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DO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DO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引言

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1984,Zube等1982)。本文将对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专家学派

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Daniel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

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Tetlow 1978, Magill 和Litton 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

机构所采用,如:美国林务局的风景管理系统VMS(Visual Management System)(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等),美国土地管理局的风景资源管理VRM (Vis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I, BLM 1984, 1986, Ross 1979等);美国土壤保护局的风景资源管理LRM (Landscape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A, SCS 1978, Schauman 和Adams 1979);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3 1986) 还有加拿大林务部门的有关风

景评价及管理系统(如Canada 1981) 以上各管理系统都是专家学派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的具体体现,但由于各个部门的性质及管理对象有所不同,各个风景评价及管理系统也各有自己的特点。美国林务局的VMS系统和土地管理局的VRM系统主要适用于自然风景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风景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美国土壤保护局的LRM系统则主要以乡村,郊区风景为对象;而公路局的VIA 系统则适合于更大范围的风景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风景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风景资源等。

尽管在具体对象和目的上有所差别,各风景资源管理系统的基本框架结构是相近的,在不同程度上,它们都具有下述各部分结构。以较为成熟的VMS和VRM为例,简单地介绍一下各部分结构。

数据库、调查数据风景类型分类风景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的评价决策

(一)风景类型的分类

这是VMS系统的重要环节,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基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 来划分风景类型(Charater types),在每一风景类型下面,又可根据具体区域内的多样性,划出亚型(Sub-types),而在VRM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风景类型的划分,但在风景评价中也应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

(二)风景质量评价

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风景质量分级的重要依据,一般在每个风景类型或亚型中,根据山石地形的多样性,植被类型及水体形成的多样性,划分出三个风景质量等级:A-特异风景

B-一般风景

C-低劣风景

VMS把多样性作为风景一评价的依据是基于这样的假设的:任何风景都有一定程度的美景度,而多样性最好的风景具有最高的潜在美景度。对于这一假设,Keplan, R (1985) 曾给以严厉的批驳。

而VRM则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

(1)地形地貌:据比例及陡峻度(1-5分)

(2)植被:以丰实性为依据(1-5分)

(3)水体:存在与否、形态、大小(0-5分)

(4)色彩:强烈性及丰富性等(1-5分)

(5)毗邻风景:毗邻风景对所评价风景的烘托作用(0-5分)

(6)特异性:常见-奇特(1-5+分)然后将各单项评分值相加,划分出三个风景质量等级:

A-总分大于19 B-总分12-18 C-总分小于11

这些风景质量等级,都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

(三)敏感性评价

敏感性(Sensitivity)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风景点关心(注意)程度的一个概念。人们注意力越集中的风景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的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的改变。在VMS系统中,把风景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1-高度敏感区2-中等敏感区3-低敏感区

敏感性等级是根据各风景点对风景欣赏者,娱乐者在穿行林中道路,或露营等活动的重要性来划分的。在各敏感性等级区内,又以主要观赏点及娱乐中心,划分出三个距离带,即:前景带,中景带,背景带。这些敏感性等级,距离带,也都在地图上标出。

VRM系统的敏感性评价方法也与VMS系统相同,只是在三个距离带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鲜见带(Seldom Seen zone)

(四)管理目标

管理目标是以风景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的。把标有风景质量等级的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的地图重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在VMS系统中根据管理措施的差别,划分为五个等级区:保留区,部分保留区,改造区,大量改造区。相似类,在VRM系统中,划分为四个管理目标不同的等级区。

(五)视觉污染评价

视觉污染(或称视觉冲击)的评价(Visual Impact 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

动(如公路的开设,高压线路的架设等)将会给原风景的特点及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冲击(影响)。在VMS中,常用"风景吸引能力"(Visual Absorption Capability) 这一概念来描述风景本身对外界干扰的忍受能力。一般认为,风景的吸收能力是由许多生物物理因素决定的,如坡度,植被类型,土壤色彩及生境的自我恢复能力等。

VRM系统中的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基本元素,分析现状风景的特点,然后,将计划的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再对这两组基本元素进行对比度(Contrast)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

没有对比--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不存在或看不到。

对比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能够觉察,但不引人注意。

对比中等--对比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风景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比强烈--对比成为风景的主导特征,并使人无法避开对它的注意。

一般认为,对比度越烈,则对原风景的冲击也就越大,风景的破坏也就越严重。据此,风景管理人员,将与其它土地利用规划及工程设计者们合作,作出决策--采用或修改原工程的设计方案。

风景的视觉冲击(视觉污染)评价,常借助于一定的模拟技术,包括计算机模拟技术(如:VIEWIT软件, Travis等1975),图画技术,照片及影视剪辑技术等等。

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专家学派风景评价的方法是一系列的分类分级的过程,而这些分类分级的依据, 主要是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对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质疑。关于该学派的优缺点,本文后半部分将着重讨论。

二、心理物理学派

该学派的主要思想是把风景与风景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于是,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风景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风景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风景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风景成份之间建立起数学关系。所以,心理物理学的风景评价模型实际上分两个部分:一是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也即风景美景度;另一部分是对构成风景的各成份的测量,而这种测量是客观的。审美态度的测量方法有多种(俞孔坚1986)目前公认为较好的有两种。其一是评分法,SBE法(Scenic Beauty Estimation procedure),它由Daniel 等人创立(如:Daniel 和Boster 1976), 该方法以Torgerson(1958)的归类评判法(Law of Categorical Judgment)为依据,让被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风景(常以幻灯为媒介)进行评分(0-9),各风景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较;另一种审美态度测量法则以

Thurston(1959)的比较评判法为基础,由Buhyoff等人发展起来,被称作LCJ法(Law of Comparative Judgment) (如:Buhyoff Leuschner 1978, Buhyoff 等1980),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风景(照片或幻灯)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从数学角度上看,SBE法和LCJ法并没有根本的区别(Hull等1984)。至于风景构成成份的测量,也有多种方法,以下在结合具体例子时,再作介绍。

风景评价景美学研究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于60年代末期,如1969年,Rutherford 和Shafer 就通过对5组被试(共160人)进行心理测量来评价森林间伐对森林风景质量的影响,并应用到森林经营中去,自70年代中后期以后,心理物理学方法迅速发展,目前看来,其应用之广,并不亚于专家学派的研究方法,下面只就几个主要的方面作一介绍。

(一)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风景评价及风景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的最为成熟的风景类型就是森林风景,它通过对森林风景的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林分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的风景管理服务。如Shroeder 和Daniel(1981)就用诸如林木的胸径,朽木、倒木的多少,下层灌木及地被的多少等7个因素来预测西黄松(Pinus Ponderosa)林分的风景质量(美景度):SBE(美景度估测值)=0.20×(阔叶草,磅/英亩)+0.60×(胸径>16英寸的西黄松,株数/英亩)-0.10×(采伐残遗物,立方/英亩)+0.26×(灌木,磅/英亩)+0.04×(禾草,磅/英亩)-0.001×(胸径<5英寸的西黄松,株/英亩)-0.02×(胸径5-16英寸的西黄松,株/英亩)-3.87,而且,模型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可靠性:R2=0.52,(P<0.001) Brown和Daniel(1984), 更系统地讨论了这种林地风景评价模型的建立和具体问题及相应的森林经营管理的改进等。Brush则注意分析各自然因素对森林空间的影响,由此分析人们的审美评判,这样,森林的采伐措施就显得非常重要(如Brush1976, 1979) 至于作为评价模式中的自变量,应选用什么样的因素为好,Arthur (1977) 也作了系统的研究,他把各种因归为三大类:自然成份;设计因素,林木勘查指标。自然成份包括倒木,林木大小,密度等7个;设计因素则包括观景仰角,景深,多样性等20个;而林木勘查指标有11个,诸如单位面积的林木数,大小及郁蔽度等。研究发现林木勘查指标与自然成份之间的相关性很好,且这些因素都较容易定量和控制,所以特别具有实际应用价值;而设计因素虽然也能很好地用来预测风景质量(R=0.93),但这些因素较抽象,不容易定量也不容易通过经营管理得到控制,故实用性就差一些。

在大部分的研究人员都着重于自然森林风景研究的同时,Buhyoff等对城市绿地也作了风景评价方面的研究(Buhyoff等1984), 他们从两个方面来建立数学模型,一是象Daniel等人一样,实地测量各风景成份,然后与公众的平均审美评判建立关系模型,另一方面,他们

把风景成份的定量过程直接通过测量照片上的有关因素来完成,如各成份在照片上面的面积比例,天空的面积等等,然后将这些成份同公众的审美评判建立关系。研究发现,城市绿地中,树木大而少,往往比树木小而多更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

(二)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远景风景评价中

在上述森林风景的评价研究中,取景都是以一个林分为单位,排除了林地本身以外的所有其它因素,如背景的远山等。Buhyoff等人着重对于远景风景进行了研究。仍以公众的平均审美评判作为应变量,而以峻山在照片上所占的面积,远景森林所占的面积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Buhyoff等1982)

SBE=127.12+10.32SHRP-0.57SHRP2+1.79BVF

-6.77MDAM-61.07FORDEN+ 0.93FLT

其中,SHRP--照片上峻山面积;BVF--照片上远景森林面积;MDAM--照片上中景林木受虫害的面积;FORDEN一照片上森林覆盖率;FLT--照片上平地面积。该模型的预测能力:R2=0.57。对该模型中提到的森林虫害因素,Buhyoff曾有专门的研究(Butyoff 和Leuscher 1978, Butyoff等1980 ),并得到了森林受害面积对森林风景质量影响的关系函数:y风景质量=1.03-0.28ln(害受面积)(R2=0.84, P≤0.001)

(三)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娱乐风景评价中应用

以上的各项研究中,都把人作为一个被动的风景欣赏者来看待,而事实上,风景往往作为人们活动的环境而存在,它也无时不召唤风景欣赏者进行积极的活动(Zube 1982)。那么,人的各种活动(娱乐)爱好,是否也影响人们的审美评判呢?有研究表明(Levine和Langenau 1979; Langenau 等1980),具有不同娱乐爱好的人对森林间伐具有不同的审美态度,爱好狩猎和娱乐兴趣较广的人,往往对间伐抱肯定态度,而爱好露营,漂流等活动的人,则对间伐持否定态度。在城市娱乐区的研究中,Schroeder和Anderson(1984)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建筑及树木密度等29个变量来预测空间的风景质量和安全感,发现娱乐区的安全感与人们的审美评判不存在线性关系。

(四)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范围极广,远不只如上所述。如Latimer等(1981)深入研究了大气的光学特性与人的审美评判间的关系,发现,大气的光学质量与审美评判(风景质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大气物理因子和色度、光彩、太阳高度角、云量为自变量来预测风景质量的关系模型。类似的研究还有Malm等(1981)。

与此同时,还有人用心理物理学方法来研究某些社会因素在人们进行风景审美评判时的

影响,如Anderson(1981),研究了风景类型的名称对审美评判的影响,发现,那些冠有"原始旷野"、"天然森林"、"国家公园"等名称的风景照片,往往比标有"娱乐区"、"商业区"等名称的风景照片更能获得好评,尽管这些标签的分配是随机的。这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的崇尚,这也说明了,风景评价不能只着眼于各个自然因素,而应考虑有关社会因素。

作为小结,我们可以看到,心理物理学派有如下几个基本点:

(1)风景审美是风景和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理物理学派的目的正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

(2)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风景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风景质量衡量标准。

(3)人们对风景的审美评判(风景质量)是可以通过风景的自然要素,来预测和定量的。

至于该学派的优缺点,本文将在下文另作讨论。

三、认知学派

以上介绍的两大学派(专家学派和心理物理学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通过测量各构成风景的自然成份(如植被、山体、水体等)来评价风景质量(当然,在评价的标准上各有不同),认知学派则不然,它把风景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强调风景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风景的审美过程。该学派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E. Burke(1729-1787),他认为"崇高"和"美"感是由人的两类不同情欲引起的,其中一类涉及人的"自身保存",另一类则涉及人的"社会生活"。前者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才表现出来,与痛苦、危险等紧密相关,是"崇高"感的来源;后者则表现为人的一般社会关系和繁衍后代的本能,这是"美"感的来源。(见朱光潜1986, Brown等1986)。但是,直到本世纪70年代中期,这种美学思想才在风景美学领域里得到系统的发展,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也即所谓风景美学的认知学派。对该学派发展影响较大的首先是70年代中期英国地理学家Appleton的"了望--庇护"理论(见纽拜(英)1978, Kaplan,S.1979a,Brown等1986),该理论在分析了大量风景画的基础上,指出,人在风景审美过程中,总是以"猎人""猎物"的双重身份出现的,作为一个"猎人"他需看到别人,作为一个"猎物"他不希望别人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用人的生存需要来解释、评价风景的。几乎在同时,Kaplan, S. 也以进化论为前提,以人的生存需要出发,提出了风景信息的观点,相继提出并完善了他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Kaplan, S. 1973, 1975, 1979, 1979a;Brown等1986),他认为,人为了生存的需要和为了生活得更安全、舒适,

他必须了解其生活的空间和该空间以外的存在,他必须不断地去获取各种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去判断和预测面临着的和即将面临着的危险,也正是凭借这些信息,去寻求更适合于生存的环境。所以,在风景审美过程中,他既要风景具有可以被辩识和理解的特性--"可解性"(Making sense)又具有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可索性"(Involvement), 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风景质量就高。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二维、三维空间中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四维量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

多年来,Kaplan夫妇及其合作者们都为该模型的产生、发展、完善及在风景评价实践中的应用,作出了不少努力。如早在1972年Kaplan, R.就提出了用维量分析法来进行风景评价及其研究,强调风景的空间意义,继后又提出了从整体上把握风景空间,和对风景空间进行分类的有关思想(Kaplan.R1977, 1983, 1985)。Kaplan, R.还就复杂性、一致性及神秘性各维量进行了研究,发现神秘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风景质量,而这种神秘性往往表现?quot;向人们预示着无穷的新的信息",如河流的曲折,深远等往往能加强神秘性(Kaplan,

R.1975,1977)。而C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 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在森林风景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风景的神秘性,即: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Cimblett等1985)。近年来,Kaplan的风景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映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如Brown等1986)

这里的地形是指自然本身的风景(景观),而地物则表现为人文风景(景观)。这一实用模型是和Kaplan的理论模型相对应的,而这些反应风景空间特性的信息,大多可以直接从地图上得到,从而实现了心理学意义上(认知意义上)的变量,向具客观意义的物理量转化。

基于Appleton和Kaplan和理论,另一位地理学家Ulrich也提出了相似的风景评价模型(Ulrich 1977)他把Kaplan, S.1975年的模型中的"可解性"扩展为四个维量,而把神秘性单独作为一个维量,于是得到一个五维量的风景评价模型:

进一步地,Ulrich将进化论美学思想同情感学说相结合,提出了风景审美的"情感/唤起"模型(Ulrich 1983), 从而进一步开拓了风景审美过程的研究。他认为,在风景审美过程中初级情感反应(Initial affect reaction)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为对眼前风景的兴趣及"喜欢-不喜欢"的反应,由此产生唤起反应,即"趋就--回避"反应,这一过程制约着随后的认识过程(对风景根据其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进行审评)的发展,最后表现为行为过程。

初级"情感/唤起"状态(认识史)风景知觉初级情感反应(如:喜欢-不喜欢)认识评价行为冲动行为

实际上,Ulrich 的模型要比这复杂得多,这只将其模型的主要结构表示出来。其中,人的初级"情感/唤起"状态反映了他过去的和目前的经验和认识史,它决定了主体对于欣赏对象的定向作用,而初级情感反应产生于风景知觉过程中,受风景本身的整体特性(包括复杂性、总体的结构性、景深等等)的激发而产生,至于对风景的深入了解和仔细的评价,以及文化因素的影响,则主要产生于认识、评价阶段。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风景美学的认知学派经Appleton, Kaplan,和Ulrich等人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使得进化论美学思想、情感学说,及对风景的整体把握思想溶为一体,并且逐渐在风景评价及管理实践中显示出威力(如Brown等1986);而且,近年来,Ulrich等人探索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地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趁于完善(如Ulrich.1981, 1983, 1986)。另外,Ulrich认为,自然风景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它也直接影响着人的其它生理和心理的各种反应,多次研究都发现,自然风景往往明显地加速病人的恢复,产生积极的心理反应,而城市风景则延缓病人的恢复,产生消极的心理反应(如Ulrich 1979, 1984, Ulruch和Addoms 1981)。

四、经验学派

与专家学派相比,心理物理学派和认知学派(心理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在风景审美评判中的主观作用,而经验学派则几乎把人的这种作用提到了绝对高度,把人对风景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所以,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一般是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风景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风景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同时,经验学派也通过心理测量、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风景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心理调查方法同心理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被试着只需就风景打分或将其与其它风景比较即可,而在经验学派的心理调查方法,被试不是简单地给风景评出好劣,而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风景的感觉等等。其目的也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风景美景度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种风景价值所产生的背景、环境。

经验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Lowenthal。他曾精辟地分析过历史风景的重要意义,它能使人产生一种连续的、持久的、淀积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我们能用历史的观点去认识和考察个人或团体(Lowenthal 1975),这实际上是把风景作为具体的个人或团体的一部分来认识,他还分析了美国城市居民对乡村风景的怀旧心理从而导致了他们对风景的无比热爱这一现象的历史,及背景等(Lowenthal 1977)。

正如Daniel和Vining(1983)所说的,经验学派的研究方法还不能算作是对风景进行评价的方法,它并不研究风景本身的优劣,因而也很少能提供直接为风景规划及管理服务的信息。也正因为如此,经验学派与其它三个学派比较起来,显得有些势单力薄。

五、各学派综合评价及今后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以上简要介绍了风景评价及风景美学研究的四大学派,其中专家学派势力较大,主要由专业风景规划师,及资源保护工作者所推动而发展;心理学派也不甘示弱,自70年代中后期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大有压倒专家学派的气势,其主要推动者是环境心理及行为科学家和森林科学专家;认知学派异军突起,由70年代的理论研究开始,80年代初便大踏步地走出书房,开始向风景规划及管理的具体实践迈进,在这里,心理及行为科学家、地理学家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至于经验学派虽说长期以来一直被挤于一隅,却也有天时地利,它稳扎稳打,又有丰富的人类文化遗产为粮食,故终不失弹丸之地。下面主要从可靠性、灵敏性、有效性和实用性4个方面简要地比较一下各学派的风景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专家学派的风景评价方法最突出和优点就在于它的实用性,长期以来,在土地利用规划、风景规划以及风景管理等各个领域里,都起到很大的作用。深入人心的VRM和VMS风景

管理系统就是该学派风景评价方法的具体体现。但是,少数专家,从假设出发,以形式美原则及有关生态学原则为依据的风景评价,到底有多大的可靠性?一系列粗略的分类,分级又有多大的的灵敏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本身无法回答这个问题,而无论从理论和经验上讲,风景质量与"基本元素"(线、形、色、质)和"多样性""特异性"等之间并没有显著一致的相关性(如Kaplan, R. 1985),对该学派风景评价方法的批评也越来越多(如Kaplan,S.1979, 1979a;Kaplan, R. 1985; Ulrich,1986)。

心理物理学方法则是各种风景评价方法中最严格,可靠性最好的一种方法。有许多研究都证明了不同风景评价者及团体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Zube 1975, Daniel和Boster 1976, Artmr1977, Buhyoff 等1979, 1982, Tips和Savasdisara1986), 又由于该方法把审美态度测量同风景成分的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实现用数字模型来评价和预测风景质量,而且本身具有一整套的检验方法,使该风景评价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至于该方法的有效性如何,以前争论的焦点之一是照片和幻灯作为风景评价媒介的有效性问题。长期以来的研究基本证明了照片和幻灯作为评价媒介同现场评价无显著差异(如Daniel和Boster1976, Zube等1975 Jackson 等1978, Shuttleworth 1980)。再看实用性,尽管目前还不如专家学派的方法那么突出,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物理学方法是一种一劳永逸的方法,一旦风景评价模型建立起来了,则只要对有关风景成份进行测量,即可根据模型得出风景质量的有关数据。而且,目前已经建立的几个评价模型已显示出心理物理学方法的高度实用性(如Buhyoff 等1980, Daniel和Schroeder1979, Brown和Daniel 1984)。但是,还嫌不足的是,由于心理物理学方法要求风景成份的严格定量,使得风景评价模型的应用范围还不够广,往往只适用于同建模所基于的实验风景相一致的风景类型,如根据针叶林风景所建的模型,就不一定适用地阔叶林风景,而且,心理物理学方法强调公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因而忽视了个性及文化、历史背景对风景审美过程的影响。

与心理物理学派的风景评价方法相反,认知学派则强调风景评价模型的普遍适用性。它从更为抽象的维量出发(如复杂性、神秘性等等)来整体把握风景。同时,有许多研究证明了用维量来估测风景质量的可靠性和灵敏性(如Ulrich 1977)。但是,如果只停留在抽象的维量分析上,那就意味着它只是一各理论分析途径,只有把这些抽象的维量同具体风景成份相联系时,才使得认知学派具有实用价值,也才能使理论本身更趋完美。所以,认知学派必须同心理物理学派的评价方法相结合。

别具特色的经验学派(现象学派)的研究方法,则以高灵敏性为特点。在其:"人--风景--相关环境"的模式下,风景质量被看作是一种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的东西,从而实际

上回避了对客观风景本身的考察,而强调人的主观作用及风景审美的环境,所以,该方法缺乏实用价值;不过,该学派强调人的作用的思想,为加强风景美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起来说,上面介绍的四个学派在其研究方法和对象上各有特点。但如果我们把风景的审美过程看作一个完善的系统,就会发现,各个学派,各种研究方法不是互相矛盾的,而是互相补充的。如,专家学派忽视人的主观作用,而强调风景本身的客观特点,经验学派则正好相反,强调人的作用忽视人的主观作用,而强调风景本身的客观特点,经验学派则正好相反,强调人的作用忽视对风景本身的研究,两者互为补充。其它方面,如对风景的把握方法方面,关于风景价值的理解方面等,各学派都呈互补的关系(表1 风景评价各学派特点分析和比较。见"景观概念及其研究的发展"一文的表1).

今后的风景评价和风景美学将往何处去?面对着这风起云涌的形势,往往使人精神振奋而又感到无从着手。笔者认为,多学科交叉,各学派联合,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将是该领域今后研究的必然趁势。近一两年来,不少风景园林专家、心理行为科学家、地理、生态学家及林业科学家都已开始向这方面努力。

中国是传统风景美学理论(山水理论)发展最早,也是最丰富的国家。近年来,有关专家也进行了风景直观分类的研究(陈有民,1982,1982a;孙筱祥1982),许多专家也进行了有关风景美学及风景保护和建设的探讨(如谢凝高,1985;陈从周,1985;朱畅中,1985;甘伟林,1985;冯纪忠,1985;陈丽笙,1985;朱观海,1985等等),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风景美学的科学的、系统的研究,目前在我国还很落后。学习西方先进的理论思想和研究方法,再结合我国丰富的传统风景美学理论,进行有中国特色的风景美学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陈有民,1982 论中国的风景类型《北京林学院学报》第二期(总第八期)庆祝建校三十周年,园林专刊。

陈有民,1982a 中国自然风景区域的划分《北京林学院学报》第二期(总第八期),庆祝建校三十周年, 园林专刊。

陈从周,1985 造风景还是煞风景《资料选编》,黄山园林管理局。

陈丽笙,1985 从盘山规划谈风景区的建设问题《规划设计通讯》4:31-33。

冯纪忠,1985 风景开拓议《资料选编》,黄山园林管理局。

甘伟林,1985 努力开创风景名胜工作的新局面《资料选编》,黄山园林管理局。

孙筱祥,1982 中国风景名胜区《北京林学院学报》第二期(总第八期)。

朱畅中,1985 风景旅游区建设的美学《资料选编》,黄山园林管理局。

朱光潜,1986(再版)《西文美学史》(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朱观海,1985 论当前风景建设的一种动向,《城市规划汇报》,5:26-29。

谢凝高,1985 关于风景自然美的探讨与保护的意见《资料选编》,黄山园林管理局。

纽拜(英),1978 对风景的一种理解,王至元译自《英国美学杂志》,1987年秋《美学译文》-(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俞孔坚,1986 自然风景景观评价方法《中国园林》1986-3:38-40。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6)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风景资源调查报告

一、调查准备 第一阶段:在进行本次调查之前,本小组查阅了大量关于大圩生态农业示范园的相关资料,包括省内外同类型的风景名胜区和生态农业相关的旅游项目的规划文本、合肥市域范围内的已建成的风景名胜区的周边情况和大圩镇的基础规划及其上位规划等。根据所查阅的资料,对本小组成员根据各自擅长的领域进行了分工,并进行了简单的组内讨论,明确了调查方向和内容。 第二阶段: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行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包括1)准备实地调查所需的设备如简易测量仪器、影像设备等;2)准备多份“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见附录1)3)收集与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形资料和与之有关的各种照片、影像资料(见附录2)4)制定调查线路,为便于实施和此后的旅游资源评价、统计,将整个调查区分为小块,线路贯穿所有小块。 第三阶段:本小组于2014年9月14日、15日对位于派河边的1号调查地块展开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工作。根据既定方案完成对调查地块约6平方公里的调查工作,获取了大量资料,培养了团队默契度, 为接下来的方案构思和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图1.1 路线讨论 图1.2 实地测量

二、小组成员名单 郑艺涵,11202050130,11景观①班总负责人,协调全组工作 范鹏辉,11202050110,11景观①班拍摄,图片处理 张旭,11202050128,11景观①班风景资源分类 孟勇,11203050322,11景观①班风景介绍 荆晶,11202050113,11景观①班后期资料处理、分析 徐震,11202050103,11景观①班保护与开发建议 王智帅,11202050203,11景观②班风景资源评价,文本整理归总

西径山风景名胜资源分类

西径山,又名双林山,位于杭州临安市府锦城东北集贤古村,属浙西天目山山系。西径山自古即为名胜之地,以其山水之秀美,环境之清幽,文化之灿烂,吸引了众多历代名人前来观瞻,谢安、李白、苏东坡等都曾来此游历题咏,史迹可寻。 双林寺之侧山崖葱秀,峭拔兀立,天然而成一万吨卧佛,规模可谓江南第一,名为“成功大佛”。传说佛祖如来在双林涅盘之时,天地悲戚,四周山崖亦为之动容。佛祖卧睡之姿映照山崖,崖势遂变为佛祖卧睡之形。因涅盘为佛教修为最高之境,因此卧佛得名“成功”。 圆通石,取其圆满、通达之意,据当地老人说,如果绕着圆通石走一圈,以后的日子就会圆圆满满,顺利通达。整块岩石远看形似蛤蟆,故又俗称蛤蟆岩。蛤蟆的眼睛正对前方的“谢傅东山”,仿佛想要东山再起,重新回到天上的广寒月宫!因古人把月亮称为“蟾宫”,所以这岩石又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蟾蜍望月”。

双林湖又名红凉亭水库,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且周 自然天成,积翠流银,徜徉于群山环绕之中,水色终年碧绿如玉,坐船悠游其上,顿觉超然世外。 自然天成,积翠流银,徜徉于群山环绕之中,水色终年碧绿如玉,坐船悠游其上,顿觉超然世外。有趣者如琴湖,湖如其名,仿佛一张优美的巨大竖琴藏之名山,荡漾于碧波,真地便能听到湖水的悦耳琴声和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在酬唱相和。

风荷池水库的水面上漂浮着许多水生植物,周边植被茂密,距离礼佛活动区很近。 在涴云池前,有四棵苍老的枫香。涴池是一个半圆形状的人工水池,故又名月亮塘,年代久远,古朴典雅。周围以攀爬满各类植物。 珠帘瀑是相较泻玉岩瀑布水量较小的瀑布。沿园路一直走便可以看到珠帘瀑。

风景资源评价报告完整版

中国?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回民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分类,分级 第四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引言: 回民区”称谓的由来,一是由于回族人口相对较集中,另外回族在呼和浩特市的活动较早,可以追溯至唐朝,近几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呼市坝口子村发现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就是当年波斯和阿拉伯商人带到中国来的通货。自古以来,回族对呼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皮毛业的发展为农牧民的畜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驼运业为开拓“丝茶驼道”建立了不朽的历史业绩、奶牛养殖业开创了呼市乳品业的先河、传统清真饮食文化流传至今。回民区聚集了全国、内蒙及呼市各大企事业办事机构,内蒙电视台、电台、各大医院、广场等也都在回民区境内,呼市的10大公园中有7个就位于回民区。回民区旅游资源丰富,依托大青山绿化带,以乌素图召、国家森林公园为中心,开发了休闲娱乐、民族风情、召庙文化、农家观光为主题的旅游业。回民区现以发展成为呼和浩特市重要的商贸、文化、体育和医疗卫生中心。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1、呼和浩特市植物园

资源描述: 市植物园位于呼和浩特新华西街的中段,老凌记得解放初叫翟家花园。听老人们说,翟家是官府之家,有一处院落叫翟家大院,现在的植物园就是过去翟家的花园,解放后被政府征用。翟家很有文化底蕴,解放后这家主人以画画为生。1991年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并经中央批准,在呼和浩特市植物园内修建成了“乌兰夫同志纪念馆”,随后植物园又更名为“乌兰夫公园”,但呼市人仍然习惯叫它植物园。 总结: 成吉思可汗说:“不要因为路远而踌躇,只要去,就必到达。” 2、五塔寺景点 资源描述: 塔系砖石结构,通高13米,平面为长方形。金刚座建在台基上,其下层为须弥座,束腰部分有砖雕狮、象、0、金翅乌和金刚杵等图案花纹;座身下半镶嵌蒙、藏、梵3种文字所书之《金刚经》-,刻工细致,字体工整。金刚座上半部为佛龛,龛中塑1座佛像,两旁为宝瓶柱,龛上为梵文6字真言,在其上面挑出短檐。金刚座南面正中开券门,门旁为四大天王像,门上正中嵌蒙、藏、汉3种文字书写的“金刚座舍利宝塔”石刻匾额。门内为无梁殿,东西隅设有通向金刚座上的阶梯。金刚座上设置5座小塔,中间一座为7层,其余四座为5层。各小塔第一层嵌佛像、菩萨、菩提树等砖雕;第二层以上设佛龛,全塔共有1563个鎏金小佛像。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线雕刻石,中有“须弥山分布图”,西面是“六道轮回图”。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图石刻,石刻用少数民族的文字标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学史的重要资料。

风景资源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2、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等。 (二)风景资源分类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6类,74种基本类型(第57页)。 6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健身类、购物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3个景系,10个景类、98个景型(第58-59页)。 3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3个层次,8个主类、34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第64-66页)。 3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个主类指: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露;其他天景。 2)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其他园景。 6)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产;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风景资源评价

三、风景资源评价 一)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原则 1)风景资源评价必须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 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 实事求是的进行。 2)风景资源评价应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 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 应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 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宜作单独评价。 1、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 6 类, 74种基本类型(第 57页)。 6 类指:地文景观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古迹与建筑类、消闲求知 健身类、购物 类。 2、旅游资源分类分级分态系统:共有 3 个景系, 10个景类、 98个景型(第 58-59 页)。 3 个景系指:自然景系、人文景系、服务景系。 10 个景类指: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气候生物景类、其他自然景类、 历史遗产景类、现代人文吸引物景类、抽象人文吸引物景类、其他人文景类、旅 游服务景类、其他服务景类。 3、中国旅游资源普查分类:共有 3个层次, 8个主类、 34个亚类和 155个 基本类型(第 64-66 页)。 3 个层次指: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 8 个主类指: 地文景观、 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 遗址遗迹、 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4、风景资源调查内容分类:包含自然景源与人文景源。 1)天景: 2、 风景资源评价步骤 1) 景源调查。 2) 景源筛选与分类。 3) 景源评分与分级。 评价结论等。 4) 二)风景资源分类

日月星光;虹霞蜃景;风雨阴晴;气候景象;自然声象;云雾景观;冰雪霜 露;其他天景。 2) 地景 大尺度山地;山景;奇峰;峡谷;洞府;石林石景;沙景沙漠;火山溶岩; 蚀余景观;洲岛屿礁;海岸景观;海底地形;地质珍迹;其他地景。 3) 水景 泉井;溪流;江河;湖泊;潭池;瀑布跌水;沼泽滩涂;海湾海域;冰雪冰 川;其他水景。 4)生景 森林;草地草原;古树名木;珍稀生物;植物生态类群;动物群栖息地;物 候季相景观;其他生物景观。 5)园景 历史名园;现代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庭宅花园;专类游园;陵园墓园; 其他园景。 6) 建筑 风景建筑;民居宗祠;文娱建筑;商业服务建筑;宫殿衙署;宗教建筑;纪 念建筑;工交建筑;工程构筑物;其他建筑。 7) 胜迹 遗址遗迹;摩崖题刻;石窟;雕塑;纪念地;科技工程;游娱文体场地;其 他。 8)风物 节假庆典;民族民俗;宗教礼仪;神话传说;民间文艺;地方人物;地方物 其他风物。 (三)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 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 内容、 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 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 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产; 模、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 ( ), , pp.31-41 1988) 1964 1969 1972 1968 " " Daniel Vining 1983, Itami 1986 Zube 1984 Zube 1982

Daniel Vining 1983 Lewis Lewis 1964 Litton Litton 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Tetlow 1978, Magill Litton 1986 20 VMS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 ) VRM (Visual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I, BLM 1984, 1986, Ross 1979 ) LRM (Landscape Resources Management) (USDA, SCS 1978, Schauman Adams 1979) VIA (Visual Impact Assessment) (3 1986) Canada 1981) VMS VRM LRM VIA VMS VRM VMS

types (Sub-types) VRM VMS A B C VMS Keplan, R (1985) VRM 7 1 1 5 2 1 5 3 0 5 4 1 5 5 0 5 6 1 5 A 19 B 12 18 C 11 (Sensitivity) VMS 1 2 3 VRM VMS (Seldom Seen zone)

钟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评价报告(DOC)

钟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报告 一、钟山风景名胜区概况 (一)地理区位 钟山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城东北,紫金山和仙林副城接壤,以钟山(又称紫金山)和玄武湖为中心,山、水、城浑然一体,雄伟壮丽,气势磅礴。钟山风景区共分为五大景区,分别是明孝陵景区、中山陵景区、灵谷景区、头陀岭景区和其他景点五大部分。 (二)历史沿革 钟山气象雄伟,地势优越,自古以来,即与南京的盛衰气息交融。自六朝第一位帝王东吴大帝孙权开始,钟山即成为帝王陵寝及功臣勋戚的葬地所在;自六朝伊始,钟山又是江东佛教胜地;自六朝到近现代,钟山均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遨游钟山,留下脍炙人口的诗文篇章;特别是以洪秀全为领袖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期间,多少悲壮惨烈的战斗在钟山展开,多少英雄志士在钟山浴血奋斗。 南京是中国著名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在其长达2600余年的建城历史中,尤以六朝、明代初年及近现代为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黄金时期,而留存在钟山的名胜史迹、纪念建筑,亦以这三个时期最为集中突出。钟山风物,是南京悠久历史的见证。 随着南京市城市的扩展,钟山风景区和南京市的相对区位逐渐发生了变化。经过历史的变迁,到30年代即民国时期,主城区的范围缩小,钟山风景区是城市的郊区。新中国成立后主城区向东北部和西北部逐渐发展,到1980年代初期,玄武湖西侧和南侧已经和城区衔接,紫金山和城区的位置也更加

靠近,钟山风景区由郊区转为城市边缘区。改革开放至2002年,南京城市建设迅速,主城区已经将玄武湖和紫金山包围,玄武湖已成为市民公园。至今为止,仙林副城和主城区已经将钟山风景区全部包围,钟山风景区已不再是城市边缘区,而成为城市型风景名胜区。1995年4 月13日,经省政府批准,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宣布将中山陵园管理处的行政管理范围划归玄武区管辖,钟山风景区属于南京主城区范围内,面积为24平方公里,如此大面积的森林位于主城区,这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少见,作为规划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硬件条件,可以说是得天独厚。 (三)开发现状 钟山的旅游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获得了一系列殊荣: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 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文明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在旅游开发的具体实践中,庐山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1、产业定位基本实现。 2、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3、行业管理逐渐加强。4、资源开发步伐加快。5、对外促销广泛展开。但是也存在问题:1、软件建设尤显不足,景区的文化品位有待提高2、山南地区丢失其其庄重本色 3、山北地带亟待开发 二、风景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风景资源调查与评析目的 以“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及“保护为先,利用优化,统筹协调、渐进整合”为指导方针,切实把保护好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自然景观资源放在首位,优化利用好其景观资源,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科学发展。 (二)风景资源调查与分类 1.调查方法 野外调查法 文献归纳法 综合分析法 2.分类依据 根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 50298-1999)》的规定,风景名胜区分为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风景资源两大类,再次基础上还可以细分为8个种类和30小类。 (三)主要风景资源简介(16个) 1、自然景源 1.1梅花山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中国?云南?XX?XX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风景资源评价报告 第一部分:引言: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 第三部分:分类,分级 第四部分:总结 第一部分:引言: XX风景名胜区位于云南XX丘北县城,“XX”彝语意为“鱼虾多的湖潭”。XX景区由众多湖泊、河流、孤峰、溶洞构成,总面积165平方公里,54个湖泊形成21公里的水上旅游线,沿途可观赏300余座孤峰、5000亩荷花湖、83个溶洞。景区属石灰石岩溶地带,大量的石峰丛、峰林和串联于群峰间的湖泊群组合在一起,湖水清澈如镜,山峦如黛,水映山峰云雾,既有类似于广西桂林的风光,又有其本身的特色景观,水中有峰,峰中有洞,洞中有河,它集山水、溶洞为一体,景观独特。每逢夏天,湖中大片的荷花齐开放,香飘十里,景色更佳。 第二部分:景观资源分析评价 1、蒲草堂景群 景 群 1 景 点 或 资 源 点 位 置 资 源 单 体 资 源 质 量 开 发 情 况 外 部 条 件 ( 如 交 通) 评 分 类别级 别 蒲 草 堂 蒲 塘 秀 位 于 仙 人 洞 村 湖 泊, 峰 丛、 孤 峰, 较 好 已 开 发, 交 通 便 64. 5 水景(湖泊),地景( 奇峰) 三 级 普者

色西 南 有 游 船 利 民族演艺中心度 假 村 内 民 族 文 化 较 好 由 专 人 管 理 70 民族民俗三 级 资源描述: 蒲草塘湖体为北东走向,水域面积较大,北端有河流与仙人湖相连,四周峰林、孤峰倒影如画。夏季,荷花满塘,景色十分秀丽。四周地势平坦,现为XX 景区入口处,湖南部建有景区大门,湖北部建有度假村、停车场。 总结: 湖光山色,风景如画。蒲草塘除了山体湖水之外还有一定规模建筑群,总得来说蒲草塘景观价值较高,景观类型较为多样,各景观要素组合状况好,观赏游憩价值较大,与其它景点联系紧密,开发利用价值较高,周边商业气氛比较浓厚,基础设施配置较为完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等设施整体分布在蒲草塘周边。 2、奇石园景群 景景位资资开外部评分类别级别群 2 点 或 资 源 点 置源 单 体 源 质 量 发 情 况 条件 (如 交 通) 奇 石 园 榕 树 广 场 位于 仙人 洞村 西 南, 蒲草 堂旁 边 植 物, 奇石 较 好 已 开 发 交通 便利 64.7园景 (植物 园,专 类游 园) 三级 樱 花 大 道 盆 景 园 兰 园 荷 园 奇 蒲草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doc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 风景资源调查及评价报告 一、评价原则 (1)在真实资料的基础上,把现场踏查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实事求是的进行,把主客观评价结合起来。 (2)采取定性概括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景源的特征。 (3)根据风景资源的类别及其组合特点,选择适当的评价单元和评价指标,对独特或濒危景源,单独评价。 二、评价方法、标准与指标 1 、评价方法 (1)景源调查。 (2)景源筛选与分类。 (3)景源评分与分级。 (4)评价结论 2 、评价标准 风景资源分级标准,必须符合下列规定: (1)景源评价分级必须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五级。 (2)根据景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风景资源等级。 (3)特级景源应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 (4)一级景源应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5)二级景源应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际吸引力。 (6)三级景源应具有—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 (7)四级景源应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 风景资源评价结论应由景源等级统计表、评价分析、特征概括等三部分组成。评价分析应表明主要评价指标的特征或结果分析;特征概括应表明风景资源的级

别数量、类型特及其综合特征。 3 、评价指标 风景资源评价单元应以景源现状分布图为基础,根据规划范围大小和景源规模、内容、结构及其游赏方式等特征,划分若干层次的评价单元,并作出等级评价。 在省域、市域的风景区体系规划中,应对风景区、景区或景点作出等级评价。 在风景区的总体、分区、详细规划中,就对景点或景物作出等级评价。 风景资源评价应对所选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评价指标的选择应符合规范的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风景区或部分较大景区进行评价时,宜选用综合评价层指标。 2、对景点或景群进行评价时,宜选用项目评价层指标。 3、对景物进行评价时,宜在因子评价层指标中选择。 三、景观资源分类评价 四、景观资源分级评价 岳麓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景点评价分级表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 派及方法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本文发表在:青年风景师(文集),城市设计情报资料, ,1988) 摘要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其方法。各学派在寻找自然风景美学规律及指导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方面都各有长处和不足;它们从风景-风景审美者之关系的不同角度进行风景美学及风景评价的研究;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各学派之间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作者指出,今后我国的风景评价工作应是多学派,多学科综合的;并强调要把丰富的中国传统山水理论同现代风景美学理论及风景评价技术相结合。 引言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 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 1984, Zube等1982)。本文将对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专家学派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Daniel 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 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 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 Tetlow 1978, Magill 和 Litton 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如:美国林务局的风景管理系统VMS(Visual Management System) (USDA, Forest Servce 1976, Bacon 1979

山东蓬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

山东蓬莱风景名胜区资源评价 1 风景资源类型 1)风景资源分类 本规划根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对山东蓬莱风景名胜区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价。其主要风景资源6大类自然与人文资源。其中,地文景观类有10种,水域风光类5种,生物景观类5种,古迹与建筑景观类30种,休闲健身类10种,购物景观类4种。在中国全部的68种旅游资源中,山东省拥有64种,占总种数的94.1%。山东是中国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大自然亿万年的造化,五千年的文明与三千年的齐鲁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让古老的齐鲁大地更具魅力,改革开放的山东更添活力。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正是山东风姿绰约,风情万种动人之所在。 2)主要风景资源简介 蓬莱属山东省烟台市,地处胶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黄二海,东临烟台,南接青岛,北与天津、大连等城市及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山东、河北、辽宁、浙江等地渔船进出渤海湾的必经之路。蓬莱最有名的便是坐落在蓬莱城北面的丹崖山上的蓬莱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全国四大名楼。蓬莱下辖12个镇(街)、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及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蓬莱号称人间仙境、休闲天堂、美酒之乡,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1)田横山文化公园田横山文化公园,位于蓬莱阁西的田横山东麓,总占地面积19231平方米。她东与丹崖山相衔,北面渤黄两海,南与蓬莱市区相望,西紧依蓬莱海港。从蓬莱阁乘海上观光索道直达公园。 田横山原名老北山。公元前202年,齐王田横为避汉将韩信追杀,率五百壮士东赴胶东,曾在此山筑寨为营。相传田横因不愿事臣刘邦,自刎身亡。踞守在田横山的五百壮士闻田横死讯,高唱葬歌,歌罢相继自尽。田横与五百壮士威武不屈,气高节烈,惊天地动鬼神,后人命此山为田横山。田横山文化公园内种植树木1000株以上。奇花异草久闻其香,绿叶婆娑遮盖之上。整个园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大纲(暂行)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文本大纲(暂行)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第四条规划期限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 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游赏规划 第九条游客容量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 第四章设施规划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三条游览设施规划 第十四条基础工程规划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居民点调控类型 第十六条居民点调控措施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第十七条城市规划协调(含外围区域保护协调) 第十八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第十九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 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附表 表1-1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表 表2-1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表3-1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表

图纸目录(暂行)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说明书大纲(暂行) 第一章关于规划总则的说明 一、规划范围与面积 (一)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范围与面积 (二)风景名胜区范围调整说明(涉及范围调整的 编制) 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二)风景名胜资源特征 (三)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评价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项目标 第二章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 一、资源分级保护 (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二)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三)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二、资源分类保护 三、建设控制管理 (一)分区设施控制管理 (二)分区活动控制管理 四、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 一、游客容量 二、特色景观与展示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规范标准(详)

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申报程序 一、办事规程 国家5A、4A级旅游景区申报程序 1、旅游景区在自检、自查的基础上,达到相应等级评分标准的,向区(市)县旅游局提出申请报告; 2、省、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委派专家进行咨询、指导; 3、区(市)县旅游局核实达到标准的,向市旅游局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市旅游局)提交申请报告; 4、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市旅游局组织专家)初审合格后上报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 5、省、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现场检查和暗访,由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审核检查合格后,向国家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推荐; 6、国家旅游局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审、公告。 二、申报材料及要求 1、旅游景区申请报告:由旅游景区向当地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机构(旅游局)提交(一式5份)。

2、区(市)县旅游局审定后报送申请报告,其中申报5A、4A级旅游景区的申请报告(一式4份)由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转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申报3A、2A、1A级旅游景区的申请报告(一式3份)提交市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并向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 3、各申报旅游企事业单位,在中国旅游网“已发布实施的国家标准/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GB/T17775-2003)”栏目的附件中下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书》。《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申请评定报告书》的填写必须真实、齐全,符合要求,并由当地旅游景区评定机构(旅游局)审核签章。(纸质文档4份、电子文档1份)。 4A级旅游景区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 5A级旅游景区从4A级旅游景区中产生。被公告为4A级旅游景区一年以上的方可申报5A级旅游景区。5A级旅游景区由省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推荐,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 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评定标准(详)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风景名胜区规划原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1.风景名胜资源概念: 风景资源又称景源,是指能引起审美与欣赏活动,可以作为风景游览对象和风景开发利用的事物与因素的总称。 2.景物: 指具有观赏、科学文化机制的客观存在的物体,是风景名胜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具有独立欣赏价值的风景素材客体。景物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山、水、植物、动物、空气、光、建筑、其他8大类。3.景观: 指可以引起视觉感受的某种现象,或一定区域内具有特征的景象。 4.景点: 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景物所构成,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并具有审美特征的基本境域单位。 5.景区: 根据景源类型、景观特征或游赏要求而划定的用地范围,包含有较多的景物和景点或若干景群,形成相对独立的分区特征。 6.风景名胜区的功能?4点 (1)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系统,保存历史文化信息。 (2)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3)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与国民素质提高。 (4)通过合理开发,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

7.风景名胜区的组成?3点 (1)首要的因素是游赏对象: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史迹、风物8类景源。 (2)第二个因素是游览设施 (3)第三个因素是运营管理 8.风景名胜区的分类?(按用地规模分类) (1) 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 (2) 中型风景区(21~100km2)(3) 大型风景区(101~500km2)(4) 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9.风景名胜区的分类?(按结构特征分类) (1)单一型风景区 其内容与功能比较简单,主要是由风景游览欣赏对象组成一个单一的风景游赏系统。 (2)复合型风景区 其内容与功能均较丰富,它不仅有风景游赏对象,还有相应的旅行游览接待服务设施组成的旅游设施系统,因而其结构特征是由风景游赏和旅游设施两个职能系统复合组成。 (3)综合型风景区 其内容与功能均为复杂,它不仅有游赏对象、旅游设施,还有相当规模的居民生产与社会管理内容组成的居民社会系统,因而其结构特征是由风景游赏、旅游设施、居民社会等三个职能系统综合组成。 第三章 1.风景名胜区规划概念:

DO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风景资源评价的主要学派及方法 引言 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使得自然风景资源同其它自然资源一样,遭到严重的破坏;环境的视觉污染也与环境的其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个问题,最早觉醒并采取积极措施的是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从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明确提出或强调保护风景美学资源的法令相继产生,诸如美国国会通过的《野地法》(1964),《国家环境政策法》(1969),《海岸管理法》(1972)和英国1968年通过的《乡村法》。这些法令的制定,标志着长期以来为人所享用但并不为人所珍惜的风景美学资源,将与其它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风景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风景美学研究的发展,而风景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就是风景质量的评价。二十多年来,风景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该领域研究的多学科综合性,是其它任何领域所难以伦比的。研究人员除了风景规划专家及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外,还有相当比例的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等。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风景美学研究领域里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万马奔腾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目前被公认的有四大学派:专家学派,心理学派,心理物理学派,认知学派(或称心理学派),经验学派(现象学派)(Daniel 和Vining 1983, Itami 1986,Zube 等1984,Zube等1982)。本文将对各学派的主要思想及有关风景评价的主要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专家学派 专家学派的指导思想是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风景都具有较高的风景质量。所以,风景评价工作都由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它把风景用四个基本元素来分析,即: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强调诸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形式美原则在决定风景质量分级时的主导作用。另外,专家学派还常常把生态学原则作为风景质量评价的标准。所以,Daniel和Vining (1983)又把专家学派分为生态学派和形式美学派。 最早采用专家学派思想进行风景评价及其规划工作的当推Lewis 等人(如Lewis 1964),而以Litton 等人对专家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该学派的主要思想和方法最典型地表现在Litton等人的研究中(如Litton 1968, 1974, 1979; Litton 和Tetlow 1978, Magill 和Litton 1986〕。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风景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风景评价研究及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大纲(暂行)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要求(暂行)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 文本大纲(暂行)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第四条规划期限 第二章保护规划 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 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 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游赏规划 第九条游客容量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 第四章设施规划 第十二条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三条游览设施规划 第十四条基础工程规划 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第十五条居民点调控类型 第十六条居民点调控措施 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第十七条城市规划协调(含外围区域保护协调)第十八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

第十九条其他相关规划和管理规定协调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第二十条近期实施重点 附表 表1-1风景名胜资源类型表 表2-1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表3-1风景名胜区游客容量表

图纸目录(暂行) 图0-1 区位关系图 图0-2 综合现状图 图0-3 规划总图 图1-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 图3-1 游赏规划图 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 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 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 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 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

说明书大纲(暂行) 第一章关于规划总则的说明 一、规划范围与面积 (一)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范围与面积 (二)风景名胜区范围调整说明(涉及范围调整的 编制) 二、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 (一)风景名胜区性质 (二)风景名胜资源特征 (三)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评价 三、规划期限 四、规划目标 (一)总目标 (二)分项目标 第二章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 一、资源分级保护 (一)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 (二)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 (三)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 二、资源分类保护 三、建设控制管理 (一)分区设施控制管理 (二)分区活动控制管理 四、生态环境保护 第三章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 章总则 章术语 章一般规定 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 3.2 风景资源评价 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 3.4 分区、结构与布局 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 章专项规划 4.1 保护培育规划 4.2 风景游赏规划 4.3 典型景观规划

4.4 游览设施规划 4.5 基础工程规划 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 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 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4.9 分期发展规划 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 A 本规范用词说明 第1章总则 .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 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合理权衡风景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的综合效益,权衡风景区自身健全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关系,创造风景优美、设施方便、社会文明、生态环境良好象和游赏魅力独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游憩境域。 .0.6条风景区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相互协调。 .0.7条风景区规划除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有关强制性标准与规范的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