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
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

21世纪上半叶,信息科学与技术正在发生深刻的跃变,从2010年至2050年,我国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的总目标是:抓住信息技术跃变的机遇,提升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我国全面进入信息社会(u社会):绝大多数中国人成为信息用户,信息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社会信息化总体上接近国外发达国家水平。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信息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至2050年我国发展信息科学技术应该聚焦在以下六大任务和目标:①构建无所不在、称心如意的信息网络。

②实现信息器件和系统的变革性升级换代。③发展数据知识化产业。④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和实现低成本信息化。⑤创建发展新的信息科学和发展以计算为纽带的交叉科学。⑥构建国家与社会信息安全体系。

这六项重大任务可以凝聚成一个总的任务,即构建“惠及全民、以用户为中心、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Universal, User-oriented, Ubiquitous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s, U-INS)”。这一体系体现了21世纪上半叶我国要全面进入信息社会的重大战略需求,也包含了信息领域需要重点发展的科学技术。为了构建这一网络体系,我们必须在具有变革性的器件、升级换代的网络系统、个性化的网络服务和渗透到各个领域的网络应用、网络安全体系、网络科学与新的信息科学等方面开展具有独创性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

在这次路线图研究中,我们的主要发现、判断和建议包括以下几点:

(1)20世纪下半叶是以信息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为标志的时代,近半个世纪信息科学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由于信息科学发展的滞后,集成电路、网络等主要信息技术到2020年前后都会难以靠渐进式的改进继续发展。预计今后20~30年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变革突破期,21世纪上半叶将兴起一场以高性能计算和仿真、网络科学、智能科学、计算思维为特征的信息科学革命,信息科学的突破可能导致21世纪下半叶一场新的信息技术革命。

(2)今后10~40年发展信息技术的首要任务是要建设让大众非常便捷地获取信息和知识、更有效地协同工作、生活品质更高的信息网络。近10年内网络技术经历宽带化、移动化和三网融合将走向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2020年以后世界各国将逐步形成共识,共同构建IP后(post-IP)的新网络体系。宽带无线通信是未来网络体系的重要基础。无处不在的传感网将与空间、地面、接入等网络全面融合,实现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之间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通信联络。

(3)要实现构建普惠泛在的信息网络的宏伟目标,我们必须消除“信息科学技术只是一种高科技工具”的狭义工具论的认知障碍,深刻理解人机物构成三元世界。在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攻克信息硬件发展受阻、大规模并行和三元世界编程、海量数据利用、信息网络的低成本、信息系统可靠可信、构建自主信息技术基础平台六大难题。

(4)传统的信息器件和设备在复杂性、成本、功耗等方面已遇到巨大障碍,急切期待颠覆性的新技术,但目前尚未研发出一条像近30年CMOS集成电路一样的主导技术路线,量子、自旋、纳米等技术发展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确定新的主流器件技术可能需要15~20年的努力。石墨烯纳米带晶体管可能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重要推动力,又可能成为超越硅基CMOS的很有希望的研究方向。电子计算技术和光电子、光计算技术的融合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开发汇集计算、存储、通信和信息处理于一体的新一代芯片技术, 可实现片上光互联和片上大规模光计算。

(5)到2050年,超级服务器的发展需要支持各种各样的个性化应用负载,突破低能耗、海量并行、可靠性、低成本等技术障碍, 40年内超级计算机的性能将增长108~109倍,达到每秒1024次运算速度。在这个进程中,重大难点和技术突破会发生在从Exaflops (1018 flops) 过渡到Zettaflops (1021 flops)阶段。发展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使软件业和服务业也产生类似摩尔定律的走势,即同样功能和性能的软件开发成本平均每两年降低50%,同样质量的服务所需的成本每两年降低50%。

(6)从历史的长周期来衡量,电脑普及的速度和电力技术普及的速度差不多。低成本信息化不是以降低实效、降低价值为代价,价值要与普及成正比。全民普及不仅意味着享受低价值的用户增多,还意味着享受高价值的用户也要按一定比例增加。我们的预测表明:只有增值增长才是高实效的低成本信息化路线,才能推动信息产业良性持续发展。要为中国用户每人提供一个通用计算账号,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任何设备,都能方便而又高效地使用自己的信息环境。

(7)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科学/工程研究的核心之一。在未来几十年中多模态人机交互将占据桌面、膝上和掌上系统,三维用户交互、实体交互、可交流情感的个性化交互、人机交互将得到普及。在人机交互研究领域,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语义理解是需要长期攻克的科学难题和关键技术。

(8)互联网也好,信息服务产业也好,将来的瓶颈都在计算机对语义的理解。发展语义互联网技术是实现全民应用互联网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挖掘和利用中华文明的特色,研究支持语义、内容和文化的科学技术与普惠信息网络基础平台,使网上中文信息内容超过全世界网上信息总量的10%,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数据知识产业提供科技基础。

(9)量子信息为信息科学的发展提供新的原理和方法,有望成为后摩尔时代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之一。量子计算的实现不存在原理性的困难,当前的研究瓶颈在于量子计算的物理实现,基于固态物理系统和基于量子光学系统最有希望研制成功量子计算机。量子密码技术已到了工程研究和实际应用阶段,预计2020年可实现70公里内的城域光纤网量子密钥分配,2050年可实现基于量子密钥分配的全球实用安全通信网络。

(10)在网络环境中,分布、交互及并发成为计算的重要特征,需要新的计算模型和算法设计理论。为并发计算建立严格的数学模型和坚实的理论基础,是今后几十年内计算机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算法研究的重点将是从单个算法的设计分析转向多个算法的交互与协同。软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导

致软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低,可信计算的软件基础已成为未来几十年内必须解决的科学问题。

(11)探索智力的本质,了解人类的大脑和它的认知功能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础科学命题之一。基于认知机理的智能信息处理在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有可能带动未来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发展新的智能科学与技术,是今后50年的重要目标。脑反向工程和脑机界面是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

(12)从计算的角度为细胞的发展过程建立模型,不仅有助于理解生物系统中的大量的基因和蛋白质如何协调工作控制细胞的新陈代谢及DNA修复等基本问题,而且对于通信协议设计、并行计算模型和机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生物分子和DNA等层次生命活动中信息转化过程的分析,可能产生与基于硅的电子计算机原理完全不同的计算系统。

(13)社会计算已成为继科学计算、生物计算之后新的国际前沿研究和应用方向。以认知科学、智能科学和复杂性科学为基础,开展社会计算研究和应用,已成为确保国家安全、建设和谐社会刻不容缓的任务。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中国机械简史

中国机械简史 冯立升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机械的形成和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时也有一些骨制工具。在工艺方面以石器打制工艺为主,主要是经过敲击和初步修整使石块成石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状趋于合理。当时的石器工具的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尖状器、石球、石矛和石镞等,这时出现的其他材料的工具有木捧和磨制的骨针等。弓箭的出现表明这时的机械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在石器制造方面以磨制工艺为主,同时对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过程。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锛、斧、铲、凿、磨盘、磨棒、杵臼、钻、网坠、纺轮、犁、刀、锄、耘田器等。工具的种类不但有所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少专用工具。这时还出现了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三个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西周时期。从动力方面看,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使用畜力和风力作为原动力。古车和风帆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动力出现。商代已经开始用牛来耕地。这一阶段已广泛使用犁来耕地。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铜器,但没有大量使用。商代青铜工具和器械开始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到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青铜冶铸工艺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制作小件器物,发展到用多块范、芯组成的复合范制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这一阶段后期,陶范熔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发展为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 传统机械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钢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制造高效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随着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用生铁来铸造多种机械,特别是农业机械。这一时期锻造工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

《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中科院为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中国科学院2009年6月10日在京发布《创新2050:科技革命与中国的未来》系列报告,为我国描绘了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这份300多名专家经过一年多研究形成的路线图认为,当今世界正处在科技创新突破和新科技革命的前夜,在今后的10年至20年,很有可能发生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面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任务,面对可能发生的新科技革命,我国必须及早准备。路线图提出,必须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我国八大经济社会基础和战略体系,即可持续能源与资源体系、先进材料与智能绿色制造体系、无所不在的信息网络体系、生态高值农业和生物产业体系、普惠健康保障体系、生态与环境保育发展体系、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体系、国家与公共安全体系。 2009年6月10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左一)发表讲话。 路线图同时提出必须着力解决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22个战略性科技问题。包括高品质基础原材料的绿色制备、中国地下4000米透明计划、新型核能系统、海洋能力拓展计划、暗物质与暗能量的探索、人造生命和合成生物学、纳米科技、空间科学探测及卫星系列等。 据了解,中科院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战略研究形成了战略研究总报告和能源、人口健康、矿产资源、空间与海洋、信息、材料、生态与环境等17个分领域报告,将以中英文形式陆续出版。中科院还将在此基础上每5年修订一次相关领域路线图,为国家宏观科技决策提供科学建议。 目录[隐藏] ??我国空间科技发展三大战略目标 ??我国农业科技要从五大领域实现创新突破 ??解析面向2050年科技发展路线图 ??我国先进材料科技发展确立8项突破口 ??我国矿产资源科技发展三步走战略 ??我国能源科技十大技术方向 ?? 2050年我国建立普惠健康保障体系 ??制定生物质资源科技发展六项战略路径

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疆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运用地图读出我国的地理位置特点,记住领土四 端。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记住我国的面积、 邻国、临海。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 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 1.复习导入: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 2.出示学习任务 阅读教材 P2-6页的内容,并结合图1—1,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 你还记得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吗?尝试描述中国 的地理位置。 (2)在世界政治地图上,对比说出中国与这四个国家的地理位 置差异,说初中地理位置的特点。 (3)根据图1—2中国的疆域,记住领土四端。 (4)记住我国的面积、邻国、临海。 3.学法 学生先用约10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内容,自学完成以上任务。 自学完成不了的任务由小组互助交流讨论。 (二)自学互助 学生根据出事的目标任务认真学习、互学、小组讨论。教师深入 巡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自学讨论中普遍存在 的疑难问题。 (三)点拨以小组为单位,点名或抢答以上问题,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评价,教师针对重点问题给予强调。 1)位置优越性 ①经度位置:东半球 ②纬度位置:北半球,大部分在中纬度(北温带)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 辽阔的疆域 ①领土的四端 ②濒临的海洋 ③陆地面积

(3) 众多的邻国 ①漫长的陆上国界 ②陆上邻国 ③隔海相望的国家 ④蛮长的海岸线 (四)效果反馈 1.小结:学生谈收获,教师引导小结 2.布置作业 (1)记住本节知识点; (2)完成教材第2—6页的活动题; (3)预习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教学目的: 1.掌握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领土的范围和面积。了解并记住我国濒临的海洋,我国的领海和内海、半岛和岛屿、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分布。 2.教会学生识读和使用“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并能在空白的“中国疆域和行政区划”图上填注邻国、领海及濒临的大洋名称。 3.通过教授有关我国疆域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而激励学生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重点是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的疆域和国土面积。难点是记住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方法主要应用谈话法。 教具“世界地形图”、“中国政区图”、“中国疆域和邻国示意图”(自制投影片)、“中国地形图”。 课时1.5~2课时。 讲授提纲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 3.经纬位置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的概念 2.面积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的海洋 2.我国的领海 3.漫长的海岸线及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图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2014国内机械工程类相关期刊(包括最新EI)

国内机械工程类相关期刊 1. 机械设计方向: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工程设计学报、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EI)、工程图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EI)、振动与冲击(EI)、计算力学学报(EI)、应用力学学报(EI)、力学进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爆炸与冲击、力学季刊、力学学报(EI)、工程力学(EI)、固体力学学报(EI)、实验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机械强度、强度与环境、摩擦学学报(EI)、润滑与密封、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仿真、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科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轴承、机械传动 2. 机械制造方向:制造技术与机床、机床与液压、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现代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制造业自动化、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航空制造技术、精密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EI)、模具技术、模具工业、焊接、焊接技术、焊接学报(EI)、铸造、铸造技术、锻压技术、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中国表面工程、工具技术、塑性工程学报、机械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 3. 机电测控方向:机电工程、机械与电子、机电一体化、数据采集与处理、信号处理、仪器仪表学报(EI)、测试技术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现代仪器、自动化与仪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自动化学报(EI)、控制理论与应用(EI)、控制与决策(EI)、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信息与控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EI)、电机与控制学报(EI)、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遥感技术与应用、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振动测试与诊断(EI)、噪声与振动控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机器人(EI)、无损检测、液压与气动、计量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 4. 专业机械方向:农业机械学报(EI)、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流体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石油矿场机械、重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食品与机械、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压缩机技术、风机技术、水泵技术、声学技术、光学技术、汽轮机技术、车用发动机、压力容器、微电机、微特电机、汽车工程、船舶工程、动力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材料工程(EI)、材料科学与工艺(EI)、光学精密工程(EI)、工程塑料应用、应用声学、声学学报(EI)、工业安全与环保、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磁性材料及器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EI) 5. 军工机械方向:航空学报、航空学报英文版(SCI)、航空动力学报(EI)、航空材料学报(EI)、宇航学报(EI)、宇航材料工艺(EI)、宇航计测技术、航天控制、飞行器测控学报、空间科学学报、中国航天、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探测与控制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EI)、弹道学报(EI)、固体火箭技术(EI)、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飞航导弹、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现代防御技术、火工品、推进技术(EI)、兵工学报(EI)、火炸药学报、核技术(EI)、核技术英文版、核科学与工程、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学报(EI)、中北大学学报(E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E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EI)、沈阳航空航天大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o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 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 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田博鑫1 (1.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院工业工程1101班) 摘要: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该历史,可以以史为鉴,辨清现在,把握中国机械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现代设计方法,传统设计方法,机械发展,古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发展史。 Abstract: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but also for the world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can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clear now, gras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chinery. ·0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近年来,工程机械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升级之时,也已经走进了国际化的轨道。无论在各行各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商品贸易的主流趋势。工程机械作为主导国民经济的工程建设的下游行业,也会将产品和技术推向世界。 ·1正文

2050年预测世界各国GDP

分享 > 0 2178 2050年世界主要国家GDP排名预测-高盛 高盛最近发布了对20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的GDP排行预测。预见未来总是非常困难的,你只要稍微改变一点假设,就可能对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不过不管怎么样,高盛的预测结果仍然值得一看。 (2050年 GDP总量排行)

(2050年人均GDP排行) 1.到2050年金砖四国经济总量将主宰全世界的产出,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以GDP计算的头号大国。事实上在过去10年中,金砖四国的产出已经接近全球GDP 的一半,尽管这四个国家的增长势头可能会放缓,但是高盛的预期看上去并没有什么不合理。 2.有一点令人奇怪的是,2050年尼日利亚GDP总量将超越土耳其、埃及和加拿大,而沙特阿拉伯甚至进入不了榜单。高盛似乎认为一些非金砖国家的新兴经济体(比如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将会进入快速增长期,原因可能是这些国家拥有迅速增长的人口。 3.从人均GDP看这个排行榜的顺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38年后金砖国家仍落后传统西方国家,中国的人均GDP仍然只有美国的一半(现在美国人均GDP差不多是中国的6倍,点击这里)。有一点奇怪的是高盛认为在2050年俄罗斯人均GDP 将是金砖国家中最高的,并且超过意大利,而现在意大利的人均GDP差不多是俄国的两倍;而法国在38年后无论在GDP总量还是人均GDP上都将超过德国。 2050年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到2050年,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到底是中国还是印度?美国人口普查局国际数据基地对2050年世界5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预测。从数字来看,到2050年,世界人口总数将从2009年的67.64亿上升到92.02亿。人口超过2亿的国家将从2009年的4个增加到9个,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将从11个增加到17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将从24个增加到34个。其中变化大得令人惊叹的国家有: 印度,人口将从2009年的12亿增长到16.5亿,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人口将从2009年的8124万增长到2.78亿,排名从第15位上升到第5位; 刚果(金),人口将从2009年的6477万增长到1.89亿,排名从第20位上升到第10位; 乌干达,人口将从2009年的3320万增长到1.28亿,排名从第37位上升到第14位; 俄罗斯,人口将从2009年的1.42亿萎缩到1.09亿,排名从第9位下降到第16位; 日本,人口将从2009年的1.28亿萎缩到9367万,排名从第10位下降到第18位; 从增长率来看,2009年俄罗斯、日本的人口已经处于负增长周期,到2050年中国、德国、泰国、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人口也先后转入负增长周期。国际数据基地预测中国人口将于2025年达到13.95亿的峰值之后转入负增长周期,我认为这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不过,我认为他们对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

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0730155.html, 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选题参考 1、SMART 发展之道——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国机械工程业带来发展机遇 2、强化特色力创名牌——《中国机械工程》办刊实践与思考 3、领先进入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 4、《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编主题索引分析研究 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王瑞刚副秘书长会见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表 6、向着国际一流的学术团体迈进——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创建40周年 7、中国机械工程继续教育回顾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工业工程师"现场管理改善"培训班2005年4月开班 9、薛群基院士荣获2011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10、黄卫东理事长到沈阳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秘书处人员进行工作研讨 11、五十年艰辛历程半世纪辉煌成就——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成立50周年 12、第五次全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 1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十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1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七届四次理事会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个工作会议在浙江召开 1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常务理事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

https://www.360docs.net/doc/7810730155.html, 17、《中国机械工程》2003~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统计分析 1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2013年度工作计划 19、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解聘、增聘物料搬运分会委员 20、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组成第5届委员会 二、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评选“伯乐奖” 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十周年年会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王益群教授在京会见SMC株式会社高田芳行会长 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七届二次理事长办公会 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举行1992年学术年会 6、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三十五周年 7、摩擦学重在应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教育培训委员会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涂料涂装技术论坛在湖南举办 9、一湾海峡,材料为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海峡两岸交流纪实 10、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中国后来居上必须并联式发展 11、以责任编辑为主线的英文摘要质量控制研究--以《中国机械工程》英文摘要为例 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七届四次委员会议暨第七届全国设备维修与改造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设备润滑与液压学术会议召开 1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2011年度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 14、新世纪中国机械工程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7版)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ETRI)2017版《2050年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发布会时间:2017年8月16日地址:北京报告指出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清洁、低碳化特征,清洁能源(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是2030年前新增能源主体,2030年后逐步替代煤炭,2045年前后占比超过50%。2050年煤炭、油气和非化石能源将呈三分天下的局面。

世界能源展望篇 核心提示 1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较2015年增加27%;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 2 世界能源加快向多元化、清洁化、低碳化转型。展望期内能源需求增量的91%为清洁能源(包括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占比达到55%,其中非化石能源占比28%。 3 世界石油需求增速逐步放缓,2050年达到48.2亿吨,需求增量全部来自非OECD 国家;OPEC国家是展望后半期供应增量的主要提供者。 4 2050年世界天然气需求约为5.1万亿立方米,增幅约48%,是增速最快的化石能源;非OECD国家占增量的85%。 5 世界煤炭需求已进入下降通道,2050年较2015年减少22%。其中非OECD国家煤炭需求在2030年前后达峰。 6 世界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50年约为2015年的1.88倍,其中火电增长44%,非化石能源发电增长160%,届时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将升至45%。 基准情景 ☆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是当今时代的趋势。 ☆世界能源已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多元、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世界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调整,短期能源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难以转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性不断提升,化石能源面临巨大挑战。 ☆美国能源独立和欧洲去核化给世界能源发展带来一定不确定性,政策、社会变化与能源的互联更为密切。 一次能源 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在2050年达到175亿吨油当量,增长约27%,期间年均增长0.65%;2016~2030年为0.95%,2031~2050年为0.45%,增速逐渐放缓。展望期内可再生能源年均增长6%,天然气年均增长1.3%,石油年均增长0.3%,煤炭年均下降0.8%。 世界能源结构向低碳、清洁、高效、安全方向发展。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班级:机械10-2班 学号:3100644240 姓名:赵明明

中国机械发展史 摘要: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机械的发明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的一项主要标志,机械技术在整个技术体系中占有基础和核心地位。本文简介了中国古代、近代机械产品发展和现代机械产品发展概况外,主要是总结中国现代机械工业的发展历程,重点是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史实。 关键字:中国;机械工业;产品发展;技术发展史 Abstract: Machinery is one of the basic elements of human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uman material civilization .Mechanical invention wa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major sign of other animals, human mechanical technology in the whole system of the foundation and the core status.This article introduced the ancient Chinese, modern mechanical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situation, modern mechanicalproducts ,mainly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modern mechanical industry . The focus is on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and product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historical facts. Key word: China ;mechanical industry ; product development ; technograph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大国,在机械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在机械的很多方面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机械业发展停滞,同时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机械发展开始远远超过中国,直到今天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机械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传统机械发展时期,二是中国近代机械发展时期,三是中国现在机械发展时期。 一、中国传统机械发展时期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 较早,且技术精湛。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 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不同刀刃的区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

我眼中的现实中国和2050年心目中的中国

我眼中的现实中国和2050年心目中的中国 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孕育着丰富文化的国家,作为华夏民族的一员,我们无时无刻不为之骄傲、自豪。中国的发展之路可谓是在探索中前进。资本主义打败封建社会,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断的探索才找到了最适合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能有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为中国发展而倾注心血的伟人,离不开每一个行业兢兢业业的带头人。然而,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中国,每个人心中的中国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个人心中的中国都与现实中的中国有着一定的差距。只有实现中国梦才会最大程度的接近人们心目中的中国。本文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阐述我眼中的现实中国和我心目中的中国。 关键词:中国;政治;经济;文化 一、我眼中的现实中国 1、政治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承,超大的人口规模,广袤的疆域国土,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味着治理这样的大国需要考虑诸多复杂的因素,需要一个比较强势有为和中性包容的政府,它要能解决好天灾人祸问题,要能应对人口和疆土规模带来的巨大挑战。 我国共产党充分汲取了历史上儒家执政集团的优长,并借鉴世界上其他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使自己在治国理政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引领我国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 我国今天的制度是在其政治和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长期、渐进、内生性演变的结果。今天的中国,人才全国性选拔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最高领导层。最高权力的更替具有以下特点: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年龄限制、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其中,“一党领导、全国选拔、长期培养、异地任职”是对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年龄限制”则是中国独创,“立法和行政机构的差额选举、定期更替”则是对西方的借鉴。这种模式基本综合了西方

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史

中国机械工程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机械的总体技术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古代机械得到了全面发展。。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四个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初期。这一阶段,传统机械仍有一定的发展。兵器制造技术在这一阶段发展很快,出现了大量的兵器。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本世纪四十年代末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五个时期,西方近代机械科学技术开始大量传入中国,使中国机械的发展进入了向近代机械转变的时期。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中国机械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推动了机械科学技术的向前发展。建立了门类比较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机械工业体系。机械工业部门具备了研制和生产重型、大型机械以及精密产品和成套设备的能力。全国基础工业部门的设备绝大多数都是我国自行制造的,为电力部门提供了许多大型设备,改变了重型机械一片空白的面貌。机械工程教育在这广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自己养培了大批的机械工程专业人才。

2050年的中国与世界

2050年的中国与世界 【摘要】近期,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不断与马来西亚等南海国家发生冲突, 近邻日本也妄图用私人买卖的方式吞并我钓鱼岛,越南也依仗美国,不断引进外资在国际上招标开采我南海的油气资源。这都是由于我国军事上没有强有力的支持,让南海小国不断制造摩擦。虽然我国努力走和平外交政策,但是强大的军事实力才是一个国家强有力的保障,才能在国际社会上具有发言权。加上经济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散去,人民币汇率又有小幅回落,欧美国家对我国的出口的商品实行反倾销,政府报告中也是近几年来首次GDP增长率低于8%,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了严峻的考验。而随着40年的发展,到2050年时,中国的经济与军事都有了跳跃性的发展,正想美国所担心的那样,中国在2050年已经崛起了,中国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再只是一个听众,中国的话语权更多了,在世界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下面将从六个方面来分析中国42050年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崛起强硬民主开放法制可持续 【正文】 一、政治 中国一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符合中国社会环境的政治制度。虽然目前来看,我们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民主并没有全部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没有体现出来。 但是,到了2050年,中国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建国101年之际,国家已经很好的解决了我们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错误。中国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友好地与世界各国交往。这种和平外交政策在2050年随着中国军事、经济的强大得到了更多国家、地区的承认。随着中国政治制度的越发成熟,社会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认同。中国在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格局下,努力抓住世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政治往来。中国也会继续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在中国强势崛起的背景下,美国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在2050年中国已经在世界上已经扮演着决策制定者的角色。中国将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用自己的经验促进他国的发展,维护与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深化区域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努力做好维护自己政治、军事、经济大国地位。在国内,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基本政策,在政治上实现党政独立,人民的权利得到了保障,民主与自由的思想在群众间广泛传播,人民实现了真正的当家作主,中国在政治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国内机械工程类相关期刊大全

国内机械工程类相关期刊 1.机械设计方向: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工程设计学报、机械设计与制造、计 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EI)、工程图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EI)、振动与冲击(EI)、计算力学学报(EI)、应用力学学报(EI)、力学进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爆炸与冲击、力学季刊、力学学报(EI)、工程力学(EI)、固体力学学报(EI)、实验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机械强度、强度与环境、摩擦学学报(EI)、润滑与密封、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仿真、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科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轴承、机械传动 2.机械制造方向:制造技术与机床、机床与液压、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现代制造工程、机械制 造、制造业自动化、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航空制造技术、精密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EI)、模具技术、模具工业、焊接、焊接技术、焊接学报(EI)、铸造、铸造技术、锻压技术、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中国表面工程、工具技术、塑性工程学报、机械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 3.机电测控方向:机电工程、机械与电子、机电一体化、数据采集与处理、信号处理、仪器仪表学报(EI)、 测试技术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现代仪器、自动化与仪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自动化学报(EI)、控制理论与应用(EI)、控制与决策(EI)、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信息与控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EI)、电机与控制学报(EI)、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遥感技术与应用、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振动测试与诊断(EI)、噪声与振动控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机器人(EI)、无损检测、液压与气动、计量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 4.专业机械方向:农业机械学报(EI)、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流体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石 油机械、石油矿场机械、重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食品与机械、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压缩机技术、风机技术、水泵技术、声学技术、光学技术、汽轮机技术、车用发动机、压力容器、微电机、微特电机、汽车工程、船舶工程、动力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材料工程(EI)、材料科学与工艺(EI)、光学精密工程(EI)、工程塑料应用、应用声学、声学学报(EI)、工业安全与环保、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磁性材料及器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EI) 5.军工机械方向:航空学报、航空学报英文版(SCI)、航空动力学报(EI)、航空材料学报(EI)、宇航 学报(EI)、宇航材料工艺(EI)、宇航计测技术、航天控制、飞行器测控学报、空间科学学报、中国航天、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探测与控制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EI)、弹道学报(EI)、固体火箭技术(EI)、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飞航导弹、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现代防御技术、火工品、推进技术(EI)、兵工学报(EI)、火炸药学报、核技术(EI)、核技术英文版、核科学与工程、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学报(EI)、中北大学学报(E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E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EI)、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EI)、北京理工大学学报(EI)、南京理工大学学报(EI)、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EI) 6.综合机械方向: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SCI)、机械工程学报(EI)、中国机械工程、西安交通大学学 报(EI)、清华大学学报(EI)、上海交通大学学报(EI)、浙江大学学报(EI)、华中科技大学学报(EI)、重庆大学学报(EI)、大连理工大学学报(EI)、天津大学学报(EI)、北京工业大学学报(EI)、北京交通大学学报(EI)、东北大学学报(EI)、厦门大学学报(EI)、北京科技大学学报(EI)、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EI)、武汉理工大学学报(EI)、上海大学学报(EI)、合肥工业大学学报(EI) 7.其他非核心期刊:机械、机械工程师、机械工程与自动化、机电技术、机电工程技术、机电信息、机 电产品开发与创新、传动技术、电子机械工程、国防制造技术、中国工程机械学报、装备机械、装备制造技术、装备维修技术、阀门、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工程机械与维修、中国工程机械学报、国际设备工程与管理(英文版)、中国重型装备、液压气动与密封、现代制造、现代零部件、现代机械、通用机械、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设备管理与维修、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流体传动与控制、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械研究与应用、机械管理开发、动力学与控制学报、车辆与动力技术、电气传动、航空工程进展、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金属加工

2050年的中国与我的军事贡献

2050年的中国与我的军事贡献 在国际形势变化日新月异的21世纪,三年五载内发生在个人或国家上的变化便有无数种可能性。在这样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畅想30年后的2050年无疑是一件动人心弦的事。 大到国家实力、小到个人生活,在30年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从我个人来说,此时我已年近花甲,将满腔青春热血都挥洒到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之中。 我会从事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 姑且假定为研究行业的工作吧!我可能为通信光纤的传导改良付出了几十年的时间研究,也可能在卫星定位领域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果。也许是在待遇优渥的研究所、实验室,从理论研究的角度为高新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也许常年奔波在荒僻山陵与广袤原野之间,勇做科学实践的排头兵。总之,我的生活是充实而幸福的,尽管会有一些可能的倦怠与压力,但我仍然享受这样的生活。 我会在哪里生活和工作? 我相信我依然会像今天一样,并更甚于今地热爱着我的祖国,愿意不遗余力地为祖国建设进献一点绵薄之力。不管她是衰弱还是强盛、是落后挨打还是屹立于世界之巅,我的血脉里始终流淌着赤红色的华夏精血,我也始终不会背弃这个令我骄傲的身份——中国人! 那么我们伟大的祖国,在30年后又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呢? 若论军事、经济实力,各国间总是免不了被有意无意地拿出来进行一番比较。以我个人之见,30年后我国虽仍与美国有一定差距,但较之今朝定已缩短许多。 众所周知,社会主义国家的起步是很慢的,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积累。但一旦基础打稳,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不动摇的情况下,我国的军事和经济水平一定会在30年

后有长足的发展。 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参考有关专业人士的分析如下: 2050年的中国国家综合实力将稳居世界前三,总体可持续发展能力进入世界前十五名行列,人均GDP水平则有望突破世界前三十大关; 均预期寿命达到85岁(每10年提高3岁); 平均恩格尔系数低于0.2; 平均基尼系数保持在0.25-0.30; 平均人文发展指数达到0.90以上; 平均城市化率超过75%; 人文发展指数进入世界前20名(平均每年提高1.5个序位); 整个国民经济中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平均每10年提高1.5年); 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0-12倍; 生态环境质量超出世界平均水平; 能有效地克服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社会公平等对国家发展的瓶颈约束。 总的来说,我国在2050年前后即使还没有达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已经在这个发展方向上取得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进步。 究其原因,不仅是由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在21世纪之初已然如火如荼,整个经济体正处于迅速扩张的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比比皆是;更因为我国具备支持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群众基础和人力资源,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使国民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也更使大批有知识、有头脑的年轻人踊跃投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热潮中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