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早期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早期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学号:14S032034 姓名:孟柳

1、早期车辆跟驰模型

1.1 Pipes与Forbes的跟驰模型

Pipes的车辆跟驰模型源于加利福尼亚机动车法规中对驾驶员跟驰行驶的建议:在跟随行驶过程中,安全距离至少为一个车身长度,并随速度每增加16km/h,就增加一个车长。

Pipes与Forbes的跟驰模型是早期的研究成果,其工作具有开创的意义,虽然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模型精度已不能令人满意。但其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在实际当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刺激--反应模型

刺激--反应模型重在描述驾驶环境中各种刺激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包括GM模型和线性跟车模型。GM模型最早是195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研究小组的Chandler,Herman和Montroll提出的,它是由驾驶动力学模型(Driving Dynamic Model)推导而来,并引入如下理念:

Response=f(sensitivit,stimuli)

式中,Response为后车在时刻t+T的加速度或减速度;sensitivity为后车对刺激的敏感度;stimuli为在时刻t后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T是后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为:驾驶员的加速度与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成正比;与两车的车头间距成反比;同时与自身的速度也存在直接的关系。GM模型清楚地反映出车辆跟驰行驶的制约性、延迟性及传递性。

GM跟驰模型的优缺点:

GM跟驰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作为早期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许多后期的跟驰模型研究都是以其建立的刺激--反应的方程为基础,在前车紧急刹车时,后车维持不致发生尾撞的最小安全距离为前提推导而得。

但是,GM模型的通用性较差,现在较少使用GM模型,这是因为在

确定m和l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矛盾之处。造成矛盾的原因可能是:(1)车辆跟驰行为非常易于随着交通条件和交通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前车的刺激与后车的反应并非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2)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是在低速度和停停走走的交通运行状态中进行的,而这种状态的交通流不能很好地反映一般的跟驰行为。

(3)根据GM模型,无论前后车相距多远,都存在影响关系,这不符合车辆跟驰模型的基本概念。

(4)前后车速同时允许两车的车头间距无限减小直至为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1.3 安全距离模型(CA模型)

安全距离模型也称防追尾模型,简称CA模型,该模型最初由Kometani和Sasaki于1995年提出,该模型最基本的关系并非GM模型所倡导的刺激--反应关系,而是寻找一个特定的安全跟车距离。如果前车驾驶员做了一个后车驾驶员意想不到的动作时,在后车与前车的跟车距离小于这个特定的跟车距离时,就有可能发生碰撞。

安全距离模型(CA模型)的优缺点:

这一模型的优点在于可以用一些对驾驶行为一般感性假设来标定模型。大多数情况下只需知道驾驶员将采用的最大制动减速度,就能满足整个模型的需要。

然而,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避免碰撞的假设在模型的建立中是合乎情理的,但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差距。在实际的交通运行中,司机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保持安全距离行驶。因此,在利用基于安全间距的跟驰模型进行通行能力的分析,很难与实际最大交通量吻合。

1.4 生理--心理模型

生理--心理模型也称反应点模型,简称AP模型。这类模型用一系列阈值和期望距离体现人的感觉和反应,这些界限值划定了不同的值域,在不同的值域后车与前车存在不同的影响关系。生理--心理模型是一种跟驰决策模型。

在这类模型中,研究的最为深入,最符合实际驾驶行为的是Wiedemann于1986年建立的MISSION模型,他对阈值进行了较为细致

的划分,通过大量的实验调查,Wiedemann定义了6种阈值和期望间距,运用不同的阈值和期望间距的组合将驾驶行为划分为自由驾驶、接近驾驶、跟随过程和紧急刹车等状态,并提供了其相应的加速度计算方法,并将各阈值按一定的分布随机的分配给模型中的每个驾驶员,以便得到更符合实际的随机的样本。

生理--心理模型的优缺点:

该类模型最大的优点就是充分考虑了驾驶员的生理、心理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和制约,及由此而产生的不同驾驶行为,从建模方法上更接近实际情况,也最能描述大多数我们日常所见的驾驶行为。

但不足的是,该类模型的参数较多,子模型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复杂,并且对于各种阈值的调查观测比较困难。

2、近期车辆跟驰模型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驾驶动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技术因素等,而驾驶员作为驾驶员--车辆--道路--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的中介,本身具有延续性、相关性、自学习型、复杂性、模糊性、离散性、时变性、随机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不同的驾驶员对多源信息的感知、综合、判断、预测、决策的过程不同。因此,驾驶行为是一个复杂的人的行为,用上述传统的微分方程模型很难描述这一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基于此,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了人工智能跟车模型。

2.1 模糊推理车辆跟驰模型

模糊推理车辆跟驰模型是近年来才发展且发展较快的车辆跟驰模型。该模型主要通过推理驾驶员未来的逻辑阶段来研究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其核心仍是刺激--反应关系。近些年来,该领域的一些研究主要包括:Rekersbrink(1995)模糊化了的MISSION模型;Yikai等(1993)提出的MITRAM模型中的微观模型;Henn(1995)的TRAFFIC-JAM模型。

模糊推理车辆跟驰模型的优缺点:

与传统GM模型相比,该模型具有局部稳定性。

但是尽管该模型在总体上能够预测“反应”的变化,但有两个因素可能导致与实际有出入:一个是该模型认为能够精确地得出

a为

i

0.3m/2s;另一个是已经从线性跟车模型中得知x 对加速度的影响非常小。另外,该模型认为稳定跟车距离仅与稳定跟驰状态的速度有关而与初始跟车距离与速度无关,这些都值得探讨。

2.2 神经网络车辆跟驰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ANN)是在现代神经生物学和认知科学对人类信息处理研究的成果上发展起来的。ANN是由大量简单的称之为神经元的处理单元以某种拓扑结构广泛地相互连接而构成的复杂的非线性动力系统,它是在对以人脑为主要代表的生物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行为特征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更侧重于对人脑某些特定功能的模拟,强调大量神经元之间的协同作用。神经网络代表一种新的信息处理过程,它的主要特点是:非线性映射特征、自学习能力强、适时性和容错性。近几年来,神经网络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交通研究领域,如交通预测、交通控制等。

神经网络跟车模型和神经网络交通流模型,模拟车辆在到达交叉路口前的跟随情况,以预测将等候的车队长度,并将其整合在车流通过路口的模型之中。其中的神经网络使用的阀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是传统的S状函数(sigmoid function)。

神经网络车辆跟驰模型的优缺点:

该类模型对交通流建模的优势:

(1)提供了一种基于经验数据的数学模型,可以从已有数据中“自学习”规则,使直接量测到真实值后建立动态车流模型成为可能;

(2)因为是非参数建模方法,建立车流模型时不需要对前提条件进行分析,也不需要有对模型质量影响很大的标定量;

(3)它是一种万能逼近器,可对高度复杂和非线性的系统建模,这正好适合城市交通这种非线性极高的系统。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多层前馈网络(BP网络)建立跟驰模型。该模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一是训练好的车辆跟驰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实测数据。二是为使跟驰模型同实验数据相符所需的标定工作量较少。三是车辆跟驰行为神经网络模拟模型可以较容易地利用现场可用信息。

但是BP网络存在收敛慢、有局部极小值等缺点,导致利用BP网络建立模型需要多次训练,所需时间长,存在一定误差。

针对BP网络这种缺点,利用一种动态自适应径向基(RBF)网络建立了车辆跟驰模型。该模型训练时间短,精度高,结构简单,适宜在线应用。

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推理车辆跟驰模型

由于建立模糊逻辑推理模型时的隶属函数和模糊规则没有规范的方法,而神经网络可以从现有数据中“提炼”出规则,另一方面神经网络在描述不确定事物上不及模糊逻辑推理的方法,因而将两者结合起来是一个建立人工智能模型的有效方法。N.ITAKURA等发展MITRAM 模型,他们以模糊模型车辆(FMV)作为仿真的基本单元,为了避免规则库过于庞大,采用多层二项式模糊逻辑推理(multistage binomial fuzzy logic),而隶属函数的确定和模糊推理的实现均由一个包括两个隐层的BP神经元网络完成。Kihuchi等也在将模糊推理和神经网络相结合应用于跟车模型方面做了研究。国内研究是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特性运用于模糊推理之中,通过训练使模糊变量和隶属函数隐含在网络内部,并用模糊逻辑推理模拟驾驶员对车辆进行控制的过程,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推理的跟驰模型。该模型可模拟周围的各种条件(包括驾驶员的驾车习惯、熟练程度,以及自然环境的限制等等),在学习过程中确定各个模糊变量的隶属函数,应用模糊推理再现了驾驶员的决策过程。

基于神经网络的模糊推理车辆跟驰模型的优缺点:

与传统的跟驰模型相比,人工智能车辆跟驰模型提高了模型的灵活性,也更适合于描述人的复杂心理与生理行为,是今后跟车仿真模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稳定性难以预先确定,神经网络模型需要学习的计算量很大,难以符合实时性等。

3、车辆跟驰模型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方向

在过去几十年中,各国学者从多个角度针对跟驰现象建立了相关的跟驰模型,其研究结果虽然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但是模型适用

性还显得不足,其主要问题有:

(1)忽略了从心理学角度充分考虑驾驶员自身因素。

(2)忽略了综合考虑影响车辆跟驰行为的因素。

(3)忽略了把驾驶员、车辆以及所处的道路交通环境综合进行研究。

随着交通科技的进步,车辆跟驰模型的研究呈现出内容的细致深入化、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应用的专门化,其未来的研究方向有:(1)基于人的心理活动建立驾驶员多源信息协同认知综合结构模型。

(2)基于驾驶员的认知心理过程研究车辆跟驰状态的判定。

(3)深入研究影响车辆跟驰的刺激因素。

(4)模型的专用化。

4、参考文献:

[1] 王炜, 过秀成等.交通工程学.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0.

[2] 贾洪飞, 隽志才.基于期望间距的车辆跟驰模型的建立.中国公路学报, 2000.

基于实测的公路桥梁车辆荷载统计模型

基于实测的公路桥梁车辆荷载统计模型 摘要:基于动态称重系统获取的运营交通基本信息,依据轴组类型对所有车辆进行分类及筛选,建立了6种主要车型的车重、车距、车道交通量、轴重与轴距的统计模型,然后按损伤等效原则提供了6种车型的等效模型车辆,为桥梁疲劳可靠性评估提供了实用的车辆荷载模型.研究表明该建模方法能够准确描述交通荷载,建模过程与方法对同类问题具有普遍意义,可应用于建立各种交通状况下的疲劳车辆荷载模型或提供参考. 车辆荷载导致的疲劳损伤是影响新桥疲劳设计和旧桥使用安全和剩余寿命的重要因素。评估疲劳损伤不应采用代表最不利受载情况的强度设计荷载,而应采用能代表日常交通状况的车辆荷载。即桥梁在设计基准期内实际承受的运营车辆荷载。建立准确的用于疲劳分析的车辆荷载模型是进行桥梁疲劳可靠性评估的重要基础,是一项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研究。目前,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国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基于大量交通调查结果,在各自的桥梁设计规范中给出了疲劳设计荷载谱或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其中英国标准中对公路疲劳荷载模型作了比较详尽的规定,其制定疲劳荷载模型的方法也为很多国家效仿。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交通现状具有交通量大、超重车比例高等显著不同的特点,生搬

硬套国外规范不能获得准确的评估结果。将误导桥梁的设计、维修和管理,造成浪费或者不可挽回的灾难性事故,因此,中国的疲劳车辆荷载模型必须根据自己的国情量身制定。 目前我国尚无供公路桥梁疲劳设计及评估使用的疲劳车辆荷载模型。为改变这种无据可依的状态,国内许多学者已在此领域开展了一定的工作。童乐为对上海市内环线中山路3号钢桥进行了2次人工现场交通调查。对城市道路桥梁的疲劳荷载谱做了较系统的研究和探讨。得到了6个简化的疲劳模型车辆,是国内首次开展的城市道路钢桥的疲劳荷载谱研究。但是由于采用交通调查方式获取的交通荷载的信息比较粗略,调查结果与实际交通荷载之间必然存在偏差,而且由于条件限制,交通调查时间较短,不能反映交通荷载的长期效应。王荣辉、王春生分别对广州市内环线恒福路段和上海市浙江路桥的交通情况进行了短期的人工观测。得到了由日常运营车辆组成的荷载频值谱。所用方法与童乐为基本相同,仍未能克服调查信息不够全面和准确的弊端。王硕基于“上海市交通信息无线传输采集系统”收集的车头间距和车重样本,指出车头间距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当车辆型号较为复杂时,车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当车辆型号较为单一时,则车重显示出双峰分布的特性。王硕还将全部车辆分为11类,给出了相应的等效模型车辆。然而,因为没有获得道路

配送运输中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综述

????????? ?仈?ウ?? ??????????? ?仈а? ?? 亶 ??ウ???а? ???? ?仈? ?? ? ? ?? 学?仈 ??????ウ? ? ? ??? ?? ??????????? ?仈??? ??????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s on Vehicle Routing Problems of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Abstrac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is one of the attractive research area in the circle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In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introducing briefly the application background, the research classified the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different type of problems and solution algorithms.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problems is also discussed.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inference for relevant research work. Key words: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heuristics; overview.

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摘要: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流模型研究的基础。本文对GM模型、线性模型、安全距离模型、AP模型、模糊推理模型和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从传统模型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基于此又阐述了在传统模型基础上改进的模型或者是利用新的方法建立的模型,提出了目前还存在的没有解决的问题,并且对每个模型作了中肯的评价。为今后研究微观交通流模型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交通流;微观交通流;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1跟驰模型 跟驰理论是运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在无法超车的单一车道上车辆列队行驶时,后车跟随前车的行驶状态,并且用数学模型来表达并加以分析阐明的一种理论。跟驰理论只研究非自由行驶状态下车队的特性。非自由行驶状态的车队有以下三个特性:制约性、延迟性和传递性。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的学者对车辆跟驰模型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刺激—反应模型、安全距离模型、生理—心理模型,模糊推理模型,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 2.1刺激—反应模型及评价 刺激—反应模型重在描述驾驶环境中各种刺激对驶员行为的影响,包括GM 模型和线性模型。 (1)GM(General Motor)模型 GM模型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车辆跟驰模型。其一般表达式为: (1) 式中: ——t + T 时刻第n+1辆车的加速度; ——t时刻第n辆车与第n+1辆车之间的速度差; ——t时刻第n辆车与第n+1辆车之间的距离; c,m, l——常数。 GM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许多后期的车辆跟驰模型研究都源于刺激—反应基本方程。但是GM模型通用性较差,这是因为在确定m和l的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矛盾之处。另外,当前后车速相同时允许两车的车头间距无限减少直至为零,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线性模型 Helly提出的线性模型考虑了前面第一辆车是否制动减速对后车加速度的 影响项,有以下关系: (2) (3) ——期望跟驶距离; ,,α,β,γ——参数。 Helly认为应当与车头间距变量及反应时间T有关,这样就产生了m=0,l=1

车辆调度算法研究及其应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车辆调度算法研究及其应用 一、前言部分 车辆调度问题是现代物流系统优化中关键的一环,也是开展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内容。对车辆调度优化理论与算法进行系统研究是构建综合物流系统、建立现代调度指挥系统、发展智能交通运输系统和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1]。 车辆调度问题是运筹学与组合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有效的调度车辆,不仅可以提高物流工作效率,而且能够为及时生产模式的企业提供运输上的保障,从而实现物流管理科学化。由于该问题的理论涉及很多学科,很多实际问题的理论抽象都可归结为这一类问题,研究该问题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1 . VRP(Vehicle Routing Problem)问题描述及其分类 VRP问题一般可定义为:对一系列的装货点或卸货点,组织适当的行车路线,使车辆 有序地通过它们,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货物需求量、发送量、车辆容量限制、行驶里程限制、时间限制)下,达到一定的目标(路程最短、时间最小、费用最省、车辆数目最少等)。由于该问题研究范围非常广,根据其网络性能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静态 VRP (StaticVRP, SVRP),一类为动态VRP (dynamic VRP, DVRP)。 (1)静态VRP问题描述 SVRP 问题是VRP 中较简单的一类问题,是大部分研究者研究的热点。该问题具有一 个很重要的特征:在安排初始路线时,和路线相关的所有信息已知,并且在安排路线以后其相关信息始终保持改变[2]。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SVRP 问题:仅考虑车辆容量限制的 VRP(CVRP)、带时间窗的VRP(VRPTW)、带有回收的VRP(VRP with backhauls)、带有集派的VRP(VRPPD)。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其它 CVRP 的延伸问题,如顾客有优先权,考虑卸货时间、装卸时间、等待时间等,甚至综合了以上不同的特征。这些问题的相关信息均已知且保持不变[3]。 (2)动态VRP问题描述 所谓DVRP,是指在安排初始路线时,并不是和路线相关的所有信息都为已知,并且初始路线安排以后,其相关信息可能发生改变。DVRP 研究范围较广,需求不确定、动态网络、服务车辆不确定、提供数据有偏差等都属于DVRP 的研究范畴。从网络性能角度,DVRP 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时间依赖型VRP (TDVRP)。2)概率VRP (PVRP)。车辆运行时间以离散

早期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车辆跟驰模型研究综述 学号:14S032034 姓名:孟柳 1、早期车辆跟驰模型 1.1 Pipes与Forbes的跟驰模型 Pipes的车辆跟驰模型源于加利福尼亚机动车法规中对驾驶员跟驰行驶的建议:在跟随行驶过程中,安全距离至少为一个车身长度,并随速度每增加16km/h,就增加一个车长。 Pipes与Forbes的跟驰模型是早期的研究成果,其工作具有开创的意义,虽然随着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其模型精度已不能令人满意。但其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在实际当中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刺激--反应模型 刺激--反应模型重在描述驾驶环境中各种刺激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包括GM模型和线性跟车模型。GM模型最早是1958年由美国通用汽车研究小组的Chandler,Herman和Montroll提出的,它是由驾驶动力学模型(Driving Dynamic Model)推导而来,并引入如下理念: Response=f(sensitivit,stimuli) 式中,Response为后车在时刻t+T的加速度或减速度;sensitivity为后车对刺激的敏感度;stimuli为在时刻t后车与前车的相对速度;T是后车驾驶员的反应时间。 这个模型的基本假设为:驾驶员的加速度与两车之间的速度差成正比;与两车的车头间距成反比;同时与自身的速度也存在直接的关系。GM模型清楚地反映出车辆跟驰行驶的制约性、延迟性及传递性。 GM跟驰模型的优缺点: GM跟驰模型形式简单,物理意义明确。作为早期的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意义,许多后期的跟驰模型研究都是以其建立的刺激--反应的方程为基础,在前车紧急刹车时,后车维持不致发生尾撞的最小安全距离为前提推导而得。 但是,GM模型的通用性较差,现在较少使用GM模型,这是因为在

车辆路径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作为现代物流领域的研究前沿,车辆路径问题的求解算法及应用领域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在研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遗传算法的研究现状及其应用情况,并对车辆路径优化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上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车辆路径问题;遗传算法;生鲜农场品;研究综述 一、引言 车辆路径问题最早在60年代被提出,dantzig和ramser首次在交通领域提出该问题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发展到现如今,车辆路径问题的应用已经跳出了交通领域,在别的很多领域被使用,如:通讯、工业管理、航空等。 二、遗传算法 1.遗传算法简介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自被提出以来就一直被科学家们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60年代时美国科学家结合进化论,提出了遗传算法。跟大自然中生物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类似,遗传算法在计算过程中模拟了自然界各种群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不断进化种群,直至使种群达到包含最优解或接近最优解的状态。 2.遗传算法研究现状 遗传算法作为一种群体随机搜索方法,在车辆路径问题研究中运用很多。很多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对基础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良,以期达到求解不同约束条件下车辆路径优化问题的目的。通过研究撰写遗传算法的文献发现,研究学者们分别用各种改进遗传算法对车辆路径问题进行了求解,如:免疫遗传算法、小生境遗传算法,以及遗传算法与爬山算法、禁忌搜索算法、蚁群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 将基础的遗传算法与改进的遗传算法进行对比仿真实验,可以发现经过改良的遗传算法,其各方面能力都更优。罗勇等为了求解更优的物流配送路线,就采用了针对性改进的遗传算法。通过研究发现,改良后的算法不仅收敛速度变快,而且全方位寻优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此可见改进的遗传算法是能更好的处理物流配送路径问题。基础的遗传算法有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和早熟的缺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艳聪等设计了基于小生境技术的改进遗传算法,还在改进的遗传算法的基础上求解了物流配送路径的优化问题。不仅如此,还通过对物流配送过程的研究,建立了不带时间窗约束的物流配送优化模型。大规模车场的车辆路径问题是车辆路径优化问题中的一个难点,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李波等引入了双层模糊聚类方法,针对基础的遗传算法进行了改进,得到了求解该问题的基本框架。通过随机的实验算例证明,所提出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三、车辆路径问题在生鲜农产品配送中的应用 对近年来,针对生鲜农产品配送路径问题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是导致该问题备受关注的根本原因。容易腐烂变质,存放不易是大多数生鲜农产品的特点。而在整个销售过程中,生鲜农产品需要经历从农户手中到经销商手中这样一个配送过程,尽可能在配送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路径,节约时间,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从而保证农户、经销商、消费者的利益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保证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生鲜农产品配送过程中的时效性一直是各个学者研究的关注点,大多数相关文献的模型建立都是以配送时间最短和配送成本最低为目标。王红玲等学者的研究考虑了生鲜农产品的特点构建了以生鲜农产品在途时间最短、配送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的农产品配送模型,并采用经过改进后的粒子群算法进行求解。由于生鲜农产品的时效性强的特点,对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也相当多。邱荣祖等在分析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时限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并应用gis于禁忌搜索算法集成技术进行求解。文献中还选用了具体的数据进行了实验的验证,进行了初步的应用

车辆路径问题资料

车辆路径问题(VRP)一般定义为:对一系列装货点和卸货点,组织适当的行车线路,使车辆有序地通过它们,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如货物需求量、发送量、交发货时间、车辆容量限制、行驶里程限制、时间限制等)下,达到一定问题的目标(如路程最短、费用最少、时间尽量少、使用车辆数尽量少等)。 目前有关VRP的研究已经可以表示(如图1)为:给定一个或多个中心点(中心仓库,central depot)、一个车辆集合和一个顾客集合,车辆和顾客各有自己的属性,每辆车都有容量,所装载货物不能超过它的容量。起初车辆都在中心点,顾客在空间任意分布,车把货物从车库运送到每一个顾客(或从每个顾客处把货物运到车库),要求满足顾客的需求,车辆最后返回车库,每个顾客只能被服务一次,怎样才能使运输费用最小。而顾客的需求或已知、或随机、或以时间规律变化。 图1 VRP示意图 一、在VRP中,最常见的约束条件有: (1) 容量约束:任意车辆路径的总重量不能超过该车辆的能力负

荷。引出带容量约束的车辆路径问题(CapacitatedVehicle Routing Problem,CVRP)。 (2) 优先约束:引出优先约束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Routing Problem with precedence Constraints,VRPPC)。 (3) 车型约束:引出多车型车辆路径问题(Mixed/Heterogeneous Flee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MFVRP/ HFVRP)。 (4) 时间窗约束:包括硬时间窗(Hard Time windows)和软时间窗(Soft Time windows) 约束。引出带时间窗(包括硬时间窗和软时间窗)的车辆路径问题(V 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Time windows,VRPTW)。 (5) 相容性约束:引出相容性约束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Routing Problem with Compatibility Constraints,VRPCC)。 (6) 随机需求:引出随机需求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Routing Problem with Stochastic Demand,VRPSD)。 (7) 开路:引出开路车辆路径问题(Open Vehicle RoutingProblem)。 (8) 多运输中心:引出多运输中心的车辆路径问题(Multi-Depot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9) 回程运输:引出带回程运输的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Routing Problem with Backhauls)。 (10) 最后时间期限:引出带最后时间期限的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 with Time Deadlines)。

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综述

短时交通流预测研究综述 摘要:道路交通流预测预报是智能交通系统关键技术之一,短时预测是交通控制、车辆导航的技术基础。本文概述了道路交通流预测方法的发展历程,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模型的优点、缺点及适用情况,给出了道路交通预测的一般流程。对现存预测方法进行了分类分析:基于统计理论的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基于非线性理论的方法以及基于检测器优化选择的短时交通流预测算法的预测方法。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与其他领域的研究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模型要比单一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常规预测模型的预测效果好;以预测的均方误差最小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优化选择合适的检测器,以小波神经网络作为预测算法进行短时交通流预测具有很高的精度和适用性。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流理论;短时交通流;预测模型;神经网络算法 Research on Short-Time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Methods LIU Jia-tong (1. Departm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School of Highway, Chang’an Unversity) Abstract:Prediction of road traffic flow is one of the key technologies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of road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methods,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 of each forecasting model. The existing prediction methods are classified based on the method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methods of nonlinear theory and traffic detector based on the optimal selection of flow predi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prediction method and neural network method. The prediction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prediction model of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model and other fields combined than single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model and the conventional prediction; to minimize the mean squared error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detector with the wavelet neural network as prediction algorithm of short term traffic flow forecasting high precision and applicability. Keywords: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raffic Flow Theory; Short-termTraffic Flow; Prediction Model; Neural Network Algorithm

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微观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摘要:车辆跟驰模型是微观交通流模型研究的基础。本文对gm 模型、线性模型、安全距离模型、ap模型、模糊推理模型和神经网络的车辆跟驰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评述,从传统模型入手,分析其存在的优缺点,基于此又阐述了在传统模型基础上改进的模型或者是利用新的方法建立的模型,提出了目前还存在的没有解决的问题, 并且对每个模型作了中肯的评价。为今后研究微观交通流模型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交通流;微观交通流;车辆跟驰模型;对比研究 abstract: car-following model is microscopic traffic flow model research foun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gm model, linear model, a safe distance model, the ap model, fuzzy reasoning model and neural network car-following model are discussed in details, from the traditional model, and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existing, based on this and expounds the traditional model based on the improved model is set up by a new method or the model, put forward the current exist not solve the problem, and the model of each of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si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microscopic traffic flow model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keywords: traffic flow; microscopic traffic flow;

第二章 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

第二章物流配送车辆路径问题 2.1 问题的描述及各组成部分特点 2.2 车辆路径问题的分类 2.3 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2.1 问题的描述及各组成部分特点 配送活动中的配送车辆行驶线路优化确定问题,是近二十多年来国际运筹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运筹学界将此类问题统称之为车辆路径问题(Vehicle Routing Problem, VRP),或车辆调度问题(Vehicle Scheduling Problem, VSP)。 一般描述是:对一系列给定的客户点,确定配送车辆行驶路线,使其从配送中心出发,有序地对它们进行服务,并在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车辆载重量、客户需求量、服务时间限制等),使总运输成本达到最小(如使用车辆数最少、车辆行驶总距离最短等)。 一般把最小化车辆使用数作为第一优化目标,而最小化车辆行驶距离作为第二优化目标。* 车辆路径问题的特点 1. 道路网(road network) 弧表示路段,点表示道路交叉点、配送中心和客户。 弧的权cij表示其距离或行驶时间。 * 2. 客户(customer) 用图上的小圆点表示; 需运送或收取的货物量(需求量)di (或di和pi ); 要求提供服务的时间段,即时间窗(time window) 在客户点所花费的服务时间si; 能用于服务该客户的车辆集合。 3. 配送中心(车场)(distribution center,depot) 用图上的小方点表示; 车辆行驶路线开始并终止于配送中心或某一个客户点; 其特征由所配备的车辆种类和数量、以及所能处理的货物总量来描述。 * 4. 车辆(vehicle) 车辆是自备还是外租,完成任务后是否返回; 车辆的装载能力; 车辆使用费; 可用于进行货物装卸的设备. 5. 驾驶员(driver) 给驾驶员安排取送货任务时,必须符合工作时间方面的有关规定。 6. 路径编排中的限制条件 车辆的当前负载不能超过车辆的装载量; 客户只要求送货、取货、或取送货兼有; 在客户所要求的时间窗和驾驶员的工作时间内提供服务; 访问客户的顺序要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