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实务理论要点

社工实务理论要点
社工实务理论要点

社工实务理论要点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社工实务理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1、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

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

2、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社区等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改变,)

(2)系统理论(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问题的产生不能简单归因,而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概念,微观[个人]、中观[家庭、群体]、宏观[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资源,创伤、疾病是伤害也可能是机遇,分析时从主观优、客观优、主观劣、客观劣)

3.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一)内外影响力范式(将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从服务对象内部和外部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介入策略)

(二)社会功能发挥(重在恢复和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和资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4、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建立关系,自身改变,愿意改变)

(二)运用综合方法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五)整合的价值观(接纳、服务对象参与等)

5、运用通过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时,通常应考虑如下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2)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不断发现新问题)

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6、通常将通用过程模式分成了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4个基本系统。

(一)改变媒介系统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他们与不同专业的助人者形成改变媒介系统。

(二)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直接受益人。类型包括主动求助;邻居、熟人、朋友介绍的;其他机构转介来的;有关司法机关要求的。

(三)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四)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工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针对具体的案例开展的服务工作操作流程。

第一节接案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2)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3)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

2、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1)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资料准备、拟定面谈提纲)

(2)面谈(面谈的目的、主要任务、*技巧[主支介绍自己、沟通、倾听]、*回应方法[对服务对象的想法和反应有透彻的了解、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敏锐地感觉

服务对象的情绪态度、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

(3)收集资料(*范围和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和能力、所处社会环境]、方法)

(4)初步预估

(5)建立专业关系

(6)决定工作进程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1)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4)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5)社会文化因素;

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第二节预估1、预估的目的、任务、特点及原则

预估就是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是把所有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组织起来并使其具有意义的专业实践活动。

1)预估的目的(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主观因素、成因、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预估的任务(4个了解服务对象存在的问题、个人生活经历、与环境的互动状况、所处环境系统状况)

3)预估的特点(持续性,共同参与,行动取向,可识别步骤,渗透专业判断,有局限)

4)预估的原则(个别化,合作、避免片面、避免简单归因,兼顾服务对象的弱点与长处)

2、预估的基本步骤

1)收集资料

2)分析和解释服务对象的资料与问题

3)认定问题

4)撰写预估摘要

3、预估的主要方法

1)社会历史报告方法及其运用

2)家庭结构图描述方法及其运用

3)社会生态系统图方法

*4)社会支持网络分析

*第三节计划

1、服务计划的构成

一份完整的服务计划由6个部分构成:目的与目标关注的问题与对象 *介入策略

*协同工作的合作者

2、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1)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

*2)要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

3)计划要尽可能详细和具体;

4)要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5)要能够总结与度量,为评估打好基础。

*第四节介入

1、介入的特点

1)介入是有计划、有目标的行动。2)干预是介入的核心。

3)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并重。

4)介入有短期效果和长期效果。

2、介入的分类

即直接介入(也称为社会工作的直接实践)和间接介入(也称为社会工作的间接实践)。

3、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

2)个别化;

3)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

4)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

*5)瞄准服务目标;

*6)考虑经济效益。

4、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直接介入行动和策略是与服务对象系统一起行动。

1)促使服务对象运用现有资源

2)进行危机介入

3)运用活动作为介入的策略

4)调解行动

5)运用影响力

5、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

间接介入的行动及策略是社会工作者代表服务对象采取的行动。

1)运用和发掘社区人力资源

2)协调和连接各种服务资源与系统

3)制订计划创新资源

4)改变环境

第五节评估

1、评估的目的

1)考察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

2)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服务水平。

3)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

4)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2、评估的作用

1)监督介入工作进度

2)发展本土社会工作知识和方法,促进专业成长

3)巩固改变成果。

4)社会问责。

通过评估社会工作能够向服务对象作出交代、进行社会交代、专业问责。

*3、评估的类型

1)过程评估

过程评估是对整个介入过程的监测,包括对社会工作介入进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阶段分别作出评估。

2)结果评估

结果是指介入行动最终完成的形态,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

第六节结案

1、结案的类型

结案是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根据双方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而采取的行动。结案的类型包括:目标实现的结案;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须终止关系的结案;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2、结案阶段的主要任务

结案阶段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对整个助人过程的回顾和总结方面,主要任务包括总结工作、巩固已有改变、解除工作关系、做好结案记录。其中,巩固已有改变可以采取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的策略来进行。

3、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及其处理方法1)与服务对象一起讨论他们对结案的准备情况。

2)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做心理准备。

3)尽量减少接触,提醒服务对象学会自立。

4)提供支持,评估可能对改变产生的不利因素。稳定改变成果。

5)必要时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各自的收获,以建设性的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第三章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的需要

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6个方面。

2、特点:

1)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

2)儿童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的基础之上。3)儿童社会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理论、方法及技巧。

4)儿童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

第四章青少年社会工作

1、青少年的需要及问题

1)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

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

5)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

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

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

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工作价值观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核心基础。

2)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巧是开展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载体。

3)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基本介入焦点。

4)青少年社会功能的改善和提高始终是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目标。

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思想道德品格辅导

(2)心理及认知辅导

(3)生涯发展辅导

(4)就学就业辅导

(5)生活方式与人际交往辅导

(6)行为偏差及矫正服务

第五章老年社会工作

1、老年人的需要及问题

需要主要包括: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后事安排和一条龙照顾等。

老年人的问题:

1)疾病与医疗问题;

2)家庭照顾问题;

3)宜居环境问题;

4)代际隔阂问题;5)社会隔离问题

2、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2)反移情是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3)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反思并运用督导机制;

4)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多学科合作。

3、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老年人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

老年人认知与情绪问题的处理

老年人精神问题的解决

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

老年特殊问题的处理: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临终关怀、丧亲问题、酗酒问题、自杀等。

4、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老年个人与家庭工作方法:缅怀往事疗法(寻找往事中的意义)、人生回顾疗法(正面也有负面)、验证疗法(适用于痴呆症老人)。

2)老年人小组工作方法有现实辨识小组和动机激发小组。

3)老年社区照顾工作方法主要分为医疗性照顾和社会性照顾两部分。

4)老年机构照顾工作方法有三个实务模式,分别称为爱登选择模式(倡导家居型的院舍环境和人性化的生活安排)、住房与服务模式和以延续理论和选择(环境、服务与消费者的选择)、优化与补偿理论为基础建立的模式(最大限度地给予照顾,希望老人延年益寿,把院舍照顾当作一种文化工作)。

5)老年社会工作督导

*老人社区工作:

1)居家服务。

2)社区中心服务。

3)社区入住设施服务。

工作内容:需求评估;提供涉及生活照顾、健康教育、志愿者服务、法律援助、精神健康、出行以及涉老信息等方面的服务等。

第六章妇女社会工作

主要服务对象包括下岗和失业女工、单亲妈妈、受虐妇女和外来女工。

1、妇女的需要

妇女生殖健康的需要;妇女的权益和妇女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建立的需要。

2、妇女的问题

妇女的婚姻与家庭问题;针对妇女的暴力问题;妇女的生殖健康问题;留守妇女和流动妇女问题;妇女就业问题;妇女的贫困化问题;妇女参政率低及妇女教育资源普遍不足等。

3、妇女社会工作的特点

1)要关注妇女的多样性

2)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同样需要妇女的参与。

3)了解、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

4)“个人的即政治的”

5)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4、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建立关系。

2)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3)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所面对的问题。

4)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

5)社区层面:宣传与教育的方法、参与式学习的方法、倡导。

6)资源联络。很多妇女问题的产生是由于自身资源不足或者如何挖掘运用资源能力匮乏而导致。考生在这里需要注意要解决妇女的问题,就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挖掘利用和链接问题。

第七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1、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需求

城镇包括: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医难、社会交往难、心理障碍等。

农村包括:交通不便、体力劳动困难、医疗困难、社会服务难等。

基本需求:社会福利政策落实、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就业政策倾斜、康复与医疗救助、伤残抚恤、社会保险、特殊教育、文化生活照顾、改善社会环境等。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1)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

(2)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 (3)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4)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

(5)充分利用保障性政策

3、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其一是努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其二是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1.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1)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2)开展政策咨询工作。

2.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1)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物质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无障碍环境的建设,是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居住、出行、工作和平等参与社会的基本保障。(2)残疾人特殊用具的配置。

(3)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活动,以提高残疾人的社会地位,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第三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社区康复模式

有利条件:有配置较为合理的资源;可以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可因地制宜灵活提供康复服务。

原则:工作社会化;低成本、广覆盖;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因势利导;康复对象及家庭积极参与

内容:残疾的预防三级预防;康复评定;全面康复服务

特点:社区康复,关键是形成尊重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社会风气,并整合社会正式和非正式资源,共同支持残疾人的康复工作。

(二)社会康复模式

概念: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内容:协助康复医师诊断、医治;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与机构协调,开展社会服务项目;提供专业服务(权益维护、职业培训、特殊教育及社会适应问题)措施:协助制定相关法律;保障残疾人生存的权利;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培训);消除环境障碍;消除歧视和偏见,建立和谐社会生活环境;组织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帮助残疾人实现经济自立;促进参与政治生活。

(三)职业康复模式

(四)教育康复模式(配合特殊教育)第八章矫正社会工作

1、矫正对象面临的问题

(1)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情。

(2)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

2、服务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3)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3)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2、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

矫正社会工作既有社会工作的共性,如注重专业知识、强调专业方法、注重实践、双方合作等;又有其个性特征,即:福利性、特殊性、系统性、专业性。

(一)福利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社会福利服务

(二)特殊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为特殊社会弱势群体——罪犯或违法者提供的福利服务

(三)系统性:矫正社会工作是贯穿司法矫正全过程的社会福利服务

(四)专业性:矫正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福利服务

3、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分为司法判决前的社会工作、监禁场所中的社会工作、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和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4种。

四、刑满释放后的社会工作

(一)提供住宿场所

(二)提供就业、就学辅导

(三)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四)提供物质援助

第九章优抚安置社会工作

一、服务对象的需要

1.优抚医院:治疗康复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2.光荣院: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3.复原退伍军人安置: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4.军休:军队情结;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

二、服务对象的问题

1.优抚医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1)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

(2)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

(3)生活保障问题。

(4)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5)社会隔离,缺乏社交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2.光荣院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老化问题。

(2)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3)心理失衡。

(4)社会地位下降。

(5)社会隔离。

3.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问题

(1)就业难。

(2)隐性失业。

(3)延迟上岗。

二、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特点

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是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优抚安置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置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特点

1.政治性。

2.政策性。

3.协调性。

4.特殊性。

5.矛盾性。

三、优抚安置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三)烈士褒扬社会工作的内容1.引导讲解员,引导参观群众,加强阵地宣传,开展群体性的心理辅导。

2.策划有针对性的宣传纪念活动。

3.协助烈士遗物史料的收集。

4.协调烈属与陵园的纠纷。

5.协助做好前来扫墓的烈属及亲朋的精神抚慰工作。

6.协助完善解说词,针对不同人群凸显宣传教育重点

7.推动志愿服务并对志愿服务进行督导。8.推动相关政策完善,协助做好宣传解释。

(四)军供社会工作的内容

1.及时发现过往部队中存在的心理、生理问题,配合部队做好

预防、解决和转介。

2.动员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完成好军供保障任务。

3.协调组建工作人员的支援网络,加强工作人员的心理辅导及

沟通技巧,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压力释放、情绪疏导和问题解决。

4.开展研究工作,提供军供站管理和发展方面的政策建议。

(五)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社会工作的内容1.协助服务对象适应新工作和新生活,顺利实现军地转化的过渡期。

2.协助服务对象充分利用和发掘自身和外部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3.加强协调沟通,推进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安置格局形成。

4.做好信访接待工作,倾听心声、舒缓情绪、提供慰藉。

5.协助搭建信息咨询平台。

6.积极推进社会政策的良性改变。

第十章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1、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特点

(1)工作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

(2)工作过程的持续性

(3)工作方法的融合性

(4)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二、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以反贫困为主的基本生活救助

基本生活救助在城市主要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主要是“五保”供养为主的救助形式。

1)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一是提供物质帮助;二是提供就业机会。2)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一是建立邻里支持的网络;二是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三是联合社会组织的力量。

2.专项救助社会工作的内容

(一)教育救助:

1)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对于教育救助加大投资力度;

*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

3)针对学生需求,分层分类给予救助*4)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二)医疗救助

1.寻找医务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结合点2.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三)住房救助

1.帮助困难群体申请住房救助

2.参与住房救助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三、灾害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灾害紧急救援:紧急救援、转移群众,保护生命,减少财产损失;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解决灾民衣、食、水、住、医等基本生活问题;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2)灾后社区重建:协调社区灾后重建工作;恢复社区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恢复社区正常的经济秩序。

四、流浪乞讨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1)救助政策的修订。

(2)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

(3)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

1)主动救助:包括街头救助和全天候救助。

2)机构救助:包括基本生活安置及行为思想引导与矫正。

(4)流浪儿童。

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流浪儿童的出现。2)根据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一是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二是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与社会;三是安置与跟踪服务。

第三节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专项社会救助的工作方法

1.开展工作前,首先进行调查,了解救助对象的问题和需求。

2.根据“奖、贷、助,补,减”等救助政策,开启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贫困生进行救助。

3.心理咨询与个案辅导

4.开展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

灾害救助的工作方法

(一)灾害预防

(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

(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

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

2.寻找资源,安置灾民,维持秩序

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三)灾后重建

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

2.恢复社会生活秩序

3.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第十一章家庭社会工作

家庭社会工作,顾名思义,就是以家庭作为受助单位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活动。

考点1:家庭社会工作的特点

1.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

2.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

3.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第二节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家庭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和概念(一)家庭系统理论

1)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2)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之间的平衡。

3)家庭系统中一位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

4)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

5)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个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

6)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二)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家庭也像人一样有一个成长、发展的自然变化过程,这就是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

根据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和面临的任务,可以把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为八个阶段:家庭组成阶段、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龄子女家庭阶段、青少年家庭阶段、子女独立家庭阶段、家庭调整阶段、中年夫妇家庭阶段以及老年家庭阶段。而每个阶段家庭成员面临的任务和要求是不同的。

(三)家庭抗逆力

家庭成员在逆境中并一定必然成为“问题”,任何家庭在“问题”面前都拥有应对困难的能力,并且通过克服逆境的过程寻求新的发展。这是家庭抗逆力的基本假设。所谓健康家庭,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拥有能力应对问题。

(四)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也是家庭社会工作经常运用的理论之一,它把家庭放在关系复杂的多重系统中来考察。生态系统理论假设

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四个系统:微观、中观、宏观以及外部系统。

二、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两类: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和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一)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是以父母亲和子女关系的改善为服务焦点,并且以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和家庭社会功能为目标而开展的各项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二)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如果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活动的焦点在家庭夫妻关系的改善上,这样的服务活动就属于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比如:婚姻辅导、家庭暴力的干预等。

三、我国开展的家庭服务

(一)家庭的救助和帮扶

(二)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

(三)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第三节家庭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家庭评估的常用方法

1.家庭结构图

2.家庭生态图第十二章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分支之一,它将社会工作专业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应用于学校中,通过与家长、学校、社区的互动,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之间的良好关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和社会的生活。

1、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

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 *2、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针对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

1)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需要。

2)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

3)自我认识与自我探索的需要。

4)情绪觉察与情绪管理的需要。

*2.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社会工作1)针对学业困境学生。

2)针对人际关系困境学生。

3)针对家庭生活困境学生。

4)针对心理状况困境学生。

5)针对特殊行为群体学生。

3、学校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1)抗逆力的理论与方法

源自于赋权模式与优势视角理论,并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抗逆力是优势视角基本信念中重要的一部分。抗逆力的基本思想是:个人或者家庭虽然面临比正常情况严重的问题和危险,但能够很好地适应所面临的危机状态。它侧重于对案主的保护性因素的挖掘。

(2)个案管理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适用对象: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管理的对象应是那些处境不利的学生。(3)团体辅导方法的组织与运用

团体辅导是学校社会工作中运用普遍而又颇有成效的方法,它比较适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与心理需要。总体表现为发展的主题。与个案工作相比,团体工作主要针对共性需要和发展需求,适合青少年的成长特点。团体辅导方法在学校社会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团体辅导方法的基本程序选题——招募——甄选——实施——评估——跟踪

第十三章社区社会工作

考点1: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

(一)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二)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三)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2、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以社区为对象。

2)重点解决社区居民所面临的集体性问题。

3)采用宏观结构的视角分析和介入问题。4)强调社区参与,关注人的发展。

5)重视社区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3、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社区服务。

2)社区就业。

3)社区治安。

4)社区教育。

5)社区卫生。

6)人民调解。

第十四章医务社会工作

1、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

(1)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

(2)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

*(3)“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

(4)服务规范的专业化

第二节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1)筛查和寻找服务对象。

2)危机介入。

3)对病人的心理社会评估。

4)介入服务:

包括:疏导病人心理,调节医疗关系;帮助病人申请金钱、物质等方面的公共援助;为绝症病人提供临终关怀,悲伤辅导。

5)根据不同科室病人情况提供服务。

6)康复评估:心理评估;社会评估。

7)出院安排:出院解释;帮助病人制订出院计划;协助病人回家或转到社区服务机构;病人的家庭护理安排。

8)外展服务:社区医疗照顾;慢性病及严重疾病的家庭照顾。

9)教育、培训、发展服务:二、公共卫生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一)卫生保健宣传

(二)各种卫生法规的制定或修订(三)各项公共卫生教育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四)社区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五)个人与家庭问题的咨询帮助(六)预防传染病流行,促进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

社工理论汇总(上) 一、有关服务对象的理论 (一)青少年发展任务以及青少年社会化的相关理论 1.哈维葛斯特的发展任务理论 哈维葛斯特(robert havighurst,1972)提出,“发展任务”是指个体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需要去完成或发展的事项、工作或任务。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个人需要发展不同的技能、知识、功能与态度,以符合社会的期望或要求。能完成或达成阶段性发展任务者才是一个健康或适应良好的人,无法完成发展任务者将会产生焦虑、无能的情绪,或被社会所排斥。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类有不同的发展任务,而不同的文化所给予个人的发展任务亦不尽相同。 根据哈维葛斯特的理论,人在青少年时期共有九项重要的发展任务: ●接纳自己的外身体与容貌,适当的表现男性或女性特质。 ●与同年龄的同性及异性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 ●情绪及生活独立照料,不再依附父母或其他成人。 ●追求经济独立,相信自己可以自食其力。 ●找到职业性向及所长,准备投入工作职场的自我充实。 ●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与概念。 ●了解并能努力表现出负责任的行为。 ●为将来婚姻与组成家庭作准备。 ●建立价值观、价值体系,以符合现实生活需求。 青少年时期是学习与完成发展任务的敏感时期,是个体生理成熟,且几乎可以学习各种新能力的时期,此时期的学习如果效果不佳会影响后期的学习,因为发展任务亦具有次序性。 2.青少年社会化的发展理论 青少年时期发展任务的观点是从青少年本身出发而对青少年发展进行的论述。青少年阶段的各项发展任务,亦可视为是青少年社会化的目标,如果从成人社会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的社会化应包括下列要素: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 作实务中的案例探究 摘要 本文是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要具体的社会工作实务中来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运用的案例是来自于2015年11月14日由张明锁导师带队前往兰考XX小学所调研的部分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监管,跟随爷爷奶奶甚至太祖母生活,家境贫寒因而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一些偏差。我们的社工小组在对这些留守儿童开展相对应的“青少年成长小组”活动的同时,也对他们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得了部分资料。笔者通过对他们在行为和认知上出现的偏差以及自身所拥有的资源的分析认为可以将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运用于此。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农村留守儿童认知重建行为纠正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以及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对生态系统理论的认识 1、生态理论 生态理论认为人们和他们所生活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和补充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人们和其环境相互改变、塑造对方,这种生态理论的观点提供了一种有机论的世界观,从生态理论的观点来说,社会工作将注意的焦点放在促进人们的成长、发展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它强调消除环境的障碍,使环境对人们的需要有更多的响应,向人们提供更多的营养资料。生态理论从整体性分析,考虑全球环境的需要,涵盖社工所工作的社会区域的环境影响分析,在与市民利益与需要相关的计划和社会行动中纳入他们的参与;促进自然资源的积极利用,提高尊重环境资源的生活方式的自觉性;通过提供服务的机构,特别是学校、卫生保健和社会照顾机构,来关心社会环境和合作网络;通过“探索性教育”即促进专门的网络以增加人们的生活机会,针对人群包括年轻人、残疾人、老年人以及精神病患者等。2、系统理论 系统理论实际上是一个生物学理论的主张,它认为,所有的有机体都是系统,各个系统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并且相应的隶属于更大的系统。而且,由各个子系统所组成的层次较高的系统一旦完成整合,就会具有其子系统并不具有的功能或特质。将系统理论引入社会工作中,可以将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四个基本系统:帮助推动和提供改变计划的个人或群体的改变主体系统,包括社会工作者和机构;寻求帮助并与改变主体系统协同工作的服务对象系统,包括个人、群体、家庭和社团;改变主体系统为达到目的正试图去改变的那些人即目标系统;以及改变主体系统与之合作以实现改变目标的那些人即行动系统。 2、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借用了一系列的生物学、生态学概念,对人类的生活环境与人生过程进行了分析;第二,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属于系统理论的分支,注重把人放在系统环境中加以考察,以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为概念框架,理解复杂的系统如何积极的影响个人及其行动场所,同时生态系统理论认为案主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人的病态或性格缺陷所致,社会工作干预的目标对象是个人、家庭、社区等各个层次系统。生态系统理论是用以考察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交互关系的理论,该理论把人类成长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如家庭、机构、团体、社区等)看作是一种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生态环境(人的生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

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 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五、标签理论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对于社会工作常用理论_社工论文 社工论文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asl's hierarhy 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

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 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 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 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n,1902)是美国着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社会工作实务案例分析

案例一分析: 1、基本情况 李斌,男性 出生年月:1989年9月19日 文化程度:职校肄业,目前无业 目前状况:上海市杨浦区人,与母亲同住,李斌因涉嫌聚众斗殴罪于2007年2月29日被上海市杨浦公安分局取保候审,2007年6月1日移送上海市杨浦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 2、案主问题预估 (1)个人因素 案主年少单纯,18岁的他意志薄弱,容易冲动,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加上法律观念淡薄,社会交往无选择,意气用事,爱打抱不平。 (2)家庭因素 父亲离异,父亲在外地工作,外祖母对其过分溺爱,家庭对案主缺乏正确地、及时的引导,平时与案主的沟通较少。 (3)朋辈群体 由于上初中时案主被人欺负过,所以为了得到保护,加入了不良朋辈团伙。2007年1月,因帮朋友出头而参与了聚众斗殴。 3、运用系统理论对个案进行分析 在系统理论看来,案主的问题来自于系统本身,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环境支持的薄弱,以及个人与环境的不良互动等。 ① 系统理论注重个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强调人与环境是交叉互动、相互影响的、强调整体环境中完整的人。在本案例中,虽然李斌的

个性也是导致问题产生的一个方面,但是更要放眼李斌所处的家庭与社会环境。李斌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而且缺少父母的管教,从而形成了骄纵的性格,遇事不够冷静,做事不计后果。 ② 系统理论强调社会系统、特别是家庭系统在塑造和影响人的行为及生活状态中的重要作用。在本案例中,由于父母离异,且都忙于生计,李斌与父母缺乏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李斌从家庭获得的支持较少,导致其在受人欺负时,找不到合适的支持系统,转而求助于不良的朋辈群体。从居委会干部那里得知,李斌很少参与社区活动,与社区居民交流较少,可见李斌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缺失的,因此更加剧了他对不良朋辈群体的归属感。 ③ 系统理论注重运用社会资源——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网络资源——帮助人们解决问题,满足需要。在本案例中,首先需要改善李斌个人及家庭内在系统的不良运作;其次,帮助李斌建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 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并将问题和服务放在动态系统之中进行考察,及时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 4、采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个案介入方案 第一阶段:邀请其参与小组,建立专业关系 邀请李斌参与由社区举办、社工组织的成长训练营,通过小组活动使案主了解自我特征和兴趣,明确个人的价值观,澄清对自身的期望,在活动过程中获得被尊重的感觉,在积极的同辈团体内获得归属和接受感,为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提供条件。 第二阶段:帮助其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 ①家庭支持 促进李斌与母亲的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中发现并评估李斌的需求,对其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敦促李母加强对李斌加以监护,希望母亲能联系案主的父亲,督促其承担起父亲的责任,以此逐渐恢复并巩固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工作模式资料讲解

常见的几种小组社会 工作模式

1、社会目标模式(social goals model) 作为最早形成的小组工作模式之一,社会目标模式主要运用于社区发展的项目或领域。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和社会变迁,强调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1)理论基础 社会目标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社会学和系统论。系统论视人类社会、社区都是一个一个的系统,每个系统内部的要素之间都是耦合在一起的,并且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学关注的则是社会与个人、群体与个人的关系,社会转型、社会变迁与社会行动。因此,小组工作的社会目标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小组是一个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共同体,组员与小组之间、组员与组员之间的互动具有改变和发展的积极功能,通过小组的活动可以培养组员的社会责任、社会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社会行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2)实施原则 总体而言,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大都结合社区发展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来举行,以谋求社区居民和整个社区的发展,强调小组组员之社会责任、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小组工作实践中,自始自终都要强调和贯彻如下几点原则性的“工作意识”: ①致力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要看到,每个小组的组员都具有社会参与的动力和潜能;关键是通过小组与

组员、组员之间的互动来激发这种动力和潜能,从而提升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特别关注和吸引弱势群体成员参加小组活动,特别关注提升弱势群体成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参与能力。 ②致力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特别是他们建立和扩大社会资本、整合社会资源、参与和改变社会环境的能力。 ③致力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育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提升他们推动社区和社会变迁的意识与能力,特别是规划和执行社区发展项目、影响社会政策改变的能力。 ④致力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特别是要针对社区的需求问题,吸引和选择合适的社区成员参加小组活动,并结合上述需求和问题,制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活动项目。 (3)社工角色 社会目标模式将社会工作者视为富有影响力的人,负责培养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并希望借助其工作,在小组中孕育出一种新的价值体系。社会工作者凭借自身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引导小组组员发生改变,并且组织、策划小组组员的集体行动,以达到影响社会变迁的效果。 2、治疗模式(remedial model) 作为小组工作的一个传统模式,治疗模式是精神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结合与运用,旨在治疗和解决个人的社会问题,改变个人的社会行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 一、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 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 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会重建理论就是意在改变老年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会重建理论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阶段:让老人了解到社会上现存的对老年人之偏见及错误观念。第二阶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观环境,通过提倡政府资助的服务来解决老年人的住房、医疗、贫困等问题。第三阶段:鼓励老人的自我计划、自我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 第一节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的含义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一般来源于两种类型: 1.由实地工作资料中累积,然后就这些资料系统化的构建出来的一般模式 2.由理论概念着手,再借着线性逻辑推演出一个可供运作的基本形式 社会工作实务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形成的社会工作的具体操作性工作方式。 二、模式总论 1.心理—社会模式是社会工作实务上采用最普遍的服务模式 (1)历史过程: 此模式早期以心理动力为主要技巧,强调案主的诊断应建立在对他的过去生活经验及早年创伤的了解,运用潜意识、抗拒等观点来解释案主问题,又被称为诊断模式或心理分析模式。由于采用此观点提供服务时间过长,而且费用贵,有种病理取向,受到批评。 后来,这一模式主张把人的行为及其障碍放到社会中去考察,认为人与环境是一个互动的体系,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成长,人所遭遇的问题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所以只有结合人与环境的互动,才能真正理解人的行为。(2)理论观点 关注的重点在于改善人际关系和生活情境 主张对人和他的行为的了解必须从“人在情境中”着手,强调个人的行为是同时由其内在心理和外在社会因素所形成,并以此提出社会工作不同于心理治疗的问题处理目标、方法和技巧 强调人类的个人内在心理与社会生活并重,而不偏向一方 在临床应用上,必须探讨与了解案主在生物的、物质的、身体的、个人的、人际与文化的互动因素 (3)目标: 这一模式是兼顾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面、心理面及社会面的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目标不仅在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促成人们健全的成长,增进人们社会生活功能,以获得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平衡与满足 满足案主的需要 协助案主应付其所面对的困难情境或问题 增加案主的一般社会生活功能 增加实现案主的目的及期望的机会与能力 (4)问题处理策略 直接处理程序:集中于案主与社工人员间交互活动的各种治疗技术,强调让案主观察内在与外在的各种因素 支持:有兴趣与同情的倾听 探讨、描述与宣泄 反映性讨论 间接处理程序:针对可能产生改变的资源,以及可以影响人际情境,使环境变为较符合案主的利益。运用直接处理技巧影响案主环境中有关系的重要他人、重要系统及重要环境方面的工作 2.功能模式 (1)于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社会工作学院创立 (2)此模式以兰克的自我心理学为理论基础:认为人是自己的创造者,个体行为虽然受潜意识、非理性、早期生活经验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但主要是由个人意志决定的、个体是其行为的决定着与主宰者,所以个人能借助专业人员与机构的帮助,发挥潜能,解决面临的问题 (3)特点: 认为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发展、执行社会服务方案,以满足一些个人通过努力无法满足的需求,增进个人的成长与福利。社会工作机构是使个人与社会利益相互结合的地方,也是社会政策加以实施的场所。 不同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承担着各异的社会功能,而这些功能正是整个社会正常运转与各个个体良好发展所必不可少的 强调社会工作的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在与案主进行专门交往的过程中借助专业知识与技能,协助案主发现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本质,以发挥其潜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过程 3、问题解决模式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概论选择题汇总-附答案.

社会工作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德国汉堡制创于( ) A.1788年 B.1852年 C.1869年 D.1884年 2.1884年在英国伦敦创设的汤恩比馆是_________的开始。( ) A.慈善组织会社 B.睦邻组织运动 C.爱尔伯福制 D.社会保障制度 3.1982年世界老龄大会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_________当作老龄社会的标准。( ) A.5% B.7% C.8% D.10% 4.以下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学之间的区别描述错误的是 ( ) A.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社会工作广 B.社会学的任务解释社会,社会工作的任务解决社会问题 C.社会工作的知识领域超越社会学的学科范围 D.社会工作的产生早于社会学 5.团体发展的四阶段模型是由_________提出。( ) A.西伦与迪克曼 B.加兰 C.克洛德尼 D.特雷克 6.社会工作者在整个工作过程中都要贯彻案主的_________原则。( ) A.自决 B.服从 C.主动 D.被动

7.以下属于社会工作间接工作方法的是 ( ) A.社会行政工作 B.社会团体工作 C.社会个案工作 D.社区社会工作 8.下列陈述与社会个案工作的特点不一致的是 ( ) A.采用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 B.是一对一的工作方法 C.协助案主完善人格和自我 D.调整和改善社会关系 9.社会工作的_________之一是:社会工作者承认每一个工作对象都有潜在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价值的能力。( ) A.特征 B.职能 C.价值前提 D.使命 10.下列_________不属于托马斯关于行为修正派的三大基本类别的内容。 ( ) A.社会行动 B.反应制约 C.社会学习 D.操作制约 11.社会个案工作的功能派以_________为理论基础。 ( ) A.行为科学 B.激励理论 C.学习理论 D.自我心理学 12.以下不属于社会团体工作原则的是 ( )

社工实务理论要点

社工实务理论 第一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模式 1、通用社会工作过程模式的概念 是一种用于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是对助人行动之基本程序和方法的概括;为社会工作价值、知识和技巧的运用提供框架,指示着助人活动的方向。 2、通用过程模式的理论依据 (1)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人在情境中,个人与其周围环境,包括家庭、社会、学校、社区等各个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改变,) (2)系统理论(一个社会系统就是一个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社会组织,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个人问题的产生不能简单归因,而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概念,微观[个人]、中观[家庭、群体]、宏观[比家庭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 (4)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资源,创伤、疾病是伤害也可能是机遇,分析时从主观优、客观优、主观劣、客观劣)3.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的分析范式 (一)内外影响力范式(将系统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从服务对象内部和外部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制定介入策略) (二)社会功能发挥(重在恢复和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功能) *(三)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中的基本要素(完成生命任务的条件和资源、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4、通用过程模式的特点 (一)强调助人是一个过程(建立关系,自身改变,愿意改变) (二)运用综合方法 (三)工作过程阶段化 (四)工作任务阶段化 (五)整合的价值观(接纳、服务对象参与等) 5、运用通过过程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在运用通用过程模式时,通常应考虑如下因素: 1)助人过程各阶段的先后次序是有弹性的。 2)工作过程可能是螺旋式的。(不断发现新问题)3)模式本身只可作为实务过程的参考。 6、通常将通用过程模式分成了改变媒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和行动系统4个基本系统。 (一)改变媒介系统是指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和社区中的社会工作者,是促使服务对象发生改变的媒介;他们与不同专业的助人者形成改变媒介系统。 (二)服务对象系统:是指社会工作服务的对象,直接受益人。类型包括主动求助;邻居、熟人、朋友介绍的;其他机构转介来的;有关司法机关要求的。(三)目标系统:为了达到改变服务对象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即是目标系统。 (四)行动系统是指那些与社工一起努力,实现改变目标的人,是社会工作者的合作者。 第二章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是针对具体的案例开展的服务工作操作流程。 第一节接案 1、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的主要任务 “接案”是社会工作实务过程的第一步,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也是整个助人过程的基础和起点。 (1)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 (2)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过程 (3)认定服务对象的类型 (4)使“潜在服务对象”成为“现有服务对象”2、接案的步骤及核心技巧 (1)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定初次面谈提纲(资料准备、拟定面谈提纲) (2)面谈(面谈的目的、主要任务、*技巧[主支介绍自己、沟通、倾听]、*回应方法[对服务对象的想法和反应有透彻的了解、将自己与服务对象融合、敏锐地感觉服务对象的情绪态度、向服务对象表达愿意协助的态度]) (3)收集资料(*范围和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特点和能力、所处社会环境]、方法) (4)初步预估 (5)建立专业关系 (6)决定工作进程 (7)签订初步的服务协议 3、影响接案成功的因素 1)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期望不一致; 2)社会工作者的能力不足以提供帮助; 3)临时事件和外部障碍; 4)服务对象不愿接受帮助; 5)社会文化因素; 6)不同专业间的配合出现问题。 4、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 2)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 *3)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 4)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 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 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 (1)和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 (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 (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和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 (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

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和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 (1)成熟型(Mature Type) 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 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 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 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社工常用理论汇总

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

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考研复习笔记 考试科目: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部分社会工作实务方法 一、个案工作 1个案工作的涵义与特点 个案工作是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 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者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这个定义界定了社会个案工作的性质,指明了个案工作的目标在于增进个人与社会的福利,手段和途径则是通过运用各种科学的助人知识及活动来帮助个人和家庭。2个案工作的理论与主要模式(1)危机介入模式 危机的概念由埃里克·林德曼和吉拉尔德·卡普兰在20c40y-50y提出,个案工作中危机是指一种对平衡稳定状态的改变,危机不一定非要是灾难性时间,可以是正常发展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是有开头结尾的持续性过程,危机是问题与希望的并存。危机与压力不同,危机是短期现象,个人会力图尽快重建以前的和谐,压力的概念则含有长期压迫的感觉,但危机和压力又是有联系的,处于危机的征兆则有可能是人们的抱怨和忧伤。 危机介入术:1.开始阶段—第一次会谈时要收集案主的基本资料,并将会谈集中在正在经历的危机事件上,然后要弄清其最大问题是什

么,从而把问题集中在目标上,找出真正问题。2.中间阶段—工作者进一步收集资料,扩大对案主的认识,如可以把当前发生的事件与过去生活经历相联系,指出前因后果的关系,以帮助案主改正对问题的认识。3.结束阶段—回顾开始时双方协议要做的事执行如何,提醒案主结束的时候到了,并与案主一同回顾已经取得的进步。 危机介入模式的有关理论:人格理论,自我心理学,观察学习理论 需要注意的问题:需要把引起危机的事件或者原因具体化,清晰化,为危机作出迅速判断,工作者要担当提供信息和建议,需要时可积极并系统化的介入个案的角色。要限定时间,鼓励案主面对未来。(2)任务中心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认为,个案工作应该是一种目标集中的活动,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效率和效果,既要考虑如何更有效的帮助案主,又要节约时间和金钱。该模式应用于人际冲突,不满意的社会关系,正式组织中的问题,角色困难,社会转型中的问题,情绪问题,资源不足问题和行为问题这八类。步骤:1.开始接触、探索和协议。 2.阐述目标以及要完成的任务。 3.在快结束时与案主回顾重要的进步并鼓励案主,帮他确定进一步工作领域,从而结束个案工作。 该模式优点:在问题探索、协议和确定任务阶段,任务不仅是针对案主也是对于案主有关的系统的;该模式工作对象可以是个人、夫妇或家庭;强调案主的优点和优势及他们的网络资源的重要性;将工作者和案主置于同等地位而不是单向由案主向工作者倾诉。 该模式要求的能力:倾听、抓住问题核心、达成协议、沟通与回应的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社会工作实务(答题模板)

《社会工作实务》(中级)的应试准备 (内部资料,仅限培训班内传阅) 说明:由于今年是第一次考试,难以针对性地把握规律,所以只能把可能的几种类型分别列出(但并不全面)。特别提醒的是,大纲上列出的案例分析题和方案设计题的两种样题类型及其回答思路必须掌握,考前,最好能反复训练,直至熟练运用。一、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及其作答 类型一:面临困境与介入策略分析 参阅大纲中的示例。答题时,应注意困境的分析应与介入策略的分析相对应。 答题模板: 第一、生理方面的困境,如: 1、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1)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2)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进行康复辅导等。 2、疾病伤痛 介入策略: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第二、心理方面的困境 1、情绪方面。表现:服务对象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1)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2)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张。 2、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有些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2)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3、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内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1)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行为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 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厌恶、漫灌、模仿、代币管制等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第四、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张的困境。 介入策略:(1)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2)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3)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果敢训练法协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1、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