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品欣赏论文

音乐作品欣赏论文
音乐作品欣赏论文

音乐作品欣赏论文

张玲玲

1903140215

摘要

歌剧《弄臣》以一个伯爵的弄臣及其女儿的悲剧故事,表现出了对那个时代君主专制制度的抨击以及对弄臣女儿吉尔达的爱情悲剧的同情。歌剧表演效果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以及优秀的音乐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一.创作背景

《弄臣》的剧本是意大利著名作家皮亚威根据法国文学巨匠维克多·雨果的讽刺戏剧《国王寻欢作乐》改编而成,音乐的创作则由“意大利歌剧大师”威尔第创作。雨果的原作以描写荒淫无度的宫廷生活为主,旨在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歌剧的创作上,《弄臣》大体上忠于原作,主要还是揭露君主王朝统治下的荒淫无道的生活。与传统意大利歌剧相比,它不仅在剧本上脱离了剧情简单、人物面谱化的窠臼,而且在音乐创作上也取得了大胆突破。此外,它还通过增加剧中的主要角色,丰富了歌剧的表演效果,使歌剧有了更大的发展想象空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人物形象

关于《弄臣》,我这里只想分析一下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两个人,弄臣和他的女儿,吉尔达。

弄臣,“弄”,是指“玩弄”、“戏弄”。的确,弄臣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弄臣”其实就是为帝王所宠幸的狎玩之臣。弄臣是个可悲的角色,他必须不断地为主人找乐,帮助主人实行一切寻欢作乐的计划,因而遭到他人的厌恶和鄙视。对这一切他心里很明白,却无可奈何,谁让他无钱无势无地位,只得以此谋生!你瞧他,浑身披挂着稀奇古怪的装饰物,头上戴着尖顶帽子,脸上画得五颜六色的,一副丑态。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驼背,严重的残疾使他有着与生俱来的悲剧性,。

然而,他对自己女儿的爱却是无私的,伟大的。这个,兴许是天下所有父亲的共同特点。尽管他在外面是这样辛苦、卑微,可是,他却好好的保护着自己的女儿——吉尔达,这个他生命中的至宝。为了他的女儿,他不惜最后做出买凶刺杀自己的主人,那个有着无限财富及权利的伯爵。

三、出场人物

剧情大致是这样:主人公利哥莱托貌丑背驼,在孟图阿公爵的宫廷中当一名弄臣。公爵年轻貌美,专以玩弄女性为乐,引起朝臣们的不满。而利哥莱托对朝臣妻女受辱的不幸大加嘲讽,得罪了许多人,终致失女之祸。他的爱女吉尔达,纯洁貌美,公爵乔装成穷学生暗中追求,骗得了她的爱情。后来,利哥莱托以美色诱使公爵夜宿旅店,雇用刺客将他杀死。黎明前,却发现受害的是女扮男装,已经奄奄一息的吉尔达。原来,这个获悉行刺计划的少女对虚情假意的公爵一往情深,甘愿为爱情而替公爵一死。

作品中,作曲家创造了性格优柔寡断、内心感情变化多端的弄臣,风流浮华、多情善变的公爵和纯真深情、富于诗意幻想的吉尔达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剧中的许多唱段都是世界名曲。第四幕中公爵的抒情歌《女人爱变卦》,节奏轻松活泼,音调花俏,就是这位情场能手的绝妙写照。于是这首歌很快就成为世界流行的歌曲。剧中还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唱段,如第三幕利哥莱托的咏汉调,第二幕吉尔达的咏叹调《亲爱的名字》,第四幕中公爵和玛达林娜、吉尔达、利哥莱托的四重唱等等。。

弄臣利哥莱托是一个复杂的形象,他既是供公爵娱乐并帮公爵做坏事的宫中丑角,又是一个

热爱女儿的不幸的父亲,同时还是一个残酷的复仇者。利哥莱托所具有的这些多方面的因素有机地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音乐中得到了鲜明的刻画。代表诅咒的音乐动机是这部歌剧的主导动机,阴暗而悲惨的小调形成一种类似呻吟的音调,这个音乐动机真实地描绘了黎哥莱脱内心的痛苦。当利哥莱托发现女儿被抢走,而自己又不得不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用巧言妙语去打听女儿的去向时,其内心真情却遮掩不住地时时流露出来,以这种复杂的情感,威尔第表现得十分巧妙、细腻。他给利哥莱托安排了一首没有歌词的诙谐歌,描绘出不幸的弄臣假装出来的无忧无虑,但是,在简单的旋律进行里,却包含着他的不安和焦虑。当利哥莱托要求把女儿还给他时,他唱出了一首咏叹调《弄臣,道德败坏的子孙》,在这首歌中,他撕下了丑角的面目,表现出一个愤怒的、受损害受侮辱的父亲的形象。在《弄臣》里,利哥莱托是最值得品味的一个人物。他是善与恶的共同体,狠毒与慈爱的复杂结合。不像一般作品中鲜明的善恶设定,利哥莱托是以个人性十足的,让人又恨又怜的真实的小人物。在做恶时,他毫不手软,心狠手辣,但又只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在身不由己的同时渐渐习惯并麻木。但是,一旦涉及到自己的女儿,他又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父亲,让每一个人都如此动容,那种不带一丝虚假的,纯粹的爱,成为利哥莱托人性中最美丽的亮色。

音乐欣赏论文参考

《黄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史诗 ——音乐欣赏心得体会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我们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我们所感受,音乐的内涵不能被我们所理解,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 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当我听到阿炳缓慢的、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不由自主地在我的心头涌起,当在钢琴上响起了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时,我又被它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所深深打动。听到辽阔粗犷的内蒙民歌,不禁让我眼前浮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而在这所有的欣赏乐曲中,《黄河大合唱》给了我最震撼的情感体验,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让我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自豪感。下面我将从其创作背景、创作特色及情感抒发、艺术成就三方面来说明我对它的理解。 一、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洗星海作曲。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一直酝酿着《黄河》词作,并在年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 冼星海听后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仅仅用了6天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巨作的初稿,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二、创作特色及情感抒发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第一乐章是《黄河船夫曲》,乐章一开始就采用了大号和大鼓两种乐器,节奏紧促,使人因为音乐的存在,一下子为之振奋。紧接着是男声朗诵,一下把人

音乐欣赏 论文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 (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 二○一三~二○一四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音乐欣赏主讲教师张又丹评分 学号姓名专业年级 题目:陈奕迅歌中的光阴 “过去十八岁没戴表不过有时间 够我没有后顾野性贪玩霎眼廿七岁时日无多方不敢偷懒 宏愿纵未了,奋斗总不太晚”--------《陀飞轮》 最好的歌词最好的编曲和最好的演绎者,被陈奕迅所演绎的这首歌堪称是经典,也可以说是我生命中最喜欢的一首歌。六年前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听到了这首歌,朦胧中感受到了歌手那种真情流露和发自内心的嘶吼,虽然因为当时还年少轻狂而对光阴这个主题还没有太多的领悟,但还是对这首歌有了有了好感,成为我的MP3手机一切可以听歌的设备里面一首必备的歌。随着年月渐长阅历增加,反复聆听的同一首歌有了很多新的不同的感悟。 记得那天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无意中听到一段非常熟悉的旋律,来自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的前奏旋律,才知道原来《陀飞轮》DUO版(live)的钢琴前奏是出自于这里。歌曲采用了平凡无奇的C大调,但却以4级和弦----F和弦起奏,一个以神秘色彩著称的和弦,很贴切地表达出了作曲者想要表达的那种年少无知到后知后觉的倒叙年华。副歌处又是以4级和弦起奏,但修饰音多了几分顿悟,醒觉,以及成熟。电影中男主人公深深迷恋上照片上一位年轻的女演员,并用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了过去最终找到了她并堕入爱河。这段片段中反复想起了这段旋律让我陷入了思考,人的一生到底应该追求些什么,年少时我们颓废,挥霍青春。成年后的奋力营生到最后却只换来一堆堆发票。 “就算博到伯爵那地位和肖邦的隽永卖了任性日拼夜拼忘掉了为什么高兴”其实最后回想起发现那些最应该珍惜的东西,已经在我们挥霍与追求物质的时候悄悄逝去。 “连自己亦都分析不了得到多与少 灵魂若变卖了上链也没心跳” 在歌曲结尾处的两句歌词光是看到,都能让我回味沉思许久。黄伟文为Eason暗盘打造的成熟男人玩物志在这个瞬间终于完结了。这个句号划的着实完美,以手表为线轴顷刻道出最为珍贵的主题-----时间。回想男人玩物志,《葡萄成熟时》用酿造葡萄酒的过程来道出人在情感挫折经历后成熟的觉悟,《人车志》则描绘了男人永远的大爱---车,进而映射出人对生活中繁忙劳碌的无奈。《沙龙》则用相机刻画出成熟男人在追忆得到与失去的风景时,回头看待人生应保持的平淡态度。这首《陀飞轮》写的是手表,写的是时间。人的一生都在忙碌,一生的时间都在追求着自己的所爱,美酒,跑车,相机,金表,用尽拥有最珍贵的时间换来的这一切。看似充实富有实际上却是失去了最应该被珍惜的时光,得到物质享受时的心跳,终究不过是一堆发票。人生真正的欢乐是什么,不要等到白了头才明白,时日如飞,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简单道理。 事实上,有很多以时间为题材的歌曲都曾写出光阴的教训。例如古巨基的《一刻永恒》,《爱得太迟》。只是这次Eason用他本身厚重沙哑的声音演唱出了一个年近四十的成熟男人的深刻觉悟。或许与此同时作为音乐人的黄伟文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一生辉煌的他拿过无数奖项,荣誉加身,这次他大概也是借着这首歌来阐述自己对过往所获得这一切的评价吧。Gary Tong用简单的

经典音乐赏析论文

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摘要:《命运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命运交响曲》蕴含了贝多芬的精神寄托,反映了人类永不向命运妥协的精神。 关键词:经典音乐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而作曲家就是高超的建筑师。在《中外经典器乐作品鉴赏》课上,我对著名作曲家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尤其是对贝多芬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命运交响曲》了。 这首交响曲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因此这部作品被称作《命运交响曲》(以下简称《命运》)。《命运》的构思、创作周期是比较漫长的,据文献记载,贝多芬从1805年开始写作这部作品,直到1808年才得以完成。[1]这部作品是贝多芬被疾病所困,情人离他而去之后所发出的心灵呼唤。最终,他战胜了自己的意志,没有被不公平的命运所击退,他战胜了自己。尔后,他重新回到维也纳继续自己对音乐的追求。在这个绝望、思考、反省、胜利的斗争过程中,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喉咙”的口号,他感觉自己不能屈服于命运,而应该勇于发起挑战! 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等一系列作品中。 [2]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1] 在很多人心目中,《命运》代表着贝多芬;同样,在另外一些人的心目中,贝多芬代表着《命运》。我想,世界上再没有一首交响曲能够获得如此广阔的知名度以及接受度。贝多芬的伟大,则很大程度上也来自于这部代表作给他带去的声誉和敬仰。《命运》代表了贝多芬的精神、代表了人类永不向自身妥协的精神! 贝多芬一生与苦难命运搏斗,对人生的感触极深,因此在作品中融入了不少前人不曾想象的感情,处处充满自信.他的作品歌颂了生命的美好和对人类的爱,充满奋斗向上的精神."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这八个字可以说是贝多芬创作思想的概括。贝多芬继承了海顿、莫扎特交响曲中的奏鸣曲式,并把它改造成庞大的结构适于自己的思想。他把第一乐章的规模扩大了,

中国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之美 —我的中国音乐鉴赏小观点五味,酸、甜、苦、辣、咸,便可调出人生百味,而中国音乐,以五音,宫、商、角、徵、羽,亦可传达人的所思所想,同时也可反映一个种族的个性,一个时代的背景。 从一个普通非艺术类大学生的角度来说,我对博大精深的中国音乐很难做到“鉴赏”,而只能“欣赏”。对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欣赏者对音乐的情感内涵进行体验,使自己的情感与音乐中蕴含的情感交融,进而产生共鸣。 从某一个方面讲,音乐是一个载体,自从被创造出来的那天起,它就承载着作曲、作词者,甚至那个时代的情感,当它被演奏出来,与作曲、作词者有相似经历的欣赏者便产生了共鸣。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说音乐好听,并不单单指它的音调、旋律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多多少少代表着自己的心声。这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听同一首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尽相同。 从小到大,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接触过音乐,特别是中国音乐,如炎炎夏日母亲的摇篮曲、国歌、校歌、一些流行歌曲等。以下列出五首音乐作品,并提出我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霞光》(国产3D动画片精灵世纪片尾曲)

演唱:曲锦楠作曲:陈欣若作词:高博 歌词: 月光把天空照亮 撒下一片光芒点缀海洋 每当流星从天而降 心中的梦想都随风飘摇 展开透明翅膀飞出天窗 找寻一个最美丽的希望 每当天空泛起彩色霞光 带着回忆和欢笑一起飞翔 月光把天空照亮 撒下一片光芒点缀海洋 每当流星从天而降 心中的梦想都随风飘摇 展开透明翅膀飞出天窗 找寻一个最美丽的希望 每当天空泛起彩色霞光 带着回忆和欢笑一起飞翔 啦……………………………… 歌曲以平稳的节奏开头,紧接着引入连击鼓,女歌手的细腻嗓音完美接入,整首歌曲偏慢,重点语句有鼓点陪衬,歌曲最后的清脆声乐尽显歌手功力,很多人均被歌手的嗓音

音乐欣赏论文

浅谈自己关于音乐欣赏的感受音乐是一门艺术,一门陶冶人类情操的艺术。尼采曾经说过:“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一首经典的音乐可以传递千年,亘古不变,成为永恒。音乐可以洗涤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心情愉悦;音乐可以使人们忘却烦恼,远离尘世的纷纷扰扰;音乐可以把人们带入一个美妙的世界,那里没有竞争、没有烦恼,只有一串串跳动的音符和动听的旋律,别无他物…… 音乐是一种符号,她表达了的人类的所思所想,她是人类思想的载体之一。音乐是有目的的,是具有内涵的。音乐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会、思想情怀。人们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无论是高兴、悲伤、愤怒还是难过。 我喜欢听歌,尤其是喜欢听周杰伦和林俊杰的歌,最近又喜欢听汪苏泷和徐良的歌。凭着对音乐的喜爱,我选修了《音乐欣赏》这门课。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只是听听流行音乐而已,所以我想通过音乐欣赏这门课来了解更多的有关音乐的知识。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音乐欣赏这门课就要结课了。在《音乐欣赏》课上,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了许许多多关于音乐的知识,通过这半学期的学习,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很多。 首先,在课上老师您给我们介绍了许多乐器,通过欣赏这些乐器,我对乐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让我领略到了乐曲的奥秘。一个看似简单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许多美妙的乐曲,这是多么的美妙。不同的乐器各具特色,它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情。比如说,马头琴为我们表现了大草原一望无际的壮阔;唢呐为我们展现了大西北特有的沧桑;而京韵大鼓则让我们感受了老北京特有的京味儿。不同的乐曲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比如说号称乐曲之王的钢琴,他的声音明朗清脆,他就像是一名优雅的王子。他或悠扬、或沉稳、或欢快、或忧伤,他的每一种不同的曲调都给人以不同的感受。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充满幻想,仔细去品味,宁静的月光与流动的河水尽收眼底;莫扎特的《安魂曲》低沉而缓慢,伴随着阵阵平静的和谐乐,人们的思绪被带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系院XXXXXXXX 专业XXXXXXXX 年级 2 0 0 9级 姓名XXX 论文题目我的大学音乐鉴赏课心得 指导教师 XXX 成绩 2010 年 11 月20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2)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3)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3) 四、音乐对人的影响 (4) 五、音乐与素质教育 (4) 六、音乐鉴赏方法小结 (5) 参考文献: (5) 摘要:通过对音乐鉴赏课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对音乐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而且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在上音乐鉴赏课之前,我认为音乐只是用来听的。它是一种符号,声音符号,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是人们思想的载体之一;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它能用有组织的旋律和节奏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和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关键词:音乐鉴赏古典音乐西方音乐 我的大学西方音乐鉴赏课心得 学生姓名:郭成学号:20093247 院系:光电工程学院班级:09测控技术与仪器3班指导老师:尹恒 一、对古典音乐的认识 当人们听到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等古典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优美的旋律,充满意趣的乐思,还有真挚的情感,或宁静、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欢喜、快乐,或悲伤、惆怅…… 因为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生活与创作主要在维也纳,因此西方古典音乐时期又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或“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此时期

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等都很具亲和力。海顿的第一、二号大提琴协奏曲也会是很适合入门者欣赏的曲目。至于贝多芬的作品,轰轰烈烈的音响俯手可得,个人比较欣赏他的小提琴奏鸣曲《春》、钢琴奏鸣曲《悲怆》、《热情》、《月光》。 古典音乐的代表人物贝多芬、莫扎特、海顿,他们拥有天才的技艺,正因为有他们,西方古典音乐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他们当中我最佩服贝多芬,也最欣赏贝多芬,相比他的音乐,我更欣赏他的人格魅力,为了音乐不仅双耳失聪,更是耗尽了自己的一生。人生就是应该有所追求,才会有意义。 二、对西方音乐的认识 西方音乐可以分为很多个时期,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现代西方音乐。特别是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代表的流行音乐,集摇滚,拉丁,舞步等等于一身,同时与强大的现代传媒科技相融合,给人以不同以往的耳目一新的惊人感觉。西方音乐又一次走上了另一次辉煌,成功引领了全球流行音乐的走势及发展方向。我觉得西方音乐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数百年,关键在于其培养了一大批极其富有创造力的音乐家,从迪费、若斯坎、汴舒阿、奥凯格姆到平克·佛洛伊德、迈克欧·菲尔德、超脱乐团,无不如此。 因此我觉得西方音乐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在整个社会特别是大中小学校要营造一种音乐的氛围,同时鼓励音乐创新,并创立一些有影响的奖项来鼓励青年音乐家积极投身于音乐创造。 三、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其音乐的发展历史更是一部丰满的史诗。在当今的乐坛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是Rap音乐,其中周杰伦便是一位现代音乐的代表人,但是即使在人们看来如此现代的音乐人,在他的音乐里我们依旧可以看到传统的音乐元素,如在《菊花台》,这首曲子的结尾用的便是我国云南的传统乐器葫芦丝。再如当今的年轻人所喜欢的歌曲《苏三说》与《One Night in Beijing》更是大胆的吸取了我国传统艺术京剧中的音乐元素,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论文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论文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班级:计算机1208班 姓名:刘正皓 学号:20124729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 这个学期在同学的推荐下选了这门课程,修完这门课程感觉收获很大。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对于中国音乐的历史完全是一片空白。可以说在新生代的我们深深的受着摇滚,流行乐的影响。很多火热的音乐节目比如中国好声音等等节目很少找到令人怀旧,令人舒缓的气息。给在都市生活的我们无疑更加加快了节奏。有的时候欣赏中国的古典音乐是一种心灵的释放,给自己留一方净土。老师给我们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在国外辛勤工作的丈夫有失眠的习惯,妻子学习古筝后弹奏,丈夫不知不觉的睡着了。音乐的魅力是无穷的,听过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这门课后,我不仅对中国音乐发展有了很多的了解,同时也选到了很多适合不同环境听的音乐。 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不仅仅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很长的一段时间箜篌的声音还在我的耳边缭绕。在学习秦汉魏晋南北朝音乐的时候,我震撼于一首曲子。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乐府的时候,给我们看了一段《佳人曲》的视频。“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西汉李延年的这首《佳人曲》,是用以向汉武帝推荐自己的妹妹李夫人的。这首曲子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听过之后真的有一种美丽女子的感觉。《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乐曲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照万顷碧波的画面。接着,以音乐的主题为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

有情趣。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一段优美的旋律层层下落,十分优美动听。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而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给我们看的电影十面埋伏中章子怡所表演的长袖舞,纵然有现代的特技但是无疑章子怡把当时的艺术形式展示得淋漓尽致。如果配上合适的乐曲堪称十分唯美的。说到这里我不觉得惊叹,纵然现在科技发展可能比较重要,但是往往人文素养在指引我们前行。说到十面埋伏这部电影自然想起来十面埋伏这首歌曲,它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可以说听到这首歌曲我的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音乐就是这样可以深深的感染人们,而到了近代的音乐史上。我们在课上欣赏了《二泉映月》,演奏者阿炳老师演奏的时候,每一遍都会不同,每一遍都会有新的内容。《歌唱祖国》也是王莘老师突然迸发的灵感。音乐是人们用来抒发情感的工具,演奏者们来抒发自己的感情,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其他的人。而听者就会不禁的被感染,这种感觉真的很奇妙。如同八九十年代的歌曲,《歌唱祖国》,国歌等等,这一系列的歌曲无疑不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当时就是这样,人们都是感恩着祖国,干什么都是想歌曲节奏那样的快速,那样的富有激情。但是,这中间也会有像《玫瑰玫瑰我爱你》这样的歌曲,传唱着男女的情爱,虽然这和当时的主流不符。但是我认为无论是什么样的乐曲内容形式都表达着不同的感情,这种感情是独一无二的,每首歌有不一样的内容,传唱到每个人的口中又各不相同。这就是音乐,

大学生音乐鉴赏论文---浅谈贝多芬

浅 析 贝 多 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

浅析贝多芬 文传张申慧 22号最开始去了解贝多芬是高中学播音的时候,那时候又一遍文章叫《月光曲》,讲述的是传说贝多芬月光曲的由来。看文章把月光曲形容的很美的样子,于是便搜来听听,由此,变喜欢上了贝多芬的音乐。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诵,也有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这首奏鸣曲包含着贝多芬最原始的构思。它那梦一般即兴的性质 探索钢琴音响共鸣的方式已预察到约100年后德彪西的印象乐派。它所依据的题材很简单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构造了无边的幻想 四小节后,第一主题在中音区淡淡地出现。它细致而沉静略带些忧郁。1段1分18秒在B大调上出现了第二主题。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区 呈现出急躁不安的情绪。随后进入第三段,第一主题平静地再现 第二主题以升c小调的面目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动机的尾奏慢慢地消失而结束。 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因此在第一乐章中 那支叹息的主题融人了他的忧郁的思绪。有人曾借助想象力解释了这个乐章说 “第一乐章犹如月之初升,充满希望,但被浮云所掩,万影俱逝,令人悲从中来”。 第二乐章——小快板 三部曲式 这个乐章比较短小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中间的一朵花”。它以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将第一乐章的沉思冥想和第三乐章的紧张气氛衔接得非常完美。第一段是连奏与断奏相呼应的主题,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保持在降D大调。2段1分13秒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息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二乐章是个小快板。作为过渡性乐章,音乐情绪趋于柔和温馨,像是回忆昔日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乐章中的两个音乐主题仿佛是抚慰着创伤的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论文

中国民间音乐欣赏与实践论文 ——浅议《黄杨扁担》 对于一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我总在好奇,流行歌和流行歌手,民族歌和民族歌手,甚至到了最伟大的音乐家类似肖邦或者查理得克莱曼得,那些做音乐的人儿究竟怎样才是称得上好音乐。一直我们凭感觉来判断他们或者自己的歌唱,不会关注其歌唱手法和风格,或者看一场电视的盛大音乐会,也不懂那陶醉得如痴如醉的指挥家为什么要有这样指挥的动作,那指挥的动作在我看来还挺吓人的。 但是,经过上音乐欣赏选修课的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以及音乐的发展史。马克思说过:“对于不懂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说明,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音乐欣赏能力,那么,音乐的美感就不能为学生所感受,音乐本身也会黯然失色。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除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古人云:情动于衷而行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老师也经常帮同学们打拍子带领大家一起唱那些经典的民歌,极大得调动了我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我们的音乐欣赏能力。给我们以乐的感觉,美的感受,培养我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激发了我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邀翔,驰骋。 通过学习音乐欣赏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中国的56个民族中,出现了不少民歌。民间音乐是人们在生活、劳动、节庆、娱乐中需要表情达意,随即产生了各种口头创作或即兴创作并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民间音乐作品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演唱(奏)者的即兴加工,从而产生许多变体与体裁样式,使其巧妙的与本地域文化相适应,它是群体创造的成果。

音乐欣赏结课论文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很有幸,借着继续教育的机会我能和老师们一起欣赏了这部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一起感受着一个学监和一群问题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平淡又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看,看完之后真的让我好感动! 这部电影虽然没有华丽的服饰和背景,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简单,干净的音乐贯穿着整部影片,使观众在天籁般的童声中欣赏着电影,是本影片的一大特色。《放牛班的春天》感动了很多人,这就是电影艺术的魅力,好电影就是能让人感动,因为电影里面有我们在现实中很难得到甚至得不到的东西,比如一个能为你人生指引的老师或者是一个伯乐。马修是一个秃顶的老师,他其貌不扬,但人倒是不坏。他服从制度,但能在制度下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干点事情。他喜欢音乐,于是他便开始用音乐来教化那些问题少年们,艺术的(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81363848.html,,请保留此标记。)确有其自身的魅力,但尊重同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课堂上他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的那一镜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这一小小的举动包涵着对学生的尊重,真正看到了平等的师生关系,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蹲在课桌旁和学生讲话呢?而马修老师以其温和的作风改变着什么,让整座学校师生之间的对立缓缓消散,除了那个刻板的校长,但在某一刻他那冷酷僵死的心何尝没有松动过呢?这就是尊重的魅力、温和的魅力、情感的魅力、爱的魅力!用爱心可以试着感化迷失的羔羊,否则只能驱使迷失的羔羊步入极端,那个被冤枉的孩子蒙丹最终用同样极端的方式来回赠给寄宿学校。毁损的不止是校舍,还有那个孩子早已残缺的心灵,这便是以暴制暴的结果。马修不是圣人,他无力坚持自我的真理,他只是一个不成功的小人物,做着力所能及的一切。当他矮小的背影转身离去,我们何尝没有一份无奈的苍凉。 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合唱团表演的那一刻,那个最具有音乐天赋的男孩因为过错被晾在一边,心情沮丧,神情显得格外落寞。而第一节音乐结束时老师突然转向男孩示意他演唱,男孩很惊讶更惊喜,而后带着一种幸福的满足感完成了他的演唱。 一位老师可以让一个孩子得到对自己的肯定,对人生的期待,真的很伟大!但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是伟大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人生旅途中遇到伯乐的,可虽然如此,每一位孩子都渴望着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能遇见这样一位老师,这样一位给自己(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s://www.360docs.net/doc/781363848.html,,请保留此标记。)最多帮助的人。能够遇上便是一种幸福,尽管这种幸福在现实中显得这样的奢侈,但是我们仍然会渴求得到。而做这种教师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像马修,虽然被校长开除了,但那一双双从窗口伸出的小手,那一个个写满了孩子最真挚祝福的纸飞机已足以让他感动,让他幸福! 但愿普天下所有的老师都能用尊重、用温和、用爱心、用情感去感动学生,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可,都能收到孩子们的纸飞机,写满了祝福与期盼的纸飞机!在三尺讲台前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新大学音乐欣赏论文完整篇 摘要:音乐欣赏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欣赏二胡独奏《二泉映月》有感,音乐欣赏的素养以及欣赏时的心理活动。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音乐的不同,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不同,中国民歌的特点,乐器在音乐发展上的作用不可磨灭,对此课的建议。关键词:音乐欣赏、古典音乐、乐器、民歌、西方音乐、现代音乐 正文:经过上音乐知识欣赏选修课,多多少少使我了解了一些音乐乐理的知识,也使我领略了中外闻名的音乐乐曲,我对音乐有了新的认识。在还没有上课之前,因为对音乐没有太多的了解,思想中总以为上音乐知识欣赏的选修课是一种比较枯燥无味的过程。也许是我不太了解音乐的缘故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这样惧怕,而且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选修课程都是一些诸如音乐美术影视等等一类的课程。在我记忆中,从高中开始就没有音乐美术等课程,久而久之也就将它们淡忘了。而如今,感觉又回到小时候上音乐课,因为唱歌的时候总跑调,我因此一度对音乐灰心丧气。但是在看电视搜台的时候听到有好听的歌曲总要停下来去听,也许是对音乐的“另类”喜欢,我选择了音乐知识欣赏作为我的选修科目。在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也非常荣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乐器演奏的中外名曲。这也使得我在课程结束以后觉得受益匪浅。下面就让我来谈一下这学期所听音乐给我的一点感受。 音乐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因此学习欣赏音乐是一门很重的课程!尤其对于我们这些当代大学生来说,音乐欣赏对自己素养以及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学会了如何欣赏音乐就意味着学会了如何欣赏生活中一些和音乐一样美的东西。 一、音乐欣赏的素养 欣赏音乐不仅仅是从感官上觉得好听就行了,我们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去欣赏音乐。要欣赏一首曲子,我们应该了解写这首曲子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当时的生活社会环境是怎样过的,他为什么会写这首曲子,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我们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一首曲子的创作背景,以及政治、文化上的意义,对当时社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对现在的人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等等。作为大学生要上这门课,我们最起码要知道一些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才能对音乐进行更深层次和有意义的欣赏。 二、音乐欣赏的心理活动

音乐欣赏论文

音乐欣赏论文 浅谈音乐欣赏课的步骤 摘要: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审美教育。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对象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 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我们要探索出一套最合理的音乐欣赏课的一般规律及教学过程, 以便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听复听再听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有关资料,分析乐谱 等辅助手段,同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音 乐欣赏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 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而音乐教育,特别是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要遵守让学生参与的原则。 长期以来,中师、中专、中小学的音乐欣赏课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上课很不正常,音响 设备十分落后,教学形式相当生硬,教学质量低下;甚至在相当多的学校里,半年、一年、两年也没有上过一堂音乐欣赏课;更令人头疼的是有好些音乐教育工作者都至今还不知道 如何上欣赏课,这实在是与数千年以来以高度文明而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太不相称了。 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曾说:“我喜欢音乐胜过其它一切艺术。”黑格尔 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慰藉, 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首先,音乐中的投入、想象、联想、思考的范围是广阔的,是不可造型的艺术,并在瞬间或长期都可以有着不同层次的情感。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得到的音响效果,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撞击,得到对作品的理解、 分析,产生对人的影响,还会产生时空的超越,使欣赏者远离此时此景,身临音乐中所表 现出的那个环境与时代,能够与表现的内容共呼吸,共命运,共同体验。用自己的情感去 思考,得到新的结论。音乐本身来源于生活,使情感能得到充分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得以 提炼和升华,情感也随之加重。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它所包涵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其 它任何艺术不可替代的,所以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以上阐述了音乐有着丰富的情感, 人类的情感是最丰富的,二者不谋而合,因此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学生更广、更深、更 自然地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 音乐欣赏课是一种审美教育。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及对象的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教学 方法与教学过程;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探索出音乐欣赏课的一般规律及教学过程等,以 便不断提高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 一般说来音乐欣赏课有这几个教学过程: 一、初听――整体性教学阶段

中国音乐简史及欣赏论文

《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论文 因为喜欢音乐而选择了《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我喜欢音乐因为我偏爱流行音乐,爱她的时尚,爱她的动感,爱她的充满现代的活力与气息。可能是学习与生活的单调,音乐充斥着我一半的课余生活,像每一次节奏的跳动就会带动我内心最真挚情感的迸发。但是提到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或许就严肃了许多,就好像你的兴趣一旦要求到专业的水平就会显得无力。特别是谈到古代音乐的时候,完全不知所以然了,但是选择了这个课程,肯定是有许多收获的。 生活无时无刻不接触者音乐的熏陶,就像我们吃饭。一直以来,我也是抱着这种思想,以前我只关注流行音乐,偶尔在电视上看到古代音乐会,听到古代音乐,只是匆匆扫过,只是觉得气势很磅礴,场面很壮观而已,对古代音乐只是些感性认识,比较肤浅。偶尔有一些旋律会打动自己,但是上了中国音乐简史与欣赏后,我开始真正接触到古代音乐,深入了解,欣赏并剖析。抱着欣赏与学习的态度,通过每节课欣赏古代音乐,我渐渐对古代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情感。我发现古典音乐与我之前感觉的完全不一样,它是完美,优秀,经典的。要真正听懂那个时代,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中国历史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更理性,更深刻的认识,所获得的审美感受

也会更高一个层次。 学习了中国音乐简史至少我对中国音乐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在学习中国音乐起源的时候,我惊讶于它悠久的历史。在学习的时候,我震撼于一首曲子。我记得当时老师讲到秦汉的时候,给我们听了一段《广陵散》,它是汉族音乐史上非常著名的古琴曲,也是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这首曲子我只听过那一遍,但对它的印象却极其深刻。记得它的词也是美得让人回味无穷,“星光微澜听凭苍天召唤渡船无岸今生与谁为伴徒剩清寒”。还有在学习乐器与器乐的时候,我迷惑于箜篌的美妙与神奇。还陆续学习了隋唐五代的宫廷雅乐,宋元的说唱与戏曲音乐,明清的歌、舞、说唱音乐,近现代的中国音乐。 课程中我们欣赏了不计其数的美妙音乐作品,除了歌曲,也包括婉转悠扬的音乐会视频等,总是让我心里无比激动或者平静起来,音乐就是拥有这样神秘的力量。经过课程中与交响乐的相处,我被深深的吸引了,开始更加热爱中国古代音乐。中国音乐简史及赏析这门课程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音乐本身,更加包括如何以一个绅士的姿态面对音乐、面对艺术,真正的静下心来感知和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激情与安慰。古典音乐艺术领域中有着无数的伟大作家,他们同样用他们的思想与精神为我们诠释艺术的真谛,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的心血集成,都是他们在挖掘内心,挖掘社会,挖掘时代后的结晶。而作为我们听众,即使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却也应该用心去聆听,当你仍沉醉于流行音乐的时尚形式中时,当你在为DJ舞曲感到吵闹时,当你越来越感受到嘻哈音乐的乏味与无聊时,不妨去听听中国古

音乐论文 谈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谈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内容提要】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促使我们的课程标准进行必要的改革。如今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已经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我们在教学第一线从事音乐教学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迫在眉睫而又十分严肃的新课题。我们必须在充分领会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以应对新形势、新要求,使我们的教育成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课堂上,我们可以不再像以往那样按部就班地上课,可以结合教材灵活地设计情景、变换场地、变换角色进行教学,把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新课程更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更宽阔的学习空间。 【关键词】兴趣感受享受 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感受、理解、鉴赏能力以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感情、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然而,很多人认为欣赏课是比较难上的,原因有四:一、教师不知该如何给学生解释音乐作品,才能使学生听的明白,理解的透彻;二、学生的耳朵只是摆设,没有人投入到音乐作品中;三、担心学生能否真的听懂音乐的内涵;四、让学生说出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学生说不出,致使总感觉没有达到教学要求,教学效果不好。因此,欣赏往往就成了“灌鸭式”的知识传授了。 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动机是兴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所以,我们作为基层教学中的一员,要不断创设出符合时代需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是欣赏的前提和基础。但是能否把死气沉沉的听赏变成生机盎然的欣赏呢?因此,我们就迎合孩子们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种教学形式,充分利用他们灵巧的形体,自然的嗓音,通过观看动画、视听、律动、绘画、剪贴、游戏、情景表演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欣赏教学,激发和培养孩子们的音乐兴趣,以开发音乐的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体验音乐的美感。 一、用丰富的语言激发着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音乐为欣赏者想象的驰骋提供了宽广了空间。音乐,以它特有的优美动人的音调和无比感人的节奏来激起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及向往。 音乐作品通过音响中的节奏、旋律、和声、音色等向欣赏者开放自己,表达自己。音乐意义的不确定性所留下的空白点有待于每一位欣赏者以创造性的行为去填充,而形成了人与文本无尽的对话。学生有各自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在与音乐作品的对话中会体味出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会如科普兰所说,“如果是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别指望每次再听它的意思会完全相同”。(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因此,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索,把各自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通过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其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索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年龄相仿,地位相同,智力和阅历相近,对同一首音乐作品进行对话交流、合作讨论,思维会发生碰撞与交融,因此思维空间都得到拓展,就会获得互补性的提高。

音乐欣赏论文

人类已经向20世纪告别,迈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顾这一百年来的西方音乐,在整个西方历史发展中,它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意义?得失如何?这些问题也许几十年后回过头来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但是,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即便是现在,我们也能从回顾中提出一些问题来加以探讨,以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借鉴西方现代音乐。 1909年在20世纪音乐史中或许是很重要的一年。那年8月,勋伯格完成了他第一首无调性作品《钢琴曲三首》(op.11)。无调性音乐语言显得夸张、怪诞,是与世纪初流行于德奥的表现主义流派相联系的。表现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用极端主观的方式,把内心的苦闷、孤独、恐惧、绝望、悲痛等情绪表现出来。欧洲音乐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是十二音音乐。勋伯格于1923年完成了他第一首十二音作品《钢琴组曲》(op.25)。从此,十二音音乐作为一种作曲方法被确立下来。与无调性相联系的是多调性。斯特拉文斯基在舞剧《彼得鲁什卡》(1911)中创造了所谓“彼得鲁什卡和弦”,把C大调与[#]F 大调并置在一起。于是,几个世纪以来欧洲音乐中按照规则交替的重音思维习惯被打破了。作曲家们不断地从斯拉夫舞曲、爵士乐、现代机械音响,或者复兴浪漫主义以前的复调风格音乐中获取包括复节奏在内的各种非常规的节奏形态。在声乐中,音响材料的扩展表现在勋伯格独唱套曲《月迷彼埃罗》(1912)中采用了介于说和唱之间的音调。它根据说话的语调构成旋律的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新音乐的实验非但没有降温,反而愈演愈烈。不仅流派繁多、风格各异,参与人数亦大为增加。1945年以前,进行音乐实验的只是少数作曲家。1945年以后,继续按照传统风格写作的作曲家成为少数,出现了一大批作曲家,以进行各种音乐实验闻名于世,如梅西昂、布列兹等。他们离开19世纪浪漫主义传统已经很远,却代表了西方音乐发展的主流。五、六十年代的实验音乐可谓千姿百态,真是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地步。施托克豪森说:“音乐与声音的区别消失了;”凯奇说:“我们所作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音乐,”即:音乐与生活的区别消失了。既然如此,在现代音乐舞台上还能不是无奇不有吗?然而,在这纷繁杂多的现象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战后的新音乐主要集中(不是惟有)表现在下列四个方面: 1、序列音乐 2、偶然音乐 3、电子音乐 4、新音色 2、 对于“新音乐”的各种看法,可以大致归纳如下: 1、新音乐最终是会被接受的,只是时间而已。 2、与第一种观点完全相反,认为新音乐是形式主义 的、脱离大众的,“反映了古典精神的衰颓”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反人民的艺术流派,它反映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的颓废没落思想”这种看法主要流行于四、五十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影响直到现在还继续存在,只不过没有先前那么极端,带有那么浓厚的政治色彩而已。他们坚持认为,传统是好的,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现代”是不好的,是不会有前途的。3、20世纪新音乐与历史上的新音乐不一样,它之所以不能被听众所接受,是因为西方整个严肃音乐传统正在走向衰亡。严肃音乐正在被听众越来越多的流行音乐——爵士、波普、摇滚、布鲁斯以及它们的各种混合物——所代替。席卷世界的现代流行音乐起源于美国黑人音乐。虽然“严肃”音乐界不愿承认它,但是今天很多确有创新和公众喜爱的音乐是由这种新的传统中产生出来的。4、以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评论家阿多诺为代表,他也认为现代音乐面临危机,但不认为美国黑人音乐将代替它。5、20 世纪音乐处于“一个正在被开拓和探索着”的过程之中。 2、 上述的每一种看法都不是没有一定的道理,在这个问题上,似乎很难有绝对的谁是谁非。不过,就个人来说,对上述5种看法,我更倾向于第5种。 20世纪虽然产生出一批堪称优秀的作品,它们已被列入音乐会或舞台表演的保留曲(剧)目之

音乐欣赏论文

苏格兰风笛 作为一种古老的簧管乐器,风笛的正式记载始于中世纪早期的西欧。虽然通过古罗马文学作品中的记载,一些西方的研究者相信原始的风笛在古罗马军队中曾被罗马骑兵所使用,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尚未发现当时遗存下来的原始风笛乐器实物,因此那种坚信罗马军队中曾使用风笛的说法应当存疑。 囊泡笛是中世纪的一种乐器,它的发音原理非常简单。让空气经过一根较短的嘴管吹入贮气囊泡中,气流使封闭于旋律管中的簧片发出声音。而号笛则是于风笛更接近的乐器,号笛使用兽骨或芦竹这类自然界中的管状材料制成,由一个管或多个管组成,用嘴直接吹动簧片,吹奏者利用呼吸使得声音连绵不断。号笛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大西洋周边国家到印度均可见其踪迹。囊泡笛和号笛可以说是风笛较原始的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整张兽皮来制作贮气囊,他们将嘴管从兽皮的背后插入,把旋律管从兽皮嘴部伸出,发音原理与囊泡笛和号笛接近。这种风笛拥有优雅、精巧而纤弱的声音,常常为吟游诗人和他们创作的浪漫曲伴奏。风笛的分布非常广泛,亚洲、北非和欧洲均有风笛的身影。 风笛作为当时流行的民间乐器延续了数百年,但是从16世纪开始,风笛逐渐褪去光辉,失去了原有的影响力,只残留在欧洲的少数地方和英格兰西部、北部。在英格兰最北部的诺森伯兰郡和爱尔兰,风笛做工精良,在制作技术上有了一定的发展。而林肯郡和兰开斯特郡的风笛则还保持着传统的形制和演奏方式。到了17世纪,随着乡镇和城市在欧洲地区的迅速扩张,越来越多的人们告别了简单淳朴的乡村生活,转而涌向乡镇和城市。这种情况造成了户外娱乐活动的剧增,嘴吹的风笛由于声音细小、纤弱逐渐被风箱发音的风笛所替代,嘴吹风笛更多的被转入室内使用。虽然风笛开始在欧洲其他地区逐渐衰落,但形制复杂的风笛在苏格兰、爱尔兰和意大利翁布里亚北部仍作为最普及的民间乐器被演奏和传播。风笛作为传统,民族乐器,在婚礼、舞会、集市、庆典、各种游行队伍和娱乐活动中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约在15世纪,风笛传入苏格兰。苏格兰高地风笛是一种有一根嘴管、一根低音管、两根次中音管、一根旋律管和一个格子花呢包面的有气囊的风笛。这种风笛可以将声音传到很远的地方,音量很大并具有穿透力。 低地风笛的三个低音管横列于演奏者的胸部,演奏者采用坐姿。低音管略小于高地风笛的低音管,但就本质而言,在音乐上它们是相同的。在19世纪末期,低地风笛的演奏已基本销声匿迹了。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乐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对民间音乐遗产保护的加强,低地风笛的制造、学习、演奏逐渐复苏。18世纪和19世纪早期在苏格兰制作和演奏的风笛的形制比较接近于早期的爱尔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