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小故事

徐特立小故事
徐特立小故事

白手起家办长师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任长沙县首任知事的姜济寰是徐特立的好朋友,他励精图治,一心大力发展长沙县的教育,计划在长沙县办一千所国民小学。为解决师资问题,他邀请徐特立主办一所师范学校,徐特立一口应允。

开办学校需要经费,徐特立把目光投向了寄存在善化学宫内的一批硝磺上。当时徐特立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是由善化学宫改建的。这批硝磺是湘岸榷运局寄存在这里的。徐特立找到榷运局的局长,征得他的同意后,将这批硝磺变卖了,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

开办之初也没有房子,徐特立就将善化学堂的一些破烂房间腾出来,连同过道走廊,加以修缮,改为教室,房子问题也算解决了。

1912年3月,长沙师范正式开学,招收了六个班,其中,学习五年毕业的本科两班,学习一年毕业的一部讲习科两班,学习半年毕业的二部讲习科两班,共300多名学生。这所后来声誉远播、人才辈出的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由他白手起家创办起来了。

学校里没有化学实验设备,上化学课只能凭教员讲,学生听不明白,徐特立很着急。一天,他提着一筐从旧货铺、废品店买来的破铜烂铁玻璃瓶,高兴地对化学教员说:“我今天又买了一筐化学课上能用的便宜货!”在他的指导下,一个虽然简陋但是比较实用的化学实验室终于办起来了。有人问他花了多少钱,他笑笑说:“很便宜,我用的是穷办法。”

为了给长沙师范找到一个永久性的地址,徐特立踏遍长沙城,最终选中了城北荷花池的泐谭寺。泐谭寺是一座古寺,但经过战火的洗礼,早已荒芜破败。徐特立决意后,就向长沙知事姜济寰提出申请,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同意将此地拨给长沙师范。

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经费的筹措却越来越困难。为了不让学生失学,徐特立又忍痛把已具规模的全部校舍,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以每月几百元的租金收入,支付学校的开支。而自己的学校,则迁到简陋的城隍庙里,继续维持上课。

就这样,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以及他的精神的激励下,长沙师范历经百年风雨,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至今弦歌不断。

悉心培养“现代的关汉卿”

徐特立对学生关怀备至,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对于家庭贫困而有志向学的青年,总是给予极力支持和照顾,田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田汉是我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国歌歌词作者,被称为“现代的关汉卿”。他就读长沙县立师范时,曾得到徐特立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1912年,十四岁的田汉考入长沙县立师范本科第一班。田汉自幼丧父,家境极为困难。为了供他读书,母亲也从乡下来到城里,起先在北门外摆了个小茶摊,后来在彭家井替人洗衣,赚取零用。因经济紧张,田汉没钱购买蚊帐,而夏天的长沙,蚊虫特别多,弄得晚上根本休息不好。徐特立检查宿舍时,发现田汉把头捂在被子里,捂出了一身痱子,第二天马上给他买了一顶蚊帐,对他说:“你有困难,要对我说呀!这样子,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怎么能好好读书呢?”

田汉特别喜爱读书,可是没钱买书,只好假日里到长沙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须门票钱一个铜板。为了省钱,田汉常常早餐只吃一个烧饼,留一个铜板买门票,常常一看书就是一整天,连中餐都不舍得出门吃。

徐特立看到田汉爱读书而无钱买书,就把自己在书店的购书折子给田汉,让他去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购书款就记到折子上,年底由徐特立去结账。

田汉爱好文学,喜欢写一些打油诗和剧本,徐特立支持他办起了“窗户报”。当欧阳予倩和春柳社话剧团的部分成员,到长沙文庙排演《热血》《不如归》《猛回头》等新剧时,徐特立带着田汉和一些爱好文学的同学们去观看新剧,并鼓励他们大胆写作和排练戏剧。

在徐特立的支持下,在长沙县立师范这所学风好、思想活跃的学校中,田汉恣意施展自己的文学才华,于1912年写成戏剧文学处女作《新教子》,发表在《长沙日报》上。1914年,他与黄芝冈等同学一起编《青年》杂志,并在上面发表了两个剧本。1915年,他仿照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构思上模仿梁启超的《新罗马传奇》,写作了戏曲剧本《新桃花扇》,连载于上海《时报》副刊。田汉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家和文学家,与徐特立的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田汉对徐特立的教导之恩铭记在心,终身不忘。1947年徐特立七十大寿时,田汉特意从上海寄来一首长诗,热情歌颂老师在教育方面的光辉业绩,其中有两句是:“学生遍天下,春风无不被。寒极暖亦近,雪深草弥翠。”

“留法老学生”

1919年下半年的一天。“呜——”随着一声汽笛的长鸣,一艘从中国开来的轮船,停靠在了法国马赛码头,从船上走下来一批穿着朴素、皮肤黄色的青年人。他们是远离祖国、到法国勤工俭学的中国留学生,徐特立就是其中的一员。

这年,徐特立已经四十三岁,教了二十多年书,已经拥有了声望和成就,但他为了追求新知,一心来法国勤工俭学。有朋友劝他:“你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什么?何必非跑到法国去,又当学徒,又当学生呢?”徐特立回答说:“你们都说年纪大的人不用再求学,这不对。要知道,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不增进新的学识,那么,社会就会受害不少……。”

有亲友不解地问:“你现在不是已经很有学识了吗?”徐特立摇了摇头,笑笑说:“我现有的学识还大大不够用。今年我四十三岁,不觉就要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就来了,到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的学识,这十七年,岂不冤枉过日子了吗?到了六十岁来悔,那就迟了。何不就从今日学起呢?”

亲戚朋友们的劝阻,没有动摇徐特立的决心。他变卖书籍,东拼西凑,筹集了一笔旅费,告别妻儿,乘上了开往法国的轮船。

到法国后,管理勤工俭学的人看徐特立年岁大,劝他住在校外,单独请人教,比在学校里自由些。徐特立拒绝说:“我到法国来,本来是想了解一些法国学校的规则的,以便回国采用,如果不在学校亲身体会,那怎么行呢?"

管理勤工俭学的人担心地说:“你的年纪太大,学校的规则太严,恐怕你受不了。”徐特立说;“正是因为我的年纪太大,人家对我很尊敬,如有不好的习惯,人家都不肯当面说。住在学校内,一方面有先生的指导,另一方面也可得到同学们的帮助。”于是,徐特立说服了那位同志,进入法国木兰省立公学补习法语,同时在法国圣侠门钢铁厂做钳工,还替勤工俭学的中国学生做饭。

徐特立记忆力差,嘴里还缺了两颗门牙,发音很吃力,学习法语困难重重,但他很有信心说:“今年学起,到五十岁还有七年,一天学一个字,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两千五百多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吗?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读通啦。”

木兰省立公学的学生,大都是年轻小伙子,他们学得较快,徐特立就拜他们为师,虚心向他们请教。其中有一个湖南来的十五岁的学生,叫熊信吾,是徐特立学生熊瑾玎的儿子,

应该称呼徐特立为“太老师”,可徐特立却请熊信吾当自己的法语“小先生”。有人见了,对徐特立笑着说:“向你学生的儿子求教,不是降了好几级?”

徐特立回答说:“不错,是降了好几级,但你要知道,没有学问,当了‘太老师’已是可耻了,如今法文一字不识,还要自高自大,怕失掉资格就更加可耻。只要学生不嫌我老,肯帮助我来学法文,尽管降了好几级,我也要做一个进步的老人。哈哈,你们说是不是?”

徐特立刻苦谦虚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法国教师。他们十分称赞这位发奋学习的老学生。经过艰难的努力,徐特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能够读懂法文的科学书籍了。一年多以后,他考进了巴黎大学,选学数学和物理等课程,真正成为了一名“老学生”。

“徐二镥锅”

徐特立在家乡有一个绰号——“徐二镥锅”。“镥锅”是湖南的方言,就是用烧熔的铁水补锅子。锅子破了,只要炉一淬火,加上一个补钉,就又可以用了。这个绰号的来历,还得从徐特立办学说起。

1924年暑假,一群投考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但没有被录取的女生,找到徐特立,表达她们迫切求学的愿望。

“不要着急,我们再来办一所学校吧。”徐特立听完她们的诉说,很是同情。他马上联系了教育界的一些同仁,商量办女校的事情,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徐特立被推选为校长,马上着手筹办事宜。他向长沙县立师范借了几间空房子,又把附近一个菜园里的旧屋修建粉刷一新,这就成了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他在一扇狭窄的边门上贴一张白纸条,上写“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几个字,就成了校门。在一间房门口放了一张课桌,摆上笔砚和报名簿,就成了报名处。而桌椅、教具等办公、教学用品,不是借来的,就是临时找来的旧东西。就这样,一所新的学校很快办起来了。有人开玩笑地说:“徐校长又白手起家了。”

学校穷得雇不起校工,徐特立又当校长,又当教员,还当工人,白天教书、打铃、扫地,做各种杂事,课后辅导学生学习,晚上在煤油灯下修改学生作业,忙得一点空闲都没有,但整天都乐呵呵的。在学校里,遇到别的教员缺课的时候,徐特立总是赶去代课,他不但能教语文、数学、地理,还能教物理、历史、化学。大家不但敬重他爱护学生、对工作认真负责,还佩服他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当时,长沙一家报纸,曾经登载过这么一条消息:某校校长,年老博学,无论什么教员缺课,他都去代课。他什么课都能教,只有音乐不行;因为牙齿缺了,唱起歌来,关不住风。报纸说的这个校长,就是徐特立。

为了节省开支,徐特立十分珍惜学校的财物,哪怕是一张纸、一截粉笔头,也决不随意浪费。他每天都要巡视全校几遍,看到家具安放不好,花木、教具保护不周的,必定亲自去收拾好。刮风下雨时,不论白天黑夜,他必定带领教员,嘱咐学生,关好门窗。学校购置的图书和报刊杂志,他都指定专人负责,按月装订,编好目录,分别收藏。有时,教师们用过的残余粉笔头,掉在地上,徐特立也随时捡起,装在衣袋里,教课的时候拿出来再用。有人觉得徐特立太过吝惜。徐特立对他们说:“粉笔头仍可写字,抛弃了,岂不可惜!积少成多,集小成大,可以节省许多办公费用。你们将来当了教员,必须随时随地注意勤俭节约,要培养少年儿童节省细小财物的习惯。”

就这样,在湖南长沙,徐特立创办了不少学校,每办一所学校都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力,但是,他从不畏惧,从不泄气,而是想方设法,因陋就简,艰苦经营,把一所所学校办了起来。

毛泽东后来曾说:“徐先生常常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担在自己肩上,惯于摆烂摊子,顶烂斗笠;在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个钱的情况下,居然创办一所规模不小的师范学校,这

真是镥锅精神。”这种对他的讥笑,实际上是对他的赞扬。

和蔼的外婆校长

“徐家外婆”称号的得来,可不仅仅因为学生许德耀的事,更因为徐特立爱生如子,对待每一个学生都给予外婆般的温暖与关怀。

在稻田师范,冬天一来,徐校长每天嘱咐学生们多穿衣服,不要受寒,教室里很早就生起炭盆;夏天了,又替学生们将窗户打开,使空气流通。晚上下了自修后,徐校长要求学生爱护身体,按时休息,不准再看书,还经常在女训育员陪同下,巡查每一间寝室是否还有人讲话或做别的事,一旦遇到没按时就寝的学生,他总要问:“为什么还不睡?宁可早点起,不要耽误了睡眠。”徐校长还经常与学生们一起吃饭,以考察伙食的好坏。正因为徐校长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和体贴,稻田师范的学生们感觉到徐校长和蔼慈祥,就和自己的外婆一样,因此“徐家外婆”、“外婆”的名号在全校传开了。著名作家谢冰莹当时正在稻田师范求学,她后来回忆道:“他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教育家!他一来到,学校为之焕然一新;有些读死书的同学,都象春天的小鸟一般活泼起来了。我们都叫他做‘外婆’。”

就是这位谢冰莹,当年在徐校长的支持下,在稻田师范民主而自由的学习氛围下,阅读了大量的进步文学作品,如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的诗作和散文,莫泊桑、左拉、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爱罗生珂等人的作品,思想逐渐成熟,开始有了自己明确的世界观。1926年冬,她毅然报考了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为了一名当时极少见的女兵。后来,谢冰莹成为了著名的女兵作家,出版了包括《女兵自传》《从军日记》等在内的多达2000多万字的作品。

“没有字的教科书”

一个天气非常阴沉的下午,淅浙沥沥的小雨缓慢而执着地下着,徐特立撑着一把纸伞,踏着泥泞的小路,心情沉重地来到离长沙城十公里的乡下——黎托。他到这里来干什么呢?

事情发生在1927年,这在中国革命史上是令人永远难忘的一年。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右派发动清党运动:四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向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五月,许克祥在长沙发动“马日事变”,疯狂地向革命者和工农大众猛扑过来。白色恐怖笼罩着上海,笼罩着长沙,笼罩着全国,反革命势力捣毁工会、农会、学生联合会等革命组织,释放在押的土豪劣绅,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工农群众和进步人士。许多共产党员被迫转入地下,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离开了党,革命陷入了低潮。

这时候,徐特立虽然还不是共产党员,但是,面对反动派背叛革命、野蛮屠杀的罪行,感到无比的震惊和愤怒。在这以前,徐特立本来就对共产党很有好感,喜欢看共产党的书刊,喜欢与共产党员来往。在他创办的学校里,就聘请过周竹安、陈章甫、罗学瓒、周以栗等许多共产党员做教员,他的学生也有不少人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在参加农民运动以后,他更加了解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经常做讲演赞扬共产党的主张,还掩护过党团组织的活动。

“马日事变”后,由于他在湖南教育界的声望,国民党右派不敢随便抓捕他,甚至试图拉拢他,但徐特立不为所动,秘密离开了长沙城,先在五美老家隐蔽了一段时间,后又来到黎托,住到自己的学生、女共产党员黎尚瑾家中。黎家是个大户,有旧屋百余间;黎尚瑾的父亲黎雪渠曾任教于徐特立创办的梨江高小,与徐特立过从甚密,赞助革命。因此,这里是一个理想的藏身之所。

在这里,徐特立意外地遇见了任教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学生罗迈(即李维汉)。罗迈曾是

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人,现已交卸职务,准备去武汉,由于铁路被反动分子封锁了,暂时在黎家隐蔽。危难时刻师生相逢,徐特立和罗迈都特别高兴。两人交换了对大革命的一些看法。罗迈还告诉徐特立,“马日事变”后,党组织非常担心他的安全,曾派人到处寻找他。

面对这位尊敬的老师,罗迈轻声问:“老师,您愿意加入共产党吗?”

“什么?”徐特立一时以为自己听错了。

看到老师那惊奇的神情,罗迈又一字一句地说:“组织上让我来征求您的意见,看您是否愿意入党?”

徐特立这时完全明白过来,十分激动地说:“我是非常崇拜共产党的,共产党人积极,不争个人权力,完全为社会工作。但共产党员都是有为的年轻人,我年纪已这样老,共产党会不会吸收我这样的老朽呢?”

罗迈说:“老师,革命是不分年龄大小的。但现在革命形势转入低潮,加入共产党不仅要吃苦,而且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徐特立坚定地回答道:“革命,总免不了流血牺牲!我愿意跟着共产党干,只要党需要我,我什么都舍得出去。”

罗迈点点头,紧紧地握住徐特立的手,对他说:“老师,省委早就注意和研究过您对革命和我党的态度,也十分了解您内心的要求,曾让薛世纶同志来联系您入党,没料想革命事业突然遭受这么重大的挫折。老师,既然您决心跟着党走,从此以后,我们就是并肩作战的同志了!我来作您的入党介绍人,您今后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了!”

就这样,在革命最困难的时候,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长沙,年过半百的老教育家徐特立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觉得自己“从此真正获得了新生”。

陆定一后来这样评价:“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情况非常严重,许多动摇的分子纷纷脱离了党,有些投降了敌人。当时,得到消息,说有一个年已五十的湖南老教育家徐特立,却在这样的时候加入了党。这种消息,该是多么令人兴奋,多么令人增强对中国民主事业与共产主义事业的胜利信心啊!人民教育家徐特立同志,就这样对全党同志上了第一课:困难时不要动摇,应当更坚定的奋斗,革命是一定胜利的。徐老给我们的教科书,就是他的入党,这本没有字的教科书,比什么教科书都好,也比什么教科书都重要。”

培植自然科学的幼苗

1940年8月,徐特立回到延安,年底被任命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高等院校——延安自然科学院的院长。

当时,有的同志对办自然科学院存有异议,说延安人力、物力基础都很差,发展自然科学的条件还不具备,但徐特立对办学的态度非常坚决。他说:“干革命不能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培育科学人才,要十年、几十年才能看出效果来。古人所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们现在不抓紧,将来用什么?光坐等条件具备,不去创造条件,科技人才难道会从天上掉下来吗?”徐特立认为,虽然现在处在国力艰难之时,但决不能让我们国家科技落后、国弱民穷的惨痛历史继续下去。他在报刊上写了许多文章,宣传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他说:“我国科学技术落后,吃了不少苦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今日之延安怎么能够忽视这么一件大事呢!”

当时,陕北是个偏僻狭小的地方,交通闭塞,文化落后。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的封锁,科技人才很不容易到那里去,也没有科学仪器设备,没有必要的图书资料,甚至连普通的校舍、黑板、纸、笔都很缺乏。但是,徐特立没有被困难压倒,他带领师生们自己动手挖窑洞、建校舍,自己制造教具、实验仪器,自己编写教材……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把自然科学这棵幼苗在瘠土荒山上培植起来,并让它茁壮成长。

这座有几百人规模的学校,座落在几个山坡上,每个山头又有好几层窑洞,学生们分散

在不很明亮的窑洞里上课;如果开大会和上大课,就在窑洞外面的空坪上。徐特立对学校的教学方针、课程安排、思想工作,以及后勤供应,一件件、一桩桩,都亲自过问,每天上上下下要爬好几个山头。下雨天,山陡路滑,他就赤着脚,拄着棍;上大课的时候,他在土坪上讲课,无论酷暑严冬,总是不戴帽子,光着头,一讲就是几个小时。他是院长,按规定可以单独住一孔窑洞,可他一定要叫上另外两个老师和他一起住,晚上共用一盏小油灯。他说:“大家住的都很挤,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住呢?”

自然科学院的师生大部是来自祖国各地的知识青年,开始对这样的艰苦生活不大习惯,但在徐特立言传身教下慢慢都适应了。同学们用砖头当凳子,膝盖当书桌,大地当纸,树枝当笔,投入了紧张的学习,条件虽然艰苦,但人人都精神愉快,苦中作乐。每到课余时间,窑洞内外,就响起了愉快的歌声:

我们的生活艰苦而又紧张,

我们的革命热情却日益高涨。

谁说我们没有课堂?

我们有着世界上最好的课堂。

蓝天是我们的屋顶,

高山是我们的围墙。

谁说我们没有教具?

自制的教具更加漂亮。

谁说“土包子”不能办大学堂?

我们的信心比泰山还稳固,

我们的意志比钢铁更坚强,

为了祖国的新生,

为了民族的解放,

任何困难也不能把我们阻挡……

在战火中诞生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在徐特立的领导下,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为建国后的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永远的老师”

1937年1月,党中央在延安为徐特立六十寿辰举行庆祝大会。毛泽东到会讲话,说:“我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最佩服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杨怀中先生,一位是徐老。”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二年春,该校合并于湖南第一师范,毛泽东被编入第八班。在这里,他认识了许多有才有德的好老师,其中一位就是徐特立。对于徐特立,不少同学早就有所风闻,都知道这位徐先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是长沙师范学校的校长,又曾担任过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省教育司的科长,在社会上颇有名气;他只有六年半学历,靠自学而精通古文、历史、地理和数学等多科知识;他十八岁开始当塾师,以后又亲手创办了多所新式学校,门生遍长沙……能遇到徐特立这样有名的老师,同学们都引以为荣。毛泽东也是如此。

湖南省立第四师范是春季开学,第一师范却是秋季始业。当时的学制,师范预科一年,本科四年,因此,毛泽东多读了半年书,直到1918年暑期才毕业,共读了五年半。徐特立从1913年春至1919年夏在第一师范教书,共教了二十个班、762名学生的教育学、修身科和各科教授法,并兼实习主任。在湖南一师,毛泽东与徐特立有四年半交往甚密的师生关系。

有一天,下课后,毛泽东走到正在教师休息室里看书的徐老师身边问道:“徐先生,您读书的经验,可以谈一些出来,让我们效仿吗?”徐特立打量着这位大名鼎鼎的毛润之同学,回答说:“润之,我认为读书要守一个‘少’字诀,不怕书看得少,但必须要看通、看透。

要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认识书籍的价值,要用一个本子摘录书中精彩的地方。总之,我是坚持不动笔墨不看书的。这样读书,也许进度会慢一点,但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不但能记得牢固,而且懂得透彻。”毛泽东认真聆听和学习徐先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并且终身实践之。徐特立以他的高尚品德和渊博学识,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求知若渴的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关系最为密切的老师之一。

1937年1月30日,徐特立六十寿辰,毛泽东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给老师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祝寿信,并当晚派人送到了徐特立手中。信的第一句是:“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最崇敬之情。

中华美德小故事

中华美德小故事 中华美德小故事----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的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诚实守信的品质( 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2000多年前,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孔子一直遵守着他的这句话,所以他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子是孔子的一名弟子,大概是受孔子的教育(他从小也十分诚实守信。一次,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喊着要和她去。曾子的妻子就骗他说:“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不闹了,等妻子从集市回来时,发现曾子在杀猪,就连忙阻止他,曾子却说:“你现在如果不杀猪,孩子长大了会对别人也不守信的”。然后就把猪给杀了,孩子长大后,果然十分诚实守信。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在感动着我。一次,我在朋友罗缓丹家里玩,不小心把语文书落在她家忘了拿回来。我就在电话说请她帮我拿来,可不,一会天空下起了大雨,我以为她不会来了,可我万万想不到,她和她妈妈冒着狂风暴雨把书送到我家里来了,书完好无损,可她们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她诚实守信的精神让我感动。还有一次,我口袋里放了3第一百元的钞票打算交学费的,一路上蹦跳,一点也不知道钱掉了。这时身后传来一阵声音:“小妹妹,停一下,你的钱掉了”。我一摸口袋一看真的不见了就接过来连声说谢谢,这时我才发现她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姐姐,她笑了一下说:“不用谢”。她笑得是多么灿烂,是啊~她这种拾金不昧的品质,不占为己有的诚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诚信,千年来就是人所具有的美德。诚信,源源不断的财富。它还是立身、修德、处事之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投你实。不仅如此,诚信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常言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中华之诚信,为人之美德”。 小学生童话故事 春天来了,有一只嫩嫩的小羊离开了羊妈妈,独自去玩。 走了一会儿,小羊看见了许多的小草,高兴极了,跑过去正要吃,突然,一只凶恶的大灰狼从草丛中蹦出来,吓了小羊一跳。 “哈哈~我有好几天没吃东西啦,正饿得发慌,你正好可以填填我的肚子。”说完就恶狠狠地扑过来。 聪明的小羊眼珠子一转,赶紧抱着肚子在地上直打滚:“哎哟哟,我好疼啊,我得了禽流感,难受死了,你快来吃掉我吧。” 大灰狼吓一跳:“你得了禽流感啊,” 哎,这一下大灰狼不知道该怎么办啦,到底吃还是不吃呢,肚子是挺饿的,可是禽流感好象太可怕啦,要是吃了小羊,也得了禽流感,那可怎么办,好象听说会死的吧, 大灰狼左想想右想想,为难极了,小羊还在装摸作样地叫唤着滚来滚去,大灰狼一跺脚:“算了算了,你死我还不想死,对不起,我才不吃你呢,你自己慢慢等死吧。”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典范。

精选的徐特立的读书名言大全

精选的徐特立的读书名言大全 1、我读书总是以少为贵,从不贪多。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2、俭朴的生活,不但可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3、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苦闷,失败了再来,前途是自己努力创造出来的。 4、虚心不是一般所谓谦虚,只是表面上接受人们的意见,也不是与人们无争论无批评,把是非和真理的界线模糊起来,而必须保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当自己还未了解他人意见时不盲从。 5、人人都希望过幸福的生活,战胜困难也应当人人尽力。 6、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 7、与困难作斗争,虽然要历尽艰苦,但苦尽甘来,这也是一种乐事。 8、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 9、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10、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得好,必须耕耘得好。 11、不动笔墨不读书。 12、想不付出任何代价而得到幸福,那是神话。 13、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 14、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15、盘基广大高原之上的一个高峰;假如把喜马拉雅山建立在河海平原上,八千公尺的高峰是难以存在的,犹如无源之水易于枯竭的。 16、卑己而尊人是不好的,尊己而卑人也是不好的。 17、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弧立。 1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 19、俭仆的生活,不但可以使精神愉快,而且可以培养革命品质。 20、一切为了社会主义的这种人是最幸福的人。 21、半截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 22、交朋友是可以产生伟大的力量的。 23、浪费时间就是自杀,尤其是浪费休息的时间,直接威胁着生命。 24、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 25、勤工俭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培养和发挥青年的创造性和才能。如果我们给青年安排一条轻便的道路,他们只须饭来张嘴,上课就念书,什么也不管,这样我们就会害了青年,会使聪明人也变成傻瓜。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尊师的故事20个

尊师的故事 尊师的故事(一):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尊师的故事(二): 鲁迅尊敬老师 鲁迅对启蒙老师寿镜吾一向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看望寿先生。 1902年至1909年,在东渡日本留学的8年间,他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状况。一次,他奉母命从日本回绍兴办婚事,仅在家中停留了四天,但他仍在百忙中抽时间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先生。 鲁迅在日本还拜章太炎先生为师学文字学。章太炎先生逝世后,他连续撰文两篇纪念。 尊师的故事(三): 刘绍棠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十七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飘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望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之后,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但是来,转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在村边遇到了老师,他拄着拐杖正在散步。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的教诲之恩,我终生难忘! 尊师的故事(四): 朱德给教官让座

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爱国故事-徐特立的故事 【学而不厌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够“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 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不过, 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 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 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 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 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 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 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 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 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 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 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 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 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 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 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 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 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

古今名人尊师的小故事10则

古今名人尊师的小故事10则 导读:本文古今名人尊师的小故事10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4:汉明帝刘庄:放下九尊之躯尊师 汉明帝刘庄,东汉第二位皇帝。明帝在位期间,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安定团结。 博士桓荣是汉明帝做太子时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的尊敬,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桓荣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桓荣去1 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明帝能放下自己九尊之躯的至高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5:唐太宗李世民: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

中国伟人故事大全_故事阅读

中国伟人故事大全_故事阅读 导语:中国伟人千千万,那么都有些怎样脍炙人口的故事呢?下面为小编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中国伟人故事大全_故事阅读李时珍亲尝曼陀罗药性 有一次,李时珍经过一个山村,看到前面围着一大群人。走近一看,只见一个人醉醺醺的,还不时地手舞足蹈。一了解,原来这个人喝了用山茄子泡的药酒。“山茄子……”李时珍望着笑得前俯后仰的醉汉,记下了药名。回到家,他翻遍药书,找到了有关这种草药的记载。可是药书上写得很简单,只说了它的本名叫“曼陀罗”。 李时珍决心要找到它,进一步研究它。后来李时珍在采药时找到了曼陀罗。他按山民说的办法,用曼陀罗泡了酒。过了几天,李时珍决定亲口尝一尝,亲身体验一下曼陀罗的功效。他抿了一口,味道很香;又抿一口,舌头以至整个口腔都发麻了;再抿一口,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昏昏沉沉的,不一会儿竟发出阵阵傻笑,手脚也不停地舞动着;最后,他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 一旁的人都吓坏了,连忙给李时珍灌了解毒的药。过了好一会儿,李时珍醒过来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醒来后的李时珍兴奋极了,连忙记下了曼陀罗的产地、形状、习性、生长期,写下了如何泡酒以及制成药后的作用、服法、功效、

反应过程等等。有人埋怨他太冒险了,他却笑着说:“不尝尝,怎么断定它的功效呢?再说,总不能拿病人去做实验吧!”听了他的话,大家更敬佩李时珍了。就这样,又一种可以作为临床麻醉的药物问世了。 庭训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独立庭院中静默沉思,其子孔鲤快步从他身边走过,孔子突然叫住孔鲤问:“学《诗》乎?”孔鲤回答:“未也”,孔子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孔鲤退而学《诗》。 又有一天,孔子又独立庭院中,孔鲤快步过其侧,孔子又叫住他,问:“学《礼》乎?”孔鲤对曰:“未也”,孔子教育他:“不学《礼》,无以立”,孔鲤退而学《礼》。 孔子在家庭教育中要求儿子孔鲤努力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学习社会的典章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使之在学业和道德上能够有所建树,将来成就一番伟业。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的就是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治学与修身的统一,这是自孔子开始形成的中国家训的突出特色。 在中国古代史上,孔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可谓功勋卓著。孔子在家庭教育中所形成的优良传统对后世影响很大。另外,古人称父教子为庭训也来源于孔子在庭院中对孔鲤的这番教导。

徐特立的读书故事

徐特立的读书故事 导读:本文徐特立的读书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徐特立的读书故事1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

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学得到的经验介绍给大家。他认为,不怕书看得少,只怕囫囵吞枣不消化。他教育学生,读书要注意消化,要学会思考并评定所读的书的价值。他教给学生,读的时候,要标记书中的要点,要在书眉上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意见,还要摘抄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这样读书,读一句算一句,读一本算一本。那时,他的学生中实行这种方法最坚决、最有成绩的是毛泽东。他几年中就写了几网篮的读书札记,文学和思想修养水平提高很快。 徐特立读《联共党史》的时候,开始书店只出了上册,他就买了一本阅读。后来听说有了苏联版本的上下册,他就借了下册抄读,因为是节抄,就要做详细分析后再抄,结果,他对于《联共党史》下册的了解比上册深刻。于是,他再回来把上册节抄一次。由此,他又得出了一个结论:买书不如借书,读书不如抄书,全抄不如摘抄。 1919年,43岁的徐特立已经是一位在湖南省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了。但是,当他得知蔡元培、李石曾等教育家发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又积极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许多人表示惊讶,但是徐特立是慎重考虑后才决定的。勤工俭学的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之知识”,徐特立很赞赏这个宗旨,他说:“我今年43岁,不觉就到44、45,一混60岁就来了。到了60岁,

教师节的名人故事(五篇)

教师节的名人故事(五篇) 【尊师重教光辉榜样】 人民领袖毛泽东,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的尊敬和爱戴,而他在尊师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毛宇居,毛泽东小时的私塾老师。1959年,已是党和国家主席的毛泽东重回故乡韶山,毛泽东亲自向毛宇居老师敬酒,毛宇居老人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却说:“尊老敬贤,应该应该!”杨昌济,杨开慧的父亲,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就学时的老师,毛泽东认为:杨先生是一位“有高尚道德性格的人”。他常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杨先生的住处登门求教,讨论问题,改正笔记,杨先生也特别器重他。而徐特立老人是毛泽东一直非常敬重的另一位老师,1937年徐老60寿辰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老师,您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1947年徐老70寿辰时,毛泽东又题词“坚强的老战士”送给他,表示尊敬和祝贺。 一个个的历史人物给我们树立了尊师的典范,古往今来,尊师重道,代代相传。分享他们的故事,传递尊师重道的精神,师恩铭记! 【探望老师传为美谈】 鲁迅,中国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伟人毛泽东

称之为“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鲁迅十二岁时到三味书屋师从寿镜吾先生读书。鲁迅对寿镜吾老师一直很尊敬。他18岁到南京读书,每当放假回绍兴时,总要抽空去看望寿老先生,1902年至1909年,鲁迅出国留学。这8年间,鲁迅经常写信向寿老师汇报自己在异国的学习情况。1906年6月,鲁迅从日本回绍兴与朱安女士结婚,在绍兴只停留了短短的4天,但他仍专程探望了年逾花甲的寿老先生。 【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栋,熟读各家典籍,乃是远近闻名的大儒。后来,魏昭到京城洛阳任官,毅然决定拜远在南阳的郭林宗为师,并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熬药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药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熬的药太烫,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后郭林宗又说药太苦。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药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成为中国历的儒家学者。【教子尊师传为佳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

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启示

徐特立教育思想的启示 徐特立是我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教育和革命长达七十多年,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1940年至1942年任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开创了中国共产党培养科技人才的先河。毛泽东称赞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 徐特立从1895年开始从事乡村教育,他从私塾、小学、中学、师范教育到高等教育,不断地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特别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更是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创了新民主主义教育。他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基础教育方面,徐特立提出“以民教民”“互教互学”的群众路线教学法,使苏区的扫盲运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陕北根据地,徐特立创立文盲师范,开展冬学运动,进行着埃德加·斯诺所说的“西方的教育家谁都会感到气馁的”世界上最艰难的教育事业。他殚精竭虑,使陕北地区落后不堪的教育状况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高等教育方面,徐特立高屋建瓴办好延安自然科学院,使其成为培养“革命通人、业务专家”的摇篮。为革命事业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后虽几经辗转变迁,北京理工大学始终以老院长徐特立教育思想为指引,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大学文化——延安精神,培养了大批“红色国防工程师”以及科技、管理优秀人才,成为工理管文相结合的全国知名的重点大学,在中国共产党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徐特立在苏区和陕甘宁边区丰富的群众教育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群众为学生,且以群众为教师”的教育思想。他认为,教育产生于人类最初的生产工具制作传承活动中,如果没有教育传承活动,人类文明的延续是难以想象或难以为继的,而教育的这种作用,是通过人民群众——一切劳动者的劳心与劳力并重实现的。他于1940年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本位”的教育思想,指出近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以下内容是小编为您精心整理的名人教育家的故事,欢迎参考! 名人教育家的故事一学而不厌讲究方法 徐特立出生在1877年。青年时期,他就酷爱读书,认为读书可以明人生之理,明社会之理。18岁时,为了谋生,他在做医生还是当塾师之间选择了后者,从此开始了一生都教书的道路。然而,他白天教学生读书,晚上自己还要去拜先生学本领,因为自己明理了,才能把所明之理教给学生。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

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半年之后,徐特立又去拜访陈云峰,陈举人这次送给他一把扇子,并在扇面上题写了一段话: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乡村无师又无书,但书即师耳。张之洞《书目答问》即买书之门径,《輶轩语》即读书门径,得此二书,终生受用不尽。徐特立非常高兴,马上跑到书铺买了《书目答问》和《輶轩语》带回家,当做自学指南。以后,他再也不做八股文了,而把读书贵有师,尤贵有书牢记在心。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在湖南一师教书的时候,他发现一般学生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阅读时贪多求快,不求甚解。他就把自己长期刻苦自

徐特立小故事

白手起家办长师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出任长沙县首任知事的姜济寰是徐特立的好朋友,他励精图治,一心大力发展长沙县的教育,计划在长沙县办一千所国民小学。为解决师资问题,他邀请徐特立主办一所师范学校,徐特立一口应允。 开办学校需要经费,徐特立把目光投向了寄存在善化学宫内的一批硝磺上。当时徐特立担任校长的长沙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是由善化学宫改建的。这批硝磺是湘岸榷运局寄存在这里的。徐特立找到榷运局的局长,征得他的同意后,将这批硝磺变卖了,解决了部分经费问题。 开办之初也没有房子,徐特立就将善化学堂的一些破烂房间腾出来,连同过道走廊,加以修缮,改为教室,房子问题也算解决了。 1912年3月,长沙师范正式开学,招收了六个班,其中,学习五年毕业的本科两班,学习一年毕业的一部讲习科两班,学习半年毕业的二部讲习科两班,共300多名学生。这所后来声誉远播、人才辈出的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由他白手起家创办起来了。 学校里没有化学实验设备,上化学课只能凭教员讲,学生听不明白,徐特立很着急。一天,他提着一筐从旧货铺、废品店买来的破铜烂铁玻璃瓶,高兴地对化学教员说:“我今天又买了一筐化学课上能用的便宜货!”在他的指导下,一个虽然简陋但是比较实用的化学实验室终于办起来了。有人问他花了多少钱,他笑笑说:“很便宜,我用的是穷办法。” 为了给长沙师范找到一个永久性的地址,徐特立踏遍长沙城,最终选中了城北荷花池的泐谭寺。泐谭寺是一座古寺,但经过战火的洗礼,早已荒芜破败。徐特立决意后,就向长沙知事姜济寰提出申请,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同意将此地拨给长沙师范。 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经费的筹措却越来越困难。为了不让学生失学,徐特立又忍痛把已具规模的全部校舍,租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以每月几百元的租金收入,支付学校的开支。而自己的学校,则迁到简陋的城隍庙里,继续维持上课。 就这样,在徐特立的苦心经营以及他的精神的激励下,长沙师范历经百年风雨,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至今弦歌不断。 悉心培养“现代的关汉卿” 徐特立对学生关怀备至,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对于家庭贫困而有志向学的青年,总是给予极力支持和照顾,田汉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 田汉是我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国歌歌词作者,被称为“现代的关汉卿”。他就读长沙县立师范时,曾得到徐特立的谆谆教诲和无微不至的关爱。 1912年,十四岁的田汉考入长沙县立师范本科第一班。田汉自幼丧父,家境极为困难。为了供他读书,母亲也从乡下来到城里,起先在北门外摆了个小茶摊,后来在彭家井替人洗衣,赚取零用。因经济紧张,田汉没钱购买蚊帐,而夏天的长沙,蚊虫特别多,弄得晚上根本休息不好。徐特立检查宿舍时,发现田汉把头捂在被子里,捂出了一身痱子,第二天马上给他买了一顶蚊帐,对他说:“你有困难,要对我说呀!这样子,晚上休息不好,白天怎么能好好读书呢?” 田汉特别喜爱读书,可是没钱买书,只好假日里到长沙图书馆去看书。图书馆须门票钱一个铜板。为了省钱,田汉常常早餐只吃一个烧饼,留一个铜板买门票,常常一看书就是一整天,连中餐都不舍得出门吃。 徐特立看到田汉爱读书而无钱买书,就把自己在书店的购书折子给田汉,让他去选购自己喜爱的书籍,购书款就记到折子上,年底由徐特立去结账。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小故事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炼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在历史的长河里,古往今来涌现出无数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道德典范。 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的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诚实守信的品质. 孔子就是一个例子:在2000多年前,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孔子一直遵守着他的这句话,所以他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名弟子曾子也是一个例子:受孔子的教育.他也十分诚实守信。一次,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喊着要和她去。曾子的妻子就骗他 说:“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不闹了,等妻子从集市回来时,发现曾子在杀猪,就连忙阻止他,曾子却说:“你现在如果不杀猪,孩子长大了会对别人也不守信的”。然后就把猪给杀了,孩子长大后,果然十分诚实守信。 诚信,千年来就是人所具有的美德。诚信,源源不断的财富。它还是立身、修德、处事之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投你实。不仅如此,诚信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常言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中华之诚信,为人之美德”。尊师敬长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就象燃烧的蜡烛,用知识之光照亮学生的心灵,直到生命的终结。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敬师长的优良传统。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

中华美德小故事

中华美德小故事----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的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诚实守信的品质.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2000多年前,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孔子一直遵守着他的这句话,所以他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子是孔子的一名弟子,大概是受孔子的教育.他从小也十分诚实守信。一次,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喊着要和她去。曾子的妻子就骗他说:“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不闹了,等妻子从集市回来时,发现曾子在杀猪,就连忙阻止他,曾子却说:“你现在如果不杀猪,孩子长大了会对别人也不守信的”。然后就把猪给杀了,孩子长大后,果然十分诚实守信。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在感动着我。一次,我在朋友罗缓丹家里玩,不小心把语文书落在她家忘了拿回来。我就在电话说请她帮我拿来,可不,一会天空下起了大雨,我以为她不会来了,可我万万想不到,她和她妈妈冒着狂风暴雨把书送到我家里来了,书完好无损,可她们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她诚实守信的精神让我感动。还有一次,我口袋里放了3第一百元的钞票打算交学费的,一路上蹦跳,一点也不知道钱掉了。这时身后传来一阵声音:“小妹妹,停一下,你的钱

掉了”。我一摸口袋一看真的不见了就接过来连声说谢谢,这时我才发现她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姐姐,她笑了一下说:“不用谢”。她笑得是多么灿烂,是啊!她这种拾金不昧的品质,不占为己有的诚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诚信,千年来就是人所具有的美德。诚信,源源不断的财富。它还是立身、修德、处事之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投你实。不仅如此,诚信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常言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千言万语就汇成一句话:“中华之诚信,为人之美德”。 小学生童话故事 春天来了,有一只嫩嫩的小羊离开了羊妈妈,独自去玩。 走了一会儿,小羊看见了许多的小草,高兴极了,跑过去正要吃,突然,一只凶恶的大灰狼从草丛中蹦出来,吓了小羊一跳。 “哈哈!我有好几天没吃东西啦,正饿得发慌,你正好可以填填我的肚子。”说完就恶狠狠地扑过来。 聪明的小羊眼珠子一转,赶紧抱着肚子在地上直打滚:“哎哟哟,我好疼啊,我得了禽流感,难受死了,你快来吃掉我吧。” 大灰狼吓一跳:“你得了禽流感啊?” 哎,这一下大灰狼不知道该怎么办啦,到底吃还是不吃呢?肚子是挺饿的,可是禽流感好象太可怕啦,要是吃了小羊,也得了禽流感,那可怎么办?好象听说会死的吧?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15个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一):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立刻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 他在金坛作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二): 孔子尊师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明白它能飞;鱼儿,我明白它能游;野兽,我明白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能够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能够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能够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明白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名人尊师的小故事(三): 刘绍棠 那年正月新春,我不满六周岁,便到邻近的乡村小学去读书。 这个小学设在一座庙内,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当时学生少,四个年级才一个班。老师姓田,十七岁就开始教书了。他口才、文笔都很好。 开学头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叫三年级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手描红。描红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田老师给一年级上课了。他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连起来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 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飘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里去歇歇脚。亭子外边,花开得很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拦住了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儿了。”之后,这儿的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但是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在田老师那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一——尊师敬长 毛泽东尊师美德故事 永远的老师 作为新中国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不忘恩师的故事,更是给我们留下美谈,做出榜样。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写好历史的续篇,这样才无愧于辛勤培养我们的老师,无愧于我们的伟大时代。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却始终尊敬自己的老师。1959年,毛泽东回到了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韶山的老人们吃饭。毛泽东亲自把老师让在首席,向他敬酒,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毛泽东青年时代听过徐特立先生的课。当徐特立60寿辰时,他特意写信向徐老祝贺。信中说:“您是我20年前的先生,您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二——爱国爱民 林则徐禁烟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任湖广总督期间,由于清政府腐败,英国强盗把一种叫鸦片的毒品,源源不断的偷运进中国,毒害中国百姓。林则徐面对这一切,十分焦急。他多次向皇帝上书,陈述鸦片的危害。道光皇帝接受了林则徐的建议,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负责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

来到广州,禁烟运动迅速展开。6月3日,人们把缴获的鸦片全部投进硝烟池。顷刻间,鸦片全部销毁。林则徐为国家和民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虎门硝烟的壮举,给英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页。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三——谦虚礼貌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四——刻苦学习 铁杵磨针 唐朝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乘老师不在屋,悄悄溜出门去玩儿。他来到山下小河边,见一位老婆婆,在石头上磨一根铁杵。李白很纳闷,上前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吃惊地问:“哎呀!铁杵这么粗大,怎么能磨成针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说:“只要天天磨铁

传统美德故事完整版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一):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谦虚礼貌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礼貌举止,也就是此刻所说的礼貌。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七岁之师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就应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能够做我的老师啊! 传统美德故事精选(二):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之尊老爱幼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明白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就应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职责 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但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样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能够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

中华美德小故事

中华美德小故事 ----诚实守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的欺诈。“言必行,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诚实守信的品质. 孔子也是一个例子:在2000多年前,孔子对自己的学生说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孔子一直遵守着他的这句话,所以他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曾子是孔子的一名弟子,大概是受孔子的教育.他从小也十分诚实守信。一次,曾子的妻子去集市上买东西,孩子哭着喊着要和她去。 曾子的妻子就骗他说:“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就不闹了,等妻子从集市回来时,发现曾子在杀猪,就连忙阻止他,曾子却说:“你现在如果不杀猪,孩子长大了会对别人也不守信的”。然后就把猪给杀了,孩子长大后,果然十分诚实守信。 在生活中也有许多小事在感动着我。一次,我在朋友罗缓丹家里玩,不小心把语文书落在她家忘了拿回来。我就在电话说请她帮我拿来,可不,一会天空下起了大雨,我以为她不会来了,可我万万想不到,她和她妈妈冒着狂风暴雨把书送到我家里来了,书完好无损,可她们全身都被雨水淋湿了。她诚实守信的精神让我感动。还有一次,我口袋里放了3第一百元的钞票打算交学费的,一路上蹦跳,一点也不知道钱掉了。这时身后传来一阵声音:“小妹妹,停一下,你的钱掉了”。我一摸口袋一看真的不见了就接过来连声说谢谢,这时我才发现她是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姐姐,她笑了一下说:“不用谢”。她笑得是多么灿烂,是啊!她这种拾金不昧的品质,不占为己有的诚实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诚信,千年来就是人所具有的美德。诚信,源源不断的财富。它还是立身、修德、处事之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可以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你待人以诚,人也会投你实。不仅如此,诚信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常

名人读书故事:徐特立:太老师和小先生_作文素材

名人读书故事:徐特立:太老师和小先生一九一九年下半年的一天,又一批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踏上了法国的土地。在这批学生中有两个格外引入注目,一个胡子老长,看上去足有四十出头,而另一个则乳毛未脱,顶多也不过十二、三岁。小的叫老的“太老师”,老的却称小的为“小先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那位年长的就是徐特立同志,年幼的名叫熊信吾,是徐老的学生的儿子。现在这一老一少竞成了同学。当毛泽东等同志发起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时,徐老是一个有二十多年教龄,并在湖南教育界享有声望的老先生了,但他毅然决定参加留法,当一名老学生。许多亲戚朋友都纷纷前来劝阻:“你这么大的年纪了,何苦还要跑到外国去当学徒呢?”徐老答道:“你们都说年纪大的人不用再求学,这不对。要懂得,年纪大的人大多数在社会上有些权柄,倘若全不求学,不增进新的学识,那么,社会上就会受害非浅。”亲友们感到奇怪了:“你现在不是已经很有学问了吗?”徐老谦和地一笑,然后说道:“我现在有的学识,还大大不够用。今年我四十三岁,不觉就到四十四、四十五,一混六十岁就到了。至续了六十岁,还同四十三岁时一样的学识,这十七年的时间,不是白过了吗?到了六十岁再懊悔,那就迟了。”徐老登上了赴法的征程,途中,他抓紧学法文,积极为勤工俭学做好准备。十三岁的熊信吾学过一年法语,徐老就请小熊当“小先生”。到法国以后,徐老在圣侠门钢厂一边做工,一边学法语。他年岁大,记忆力差,同伴们都担心他不易学好。可徐老自己却满有信心,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今年四十兰岁,一天学一个字,

一年学三百六十五个字,七年可学两千五百多个字,到了五十岁时,岂不就是一个通法文的人了吗?假若一天学两个字,到了四十六岁半,就可以通一国文字。我尽管笨,断没有一天一两个字也学不会的。”徐老学习外文比其他人要困难得多,因为他缺了两颗门牙,发音特别吃力。他就问老师,问同学,反复苦练,还经常向法国的小朋友请教:“小朋友,我读一个音给你听听,如果读得不对,请你来纠正,好吗?”他一遍又一遍地念呀念呀,直念到法国小朋友点头表示满意为止。徐老刻苦顽强的学习精神,博得了法国教师的好评:“我教了二、三十年的书,还没有见过这样发愤学习的学生。”一年多以后,徐老就闯过了法文关,考上巴黎大学,开始学习数学等专业课程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