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28《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28《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28、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屈原一中何花

师:老师有两句古诗,要让同学们来告诉我,它写的是谁?“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我请一位同学告诉我,“翁”和“亭”分别指的是什么?(幻灯片二)

生:“翁”指醉翁欧阳修,“亭”指他为之陶醉的醉翁亭。

师:(幻灯片三)对,“翁”指醉翁欧阳修,“亭”指他为之陶醉的醉翁亭。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对《醉翁亭记》百读不厌,感慨万千,甚至醉倒在她的石榴裙下。那么醉翁为何而醉呢?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陶醉其中呢?今天就让我们和醉翁一起,来个一醉方休吧。

板书课题(醉翁亭记欧阳修)

师:同学们,先告诉老师,醉翁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

师:为醉翁亭周围的景而醉!

师:首先是因为醉翁亭景美!下面就让我们跟随醉翁的足迹,来探寻他酒醉背后的真谛!(幻灯片四)今天老师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三杯美酒,供同学们品尝。(幻灯片五)首先,请同学们品尝第一杯美酒:里面盛满的是醉翁亭四周美丽的山水景色。(幻灯片六)同学们先看看老师给你们提供的画名,然后欣赏图片。给给定的画面选一个恰当的,好听的名字。美丽的群山环绕图——苍翠的琅琊秀色图——清幽的酿泉流水图——别致的溪亭展翅图。(齐读,记在书上)3分钟

(幻灯片七—十一看图配名)

师:根据课文那句话取名?

(幻灯片十二)(欣赏第一自然段视频朗读)8分钟

师:(幻灯片十三—十六)感受了诗情朗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一下:自己已然来到醉翁亭下,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的便是群山环绕(滁州城);蔚然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的(酿泉);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请大家睁开眼睛,在如此轻松而愉快的想象氛围中,同学们,老师请大家以琅琊山风景区导游的身份为醉翁亭写一段解说词,来介绍醉翁亭的山水,风光。然后,老师请一名同学作为导游,带领我们全班同学,去醉翁亭旅游、观光。大家在写的时候,请注意:首先你要介绍你作为导游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还有他四周的环境来做一个简单地介绍。

(学生写,老师巡视,指导)

生:大家好,我是琅琊山风景区的导游,欢迎大家来到醉翁亭旅游观光。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去领略醉翁亭的优美风光。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群山环绕的滁州城,它的西南方向就是苍翠的琅琊山,远远望去,整座琅琊山树木茂盛,景色幽深秀丽。我们沿着山路向前走,渐渐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这就是清幽的酿泉。像鸟一样高踞在酿泉上的就是著名的醉翁亭。醉翁亭修建在公元1015年,整座亭子小巧独特,具有江南园林特色,是中国四大古亭之一。今天的观光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再次来醉翁亭旅游。

《醉翁亭记》教学指导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着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第二课时以读贯穿,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着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着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着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

《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 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 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 乐观。 ⑶“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 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教师指导,学生 自主回答) 3、课外拓展 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 么启示?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刘洋优选稿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刘洋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好文章,齐读题目。一、二,齐。 (生齐读题目) 师: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一生回答记叙) 师:记叙,这位同学说得好,《醉翁亭记》也就是“记叙醉翁亭”的意思,“记”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座亭为什么叫醉翁亭呢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课件展示。)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政坛和文坛的领袖。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贬为滁州知州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名作。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是“言简而意深”。 师:作者欧阳修,北宋十分有名的一个文学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和范仲淹一起曾多次参与改革,但是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是在作者贬到滁州知州时,与民同乐,寄情山水,写下的一篇千古名作。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是“言简而意深”,语言很简洁,但是意味很深远。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师:我给大家背诵一遍,大家看课文跟着默读。 (老师娴熟诵读。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齐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情。“环滁皆山也”,读! (学生齐读) 师:第一遍就把课文读的得这么准确、流利,你们的能力不可低估的啊。有2个字,个别同学读得有点模糊,“若夫”的“夫”字应该读第二声;“晦明”的“晦”字,有同学读

“悔”。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所以这节课我们只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我们先了解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提个要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大家勤做笔记。这2个自然段处处是风景,句句有画面,我们一起进入。 “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啊(板书画山的简笔画,并板书“山”),画面出现啦!哪个字表示“都”的意思 生1:“皆”表示“都”的意思 师:对,划出这个字,做批注。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不是“言简而意深”吗他开头就用简洁语言的语言写出了滁州的特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两个关键字“其”、“尤”,怎么解释生2:“其”是代词,指滁州;“尤”是“尤其”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准确。滁州的西南方向有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美景出现啦!远远地看去,树林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啊。 接着往下看,还有哪些景物能进入这幅简笔画呢 生3:酿泉要画上去。 生4:醉翁亭也要画上去。 师:我想把酿泉加入这幅画(手指黑板,语音停顿),需要抓住文中哪些关键词 生5:根据“出于两峰之间”,水应该画在两峰之间。 师:你找准了水的位置。那么,水流的大小,我该怎么把握呢 生6:从“泻”字可以看出,水流要画大些。 师:哦!你读句子读得真细致!谢谢同学们的指点! (师简笔画水,板书“水”。) 在这幅画中,还有一个主角——醉翁亭,谁能上来画一画醉翁亭呢 (一生上台画亭子)

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修与谁归,吾与谁归 ——我教《醉翁亭记》 卢望军 一、导,承上启下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 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 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的古筝声。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三、写,内化语言 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合理。所谓合理想象,就是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超出原文又要忠于原文。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或者点拨,或者欣赏,或者鼓励,教室里合作探究的“画面”很热烈。)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果。请注意,课堂的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也许这个画面不是你们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所有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任务。倾听是一种美德,质疑是一种品质。 (此处略去大部分学生的评价、质疑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这个过程有点琐屑,而且随机,记不大清楚。) 第一小组: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给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我独坐于醉翁亭之间,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师:你们小组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是也有古文的典雅含蓄的意味,特别是能学以致用,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很好。据说《醉翁亭记》写成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好文章,齐读题目。一、二,齐。 (生齐读题目) 师: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一生回答记叙) 师:记叙,这位同学说得好,《醉翁亭记》也就是“记叙醉翁亭”的意思,“记”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座亭为什么叫醉翁亭呢?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课件展示。) 欧阳修简介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政坛和文坛的领袖。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贬为滁州知州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名作。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是“言简而意深”。 师:作者欧阳修,北宋十分有名的一个文学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和范仲淹一起曾多次参与改革,但是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是在作者贬到滁州知州时,与民同乐,寄情山水,写下的一篇千古名作。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是“言简而意深”,语言很简洁,但是意味很深远。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师:我给大家背诵一遍,大家看课文跟着默读。 (老师娴熟诵读。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齐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情。“环滁皆山也”,读! (学生齐读) 师:第一遍就把课文读的得这么准确、流利,你们的能力不可低估的啊。有2个字,个别同学读得有点模糊,“若夫”的“夫”字应该读第二声;“晦明”的“晦”字,有同学读“悔”。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所以这节课我们只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我们先了解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提个要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大家勤做笔记。这2个自然段处处是风景,句句有画面,我们一起进入。 “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啊(板书画山的简笔画,并板书“山”),画面出现啦!哪个字表示“都”的意思? 生1:“皆”表示“都”的意思 师:对,划出这个字,做批注。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不是“言简而意深”吗?他开头就用简洁语言的语言写出了滁州的特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两个关键字“其”、“尤”,怎么解释? 生2:“其”是代词,指滁州;“尤”是“尤其”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准确。滁州的西南方向有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美景出现啦!远远地看去,树林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啊。 接着往下看,还有哪些景物能进入这幅简笔画呢? 生3:酿泉要画上去。 生4:醉翁亭也要画上去。 师:我想把酿泉加入这幅画(手指黑板,语音停顿),需要抓住文中哪些关键词? 生5:根据“出于两峰之间”,水应该画在两峰之间。 师:你找准了水的位置。那么,水流的大小,我该怎么把握呢? 生6:从“泻”字可以看出,水流要画大些。 师:哦!你读句子读得真细致!谢谢同学们的指点! (师简笔画水,板书“水”。) 在这幅画中,还有一个主角——醉翁亭,谁能上来画一画醉翁亭呢? (一生上台画亭子) 台上的同学作画,台下的同学齐读写醉翁亭的句 子。“峰回路转”,读。 (众生齐读) 哪些词语对于画好亭子至关重要,请你们找出来,谁来? 生(杂):翼然、临于泉上。 师:台上的同学画好了。我们来看一看,根据“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亭子的角应该飞翘起来;“临于泉上”,临,靠近的意思,应画在水源边 (师稍作修改,使画面更美,板书“亭”。) 刚才我们合作,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一幅山水画,把语言变成画面,美啊! 师:“作亭者谁?”“作”,怎么讲?大家的学习习惯特别好,都在不停地作笔记。“作”—— 生(杂):建造、造。 师:建造亭子的人是山里面的一个和尚,叫智仙的。名之者谁?“名”? 生(杂):命名。 师:给他命名的人是谁?太守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于”是一个重要的虚词。 (几名学生回答“在”) 师:太守与宾客在这里饮酒。“饮少辄醉”,辄—— . word完美格式.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曹琦 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是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 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 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 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 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 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 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 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师:很不同寻常,是吧?

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 师:怎么说呢? 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 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 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 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 生:不是。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 生:游人 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 生:欧阳修, 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 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 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第二课时以读贯穿,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以下是“王君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学习《醉翁亭记》,有三处讨论很出彩。 一.醉翁眼中之人。对文本第三自然段的讨论很深入灵动。很难忘记陈西蕾一语中的:这些快乐出游的人都是老百姓哟! 二.对于三十九岁的欧阳修为什么自命为“翁”的讨论。极有意思。见下文。参与讨论的同学有:周峰立、吴语寒、冉雪立、黎建志、杨佩璇、王垚…… 三.总结阶段关于欧阳修、范仲淹、陶渊明、刘禹锡、李白、杜甫、龚自珍的比较阅读。在谈到欧阳修“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时,顺便就把30课《诗五首》中的四首诗都拿出来做了一个总体的比较。确实,陶渊明、李白、杜甫、龚自珍和欧阳修,可比之处太多了啊!课堂最后十分钟,容量很大,效益可观。 总之,《醉翁亭记》的教学,总体构架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但细节上,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片段。 【课堂实录片段】 师:欧阳修被贬滁州时,其实只有39岁,他为什么居然自称“翁”,还把自己描写成“苍颜白发”呢?先在课文中找找理由。 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

也。 师:哦,在他们喝酒的客人朋友中,他的年龄最大。这是表层原因。请继续思考。 生:“翁”给人感觉是很受人尊重的。 师:一般的老头子文言文中叫啥? 生:叟。 师:哈哈,就是,《愚公移山》中,那个被批判被讽刺的老头子就叫“智叟”。 生:欧阳修自称为翁,表达出一种自得的心境,滁州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生:欧阳修是滁州的长官,他在心理上有一种优势。 师:有道理。你看王老师,还不算老。但在学校校龄算长的,资历算深的,所以,很多年轻老师就叫我“老王”,我一点儿都不生气,还高兴得很呢。(众笑) 师:中国是有老人崇拜的心理的。你看中国神话中很多重要的神仙都是老人,比如玉皇大帝,龙王等等。《愚公移山》中开篇就是: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你看,把愚公写得这么老,一方面是主题的需要,一方面呢,中国人就是非常尊重老人的。人的年龄越大,好像智慧就越多。比如孔子在《论语》中怎么描写人的一生的变化的——生: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师:人到了七十岁以后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年龄不仅是身

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修与谁归,吾与谁归 ――我教〈醉翁亭记》 卢望军 一、导,承上启下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 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 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 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 的古筝声。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 三、写,内化语言 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

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 (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 言到白话的转换。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 合理。所谓合理想象,就是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超出原文又要忠于原文。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或者点拨,或者欣赏,或者鼓励,教室里合作探究的画面”很热烈。)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果。请注意,课堂的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正在 发言的同学身上,也许这个画面不是你们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所有学习,都是你自己 的任务。倾听是一种美德,质疑是一种品质。 (此处略去大部分学生的评价、质疑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这个过程有点琐屑,而且随机,记不大清楚。) 第一小组: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给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我独坐于醉翁亭之间,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师:你们小组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是也有古文的典雅含蓄的意味,特别是能学以致用,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很好。据说醉翁亭记》写 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啰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欧阳修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 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 一串文字

醉翁亭记 微课教学设计

28 醉翁亭记 一、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1、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板书: 2、那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换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作者写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怀,因而作者感叹:“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句话把景与情直接联系了起来。 (4)再读写景文字,读出欣喜、热爱之情。 3.领略文中的人欢。 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吗?太守见到这些,有着怎样的神态? (2)四人小组讨论明确: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自由自在,热闹非凡;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冽,美味佳肴,应有尽有;众宾欢,投壶下棋,说说笑笑,无拘无束。 作为太守,见此其乐融融的景象,自然酒不醉人而人自醉了。 (3)那么,我们如何来理解太守的醉呢?学生讨论。师总结 (4)学生齐读第三小节,读出欢乐的气氛。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齐读第四段。 找出文中一议论语句,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含义明确:“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分析了不同层次的乐,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境界不高。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进而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名同乐这一文章主旨。也含蓄地表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卒章显志”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 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二:我们为何而醉?赏析其写作特色。 欧阳修为这里的景、人、情而醉,写出了如此优美的一篇散文。而我们诵读此文,是否也能感到一份浓浓的醉意呢?那么,我们为何而醉?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由朗读,要用心去体会。思考:这些句子或段落为何能让我们陶醉? 2.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 3.师归纳: (1)形象精练,融情入景。无论绘景还是写人,都只有寥寥数字,着墨不多,但能抓住特征,生动传神。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 (2)句式灵活,对散结合。有的单句成对,有的双句成对,有的三句成对,它们工整贴切,形式和谐,节奏明快,易诵易记。加之对散穿插,富有变化,摇曳多姿。 (3)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和24个“而”,产生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的抒发。总之,此文文美、情也美。 三、反思阅读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欣赏一篇散文佳作? 学生自由发言后,明确:1、诵读感悟内容2、探究思想背景3、赏析行文特色1、 四.学生读背课文,要求动情、动容,以醉翁的身份去感受那一份浓浓的醉意与乐趣。 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李海娟 《醉翁亭记》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复习导入 二、探究文本,难点突破 (一)探究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完成下面问题。 1、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学生自由发言。 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 (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化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琅琊→酿泉→醉翁亭。 (4)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5)春夏秋冬景色: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领略文中的人欢。 本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场面呢? (1)朗读第三段,思考:人们的欢乐体现在何处? 滁人游,前呼后应,扶老携幼,热闹非凡; 太守宴,溪深鱼肥,泉香酒洌,山肴野蔌;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无拘无束; 太守醉,酒不醉人而人自醉。 (2)讨论:如何理解太守的醉呢? 总结:太守是太高兴了。为何高兴呢,因为能与老百姓同乐。这是以醉写出他的快乐呀,但这乐真的是无忧无虑的乐吗? 明确:也不是的。是乐中含悲呀,为何?因为他当时政治上失意,仕途落魄。所以,他乐中也含悲呀。 4.那什么样的乐才是作者所向往的? 明确: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醉能同其乐”) 鸟乐是本能享受山水之乐;宾客的乐是随从太守而乐;只有乐其乐——与民同乐才是最高层次的乐。点明太守不仅乐于山水,更重要的在于与民同乐。 小结: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醉”是表象,“乐”才是实质,从而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分析写作特色 1.提问: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讨论并归纳:

部编版初中语文《醉翁亭记》优质课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 “课标”要求文言文的教学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是“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本着“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小组交流和教师点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注重学生自我感知,形成对山水游记类散文的整体领悟。根据学生学情,将读、背定为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并不引导学生对全文基本内容的理解,以“醉”字为切入点,把“太守醉”作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注重阅读的开放性、整体性、自主性、互动性和过程性,重视学生感性层面的阅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达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和初步赏析文言文的能力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2、技能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和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并尝试写作。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思路: 组织教学时要抓住“醉”一词整体感知课文。教学形式主要设问引导思考,通过合作交流促进讨论的深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让学生有时间读书、背书,有时间思考、鉴赏,有时间运用、探究。 第二课时开展课堂学习与交流。 一、情境导入: 中国的四座文化名亭 1、长沙爱晚亭: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以及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名而闻名天下。 2、江西琵琶亭:位于九江长江大桥东侧,因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而得名。 3、绍兴兰亭:相传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于浙江绍兴西南的兰渚山下植兰,汉时又在此设置了驿亭,始有兰亭之名。随后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兰亭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及评析 (本文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作者被贬滁州时写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对醉翁亭周围美好自然风光的描绘和对人物活动的叙述,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与民同乐的快乐情绪,并通过“乐”排解了政治挫折和仕途失意的苦闷。教学时,宜从文章的意境、结构、语言入手,通过圈点批注法、诵读法、情境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及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名句。 2.通过诵读感受文章的结构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 领会山水游记借景抒情,将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的特点。 4. 体会文中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三、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精巧的结构、出色的语言及优美的意境。 四、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与民同乐”的思想。 五、教学切入点 从文章结构、语言、意境入手。 六、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圈点批注法、反复诵读法、情境法、表演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学习课文。

七、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录音;将文中的研讨问题、练习题及与文中描写四季景致一致的风光图片制成课件。 学生: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有关欧阳修及作品创作背景的资料,与同学交流;利用工具书,读顺课文,读懂课文大意,记下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创作背景,体悟情感 师:我们常会引用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吗?(生答。) 师:下面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 生: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 师:谁还能补充? 生: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词、文都很好,而散文成就最高。他继承了韩愈的“古文运动”,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师:还有吗? 生: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能说说其他几位吗? 生:有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还有…… 生:还有“三苏”。 师: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作者不但结合了注释,还查阅了相关资料,很好。谁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下本文的创作背景?(生答。) 师:的确,这篇文章写于作者被贬之际。那么,他当时的心情会怎样? 生:抑郁、感伤。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刘洋图文稿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刘洋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一、解题导入,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好文章,齐读题目。一、二,齐。 (生齐读题目) 师: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一生回答记叙) 师:记叙,这位同学说得好,《醉翁亭记》也就是“记叙醉翁亭”的意思,“记”也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感情,那么,这座亭为什么叫醉翁亭呢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课件展示。)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自号醉翁,北宋政坛和文坛的领袖。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贬为滁州知州时,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千古名作。 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是“言简而意深”。 师:作者欧阳修,北宋十分有名的一个文学家。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他和范仲淹一起曾多次参与改革,但是屡遭贬谪,这篇文章,就是在作者贬到滁州知州时,与民同乐,寄情山水,写下的一篇千古名作。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主张是“言简而意深”,语言很简洁,但是意味很深远。 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师:我给大家背诵一遍,大家看课文跟着默读。 (老师娴熟诵读。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齐读全文,读出自己的感情。“环滁皆山也”,读! (学生齐读) 师:第一遍就把课文读的得这么准确、流利,你们的能力不可低估的啊。有2个字,个别同学读得有点模糊,“若夫”的“夫”字应该读第二声;“晦明”的“晦”字,有同学读

“悔”。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所以这节课我们只学习前两个自然段, 我们先了解这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内容,提个要求: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大家勤做笔记。这2个自然段处处是风景,句句有画面,我们一起进入。 “环滁皆山也”——环绕滁州城的都是山啊(板书画山的简笔画,并板书“山”),画面出现啦!哪个字表示“都”的意思 生1:“皆”表示“都”的意思 师:对,划出这个字,做批注。欧阳修的文学主张不是“言简而意深”吗他开头就用简洁语言的语言写出了滁州的特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两个关键字“其”、“尤”,怎么解释生2:“其”是代词,指滁州;“尤”是“尤其”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准确。滁州的西南方向有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美景出现啦!远远地看去,树林茂盛,幽深秀丽的地方,就是琅琊山啊。 接着往下看,还有哪些景物能进入这幅简笔画呢 生3:酿泉要画上去。 生4:醉翁亭也要画上去。 师:我想把酿泉加入这幅画(手指黑板,语音停顿),需要抓住文中哪些关键词 生5:根据“出于两峰之间”,水应该画在两峰之间。 师:你找准了水的位置。那么,水流的大小,我该怎么把握呢 生6:从“泻”字可以看出,水流要画大些。 师:哦!你读句子读得真细致!谢谢同学们的指点! (师简笔画水,板书“水”。) 在这幅画中,还有一个主角——醉翁亭,谁能上来画一画醉翁亭呢 (一生上台画亭子)

九年级语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方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九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目的 1 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文中“也”、“于”、“之”、“而”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3 认识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 教学设想 《》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展露了作者在政治上遭遇坎坷而情怀旷达,保持善良美好的政治理想的胸襟。本篇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悦耳怡人。 本篇文字不太难,一些生字生词要让学性懂得。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 2 正音、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历来脍炙人口的一篇名文。为了有助于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先把作者和有关本文写作的情况作个简略的介绍。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对欧文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八(下)语文第六单元第28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设计者:时间:2015年6月15日·16日 一、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积累文言词汇,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读课文 1.听读。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学生试读课文。 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旬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3.学生互读课文。 4、疏通全文大意 (1)合作学习,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词语小结。 而表并列:泉香而酒洌表承接: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表修饰:杂然而前陈者表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也表陈述:环滁皆山也表肯定: 山之僧智仙也表感叹:在乎山水之间也 5、再读课文集体朗读全文 6、 第二课时 1、集体朗读课文 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2、主旨探究 (1)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什么? 明确:乐。 (2) 文中写出了谁“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3)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4)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5)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本文以“乐”为主线,用“醉”与“乐”的统一,写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