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上海市储能中学 戈伟刚

[教学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了解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史料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能力原因,搜集、辨别史料的方法;

通过视频资料更加直观展示历史,加强信息量,初步掌握多角度观察历史的方法;

通过图表培养利用图表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通过各种史料展现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科兴趣;

通过国家统一与春秋战国历史的讲述加深对祖国走向大统一的意义的感受;

通过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察,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情感;

通过对嬴政的评价,树立远大理想,具备洞察时代变化的能力,坚定实现抱负的

决心和意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统一以及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说明: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础,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并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秦统一以及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本课重点。

2.从春秋战国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为什么是地处西陲的秦而不是其他诸侯国来完成统一,这里既有六国的原因,也有秦的因素,既有时代的大势,也有个人的作用在内。通过剖析秦统一天下的原因,锻炼分析历史现象发生原因的能力。所以,秦统一天下的原因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提问1:商朝和西周时代,中央和各地的关系是怎样的?春秋战国又如何?

以问题形式,复习已学过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内服外服,方国共主;从封邦建国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在周王室日渐衰微的情况下,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最终地处西陲的秦国脱颖而出,横扫群雄,完成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那么具体情况如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内容。

2.“ 从列国纷争走向秦统一”

以《辞海》1989版中有关“大一统”的定义来引入课题

屏显“大一统”的解释并讲解(见材料1)

大统一的时代因素一:提供两张地图,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变化。

提问2:诸侯国数目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上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地图能力

板书:

(诸侯国数量减少,说明我国正走向局部统一。)

大统一的时代因素二: 提供《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修订本)《第三章 第三节》:

提问3:能否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有利于统一的因素?(见材料2)通过史料分析,揭示统一是大势所趋。

(各国的差异消失;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各国政治差异缩小;军事领域的变化;

思想文化界都认为要天下一统;秦国因素)

提供罗兹·墨菲《亚洲史》2005版118页(见材料3);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

285-286页(见材料4);贾谊《过秦论》等三段资料(见材料5)。

提问4:七雄并立,只有原本最落后的秦国胜出,原因在哪里呢?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以材料引发问题—— 设疑、释疑

(领导人的作用;地理位置有优势)

讨论、思考(1).材料表述是否完整?

(不完整)

(2).要想证实和真正了解秦国历史应当查阅什么资料?

(秦汉当时历史书籍)

(3) 有一些史学工作者在2005年去秦人故地甘肃天水进行民俗调查,了解他们古老的驾车技术,饲养技术,竟然与历史的记忆非常相似。你认为这些资料对证实那段秦国强大的历史有帮助吗?(有)

上述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引,即什么史料、通过什么方法或途径而获得的历史认识和初步掌握那些处理史料的技能。

关于秦王嬴政的个人因素

提问5:秦王嬴政是钻进了统一果实完全成熟的园子里,坐享其成;还是他生于历史的转折点,肩负的责任非常大,正是他突出的个人能力和雄才大略完成统一大业?

播放视频1并提供贾谊《过秦论》多角度多形式展现秦王嬴政其人(招纳人才,远交近攻;矢志不移;是最后的实施者、完成者;领袖的作用。)

介绍统一天下进程 —— 播放视频2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为了有效统治大一统的国家,秦统治者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

3.“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以司马迁《史记·始皇本纪》中的史料来分析中央集权实行的目的

提问6: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加强统一,安定社会)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在中央)——提供示意图1

提问7: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皇帝总权,中央大权,中央官府分权,丞相权力也很大。)

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点(在地方)——提供示意图2

提问8: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地方服从中央,职责明确,层次多,最基层的权力大,由郡县长官任命。)

其他措施——播放视频3;

提供《史记》资料(材料6);

提问9:还有什么措施?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驰道,击匈奴修长城,统一思想。)

提问10: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

提供上海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2006年版本第18页(见材料7)

提问11:这样解释完整吗?促使学生深入思考中央集权制度产生背景归纳:(1)经济根源在于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

(2)其政治根源在于地主阶级需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

抗;

(3)其思想根源植根于法家中央集权思想;

(4)新王朝创建,这一集团对战国纷争又有一定的体会,而且威信高,权力大,行为果断;

(5)历史因素在于封邦建国导致的550年的天下大乱;

(6)秦始皇个人性情的因素。

提供史料;提供李白诗歌;提供影视中的嬴政形象。通过提供各

种类型材料,指导学生怎样比较不同来源的史料,怎样判断史料中的矛盾和偏见的成分。提问12:实行高度专制的中央集权有没有秦始皇个人心态、性格的因素呢?

板书:如何看待秦始皇?(见材料8)

屏显学者柏杨《中国人史纲》上232页的评价(见材料9)

指导学生全面认识秦始皇,并从中受到启示。

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并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4.小结:

正确认识历史,正确评价所谓的网络热点和卖点。把历史的客观与主观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起来看问题。

[资料附录]

材料一:

统一全境。《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陈立义疏引《汉书 ·王阳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大,犹言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一于周天子。

后世因称统治全国为大一统。

——《辞海》1989版第711页:材料二:

1.根据解放后丰富的考古发掘资料,更加证实了战国时铁工具大量出现这一事实。现在所知,辽宁、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南等省都出土有铁器。

2..战国初年各国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顺应当是经济变化而出现的政治改革。各国经过变法后,在国君之下有一套受它控制的官僚机构,确立起君主集权制。

3.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比春秋时更为激烈和频繁,规模也更大。作战方法、兵种,也随着战争规模扩大而发生变化。

4. 各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争相礼贤下士,由于养士之风的盛行,文学之士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著书立说,上说下教,文化学术获得空前的发展。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修订本)《第三章第三节》

材料三:

秦本来是周王朝属国中最穷、最小也最边远者之一,似乎很容易被其他对手超过。然而它的历代能干的统治者把相对贫困、农民基础和边远地域等劣势变成了自己的长处。他们强调勤劳、俭朴和纪律的重要性,重视农业和农民士兵,排斥商贾或知识分子,把这些社会成分转变成军事力量。秦的强悍军队在一连串战役中击败了竞争的敌国,而这些战役都远离秦国在渭河流域山峦环抱的老根据地,却给依靠商业的敌国较脆弱的经济往往造成严重破坏。秦的对手们看出日渐强大的秦的威胁并打算联合抗秦时已经太晚,终于被秦逐一灭亡。秦的将军和政治家是战略战术大师,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外交、宣传、叛逆、谍报和各种形式的心理战术。

——(美国)罗兹·墨菲《亚洲史》2005版第118页

材料四:

策动第一次大革命的是秦国的领导人。秦地处中国西北部的渭水流域,这一地理位置本身有助于秦获得胜利,因为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难进易守。秦统治者可以进攻东面的其他国家而无后顾之忧。地处边远地区的位置也使秦军队由于经常要对蛮族作战而处于战备状态。事实上,秦人是最早用钢制武器取代青铜武器、用骑兵取代战车兵的中国人。秦

胜利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公元前318年,秦占领了四川的产粮大平原;这大大地扩大了秦的地盘、增强了秦的力量,使秦与中国其他国家的关系有点如同早先马其顿与诸希腊城邦的关系那样。最后,秦统治者是些能干而又野心勃勃的现实主义者,率先应用法家学说,将所有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上。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285-286页

材料五: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 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西汉)贾谊《过秦论》材料六:

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得到当时中央绝大部分官员的响应。始皇下其议。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司马迁《史记 · 始皇本纪》

材料七:

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组织实施巨大的农业灌溉等水利工程,弱小分散的村社组织也无力抗衡外族的进攻,加上大河流域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央集权专制国家于是应运而生。

——《上海市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实验本)》2006年版本第18页

材料八:

秦始皇是怎样的人呢?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

——陈登原《国史旧闻》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命

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

《始皇本纪》中尉繚说:“秦王为人,峰准,长母,挚鸟膺,少恩而虎狼心。”

卢生相与谋曰:“始皇为人,天性刚戾自用,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

以上三则均出自《史记 》

材料九:

赢政大帝的生命是多彩多姿的,充分显示他强烈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他面对的是包罗万象的庞大帝国,充满陌生的人民。是一种只向前看的心理状态,人们逐渐从周王朝那种崇古守旧的传统中脱颖而出,而以坚决的态度,发挥创造未来的倔强精神。赢政大帝正是这种主流思潮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最勤劳的帝王之一,不分昼夜的为他的帝国服

务。

——柏杨《中国人史纲》上第232页[板书设计]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

秦崛起、强大←商鞅变法

秦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最高统治者皇帝↘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地方实行郡县制,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

↘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舆论

↘军事上:修驰道、直道,筑长城,击匈奴,开边移民

[训练设计]

著名美国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曾经这样写

到:“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在1949年,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请根据上述提供的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 公元前221年在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秦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2.为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请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加以归纳。

(因为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开创皇帝制度,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和

太尉,下设诸卿,由皇帝裁决一切军国大事。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由此揭开了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对各地施行有效的政治管理的序幕。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还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驰道,击匈奴修长城,统一思想等。所以秦统一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课件]

见附件。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特点 李萌 一、基本概念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它包括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方面的涵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与皇位世袭制。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战国时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强,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各国进行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除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制度,适应了新兴地主加强专制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战国末期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崭新的思想风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商鞅变法中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正式建立 秦统一全国后,为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和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集权的九卿制、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秦律》。中央集权化中采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财政、司法监察、军事管理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这些措施既加强了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加强了对地方各级官吏和百姓的控制,这样就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正式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知识点

高一历史《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的确立》知识点 .纵观百家 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主干知识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作了较为完整、系统的介绍。细微的不同主要表现为:人教版的知识线索更加清晰,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运行机制介绍得更加明确,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分析得更加透彻;人民版教材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秦王朝的政治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人教版、人民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主干知识。 2.百家之长 秦朝中央机构的运行特点:对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北击匈奴,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在岭南置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的开端。……秦朝还在当时被称为“西南夷”的地区……任命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的开始。 郡县制的特点:郡县制与周代以来“分土建邦”的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

式。……郡县制的建立……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概念阐释 1.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三皇,一说是伏羲、神农、黄帝;另一说为天皇、地皇、泰皇;还有一说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一说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另一说是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 2.三公九卿 秦王朝在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执政机构,最高长官有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有人称之为“三公”。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三公”各有分工,互相钳制。“三公”之下有“九卿”,负责各重要部门的具体事务。所有这些官吏都由皇帝任免和调动,概不世袭。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教学立意: 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动荡,各国兼并战争不断,终而“天下定于一”,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秦最终兼并六国,实现大一统;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中央集权体制正式取代了封邦建国体制,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但中央集权体制巩固秦统治的同时仍存在着相当的隐患。 教学目标: 知道战国七雄、战国时期的区域性统一;知道商鞅变法的原因和内容;知道秦的建立;知道秦的中央集权体制和巩固措施。 通过分析秦统一的原因,理解秦的统一的多种因素合力下的结果,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通过对于中央集权体制的学习,掌握多元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秦统一的原因、中央集权体制 难点:中央集权体制 学情分析: 经过高一将近三个月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历史学习的一定方法,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受限于知识储备,对于秦朝的统一学生平时接触的相关知识较多,所以对于学生更多采取讨论分析的方式理解秦的建立。 教学策略: 尽可能通过学生自行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果情况不理想,可通过问题引导或教师讲述,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环节1:导入 以朝代更替以及贾谊的《过秦论》选段导入新课,提出设问:为什么秦国能实现全国的大一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之前学习内容进行回顾,让学生认识社会从混乱重新归于一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环节2:秦的统一的原因 1)区域性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出示春秋和战国地图,观察发现春秋战国诸侯国的变化。 2)人民渴望得到统一 展示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战争,显示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残酷性,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希望战争能够结束。 3)各国变法,政治经济上出现趋同,而秦之变法尤为彻底。 出示地图,简述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名称,导致各国政治经济上出现趋同,重点

第2课 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影响。 【知识结构】 【自主复习】 一、了解背景: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了解:分封制宗法制崩溃的表现: 二、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皇帝制: ①基本特征: 表现:A、(地位的不可逾越) B、(亦即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②作用: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和权力的不可转移。 2、中央制度: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三公之间关系: 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②三公九卿制特点:

3、地方官制和行政机构: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实行原因:分封制的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很大的独立性,便利了其势力的发展。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旧的统治秩序必然遭到破坏,形成地方分裂割据。 2、地方有郡县两级 郡守:最高长官 郡:郡丞:辅佐郡守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 郡尉:负责军事和治安 县:县令(长)、县丞和县尉: 乡:乡吏 里:里典 3、郡县制特点: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总结: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教材金字塔结构示意图) 三、维系中央集权制度的工具 1、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目的:为 2、秦法: ①实质是 ②作用:对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有重大作用,但严刑峻法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四、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影响: 1、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彻底打破了 五、其他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措施:修筑万里长城 修建驰道、直道 统一货币、度量衡 统一文字、整顿风俗 ②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 以及形成以华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合作探究】 1、有人质问:“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郡县制既然能够加强中央集权,为什么秦朝却很快灭亡? 2、柳宗元回答说:因为秦朝统治者残酷压迫剥削人民群众,“人怨于下”,所以一呼百应,揭竿而起,一下子推翻了秦的统治。“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第3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练习题详解

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严格官员管理,健全监察制度是防止权力被滥用的重要途径。为此秦始皇时期设立了 A.皇帝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2.中国银行行徽(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3.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与这一史实有关的成语是 A、破釜沉舟 B、四面楚歌 C、项庄舞剑 D、三顾茅庐 4.秦统一后,为加强封建统治,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在中央设立的是 ①太尉②丞相③御史大夫④郡守⑤县令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 C、④⑤ D、③④⑤ 5.“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诗中所赞颂的秦王最大的历史功绩是 A.完成了国家的统一 B.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C.统一了文字 D.统一货币、度量衡 6.为了阻止匈奴南下骚扰边境,汉朝政府曾采取过两种不同的政策。王昭君出塞属于 A、和亲政策 B、武力进攻 C、拉拢政策 D、妥协政策 7.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汉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 B、经过汉武帝的统治,西汉国势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C、汉武帝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史称“文景之治” D、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局面 8.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一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少数民族指的是 A.鲜卑族 B. 氏族 C. 匈奴族 D. 羌族 9.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其中对后世地方行政机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车同轨,书同文 C.废分封,立郡县 D.焚书坑儒 10.秦统一全国后,诏书传到南方的许多地方,当地没有人认识。据此,你认为秦始皇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A. 统一货币 B. 焚书坑儒 C. 统一度量衡 D. 统一文字 1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源于 A.项羽的抗秦斗争 B.刘邦的抗秦斗争C.陈胜、吴广起义 D.王莽篡夺西汉 12.电视剧《秦始皇》以其恢宏的场面和精良的制作成为我国历史剧中的佳作。在剧中,中央设置的官职不可能有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县令 13.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的传说,后来“皇帝”成了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请问它的出现与谁有直接关系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西周奴隶制统治。 (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解决统治者内部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一体。 ②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互为表里,紧密结合。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有中央之名无集权之实。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特点: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位,有职位但无人担任)(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也无封地。县 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3、影响: ①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②奠定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测试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测试题 一、选择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请回答1~3题。 1.公元前8世纪平王东迁后,朝野出现的现象是 ( ) ①周室衰微,王命不行②迁都频繁,异姓反叛③列国内乱,诸侯兼并④尊王攘夷,大 国争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春秋开始的时间是 ( ) A.公元前770年 B.公元前771年 C.公元前476年 D.公元前475年 3.下列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 ( ) ①周王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坏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时有出现④有的诸侯国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兼并战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为巩固统一,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请回答4~6题。 4.由下图可以看出,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 ) 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5.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6.秦朝时期,郡的监御史主要负责 ( ) A.收取赋税 B.征发兵役 C.管理军事 D.监察郡守

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7~10题。 7.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三公,其直接目的是 ( ) A.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B.削弱地方权力 C.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防止大臣专权 8.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指 ( ) A.全国有统一的货币、度量衡 B.全国有统一的文字 C.以皇权至高无上为最基本的原则 D.中央机构对地方机构实行直接有效的行政管辖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 )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秦朝之所以能够“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大发展 B.国家实现统一 C.秦始皇的雄才大略D.秦朝推行法制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同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是——————————————————————————————————————————————————————————————一o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安宁之术”主要指————————————。 (3)上述材料反映的争论发生在什么时候?有何意义? 12.简述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 13.阅读下列两幅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标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考纲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本阅读分析、归纳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历史条件、特点和影响。 2、通过课本阅读记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 【理解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课本p8图片中央到地方结构示意图) ⑴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是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治,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 ⑵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指全国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一律服从于中央政府,受中央的领导和监督,执行中央政府的法令、政策和命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时空定位】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 文化:思想专制,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太学出现;科技文化发展。 【课堂学习】 一、历史条件: 【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6概括出分封制衰落和瓦解的表现有哪些? 2、阅读材料概括: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条件(提示:从四个角度展开,历史教训、理论基础、政治前提、个人作用): 春秋时期周王室实力衰微,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力量强大,“楚王问鼎”反映出分封制破坏,诸侯国的改革纷纷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郡县制(商鞅变法特别典型)。秦始皇统一后深感分封制的弊端,吸收战国时期的新制度。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发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王嬴政是历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帝王之一,其运用正确的战略灭六合一,建立起史无前例的大帝国。其又雷厉风行的推行着专制制度巩固着他的帝国统治。

华师大版历史第二册《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word教案

第六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教学重点: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内容与影响 一、从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 (1)教学目标:从三个侧面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 (2)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朗读——小结。 (3)教学媒体:P22/2、1、3;PPT/地图。 2、 (1)教学目标: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影响;体会商鞅的精神境界。(2)操作程序:互动(“文献选读”)——划线与自学(P23/3)——划线与问答(P22/4)——朗读与小结——划线(P23/2)与阐释——自学与同桌讨论——交流发言。 (3)教学媒体:P23/“文献宣读”;P23/3;P22/4;P23/2;P23/“名家史论”。 二、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1、 (1)教学目标:导入课程;生生互动。 (2)操作程序:读题(“探索与争鸣”)——小组讨论。 (3)教学媒体:P25/“探索与争鸣”。 2、 (1)教学目标:探究中央集权体制,认识其具体内容。 (2)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P24/1、2)——自学与朗读;划线与阐释(P24/3)——自学。(3)教学媒体:P24/1、2;PPT;P24/3。 3、 (1)教学目标:“品”秦朝措施,寻秦朝早亡根源。 (2)操作程序:划线与阐释(P24/4)——朗读——小组讨论——小结式不求答师质生(秦朝实行了那么多措施,为什么亡得却这样快?) (3)教学媒体:P24/4;PPT。 三、练习与测评(参考答案) 1、要有点创新精神,敢于制度创新;赏罚分明;尊重人才,起用有用之才。战国初期秦国数十年内乱不止,国势日弱……。这种局面促使秦国变法图强,奋起直追,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农耕,建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商鞅死后,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秦国也因此由弱变强,后来居上。 2、 (1)基础:七国对周边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各国经变法,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的倾向。 (2)条件:商鞅变法,以及在商鞅死后,秦人对商鞅改革的制度得继承,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各国经变法,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的倾向。 (3)原因:商鞅变法,以及在商鞅死后,秦人对商鞅改革的制度得继承,使秦国由弱变强,后来居上。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经过兼并战争,秦先后兼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设计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市第11中学尹文 一、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具有开创性,对后世影响深远。本课以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其影响为中心讲述秦朝政治制度史,教学内容包括“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始皇帝与三公九卿”、“废分封,置郡县”等三目,实际上主要讲述“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两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的构成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②理解:理解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③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④探究: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②采用分组讨论学习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筛选材料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意义,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明确秦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巩固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通过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讲述,增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本课知识结构 西周王室衰微与宗法分封制遭破坏 大一统与从群雄割据皇帝制和中央机构 秦朝中央到大统一 集权制度争霸战争与诸侯国的兼并 的确立 战国时的政局变化与变法 中央集权制 的确立地方政权和其他制度 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第二单元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菏泽真题演练 考点一秦帝国的兴亡 命题角度秦灭六国、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或巩固 统一)的措施及深远影响 1.(2019·菏泽中考)秦始皇不用几丈高或三头六臂的超人神像代替数目众多的兵马俑,突出反映了秦朝( ) A.皇权的至高无上 B.神权色彩较明显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劳动人民的伟大 2.(2019·菏泽中考)近代学者王仲麟说:“中国历史上实际的大一统,直到此时才得以正式实现,这的确是政治上一大改革。”“政治上一大改革”指的是(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C.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考点二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命题角度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 3.(2019·菏泽中考)西汉初年,政论家贾谊指出,当下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小腿肿得像腰,脚趾肿得像大腿,不能屈伸自如。不及时治疗,就不可医治了。上述言论针对的问题是( ) A.农民起义

B.匈奴的威胁 C.王国问题 D.统治者的腐败 4.(2019·菏泽中考节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盛世情结,历史上也确实出现过多次盛世。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2019年夏,香港推出“汉武盛世:帝国的巩固和对外交流”大型汉代文物展,让观众近距离欣赏逾160组珍贵文物。展览以汉帝国崛起为重心,共设有“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汉代社会生活”和“汉代的科技、文化与中西交通”三个主题。 请回答: (1)汉武帝时帝国最为强盛。列举汉武帝时期“汉帝国的巩固和扩张”的两项措施。 (2)展品之一石天禄神兽像是汉代的祥瑞之物,像老虎又像狮子。狮子生于中亚一带,未见于中原地方。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好奇地问:“为什么汉朝的东西会有西方的文化特征?”假如你是这次展览的解说员,请对此加以解释。 考点三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命题角度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路线及作用、西 域都护 5.(2019·菏泽中考节选)2019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旨在借“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分别列出材料一中三个时期为丝绸之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3)比较图一和图三,两个时期的对外交通路线有什么变化?依据所学知识概述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中央集权演变表格 篇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史 一、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君主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并通过军政官僚机关管理、控制国家的政体。包括皇帝制、官像政治和中央集权等方面,其基本特征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皇权不可转让,皇位实行世袭,君尊臣卑等。皇权愈来愈尊,臣民愈来愈卑,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二、演变历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变化: ①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是在春秋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牛耕技术发展前提下形成的)、国家局部统一局面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这为

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法家的重要代表人物韩非子提出的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②秦朝正式建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 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 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是管军事的,这样设置有利于分 散相权加强皇帝的权力,在地方设置了郡县制) ③西汉巩固: 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设计 岳麓版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理解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概念。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影响。 、阅读教材及相关史料,提高获取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 教学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 课时安排:课时 导语:复习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内容与影响?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使周王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但是到了春秋时期,旧有的统治秩序被打破,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局面,那么,诸侯割据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结束的?怎么样才能真正地保证王权不受威胁,保证王权永远至高无上?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些问题。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公元前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春秋时期开始。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起来。 、春秋时期()诸侯力量增强,大宗取代小宗()尊王攘夷,大国吞并小国。春秋五霸的形成 、战国时期()诸侯称王,大夫政变。如公元前年发生的三家分晋和公元前年的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争霸及地理位置()各国变法。以公元前商鞅变法为代表

、秦朝的统一经过商鞅变法后,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多年的奋斗,于公元前——年,赢政先后灭掉韩、赵、魏、燕、楚、齐,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 统一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渴望统一、变法彻底、赢政的个人魅力等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征为权力的高度集中) 、“始皇帝”与三公九卿 赢政统一六国,意气风发,非常得意,觉得功劳盖世,所世有李白作: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始皇帝”的由来:权力高度集中的标志,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秦王赢政改称“皇帝”,并将国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总揽于一人之手。其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三公九卿的设置(第页) 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太仆 、废分封、置郡县 秦统一之初,有人向嬴政提出分封子弟、广建诸侯的建议。嬴政坚决否定了分封的主张,坚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增至郡。秦代的地方机构共分为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的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郡设郡守、郡丞和郡尉。每郡下设若干个县,置县令(长)、县丞和县尉。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制定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选拔制度:中央任命 考察制度:()中央派官员考察()上计(地方定期汇报) 法律制度:“轻罪重罚”的方针。法律苛密,刑法不下余种,如宫、笞、坑等 、巩固统一的措施 ()为防御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赢政下令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为加强境内的联系,又拆除了阻碍交通的关卡、堡垒,修建了驰道和直道 ()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使小篆和隶书成为全国通行的文字 ()整顿各地的风俗。 、影响 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学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学习时应该注意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各朝代的中央集权提供了范本。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习题巩固: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六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上海市储能中学 戈伟刚 [教学目标] 1.知道秦的统一原因、过程和历史意义; 了解秦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史料培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能力原因,搜集、辨别史料的方法; 通过视频资料更加直观展示历史,加强信息量,初步掌握多角度观察历史的方法; 通过图表培养利用图表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通过各种史料展现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科兴趣; 通过国家统一与春秋战国历史的讲述加深对祖国走向大统一的意义的感受; 通过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观察,加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增强对祖国的情感; 通过对嬴政的评价,树立远大理想,具备洞察时代变化的能力,坚定实现抱负的 决心和意志。 [重点与难点] 重点:秦统一以及秦的中央集权制度。 难点:秦统一天下的原因; 说明: 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 础,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秦开创的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所沿袭,并对以后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秦统一以及秦的中央集权制度为本课重点。

2.从春秋战国走向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为什么是地处西陲的秦而不是其他诸侯国来完成统一,这里既有六国的原因,也有秦的因素,既有时代的大势,也有个人的作用在内。通过剖析秦统一天下的原因,锻炼分析历史现象发生原因的能力。所以,秦统一天下的原因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提问1:商朝和西周时代,中央和各地的关系是怎样的?春秋战国又如何? 以问题形式,复习已学过知识,从而引入新课。(内服外服,方国共主;从封邦建国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王室衰微,群雄并起。)在周王室日渐衰微的情况下,各诸侯国展开激烈的兼并战争,最终地处西陲的秦国脱颖而出,横扫群雄,完成大一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那么具体情况如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内容。 2.“ 从列国纷争走向秦统一” 以《辞海》1989版中有关“大一统”的定义来引入课题 屏显“大一统”的解释并讲解(见材料1) 大统一的时代因素一:提供两张地图,引导学生辨别其中的变化。 提问2:诸侯国数目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上述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观察地图能力 板书: (诸侯国数量减少,说明我国正走向局部统一。) 大统一的时代因素二: 提供《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修订本)《第三章 第三节》: 提问3:能否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出有利于统一的因素?(见材料2)通过史料分析,揭示统一是大势所趋。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 2、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5个方面)和基本特征。 3、能说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学习重点】 1、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及难点突破】 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学法指导】 从公元前356年(战国中期)商鞅变法起,秦国逐渐成为一个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法治国家——一个只有数百万人口的封建诸侯国(战国时各诸侯国总人口为二千万左右)。经过近120年的持续发展,到秦王嬴政(前259-前210)亲政时(前238),秦国已经成为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此后的20多年里,嬴政以韩非的思想为指导,最终灭掉东方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废除了西周的宗法分封制度而实行郡县制),秦帝国(秦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对此后2000多年中国的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教材,解决下列问题 1、简述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背景。 2、列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5个方面)和基本特征。 3、列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 4、简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课后反思与感悟(4分钟) 1、【自学测评】(; 2、材料阅读: 李斯(约前284年—前208年),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早年为郡小吏,

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由于韩人间谍郑国入秦,秦王下令驱逐六国客卿。47岁的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被秦王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前210年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 请回答:作为秦朝丞相,李斯有哪些主要职权?据材料哪些内容可知秦朝的丞相位高权重? *基础知识归纳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背景) 1、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这是中央集权制确立的前提。 ①的力量逐渐强大,原则遭到破坏,取代的现象频繁发生,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地位。 ②打着“”旗号进行战争,使逐渐被吞并,到春秋末期,虽然,但基本上已的天下了。 2、战国时期在各国的改革中废除了一些旧制度,实行了一些新的制度(如郡县制),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 ①不再满足,先后,不少大国出现了夺位的政变; ②由于,各国不得不在等方面进行变革,其中,国的变法收效最为明显。 3、秦的统一标志着中国进入大一统政治时代,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 经过,秦国逐渐,经过一百多年的角逐(前359-前221),秦国先后消灭等国,于年结束了局面,建立了的大帝国。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主要内容(5个方面): 基本特征: 1、皇帝制度: ①皇权至上:秦王改称,将等大权总揽地一人之手; ②实行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由为主组成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等方面处于既又状态,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之手。 ①三公指,其职责分别是:;他们的关系是 ②九卿指的是;他们分管着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郡县制 ①郡是设三个重要官职; ② 真实历史情景体验&必修I、II、III知识整合 秦国的崛起是从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的。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登基。根据《史记》记载,当时,黄河、崤山以东有六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在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大一统王朝政权体制的基础,,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并为以后历代所沿用,对此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皇帝制度中的世袭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源于西周的宗法制度。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秦朝的统一,皇帝制度的建立,三公九卿和郡县制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等知识点。2)理解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概念,皇权至上的特点。 3)运用比较法分析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与弊。 4)评价秦朝中央集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师生问题探究过程中,学习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学习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学习历史地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两千多年来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在当时是进步的,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认识秦朝统一的重大作用,自觉维护祖国统一。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特点;2、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利与弊 难点:正确评价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认识和历史评价能力。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增强,但是在辩证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本单元的重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课的重点难点就要围绕中央集权制度来设置,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性思考。评价秦始皇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在初中已经作为重点内容学习、所以本课不在列为重难点,避免与初中的知识点重复,提高学习效率。 1、问题探究互动教学,通过设置探究性题目,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教服务于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关史料图片呈现给学生。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课程标准]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 立的史实。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 1.背景 (1)春秋时期 ①一些贵族擅自分封,小宗不断取代________。 ②周王室逐渐失去____________的地位。 (2)战国时期 ①战国中期以后,国君先后改称“______”。 ②为增强国力、称霸天下,各国纷纷变革,逐步废 除旧制度。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 2.过程:秦国先后消灭韩、____、魏、____、____、齐等国,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统一的大帝国。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特点:权力的高度集中。 2.内容 (1)皇帝制度 ①开端:秦王________改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②特点:________至上,大权总揽;实行“家天下”的______________。 (2)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丞相辅佐________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负责________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 ________。 ②九卿分管国家和________的各种事务。 ③作用:中央官员相互配合牵制,军国大权由皇帝 最终操纵。 (3)郡县制度:地方分______、______两级,郡设郡守、郡丞、郡尉,县设县令、县丞和县尉,县以下设 ____、____等基层机构。 (4)选官制度:制定了一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5)法律:秦法是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3.影响 (1)彻底打破了传统的____________。 (2)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____________的基础。 (3)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后世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________的控制。 (4)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________影响深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导入: 大家把课本拿出来,翻到第21页,检查一下上节课要求完成的练习与测评第2题。 一、列国纷争到秦统一 1、战国七雄 自公元前475年,东周进入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更加激烈。弱肉强食是当时各诸侯国的生存法则,最终形成了战国七雄这七个大国。 师:我想请问一位同学,战国七雄是哪七国。 生:齐楚燕赵韩魏秦。 师:他们都在地图上大概什么地方?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给大家看。 生: 师:战国七雄的土地在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现在了解的仅仅是大致的方位。如果记忆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第一,了解七国的大致方位,第二,了解七国的都城。 战国七雄中,东部是齐国,国都临淄,在今天的临淄市,其疆域主要位于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东南部及河南省东北部。南部是楚国,国都郢,在今天的湖北荆州市,楚国晚期将国都迁到了现在安徽省的寿春。其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东大部分地方。西部是秦国,秦国建国后屡迁国都,在秦国晚期定都咸阳,疆域主要在今天的陕西、湖北、四川一带。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统一中国。燕国国都在蓟,疆域主要在今天的北京市、河北省的北部和中部。在中原地带,主要是韩赵魏三国。韩国国都在新郑,今天的河南省郑州市。疆域主要包括今山西南部及河南中部,韩国因为夹在齐楚魏秦之间,是七国中疆域最小的一个。魏国国都现在山西的安邑后来迁到河南的大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所以魏国又被称作梁国。疆域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赵国国都邯郸疆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 战国七雄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正是在这区域性统一的前提下,秦国才得以完成全国的统一。大家在书上讲“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与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这句话画下来。 2、商鞅变法 齐楚燕赵韩魏秦是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并且成为战国晚期的七个大国,而这七个大国又是如何成为统一的秦帝国。这主要归功于各国的变法。面对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有的应循守旧,最终亡国。有的却励精图治,奋起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等等。这些国家的变法内容大致相当,使得各国在政治、经济等制度建设上出现了趋同的倾向。其中最重要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经历了数年内乱,遭到魏国、楚国的攻击,甚至丧失了肥沃的河西之地。秦孝公面对内忧外患,企图变法图强。秦孝公不拘一格降人才,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现在,我请一位同学在书中找到商鞅变法的内容。 生: 师:在政治方面,秦国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世卿世禄指的是当时贵族的爵位和待遇可以世袭。这样产生了一大批只享福不做事的贵族。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提拔。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后,秦国按功授爵。对于平民百姓,奖励农耕,并且以军功授爵,以此获得土地财富。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