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生物学名词解释

生物大分子:组成原生质的有机化合物中蛋白质、酶与核酸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具有信息,称为生物大分子。

:由10个以下氨基酸分子形成的化合物称为寡肽。

多肽:相对分子质量低于6000,组成的氨基酸分子少于50-100个的化合物称为多肽,一般不具有稳定的空间结构。

蛋白质:比多肽更大的称为蛋白质,既有特定且相对稳定的空间结构。

:在以肽键为主,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即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肽链上相邻氨基酸残基间主要靠氢键维系的有规律,重复有

序的空间结构。三种基本构象:…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蛋白质分子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盘曲形成的,

接近球形的空间结构。维系三级结构的主要有疏水键,酯键,

氢键,离子键与二硫键等。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每条多肽链都有其独立的三级结构,成为亚基。亚基间再以氢

键,疏水键与离子键等相连,所以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就是亚

基集结的结构。

蛋白质的功能:催化,调节,保护,运输,收缩,防御,信息传输,免疫等。

酶: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

(一级结构不变):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空间结构正

常,但蛋白质构象发生轻微变化,使其更有效的完成生理功

能。

变性(一级结构不变):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的

过程。

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B-DNA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

以右手螺旋的方式盘绕成双螺旋。磷酸与脱氧核糖位于

双螺旋的外侧,形成DNA的骨架,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

侧。两条链的每一对碱基互补的原则以氢键相连。

非编码链:DNA双链中能够转录的一条链成为非编码链(或反编码链),方向(3’-5’)。另一条称为编码链(5’-3’)。

核酶:具有酶活性的RNA。

膜相结构:包括细胞膜、核膜、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小泡等。

非膜相结构:包括染色质(体)、核糖体、中心体(粒)、微丝、微管、中间纤维核仁、细胞质基质、核基质等。

单位膜:由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与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构成的三层膜相结构(2×2+3、5=7、5nm)

生物膜:真核细胞内的膜系统与细胞膜统称生物膜。

原核细胞:结构简单,其核物质缺乏双层的核膜包裹即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有拟核),缺乏膜相结构的细胞器,细胞体积较小,没有完整的细胞膜。但质

膜外有一层由蛋白质与多糖组成的坚固的细胞壁。

:具有完整的细胞核,即核物质被双层膜包围,将细胞分为核与质两部分,在细胞质中,形成了复杂的内膜系统,构建成各种相对稳定的、具有

独立生理功能的细胞器。

液态镶嵌膜模型:保留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概念,强调了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但未合理解释流动的质膜如何保持膜结构的相对完整与

稳定性&蛋白质对脂质分子流动性的控制&膜各部分流动的不

均匀性。

细胞表面:由细胞膜,细胞外被构成。细胞外被由糖蛋白与糖脂组成,所以称为糖萼,与细胞识别、连接、增殖、免疫有关。

细胞连接:细胞表面的特化称为细胞连接。主要功能在于细胞间的机械连接,对细胞间的物质交换起重要作用。分为紧密连接、黏合连接(带状桥粒、

点状桥粒及半桥粒)、通讯连接。

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质与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被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运转,不耗能。包括:

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非极性的小分子物质与一些不带电荷的极性小分子物质

从浓度较高的一侧直接穿过膜的脂质双分子向浓度较低的一侧运转。离子通道扩散:指极性很强的水化离子,通过细胞膜上的特异离子通道蛋白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转运。

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性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顺浓度梯度方向的跨膜转运。

胞吞作用:质膜内陷将外来的大分子与颗粒物质包围,形成小泡转运到细胞内的过程。包括:

:细胞摄取较大的固体颗粒或大分子复合体的过程。“吞噬体”。

胞饮作用:细胞摄取液体与溶质的过程。形成的囊泡称为胞饮体或胞饮小泡。

:通过受体与配体结合而引发的胞吞作用。

细胞膜受体:细胞膜上一类特殊的膜内在蛋白质,能有选择性的识别外来信号分子,并与之结合,启动细胞内一系列生化反应而产生特定的生物学

效应的物质。由识别、转换、效应部位组成。

内膜系统:位于细胞膜内,在结构与功能以及发生上有一定联系的膜相结构的总称。就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

核膜以及细胞质内的膜性运转小泡。

:溶酶体对细胞内衰老、病变的细胞器及破损的细胞器碎片进行消化分解。

异噬作用:异噬性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将吞噬体或胞饮小泡内所含的外源性有机大分子物质消化分解成可溶性小分子,被溶酶体膜上的转运蛋白泵入

细胞质基质中,作为营养成分重新参与细胞的物质代谢。

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的细胞质中存在由蛋白纤维构成的网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组成。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线粒体就是动物细胞内唯一含有遗传物质、有自己的遗传密码及蛋白质翻译系统的细胞器,线粒体DNA(mtDNA)能够独立的复制

转录与翻译出部分线粒体蛋白,但维持线粒体结构与功能所需的大

部分蛋白质,以及氧化磷酸化酶的蛋白质亚基,都就是由核基因编码

的,因而将其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多核糖体:多个甚至几十个核糖体由mRNA串联在一起,形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特殊功能的聚合体。

核小体:染色体的一级结构,包括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组成的八聚

体核心与外面缠绕约200bp的DNA分子。两个核小体间由组蛋白H1

与连接DNA结合,锁住核小体DNA进出端,稳定核小体。

:间期细胞核内处于伸展状态的染色质纤维,着色浅,多位于细胞核中

央。

异染色质:间期核中呈高度螺旋化的,盘曲较紧密的染色质,着色深,多分布于核的外周。

核仁组织区(NOR):就是专门为合成rRNA提供模板的rDNA所在的染色质区域。半保留复制:复制后产生的子代DNA双链中,一条链就是模板DNA双链中的一条,另一条则为其互补新链,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冈崎片段:以5‘—3’模板方向合成的一些100-200bp不连续的DNA小片段。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开始生长,经过物质积累直到下次细胞分裂结束为止所经历的过程。

限制点:决定了细胞在周期运行过程中就是继续沿周期运行走向分裂,还就是停止于某一阶段。就是细胞周期进程中的关键点,也就是药物等因素作用

于细胞的一个敏感点。

G0期细胞(暂时不分裂细胞,休眠细胞):暂时从G1期离开细胞周期,停止细胞分裂,但在给予适当刺激后可以进入周期进行分裂的细胞。

细胞分化:细胞之间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的全能型:一个体细胞或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重新形成完整个体的能力。

奢侈基因:指与各种分化细胞的特殊性状有直接关系的基因。丧失这类基因对细胞的生存并无直接关系。

管家基因:维持细胞最低限度的功能所不可缺少的基因。但对细胞分化只起协助作用。

干细胞:细胞分化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分裂增殖能力、能分化产生一种以上“专业”

细胞的原始细胞。

凋亡: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由基因控制的自主有序的死亡称为凋亡。

:由病理刺激引起的细胞死亡。

去分化:已高度分化的细胞可以重新分裂而恢复到胚性细胞状态,丧失细胞分化的特点的现象。

(孟德尔第一定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一对因子彼此分离,互不

干扰,分别进入不同的生殖细胞,从而产生数目相等的、两

种类型的配子,且独立的遗传给后代。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后期Ⅰ非同

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基因的连锁交换律: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同座位的两对以上等位基因在向下

一代传递时,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连在一起不相分离

的遗传规律。

基因的连锁:多个基因存在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现象。

连锁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传递时彼此连锁,构成连锁群。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连锁群。

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的一性状,包括形态特征与生理特征等。可以直接观察到或借助于其她手段加以辨认的。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Ⅰ中同源染色体

的分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遗传基础。

遗传性疾病: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内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突变或畸变)而引起的疾病。

(孟德尔式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异常所导致的遗传性疾病。

多基因病:由多个遗传基因引起的疾病称为多基因病。

线粒体病:由于线粒体DNA突变与异常所导致的疾病称为线粒体遗传病。

(AD):在常显遗传中,杂合子的表型与显性纯合子完全一致。

共显性(AD):一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间没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别,在杂合状态时两种基因共同表达。

不规则显性(AD):在有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中,由于不同内外因素的影响,显性基因的作用未能表达,或不同个体其表达的程度有差异,使得该显性

基因的遗传方式不规则,称之为不规则显性。(原因:外显率降低与

个体间表现度有差异)

不完全显性(半显性,AD):杂合子患者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患者隐形纯合子正常个体之间,即在杂合子中,显性基因与隐形基因的作用都得到一定

程度的表达。

延迟显性(AD):在一些AD病中,杂合子携带的显性治病基因的作用在生命的早期并不表达,要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相应疾病。

从性显性(AD):杂合子表达受性别的影响,在男女两性之间出现表达范围与程度有差异的现象。

交叉遗传:男性的X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只能传给她的女儿的遗传现象。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的同一基因座上不同形式的基因。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等位基因起源于基因突变。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一对特定等位基因的位点上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存在,而每个个体只能拥有其中两个。

联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彼此靠拢配对的过程称为联会。联会从靠近核膜处开始,最后扩展到染色体全长。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联会复合体。

基因多效性:一个或一对基因可产生多种表型效应。

遗传异质性:表型相同或相似的个体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现象,多因一效。

:同一基因座位发生不同的突变导致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具有不

同的基因型,患者见表型可能相似,也可能差异较大。

:多个不同位点的基因作用于同一器官的发育,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表

型效应,而这些表型相似的遗传病可表现出相同或部不同的遗传方

式。

累加效应:有效基因越多,表现的性状强度越大。

: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性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呈现质的中断性变化的性状。

数量性状:性状的差异呈连续状态分布,界限不清,不易分类的性状。

阈值:由易患性决定的多基因病发病的最低限度。

多基因病的阈值学说:在一定条件下,阈值代表发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患基因的数量。

: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一个个体患病的可能性。

遗传率: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决定个体就是否患病,其中遗传因素所起的作用的百分比称为遗传率。

外显率:在一个群体中携带有某一致病基因的所有个体表现出相应疾病表型的比

表现度:致病基因在不同个体中表达的程度。

亲源系数:近亲个体之间在某一基因位点上具有相同等位基因的概率。

遗传平衡定律: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突变发生,没有自然选择影响,也没有个体大规模的迁移,则群体中的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将

一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

: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占该基因座上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反映了该基

因在这一群体中的相对数量。

:群体中某基因型的个体数与该群体固体总数的比率,反映了该基因

型个体在这一群体中的相对数量。

:一个个体或细胞具有的独特的染色体形态与数目。核型代表生物的种属特性,就是物种的最稳定标志。

染色体组:二倍体生物一个正常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23条),称为一个染色体组。

基因组:一种生物体中的整套遗传信息,对真核生物而言,通常包括细胞核所包含的全部遗传信息与细胞质内的线粒体基因组。

性染色质:间期细胞核中,性染色体的异染色质部分所显示出来的特殊结构。Lyon假说:女性体细胞中的两条X染色体只有一条有活性,另一条在遗传上就是失活的。这条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高度螺旋化成浓缩状态,称之为“异固缩”。失活发生胚胎早期,大约在妊娠期第16天,此前所有体系保重的两条X染色体都具有活性。X染色体的失活就是随机的,也就是恒定的。X染色体的剂量补偿效应:男女细胞中都只有一条X染色体保持转录活性,使X连

锁基因产物的数量在两性之间保持基本相同。

整倍体改变: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基础上,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非整倍体改变: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在二倍体基础上增加或减少一条至数条。

嵌合体: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核型的细胞系所形成的个体,称为嵌合体。

缺失:染色体发生断裂,断片丢失,称为缺失。

重复:染色体个别区带或片段的重复,通常就是同源染色体不对等交换形成的。倒位:一条染色体发生两次断裂,两个断裂点之间的片段旋转180°后重接,称为倒位。分为臂内倒位与臂间倒位(包括着丝粒)。

:发生在两条或两条以上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断裂片段的转移或交换。分为相互易位,单方易位与罗伯逊(DG组)易位。

平衡改变:未造成遗传物质的缺失或重复的改变。

突变:遗传物质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

基因突变:基因组DNA分子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突变后在原座位上出现的新的基因,称为“基因突变”。

碱基替代:一个碱基被另一个碱基所替换。就是DNA分子中单个碱基的改变,也称为“点突变”。分为转换与颠换两种形式。

错义突变:由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产物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无效突变或零突变,

中性突变,渗漏突变)

同义突变:碱基替代后形成的新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与原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相同。(密码子的兼并性)

无义突变:某个碱基的改变就是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成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

延长突变:碱基替换使原来的一个终止密码子变成编码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

结构基因:能编码蛋白质的基因。

基因簇:同一多基因家族中,结构功能相似的、彼此靠近、成串排列在一起的串联重复基因。

多基因家族:来源相同,结构相似,功能相关的一组基因,就是进化过程中某一个祖先基因经过多次重复与变异形成的一组基因。

超基因家族:由中等重复序列构成大的基因群,包含有几百个功能相关的基因,紧密成簇状排列。

假基因:多基因家族中,某些成员并不产生有功能的基因产物的基因。

断裂基因(割裂基因):真核生物由于包含了编码序列与非编码序列,编码序列被

非编码序列隔开,形成镶嵌排列的断裂形式。内含子,外

显子。

两个特点:1)“GT-AG”法则:每个外显子与内含子接头区存在高度保守的一

致序列。称为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内含子5’端开始的两个核

苷酸为GT,3’端末尾就是AG。

2)断裂基因中的内含子与外显子的关系并不就是固定不变的,

故同一段DNA序列可以转录出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的mRN

A。

侧翼序列:每个断裂基因中第一个与最后一个外显子的外侧都有一段不被转录的非编码区。侧翼序列的结构包括启动子、终止子、增强子与沉默子等。转座子:能自发的在基因组内移动,从染色体的一个区段转移到另一区段,或从一条染色体转入另一条染色体,从而改变新座位基因的的结构与功能,这

种基因即为转座因子。

基因表达:DNA分子中蕴藏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形成蛋白质或转录形成RNA 发挥功能的过程。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协调控制,有序进行。

其意义就是:1)通过基因的表达控制,使生物体适应环境,维持生长与

增殖;

2)维持个体发育与分化。

操纵子:功能上相关的一组基因,在染色体上串联在一起组成的一个转录单位。

医学生物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及习题详解

医学生物化学各章节知识点习题详解 单项选择题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1. .盐析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 A. 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 B. 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 C. 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常数 D. 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 E. 使蛋白质溶液的pH值等于蛋白质等电点 提示:天然蛋白质常以稳定的亲水胶体溶液形式存在,这是由于蛋白质颗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和表面电荷……。具体参见教材17页三、蛋白质的沉淀。 2. 关于肽键与肽,正确的是( ) A. 肽键具有部分双键性质 B. 是核酸分子中的基本结构键 C. 含三个肽键的肽称为三肽 D. 多肽经水解下来的氨基酸称氨基酸残基 E. 蛋白质的肽键也称为寡肽链 提示:一分子氨基酸的α-羧基和一分子氨基酸的α-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酰胺键,即-CO-NH-。氨基酸借肽键联结成多肽链。……。

具体参见教材10页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决定于( ) A. 分子中氢键 B. 分子中次级键 C. 氨基酸组成和顺序 D. 分子内部疏水键 E. 分子中二硫键的数量 提示:多肽链是蛋白质分子的最基本结构形式。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按一定排列顺序以肽键相连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具体参见教材20页小结。 4. 分子病主要是哪种结构异常() A. 一级结构 B. 二级结构 C. 三级结构 D. 四级结构 E. 空间结构 提示:分子病由于遗传上的原因而造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或合成量的异常所引起的疾病。蛋白质分子是由基因编码的,即由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上的碱基顺序决定的……。具体参见教材15页。 5. 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主要键是( ) A. 肽键 B. 共轭双键

医学生物化学试卷样卷及参考答案 南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200×~200× 学年 第 × 学期 ××考试试卷(×卷) 课程名称: 生物化学 任课教师: 学院: 专业: 年级: 班级: 姓名: 校园卡号: 学生证号: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测得某一蛋白质样品的氮含量为16克,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 ( ) A .160 B .100 C .150 D .62.5 2.盐析法沉淀蛋白质的原理是 ( ) A .中和电荷,破坏水化膜 B .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溶性蛋白盐 C .降低蛋白质溶液的介电系数 D .调节蛋白质溶液的等电点 3. 下列氨基酸中含羟基的是 ( ) A .丝氨酸,苏氨酸 B .谷氨酰胺,天冬酰胺 C .苯丙氨酸,酪氨酸 D .亮氨酸,缬氨酸 4. 嘌呤和嘧啶环中均含有的共轭π键对下列哪种波长有较强吸收? ( ) A .240nm B .260nm C .280nm D .300nm 5. 酶催化作用的机理主要是 ( ) A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B .降低反应的自由能 C .改变反应的平衡常数 D .改变反应的平衡点 6. 丙酮酸在肌肉中进行有氧氧化,彻底分解成CO 2和H 2O ,并生成A TP 多少个? ( ) A .12 B .15 C .17 D .18 7. 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血浆脂蛋白是 ( ) A.CM B.LDL C.VLDL D.HDL 8. 酮体在肝外组织中氧化时,首先转变为 ( ) A.乙酰CoA B.丁酰CoA C.HMG-CoA D.乙酰乙酰CoA 9. 一氧化碳(CO )抑制呼吸链传递电子的部位是 ( ) A .NAD + → CoQ B .CoQ → Cyt b C .Cyt b → Cyt c D .Cyt aa 3 → O 2 10. 体内下列 那种氨基酸脱羧基可生成γ氨基丁酸 ( ) A .色氨酸 B.谷氨酸 C. 组氨酸 D.半胱氨酸 11、一碳单位的载体是 ( ) A .FADH 2 B .NADPH C .FH 4 D .TPP 12、在嘌呤和嘧啶核苷酸从头合成时,可共用的原料是 ( ) A .谷氨酸 B .甘氨酸 C .一碳单位 D .天冬氨酸 13、在DNA 复制中RNA 引物的作用是 ( ) A .使DNA 聚合酶Ⅲ活化 B .使DNA 双链解开 C .提供3′-OH 末端作合成新DNA 链的起点 D .提供5′-P 末端作合成新DNA 链的起点 14、岡崎片段是指 ( ) A .DNA 模板上的DNA 片段 B .随从链上合成的DNA 片段 C .前导链上合成的DNA 片段 D .引物酶催化合成的RNA 片段 15、原核生物转录时识别起始位点的是 ( ) A .σ亚基 B .β亚基 C .β′亚基 D .α亚基 16、一种RNA 的序列为5′-UGACGA-3′,它的模板链是 ( ) A .5′-ACUGCU-3′ B .5′-UCGUCA-3′ C .5′-ACTGCU-3′ D .5′-TCGTCA-3′ 17、肽链的延伸与下列哪种物质无关? ( ) A .转肽酶 B .mRNA C .N-甲酰蛋氨酰-tRNA D .GTP 18、大肠杆菌及一些细菌的转录启动子-10区的核苷酸序列称为 ( ) A .Pribnow 盒 B .增强子 C .TA TA 盒 D .CAA T 盒 19.基因表达产物是 ( ) A .蛋白质 B .DNA C .RNA D .大多数是蛋白质,有些是RNA

医学生物学重点

细胞学说的建立: “一切生物,包括单细胞生物、高等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就是著名的细胞学说(ce11theory)。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 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细胞的基本定义 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细胞的主要共性 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 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plasma membrane)是指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所组成。质膜的基本作用是维护细胞内微环境的相对稳定,并参与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能量和信息传递。另外,在细胞的生存、生长、分裂、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膜功能 界膜和细胞区域化;调节运输;功能定位与组织化;信号转导;参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能量转换 细胞核(nucleus)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基质组成,是细胞内遗传信息贮

存、复制和转录的场所,也是细胞功能及代谢、生长、增殖、分化、衰老的控制中心。 核基质 在核液中存在着一个主要由非组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络状结构,被命名为核基质。由于它的形态与胞质骨架很相似,相互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也被称为核骨架。 染色质与染色体 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是遗传物质在间期细胞的存在形式,常呈网状不规则的结构。染色体是指细胞在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过程中,由染色质聚缩而成的棒状结构。 核糖体(ribosome) 核糖体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是专门用来合成蛋白质的细胞器,这种颗粒小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 内质网是由一层单位膜形成的囊状、泡状和管状结构,并形成一个连续的网膜系统,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是细胞内生物大分子合成基地。光滑内质网是脂类合成的重要场所 。粗糙内质网主要功能是合成分泌蛋白、多种膜蛋白和酶蛋白。 能量转换细胞器 线粒体是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的一种重要细胞器。由于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氧化磷酸化并产生ATP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80%是由线粒体提供的,因此被称为细胞的“动力工厂”。 生殖是生命的特征之一,通过生殖,生命才得以延续、繁衍并完成进化过程。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是高等动、植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合子的方式。 第一次减数分裂 前期Ⅰ:细线期(染色线(chromonema)染色粒(chromomere));偶线期(联会(synapsis),联会复合体(synaptonemal complex)二价体(bivalent));粗线期(四分体(tetrad)非姐妹染色单体(non-sister chromatid)交叉(chiasma)和交

医学生物学复习重点(预防)

2013-2014-1 医学生物学复习重点(预防医学) 生命的分子基础 核酸的基本结构(3’,5’-磷酸二酯键):前一个核苷酸戊糖3’碳位上的羟基与后一个核苷酸戊糖5’碳位磷酸上的氢结合,在核酸聚合酶的催化下,脱下一份子水连接而成的共价键称为3’、5’-磷酸二酯键。 (5’端上有磷酸基游离者为首端,3’端碳位上有羟基游离者为尾端) DNA的结构(B-双螺旋、A、Z-DNA) B-双螺旋:(生物体内天然状态的DNA绝大多数都以B-DNA存在) 1、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以右手螺旋方式盘绕成双螺旋结构,螺距为3、4nm(磷酸和脱氧核糖位于双螺旋的外侧,形成DNA的骨架,碱基位于双螺旋的内侧) 2、碱基互补原则 3、多样性 A-DNA:反向平行、右手螺旋,但螺距比较宽短 Z-DNA:左手双螺旋,细长 蛋白质分子的结构(一级、二级)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以肽键为主键,二硫键为副键的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为蛋白质分子的一级结构。(一级结构是蛋白质的基本结构,是蛋白质最重要的特征。)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α螺旋是肽链按右手螺旋方向形成的空间结构 β折叠是由两条肽链平行排列或一条肽链回折平行排列折叠成的锯齿状构象。 三股螺旋(又称π螺旋),是胶原蛋白独有的结构。 (蛋白质必须在三级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生物活性) 蛋白质的变构和变性概念: 变构:在生物体内,某些代谢中间物或变构剂能够使蛋白质的构象发生轻微变化,从而使其生物活性发生改变,使其更有效的完成生理功能。这种通过蛋白质构象变化而实现调节功能的现象称为变构或变构调节。 变性:蛋白质分子受到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空间结构发生破坏,理化性质改变,生物活性丧失的过程。 (变性和变构都不涉及蛋白质以及结果的改变,蛋白质变性,有时是可逆的) 生命的细胞基础

医学生物学 简答题重点整理

【细胞器标志酶】 内质网:葡萄糖-6-磷酸酶 高尔基体:糖基转移酶 溶酶体:酸性磷酸酶 过氧化物酶体:过氧化氢酶 【高尔基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高尔基体呈网状结构,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膜性细胞器,由扁平囊、小囊泡、大囊泡构成,内含多种酶,其标志酶为糖基转移酶。 扁平囊,高尔基体的主体部分,由3-10层平行排列,相邻囊间距20-30nm,每个囊腔宽6-15nm,其凸面称顺面或形成面,凹面称反面或成熟面;小囊泡,为直径30-80nm的球形小泡,膜厚6nm,多集中分布于扁平囊形成面与内质网间,由糙面内质网芽生而来,载有糙面内质网合成蛋白质成分转运至扁平囊中,又称运输小泡;大囊泡,直径100-500nm,膜厚8nm,多见于扁平囊周边或局部呈球状膨突而后脱落形成,带有扁平囊所含分泌物,有继续浓缩的作用,又称浓缩泡或分泌泡。 主要功能: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对蛋白质进行修饰加工,如糖蛋白的合成修饰和蛋白质的改造;对蛋白质进行分选运输,如分泌蛋白、膜嵌蛋白、溶酶体蛋白的分选;形成溶酶体;参与膜的转变。【溶酶体的超微结构及功能】 溶酶体是单层膜包裹多种酸性水解酶的囊泡状细胞器,膜厚6nm,是直径0.25-0.5nm的圆形、卵圆形小体,可视为细胞内消化系统。

其标志酶为酸性水解酶。溶酶体膜上有氢离子泵,可保持内部酸性环境;膜内存在特殊的转运蛋白,可将消化水解的产物运出溶酶体;溶酶体膜的蛋白高度糖基化,可防止被自身的水解酶消化。 主要功能:消化作用,对外源性异物的消化称异噬作用,消化自身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或细胞器碎片称自噬作用;自溶作用,指细胞内溶酶体膜破裂,消化酶释放入细胞质使细胞本身被消化;对细胞外物质的消化作用,指溶酶体通过胞吐作用将溶酶体酶释放到细胞外,消化分解细胞外物质。 【线粒体的半自主性】 线粒体中含有mtDNA,多为双链的环状分子,和细菌DNA相似,裸露而不与组蛋白结合,分散在线粒体基质不同区域。线粒体DNA具有遗传功能。线粒体含有自身特有的mRNA、tRNA和rRNA及其蛋白质合成的其他组分,可自主合成蛋白质。但mtDNA的基因数量不多,编码合成的蛋白质有限。mtDNA所用的遗传密码表与通用的遗传密码表也不完全相同。这说明线粒体的生物合成依靠两套遗传系统。而实现线粒体基因组复制与表达所需的许多酶,又是由核基因编码的,所以线粒体是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细胞氧化】 细胞氧化是指依靠酶的催化,氧将细胞内各种供能物质氧化而释放能量的过程。其基本过程为: 酵解。在细胞质中进行。反应过程无需氧,故称为无氧酵解。葡萄糖等物质在细胞质中酵解形成丙酮酸。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附答案)

医学微生物学考试试卷(A) (临床医学本科、影像医学本科、中医药学本科、实验技术本科、预防医学本科) 班级学号姓名 注意事项: 1.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班级。在答题卡上填上学号,将相应的数字涂黑,并写上班级、姓名和试卷类型(A卷/B卷)。交卷时必须将答题卡与试卷一起上交,否则以零分计算! 2.本份试卷由基础知识题和病例分析题组成,共150个选择题,请按题目要求,在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的字母涂黑,做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时请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原则上不允许上厕所。 第一部分、A型选择题 (由一题干和5个备选答案组成,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90个选择题) 1.哪种疾病的病原体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A.疯牛病 B.梅毒 C.结核病 D.沙眼 E.体癣 2.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主要依据是: A.单细胞 B.二分裂方式繁殖 C.对抗生素敏感 D.有由肽聚糖组成的细胞壁 E.仅有原始核结构,无核膜 3.革兰阳性菌细胞壁: A.肽聚糖含量少 B.缺乏五肽交联桥 C.对溶菌酶敏感 D.所含脂多糖与致病性有关 E.有蛋白糖脂外膜 4.青霉素杀菌机制是: A.干扰细胞壁的合成 B.与核糖体5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C.影响核酸复制 D.与核糖体30S亚基结合,干扰蛋白质合成 E.损伤细胞膜 5.有关“细菌鞭毛”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与细菌的运动能力有关 B.许多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有鞭毛 C.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直接观察到 D.可用于细菌的鉴定 E.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中有助于鉴别细菌有无鞭毛(半固体) 6.有关“芽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均可产生(都是阳性) B.不直接引起疾病 C.对热有强大的抵抗力 D.代谢不活跃 E.通常在细菌处于不利环境下形成 7.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观察细菌形态时,总放大倍数为: A.10倍 B.100倍 C.400倍 D.900~1000倍 E.10000倍 8.脑膜炎奈瑟菌和肺炎链球菌经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乙醇脱色后,菌体分别呈: A.红色和紫色 B.紫色和紫色

医学生物物理学最终版

1、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多聚体中组成单位的顺序排列。含义主要包括 1、链的数目; 2、每条链的起始和末端组分; 3、每条链中组分的数目、种类及其顺序; 4、链内或链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位置和数目。测定方法:1、生化方法:肽链的拆开、末段分析、氨基酸组成分析、多肽链降解、肽顺序分析 2、质谱技术(Mass Spectrometer)和色谱层析分析技术。 2、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多聚体分子主链(骨架)空间排布的规律性。测定方法:1、圆二色技术(Circular dichroism CD)、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和拉曼光谱(Raman spectrum )技术。 3、水化作用 (Hydration):离子或其他分子在水中将在其周围形成一个水层。 笼形结构(cage structure):疏水物质进入水后水分子将其包围同时外围水分子之间较容易互相以氢键结合而形成笼形结构。 4、能量共振转移(energy resonance transfer): 将分子视为一个正负电荷分离的偶极子,受激发后将以一定的频率振动,如果其附近有一个振动频率相同的另一分子存在,则通过这两个分子间的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能量以非辐射的方式从前者转移给后者,这一现象称为~。 5、脂多形性(lipid polymorphism):不同的磷脂分子可形成不同的聚集态或不同的结构,称为“相”,同一磷脂分子在不同的条件下也可以形成不同的聚集态,这一性质称为脂多形性。 6、相分离(phase separation):由两种磷脂组成的脂质体,当温度在两种磷脂的相变温度之间时,一种磷脂已经发生相变处于液晶态,另一种磷脂仍处于凝胶态,这种两相共存的现象称为相分离。 7、相变:(phase transition):是指加热到一定稳定时脂双层结构突然发生变化,而脂双层仍然保留的现象。这一温度成为相变温度,温度以上成为液晶相,相变温度以下称为凝胶相。 8、协同运输(cotransport):细胞利用离子顺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时释放的能:量同时使另一分子逆其跨膜浓度梯度运输。 9、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是指溶质从高浓度区域移动到一低浓度区域,最后消除两区域的浓度差,是以熵增加驱动的放能过程。这种转运方式称为被动运输。 10、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是指物质逆浓度梯度,在载体的协助下,在能量的作用下运进或运出细胞膜的过程。Na+、K+和Ca2+等离子,都不能自由地通过磷脂双分子层,它们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11、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在双层脂分子上存在一些特殊蛋白质能够大大增加融资的通透性,溶质也是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运输,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易化扩散。这些蛋白质被称为运输蛋白。 12、离子通道(ion channel):是细胞膜的脂双层中的一些特殊大分子蛋白质,其中央形成能通过离子的亲水性孔道,允许适当大小和适当电荷的离子通过。 13、长孔效应(longpore effect):当一个离子从膜外进入孔道,要与孔道内的几个离子发生碰撞后才能通过孔道,这种现象称为长孔效应。 14、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细胞表面的固定电荷与吸附层电荷的净电荷总量与扩散层电荷的性质相反,数值相等,形成一个双电层。 15、自由基( free radical FR ):能独立存在的、具有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离子或分子。 16、基团频率( group frequency ):一些化学基团(官能团)的吸收总在一个较狭窄的特定频率范围内,是红外光谱的特征性。在红外光谱中该频率表现基团频率位移,即特征吸收峰。 17、infrared spectroscopy(红外光谱):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强度或其他随波长变化的性质为纵坐标所得到的反映红外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谱图。 18、圆二色谱(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um, CD):记录的是物质对紫外光与可见光波段左圆偏振光和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存在的差别与波长的关系,是分子中的吸收基团吸收电磁波能量引起物质电子能级跃迁,其波长范围包括近紫外区、远紫外区和真空紫外区。 19、圆二色性(activity of circular dichroism):手性物质对左右圆偏振光的吸收度不同,导致出射时左右圆偏振光电场矢量的振幅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是椭圆偏振光,而不再是线性偏振光,这种现象称为~。 20、旋光性(activity of optical ratation):左右圆偏振光在手性物中行进(旋转)速度不同,导致出射时的左右圆偏振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的角度不同,通过样品后的左右圆偏振光再次合成的光相对于入射光的偏振面旋转了一定的角度,称为~。 21、荧光(fluorescence):受光激发的分子从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回到基态所发出的辐射。寿命为10-8~ 10 -11s。由于是相同多重态之间的跃迁,几率较大,速度大,速率常数kf为106~109s-1。分子产生荧光必须具备的条件(1)具有合适的结构(2)具有一定的荧光量子产率。

医学生物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有的细胞器是_____B___。 (A)内质网(B)核糖体(C)溶酶体(D)高尔基复合体 2、硅肺的发生与______B_功能异常有关。 (A)内质网(B)溶酶体(C)线粒体(D )高尔基复合体 3、核糖体上A位点的功能是____B___。 (A)结合肽酰tRNA (B)结合氨酰tRNA (C)识别mRNA密码子(D )激活肽链转移酶 4、若在一个女人的一生中产生了400个卵,那么,它们来自于多少个初级卵母细胞__c_____。 (A)800 (B)1200 (C)400 (D)200 5、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的细胞器是__A______。 (A)线粒体(B)微体(C)核糖体(D)高尔基复合体 6、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是____A____。 (A)核糖体(B)滑面内质网(C)溶酶体(D)高尔基体 7、在自然条件下,有遗传效应的染色体交换发生在__c____。 (A)姊妹染色体之间(B)同源染色体之间 (C)同源染色体的非姊妹染色体之间(D)非同源染色体的姊妹染色体之间 8、在DNA编码序列中一个碱基G被另一个碱基C替代,这种突变为 B 。 (A)转换 (B) 颠换 (C)移码突变 (D) 动态突变 9、下列不是DNA复制的主要特点的是 D 。 (A) 半保留复制 (B)半不连续复制 (C)多个复制子 (D)多个终止子 10、双雌受精或双雄受精产生_B_____。 (A) 单倍体(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非整倍体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精品文档交流

1、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2、联会(synapsis)每对形态大小相同的同源染色体从靠近核的某一点开始相互靠拢在一起,在相同位置上的染色体准确地配对 3、共显性(codominante) 4、核型(karyotype)是指一个体细胞中的全部染色体,按其大小、形态特征顺序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5、交叉遗传(criss-cross inheritance)男性的X连锁基因只能从母亲传来,将来也只能传给其女儿,不存在男性到男性的传递 6、遗传度(heritability)在多基因遗传病中,易患性的高低受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遗传因素所起作用的大小程度叫做遗传度 7、共显性(codominante)一对不同形式的等位基因,彼此之间无显隐性之分,杂合状态下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即等位基因分别表达其基因产物,形成相应的表型 8、人类基因组(human genome):包括核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三、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为___核苷酸_____,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为__氨基酸______。 2、细胞膜的两大显著特性为___流动性________和___不对称性________。 3、过氧化物酶体的标志酶为__过氧化氢酶_________。 4、在染色质四级结构模型中,其中由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__串珠链____,构成染色质的一级结构;接着形成__螺线管____,构成染色质的二级结构。 5、从增殖角度分类,将不同细胞分为__持续增殖细胞_____、暂不增殖细胞________和__终末分化细胞______3种类型。 6、间期细胞核中没有转录活性、着色较深的染色质叫做_异染色质______。 7、基因表达一般包括两个步骤____转录_______和___翻译________。 精品文档交流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网络资源应用

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网络资源应用摘要:以新疆医科大学的课程中心网络资源配置为例,目前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已注入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网路技术等元素,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使课程内容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知识学习逐渐成为世界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络资源;医学教育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国家应用型人才需求对医学类高校基础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知识学习逐渐成为世界教学发展的一种趋势,基于此,新疆医科大学建立了课程中心网站。目前就以《医学细胞生物学》基于课程中心网站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应用为例做以下分析: 一、采用学导式、启发式为主的教学法 《医学细胞生物学》作为医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桥梁课程针对大学一年级的医学生开设,经过中学生物学学习后积累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为学生启用发散性思维和进一步思维创新奠定了基础,使医学生在未来遇到复杂现实问题时,能联系多学科知识,寻求对问题全新、独特性的解决方法,进而做出临床诊断[2]。多年以来,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探索的道路上教师们匍匐前进、推陈出新,从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入手,认真研究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知识型传授走向知识传授与探索相结合,从灌输式走向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逐渐普及翻转课堂,课前10分钟活动以及细化到PBL教学模式。以上

课生动、活跃的课堂气氛完成“精彩五十分钟讲堂”,课下能和学生沟通,能及时回答学生提问,到随时注意网络课程互动栏目动态,以便随时联系学生,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将教师对待专业的积极性传递给学生,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教学目的。根据《医学细胞生物学》学科自身与临床疾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特点,构建一种以实例为基础的新教学模式,如讲到溶酶体一章,联系在临床上矽肺病,它的临床运用,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意识和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除此之外,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中还持之以恒地开展校级和院级知识竞赛和绘图比赛、精讲、网络作业、网络师生交流平台、开放性实验等第二课堂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网络与视频资源的建立及使用 为了适应《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及学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为了发挥好“课程中心”网站服务教学、服务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作用,新疆医科大学自2012年起开始了“课程中心”网站建设以及完善工作,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就。新疆医科大学“课程中心”建立了涉及22门医学专业,所有相关专业课程网站,所有课程网站浏览权限均是对外开放的,目前点击量近500万,自2012年起每个课程网站均在实时更新、随时完善。就本科生的《医学细胞生物学》网站而言2012年已建立,随后被评定为精品课程,目前点击量已达66944,目前“医学细胞生物学”课的网站全部已建立,网页具体内容包括以下10个方面;1.课程简介;课程总体简介和课程建设规划,这对学生深入了解这门课程十分重要,很好的回答了所

医学生物学习知识重点

医学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生命的特征与起源 1.生命的基本特征★★★(9条p7-p9) ①生命是以核酸与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 ②生命是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 ③生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 ④生命是以精密的信号转导通路网络维持的自主调节体系 ⑤生命是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 ⑥生命是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守恒体系 ⑦生命是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 ⑧生命是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 ⑨生命是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1.细胞的发现(时间、人物)(P10) 1665年,英国物理科学家胡克。 2.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4条)p13 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 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 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3.细胞的基本定义(4条)p14 ①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一切有机体均由细胞构成(病毒为非细胞形态的生命体除外); ②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在有机体的一切代谢活动与执行功能过程中,细胞呈现为一个独立的、有序的、自动控制性很强的独立代谢体系; ③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生物有机体的生长与发育是依靠细胞的分裂、细胞体积的增长与细胞的分化来实现的。绝大多数多细胞生物的个体最初都是由一个细胞——受精卵,经过一系列过程发育而来的; ④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人体内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所含的遗传信息都是相同的,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来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功能不同是有于基因选择性开放和表达的结果。4.细胞体积守恒定律(p14) 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为“细胞体积守恒定律”。 5.细胞的主要共性(3条) ①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②细胞都具有遗传物质 ③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6.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表2-1)

医学生物化学重点总结

第二章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节蛋白质分子组成 一、组成元素: N为特征性元素,蛋白质的含氮量平均为16%.———--测生物样品蛋白质含量:样品含氮量×6.25 二、氨基酸 1。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除脯氨酸外属L—α-氨基酸,除了甘氨酸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是手性碳原子。 2。分类:(1)非极性疏水性氨基酸:甘、丙、缬、亮、异亮、苯、脯,甲硫。(2)极性中性氨基酸:色、丝、酪、半胱、苏、天冬酰胺、谷氨酰胺。(3)酸性氨基酸: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4)(重)碱性氨基酸:赖氨酸Lys、精氨酸Arg、组氨酸His。 三、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两性电解质,兼性离子静电荷+1 0 —1 PH

医学生物学试卷-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都具有得细胞器就是_____B___。 (A)内质网 (B)核糖体 (C)溶酶体 (D)高尔基复合体 2、硅肺得发生与______B_功能异常有关。 (A)内质网 (B)溶酶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复合体 3、核糖体上A位点得功能就是____B___。 (A)结合肽酰tRNA (B)结合氨酰tRNA (C)识别mRNA密码子 (D)激活肽链转移酶 4、若在一个女人得一生中产生了400个卵,那么,它们来自于多少个初级卵母细胞__c_____。 (A)800 (B)1200 (C)400 (D)200 5、细胞内进行能量转换得细胞器就是__A______。 (A)线粒体 (B)微体 (C)核糖体 (D) 高尔基复合体 6、蛋白质合成得场所就是____A____。 (A)核糖体 (B)滑面内质网 (C)溶酶体 (D)高尔基体 7、在自然条件下,有遗传效应得染色体交换发生在__c____。 (A)姊妹染色体之间 (B)同源染色体之间 (C)同源染色体得非姊妹染色体之间 (D)非同源染色体得姊妹染色体之间 8、在DNA编码序列中一个碱基G被另一个碱基C替代,这种突变为 B 。 (A) 转换 (B) 颠换 (C)移码突变 (D) 动态突变 9、下列不就是DNA复制得主要特点得就是 D 。 (A) 半保留复制 (B)半不连续复制 (C)多个复制子 (D)多个终止子 10、双雌受精或双雄受精产生_B_____。 (A) 单倍体(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非整倍体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4分) 1、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2、联会(synapsis)每对形态大小相同得同源染色体从靠近核得某一点开始相互靠拢在一起,在相同位置上得染色体准确地配对 3、共显性(codominante)

(完整版)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复旦大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及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和非细胞型微生物的种类及区别 3. 微生物的发展史 4. 医学微生物学概况 教学要求 1. 熟悉微生物的主要特性,原核细胞型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区别 2. 了解微生物的发展史及医学微生物的概况 第一篇细菌学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教学内容 6. 细菌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3. 熟悉紫外线和滤过除菌法的原理及应用 4. 了解化学消毒剂的杀菌原理及其种类、

第 4 章噬菌体 教学内容 1. 噬菌体的生物学性状 2. 毒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教学要求 1. 掌握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原性转换的概念 2. 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基本结构及复制过程第 5 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内容1.细菌遗传变异的概念 2.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包括细菌染色体、质粒和转位因子、整合子及噬菌体基因组等3.自发突变和诱发突变、点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突变的后果及实际意义 4.细菌转化、转导、接合、溶原性转换所致的基因转移与重组 5.细菌遗传变异在诊断、预防、治疗等方面的应用,Ames 试验、遗传工程等教学要求 1.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包括转化、转导及溶原性转换的概念、转移方式及后果;掌握 F 质粒、Hfr 、R 质粒的特性、转移方式及后果 2.熟悉质粒、转位因子等遗传物质的特性及功能 3.熟悉Ames 试验的原理、方法及意义 4.了解突变的类型、突变鉴定的经典实验及突变的实际意义 5.了解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 第 6 章细菌的耐药性 1. 抗菌药物的概念及种类 2. 抗菌药物的抗菌机制 3. 细菌耐药的遗传、生化机制及预防耐药的方法

医学细胞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线粒体: 1.呼吸链(电子传递链)Respiratory chain一系列能够可逆地接受和释放H+和e-的化学物质所组成的酶体系在线粒体内膜上有序地排列成互相关联的链状。 2.化学渗透假说(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线粒体内膜上的呼吸链起质子泵的作用,利用高能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H+泵出内膜外,造成内膜内外的一个H+梯度(严格地讲是离子的电化学梯度),A TP合酶再利用这个电化学梯度来合成A TP。 3.电子载体:在电子传递过程中与释放的电子结合并将电子传递下去的物质称为电子载体。参与传递的电子载体有四种∶黄素蛋白、细胞色素、铁硫蛋白和辅酶Q,在这四类电子载体中,除了辅酶Q以外,接受和提供电子的氧化还原中心都是与蛋白相连的辅基。 4.阈值效应:突变所产生的效应取决于该细胞中野生型和突变型线粒体DNA的比例,只有突变型DNA达到一定数量(阈值)才足以引起细胞的功能障碍,这种现象称为阈值效应。 5.导向序列:将游离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信号称为导向信号,或导向序列,由于这一段序列是氨基酸组成的肽,所以又称为转运肽。 6.信号序列:将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的N-端的序列称为信号序列,将组成该序列的肽称为信号肽。 7.共翻译转运: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定位信号,一边翻译,一边进入内质网,由于这种转运定位是在蛋白质翻译的同时进行的,故称为共翻译转运。 8.蛋白质分选:在膜结合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通过信号肽,经过连续的膜系统转运分选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地,这一过程又称为蛋白质分选。 核糖体: 1.原核生物mRNA中与核糖体16S rRNA结合的序列称为SD序列(SD sequence) 。 2.核酶:将具有酶功能的RNA称为核酶。 3.N-端规则(N-end rule): 每一种蛋白质都有寿命特征,称为半衰期(half-life)。研究发现多肽链N-端特异的氨基酸与半衰期相关,称为N-端规则。 4.泛素介导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通过泛素(ubiquitin)介导,故称为泛素降解途径。蛋白酶体对蛋白质的降解作用分为两个过程:一是对被降解的蛋白质进行标记,由泛素完成;二是蛋白酶解作用,由蛋白酶体催化。 细胞核: 1.核内膜:有特有的蛋白成份(如核纤层蛋白B受体),膜的内表面有一层网络状纤维蛋白质,即核纤层(nuclear lamina),可支持核膜。 核外膜:靠向细胞质的一层,是内质网的一部分,胞质面附有核糖体 核周隙:内、外膜之间有宽20~40nm的腔隙,与粗面内质网腔相通 核孔复合体:内、外膜融合处,物质运输的通道 核纤层:内核膜内表面的纤维网络,支持核膜,并与染色质、核骨架相连。 2.核孔复合体:是细胞核内外膜融合形成的小孔,直径约为70 nm,是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物质交换的通道。 3.核孔蛋白:参与构成核孔的蛋白质,可能在经核孔的主动运输中发挥作用。 核运输受体:参与物质通过核孔的主动运输。 核周蛋白: 是一类与核孔选择性运输有关的蛋白家族,相当于受体蛋白。 5.输入蛋白:核定位信号的受体蛋白, 存在于胞质溶胶中, 可与核定位信号结合, 帮助核蛋白进入细胞核。 输出蛋白:存在于细胞核中识别并与输出信号结合的蛋白质, 帮助核内物质通过核孔复合

医学分子生物学试题答案

名词解释: 基因是核酸中贮存遗传信息的遗传单位,是贮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RNA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基因组(gencme):细胞或生物中,一套完整单倍体遗传物质的总和(包括一种生物所需的全套基因及间隔序列)称为基因组。基因组的功能是贮存和表达遗传信息。 SD序列(Shine-Dalgarno sequence,SD sequence) 是mRNA能在细菌核糖体上产生有效结合和转译所需要的序列。SD序列与16S rRNA的3’末端碱基(AUUCCUCCAC-UAG-5’)互补,以控制转译的起始 分子克隆:克隆(clone):是指单细胞纯系无性繁殖,现代概念是将实验得到的人们所需的微量基因结构,引入适当的宿主细胞中去,在合适的生理环境中进行无性繁殖,从而利用宿主的生理机制繁衍人们所需要的基因结构,并进行表达。由于整个操作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所以称为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 动物克隆(Animal cloning)就是不经过受精过程而获得动物新个体的方法. 基因诊断: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方法,直接检测基因结构 (DNA水平)及其表达水平(RNA水平)是否正常,从而对疾病做出诊断的方法。 基因治疗就是将有功能的基因转移到病人的细胞中以纠正或置换致病基因的一种治疗方法,是指有功能的目的基因导入靶细胞后有的可与宿主细胞内的基因发生整合,成为宿主细胞遗传物质的一部分,目的基因的表达产物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转基因动物就是把外源性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或其囊胚细胞中,并在细胞基因组中稳定整合,再将合格的重组受精卵或囊胚细胞筛选出来,采用借腹怀孕法寄养在雌性动物(foster mother)的子宫内,使之发育成具有表达目的基因的胚胎动物,并能传给下一代。这样,生育的动物为转基因动物。 探针:在核酸杂交分析过程中,常将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这种带有一定标记的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探针。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是一类专门切割DNA 的酶,它们能特异结合一段被称为限制酶识别顺序的特殊DNA序列并切割dsDNA。 载体:要把一个有用的基因(目的基因-研究或应用基因)通过基因工程手段送到生物细胞(受体细胞),需要运载工具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这种运载工具就叫做载体(vector)。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肽性分析(RFLP):DNA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er-phism,RFLP)基因突变导致的基因碱基组成或(和)顺序发生改变,会在基因结构中产生新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或使原有的位点消失. 用限制酶对不同个体基因组进行消化时,其电泳条带的数目和大小就会产生改变,根据这些改变可以判断出突变是否存在。 简答题: 1.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中的成分参与,参与因子,作用? 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蓝图(或模板)” tRNA是原料氨基酸的“搬运工” rRNA与多种蛋白质结合成核糖体作为合成多肽链的装配机(操作台) tRNA mRNA是合成蛋白质的蓝图,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工厂,但是,合成蛋白质的原料——20种氨基酸与mRNA的碱基之间缺乏特殊的亲和力。因此,需要转运RNA把氨基酸搬运到核糖体中的mRNA上 rRNA 核糖体RNA(rRNA)和蛋白质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就是核糖体,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的大小亚基在行使翻译功能即肽链合成时聚合成整体,为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场所。

[整理]医学生物学重点

[整理]医学生物学重点 医学生物学终极总结 1. 观察和实验是我们了解生命知识的唯一源泉。 2. 生命的层次:元素—小分子—生物大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个体—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 分化是生物体发育过程中,自受精卵开始,从同质的细胞逐渐分化,形成在形态、结构和功能 方面差异显著的异质细胞,进而形成具有不同结构、执行不同功能的组织、器官的过程。 4. 干细胞是指一类尚未分化,但具有无限或较长自我更新潜能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这类干细 胞可通过细胞分化、分裂产生一种以上类型的特化细胞。 5. 克隆是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细胞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或在遗传上基本相同)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 6. 生物的九个基本特征: 1) 核酸、蛋白质——共同的生命大分子基础 2) 细胞——相似的生命的基本单位 3) 新陈代谢——高度一致的生命基本形式 4) 信息传递——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统一机制 5) 生长和发育——生物体由量变到质变的表现形式 6) 生殖——生命现象无限延续的根本途径(会区分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 7) 遗传和变异——决定和影响生命现象的中枢 8) 进化——生命活动的全部历史 9)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生命自然界的基本法则 7. 生物的进化包含了生物进化和化学进化

8. 多分子体系形成的两个学说:蛋白起源学说,福克斯的微球体学说、 9. 生物界最原始的生命是:异养、厌氧型的(35亿年前) 10. 从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变化有两个学说:内共生起源说、分化起源说 11. 胡克第一个发现了死细胞;列文虎克第一个发现了活细胞;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 12. 为什么说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 细胞是构成生物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2)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细胞是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4)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 13. 细胞守恒学说 同类型细胞的体积一般是相近的,不依生物个体的大小而增大或缩小。器官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细胞的数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 14. 支原体是最小的原核细胞 15. 原核细胞一般由:细胞壁、细胞膜、拟核、细胞质、核糖体、中间体组成。 16. 质粒是细胞质中裸露的环状DNA。 17. 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是:二分裂18. 真核细胞中的膜相结构有:细胞膜、溶酶体、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过氧化氢酶体、内质网、 核膜 19. 真核细胞结构和原核细胞结构的比较特征原核细胞真核细胞细胞大小 较小,1,10 μm 较大,10,100 μm 细胞壁肽聚糖 纤维素(植物细胞) 细胞质仅有核糖体,无胞质环流各种细胞器,存在胞质环流核糖体 70S(50S,30S) 80S(60S,40S) 细胞骨架无有内膜系统无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