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华西-新药药理学实验设计文稿

【精华】华西-新药药理学实验设计文稿
【精华】华西-新药药理学实验设计文稿

新药药理学

——支气管哮喘病特效药研究方案及临床前筛选和实验方法概述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2012级 8班

周鹏翔

2012141661009

一、研究背景概述

1.选题及意义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性疾患。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产生,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凌晨发作、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1]。而有关支气管哮喘,众多细胞因子参与其发作,其中白介素23(IL23)水平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IL-23是2000年发现的细胞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并在多种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IL-23 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得到了关注。因此,以IL-23为作用靶点的药物可能对支气管哮喘产生积极的疗效。

2.作用因子及靶点

IL-23由p19和IL-12中的p40 两个亚基组成,它们之间以二硫键相联结。人和鼠的p19 相应蛋白质中均含有5个半胱氨酸残基,无N-糖基化位点,两者有70%同源,其蛋白质组成大部分与IL-12p35、IL-6和G-CSF相近,因而在小鼠体内的药理学实验结果对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IL-23的受体由IL-12R中的一个亚基IL-12Rβ1和IL-23R两个亚基组成。人IL-23R的基因定位于人1号染色体距离IL-12Rβ2大约150 kb的地方。人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包括NK白血病细胞均可以表达IL-23R[2]。因此,本“新药X”(下称X药)选择以肺组织细胞中IL-23R为作用靶点,特异性竞争性地抑制IL-23和其受体结合,减少其表达蛋白产物的生成,从而缓解支气管哮喘。

3.靶点选择的文献依据

通过构建动物模型,分为正常组、哮喘组,应用ELISA 法检测两组小鼠外周血IL-23 水平、RT-PCR 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p19mRNA 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 表达;分离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RT-PCR 法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IL-23p19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IL-23p19蛋白表达情况[3](图片以及表格数据均引用于该文章)。结果表明哮喘小鼠中,IL-23 在血清、肺组织、脾脏T淋巴细胞中表达均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P<0.01)。另一篇文献也做了类似的研究,将45只雌性C57/6J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肥胖哮喘组(肥哮组)和对照组各15只。卵白蛋白激发致敏和高脂饮食制作肥胖哮喘模型,计

[1]引自百度百科“支气管哮喘”词条

[2]李艳春,鲁继荣.白介素-23的生物学功能.临床儿科杂志。2010.3:295-299

[3]李艳春,孙萌,赵丽娜,鲁继荣.白细胞介素23在哮喘小鼠动物模型中表达的研究.中国免疫学杂

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总数并分类,酶联免疫吸附法法测定肺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IL)-17、IL-23和8-异前列腺素2α(8-iso-PGF2α)水平。结果表明:肥哮组肺组织匀浆的IL-17、IL-23和8-iso-PGF2α水平分别为(65.83±5.69)pg/ml、(141.52±14.62)pg/ml和(61.33±7.75)pg/ml均高于哮喘组和对照组(P<0.05)[4]。

二、针对特定靶点离体筛选的方法

X药拟特异性阻断肺组织细胞的IL-23R,从而发挥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作用。由于细胞因子必需通过与其相应的受体结合后才能具有生物活性,因此以炎症细胞因子受体为靶位建立受体拮抗剂的筛选模型,对不同来源化合物(组合化学库、天然产物等)进行筛选,有可能获得相应受体的拮抗剂,这些拮抗剂通过和受体天然配基(炎症细胞因子)竞争结合受体,从而可以达到降低细胞因子活性治疗炎症等疾病的目的[5]。

离体建立基本的药物筛选的总体思路是,从天然产物中选择适当的筛选模型,筛选得到一系列化合物,进一步优化后得到先导化合物,随后进行高通量筛选(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HTS),最终得到目标几种有效的化合物,进而利用现代仪器分析的各种手段鉴定这几种化合物的结构,依据药物化学等方法的构效关系对该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以从理论上完善其分子结构,从而指导该类化合物的全合成或半合成的进行,并且以有利于其在体内

[4]王伟,高倩,唐平华.IL-17和IL-23在肥胖哮喘小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当代医学.2012.5第18卷第13期

[5]李元.以炎症相关细胞因子受体为靶位的受体拮抗剂筛选模型构建及受体拮抗剂研究.Bull Med Res.

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性质,若有明显毒性或副作用的结构则淘汰,这为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做好理论准备。

X药采用受体配体结合技术的离体筛选模型,即从细胞、分子水平进行药物筛选,其基本机制是X药阻断IL-23与其IL-23R的特异性结合,从而筛选出高效专一的肺组织细胞

IL-23R拮抗剂。

具体方法可以概述为:通过文献调研,从大量土壤(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真菌代谢产物中提取出具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止咳、抗肺部炎症等临床疗效的成分,将小鼠的离体肺组织细胞膜受体作为筛选模型,利用高灵敏度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X药,利用X药与

IL-23R高度特异性结合形成受体-配体复合物,并通过测量该复合物的放射性,从而筛选出目标先导化合物群。进一步利用HTS技术(是以药物作用靶点为主要对象的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筛选模型,根据样品与靶点结合的表现,判断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一种技术),更为精确地筛选出有效化合物,然后通过各种光谱手段和合成手段确定各种化合物的结构,结构修饰并进一步筛选,最后得到几种可能的有效化合物,进行进一步的临床前研究。

三、新药临床前药理学研究实验方案

1.主要药效学研究方案

1.1 药效学实验方案

1.1.1 实验动物

模型I: 2~3周龄昆明小鼠30只,均为雌性,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

模型II:2~3周龄昆明小鼠30只,均为雌性,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

(注明:模型I和II均为诱发性动物模型,如有条件也可选用模型III:自发性哮喘小鼠模型。) 模型III: 2~3周龄患有自发哮喘的昆明小鼠20只,均为雌性,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

1.1.2主要试剂和仪器

模型I:卵白蛋白(ovalbumin,OVA,GradeV,美国Sigma 公司);胆固醇(广州金锐化工);一定浓度的X药液;生理盐水;小鼠白细胞介素IL-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ADL 公司);雾化器(德国PARI公司);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光学显微镜(日本 Olympus

公司)[6];RT-PCR检测仪器;组织抗修复液;SP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

模型II:橄榄花粉提取物溶液;一定浓度的X药液;生理盐水;小鼠白细胞介素IL-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ADL 公司);雾化器(德国PARI公司);酶标仪(美国Bio-Rad 公司);光学显微镜(日本 Olympus 公司)[6];RT-PCR检测仪器;组织抗修复液;SP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

模型III:一定浓度的X药液;生理盐水;小鼠白细胞介素IL-23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试剂盒(ADL 公司);雾化器(德国PARI公司);酶标仪(美国Bio-Rad公司);光学显微镜(日本 Olympus 公司)[6];RT-PCR检测仪器;组织抗修复液;SP试剂盒、DAB显色试剂盒。

1.1.3方法

1.1.3.1动物分组与造模:

模型I: 将30只小鼠实验前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哮喘给药组:清洁级环境,普通饲料。第10天和第20天小鼠腹腔注射致敏液(0.08%,OVA)0.25ml/10g。第30天~50天小鼠于密闭容器中以1%的OVA溶液雾化吸入30min,第30~40天每日雾化,第40~50天隔日雾化,第60天以1%的X药溶液雾化吸入10min。哮喘非给药组:清洁级环境,普通饲料。OVA致敏液处理同哮喘给药组,但第60天则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10min。对照组:清洁级,普通饲料,生理盐水致敏激发,于第60天以1%的X药溶液雾化吸入10min。

模型II: 将30只小鼠实验前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哮喘给药组:清洁级环境,普通饲料。第10天和第20天小鼠皮下注射致敏液(0.08%,橄榄花粉提取物)0.25ml/10g。第30天~50天小鼠于密闭容器中以1%的橄榄花粉提取物溶液雾化吸入30min,第30~40天每日雾化,第40~50天隔日雾化,第60天以1%的X药溶液雾化吸入10min。哮喘非给药组:清洁级环境,普通饲料。橄榄花粉提取物致敏液处理同哮喘给药组,但第60天则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10min。对照组:清洁级,普通饲料,生理盐水致敏激发,于第60天以1%的X药溶液雾化吸入10min。

模型III:将20只小鼠实验前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2组,每组10只。哮喘给药组:清洁级环境,普通饲料。第10天和第20天小鼠皮下生理盐水,0.25ml/10g。第30天~50天小鼠于密闭容器中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30min,第30~40天每日雾化,第40~50天隔日雾化,第60天以1%的X药溶液雾化吸入10min。哮喘非给药组(对照组):清洁级环境,普通饲料。生理盐水

[6]实验试剂和仪器和部分方法参考文献:王伟,高倩,唐平华.IL-17和IL-23在肥胖哮喘小鼠气道炎症中的作用及其与氧化应激的关系.当代医学.2012.5第18卷第13期

处理同哮喘给药组,但第60天则以生理盐水雾化吸入10min。

1.1.3.2采集标本于末次激发后48h内,小鼠10%水合氯醛麻醉后称重,仰卧位固定小鼠,分离颈部组织,暴露气管,打开胸腔,分离肺脏,结扎右侧肺门后取右肺。气管插管以PBS 液缓慢反复灌洗左肺,回收率80%以上,重复灌洗3次,收集BALF 1ml置于EP管中。右肺上叶置于10%中性福尔马林液中固定,右肺下叶至于冰块上保持待用[6]。

1.1.3.3小鼠哮喘发作表现 OVA激发时,观察哮喘非给药组小鼠,应出现明显头面部瘙痒、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弓背直立、前肢缩抬等哮喘急性发作表现;哮喘给药组小鼠应没有哮喘剂型发作的表现或表现不明显。对照组小鼠应观察记录其出现的特别反应,从而为X药的不良反应提供体外动物实验依据。实验结束前3组小鼠应均无死亡。

1.1.3.4肺组织匀浆IL-23含量测定取右下肺组织研磨后匀浆离心取上清液0.1ml,用ELISA法测定IL-23的含量。

1.1.3.5病理检查右肺上叶于福尔马林固定液中固定48h后进行石蜡包埋切片,所得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气道上皮损伤情况,气管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情况。

1.1.3.6 RT-PCR检测肺组织中IL-23mRNA表达提取肺组织总mRNA进行RT-PCR反应,反应结束后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用凝胶成像系统分别测定各扩增条带的吸光度值。将目的条带与内参GAPDH 带的比值作为其mRNA 水平的指标。

1.1.3.7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中IL-23表达(方法略)最后检测标准为:在高倍视野下,细胞胞浆和( 或) 细胞膜呈棕黄色着染为阳性细胞,计数10个视野下阳性细胞数,取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

(注明:模型I和II小鼠模型建立采用不同的致敏原,模型III为自发性动物模型,上述实验现象观察、病理组织观察和其他检验指标对三种模型的小鼠均进行,因此具体方法仅在此统一叙述。)

1.1.4结果分别观察三种动物模型中各组小鼠给药后的行为变化与给X药的关系;观察病理组织切片,对比各组小鼠的肺部组织形态及损伤情况等,并且采用定性分级指标加以描述,从而分X药的效果;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IL-23的含量、IL-23mRNA和肺组织中IL-23的表达情况,得出X药竞争性结合作用的特异性大小等药效学结论。

1.2 药效学实验中的量效关系

1.2.1实验动物及试剂: 2~3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50只,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

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试剂为10个梯度浓度的X药喷雾剂,生理盐水,卵白蛋白(ovalbumin,OVA)(模型I),橄榄花粉提取物溶液(模型II),模型III为自发性哮喘小鼠,指标同上。

1.2.2实验方法:将50只小鼠(已致敏或为自发性哮喘小鼠)随机分配10组,每组5只小鼠,于密闭容器中依浓度梯度依次雾化吸入10min,后观察记录每组小鼠的哮喘缓解情况以及死亡数,将数据输入软件中计算出LD50和ED50,从而反应出有效剂量范围和安全指数等指标。

1.3 给药途径实验

1.3.1实验动物及试剂: 2~3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40只,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试剂为治疗剂量浓度的X药液,生理盐水,卵白蛋白(ovalbumin,OVA)(模型I),橄榄花粉提取物溶液(模型II),模型III为自发性哮喘小鼠,指标同上。

1.3.2实验方法:将40只小鼠(已致敏或为自发性哮喘小鼠)随机分配4组,每组10只小鼠,每组又分别设立给药组5只和对照组5只。分别采用气雾吸入、灌胃法(口服)、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4种给药方式,给药组给治疗剂量的X药,而对照组给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后观察记录每组小鼠的哮喘缓解快慢或有无缓解,从而给出最佳给药途径。

2.一般药理学研究

一般药理学研究是指新药主要药效作用以外广泛药理作用的研究,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我国新药注册管理办法规定重点观察这三个系统)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7]。

本新药作用于呼吸系统,其基本机制是特异性竞争性地抑制IL-23和其受体结合,作用水平为分子细胞水平。对呼吸系统的不良反应主要在呼吸抑制等方面,在离体实验中应得以观察和记录;另外,可能改善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可能会有心悸、心律失常、血压变化等;神经系统应关注其中枢抑制和神经毒性反应;另外IL-23为免疫因子,其免疫效应分布于全身,因而在特异性阻断肺部IL-23R时也应考虑X药引起的其他组织细胞的效应和对其他免疫因子的作用,这是需要长期的实验验证,以避免严重的免疫反应。

3.药代动力学研究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转化和排泄。对药效学评的作用:提供药物浓度(血或组织)或药动学参数和药效相互关系的资料,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并使给药方案个体化;寻找药效反应种属性差异在药动学方面的原因;提供药物分布与药效关系的资料;解释不同给药途径时剂量与药效的关系[7]。

X药为呼吸系统的免疫抑制药,应在药物临床前实验中充分考虑其与呼吸道中物质的相互关系,并完善其在体内转化和排泄过程,X药特异性应很高,不会和其他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但因其本身结构导致的血药浓度、半衰期与和其他物质(如该药的抑制酶)结合情况应在药代动力学实验中阐明。

4.作用机制研究

X药选择以肺组织细胞中IL-23R为作用靶点,特异性竞争性地抑制IL-23和其受体结合,减少其表达蛋白产物的生成,从而缓解支气管哮喘。本机制应该从大量的文献数据中得以证实,并且在药物筛选和药效学阶段得以应用和证实(前已叙述)。

5. 新药的临床前毒理学评价

5.1毒理学评价是新药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必须在符合国家规定的机构进行。毒理学评价的总要求一般有:

(1)找出毒性剂量:测出急性毒性的LD50和连续长期给药产生毒性的剂量。

(2)确定安全剂量范围:单次或多次给药在多大范围内不仅有效而且不产生毒副反应,越大越好。

(3)发现毒性反应:通过动物的毒性反应症状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监护提供依据。

(4)毒性靶器官的寻找

(5)毒性的可逆与否:一般来讲,可逆件毒性反应不影响新药审批,不可逆性损伤,一般不批准上临床。

(6) 解救措施:如对心脏和呼吸系统的毒性,必须有相应解救措施[7]。

5.2急性毒性实验

5.2.1急性毒性实验是指动物一日内单次或多次给药后在7天或14天连续观察动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情况。

5.2.1.1实验动物和试剂: 2~3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50只,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试剂为10个梯度浓度的X药喷雾剂,生理盐水,卵白蛋白(ovalbumin,OVA)(模型I),橄榄花粉提取物溶液(模型II),模型III为自发性哮喘小鼠,指标同上。

5.2.1.2实验方法:将50只小鼠(已致敏或为自发性哮喘小鼠)随机分配10组,每组5只小鼠,于一日内多次给药(每次雾化吸入10min)后,分别在15天内连续观察记录小鼠的毒性反应以及死亡情况,并解剖中毒小鼠,观察中毒小鼠的毒件靶器官、损伤性质以及可逆程度(定性观察);观察药物毒性反应与计量关系,主要侧重LD50(小动物)(同前述药效学研究)。

5.2.2长期毒性实验指反复多次给药于动物,观察药物对动物的毒性反应,一般是指连续给药14天以上。

5.2.2.1实验动物和试剂: 2~3周龄的雌性昆明小鼠30只,清洁级,体重10~15g,来源于四川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动物房,恒温(25度),清洁级环境,自由取水。试剂为3个梯度浓度的X药喷雾剂,生理盐水,卵白蛋白(ovalbumin,OVA)(模型I),橄榄花粉提取物溶液(模型II),模型III为自发性哮喘小鼠,指标同上。

5.2.2.2实验方法:将30只小鼠(已致敏或为自发性哮喘小鼠)随机分配3组,每组10只小鼠,分别连续给药15天(每次雾化吸入10min),观察该药对动物的毒性反应。

5.3特殊毒性实验为防止药物发生不可逆的特殊的严重不良反应,特殊毒性实验也应该重视,从而保证药物的安全性。主要包括:致突变实验、生殖毒性实验(含一般生理毒性实验、致畸敏感期实验、围产期毒性实验)、致癌实验等。另外,也应该进行其他毒性实验,比如皮肤刺激实验、过敏性实验和溶血性实验等,对于与免疫因子有关的X药,应该重视起过敏性等免疫反应的安全性。

四、临床前其他药学研究内容

除了临床前药理学和毒理学方面的研究外,新药也应该进行其他方面的研究:原料药工艺研究、制剂处方及工艺研究、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药品质量试验、药品标准起草及说明、样品检验、辅料、稳定性试验、包装材料和容器有关试验、药剂学方面实验

等[8]。

注:新药除临床前研究,也应进行临床药理实验,具体包括I期临床实验、II期临床实验、III期临床实验、IV期临床实验。(本概述重点是临床前药效学实验方案,临床研究具体要求和方案不在此赘述)

五、新药申报需提交材料

X药根据其来源(土壤微生物代谢产物)可判定为天然药物,新药申报时应按照中药、天然药物分类及申报要求(《药品注册管理办发》附件1)进行申报。具体需要提交的材料如下[2]:综述资料

1、药品名称。

2、证明性文件。

3、立题目的与依据。

4、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总结及评价。

5、药品说明书样稿、起草说明及最新参考文献。

6、包装、标签设计样稿。

药学研究资料

7、药学研究资料综述。

8、药材来源及鉴定依据。

9、药材生态环境、生长特征、形态描述、栽培或培植(培育)技术、产地加工和炮制方法等。

10、药材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质及有关资料。

11、提供植、矿物标本,植物标本应当包括花、果实、种子等。

12、生产工艺的研究资料及文献资料,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13、确证化学结构或组分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4、质量研究工作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15、药品标准草案及起草说明,并提供药品标准物质及有关资料。

16、样品检验报告书。

17、药物稳定性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8]引用自《药事管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P133

1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择依据及质量标准。

药理毒理研究资料

19、药理毒理研究资料综述。

20、主要药效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1、一般药理研究的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2、急性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3、长期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4、过敏性(局部、全身和光敏毒性)、溶血性和局部(血管、皮肤、粘膜、肌肉等)刺激性、依赖性等主要与局部、全身给药相关的特殊安全性试验资料和文献资料。

25、致突变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6、生殖毒性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7、致癌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28、动物药代动力学试验资料及文献资料。

临床试验资料

29、临床试验资料综述。

30、临床试验计划与方案。

31、临床研究者手册。

32、知情同意书样稿、伦理委员会批准件。

33、临床试验报告。

药理学实验设计第六组

氯丙嗪的镇吐、降温作用及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一、目的 1.观察氯丙嗪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 2.了解催吐作用的试验方法,观察氯丙嗪的镇吐作用。 3.观察氯丙嗪对小鼠的降温作用及其特点 二、作用机制 1.氯丙嗪的镇静作用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路中的多巴胺 受体。(镇静) 2.氯丙嗪可以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D2受体,大剂 量的氯丙嗪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镇吐) 3.氯丙嗪对下丘脑的调节中枢的抑制。(降温) 三、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拘。 药品:0.08%氯丙嗪,生理盐水,0.4%氯丙嗪,0.4%酒石酸锑钾,生理盐水,0.03%氯丙嗪,生理盐水,液体石蜡。 器材:药理生理多用仪及附件激怒盒、万用电表、小动物电子秤、鼠笼、1ml 注射器、5号针头,小铁丝笼、小动物电子秤(或天平)、5ml注射器,口腔温度计、1ml注射器、小铁丝笼。 四、实验步骤 将小鼠编号0——11 (一)电刺激激怒实验 实验装置的连接和调置:将药理生理多用仪后板上的开关拔向“激怒”一边,交流电输出电压的电位调节旋钮逆时针旋转至最小,交流电输出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出”插座,另一端分别夹在附件激怒盒的红、黑柱上,即与刺激盒的导电铜丝板相联。交流输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入”插座,另一端接实验室电源。刺激方式拨到“连续B”,“B时间”置于1s,“A频率”置于4Hz,然后用万用表测其阈电压。 诱发小白鼠激怒反应:取异笼喂养的小白鼠各1只,称重后将2只小白鼠放入附件激怒盒的导电铜丝板上,把盖子盖上后,将电源打开,顺时针调节交流电压输出旋钮,直至引起小白鼠激怒反应,刺激电压一般为30V左右。激怒现象表现为:两鼠对应、前肢离地、对峙、互相撕咬等。若刺激1min以上仍未出现者弃之不用。以上法挑选有激怒反应的合格小白鼠两对,并记录其刺激电压。 给药及观察:取一对小白鼠腹腔注射0.08%氯丙嗪 0.1ml/10g,另一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后20min,先用万用电表调节刺激输出电压至给

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706药学综合

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706药学综合(转自小木虫) 一部分:物理化学 单选题14道3分一道,每章节都涉及 计算题1道8分,参看第四章完全不互溶双液体系水蒸气消耗系数蒸出有机物的百分质量分数 二部分:分析化学 1~10题单选11~20多选均3分一道 判断题20道2分一道总体难度不大,但个别几道比较偏。分析化学覆盖面相当的广泛,无论书上有无现成的都很可能考到,要求考生复习过程中看书要多注意细节,多做练习题,真题等,不仅仅是四川大学的练习题。 三部分:有机化学 排序题5道4分一道,难度不是很大,要求考生复习多注意细节,多做练习题,第五版教材和第六版教材结合看。 化学方程式50分5分一道,个别题偏难 合成题30分10分一道,11年的第二道比较难的原因涉及磷酸基的去除,仅看教材的话(非常抱歉我看了那么多遍人卫版的教材包括药科大的练习册真的没见过磷酸基的去除,曾经见过一博士师兄的笔记本他还说磷酸基是易离去基,可能刑其毅的书有讲到),其余两道难度适中,但这都是主观题,要求不仅仅是做出来。 四部分:生物化学 名词解释12分2分一道,其中信号肽和反义核酸我见过但没仔细记过,所以到最后一刻为了不开天窗乱编的,其余难度不大。 选择题填空题呵呵这两道单分多少忘记了,总体难度适中,个别细节问题有时候是很难把握的。简答题15分5分一道酶的比活力及其意义;遗传中心法则;造成蛋白质变性的主要原因及在蛋白质分离提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O(∩_∩)O~《药物分析生物学》这本书的考试内容是融合在生物化学书中的,各个学校学的不一样,有些生物化学学得比较远把遗传这些都学了的,就不用再花时间看《药物分子生物学》了。 2012年的同学多多加油哦O(∩_∩)O~仔细复习打牢基础是关键,多做练习特别是真题是王道,复习过程是非常艰辛的,特别是分析化学是看完一遍几天不看又会忘记,细节实在太多了,有些题考得也是在太偏太细了有时候只能靠猜,但直觉也需要实力做基础,总之就是无论复习有多困难要相信自己!祝大家考研成功!有梦想的人很伟大,为梦想而踏实奋斗的人更伟大! 2009年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药学综合考研试题(转自小木虫) 09华西药学综合 物理化学部分 25道选择题,每个章节均有3,4题,但是主要是考基础,不用过多的做难题,抓住课本基础是关键 分析化学部分 60分选择题,10个单选,10个多选,也不是很难,多选题考得会比较广,不是看书就可以搞定的也会比较细,40分20道选择题 有机化学部分 30分排序题,这部分不是很难,40分方程式,比较难,和以前真题有较大出入,30分合成题也是很难,有机建议多做题找感觉

【完美奉献】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考试重点名词解释

药理名解来源:徐翔的日志 1、分布: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的组织的过程为分布。 2、生物利用度:经任何给药途径给予一定剂量的药物后到达全身血循环内药物的百分率称为生物利用度。 3、吸收、首过效应: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全身血循环前必须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大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效应。 4、副反应: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用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 量反应:效应的强弱呈连续增减的变化,可用具体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者称为量反应。 质反应:如果药理效应不是随着药物剂量或者浓度的增减呈连续性的变化,而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则称为质反应。 5、消除半衰期:是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可反应体内药物消除速度。 6、内在拟交感活性:有些β受体阻断药与β受体结合后除能阻断受体外,对受体具有部分激动作用,称内在拟交感活性。 7、零级消除动力学:是药物在体内以恒定的速率消除,即不论血浆药物浓度高低,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不变。 8、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浓度成正比。 9、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泄出去,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肠肝循环。 10、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统称为药物不良反应。 11、ED50, LD50:ED50为半数有效量,即能引起50%的实验动物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物剂量;如效应为死亡,则称为半数致死量,即LD50。 12、稳态血药浓度: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而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13、调节痉挛:动眼神经兴奋时或毛果芸香碱作用后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造成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本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此时只适合视近物,而难以看清远物,毛果芸香家的这种作用称为调节痉挛。 14、调节麻痹:阿托品能使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为扁平,其

药理学实验设计第六组(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氯丙嗪的镇吐、降温作用及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一、目的 1.观察氯丙嗪对电刺激小鼠激怒反应的影响 2.了解催吐作用的试验方法,观察氯丙嗪的镇吐作用。 3.观察氯丙嗪对小鼠的降温作用及其特点 二、作用机制 1.氯丙嗪的镇静作用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叶及中脑-皮质通 路中的多巴胺受体。(镇静) 2.氯丙嗪可以阻断了延脑第四脑室底部的催吐化学感受区的 D2受体,大剂量的氯丙嗪直接抑制呕吐中枢。(镇吐) 3.氯丙嗪对下丘脑的调节中枢的抑制。(降温) 三、实验材料 动物:小白鼠,体重18~22g,雌雄不拘。 药品:0.08%氯丙嗪,生理盐水,0.4%氯丙嗪,0.4%酒石酸锑钾,生理盐水,0.03%氯丙嗪,生理盐水,液体石蜡。 器材:药理生理多用仪及附件激怒盒、万用电表、小动物电子秤、鼠笼、1ml注射器、5号针头,小铁丝笼、小动物电子秤(或天平)、5ml注射器,口腔温度计、1ml注射器、小铁丝笼。 四、实验步骤 将小鼠编号0——11 (一)电刺激激怒实验 实验装置的连接和调置:将药理生理多用仪后板上的开关拔向“激怒”一边,交流电输出电压的电位调节旋钮逆时针旋转至最小,交流电输出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出”插座,另一端分别夹在附件激怒盒的红、黑柱上,即与刺激盒的导电铜丝板相联。

交流输入线一端插入“交流输入”插座,另一端接实验室电源。刺激方式拨到“连续B”,“B时间”置于1s,“A频率”置于4Hz,然后用万用表测其阈电压。 诱发小白鼠激怒反应:取异笼喂养的小白鼠各1只,称重后将2只小白鼠放入附件激怒盒的导电铜丝板上,把盖子盖上后,将电源打开,顺时针调节交流电压输出旋钮,直至引起小白鼠激怒反应,刺激电压一般为30V左右。激怒现象表现为:两鼠对应、前肢离地、对峙、互相撕咬等。若刺激1min以上仍未出现者弃之不用。以上法挑选有激怒反应的合格小白鼠两对,并记录其刺激电压。 给药及观察:取一对小白鼠腹腔注射0.08%氯丙嗪0.1ml/10g,另一对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给药后20min,先用万用电表调节刺激输出电压至给药前引起激怒反应的阈电压,然后断开电源,将该对小白鼠置于导电铜丝板上,再打开电源,刺激1min。观察给药前后反应的差异。 (二)镇吐作用 取小白鼠4只,称重,随机分为两组,并观察动物活动情况及有无呕吐现象。给甲组小白鼠腹腔注射0.4%氯丙嗪0.8mg/10g (0.2ml/10g),1min后灌服0.4%酒石酸锑钾1.2ml/10g (0.3ml/10g)。给药后将小白鼠分别置于小铁笼中,记录给药时间,密切观察小白鼠出现何种反应,比较二组反应有何不同。 (三)降温作用 挑选合格动物:取小白鼠置小铁笼上,用左手拇指盒食指捏住其后头颈部之皮肤,翻转使之腹向上,以左手无名指将鼠尾压再拇指基部,右手拿口腔温度计,将水银柱甩到35oC以下,末

2015药理学考试重点整理

一、名词解释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它以 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 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 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过4-6 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 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3.药源性疾病:药物诱发性疾病,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而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 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 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引起的疾病。 4.治疗药物监测(TDM):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 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5.累积系数Rc: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之比值。 6.绝对生物利用度(F)=口服AUC/静注AUC。AUC(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血液循环的相对 量或吸收程度。 7.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品的AUC/参比品的AUC。 8.配伍禁忌:向静脉输液瓶或注射器内加入药物(一种或多种),由于药物物理化学反应而出现 沉淀、氧化、分解失效,即配伍禁忌。 9.负荷剂量:凡使首次给药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量。 10.抗生素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 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 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表观分布溶积(V d):进行药代动力学计算时,可设想药物是均匀分布各组织和液体,且其浓 度与血液中浓度相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要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V d=D t/C t (单位:L/kg) 12.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13.半衰期:包括生物半衰期和血浆半衰期,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 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而生物半衰期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半衰期可用消除速率 常数(Ke)计算。常以T1/2表示,单位为min或h。 14.生物等效性(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 度与程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双盲双模拟:A药组加B药安慰剂,B药组加A药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用一真一假两种药, 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16.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是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跨膜转运的,此时药物 的转运速率与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因对数坐标图上的药物-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 故称非线性动力学。 17.药物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讲,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其中一种药 物的作用受另一种药物的影响。从狭义上讲,通常指两种或以上的药物在病人体内共同存在

药理学实验方案

药理学实验方案

元胡止痛片对小鼠镇痛抗炎镇痛活性研究 ——药理实验设计 设计人:级药学一班 张礼杰 515010 信盼 515024 陈茂琴 515026 何朵朵 515028 药学四班 杨森 515101 冯禹 515110 王同月 515102

元胡止痛片中抗炎和镇痛作用研究 1.实验目的:探讨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2.实验原理:(1)元胡止痛片收载于《元胡止痛片收载于《中国药典》是由元胡、白芷两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为行气活血止痛剂临床用于治疗气滞血瘀胃痛、胁痛、头痛及月经痛等症疗效确切。本实验是为验证元胡止痛片的镇痛和抗炎作用进行验证。实验对四川禾邦阳光制药厂家生产元胡止痛片不同剂量进行了药效学研究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小鼠热板法和耳肿胀法实验分别测定小鼠扭体反应抑制率、小鼠痛阂值提高率和肿胀率从而确定不同剂量的镇痛和抗炎作用效果。 在基础医学研究中筛选镇痛药的常见致痛方法概括有物理法(热、电、机械)和化学法。动物的疼痛反应常表现出嘶叫、舔足、翘尾、蹦跳及皮肤、肌肉抽搐。化学法,即将某些化学物质,如强酸、强碱、钾离子、缓激肽等,涂布于动物的的某些敏感部位或腹腔注射。腹腔注射损伤物质引起受试动物腹痛,动物表现出“扭体反应”(即腹部内凹、躯干与后肢伸张、臀部高起)。 3.实验方法 :使用小鼠热板法、醋酸扭体法、耳肿胀法 ,并分别建立小鼠疼痛和炎症模型 ,灌胃给予不同剂量元胡止痛片配成的溶液,观察对动物的镇痛和抗炎作用。 4.实验过程: 1.内容

4.1 药品与试剂 元胡止痛片:四川禾邦阳光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51021658,规格:片芯重0.25g,12片 阿司匹林: 浙江金华市第三制药厂, 国药准字: H13023716, 临用前用蒸馏水配制为适当浓度的混悬液。 4.2动物:健康昆明种小白鼠,雌性,32只 4.3 器材:数控超级恒温槽,烧杯、1ml 注射器、电子秤 4.4分组: 空白对照组 (灌胃0.9%生理盐水 10 mL/kg) 元胡止痛片高、低剂量组 (0.2,0.4mg /10g) 阳性药阿司匹林对照组 (灌胃阿司匹林 0. 4 g/kg) 4.5人和动物剂量换算公式 小白鼠=20 0026 .0?人/g 2 方法 (1)热板法 1.动物筛选:致痛潜伏期 (痛阈值)为 5~30s 之间的合格雌性小鼠。32只,热板法镇痛试验筛选痛阈值合格的小鼠,取♀小鼠于给药前先用热板仪于55 ± 0. 5 ℃分别测定每只小鼠的正常痛阈值[将小鼠放于智能热板仪上至出现舔后足的所需时间作为痛阈值( s) ,连续 2 次,间隔30 s ,测定平均值即为正常痛阈值]。将舔后足时间< 5 s 或>30 s ,或跳跃者不用于此实验

基于载体材料表面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尹宗宁,熊迎新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

基于载体材料表面修饰的靶向给药系统 尹宗宁,熊迎新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成都 610041 摘要:为使制剂达到较理想的靶向效果,可采用一些特殊的高分子材料作为传送药物的载体,另外还可通过增加载体材料的表面亲水性、改变载体表面电荷以及连接特异性单抗或受体等表面修饰途径,提高制剂给药的靶向性。 关键词:表面修饰,载体材料,靶向给药 External modification for 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YIN Zong-ning, XIONG Ying-xin West China School of Pharmacy,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Abstract: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arget-oriented effect of preparations,a certain kind of special macromolecule-material should be adopted as drug carrier. In addition, some external modifi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used,such as increasing carrier material’s surfase hydrophilicity, and altering its charge character, connecting monoclone antibody or acceptor。In this way ,the preparations’target-oriented ability will be highly improved。 Keywords: external modification,carrier material,target-oriented drug delivery systems 近年来,许多新型给药系统如纳米粒、脂质体等,都具有靶向、缓释、控释、降低全身毒副作用等优点,是目前制剂学最具发展潜力的一个领域。然而也存在一些缺点,最主要表现在进入体内后不稳定,实际到达靶区的药量有限,与理想的靶向制剂还有一定差距。人体对外来异物有很高的识别能力,当载药纳米粒、脂质体等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脾内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MPS)识别,随后被清除体外,对于需要靶向至肝脾以外的药物,这就严重影响了药物的疗效。但如果选择了合适的载体材料,并对该载体材料进行了恰如其分的表面修饰,那么结果可能会不一样。此类载体材料必须无毒,而且要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生物降解,不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以致失去药效,同时给药后能以一定的速度释药。对载体材料进行表面修饰可使给药系统具有更高的靶向性。目前常用如下几种方法。 增加载体材料的表面亲水性 1.1 用于制备纳米粒的载体材料 机体MPS系统识别异物的机制是,当异物进入体内后许多蛋白成分迅速吸附于纳米粒表面。影响因素考察结果表明除了纳米粒的粒径大小外,表面的疏水性也决定了纳米粒对血液成分中蛋白质(调理素)的吸附。调理素(opsonin系血清中的一种抗体物质,它能使细菌或其他外源物质易受感染从而促进MPS的吞噬作用)附着于纳米粒表面称为调理作用,这是纳米粒与吞噬细胞间的桥梁。曾有人专门做了聚苯乙烯纳米粒蛋白吸附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阿朴脂蛋白A-I,C-Ⅲ,E,J,纤维蛋白原和白蛋白都是吸附于纳米粒表面的主要蛋白成分。倘若增加纳米粒的表面亲水性,就可减少调理素的吸附。由于聚乙二醇(PEG)具有柔韧的亲水性长链结构,又可生物降解,用它进行表面修饰与其他长循环系统相比,更有利于增加纳米粒表面稳定性,控制药物释放,因此是目前研究最多的用于修饰的载体材料。经PEG修饰的纳米粒具有长循环特征,减少肝脾的摄取主要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和表面PEG的密度。如PEG链的相互距离从6.2nm降到5.1nm时,阿朴脂蛋白的吸附可降低90%以上,再进一步减小距离对蛋白吸附的影响就很小了[1]。PEG对载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因为它那柔软、易变形的高分子亲水链在纳米粒表面形成一层厚厚的“云层”,阻止其他聚合物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空间位阻和范德华力与相互作用的自由能紧密相关。PEG的亲水性柔韧长链及其高密度覆盖层是减小蛋白吸附的必要条件,表面PEG链的密度比长短对于空间位阻效应和范德华力更为重要[2,3]。要想用PEG修饰载体,首先应对PEG进行活化,对PEG的末端

《药理学》常考大题及答案整理(1)

第二章第三章:药效学和药动学 基本上不出大题,但是喜欢出选择题,所以还是要理解一些关键性的概念(比如药效学里头的神马效能,效价强度,治疗指数,激动药和拮抗药啊,药动学里头的ADME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概念等)(还有就是药动学那里的一些公式可以不用理会,考试不考计算)。 总论部分兰姐会讲得比较细,只要大家把她讲的内容掌握就差不多了。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效价强度与效能在临床用药上有什么意义? (1)效价强度是达到一定效应(通常采用50%全效应)所需剂量,所需剂量越小作用越强,它反映药物对受体的亲和力。其意义是效价强度越大时临床用量越小。 (2)效能是药物的最大效应,它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其意义一是表明药物在达到一定剂量时可达到的最大效应,如再增加剂量,效应不会增加;二是效能大的药物能在效能小的药物无效时仍可起效。 2什么是非竞争性拮抗药? 非竞争性拮抗药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是相对不可逆的,它能引起受体够性的改变,从而干扰激动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同时激动药不能竞争性对抗这种干扰,即使增大激动药的剂量也不能使量效曲线的最大作用强度达到原有水平。随着此类拮抗药剂量的增加,激动药量效曲线逐渐下降。 3 肝药酶活化剂对合用药物的作用和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到十一章:传出神经系统药 一般会出简答题,但不会出论述题。 从第七章到十一章的内容都比较重要,但是从历年大题来看以β受体阻断药考得最多,其次是阿托品。总结性表格可以参照博济资料(中山医那边的人写的)或者是兰姐的PPT(貌似更好),但是建议在认真看完课本的基础上再去记忆表格,否则效果不佳。 以前考过的大题有: 1普萘洛尔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心血管:阻断心肌β1受体,产生负性肌力、负性节律和负性传导,心输出量、耗氧量降低。阻断外周血管β2受体,引起血管收缩和外周阻力增强,但是由于外周血流量减少,长期用药的综合效应还是降低血压。 支气管:阻断β2受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增加呼吸道阻力,可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的发作。 代谢分泌:抑制脂肪和糖原的分解,出现低血糖。 减少肾血流,增加钠潴留,需要与利尿药联用。 临床应用: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减少心肌耗氧量。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有效,对室性心律失常无效。 高血压:减少心排血量。 青光眼、偏头痛:收缩眼部、脑部血管,减少房水生成,降低压力。 甲亢:控制其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反跳现象:长期使用时突然停药可引起病情恶化,如高血压病人血压骤升,心绞痛患者频繁发作。 心脏抑制和外周血管痉挛:心功能不全、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禁用。 支气管收缩:加重或诱发支气管哮喘。 代谢紊乱:出现低血糖。 注意事项:药物敏感个体差异大,从小剂量开始,不能突然停药。 2普萘洛尔对心脏有哪些作用,可用于哪些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3请叙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药理作用:心脏:兴奋,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正性传导。 平滑肌:血管平滑肌舒张,皮肤潮红。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设计性实验 药理学实验设计 1( 实验项目名称:奥美拉唑对抗利血平引起的胃溃疡作用 2.国外研究现状: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病,为研究其发病和治疗机制,国内外业已建立起多种胃溃疡小鼠动物模型,有的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亦被广泛引用。但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奥美拉唑对小鼠水浸应激性溃疡的形成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溃疡数和溃疡发生率下降,且呈量效关系。 国外临床研究表明,奥美拉唑钠对胃溃疡的疗效明显优于H+受体拮抗剂,表现为起效快,症状消失迅速,用H+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改用本药可得到满意的疗效。 3.实验原理 :利血平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阻断性抗高血压药。用药后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受到遏制,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相对占优势,结果出现利血平的副作用,引发溃疡,因此在本实验中引用利血平制作小白鼠的胃溃疡模型。 奥美拉唑选择性性地作用于胃粘膜壁细胞,抑制处于胃壁细胞顶端膜构成的分泌性微管和胞浆内的管状泡上的H+-K+-ATP酶的活性,从而有效地抑制胃酸的分泌,起效迅速,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和胃泌素瘤。由于H+、K+-ATP酶是壁细胞泌酸的最后一个过程,故本品抑酸能力强大,有强而持久的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五肽胃酸泌素所致的胃酸分泌的作用。它不仅能非竞争性抑制促胃液素、组胺、胆碱及食物、刺激迷走神经等引起的胃酸分泌,而且能抑制不受胆碱或H2受体阻断剂影响的部分基础胃酸分泌,对H2受体拮抗剂不能抑制的由二丁基环腺苷酸(DcAMP)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也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显效快,可逆,且无H2受体拮抗剂诱发精神方面的副作用。本品对胃蛋白酶分泌也有抑制作用,对胃黏膜血流量改变不明显,也不影响体温、胃腔温度、动脉血压、静脉血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化学分析》教学大纲

《化学分析》(药学院)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化学分析 Chemical Analysis 课程号: 20321420 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时: 32 学分: 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化学分析是药学院各专业的重要主干基础课。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测定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生物化学等后续课程及从事药学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三、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绪论( 1 学时) 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2 分析方法分类 3 分析化学的发展 4 分析过程与步骤 第二部分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4 学时) 1 与误差有关的基本概念: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准确度与精密度。 2 误差的传递和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4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数据的集中趋势与分散度、正态分布与 t 分布、置信度与置信区间、可疑值的取舍、显著性检验、相关与回归。 第三部分滴定分析法概论( 2 学时) 1 滴定分析的特点和分类 2 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3 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4 滴定分析计算 第四部分酸碱滴定法( 6 学时) 1 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的概念,酸碱反应的实质,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酸碱的强度。 2 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3 酸碱溶液 pH 值的计算:强酸强碱溶液,一元弱酸弱碱溶液,多元酸碱溶液,两性物质溶液,缓冲溶液 pH 值的计算。 4 酸碱指示剂:变色原理、变色点和变色范围,常用酸碱指示剂剂混合指示剂。 5 酸碱滴定法:强酸强碱、一元弱酸弱碱滴定的滴定曲线和指示剂选择,弱酸弱碱直接滴定的条件,多元酸 ( 碱 ) 的滴定。 第五部分非水酸碱滴定法( 3 学时) 1 非水滴定中的溶剂:溶剂的性质,溶剂的分类与选择。 2 非水介质中酸碱平衡 3 非水介质中酸碱的滴定方法及应用 第六部分配位滴定法( 5 学时) 1 EDTA 及其金属离子配合物的特点 2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溶液中各级配合物的分布 3 配合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4 条件稳定常数 5 配位滴定曲线 6 金属指示剂:变色原理,常用金属指示剂。

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13有效量:出现疗效的剂量。 14肝药酶诱导剂:是指有些药物长期使用后能加速肝药酶的合成并增强其活性,这类药物就称为肝药酶诱导剂。15最小有效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 随剂量的增加药物效应逐渐增强,出 现疗效的最小剂量称为最小有效量。 16耐药性:是在长期应用化疗药物 后,病原体对药物产生的耐受性。 17身体依赖性:是由反复用药造成 的一种适应状态,中断用药产生一系 列痛苦难以忍受的戒断症状。 18抑菌药:指仅有抑制病原菌生长繁 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19首剂现象:即部分患者首次给予哌唑 嗪(2mg以上)后出现直立性低血压、 心悸、昏厥等。 20稳态浓度:按一级消除动力学规 律,如恒速静脉滴注药物,血药浓度 平稳上升,没有任何波动,约经5个 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此时给药速率 与消除速率达到平衡,其血药浓度称 为稳态浓度。 21反跳现象长期用药因减量太快或 骤然停药所致原病复发加重的现象。 22半数有效量:是指药物在一群动 物中引起半数动物阳性反应的剂量 23二重感染:正常人体内的菌群处于 一种平衡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广谱抗生 素后,使敏感菌受到抑制,不敏感菌乘 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新的感染,称 为二重感染。 2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 降低到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效应 25抗菌谱:抗菌药物的抗菌作用范围。 26抗菌活性: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 微生物的能力称为抗菌活性 27钙拮抗剂:主要通过阻断心肌和血 管平滑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抑 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使细胞内钙离 子水平降低而引起心血管等组织器 官功能改变的药物。 28治疗指数:药物的半数致死量 (LD50)和半数有效量(ED50)的 比值,用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治疗 指数大的药物相对较安全。 29替代疗法:用于补充身体内生理 剂量不足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急慢 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脑垂体前叶 功能减退症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 30细菌耐药性:细菌耐药性是细菌 产生对抗生素不敏感的现象,产生原 因是细菌在自身生存过程中的一种 特殊表现形式。耐药性可分为固有耐 药和获得性耐药。 31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 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可能给病人带 来不适或痛苦。 药理学: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 互作用规律及其原理的科学。 药效学: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 用或在药物影响下机体细胞功能如何发 生变化。 药动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的吸收、分 布、生物转化和排泄等体内过程的变化 规律。 药物:指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 在理论上,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 及细胞代谢的物质都属药物范畴。对药 物的基本要求安全,有效,故对其质量, 适应症、用法和用量均有严格的规定, 符合有关规定标准的才可供临床应用。 制剂:是药物经加工后制成便于病人使 用,能安全运输,贮存,又符合治疗要 求的剂型如片剂、注射剂、软膏等。 效能:药物所能达到的最大效应的能力 就是该药的效能,即最大效应。如再增 加药物剂量,效应不再进一步增强。 效价强度:产生相同效应的各个药物在 其达到一定治疗强度时所需要的剂量。 最小有效量:刚能引起效应的剂量称最 小有效量,亦称阈剂量。 半数有效量:能引起半数实验动物阳性 反应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50%实验动物死亡的 剂量。 对因治疗:应用药物消除致病原因的治 疗。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的致病微生物。 对症治疗:应用药物来减轻或消灭疾病 症状的治疗。如发烧时的解热作用。 副作用: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 的无关的作用。如阿托品引起的口干。 毒性反应:由于用药剂量过大而产生的 药物中毒反应,对机体有明显损害甚至 危及生命。可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急 特殊毒性。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到 阈浓度以下时所残存的生物效应。 变态反应:人体对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反 应,与用药剂量无关。 选择性作用:治疗剂量的药物吸收入血 后,只对某个或几个器官组织产生明显 的作用,对其他器官组织作用很小或不 发生作用。 质反应:药物效应以阳性或阴性表示的 反应。 量反应:可以数量分级表示的药理效应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治疗指数:指药物安全性的指标,以 LD50/ED50的比值表示,此值越大越安 全。 安全范围:指ED95与LD5之间的距离。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汇编

药理学综合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氯丙嗪的降温作用(设计性实验,4学时) 实验简介: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包括动物选择、实验分组、对照原则、处理因素的标准化等多方面知识),并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辅导:至少双人辅导 【实验目的】掌握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通过观察氯丙嗪的降温作用,掌握其降温特点,联系临床应用。 【实验器材】小鼠、注射器、体温计、冰箱、氯丙嗪等。 【实验过程】 一、首先介绍实验设计的基础理论 (一)实验设计是科学研究计划中关于研究方法与步骤的一项内容,是实验研究所涉及的各项基本问题的合理安排。严密合理的实验设计是顺利进行研究工作的保证,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实验误差以获得精确可靠的实验结论,甚至可以使研究工作事半功倍。 药理学实验设计的三大要素,即处理因素、实验对象与实验效应。 1.处理因素 (1)处理因素实验中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由实验者人为施加给受试对象的因素称为处理因素,如药物、某种手术等。 一次实验涉及的因素不宜过多,否则会使分组增多,受试对象的例数增多,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控制。但处理因素过少,又难以提高实验的广度和深度。 (2)明确非处理因素:非处理因素虽然不是我们的研究因素,但其中有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产生混杂效应,所以这些非处理因素又称混杂因素。设计时明确了这些非处理因素,才能设法消除它们的干扰作用。 (3)处理因素的标准化:处理因素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做到标准化,即保持不变,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的评价。如实验设计中处理因素是药物时,则药物的剂型、给药途径、质量(成分、出厂批号等)必须保持不变。 2.实验对象 实验对象的选择十分重要,对实验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药理学实验主要实验对象包括整体动物(正常动物、麻醉动物和病理模型)、离体器官、组织及细胞等。 3.实验效应 实验效应是指受试对象在处理因素作用后呈现的反应或受到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指标。这些指标包括计数指标(或定性指标)和计量指标(或定量指标)等。指标的选定需符合特异性、客观性、重复性、灵敏性、精确性、可行性等原则。 (二)药理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为了提高研究效率,控制误差和偏倚,药理学实验设计同其它科学研究一样必须遵循三大基本原则,即对照、随机和重复原则。 1.对照原则 对照是比较的前提。在生物学实验中存在许多影响因素,为消除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

(完整版)药理所有知识点结构图

4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控制生育的化学物质 药理学: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包括药物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作用,包括药物在机体的吸收A,分布D,代谢M及排泄E过程。 药理学研究内容:阐明药物对机体(包括病原体)的作用和机制、在临床上的主要适应症、不良反应和禁忌症、药物体内过程和相互作用等。 临床前药理学——分为主要药理学、一般药理学、药动学和毒理学等 临床药理学——分为I、II、III、IV期临床实验 副作用:药物治疗量时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 毒性反应: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产生的对机体有害的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发生异常的免疫反应 继发反应:继发于药物治疗作用后的不良反应(如二重感染) 二重感染:长期大剂量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菌被抑制,破坏了体内正常菌群生态平衡, 致使一些抗药菌和真菌乘机繁殖,造成的再次感染,又称菌群交替症。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虽易降低至有效浓度以下,但仍然残存的生物效应 撤药效应: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重新出现或加重的效应 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使少数特异质患者出现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先天缺陷疾病) 致畸作用:有些药物能有些胚胎正常发育而引起畸胎 首关效应:指口服给药后,部分药物在胃肠道,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受体激动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物质。-部分激动剂和完全激动剂 受体拮抗剂: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而无内在活性的药物。-竞争性拮抗剂和非竞争性拮抗剂 非特异性药物-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通过改变理化条件而发挥作用 特异性药物- 最小有效量:能引起药理效应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最小中毒量:随着剂量的增加,效应也会相应增加,直到出现最大效应。以后若在增加剂量效应不会进一步增加,反而会出现毒性反应 极量:出现疗效的最大极量(是用药安全的最大限度) 治疗量(常用量):介于阈值与极量之间,临床使用时对大多数患者有效,而又不会出现中毒的剂量。机体方面:年龄、性别、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和遗传因素、种属差异 药物方面:剂型、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反复用药 耐药性:病原体及肿瘤细胞等对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耐受性: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强度递减,增加剂量才可以保持药效不减 成瘾性:病人对麻醉药品产生了生理、心理的依赖,一旦停药后,出现严重的生理机能混乱,如停药吗啡后病人出现严重的戒断症状。 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利用度:指血管外给药时,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数量。 主要任务 新药药理学 不良反应 药物作用机制 影响药效的因素

药理学实验方法

第一章现代药理学实验方法与技术简介 第一节分子生物学试验方法与技术 分子生物技术在药理学实验中应用较为广泛,包括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核酸分子杂交、多聚酶链反应、蛋白印迹杂交技术、cDNA文库、随机分子库技术、外核基因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转基因动物、人类基因治疗等。现将更为常用的技术介绍如下: 一、核酸分子探针的标记标记核酸分子探针(nucleic acid probe)是进行核杂交的基础,根据核酸分子探针的来源及性质进行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探针选择直接影响杂交结果的分析。根据检测对象和目的不同,,可选择不同的探针种类及标记方法。 ㈠探针种类 1.基因组DNA探针是克隆化的各种基因片断,也是最常用的核酸探针,探针应尽可能选用基因编码(外显子),避免使用内含子及其它非编码序列。 2.cDNA探针与mRNA互补的DNA链称cDN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核酸探针,特异性较高。 3.RNA探针RNA与RNA或DNA杂交体的探针稳定性,特异性高。 4.寡核苷酸探针人工合成寡核苷酸片段做探针,可根据需要合成相应序列。 ㈡标记物 常用的探针标记物有两类:放射性同位素和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物的检测具有高度灵敏性和特异性。标记和探针结合不影响杂交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其中放射性同位素是应用最多的探针标记物,但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多数同位素的半衰期短,不能长期存放。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32P?3P?35S,有时也用14C,125I或131I。 二、核酸分子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azation )是指具有一定同源序列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异质双链的过程。核酸分子杂交是分子生物学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主要用于特异DNA或RNA的定性定量检测。 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酶促扩增特异DNA片段的方法。传统的DNA扩增法是分子克隆法,需经过DNA 酶切、链接、转化等步骤构建含有目的基因的载体。然后导入细胞中进行扩增,再用同位素标记的探针进行筛选,操作复杂,耗时。PCR技术灵敏度

药理学考试重点总结

*作用:指药物在治疗时,机体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反应。 *毒性反应:指药物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机体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特异质反应: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停药反应:指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原有疾病的加剧。 *治疗指数(TI):药物LD50/ED50或TD50/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治疗指数大的药物相对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安全。 *首关消除:某些药物在通过胃肠壁和肝时可被酶代谢失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物量减少。*物利用度:指药物经过吸收并经首关消除后进入体循环的相对份量和速率。 *观分布容积(Vd):指药物吸收达到平衡或稳态时,体内药物总量(A)按血药浓度(C)推算,理论上应占有的体液容积。 *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能把多少容积血中的某药全部清除 *消除半衰期:又称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耐受性:指在多次连续用药后,机体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降低,需增加剂量才能保持药效。*耐药性: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又称抗药性 *药物依耐性:反复使用某些药物后,使病人产生一种强烈渴求用药的欲念,强迫反复连续用药,其目的是感受药物的精神效应或避免停药所引起的难以忍受的痛苦,常可对该药产生耐受性。 *抗菌谱:指抗菌药的抗菌范围,称为抗菌谱 *抗菌后效应:指细菌与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当抗菌药物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跨膜转运的方式:跨膜扩散,载体转运,滤过,胞饮等方式,主要经过(跨膜扩散)和(载体转运)方式 *离子障:离子型药物极性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细胞膜,而被限制在膜的一侧,称为~。 影响:在酸性尿中,非离子型药物增多,极易通过肾小管的细胞膜扩散而被再吸收。而在碱性尿中则相反,离子型药物增多,脂溶性降低,不易通过肾小管细胞膜的再吸收而迅速随终尿排泄。 ﹡:在酸性尿中,弱碱性药物解离多,排泄快,重吸收少;在酸性尿液中,酸性药物解离少,排泄少,重吸收多。 ★毛果芸香碱M受体激动剂 药理作用:(主要作用于眼和腺体) 1眼缩瞳,降低眼内压,调节痉挛, 2腺体使腺体分泌增多,以汗腺和唾液腺分泌增多最为明显 临床应用:1青光眼 2 虹膜炎 ★新斯的明易逆性抗胆碱酯酶药 药理作用:对骨骼肌的兴奋作用最强 临床应用:1重症肌无力2腹气胀和尿潴留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4可用于非去极化型骨骼肌松弛药注意:可用于筒箭毒碱过量时的解毒作用,,琥珀胆碱过量不能用该药。 ★有机磷中毒机制:有机磷酯类进入机体后,分子中亲电子性的磷原子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丝氨酸的羟基牢固结合,生产难以水解的磷酰化胆碱酯酶,结果使胆碱酯酶失去水解乙酰胆碱的能力,造成乙酰胆碱在体内大量的积聚,引起一系列中毒症状。包括M样症状,M 样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