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采油完整

三次采油完整
三次采油完整

三次采油方法、应用条件及文件综述

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三次采油的简介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一般采收率仅为5%一10%,我们称之为一次采油(POR)。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次采油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衰竭,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来增补油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30%~40%,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但二次采油后仍有60%一70%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I2 J。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问界面作用,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三次采油的分类

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 AG驱)。

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2.1 化学法

2.1.1 碱(Alkaline)驱碱驱油机理是碱水注入后,碱与原油中的极性物质(有机酸类物质)反应生成表面活性剂,而原油中存在的重质油如沥青质、胶质等所含的羧酸、羧基酚、卟啉等与之协同作用,使得油水界面张力和界面粘度降低,并产生润湿性反转形成水包油、油包水和多重乳状液从而改变了毛细管力、附着力和驱动力,使原来不流动的残余油通过夹带、聚并重新处于可流动状态,从而提高采收率。碱不仅改变了油水界面张力,而且也改变了岩石与油、岩石与水之间的界面张力。碱驱后期,含油量很低,油相不连续,油珠被滞留成为碱驱残余油。碱驱油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中研究应用最早的,但是由于碱耗和其可操作碱浓度范围过窄,一直没有形成规模应用J。目前在三次采油中应用的碱主要是:NaOH、Na2CO3和NaHCO3、Na3PO4和Na2HPO4等。在实际的驱油体系中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碱复配使用,而且考虑到地层和复合体系影响,现在有向弱碱配方方向发展的趋势。

2.1.2 聚合物(Polymer)驱

聚合物驱油技术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其主要驱油剂是聚合物,它通过提高水的波及系数来提高采油采收率。最近报道,聚合物还能通过聚合物溶液的粘弹性提高岩心的微观驱油效率J。在油藏地质条件一定时,聚合物驱油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驱油用水溶性聚合物的性能。目前聚合物驱用的聚合物主要是部分水解的聚丙烯酰胺(HPAM)及其改性聚合物,还有生物聚合物黄胞胶(XC)以及羟乙基纤维素(HEC)和一些正在开发的交联共聚物J。聚合物驱油技术已经成为解决油田后期开发减缓、产量递减的主导技术,对稳定、优化与提高HPAM产品的性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在小于75℃条件下,根据实际油藏地质特性,优化HPAM的结构参数,选用高相对分子量的同时,应重视水解度对HPAM性能的影响。研制、开发和应用新型聚合物和低度交联HPAM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HPAM的耐温抗盐性能,扩大HPAM的应用范围。

2.1.3 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驱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加入表面活性剂以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改变岩石湿润性,以利于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的残余油膜的剥离,提高洗油效率,并使油珠或油滴能被注入水带走。

2.1.3.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易于在地层发生吸附和沉淀,且不易与原油形成超低界面张力,所以一般不采用。

2,1.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其分子结构中离子性亲水基为阴离子,这类阴离子亲水基组成的盐有磺酸盐、羧酸盐、硫酸(酯)盐、磷酸(酯)盐。在表面活性剂的分子中阴离子基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也可含有非离子性亲水基的嵌段结构,且种类也可不局限一种,其长度或嵌段结构的分子量也可互不相同,这些都取决于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使用环境、驱油工艺参数等因素。常用的有石油磺酸盐、烷基苯磺酸盐、木质素磺酸盐、一烯烃磺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硫酸盐、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羧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多硫酸盐等"J。

2.1.3.3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亲水基为非离子性

基团由于非离子性基团的亲水性要比离子性基团差得多,因此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要保持较强的乳化作用,其分子结构中一般含有多个非离子亲水基,形成含许多醚键、酯键、酰胺键或羟基或者它们相互两两组合或多种组合的结构。常用品种有脂肪醇系列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系聚氧乙烯醚、烷基酚系聚氧乙烯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烷基酰胺型、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亚砜、烷基(聚)配糖物、油酸聚氧乙烯酯等。此类表面活性剂的优点是抗盐能力强、耐多价阳离子的性能好、CMC低,在地层中稳定性差,吸附量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高,不耐高温,价格高。

2.1.3.4 两性表面活性剂

这类表面活性剂分子中既有阴离子亲水基又有阳离子亲水基而呈现两性,常用的有甜菜碱型两性表面活性剂等。由于该种表面活性剂对金属离子有螯合作用,因而大多数都可用于高矿化度、较高温度的油层驱油,且能大大降低非离子型与阴离子型活性剂复配时的色谱分离效应,但同样有价格高的缺点j。磺基甜菜碱类的两性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2.1.3.5 助表面活性剂和牺牲剂

表面活性剂为主要添加剂,同时还需要少量其他助剂,如助表面活性剂、牺牲剂等。助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是弥补表面活性剂在使用性能上的不足,如增加溶解性、抑制表面活性剂氧化和水解等。使用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制备微乳液时,通常要加入一定的助表面活性剂。作助表面活性剂的常为同主表面活性剂不同类型(结构或离子型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用量同主表面活性剂相比少得多)以及具有极性的中等链长的双亲有机物,如醇、酸、酚、酮、胺、砜等,有的甚至还加增塑剂、超塑剂、脂肪酸皂类等j,其中以醇最为常用,研究得最多。牺牲剂为了避免表面活性剂在强化采油过程中被岩层吸附,在加入主表面活性剂驱油液之前

先加入廉价的牺牲剂表面活性剂,使之先被岩层吸附,以减少表面活性剂的损耗。如可加入木质素及其改性产品、石油羧酸盐等。

2.1.3.6 三次采油用表面潘I生剂的研究趋向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它具有低的油水界面张力和低吸附值,而且要求它与油藏流体配伍和廉价。由于合适的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不仅能产生很好的协同效应而降低体系的界面张力,而且还能够降低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甚至驱油液表面活性剂的总浓度也有可能降低,同时表面活性剂的其他性能如耐盐能力、耐温性能或吸附损耗减少等得到强化,因此通过多种表面活性剂的合适复配混合,可使各自优点充分发挥,相互取长补短。复配混合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多种多样,可有阴离子型之间、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两性离子型、生物表面活性剂和氟表面活性剂之间等的复配混合。只要选配适当,都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2.1.4 复合驱油法

多种驱油方法的组合是由于各种驱油法,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很难完全满足不同环境下油层的驱油。因此近年来,提出了各种驱油法组合的新型采油技术,有二元复合驱和三元复合驱。二元复合驱目前研究较多的是碱/聚合物复合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对于碱/聚合物复合驱,其中的碱与原油中的环烷酸类可形成皂类而自生出主要是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不但可以除去原油中的酸类,而且能形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是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体系,该技术引入廉价的碱部分或全部替代昂贵的表面活性剂,既减少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又降低了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吸附滞留损耗,还可大幅度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由于上述优点,三元复合驱在国外发展很快¨¨j,国内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更为迅速。

2.2 混相法

混相法是将一种流体注入油层,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下,通过复杂的相变关系与油藏中的石油形成一个混相区段,混相驱在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中,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可以使排驱剂所到之处的油百分之百的采出。当这种技术与提高波及系数的技术结合起来时,实际油层的采收率就有可能达到95%以上。可用于混相驱油的气体中有烃类气体与非烃类气体。烃类气体有干气、富气和液化石油气(LPG);非烃类气体有二氧化碳、氮气、烟道气等。气驱能否实现,不仅取决于油藏与设备条件,同样也取决于有无气源。虽然可用于混相的气体有数种,但烃类气体是重要的、昂贵的化工原料。而非烃类气体中的氮气的MMP又极高,一般不易达到混相驱,因此混相驱的气体主要采用CO: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

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2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 AG驱)。

2.3 热力采油法

一般是通过提供热量、升高油藏温度、降低原油粘度来减小油藏流动阻力。当今使用的热采工艺可根据热量产生的地点分为两类:一类是把热流体从地面通过井筒注入油层;另一类是热量在油层内产生,如火烧油层法.将热流体连续的从一些井注入油层,而从另外一些井产油。热驱法不仅降低流动阻力,而且也提供驱油动力。热力法包括蒸汽驱、火烧油层等。

2.4 微生物法

微生物的应用十分广泛,与石油有关的,如早期前苏联科学家¨就通过分析地面土壤中细菌的种类寻找油矿;1926年,Bastin首次发现地层水中含有硫酸盐还原菌(SRB),这是一种厌氧菌,能引起设备腐蚀和地层堵塞。同年Backmann第一次提出利用微生物在地层中的活动来提高采收率的设想。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可用于提高大油田的原油产量,减缓腐蚀,控制原油含硫,改善地层渗透率,减缓气锥、水锥等。在国内外的一些油田中应用微生物采油技术,起到了一定收效¨。

3.总结:

三次采油是充分利用石油资源的重要途径,虽然三次采油方法很多和这方面的研究取得巨大的突破,但是除聚合物驱外其它驱油法目前仍处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先导性试验阶段,特别是现在油价不高的情况下还不宜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特种表面活性剂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比如氟表面活性剂¨、生物表面活性剂和孪生表面活性剂¨等。同时各种三次采油的驱油方法,都有不同的适用条件,需要根据不同油田的油藏情况、原油组成、地层状况、盐的种类和含量、经济效益等因素合理选择和充分试验。目前,在三次采油方法中化学复合驱无论是提高采油率幅度,还是降低成本都有很大发展潜力,因此完善化学复合驱采油技术仍是今后三次采油试验研究的主攻方向

参考文献:

[1]任广萌,孙德智,王美玲. 我国三次采油污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 工业水处理,2006,01:1-4.

[2]孙焕泉. 胜利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 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03:262-266.

[3]贾贺峰,申利春. 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现状[J]. 化工科技市场,2006,12:31-34.

[4]郭万奎,程杰成,廖广志.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2,03:1-6+81.

[5]李干佐,翟利民,郑立强,徐桂英,毛宏志. 我国三次采油进展[J]. 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S1:1-9.

[6]牟建海,李干佐. 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 化工科技市场,2000,07:17-20.

[7]赵福麟,张贵才,周洪涛,李宜坤. 二次采油与三次采油的结合技术及其进展[J]. 石油学报,2001,05:38-42+4.

[8]王启民,冀宝发,隋军,郭万奎,计秉玉.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02:1-8+16-135.

[9]李梅霞. 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J]. 当代石油石化,2008,12:19-25+49-50.

[10]庞丽丽,宁宇清.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10,08:142-145.

[11]韩大匡,杨普华. 发展三次采油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J]. 油气采收率技术,1994,01:12-18+83-84.

[12]冈秦麟. 论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J]. 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04:3-9+80.

[13]张国印,刘庆梅,李凌云,王海峰,杨勇,单存龙,伍晓林. 表面活性剂复配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J]. 中外能源,2010,02:56-59.

[14]隋智慧,林冠发,朱友益,王国房,卢寿慈.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与应用及其进展[J]. 日用化学工业,2003,02:105-109.

[15]王玉普,罗健辉,卜若颖,王平美,白凤鸾,刘玉章. 三次采油用抗温抗盐聚合物分析[J]. 化工进展,2003,03:271-274.

[16]隋智慧,林冠发,朱友益,王国房,卢寿慈.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制备、应用及进展[J]. 化工进展,2003,04:355-360.

[17]赵田红,郑国华,李少庆,郭福君. 三次采油用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与趋势[J]. 化学工程师,2005,11:32-34.

[18]丁颖,袁英同,吕少军,单长军,胡红波. 表面活性剂在三次采油中的应用及展望[J]. 内蒙古石油化工,2004,06:121-123.

[19]眭纯华,厉华,毕新忠. 世界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J]. 国外油田工程,2010,12:13-16.

西安石油大学

院系: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地质0904

学号:200911030425

姓名:张多多

日期:2013.01.05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经济评价方法 与参数研究 荆克尧裴建武刘洪波张在旭 (胜利油田,东营,257001)(华东石油大学,东营,257062) 结合聚合物驱三次采油项目评价的实际工作,对该类项目评价方法和参数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力求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三次采油聚合物驱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石油工业提供越来越多的石油产品。但近年来较少发现大型油田和新的储量,一次和二次采油又不能提供充分的石油储备以满足日益增加的原油资源消耗的需要,原油生产后备储量严重不足。各国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产量的需求,一方面加强勘探寻找新储量,一方面努力提高已开发油田的采收率,积极进行三次采油。聚合物驱就是一种最常用的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方法,它能在常规开采后期,使油藏采收率提高达8%左右。但由于聚合物驱的药剂费用较高,且不同类型油藏聚合物驱的效果相差较大,因此,对该类项目的经济评价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聚合物驱在国内外是一项较新的采油技术,其投入产出也不同于一般类型的建设项目,目前尚无成熟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所以探索研究适合于聚合物驱项目特点的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十分必要。 1 聚合物驱项目的技术经济特点 聚合物驱是一种典型的化学驱油法。聚合物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它由成千上万个单体的组成,分子量可高达200万以上,其溶液具有增大水的粘度的性能,特别是水溶性聚合物,在孔隙介质中排驱油时能使粘度明显增大。所以注入聚合物,就是先注入一个或几个聚合物溶液段塞,用驱动水来排驱,通过降低流度比来改善排驱效率,以达到提高原油采收率的要求。一般说来,只有当注入液体流度比高,油层非均质严重或两种情况兼而有之时,聚合物驱才是经济的。 “八五”期间,包括聚合物驱技术在内的三次采油试验已在大庆、胜利、大港等油田进行了先导性试验,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聚合物驱作为一种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高新技术,具有其独特的经济特点,与常规原油开采相比,注聚项目药剂费用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其应用效果如何进行经济评价,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具体问题。

三次采油

三次采油—CO2驱油技术研究 摘要 油藏经过二次采油后,仍有大量的原油存留于地下,经过三次采油后,储层的含油饱和度提升的空间仍然很大。EOR(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油田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主要有化学驱,微生物驱,气驱,热力驱。随着人类大量排放的温室气体CO2使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CO2,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二氧化碳,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的采收率。 本次作业主要介绍了注二氧化碳提高采收率的机理、室内研究进展以及国内外开展现场试验的情况。在现场应用中二氧化碳吞吐、混相驱和非混相驱都可有效提高采收率,合适的注CO2工艺需根据油藏条件选择。并指出了注CO2技术目前面临的腐蚀、气源、气窜及高投资等问题。 关键词:最小混相压力;二氧化碳气驱;提高采收率;(非)混相;腐蚀; 1概述 随着世界对石油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石油作为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再发现大油田的几率越来越小,已开发的油田正在不断老化,未开采的多为稠油、超稠油油田,非常难于开发。这就迫使人们把注意力转向提高老油田原油采收率的技术上。 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近年来我国石油供需缺口逐年增大,以及石油价格的急剧攀升,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我国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三次采油技术在提高采收率,稳定老油田的原油产量方面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油田开发后期,必须进行三次采油。近几年,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发展迅速,其中又以注CO2技术的发展速度最快。 如今,人类大量排放的CO2温室气体量越来越巨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幅度已经超出了地球本身自然变动的范围,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CO2的地质处置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注入油气田,不但封存了二氧化碳,而且还可提高油气田采收率。国外很多油田已成功地进行大规模CO2驱

三次采油的原理、方法和在油田中的应用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研究生综述性课程成绩单 学生姓名高春云类别博士 专业油气田地质与开发年级2014 课程名称现代油藏工程任课教师孙卫 学时36 学分 2 课程成绩(百分制)教师评语: 任课教师签名: 年月日 教师注意事项: 1、课程总成绩应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2、若有两种(及以上)方式进行综合考核,需明确各部分所占比例; 3、评语中应指出该份作业的特点与不足。

三次采油在油田中的应用、方法和进展 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化工能源,对国家经济和国家安全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和工作的深入,继续发现大的油气田越来越困难,因此,提高采收率成为油气发展永恒的主题。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天然能量消耗开采,一般采收率仅5%-10%,我们称为一次采油。它反映了早期的油田开发技术水平较低,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留在地下被废弃。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应用于油田开发。人们认识到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呈正比关系,一次采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因素是油层能量的衰竭,从而提出了人工注水(气),保持油层压力的二次采油方法,使油采收率提高到30%-40%。这是至今世界上各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是油田开发技术上的一次大飞跃。但二次采油仍有60%-70%的油剩留地下。为此,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采油采收率提高的原因,从而提出了三次采油新方法。 1.提高采收率原理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通常称利用油藏天然能量开采的采油方式为一次采油。而在一次采油后,通过注水或非混相注气提高油层压力并驱替油层中原油的驱油方式称为二次采油。三次采油是针对剩余油而进行的,指油田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注水、注气)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尾矿采油的开发方式。这种驱油方式主要是通过注化学物质、注蒸汽、注气(混相)或微生物等,从而改变驱替相和油水界面性质或原油物理性质。 采收率地质储量 最终累计采油量=η,最终累计采油量一般以油田含水量在98%以上为止。与采收率有关的两个参数是波及系数E V 和洗油效率E D 。E V 是指被工作剂驱 过的体积与油藏体积之比。E D 是指从波及区中洗出的油的体积与原始含有体积之 比。二者与采收率的关系是D V E E ?=η。各种提高采收率的原理都可由这两个参数来分析。 影响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储层非均质性和流度比。流度比

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及国内三采的特点

国内外三次采油技术的现状 摘要: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国外采油技术的现状,。结合中国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国内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以及国内的技术特点,并总结国内三采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三次采油,化学驱,热力驱,CO2混相/非混相驱,中国三次采油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油气需求自然水涨船高,石油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其供应供应却难填欲壑。依靠技术进步,增加新的储量发现,提高油田采收率,增加可采储量,是石油确保原油稳定增长、实现石油资源接替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另外,国内多数油田目前处于高含水期开采阶段,综合采收率仅为32%左右,意味着仍有六成以上的石油“留守”地下。而且,“多井低产”的问题难以回避。三次采油(EOR)技术是一项能够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新技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油田开发技术。在过去的数十年内,世界石油大国都把如何提高原油才忧虑作为研究工作的重点目标。依靠技术的发展,分析近几年来原油产量构成,提高采收率技术获得的产量已达到相当比重,其中三次采油技术更是功不可没,这技术对减少充分挖掘中国石油自身潜力,维持原油稳产、增产,对于减少我国对外原油依赖程度,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战略需要。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历程 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经历了3次阶段的飞跃。

第一阶段: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这是蒸汽吞吐项目的高速发展时期。50年代后期,蒸汽在南美洲委内瑞拉首次用于重油开采,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打开了重油这个资源宝库。60年代中期,美国蒸汽项目数和产量激增,实施中的蒸汽项目达到了132个,其中蒸汽吞吐项目达94个,蒸汽驱项目38个。 第二阶段: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化学驱的发展达到高峰期。据1971年调查,美国EOR项目共有133个,其中蒸汽驱53个,火烧油层38个,化学驱19个,气驱23个。虽然蒸汽项目仍是主要的,但其他项目的数量加起来已超过蒸汽驱项目数。80年代,美国化学驱项目数从1980年的42个剧增至1986年的206个,但到1988年却快速降到了124个,此后逐年下降,直到现在的2个。造成化学驱发展变缓的原因主要是化学注剂比热采和注气的成本高,且化学驱后对地下情况认识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尽管在此期间化学驱项目数量要多于气驱,但产量却远低于气驱,如1986年化学驱产量为16901桶/日,而气驱产量却高达108216桶/日。 第三阶段: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混相注气驱技术得以快速发展。最早获得成功利用的气驱技术是烃类混相驱,加拿大运用该技术在许多油田获得成功。随后,由于烃类气体价格上涨和天然气藏的发现,以及混相驱技术适用范围大、成本较低等优势, 混相驱逐渐发展起来。到90年代,世界上已有上千个注气工程,其中美国最多,其注气采油量约占EOR总产量的53.5%。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要求减少排放以及各国随之制定的不同优惠政策和排放税等措施,使得混相驱得以迅速发展,世界各大石油公司利用驱油后并将其埋存在油藏中,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石油采收率,而且能消减温室效应。 世界三次采油发展现状 目前,世界上已形成三次采油的四大技术系列,即化学驱、气驱、热力驱和微生物驱。其中化学驱包括聚合物驱、表面活性剂驱、碱驱及其复配的二元、三元复合驱、泡沫驱等;气驱包括混相/非混相驱、氮气驱、烃类气驱和烟道气驱等;热力驱包括蒸汽吞吐、热水驱、蒸汽驱和火烧油层等;微生物驱包括微生物调剖或微生物驱油等。四大三次采油技术中,有的已形成工业化应用,有的正在开展先导性矿场试验,还有的还处于理论研究之中。 化学驱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化学驱达到高峰以后的近20多年内,化学驱在美国运用越来越少,但在中国却得到了成功应用。中国化学驱技术已代表世界先进水平,其中,聚合物驱技术于1996年形成工业化应用;“十五”期间大庆油田形成了以烷基苯磺酸盐为主剂的“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技术,胜利油田形成“聚合物+表面活性剂”的无碱二元复合驱技术;目前,已开展“碱+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天然气”泡沫复合驱室内研究和矿场试验。

油田采油的三个阶段

油田采油的三个阶段 石油是怎么采出来的? 在石油界,通常把仅仅依靠岩石膨胀、边水驱动、重力、天然气膨胀等各种天然能量来采油的方法称为一次采油;把通过注气或注水提高油层压力的采油方法称为二次采油;把通过注入化学剂改变张力、注入热流体改变黏度,用这种物理、化学方法来驱替油层中不连续的和难开采原油的方法称为三次采油。 一次采油——让油自己喷出来 在一次采油阶段,在地层里沉睡了亿万年的石油可以依靠天然能量摆脱覆盖在它们之上的重重障碍,通过油井流到地面。 自喷井开采示意图 这种能量正是来源于覆盖在它们之上的岩石对其所处的地层和地层当中的流体所施加的重压。在上覆地层的重压下,岩石和流体中集聚了大量的弹性能量。当油层通过油井与地面连通后,井口是低压而井底是高压。在这个压差的

作用下,上覆地层就像挤海绵一样,将石油从油层挤到油井中,并举升到地面。随着原油及天然气的不断产出,油层岩石及地层中流体的体积逐渐扩展,弹性能量也逐渐释放。总有一天,当弹性能量不足以把流体举升上来时,地层中新的压力平衡慢慢建立起来,流体也不再流动,大量的石油会被滞留在地下。就像弹簧被压缩一样,开始弹力很强,随着弹簧体积扩展,弹力越来越弱,最终失去弹力。 它的优点是投资少、成本低、投产快,只要按照设计的生产井网钻井后,不需要增加另外的注入设备,只靠油层自身的能量就可将原油采出地面。缺点是天然能量作用的范围和时间有限,不能适应油田较高的采油速度及长期稳产的要求,最终采收率通常较低。 二次采油——用水把油顶出来 注水开发示意图 在二次采油阶段,人们通过向油层中注气或注水来提高油层压力,为地层中的岩石和流体补充弹性能量,使地层中岩石和流体新的压力平衡无法建立,地层流体可以始终流向油井,从而能够采出仅靠天然能量不能采出的石油。

三次采油项目管理程序

发行版本:C 三次采油项目管理程序修改次数:1 文件编号:QG/HBYT 061-2008 页码:1/ 6 1 范围 本程序规定了三次采油(深部调驱)项目全过程管理的职责、内容及要求。 本程序适用于开发部、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采油工艺研究院及油气生产单位。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程序的引用而成为本程序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程序,然而,鼓励根据本程序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中,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程序。 SY 6360-1998 油田注聚合物开采安全规程 SY/T 6512-2000 三次采油可行性方案编制技术要求化学驱部分SY/T 6575-2003 提高采收率方法筛选技术规范 SY/T 6576-2003 用于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聚合物评价的推荐做法 3 术语及定义 本程序采用下列定义。 三次采油:华北油田以深部调驱工艺改善油田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是严格意义二次采油到三次采油的过度阶段。 深部调驱技术:是指利用化学、生物等方法提高油田水驱波及体积及驱油效率以达到改善水驱效果和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中国石油华北油田公司2008-07-04 发布2008-07-04实施

重大开发试验项目:是指股份公司针对油田开发中的突出矛盾,立项并下达的计划,油田公司组织实施的开发试验项目。 重点油藏深部调驱项目:是指油田公司根据重点油藏开发现状,在先导试验基础上,立项并下达的计划实施的深部调驱项目。 区块深部调驱项目:是指由油气生产单位利用油田公司下达的深部调驱专项投资,按照开发总体部署,在同一区块实施连片的四个井组或以上的项目。 单井组深部调驱项目:是指油气生产单位利用油田公司下达的深部调驱专项投资,以先导试验或井组增产为目的的分散井组的深部调驱项目。 4 职责 4.1 开发部是油田公司深部调驱项目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深部调驱项目的规划计划、方案审定、现场指导、考评验收等管理及组织协调工作。 4.2 勘探开发研究院和采油工艺研究院负责深部调驱技术的室内研究与评价工作。并承担股份公司重大开发试验项目和油田公司重点油藏深部调驱项目方案的编制。 4.3 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开展油田公司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和编制公司深部调驱的发展规划。 4.4 采油工艺研究院负责微生物采油技术室内研究与评价工作,组织部分项目的实施并负责调驱用化学药剂质量和调驱剂配液质量的检测。 4.5 各油气生产单位负责自主实施的区块深部调驱项目和单井组深度调驱项目的立项工作并编制方案和组织实施。 5 管理内容

大庆油田绿色矿山建设规划(2016-2020)

大庆油田绿色矿山生态建设 专项规划(2016-2020)框架 第一章 总则 第1条 编制目的 按照集团公司、油田公司总体部署,为落实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建设相关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突出重点、覆盖全面,确保大庆油田绿色矿山建设持续推进、取得成效,实现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到2020年我国大中型矿山基本达到绿色矿山标准”的目标,编制此规划。 第2条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其实施细则。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 4、《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落实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10]119号)。 5、《绿色矿山公约》。 6、大庆油田十三五规划编制大纲??(与规划部门进一步结合确定油田规划依据)。 7、其他相关依据。 8、绿色矿山评选标准 第3条 规划范围 喇萨杏油田范围内局属土地,北起采油六厂,南至采油五厂,规划区总面积 公顷( 万亩)。其他外围油田参照此规划执行。 第4条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以“十三五”为限,即2016-2020年。 第二章 目标定位与规划原则 第5条 总体目标 落实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履行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追求生态文明,重塑企业形象,把大庆油田建设成为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持续发展、生态良好的国家级绿色矿山。 第6条 阶段目标 (量化相关指标,分别纳入近、中、远期目标) 近期:一年突破。完成资源整合,建立常态机制,推广先进经验,构建基本框架。

中期:三年深入。优化总体布局,消除历史沉积,推进重点项目,培育生态能力。 远期:五年达标。持续提档升级,达到国家标准,形成鲜明特色,实现长久保持。 第7条 规划原则 突出重点原则。 持续养成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人地和谐原则。 第三章 生态建设空间格局 第8条 规划等级分区 规划区内实行生态建设等级分区,根据地理位置和建设现状,划分为核心建设区、重点提升区、基础培育区和自然养成区四个等级。 核心建设区:油田主矿区、对生态恢复与改善具有关键作用的地区、油田主干路两侧、生态沉积问题突出的重点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 重点提升区:独立工矿区、各级庭院、站队所在地、次要道路两侧,面积 平方公里。 基础培育区:矿区周边、普通道路两侧、有助于未来生态培育的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 自然养成区:远离矿区的纯生产区、生态影响较小的边远地区,面积 平方公里。 第9条 立体发展战略 地面:治水、还绿、土地整理、土壤改良。 空中:防风、治沙、减排。 地下:防污染、防塌陷。 第10条 平面发展战略 布点:以重点项目、核心区块为亮点,示范、引领。 连线:以水系、道路为轴线,编织建网。 成面:以中心矿区、独立工矿为依托,辐射、覆盖。 第四章 油田生态专项规划 第一节 地面水系统规划 第11条 水系构建 “大通畅、小循环”。 第12条 水质治理 物理、化学、生物治水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三次采油化学驱油技术发展现状 作者:庞丽丽, 宁宇清 作者单位:庞丽丽(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东营,257061;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257094), 宁宇清(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山东,东营 ,257094) 刊名: 内蒙古石油化工 英文刊名:INNER MONGULIA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年,卷(期):2010,36(8)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1条) 1.王启民.聚合物驱油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9. 2.牛金刚.大庆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实践与认识[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3.韩大匡.杨普华.发展三次采油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新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 4. 4.冈秦麟.论我国的三次采油技术[J].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 5.李干佐.我国三次采油进展[J].日用化学品科学,1999. 6.牟建海.李干佐.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化学科技市场,2000. 7.程杰成,廖广志,杨振宇,等.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1. 8.杜雄文,李洪富,洪冀春,等.杏二中三元复合驱工业性矿场试验[J].新疆石油天然气,2005. 9.廖广志,牛金刚,邵振波,等.大庆油田工业化聚合物驱效果及主要做法[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4. 10.顾永强,解宝双,魏志高.孤东油田聚合物驱工业化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能源,2008. 11.王德民.关于三次采油的经济效益[J].油气田地面工程,1998.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黄鹤.HUANG He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探讨-特种油气藏2009,16(2) 针对辽河油田正在开展的三次采油技术进行相关的经济评价方法研究及探讨,提出采用"有无项目对比法"进行增量效益经济评价,并从投资估算、成本费用分析、财务经济评价以及项目风险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为辽河油田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经济评价方法提供了依据. 2.会议论文王宏申.谭帅.尹彦君.刘全刚.王锦林.张英勇渤海湾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筛选及潜力初步评价2007 三次采油是指油田在利用天然能量进行开采和传统的用人工增补能量(注水、注气)之后,利用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新技术进行采油的开发方式。渤海湾油田为实现2010年生产2500×10<'4>~3000×10<'4>m<'3>油气当量这一宏伟目标和今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正积极开展三次采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此,非常需要对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各油田的适应性、潜力大小等问题进行研究。本文根据渤海油田地质油藏状况和三次采油各项技术的筛选标准,初步筛选出了适合渤海各个油田的三次采油技术,并对各种三次采油技术在渤海油田应用的潜力进行了初步预测。 3.学位论文张志军三次采油用改性石油磺酸钠的合成与性能研究2009 表面活性剂是三次采油化学驱中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的关键,其关键性能要求为在较宽的浓度范围内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到10-3mN/m以下,以大幅度降低油滴通过油藏孔隙的毛细阻力。目前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聚合物驱中应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为重烷基苯磺酸盐,这些表面活性剂虽具有优良的油水界面活性,但其原料重烷基苯的市场供应量严重限制其应用规模。为此,开发可替代重烷基苯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且原料供应充足、质量稳定的新型表面活性剂已成为石油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以供应量充足的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采用发烟硫酸为磺化剂合成了可在钙镁离子浓度为300mg/L以下实现油水超低界面张力10-3mN/m的石油磺酸钠,并对两种石油磺酸钠提纯后进行表征。发现以减三线油合成的产品分子量分布较宽、平均分子量较大,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较好。
为了研究提高石油磺酸钠抗耐钙镁离子能力,对两种原料油采用两种方法合成了改性石油磺酸钠。一种方法是将两种原料油与马来酸酐酰基化后用亚硫酸钠磺化,采用吊片法测定两种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表面性能结果表明,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为1.76×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6.18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2×1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8.92mN/m。另一种改性方法是以酰氯为酰基化剂、经丙二酸二乙酯Knoevenagel反应后再用发烟硫酸磺化,表面性能测试结果,以糠醛抽出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23×l0-3g/L,最低表面张力为39.14mN/m;以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产品的CMC值为1.09×10-3g/L,最低表面张力值为43.35mN/m。这说明以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油 ,采用两种合成方法制取改性石油磺酸钠的路线是可行的。
耐钙镁离子能力测试结果,以大庆炼化公司两种渣油为原料,采用上述两种合成方法制备的改性石油磺酸钠,由于产物中引入蟹爪状羧酯基,对钙镁离子有较强的螯合作用,同时增加了亲水基,增大了表面活性剂分子与钙镁离子的反应量,因而在6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10-3级的超低界面张力;而普通石油磺酸钠仅能在300mg/L的钙镁离子溶液中获得超低界面张力。这表明以大庆炼化公司渣油-糠醛抽出油和减三线馏分油为原料合成出一种成本低、界面性能好和具有较强耐钙镁离子能力的石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 4.期刊论文李梅霞.Li Meixia国内外三次采油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代石油石化2008,16(12) 通过对世界三次采油技术的前期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国家采取的不同三次采油方法,以及相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油价情况下采取不同三次采油方法的项目数、产量变化及其变化原因.结合中国石化油田具体油藏情况及原油性质,分析了中国石化发展三次采油的主要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5.学位论文蒋平稠油油藏表面活性剂驱油机理研究2009

大庆油田精细注水工作调研报告

大庆油田精细注水工作调研报告 2010-10-12 2009年-2011年为股份公司实施以注水为核心的“油田开发基础年”活动的三年,通过近两年的实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仍存在着一些制约注水开发水平提高的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大港油田精细注水开发技术和管理水平,油气开发处于9月19-21日组织开发地质系统有关人员赴大庆油田进行学习其精细注水方面的先进经验。 调研组在大庆油田期间,听取了《采油五厂油田开发现状》和《精细注水管理工作》报告,并参观了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分注测试工作的现场,并对关注问题进行讨论。此次调研,较好地实现了既定目标。现将调研的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一、大庆精细注水工作主要做法 大庆油田采油五厂勘探面积612平方公里,含油面积333平方公里,动用储量3.39亿吨,年产油218万吨,综合含水93%。1970年投入开发,目前采出程度为39.4%。注水井2900口,分注井1960口,分注率达到85%,层段平均为4.2段,分注合格率为86%,水驱储量控制程度86%,油层动用程度为80%,自然递减为14%。各项开发指标均呈现出较高的水平,总结其主要做法有以下七个方面: 1、应用新技术,做好精细油藏研究基础工作 油田开发效果好的前提是油藏描述得精细与否。为了打牢基础,开展了井震结合精细油藏描述与应用工作。技术人员利用相干体、属性分析、分频扫描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构造精细解释,识别井间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利用地震属性与河道砂体相关性结合高分辨率反演资料,来进一步提高河道砂体的描述精度;完善推广了多学科油藏研究应用平台,进一步提升了潜力分析效率。 采油五厂的地质研究从认识—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环环相扣不脱节,

胜利油田积极推进“数字油田”建设扫描

胜利油田积极推进“数字油田”建设扫描 一、信息技术推动勘探开发上水平、出效益,形成了“331”的良好局面 勘探应用上实现了“三个提高”。一是在处理能力上,初步建成了以微机集群、IBMSP 为主要运算设备,以工作站为辅助,大容量磁盘阵列、磁带库为海量存储设备的国内第二大地震资料处理中心,微机群的总节点数达到768个,处理速度可达每秒5万亿次。油田三维地震资料的年处理能力突破了8800平方千米,使油田地震资料叠前时间偏移处理由实验阶段进入常规处理阶段,居国内先进水平。二是在处理方法上,装备了OMEGA等3套世界先进处理软件,实现了大型主流软件主要功能模块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更新,形成了以叠前属性、多域去噪、波动方程等目前最先进的处理方法以及自主开发的STseis2.0系统波动方程并行深度成像处理软件为代表的较为完善的勘探方法系列,实现了多套处理系统的技术互补,处理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综合解释建成了以服务器为支撑、以工作站为主力、以高档微机为辅助、以网络为纽带的勘探综合解释研究应用体系,基本满足了常规解释、特殊处理解释和连片资料综合研究的需要,居国内先进水平。 开发应用上实现了“三个加强”。一是完善了油藏数值模拟并行技术,油藏数值模拟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200亿次,138万网格节点的油藏数值模拟速度提高到“九五”末期的20倍。能够量化剩余油研究和进行非主力油层的精细分析,充分保证胜坨等整装大油田的全油藏整体模拟。二是形成了以水驱油藏、稠油热采油藏、三次采油油藏数值模拟为代表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系列,拥有7类25种具有各自特点和适应性的软件,满足了隐蔽油气藏储层预测需求,实现了综合油藏描述技术系统化。三是精细油藏描述水平显著提高,基本满足了油田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对精细油藏模型精度的需求。测井资料处理解释形成了以自主开发的生储盖综合评估系统(SW AWS)为代表的技术系列,处理解释能力达到每年5000多个井次。 勘探开发“一体化”应用逐步展开。“九五”以来,胜利油田组织建设了勘探、开发、采油工程、钻井等八大信息系统,在提高各专业系统自身研究和业务管理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油田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延伸,为满足专业系统信息共享和细化管理的需要,油田进行勘探开发一体化应用,进行原有系统的互联互通和数据中心建设工作,并建立了通用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胜利油田从2004年开始着手建设统一源头、统一标准、统一管理,具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水平的企业级数据中心,为提升“数字油田”建设水平,实现高度的信息共享和业务集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十五”以来,胜利油田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配套先进的管理方法,增加可采储量2100万吨,提高采收率2%。在勘探开发难度逐年加大的情况下,油田连续22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过亿吨,连续8年实现储采平衡,连续6年产量稳定在2660万吨以上。 二、抓好“三个结合”,“数字油田”建设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针对油田生产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胜利油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动态及时把握、快速反应和生产过程优化水平,油田生产运行质量显著提升。 一是抓好信息化与生产动态把握的结合,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实现了千米以下油井生产参数动态监测,百公里以外输油管线、供电管网运行状态尽收眼底,提高了生产指挥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六采油厂 喇400注水站高压变频器改造 作者:朱同德(北京中油亚光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总经理) 一.喇400注水站概况 1. 概述 喇400注水站是我厂北西块聚驱注水站,于2000年11月建成投产,设计规模为2.88?104m 3/d ,共有157口聚合物注水井。该站现分为注曝氧污水和清水两套流程,站内共有5台泵(型号相同),其中1#、2#泵用于注曝氧污水,3#、4#、5#泵用于注清水。周围辐射有8个注入站,其中,5#、6#、7#为污水稀释聚合物注入站,目前日配注量为5129 m 3/d ; 1#、2#、3#、4#、8#为清水稀释聚合物注入站,日配注量为8683 m 3/d 。该站于2005年底注聚结束。站内各泵及配套电机参数如表一和表二所示。 表一:喇400注水站注水泵型号及参数 2. 注污水区块现状 5台泵中1#、2#泵用于注污水,平常只运行一台泵,另一台泵备用,由1#、2#倒换工作。周边辐射有三个注入站,分别为5#、6#、7#注入站。该系统平面图如图一所示。 图一 注污水泵站及注入站平面图

以2003年5月20日~2003年6月20日一个月间污水区块的工作数据为例,该区块在此期间的生产曲线如图二所示。 图二注污水区块2003年5月20日至6月20日生产曲线污水区块配注量为5129 m3/d,泵排量变化范围为6410~7498 m3/d,平均为7131m3/d;注入站(5#、6#、7#注入站)注水量变化范围4302~4788 m3/d,平均为4707m3/d;回流量变化范围1708~2827 m3/d,平均为2424m3/d,回流水量进入普通污水注水管网。 泵出口压力变化范围15.7~17.9MPa,平均泵压为17.33 MPa;管压变化范围14.9~16.3MPa,平均管压为16.17MPa;泵管压差范围为0.3~1.6MPa,平均为1.16 MPa;注水单耗变化范围5.60~6.90 kWh/m3,平均单耗为6.18kWh/m3。

三次采油完整

三次采油方法、应用条件及文件综述 石油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它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随着勘探开发程度的加深,开采难度会逐步加大,因此提高石油采收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而且是整个工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三次采油技术是中国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它的推广应用对提高原油采收率、稳定老油田原油产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三次采油的简介 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油田开发主要是依靠油层原始能量进行自喷开采,一般采收率仅为5%一10%,我们称之为一次采油(POR)。这是油田开发早期较低的技术水平,一次采油使90%左右的探明石油储量被留在地下。随着渗流理论的发展,达西定律被应用于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表明油井产量与压力梯度成正比关系。这使人们认识到一次采油造成原油采收率低的主要原因是油层能量衰竭,从而提出了以人工注水(气)的方法,来增补油层能量,保持油层压力开发油田的二次采油方法(SOR)。这是当今世界油田的主要开发方式,使油田采收率提高到30%~40%,是一次油田开发技术上的飞跃,但二次采油后仍有60%一70%剩余残留在地下采不出来¨I2 J。国内外石油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逐步认识到制约二次原油采收率提高的因素,进而提出了新的三次采油方法(EOR)。三次采油指油藏经过一次采油(依靠油层原始能量)、二次采油(通过注水补充能量)后,采取物理一化学方法,改变流体的性质、相态和改变气一液、液一液、液一固相问界面作用,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以提高驱油效率,从而再一次大幅度提高采收率。 2.三次采油的分类 三次采油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分为化学法、混相法、热力法和微生物法等。根据作用原理的不同,化学法又可以进一步分为碱(Alkaline)驱、聚合物(Polymer)驱、表面活性剂(Surfactant)驱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碱一聚合物复合驱(AP驱)、碱一表面活性剂一聚合物复合驱(ASP驱)或表面活性剂一碱一聚合物复合驱(SAP驱)。根据混相剂的不同,混相法分为溶剂混相驱、烃混相驱、CO:混相驱、N:混相驱以及其他惰性气体混相驱。在这些混相剂未达到混相压力之前为非混相气驱,近年来又开发出了气一水交替驱(W AG驱)。

大庆油田中十六联“风险辨识两环五控法”探秘(新编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大庆油田中十六联“风险辨识两环五控法”探秘(新编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大庆油田中十六联“风险辨识两环五控法” 探秘(新编版) 原油生产属于高风险行业,可每天在我们身边会有多少风险存在,您意识到了吗? 而大庆采油一厂三矿中十六联合站曾有一名员工,仅一个月就记录了他所辨识到的风险达上百条。 该站建站以来,安全生产7100余天,事故发生率6年来为零,安全事件发生率大幅下降……数字里饱含的不仅是该站全体员工重安全、抓安全的有效实践,更离不开他们创新实施的“风险辨识两环五控工作法”这个“加分”项。他们实施的“风险辨识两环五控法”让安全警钟长鸣,更将危险遏制在萌芽状态。 “这种工作方法就是将员工‘在家里、上班途中、在岗位、下班途中、回到家中’的日常生活轨迹作为一个闭环风险管理系统,

然后我们从行为、操作、管理、设备和环境5个方面进行全员化、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风险辨识和控制。”该联合站队长赵世庆说。 全站员工都能认识到风险识别的重要,安全意识大幅增强。“风险识别太重要了!控制住风险,风险就无法转化成危险;而危险是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事故,所以很明了,事故是可以预防的,风险辨识实际上就是控制了危险和事故的源头。”赵世庆说道。 仅有安全意识提升还是不够的,在这里,人人更有落实安全的招法和动作。中十六联合站在强化风险管控上,推行着风险“四个一”管理。 “一本”,就是风险辨识记录本,人手一个,覆盖面100%,每个人每天把身边存在的安全风险如实记录,到目前,全站员工共写风险8745条; “一库”,就是《风险辨识防控库》,这个站从风险辨识内容中总结固化了932条风险,并形成4615条消减措施,使管理过程受控、风险预警明确、控制措施清晰; “一牌”,就是制作了岗位风险告知牌,以此提升每个人的风险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

化学驱三次采油技术 一、化学驱油机理 化学驱在油田进入现场应用的主 要是:聚合物驱和三元复合驱(A.S.P)。 聚合物驱主要是通过增加驱替液粘度、 降低油层水相渗透率来降低流度比、调 整吸水剖面,达到提高驱替相波及体积的目的。聚合物溶液粘度越高,其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一般聚合物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幅度6%~ 13%。 三元复合驱既可提高注入剂波及体积,又可增加驱油效率。另外,三类化学剂复配在一起,既能够发挥单一驱油剂的优势,又能够产生协同加合效应,从而获得更好的提高采收率效果。三元复合驱一般比水驱提高采收率幅度13%~ 20%。 二、化学驱研究程序及技术系列 化学驱油技术是一项比较大的系统工程,比注水开发要复杂的多,投入费用高,风险大,中间某个系统或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工作的失败。为了使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并达到增加采收率的预期目标,需要将化学驱油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胜利油田的化学驱油技术主要由聚合物驱油和三元复合驱油两大部分组成。 聚合物试验研究主要集中在:(1)聚合物溶液性质如基本物性参数、流变性、稳定性等;(2)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性质如吸附、分子量与地层配伍性、流变性、阻力系数、不可及孔隙体积等;(3)驱油试验及试验方案,确定用量、非均质影响等。 在三元复合驱油中要重点研究油水界面性质、不同化学剂间的配伍性如互相作用及其协同效应。同时由于不同化学剂组合在一起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在研究注入方式时已不再是简单的流度控制问题,它需要根据油藏实际情况和形成乳化液的状况来合理地确定注入方式。特别是由于复合驱油机理复杂。影响因素已不再仅仅是油或注入流体粘度问题,故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手段和影响因素比聚合物驱油要复杂得多。 通过攻关研究,目前该技术已基本成熟配套,形成从室内筛选、性能评价、油藏工程方案优化设计、数值模拟跟踪模拟到现场实施跟踪调整和评价的一整套技术系列。 1、建立完善了室内试验研究配套技术 完善了聚合物评价技术。通过大量的室内试验研究,制定了适合胜利油区油藏特点的聚合物产品技术质量指标(附表)。以此标准对每批聚合物产品进行固含量、分子量、水解度和滤过比等基本物化性质的测定和增粘性、筛网系数、抗剪切能力、热稳定性及吸附与滞留等基本应用性能进行评价。该套评价技术、方法得到国外大公司认可,椐此在聚合物干粉对外订货中,严格执行该技术质量标准,向外国公司索赔聚合物60吨,为管理局挽回150万元的经济损失,维护了油田利益。

中国石油新一代三次采油技术获突破

95孙建峰等:甜菜碱类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性能研究 系数和洗油效率的双重作用,达到提高驱油效率的效果。 3 结论 (1)通过系列两性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以及泡沫性能和油水界面张力性能测试,筛选出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的主剂十四烷基酰胺丙基羟丙基磺基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 (2)通过界面张力与发泡性能的测试,优化出适合大港马西地层原油和污水的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体系起始发泡量达到溶液体积的4~5倍,平衡界面张力值达到10–2 mN/m的较低水平。 (3)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的驱油效率明显好于单纯的低界面张力体系以及单纯的泡沫体系的驱油效率。 参考文献: [1] B OND D, HOLBROOK O C, LAKE C. Gas drive recovery process[P]. US 2 866 507, 1956.[2] F RIED A N. The foam-drive process for increasing the recovery of oil [R]. Report of Investigation 5866, USBM, Washington, 1961: 235-247. [3] 王增林.强化泡沫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8-41. [4] 廖广志,李立众,孔繁华,等.常规泡沫驱油技术[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239-248. [5] 孙建峰,郭东红,辛浩川,等. JP系列高温泡沫剂的合成及性能评价[J].石油钻采工艺, 2011,33(2): 117-119.[6] 张思富,廖广志,张彦庆,等.大庆油田泡沫复合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J].石油学报, 2001, 22(1): 49-53.[7] 刘宏生.聚驱后超低界面张力泡沫复合驱实验研究[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7(3): 72-75.[8] 王军志.耐温抗盐超低界面张力泡沫体系的研究[J].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2008,9(6): 11-15. [9] 欧阳向南,唐善法,胡小冬,等.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12,13(8): 32-35.[10] 胡小冬.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体系研究与性能评价[D].湖北荆州:长江大学,2012:48-50. [11] 冯晗.耐油起泡剂筛选及驱油性能评价[D].黑龙江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15-19. [12] 郑自刚,侯吉瑞,赵凤兰,等.化学复合驱用甜菜碱型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与应用,2011, 23(1): 30-34. (修改稿收到日期 2014-03-22) 〔编辑 景 暖〕 表4 不同驱油体系的岩心驱替实验结果 驱油体系平衡界面张力 / 10–2 mN·m–1发泡体积/ mL 驱油效率/ % 0.5%N14+0.15%SDS 1.9852507.69 0.5%N14+0.27%SDS28.975808.70 0.5%N14+0.23%SDS 2.03846012.6 中国石油新一代三次采油技术获突破 近日,中国石油针对化学驱、注气和微生物驱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攻关,获得5项重大创新成果,研制的适合二类油藏新型聚合物和无碱表面活性剂实现工业化生产,采用泡沫评价、复合驱数值模拟等方法,以无碱化学复合驱为代表的新一代三次采油技术获得突破,为股份公司三次采油年产量达到1 500万t提供技术支持。 专家组认为,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实物工作量饱满,有形化成果及创新点突出,技术水平国际领先,对加快公司三次采油关键技术创新和矿场应用意义重大。 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技术项目获得5项重大创新成果,即新型中低分子量(400万~1 100万)抗盐聚合物比常规聚合物增大黏度50%,用量减少25%,抗盐20万mg/L,在大庆油田采油五厂二类油层工业应用,提高采收率超过12%;新型甜菜碱表活剂中试产品,在0.05%低浓度下,无碱二元体系可达到超低界面张力,油层吸附损耗比常规表活剂减少50%,室内评价二类、三类油层提高采收率18%以上,将进行现场先导试验;新型氟碳类强发泡、高稳定泡沫配方体系,打破了传统泡沫体系耐油性差的技术瓶颈,在含油饱和度20%条件下,耐油稳定性超过90 d,在吉林大安油田空气泡沫驱井组先导试验增油1.1万t,阶段投入产出比为1∶6.3;建立了驱油机理深化认识为基础的化学复合驱、泡沫驱和化学组合驱等数学模型,增强了化学驱模拟功能,能够更好地模拟国内复杂化学驱矿场动态;建立了国际先进水平精细量化的筛选标准和三次采油潜力评价方法,初步评价了公司8个油区三次采油技术潜力和发展方向。 (供稿 李 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