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省备灾中心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街头流浪人群

主办单位:

团委调研部

承办单位:

历史文化学院调研部文学院调研部

计科系调研部高职学院调研部

调查背景: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环境中,人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无形的竞技场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有很多人处在社会的边缘角落,如丧失了劳动能力的老人、未成年的孤儿、还有街头流浪的人群等等,他们都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

调查目的: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计科系、高职学院四院调研部联合开展了此次“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调研活动。旨在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以及社会对他们的关注程度,号召和呼吁社会广泛关心和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

调查方式:四院分工协作,调查和走访了省备灾中心、洪山区社会福利院、武汉市孤儿院和街头流浪人群,通过慰问和交谈了解到了他们的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还通过签名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措施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

访谈点击:我们将弱势群体界定为那些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此次走访活动主要针对老人、孤儿和流浪人群。

第一站:洪山区社会福利院之行

11月18日,由华师历史文化学院、文学院、计科系、高职学院四院系团委调研部联合组织的“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活动之历史文化学院赴洪山区社会福利院的调查活动热烈展开。

院内工作人员非常热情,允许我们调查在走廊活动的老人(不让打扰室内的老人)。从老人们的笑容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他们是欢迎我们的,在与老人们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经常会有附近的大学生来这里给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天,或者献上多姿多彩的文艺节目,所以每次大学生临走时都是依依不舍的。但是,老人们也反映除了青年学生之外很少有社会上的人来看望他们,主动给敬老院捐献的企业单位更是寥寥无几。我们呼吁社会各界人士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帮助这些值得我们关心的老人。政府对他们有些照顾,逢年过节会带上礼品来慰问他们,对于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他们是深表感激的。

在敬老院里面,大部分的老人大都是家境较好的(敬老院每月收600到800元的费用),但是儿女都很忙,没时间照顾,所以才会被送到敬老院来。但也不乏有其他的原因,有的子女是怕照顾老人麻烦,花点钱省事,所以很少来探望老人。有个徐姓的奶奶含泪告诉我们她是被儿子赶出来的。养老院工作人员李阿姨告诉我们,这里只有20多个老人,有的已经住了三、四年,有的是最近刚进来的。很多子女都是因为工作繁忙,没时间照顾老人才把老人送到这里,但是把老人送进来后,安全是没问题了,很多子女却忽略了老人的感受,只有在交费用的时候才来看老人一次,来的时候大包小包,陪老人坐一会讲上两句话就急匆匆地走了。

李阿姨说,重阳节前几天,老人们就不时在门口转悠,或者搬张凳子坐在窗户那,一坐就两三个小时,看着都让人心酸。前天,一个刚搬进来不久的老人被女儿接回家过节,他女儿来办手续的时候,旁边围着一群老人,他们含着泪水的眼中有羡慕、有伤心……

这一点与以前的情况有些差别,以前敬老院里的老人多是孤寡老人或者生活特别困难而由政府送来照顾的。现在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子女们能拿出更多的钱来请他人照顾自己的父母。但使得敬老院里的老人有亲人却感受不到亲人的温暖和关爱,这让他们心里更伤感。我们了解到有一个老人由于身体的原因,不能出去走,他就经常走到窗户那里看看外面的世界。可见,在那里的老人们,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供给,生活上的照顾,更需要的是在精神上的关怀。因此呼吁全社会关爱老人首先要付出行动的是子女们,他们的关爱是最能温暖老人心窝的。

敬老院里的生活设施很齐全,每个房间都装有空调和热水器,生活基本舒适。但是老人们也给我们讲了一些敬老院里的不公平现象,比如,吃饭的时候,工作人员的亲戚或要好的人就能多分点好菜,做卫生也做的勤一些。还反映食堂的菜总是那几样,不变动,有的老人吃腻了不想吃饭就有时饿肚子,他们也向院里反映过,但是仍然没有根本改善。这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老人在院里应该受到公平对待和亲人般的关怀。

在敬老院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很缺乏,有的老人一整天就是坐在那里,没有什么其他的活动。老年人的精神本来就很脆弱,心理上也容易犯错误。如果是每天在那里闷着无事可做,思想就很容易进入死胡同,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说自杀,没有生活的积极性。有个老奶奶就指着自己手腕上的刀痕告诉我

们她九天前自杀过,因为太孤独了。而且腿骨折了,不能下地行走,只能每天躺在床上。所以大学生经常性的进入敬老院是很有必要的,而与心理咨询者或在此方面比较擅长的人进入敬老院为老人打开心结更为必要。敬老院应该多多组织老人们开展一些愉悦身心的活动,加强老人们之间的沟通,让老人们感受到这里不仅仅是一个福利院更是一个家。有的老人说敬老院不让到四楼以下的地方去(该楼栋从四楼到六楼是敬老院,其他楼层做别的用处),这就不合理地限制了老人的活动范围,对于精神非正常的老人可以适当的限制,但是对于一般的老人则应该还他们自由。

走出福利院,我们的心情是沉重的,他们曾经是建设祖国的栋梁,应该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我们真诚地呼吁:因为我们是一家人,请大家伸出援助之手,给于最大的关心吧!

第二站:和流浪者的亲密对话

“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活动之高职学院和流浪者的亲密对话也在11月19号紧锣密鼓的展开了。本次活动以现场访谈和随机访问的形式,我们分别在中南路,珞瑜路,丁字桥等地方进行,在调查中,广大路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我们还在街头开展了“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的爱心签名活动,签名的人群川流不息,他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爱心,我们的活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在我们的调查中,流浪人群大致可分为四类:老人、孤儿、残疾人和假扮乞讨者。

1、孤寡老人

无人赡养的老人在我们的调查中大概占了一半左右,其中有两位十分具有代表性。一位是年近80的老爷爷,来自山东青州,土地改革后来到了河南,没有兄弟姐妹和儿女,伶仃孤苦。5年前,偏偏又患上了糖尿病,没有钱医治,便只能流落街头。他每天至多有10元钱,至少只有几毛钱来维生。

另一位是裹着围巾跪在地上的老奶奶,当我们上前询问情况时,她只是一个劲儿的点头,不说一句话,动作虽然重复而又简单,但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她的孤独与无奈,对于这样的孤寡老人,我们能做什么呢?社会能做什么呢?他们是可怜的,是需要社会关怀的,国家制定了各种维护公民权益的法律,然而,老人对这些法律的知道的少,运用的更少。所以,我们要向这些人大量地宣传这些有关赡养的法律知识,使他们学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我们也应竭尽所能的去联系一些救助单位,呼吁社会提供一些救助,好让他们老有所养;还可以定点开展募捐等救助活动,给以他们最切实际的帮助。

2、孤残儿童

在武昌中南路附近,我们遇到了一个来自河南的孤儿,杨丽,她没有双脚却用木制的双脚前行,她没有双手,却用自己的手臂用力摩擦地面前行。在她面前穿行的路人之中,偶尔会有人把零钱丢在她那不知用多久的碗中。当调研员上前询问时,她起初有点害怕,向后划了几下,后来见我们很有诚意,才开口讲话。她来自河南的一个偏僻的农村,家中兄弟姐妹多,收成又不好,又有先天的残疾,丧失了劳动能力,

无奈之余,只有出来乞讨。

经常能在街头见到乞讨的孤儿,我们十分心痛,也许我们能给予的物质和金钱上的帮助很有限,但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可以发出自己的呐喊来呼吁全社会给他们带来爱和希望。

农村中的孤残儿童是特困群体中的特困人群,他们没有父母之爱,缺少亲情的呵护和关怀,不能像同龄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的幸福与欢乐,甚至连基本生活也难以保证更别说上学读书。他们最需要党和政府的温暖,最盼望着社会各界的关怀。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救助每一个特困个体,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与义务。让农村孤残儿童享受低保待遇,不仅能解农村孤残儿童的生活之难,而且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一片关爱,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就目前而言,农村孤残儿童的生活保障还很少受到关注,低保没他们的份,“送温暖”也很少有他们的名。在少数地方,农村孤儿甚至成了被救助的遗忘角落,有的孩子不得不过着乞讨和流浪的生活。看到这些孩子衣不暖、食不饱,尤其是看到这些孩子渴望读书的眼神,无不让人心酸、心痛。

农村孤残儿童也是祖国的花朵,关爱他们是政府的责任,社会的义务。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没有理由让这些孤儿再孤苦伶仃。任何一个单位、任何一个有生活能力的人,都应对这些孤儿献出关爱之心,援助之手,力所能及地给予关爱。

3、残疾人

在石牌岭有个残疾人在街上乞讨着,面对我们的调查,看得出,他很认真地回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他名叫王大江,河南人,父母死的早,几年前又由于车祸使得双腿致残,丧失劳动能力,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也无法自理,所有只有出来乞讨,每天大概有七、八天的收入,双休日大概有十元,他说他每天只能靠几个馒头维持生活。可是当我们问到他现在什么都做不了,只能靠乞讨为生是否感到人世的不公和悲哀时,他的回答却让人震撼。他说到,如果有可能的话,他真的很愿意靠自己的能力去挣钱去生存,但是现在对他来说,这些都只是不可能的想法,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让放弃自己,放弃生活,他觉得无论如何也要好好的活下去。他的回答让我们都敬佩不已,佩服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个性。每一个给他捐助的人,他都给以最真诚的感激。就为了他这份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应该用更多的热情来帮助他。

天气越来越冷了,立交桥下面经常可以看到有流浪者蜷缩在一团,眼巴巴地看着过往的人群,希望他们能奉献一点同情,让他们不在饥饿中熬过寒冷的夜晚。但是这些人真的是没有工作能力吗?他们真的除了乞讨之外再无其他生活方式吗?在我们的走访中遇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现实。在亚贸广场的天桥附近,同样跪着一个乞丐,不抬头,不说话,当我们问她为何要来乞讨时,她好像完全不愿意跟我们交谈,头也不抬一下,当我们拿出照相机准备将这一幕拍下来时,她竟然站起来就跑。当时我们还一头雾水,不明白她为什么要跑,后来经过路人的解释来恍然大悟,原来她是一个职业乞丐。每一天都去同一个地方,就算把她送到收留站,她还是会跑回到原处。对于这一类的乞丐,是遭路人唾弃的,自己有劳动的能力就应该

发挥出来靠自己的双手来谋生,而不应该装可怜,以骗取别人同情心的方式来获取钱财。我们了解到正是由于这一类人的存在,使得路人对于街头乞讨者持有怀疑和鄙夷的态度,甚至对于真正需要救助的流浪者也不敢献出自己的爱心,怕上当受骗,而姑息纵容了职业乞讨者。

此次活动声势浩大,除了对流浪者的采访以外,对路人的访谈也是一大特色。路人纷纷针对我们的活动,谈了自己对于流浪者的看法。

梅苑小学学生冯韭韭:“我觉得乞丐们很可怜,他们没有饭吃,也没有地方睡觉,我想把我的零花钱都给他们用。”

冯韭韭同学的妈妈主动给了她5元钱,让她给了一名乞丐,她还对我们说道:“我觉得你们的活动办的很好,至少给我们的孩子起了个好的带头作用,让他们懂得要学会关心人,帮助人。但是这帮助乞丐的事情,我们的确做不了太多事情。”

民工赵天宇说:“我们家乡那一块就有很多职业乞讨者,他们都是成帮结派的,你们你问,他们就会跑的。”

学者王为奇:“你们大学生能够出来做这个调查,说明你们关心社会,关注社会现象,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你们的调查也只是起到一时的作用,并不能解决他们真正的问题。主要还是要有劳动能力的乞讨者自力更生,比如河南那有块儿,就很流行乞讨,并不是说他们有多穷,而是社会风气不太好,有的人就是不愿意自己劳动,喜欢出来乞讨。”

保安刘成民认为:“现在的乞丐大多都是假的。不是有句顺口溜吗?乞讨三四年,回家盖楼房。我天天在这条街上,看的多了,都是有点身体问题,就可以包装一下,搞的像整个人都不能动似的,都是假的,骗取你们这些小孩子的同情心呢!”

美国人路乞,他的中文名字就是路乞,但是这里的乞却是和乞丐没有关系的,而是有关环保事业的意思。他发表的言论十分深奥也十分发人深省:“我的职业就是乞讨,我就是一个乞丐,因为我总是需要别人的帮助。我觉得乞丐的意义就是在告诉我们——人类是一个大家庭,I need you,you need me.And we need each other !”

非洲人恩卡:“你们大学生出来做这个东西很好,我们都应该支持!”

退休老人陈卯认为:“关键还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像西方国家就没有这么多的乞讨者,人家就算是乞讨也是以乞讨为娱乐,是想体验一下他们祖先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国家就纯粹是因为经济原因,一句话,还是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力,缩小贫富差距,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

从我们的访谈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目前,救助已经成为社会福利,但要享受这种救助福利,还需要满足年龄、文化、身体等多方面的条件。我们认为今后的社会救助应该成为一项政府的阳光工程,民政部门要主动关心需要救助的人,采取一定的措施方便求助者主动上门求助。符合条件的救助费用,政府财政

应全力保证。但我们鼓励更多的流浪乞讨人员通过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站:湖北省备灾中心之行

11月20日下午,由华师文学院、计科系、历史文化学院、高职学院四院系团委调研部联合组织的“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活动之文学院调研部赴湖北省备灾中心调研活动热烈展开。省备灾中心办副主任舒顶明同志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他首先提到了中央号召全国进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的重要精神和指示,以及省委省政府对这次活动的高度重视。“要帮助贫困地区的苦难群众安全过冬”,他说,“自10月17号召开全省的电视电话会议后,截止至今天——11月20日,累计已收到省直机关、驻汉部队、中央大型在汉企业和大中院校及一些社会热心人士、学生、市民等的捐赠钱款650万元和棉衣被10余万件。”在一张捐赠单位公示名单中我们还看到了华师圣兵爱心社捐赠棉衣被9726件。

他向我们解说了政府进行此项活动的流程,由省备灾中心进行物资的汇总、分类、消毒整理,再根据掌握的资料进行对地方的发放,而偏远的地区,以划拨钱款由当地民政部门进行委托收购加工和发放到户。并告诉我们,今天已经发了9辆卡车的衣物,正是我们进门时看到的那种军绿色的大卡车。

湖北省备灾中心接受捐赠物资调查情况表(截止至11.20)

针对我们是大学生的情况,舒主任指出,大学生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预备参与者,也是建设成和谐社会的成果享受者,大学生现在不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他对很多大学生虽做为消费者却积极献爱心的行为表示充分肯定,包括华师的圣兵爱心社捐赠的近一万件棉衣物。但与此同时,他又语重心长地在捐赠衣物的质量和要求问题上对我们提出了希望,主要是要求干净、实用、御寒,他说在有能力的情况下的捐赠也一定要保证捐赠质量,要多替困难群众着想,现在主要希望能捐一些冬天可用的羊毛衫、棉衣、棉裤和夹衣服等。“爱心没有数量之别,只有质量之差”。

这次小型的赴省备灾中心调研旨在通过采访相关负责人,了解省备灾中心捐赠物资来源和发放情况,包括发放对象、发放范围和发放比例。体现我们党和人民对困难群众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社会福利事业

的进步与发展。同时激发我们当代大学生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号召大家更加关心社会的边缘角落,关爱社会的弱势群体。

最后一站:武汉市儿童福利院之行

湖北省今年全面启动孤儿救助工作,全力完善救助体系,使包括城市孤儿、农村集中和分散供养的孤儿、艾滋病致孤儿童在内的3万多名孤儿得到妥善救助。可见,孤儿问题一直是政府要考虑的问题。孤儿一直以来都是弱势群体。响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11月21日上午,我们四院调研部联合开展的“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活动走进了武汉市儿童福利院。

院方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在接待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瞻仰了万婴墓纪念塔。1928年,天主教武昌教区美籍主教艾原道在武昌花园山开办一个专门收养中国婴孩的育婴堂。解放后不久,人民政府和报社相继收到该堂残害婴儿的控告书。随后在育婴堂后山掩埋死婴的土坑内,挖出的婴儿骨骸就装满五口棺材。1951年6月,武汉市人民政府宣布接管花园山育婴堂,改名武汉市育幼院。1951年底至1952年初,在花园山上修建万婴墓,掩埋山上搜集的累累婴儿白骨,并修建纪念塔。塔坐西朝东。高5米,呈锥状收分结顶。正面碑文是:“这里埋葬的是被帝国土义分子所虐杀的一堆中国婴儿的骸骨。我们特建这个墓碑,让牺牲的婴儿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让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忘帝国主义者的血腥罪行。”塔侧分别刻有吴德峰、张平化、陈经畲的题词。198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后我们采访了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和那些小孩子们。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以下信息:

孤儿的来源。大部分由“110”送来,有少数脑瘫儿是被直接送到孤儿院,也要到公安部门登记、核查。被送来的孩子95%有残疾,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而被送来的,或者有些是因为双亲变故,孩子又不会照顾自己而被送到这里。

福利院收养的孩子一般在16岁以下。他们长大后去向是:16岁以上的健全的孩子转交给上一级行政部门,被安排到城区福利院。18岁以上的,若有谋生能力的,则自己谋生,无谋生能力的可终身住在福利院内,由国家提供住房和低保。

福利院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政府,其次是各企事业单位(如慈善济基金会),然后就是小团体或个人。对于社会对孤儿的关注程度,她们反映还好,国内外都有机构对他们献出爱心,尤其是大学生(常往福利院打电话)捐献物资。

最重要的是,孤儿自身的心态问题和生活状况:在孤儿院里因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没有什么自卑感,但和健全人一起就不一定了。因此,针对这情况,为了让孤儿们长大后能较好的适应社会,也为了弥补他们心理上亲情呵护的欠缺,近年来,福利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家庭寄养:要求:孩子寄养的家庭有稳定的收入,对其住房面积等也有要求;大部分家庭为父母退休在家,子女在外工作。其程序为:首先由家庭自愿报名,然后经福利院严格审核筛选。对于孩子被寄

养的家庭,福利院每学期都会去检查以解儿童的生活、精神状态。国家也会付一定的寄养费给他们。若孩子生病,则可以回福利院接受治疗。大约有1/3的孩子寄养在家庭里。

——领养:大部分被国外人领养,2—3年后回福利院一次,寻根,也有一部分被国内的领养。

并且,福利院的孩子生活模式基本上和正常孩子的相同,每天都做操、上课等等。平均每年都会有5—6个孩子被送到亚心接受心脏手术(5—8万/人),且大部分心脏病儿童能够康复。

孩子们自身通过坚强意志,战胜困难,他们有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白方明成为了“白岁儿童商店”里正式的职工;刘四毛成为了防织女工;李春生(双脚残疾经治疗后被领养)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83年曾受国家主席李先念及中央其他领导接见)。1965年、1979年有两批孤儿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孤残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从小失去父母,失去亲情,市福利院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和遮风挡雨的温馨家园。然而,他们与拥有父母相伴的同龄人相比,却缺少亲情和呵护。因此,在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来自社会和家庭的亲情和关怀。中国作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缔约国,保护儿童,尤其是保护残疾儿童是政府的责任。残疾儿童应当同正常儿童一样拥有受保护和被照料的权利,拥有享受现代社会文明成果的权利。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把孤残儿童放在心上,健全救助制度,完善福利设施,推进特殊教育,动员社会力量为孤残儿童奉献爱心,使他们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祖国的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幸福成长。

我们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帮助孤儿院组织开展孤儿残童联欢会、座谈会或捐款赠物等有意义、有影响的活动,培养教育孤儿残童从小养成助人为乐、乐善好施、关心他人的高尚情操,让他们从活动中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的呵护。同时,在全社会中营造关心孤儿健康成长,支持孤儿事业发展的新风尚。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为社会福利事业献出一份力量。为此,我们组织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此次活动得到同学们的大力支持,同学们纷纷表示一定要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希望孤残儿童正常快乐的成长。在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号召下,在计科系事先进行了“献爱心,送温暖”募捐活动。短短2小时之内,仅仅在计科系05级就一共筹集资金310.4元,还搜集到许多儿童用品和科普书籍。其中,计科系05级的于娟娟同学,她拿出自己兼职用的一大袋笔(数百支)给我们,她说到:“孤残儿童是世界各国都有的一个特殊困难群体,我们无法避免。但是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希望这些孩子能克服重重困难,用心学习。”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和谐社会的向往。

此为“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家园”系列活动的最后一站,宣告了四院联合关注弱势群体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调查小结:通过四天的调查走访,我们感到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严重性和急迫性。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减轻来自经济、社会和心理的巨大压力,不仅是各级政府部门的责任,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义务。

我们都要设身处地为那些社会弱者想一想:他们的弱势地位不但影响其本人的现实生活,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不但影响其本人,而且会影响家人和亲友。从大的方面来讲,不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不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是不可能稳定的,构建和谐社会更不可能。可以说,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社会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稳定型的社会,更谈不上是协调发展的社会。所谓协调发展,从社会群体的角度看,就是不同社会群体特别是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合理的平衡。有了这种强弱合理的平衡就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实现。

当然我们社会中的一些强者,愿意做援助弱势群体的好事。但是,由于我们目前体制不健全,他们担心捐赠的钱物,到不了真正的弱者手中,而是被截留、侵吞、挪用。在中国,中央的政策在贯彻过程中走形变样的问题比较严重。2002年3月全国人大和政协的“两会”上,代表委员担心的并不是政府能不能拿出良策,他们更担忧中央的良策到了基层会不会走样,会不会成了“空头支票”,靠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障底层的贫困人群能够切实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援助、全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明天的信心。这种担心是很有道理的。必须从维护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高度改变上述状况。否则,在这样重要问题上总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因此,政府和社会团体有责任建立可信度高、信誉好的救助机构,加强这方面的监督。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只能向社会发出我们的呐喊,希望国家、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这些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人群,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