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的成分

血浆的成分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造人的身体: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肌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所以说饮食造就人本身。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比如大脑发育的特点是一次性完成细胞增殖,人的大脑细胞的增长有二个高峰期。第一个是胎儿三个月的时候;第二个是出生后到一岁,特别是0---6个月的婴儿是大脑细胞猛烈增长的时期。到一岁大脑细胞增殖基本完成,其数量已达成人的9/10。所以0到1岁儿童对蛋白质的摄入要求很有特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尤关重要。 2、修补人体组织:人的身体由百兆亿个细胞组成,细胞可以说是生命的最小单位,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衰老、死亡、新生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例如年轻人的表皮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包括外伤,不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修补,便会加速机体衰退。 3、维持肌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和各类物质在体内的输送。载体蛋白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至关重要的。可以在体内运载各种物质。比如血红蛋白—输送氧(红血球更新速率250万/秒)、脂蛋白—输送脂肪、细胞膜上的受体还有转运蛋白等。 4、白蛋白:维持机体内的渗透压的平衡及体液平衡。 5、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6、免疫细胞和免疫蛋白:有白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抗体(免疫球蛋白)、补体、干扰素等。七天更新一次。当蛋白质充足时,这个部队就很强,在需要时,数小时内可以增加100倍。 7、构成人体必需的催化和调节功能的各种酶。我们身体有数千种酶,每一种只能参与一种生化反应。人体细胞里每分钟要进行一百多次生化反应。酶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的作用。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会顺利、快捷的进行,我们就会精力充沛,不易生病。否则,反应就变慢或者被阻断。 8、激素的主要原料。具有调节体内各器官的生理活性。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生长素是由191个氨基酸分子合成。 9、提供热能。蛋白质和健康蛋白质是荷兰科学家格里特在1838年发现的。他观察到有生命的东西离开了蛋白质就不能生存。蛋白质是生物体内一种极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占人体干重的54%。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因氨基酸的组合排列不同而组成各种类型的蛋白质。人体中估计有10万种以上的蛋白质。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这种运动方式是通过蛋白质来实现的,所以蛋白质有极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人体的生长、发育、运动、遗传、繁殖等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生命运动需要蛋白质,也离不开蛋白质。人体内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如胺类、神经递质、多肽类激素、抗体、酶、核蛋白以及细胞膜上、血液中起“载体”作用的蛋白都离不开蛋白质,它对调节生理功能,维持新陈代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运动系统中肌肉的成分以及肌肉在收缩、作功、完成动作过程中的代谢无不与蛋白质有关,离开了蛋白质,体育锻炼就无从谈起。在生物学中,蛋白质被解释为是由氨基酸借肽键联接起来形成的多肽,然后由多肽连接起来形成的物质。通俗易懂些说,它就是构成人体组织器官的支架和主要物质。 蛋白质能供给能量。这不是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我们不能拿“肉”当“柴”烧。但在能量缺乏时,蛋白质也必须用于产生能量。另外,从食物中摄取的蛋白质,有些不符合人体需要,或者摄取数量过多,也会被氧化分解,释放能量。

白蛋白

目录 1白蛋白2主要作用3正常值4临床意义5偏低的危害6高的原因是什么 白蛋白结构(双体) 白蛋白结构(单体) 白蛋白(又称清蛋白,albumin,Alb)系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寿期约为白蛋白结构(单体)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其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关于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有实验证实白蛋白在近曲小管中吸收,在小管细胞中被溶酶体中的水解酶降解为小分子片段而进入血循环。白蛋白可以在不同组织中被细胞内吞而摄取,其氨基酸可被用为组织修补。 又称清蛋白。溶于水且遇热凝固的一种球形单纯蛋白。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几乎存在于所有动植物中。如卵白蛋白、血清白蛋白、乳白蛋白、肌白蛋白、麦白蛋白、豆白蛋白等都属于此类。常用作培养基成分。也可用有人造香肠、汤品和炖品中作粘接剂。 白蛋白的分子结构已于1975年阐明,为含585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多肽,分子量为66458,分子中含17个二硫键,不含有糖的组分。在体液pH7.4的环境中,白蛋白为负离子,每分子可以带有200个以上负电荷。它是血浆中很主要的载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可以通过与白蛋白的结合而被运输。这些物质包括胆红素、长链脂肪酸(每分子可以结合4-6个分子)、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如Cu2+、Ni2+、Ca2+)药物(如阿司匹林、青霉素等)。 主要作用 白蛋白的主要生理作用如下: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

2017年初级检验技师考试《临床化学》讲义 血浆蛋白质检查

血浆蛋白质检查 一、主要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和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 包括前白蛋白、白蛋白、α1-抗胰蛋白酶、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2-巨球蛋白、铜蓝蛋白、转铁蛋白、β2-微球蛋白、C-反应蛋白。 (二)功能和临床意义 1.前清蛋白(PA):又称前白蛋白。由肝细胞合成,其半寿期很短,仅约12h。 (1)功能 1)参与组织修补。 2)运载蛋白:运输激素和维生素,如运输甲状腺激素和维生素A。 (2)临床意义 1)营养不良指标。 2)肝功不全指标:在肝炎发病早期血清前白蛋白浓度下降往往早于其他血清蛋白成分的改变。 3)急性炎症、恶性肿瘤、肾炎时其血清浓度降低。 2.清蛋白(Alb) 由肝实质细胞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占血浆总蛋白的57%~68%。 (1)功能 ①内源性氨基酸营养源;②维持血液正常pH; ③血浆中主要的非特异性载体,可运输许多水溶性差的物质如胆红素、胆汁酸盐、前列腺素、类固醇激素、金属离子、多种药物等;④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临床意义 1)个体营养状态的评价指标: 医学认定水平:Alb>35g/L时正常;28~34g/L轻度缺乏;21~27g/L中度缺乏;<21g/L严重缺乏。当清蛋白浓度低于28g/L时,会出现水肿。 2)在血浆蛋白质浓度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可以影响许多配体在血循环中的存在形式,包括内源性的代谢物、激素和外源性的药物。 3)浓度升高:严重脱水、休克、饮水不足时。 4)浓度降低 摄入不足(营养不良) 合成障碍(慢性肝病) 消耗增大(恶性肿瘤、甲亢、重症结核等) 丢失增多(肾病综合征、严重烧伤、急性失血、组织炎症等) 白蛋白分布异常(门静脉高压腹水) 先天性白蛋白缺乏症(罕见) 3.α1-酸性糖蛋白(AAG):又称血清类黏蛋白,包括等分子的己糖、己糖胺和唾液酸。 临床意义:主要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指标。 增高:风湿病、恶性肿瘤及心肌梗死患者常增高。 降低:在营养不良、严重肝损害等情况下。 在急性时相反应或用类固醇皮质激素治疗时,由于α1-酸性糖蛋白含量升高,结合以上药物的能力增强而干扰药物的有效作用。 4.α1-抗胰蛋白酶(AAT):具有蛋白酶抑制作用的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 (1)功能:对抗由多形核白细胞吞噬作用时释放的溶酶体蛋白水解酶。 (2)临床意义:

白蛋白综述

姓名:高* 成都医学院2013级药学本科二班学号:1324300099 怎么面对血浆白蛋白 摘要:白蛋白(albumin,Alb)在临床上有广泛使用,同时也存在使用误区,它一直备受争议,本文是国内外专家的研究基础上我自己的看法。关键词:白蛋白误区争议 How to treat albumin Abstract: albumin (Alb) in clinical widely used, there is also the use of misunderstanding, it has been controversial,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on my own vie ws. Keywords: albumin Mistakes dispute 1.白蛋白是什么 白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生物体细胞或体液中的一类单纯蛋白质的总称。由肝实质细胞合成,在血浆中的半衰期为15-19天,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约45g/L,占血浆总蛋白的40%-60%[1] 。人血白蛋白(human albumin solution,HAS) 是含585 个氨基酸非糖化单链结构的心型分子,相对分子质量约 66 500,在调节组织与血管之间的水分动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白蛋白的药理作用为增加血容量和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小分子物质及解毒等作用[2] 。 2.人体白蛋白的来源 分为外源性白蛋白和内源性白蛋白。肝脏是人类血浆白蛋白的主要合成场所,是内源性白蛋白的产生地。一般情况下分解和合成保持平衡,,肝脏每天合成12g白蛋白,占肝脏分泌蛋白的50%。目前我国临床临床所用外源性输注的白蛋白主要是血液制品产品,少有基因工程合成的白蛋白。 3.白蛋白的代谢 白蛋白(albumin,Alb)合成率虽然受食物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但主要 受血浆中白蛋白水平调节,在肝细胞中没有储存,在所有细胞外液中都含有微量的白蛋白。白蛋白在肾小球中的滤过情况,一般认为在正常情况下其量甚微,约为血浆中白蛋白的0.04%,按此计算每天从肾小球滤过液中排出的白蛋白即可达3.6g,为终尿中蛋白质排出量的30-40倍,可见滤过液中多数白蛋白是可被肾小管重新吸收的。白蛋白在人体内的天然半衰期为15-20天。热量和蛋白质缺乏可加速白蛋白分解;在应激、外伤活感染期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很快下降,可能与白蛋白在血管内再分布、合成减少、分解增加等有关[3] 。 4.白蛋白的适应症 维持人体血管内的胶体渗透压(COP):白蛋白占全部血浆的50%以上,且白蛋白分子较小有效渗透颗粒多,因此是维持渗透压的主要因素。人体COP主要靠白蛋白,约占80%的作用。当肝硬化和肾病时,可致低蛋白血症、水肿,外源性白蛋白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4.1扩容:对各种原因所致低血容量患者(手术失血、创伤等或感染)输注白蛋白后可使3.5倍体积的水分吸收入血液循环,不可否认的是白蛋白是一种极好的血容量扩张剂。 4.2结合小分子物质 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阴离子、阳离子、活性物质和有毒物质,还可清除自由基结合胆红素、游离脂肪酸、阴离子、阳离子、活性物质和有毒物质,还可清除自由基,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白蛋白能

知识十六 主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

知识十六主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临床意义 教学目的: 1、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 2、掌握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3、了解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等。 重点: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难点:血浆蛋白质测定的临床意义;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1学时 教学内容及组织: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占血浆固体成份90%左右,目前已经研究的血浆蛋白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用;如清蛋白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白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白、运皮质醇蛋白。 3. 维持体液pH恒定;血浆蛋白pI一般都小于7.4是弱酸,一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血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用的非特异球蛋白,如补体。 5. 凝血与纤溶作用;凝血与纤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凝血因子与纤溶因子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质,它们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流失和溶解血栓,防止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可分解成AA,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用;血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称血浆功能性酶,如凝血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白、LPL、LCAT、肾素等。 二、个别血浆蛋白质 (一)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电泳时移动速度较白蛋白快,位于其前方面得名,半寿期短12h,PA是一类运载蛋白,一种能与甲状腺素结合,称为甲状腺结合蛋白,一种能与VitA结合,称为VitA 结合蛋白,常用测定方法是免疫学方法,正常参与范围0.2~0.4g /L,急性炎症,

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作用

蛋白质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作用 张世林外语学院日语14.1 学号:201407030120 摘要本文阐述了蛋白质的定义概念、组成特点、结构性质、生理功能以及作用。 关键词历史定义组成特点结构性质功能 正文: 在18世纪,安东尼奥·弗朗索瓦(Antoine Fourcroy)和其他一些研究者发现蛋白质是一类独特的生物分子,他们发现用酸处理一些分子能够使其凝结或絮凝。当时他们注意到的例子有来自蛋清、血液、血清白蛋白、纤维素和小麦面筋里的蛋白质。荷兰化学家格利特·马尔德(Gerhardus Johannes Mulder)对一般的蛋白质进行元素分析发现几乎所有的蛋白质都有相同的实验公式。用“蛋白质”这一名词来描述这类分子是由Mulder的合作者永斯·贝采利乌斯于1838年提出。Mulder随后鉴定出蛋白质的降解产物,并发现其中含有为氨基酸的亮氨酸,并且得到它(非常接近正确值)的分子量为131Da。 对于早期的生物化学家来说,研究蛋白质的困难在于难以纯化大量的蛋白质以用于研究。因此,早期的研究工作集中于能够容易地纯化的蛋白质,如血液、蛋清、各种毒素中的蛋白质以及消化性和代谢酶(获取自屠宰场)。1950年代后期,Armour Hot Dog Co.公司纯化了一公斤纯的牛胰腺中的核糖核酸酶A,并免费提供给全世界科学家使用。

这一构想最早是由威廉·阿斯特伯里于1933年提出。随后,Walter Kauzman在总结自己对变性的研究成果和之前Kaj Linderstrom-Lang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蛋白质折叠是由疏水相互作用所介导的。1949年,弗雷德里克·桑格首次正确地测定了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并验证了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形成的线性(不具有分叉或其他形式)多聚体。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结构首先在1960年代通过X射线晶体学获得解析;到了1980年代,NMR也被应用于蛋白质结构的解析;近年来,冷冻电子显微学被广泛用于对于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进行解析。截至到2008年2月,蛋白质数据库中已存有接近50,000个原子分辨率的蛋白质及其相关复合物的三维结构的坐标。 蛋白质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旧称“朊(ruǎn)”。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连成肽链。蛋白质是由一条或多条多肽链组成的生物大分子,每一条多肽链有二十至数百个氨基酸残基(-R)不等;各种氨基酸残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是由对应基因所编码。除了遗传密码所编码的20种基本氨基酸,在蛋白质中,某些氨基酸残基还可以被翻译后修饰而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从而对蛋白质进行激活或调控。多个蛋白质可以一起,往往是通过结合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折叠或螺旋构成一定的空间结构,从而发挥某一特定功能。合成多肽的细胞器是细胞质中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成分制备 3.1 血液成分品种 3.1.1 血液成分品种见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 3.2 制备环境 3.2.1 制备环境应卫生整洁,定期消毒。 3.2.2 应尽可能以密闭系统制备血液成分。 3.2.3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开放系统,制备室环境应达到10000级、操作台局部应达到100级(或在超净台中进行)。 3.2.4 制备需要冷藏的血液成分时,应尽可能缩短室温下的制备时间。 3.3 设备 3.3.1 设备数量及功能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要求。 3.3.2 应建立和实施设备的确认、维护、校准和持续监控等管理制度,实施惟一性标识及使用状态标识,以确保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 3.4 物料 3.4.1 物料应能满足制备工作的需要。 3.4.2 物料质量及其生产和供应方的资质应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 3.4.3 物料使用前,应检查有效期、外观质量等,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使用。对不合格物料应进行标识、隔离,防止误用。 3.4.4 制备方法制备新的血液品种或制备条件发生明显改变时,应对血液制备方法进行确认。 3.5 起始血液 3.5.1 用于制备血液成分的起始血液应符合GB18469《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的要求。 3.5.2 起始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 3.5.3 接收起始血液时,应核对数量,检查外观、血袋标签等内容,确认符合质量要求后方可用于血液成分制备。 3.6 制备方法

3.6.1 离心 3.6.1.1 根据所制备血液成分要求和离心机操作手册,确定离心转速、加速和减速、离心时间和温度等参数,编制离心程序。 3.6.1.2 制备血小板、粒细胞的离心温度为22±2℃。 3.6.1.3 制备其他血液成分的离心温度为4±2℃。 3.6.1.4 离心程序应经过确认,应能分离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血液成分。 3.6.1.5 对已经投入常规使用的离心程序的变更实施控制,定期检查核对,防止被非授权修改。 3.6.1.6 每批血液制备的离心记录应包括离心操作者签名和所采用的离心程序。 3.6.2 分离 3.6.2.1 离心结束后,从离心机中取出离心杯,从离心杯中取出血袋,避免振动,进行目视检查,观察离心效果、血袋及其导管有无渗漏,离心杯中有无血迹,如有破损应查找渗漏点。血袋破漏的,应作消毒和报废处理。 3.6.2.2 将血袋置于分浆夹或血液分离机。将不同分层的血液成分转移至密闭系统的转移联袋中,以最大限度收集目的成分(红细胞、血小板、血浆等),并且使不需要的其他成分的残留量最小的方式进行分离和转移。 3.6.3 速冻 3.6.3.1 速冻是保存凝血因子Ⅷ的关键加工步骤,冷冻速率和血浆中心温度是2个关键参数。 3.6.3.2 应当使用专用设备,按操作说明书进行冷冻操作。 3.6.3.3 应当将拟速冻的血袋逐袋平放,而不应重叠堆放。 3.6.3.4 应当将新鲜冰冻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快速冻结,最好在60 min内将血浆中心温度降至-30℃以下。 3.7 标识 3.7.1 使用联袋制备时,在原袋和转移袋分离之前,应当检查每个血袋上献血条码的一致性。宜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核对,以避免人为差错。 3.7.2 需要连接新的血袋(过滤、分装等)时,应当保证每一血袋献血条码一致。宜采用按需打印方式产生标签,粘贴完毕,经计算机系统核对无误后,才给予断离。

白蛋白生理意义

目前白蛋白的价格已经纳入国家法定定价,它有国家发改委来进行制定最高的零售价格。如国内生产的20G(冻干粉)/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609元,白蛋白价格国内生产的10g:50ml/瓶人血白蛋白,统一最高零售价格为360元。其他边远地区可根据当地情况作适当比例的调整。作用 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1)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恒定 白蛋白是血浆中含量最多、分子最小、溶解度大、功能较多的一种蛋白质。血浆胶体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靠血浆中的白蛋白,胶体渗透压是使静脉端组织间液重返回血管内的主要动力。当血浆白蛋白因病理条件引起下降

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也随之下降,可导致血液中的水份过多进入组织液而出现水肿。 (2)血浆白蛋白的运输功能 血浆白蛋白能与体内许多难溶性的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离子可逆地结 合形成易溶性的复合物,成为这些物质在血液循环中的运输形式。由此可见白蛋白属于非专一性的运输蛋白,在生理上具有重要性,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3)血浆白蛋白的其它生理作用 血浆中白蛋白的含量远比球蛋白多,亲水作用又比球蛋白大,这使血浆中的白蛋白对球蛋白起到一种胶体保护的稳定作用。当肝脏功能障碍引起白蛋白合成不足时,可使血浆球蛋白失去胶体保护作用,稳定性下降。血浆球蛋白的稳定性下降,将严重影响这些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利用,引起相应的症状。此外,白蛋白还是人体内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白蛋白在血浆中也不断地进行着代谢更新,血浆白蛋白分解产生的氨基酸,可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氧化分解以供应能量或转变成其它含氮物质。 具有活性的激素或药物当与白蛋白结合时,可以不表现其活性,而视为 白蛋白 其储存形式,由于这种结合的可逆性和处于动态平衡,因此在调节这些激素和药物的代谢上,具有重要意义。 白蛋白是具有黏性、胶质性的物质,在人体内遇到重金属离子时,会自动与重金属离子结合,由排泄系统排出体外,起到解毒的作用。因此,食用含白蛋白丰富的食物,可避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而中毒。白蛋白对胃壁还有保护作用。 人血白蛋白是血液制品的一种,俗称“生命制品”、“救命药”。它是从健康人的血液中提炼加工而成,直接静脉注射到病人体内,其主要功能是增强人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市场价300到400元一瓶。临床上主要用于失血创伤和烧伤等引起的休克、脑水肿,以及肝硬化、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等危重病症的治疗,以及低蛋白血症病人。 参考:1、白蛋白纯化;2、白蛋白的纯化方法;3、白蛋白和抗体的亲和生产工艺;4、包括加热处理步骤的人血清白蛋白的制造方法;5、沉淀法从动物血制取蛋白的方法。 看来,好像别人给我解释的白蛋白就可以当抗体用的解释是完全错误的!! 肝功能检查白蛋白的作用肝功指标!!!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人血白蛋白的合理临床应用 中国医学论坛报自1940 年开始应用白蛋白制剂以来,有关白蛋白应用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现在,世界各国已逐渐规范了白蛋白的使用指征。但我国在白蛋白应用上仍存在许多“误区”,临床滥用现象相当普遍。今年,我国更出现了严重的白蛋白短缺。因此,规范白蛋白的使用在我国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 临床误区:白蛋白作为营养制剂 误区一:纠正低白蛋白血症: 营养不良在手术和创伤病人中非常普遍,此类病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低蛋白血症。目前,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误区之一是将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品用于手术后病人、营养不良患者、恶性肿瘤病人或危重病人中。 事实上,外科病人术后处于高代谢状态,表现为蛋白分解代谢加速,合成代谢下降,造成持续的负氮平衡。另一方面,外科手术创伤早期,机体存在全身性炎性反应,大量的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直接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增加,产生全身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SCLS),部分白蛋白渗漏到组织间隙中,导致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因此,外科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低蛋白血症并非全是营养不良或蛋白质分解的结果。 此时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若不能改善患者本身的营养状况,其原因可能为:①外源性蛋白质进入人体后,首先水解为氨基酸,然后再被机体组织细胞所利用,合成所需的各种蛋白质。由于各种组织细胞内蛋白质有其特殊性,是由组织细胞自身来合成的,因此外源无法提供。白蛋白的分解产物内缺乏合成其他蛋白质的色氨酸,故营养价值低。②从代谢的角度看,以白蛋白作为营养补充并不恰当,白蛋白的半衰期约为21 天,人体仅能利用降解生成的氨基酸,而当日输入的白蛋白并不能发挥营养作用。③输注外源性白蛋白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由于氮供应不足所致的各个组织器官蛋白质合成不足的问题。 血浆白蛋白水平降低只是一个现象,从营养角度看,它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热卡和氮的摄入不足所致。因此,要改善外科病人术后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和低蛋白血症,应该从根本上解决营养不良的问题,应该提供合适的能量和营养底物。营养底物中,氮的供给应选择平衡型的氨基酸制剂,而非白蛋白。 误区二:促进伤口愈合: 传统观点认为,即使对手术后病人进行肠外营养支持时,静脉输注白蛋白可提高或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术后组织水肿,促进伤口特别是吻合口的愈合。受上述观点影响,目前临床上许多外科医生仍喜欢应用白蛋白,这是造成术后白蛋白制剂应用普遍的另一原因。事实上,偱证医学研究表明,尽管输注白蛋白可提高血清白蛋白的水平,但并没有改善病人原发病的治疗效果,也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或改善临床预后。由于目前医用白蛋白的来源为献血者的血浆经血浆分离和灭菌处理后配置而成,当前我国血源紧张,所以白蛋白价格昂贵,术后输注白蛋白不仅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因此,常规应用白蛋白来改善病人的低白蛋白血症是不值得推荐的。 误区三:提高机体免疫力: 临床上应用白蛋白的另一误区是将白蛋白作为“强身剂”,用于提高机体免疫抵抗力,这就更错误了。因为白蛋白不但不能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其中的某些成分(如制剂中的微量α-1酸性糖蛋白)反而可使 机体免疫力下降。此外,给白蛋白含量正常患者输注外源性白蛋白还可抑制机体自身白蛋白的合成,加速白蛋白的分解,并可使循环负荷过重、血钠增高等副作用。 循证医学:白蛋白不适用于体液治疗 液体治疗是外科基本问题,特别是在手术后早期或外科危重病人,其目的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维 持充足的体循环和微循环,保证良好的组织灌注和氧供,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目前,临床上许多医生将白蛋白用作一线容量扩充剂用于体液治疗。但是,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严重创伤、手术、感染或ARDS

人血白蛋白的使用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常用的一种天然血液制品。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标准制造和检定的产品,是 由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健康人的血浆或血清,经低温乙醇法分离纯化,并经60℃10小时加温灭活病毒后制成,白蛋白含量在96%以上,含适宜稳定剂,不含防腐剂和抗生素,供静脉输注。随着我们对危重病人病理生理过程的进一步深入了解,临床中使用白蛋白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议。白蛋白具有很多生理学功能,在临床中应用的范围很广。在1998年世界范围内白蛋白的用量为300-400吨,很多医院白蛋白的用量占药房营业额的30%强。现在随着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对这种昂贵药物不加限制的使用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1. 蛋白的代谢血浆蛋白是血浆中主要固体物质,约占血浆总量的6-8%。可以分为白蛋白和球蛋白二大类。白蛋白含584个氨基酸,平均分子量69000道尔顿,易溶于水,表面带负电荷。血浆中白蛋白总量约为120g,浓度为40-50g/L。除了分布在血浆中,白蛋白还存在于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白蛋白约为160g,浓度比血浆中的要低,为血浆中白蛋白浓度的一半。正常人体肝脏每天生成9-12g 白蛋白,其生成的速度受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的影响。严重的蛋白缺乏症会降低白蛋白的生成。另外一些药物如胰岛素,可的松等会刺激白蛋白的生成,但生长激素对白蛋白的合成没有影响。正常情况下,白蛋白在体内还存在一个循环过程,在血浆中白蛋白通过毛细血管壁间隙进入 组织液中,然后通过淋巴系统重新进入血浆中,白蛋白的循环半衰期为16小时。外源性白蛋白进入人体后,有一个快分布期,从血浆中迅速消失进入组织间隙,分布半衰期约为15小时,之后是一个缓慢的消除过程,消除半衰期约为19天。白蛋白的分解代谢主要发生在血管内皮中,代谢速率为9-12g/天,约为总量的4%。影响白蛋白代谢的主要因素为血浆中白蛋白浓度,人体热量和蛋白的不 足也会加速白蛋白的代谢。感染,外伤,或手术引起炎性级联反应进会释放出许多炎性介质活化白细胞,这一过程引起了血管内表皮细胞的损伤,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中的成分包括白蛋白渗透到组织中去,这加速了白蛋白的泄漏,炎性介质还会抑制了白蛋白的合成,促进了白蛋白的分解,因此从总体上降低了白蛋白的含量。 2. 白蛋白的生理作用 2.1 扩血容作用 每克白蛋白可结合18ml水,能阻止液体从血管内向血管外扩散。但是白蛋白的扩血容作用并不一定 与理论值相等,还与患者的血容量,蛋白水平,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有关。白蛋白还能聚集到血管水肿孔隙较大的地方,阻止液体的扩散。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毛细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大的病人,白蛋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精)

第八章血浆蛋白质的测定 教学目的: 掌握: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浆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功能与临床意义。 了解:血浆蛋白质测定的临床意义:疾病时血浆蛋白质的变化(肝疾病)等 重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个别血浆蛋白质特别是血浆中的白蛋白、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 难点: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概念和种类 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堂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课堂提问突出重点。 授课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及组织: 第一节概述 一、血浆蛋白质的组成及功能 血浆蛋白质是血浆固体成份中含量最多、组成复杂、功能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占血浆固体成份90%左右,目前已经研究的血浆蛋白质有300多种,分离出的纯品约100来种,除免疫球蛋白外,主要由肝细胞合成,主要功能。 1. 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清蛋白。 2. 作为某些物质的载体,起运输作用;如清蛋白能与多种物质结合(FA、胆红素),某些球蛋白具特异地运输某些物质的功能,运铁蛋白、运皮质醇蛋白。 3. 维持体液pH恒定;血浆蛋白pI一般都小于7.4是弱酸,一部分以弱酸盐形式存在,构成缓冲对。 4. 免疫功能;血浆中许多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主要由浆细胞合成,电泳时位于γ区带,如IgG、IgA、IgM、IgD、IgE,此外,还有具有免疫作用的非特异球蛋白,如补体。 5. 凝血与纤溶作用;凝血与纤溶是一对矛盾的统一、凝血因子与纤溶因子绝大部分是血浆蛋白质,它们促进血液凝固,防止血液流失和溶解血栓,防止重要脏器的动脉栓塞。 6. 营养作用;血浆蛋白质可分解成AA,用于合成组织蛋白或氧化供能。 7. 催化作用;血浆中有许多酶类,其中部分在血浆中发挥作用,称血浆功能性酶,如凝血酶原、纤溶酶原、铜蓝蛋白、LPL、LCAT、肾素等。 二、个别血浆蛋白质

蛋白质的生理作用.

《食品化学与健康》电子教材 蛋白质的生理作用 一、是人体最重要的组成成分 人体中所有重要组织都有蛋白质参与如神经、肌肉、内脏、血液等都含有蛋白质。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组织的“建筑材料”,在人体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水,占细胞干重的50%以上。一切生物膜,如细胞膜、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膜,几乎都是由蛋白质和脂类等物质组成。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体内多种重要生理活性物质的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参与调节生理功能,如构成细胞核的核蛋白能影响细胞功能;促进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作用的是酶蛋白;维持机体免疫功能作用的是免疫蛋白;具有调节肌肉收缩的功能的是肌球蛋白;具有运送营养素的作用的是血液中的脂蛋白、运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质;具有携带、运送氧气功能的是血红蛋白;具有调节渗透压、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肝癌) 是白蛋白;由蛋白质或蛋白质衍生物构成的某些激素,如垂体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素等等都是机体的重要调节物质。蛋白质能向机体提供能量,大约占总热能的14%,每克蛋白质在体内代谢,能产生4千卡左右的能量。 二、蛋白质的生理作用表现为 1.参与生理活动和劳动做功 心脏跳动、呼吸运动、胃肠蠕动以及日常各种劳动做功等,都离不开肌肉的收缩,而骨肉的收缩又离不开具有骨肉收缩功能的蛋白质。 2.参与氧和二氧化碳的运输 在生命活动中,将氧气供给全身组织,同时将新陈代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运输工具就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也是红细胞行使其功能的物质基础。 3.参与维持人体的渗透压

血浆中有多种蛋白质,对维持血液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外的压力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4.具有防御功能 血浆中含有的抗体,主要是丙种球蛋白,这是一种具有防御功能的蛋白质。 5.参与调节人体内物质的代谢 在物质代谢中,都需要酶系统的催化或调节,而酶的本质就是蛋白质。在调节代谢过程中,蛋白质以酶和激素的形式出现,发挥了生命活动中“指挥员”的作用。

血液成分的制备

血液成分的制备 邱艳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一、血液成分的制备 (一)血液成分的制备原理 人体血液经过抗凝处理后称为全血,全血离心后主要分为三层,自上而下依次为血浆层、白膜层和红细胞层。血浆层主要包含血浆、水、蛋白质、盐类和各种离子等;白膜层主要包括富含血小板区、富含淋巴细胞区、富含单核细胞区和富含粒细胞区,这些有形细胞比重接近,因此聚集在白膜层;红细胞层可简单分为年轻红细胞和正常红细胞,由于二者处于红细胞的不同生长时期,因此比重略有差别。根据全血离心后分层的原理,可以将各层中不同的血液成分分离、制备成成分血,这样就可以合理利用血液资源,满足患者对不同成分血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二)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 目前血液成分的分离策略主要有离机血液成分分离和联机血液成分分离。离机分离策略在血液成分的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献血者同步参与,先将从献血者身上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袋,然后再进一步离心、分离为成分血;而联机分离策略要求献血者必须配合医务工作者,同步参与血液成分制备,即一边采集献血者的全血,一边分离成分血。 (三)血液成分的分离方法 1、离机血液成分分离 离机血液成分分离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将采集到的全血放入无菌多连袋中,离心后用手工方法将其分为不同的成分血。其优点是比较经济,操作简单。但也有下列缺点:(1)重复性较差;(2)去血小板血浆(PPP)、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和浓缩血小板(PC)制品中易污染其他细胞;(3)必须配备血袋封口机;(4)对血液成分的重量无法设立对照和记录;(5)制备浓缩血小板较为困难;(6)无法进行标准化和条行码识别处理。 另一种方法是将采集到的血液放入无菌多连袋,离心后用自动血液分离机将其分离并装入别的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血浆蛋白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一、血浆蛋白质测定方法的进展: (一)、比色法:例如总蛋白的测定方法:双缩脲反应法;白蛋白的测定方法:溴甲酚绿法。 (二)、电泳法:是进一步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三)、免疫测定法:是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检测标本中微量物质的分析方法。 特点:(1)特异性好:即某一抗原只与其相应的抗体起反应。 (2)敏感性高,可检测出纳克(ng)水平的的量。 免疫测定法包括: 1、免疫扩散法:敏感度在ug/ml,因此只能用于检测含量较高的蛋白质。且操作 繁琐、时间长,需18-48小时。 2、免疫电泳法:是区带电泳与免疫扩散相结合的方法。一般不能定量,仅用于检 测异常蛋白成分。 3、免疫浊度法:基本原理是:当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特异结合,在二者比例合 适,并有一定浓度的电解质存在时,可以形成不溶性的免疫复合物,即沉淀反 应。 二、免疫浊度法的原理: 免疫浊度法可分为透射免疫比浊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 1、透射免疫比浊法:当一定波长的光线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混合液时,被形成的免 疫复合物反射、遮挡或吸收而减弱。在一定范围内,吸光度(A)与IC量呈正 相关。因此当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吸光度可计算出抗原量。要求形成的IC达到 一定的数量,而且分子颗粒较大,否则难以精确测定,因此检测灵敏度相对较 低。 2、散射免疫比浊法:光线通过检测溶液时,被反应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折射而 部分偏转,产生散射光,散射光强度(I)与样本的IC量、散射夹角(θ)成 正比,而与入射光波长成反比。 散射免疫比浊法又可分为终点散射比浊法和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 (1)终点散射免疫比浊法: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进行检测,通常需10-30min,且灵敏度较低。 (2)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的速度在单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液 (一)血浆 血浆相当于结缔组织的细胞间质,为浅黄色半透明液体,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还有无机盐、纤维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种营养物质、代谢产物等。这些物质无一定的形态,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浆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质(6.5%~8.5% )和20g低分子物质(2%).低分子物质中有多种电解质和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代谢产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 (二)血细胞 在机体的生命过程中,血细胞不断地新陈代谢。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120天,颗粒白细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过10天。淋巴细胞的生存期长短不等,从几个小时直到几年。 血细胞及血小板的产生来自造血器官,红血细胞、有粒白血细胞及血小板由红骨髓产生,无粒白血细胞则由淋巴结和脾脏产生。 血细胞分为三类: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1、红细胞 红细胞(erythrocyte,red blood cell)直径7~8.5μm,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1.0μm),周缘较厚 血液 (2.0μm),故在血涂片标本中呈中央染色较浅、周缘较深(见彩图)。在扫描电镜下,可清楚地显示红细胞这种形态特点。红细胞的这种形态使它具有较大的表面积(约140μm2),从而能最大限度地适应其功能――携O2和部分CO2。新鲜单个红细胞为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而且多个红细胞常叠连一起呈串钱状,称红细胞缗线。 红细胞有一定的弹性和可塑性,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时可改变形状。红细胞正常形态的保持需ATP供给能量,由于红细胞缺乏线粒体,ATP只由无氧糖酵解产生;一旦缺乏ATP供能,则导致细胞膜结构改变,细胞的形态也随之由圆盘状变为棘球状。这种形态改变一般是可逆的。可随着ATP的供能状态的改善而恢复。 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它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当血液流经肺时,肺内的O2分压高(102mmHg),CO2分压低(40mmHg),血红蛋白(氧分压40mmHg,二氧化碳分压46mmHg)即放出CO2而与O2结合;当血液流经其它器官的组织时,由于该处的CO2分压高(46mmHg)而O2分压低(40mmHg),于是红细胞即放出O2并结合CO2。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 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数的平均值,男性约400万~500万个,女性约350万~450万个。血液中血 血液中的红细胞 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g/L,女性约105~135g/L。全身所有红细胞表面积总计,相当于人体表面积的2000倍。红细胞的数目及血红蛋白的含量可有生理性改变,如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大都高于平

蛋白质的营养生理作用

“蛋白质”一词,源于希腊字“Proteios”,其意是“最初的”、“第一重要的”;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份,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涉及动物代谢的大部分与生命攸关的化学反应。不同种类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在器官、体液和其它组织中,没有两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差异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结合方式不同的必然结果。 动物在组织器官的生长和更新过程中,必须从食物中不断获取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因此,把食物中的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机体蛋白质是一个重要的营养过程。 蛋白质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营养作用: (一)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动物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腺体、精液、皮肤、血液、毛发、角、喙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份,起着传导、运输、支持、保护、连接、运动等多种功能。肌肉、肝、脾等组织器官的干物质含蛋白质80%以上。蛋白质也是乳、蛋、毛的主要组成成份。除反刍动物外,食物蛋白质几乎是唯一可用以形成动物体蛋白质的氮来源。 (二)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在动物的生命和代谢活动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某些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具有免疫和防御机能的抗体(免疫球蛋白)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另外,蛋白质对维持体内的渗透压和水分的正常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的更新、损伤组织的修补都需要蛋白质。据同位素测定,全身蛋白质6-7个月可更新一半。 (四)蛋白质可供能和转化为糖、脂肪 在机体能量供应不足时,蛋白质也可分解供能,维持机体的代谢活动。当摄入蛋白质过多或氨基酸不平衡时,多余的部分也可能转化成糖、脂肪或分解产热。正常条件下,鱼等水生动物体内亦有相当数量的蛋白质参与供能作用。 “蛋白质”一词,源于希腊字“Proteios”,其意是“最初的”、“第一重要的”;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份,在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涉及动物代谢的大部分与生命攸关的化学反应。不同种类动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多种不同的蛋白质。在器官、体液和其它组织中,没有两种蛋白质的生理功能是完全一样的。这些差异是由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量和结合方式不同的必然结果。 动物在组织器官的生长和更新过程中,必须从食物中不断获取蛋白质等含氮物质。因此,把食物中的含氮化合物转变为机体蛋白质是一个重要的营养过程。 蛋白质在动物的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营养作用: (一)蛋白质是构建机体组织细胞的主要原料 动物的肌肉、神经、结缔组织、腺体、精液、皮肤、血液、毛发、角、喙等都以蛋白质为主要成份,起着传导、运输、支持、保护、连接、运动等多种功能。肌肉、肝、脾等组织器官的干物质含蛋白质80%以上。蛋白质也是乳、蛋、毛的主要组成成份。除反刍动物外,食物蛋白质几乎是唯一可用以形成动物体蛋白质的氮来源。 (二)蛋白质是机体内功能物质的主要成份 在动物的生命和代谢活动中起催化作用的酶、某些起调节作用的激素、具有免疫和防御机能的抗体(免疫球蛋白)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另外,蛋白质对维持体内的渗透压和水分的正常分布,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蛋白质是组织更新、修补的主要原料 在动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组织和器官的蛋白质的更新、损伤组织的修补都需要蛋白质。据同位素测定,全身蛋白质6-7个月可更新一半。

蛋白质的作用及功能

(1)氨基酸、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主要营养物质。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是氨基酸;氨基酸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作为蛋白质、多肽合成的原料,是蛋白质或多肽的基本组成单位。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①维持组织的生长、更新和修复:膳食中必须提供足够质和量的蛋白质,才能维持组织、细胞的生长、更新和修复。 ②参与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催化功能、调节功能、运输功能、储存功能、保护功能和维持体液胶体渗透压(如清蛋白)等。 ③氧化供能:体内蛋白质、多肽分解成氨基酸后,产生(17.19kJ/g)能量,成人每日约有18%的能量来自蛋白质。 ④转变为糖类和脂肪。 (2)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 体内需要而不能自身合成、或合成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由食物供应的氨基酸称为营养必需氨基酸。营养必需氨基酸包括赖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 蛋白质的功能和对人体的作用 人体的所有组织器官都会有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建筑材料”。婴幼儿靠它形成肌肉、血液、骨骼、神经、毛发等;成年人需要它更新组织,修补损伤、老化的机体。没有蛋白质的供给,人就不可能从3~4千克的新生儿长成50~60千克重的成年人,所以说蛋白质是人体生命得以延续的主要物质基础。它在人体内的功能共有6 个方面: ◎ 结构功能与催化调节功能 蛋白质是构成体内各组织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构成组织和修补组织。人的大脑、神经、肌肉、内脏、血液、皮肤乃至指甲、头发等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构成的。人体发育成长后,随着机体内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部分蛋白质分解,组织衰老更新以及损伤后的组织修补等都需要不断补充蛋白质。所以,人每天都要补充一定量的蛋白质,以满足身体的正常需要。人体内的化学变化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不断进行的。激素对代谢的调节作用也具有重要意义,而酶和激素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蛋白质。 ◎ 防御功能与运动功能 机体抵抗力的强弱,取决于抵抗疾病的抗体的多少,抗体的生成与蛋白质有密切关系。近年来被誉为抑制病毒的法宝和抗癌生力军的干扰素,也是一种复合蛋白质(糖和蛋白质结合而成)。肌肉收缩依赖于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有肌肉收缩才有躯体运动、呼吸、消化及血液循环等生理活动。 ◎ 供给热能与运输和存储功能 人体每日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于糖类及脂肪。当蛋白质的量超过人体的需要,或者饮食中的糖类、脂肪供给不足时,蛋白质亦可作为热量的来源。另外,在人体新陈代谢过程中,被更新的组织蛋白亦可氧化产生热能,供给人体的需要。不论是营养素的吸收、运输和储存以及其他物质的运输和储存,都有特殊蛋白质作为载体。如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脂类的运输、铁的运输和储存都与蛋白质有密切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