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2.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

生产性、民族性.

5.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6.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受教育

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7.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

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要点.

8.教育功能的分类: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9.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分离出来,其特征有:

第一,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第三,主要的授受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10.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

校。古代教育的特征是:阶级性(包括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1.★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2.★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

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3.★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14.★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

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隋唐时,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唐朝时,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15.★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学习目的是“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毕生都在背诵经书。

16.★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直到光绪31年(1905)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7.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等,依次为:僧

侣、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佛教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佛教讲究普度众生,表现在教育上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

18.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职官学校——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肩负着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

文史(书吏)学校——古代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是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

19.★古代希腊、罗马,贵族阶层聘请家庭教师,社会地位低下的子弟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中等教育则主要是

贵族和富人的教育,以学习文法为主,学习拉丁文和修辞。

20.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是欧洲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政治家和商人,古

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军人。

21.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形成两种著名的封建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

养教士和僧侣,教育内容是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

22.近代社会的教育特点?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第二,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第三,教育的世俗化;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2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近代.

24.★二十世纪以后的教育呈现出的一些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强调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化,强调学校教育与社

会教育的一体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5.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

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26.教育学研究的价值?

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27.★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

之以礼”。孔子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启发”一词即由此而来。

28.★墨家的代表人物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之”“闻之”和

“说之”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可靠,必须重视“说之”。

29.★道家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主张教育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3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

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学记》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较高的要求,但不能使学生灰心,指出问题解决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学记》主张“学不躐等”,即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序渐进。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31.苏格拉底—-问答法,这种方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第三步称为助产

术,亦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自己得出结论。

32.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3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34.★近代实验科学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

了方法论基础。

35.★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卢梭——《爱弥儿》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

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36.★夸美纽斯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

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他的主要观点是:第一,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第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37.★康德,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

38.★英国哲学家洛克在他的《教育漫话》中,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另外,他还主张绅士教育.

39.★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

上,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强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民本主义与教育》,主要教育观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改造,强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40.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

41.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2.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43.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

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了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

德国-—瓦·根舍因-—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瑞士——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法国——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

44.★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总之,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是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而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45.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46.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得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4)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47.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二)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48.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

风和行为准则。包括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组织与制度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49.校园文化的特征: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

50.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题统揽策略、个性塑造策略、传统拓展策略、重点突破策略。

5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外铄论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5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成熟的主要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格赛尔根据双生子爬楼梯实验提出了个体发展的成熟决定论。

(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四)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功能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五)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高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

5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54.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发现人的价值

(2)发掘人的潜能

(3)发挥人的力量

(4)发展人的个性,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55.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56.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57.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58.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

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奠定德智体等方面的基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各种专门人才.

59.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前提。

(三)人们的教育理想

(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

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60.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理论:

人体本位论—-卢梭

社会本位论—-赫尔巴特、涂尔干、巴特莱

61.★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及其基本精神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表述体现了时代的特征,反映了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2.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63.普通中学在美育方面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64.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

制度的核心与主体,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65.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66.★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开始的。

67.★1902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现代

学制,但并未实行。

68.★1903年,清政府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

代学制。

69.★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70.★1922年,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

三三学制”,该学制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被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71.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并提出制定《义务教育法》。

72.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确定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

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73.★2010年6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政治局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第一个教育规划纲要,是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提出了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74.★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个基本、一个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75.★《中长期规划》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

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点是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进思路是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

76.★《中长期规划》规定了我国当前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二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均衡发展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七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

77.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非正式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

正式而非正规教育教育

正规教育(学校教育) 制度化教育

后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78.我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

代学制.

79.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80.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81.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82.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师育人。

83.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84.教师职业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职业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者和学习者、传道者、示范者、管理者、朋友、研究者。

85.★教师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第一,因材施教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二)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1)教师劳动的连续性,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

(2)教师劳动的广延性,广延性是指空间的广延性。

(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1)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对这个道理的最佳阐释

(2)教师劳动的间接性

(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1)教师劳动的主体性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86.教师的威信有两种:权力威信和信服威信。

87.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

88.★★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2)热爱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3)团结协作

(4)为人师表

(二)教师的知识素养

(1)政治理论素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其中,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材教法是教师首先要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素养

(1)语言表达能力

(2)教育教学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

(4)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四)职业心理健康

(1)高尚的师德

(2)愉悦的情感

(3)良好的人际关系

(4)健康的人格

89.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专

业新手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90.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第一,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的专业理想为教师提供了奋斗目标,是推动教师发展的巨大动力;

第二,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教师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

第三,专业能力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

第四,专业自我的形成,专业自我包括自我意向、自我尊重、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任务知觉和未来前景.

91.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第一,树立坚定的职业信念,这是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力;

第二,提高自主反思意识;

第三,进行教育研究;

第四,丰富专业知识。

92.学生的特点?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基本的表现.

第二,独立性,也称自觉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第三,创造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三)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93.★现代学生观?

(一)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4)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二)学生是独特的人

把学生看成是独特的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含义:

(1)学生是完整的人

(2)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

(3)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具有一定主体性的人

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最后,教在于建构学生主体

(四)学生是责权主体,把学生作为责权主体来对待,是现代教育区别于古代教育的重要特征,是教育民主的重要标志。

94.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过程中人与人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95.教师中心论——赫尔巴特、凯洛夫

学生中心论-—卢梭、杜威

96.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说,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接受者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严格要求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

97.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师生关系、放任型师生关系、民主型师生关系。

98.★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第四,发扬教育民主

第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99.★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其中,教学相长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教师的教可以促进学生的学;而是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三是学生可以超越教师。

第五章课程

100.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它反映了学校教些什么以及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要素。

101.唐朝孔颖达为《诗经》作注:“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这是我国历史上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课程”一次的最早使用。

102.在西方,“课程”一次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它由拉丁文派生而来,意为“跑道”。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

103.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104.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105.课程的分类?

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就我国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现状而言,必修课程一般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看,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公开课程)和隐性课程(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是计划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是伴随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也就没有隐性课程.

106.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课程内容应反映各门科学中那些具有高度科学价值和时间价值的基本理论、基本法则和基本概念;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4)课程理论。

107.★课程理论流派

(一)活动课程论,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主要倡导者是美国使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二)要素课程论,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其代表人物是巴格莱;

(三)结构课程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结构课程论倡导发现式学习法,采用螺旋上升的方式编制课程。结构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存在本质的差别。

108.课程目标具有以下特点: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

109.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110.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体系,其中,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

111.★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2.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涉及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目前,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

113.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者的关系?

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时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每门学科都有对应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各门学科一般都有相应的教材。

114.★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其中,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

115.★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116.课程标准时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117.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18.★教科书编写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适用性;

(3)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4)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5)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6)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119.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包括泰勒的目标模式和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

120.★泰勒是美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①确定课程目标;②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③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④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121.课程计划的特点:一是合理性、二是和谐性、三是明确性、四是简约性、五是可操作性。

122.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

它包括对课程本身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业的评价.现代教育评价理念提倡发展性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体差异。

123.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针对20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目标评价模式可概括为七个步骤:一是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二是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三是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四是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五是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六是确定评定时使用的计分单位;七是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其中,确定目标是最为关键的一步。124.CIPP评价模式是美国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课程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背景(content)评价、输入(input)评价、过程(process)评价、成果(product)评价。

125.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126.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限属于中央教育机关;

地方课程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的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127.校本课程的开发理念?

(1)“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2)“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

(3)“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

(4)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

128.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1)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

(2)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

(3)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

(4)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与改进机制

129.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包括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六个步骤. 130.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

(1)合作开发

(2)课题研究与实验

(3)规范原有的选修课、活动课和兴趣小组

131.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

(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

(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

(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

(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

第六章教学

132.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133.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辩证统一的活动.

134.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这是教学的本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135.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只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136.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7.备课分为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138.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139.备课的要求?

(1)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40.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课也是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相互作用最直接的表现.

141.教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有哪些?

第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第二,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第三,要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第四,要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142.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最根本的要求。

143.课外作业是课内作业的继续,是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的形式有多种:第一,阅读作业,如复习、预习教科书,阅读人文和科学读物;第二,口头作业,如口头回答、朗读、复述、背诵;第三,书面作业,如演算习题、作文、绘图;第四,实践作业,如观察、实验、测量、社会调查等.

144.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

(1)内容要精心选择

(2)难易要适度

(3)数量要适当

(4)题目要有启发性

(5)形式要灵活

145.课外辅导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146.课外辅导的基本要求?

一是从辅导对象的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二是明确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147.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有哪些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

第二,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

第三,有利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

第四,有利于家长了解自己子女的学习情况;

第五,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148.检查学生学业成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检查方式有两大类:平时考查和考试。其中,平常考查的方式主要有口头提问、检查书面作业和单元检测等。

149.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第一,学业成绩检查要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二,学业成绩检查的内容应力求全面,使其既能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反映出学生认知结构的情况;

第三,学业成绩检查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150.学业成绩评定的基本要求?

第一,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第二,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的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第三,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151.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152.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什么?

(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

律。

(二)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53.教学过程的特点:一是知识的间接性、二是教师的传授性、三是途径的有效性、四是认识的教育性. 15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过程中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注意两个问题

在教学中抹药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只注重书本

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一种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

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应该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应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忽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不能只强调学

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3)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或者只向学生传授对实

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可取的.在教学中,只

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思想品德的提高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提供动力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一种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

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药注意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155.教学过程的结构?

教学过程的结构即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156.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

157.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把教书和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体现。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手段种类繁多,一般分为三大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将直观教具的演示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

视运用语言直观。

(四)启发性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以及《学记》中“道而弗

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都是这一教学原则的体现。

(五)循序渐进原则

该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

(六)巩固性原则

历代教育家都很重视知识的巩固问题,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乌申斯基认为“复

习是学习之母”都是巩固性原则的体现。

(七)因材施教原则

158.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159.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标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6)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具体、综合地考虑各种相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160.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问答法)

(3)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

(4)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

(1)演示法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大类:实物、标本、模型、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实验演示;幻灯片、电影、录像的演示.

(2)参观法(现场教学)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

(2)实验法——常用于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的教学

(3)实习作业法——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数学课的测量练习、生物课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

(4)实践活动法

(四)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

(五)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境教学法

161.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与复式教学

162.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了阐述.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清政府于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163.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点:班->课—>时。

164.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什么?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第五,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65.班级授课制存在哪些不足?

第一,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第二,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之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第三,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第四,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166.个别教学是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辅助形式。167.现场教学是指教师把学生带到事物发生、发展的现场进行教学活动的形式。

168.分组教学是指在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外部分组;一类是内部分组。

169.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

170.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第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取向合理化;

第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第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列,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

第四,探索个别化教学。

171.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172.教学评价有哪些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173.教学评价的分类: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其中,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相对性评价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宜用于升级考试、毕业考试和合格考试,缺点是不适用于甄选人才.

174.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175.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176.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些?

(一)传递-—接受式(程序教学法)

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受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影响,强调控制学习者的行为达到预定的目

标。基本教学程序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

习。

(二)探索式教学(发现法、发现学习、问题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依据皮亚杰和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的开展,

注重学生的前认知,注重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和思维能力。

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问题——假设——推理——验证——总结提高

(三)抛锚式教学(实例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学法)

(四)范例教学模式

范例教学模式是德国教育心理学家瓦·根舍因提出来的

第七章德育

177.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178.德育的性质: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继承性。

179.德育的意义有哪些?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180.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181.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有哪些?

(1)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心理特征;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

(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

(4)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

182.(P90)(P137新版)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

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

力;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

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

纪守法,懂的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

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三)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83.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法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质。

184.我国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观念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85.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186.(P92)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要素构成。其中,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德育内容既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187.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的区别与联系?

(一)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联系

品德形成属于人的发展过程,德育过程是对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德育只有遵循人

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品德形成发展.

(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区别

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品德

的过程。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依据学生特点,以适当的方式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

性,从而将相应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的品德,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受

教育者思想道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有生理的、社会的、主观的和实践的

等因素。

188.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要素及要素内部存在着各种矛盾关系。其中,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道德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189.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包括品德知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品德情感,品德情感是学生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是实现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品德意志,品德意志是调节学生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品德行为,品德行为是衡量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二)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90.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191.我国中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二)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也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

(四)知行统一原则

(五)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也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

(六)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七)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八)(P95)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

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

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九)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92.(P145新版)第五节德育模式

193.德育的途径有哪些?

我国学生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

(6)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教育系统的主导力量.

19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教学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

195.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说服的方式,另一类是运用事实进行说服教育的方式.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196.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有: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197.德育工作的新形式有哪些?

(1)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3)建立德育基地;(德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4)创办业余党校。

198.(P98)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一)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2)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章;

(3)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4)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5)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改的主要趋势

(1)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2)确立符合中小学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4)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5)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6)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第八章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99.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艾拉斯莫斯最先提出“班级"一词.

200.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的是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群体,这就决定了班级组织既具有社会化功能,又具有个体化功能.

(一)(P102)班级组织的社会化功能

(1)传递社会价值观,指导生活目标;

(2)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形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

(3)教导社会生活规范、训练社会行为方式;

(4)提供角色学习条件,培养社会角色.

(二)班级组织的个体化功能

(1)促进发展功能

(2)满足需求的功能

(3)诊断功能

(4)矫正功能

20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202.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1)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的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

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其

中,又以班级建设目标的制定最为重要。

(2)班级设计目标的确立

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

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班

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这些构成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

(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203.(P160、161、162新版)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及方法

(1)了解和研究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包括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分析书面材料、调查法、观

察法。

(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

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

(4)评定学生操行,评选三好学生

操行是指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表现

204.班主任做好操行评定的要求?

(1)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评定要准确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全面表现和发展趋势;

(2)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并适当指出他们的不足;

(3)评语要简明、具体、贴切,严防用词不当,伤害学生的情感。

205.(P160新版)班主任的角色特点决定着他们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有以下责任:

206.班主任角色定位的误区

(1)师道尊严、唯我独尊;

(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3)枯燥乏味、缺乏情趣;

(4)解决问题、依靠家长;

(5)对待学生、不能一视同仁。

207.班主任的基本素质包括: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培养

208.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关系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209.班集体的特征有哪些?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这是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210.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良好的班集体对学生健康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与适应能力,班集体是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

(三)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班集体是训练班级成员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主开展活动的最好载体.

21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班集体的形成期->班集体的巩固期—〉班集体的成熟期。

212.如何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1)选拔和培养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2)对全班同学提出班级建设目标

(3)制定班规并认真贯彻执行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

213.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214.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的,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

215.班级管理内容主要包括:班级德育管理、班级学习管理、班级文体活动管理、班级常规管理。

216.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哪些?

(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

班级是学生群体活动的基础,是学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因此,调动班级成员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共同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和健康的班风,是班级管理的基本功能。

(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17.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来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班级常规管理是建立良好班集体的基本要素。

218.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来说,班级的规章制度主

(完整版)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教育学篇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 2.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本质属性。 4.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 生产性、民族性. 5.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中国的朱熹——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 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和英国沛西·能——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学说 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6.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一定是教育者;受教育 者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 7.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的要素之间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受教 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教育中的诸多矛盾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这一对矛盾才是教育中的最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要点. 8.教育功能的分类: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本体功能)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又称教育的派生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9.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相连,没有脱离生产劳动而分离出来,其特征有: 第一,教育具有自发性、广泛性和无等级性 第二,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第三,主要的授受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地模仿学习 10.古代社会的教育一般指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 校。古代教育的特征是:阶级性(包括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11.★早在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征,西周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2.★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起。儒、墨两家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发展是我国教 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3.★西汉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太学是当时的最高教育机构。 14.★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之况,但也加强了对知 识分子思想和人格的限制.隋唐时,设立国子监专门负责管理教育事业。唐朝时,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指东宫的崇文馆和门下省的弘文馆)。 15.★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大学》《孟子》《论语》《中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重要依据。学习目的是“学而优则仕",知识分子毕生都在背诵经书。 16.★明代以后,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直到光绪31年(1905)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 17.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等,依次为:僧 侣、刹帝利、吠舍种姓、首陀罗种姓。佛教与婆罗门教不同的是佛教讲究普度众生,表现在教育上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信徒. 18.古代埃及: 开设最多的是文士(书吏)学校 宫廷学校--法老教育皇子皇孙和贵族子弟的场所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教育综合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教育综合知识点汇总 教育学是一门科学,研究教育现象并揭示教育规律。我国春秋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问题的著作,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包括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以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捷克夸美纽斯 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与归属。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 百科全书”。 教育的概念包括广义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学校教育,以及偏义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的社会属性具有永恒性、历史性和相对独立性。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书”和“五经”,贯穿了儒家思想。遗传素质对

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其中,“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美育的任务包括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 赏美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惯,同时教育学生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种强制性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由国家、社会和家庭共同保障。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育学

教师入编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重点考点汇总教 育学 教育学是教师入编考试中的重点科目之一,它涉及到教育的理论基础、教育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的知识。下面将对教育学的重点考点进行汇总,以便考生能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定位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以及教育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问题。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基础学科,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1. 教育的定义及特征: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和组织,促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培养他们的能力与素质的一种社会活动。 2. 教育的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3. 教育的过程:从教育者对被教育者的教育目标进行设定,到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 4. 教育的方法:启发教育、训练教育、示范教育、情感教育、讨论教育等。 三、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 行为主义教育学:又称为行动主义教育学,重视外部环境对学习行为的影响,认为教学过程应该通过外部刺激来引导学生的学习。 2. 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关注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强调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能力,提倡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 3. 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强调学习的发展阶段对学习的影响,注重教育活动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的匹配。 4. 社会交往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环境对学习行为的影响,强调社会互动和合作学习。 四、重要的教育学家及其思想 1.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和“教育育人论”,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 2. 康德:提出了教育的“自由发展”理论,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 罗杰斯: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4. 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关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心理学基础。 5. 皮亚杰:提出了儿童发展的认知阶段理论,为教育提供了儿童认知发展的指导准则。 五、教育实践与教育改革

事业单位、特岗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全册知识点汇总大全整理复习

特岗事业编教师招聘教资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三乐也。 二、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有目的培养人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①教育具有永恒性;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的阶级 性;④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历史继承性;不平衡性) 一、“教育” 一词的起源 人物:孟子 著作:《孟子•尽心上》 古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五、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1.自发性、广泛性、无等级性和阶级性 2.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六、学校产生的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 3.文字的创造 4.国家的产生 七、西周时期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场所:国学:在王城和诸侯国都内;乡学:设置在地方 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教育是中心 ③教育特征: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八、稷下学宫朝代:战国 官家举办,私家主持,学术自由,待遇优厚,尊师重道,不治而议论

十一、西欧中世纪教育的内容及特点 1.教会学校: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教育内容:三科四学)、教区学校 2.骑士学校:(“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击剑、打猎、投枪、下棋、吟诗)

十二、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国家:德国;社会:资本主义社会); ③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④教育的世俗化; ⑤形成了较系统的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出现了双轨制。 十三、洋务运动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兴办学堂:外国语学堂;工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留学教育:留美和留欧 十四、维新运动设立“京师大学堂” 废除八股考试,改革科举制度 十五、维新运动代表人物: 梁启超:最早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变法通议》;趣味教学的倡导者;推动第一个女子学堂经正女学的建立。 严复:最早从德智体三要素构建教育目标体系;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十六、(现在)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的现代化 十七、关于终身教育 代表人物:耶克斯利、保罗朗格朗及四部文献: 1、最早的终身教育专著:耶克斯利《终身教育》 2、概念化体系化标志: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

教师招聘考试必考知识点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1. 教育学的概念及其对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其研究对象 包括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方法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 作用等。 2. 教育学的基本原理 教育的基本原理包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教学相长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这 些原理。 3.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研究人类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 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教师需要了解学 生的学习理论,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4.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质量进行综合性的评判和分析的 过程。教师需了解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和工具,如自评、互评、教师 评价等,以便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价。 5.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以便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课程与教学设计 1. 课程标准与课程改革 教师需了解国家和地方的课程标准,掌握课程改革的动态,灵活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模式。 2. 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 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需掌握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并能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 3. 教学评价与调整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馈的过程。教师需掌握不同类型的评价方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教育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包括利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等。教师需了解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情况,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育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经典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500题经典知识点汇总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 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 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苏格拉底..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

腊——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 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 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 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总结

广义的定义:教育包括社会教育、 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更狭义的定义:是指德育。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 2、教育的功能 (1 社会发展功能。 (2 功能。 (3 隐性功能。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代表人物:朱熹。 (2) 斐西.能。 (3) (4) 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4、现代教育的特点 (1

(3)多因素共同作用论。 9、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0 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 ②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11、教育万能论的代表:洛克、康德、 12、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及其教育要求 ①顺序性 不陵节而施,遵循量力性原则 ②阶段性 不一刀切,一锅煮 ③不平衡性 抓关键期 ④互补性 长善救失 ⑤个体差异性 因材施教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代(代表人物:荀子、赫尔巴特,涂

(3 (4 1957年我国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方针。 17、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 素质教育立足于学生全面素质。 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面提高。 得到充分发挥。 18、什么是素质教育? 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理论依据:全面发展教育素质和社会任务。 19、素质教育的意义任务、要求、

⑤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⑥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⑦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 23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 ①学会共同生活 ②学会认知 ③学会做事 ④学会生存。 24、教师的作用 中起桥梁与纽带作用。 起着关键性作用。 25、教师的职业角色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⑤家长代理人、父母、朋友角色(核心)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是评估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考生需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育领域的相关知识点,以便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本文将对教师招聘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汇总,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理论与教育法律法规 1. 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是教师招聘考试的核心知识点之一。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学 的基本概念、教育学派、教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观点等。 2. 教育法律法规 教育法律法规是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考生需要掌握中小学教育法 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资 格证考试细则》等。 二、教学设计与教育评价 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考生需要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原则以及各种教学设计模式的应用。 2. 教育评价 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科学判断和客观评价的 过程。考生需要了解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和工具等。

三、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发展 1.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与学的心理过程和相关规律。考生需要了解各种心理学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如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 2.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是指学生个体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考生需要熟悉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因素和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1. 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媒体和设备来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手段。考生需要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等。 2.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生需要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基本应用方式、教学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等。 五、教育管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1. 教育管理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 一、教育学基础知识 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规律和方法的科学,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和规范性等特点。 2. 教育学的学科分类: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学等。 3.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经历了宗教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等不同阶段的发展。 4. 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目标论、教育内容论、教育方法论、教育评价论等。 5. 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方法等。 二、教育教学理论 1. 教育目标的分类和特点: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等特点。 2. 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知主义教学理论、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等。 3. 教学设计原则:包括任务导向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4.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和运用: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案例法等。

5. 教学评价方法和标准:包括定量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自评、互评等。 三、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1. 学生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成人期等,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需要关注的问题。 2. 学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体差异等。 3.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等。 4. 学习动机的理论和分类:包括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成就动机等。 5.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包括心理压力管理、情绪调节、心理咨询等。 四、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 1. 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 2. 教育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包括国家教育政策、地方教育政策、学校教育政策等。 3. 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管理等。 4. 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和监督: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教育监督机构的职责等。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教育综合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常考教育综合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是选拔优秀教育从业者的重要途径,其中教育综合知识点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涉及。本文将综合常考的教育综合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教师招聘考试中常被考察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定义、分类、特点、学科关系等。 1.1 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系统研究教育课程、教育活动、教育实践和教育管理等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1.2 教育学的分类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教育学可分为普通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科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1.3 教育学的特点 教育学具有客观性、科学性、实践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1.4 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育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密切相关,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流派

教育思想和教育流派是指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针对教育 目的、内容、方法、价值等问题形成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学派。 2.1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以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为代表,儒家的教 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 西方教育思想 西方教育思想主要有古希腊罗马的教育思想、基督教教育思想、启 蒙运动的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育思想等。 2.3 教育流派 教育流派包括自由教育、进步教育、人本主义教育、行为主义教育、认知教育等。 三、教育学派和教育家 教育学派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以某一教育理论为基础,形成的一系 列教育相关的学派;教育家是指在教育事业中有卓越贡献的人。 3.1 中国教育学派 中国教育学派包括韬光养晦派、实用主义派、民主教育派等;代表 性教育家有儒家孔子、朱熹、杨继盛等。 3.2 西方教育学派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

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学科,对于准备从事教师 招聘考试的申论部分来说,掌握教育学的相关知识点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教育学知识点,希望能够对广大考生有 所帮助。 一、教育学的定义与分类 教育学是以教育为对象,研究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等问 题的一门学科。它包括教育学的定义、教育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教育 学的分类等知识点。在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主 要内容,以便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题目。 二、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在教师 招聘考试中,对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理论进行掌握非常重要。例如,考生需要了解儿童智力发展的阶段,学习理论、记忆原理、情绪与动机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还要了解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 践中的应用,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落实个性化教育等。 三、教育教学法 教育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考 生需要了解各种教育教学法及其特点,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 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法。例如,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等。此外,也需要了解教育教学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如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等。 四、教育学的热点问题 教育学也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会涌现出一些热点问题。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考生需要了解当前教育学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例如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发展等。考生可以通过阅读教育学专业的著作、相关研究报告等,了解并思考这些热点问题的核心观点和争议点。 五、教育学在教师实践中的运用 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指导教师的实践工作。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也应该关注教育学的实践应用。例如,如何通过教育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如何进行教学评估和教学反思等。通过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考生不仅能在考试中更好地回答相关的申论题目,还能够为将来的教学实践提供指导。 总之,教育学知识点博大精深,准备教师招聘考试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除了上述提及的教育学知识点,考生还应该注重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以及不断探索和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这样,才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经典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题经典知识点汇 总 教育综合知识是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下面是一些经典的教育综 合知识点,希望对考生们备考有所帮助。 一、教育学 1. 教育的定义和特点 教育是指社会对人进行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人格形成过程,它具 有普遍性、长期性、有计划性和有目的性等特点。 2. 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其任务包括知识的传授、德育的引导、智育的培养、体育的训练等。 3.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教育的原则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教 育的方法有启发法、讨论法、实验法、示范法等。 4. 教育的评价和改革 教育的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教育的改 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为目标。 二、心理学

1. 儿童心理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包括感知、认知、情感、社会性以及动机和学习等方面。其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爱因斯坦的情感发展理论较为经典。 2. 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分为行为主义学派、认知主义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机械连接;认知主义强调学习是主动的知识获取过程;而社会文化学派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3. 心理健康与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正常发展状态。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三、教育法律法规 1. 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和层级 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由宪法、教育基本法、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组成,层级包括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 2. 学校管理法规 学校管理法规包括办学许可、学校章程、学生管理规定、教职工管理规定等。 3. 教育质量评估和考试招生制度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考点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是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 4.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的影响。 5.教育的起源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6.教育的发展阶段有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20世纪以后的教育)。近代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的国家化、初等教育的义务化、教育的世俗化和教育的法制化。现代教育的特点包括教育普及化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逐渐走向民主化、教育内容

更趋丰富与合理、教学组织形式、方法、手段越来越多样化、有效化,以及从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 门科学。 2.现存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礼记》中的一篇),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密切相关。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 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决定和制约教育的目的,以及学校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还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2.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教育的领导权、受 教育权以及教育内容和教育制度。教育可以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以及在关键时候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 3.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社会文化影响着教育内容、人 的教育观念以及各种非正式形式的社会文化对人的态度、观念、行为、道德品质的不同程度的影响。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代表人物有___、___等。辩证统一论则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代表以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在确立教育目的时,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注意功利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平衡,同时也要注意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问题。在确立人的价值取向时,应该注意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问题,以及科技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平衡。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实现这一目的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当代素质教育的实质

(全)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全梳理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学》必背知识点全梳理 1.在我国,【最早提出】“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词。【最早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P1) 2.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最根本的属性是它的社会性。(P2) 3. 首先,教育内容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其次,最佳的教育内容是目的性与对象性的统一。(P3) 4.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基本的矛盾: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教育中最基本、决定性的矛盾,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P3) 5.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最古老的观点。(P4) 6.生活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最早把教育起源问题作为一个学术问题提出来的学说;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由神学转向科学解释。(P4) 7.劳动起源说是前苏联教育家最早提出,代表人物是米丁斯基、凯洛夫。观点: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最深厚的动力。(P4)

8. 中国封建社会最显著的教育特征是等级性。(P5) 9. 夏朝:序(设在王都,最初教射场所,后来成为奴隶主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对奴隶主贵族进行教育)、校(地方乡学,原为养马地方,后来演变为军事训练和习武的场所;对平民进行教育),两者为学校的雏形。一般认为,夏朝最早有学校的设置。(P6) 10. 鸿都门学打破了儒家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促进学校多样化。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P7)11.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P8) 12. 文士学校,这是古埃及开设最多的学校,主要培养文士,能写善书,通常设有书写、计算和有关法律的知识。(P9 13. 雅典教育。培养政治家和商人;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不重视女子教育。(P9) 14. 德国(当时的普鲁士)于179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也最早颁布了义务教育法。(P9)

2023年教师招聘考试常考教综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旳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旳《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旳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旳《论演况家旳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旳重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旳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应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旳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旳《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旳专著。他提出了班级讲课制。 4、美国杜威旳《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小朋友中心”,提出了“做中学”旳措施,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旳《教学与发展》把学生旳“一般发展”作为教学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旳《教育过程》旳重要思想是构造主义和发现法旳教学措施。 7、苏联苏霍林斯基旳《给教师旳提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旳教育学”和“学校生活旳百科全书”。 8、教育旳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旳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旳教学内容重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旳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旳,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旳、被动旳,而是积极旳能动旳实践过程。 12、我国一般中学旳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旳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旳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旳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旳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旳智力,包括观测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旳原因。 16、体育旳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旳任务:(1)使学生具有对旳旳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旳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体现美和发明美旳能力;(3)培养学生旳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旳任务:(1)培养学生旳劳动观点,养成对旳旳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某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小朋友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旳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旳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旳根本任务。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点

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38、我国最早的学校是在夏代,是时称为(校、庠、序) 39埃及古代最早的学校是前21世纪的(宫廷学校) 40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发展有两个典型时期(西周教育)(唐代教育),外国的典型代表则有(古代希腊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

教师招聘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考试知识点汇总 单选填空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36古代教育发展的首要事件是作为教育的专门机关--(学校的产生) 37教师的来源是我国夏、商、周时代的(师氏、保氏、大司乐、大司徒)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