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军沿革

64军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以红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

该军第571团前身,是由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特务连演变而成的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第572团前身,是1929年百色起义的红7军缩编而成的红3军团第13团。1937年7月,这两个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115师独立团第2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后,这两个团(特务团欠1、2营)同115师骑兵营、师教导队一部分、343旅685团6连、120

师359旅工作团,成为晋察冀军区2、3、4军分区(即后来的冀晋军区)的红军基础。

1944年9月冀晋军区组建,司令员赵尔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平、副司令员陈正湘、副政委王昭、参谋长唐子安;1945年8月分编为两个冀晋纵队,即王平、陈正湘纵队和赵尔陆、韩伟纵队,分属晋察冀军区第1、第2野战军建制;1946年3月,两纵队分别改编为第10、第11旅,合编成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参谋长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6月,编入晋察冀野战军序列,参加晋北战役。11月,第11旅调归察哈尔军区建制,张家口卫戍司令部教导旅调归第4纵队,改称第11旅。12月,第4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47年1月,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调归第4纵队建制,改称第12旅。2~6月,第4纵队参加保定以北地区作战和正太、青沧战役。6月,再次划归晋察冀野战军建制。曾思玉任司令员,王昭任政治委员。10月~1948年3月,参加清风店、石家庄、大清河北、察南等战役。1948年3月,王宗槐任副政治委员。5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后,第4纵队归华北军区第2

兵团建制。12月~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副军长兼参谋长唐子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傅崇碧(后袁配爵任主任),隶属于19兵团,辖190、191、192三个师。第10、第11、第12旅依次改称第190、第191、第192师。4月参加会攻太原。6月,随兵团调归第一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大西北的作战。同月,唐子安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傅崇碧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7~9月参加扶郿、兰州、宁夏等战役。1950年1月,马卫华任参谋长,部队参加修筑天水至宝鸡铁路。11月,第64军奉命开往山东省泰安地区整训。

该军前身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创建井冈山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长征和陕北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彭雪枫、张爱萍、张宗逊、韦拔群、李明瑞、李天佑、莫文骅、苏振华、江华等许多同志曾在此工作过。1933年9月的入闽作战中,红十三团曾以一个团歼敌一个团的战绩被授予“英雄模范团”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柏兰镇战斗和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分别毙敌清水喜濑少将和“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百团大战,首战告捷;神仙山保卫战,掩护了晋察冀军区后方机关的安全;反扫荡反蚕食直至出击敌后全面反攻,保卫和开辟了根据地。涌现出被誉为“神团”、“岳烟三勇士”和被军区授予“攻必克、守必成”团和“模范青年连”“常胜之队”等大批先进单位与个人。白求恩同志也曾在这里工作并在黄土岭战斗中染病,不幸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绥远、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定南北、正太、清风店围歼、石家庄攻坚、出击察南、转进冀东、主攻新保安、助攻太原等解放华北诸战役。后在19兵团编成内调入一野建制,进军西北,经扶眉、陇东追歼、陇青战役,和平解放银川,迎来开国大典。在此时期内,共参加重大战役29次,歼敌15万余,其中毙俘敌将级军官18名。有34个单位、13名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2252个单位和19032人立功。被华北人民称为"华北雄师"。

1950年1月,奉命修筑宝(鸡)天(水)铁路,被誉为建设大西北的“开路先锋”。彭德怀、习仲勋勒石赞曰“第六十四军”“功在西北,永志不忘”。1951年2月,随19兵团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保卫马良山积极防御作战。共歼敌2.39万、击落击伤敌机422架。涌现出“道峰山营”、“二级英雄连”、“二级英雄班”等17个单位和黄丑和、张豪等“二级战斗英雄”或“二级模范”14人,有688个单位、14192名个人立功。1953年7月奉命回国。

1985年7月后称第64集团军,1998年9月“三江抗洪”取得胜利后,第64集团军番号撤销。

步兵第190师

1949年1月,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第10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0师。该师部队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4军分区,1945年9月编为晋察冀军区冀晋(陈正湘)纵队第3旅,1946年6月改称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第10旅。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易满战役、保南战役、正太战役、青沧战役、清风店围歼战、解放石家庄、平津战役、太原战役、扶眉战役、金灵战役、解放宁夏等重大作战行动,是晋察冀军区主力师,在清风店、石家庄、新保安等战役战斗中均有突出表现,是解放战争中晋察冀军区表现最出色的几个师之一。1951年2月,随军入朝参战。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569团3营与军侦察支队勇猛地向敌后突进,20小时打垮敌人7次阻击,前进120里,占领了通向汉城的交通要道、议政府附近的制高点—道峰山,炸毁了山下公路的铁桥,切断了敌人的退路,随后又在敌围攻下坚持了三天四夜。这一行动打乱了汉城以北敌军的部署,战后该营被志司授予“道峰山营”光荣称号。1953年8月,190师回国。1955年2月,改编为第1机械化师,归军委装甲兵建制。1961年8月第1机械化师归隶陆军第64军建制,改为步兵第190师,执行摩托化师编制。1985年,整编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0师,执行北方甲种摩托化步兵师编制。1998年,陆军第64集团军撤销,改隶陆军第39集团军建制,下辖第568团、570团、炮兵团、高炮团和装甲团。2003年,改建为机械化步兵旅。

1955年3月,铁道公安第21师(1950年12月由华东军区、中南军区、铁道兵团各一个团改编改编为第190师),归64军建制。1961年3月撤销,以师部机关和步兵568团为基础,组建空军工程学院。

步兵第191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第11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1师,该师部队前身可追至1937年11月成立的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抗战胜利后编为冀晋(赵尔陆)纵队第1旅,1946年3月与晋察冀军区教导师合并,称晋察冀军区教导旅。1946年6月改归张家口卫戍司令部建制,同

年11月划归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2月改番号为第11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191师基础较老,572团为百色起义红7军余脉。部队战斗作风顽强,为华北军区主力师之一,曾参加保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兰州等著名战役,表现不俗。1951年2月随64军入朝参战,共歼敌8900余人。在1951年11月反击马良山战斗中,191师与配属的炮兵、坦克、高炮、工兵等部队密切协同,以3个营1个连的兵力经过4小时激战,攻占并巩固了马良山要点,全歼设防严密的英军苏格兰皇家边防团1个营,共毙伤俘敌1740余人。而在以往的战斗中,一两个师的志愿军还常常攻不破只有临时野战工事的营级单位的美英军。马良山反击战的胜利,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而载入史册,标志着我军的作战水平已经迈入初级现代化战争阶段。1953年8月该师回国,长期驻防丹东。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1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91年5月,该师炮兵团指挥连指导员张子祥被军委授予“学雷锋模范”荣誉称号,为新时期我军著名英模。1998年7月191师转隶辽宁省军区,10月缩编为步兵第191旅。2003年全军体制编制后,该旅转隶陆军第40集团军建制。

步兵第192师

1949年2月,由华北军区第2兵团第4纵队第12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第192师,该师前身是1946年3月成立的冀晋军区独立第2旅,1947年1月调入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改为第12旅。1948年5月随纵队编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曾参加保北、正太、青沧、清风店、石家庄、察南、平津、太原、兰州等著名战役,表现较好,特别是在平津战役中,顽强阻击,将敌王牌35军东撤退路死死掐断,为全歼该敌做出重要贡献。1951年2月随64军入朝参战,1953年8月回国。1985年整编后,改番号为陆军第64集团军步兵第192师,执行北方乙种步兵师编制。1987年,师侦察连编为沈阳军区侦察第15大队第4连,赴云南老山参加对越防御侦察作战,英勇顽强、敢打善战,1989年2月被军委授予“英雄侦察连”荣誉称号。1998年体制编制调整,该师转隶辽宁省军区改编为辽宁陆军预备役步兵第192师,目前是全军预备役重点建设部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