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①发疱性化疗药物;②刺激性化疗药物;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3.1 发泡性化疗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3.2 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不可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DTIC)和足叶乙甙(VP-16)等。

3.3 非刺激性药物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的刺激,如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甲氨喋呤(MTX)等。但也应引起注意。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要保持镇静,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药物以3~5ml为宜,还要沿血管走行观察和了解血管情况。(1)立即行局部封闭。常用封闭药物为0.5%的利多卡因5~10ml加氟美松5mg环形封闭或150u/ml的透明质酸酶环形封闭,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24h内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抬高患肢,24h后改位热敷。如疼痛不止可用氯乙烷表面麻醉止痛,详细纪录渗漏情况。(2)皮下注射解毒药物。(3)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等情况的变化,冷敷或热敷防止冻伤或烫伤。冰敷时间为6~8h;护理人员需经常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紫绀、麻木和冻伤。热敷时水温不宜过高,以不超过50~60℃为宜。(4)局部疼痛、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外涂,如坏死形成溃疡时,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化疗药物安全操作规程

?配药时,应注意尽量勿使药液溅出,气雾逸出。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上面的药液降至瓶底,垫无菌纱布打开安瓿;对于粉剂药物,应小心沿瓶壁缓慢注入溶解剂,待药粉浸没后再行摇匀,以防粉末逸出;要防止由于瓶内压力增高使针栓脱出造成药物污染,因此加药针头应粗些,尽量把空气排在安瓿内。

?加药完毕立即脱去手套,切勿戴手套触摸其它物品。再用流动水彻底冲净双手。

?备药后使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中集中放置封闭处理。

?用三氯消毒液反复擦拭加药台面地面

化疗药物污染处理防护

?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大量、反复冲洗,情况紧急可用自来水代替,局部皮肤涂氢化可的松乳剂,再加以冰袋冷敷;用氯霉素眼液滴眼。

?如果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湿纱布吸附药液,局部用清水反复冲洗擦拭,尤其是阿霉素有亲组织性24小时之后,仍可能在局部残留。

?污染安瓿与药液应放置专用袋中封闭,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一次性物品如口罩、帽子等,可用高温焚烧处理,一次性注射器、输液器、针头等用后放专用袋中密封处理,化疗病人的各类标本和排泄物,避免直接接触,必须戴手套处理

抗肿瘤药物外渗后解毒剂的应用

细胞毒性药物解毒剂使用

(1)采用氟美松配伍维生素B12局部注射取得了满意效果,方法:氟美松2.5~10 mg 加维生素B12 250~1 000 mg用5号半针头,以碘伏消毒皮肤后右手持注射器从病变一侧刺入至对侧边缘部,边推药边退针。病变范围在2 cm内者只在一处注射,每日1次;病变范围>2 cm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注射,或病变周围多点注射,每天1~2次。(2)宋林萍等报道,蒽环类药物外渗后局部用99%二甲亚砜涂敷于外渗部位,1次/6 h,连续14天,有效率可达100%;(4)榄香烯外渗用维生素B12处理;

局部外敷

4.1 冷敷外渗24 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方法:每次20~30 min,间断冷敷。

4.2 热敷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5]、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 ℃~50 ℃,24 h持续使用。

4.3 药物湿敷(1)采用三黄汤加味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取得良好效果;(2)推荐使用维氏油外涂,涂抹范围大于外渗局部3 cm左右,间隔4~6 h涂药1次,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再涂药;(3)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4)喜疗妥软膏适量外涂,每日4次;(5)也可涂湿润烧伤膏每日数次。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与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①发疱性化疗药物;②刺激性化疗药物;③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3.1 发泡性化疗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长春新碱、诺维本、托马克等、蓖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及丝裂霉素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3.2 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不可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氮烯咪胺(DTIC)和足叶乙甙(VP-16)等。 3.3 非刺激性药物对皮肤及组织无明显的刺激,如5-氟脲嘧啶(5-Fu)、顺铂(DDP)、甲氨喋呤(MTX)等。但也应引起注意。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要保持镇静,立即停止输注,保留注射针头,回抽残留药物以3~5ml为宜,还要沿血管走行观察和了解血管情况。(1)立即行局部封闭。常用封闭药物为0.5%的利多卡因5~10ml 加氟美松5mg环形封闭或150u/ml的透明质酸酶环形封闭,局部涂肤轻松软膏或者24h内50%的硫酸镁湿敷或冰敷(长春新碱和vp16不主张冰敷,宜用热敷)。抬高患肢,24h后改位热敷。如疼痛不止可用氯乙烷表面麻醉止痛,详细纪录渗漏情况。(2)皮下注射解毒药物。(3)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等情况的变化,冷敷或热敷防止冻伤或烫伤。冰敷时间为6~8h;护理人员需经常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紫绀、麻木和

冻伤。热敷时水温不宜过高,以不超过50~60℃为宜。(4)局部疼痛、红肿可用中药消炎散、如意金黄散外涂,如坏死形成溃疡时,可用京万红烫伤药膏涂敷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化疗药物安全操作规程 ?配药时,应注意尽量勿使药液溅出,气雾逸出。锯安瓿前应轻弹其颈部,使上面的药液降至瓶底,垫无菌纱布打开安瓿;对 于粉剂药物,应小心沿瓶壁缓慢注入溶解剂,待药粉浸没后再 行摇匀,以防粉末逸出;要防止由于瓶内压力增高使针栓脱出 造成药物污染,因此加药针头应粗些,尽量把空气排在安瓿内。 ?加药完毕立即脱去手套,切勿戴手套触摸其它物品。再用流动水彻底冲净双手。 ?备药后使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中集中放置封闭处理。 ?用三氯消毒液反复擦拭加药台面地面 化疗药物污染处理防护 ?在操作过程中如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里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大量、反复冲洗,情况紧急可用自来水代替,局部皮肤涂氢 化可的松乳剂,再加以冰袋冷敷;用氯霉素眼液滴眼。 ?如果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应用湿纱布吸附药液,局部用清水反复冲洗擦拭,尤其是阿霉素有亲组织性24小时之后,仍可能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目前,化疗药物治疗肿瘤以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而化疗药物的外渗指的就是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渗对机体的影响因药物种类不同、渗出药物量的多少而异。外渗引起严重损伤不仅与药物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等有关,护理实践提示腐蚀性药物的渗漏可引起组织坏死,也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一、化疗药物及其渗漏的危害 1、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①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②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③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 2、药物渗漏的病理生理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与溃烂。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就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各种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有所不同.

二、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作好预防。要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关键就是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与护士的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重在预防,避免处渗。 1、首先建立一套静脉使用计划①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变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有动-静脉瘘的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施静脉穿刺。②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左右交替进行,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以及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③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由于深静脉插管给药也有渗漏发生,因此不能一开始化疗就选用深静脉插管给药。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9%,并不比外周静脉输液发生率低。国外Boussen等报道在205例肿瘤患者实行可置入式中心静脉通路给药,有1例发生渗漏。 2、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经可置入端口化疗可引起化疗药物的渗漏,腐蚀性药物必须在抽到回血与针头已入端口以后才能注入。危机管理策略包括仔细使用可置入端口化疗,教会病人全面了解渗漏

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SOP

化疗药物外渗的紧急处理 一、概述: 恶性肿瘤患者在化疗的过程中,由于抗癌药物的反复应用与长期静脉穿刺给药,易引起静脉炎及药物外渗。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给病人造成极大的痛苦,也造成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甚至患者留下终身残疾。 二、病因病理 (一)、病因 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 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出现外渗; 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 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等。 (二)病理 药物外渗,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对机体造成损害: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而引起管壁化学性炎症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性渗出,加之药物渗出浸润皮下组织,造成受损静脉皮肤周围形成水肿。同时

化疗药物的强酸、强碱或高渗性刺激可诱导增殖细胞成熟停滞也可导致局部组织毒性,造成内皮损伤。配制药物过程中,不按操作规程、加药环境污染,也可使小的微粒进入血管,刺激损伤血管内壁,产生组织水肿,形成炎症。药物外渗后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引起的慢性、严重的组织反应、坏死,正常存在的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使得愈合很慢;同时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造成局部坏死迁延不愈;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组织修复困难。 二、临床表现: 1 在输液过程中常表现为沿血管走行烧灼样疼痛或局部肿胀。 2 外渗注射部位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炎性反应,如处理不及时或未加处理严重出现大水泡及簇泡疹,随后出现局部紫斑溃疡、坏死。 3 紫色红斑坚硬,烧灼样疼痛,皮下组织受累,并活动受限。 4 由药物刺激皮下组织,组织受损,刺激神经末稍引起放射性疼痛并累计颈、腋下淋巴结肿大、败血症等。 5 溃疡形成,由中心向外逐渐蔓延皮下组织坏死,边缘明显有表皮增生,并不整齐。 6 “静脉怒”反应主要反应特征是沿血管静脉通路方向串状皮疹,沿血管走向局部有浅表的红斑、水肿、硬结、奇痒、触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心悸、不适的感觉,停止用药约一天内症状消失,且无残留组织损伤。此反应占3%,多在阿霉素应用中。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发表者:曾辉8822人已访问 外敷 冷敷:冰袋24h 最长3天 药物湿敷:氢考 MgSO4 2-4%NaHCO3 中药湿敷:金黄散 六神丸+蜂蜜 长春瑞滨出现渗漏的处理 1在注药过程中,当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既使回血良好亦要停止注药,换用预先备好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另行穿刺。一旦发现局部肿胀出现渗漏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按以下程序处理。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出。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次,连续三天。 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等作用。 2 经上述处理无效,渗漏部位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形成溃疡时,我科应用自己配制的脐血血浆加地卡因外涂溃疡局部,每日三次,并配合外科换药,直至痊愈, 1-3个月内皆能完全恢复。对于渗入皮下范围大或合并感染者,要加用抗生素治疗。 3 功能锻炼:渗漏发生后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应指导、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等动作。 以下是我们总结的长春瑞滨渗漏的可能原因和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长春瑞滨化疗局部渗漏的可能原因 1 药物自身的因素,长春瑞滨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致使药物渗漏皮下。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老年人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肢血管阻力增加。 3 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出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等。 4 患者因素,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尖滑脱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

第三节 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

第三节化疗药物外渗的正确处理 化疗药物造成局部组织损伤常发生于以下情况:给药期间细胞毒性药物刺激静脉内壁造成静脉炎;细胞毒性药物由皮肤脉管系统渗出扩散至周围组织,导致局部炎症反应称化学性蜂窝织炎;局部炎症进一步发展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称为渗出性坏死。 一、概述 局部皮肤毒性反应占抗肿瘤药物所致各种反应的2%~5%是肿瘤化疗中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许多抗癌药物在静脉注射时,由于各种原因渗漏到注射部位周围的皮下组织,会引起严重的局部毒性反应。据统计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意外渗漏的发生率为0.1%~6%,实际的发生率可能更高,尤其是在用药护士未受过严格系统的专业技术训练情况下最易发生。 药物渗漏后通常表现为局部渗出区域的皮肤出现红斑、肿胀、皮下硬结及轻中度疼痛。有时可为剧烈地烧灼样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溃疡。如果侵及脉管系统及肌腱组织,有时需手术切除甚至截肢。另外,神经压迫症状、肌肉挛缩及并发感染也较常见。因此,药物外渗可导致栓塞性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栓塞性静脉炎为注人化疗药物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走向皮肤色素沉着、脉管成条索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外漏或渗出至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

续2~3周,未及时处理时,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要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可以将化疗药物分为两大类: 1.发疱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局部组织坏死的药物。如阿霉素、表柔比星、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氮芥、长春新碱、长春碱、去甲长春碱、长春地辛、胺苯吖啶、美登素等。 2.非发疱性化疗药物 (1)刺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可以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莫司汀、达卡巴嗪、依托泊苷、替尼泊苷、链脲霉素、丙脒腙等。 (2)无明显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甲氨蝶呤、替加氟、阿糖胞苷、门冬酰胺酶等。 二、化疗药物造成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抗癌药物渗漏后引起组织损伤的详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通过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酸(DNA)结合或不结合等两种方式产生损害。前者的代表药物是阿霉素,能够迅速引起组织损伤,并在所浸润组织中长期滞留,有时达5个月之久,产生持续性损害;后者如长春碱类,并不与DNA结合,也可迅速损害正常组织,但通过代谢作用、灭活或排泄等方式,组织的修复机制可以正常进行,因而恢复较快。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作者: ————————————————————————————————日期: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管损伤。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 1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皮下注入解毒剂 2 解毒剂具体使用如下: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无菌1 ml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封闭液使用量根据化疗药的种类、漏出量、漏出范围做相应增减。如无相应解毒剂选择地塞米松5 mg+利多卡因100 mg局部封闭,每日1次,连续3天。以减轻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物理方法 1 冷敷外渗24 h内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化疗药物的吸收,同时缓解疼痛,抑制局部炎症可酌情给予冷湿敷。方法:每次20~30 min,间断冷敷。 2 热敷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足叶乙甙[5]、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 ℃~50 ℃,24 h持续使用。 3 药物湿敷 (1)采用三黄汤加味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渗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取得良好效果; (2)推荐使用维氏油外涂,涂抹范围大于外渗局部3 cm左右,间隔4~6 h涂药1次,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再涂药; (3)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 (4)喜疗妥软膏适量外涂,每日4次; (5)也可涂湿润烧伤膏每日数次。 好,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 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以减少化疗药的渗出量,回抽的血液药物以3-5ml为宜. 2 可选择性的注入25mg氢化考的松,然后拔掉针头. 3 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加的塞米松1ml进行局部封闭. 4 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 5 抬高患肢. 6 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 7 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化疗药外渗及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抗癌药物能抑制恶性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杀灭肿瘤细胞。但是任何抗癌药物对人体都具有毒性,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之间无明显选择性,在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相当数量的正常细胞,并直接影响心、肝、肾以及神经系统功能。 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手段,但若发生药物渗漏或处理不当,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和炎症,重者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甚至造成功能障碍。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加重了经济负担,而且耽误了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因此,医务人员了解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十分重要。 一. 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根据症状与体征可分为三期:Ⅰ期:局部组织炎症反应期;Ⅱ期:静脉炎症反应期;Ⅲ期:组织坏死期。 二. 化疗药物外渗原因 1 药物因素药物pH值、渗透压、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 3 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针眼不准确。 .4 操作因素其他因素;淋巴水肿;输入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 三.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 合理选择血管避免在肘窝外注射,手腕以及手背上的神经和肌腱较多,外渗后易致永久性损伤,最佳部位是前臂。(1)根据药物选择血管:发疱性、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不宜选手足背小血管。(2)长期化疗的病人,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3)保护大静脉:常规采血和非化疗药物的注射选用小静脉。(4)最好通过静脉插管化疗。 2 提高专业技术(1)熟练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2)穿刺成功后正确固定针头,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3)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4)注入发疱剂前,对使用血管进行正确判断。 3 合理使用药物正确掌握给药方法及浓度和输入速度。正确的给药方法:不能用有化疗药液的针头直接穿刺血管或拔针用药后可冲管中间给药,静推时边推边抽,确保药物在血管内。浓度:不宜过高。速度:不宜过快。 4 加强患者配合(1)化疗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宣教,告知病人静点化疗药物前尽量排空大小便,绝对卧床,勿动,大小便均在床上进行。(2)发疱剂滴注时,减少患者的活动。(3)化疗时如有异常的感觉,及时报告护士。(4)护士要加强巡视,告知到位,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 1 紧急处理发现渗出,立即停止静脉点滴,吸出药物。评估患者药物外渗的穿刺部位、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 局部使用解毒剂:对抗药物的损伤效应,灭活渗漏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 局部封闭:2%利多卡因2ml、0.9%NS 2ml、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可以稳定C膜胯膜电位,减少各种刺激反应,还可以阻断炎症刺激交感神经兴奋的传出,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 外敷局部封闭后给予外敷4~6h,然后将外敷药撤掉1~2h。暴露局部。继续给予外敷4~6h,外敷同时可给予冷敷15min。间隔30min/h后,再给第二次冷敷,根据病情与渗出情况可以给冷敷2~3次。 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并且可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灭活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奥沙利铂外渗后不能冷敷,因为奥沙利铂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感觉迟钝和感觉异常。遇冷会使这种感觉加重。禁止用冷水漱口和进冷食。 外敷药成分: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妥布霉素、Mg SO4、利多卡因。上述药物具有消炎去肿的作用。 3 抬高患肢发生外渗肢体要尽量抬高,有利于静脉回流,减轻因药物外渗引起的肢体肿胀如在溃疡或坏死的皮肤进行清创换药或植皮,渗漏24h后进行红外线、超短波等理疗。 4 护理人员准确评估外渗药液损失量如损失量>原药量10%,在重新输入时应遵医嘱补足损失量。 5 外敷时以不滴为宜,湿敷面积应超过外渗部位外围2~3cm,时间24h以上,湿纱布外盖塑料薄膜用胶布固定好,防止药液挥发,胶布松紧适度。 6 外敷时注意保持患者衣物,床单的清洁、干燥。 7 外渗部位未痊愈,禁止在外渗区周围及远心端再行各种穿刺注射。 8 指导病人患肢不要用力、受压,以防增加药物外渗。 9 饮食上以清淡为主。多食水果、蔬菜、多饮水,15天~1个月之内禁食鱼、虾等食物。 10 禁止洗热水浴,患肢更不能热敷,热敷不仅使药物渗出面积增大,而且局部疼痛感更加剧烈。因热敷使局部温度增高代谢增快,耗氧增加,加速组织坏死。 11 护士在整个化疗药物外渗处理过程中要关心、体贴病患,做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的恐惧、不安情绪,以取得患者的合作。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置预案

化疗药液外渗应急预案演练 一、演练脚本 【演练背景】患者输化疗药物(顺铂)时上卫生间,发生药物外渗。 【角色分配】护士A、护士B、医生、护士长、患者(王阿姨)、家属。 【现场布置及用物】病房内、治疗车、治疗盘。 【演练进行】 9:00 旁白:1床患者输注化疗药物(顺铂)上卫生间后回病房感觉输液部位疼痛。 家属:手背肿了,我去找护士。 旁白:护士来病房。 病人:护士,我的手好痛。 护士A:阿姨,你的手现在有没有发热的感觉啊(护士抚摸穿刺处皮肤)? 患者:没有。 护士A:好的,是有点肿,您不要着急,我现在就帮您处理。 旁白:护士立即关闭活塞,回抽渗出的化疗药液,拔针。 护士A:你手不要动,我去通知医生。 患者:好的,你快点,我很痛。 护士A:报告医生、护士长,1床输注顺铂药物发生外渗,大约有3ml。 医生、护士长:好的,我们马上去! 医生:王阿姨,您输的药物发生了外渗,我们马上处理,有点疼痛,请您忍耐一下。 患者:好的,快点,手很痛! 9:03 医师:外渗的量未达到液体总量的10%,就不需再额外补量了。马上准备葑闭药物,进行局部封闭! 旁白:护士长将药物盐酸利多卡因、地塞米松、o.9%氯化钠按1:1:1的比例配备,给患者进行局部封闭。 护士长:阿姨,我们为您做封闭能缓解手部的疼痛,请您配合一下。 患者:哦,好的。 旁白:封闭完毕,再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以不滴水为宜)进行湿敷。 护士A:这段时间您的这只手不能再进行输液了,手要尽量抬高,避免受压,不要用力。这瓶没输完的药换另一只手给您输上。 患者:嗯,好的。 9:30 旁白:护士为患者另一侧手背进行输液。 护士A:阿姨,请记住不能再举着化疗药物上厕所,也不要随意调节我们设定的滴速。如果实在要上厕所就呼叫我们换上普通药物滴上10分钟就可以了。我来看看您的手,现在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目前,化疗药物治疗肿瘤以成为肿瘤的主要治疗措施,而化疗药物的外渗指的是在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漏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外渗对机体的影响因药物种类不同、渗出药物量的多少而异。外渗引起严重损伤不仅与药物直接作用有关,也与药物的溶解度、输液装置、溶液的pH等有关,护理实践提示腐蚀性药物的渗漏可引起组织坏死,也可能发生医疗纠纷。 一、化疗药物及其渗漏的危害 1、常用的化疗药物按外渗引起局部组织损害程度的不同分为三类①腐蚀性药物,外渗后可引起组织发疱甚至坏死。②刺激性药物,指化疗药物能引起注射部位或静脉径路疼痛,可有局部炎症反应、静脉炎、局部过敏反应。③非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对组织产生不良反应。 2、药物渗漏的病理生理刺激性药物可引起静脉通透性增高。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后与核酸结合,可导致局部皮肤及软组织非特异性炎症,会引起进行性的长期组织损伤和溃烂。局部红斑、疼痛、硬结、焦痂、坏死性溃疡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病灶不断扩大,原因是药物从坏死细胞中释出,继而损伤邻近的正常组织,严重时可累及筋膜、肌肉、韧带、骨骼,导致功能丧失、挛缩、神经损伤、灼痛。腐蚀性化疗药物外渗可引起严重的组织损伤,可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疼痛,长期生存者因后遗症而生活质量下降。各种抗肿瘤药物渗漏炎症反应时间有所不同.

二、渗漏的预防 由于化疗药物渗漏后危害严重,在输注化疗药物前必须作好预防。要减少化疗药物的外渗,关键是要加强使用化疗药物的医生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用腐蚀性化疗药物时,重在预防,避免处渗。 1、首先建立一套静脉使用计划①应选择前臂最容易穿刺的大静脉,切勿在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静脉注药,以防造成局部损伤。也应避免在有皮下血管或淋巴索的病变部位上的静脉选择穿刺点,如曾做过放射治疗的肢体、有动-静脉瘘的肢体、乳腺手术后患侧肢体、淋巴水肿等部位不宜实施静脉穿刺。②穿刺部位应由远而近,左右交替进行,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以及让受损静脉有一个恢复过程。③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困难,可行深静脉插管给药。由于深静脉插管给药也有渗漏发生,因此不能一开始化疗就选用深静脉插管给药。国内报道发生率为0.9%,并不比外周静脉输液发生率低。国外Boussen等报道在205例肿瘤患者实行可置入式中心静脉通路给药,有1例发生渗漏。 2、化疗给药必须由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执行注药前应告知病人,加药时如果有不适或疼痛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即使没有外渗的征象,也应立即停止药物注入。按抗癌药外渗予以处理。强刺激药物给药过程中,护士必须在床旁密切监护直至药物输入体内,一旦发生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按化疗外渗处理。经可置入端口化疗可引起化疗药物的渗漏,腐蚀性药物必须在抽到回血和针头已入端口以后才能注入。危机管理策略包括仔细使用可置入端口化疗,教会病人全

化疗药物的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癌症患者的生命,同时也带来了令人担忧的问题: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浸到皮下组织中。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严重者需外科清创、植皮,引起医疗纠纷。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化疗药物外渗发生的原因,掌握化疗药物外渗的有效预防和护理措施,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痛苦。 一化疗药物的分类 化疗药物的传统分类: 1.烷化剂 这类药物由烷基和功能基团结合而成。在有机化学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烃”,如果其中的碳元素是饱和的(指一个碳原子结合4个氢原子),即结合“完全”,称之为“烷”。功能基团和烷结合成的化疗药即烷化剂,可与细胞中的多种有机物如DNA,RNA 或蛋白质的亲核基团(如核酸的磷酸根、羟基、氨基,蛋白质的羧酸根、巯基、氨基)结合,以烷基取代这些基团的氢原子,使这些对生命有重要意义的生化物质和核酸、酶等不能进行正常代谢。这类细胞毒性药物能与多种细胞成分起作用,增生快的细胞首先被杀伤,浓度足够大时可杀伤各种类型的细胞。其共同的缺点是选择性不强,对骨髓、消化道细胞和生殖细胞也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典型代表药物为氮芥和环磷酰胺等。 2.抗代谢药 这一类药物的结构和人体正常生理代谢的结构类似,因而可以干扰正常代谢物的功能,在核酸合成的不同水平加以阻断而产生疗效。常用的抗代谢药物分为叶酸拮抗物、嘌呤类似物、嘧啶类似物等。由于尚未发现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蛋白代谢上的特异性差异,起效的机制在于利用了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中碱基和酶系含量的差异,因而抗代谢药物的最大缺点是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增生旺盛的正常细胞也有相当的毒性,且易发生耐药。抗代谢药物的代表药有:叶酸抗代谢药物、嘌呤抗代谢药物和嘧啶抗代谢药物。 3.抗癌抗生素 常用的有放线菌素、博来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此类药物是一种生物来源的抗癌药,如同青霉素一样,通常是一些真菌的产物,对细菌也有抑制作用,只是毒性较大,不像青霉素那样普遍用来抗感染。临床常用的抗癌抗生素主要来源于放线菌属,毒性较大。这类药物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63108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 发表者:曾辉8822人已访问 外敷 冷敷:冰袋24h 最长3天 药物湿敷:氢考 MgSO4 2-4%NaHCO3 中药湿敷:金黄散 六神丸+蜂蜜 长春瑞滨出现渗漏的处理 1在注药过程中,当病人感觉注射部位疼痛并加剧时,既使回血良好亦要停止注药,换用预先备好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另行穿刺。一旦发现局部肿胀出现渗漏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按以下程序处理。 ①回吸,利用原针头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尽可能将针头、皮管内及皮下水疱液吸出。②解毒剂局部环封,局部常规消毒后,用1ml无菌空针抽取解毒剂,做局部皮下环形封闭,即由疼痛或肿胀区域外缘向内做多点注射,常用的方法为地塞米松5mg+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每日一次,连续三天。③外敷:宜局部冷敷,一般使用24小时,最长可用至三天。也可先冰敷6-24小时后再冷敷。必要时也可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但严禁热敷。④渗漏24小时后,可适情使用超短波、红外线、紫外线照射仪等,可达到止痛、消炎、促进局部吸收等作用。 2 经上述处理无效,渗漏部位由暗红色转为黑褐色,形成溃疡时,我科应用自己配制的脐血血浆加地卡因外涂溃疡局部,每日三次,并配合外科换药,直至痊愈, 1-3个月内皆能完全恢复。对于渗入皮下范围大或合并感染者,要加用抗生素治疗。 3 功能锻炼:渗漏发生后引起的疼痛往往使患者不敢活动患肢,时间一长,可引起关节强直,肌肉萎缩,应指导、鼓励患者进行合理的屈肘、握拳等动作。 以下就是我们总结的长春瑞滨渗漏的可能原因与预防措施,仅供参考: 长春瑞滨化疗局部渗漏的可能原因 1 药物自身的因素,长春瑞滨属碱性药物,可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的通透性升高,致使药物渗漏皮下。 2 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老年人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肢血管阻力增加。 3 操作因素,各种穿刺的损伤就是导致血管外漏出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等。 4 患者因素,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尖滑脱等。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完整版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 处理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同时避免在24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min以免加重血管损伤。推注药物时应证实静脉穿刺成功,输液顺利后方可用化疗药。 加强患者配合,化疗时尽量减少输液肢体的活动,化疗过程中有异常感觉及时报告护士。最佳用药途径是深静脉置管,刺激性小可完全避免静脉炎及外渗发生。用药前医护人员应仔细参阅药品说明书。 2、药物外渗后常规处理 发现药物外渗或怀疑有外渗时采取以下处理措施:立即停止输液或静脉注射,保留穿刺针头,利用此针头尽量回抽渗漏在皮下的药液,由保留针头注入相应的细胞毒药物拮抗剂后拔针并于局部

化疗药配制及外渗的处理

化疗药配制及外渗的处理

————————————————————————————————作者:————————————————————————————————日期:

化疗药配制及外渗的处理 目前静脉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主要途径之一。它可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延缓癌细胞的扩散,从而使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但是化疗药物在杀伤与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人体组织也引起不同程度的损害。临床应用时要考虑到化疗药物的毒性,为提高化疗药物的效价,正确选择溶酶是很重要的。本文介绍一些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配制方法。另外,静脉药液一旦渗到血管周围组织中,轻度肿胀剧痛,重度可引起红斑、水泡、皮肤缺血性坏死、溃疡,甚至神经、肌腱、关节损害引起功能障碍或肢体残废,称之为"渗透性损伤"。给病人带来肉体上、精神上、经济上的负担。本文还介绍一些静脉化疗引起渗透性损伤的处理与预防。 一、配制方法及外渗处理: 一)烷化剂 1.环磷酰胺 0.9%NaCl注射液稀释 2. 异环磷酰胺 溶于适量注射用水,溶液配好后应尽快使用。 3. 甲氨喋呤 大剂量疗法:溶于NaCl或GNS注射液中于4-6小时滴完。自用药前1日开始至用药后1-2日每天补液3000ml.,并用NaHCO碱化尿液,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ml。 4.吉西他滨 至少将5ml0.9%NaCl注射液注入该药的200mg瓶中或至少25ml0.9%NaCl 注射液注入该药的1g瓶中,振摇使其溶解,给药时所需药量可用0.9NaCl注射液制备作进一步稀释。 5 阿糖胞苷 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溶解。 二). 抗生素类 1.博来霉素 用适量的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葡萄糖溶液等,注入博莱霉素安瓶内,使之完全溶解。 2.平阳霉素 用适量生理盐水溶解 3.柔红霉素 用适量生理盐水溶解,药物溶液须避光保存。室温下24小时或4-10°C下48小时,药物保持稳定。 外渗处理: 局部降温。使用循环冰水的冷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有报导,每6小时局部用99%二甲亚砜1-2ml有效。 4. 放线菌素D 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4%硫代硫酸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区多次皮下注射。 5.丝裂霉素 用适量5%葡萄糖注射液溶解,使用低pH溶解液会降低效价,故溶解后尽快使用为宜。 外渗处理: 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4%硫代硫酸钠5ml或用25口径针在外渗区多次皮下注射。 6. 阿霉素

化疗药物外渗及处理

急重症名称:化疗药物外渗及处理 发病机制:化疗药物进入血管周围组织内引起组织变性、坏死甚至溃疡形成。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充血、疼痛、肿胀甚至溃破。 急救措施:1.立即终止注射;2.局部普鲁卡因+生理盐水皮下注射,可减慢化疗药物吸收和镇痛;3.局部冰袋冷敷局限受损区域; 4.局部明显肿胀者可用硫酸镁湿敷以消除肿胀; 5.如已发生溃疡或水疱应进行外科处理; 6.待炎症急性期过后可理疗以促进恢复。 预防措施:1.先从远心端选择血管;2.多部位交替注射以利血管恢复;确认血管通畅后再加化疗药,化疗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减少血管刺激;如无特殊要求应调快注射速度。 个人实践经验:化疗药物外渗重在预防,熟练的穿刺技术和血管的合理选择是预防其发生的关键。 B发病机制: 临床中使用化疗药物时有时回出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可能回给肿瘤患者造成严重的永久的伤害,出现化疗药物的的外渗,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可有以下几个方面:1、药物因素:如药物的PH值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配置药物浓度过高等;2、血管因素:经常采集血标本、或静脉注射均可使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肿瘤压迫、上腔静脉压迫征等引起上游血管阻力增加,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外周静脉化疗可能会

出现外渗;3、操作因素:穿刺技术的不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等;4、其它因素:如淋巴水肿、输液量大、病人不合作而穿破血管、针头滑脱、病人血小板数量少、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等。 药物一旦外渗,则通过以下机制对机体造成损害:1、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如蒽环类渗出后嵌在DNA链,引起的慢性的、严重的组织反应、坏死。因为存在正常细胞吞噬坏死细胞的链性反应,所以愈合很慢。2、抑制炎性细胞的生成,造成局部坏死迁延不愈。3、引起成纤维细胞的受损,组织修复困难。 C临床表现: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症状根据药物的损害程度、方式分三类临床表现:1、发疱性:严重,渗漏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蒽环类(阿霉素、表阿霉素等)、抗生素类(柔红霉素、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光辉霉素等)、植物硷类(长春新碱、长春花碱、长春地辛、诺维苯等)、氮芥、胺苯丫啶、美登素等。2、刺激性:中度,渗漏后可引起灼伤或轻度炎症而无坏死的药物。如卡氮芥、氮烯咪胺、足叶乙甙、威猛、链脲霉素、丙脒腙等。3、非发疱性:轻度损害,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的药物。如环磷酰胺、塞替派、氨甲喋呤、博莱霉素、氟脲嘧啶、阿糖胞苷、顺铂、米托蒽醌、门冬酰胺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