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环境下的存在必要性

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环境下的存在必要性
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环境下的存在必要性

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环境下的存在必要性

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又开辟了新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哲学是以实体本体论的方式来解释现实生活世界的,那是一种寻根究底、追本溯源、在人之外去寻找一种实体化的本作为自己的终极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不断成为一个成熟的思想,从西欧一直传播至整个世界,对一些国家如中国有极大的影响,直到至今都还延续着发展这个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环境下的存在是很必要的。

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就实质性来说,就是关注人的现实生活,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生活世界,且说当今社会环境就不存在社会之说了。在马克思看来,“人就是人的世界”,传统哲学之所以没有回到现实生活世界就在于把人仅仅理解为抽象的人,没有理解成“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就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和“生活”哲学。“现实的个人”即“不是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规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于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最初就已经渗入我们的生活。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联系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通过思维来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的交织起来的画面”。而正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性。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日趋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发展。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入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世界万物都是充满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爱因斯坦认识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可以并存的,所以提出光既是微粒又是波,它们是对立统一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正和负,它们只是它们的相对关系中才有意义”。可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的矛盾规律可以使我们富有创新精神。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有诗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它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呢?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矛盾给我们阐述了社会的双重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保持其“时代精神的精华”,需要不断创新。恩格斯也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既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典,清除长期以来附加于马克思身上的错误前见,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来面目。“回归现实世界,回到人本身”,既是马克思注意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时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它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基本方向和趋势。

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论证的惟一方法就是实践。所谓“实践出真知”,在进一步社会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环境下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个哲学海洋中,还正在繁育着。“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上世纪末,英国广播公司曾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活动,马克思位列榜首。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诞生至今近

两百年的历史,仍然彰显着不朽的活力?为什么它产生于欧洲,却没有止步于欧洲而是在全球发展深入人心?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的产物,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它的强大生命力引领我去探寻它对现实生活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在前进中发展,在发展中前进的思想理论体系,其灵活性是有目共睹的,它不受任何既定的框架、公式、理论所构成的封闭体系的束缚,并与当代社会生活发展保持着紧密的联系,随时吸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生事物,并将其转化为对其有用的理论基石。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马克思主义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去认识、去了解、去开拓。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具有的科学性、真理性引导着我们去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世界风云变幻的本质,知道一个国家怎么应对历史长河的旋涡和逆流。这应该就是一个国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

不得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已经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环境问题。我们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环境的破坏似乎是避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的同时,也要追求对生活环境的日渐完美。那么我们能否做到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和谐发展呢?于是马克思基本理论告诉我们,要用矛盾的观点看待事物,这要求我们把握好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性和和谐的关系。从某个角度上来看,和谐也是矛盾的一种形式,他所体现的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需要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人发展本身也是如此。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就说明了人的一个发展过程。当然,马哲有一条重要的理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但也不是可怕的,相反那有可能是幸运的,因为你可以从中积累经验,提高能力,锻炼技巧,于是更有利于你的进步。因为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螺旋式的前进和上升,所以必要的倒退和停滞是每个人成长所必然经历的。另外,最主要的是实践。这一基本原理告诉人们,尤其是当代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实践出真知,你若有了目标,就要为之付出相应的努力,而不是每天幻想或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

因为认识的有限性,我也只是在三个方面浅浅的谈了一些我个人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性作用的认识。但是我们从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渗透,大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小到每个个体的一言一行。马克思的理论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我们的人生已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作为大学生,我们可以从这些深刻的理论中挖掘到许多生活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 摘要:受到课堂上的讨论及教材的启发,本文从联系生活实际出发,阐述了作者对实践的具体含义以及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的理解。 关键词:实践,认识 在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的过程中,读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部分的认识、实践、真理等概念与论断,我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人类的过往及现今的生活都息息相关。以下摘录我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观部分的一些零碎思考。 世界上许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备尝甘苦才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指出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的。譬如吃东西罢,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像习惯了,很平常了。不过,这一定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不亲口吃一吃就不能真正了解食品的滋味,离开了实践也就谈不上任何真知。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它一切活动的东西,因为没有生产实践,就没有人类,就没有其它一切社会生活。常言道:“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沿海的一些渔民,把耳朵贴在船帮上,听听底下的声音,就知道有什么鱼在附近海域游动。生活在深山老林的猎人,凭着经验就可判别各种鸟类的叫声。经验丰富的司机,听着发动机的声音,就能辨别机器正常与否。我们现在懂得的一切,都是经过许多人的实践才得来的。人们为了使某些重金属的原子核发生裂变,曾经用质子作炮弹去轰击原子核,命中率低得可怜。后来,用中子轰击原子核,不仅很容易击中,而且随着原子核的分裂,还有新的中子释放出来,使轰击原子核的反应不断进行下去,形成链式反应。人们利用核燃料分裂时释放的大量热能,建立了原子能发电站。有教书的实践,才能总结育人的道理;有办工厂的经验,才能有管理工厂的知识。 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就像接力赛跑一样,每一代人都把前一代人知识的终点作为自己知识的起点,然后把在实践中取得的新知识增添到人类知识宝库中去;社会实践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人们的知识也就越来越丰富。认识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来源于实践。毛泽东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走着的认识路程。”没有实践,客观事物同认识主体就不能发生任何关系,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认识。实践出真知,人的知识、才能归根到底来自实践。这并不排除接受间接经验和学习书本知识,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也无必要事事直接经验。就每个个人的知识而言,大量是

论政府存在的必要性

论政府存在的的必要性 社会管理16级 朱友焕 政府是人与机构的结合体,它的意志具有强制力,他尊重风俗、习惯,提倡道德,制定并执行法律(纪律),以约束人类的行为。一般意义的政府涵盖了国家机构的政府和非国家机构的政府,作为社会管理机构,它需要应用风俗、习惯、道德、法律对社会进行管理。 政府作为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实施阶级统治的工具,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随着国家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日益复杂,政府的职能将不断扩大,政府机构也逐步完善;随着国家的消灭,政府也将而消亡。在现代国家,一般由宪法和法律规定政府的结构、组成和职权。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的职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政府直接指挥国家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暴力机器,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进行政治统治。同时,政府还必须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这是政府进行政治统治的前提和基础。政府的职权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指挥国家机器,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等。对外,则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保卫本国领土完整和主权不受

侵犯,维护国家的独立等。政府的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扩大。 换个角度看,政府之存在的必要性及其职能作用,正是因为每个人才都必然地或多或少地存在缺点--无德、少德、失德、失德等之不足,才需要政府之存在并赋予其政府相应的职能作用的!或者说,治理、发展和外交一个国家在于使用好本国的人才,要使用好本国的人才,关键和前提是要帮助人才克服相应的“天生”之缺点和不足,并防止避免人才们之缺点不足等而造成对一个国家的危害祸患甚至犯罪造孽等! 正是人才必然的缺陷缺点,才需要政府存在并严格法制地管理监督、避免防止、纠正奖惩等,确保每个人才正面积极地发挥其才能而造福国家和人民!一个好政府应做到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营造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环境,使下一代有更美好的生活方式。政府的存在是为了能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调节市场,为人民争取福利,保护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所以,政府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的必要性、现状及建议 08工商管理02班 0810640174 张武 【摘要】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公共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而代表公立性的政府该如何定位、在公共关系中扮演什么角色及如何实现其职能就成了最重要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政府开展公共关系管理的意义及必要性、现状及特点、完善及建议。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有利于政府形象的塑造、提高政府的行政办事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及社会稳定、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同时我国政府公共关系也存在着一系列现象问题:起步晚、理论支持不足、意识较淡薄、机构设置不完善;为了完善我国政府公共关系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下建议: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提高政府工作人员的公关意识、合理的实质公共关系机构、培养专门从事政府公关方面的人才等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公共关系、必要性、政府形象、行政、社会和谐、现状、理论、公共关系机构、建议、人才 一、政府公共关系概述 [1]作为一种新型的行政管理的方法和艺术, 政府公关已经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我国,政府公关作为塑造政府形象的艺术和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日益成为政府工作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公共关系”一词是由英文“Public Relations”翻译而来的,中文可译为“公共关系”或“公众关系”,不论是其字面意思还是其实际意思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3]公共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管理的过程,它需要评估社会公众的态度,确认与公众利益相符合的个人或组织的政策与程序,拟定并执行各种行动方案,提高主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改善形象,争取相关公众的理解与接受。 公关关系的定义有很多,在这里我们给公共关系下一个简洁的定义:[7]所谓公共关系,就是一个组织运用有效的传播手段,使自身适应公众的需要,并使公众适应组织发展需要的一种思想、政策和管理职能。 [2]政府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都是组织通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争取公众的信任与支持,从而树立良好组织的组织形象的一个过程。但政府公共关系作为公共关系的一个分支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 首先,主体的权威性。政府是从独立分化出来的又居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社会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必要性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姓名:邓威 班级:测控五班 学号:2011079120009 摘要: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培养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只有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特别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尤其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如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一些大学生的理想变得模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此时,西方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英国率先引起了第一场工业革命,随后德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也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社会生产力有了跨越性的提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也开始浮出水面,经济危机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也日益增强。 随着大批的工人起义,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这个大舞台。针对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弊端,时代发展呼唤一个新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也因此而产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从那时起,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克服困难,将其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改革开放后,我国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和方法,不断探索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新的建设道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主义特色的发展道路。 今天的世界与150多年前马克思主义诞生时的情况已大不相同,中国的基本国情与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社会、与诞生列宁主义的俄国的情况也大不相同,现在的中国与50多年前、20多年前的中国也大不相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要敢于直面时代新问题,并在解答和应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寻求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契机和基点。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对个人的内在作用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和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一是培养精神境界,“化理论为德性”,二是训练理论思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第一“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主要阐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真理与价值”。主要对人们认识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特征进行阐释。 第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重点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以及这一本质规定在实践中运用的根本要求,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一般指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的认识来源、认识能力、认识形式、认识过程和认识真理性问题的科学认识理论。 它首先是可知论,认为客观物质世界是可知的。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物质世界的现象,而且可以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的基本前提是反映论,认为物质世界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人的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划清了界限。 它是实践论,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它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能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表现在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上,认识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表现在认识过程中,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 定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及其规律的学说。它坚持反映论的观点,认为客观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对象和源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反映不是对客观世界的消极被动的直观,而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基础上发生的积极地、能动地再现客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内容 实践观 一、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借助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而获得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使人类认识的发展。另外,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二、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胡锦光:论国家行为

日本学者采用的是“政治性质论”,但两者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只是表述方法有所不同而已。法国的统治作用论者采用的是较为间接的论述方法,他们将国家作用分为统治作用和行政作用,衡量统治作用行为的标准仍然是政治性质,故人们才将这种学说称为“性质说”,以区别于“政治动机说”。美国和日本的学者则采用较为直接的论述方法,以政治性质标准来衡量是否属于国家行为。正如否定说所言,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都可以说是出于政治动机,也可以说都具有政治性质;如果按照这一标准,任何国家机关的任何行为都可以归入国家行为的范畴,都享有司法豁免权,那么,司法救济的意义何在呢?法治原则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在现代法治社会,可以说国家机关的任何行为都具有两种性质,即法律性和政治性。如果单纯按照政治性标准来衡量和判断国家行为,的确会出现否定说所预料的结局。肯定说强调政治性,否定说则偏重于法律性,理论上的争论也主要纠缠于此。从各国的判例看,其采纳了肯定说,确认了国家行为的存在,但并未完全照搬肯定说关于衡量国家行为的标准。各国判例所采用的标准可以归纳为“高度政治性”。如前所述,国家机关的任何行为都具有法律性和政治性,在一个具体行为中,法律性和政治性会有强弱不同的表现,或者是法律性强于政治性,或者是政治性强于法律性,抑或是两者相当。当一个行为的政治性强于其法律性时,可以认为该行为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从理论上说,高度政治性的“高度”仍然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何者为“高度”,完全依从于法官的认识能力及在此基础上的判断,包括对法院性质的认识、对法官自身能力的认识、对判断标准的认识、对判决可能引起的社会后果的认识及该判决可能对法院产生的影响的认识等。(二)法院回避对国家行为进行司法审查的根据是什么?持肯定说的学者列举了若干根据,包括法院的判断能力、既定的判断标准、法院对判决结果的承担能力等。如前所述,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中,没有对国家行为作出任何规定,甚至没有“国家行为”这一概念,有的国家的宪法或者法律中虽然规定了“国家行为”这一概念,但对什么是国家行为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一般的逻辑,法院必然会尽量缩小国家行为的范围,或者完全不采用国家行为理论,从而扩大自己的司法管辖权。而实际情形却相反,法院即使在缺乏宪法和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也仍然采用国家行为理论。上述学者所论述的各种根据,归结到一点就是法院的自律性。即法院为了维护自身的司法独立性和崇高的社会地位、法律地位,自愿放弃对某些行为的管辖权。假如法院对某些政治性较强的行为作出判断,就可能会招致其他国家机关、特别是人民的不满和反感,法院现存的地位和独立性就难以保障。可见,法院的上述做法,名义上是自律,实际上是一种“他律”。学者所论述的实际上不过是法院要寻找的种种外在形式上的原因。国家行为的高度政治性与法院对自身能力的估计并进而对司法管辖权的自我限制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从法院的角度分析国家行为,对于某些行为为什么要被作为“国家行为”来看待,其又为什么能够回避司法审查,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四、国家行为的范围按照法国的“统治行为”理论,其统治行为包括以下三项内容:(1)政府和议会关系中的行为,包括召集和解散议会,以及提出法律案和公布法律的各种行为;(2)政府在国际关系中所采取的行为;(3)总统认为出现紧急情况,作出实施《宪法》第16条的决定,以及总统根据《宪法》第11条规定,作出将法律草案提交公民复决的决定。(28)根据美国的判例,其政治问题主要有:(1)在州政治的领域:“共和政体”的涵义、州正统政府的认定、管理全州的公职(如州长、副州长)选举中有关当选者的决定,总之涉及州政府的合法性问题;(2)在联邦政治及州际政治的领域: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的有效性(但法院为了作出判断而得到必要和及明确的基准和情报除外)、法律的形式效力(但仅限于合宪解释不可能或者如果宣布该法律无效可能引起社会混乱的情况)、政党的全国大会代表的资格审查、逃亡犯罪人的州际引渡;(3)在战争权限的领域:对决定召集民兵的前提及紧急状态发生的认定、有关州兵的组织、装备、规则、指挥的具体规定(但州兵在执行公务中基于故意或者过失对市民的不法行为除外);(4)在国际问题领域:条约的存续及效力(但与此有关的政治部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论政府适当干预市场的必要性及其方式 【摘要】: 政府与市场是两种配置资源和协调活动的机制,为了在实践中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特别是结合我国国情,有必要揭示政府应否干预市场的基本问题。文章从政府干预市场的必要性、政府干预市场的利弊和政府干预市场的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政府的干预行为来进行讨论。 【关键词】:政府;市场;适度干预;经济法 政府职能,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政府职能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 一、政府干预市场的原因 政府之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干预,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自我调节存在缺陷。市场自我调节有自身明显的弱点和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首先,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它反映的是社会的短期需求,而不能反映社会的长期需求,因而容易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其次,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市场只能向企业表明社会需求的方向,而不能指明每个企业在满足社会需求总量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份额,因而容易造成需求的不真实性和生产的盲目性。正因为市场调节具有上述种种局限性,因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基础方式的市场经济具有局限性,所以政府有必要干预市场,防止市场失灵,使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二、政府干预市场的优点 在政府干预市场的环节中正式因为存在一些优点,才使得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被认可被接受,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政府干预市场可以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和稳定协调的发展。再者,市场主体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谋求最大的利润,往往把资金投向周期短、收效快、风险小的产业,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其次,可以有效防止垄断的产生。生产成本的水平使市场主体在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同地位,进而导致某些处于有利形势的企业逐渐占据垄断地位。再次,补偿和纠正经济外在效应。所谓外在效应,按照经济学家贝格、费舍尔等人的看法,是指“单个的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直接地影响了他人的生产和消费,其过程不是通过市场”。显然,经济外在效应意味着有些市场主体可以无偿地取得外部经济性,而有些当事人蒙受外部不经济造成的损失却得不到补偿。前者常见于经济生活中的“搭便车”现象,后者如工厂排放污染物会对附近居民或者企业造成损失等。这类外在效应无法通过市场交换的途径加以纠正。通过道德教育固然能够使之弱化,但作用毕竟有限。只有通过国家税收或补贴政策或行政管制如特定的排污标准及征收污染费等规定,使外部效应内在化,最大限度地减轻经济发展和市场化过程的外在效应,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政府干预市场还可以组织与实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论20世纪初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形成于19世纪,是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一种理论反映,它凝聚了其创始者对19世纪资本主义文明的深刻批判认识和对人类历史的整体把握。然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接受体——20世纪的中国,却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为近代以后的中国社会和民族所接受,并使之中国化,是中国近代历史对外来文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中国化的逻辑前提——理论自身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理论本性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实践的理论学说,它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实践为目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之深厚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动力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它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的实践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本国化,才能成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实践提出的新任务和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显然,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要做到这一点,又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取得民族形式”,“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有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二、中国化的现实契机——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需要 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正式传入中国一开始面临的并不是单纯的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而是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任务,中国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反抗民族压迫,进行了长期的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始终没有间断过对救国救民真理的探索。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80年间先后爆发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等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传统意识、宗法意识根深蒂固,加之没有民众的根基,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相适应,曾经出现过各种反映这些斗争并为之服务的思想理论。其中既有地主阶级开明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提出的改良主义思想,也有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提出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还有农民阶级提出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思想。由于中国社会发展和政治思想文化的落后,也由于新兴资产阶级的十分软弱,因而中国自身不可能产生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可以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近80年当中,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思想武器可以抵御帝国主义。旧的顽固的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打了败仗,宣告破产了。不得已,中国人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制”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组织过政党,举行过革命,以为可以外御列强,内建民国。但是,这些东西也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一样软弱无力,抵挡不住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勾结而败下阵来。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渴望、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正是在中国向何处去的紧要关头,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宣告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胜利,

浅议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摘要:在某些领域,市场机制不能起作用,而这些部门是社会再生产又需要这些部门。国家为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为保护人民利益和社会稳定,国企就必须在某些领域存在。 激励机制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与管理体系,将员工对组织及工作的承诺最大化的过程。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 ,我国国有企业的各项权利集于政府一身 ,企业只不过是政府的生产车间。在这种政企合一的模式中 ,委托代理关系被弱化了。但是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放权让利、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股份制试点的改革 ,以及国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开始显现出来。 关键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委托管理机制

浅议国有企业存在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扭亏增盈成效显著,但一些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国有企业普遍效率低下,经营缺乏活力,我国国有企业的激励机制存在手段单一、方式陈旧,经营者和技术骨干积极性受到挫伤,人才流失现象严重。 从总体上来看,多数我国国有企业目前的员工激励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没有企业内部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相配合,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也很难激发出来。由此,寻找科学的方法和机制激励员工进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成十分重要的课题。 国有企业产权模糊,权责不清,激励低效,国有企业所有权缺位(或虚位),使得国有企业中所有权关系模糊,国有产权虚置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委托人的链条和层次之中。从整体上看,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都是所有权代表,但如果从 10 具体情况分析又都不是所有权主体,谁也不肯承担经济责任,国有产权并未有效行使,没有人真正关心国有产权的利益。所有权约束的软化导致经营者责任的缺乏,经营者形不成激励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不可避免地成为国有企业的委托人,在企业外部对代理人进行约束,常常导致对企业直接的行政干预。经营者由政府任命、管理,而不是产生于市场竞争之中;素质、能力较差;经营者关心的是个人升迁,随时准备着上级的调动,缺乏为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长期经营的动力,不利于激励机制的落实。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史中的重要作用 内容摘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辩证思维是客观主义矛盾运动的反映,人不是简单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通过时间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外部世界。理论和实践具体历史的统一。要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以科学理论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的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然富有生命力。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认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论在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思想武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推进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识史实践精神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为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所以,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认识论? 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级阶段和科学形式。是关于认识的本质、来源、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即实践论。它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从实践中产生,随实践而发展,认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践,认识的真理性也只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证明;认为认识的发展过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辩证过程;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之间的多次反覆;社会实践的无穷无尽决定了认识发展的永无止境。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先从总体上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阐述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然后,重点说明其产生的伟大变革作用,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原理的必要性 摘要: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得到中国历史实践检验的行动指南,有必要根植于中国当代大学生中心中,指引他们在全球化大潮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动摇,始终向着实现全人类的解放这一终极目标迈进。本文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原理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中的作用 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大学时代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在这段黄金岁月里,大学生会有一些关键的变化。大学时代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修正以致成为一个人的信仰的阶段;这个时段承载了大学生太多的内容,它这被称为是具有潜力的时光,无论从好坏、真假、善恶等方面来说。大学生对我们国家特别是我们发展中国家的作用自不待言,大学行能否健康成长关系我国的前途和命运。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生就是关键时期的建设者。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学生本身就是构成自我坚实基础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这样的一种约束力和信仰。 二、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大学生成人成才 坦率的说,高校普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被为数不少的学生,尤其是理工农医的学生,仅仅看作是党和政府赋予他们的政治使命,而与自己的成人成才无关,甚至当作专业学习的累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大学生只要真正学好了马克思主义,就必定有益于自己的专业建树和全面成才。因此,应该自觉学好。 马克思主义能够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提供科学世界观指导。牛顿是经典物理学的创始人。他在自己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就曾企图摆脱哲学世界观,并警告物理学不要陷入这一泥坑。然而,他自己并未遵守这一告诚,却信仰唯心主义哲学。正是在这种哲学世界观的指导下,他虽然发现“万有引力”的经典定律,但他又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的荒谬看法。在自然科学史上象牛顿这样由于不正确世界观的支配而损害了研究成就者是不乏其例的。可见,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世界观犹如高屋建瓴,是科学工作者揭示自然秘密,认清自然规律必须抢占的“制高点”。其次有益于修炼大学生的良好人格魅力。要想将来当专家,不仅要受世界观的支配,而且还要受作为专业人格化的人生观的支配和指导。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人生观,以它为思想武装十分有利于专家的德才兼备。大学生只有以这样的人生观作为自己的行为指导,并且又努力学

大学存在的必要性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TIAN FU COLLEGE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学士学位论文 BACHELOR THESIS 论文题目:浅析大学存在的必要性 作者强成成 专业工程管理(造价方向) 班级学号40906221 指导教师曹敏 定稿时间2011-6-12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学习的同学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签名:日期: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电子科技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摘要 如今伴随着就业压力的逐渐增大,就业和所学专业不对口以及越来越形式化的大学教育,巨额的投入和收益不成正比让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教育产生怀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即合理,本文将从大学的基本功能和现实意义两大方面略述大学存在的必要性。 关键词:大学教育必要性现实意义大学功能 I

ABSTRACT T oday, along with gradually increasing pressure on employment, employment in these two fields are not formal counterparts and, increasingly, university education, a huge investment and earnings are not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suspicious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Marxist philosophy holds that there is reasonable, this will be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significance in two areas outlined the need exists. Keywords: University Necessity Significance University function II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一度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但学界在对该问题域的理解与研究几经嬗变之后,似乎陷入了“长期的沉寂”。当我们静下心来回顾这段坎坷的认识论之旅时,一个深刻的印象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教科书经常是在自觉不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之前或其之外的认识论成果来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独特核心逻辑进行“危险的增补”(德里达语)。因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现成存在的认识论,所以反而没能真正明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依托于对传统认识论的历史观革命,才摆脱传统唯物主义和近代哲学的影响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极为重要的内在组成部分和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仍需要我们重新还原与再度发现。 一、认识论的回顾 认识论问题成为新时期伊始我国马克思主义教科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呈现出三个亮点:第一,把作为过渡环节的认识论突出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导结构,使其从部门哲学上升为总的哲学体系,从而实现了从本体论主导到认识论转向的新体系。第二,与原先第一性、第二性的等级不同,把传统教科书中思维—存在的反映论模式转变为突出人的主体性、实践的根基性的,以主客体辩证统一为主轴的认识论、价值论、历史观融为一体的哲学逻辑。第三,通过大量引进苏联哲学界和“二战”后西方心理学、认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受李泽厚先生的康德主体哲学研究以及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重大影响,实现了从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理论为代表的传统意识论向以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为主要借鉴的建构认识论的转变。其间,涌现出一批颇有代表性的成果,其中以高清海先生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最为著名。在这部被时人评价为“出新意于法度之中”[1]的哲学教材中,作者们参考苏联东欧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打破传统自然物质本体论和自然辩证法、历史观的等级制、条块式的分割,用以实践为基础的主客体分立、转化和统一的辩证方法论重构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亦可说是人化自然本体论)、主客体统一辩证法和主体建构客体与社会历史规律的认识论和历史观。当然,这部理论深度在当时无出其右的教科书由于受成书时间、团队成员等多种因素影响,也留有遗憾与发挥余地:它还未来得及完全突破苏东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解的窠臼,也未能完全克服或消解传统教科书中隐性的近代唯物主义基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构建新的统一体系的强制性(“夹生性”)特点。自然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所代表的主客体统一的认识论哲学,也就逐渐被追求人的主体性解放的辩证法和历史观所取代,直至最后变成了人学诉求。作为高清海先生的学生,孙正聿先生继往开来,他所主张的前提反思性哲学理论其实已经彻底突破了苏联教科书体系,而开创了一条通过回归德国古典哲学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之路。高先生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孙正聿先生则自称是“离经而不叛道”。他在《哲学通论》及其他相关著作中,通过重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费尔巴哈论》)中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论述,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反映论推进至反思论,指出晚年恩格斯所强调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并不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两种实体相互作用或决定—反作用的模式,而是反思的认识论和辩证法命题,是黑格尔意义上的思想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二个经典范式是以从笛卡尔到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主 1

试论国家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试论国家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的重要性 制度的好坏与执政党建设密切相关,其中舆论监督制度的完善就是我们党的一条基本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首先要强化舆论监督意识,尤其是党政机关各级领导干部和新闻工作人员;其次要疏通舆论监督渠道,坚持政务公开化;再次要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舆论监督制度。 标签:执政党舆论监督新闻工作政务公开 执政党建设离不开舆论监督,否则必然走向失败,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条真理。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多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实践证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度,任何领导人都难免犯错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为了提高党的纯洁性和凝聚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繁荣昌盛,我们必须加强监督制度的建设,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首先,强化舆论监督意识是发挥监督作用的前提。 舆论监督意识包括监督者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和被监督者诚恳接受监督的意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现在的舆论监督状况是不理想的。从党政机关内部看,影响舆论监督功能发挥的主要障碍是:一是部分领导干部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有的认为自己是领导干部,对党的方针、政策学得多,吃得透,理解深,思想觉悟高,理论水平也高,一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不需要监督;有的则认为舆论监督是给党抹黑,给自己出丑,因此对舆论监督看不惯,有的甚至打击报复。他们喜欢听诺诺之辞,不喜欢听谔谔之言,不是闻过则喜,闻过则改,而是闻过则怒。对此群众有个形象的说法,叫做“三种屁股”:第一种是听到批评浑身不自在,猴子屁股坐不住;第二种是一批即跳,老虎屁股摸不得;第三种是听了批评无动于衷,大象屁股推不动。从监督者的监督意识、民主意识来看,也是比较淡薄的。有的认为领导是掌权的,咱们是老百姓,监督领导是自寻倒霉。因此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的监督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从根本上提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和舆论工作者积极参与监督的意识,乃是目前舆论监督工作中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第一,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领导干部接受舆论监督,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要实现有效的舆论监督,作为被监督的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对舆论监督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要有诚意接受监督的义务感,为舆论监督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方便,造成一个民主气氛浓厚的社会环境。要保护新闻工作者依法行使新闻自由的权利。对于敢于说真话,表述民意的新闻工作者,要鼓励

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问题对策分析

论我国政府监管的重要性及问题对策分析政法学院 09级政教(2)班张静 2009081214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经济及社会运行中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政府作为政策的决策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策执行的监督者,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运行中的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加强政府监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规范经济社会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加强政府监管的必要性以及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政府监管;必要性;问题;对策;分析 政府监管又称政府规制、政府管制,即政府运用公共权力,通过制定一定的规则,对个人和组织的行为进行限制与调控。具体表现在政府对市场与社会的监管,即政府的外部监管,也就是广义上的政府监管,而不包括政府对于自身的监管。它的手段包括经济性监管和社会性监管。所谓经济性监管,是指通过制定特定产业的进入、定价、融资以及信息发布等政策对主体行为进行有效的调整,以达到避免出现竞争主体过多或过少而引起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造成资源浪费或者配置低效率,妨碍社会生产效率和服务供给的公正、稳定。经济性管制主要包括价格管制、进入和退出管制、投资管制、质量管制、信息管制等内容。社会性监管是指政府根据社会发展、运行中存在及暴露出来的问题通过制订相应的政策措施来约束和规范个人及组织的行为。 一、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在认识到加强政府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回过头反思当前我国政府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到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管有的放矢。 首先,政府职能不清。从总体上看,现代预算制度的缺失、公共审计的不完善、中央和地方事权和财权方面划分不合理,导致了为全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分配不公、效益不佳。在管理体制上延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很多政府主管部门同时扮演着事业单位的资产所有者、政策制定者、付费者、监管者等多重角色。其根本缺陷是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政府多重角色之间存在严重利益冲突,妨碍了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和效率的改进。

试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试论当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 摘要: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倍感压力而茫然失措。大学时期正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必要的。 ?P键词: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必要性;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1、当代部分大学生缺乏理想与信仰,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理想信念包含着大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追求,对大学生基本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而信仰是精神世界的动力源泉,是在迷茫无措时的那一束光亮,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由于当今时代生活条件的提高,许多大学生都是一路从

父母的庇佑中成长过来,享受着优越的物质生活,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形成了许多错误的思想观念,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 2、自我意识强烈,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 由于大部分当代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父母长辈从小的宠爱使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过度自信的性格。父母也竭尽全力地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与优越的生活,这使得许多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淡薄,只想着别人为自己做什么,而不考虑自己应当为他人以及社会付出。如许多大学生寝室关系不和、矛盾突出,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大家都不愿意为了对方退让一步,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这样发展下去,会导致社会被分裂为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缺乏凝聚力和情感纽带,而这样的个体毫无疑问也是不堪一击的。 3、追求个性的发展方式,价值观多元化 我们不能否认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滑坡的事件,如大家熟知的老人倒地不敢扶、面对歹徒无人见义勇为等等,这些事件同样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但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无视社会上的温暖,天灾时期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共同为受难者祈祷帮助。同时,对当代大学生来说,他们身上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如“萨德”事件,大家共同抵制韩货,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群就是大学生。 所以当传统与现代的人生价值观发生撞击时,当代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