松香酸);如乳香中含有大量的三萜树脂酸(α-乳香酸)。也有的与醇和酚结合

矿物类中药练习

矿物类中药 一、单选题: 1、下列药材在石头上摩擦呈樱桃红色的是( B ) A、朱砂 B、赭石 C、炉甘石 D、自然铜 E、雄黄 2、色棕红或铁青,表面有乳头状,“钉头”,断面显层叠状者是(B ) A、朱砂 B、赭石 C、炉甘石 D、自然铜 E、雄黄 3、含汞的矿物为(A ) A、朱砂 B、赭石 C、磁石 D、自然铜 E、滑石 4、下列矿物药中常含结晶水的是C A、朱砂 B、雄黄 C、石膏 D、自然铜 E、赤者石 5、某矿物类药材,为白色粉末,味咸,此药是(A ) A、玄明粉 B、滑石粉 C、白矾 D、熟石膏 E、石膏 6、朱砂含硫化汞,不得少于(A ) A、96% B、92% C、90% D、85% E、98%A、 7、最早记载矿物药的本草著作是A A、《神农本草经》 B、《新修本草》 C、《本草拾遗》 D、《本草纲目》 E、《证类本草》 8、舐之能粘舌的中药是B A、赭石 B、龙骨 C、牡蛎 D、明矾 E、石膏 9、无色透明的中药是B A、炉甘石 B、芒硝 C、朱砂 D、自然铜 E、赭石 10、.雄黄的颜色和形状是( d )D A.方块形,表面深红色或鲜红色 B.方块形,表面深黄色或黄红色 C.粉末状,表面深黄或黄绿色 D.呈不规则块状或粉末,表面深红色或橙红色 E.呈颗粒状,粉末状或块片状,表面鲜红色或暗红色 11、下列矿物药中主含单质成分的是D A、雄黄 B、自然铜 C、朱砂 D、硫黄 E、炉甘石 12、朱砂主含( B ) A、硫化砷 B、硫化汞 C、三氧化二砷 D、含水硫化钠 E、含水硫化钙 13、自然铜的主要成份是(B ) A、含水硫化钙 B、二硫化铁 C、硫化汞 D、三氧化二砷 E、硫化砷( 14、雄黄的条痕(A ) A、黄色 B、樱红色 C、浅橘红色 D、绿黑色 E、白色 15、具绢丝样光泽的矿物类药是() A、朱砂 B、雄黄 C、石膏 D、自然铜 E、赭石

中药化学讲义:树脂类中药

中药鉴定学讲义:树脂类中药 第一节树脂类中药的鉴定 树脂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1.单树脂类树脂中一般不含或很少含挥发油、树胶及游离芳香酸。通常又可以分为: (1)酸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酸,如松香。 (2)酯树脂主成分为树脂酯,如枫香脂、血竭。 (3)混合树脂无明显的主成分,如洋乳香等。 2.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和树胶,如藤黄。 3.油胶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挥发油和树胶,如乳香、没药、阿魏等。 4.油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与挥发油,如松油脂、加拿大油树脂等。 5.香树脂类主成分为树脂、游离芳香酸(香脂酸)、挥发油,如苏合香、安息香等。 第二节树脂类常用中药 乳香(考点)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乳香树及同属植物树皮切伤后渗出的油胶树脂。分为索马里乳香和埃塞俄比亚乳香,每种乳香又分为乳香珠和原乳香。 【产地】主产于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及阿拉伯半岛南部。 【真实性鉴定】 1.性状鉴别药材呈长卵形滴乳状、类圆形颗粒或黏合成大小不等的不规贝吐块状物。表面黄白色,半透明,被有黄白色粉末,久存则颜色加深。质脆,遇热软化。破碎面有玻璃样或蜡样光泽。具特异香气,

味微苦。 2.理化鉴别水试法:取药材与少量水共研,能形成白色或黄白色乳状液。 火试法:本品燃烧时显油性,冒黑烟,有香气。 【质量评价】 1.经验鉴别药材以色淡黄、颗粒状、半透明、无杂质、气芳香者为佳。 2.纯度杂质:乳香珠不得过2%,原乳香不得过10%。 3.含量测定用挥发油测定法测定,索马里乳香药材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ml/g),埃塞俄比亚乳香药材不得少于2.0%(ml/g) 没药(考点) 【来源】为橄榄科植物地丁树或哈地丁树树干皮部渗出的油胶树脂。分为天然没药和胶质没药。 【产地】主产于非洲东北部的索马里、埃塞俄比亚、阿拉伯半岛南部及印度等地。以索马里所产没药质量最佳,销世界各地。 【真实性鉴定】 1.性状鉴别药材天然没药:呈不规则颗粒性团块,大小不等。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近半透明,

中药鉴定学辅导:树脂类中药化学组成

树脂很多是二萜烯和三萜烯的衍生物(不包括真菌、致病霉菌及海绵动物中的二倍半萜类衍生物)以及木脂素类,从树脂中亦有分离出单一的萜类成分,有时还伴有木脂素等。因此,树脂类中药的含义不是作为单一类型的化学成分来研究它,而是从其来源和组成上来认识和分类鉴别的。其主要组成可概括下列几种:(1)树脂酸(resinacids)是属于大分子量、构造复杂的不挥发性成分,常具有1个或几个羟基及羧基,能溶于碱性溶液形成肥皂样的乳液,它们大多游离存在,如松香中含有90%以上的树脂酸(松香酸),是二萜烯的酸类,乳香中含有大量乳香酸,是三萜烯酸类。过去树脂酸是制造肥皂、油漆工业的重要原料。(2)树脂醇(resinalcohols)可分为树脂醇和树脂鞣醇二类。树脂醇(resinols)是无色物质,含醇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不显颜色反应;树脂鞣醇(Resinotannols)分子量较大,含酚性羟基,遇三氯化铁试液则显鞣质样蓝色反应。它们在树脂中呈游离状态或与芳香酸结合成酯存在。(3)树脂酸(resinesters)是树脂醇或鞣醇与树脂酸或芳香酸如桂皮酸、苯甲酸、水杨酸、阿魏酸等化合而成的酯。芳香酸在树脂中亦有游离存在的,这些存在与树脂中的芳香酸,通称为香脂酸,它们多数是香树脂中的主要成分,有能与氢氧化钾的醇溶液共煮则皂化的性质,常是代表树脂生理活性的成分。(4)树脂烃(resenes)是一类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于碱、不被水解和氧化或导电的物质,它与光线、空气、水分或一般化学试剂长久接触均不起变化的一类更高分子的环状化合物。其化学组成可能是倍半萜烯及多萜烯的衍生物或其氧化产物。树脂中如含有较多的树脂烃时,在药用上多用作丸剂或硬膏的原料,工业上因其能形成坚固的薄膜而多用作油漆、涂料等。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我国中药材资源及分布 中药材资源分为2 类: 一部分为天然资源,即来源于野生动植物和天然矿物的中药材; 一部分为生产资源,即来源于人工种植的植物类药材、人工驯养的动物类药材和合成的矿物加工品。 我国天然中药材资源的品种较为丰富。根据中国药材公司和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组织,历时近10年(1983?1993)进行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工作的调查结果,中国目前有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以上,药用动物1 581 种,药用矿物80 种。调查了362 种常用药材,其中320 种大宗植物药材和29 种动物药材,其野生资源总蕴藏量约为850 万吨。 按蕴藏量大小排列为: 40 万吨以上的有甘草、麻黄、罗布麻、刺五加4 种, 1 0 ?40万吨的有苍术、黄芩、地榆、苦参、狼毒、赤芍、绵马贯众、仙鹤草8 种; 5?10 万吨的有山豆根、木贼、益母草、茵陈、葛根、升麻、苍耳子、萹蓄、艾叶、柴胡、防风、黄柏、秦皮、玉竹、续断、五味子、威灵仙、桔梗、老鹳草、拳参等23 种; 1?5 万吨的有42 种; 1 万吨以下的有243 种。 一些重要的药材例如甘草、麻黄、冬虫夏草、羌活等来自野生植物;蟾酥、斑蝥、蜈蚣、蝉蜕等,来自野生动物;石膏、芒硝、自然铜等来自天然矿物。经销药材中以野生资源为主的有170?200 种,占药材总数的60%以上。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以往并未利用而依赖进口的野生药材资源,如胡黄连、马钱子、安息香、诃子、阿魏、沉香、降香等。 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条件优越,中药材的分布呈现不均衡性。 中药种类分布规律是从东北至西南由少增多,由1 000种增加到5 000种;常用药材的蕴藏量则以北方最多,向南逐渐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